"Portfolio" by Tim Sun

Page 1



Portfolio by Tim Sun


2015 - 2018

4


" Content "

Select Works :

6

Fude Temple _ Respect THOO Te (2015)

7

Social Housing _ Home (2015)

14

Artist Village _ Nomadic Indiarch (2016)

20

Taichung Hotel _ 20XX (2016)

30

Breakwater of Wetland _ Bound[A]ry (2017)

42

Exhibitions,Competition & Others :

66

Our City (2017.03)

68

Digital Tectonic Exhibition (2017.06)

72

Nuit Blanche (2017.10)

76

Taiwan Lantern Festival in Chiayi (2018.02)

82

Others

86

5


d e t c e l 0 e 2 S 5 1 0 2


o W

d 8 1 0

s k r


#F u d eTemple 8

- RESPECT THOO Te - 2015.09 - 2015.11 - 大方廣人文美學協會 _ 大河里福德祠競圖 - 台中市西屯區甘肅路二段 123-131 號


「反思土地的庇護, 轉化為對土地及自然的尊重。」

本次設計,試圖在宗教性空間以較為反諷的手法,使 信徒們重新思考信仰的意義。福德祠供奉的神明為土 地公,就是俗稱的土地公廟,土地公的信仰來自於對 土地的崇拜、祭祀大地祈求收成順利等 ... 與土地相關 的各種諸事平安,信仰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但過度 的迷信,或是將信仰視為唯一生存目的,可能會使信 仰的本質變調,求神拜佛求平安並不像是在花錢買保 險,在求平安的同時,該回頭思考,對於信仰的由來, 或是更深層的對信仰的尊重。 此次設計將土地公廟配置於地下,屋頂是由地面延伸 而上的草地,反轉「踩在神明頭上是不敬重神明」的 習俗,試圖以這種反差感使人反思信仰,反思踩在腳 下的這片土地對於信仰的價值,若是對土地、自然環 境達不到最基本的愛護及尊重尊重,那麼信仰不過只 是一種虛偽的忘記真相。 9


全區配置圖

10


11


一層平面圖

地下層平面圖

12


北向立面圖

東向立面圖

立面空間生成

平面空間生成

空間生成的第一步,即是將信仰的源頭:土地,配置 在整體的最中心,再透過基地資訊及其他相關的設計 需求,解構基地,讓整體打破以往「廟」的莊嚴氛圍。 土地公是最親切也最親近人民的神,轉化到空間中, 呈現開放的、公共的鄰里公園狀態,意圖成為鄰里的 聚會地。走向主廟的大階梯,正是提供給鄰里居民休 閒、聚會的舒適空間。特意將共同供奉的神明空間朝 向,與主廟匯聚,除了連結參拜動線之外,也建構出 信仰、凝聚等正向意境。金亭在配置上,為維持場所 的空氣品質,利用較高聳的牆體及植栽隔絕與主空間 的直接關聯性,而廁所空間的外觀則順應整體空間配 置架構做為設置,針對廟方的行政空間及儲藏空間, 則設置於較隱密的地下做使用,並開高窗維持通風及 採光機能,除了能將期間性活動會使用的用具收納之 外,也同時顧慮到關於廟方香油錢或是較貴重財產的 嚴密收存。 13


#So c i alHousi n g 14

- Home - 2015.11 - 2016.01 - 社會住宅設計提案 - 台中市南屯區大墩十二街與大英街交叉口


「不應被特別定義的社會住宅, 一個單純的家。」

關 於社會住宅,已經有太多自以為關懷的提案,分 化人的族群,反而對這些需要一個家的人造成更大的 歧視,造成社會更以放大鏡去檢視這些人,本次設計 配置採最樸實無華的住宅大樓平面,用以表達反對該 次社會住宅設計題目所提出的「選擇特定族群議題探 討」。以日本過往的社會住宅設置方式為例,日本曾 提出在新規劃的區域,首先設置社會住宅,以避免後 期才設置可能帶來的歧視言論。以荷蘭為例,荷蘭將 社會住宅變成一種規則,提供大範圍的可申請條件, 在國家提供的混居單位中,居住者並無從得知鄰居的 身家。可從案例中清楚得知,對特定族群的「關懷」 通常造成更大的歧視及傷害,故真正該被討論的是如 何讓任何身份的人,都能在不同的申請前提下,感受 到同等的家,故本次建築設計提案名稱為「家」,在 圖面及配置都保持最無趣、普通、基本,讓每個不同 的人,都能擁有平等的居住權利。 15


整體配置

32 坪單元平面

18 坪單元平面 16

32 坪單元平面

24 坪單元平面

32 坪單元平面

32 坪單元平面


17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七、八層平面圖

三、四、五層平面圖

九層平面圖

六層平面圖

地下一層平面圖

18


東向立面圖

南向立面圖

西向立面圖

北向立面圖

整體剖面圖

A 棟剖面圖

B 棟剖面圖

配置上採用雙棟大樓形式,以盡量減少阻擋周遭房屋 日照之可能,並設置天橋連接至屋頂花園,立面切角 對應周遭各使用型態,並盡可能為各戶達到最大採光 面積,即使在多邊形不規則的空間,依然配置方正好 使用的基本住宅單元,提供小坪數到中等坪數因應不 同的住房需求。全白色的量體,減輕此建築對於城市 的造型侵略性,從中庭花園向上延伸的植栽做為此項 目的主要空間概念,營造一種社區垂直化關係,不同 樓層的住戶間也能互相對話、關心,生成社區總體團 結意識。一樓的商家提供住戶工作機會,而六樓設立 社區教室,不定期提供住戶各種課程,並邀請於一樓 商家工作滿 3 年以上者,常態性與社區住戶分享工作 經驗,互相教學助長,營造強韌的社區團體氛圍。從 工作機會到經驗分享,住戶至社區店家消費,形成強 韌的社區循環機制,不斷創生,使住戶們皆能互相扶 持及一起成長。 19


#Ar ti stVillage 20

- Nomadic Indiarchi - 2016.02 - 2016.04 - POSAMO 十邑設計 _ 藝術村計畫學生競圖 獲選優選 - 桃園龍潭渴望園區


「追逐藝術而居, 遊牧藝術家的移動及定著。」

藝術作為一種媒介,讓過度理性的世界存在一點喘息 的機會,自我的抒發成為藝術的理由。遊牧民族為了 生活逐水草而居,而現代城市中受現實拘束的我們, 逐藝術而行,在認真工作生存的同時,找尋生命的意 義及價值。 基地位於桃園龍潭渴望園區,此地區發展較為保守, 基地周邊多為住宅區,故當地觀光性質較薄弱。「人 潮」則成為此基地必須討論的關鍵,欲吸引人潮,務 必需要創造話題,然而在此,提出與該基地暨相關卻 又相差甚遠的藝術文化,試圖以文化的衝突性激發出 不同的火花,進而吸引人潮前往。 將與基地的原生樹林有相關性的原住民藝術文化外國 化,衍生成印地安文化引入基地,伴著與當地客家茶 道等文化相差甚遠關係,實驗文化間的激烈碰撞,能 促成怎樣的新藝術呈現,文化中多重的藝術呈現,也 讓駐村的藝術家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21


基地資訊

22


初步策略

23


24


Space

Studio

Steel

Steel

Deck

Deck

全區因應長條狀基地紋理,以近道路與近山林的前後 兩段分別配置需要人潮的藝術村落及需要隱私性的駐 村藝術家住宅及 Villa,而兩處共同匯集於圓形廣場區 域。 藝術村落區域在整個線狀的配置中散落數個藝術工作 室單元,以印第安帳篷的設計邏輯作為單元的空間基 本考量,而單元的周遭因應整體的線狀設有活動牆體, 可配合不同的使用機能變化空間的配置關係。 駐村藝術家住宅及 Villa 則與藝術村落設置在不同高 程,試圖增加居住的隱蔽性。同時,住戶的停車場設 置在藝術村落的地下層,與住宅區直接連結,可不需 經過有觀光客的區域,直接回到家中。 因應原本的山坡地形,住宅的大面開窗皆設置於北面, 讓居住空間整體有更好的景觀及空間的延續性,住宅 與住宅間也以植栽有所間隔其關係,而全區植栽設定 以該基地原有的植物作為保留,延續整體原生性。 25


26


27


28


29


#Tai c h ungH ot el 30

- 20XX - 2016.04 - 2016.06 - 飯店 / 旅店 設計提案 - 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


「台中的紋理與記憶聚合之塔。」

旅行到不同的城市,地方性提供我們相較於家鄉不同 習慣的直接體驗,在旅遊的過程中,常有個部分會切 斷這樣的體驗,也就是居住空間。 旅館空間經常以豪華、方便為主要考量,卻常常忽略 了對遊客而言,一個地方性的呈現。旅行的時間若考 量一天 24 小時,待在旅館休息的時間約為 6-9 小時, 我企圖將旅行中對當地地方性的體驗在時間軸上提高 到極致,故提出了初步概念:紋理。 研究了台中歷年以來的地圖,將該基地歷史的過往紋 理,及台中市的規劃紋理,到現代的城市化過程紋理, 垂直化的濃縮在一棟旅館中。 將在過往還沒規劃時貫穿此基地的河流紋理,設為配 置的第一步,也就是根源,再進而一步一步將台中的 建築空間性質向上疊加,越高層越近現代,給人帶來 最整體的台中。立面上以單向玻璃帷幕,將當下市容 映照在整體建築立面上,此旅館即代表著台中在地性。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Br eakWa te r #Wetl and 42

- Bound[A]ry - 2017.02 - 2017.06 - 日常切片_ 生態廚房提案 獲選 1:1 搭建 - 高美溼地


「人類與自然生態的拉扯, 無定義的韌性界限。」

人與自然的邊界,是否應該被強硬地畫出一條穩固的 界線?人的使用與自然的延續性是否有機會達成一種 平衡?此設計以高美溼地旁的提防作為討論的依據, 試圖提出新的邊界考量及定義。 濕地為河口接到海洋地帶珍貴的自然資源,也因為想 去保育這樣的環境,人類以觀光手法企圖讓人感受自 然之美,進而去保護這樣珍貴的自然美景。然而在防 波的安全性考量下,提防在此被建立,也提供民眾有 個可參觀、觀光的空間,甚至是後期在溼地上搭建的 橋樑,也以杆欄式的搭建方式欲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 壞,但也因邊界的強硬定義及觀光仍會帶來的污染及 破壞,使溼地逐漸無法延續其生意。 故此設計初步提出:「韌性」之概念,帶入一種暫時 性空間,以可降解於土壤之材料搭建空間,讓整體空 間的留存交由自然定義,以制衡人與自然對於土地的 決定權,形成一個不斷浮動的虛邊界。 43


44


2 014 年,台中市政府提出將大甲溪以南等地設為清

水產業園區,然而台中市政府做出之評估與當地居民 之看法有些許出入,當此開發案通過、始欲徵收土地 時,當地居民將面臨失去是耕農地的狀況。 清水工業區的土地由清代開始就是農民自力開發,石 砌田埂、買土填地,將卵石河岸化為田地 ; 在日治時及 土地收為國有,成為交租農民,農地就此成為國有土 地,如進政府以國有地之名義合理期徵收名目,變相 剝奪農民當初自力開發的土地,而這些農民大多為老 農,一輩子與農地共生,屆時土地徵收,他們將無地 生產,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結構。 再者,當全瘀開發,不免污染清水地區的地下水源及 大甲溪,連帶影響比鄰鄉鎮生活品質,更嚴重的是, 工業區為魚高美溼地上游,一旦管理不當,造成污染, 將會對濕地生態造成不可逆的重大傷害。 因此當地居民成立自救會,以「反滅農、救溼地」為

口號,號招鄉民一同發聲,反對不當開哎發破壞農地 與濕地,也請求政府農地放領,讓土地回歸農民,保 有世代居住維生的土地。市府最終在強烈的抗爭下宣 佈暫停開發。 目前全世界濕地面積為約 660 萬平方公里,佔陸地不 到 5% 的面積。 人口逐漸增長,象徵「人與地爭」的現象日益嚴重。 香港大學侯智恆教授認為,這些增長人口造成全世界 的饑荒及經濟發展問題。由於人口增加,現代化及全 球化議題,造成土地、能源及自然資源受到威脅。教 授指出,在自然資源中,濕地環境最容易受到人為衝 擊所帶來的影響。目前世界有超過 55%的人口居住鄰 海地區,並且仰賴海洋所帶來的豐盛漁業資源,數據 亦顯示美國有 50% 的濕地面積遭人為活動造成影響, 這些影響包含濕地排水、濕地溝渠化及濕地填平為農 業用途等,對濕地而言帶有強烈的威脅性。 45


以自然保育為前提,重新思考提防的存在價值及以強烈的混 凝土穩固邊界的必要性,試圖讓自然一同參與定義邊界的狀 態。

46


雲林莞草是台灣沿岸的鹽生草澤植物,由於西部沿海的工業開發以及漁業活動,導致彰化伸港原本的雲林莞草 草澤已經消失。底質鹽度方面顯示雲林莞草生長在鹽度範圍變化很廣的地區。隨著季節的變化,雲林莞草地上 部植體與地下部球莖生物量呈相反的趨勢變化,顯示營養器官與儲藏器官之間隨季節變化物質能量的轉移;另 外颱風的效應可能是提早結束雲林莞草夏季生長期的原因。雲林莞草種子隨環境鹽度的增加會有發芽率遞減、 發芽緩慢的情況,而適當的層積及割痕處理有助於提高發芽率以及發芽速度。雲林莞草的球莖亦隨環境鹽度的 增加而有生長株數比率減少以及生長不良的情況。雲林莞草的成株應該對於環境因子的變化具有較高的耐受 性,但種子的發芽與球莖的生長卻深受環境鹽度的增加而降低。

潮汐與波浪的關係,建立在相對時間長短的基礎下, 從水位高程變化來看,波浪等於微觀的潮汐,而從水 的轉移來看,潮汐等於巨觀的波浪。當基地的浪與潮 汐,因設計的構造物而降低流速,或者浪與潮汐挾帶 的泥沙遭阻擋,則會產生堆積作用,使泥沙往內陸漸 累積。 防波提是為防波及防侵蝕內陸而存在,當除去防波提, 使天然濕地回歸到潮汐及波浪能帶來土壤的最後界線, 這樣的界線必須建立於堆積土壤的穩固程度,而因將 地還給自然,故人的空間與濕地之間的界線,交由隨 時間進退的潮汐所界定。 47


48


49


50


51


1. 3.

52


2. 4.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Model"

62


63


64


" T e c t o n i c"

65


i t i

b i h x e E p n o C r e h t O


, n o & i n o i t i t s r


# 建築 放 送台 _ 我 們 的城市

#2 017OURCIT Y 68

「實構築空間穿梭城市, 公共性場域的積極實踐。」

- 參與 作品「伴風間」施作團隊 - 2017.03 - 築生講堂 建築放送台 - 台中市政府廣場

此活動為對空間實際搭建與活動展出的初次參與,主 要是擔任出展該論壇活動的作品「伴風間」之施作團 隊,從管鋼焊接、木平台搭建到空間單元組立皆由學 生團隊一同合作完成。作品在學校製作後,移動至現 場的路權申請、進退場等相關細項也由團隊一同分工 解決。此經驗在大多時候紙上談兵的學校教育中,多 了一分實踐的成就感受。


69


70


71


# 日常 切 片

#D ig italTec t o n i c E xh i b i ti o n 72

「輕觸大地, 與土地共融的時效性構築。」

- 連綿地景 _ 界顯 Bound[A]ry - 2017.06 - 逢甲建築第三屆數位構築成果展 - 逢甲大學忠勤樓後方下沉廣場

逢甲數位構築為獨立出來,針對實際構築做為討論對 象的特殊組別,每一屆皆選出一至兩個設計作品實踐 1:1 的搭建,從議題到構造的邏輯性、構造的材料、搭 建的可行性到材料實際運用、造價、機具操作及與廠 商的接洽,皆為篩選的條件,過程相較多數學校設計 更為真實,當中也對於實際與理想之間有非常多的取 捨與突發狀況,才真的體驗實踐設計的困難。


73


設計圖轉換成實際零組件的拆解、掌控常態材料尺寸 如何完整利用、機具實際操作、施工順序合理性、如 何團隊妥善分工,皆是對當時相當困難的課題。在實 際構築體驗後發現,建築不像很多人所說的「建築不 是建築物」,建築在成為實體建築物的過程與完成的 當下,才能成立建築所談論的諸多設計或假設。 74


75


#2 017NuitB lan ch e # 白 晝之夜

「藝術性作為一種媒介, 引導人們對於公共議題的關切。」

76

- 連綿地景 _界顯 Bound[A]ry - 2017.10.07 - 白晝之夜聲光競技擂台 - 臺灣大學門口大學廣場

白晝之夜始於為市民提供親近的藝術及開放的城市場 域概念,引申為以藝術帶領市民接觸公共性的價值, 以道路的時間性佔據轉化真實的公共性議題。 受邀作品 Bound[A]ry 以一種非常態性空間的構築作為 藝術性的呈現,引發民眾對木構造、空間、建築到設 計所談論的議題的興趣,在藝術的前提,置入這些不 常被大眾參與的嚴肅議題,逐漸民眾有所反思。


- 相片取自白晝之夜官方 FACEBOOK 77


夜間展出 - 相片取自白晝之夜官方 FACEBOOK-

團隊現場施工過程

78


現場導覽狀況

79


「公共的異質空間實驗場。」

當天晚上,在不同的時間,Bound[A]ry 不斷轉換本體 的身份,從一個單純的展品,到拍照的平台、觀看表 演的場域、休息飲食的桌椅到有民眾對於此設計提出 深度議題的談論,短短的 12 小時之間在 Bound[A]ry 所引發的事件,回饋到「白晝之夜」想帶給民眾對於 城市空間公共性的反思。 80


81


# 台灣 燈 會

# 20 18 TW L e n t a rn F es ti va l 82

「講究時間效率, 重複構築的空間藝術巡迴。」

- 參與作品「 伴風間」施作團隊 - 2018.02 - 台灣燈會在嘉義 - 嘉義燈會規劃區域 太子大道旁

作品經過團隊歷次設計改良,減少所需搭建人手,並 縮短整體搭建時間,經過數次展出,此次因場地燈光 與電源不足,晚間無法時工,在此前提下搭建仍僅靠 五人團隊耗時約 3-4 日完成。 因場地風勢較大,作品在此次活動增強其垂直結構, 並考量燈光架設位點,在嘉義燈會中以親人的尺度呈 現夜間的連綿地景。



84


85


#GraduationProjectFinal

- 劏城 - 2018.05 - 畢業設計期末評圖 - 逢甲大學 509 評圖教室

86


87


#ArchitecturalForum

- 畢業設計與公共性議題之論點提出 - 2018.06 - 逢甲大學畢業展 建築論壇 公共性類別 - 台北花博流行館

88


- 劏城 - 2018.07 - 2018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都市規劃組 - 台灣科技大學

#Team20

89


Portfolio by Tim Sun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