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u-Yu Chen 's Resume 陳思羽個人履歷

Page 1

陳思羽

歷 年 經 歷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

彙整八所大學資料,舉辦多 種活動與規劃出版事宜。

遇到活動或刊物發行時,發想宣傳企劃 , 與 設 計 組 討論文宣製作,把難以親近的議題,包 裝 成 有 趣 的 文案,進行推廣。

公 視 P eo pe 公民影音新聞 實習

影音新聞報導: 實習為期一個月,繳交數則影音作品。自行發掘議題、 採訪、拍攝及剪輯。

加入行動山棧花組織上街與民眾討論社會議題

跨國移工等。計畫於四年內

擔任台南市私立天主教德光中學設計類社團老師

育、部落文化、青銀照護、

︽ 編 輯 會 議 ︾小 誌 製 作

實作。計畫議題觸及食農教

四 年 總 計 畫 成 果 書 籍︽ 場 域 交 陪 實 錄 ︾書 籍 企 劃 / 採 訪 編 輯

程,並走進校內外場域進行

影音新聞剪輯: 負責剪輯跑線記者回傳於公司的新聞畫面,及相關 編輯作業。

﹁青 春 自 造 式 2.0﹂文 案 宣 傳 / 記 者

社領域出發,開設跨領域課

第 三 年 總 計 畫 成 果 展︽ 破・革 ︾文 案 宣 傳 / 採 訪 記 者

的計畫。旨在推動大學從人

﹁青 春 自 造 式 2.0﹂文 案 宣 傳 / 採 訪 記 者

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中最大

﹁青 春 自 造 式 1.0﹂文 案 宣 傳 / 採 訪 記 者

文案宣傳/採訪記者

主責雜誌內容編輯: 專 訪 扣 件 產 業 相 關 動 態 , 向 企 業 及 國內 外 業 者 邀 稿 、 企 劃 雜 誌 內 容 、 蒐 集 行 業 相 關 動 態 與校 稿 。

第 二 年 計 畫 成 果︽ 拓 報 ︾企 劃 / 編 輯

高齡議題工作坊

進入場域工作坊 文案宣傳/採訪記者

專案編輯記者/社群編輯

自由時報平面媒體 影音組記者

惠達雜誌社 雜誌編輯

社群媒體經營行銷: 設定發文主題,如:教育現場、好文共 讀 、 活 動 報 導等,並於每個月擬定貼文排程,擔任 粉 絲 專 頁 專 案管理。參與計畫項下八所大學舉辦的 活 動 與 採 訪,撰寫成即時報導或長篇紀實。

大學畢業紀念冊編輯

惠達雜誌社編輯

新時代科青培力營

H FC C 為教育部於大專院校

策展文史資料蒐集與呈現: 籌辦百人論壇、展覽,進行大量資料爬梳 、 編輯,以及撰寫展板和活動手冊文案。

自由時報 平面媒體:影音組記者

《 教 育 部人文及社會科學 跨 界 知 識應用能力培育計畫》

主責出版專案: 企劃書本架構,進行採訪與個案撰寫, 將 難 懂 的 語彙轉譯為大眾能理解的文字,書籍於 201 9年 1 1 月發行。

公民影音新聞 實習

專 案編輯

臺南在地誌 實習記者

工 作 經 歷

公視

美編 設計

校園/網路版記者

文案 企劃

校 園 實 習 媒 體 ︽文 化 一 周 ︾

採訪 編輯


背 景 介 紹 | I n trodu cti on

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先生曾說過:「廢墟開出一朵花,亂世守護一畝田」,這句話鞭策著我在所 熱愛的文字領域中耕耘且不忘初衷,並深信文字在每個世代都被賦予了改變社會的力量。 我叫陳思羽,成長於文化古都-臺南。大學時期多方摸索,精彩且充實地參與許多活動。「318 學運」的發生,不只影響臺灣政治板塊,也改變我日後的選擇:從圖像思考的設計系,轉換跑 道至以文字倡議社會現象的新聞領域。而「視覺傳達設計系」基礎設計與軟體訓練,培養對美 感的敏銳度;「新聞學系」理論的練習,帶給我宏觀視野,學習用不同角度看事情。並在反思 與批判的過程,逐漸成為思路更加清晰且縝密的人,不隨意為事件下定論,亦能站穩立場,用 開放的心態學習與討論。此外,除本科訓練,過去也修習政治、社會學等課程,多方涉獵知識 以拓寬文字的深廣。 大量實務經驗,帶給我別於象牙塔內的學習。擔任系上實習媒體《文化一周》採訪記者一年的 時間裡,了解媒體如何運作,亦習得運用洞察力發掘議題、閱讀語言之外的非語言符碼,使故 事深度得以延續;於公共電視台實習期間,獨立完成數則影音新聞,其中一則以「當文化底蘊 不在,賴神終將跌下神壇」為題的報導,達一萬多個點閱率,深刻感受身為媒體對公共議題的 影響力,也更加確立自己想成為一名關心社會、為弱勢發聲的媒體工作者之決心。 就業後在「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跨界知識應用培育計畫 ( HFCC )」任職專案編輯。主要負 責出版專案、策展文史資料的蒐集與呈現、社群媒體的經營行銷等項目。這段經歷,為我的成 長注入大量養分。閱讀計畫書與採訪過程,接觸「走出學術圈外進入社會現場」的人類學家與 社會學家。從他們對於社會文化乃至個體生命經歷的觀點論述,都提醒自己,在觀察事件、撰 寫報導時,應試著如他們重視田野研究般追本朔源,盡力照顧每個面向。而我對臺灣土地的認 識及人文關懷,也隨著計畫日益加深,例如文化之間如何互為主體;傳統技藝、記憶,怎麼透 過跨界合作再創新;空間再造之於地方的重要性為何等等。投身其中,我不只是紀錄者,亦汲 取這些知識,反思並化為報導的能量。

回顧求學階段,團隊合作中較少主動發表意見,也缺乏和不同領域同學共事的經驗。然而上 述問題,皆於兩年工作的磨練裡,一一消解。面對跨領域協作,我開始努力讀懂各自專業的 語言,以及做出相對應措施;計畫主持人要求每位同仁在開會時,輪流說出自己的想法,直 至計畫結束後我發現這份膽怯逐漸長成得以自信地說出一套論述的模樣。 計畫畫下休止符後,我參與刊物製作課程、使用者經驗工作坊、擔任高中設計類社團老師、 參與街聊組織「行動山棧花」,讓我有機會脫離舒適圈,與自己和不同領域的人事物對話。 每次交流,都更確信新聞與媒體是自己所熱愛之領域,且在執行過書籍出版、策展與社群平 台後,也開始思考文字如何結合其他媒介,延續及發揮更大效用。 回望過往歷程,慶幸自己一直在這條路上耕耘著,我關懷這片土地發生的事情,現在更希望 可以將過去經驗化為養分,在工作中給予並且收穫,在這個領域上,付出一己之力!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