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塗城社區 夏田社區 東興社區 竹仔坑社區 永隆社區 仁德社區 仁化社區 大新社區 大砌四方社區 03 09 15 21 27 35 41 47 51 目錄
寫、審查簡報、活動舉辦等,一年比一年厲害,更 看見在居民的參與下,讓地方文化得以傳承與延 續、環境得以改善。 109年開始我們嘗試以公民審議的方式鼓勵公寓 大廈參與計畫,經由住民共同討論,提出創意活 動,最後共同完成。在計畫過程中,我們看見更 多未曾出現的新面孔參與一場場會議、活動,感 動了默默付出的社區幹部。 為了讓這些成果能夠被看見,也將他們寶貴的經 驗傳承下來,這本手冊彙整了106至110年9 個社區營造點及公民審議試辦點的計畫成果。雖 傳統與現代、社區與公民參與的對話 序言 因經費及篇幅有限,讓許多計畫心得無法呈 現,有遺珠之憾,但相信這只是開始,期許未 來新面孔的加入,讓新的創意及願景能共同實 現,「杙」同打造幸福的城市。 這份以社區為主角的手冊能出版,過程不易。再 次感謝為計畫默默付出的社區幹部與居民,社造 中心團隊林擎天老師、葉偉杰老師、專案經理 王仁政等眾多老師及今年參與訪談、調查的珈 汝、士育、佳晏及他們的團隊,期盼大里成為大 家心目中有溫暖、令人驕傲的故鄉。 大里區區長
大里是臺中開墾史中,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位 居臺灣第六大城。從清朝「慶源堂內繁華日、大 里杙頭不見天」的繁華,經歷三大民變-林爽文 事件的洗禮,光復後的示範農村到今日大康橋計 畫、草湖自行車道等建設完成,大里持續在進 步,是臺中市人口前三大的行政區,更是一座人 文薈萃、新舊交織的宜居城市。 公所自從臺中市推動一區一特色計畫以來,積極 展現地方特色,更於106年成立區公所社區營 造中心,以社區角度及在地需求,型塑地方願景 與居民共榮的生活環境。 從每年競爭型的社區營造點計畫中,有許多社 區夥伴們共同努力傳承在地文化及改善社區環 境。我們也看見了大家的成長,從計畫書撰
3 塗城社區清初被稱為「大姑婆」(範圍大致包括今日的塗城 里、金城里、瑞城里、健民里),清朝時期改為「土城」,日 治時期再改為「塗城庄」。早期塗城庄主要聚落有頂塗 城(及今日塗城里、健民里部分地區)、下竹圍(金城里、瑞 城里)、頂竹圍(塗城國小附近)。 塗城社區介紹 歷史的見證 現在塗城社區範圍舊稱為頂塗城。舊地名包括「頂塗城」、「四分 仔」、「西門口」、「南門仔」、「後壁溪仔」(早期草湖溪支流經過)、「紅 鐵橋」(日治時期糖廠五分車經過該地紅色鐵橋得名)。 塗城社區 塗城的舊名為土城,土城的由來是因為當時 林爽文起義時,被清軍擊退,退至塗城夯土 築城負隅頑抗,因建造的土城十分明顯,起 義事件結束後,大家遂稱此地為土城。
4 社區東側,靠近竹仔坑的山區,早期是原住民狩獵區,居 民如果要去竹仔坑砍柴、摘竹筍,一定要先向土地公請 示,並獲得三聖杯後才可前往。冒然前往就會遭遇不幸。流 傳至今的「殺頭筍」就是這樣來的。另外,早期為了防範 原住民偷襲,先民還在重要道路設4座舊稱「將寮」的瞭 望台及「銃櫃」,包括位於現在光正路的「北將寮」、塗 城路151巷附近,舊稱「大埠尾仔」的「西南將寮」、溪 尾河川地的「西北將寮」等。派村民日夜站哨防守,若發 現原住民蹤跡即敲鑼號召青壯村民攜帶槍械防備。 塗城是老社區,以前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務農為 主。我們的土地公廟以前在村莊的上面,搬遷後改為面向 我們塗城,慢慢的人開始聚集。民國60、70年左右,因為 政策的關係,很多人都外出到工廠上班,留下來務農的很 少,也因為工業區的開發,加上塗城發展比較早,搬進來 的人也就越來越多,因為居住人口變多了,像公園、自行 車道等公共休閒空間也陸續建設。 居民提到,回憶起民國68年搬來塗城的時候,美群國小附 近沒有柏油路,附近都是花生、玉米、甘蔗園,很鄉下的 地方。後來因為工業區,人潮漸漸聚集。 這裡有不少民眾都是在附近的工廠上 班,或是自己家裡就是開工廠的,里 長爭取建設經費,讓大家有更舒適的 公共空間,我們里民有空也會協助公 共空間的維護管理,大家都會互相幫 忙和協助,讓我們的社區越來越好。 塗城傳說 塗城社區大小事 ▲ 圖中受訪者為│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社區居民
5 塗城社區的特色 社區發展協會 第一個社區特色一定就是我們的社區發展協會!我們協 會目前有志願服務隊、成長教室、運動團體。志願服務 隊有:關懷據點志工隊、公園綠地維護志工隊、自行車 步道維護志工隊、環保志工隊、守望相助隊、防汛志工 隊、長壽俱樂部志工隊;成長教室有:社區成長教室、歡
的規模。 美群自行車步道 我們的自行車道長1.5公里、寬4.5米,民國106年完 工。由我們社區認養與維護車道兩側七千餘棵花木。車 道附近的植物是我們的居民自己栽種的,照顧到現在,居 民都像是半個植物專家,知道如何修剪、接枝與照顧這 些植物們。我們居民利用早晚或假日來幫車道旁的花草 樹木除草澆水,維護的非常好。車道旁邊的彩虹階梯也 是我們社區的彩繪達人自己油漆,我們的民眾都不吝嗇 貢獻自己的專長來協助社區的發展和建設。 ▲ 美群自行車步道景緻 ▲ 志工維護社區環境
樂歌唱班、書法研習班。運動團體則有棒球隊。 我們協會有賴各屆的理事長、里長,還有支持協會的幹 部與志工們,和各位里民的相挺,才能發展成目前這樣
6 布袋戲 我們社區的陳金樹先生,從小就喜歡掌中戲,國小畢業 後因家境困難,無法順利升學。便依興趣找了當時最有 名的布袋戲名師—陳瑞明先生,學習操作布袋戲。兩年 多後到各戲班當助手,繼續學習各種布袋戲偶操控技巧 及角色聲音變化。由於學習態度認真,很快便孰悉各種 角色,並開始在戲班演出。由於表演的口白詼諧有趣、動 作維妙維肖、劇情高潮迭起,無論到哪裡演出,都深獲 戲迷喜愛,甚至經常發生演到精彩處要留待下回分解,戲 迷卻不願離場要求繼續演下去的狀況。民國81年,陳金 樹先生曾與臺灣布袋戲宗師-黃海岱先生一起到美國紐 約文化中心演出宣慰僑胞;民國89年後連續受邀到大陸 交流十餘次,對傳承臺灣掌中戲文化貢獻良多。 廟宇文化 我們社區居民宗教信仰以佛、道教為 主,我們社區的廟宇也不算少,每到 各宮廟的祭祀、慶典活動的時候,如 神明聖誕千秋、中元節前後,誦經聲 就會傳遍整個塗城社區。 ▲ 水鹿洄游頌
7 塗城社區營造經驗 和周邊學校合作 俚語、歇後語、台語四句聯推廣 修平技術學院合作(水鹿洄游) 我們社區在民國104-106年和修平科技大學合 作,辦理「霧太達利」社區營造工作,那時候的 成果是美群路155巷水鹿彩繪。因為已經有合作 基礎,學校也經常派學生到我們社區從事環境維 護的志工工作。 朝陽科技大學合作 我們社區有與朝陽科大社會科學相關科系合 作,讓學生們到關懷據點來帶領我們的長輩帶動 唱或做問卷調查。 光正國中合作(繪本製作) 由社區居民口述繪本故事,讓學生聽完故事後繪 製出繪本。 我們社區有申請社區營造的經費,整理並出版俚 語、歇後語、台語四句聯等小冊子。除此之外,搭 配社區的風貌地景,也把內容製作成木牌,放在 自行車步道上供人欣賞,美化我們社區的步道。 ▲ 社區彩繪牆 ▲ 社區出版品
8 塗城社區未來發展願景 ▲ 美群自行車道與歇後語裝飾 關懷據點成為托老所 希望我們的社區關懷據點除了是在地長輩相 聚的空間外,未來可以成為托老所,長輩們可 以安心的參加社區活動,等候子女下班來接送 回家,讓關懷據點成為守護社區長輩們的空 間。 改善社區交通環境 因為我們社區發展比較早,很多道路都較狹 窄,停車也不方便,導致有賓客來參訪我們社 區時,交通成為一大挑戰。希望我們社區的 交通可以改善,讓外地賓客來時較為方便,例 如停車場規劃。 兒童讀經班的經營 想在社區成立兒童讀經班,讓社區的孩子們在 下課後有活動的地方外,也可以多充實知識。 自行車道改造與美化 未來想設計我們社區的意象公仔,放在自行車 步道旁,作為裝置藝術。也希望我們的自行車 步道可以命名為「塗城翠堤花園自行車道」。 整理與傳承社區歷史與記憶 想申請經費,整合與延續過去我們社區曾經推 動過的計畫,傳承我們社區的歷史資料和記 憶,讓社區營造的影響力持續發酵和延續。
9 夏田社區居民多半是在地人,外縣市移居來夏田的比例沒有 大里其他社區高。以前這邊居民主要是種植農作為主,日治 時期到光復初期,主要是種植菸葉與和甘蔗,居民在家用木 條放在牆上晾乾菸葉,並用相思樹煙燻加工後,再用三輪車 或牛車載運菸葉到菸草公賣局賣;甘蔗就會由火車運送。後 來因為政策變動等因素,菸草和甘蔗園就慢慢變成水田了。 夏田社區介紹 夏田社區 良田美景盡收眼底 夏田的農業從日治時代就開始發展了, 在省政府時代,夏田被選作為農業機械 化的示範村,時至今日夏田依然保有農 村的純樸感。
10 說到夏田的發展歷史,夏田社區以前叫詹厝園,民國 三十五年改為夏田村。有關詹厝園的說法有很多種; 其中一個是洪敏麟《臺灣地名研究》中指出,以前有詹 姓墾戶在我們這邊開墾,日治時期又擴散至二十幾戶人 家,所以就被稱為詹厝園;另一說法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 頭汴坑溪與大里溪交會處所形成的一處尖尖凸出的地形,所 以被稱為「尖厝園」。 改稱夏田的原因,是當時的保正(村長)在思考新地名時,有感於詹厝園一帶時 常淹水,良田都遭淹沒,因此取「夏禹王治水,保護良田」的意思,希望保佑這 裡的良田不要再被水淹沒。也有人說是因為這邊經常淹水導致農田被摧毀,價值 不高,被列為「下等田」,臺語讀音與「夏田」相同。 夏田社區發展歷史 早期詹厝園4大聚落 頂厝: 在聚落頂端,所以稱作「頂 厝」,這裡有前市長周芳村 的祖厝,福田宮附近有座百 年歷史的林家古厝,此聚落 範圍為現在夏田里第1鄰。 大竹圍:因為早期的聚落有大竹林圍 繞所以被稱作大竹圍,是現 在夏田里的第7鄰,國中路 附近。 十股: 以前有十墾戶在這裡開墾, 所以被稱作十股,是現在夏 田里的第8、9鄰,附近有 一座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 夏田社區在地居民 香蕉地:早期以種香蕉為主,是現在 夏田里的第3鄰。
11 夏田社區的特色 現代柑仔店 社區有一家百年柑仔店,這間柑仔店比較特別的地方 是,店家有重新改建過,外表看起來非常漂亮,跟一般 的超商或是柑仔店很不一樣。 農業發展 夏田的農業從日據時代就開始發展了,早期種的是菸葉 和甘蔗,以前這裡的菸草會用牛車送到菸葉廠,就是現 在大里軟體園區附近;而甘蔗就會用五分車來運送,這 邊的舊鐵路就是現在的鐵路街一路延伸過來的。後來在 省政府時代,為了加速農村建設,我們夏田還被選中為 農業機械化的示範村! 和大里很多地方的農田已經開發成工廠、住宅不同,到 現在夏田也依然保有許多農地,我們認為夏田很適合發 展食農教育,這裡以水田為主,相較大里其他地區,整 體感覺比較舒服,很適合下午或晚上吃飽飯在社區走走 散步。 林家古厝 為林茂松先生所蓋,至今仍保存完 整,林茂松曾請霧峰漢學家「阿燦 舍」前往教書,曾為當地培育不少 人才。 ▲ 夏田農業時期老照片
12 八天宮 主要奉祀南極仙翁,臺灣祀奉南極仙翁的廟宇比較少。這 間廟宇是私人家族建造的廟宇,聽說本來是在自家民宅 內奉祀,後來經仙翁指示後才建造現在的廟宇,大概 日治時期就有了。早期醫學不發達,這裡有在協助開藥 方,因為藥方有效,久而久之就越來越多人來參拜。以 前不知道的長輩,都叫他「鐵骨先師」,來拜拜祈求健
越少,就收起來了。年紀稍為大一點的居民可能還有來 這邊上課的經歷,現在很多年輕的夏田的居民不知道曾 經有這間私塾的存在,蠻可惜的。建築物本身都還在,是 一間土角厝,但是已經很久沒有使用了。 福興宮 雖然福興宮本身不在夏田的範圍裡面,但是福興宮庇佑 的範圍有包含夏田。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號、七月十六 號、十月十五號,是我們福興宮的三大廟會活動時間,附 近五個里的里長和爐主會一起辦理,是我們這邊的習俗。 ▲ 攻玉會館 ▲ 攻玉會館外觀
康、長壽。以前真的很熱鬧,也常常會看到遊覽車進進 出出來進香。 攻玉會館 為清朝時期開設的私塾,主要教漢學,一直到日治時期 都還是私塾。後來轉變為幼稚園,以前會把孩子送來念 書到小一或小二,再送去唸小學,因為就讀的人數越來
13 夏田社區公民審議計畫經驗 夏田在109年到110年間,第一次參加了區公所 辦理的公民審議試辦點計畫,在歷經109年的討 論中,社區居民們討論出四個想做的活動,包含 了「我要『夏田』變有名」、「咖啡飄香、長輩 健康」、「夏夏叫 田蜜蜜 活力樂園」及「我愛『夏 田』(詹厝園)粉絲頁」;110年初開始,各組開 始進行了積極的催票活動,拍攝了四部影片,經 由投票結果,「咖啡飄香、長輩健康」及「夏夏 叫 田蜜蜜 活力樂園」獲得居民的青睞。看見我 們居民其實有很多的創意在裡面,只要鼓勵及協 助,就能夠激發大家的動力。在110年的十月底 辦理了一場聯合成果活動,除了展示成果還有結 合市集活動。這場成果展現了我們居民在公民審 議計畫的努力,在歡樂中,也看見了長者的笑容 與居民熱情的參與支持。 ▲ 公民審議計畫-活動執行過程
14 夏田社區未來發展願景 農事體驗、食農教育 因為夏田有許多老居民都從事農業,家裡也有 非常多以前的農機具,我們有在思考是否可以 蒐集居民家中的農機具,成立夏田農機具博物 館,結合我們的農業活動,發展食農教育或 是農事體驗。我們可以聯合其他社區,舉辦 給親子或學生的食農教育、農事體驗課程,讓 孩子們瞭解大里的農業發展;或是開發夏田的 農事小旅行體驗活動等等。 夏田歷史蒐集與整理 我們夏田很多居民都是在地的老大里人,夏 田以前的記憶和回憶都在他們的腦袋裡面,想 要藉由訪談夏田的長輩們,蒐集夏田的老照片 和老故事,讓這些屬於夏田的歷史記憶被記錄 下來,以後夏田的孩子們才會知道,我們夏田 是這樣發展來的。 ▲ 與居民拜訪夏田耆老 ▲ 111年社區老照片說故事活動 ▲ 夏田社區老照片 ▲ 夏田社區老照片
15 東興社區介紹 人多情也多 清朝時期是藍興堡涼傘樹庄,包含現在的樹王里、祥興 里、東興里、永隆里、大明里,後來日治時期改為藍興堡涼 傘樹庄東勢尾。民國35年稱為台中縣大里鄉鷺村,民國59 年從鷺村分為祥鷺村及東興村,有東方新興之村的意涵,民 國82年大里鄉改制後,稱為東興里,民國91年又再分出 大明里、永隆里。可以見得東興社區的人口一直在成長。 東興社區 東興社區因為生活機能佳,是大里區人 口密度最高的社區。
居民提到,以前東興還沒有發展的時候,都是農地,種了很多甘蔗,小時候都會在甘蔗田裡玩耍。因 為甘蔗長得很高,可以完全把人擋住,有人就會惡作劇,在甘蔗叢裡裝鬼嚇人。後來變成大家每次走 到那附近,都會看一下有沒有人躲在甘蔗田裡,是老東興人共同的兒時回憶。 老東興人的兒時回憶 甘蔗田中的惡作劇 圖中受訪者為│東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東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東興社區發展協會幹部群、東興社區發展協會志工群 16
17 東興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82年,目前發展協會有:關懷據點、成長教室、環保志工隊、及守望相 助隊。協會除了會配合農曆節慶舉辦活動外,目前也有推動書法班、國畫班,以及社區的環保綠化工 作,這些是社區近年來主要的發展推動方向。 社區運作現況 環保綠化-崇光國小外圍健康步道 因為東興社區主要是住宅區,很少有公園綠地,所以社 區整理了崇光學校周邊變成健康休閒步道,讓里民有更 多可以休閒的空間。步道旁的花木是我們理事長爭取經 費,由志工親自去后里載運回來栽種的,協會也爭取經
東興社區很多外來人口,年輕人白天基本上都在工作,家 裡就只有長輩們,怕長輩們在家無聊,鼓勵他們來參加 關懷據點的課程,多動一動,也同時交交朋友、彼此陪 伴。目前關懷據點的長輩大約有60-70位。長輩們彼此 感情很好,每週也都很期待來關懷據點,如果關懷據點 的課程活動表定8:30開始,很多長輩8點就會來活動中 心的門口等待,真的很可愛。 志工提到,在服務社區長輩們的這幾年,陸續走了好幾 個長輩,之前有一位長輩在過世前,還特地回來據點看 看朋友和志工們,當時大家都很開心看到這位長輩,結 果一個禮拜後就收到這位長輩過世的消息,讓大家既感 動又難過。 ▲ 志工協助社區長輩製作作品 ▲ 環保志工清掃社區街道
費設置自動灑水系統。志工會定期維護步道環境,給予 社區居民乾淨整潔的步道。 關懷據點
18 結合廟宇慶典活動 配合農曆的各種節日與在地的廟宇合作辦理相應活 動,比如:農曆3月媽祖生、10月天公生、中秋節活動、農 曆12月寫春聯點平安燈、媽祖遶境等等活動,社區民眾 也都很踴躍參與。 社區志工 東興社區有很多熱心人士願意擔任協會的志工,我們的 志工很厲害,除了有巡守和環境維護的志工外,有時候 協會的課程也都是由志工們擔任講師,像是國畫班的老 師,就是由志工擔任。 社區營造的成果 區公所在106年成立社區營造輔導團隊後,在前理事長林 育潤的支持下,申請了社區營造點的計畫。106年社區營造 計畫,邀請社區書法家陳水龍老師,及洪武通老師指導,經 由一系列的課程創作出社區的創意拼布。 延續第一年的推動經驗,在107年申請進階社區營造點計 畫,透過環保回收的廢玻璃,研發創意的小物件,並挖掘社 區「六桂巷」的歷史記憶,與「六桂巷福德祠」合作,辦理 一場探訪之旅,讓更多居民回憶、認識六桂巷跟在地信仰。 109年以後,社區轉換腳步,更加關心社區關懷據點運作與 長者的福利照顧,因此暫時沒有申請相關計畫活動的補助。 ▲ 創意拼布 ▲ 長輩們參與據點活動&社區手作課程作品 東興社區營造經驗
醫學講座 安排中山醫院的醫生和護理師擔任講師,長輩 在課堂中也都踴躍提問,辦理醫學講座非常有 意義和價值。 對外表演 會與外部單位、講師們合作,參與的居民除了 練舞保持身體健康之外,也會隨著老師們到外 地表演,增加自信心。 書法班 目前參與書法班的人年齡比較大,書法班也同 時有國畫教學。 參訪、出遊 帶社區長輩去看總統府、立法院、士林官 邸、高鐵乘坐體驗。讓長輩們外出活動,也帶 他們去以往比較少有機會去的地方走走看看。 崇光國小外圍健康步道 理事長爭取經費,整理了崇光學校周邊變成健 康休閒步道,之後也希望可以持續美化社區的 各個角落。 公益捐款 結合公益捐款活動,將社區居民的善款捐給協 助弱勢長者的單位。 ▲ 關懷據點醫學講座 ▲ 關懷據點對外表演 ▲ 帶長輩外出出遊、參訪 ▲ 理事長與社區長輩&東興社區志工與幹部
20 東興社區未來發展願景 成為老少皆宜的共融式空間 社區很多長輩或志工都有孫子。年輕人白天需 要工作,很多阿公阿嬤會幫忙帶孫子,當他們 想要來參加協會的活動,會需要考量小孩子的 照顧問題,如果協會打造成適合老人和小孩一 起活動的空間,他們就可以帶著孫子一起來參 加社區的活動,一方面可以促進祖孫間的感 情;一方面也可以解決照顧問題。 無障礙空間配置的期待 目前協會所使用的空間是在二樓,很多長輩 走樓梯較吃力,希望活動空間可以轉移到一 樓,一來移動安全;二來也提高長輩來據點的 意願。關懷據點的活動也可以增加辦理的天 數,讓長輩們可以多多來參加據點的活動,促 進健康。 年輕志工傳承 目前社區的志工普遍年齡較大,擔心之後的志 工銜接會有斷層,希望社區的青壯年朋友參與 社區志工的行列。 對外比賽擾動社區參與 希望市府或區公所多辦理社區美化比賽,讓更 多的社區動起來,擴大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 願,也可以促進民眾對自己社區的認同感,提 升居民社區意識。 發展屬於東興的電子平安燈 我們社區在農曆12月的時候會點平安燈,目 前平安燈只有474盞燈,社區人口多,很快 就登記額滿,沒有登記到的民眾也會失望。未 來希望推廣電子平安燈,讓大家用手機就可以 參與社區的點燈活動。
21 竹仔坑社區依山鄰水,介於平原與山麓地區,一直以來都是 典型的農業型社區。竹仔坑也和霧峰林家非常有淵源。原本 山麓下的部份土地是屬於霧峰林家,那時候住在山下的居民 大部分是林家的佃農,因為工作所以住在竹仔坑,反而當時 家境富裕的居民是住在山區,依照現在的範圍來看大概是太 平的黃竹里。 樂活農家 竹仔坑社區 竹仔坑社區介紹 竹仔坑是一個三角地帶,山過去是大里和霧峰,另一邊是太平。以前的 人稱竹仔坑據說包括現在太平黃竹里的範圍,但沒有文獻紀載。以前的 人會叫竹仔坑為坑口;黃竹里則是坑內。以前兩庄會互相幫忙,關係緊密。 竹仔坑社區位於健民里,因此處盛產竹 子,在地人都稱這裡為「竹仔坑」。竹 仔坑一直以來都是典型農業社區,當地 居民職業以果農居多。
22 為了讓社區能永續經營,我們以社區產業作為永續發展的主軸,且竹仔坑的產業主要為農業,就以農 業為我們社區的主要發展項目。 成立「有染工作坊」結合在地特色 因為這裡的農業為荔枝、龍眼等低經濟作物,為了找出社區 的產業生機,我們成立「有染工作坊」,以在地天然植物大 菁、荔枝葉子、榕樹葉子、福木、蔓澤蘭、紫膠蟲等植物染 布,結合手拼布及書法、國畫藝術,做出具在地特色的文創 產業,朝更多面向用途發展,例如:應用在我們的農特產品 包裝、手工布包等,創造社區農業的另類生機。 我們竹仔坑盛產竹子聞名,居民很多的食衣住行都和竹子有 關。我們這裡有產量稀少的「皇帝筍」。居民自行研發竹筍 料理,推出「帝筍梅干香」,也榮獲95年「臺中區發展地 方料理─原鄉美饌烹藝競賽」亞軍。 除了吃的,我們也在105年由「農村再生執行計畫」將皇 帝筍製作成皇帝紙,並與再生紙、植物染結合製成畫。也 邀請老師指導社區居民製作皇帝紙紙漿雕塑。也有把皇帝 筍紙漿、農業廢棄和稻殼稻稈,做成免泥土即可播種的育苗 盆,可直接跟植苗一起種到泥土裡,未來可以在泥土分解回 歸自然,減少塑料的使用;109年再推出以竹纖維製成的「竹 纖維毛筆」。 除此之外,我們也鼓勵在地居民共同參與社區營造,並組成 農村再生工作坊,以由下而上的模式,改變自己生活居住的 地方,讓這些點滴打造與改變更貼近居民生活的需求,透過 觀光發展訴求的景點營造,並以居民的生活層面出發,提升 生活品質及活絡地方產業,作為永續社區營造的基礎。比如 每年六月中到八月中,是竹仔坑荔枝的盛產期,我們和大里 社區運作現況 區農會共同辦理產業文化荔枝節,推 廣竹仔坑社區的荔枝,也曾辦理親子 及青少年到社區園區「荔情生態之 旅」,增進果農收入,提升社區產業 附加價值,改變社區經濟發展模式。 ▲ 社區裡的荔枝園 ▲ 植物染布、作畫
23 藏身於社區的神農氏 我們社區更有兩位夥伴榮獲「全國神農獎十大傑出農民」,分別是創辦文山休閒農場的蘇活根,與研 發龍眼乾、天然發酵荔枝酵素、荔枝乾、荔枝餅乾的賴素鈴,他們以社區現有環境的天然資源,辦理 環境體驗食農教育,創造在地產業附加價值,並提供觀光休閒娛樂,帶動地方經濟,達到傳承在地產 業永續經營之目的,是我們社區居民的榜樣。 ▲ 退休的社區居民成為種植與烘焙咖啡豆的大師 ▲ 社區內試種的腰果樹
24 竹仔坑社區營造經驗 我們社區從民國92年開始積極經營,也有賴公 部門給予社區的協助和資源,讓社區能持續發 展,民國96年參加內政部評比也得到甲等成績。 社區營造重點在於人,不管是社區民眾,還是社 區外的專家學者、輔導老師,還有消費者。因為 社區的發展主軸在農業和相關的附加產品。行銷 對我們來說尤其重要,畢竟居民不會自己買自己 的產品,所以社區要有好的行銷,我們的產品才 有通路,真的是需要不斷學習和嘗試。 在經營志工隊時,不要把志工當作免費的來 想,而是讓志工也有一些收穫,不一定是實質的 東西,也有可能是互相幫忙,比如在規劃活動的 時候,社區直接和在地的農民或店家合作,促進 在地消費,這樣大家都會很願意來幫忙社區。 24
25 農村文化面 希望可以創造具在地特色的新產業,也把我們 的紫膠蟲植物染、荔枝龍眼植物染、構樹皮 結合多媒材,設計成植物染伴手禮包裝手提 袋,增加社區產品商業價值,提升農村社區產 業價值,帶動青年務農的新希望。 社區發展面 希望整合社區荔枝產業區域,友善農村為方 向,利用社區天然環境資源,辦理環境體驗 及食農教育活動,帶動社區產業環境體驗 行程,整合返鄉青農共同經營農村社區產業 新環境。 環境永續經營所創造效益與衍生價 值 保育荔枝產業區域和社區的天然環境資源,以 環境體驗與食農教育為方式,創造在地產業環 境附加價值,一來可以帶動地方經濟;二來又 可以傳承在地產業,永續經營社區。 產業經濟面 解決荔枝產業區域農業廢棄物及蟲害問題,改 變社區產業結構,提升社區產業附加價值,帶 動我們社區的產業經濟。 竹仔坑社區未來發展願景 ▲ 向團隊說明未來社區結合農業的願景
▲ 咖啡烘焙器具介紹 26
27 早期永隆社區為農地,因人口逐漸成長,於2002年正式劃 分行政區域為永隆里,取名永隆有「永遠興隆」之意。永隆 里為大里二期重劃區。地理位置優渥,與中興大學相鄰,社 區內有5座公園、2所學校,對外交通也十分便利,鄰近中 投公路、國道3號交流道,生活機能性良好,是永隆里近 年人口成長快速的主要原因。 永遠興隆 永隆社區 永隆社區介紹 永隆里自2002年正式劃分為獨立行政 區,因地理位置優渥、生活機能性良好、 交通便利,使得永隆里的人口成長迅速。
28 永隆社區的特色 社區居民參與度高 社區民眾向心力很高,對於社區事務都願意出錢出力。甚至 在社區舉辦的活動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來參 與,連社區志工隊裡也有很多年輕人。 社區人文資源充足 ① 土地公托夢娶妻 永隆的土地公神尊有百年歷史,非常靈驗。相傳因為永 隆里人口成長迅速,土地公業務增加忙不過來,托夢給 信眾說要娶土地婆來協助地方業務,還一連托夢三次。廟 方向土地公擲筊後,一連獲得三次聖杯,也證明托夢的 真實性。為了幫土地公娶土地婆,廟方雕刻完神像後,由 大里杙福興宮來開光點睛。在107年時辦理迎娶土地婆 的安座大典,而福興宮也成為土地婆的娘家。 ② 人文薈萃 我們大里人都說永隆社區是文昌區,因為這裡的公務人 員、教師等從事公教職業比例高,光是校長就有七位。 ▲ 社區志工清掃活動中心 ▲ 積善公園 ▲ 永明公園 ▲ 社區內的土地公廟 ▲ 土地公與土地婆
社區人文資源充足
區營業經營成本比較高,就會選擇大里。近年也因為康橋 整治有成,吸引不少遊客來大里遊玩及住宿。 ② 建築物特色 九二一之後,遷入永隆里的人口越來愈多,且地方重劃整 理過,學校和交通等生活機能都很方便。特別的是這裡透 天厝很多,直到近幾年才有公寓大樓。 ③ 康橋 以前這一段河水汙臭,加上旱溪易澇特性,大雨一來容易 淹水。因此社區居民透過民意代表發聲,希望可以改善整 體狀況,讓生活環境變好。取名為康橋,也是希望能和英 國的康橋一樣美麗。康橋整治完工後一段時間,因為缺乏 維護造成雜草叢生。我們居民們因此自發性組織成康橋養 護志工隊,經過整理維護後,康橋變成在地人和遊客的熱 門地點。 ▲ 康橋
社區地景 ③社區地景藝術 永隆國小附近掛有藝術燈籠,也是永隆的一大亮點地景。 ④社區與學校連結 社區與區域內學校關係緊密,社區舉辦的活動,常會邀 請學生來表演,例如邀請永隆國小和爽文國中來表演舞 蹈。他們也是比賽的常勝軍。 ① 汽車旅館多 因為這裡離市中心近,而且交通便利。業者如果覺得在市
30 永隆里雖然是新興劃分的里,但在里長跟歷任理事長的帶領下,社區這幾年都很穩定的發展與成長。 社區巡守隊 永隆剛開始發展時住戶不多,常常遭小偷。為 了居民的安全著想而成立社區巡守隊,透過每 天的定點巡邏,讓社區治安變好,居民安全感 提升、也更加安心。也藉此組織起更多社區居 民一同參與社區的治安工作。延續現今已有 16年,成果卓越,時常獲得警政單位的表揚。 社區關懷據點 台灣近年受到高齡化影響,高齡人口提升,永 隆社區也面臨一樣的問題,社區的高齡者有越 來越多的狀況,因此社區辦理社區關懷據點提 供高齡者服務。目前這裡的社區關懷據點並 無收費,在每週一和週三據點開放時,會有 活動辦理及供餐給長者。在服務數據方面,去 年服務的長輩有6百人,今年更增加到9百 人次,可見得社區關懷據點成立的重要性。 社區運作現況 ▲ 社區巡守隊執勤中
31 社區課程 目前社區有成立書法班、太鼓隊、二胡、排舞、唱 歌班,班務皆是透過各班班長及成員自主運 作,且運作情形良好。 社區電子圍籬 以前社區內常有小偷上門,為了提升社區內的治 安,我們就裝設監視器。但剛開始裝設的設備較 為簡陋,常常壞掉需要維護。後來跟警察局爭取 經費做電子圍籬。現在很多路口都有設置,讓居 民住的更安心,也成為永隆里的特色。 康橋養護志工隊 康橋整治完畢後,由社區居民自主組成康橋養護 志工隊,負責維護康橋與康橋周邊環境。 社區競賽 106年到108年在水利署的全國評比中屢屢得 名。今年(111年)辦理的環保金頭腦比賽(環 保志工隊)也在臺中市區域比賽中奪得冠軍,之 後將代表臺中市去參加全國比賽。 大型活動辦理 ① 每年社區都會辦理元宵晚會、中秋晚會,還有 康橋跨年晚會,這兩年多少受到疫情影響,但 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還是會盡量辦理。 ② 跨年晚會原先是中興大學辦理,後來因為辦理 費用太高而停止辦理。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 就向中興大學爭取,改由永隆里與永隆社區 來主辦康橋跨年晚會,每年都會向各地方募 款來辦理跨年晚會,一年比一年盛大,參加 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 ▲ 據點課程
32 永隆社區營造經驗 投入社區的開始,只是為了幫社區民眾排解糾 紛,也獲得成就感,讓人更想投入其中。經營到 現在,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都很高,都會想著要 如何讓社區更好、為社區付出,也讓我們社區幹 部願意繼續為社區服務和努力。 除了常規社區事務經營,也在109年申請社造點 計畫,結合大里的書法特色和時下流行的微電影 拍攝,讓大家體驗擔任導演的感覺,最後還有電 影成果發表會,讓社區民眾一同欣賞拍攝成果。 去年(110年)的社造點計畫,則是與永隆國小 合作辦理小小記者活動,由我們訓練學生擔任記 者採訪長者。從基本資料的蒐集、訪談(摺頁、微 電影、輕旅行),到在地調查與首份社區報的出 版,重新以文化角度發現社區的美好事物,除了 讓孩子認識社區,也間接的讓家長、受訪長輩一 同參與社區營造。111年則聚焦大康橋計畫的議 題,以「徐智謀」的腳色重新走讀康橋,重新認 識、發現不一樣的康橋,期許更美好的未來。 ▲ 康橋志工隊維護環境 ▲ 永隆國小
33 延續性 社區除了資源外,延續性是很重要的,不然就 會曇花一現。剛開始持續經營很辛苦,大概兩 到三年社區狀況才會比較穩定。一開始在運 作時也是找年紀比較大,像是退休或屆齡退休 的居民,後來請他們找年輕人加入,慢慢的才 有年輕人進來幫忙。要讓年輕人願意投入社區 營造,需要透過各種方式讓他們認同在地及社 區,才有機會邀請他們加入。 環保志工經營 他們每天早上5點開始整理社區環境,其實蠻 辛苦的,但志工們都做得很有成就感,所以我 們環保志工隊的人員變動很小。 社區親子活動 社區每年都會辦理不同類型的親子活動,讓他 們多參與社區活動,也多認識社區。今年的活 動是親子康橋寫生。 大康河環境保護發展協會 大康河環境保護發展協會:希望連結康河周邊 的社區(跨區跨里)一起經營康河周邊。協會 目前以永隆社區為基礎,透過拜訪不同的社 區,希望聯合起來,一起維護、發展康河。 社區軟體實力推動 ① 社區老年照顧推動: 目前里辦公室正在爭取第二個活動中心,等 第二個活動中心落成後,會擴大推動日照 服務;等日照服務穩定後朝長照服務發 展,最後希望發展成公托服務。 ② 逐步改善社區死角,提升社區品質和環境。 ③ 成立康橋導覽組: 希望透過水利局的課程,訓練社區居民成 社區硬體設備建置 ① 社區E化建置: 希望可以建置社區線上網絡,讓長輩也可 以享受E化服務。 ② 美化永隆: 期待永隆里的路燈地下化。 永隆社區未來發展願景 為導覽志工。 ④ 急救知識課程: 之前有請義消指導居民AED使用。最近 地震頻繁,有在思考後續可以結合防災訓 練,來教導我們社區民眾更多的急救知識。
▲ 訪談過程 ▲ 永隆社區攝影競賽作品-康橋 ▲ 康橋音樂晚會現場表演 34
35 從農田到工廠 仁德社區 仁德社區介紹 聽長輩說,以前這裡的居民大部分都是種植龍眼,當時外地 的商人會來這邊採收龍眼,做成龍眼乾外銷。因為採收的 範圍很大,所以商人就搭了工寮給工人休息。某一年的七 夕,工人為了回家過節,提早採收完畢回家。殊不知那天晚 上番人來襲,因為工人都回家過節了,番人只好回去,之後 龍眼林就有了「番仔寮」的稱呼。 仁德社區舊名「番仔寮」,包含了仁德里與仁 化里。番仔寮地名的由來,和原住民有很大的 關係。因為工業區的設立,如今的仁德社區成 為工商業密集、人口發達的區域。
36 番仔寮早期以務農為主;在日治時期是製糖重鎮,由五分車 來運送甘蔗和載運民眾;約1950-1960年代,菸草成為番 仔寮的主要經濟作物。也因為種植面積多,當時有許多菸 樓,可惜的是完整保留下來的菸樓沒有幾家。 國民政府來台後,因為覺得「番仔寮」的名字不是很好 聽,就改為「仁化村」,有「仁德化番」的意思。 後大里市的時期升格變成「仁化里」,因工業區的設置,許 多外來人口移入仁化里,人口成長非常快,原本仁化里又重 新劃分為仁化、仁德兩里。工業區的設置,也改變了以前社 區居民務農為主的生活型態,變成工商業密集、人口發達的 區域。 仁德社區的特色 文化公園番花樹(雞蛋花樹) 這棵番花樹已有至少160年以上的歷史,以前不是在文 化公園。據社區長輩說他從小就看著這棵樹,如果有人 身上長瘡疤,就會去摘葉子加飯一起搗爛敷在傷口上。 會叫番花樹是因為,早期漢人和原住民間非常容易發生 流血衝突。原住民會把漢人的頭顱割下來;漢人後來也 把原住民的頭顱割下來,帶回來吊在雞蛋花樹上面,後 來就把這顆雞蛋花樹叫做番花樹。因為這棵番花樹等於 是見證了我們這個地區的歷史發展,當時的村長有跟政 府申請經費,將這顆番花樹遷移到現在的地方。 十八庄媽祖遶境 每年農曆3月1日開始到3月23日,番仔寮的振坤宮、旱 溪的樂成宮、大里的福興宮、內新的新興宮、還有喀哩 的新南宮,五座廟宇會聯合遶境。 ▲ 社區居民作品
37 仁德社區的特色 振坤宮與仁德社區舞龍陣 社區有成立獅團陣頭,除了在節慶活動會跟著媽祖一同 出巡外,也曾經到其他地方表演和交流。會在我們番仔 寮是因為媽祖指示信徒們要在當時的臺中廳藍興堡番仔 寮庄駐鎮。由矮屋土挑角厝開始,因為媽祖慈悲護佑村 民,成為在地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民國12年居民建議 重建廟宇,且有居民捐贈土地做為廟址;透過地方人士 捐錢出力才有今天輝煌又氣派的振坤宮。 ▲ 社區舞龍隊活動照片 ▲ 社區居民作品 ▲ 社區舞龍隊
38 因仁化里人口過多,後來又分成仁化里與仁德里,在民國100年時,成立仁德社區發展協會,為社區 居民爭取福利和發展社區的社造工作。我們社區積極辦理各項活動、也努力記錄社區歷史人文與狀況。 長壽俱樂部與社區關懷據點經營 我們社區一直想經營關懷據點,在幹部和志工們的努力 下開始辦理據點,每位據點的志工都有各自負責的工 作,大致上為課程安排、文書處理、餐飲菜色規劃、還 有最令社區頭痛的核銷工作,都是由志工處理。 我們的關懷據點在第二年評鑑獲得甲等的殊榮,讓大家 對於據點的經營更有信心,第六年我們也辦了據點的成 果展,展示平常上課的作品,志工也帶了他們自己做的
成果展可以持續辦理,提升大家參與據點活動的意願。 社區成長教室 開設技藝編織、歌唱、舞蹈、瑜珈等課程給社區民眾參與。 環保志工隊 維護社區的環境整潔。 舞龍隊與醒獅隊 傳承傳統的藝術文化,開發與創新,將舞獅步驟轉換成 運動操,也常跨縣市交流,提升自身的實力與推廣社區 的舞龍隊與醒獅隊。 與附近單位合作 與社區內的幼稚園、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社福單位等外 部組織合作,也成為社區重要的外部資源。 社區運作現況 ▲ 仁德社區歷屆幹部
點心和自己種的青菜來義賣,所得也都捐出來作為據點 的經費。這次的成果展讓大家看見據點的成績,也覺得
39 仁德社區營造經驗 ▲ 社區居民作品 關懷據點經營 一開始投入據點經營的只有四、五個人,從 不知道如何經營據點,秉持著照顧長輩的信 念,遇到問題就求助,長輩人數從數十位增加 到四十幾位。礙於場地有限,能服務的長輩人 數已飽和,不然社區有好多長輩都想來參加據 點活動,目前想參與的長輩還需要登記排隊。 長輩們來到據點參加活動後的那種喜悅的表 情,是志工們一直願意付出的最大原因,也是 持續辦理據點的動力。 志工經營 志工會願意為社區付出,最大的原因就是有一 顆樂於服務的心。除此之外當志工還可以交朋 友,無論是志工還是據點裡的長輩,最後都變 成很好的朋友,也因為有長輩和志工的相互幫 襯,我們仁德才能成為一個有人情味的大家 庭。我們志工也都有受過基礎訓練和特殊訓 練,提升大家的專業能力,志工們也各司其 職,相互支援。希望交通可以改善,讓外地賓 客來時較為方便,例如停車場規劃。 出版仁德社區民俗節慶訪談記錄傳承一書 希望透過踏查與記錄仁德社區的民俗節慶活 動,讓以前的歷史與在地文化能夠被保留,除 了收錄社區的民俗節慶外,也記錄了仁德社區 的發展變化,從以前的農業社會到現在的工商 業發展,呈現仁德社區的過往與現在。 出版「仁德廟宇豐、祥獅獻瑞來*阿木伯 習武健身*仁德社區舞動秘笈」一書 讓社區居民來做運動鍛鍊身體。 成立社區傳統技藝隊傳承文化 社區成立醒獅隊與舞龍隊,傳承傳統藝術文 化,並與其他縣市交流,也發展創新方式將舞 獅步驟轉變成老少咸宜的健康運動操,讓大家 可以一起參與。
40 仁德社區 未來發展願景 ▲ 社區居民作品 社區營造需要居民一同努力 希望能夠透過社區經營,讓社區居民意識到社區 就是一群人的事情。 反毒宣導傳遞良善社會意識 這幾年社區有推動反毒宣導志工隊,讓志工走進 校園內,進行反毒演講宣導。跟校園的合作形 式多元,有分班進行、也有大場進行宣導的方 式。希望能夠透過反毒宣導讓正向善良的社會意 識能彰顯出來。 美化社區的未來願景規劃 在社區規劃上也構思參與社區規畫師的計畫,來 綠美化社區內的環境,但這部分我們社區還在討 論中。 ▲ 訪談過程
41 中小企業集散地 仁化社區 仁化社區介紹 仁化社區以前叫番仔寮(包含現在的仁化里和仁德里),民 國99年因為人口超過萬人,又再分為仁化、仁德兩個里。 日治時期的時候,我們的農田被日本政府充公,全數被臺灣 製糖株式會接收,開始大量種植甘蔗,並且有五分車路來運 送甘蔗來製糖,以前的五分車就是在鳳凰路上,橫跨健民 里與仁化里。現在和以前差別很大,我們社區現在主要是 仁化社區內設有大里工業區和仁化工業 區,也因鄰近台中軟體園區,成為大里 地區重要的中小企業集散地。
42 振坤宮 是我們社區居民信仰的精神寄託。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歷 史,裡面也有很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像是跟著先人從湄 洲渡海來台的軟身媽祖。柱子上的字體也是請書法家題 字後,再篆刻於柱子上。從建築物構造到裝潢都是結合 書法藝術和宗教文化的特色廟宇。 番仔寮百姓公廟 根據野史記載當年林爽文聚眾反清,霧峰林家子弟兵傷 亡慘重,為了撫慰亡魂於是撥地作為祂們的長眠之處。被 埋葬的先人大部分都是大里居民,有先民提議建造「百 姓公廟」,並請歷屆「保正」擔任管理人,明訂每年農 曆7月3日為普渡慶典日,這項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仁化社區的特色 以工商業為主,種甘蔗的土地已變成大里工業區了,而運送甘蔗的五分車路也被現在柏油道路所取 代,仁化地區已變成工商重鎮了。 我們社區內有大里工業區和仁化工業區,也因鄰近台中軟體園區,是大里地區重要中小企業集散地。這 邊工業區主要的產業是機械、工具、五金業。因為工作機會多,有很多別里或別區的人會來仁化里上 班,通勤範圍包含大里區、太平區、霧峰區。除了工作,交通也很方便,也因此人口數一直持續增加。 ▲ 番仔寮百姓公廟 ▲ 振坤宮
鳳凰福德祠 是我們社區居民及工業區廠商和員工的信仰中心。每逢 大考季節,鄰近學校的師生就會來參拜祈求考試順利,聽 說非常靈驗。 福德宮 原來位置在塗城國小對面的田園裏頭一間矮小的廟,香 火鼎盛。後因原本的廟址成為成功國中的預定地,在可 能要遷址的情況之下,邀請當時臺中縣長陳庚金先生擲 茭,福德公與福德婆的金身均自動焚化之後,就在慈德 路旁,建造新的福德宮廟。福德宮扮演著地方守護神,也 是地方上的信仰中心。 頭汴坑溪 我們的頭汴坑溪高灘地生態多元,周邊還有自行車道,是 在地居民散步、休閒的好去處,也許未來有機會發展成 大里的觀光休閒特色點。 社區公園多 光是仁化社區範圍內的公園就有6座,和其他社區比較 起來,我們社區的公園密度算高。 書法家洪傳旺 無論楷書、隸書、草書及篆書等,都非常精通,特別擅 長隸書、行隸書體。50歲開始參加全國性及區域性各類 書法比賽達二十三次,都名列前茅,是我們國內知名書 法家,也是我們社區的的驕傲。 仁化社區的特色 ▲ 福德宮 ▲ 鳳凰福德祠 ▲ 振坤宮廣場106年春節書法揮毫活動 ▲ 頭汴坑溪高灘地波斯菊花海&畔仁堤自行車步道
44 ▲ 河堤步道及沙灘地淨灘活動 社區運作現況 仁化社區發展協會在民國82年成立,目前會員 人數有近百餘人,年齡平均近五十歲。我們社區 特別重視弱勢關懷與環保、治安巡守等工作,希 望打造一個可以讓民眾安詳和樂的社區。 社區守望相助隊 民國73年成立。負責我們社區居民的安全,守 望相助隊的隊員總是默默地付出,社區的民眾都 很感謝他們。有些隊員還兼環保志工隊隊員或社 區發展協會會員、理監事幹部。 社區環保志工隊 民國82年成立。每個月第二、四個星期日清晨 4、5點會清掃社區的髒亂點,在維護道路整潔 非常努力,所以社區的街道總是整齊乾淨。每年 協會也會邀請居民和環保志工隊一起來參加淨溪 活動,響應社區的環保工作。 弱勢家庭協助 逢年過節時,我們協會的幹部們和顧問,會向在 地的民眾和企業募集物資,加上協會既有的資 源,發給社區內的弱勢群體。弱勢家庭名單主 要由公所提供,熱心的社區民眾也會通知幹部可 能有需求的家庭,由社區幹部確定狀況後發送物 資。 春節書法揮毫 在春節期間的振坤宮前,邀請書法家到場寫春 聯,讓社區居民領取回家張貼,過個喜氣洋洋的 春節。 捐血活動 社區每年會舉辦2次的捐血活動,號召社區民眾 響應公益活動,居民都很踴躍參與。
45 ▲ 端午節綁肉粽社區居民同歡 為了記錄社區在地歷史文化與傳承,在民國99年時搭配社 區營造計畫,執行了「大家來舞動社區史蹟~時光相簿故 事集」的工作坊,以分組的方式,訪談社區耆老和蒐集社 區資源,將社區的人文史蹟、宗教信仰、古建築、社區環 境、自然景觀等編輯印製成冊。在民國106年的時候,也 有申請社區營造計畫,延續之前所蒐集到的資源和資料,以 人、文、地、產、景等社區五大資源出發,重新調查與蒐集 社區資源。 整個計畫執行都是由社區幹部和社區會員操作。每堂課社區 幹部們也都踴躍參加,很大程度帶動了社區會員們參與的意 願和意志。而且在實地調查時,發現這些資源會一直延伸出 更多以往沒有關注到的部分,後來計畫執行成果遠遠超過當 初設定的調查數量。除了文字紀錄外,也把盤點出來的社區 的人、文、地、產、景做成詩詞,請在地書法家來書寫詩 詞,作為調查的成果展示。 仁化社區營造經驗 仁化社區整體資源整合特色詩 五大資源皆具備 番仔寮仁化尚讚 人力充沛書法家 協會環保志工夯 文化豐富有媽祖 土地公學校古蹟 地理滋潤頭汴坑 溪流生態步道行 景觀公園美景多 居民休閒好去處 產業多元在仁化 機械五金為代表
▲ 仁化社區整體資源整合特色詩 46
47 大里杙的開始 大新社區 大新社區介紹 大新社區就是以前的大里杙庄。清朝時代大里杙是臺灣六大 商業密集的港口之一,由大肚溪(今烏溪)口溯溪而上進入 大里溪,所經過最大的市集就是大里杙。大里的原名叫大里 杙,是番社的音譯,直到民國初年,才將「杙」拿掉, 變成現在的大里。 大新社區包含大里里與大新里兩里,因 為發展較早,社區內有豐富的人文歷史 與建築。
48 「杙」就是繫著小舟的小木樁啦,因為很早以前我們大里溪的河水是很湍急的,小船駛抵碼頭後,需 要把舟筏繫在木樁上,才不會被溪水沖走,才會叫做「大里杙」,現在當然都看不到了。以前渡船頭 的位置,就是現在的大里老街街尾、即現在倒栽榕的位置;而水閘碼頭則在現在的大里國中附近。 大新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88年。雖然社區發展歷史悠 久,但剛開始居民對於社區事務的參與度並不高,為了讓居 民更認同社區,我們協會長期與里長互相配合辦理各項活 動。 舉例來說,一開始為了要凝聚社區居民的情感,我們特地 與福興宮合作,因為福興宮是我們社區最大的宗教信仰中 心,所以我們就以信仰為號召,舉辦獅頭製作活動,作為 社區營造的第一步,慢慢累積居民對社區發展協會的信任 後,才有今天社區發展協會的規模。 大新社區的特色 ▲ 社區志工烹飪關懷據點中餐 ▲ 關懷據點課程 ▲ 採訪過程 ▲ 關懷據點課程
49 福興宮
亭仔腳式的街屋是大里老街建築的主要特色。街 屋有分成前段的軒亭與後段的商店及住家,彼此 屋頂不相接,是一種「捲棚式屋頂」,目前全台
通的重要轉運點,因此染坊、客棧、旅店、南北 貨、藥品等店家都有,熱鬧非凡。 慶源堂 位於大里老街內,是清代首富林氏的店舖與住 宅。慶源堂主人林秋金,曾是霧峰林家管家,地 方人士稱「秋街長」。善於理財,日治時期經 營房地產而成為地方首富。自宅建有「林慶雙 樓」;六十大壽時建「花甲橋」,後又興建「古 稀橋」,供民眾來往。 七將軍廟 傳說清同治年間,大里杙總兵部派士兵赴阿罩霧 巡防,在執行任務時,被原住民包圍,寡不敵眾 被殺害身亡。一同前往的義犬雖急速奔回總部求 援,仍為時已晚。地方人士有感七義士(含義犬) 顯靈庇祐百姓,集資於廟宇現址建廟祭祀,以「忠 大新社區的特色 義祠七將軍廟」命名,是在地民眾重要信仰中心。 鹹菜巷 大里老街的將軍二巷是著名的「鹹菜巷」,1970 年代,芥菜加工達到巔峰,當時處處可見大木 桶,塑造出獨特的聚落景觀,產量足以供應全 台,而被稱為「鹹菜王國」。70年代,因「瘋 芥菜」病害,漸漸喪失競爭力,逐漸沒落。 進士公園 位於德芳路、樹王路、爽文路三叉口。園中有塊 石碑,為緬懷林允卿進士的仁心與濟世精神,進 士逝世後葬於石碑約一百公尺處。 大里杙文化館 建於1929年,是日治時期大里杙保正集會所,光 復後變成里民活動中心。1999年配合大里杙老 街風貌再造計畫,改為大里杙文化館。館內辦理 不定期展覽,提供地方藝文人士作品展覽的空 間。 倒栽榕 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倒栽榕的現址,就是過 去的碼頭遺址,目前有重建碼頭樣貌,供人參 觀、想像當年大里杙繁榮的時代。
是我們大里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廟 宇,廟內主神是「天上聖母」,乾隆年間跟隨先 民來的湄洲媽祖。是我們社區最大的信仰中心。 大里老街
灣只有在這裡看得到。因大里為當時貨運商品流
50 大新社區營造經驗 大新社區未來發展願景 協會在運作上,除了協會本身的幹部外,還有一 群很支持協會的志工朋友們在默默協助各項事 務,我們的志工隊目前大概有40人左右,志工 們會依照各自不同的專長來幫忙。 協會近年來一直努力經營關懷據點,因為社區長 輩越來越多,老人家如果沒有出來活動身體很容 易退化,所以才會一直申請關懷據點計畫。志工 除了協助關懷據點的課程、量血壓、量體溫,確 認長輩出席狀況,還會烹飪午餐。對於獨居的老 人家,如果出門比較不方便,志工也會定期拜訪 他們,和他們聊聊天、關心他們的近況。 社區可愛的地方是,大家其實都很願意付出,像 我們關懷據點的食材就是種在社區的小農場 裡,這些農場裡的蔬果都是社區志工自己管理和 採收,就是希望來據點的社區長輩們能夠吃得安 心和健康。 社區內的店家也都很願意幫忙,尤其是大里老街 市場的攤販們會輪流供應免費的食材讓關懷據點 使用;福興宮如果有多餘的供品也會和據點的長 輩們分享。大新社區真的是有很多默默為長輩付 出的善心人士。 社區是發展很久的地區,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歷史 和地景,這些珍貴的人文薈萃如果沒有好好保存 和傳承,遲早有一天會被居民們忘記。所以協會 在民國102年透過社造點計畫,蒐集和整理大里 杙的故事,請阮德楊老師協助我們製作屬於大新 社區的故事繪本,希望透過繪本,讓大新社區的 孩子們能夠知道社區的發展由來。除了認識社區 之外,更希望提高對於社區的認同感。 除了繪本外,我們也有透過公所的協助,在107 年的社區營造點計畫中,繪製屬於社區的文化與 美食地圖,希望透過地圖的出版,讓來大新社區 的遊客可開心遊社區。 ▲ 社區出版品成果
51 大砌四方社區位於大里區中興路二段與 內新街口,鄰近東榮路及大明路口,附 近有大里最熱鬧的商圈-中興商圈。 「這裡讓人感到溫馨,和大家在一起活動的感覺 很快樂,自己也覺得變年輕了。」 美梅姐滿臉笑容的和採訪團隊這樣說到。 社區住戶 洪美梅 好大一個家 大砌四方社區介紹 大砌四方社區成立至今16年,是典型的公寓大廈型社區,住 戶來自四面八方,大部分都是因為工作而定居大里的「新移 民」,雖然社區成立只有短短十幾年,但社區居民彼此感情 都很好,不像一般都市的社區大樓,住了十幾年還是不認識 同社區的鄰居,這點是大砌四方社區非常驕傲的地方。
52 社區多元發展 社區主委 維持社區活絡和建立居民社區意識很重要 社區經理 服務16年 主動服務讓住戶對我們產生信任感 會有這樣的成果,是因為社區與管委會讓居民不斷地參與社 區事務;對社區來說,維持社區活絡和建立居民社區意識是 很重要的事。且這裡社區管理委員會組成橫跨老、中、青世 代,透過不同世代交流和合作,顧及各年齡層需求和觀點。 雖然物業管理公司大多為一年一聘,一旦住戶相信管理委員 會和物業管理公司後,就會願意出席、參與活動。在公共空 間的修繕上,物業管理公司會主動關懷住戶需求,整理資料 建議維護修繕項目給建設公司和社區管理委員會參考。物業 公司主動服務讓住戶產生信任感,累積久了,除了信任社區 管理委員會以及物業管理公司外,也會有助於降低住戶間的 糾紛。當住戶們都有感情時,就會互相包容。 公寓大廈社區經營之道 除了一般的節日活動外,物業公司也會和社區主委們討論規劃工作坊、課程、講座等等不同類型的活 動,吸引不同類型的住戶們參與社區事務。這幾年辦下來,約有7成以上的住戶都曾參與過社區活動。 ▲ 社區活動
53 大砌四方社區營造及公民審議的經驗 在社區營造經驗中,目前最主要是社區關懷據 點。推動社區關懷據點的原因是因為社區內的年 長住戶,由於白天子女外出工作,獨自在家缺乏 看顧。在108年成立第一個公寓大廈內的關懷據 點。據點內的長輩從一開始的相互不認識,到後 來關心彼此、照顧彼此,關懷據點對長輩來說益 發重要。 社區關懷據點的成立是希望讓社區的長輩感受到 被重視、被照顧的感覺。他們開心,身體就會健 康。也將關懷據點打造成一個讓長輩互相學習扶 持、陪伴彼此變老的共好共老的地方。 社區住戶也附和說,關懷據點讓住戶們一起解決 問題,會彼此關懷對方的身體狀況,像是看到對 方眼睛紅紅,問他是不是中暑,幫他刮痧,讓 他比較舒服。這也讓長者越來越喜歡去關懷據 點,因為據點有朋友的陪伴! 大砌四方社區108年與109年皆有與大里區公所、文 化局申請社區營造的相關計畫。 108年的計畫為「食育種子小尖兵 疼惜與愛惜」; 透過認識在地食材的來源,讓大家了解食品安全的 重要性,搭配農作體驗與實地參訪大里區的農地,也 有辦理小農市集,讓居民可以買到好的農作物,最 後以一戶一料理的方式,將健康的農產品變成餐桌 上的美味佳餚。 109年則是「傳承縫紉手工藝 延續水帶新生命」,將 廢棄的消防水帶以創意的方式,改變水帶的用途,重 新賦予水帶新的生命和意義,也帶領居民瞭解消防 安全的重要性。 ▲ 社區活動親子樂居盃 ▲ 社區關懷據點成立 ▲ 社區關懷據點活動
54 另外比較特別的社區營造經驗,是利用公寓大廈 定期需要汰換的消防水帶來做活動。因為法規 規定10年以上的消防設備要抽檢汰換,公寓大 廈管委會決議更換後,廢棄水袋的處理成為問 題,光清運費用就需要三千到五千元不等。後來 開會決議把水帶留下來,搭配公所計畫響應水帶 廢棄再生活動。一開始嘗試製作小物品,像是零 錢包、袋子、杯墊等,後來還開發出啞鈴等作 品。這樣的創新作法,除了實用外,也讓社區常 被邀請參展。 那段製作過程,居民只要時間到了,就會主動來 社區會議廳,自動自發分工,各自認領自己的工 作。整個活動過程從清潔、拆解、縫紉,都自己 來,大家共享智慧與經驗。 有居民向社區回饋,覺得消防水帶的活動很有 趣,可以做環保又可以學到做其他的東西,第一 次剪消防水帶覺得很特別,希望活動可以繼續辦 理,讓大家可以學習研發出更多項目! 大砌四方在109年到110年都有做公民審議的 計畫。會參加的原因是,以前社區的幹部們每年 都要思考隔年社區要推什麼活動、要做什麼事 情,居民還有什麼需求等等。這些其實對幹部來 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不一定會符合 大家的期待。所以想讓居民自行決定社區的活 動,一來透過大家的集思廣益說不定有更創新的 想法;二來也可以增加大家對於社區活動參與的 意願,畢竟是自己討論、投票投出來的活動。 在活動的規劃上,不只是社區幹部們的責任,居 民也成為活動執行的一份子,大家一起執行活 動。過程中不只幹部有收穫,居民也會更加投入 社區營造的行列。 ▲ 公民審議計畫-居民投票 ▲ 水帶再利用活動現場 ▲ 公民審議計畫-政見發表會
大砌四方社區未來發展願景 社區居民回饋,這幾年參與下來,感受到社區辦理活動的用 心,都會規劃讓住戶能一起參與的活動;也看到社區委員會 辦理的活動的意義,會讓人想認真參與。 物業管理公司的經理表示,之所以願意一直做下去,是因為 在過程中真的看到社區住戶因為參加活動開始互相交流,對 於社區的認同感和社區意識也慢慢建立起來。 對比同樣辦理所有權人會議,別的公寓大廈參與的住戶零零 散散,但大砌四方住戶參與度就很高,因為社區幹部們很用 心規劃整個會議的流程。當然一開始還是需要獎勵機制,讓 大家參與到最後。漸漸地透過一次次參與和練習,參與住戶 發現,意見提出後的討論和交流是有意義的,就會覺得開會 是有用的,這樣氛圍與習慣都需要慢慢培養。 管委會主委更指出,希望未來能夠依照社區的變化做出更適 合社區的規劃。 社區主委 社區經理 服務16年 我們就只是想打造一個讓大家生活起來安心又舒服的地方而已 ▲ 社區共讀班 ▲ 區分所有權人會議
總編輯:鄭正忠 編輯委員:張鎮昌、張慶庸、陳志榮、陳皇仁、林擎天、葉偉傑、王仁政 編輯小組:臺中市大里區大砌四方社區管理委員會、臺中市大里區大新 社區發展協會、臺中市大里區仁化社區發展協會、臺中市大 里區仁德社區發展協會、臺中市大里區竹仔坑社區發展協 會、臺中市大里區永隆社區發展協會、臺中市大里區東興社 區發展協會、臺中市大里區夏田社區發展協會、臺中市大里 區塗城社區發展協會 企劃製作:吾島文化有限公司 地址:台中市大里區大里二街153號 電話:(04)24860017 文字撰稿:李佳晏、洪士育、陳珈汝 美術設計:王惠慈、陳珈汝 印刷:健豪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11年11月14日 社造漫遊趣
出版機關:臺中市大里區公所 地址:412015 臺中市大里區勝利二路1號3樓 網址:https://www.dali.taichung.gov.tw 電話:(04)24063979分機552 發行人:鄭正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