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建築113級_畢業設計_小快報 01

Page 1


黃子晉 - 看不見的社群

邱子旂 - 汀洲路廊

黃聖鈞 符亦齊 - 垂直化的城市拼貼

盧曉萱- 棲身之所 01 02 03 薛丞倫 04 05 06

李彥杉 - 遺址的CPR

陳玉霖 賴怡芳 - 蘭城軼事

曾譯賢 - 每天我都經過看見

黃彩瑜 - 高雄大飯店

蘇柏元 - 時代迴聲

林耕民 - 棲居的夢

李祐欣 - 台北仿造手冊

張惠淳 - 迷走之境

柳川肯 陳明華 - "Kampung" 教育

鄭 大 睿 - 立面語言 07 08 09

李煜晟 - 奇觀社會批判

- 通往海的縫隙

方若嘉 - 逃跑計畫

吳宛蓁 - 來去台東住一晚

方俊凱 邱奕勻 - 致兩千年後的你

蘇芷萱 - 側山的指向

古爵誌

洪鈺翔 - 新 "Arcology" 10 11 12

鍾宛庭

江方瑜 - 夢裡不知身是客

吳昭賢 - 西拉雅之風

岑令翹 - 當代自然

林永捷 - 沉後新生

蕭國呈 - 遊行之四 - 嘉新八

柯品瑗 - 找家的人

金惟寬 - 都市、籃、球、場

徐畹寍 - 自由之牧

施秉承 - 2500 → 25

高靖媛 - 失序樂園

一天三分之一時間為活在網路平台 社群的發展脈絡對應了大時空轉變 被視為虛擬的網路早已介入現實

看不見的社群

The Invisible Social

黃子晉 Huang, Tzu-Chin

或許很難相信,當今人均一天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生 活於網路世界。或者說,我們還不願意面對日漸難抑 的自我焦慮:被網路虛擬化的真實,以及被網路浪潮 沖散的自己。

我們幽微的個體性焦慮,正是全球化社會的集體性焦 慮「我今天網路用太多了」「為何他講話跟現實中不 同?」如此在不盡的資訊洪流中有意識的停留與觀看。

1989年柏林圍牆的拆卸,宣告了網路世代將成為民主 透明的人際平台、烏托邦。然而如今,我們無法否認 上位者的監控、管制和採集;曾經我們預視全球化的 人際互動,如今卻箝制在演算法廣告投放下越趨的同 質而限縮的交友圈;曾經我們期待彼此互換資訊,如 今我們只忙於分享自己而成為人海中的孤獨者。

於是,建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逝,城市的視覺表象 在瓦解。如今我們會站在一間餐廳前說: 我先看一下 它的網路評論。 城市的形象不再值得參考,紀念碑的 高度無法比擬instagram無限延展的貼文串,時代性 的歷史敘事已經解構為24小時的「限時動態」。

未定
薛丞倫 媒體化社群

第一幕: 走廊之上的個人主義 第二幕 : 沒有鐵道的鐵路 第三幕 : 移動的連接與隔離 汀洲路廊

Mechanical Perspective

邱子旂 Chiu, Tzu-Chi

汀洲路與松山新店線 機械、正反論辯 薛丞倫

起初,人的宴會動作是臥姿。起因是坐並非一種舒適 的姿勢。工業革命,布料與彈簧使匠人們得以生產出 舒適的椅子,從各方面影響了人的社交姿勢,甚至可 以說,個人主義,源自於椅墊後方的彈簧。

走廊也是一種被發明的機械。 Palladio 所繪製的平面 圖,沒有走廊的存在。走廊的功能為連接,但他的起 因卻與椅子相同,是工業化與隱私觀念抬頭的緣故。 也就是說,雖然走廊的功能是連結,但它的本質卻是 隔離,是人為了互相隔絕而生的。

人與機械的關係從椅墊,到走廊,到建築,到都市, 互相牽動,我以都市中最大且公共的走廊,也就是鐵 路動線作為出發點進行疊圖。現今汀洲路,是少數鐵 路路廊未被完全更改為捷運動線的廊帶。時代久遠, 鐵路的實質蹤跡幾乎已經消失殆盡,必須要從現代的 都市紋理,或者柏油路底下的遺構,才能推敲其存在。

被舊時的鐵路路廊,與當代的捷運路線所包裹,二者 之間傳達走廊連結之兩面性。置入機械(建築),使個 體、建築、社區、都市,連結,隔離,再連結。

居民在介於公與私的灰色地帶納涼 街道的樣貌

無人管理的空地變成垃圾場

棲身之所

土耳其雷伊漢勒 難民、居住 薛丞倫、裘振宇

A Roof Over Their Heads

盧曉萱 Loo, Shio-Shuen

在紛擾中探索建築的人道價值。

當前地球上戰爭不斷,無數人因流離失所而陷入困境, 需要幫助的人數不勝數。我選擇親自前往土耳其的雷 伊漢勒市——一座難民人口超過本地居民的小鎮,透 過當地的難民社區中心,與難民們相處交流,深入探 討如何以建築設計回應弱勢群體的需求。

在公權力無法完全覆蓋的背景下,建築成為一種無聲 的抗議和希望的象徵。這並非遠離現實的烏托邦,而 是一種「反烏托邦的烏托邦」——在困境中追求喘息 與重建的可能性。建築應不僅限於物理空間,更是回 應需求、寄託精神的場所,能夠為人們提供安全感與 尊嚴。

我的思考聚焦於如何用最簡單、經濟的方式實現最大 效益,打造具有人道價值的建築空間。這種建築不僅 實用,更應具備文化適應性與精神意義,成為弱勢群 體重建生活的支柱。在與難民共處的過程中,我更加 堅信建築的價值在於對人性的回應,尤其是在最危難 的時刻,提供希望與未來的可能性。

台北的綜合大樓

綜合大樓除了平面外更獨立各單元 基地提案

垂直化的城市拼貼

基地 關鍵字 指導老師

信義計畫區周圍 綜合大樓、DTAC 黃聖鈞

Vertical Patchwork

符亦齊 Fu, Yi-Chi

台北:韌性城市紋理。

綜合大樓在台北等亞洲城市中廣泛存在,成為快速都 市化下的特色建築形式,具體呈現了拼湊的都市發展 模式。這些建築融合了住宅和非住宅功能,反映出資 本主義需求和城市生活的獨特混合。隨著城市需求不 斷變化,綜合大樓經歷多次轉型,因此其內部結構和 使用方式充滿難以預測的特性。每層樓的單位獨立運 作,如同將城市街區垂直堆疊,形成垂直化的城市紋 理,既隔離又充滿連結。

這種垂直化的特質模糊了公共與私人空間的邊界。隱 私通常僅限於個別單位內,走廊、過道則成為城市公 共空間的延伸,類似城市街區的連續空間。建築內外 的界線幾乎消失,住戶的隔壁可能是咖啡店,地下一 樓可能是健身房或夜店等娛樂設施,形成高度融合的 生活場域。綜合大樓的發展方式代表了台北等城市的 靈活性和適應力,以垂直化紋理滿足密集的城市需求, 既保持公共屬性,又體現都市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文化 特色。

研究:博物館中的遺址

Location

遺址的CPR

議題:遺址的標本化 譜記:線索與留白

From Ruins to Place

李彥杉 Lee, Yen-Shan

考古遺址的場所精神。

為了興建台東火車站,搶救走了無數的卑南遺址;為 了設立八里污水處理廠,破壞了無數的十三行遺址。 誠然,文化資產的保存總是追不上開發建設的速度, 考古遺址最後必然成為悲劇下的犧牲品。於是我開始 研究考古遺址與當代建築之間的關係。

即便是保存遺址的博物館,仍舊只把遺址當成是一種 「標本化的展示品」,把它們放在假想的保鮮盒裡, 企圖想要凍結時間、回到過去,卻也因此斬斷了遺址 本身的場所精神。

因此,我想重新找回遺址的場所精神,讓考古遺址重 新變成一個與當代共存的場所。

我的基地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曲冰考古遺址。他是台 灣唯一的史前聚落遺址,並且出土文物有來自東部的 玉器與石板棺,間接證實了中央山脈東西文化之間的 交流。現階段卻因為經費問題,而又重新蓋回了土壤, 也因此我想重新掀起他的面紗,使其成為融入當代的 遺址場所。

基地 關鍵字 指導老師
曲冰遺址 考古遺址、場所精神 黃聖鈞

立面的觀察是對平面深度的洞悉 立面元素及功能的重新整理 作為內外空間的in-between

立面語言

Language & Fragmentation

鄭睿 Zheng, Rui

建築傳統上通常以視覺為主要理解方式,透過符合消 點透視的構造,將人們的視線、思考和心靈聯繫在一 起。不論風格如何,建築空間被構造成一種可理解的 結構,並透過理性排序來組織空間,形成可視化的秩 序。視覺的本質在於對元素組合的解讀,眼睛接收 到的畫面經由大腦重組,形成人們所理解的空間。 這種視覺重組的特性也適用於建築語言:元素的拆 解與重新組合,讓建築立面可以呈現多重視角的組 合效果。立面語言的發展,從早期窗戶、牆壁和 屋頂等基本建築元素的組合,逐步演變為更複雜 的表面構造,如玻璃等裝飾性的重複構成。隨著時 代發展,立面的討論不再僅限於元素本身,而是 延伸至其機能(功能)和活動(意義)的探討。

現代建築的立面逐漸呈現出一種將水平平面折疊進垂 直立面(3D轉2D)的特性,這樣的設計手法將功能 與意義同時展現在立面上,讓立面不僅是一個外觀, 還是活動的框景和視覺深度的組合。因此,現代建築 對立面的討論,已不再侷限於立面本身,而是擴展至 整體空間深度的表現。

未定
碎化、重組 黃聖鈞

"Kampung"教育

Nexus of Education-Society-Urbanism

陳明華 Jovan Theophilus

Historically, education has adapted to reflect sociopolitical and technological shifts, from medieval elitism to guild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21st-century active learning methods. Today, education is again facing a transformation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oT, and AI. In this context,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spaces struggle to keep pace with the dynamic flow of knowledge.

As the Boston CCR highlights, 21st-century education emphasizes knowledge, skills, character, and meta-learning. While knowledge is readily accessible online, skills and character require time and physical space for synthesis, and meta-learning thrives on huma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ty interaction.

This thesis envisions education a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urban life, similar to “Kampung” in Southeast Asian cities, suggesting a shift from confined teaching spaces to vibrant community-driven hubs. Such spaces encourage interaction, resilience, and holistic learning, enabling knowledge exchange beyond traditional campuses and integrating learning into urban society. A Nexus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Urbanism. 印尼雅加達

奇觀社會批判

The COMMENT IN THE SOCIETY

李煜晟 Lee, Yu-Chang

指導老師

台北市信義區 資本主義、社會學 柳川肯

現代社會是建立在競爭和效率上的製度。競爭不僅推 動經濟成長和技術進步。雖然這些變化似乎為人類提 供了更大的自由和繁榮,但它們也揭示了一個重要的 事實:我們正在成為慾望的奴隸。

曾經追求幸福的生活現在變成了被無盡的慾望驅動的 生活。城市空間不再只是日常生活的場所,而是成為 慾望的容器,消費和物質主義在這裡創造了一個無形 的牢籠。

過去資本主義體系依賴於勞動力的生產與消費,但隨 著AI的發展,自動化將取代越來越多的人工工作,減 少對傳統勞動力的需求。這可能會造成資本主義的轉 型,迫使重新考慮剩餘人口的在社會的價值。如果工 作不再是人類生活的核心,或許能促使一種新形式的 經濟體系出現,比如基於共享資源、生態積分為主的 新經濟模式。

這是一個諷刺性的警示故事,是對現在技術掌握在精 英團體的一種批評,內容是人們所期望人工智能,並 不會改善地球上數十億人們的生活,像貧富差距,環 境問,隱私安,技術壟斷等問只會不斷加劇。

新"Arcology"

基地 關鍵字 指導老師

Arcology in a 3-D Urban Future

洪鈺翔 Hung, Yu-Shyang

The term “Arcology” which combines architecture and ecology is aimed to create high-density, low ecological impact urban environments to address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urbanization.

With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future transportation methods may emerge that allow humans to move freely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his compels us to reconsider whether existing urban designs can fully leverage this potential. If a new type of transportation can enable people to move freely between any two points, traditional flat city layouts will be transcended, allowing cities to achieve more effective functional configuration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his thesis project aims to explore the form and composition of urban spaces when humans possess the ability for high mobility and free movement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未定 都市、未來、烏托邦 柳川肯

特休斯之船- 不斷更換的木板

伊勢神宮-式年遷宮 變動、取代、反證-記憶的累加

致兩千年後的你

To You, Two Millennia Hence 邱奕勻 Chiu, Yi-Yun

建築如人般擁有生命,會隨時間損壞、老去。人終有 一死,那建築的「死亡」又何時到來?是當磚牆破裂、 無人再臨?抑或是自它落成的那一瞬間便已開始? 還是,在不再有人記得它的那一刻?

「文化資產」似乎成為延續它們的方式,卻如緊箍咒 般將建築凍結在特定年代,戴上這稱號的建築失去了 成長的自由,被強行安插不屬於它的部件,漫無目的 地徘徊於過去,它的精神只被壓縮扁平成隻言片語, 消散在這個時空中。

或許記憶是一種手段,不斷的變動、取代、反證是方 法,藉由時間的沉澱和更新,將它們的精神注入新的 載體,讓建築成為活生生的記憶。如同一隻帶著殼慢 慢爬行的蝸牛,過去的足跡隨風化作塵土,但每一段 行程又總留下新的痕跡。這些痕跡不斷重疊、變換、 消融,卻記錄著歷史的脈絡,並向每一個世代的行人 輕聲訴說:

「我來自何方,攜帶著每一個時代遺留的片段與記憶。 致兩千年後的你。」

待定
場所精神、再啟動 方俊凱

視野夾擠在擋土牆之前

民宅與高速公路緊密並列

順坡而上,腳底的高度貼合屋面

側山的指向

基隆獅球路山區 關節、指認、座標 方俊凱

Guidance of the Hillside

蘇芷萱 Su, Zhi-Xuan

從三坑車站出站後,沿著鐵軌向北行400公尺會遇見 第一個平交道,左側為山區、右側為一樓平房的商業 區。兩端聯繫著龍安街與獅球路,中間存有過去的防 空洞、以及錯落在山腰的民宅。

此區夾處在中山高速公路、地面火車進入基隆市區之 前,乘載著人們平行的進入山城。

然而這裡的山坡沒有那麼陡峭與高大,不爬到獅球嶺 的最高處是見不著海港的,於是這裡的人們遺失了海 的定位座標,只剩下記憶中高聳而立的擋土牆。

透過外來者的記憶,我假設在此山區設置一座標,導 航著父母尋找的到孩子、而長大的孩子也找的到家的 方向、外來的遊子也認得清城市的長相。

這個座標沒有海上的漁船或是準點的列車停靠,但這 裡是在家與他方的連線之中。這裡離海港有點距離了, 但座標仍舊顯示著這裡依山、預示著那裡傍著海。

夢裡不知身是客

關鍵字 指導老師

A Momentary Indulgence in Desire.

江方瑜 Chiang, Fang-Yu

我們能更容易想像世界的終結,而非資本主義的終結。

在現代資本主義的驅動下,都市生活急速延展、城市 空間加速擴張,科技的進步也成為推手。快速又無以 名狀、無能為力的變化讓我們來不及思考但又只能繼 續往前,造成了深層的焦慮與存在性局外感。資本社 會通過將結構性問題個人化、情感內部化,來維持其 自我運行。

城市的空氣(曾)是自由的。

都市空間的再造與膨脹、科技的急速發展,使個人感 知與主體性逐漸被蠶食,在追求效率與速度的社會機 制中迷失,無法深刻地與周遭環境產生真正的連結, 只能在資本打造的伊甸園裡膚淺的取樂。「成功的都 市」中商業空間滲透於日常,購物中心以滿足需求之 名將我們捲入重複且封閉的消費循環,我們逐漸麻痺 自我、被動行動。「假象繁榮」以視覺與感官的誘導, 讓人沉浸於忙碌的商業氛圍中,卻難以察覺其中的缺 失。為抵抗此「潛在控制」,我試圖設置數個「檢核點」 (check point)打破慣性與感受的麻痺,讓人與自我, 人與環境的神經重新連接起來。

待定 主體性、資本主義 方俊凱

傳統/衰退工廠再造

能源與土地的破壞

西拉雅之風

工業化歷程與城鄉關係

The Wind of Siraya

吳昭賢 Wu, Chao-Hsien 基地 關鍵字 指導老師

嘉南平原,在舊時是西拉雅族所生活過的痕跡,抑是 臺南生產稻米與蔗糖的產地,是農民賴以為生的土地。

隨著工業發達,大片農地作為工廠開發的情況早已不 鮮,分散開發的工廠成為了土地的瘡疤,為肥沃的大地 帶來污染與破壞。在近年,隨著南科的進駐以及綠能 的需求,高聳的廠房以及冰冷的太陽能板淹沒大半的 田地;衰敗的傳產逐漸退去,僅留下半殘或空殼的廠 房於此。過往吹拂於田野間的山風、清晰可見的山巒 與山腳下的野生動物在利潤的數字下逐漸消散稀薄。 我想透過研究工廠分布與發展的脈絡,去重新活化其 留下的空間與周邊聚落的關係,並在一定程度上討論 環境上的復育,以期這些巨量空間能對之前的破壞進 行補償,並改善其空間的可能性來創造新的聚落關聯; 容納鹽水溪與田野所生之物,隨著山風看著稻田的搖 曳,才是嘉南那無聲的所在。將先人所見的田野與山 林傳承,永續發展,而非留下太陽能光電海與台積電 串成的小島。

未定
田野、工廠再生 方俊凱

關鍵字 指導老師

自然、人造物 方俊凱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岑令翹 Sum, Ling-Kiu

什麼是自然?

自然的反面:建築和道路是人造物最大尺度的表現。 現代化的過程為了穩定且高效的活動環境,建築走向 封閉。隨著人工智能和虛擬實境等越來越多以假亂真 的科技出現,人與人的接觸逐漸改為線上。

自然是人與環境和時間的連結。但人造物卻成為阻礙 人感知自然的主因。

我們漸漸遠離了真實世界。

在工業起步的年代,自然是資源的供給者或交通的方 式;脫離工業生產後,自然被定義成公共休閒的所在。 自然在都市成了可被規劃的「物」。

台東市作為全台人口密度最低之一的城市,人造物反 而成為稀珍之物。

當代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什麼?

台東

沉後新生

桃園市大溪溪洲沉澱池 土地失能、信仰揭示 古爵誌

Rebirth after Sedimentation

林永捷 Lin, Yung-Chieh

人類世:人類為了改善生活和生計,以農業、工業化、 都市化大量且深入地將土地轉化為人為地景。此地質 時代的人類已經近似自然力量。《 道法自然》 當代土地成為利益導向下的產物,「功能」是土地變 形的指引。但在耕田、蓄水池、建築之上,仍無法完 全割捨對土地的崇拜與連結,只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 存在於社會縫隙之中。從大樹公、石頭公到水圳口的 水尾伯公、掌管井水的水母娘娘、甚至建築動土儀式, 當代土地信仰的揭示媒介逐步具象化,需要透過更加 直接的實質關係來定義抽象的信仰與力量。

我們忘了腳下踏的每一塊舖面與樓板都根植於土地, 如果說能重新建立一種物質媒介,一棟建築,在雙腳 抽離土壤與水後,重新思考土地在當代除了被使用外 的意義?

溪洲沉澱池曾是片具備重要功能的土地,為了解決影 響整個桃園地區的石門水庫淤積問題而誕生,又將隨 功能漸衰死亡。在失去當代土地的基本價值後,我希 望能建立新的媒介,引領人們思考在功能性以外,土 地本身的可塑性、生命力,以及之於當代的意義。

新八景對應之符號、身體、空間 新八景簡介

嘉義新八景與圓環之動態關係

遊行之四-嘉新八

嘉義市圓環和......*8 場所解構、身體尺度 古爵誌

A New Architecture Parade in Chiayi.

蕭國呈 Hsiao, Kuo-Cheng

嘉義的第四種遊行、嘉義新八景、嘉義的符號。

我在嘉義選了八個足以代表嘉義的角落,並分別設計 一個空間物,而在一年的某個時刻,他們會重新聚集 在圓環。

三大遊行;主動;

分別是民主遊行、中元遊行、管樂遊 行,這三大遊行發生時,嘉義的空間狀態會發生改變, 空間定義不在由具體的建築元素所領導,而是由動態 的活動重新定義。圓環依據不同需求改造、市區道路 開始淨空、神像開始移位、人民開始成為群體、空間 的聲音、味道開始改變。八大景色;被動; 自明朝以來, 嘉義就有票選八景的習俗,其目的為殖民者為宣揚台 灣之政策,與認同感之尋找。八景任一,都能代表嘉 義的其中一種面向,跨越空間的限制被感知,但 what if 八景合一呢?

我想要運用上述這些元素,用空間體驗重新定義嘉義 八景。而這八景的移動創造出嘉義的第四種遊行-建 築遊行。嘉義的符號在於移動,移動然後聚集的過程 才是嘉義的符號所在。

+控制0.1

+控制0.9

+控制0.7

People Looking For A Home

柯品瑗 Ko, Pin-Yuan

台南市鐵路地下化綠帶 記憶、集體與個人 古爵誌

找家的人 17

記憶有形狀嗎?有的話會是什麼呢?我一直在想這個 問題。有人說記憶是歷史洪流中的傷痕,有人說記憶 是小時候放學經過的柑仔店,也有人說記憶是老家布 滿灰塵的房間。到底什麼是記憶,什麼不是,又或許 這些都是記憶,記憶既共享又私密,構成我們看待自 己的鏡子也指引我們對身分的認同,而這兩種看似無 法混為一談的記憶能否用不一樣的方式去討論並產生 不一樣的關係?

有人說,每個人都在找家,找家意味著對自我的探求, 時代如此、個人如此。我嘗試解構家-密而綿長的初 始記憶,與公園-無數人瞬間記憶的不斷累加。從家 的空間關係或物件與空間呈現的關係整理出一個集體 的對家的記憶,而家的集體記憶在不同個體之間的變 動、拉扯,甚至是公共與集體介入之後產生的對話等 也會反過來影響每個人如何檢視自家、自己和記憶。 藉由公園和家、集體與個人兩組記憶二元論的關係衝 突與重構,在日常中碰撞出非日常,重新詮釋對家的 解讀、集體的記憶及自我的認同,也讓”家”和”公園” 兩者都跳脫目前罐頭與商品化的狀態,重新建造場域 回憶。

基地 關鍵字 指導老師

都市、籃、球、場

台北體育館與周圍 度量、媒介 古爵誌

Urban, Basket, Ball, Court

金惟寬 Jin, Wei-Kuang

身在壅擠的台北市區,多麼希望有一塊位於市中心的 開放籃球場,讓籃球運動也能發生在交通最便利的地 方,然而,在有限的面積與寸土寸金的情況下,籃球 場本身的分離與混沌似乎是必經之路,才能滿足既有 的價值與未來使用上的更多想像。

基地選址於台北體育館,其位在台北市中心的同時, 不僅相鄰兩大賽事舞台(台北小巨蛋以及台北田徑 場),也是居住區與松山活動中心的交界處,並且緊鄰 著台北小巨蛋捷運站。因此如何重新思考台北體育館 的都市定位,與如何串聯周圍的體育建築,並滿足原 有籃球運動的需求,是此次設計想探索的目標,因此 為了先釐清與突破自我的想像,創作了這項作品。 這件作品以<看不見的城市>第七章所描述的現實與 理想作為背景,轉動的遮色片暗示了想像可以暫時抽 離現實,尋找可以超越動態平衡的度量;有如籃、球、 場與人與都市之間的關係,存在著規則與自身的可能 性,透過建築空間與元素的介入下,突破與視覺化原 有尺度的限制,激發更多可能性的想像。

展覽是有意識的演出與聆聽 以聲音為媒介的相互理解 里民活動中心現況調查

為生活歌頌

Why Don't We Sing in Daily Life?

王聿雅 Wang, Yu-Ya

台南市中西區淺草里 發聲、再生 林宛蓁

什麼樣的演出才能算是表演?

日常生活裡總是存在不受歡迎的、不被聆聽的表演。 就好比我們惱於社區活動中心裡長輩們的熱情演唱, 但是所有長輩都熱情地為歌者熱烈鼓掌,演出與噪音 僅有一牆之隔。如果我們不允許長輩放聲歌唱,不允 許孩童嬉戲,接下來受到撻伐的會是什麼?在城市裡 需要存在容許每個人能夠發聲、能夠表達的公共空間, 人與人得以相互理解。

或許我們都對活動中心有美好的嚮往,而既存的活動 中心反倒無人問津。台南市中西區最核心的里行政區 分割細碎,由於發展年代較早,過於密集的活動中心 已是不合時宜,其功能性除了供長輩唱歌、娛樂,便 是興辦才藝班之類。按理說活動中心該是服務人民的 公共空間,卻有數個中心淪為倉庫、轉移給其他政府 單位。封閉性極高且用途不明,比起新建或許更應該 重新檢討既有活動中心的使用。

以活動中心為節點,串起漫遊的路徑,基地則是聆聽 與被聆聽的社會實驗場,或充當城市漫遊者的歸屬, 容納每一個人的聲音。

怡保市是一座被群山圍繞的城市 怡保的城市沿著Kinta river發展 從怡保車站發散的方向

我-怡保車站-你

馬來西亞怡保市 教育、多種族社會 林宛蓁

Me - Ipoh Station - You

徐敬恩 Choi, Jing-En

馬來西亞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包括馬來族、華 人族、印度族等多種族群共存。然而,這些不同族群 之間的聯繫卻驚人地少。從幼年時期開始,由於學校 制度,限制了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之間的接觸機 會。因此,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與其他族群進行深入 交流的機會,成年後的交流和理解的機會也相對有限。 這種分隔現象,讓馬來西亞作為多民族國家的豐富性 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1917年英治時期建立的怡保車站,曾是吸引眾多人 潮、象徵怡保的標誌性建築,對當地居民而言更是無 可替代的存在。然而隨著時代進步和汽車普及,火車 站的使用者群體也發生了變化,現今的使用者多為在 吉隆坡生活的學生或外籍勞工,幾乎很少見到當地居 民的身影。過去與當地緊密相連的怡保火車站,隨著 時間流逝,其存在感逐漸消失,建築本身也不斷劣化。

正因如此,在當前共享多樣文化和價值觀的空間逐漸 減少的情況下,通過學習創造出不同民族和宗教背景 的人自然交流的場域變得愈加重要。怡保車站的重生, 為各族群提供一個全新的交流空間,讓怡保車站再次 煥發活力。

Mermaid Tale

賴怡芳 Lai, Yi-Fang

宜蘭縣宜蘭市泰山路 新舊城、存續、官能 陳玉霖

基地位於三清路、民權路與泰山路圍繞出的三角形地 塊,東北邊緊鄰宜蘭舊城區,屬於較早發展的地區之 一,其形如魚尾,與舊宜蘭城形成的魚身,彷彿一條 向太平洋游去的北冥之鯤。

基地北側為宜蘭酒廠歷史建築群,建築本體包括舊木 箱倉庫、舊紅酒醱酵室、舊紅酒倉庫、舊材料倉庫與 舊事務室(包括後方舊理髮室、廁所、浴室、閱報室) 等五棟建物,為宜蘭舊城區西南角重要工業地景;東 南側則有宜蘭設治紀念館(舊縣長官邸);西南則是 宜蘭第一座小學「光復國小」。

我想從「探索城市的起點」為發想,以住宅為主體, 使居民的感官逐漸蔓生至周圍,乃至於整個舊宜蘭城。 基於城市多雨的特性,以及保持基地對周邊歷史建物 的公共性,地面層想挑高作為縣民集會、移動時可以 利用的空間。中間以圖書館機能作為公私領域的緩衝 地帶,上層居住空間則能眺望周遭歷史建物及綠地, 作為城市中除了校園以外,鼓勵所有好奇的出發點。

我在魚尾,聞蘭城今昔。

捷運的形式如何擾動個人主義 無形的線區分著人們、平/假日...

在建築與基礎設施間的辯證

每天我都經過看見

新北市海山捷運站 基礎建設?雕塑?建築? 陳玉霖

Every day, I passed by and saw 曾譯賢 Tseng, Yi-Hsien

Could we live in/around a park? 如何在現代台灣 社會中建立社群與地方聯繫。

肉體與石頭之間? 能否有非具體的信仰關係?石頭或 許是雕塑、建築、環境......

自然與非自然?未來將會有其他花園,來呼應我們不 斷變化的現實概念:那些讓人不安且不美的花園,將 喚醒我們對孤獨的新認識。是否可能,自然對我們而 言不再真實,或者無論如何已經超出了我們的尺度? 台北與新北?基地位在新北市板橋與土城之間,海山 捷運站的重新想像。作為台北的衛星城市,海山站幾 乎為住宅區,地方同質性過高。而海山站作為每日往 返台北工作的移動路徑,我想藉此重新想像此捷運站 對於一個地方的意義。

交會點、停留處、移動的地方。我們日常移動中經過 的那些不確定的空間-轉瞬即逝,充滿過度性的場所。 這種「移動而非親身參與」的情境,賦予了一種獨特 的自由。彷彿獲得了一種許可,可以自由地思索,不 受平日的干擾,盡情讓思緒飄盪。

進與出的土地 封閉與打開的建築 過去與現在的人

高雄大飯店

高雄港蓬萊商港區 居住空間、海港宣傳 陳玉霖

Grand Harbour Hotel in Kaohsiung

黃彩瑜 Huang, Tsai-Yu

關鍵字 指導老師 海港的封閉與開放。

從城市出發,有些海港空間完全的商業化,像是新加 坡克拉碼頭,夜晚也有五光十色的光線照耀著,向大 家宣傳著他的蓬勃;也有些海港空間仍然由工廠空間 主宰,像是日本川崎港,但是透過特有的工廠夜色, 也能夠促成夜景經濟發展;也有些海港空間正在轉型, 商業、觀光、科技產業都蓄勢待發,像是高雄商港區, 等待下一個十年閃耀登場。

海港特有的宣傳方式。

以短期停留者來說,過去的海港空間會提供酒吧娛樂 場所,現在的海港空間常透過光線、期間活動、聲音, 來吸引觀光商業經濟。以長期居住者來說,海港空間 除了需要提供工作機會,也需要滿足工作者的居住需 求,高雄經貿園區、流行音樂中心、駁二藝術特區的 設立讓高雄同時吸引短期和長期的停留者,這次的設 計「高雄大飯店」就是要同時滿足二者的居住需求, 為短期經濟和長期經濟布局。

基地

時代迴聲

高雄三民一次變電站 鄰避、建築週期 陳玉霖

Takau gogogo

蘇柏元 Su, Po-Yuan

城市與建築的關係似乎與劇場與演員的關係相似。燈 亮起時,他們開始參予不熟悉的事件,然而終場時, 他們一定會熟悉。當劇場關閉時,城市有時是空蕩的。 雖然,每個人扮演自己的一小部份很感人,但最後, 沒有人能改變任何事情。

變電站,作為城市的必要之惡,本被隱藏在都市的角 落,默默見證都市擴張的歷程,然而,隨著鐵路地下 化,邊界在不合理的速度消失後,赤裸的呈現到這個 時代的台前,它該扮演著什麼腳色 ? 悄然遷移、或者 是沉默地消失 ? 還是既為劇場也既為演員,成為容器 也繼續記錄這個時代 ?

基地位於愛河河畔旁,舊臨港線鐵路及甫剛地下化的 縱貫鐵路,這三個過往城市邊界所夾出的台電用地。 在面臨需要室內化的一次變電所,在現今這個具備場 所記憶的愛河、鼓山、港口的位置,建築外殼是否有 更多的可能性及韌性,並提供當今城市所缺乏的身體 精神性。

建造成為溝通的矛盾 在物質性框架疏鬆處著手解決 思考城市內中的森林性

棲居的夢

關鍵字 指導老師

未定 城市、居住、彈性 林靜娟

Dream of Dwelling

林耕民 Lin, Geng-Min

我知道我在作夢,然而我繼續作夢。建築的意義逐漸 被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包裝起來,形成一座巨大的都會 機器。在這裡 ,我們明明居住在此,卻很少人記得。 重要的並不是眼前的牆土板金,而是你有所留心並在 心中捲起陣陣波瀾。那些波瀾將有一日會拍醒人們的 夢,拍醒棲居的夢。

基地

複製/過度/貼上 鏡射

複製/貼上

台北仿造手冊

關鍵字 指導老師

The Manual of Taipei Imitations

李祐欣 Lee, Yu-Hsin

大稻埕的歷史保存基於利益交換(TDR)而驅動,異化 的生產關係使得歷史街區實質成為商品拜物教的瑰麗 外衣,掩蓋其中的社會生產關係。「仿造」之於建築 形式的空洞、反現代與反發展,腐蝕了既有的空間文 化。仿造成為文化現象,然而難掩其意義之虛無。而 歷史保存的怨氣卻又讓建築陷入以符號化的表層結構 重建場所的遷迴嘗試。

以假亂真,貴古賤今,又以廉價代精緻。工具與目的 顛倒,使歷史街區成為工具化的容積製造所。帶有欺 騙性的混凝土與工法仿造著街屋,歷史是可移動與再 製的客觀物件。街區看似以改兼賑,但實則卻充滿了 不穩定性,甚至加劇舊城的消失。

舊城區的旅遊化,消費主義對文化品味內在價值認定 的意識形態,導致周遭進一步的都市更新,甚至是專 用區內部的開發案,對文化品味的單一認定,異化了 時空的實質差距,轉而加劇消滅舊城區。

我想對去脈絡化的歷史想像開槍,對不負責任的鄉愁 提出疑問,對重蹈覆轍的城市提供解方,對資本逢迎 的曖昧給予出口。

大稻埕 再開發、街區、紋理 林靜娟

軸線延伸的距離與中心關係 不同場域中的速度情景

個體異質性會創造自己的時間流動

迷走之境

臺北市中正區臺北車站 時間分層、空間感知 林靜娟

Labyrinth within Labyrinth

張惠淳 Chang, Hui-Chun

車站匯集了各種時間,鐘錶的、天氣的、群體的、個 體的,何者才是真實的時間? 但若談論虛與實,我們 又如何知道自己不是身處清醒夢?

在都市中,由於大量不同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個體緊密 共存,但個體與他人接觸的方式往往是基於特定需求 的片刻互動,而非建立在深層的個人關係上。因此人 們在不同的社交場景中,往往只表現出某些片面的角 色,造成一種內在的「人格分裂」感。但這種「人格 分裂」並不是臨床意義上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種都市 生活特有的心理狀態。

但是當個體的時間流動逐漸與他人同步,片刻是否能 延伸,甚至成為群體的交流?

台北車站作為一個重要的節點,如同一幅人群與文化 交織的馬賽克,在複雜背景中可以孕育出多種變化。

看似迷宮的存在,其實只因每種使用者在此的需求和 目的各異,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時間流動與空間路徑。

我希望通過分析車站內隱含的時間分層與人們的行為 模式,探討如何重新詮釋台北車站的時間意義、最終 改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通往海的縫隙

Through A Gap to the Sea

許盈喬 Hsu, Ying-Chiao

如今是台中港開港的第51年,巨大的港埠區讓人很難 想像歷史上這裡只是個小漁港,淤沙、潮位差和海霧 限制了它的發展規模,只能是個小小的港灣。

民國六十年代,隨著台中港的開發,它逐漸侵吞了綿 延五公里的海岸線,面對如此巨大的人為開發,我想 這並非此地命中注定的結局。

港口作為海上的交通節點,重要性之於陸地上的火車 站有過之而無不及,台中海線擁有了港口,但在交通、 經濟上依舊是城市的邊陲,港口帶來了貨櫃和種種工 業設施佔滿了海岸,漸漸隔絕大眾親近海洋的可能性, 面對如此龐然大物,誰來還給我們那可以親近的海? 既然如此,那何不尋找一個縫隙、一個途徑,穿過港、 穿過工業區,一路通往海邊,不同於大尺度工業設施, 那是符合人的尺度的場域。

基地 關鍵字 指導老師

逃跑計畫

八里區地中海國際中心 社會、逃避 張鶴齡

Escape Plan

方若嘉 Fang, Jo-Chia

地中海國際中心,又稱地中海俱樂部,曾一度是尊貴 的象徵。人們在這裡享受片刻的自由與解脫。然而, 眼前的繁華卻建構在一層謊言之上。這片原是聖心女 中的校地,原計畫是建造學生活動中心,卻搖身一變, 成了眾人眼中的奢華場所。隨著經營不善而倒閉,地 中海俱樂部最終只留下一片滿目瘡痍的遺跡和被遺棄 的夢想,仿佛無聲地訴說著一次對現實錯誤的逃離。

逃避是種本能也是人發展的理由。

面對生存的窘迫,我們奔向城市生活;身處社會框架 的束縛,我們尋找娛樂的解脫。而逃避始終帶有負面 的意涵。在責任、榮譽與社會期待的框架中,逃避被 看作是一種無法面對現實的退卻,顯得脆弱而自私。

它暗示著放棄承擔、放下責任,使人感覺似乎缺乏面 對困難的勇氣。這種行為往往讓人揹負著難以形容的 愧疚與不安。

或許逃避是作為一種暫時抽離、重拾內心平衡的方式。

我試圖創造合理的逃避理由,讓他們得以遠離現實框 架的評判,找到片刻的喘息之地。

來去台東住一晚

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村 東海岸、工作地景 張鶴齡

Taitung Go Go

吳宛蓁 Wu, Wan-Chen

在那個陸客還會來的年代,在那個經濟繁華、人定勝 天,永續與政確還沒那麼重要的年代,東海岸接連通 過了好幾項渡假村開發岸的環評。時至今日,他們以 固定頻率的些微動土,維持著20年前環評通過的效 力、維持著對未來的美好理想。

渡假村落成後能提供當地的工作機會,以及隨之而起 的發展、經濟與生活的提升,是拿土地的名字交換而 來的承諾。

衝在最前頭的美麗灣渡假村,似乎集所有的罪惡於一 身。東縣政府球員兼裁判開始的BOT案,在沙灘上的 五層樓量體與泳池,完美落成的建物閒置至今,無法 營業是強推硬蓋後的下場。其所爆發的一連串爭議, 以及逐漸不復以往的經濟、市場,使得周遭這些對美 好未來的理想,至今仍是理想。

我想再次撿起這個理想,試著發揮這個錯誤的最大價 值。

Island Glimpses,Quietly Observing 鍾宛庭 Chung, Wan-Ting

重構台九線速度敘事、觀光景點的主體性——島嶼地 景與山海的感知。

基地位於台九線,全長454公里的公路,縱貫台灣東 部,北起台北市中正區,南至屏東楓港,為環島路網 中的重要一環,也是人們前往東部旅行的必經之路。 在這條公路上,人們為觀光景點而至,腳下的公路卻 未曾作為主角,沿途地形隨區域而變,塑造出不同路 段的獨特性。然而觀光景點成為人們少數停留的點, 景點之外的一切,僅以速度掠過,不被停留。

除了觀光景點以外,加油站與超商成為公路上的重複 性標記,作為供給設施,人們因需求而短暫停留、後 匆匆離去,功能性的單一性,缺乏了空間上的多重意 義。我不認為觀光景點應獨占這條路的敘事主體,東 部豐富的地景、山與海的綿延關係,應以緩慢的速度 被逐層感知。

我試圖去探討這種狀態,去打破人們原先的既定路線, 路線以外,重塑台九線的速度敘事。

台九線
公路/速度/主體性 張鶴齡

活動大熔爐

一端莫名地與另一端有連結

身分不斷轉換

拼湊的日常

高雄市小港區漢民路 日常、空間與行為 張容豪

Do something for nothing

楊予萱 Yang, Yu-Hsuan

這兩小時是我們生活的縮影。

觀察基地中的人,目標鎖定在處於學習階段的國高中 生,他們一天的生活幾乎都在封閉空間度過,一天當 中會與城市有連結的時刻便是放學後到補習前間,他 們會進入社區的沿街面消費、社交,然後再度回到補 習班的密閉空間。

從集體到個體再到集體,人們的生活似乎可以用這短 暫的幾小時作為縮影,那如果濃縮到一棟建築呢?

透過解構幾種program,將機能的本質抽出,重新分 配並組織,在這個建築裡,希望呈現公共與私人、集 體與個體的交錯關係,讓人意識到身分轉換,也將每 一個人身分轉換的過程用更有層次的方式連接。

社區的商業不需要宣傳,而是透過日常需求而形成的, 一種個體與集體的記憶,烙印在每個居民、學生的直 覺行動中,因此它不需要招牌,只需要空間與行為。

基地 關鍵字 指導老師

人的社會化

牧場動物的社會化

自由之牧

臺大農業試驗場畜牧場 社會化、牧場 張容豪

都市與丘陵之間的基地

Liberation within Bounds

徐畹寍 Hsu, Wan-Ning

社會化,既是認識自我和融入社會的必要手段,卻也 可能導致個體被同化,失去真實。我對社會化的態度 始終矛盾:外在馴服,內心卻渴望逃離。這種愛恨交 織的情緒如影隨形,既渴望融入而尋得歸屬,也害怕 被異化而失去自我。

牧場成為了這種矛盾的映照。動物因人類的需求,從 原始的自由被馴化與規範。牧場的日常循環映射出社 會化過程中的規律與重複,動物在此得以被照顧而獲 得安全感,卻也失去了原始的自由。動物在牧場的馴 化過程,成為社會化矛盾的寫照——它既帶來穩定與 依歸,卻也消磨了那份自然之真。

選擇城市邊陲的牧場作為基地,象徵著人與動物在社 會化過程中經歷的共鳴與分歧。這裡在日據時期曾經 廣袤,隨著都市的擴張,逐漸成為都市與自然之間的 邊界,被城市框限的存在,正是空間社會化的縮影。 透過重新詮釋牧場空間,隱藏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 掙扎。自由與規範在此碰撞,也或許提供了一絲逃離 的契機。

2500 → 25 : Posthuman Saga Unfolds

施秉承 Shih, Bing-Cheng

能源、城市、節點 張容豪

我們談了2500年的空間,用25年面對氣候危機

我們正在將這個曾經輝煌的專業推向懸崖。當代建築 對科技與環境的漠視,是掩飾其無能與恐懼的面具。 當科技與永續已然透過各種產業鏈重塑我們生活環境 的時代,建築師們卻仍沉溺於過時的美學迷思和空洞 的理論遊戲中,這種智識上的怯懦與專業上的失職, 無異於對社會的背叛。

這種近乎自戀的專業態度,使得建築師與真實世界的 需求漸行漸遠,他們固守著早已過時的設計方法論, 彷彿這樣就能阻擋時代的洪流。

這個專業的末日不遠了。未來的建築決策將完全由工 程師、數據科學家和人工智能來主導,城市的面貌由 人民決定,而建築師淪為廉價的3D渲染工具,為真 正的決策者們畫幾張漂亮但無關痛癢的效果圖-就像 建築師所批判的AI一樣

建築界必須面對科技變革、正視氣候危機。否則,建 築師這個曾經崇高的職業,終將成為歷史的註腳,而 我們,將成為這個專業衰亡的幫兇。

基地 關鍵字 指導老師
暫無

失序樂園

關鍵字 指導老師

高雄港 蓬萊商港 失序、病態空間 張容豪

Chaos paradise

高靖媛 Kao-Ching Yuan

人的一生,是場浪漫而華麗的逃亡。

“人活著是不會好的,會在新的地方一直痛苦。你可 以去很多地方,到了以後就發現,沒什麼不一樣的。” 我們馬不停蹄地渴求著烏托邦,但逃到最後才發現, 最好的狀態,竟然是你站在原地看向遠方,你到不了, 於是烏托邦一直存在,生命好像也就沒那麼痛苦了。 於是希望被匯集成馬戲團;童年被匯集成迪士尼,一 個個現世的異托邦就此誕生。我們要往哪逃? 逃亡的 終點又是什麼?港的這塊土地,戒嚴時曾被牆與都市 區隔。牆與人的關係是病態的-它阻礙了自由,也成 就了那個光榮的時代。現今的都市中,蓬萊商港是港 中央的半島,一座僅由大港橋與蓬萊路與都市相連的 觀光空城。它販賣海景,面對的卻是被圍塑出的虛假 海洋,而這個灰色地帶型塑都市居民對於自然的想像。 海不是真實的海,人們對此毫無自覺,甚至由此創造 出對於自然的記憶。人與自然的關亦是病態的。 城市的病態與失序,透過我的視角詮釋其如何失控, 在這塊土地上綻放後呈現出的,是逃亡、也是希望。 我想在這個徬徨的時代中,創造逃亡的終點空間,讓 社會的流亡者能在此尋得心靈的寄託與歸宿。

文明的神話

Mythology of the Civilization

劉宜蘴 Liu, Yi-Feng

我正在尋找創造者,他在某些向度中暗示著我們,那 裏沒有上帝,神話在遺址中呈現了架構。

從人類追尋宇宙之意義的本能來思考,神也在尋找祂 的創造者,尋找更高等的文明,而將文明的輪迴建構 在高維空間中的時間切面上。

神在不同時間切面上創造不同文明,我們所認知為過 去的文明,與我們當代並差異。文明最終都導向同一 個結局、發展程度,以及對於宇宙的觀察認知,無法 觀測更高的維度,地球的文明被限縮在同一維度中, 而文明的架構是重疊在維度之上。

為了論證文明架構的輪迴,我從世界性的古代文明遺 址中尋找共通性。我在三個類型確定了主要特徵,現 象觀看,神秘的不可辯證性,世界線。現象觀看有包 含了七個子類別(金字塔型、重複性陣列、巨石切割 痕、精密堆疊、古城市結構、符號與圖案、偶像崇拜), 神秘的不可辯證性包含了五個子類別(未知的建造方 法、天文方位、儀式祭壇、能量與磁場、幾何比例)。 空間將以此作為神對於宇宙變與不變觀看的揭露。

Interpretation of Urban Nodes

郭子瑄 Kuo, Zi-Xua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urban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are evolving significantly. Parking lots are transforming into hybrid charging facilities, while gas stations are integrating battery swap stations for electric vehicles, reflecting adaptations to contemporary needs.

These facilities serve as crucial urban nodes, connecti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and acting as socio-economic hubs. Following Lynch's theory of city image, they interact with paths, edges, districts, and landmarks to form the city's spatial structure.

Looking ahead, these dispersed nodes have potential to become significant public spaces. Through thoughtful design, these functional spaces can transform into public-oriented nodes connected by pedestrian-friendly paths,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urban network.

居民自組的集會空間 阿公阿嬤帶著七個小孩長大 我和妹妹和在碾米的阿公

復甦大埤村

臺南市下營區大吉里 社區營造、實構築 龔柏閔

Reviving Dapi Village

馮晨雅 Feng, Chen-Ya

大埤村在1970年代是非常熱鬧的聚落,如今如台灣 大多數的鄉村般,不復從前,是空屋率極高,獨居老 人議題嚴重的小聚落。

而我們家也是,曾經大家族同住的透天厝,是我阿公、 阿嬤,帶著六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一磚一瓦,在滿是 三合院及豬舍中,構築的夢幻大屋子。

那樣一家九口熱鬧的大屋子,如今僅剩我阿公一人住 在一樓,且有輕微的失智症。

未來,那些會搬椅子到街道上坐著的阿公阿嬤,也將 在不知不覺中,帶著身上近百年的故事消失在這個世 界上。

我正在努力的紀錄這一切,透過畢業設計這個藉口, 挖掘過去的回憶,與家人、鄰居、大埤村的大家,共 創未來。

在學校的最後一年,好好陪伴我爺爺,並善用所學改 善大埤村居民的生活,更甚至我希望可以感染更多人。

港口城市日常佔領

基隆外木山海水浴場 漁工、邊境、自然 龔柏閔

Shoreline Colonization

吳庭榛 Wu, Ting-Chen

佔領,是一個帶有負面意涵的詞彙。它代表兩個族群 統治與服從的關係。它不只是個歷史詞彙,亦在今日 發生。

在台二線沿線,分布著許多以沿近海漁獲維生的漁業 聚落,以及台灣排名第四的商港——基隆。漁業及港 口的產業特性需要大量的勞力,因此吸引了大量產業 移工的進入,他們是一群不被邊境所接受的人,在惡 劣的環境中製造台灣漁業驚人的經濟產值。

再退一步看,這種上對下的統治關係亦存在於海岸開 發與自然之間。海岸沿線處處可見的早期的工廠、漁 市、能源設施荒廢的遺跡,或是近年以觀光為目的修 建的港灣設施,都是將自然是做一種生產的資源而遺 留下來的空間現象。

這些早期遺留的單向、目的性的被建設的空間就是一 種殖民式的結構。而排除,是殖民統治最明顯的特徵 之一。我的設計想介入的,是這些海岸空間中區隔族 群或人類與自然關係的界線。是一座深埋入兩者之中 的橋,探討二元對立之外,互動的可能性可能創造的 另一種海洋與陸地之間,邊境上的空間關係。

基地 關鍵字 指導老師

成大建築一一三級畢業設計小快報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Dept. Architecture Thesis Project

issue #01

蘇芷萱、黃子晉

劉宜蘴、岑令翹、許盈喬、黃彩瑜、林耕民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13級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701 台南市大學路1號 www.arch.ncku.edu.tw 2024年11月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