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NCTU ARCHITECTURE PARA!PARA!

Page 1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P A R A ! P A R A !

0

1

0

P

A

R

A

P

A

R

A

2 0 1 0

2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演繹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PARAPHRASE 音樂公園

未來圖書館 ─

快閃族 ─ 自生的流行音樂中心 音樂與光影編織而成的都市地景 ─ 街頭之聲,台北現場 以音樂事件作為空間的微型城市

平行線 虛無場域 PARALLEL 方尖碑 螞蟻上書,資訊化下圖書的存亡與象徵 電子書閱讀器 卷印 心站 未來交通關係網絡 智慧型登機系統

擬生動物數位設計創作 PARAZOAN

在一方天地裡的生活空間 光影之間 運算自組結構 ─ 以唱片架為示範 建築師與業主間之新人機介面 設計媒材轉換之使用性研究 網路虛擬實境中的設計行為研究

次生命高雄行動創意國際徵選 PARABIOSPHERIC

以左營眷村之改造為契機 打開高雄記憶庫 ─ 哈瑪星文史特區計畫 如何提升高雄捷運使用率 紋理 ‧ 延伸 ─ 旗津再造計畫

寄生蟲體孤寂建築風景 PARASITE

台北城市博物館 ─

校園景觀邊界再定義 單車老闆ㄟ厝與正妹室友的家 達仔劇場 平行宇宙 ─ 影子、維度與真理 浮游鴨棧 山中避難小屋 綠洲城市 原初邊界

參數未知量 PARAMETRIC 創造力時代的關鍵 群體設計下的創造力互動 互動。空間。聊聊天 虛擬實境是否可以成為設計媒材? 影響未來建築發展的關鍵因素? 混搭場所 新造型主義時期的蒙德里安神經網路系統

偶合態創新知識區域發展與創意城市國際工作坊 PARATAXIS

南港區都市產業創新計畫 南港都市化創新 動態疆界 竹北潛能

時空誤置展覽紀實 PARACHRONISM

196 200 204 208

182 184 186 188 190 192

162 164 168 170 172 174 176

144 148 152 156

THE LANDSCAPE AFTER PARKING THE BIKEHOUSE WITH NICE GIRLS ARCHITECTURE AS URBAN DEVICE PARALLEL UNIVERSE DUCKLINGS’FLOATING INN REFUGE HUT THE OASIS CITY PARASYNTHESIS REFLECTING CITY

CITTA SLOW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ISTRICT OF HAMASEN SAVE KRTC ! RENWE CHIJIN

BOOKSHELF CHAIR BETWEEN SHADOW AND LIGHT/ SOFT-SKIN INSTALLATION CD STORAGE/ COMPUTING SELF-ORGANISATION NEW INTERFACE BETWEEN ARCHITECTS AND OWNERS A USABILITY STYDY ON THE DESIGN MEDIA TRANSFORMATION A STUDY ON THE DESIGN BEHAVIOR IN THE METAVERSE

OBELISK THE FORMICARY LIBRARY BOOKPRINTS HEART STATION NETWORKIN SMART BOARDING

FLASH MOB, A SPONTANEOUS POP MUSIC CENTER. MUSIC PARK STREET VOICES, LIVE. IN TAIPEI CITY. TPE RMX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214 218 220 222 224 228 232 236

THE KEY OF CREATIVE AGE─FROM RENAISSANCE, MODERNISM TO DIGITAL AGE THE DESIGN CREATIVITY FOR GROUP INTERACTION SAY HI TO INTERACTIVE SPACE CAN VIRTUAL REALITY BECOME A PROFESSIONAL DESIGN MEDIUM?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FUTUR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MASHUP PLACES NEURAL NETWORK SYSTEM FOR NEO-PLASTICISM OF MONDRIAN

142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NANGANG DISTRICT URBANIZ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 URBANIZING INNOVATION IN NANGANG DYNAMIC TERRITORY THE POTENTIAL OF JUBEI

180

194

212

240

250

INNOVATIVE REGIONS AND CREATIVE CITIES

AN UNKNOWN QUANTITY

DESOLATE ARCHISCAPE

IDEA FOR ACTION KAOHSIUNG

DIGITAL DESIGN STUDIO

VOID SITE:THE NOWHERE LIBRARY

252 260 270 278

THE EXHIBITION

160

28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003

INDEX

索引/

索引 前言 所簡介 師資

遊 行 者教師邀請作品 PARADER 三九八分之一,文化城中城 行動.綠工場 動.物 巨微塔 竹笙 核三廠南部展示館區太陽能板規劃設計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工研院六甲院區二期宿舍 臺北花博夢想、未來與生活館

範式獨特物件 PARADIGM

南官帽椅 智略四開鎖 杯筊 黃花梨交椅 竹木蒸籠 捕獸器 印床 紫檀拍板

PARADISE天堂下山作客來

下山作客來 溫室分析 住宅 禪房與圖書室 農牧系統 星空公園

屋後 稻的循環 聽風說著池上的故事 打開,池上 十二米的池上脈絡

中央藝文公園 ─

PARAGENESIS共生次序池上文化驛站

隱喻軟與硬 PARABALE

三態平衡與中央藝文公園關係探討 解,壓縮 軟建築 紙張暈染與華山創意園區探討 聲音藝廊,由共振效果談何謂軟硬

副胚層交大學生活動中心 PARABLAS

介面關係 活動與流動 學生活動中心之重新思考 綠洲 單車活動中心 校園與社區的邊界

074 078 082 086 088

056 058 060 064 066 070

038 040 042 044 046 048 050 052

012 016 020 024 026 028 030 032 034

002 004 006 009

TRI- STATE BALANCE AND C.C.PARK DECOMPRESS BIKE FLOW PAVILION PAPER CAPILLARITY AND H.C.PARK THE GALLERY OF SOUND

HOUSE BACK THE CIRCULATION OF RICE THE STORY OF CHISHANG FROM WIND OPEN CHISHANG THE CONTEXT OF CHISHANG IN 12m

LONG STAY VILLAGE GREENHOUSE ANALYSIS RESIDENCE A ZEN ROOM AND A READING ROOM FARMING SYSTEM THE PARK OF STARRY NIGHT

SOUTHERN GUAN MAO CHAIR 4-STEPS LOCK DIVINATION BLOCKS YELLOW ROSEWOOD FOLDING CHAIR BAMBOO STEAMER STEEL TRAP STAMP HOLDER APAMATE CLAPPERS

ONE OVER 398, CULTURE TOWN WITHIN CULTURE CITY BOOM! A GREEN WOODSHOP ON THE GO MOTILE SPACE MEGA NANOTUBE STINKHORN 50KWP BIVP SOLAR FACILITY PEI-TOU COMMUNITY LIBRARY DORMITORY FOR ITRI TAINAN CAMPUS PAVILION OF FUTURE, LIFE AND DREAM

INDEX PROLOGUE INTRODUCTION TEACHERS

036

054

072

092

116

NCTU STUDENT CENTER

SOFT AND HARD- CENTRAL CULTURE PARK

THE PAVILLION OF CHISHANG CULTURE

LONG STAY VILLAGE

SINGULAR OBJECTS

INVITED PROJECTS OF TEACHERS

094 100 104 108 112

FiELD & BUiLDiNG & iNTERFACE TOWN AND GOW RETHINKING OF THE STUDENT CENTER A GREEN OASIS THE STUDENT CENTER OF BICYCLE WALL

010

118 122 126 130 134 138


00 4

ARC HI TEC TU RE

前言/

“Adding new movements and conditions to old things generates new circumstances.” This is what PARASYNTHESIS means. As far as architecture is concerned, these new movements and conditions may come from new categories, media, projects, or definitions. Through particular objects, bases, functions, or narrations, new possibilities against contemporaneity could also be derived from the old architectural topics.With the concept of PARASYNTHESIS, 2010 NCTU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shows multidimensional and divers design works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by derivation, parallel, surpassing of the prefix, Para, such as:PARAMETER, PARADOX, PARADIGM, PARA/SITE, PARALELL & PARABOLIC. The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an annually great event of all faculty and students 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NCTU, is programmed by Prof. ShuChang Kung in 2010, with displaying the works of Ying-Chao Kuo, Keisuke Toyoda, Kyle Chia-Kai Yang, and Jr-Gang Chi. Para Para also happens to be a dance.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this year of interactive visiting process exceptionally turns visiting itself into dynamic scenery, spreading the messages and making architecture participating a brisk fashion.

「舊的事物加上新的動作、狀態,即產生新的情 狀」,這是 PARASYNTHESIS- 複合衍生構詞 - 的意思。 就建築來說,這些新的動作、狀態,可能來自新的類 型、媒材、計畫或定義,也可經由獨特的物件、基地、 功能或敘事,促使舊的建築課題,衍生出面對當代之 新的可能性。2010 年交大建築展以 PARASYNTHESIS 的 概念,用 Para- 這個字首的衍生、並行、超越,來展 示建築所多元、多樣的設計成果,如:PARAMETER_ 參 數式設計;PARADOX_ 建築定義的悖論;PARADIGM_ 建 築典範的類型研究;PARA/SITE_ 建築基地的同質異構; PARALELL & PARABOLIC_ 平行與拋物的常變。建築展是 交大建築所師生一年一度的盛事! 2010 年由龔書章老 師策劃,並邀請郭英釗、豐田啟介、楊家凱及漆志剛 老師的作品參與展出。PARA PARA 也恰好是一種舞蹈, 本次建築展的展場規畫,特別經由互動式參觀流程的 安排,讓觀展本身形成一場動態的風景,期待訊息能 從中蔓延、開展,使建築參與形成活潑的風尚。

Director Chi-Yi Chang 所長│張基義

NC T U

PROLOGUE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006

Master of Science in Architecture

數位建築學程/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Funded in 2000,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GIA) at NCTU take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Digital Design & Theory as its research areas in respons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digital era. For the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s, GIA offers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 & II programs to students who hold a bachelor’s degree in architecture or other major. And for digital design and theory, GIA offers Master of Science and Doctor of Philosophy programs, both are open to students with background in architecture, digital design or related areas. As for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we encompas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as well as digital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oughts both locally and globally.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area of "Digital Design and Theory" we embrace the notion of New Media with regard to the global trend of digital design technology since late 1990, including CAD/CAM, Virtual Reality Ca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Networked Space. The designing works and digital researches by the faculty party and postgraduate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conferences, journals and exhibitions.GIA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top architectural graduate schools in Asia.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 (MArch I), a professional degree, is intended for those who have great enthusiasm for architecture and have obtained a non-architecture bachelor’s degree. The Institute actively recruits young elite designers in Taiwan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rriculum instructions of the first three semesters for the program. In the fourth semester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will be combined with those in the design program. The Institute invites renowned and prizewinning architects to lecture cours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lso arranges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to participate in a one-week design workshop yearly. The Institute always encourages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ntest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fairs, architecture tour and project internship projects, expecting them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environment sensitivity. The program also encourages students in design group to take digital media related courses, in order to foster their comprehensive design capability to face the digital world. 數位建築的發展已由 1970 年代起的「電 腦輔助設計」與 3D 動畫開始,發展到現今 2000 年代的「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與虛 擬實境、互動科技等「新數位媒材」,大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在數位時代的全球發

量的學術研究均已在世界各國的建築專業

展中,以「當代建築設計」與「數位建築設

中應用。建築教育與建築職業,如何繼 20

計」為研究領域,並分為兩種研究訓練:第

世紀初包浩斯的訓練,繼續延伸為 21 世

一,在建築專業教育方面,提供建築碩士學

紀的數位建築訓練,已成為重要課題。本

位,招收建築系與非本科系畢業生;第二,

組自 2009 年起正式由 「數位組」 調整

在數位學術理論方面,提供建築理學碩士學

為 「數位建築組」 ,由學術論文學位調

位與博士學位 。「當代建築設計」領域的

整為以 Studio 為核心的設計專業學位,招

教學與研究,包含全球與台灣當代建築思

收對數位建築有高度熱忱,已經取得五年

潮與數位建築設計等理論性與實務性訓練;

或四年建築專業學士學位之大學畢業生。

「數位建築設計」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包含

本所邀請知名建築業界教師開授數位建築

自 2000 年起的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CAD/

Studio、學界教師開授專題理論課程,每

CAM)與虛擬實境、互動科技等新數位媒材

年安排國際建築師參與為期一週的設計工

(New Digital Media) 相關之數位建築理論

作坊。本所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圖、國際

與實務。全所研究生與教師之設計創作與數

建築展、建築旅行或國際論文發表,期望

位研究,均發表在國內外重要之研討會、雜

學生建立國際視野與環境敏感度。課程中

誌、期刊與展覽,為全亞洲卓越建築研究所

鼓勵本組學生跨組選修建築設計組相關課

之一。

程,培養學生建築專業整合的設計能力。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Doctor of Philosophy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 (MArch I), a professional degree, is intended for those who have great enthusiasm for architecture and have obtained a non-architecture bachelor’s degree. The Institute actively recruits young elite designers in Taiwan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rriculum instructions of the first three semesters for the program. In the fourth semester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will be combined with those in the design program. The Institute invites renowned and prize-winning architects to lecture cours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lso arranges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to participate in a one-week design workshop yearly. The Institute always encourages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ntest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fairs, architecture tour and project internship projects, expecting them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environment sensitivity. The program also encourages students in design group to take digital media related courses, in order to foster their comprehensive design capability to face the digital world.

博士班/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

學士後建築碩士學程/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I

建築碩士學程/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I (MArch II), a post professional degree, is intended for those who have great enthusiasm for architecture and hold the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d e g r e e w i t h f i v e - o r f o u ryears’ undergraduate training. Studios are led by experienced and award-winning architects for students to gain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ternational design workshops are held annually and are directed by renowned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s as well as wide-range of activities including exhibitions, tours and internship programs, for them to cultivate global vision and sensitivity toward universal design. Students are also encouraged to take optional courses in digital media, in order to foster their comprehensive design capability to face the digital era. This program has always been able to recruit talented faculty members and students in Taiwan, who often wi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izes, and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fairs.

The PhD program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reas of digital media theory and application, and expect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general architecture practice and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topics related to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mputers have been extended from design computation to new media. Hereby the Institute has planned the following four research areas: Digital Design & Fabrication, Virtual Space, Interactive Space, and Design & Media Study. Compare to the M.S. program, PhD is seeking for achievements in original and pioneering issues as well as contributions to human knowledge. Please refer to the description of M.S. program for more information of the study areas, courses and general requirements. 建築所博士班為本所與土 木工程研究所共同合作開設, 招生報名系所組別為:土木 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庚組(主

建築碩士學程,本組招收對建

學士後建築碩士學程,本組招收

修數位建築與創意)。博士

築有高度熱忱,已經取得五年或

對 建 築 有 高 度 熱 忱, 非 建 築 相 關

班修業時間二~七年,學生

四年建築專業學士學位之大學畢

科系已經取得學士學位之大學畢業

需於入學後三年內通過資格

業生。本所邀請得獎知名建築師

生。本所積極延攬國內外年輕之優

考,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

教授建築設計課程,每年安排國

秀設計人才,參與本組前三學期之

修滿畢業學分、通過畢業考

際建築師參與為期一週的設計工

課程教授。第四學期之後專業課程

試並完成博士論文後授予博

作坊。本所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

與設計組合併,邀請得獎知名建築

士學位。本所博士班研究方

圖、國際建築展、建築旅行或專

師教授建築設計課程,每年安排國

向為數位媒材之理論與應用

案實習,期望學生建立國際視野

際建築師參與為期一週的設計工作

研究,並期望對廣義的建築

與環境敏感度。課程中鼓勵設計

坊。本所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圖、

設計領域有所貢獻。近年建

組學生跨組選修數位媒材相關課

國 際 建 築 展、 建 築 旅 行 或 專 案 實

築設計與電腦相關的研究議

程,培養學生面對數位時代整合

習,期望學生建立國際視野與環境

題從設計運算延伸到新媒材,

性的設計能力。本組向來募集到

敏感度。課程中鼓勵設計組學生跨

本所規劃下述三個研究領域:

國內最優秀的設計師資與學生,

組選修數位媒材相關課程,培養學

數位設計過程與方法、虛擬

師生常於國內外競圖得獎,並參

生面對數位時代整合性設計能力。

設計空間、建築與設計的數

與國際建築展。

位理論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學士後建築組/ 李佩璋 講師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台灣高鐵公司設計師 林芳慧 講師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三公設計公司負責人 林政緣 助理教授 - 交大應藝所博士│數位內容學院創意中心組長 施植明 副教授 - 巴黎大學建築博士│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徐明松 助理教授 - 義大利建築學院 Diploma 博士│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賀士麃 助理教授 - 淡江大學建築碩士│南亞技術學院建築系系主任 邵彥文 講師 -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碩士│埕間設計公司負責人 曾柏庭 講師 -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質間設計有限公司主持人 曾 瑋 助理教授 - 英國建築聯盟碩士│紅色空間規劃有限公司主持人 楊佳雯 講師 - 賓州大學建築碩士│淡江大學建築系講師 楊尊智 講師 - 台南藝術學院建築碩士│既研創設有限公司負責人 漆志剛 講師 - 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陳紹彬 講師 - 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淡江大學兼任講師 謝淳鈺 講師 - 倫敦建築學院聯盟建築碩士、交大建築研究所碩士

Part Time Faculty

數位建築組/含短期客座師資 Antonino Saggio 教授 - 羅馬大學建築系教授│ Birkhauser 建築資訊科技革命系列叢書主編 Michael Fox 教授 - Fox Lin 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MIT 建築系動力設計小組創始人 福田知弘 副教授 - 大阪大學建築博士│大阪大學環境科學系副教授│ VR 國際組織 W16 成員 平田晃久 副教授 - 東京大學建築碩士│伊東豐雄事務所總建築師│平田晃久事務所主持人 王家宏 講師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一地建築工作室 王識源 講師 - 瑞士聯邦理工 ETH 建築碩士│交大建築碩士 李元榮 助理教授 - 交大建築博士│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吳匡時 助理教授 - 交大資訊科學博士│中科院無線通訊計畫主持人│青雲科大資工系助理教授 何炯德 講師 - 英國建築聯盟碩士│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 林楚卿 助理教授 - 交大建築博士│元智大學藝術創意與發展學系 唐聖凱 講師 - 卡內基美崙大學設計運算碩士│交大建築碩士│華碩電腦機構與設計中心 徐 灝 講師 -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四匚創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邱浩修 助理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曾柏庭 講師 -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質間設計有限公司主持人 楊基辰 講師 -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交大建築碩士│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陳上元 助理教授 - 成大建築博士│耶魯大學建築碩士│逢甲建築助理教授 賴怡成 副教授 - 交大建築博士│康乃爾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碩士│淡江建築系副教授 陳珍誠 副教授 - 瑞士聯邦理工 ETH 建築博士│淡江建築副教授 陳聖智 助理教授 - 交大建築博士│政大多媒體互動學程助理教授 簡聖芬 助理教授 - 卡內基美崙大學設計運算博士│成大建築系助理教授 鄭泰昇 副教授 - George Tech 博士│成大建築副教授

兼任師資/

建築設計組/ Martin Hagel 講師 - 南加大建築學院建築碩士│潘冀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副總監 豐田啟介 助理教授 -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 NOIZ 建築設計事務所合夥人 王鈺芬 講師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原禾國際規劃設計公司計畫主持人 甘泰來 講師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齊物設計事業有限公司總監 李如儀 教授 - 猶他州立大學碩士│衍生工程顧問公司主持人 何炯德 講師 - 英國建築聯盟碩士│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 林昌修 助理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林洲民 助理教授 -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仲觀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 林欽榮 副教授 - 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交大人社系專任副教授 姚仁喜 教授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碩士│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姚政仲 副教授 - 普瑞特藝術學院建築碩士│大一國際設計主持人 張 樞 副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張樞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邱文傑 副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 黃明威 助理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黃聲遠 副教授 - 耶魯大學建築碩士│黃聲遠建築事務所主持人 楊家凱 助理教授 -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台灣餘弦主持人 詹曉婷 講師 - 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所兼任講師 廖偉立 助理教授 - 南加州建築學院建築碩士│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郭英釗 副教授 - 美國 UCLA 建築碩士│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陳良全 助理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陸希傑 助理教授 - 英國建築聯盟碩士│陸希傑設計事業有限公司主持人 潘 冀 教授 -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潘冀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謝宗哲 助理教授 - 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Atelier SHARE 負責人 蘇重威 副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監 蘇喻哲 副教授 - 賓州大學建築碩士│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主持人

Full Time Faculty

P A R A ! P A R A !

助理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 助理教授 - 劍橋大學建築博士 副教授兼任所長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助理教授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博士 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麻省理工學院聯合課程 助理教授 -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專任師資/

2 0 1 0

侯君昊 許倍銜 張基義 曾成德 葉李華 劉育東 龔書章

009


ARC HI TEC TU RE

010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遊

A

R

A 行

D

E

R 者

INVITED PROJECTS OF TEACHERS

教師邀請作品/

Kyle Chia-Kai Yang 楊家凱 Jr-Gang Chi 漆志剛 Keisuke Toyoda 豐田啟介 Ying-Chao Kuo 郭英釗


三九八分之一,文化城中城/

座落地點 - 台中市,台灣 業主 - 台中市政府

設計時間 - 2004.12-2006.1

施工時間 - 2005.8-2006.9 設計事務所 -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 - 設計師/楊家凱、陳宇進 專案設計師 - 陳正峰、魏鈺裩 造價 - 新台幣 53,382,630 元

NC T U

ONE OVER 398, CULTURE TOWN WITHIN CULTURE CITY Kyle C.Yang, Arctangent Architecture+Design │ 楊家凱,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ARC HI TEC TU RE

01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行動.綠工場/

假設建築行為引發了時空轉變。

「Boom!」是淡江建築系木工房改建計畫的設計提案,藉由三種空間特性:空間即興(建築有創造性與互動性)、空間行動(建築就是行動 而非背景)和空間低辨(建築可變動且邊界模糊),在身體、空間與計畫之間帶出直接而親密的關係。基地位於淡江建築系近乎閒置的後平台, 最大可建築面積約為 70 平方公尺,卻預計供給超過六百名學生使用,在地小人多的限制之下,我們提出兩個主要的策略:第一,我們設計了 一個即時變動收放的大型屋頂構造,可延伸至庭院中,增加有遮蓋的工作面積達 200%。第二,將大型木工機具與樹木植栽變成可移動的單元, 藉此結合平台與建築的設計,以形成一個可以創造互動的場域。在這裡,變動的屋頂與移動的單元上下交互運動以回應空間計畫的改變。 因此,「Boom!」集結了不可預期的劇本、突然的行動、變動的計畫。這個計畫希望能以動詞取代名詞與邊界,以行動取代分隔。偶爾心血 來潮,這裡可以作為靜思的綠色花園——思考。有時候(在評圖之前)院子轉變成狂亂的工作場所——建造。其他時間(評圖之後)就大開 派對——玩樂。以這樣的方式,「Boom!」持續變形下去,僅有短暫的固定、片刻的凍結,但永無絕對的終點。

NC T U

BOOM! A GREEN WOODSHOP ON THE GO Jr Gang Chi│ 漆志剛

ARC HI TEC TU RE

01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PU wheel edge fabrication


2 0 1 0

Playing Building P A R A ! P A R A !

Thinking


動.物/ Jr Gang Chi│ 漆志剛

透過身體與建築的動態互動,「動 ‧ 物」旨在創造一個 即時性的空間體驗。此建築裝置由十個相同的單元所組成, 每個單元都包含一個可移動框架、平台、氣墊和滾輪。當參 觀者踩上平台,他/她的體重將觸發裝置自行移動,機械裝 置將體重轉換為能量,表現出動作與形式改變。當參觀者由 一個單元移動到其他單元時,他/她的動作會讓其他單元產 生進一步的動與變。於內,框架與平台回應參觀者的動作而 移動;於外,整體建築構成也相應改變。總體而言,此建築 提升了感覺經驗,而超越了空間的視覺感受。

NC T U

MOTILE SPACE

ARC HI TEC TU RE

02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The system lies horizontally and is subsequently erected by the students from Tunghai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in progress at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巨微塔/

巨微塔的概念出發自奈米碳纖維的結構。 奈米碳纖維聯結成細胞,創造出令人驚訝的 強力鏈結,再堆疊成塔。在這裡,細胞化身 為塔中可供居住的單位。奈米碳纖維的強度 讓塔得以無限向上延伸,也意味著它能高聳 於周圍的建築物。此外,中間部分的某些細 胞被移開作為空中花園或活動中心,如運動 健身區、攀岩牆或大型開放型公園。

NC T U

MEGA NANOTUBE

Keisuke Toyoda, noiz / architecture, design & planning│ 豐田啟介,NOIZ 建築設計事務所

ARC HI TEC TU RE

02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竹笙/

一項竹笙蕈類的初探研究與後續的計算實驗 發現,蕈極度複雜的結構可被重新設計與建 造。蕈天生的結構趨向於單一形狀,然而我們 的分析讓我們能控制物體的形狀、結構,進而 運用。雖然此結構只是一個初步研究,但已經 有許多可能應用的發想,例如坐椅、居住空間、 燈罩、單純藝術形式等。只要改變不同的大小、 密度等規格或整體結構的尺寸,就能呈現出這 些應用。在型體的材料上額外來點變化對此探 索過程亦有幫助。

NC T U

STINKHORN

Keisuke Toyoda, noiz / architecture, design & planning│ 豐田啟介,NOIZ 建築設計事務所

ARC HI TEC TU RE

6

0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核三廠南部展示館區 50 千瓦太陽能板規劃設計/

地點 //// 墾丁,南台灣 時間 ////2004~2007 樓地板面積 ////1,919,728 平方公尺

帶著半導體晶片的模樣,這座 50 峰瓩光電建築結 合應用(BIPV)的太陽能設施靜靜座落在台灣的最南 端,每年生產七萬度電力。立在巨大的風力發電機旁, 這些漂亮的雙層玻璃太陽能電池模組,映著南台灣湛 藍的天空,象徵著台灣可再生能源的未來。

NC T U

50KWP BIVP SOLAR FACILITY Ying-Chao Kuo, Bioarchitecture Formosana│ 郭英釗,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ARC HI TEC TU RE

02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地點 //// 北投公園,台北市,台灣 時間 ////2003~2007 樓地板面積 ////1,990 平方公尺

位於北投溫泉公園內的北投社區圖書館是台北市立圖書 館的分館。這棟建築著重於生態與綠建築設計,實行環境 永續措施如太陽能、雨水回收、綠化屋頂、雨水可透式路 面、再生材料等。這裡是一處複合的學習中心,充滿歡樂、 健康、自然與文化,也是屬於全社區的絕佳閱讀空間。北 投圖書館是台灣目前唯一的「鑽石級」綠建築。

NC T U

PEI-TOU COMMUNITY LIBRARY Ying-Chao Kuo, Bioarchitecture Formosana│ 郭英釗,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ARC HI TEC TU RE

03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工研院六甲院區二期宿舍新建工程/

地點 //// 台南 時間 ////2007~2010 樓地板面積 ////5,282 平方公尺

工業技術研究院台南院區宿舍是我們第一個低預算「鑽石級」環保建築設計 的嘗試。單位成本只需要北投圖書館(台灣第一座「鑽石級」環保建築)大廳 的預算。我們捨棄玻璃,使用當地生長的竹子隔出入口大廳,因此讓自然空氣 充分流通。竹子也用來接合長型的大樓外觀。雙層屋頂的上層隨著鄰接的輪廓 高低上下,屬於南方當地建築的特色。感謝強大的南方艷陽,上層屋頂裝設的 集熱器可供應約一整年的熱水。一條人工小溪將流穿庭院,繞著竹子入口大廳 聚成一方小池,池水可幫無空調的大廳降溫,也有希望形成小型生態系統。

NC T U

DORMITORY FOR ITRI TAINAN CAMPUS Ying-Chao Kuo, Bioarchitecture Formosana│ 郭英釗,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ARC HI TEC TU RE

03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夢想館、未來館與生活館/

地點 //// 新生公園,台北市,台灣 時間 ////2008~ 樓地板面積 ////20,000 平方公尺

共生綠洲永續花園/這兩座展覽館用以展示台灣園藝產業相 當多元的產品與科技。座落在擁有豐富植被的市立公園之中,此 基地計畫以保存既有老樹為基礎。藉由展覽館傾斜至地面層的綠 化屋頂,訪客得以走上屋頂參觀 200 峰瓩的太陽能設備,並欣賞 更寬闊的公園景色。展覽空間的環境控制由智慧自動化系統所操 縱。此系統協調了建築表層抽風水牆、抽風水霧系統、土壤冷卻 系統、以及傳統的空調系統,以將能源損耗減到最低。

NC T U

PAVILION OF FUTURE, LIFE AND DREAM IN TAIPEI INT'L FLORA EXPO Ying-Chao Kuo, Bioarchitecture Formosana│ 郭英釗,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ARC HI TEC TU RE

03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036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範

A

R

A

D

I

G

M 式

SINGULAR OBJECTS 獨特物件/

MArch.I 2nd Year 學士後建築碩士學程二年級 TUTOR │指導教授 Shu-Chang Kung 龔書章

Each object 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 Taking obj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design thinking, the practice aims to present a “humanity design” by transforming objects’ characters and combining humanity. The whole process contains several stages:

每一個物件都有其特別之處。這個練習乃是藉由研究 物件,以物件為設計發想之起點,將物件之特性轉化結 合人性之考量,最後做出一「人性化設計」。整個過程 分為數個階段:

Practice 1─Telling a Story Choose an objec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describe its uniqueness with objective words. The descriptions have to be focused on the dimensions of culture, space, material and function.

練習一/故事敘述 選擇一個中華文化中之物件,盡量以客觀之文字來描述 其獨特性。描述必須由文化性、空間性、物質性、功能 性等面向切入敘述。

Practice 2─Visible & Invisible Observe the object you choose in detail. Draw a plan, an elevation, and a section of the unique object with hand and write notes for each part of it.

練習二/可見與不可見 詳細觀察所選擇之物件,為這個獨特物件徒手繪出其平 面、立面、剖面,並對其各個部分做註解。

Practice 3─ Tectonic Sketch Use 3D drawing tools to set up the object’s model, construct all elements, take part the system and draw an explosion chart for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練習三/構造速寫 利用 3D 繪圖工具建立該物件模型,建構其所有元素,並 拆解其系統,進而畫出分解圖分析其組構和運作方式。

Practice 4─Naming & User Manual Name this “typical object.”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forming into design. Create a “user manual” for it. The design of user manual must be a foreshadowing of next step. Practice 5─humanity design According to results of previous 4 practices, transform the chosen object into probably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device or product. In any case, humanity must be considered while transforming. Correspond the characters of object to humanity and make a “humanity design.”

練習四/命名與使用手冊 為此「獨特物件」命名,同時思考轉化為設計之可能, 並為該物件創制一本「使用手冊」。使用手冊之設計須 為下一步設計之伏筆。 練習五/人性化設計 依據先前四個階段練習的研究,將所選擇的物件進行轉 化,可能成為空間、建築上的設計,也可能成為裝置或 產品設計。然無論如何,進行轉化的同時必須將人性納 入考量,結合物件的特性並對應至人性,做出一「人性 化設計」。


南官帽椅/

南官帽椅/明式經典傢俱-南官帽椅," 明式 " 是明朝時期的家具風格,簡單內斂,並且作工精緻;南官帽椅是官帽椅的變形,特色是搭腦及扶手 皆不出頭,為明式家具代表作之一。椅面成扇形,前寬約七十五公分,後寬約六十一公分,深六十點五公分。前腿與後腿皆為直管狀,均向椅面中 心些微內傾約二度,後腿上端銜接搭腦左右兩側,搭腦呈圓弧狀往外側突出,搭腦中間支撐下方椅背,椅背曲線承接搭腦往後側突出,漸漸往下平 行於後腿。前腿自椅面之上銜接鵝脖,鵝脖聯接扶手,扶手向兩側外側突出,支撐部分稱聯幫棍,由坐面開始往上向外側微微突出,接至扶手中間。 扇形椅面可以盤腿而坐,扶手與靠背勾勒之空間呈漏斗型,使用者的腰部便有多處倚靠,坐姿千變萬化,適合久坐閱讀。 旱季橋墩/ Subject-2030 年溫室效應導致源頭喜馬拉雅山冰川消失殆盡,氣候變化導致恆河週期性乾旱及暴雨,雨季時水位暴漲,連接兩座山的 吊橋是雨季時的主要聯通幹道,人、車、牛皆行走於此。旱季河床乾枯,土壤龜裂,居民無水無糧;每座橋墩底部演化成小型水庫,以提供居民 飲水及魚類食用,因此居民在旱季時均遷居於橋墩,為了取水之便,居民甚至在水庫上搭建平台,直接生活於水源之上,待雨季即將來臨時撤離。 Object- Site:恆河中上游。Function : 吊橋 + 蓄水池 + 人造魚塭 + 旱季棲息地。兩個橋墩最長距離約是兩百六十公尺,橋面寬三公尺,橋墩底 部有一水盆狀儲水槽,最大可容積約兩百立方公尺,當氣候轉為旱季時,水位漸降,可以作為旱季儲水之用。

NC T U

SOUTHERN GUAN MAO CHAIR Penda Wang│ 王鵬達

ARC HI TEC TU RE

03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通高 108.5 cm 坐面前寬 75.8 cm 後寬 61 cm 深 60.5 cm


智略四開鎖/

智略四開鎖/鎖為廣鎖,橫式鎖具,黃銅質雙簧片構造掛鎖。鎖體、具有鎖樑與分離彈簧片的鎖栓、以及鑰匙所組成。鎖體長 96 公釐,高 37 公釐, 深 20 公釐,重 178 克。鑰匙長 109 公釐,寬 15 公釐,厚 2 公釐,重 14 克。鎖體上鏤有花紋,雙面各異,喜鵲及鳳凰登梅,象徵吉祥及永生。 正面呈凹字狀,端面則是三角形與長方形的組合。鎖孔為隱藏式鑰匙孔,需滑動底面蓋板,鎖孔才會顯露。上鎖時,鎖栓上之彈簧片因彈力的 作用張開,卡在鎖體端面的壁內;開鎖時,鑰匙頭恰可擠壓鉗制張開的彈簧片,使鎖栓滑動與鎖體分離。此鎖有特殊的開鎖步驟,首先需拉出 部分鎖栓並轉動對側蓋板,第二滑動底板,鑰匙孔即顯露,第三插入鑰匙,第四滑動並取出鎖栓;因需四步驟開鎖,也稱 " 四開鎖 "。 迷魂陣/ Subject- 香格里拉般的世外桃源,村民為了防止外人的侵略,設下迷魂陣。如能洞悉與了解自然,將能夠順利通過。入陣,頓失方向, 深陷陣式中,東衝西撞,南旋北轉,不分東西南北;時而黑暗籠罩,時而陰風慘慘。昏昏亂亂,迷迷惘惘。欲得生門,則需靜心,陽光透出光明, 風生水響帶來指引。Object-Site: 密林深處,湖泊下方,村落入口。Tectonic:1. 尺寸:長 48 米,寬 10 米,高 18.5 米。2. 內部構造為鏡面材 質。Function: 保護村落,避免外人入侵。Spatial:1. 外實內虛。2. 內部隔板的推移,造成外皮的孔隙,與自然產生互動。System:1. 皮層包覆。 2. 外力系統引發後續事件。3. 非直接連動。 4. 有意識的動作系統。

NC T U

4-STEPS LOCK Shu-Han Hsu│ 許舒涵

ARC HI TEC TU RE

04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杯筊/

龕上香煙裊裊,有杯筊置,一組二具,新月形,赤朱衣,木削製,長三寸 半,適握於掌心,內弦服貼拇指,凹深兩分,外弦藏於內掌側,腹厚一寸半, 凸面為陰,平面為陽。禱者於天有所乞求,雙手合掌,杯筊置掌心,頭微低, 杯筊平攤掌心呈蝶狀,高舉於眉心後投空擲地,小事一擲,大事三擲,擲筊 結果為三,一俯一仰陰陽調和乃吉祥之兆,雙陽為凶,雙陰為平。

Subject- 自然中有一道可以跟生活對談的聲音,當所有的不安定降臨, 山跟海的交界正在透露著訊息。Object- Site: 台灣西部沿岸。Function: 體驗產業因應節氣而生之地景。System: 山 ( 綠 )、海 ( 藍 )、路徑 ( 線 )、 橋 ( 脊線 )。Culture: 中國人天共好之路。Material: 春櫻、欒樹、稻、石、 木、蚵棚、溫度浮標。

NC T U

DIVINATION BLOCKS Wei-Yang Tseng│ 曾維揚

ARC HI TEC TU RE

04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杯筊內涵/ 媒介、儀式、機率、一道提醒的聲音、 輔助確定內心聲音的力量、加強自信 確定自我、決定未來的投射、神祕性、 一明一暗、一凹一凸、一對的關係、 拋物線與撞擊。


黃花梨交椅/

黃花梨交椅/黃花梨木,木質堅不易腐損,明朝靠背交椅,椅足交叉,交點作軸,折可攜遊,披掛 馬背,橫梁穿繩帶坐,椅上弧形栲栳圈,椅圈弧度大,需三至五接,為使接口牢實,接端各為半圓, 頂做榫舌,兩側鑲崁對接,縫合處開一方孔,釘入木楔,圈上金屬飾件,圈椅背板、雙側角牙及桿 支撐,自頸後伸向兩側,圈盡端彎而縮為扶手,優美流暢。側觀交椅,椅背弧線順勢而下,乘坐時, 身傾後靠,雙臂、肘、手順弧擺放,足踩踏牀,適人體休息之需。交椅等級較為高,陳設室內,供 男主人、貴客享用。交椅折可攜、易搬動,外出巡遊、狩獵,交椅做為地位財力象徵。 救難橋/ Subject- 當災難發生時,山區幹道受到破壞斷裂,救難橋主要作為救難員提供快速組裝 伸縮的便橋、供災民迅速到達安全地。Object-System:移動,伸縮,吊掛,結構,最長距離 6 公尺, 兩具救難橋可組裝使用。Culture:明朝黃花梨靠杯交椅 Material:鋁。

NC T U

YELLOW ROSEWOOD FOLDING CHAIR Wei-Ren Chen│ 陳威任

ARC HI TEC TU RE

04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竹木蒸籠/

竹木蒸籠/「蒸籠」,為烹飪用具之一種。一組蒸籠分為兩部分:籠蓋與籠身。籠身之外圍由木片疊合而成,底部則由竹篾編製,籠底竹篾間留有空隙;籠蓋同籠身底 部由竹篾編織,籠蓋須編兩層,中間夾牛皮紙。傳統上蒸籠採用竹、木為材料編製而成,皆以木釘及籐皮固定或綑紮。為避免汚染食物,不用膠水或金屬釘做接合。蒸 煮食物時利用竹及木片之吸水性可吸收水氣,水滴不會再次滴入盛裝食物之器冊,造成食物泥濘變味,更能將竹片或木片的天然香味帶入食物之中。使用蒸籠時須搭配 底鍋使用:底鍋中放水,於爐上加熱,水蒸發成水蒸氣穿過籠身底部之空隙,傳導熱氣烹煮食物。蒸籠之外圍之木片並設有高低差,使蒸籠得以層疊至需要之數量。相 傳蒸籠為漢高祖時代韓信所發明。當時軍隊紮營炊食燃燒木材後之上昇烟氣會暴露軍營位置,但水煮之食物不易久存。韓信發現以水蒸氣蒸熟之食物耐於存放不易腐敗, 利於大軍深入敵營,故利用天然材料製做炊具,蒸籠自此誕生。相較於西方大多為煎、烤……等烹飪方式,「蒸」是較為迂的烹飪方法。火不直接接觸食物,食物較不 易變硬變焦,口感較佳。此種烹飪方式某種程度反映了亞洲婉轉、迂迴的人際模式。 自給自足大樓/ Subject- 從真理號回到「家」的人們。瓦力獨自在地球清掃七百年後,真理號上的人們終於要回到地球上重新開始生活。那時的地球還是遍佈垃圾, 空氣中瀰漫著沙塵與汙染物。人們在著手清理地球的同時,需要一個能夠適應地球上仍然惡劣的環境的居住空間,並慢慢復育動植物。Object- Site: 地球上還存在垃 圾的地方。Function: 可移動的塔,以垃圾和其產生的沼氣做為能源運作。塔中是一個小的生物圈,能夠有效利用有限資源並再造新資源。

NC T U

BAMBOO STEAMER Ming-Yu Wei│ 魏名妤

ARC HI TEC TU RE

04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蒸籠蓋/蒸龍身 直徑 24.5 公分 籠蓋高 7.2 公分 籠身高 7.5 公分

鋪上蒸籠紙或蒸籠巾。

放入麵團,蓋上蒸籠蓋。

放 溫 暖 處 最 後 發 酵 30 至 40 分鐘。

將蒸籠置於鍋上 ( 任何鍋具 皆可 ),鍋內加水,從冷水 開始蒸,用中火。水沸後計 時 15 分鐘即熟。

熄火後放置片刻再開籠蓋, 把饅頭取出放在乾布上,以 免潮溼。

頂視圖/ 蒸籠蓋 蒸龍身

底視圖/ 蒸籠蓋 蒸龍身

Trash all around

Decrease

Increase Offer for living

Earth


捕獸器/

捕獸器/潛藏在枯枝落葉間,19 公分的身長,由一底座、兩副半圓套環與踏板組成,底座將 兩半圓套環緊扣。踏板,長約 10 公分,厚 0.2 公分,彎曲呈 U 型,端點以直徑 1.8 公分之圓 環套接於底座及半圓之上。以單腳施力,將 U 型踏板踩至底不放,雙手分別往兩側扳開半圓, 輔以鐵片輕輕固定,鐵片接觸面積小,稍一觸碰,立即鬆脫,半圓套環便應聲彈回,U 型踏板 卡住兩個半圓的邊,及時捕捉到獵物。 反應人潮的頂/ Subject- 搭乘捷運的都市人。Object- 圓頂位在都市繁華商業區中。每天早 上七點至八點,傍晚六點至七點的尖峰時間,或節慶例假日,人群紛紛湧入市中心。有些人從 陸上走入地底,有些人從地底冒出來,陸地上的人透過圓頂的開合感受到地底下的活動正沸 騰。隨著時間的變化,捷運圓頂成為都市地平線上時而存在時而不見的地標。

NC T U

STEEL TRAP Wei Su│ 蘇瑋

ARC HI TEC TU RE

8

0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踏板

觸動鐵片

半圓套環

勾環鐵片

底座

總長 19cm 半圓套環半徑 5cm


印床/

印床/夫云治石者一手持石,一手持刀,石轉刀動,進退自如,然有金石形奇質異者,非印床則把持不易。印床者,木製長而方,約莫長三寸,闊四寸,高二寸,床體 一,中有方孔貫,孔長二寸二分,闊二寸四分,狀似卯眼。孔頂四分已去,覆以木楔一組,相對而坐;木片若干,合之狀若榫,惟各長二寸,厚不過三四分。中二榫並, 乃有孔一分見方,判之以牙金石,順其形而去榫,輔以二楔相推,嚴實如一。綜觀此物,虛隱於下,適物方顯其偏,虛者一也,可攝殊多,直如萬川映月。 「父親」的房屋/人物:一個充滿控制欲的父親與四個女兒。外觀:一幢山坡邊的房屋,連接外部道路的是一條隧道般的走廊,因為高差位於第二層。量體看來是一個 密閉的方盒,除了頂部可見的一些狹窄裂縫,只有連外走廊的盡頭是一個觀景小陽台。所有的室外空間都被包覆其中。場景:女兒們的房間被配置在二樓。當女兒回家 時,將從山坡上的隧道進入第二層的大門。進入玄關後雖然可以看見自己房間外的走廊盡頭,但她們將走過位於客廳上方的半開放走廊;接著穿越父親臥房半空;抵達 一個空中花園;最後才進入室內走廊各自回到房間。房屋中央存在著一個天井。但位於一樓盡頭,貫穿兩層樓的父親臥房更像是房屋的中心。女兒返家穿越的走廊、一 樓公共區域與必經的樓梯,以及四個女兒的房間牆面,共同圍塑了父親的四壁。房間長向牆面裂縫微微透出的光線與周遭過道的聲響,總是不斷向父親透露女兒的所在。 說明/印床外觀的封閉性使房屋看來如同一個堅實的量體,打破物件整體的楔型木條相應成為橫穿的外部走廊,並由於人的行為在房屋中持續擾動。整齊排列的榫型木 條則轉變為空間配置的重複單元。這些構成物件在原本的印床中是為了固定不同尺寸的印章原石,在這個屋子中則共同夾住了變動的光線、陰影,以及父親的房間。但 父親房間所佔據的位置,正好如同印床下方隱而不見卻包圍全體的虛空間。於是房屋整體作為父親控制欲的機器,事實上真正被箝制住的是女兒們的生活。從女兒走上 回家的路開始,都離不開父親的眼睛。

NC T U

STAMP HOLDER Ming-Syuan Tan│ 談明軒

ARC HI TEC TU RE

05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基本使用說明/ 1. 將印床置於固定平面。

2. 取出各部構件,將具有咬 3. 選取適當榫形木塊填充。 合口之榫形木塊對準印章。

4. 填入一組方向相對的楔形 木塊,確定印床牢牢固定後 可以開始使用。

特殊使用說明/ ㄅ . 衣架基座 1. 選取適當高度在同一水平 2. 對準印床背面凹槽掛上, 3. 利用兩端印床夾住竹竿或 線上,將兩個螺絲鎖入牆面 並重複 1、2 步驟於相對的牆 其他長條形物件。( 最大咬合 距離建議為六公分。 面。 寬度:5.6cm)

ㄆ . 燈具基座

ㄇ . 擠花器

ㄈ . 香插

1. 固定方式同衣架基座 2. 記得電線

1. 鋪上肉泥等泥狀物 2. 選取適當工具加壓 3. 擠出來

0. 將線香直接插入咬合口

4. 掛上衣物。


紫檀拍板/

紫檀拍板/崑曲場面樂器,又名檀板、綽板、響板、擦板等,在六世紀的唐代已出現,其數目有六塊或九塊,由於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數量也不一致,現通常使用三塊 板所組成的。由紫檀、紅木或黃楊木製成的三片木板所組成,薄零點五公分者兩片、厚一點二公分者一片,三片形狀大小一般,長二十七公分,寬五公分。其中厚薄各 一片用絲絃紮緊,並與第三片薄片上端以繩聯結。持板姿勢左手呈空拳狀,握住薄片,穿板的紅綢繩掛在大拇指根部,拇指翹起挑住厚薄紮起的兩塊板片,前後兩片板 略成交叉狀;擊板時前臂稍伸出,擊時左手腕部將前片略甩起,等前片剛要落下時,腕部轉動將後片迎上來,正好與落下的前片相撞而發聲。個性強烈特殊,故較少搭 配於樂團中,多為給定規律節拍之用,聲音平鋪穩定。 海上來的節奏/ Subject- 1945 年 1 月 30 日運載難民的納粹德國郵輪威廉古斯特洛夫號在波羅的海被蘇聯潛艇 S-13 號發設四枚魚雷擊沉,罹難人數 9931 人,為歷史 上最大的海難。失蹤的罹難者長眠於此,海面上飄著哀悼的黃絲帶,退潮時分浮現的是一片片得以攀附救命的浮木,每年的這天,家屬們搭著船航向他們的親人,船隻 緩緩接近,木片便錯開來連結成步道,漫步於上,木頭規律的敲擊,莊嚴而肅穆…。Object- Site: 波羅的海。Function: 海上墓園。System: 漲潮、退潮、人、步行、 黃絲帶→散落浮木→錯開形成連接浮木的步道→規律聲響。Culture: 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平民百姓。Material: 木、黃絲帶。

NC T U

APAMATE CLAPPERS Pei-Chun Shih│ 施佩君

ARC HI TEC TU RE

05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上平面

下平面

右立面

左立面

前立面

後立面

長 / 27 公分 上寬/ 5.9 公分 下寬/ 6.7 公分 厚 / 0.8 - 0.9 公分

拍板 ↓

手的運動方向 拍板運動方向

手的運動方向 拍板運動方向

形狀形式 物理機制 物理機制 物理機制 物理機制 物理機制

三片木板、弧 (1+1),1 手操作 ( 連動性運動 )( 何以為其外力 ) 聲響 節奏 時間 ( 潮汐 ) 光影 ( 太陽光 )

---------

生命

行為機制 行為機制 行為機制 行為機制 行為機制 形狀形式

死亡 入葬 家人 ( 家族 ) 祭祀 ( 儀式 ) 紀念 無形

↑ 沒有墓碑的墓園

海平面

海底地平面


ARC HI TEC TU RE

4 05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天

A

R

A

D

I

S

E 堂

LONG STAY VILLAGE 下山作客來/

MArch.I 2nd Year 學士後建築碩士學程二年級 TUTOR │指導教授 Shu-Chang Kung 龔書章

The component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mechanism of greenhouses are quite simple, but i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indoor environment and block interference from outdoors. Therefore, starting with research of greenhouses, we try to seek possibility of low-tech green architecture by understanding the design of greenhouses. Moreover, the components of greenhouse are delicate, but they can create wide and open space. We hope to imitate and use its spatial quality. Through introduction of Professor Shu-Chang Kung, we had observed and surveyed the greenhouses in Tai-Ho Farm, Gaushu Township, Pingtung County, and then visited Hua Wang Agricultural Equipment LTD. in Chiayi County to acquire deeper comprehension of components and operation of greenhouses. Lastly we came up with a story from the angl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ealth, and started our design work in the root of a hill in Xiashan Village, Qionglin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A retiring couple without children’s company hopes to make more friends with same-aged people for enriching their life. They plan to build a small village in Reishui, which lets retiring people wanting to keep away noise and the elders without children’s company can live together for half to three years. There are 20 households in this village and the electricity power is self-sufficient. Organic and healthy foods are provided. Residents can cultivate vegetables and raise livestock together. In the common kitchen, residents take turns to cook for the rest and dine together. Kitchen waste will become nutrition and return to farms through compost mechanism.

溫室的構件及環境控制機制極為簡單,卻能夠有效的控 制室內環境並抵擋外界環境干擾。於是我們從對溫室的研 究開始,試圖藉由對於溫室設計之了解,尋找低科技綠建 築之可能。此外,溫室構件細緻薄透,創造的空間卻又開 闊寬敞,其空間品質亦是我們希望能夠仿效並運用的。經 由龔書章老師的介紹,我們在屏東高樹鄉泰和農場做了溫 室的測繪和調查,並訪問嘉義花王農業器具有限公司,對 溫室的構件和運作再做了深入的了解。最後以環保及健康 的角度發想一個故事,以竹北芎林下山村一處山腳為基地 進行設計。 一對退休夫婦沒有子女的陪伴,希望能多交一些同年紀 的朋友豐富生活,他們計畫在瑞穗打造一個小聚落,讓想 要遠離塵囂一段時間的退休人士,或子女出國沒人陪伴的 長輩們,可以聚在一起生活,為時在半年至三年間。這個 聚落共有 20 戶,電力能源自給自足。在食的方面也貫徹有 機養生,住民們可以一起種菜、養雞養牛,有一個共同的 廚房,每餐由不同戶的住民擔任主廚,一起用餐,廚餘有 堆肥機制使養分再度回歸菜園。


下山作客來/

一對退休夫婦沒有子女的陪伴,計畫在下山村打造一個小聚落,讓想要遠離塵囂一段時間的退休人士,或子女出國沒人陪伴的長 輩們,可以聚在一起生活,為時在半年至三年間。這個聚落共有 20 戶,電力能源自給自足。在食的方面也貫徹有機養生,住民們可 以一起種菜、養雞,有一個共同的廚房,每餐由不同戶的住民擔任主廚,一起用餐,廚餘有堆肥機制使養分再度回歸菜園。 機能 居住/屋型 A:單身 , 屋型 B:兩人。 公共/社區共同廚房 + 餐廳、有機農牧場、交誼廳 ( 圖書、影音 )、運動空間、宗教空間。 關鍵詞/勞動,生產。 基地配置 流通/交通 – 汽車、單車、行人;通路 –( 微 ) 產業:生產的進出 ( 配銷 ),與外界關係;垃圾的處理,進出回收。 系統/排水 – 水的供給灌溉;水 – 集水池 ( 生態水池 ),排汙水,植物;風 – 通風;能源 – 發電 ( 地景的概念與系統 )。

NC T U

LONG STAY VILLAGE Wei-Yang Tseng, Shu-Han Hsu│ 曾維揚、許舒涵

ARC HI TEC TU RE

05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溫室分析/

溫室的類型,主要分為三種,依結構複雜程度,由簡而繁,為網室、 溫室及水牆溫室。而溫室的作用,是為了經濟或是保育的目的,根據 內部植物對風、照度、溼度、溫度的需求,給予適度的調節,提供植 物適當的生存環境。 在構造的部分,可以分為七大系統,分別為:(1) 架構系統 (2) 溫 室固定外網系統 (3) 批覆系統 (4) 植床系統 (5) 網室內主道遮雨棚系 統 (6) 活動能源布系統 (7) 降溫系統。其中 (1)-(4) 項為三種類型溫 室共有之構造系統;(5) 網室內主道遮雨棚系統,則為網室特有 :(6) 活動能源布系統及 (7) 降溫系統,則為水牆溫室特有。

NC T U

GREENHOUSE ANALYSIS Wei-Yang Tseng, Shu-Han Hsu│ 曾維揚、許舒涵

ARC HI TEC TU RE

05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雨水槽

雨水槽

600cm

0cm

cm

05

400cm

50

0cm

200

cm

00

50

500


住宅/

住宅/這次住宅的設計從泰和農場的溫室學習,研究溫室的架構、材料、以及溫室的環境控制系統之後,發展出適合人 類居住的住宅模矩;我們以六乘六為單位,結構仿造溫室的輕構架,牆面材料為針織網、塑膠布以及白色防水帆布,以 Installation 的方式置入空間。發展出兩種模矩,室內單元和半開放式戶外單元,室內單元屬於住宅的私密區域,因而 設計多層牆面,除了能達到較好的溫度控制,也能夠有較好的私密性。半開放單元屬於公共的半開放區域,屋頂使用太 陽能板可以製造能源,牆面設計成可以全部打開的門,居民可以自由進入,也可以變成封閉的空間。 設計理念/為了讓來這裡 long stay 的老年人有豐富的生活,我們希望住宅和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每戶享有一塊綠地,種植蔬果當做菜園,或是當做庭院。內廊是連接每戶人家最緊密的橋梁,人們可以四處串門子, 也可以坐在廊上與鄰居聊天、曬太陽。四到六戶之間有一個半開放的交誼空間,裡面設置中島廚房,用餐時間居民聚集 在此,從旁菜園摘取新鮮蔬菜,共同烹煮、享用有機食物,增進彼此的生活情感。

NC T U

RESIDENCE Penda Wang, Wei-Ren Chen│ 王鵬達、陳威任

ARC HI TEC TU RE

0

0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Long Stay Villegage ďź? Space Types Materials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Section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Site Plan


禪房與圖書室/

靜態社交空間/社區中的主要靜態社交空間為圖書室及禪房。它們座落於基地的東北角,為一棟兩層樓建築。建築架高嵌在樹林中,一條雨 季時才有水的小溪流斜斜穿過其下方。圖書室一側面對香草園。香草園和樹林邊界有一條風雨走廊,人們在雨天或大太陽時可以經由走廊進入 圖書室,平時則有迴廊扮演圖書室與花園的中介空間,人們可任意的由花園踏上迴廊,進入圖書室或圖書是附屬的教室和位於二樓的禪房。圖 書室基本上是由雙層的書牆所構成,書牆內包一個階梯教室,書牆外圈有些小凹洞讓人們拿了想看的書後可在裡頭窩著看書。進入書牆中間後 繞至東北面,有一開口進入教室。人們在繞經書牆的過程中,可以隱約看到教室中的活動。從一樓的迴廊往東北方後山山坡上走,進入森林裡 後,會遇見兩條橋往回通往禪房。圖書室與禪房是同一棟建築,然而到禪房卻必須先踏進林中,再經過樹梢間的橋才能進入,讓人感覺好似兩 棟不同的建築。禪房的空間架構與一樓相似,有個迴廊,禪房則在方型的正中。迴廊是香草採收後風乾的場所。整個禪房運用輕構架搭建而成, 走廊上的橫桿做為吊掛香草之場所,而走廊內側及禪房邊都覆有可開合的塑膠布及針織紗網。進入禪房須由西南側的兩個有著雙層拉門的小空 間,讓外界的環境不會影響禪房內,使禪房的環境保持穩定。禪房的頂為交叉拱頂,讓整個禪房中沒有落柱,呈現空靈之感。採收之後的香草 香氣,讓迴廊與禪房的空間有所區隔,在禪房與迴廊間有一圈透雨透光的細縫,提供下層圖書室書牆間的光線與空氣,雨天時則關閉一樓頂的 天窗,隔絕了禪房和外界的視線與聲音,使禪房更為靜謐。雨從二樓地板間的管線往西南邊排出,向下形成一水幕,流至小溪流裡。

NC T U

A ZEN ROOM AND A READING ROOM Ming-Yu Wei│ 魏名妤

ARC HI TEC TU RE

06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 圖書室、教室

‧ 禪房、香草風乾

‧ 基地

‧ 書牆間 ‧ 迴廊

‧ 階梯教室 ‧ 書牆間走道上方透空


農牧系統/

南方吹來強勁的九降風,因此兼具生產與防風功能柿樹再適合不過,同時亦利用風建 立柿餅產業。柿樹林的圓形單元在基地南方,或疏密或層疊,佈滿風廊以外的地方,夾 縫間的小路也好呼應原本田埂的有機形式。樹林內部隱藏了各種輕構架的小屋,但生產 用的柿樹高度剛好讓人看不透。匆匆而過的車輛在道路上將只看見群簇的樹林與隱約的 構架,看倌需要多花點力氣才能看見冬季曬柿餅的壯觀場面。雞舍與堆肥場就躲在離住 宅區最遠的西南方,樹林隔絕了可能產生的不良氣味,對於不會游泳的雞隻乾脆就利用 水來當雞舍後邊運動場的護城河。柿餅曬場隱藏在樹林的更南面,還要先穿越小小的處 理工廠到後門,才能看到兩公尺高的柿餅曬架。這裡的人們養雞、採果、製柿餅,至少 還可以從幾個路邊停車空間看出個端倪,但誰能知道只要在道路與水系交會處的附近, 總會有兩個樹林單元之間地面上鋪了兩排石頭,只要順著記號所夾出的蜿蜒小路進入樹 林,就能走進深處的秘密基地了呢?

NC T U

FARMING SYSTEM Ming-Syuan Tan│ 談明軒

ARC HI TEC TU RE

06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柿餅曬場與工廠

村民活動場


星空公園/

一個生產與消耗的中介地帶,行經、穿梭、坐臥、群聚、獨處… 平坦大地→平躺→仰望天空

田埂型態→不種田了→反轉為水道 柿→糧食、防風林

→橘紅、曬柿餅的景象

尺度 / 空間型態 都市、廣場

行為 - 常態 / 趣味 散步、游泳、登山

發生地 水系、田、坡上、公園

NC T U

THE PARK OF STARRY NIGHT Pei-Chun Shih│ 施佩君

ARC HI TEC TU RE

07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7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共

A

R

A

G 生

E

N

E 次

S

I

S 序

THE PAVILLION OF CHISHANG CULTURE 池上文化驛站/

MArch.I 1st Year 學士後建築碩士學程一年級 TUTOR │指導教授 Wei Tseng, Chiyi Chang 曾瑋、張基義

The site located in Chihshang, Taitung County, is a temporary pavillion which functions as an integrated tourist space for tourist information sharing,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selling, and tourists resting. Participant students are asked to observe Chihshang from multi-dimensional angles such as relations between eastern mountains and sunshine, differences among water qualities and contents from different places, soil qualities, causes of famous rice, and customs. They are also required to start taking down complete working notes before field survey. Moreover, they have to finish 10 A3 observational sketches and to record the tools or materials for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in detail while analyzing the site. After returning to school, each participant student will pick 3 photos of site and 10 sketches for describing his/her observations of scenery and atmosphere in Chihshang and imaginations for site and work as well. With random brainstorm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design are aroused. To correspond one architectural element like “window”, “roof” or “stair” to one adjective like “weaved” or “impromptu” makes a new compound word such as “weaved roof” and further extend related thoughts of design. Eventually with combining observational photos, sketches and compound words, the design is to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repeated operating of conceptual model and revising.

基地位於台東縣池上,其機能為旅遊整合空間。結合了旅遊資訊分享交流的平台,以及當地的農特產品的販 賣,並可以讓旅客稍作停留,為一座臨時性亭棚建築。學生由多方面的角度去觀察池上,包含東部的山脈與日照 關係、不同地理位置水質和內容物的差異、土質、稻米遠近馳名的各種原因及風土民情。同學必須從實地調查出 發前就開始作完整的工作紀錄,並於進行基地分析之餘,同時完成十張 A3 的觀測速寫,並詳實紀錄下測量及分 析所使用到的工具或材料。回到學校後,每位同學挑選三張基地照片,加上十張素寫,描述觀察到的池上風情以 及自己對基地和作品的想像。以隨機組合的腦力激盪,來激發對設計的可能性。一個建築元素﹝如窗戶、屋頂、 樓梯﹞,對應一個形容詞﹝如編織、機動的﹞,形成一個複合性的新詞彙﹝如編織的屋頂﹞,進而延伸相關的設 計思考。最後結合觀測照片、速寫圖面、複合詞彙,藉由多次的概念模型操作及修正完成設計。


屋後/

變動的邊界與地景/田地與溪壑伴隨著氣候因素與人為條件在四季更迭中不斷的改變樣貌,無形中界定了活動的邊界,在農暇農忙交替的同時也豐 富了大地的表情。這些變化在位於花東縱谷的最低最狹處,稻米之鄉的池上。從被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環繞的低谷到隱沒在民房與店鋪間的小荒地, 面對著周圍鄰房的背面,充滿機能性的組構誠實地顯現出活潑熱鬧的生活情境,賦予環境無限的變化與生機。 建築元素的再詮釋/門窗是空間與外界溝通的出入口,板與牆則是畫分界線的重要元素,當這些組件的尺寸被改變,所有的機能重新組構後,牆面 不再只是牆面,推拉的門也可以是諾大的窗。變動的元素造就活動的空間,空間的變動來自於人為的活動。純化構件去達成機能上的複合,由簡單 的事件去成就多樣的變化,來因應使用上的需求,回應多變的環境。 多型態的空間配置/由各種活動構件給予空間多樣的變化性,提供了更多使用上的可能性。不同的類型的構件在相互搭配上衍生了多種不同的可能 使用形態,創造出各式不同的空間。體驗內外的流動性,試圖與原本基地上的鄰房發生關係,藉由房子背後的角落產生包覆,打破私密性去形成另 一個內外溝通的過渡場域,期待在與人多樣化的自由使用之下,形成新一個生意盎然的立面,作為人與人間相處的橋樑,在地去迎接外地的延伸。

NC T U

HOUSE BACK Hale Hsieh│ 謝高漢

ARC HI TEC TU RE

07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稻的循環/

當我們將農民每年豐收之後,就會開始燒稻 草讓從土地生長出來的植物再度回歸到大地 的這個動作,與煙囪和炕這樣的結構做結合。 我們不再只是單純的在農田中,將稻草堆積起 來燃燒,而是將稻草的堆積變成一個有趣的經 驗或過程,並在燒的同時,產生取暖的作用。 藉此聚集人群,也藉機成為一個當地人與外地 觀光客之間互相資訊交流的場所。隨著四季的 變化,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池上的風景,當地的 生活型態都在呈現不同的表情。

NC T U

THE CIRCULATION OF RICE Lin Yu Hsan│ 林雨玄

ARC HI TEC TU RE

07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Roof Pland

Ground Pland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Section AA'

Section BB'

Elevation A

Elevation B


聽風說著池上的故事/

走進縱谷,來到稻米最擁擠的地方,河水南北奔流, 渠道如網,高低穿梭,石頭堆砌成一階階和緩的起伏,農田在上,成熟的稻穗隨著風的頻率擺動,波動一路綿 延至山腳,像浪花一般拍打著最邊緣,邊緣座落著矮房與穀倉,那是這兒最早的聚落,從聚落可望至那水池,池水來自灌溉的尾巴、地底的泉源與天空的不經意灑落, 風拂過池畔,遇見芒草轉了個 15 度的彎向上,躲在芒草後面的是正在漫延上陸的布袋蓮,農人用菜圃謹守著防線,與後方上風處的玉米田形成完美的對峙。在稻田與 市鎮的邊緣,鐵路輕輕串起兩者,與台 9 線一同自南北注入探索的眼光。池上文化驛站就是整個池上的縮影,所有的在地資訊在此聚集交換,它將農田石階的起伏綿延 到你腳下,而風會指引你頭頂稻浪的方向,來自各地的創意工作者在此展示他們的市集。來到這裡的人們,石階將繼續引領他們往下,洞穴般的空間埋藏著池上的寶藏, 如果你想要,你也可以登高,將視線穿越頭頂的稻浪,甚至將稻浪從你的腳底一氣連至山邊,在這裡,可以沒有界線的體驗池上。 池上位於台東縣南端,花東縱谷的最高點,也是縱谷最狹窄的地方,這裡是縱谷的分水嶺,河水在此南北分流。因為地型的關係,池上的風大至上為南北向,風在此 穿越谷地最狹窄的開口變得特別強勁。除了風,池上還有一重要水源,即大波池,池上的稻米文化也在此展開。雖說放眼望去,山谷中盡是稻田,但池上有別於西部的 平原,田地仍依著山勢一階一階的和緩排列,慢慢延伸至較平坦的谷地中央,堆砌的駁崁與填土皆為就地取材而成。

NC T U

THE STORY OF CHISHANG FROM WIND Babyha Chang│ 張益銓

ARC HI TEC TU RE

08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石頭堆 砌成農田的一階一階緩緩隨著谷地起伏展開,收割後的稻桿或軟化田 埂或散落於田中焚燒,肥沃土壤。水圳穿梭於稻田之間,同時扮演著灌溉與分 割的角色,利用些微地勢的落差,水從高處灌溉至低處,重複利用,最後回歸 於河川、地下水或是大波池。 池上的風掠過芒草,芒草彎著為後方創造出一個小小的遮蔽空間,布袋蓮恣 意生長並登陸,與當地居民打撈布袋蓮的行為行成一種拉鋸的平衡,微小的無 風空間還被使用來種些作物,依附著地勢與風向絲毫不浪費。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Section AA'

Section BB'

Section CC'

Section DD'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Elevation northwest

Elevation southeast


打開,池上/

打開池上三步驟/步驟一:輕輕的拉起來。步驟二:微微的轉過去。步驟三:緩緩的走下去。想要深入了解池 上的旅人們,可以隨著,綠色的大草坡和白色的階梯,緩緩走入這條土地的裂縫中。池上,稻米之鄉。打開了 他的土地如同張開了他的雙手歡迎你,歡迎你靜靜的來他懷裡坐坐,歡迎你來聽聽這塊土地,述說他自己的故 事,關於金黃色的稻米,關於大坡池,關於汗水、麻雀和白鷺鷥。

設計概念/把地皮切開一條細細的縫之後,拉起並反轉變成屋頂,再將屋頂下部分下挖,人在進入池上文化驛 站時,就像進入了池上的土地之內,下挖的手法也可以隔絕此基地三面皆有鄰房的困擾,遊客可以靜靜的吸收 關於池上文化的資訊,在池上土地的心臟裡面。而翻起的地皮,一面轉向街道,一面轉向鄰房,朝街道開的口, 就像張開了手臂歡迎旅人到來,打開,池上文化驛站,就像是承接著遊客及居民的一個交集處,遊客可以從入 口處進入地下之後取得池上的旅遊資訊,再隨著斜坡往上走,由另外一個開口出去,出去是一片草皮和三面房 舍圍繞出來的小空間,此區可供居民平時休憩聊天,或提供販售空間給遊客購買紀念品。

NC T U

OPEN CHISHANG Yu Yu Chen│ 陳又瑜

ARC HI TEC TU RE

6

0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Northeast Elevation

B1 Floor Plan

Southwest Elevation

1st Floor Plan Northwest Elevation

Southeast Elevation

Roof Plan


十二米的池上脈絡/

西部的平原城市,被開發的痕跡迅速抹掠過,抬頭望去,是一棟棟頭角崢嶸的高樓,被擠壓的棋盤脈絡,哪裡是生活喘息的空間?忙碌、盲目,所以選擇出走。繞過 台灣最北部,順著山壁沿海,從蜿蜒逐漸轉入山河之間,而從狹山群矗之中鑽出,自然所沈積的平原、稻田,人們所留下的歷史刻痕,烙在聚落城鎮裡,轉瞬間,又在 陌生的城鎮裡迷失了方向。 基地位置現況有既有的民宅建物群以及民宿,是作為休閒觀光用之腳踏車道視線可見之良好地標位置,並且在台九線主要幹道可見之視線範圍內,基地附近的水圳則 成為房屋建物及農地的邊界處。在基地以水平視野觀看周遭環境,與一般農業發展市鎮並無太大差異,然而若將視野抬高至十二米高,則可見看見大坡池,以及旁邊的 水圳流向遠處的秀姑巒溪,還有一整片的農田及水圳脈絡,逐漸演變成為身後的一片開發城鎮繁榮景象,就算是外來的旅客,也可在這有十二米高的池上文化驛站,不 僅是旅途中的休憩,更是一同見證了池上人雙手所刻劃出的池上的發展與成長,甚至是一同參與池上居民的社區活動。 由於基地附近有多種路徑可能性,因此必須確立此基地之宣示作用性,使其成為遊客在附近道路上皆清楚可見之地標,這也是設計主題為十二米高的因素之一。另外, 利用不同方向性的引導,像是從台九線的入口引導、腳踏車道的入口引導以及與基地附近的住宅群相互銜接、圍合成一廣場空間,搭配不同機能的產生,可形成社區的 公共活動空間,並可與附近土地相互連結,增加活動發生時的可使用面積。

NC T U

THE CONTEXT OF CHISHANG IN 12m Nai Zhong Chen│ 陳乃中

ARC HI TEC TU RE

08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池上文化驛站肩負著旅客服務中心以及當地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的重要功能,要能夠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需求之下,作出 不同的空間機能表現,這個空間必需要能夠與居民的日常活動以及遊客所需要的活動發生產生共鳴。因此在設計主體的選材方 面,選擇具有模矩系統、空間穿透性強以及可收納性的鷹架結構為主,這個鷹架主體結構,能夠不斷地因時制宜,利用其模矩 化特性去改變它的排列組合方式,以達到當時最佳之使用機能狀態,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讓這個外來且看似臨時性的鷹架主體 構造逐漸成為當地風土民情活動的一部分。池上居民日常生活的活動,小至聊天泡茶,大至社區大會或是婚喪喜慶,皆可藉由 鷹架構造的改變,加上帆布而成為棚架,或是在側面搭建鷹架或帆布形成一個具有圍塑感的空間,進而轉化為小型休憩空間、 會議舞台或甚至是婚喪喜慶之佈置會場。而也可利用上述之鷹架構造改變型態的方式,在休閒觀光的策略配合上,遊客可參與 蚊子電影院、花季展覽等。 這樣的鷹架主體構造,有著各種不同的機能型態,在與現實中所發生的活動關係中,不管是對於當地居民或是遊客,都蘊藏 著發展的可能性,並能將兩種不同使用關係產生共鳴連結。打造這樣看似臨時性、無侵略性且多元機能型態的鷹架主體構造, 希望藉由上述活動的發生,而突顯區域內化的歷史、風土民情等居民與遊客共同留在池上的記憶。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2 09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隱

A

R

A

B

A

L

E 喻

SOFT AND HARD- CENTRAL CULTURE PARK

軟與硬─中央藝文公園/ Optional Studio 高階建築設計課程 TUTOR │指導教授 Kyle C. Yang, Borden Tseng 楊家凱、曾柏庭

The studio extends the exploration of concept of “soft” in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urbanism that had taught before. The concept of a soft is been defined as a relative condition that exists in a flux mode, i.e. ever changing state. Dynamic and kinetic phenomenon is one example. Raban’ s soft city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cities co-exist within one geological location, one hard and one soft. The vagueness and lack of definitions of Taiwanese cities are usually been portrait as chaotic and disordered. For example, professor Chao-lee Kuo’ s “Dark City” discourse has revealed the rational behind the fuzziness of the Dark, and its dialogue with the light.Our studio this semester is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state of “softness” in depth in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urbanism. We will design a small pavilion on Ha-Shan rail yard as a virtual entrance to the city. The uses of either 2D methodology or 3D parametric designing tools are all acceptable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本課程延伸擴展了建築設計與過去所教的都市計劃中「軟」的概念。長期以來,軟的概念被定義為存在於流動模式中的 相對情形,也就是改變狀態,移動與運動現象就是一例。作家雷班筆下的軟城(soft city)表現出在同一個地理位置中, 並存著一硬一軟兩個城市。台灣的城市面貌模糊且缺乏定義,總是被描繪為混亂失序。舉例而言,郭肇立教授的「夜城」 揭露了黑暗的模糊背後的合理性,及黑暗與光的對話。此課程本學期的目標為深度探索建築建設與都市計畫中的「軟」的 狀態,將在華山鐵道園區設計一座亭棚建築做為城市的入口意象,為了開發可能性,將使用 2D 技術或 3D 參數設計工具。


三態平衡與中央藝文公園關係探討/

現象觀察/本案由溫度與壓力兩相對應參數對於水相態改變之現象為出發點,產生對於軟與硬本質上的探討並進而再定義其 涵義。過程中歸納出表象 (Literal) 及現象 (Phenomenal) 兩個層面並進行交叉討論與分析,再對於軟與硬進行初步定義。 原型/由現象觀察對於軟硬定義透過實體物理現象以及數位軟體工具的動態力場模擬研究試驗建立某種有別於一般操作手 法,但可以表現現象關係的 Prototype,再以此原型操作模式帶入基地求出相對應的型態呈現。

基地力量/根據基地中的兩項動態因子 ( 行人活動以及車流 ) 相關數據,轉譯為輔助工具的參數,在電腦動態力場運算下定 義此 Pavilion 的兩個層面的型態 ( 動態地景及建物本體 ),最後回應到基地不同區域的不同屬性中,所相對應的機能關係。 看似自由的形體,其實是由兩項動態因子相對應參數對於力場影響相互衝突、碰撞的結果。如同三相圖中的兩態相鄰線以及 三態共存點的關係一樣,在這些區域將是模糊及曖昧的機能邊界重疊,在此實驗空間中找出更多機能交織趣味的可能性。

NC T U

TRI- STATE BALANCE AND C.C.PARK Yang-Sheng Chen│ 陳揚升

ARC HI TEC TU RE

09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解,壓縮/

用最純粹的概念作為一個開頭,尋找某件事物的強烈對 比,也就是 Soft & Hard,進行大量的分析使其成為整個 設計的主軸。

我選擇了英文字型作為此設計案的分析對象,在字體間 尋找見解,經過歸類與轉化,制訂了進入基地前的大原 則。本設計案基地位於華山中央藝文公園,是一個擁有衝 突矛盾條件的基地,故利用基地特有條件進行藝廊設計, 又因尊重基地條件幾乎將所有建築物隱藏於地底下,顧名 思義,整個藝廊空間在地表以上被壓縮,進入地下時則進 行了解壓縮。

NC T U

DECOMPRESS Kari Ku│ 谷郡妍

ARC HI TEC TU RE

10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1st Floor Plan

AA' Section

2nd Floor Plan

BB' Section

3rd Floor Plan

CC' Section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軟建築/

經由對現象及物件的研究為出 發點,作為建築設計基礎發展的 依據,訓練整合訊息及邏輯發展 能力,起初研究葉子的形狀及生 長的相關係數去定義現象上的軟 硬,整合基地的動線及物件企圖 找出一種機制將自行車活動帶入 基地中,再經由之前所定義的現 象上的軟硬,帶入機制中發展出 屬於基地的軟構築。

NC T U

BIKE FLOW PAVILION Guan-Yu Lin│ 林冠宇

ARC HI TEC TU RE

4

1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紙張暈染與華山創意園區探討/

從紙張的研究開始,發現紙的基本性質是由兩種纖維組構而成,扁平的纖維是紙張主要物理性質的來源,圓形的纖維是決定紙張 的透水性質。接著透過墨水在紙上擴散的實驗,來觀察墨水暈染的程度與紙張纖維的關係,從而再去定義何為軟與硬。 基地位在市民高架與新生高架附近,是舊時的華山貨運站。從基地的觀察中發現,不管是台鐵橫貫台北市時,亦或鐵路地下化後 市民高架的新建,台北市一直是被交通系統所切割,而這些交通系統便猶如型成紙張的主要纖維,構成了都市的基本雛型,卻也限 制了都市機能的擴展。類比到紙張的研究,企圖在基地裡找尋另一種纖維,讓基地附近內舊有的機能,能藉此纖維得以暈染擴張。

因此便連接基地周遭長久以來因為道路系統所切割的機能,透過彼此的連線,交織成一種新的纖維網絡系統,置入既有的基地中, 讓既存的機能沿著此一纖維網絡擴散延展。本案便以華山創意園區為例,讓華山園區的機能向外暈染,打破舊有的邊界,呼應定義 中的軟與硬。

NC T U

PAPER CAPILLARITY AND H.C.PARK Kuo-wei Tiao│ 刁國緯

ARC HI TEC TU RE

10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聲音藝廊,由共振效果談何謂軟硬/

波動可由固體、液體、氣體傳遞去分為振動、水波、聲波三種型態,而當波動碰撞到較堅硬的物體時,部分的能量造成 反射,使得一個封閉的環境裡,波動可能增強或抵銷的效果,稱之為共振。所謂共振在物理學的詳細定義為一個物體受到 的強迫振動的頻率和自然頻率相等,所產生的現象。而共振有個特殊的物理現象,就是駐波的產生。 當兩個振福、波長與周期皆相同的正弦波香向行徑干涉而成的合成坡稱之為駐波。駐波通過時,每一個質點皆作簡諧運 動。各質點振盪的幅度不相等,振幅為零的點稱為節點或波節,振幅最大的點位於兩節點之間,稱為腹點或波腹。由這個 條件,節點定義為所謂的 " 硬 " 就是兩個波動結合後的靜止點,而 " 軟 " 就是剩下動態的範圍。 那麼到底要怎樣用聲音來定義空間?首先將來自市民大道上的城市聲音定義為共振效應的自然頻率,而雨所帶來的聲音 就是強迫頻率。當雨聲跟城市聲音在空間裡相交集的時候,就有可能轉變原來空間的機能或是取代原本沒有雨的空間個性。 而 " 硬 " 就是城市聲音跟雨聲結合的位置," 軟 " 則是兩種聲音干擾性交錯的動態空間。因此由觸覺、視覺、聽覺所觀察 到兩種聲音的位置不同,來創造當兩個聲音交疊時可能造成的空間效果,成為整個的設計的重點。

NC T U

THE GALLERY OF SOUND Deng-Mao Huang│ 黃登懋

ARC HI TEC TU RE

11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11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副

A

R

A

B 胚

L

A

S

T 層

NCTU STUDENT CENTER 交大學生活動中心/

Optional Studio 進階建築設計課程 TUTOR │指導教授 C David Tseng 曾成德

After analyzing current veins of NCTU, a new site of student activity center is discovered. Activities in the student center also need to be redefined. What is activity center? What activities? How do activities happen? What a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activities? Besides, we wish to 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activity center and hydrology to some extent, to analyze possibilities between water and site, water and people, and finally to create relations by spatial methods

這個題目在於分析交大現有的紋理後,找出一個新的學生活動中心 基地。對於學生中心的活動也必須重新定義,甚麼是活動中心?有甚 麼活動?如何發生活動?活動之間個關係為何?除此之外希望這個活 動中心某種程度上和水文發生關係,分析水跟基地,水跟人之間的可 能性,並且利用空間的手法來創造這個層面的關係。


介面關係/

延續工作營的主題,重新再定義交大學生活動中心,處理校園與學生關係,結合竹湖作水的使用發想, 尋找校園規劃的可能性。學生活動中心定義,打破劃定在建物中的活動邊界,將活動空間散置基地中,重 新定義活動中心的範圍,並試圖製造室內室外不同交互轉換的空間感受。線性概念,利用動線將活動範圍 串接在一起,線性的安排視覺與動線的關係,利用地景將水平線性作變動因子,用來跟高層連結分散在基 地各處的量體群。交織手法,將經過與停留的動線垂直交疊,並處理學生與校外人士活動交流的邊界,是 藉由從新的地景上向下看到的活動作為模糊邊界的手法。選擇基地,交大竹湖環邊動線被強制壓縮處,再 依基地地形高差與不同時間點使用的高層,進行密度差異的分析。切割竹湖與思園間的藍綠關係,作相互 拉扯的動作,讓邊界模糊。機能安排,將基地作不同密度分配,從建物到地景、管制到開放,在垂直向分 層,水平向作對比。開放性強的機能:廣場、親水區域、環湖步道、咖啡廳、野餐區、休息區…等。管制 性強的機能:商店、社團教室、會議室…等。學習處理設計整體到細節,並各自尋找研究主題。學習到邊 界關係的重新定義,處理方向與手法的多種形式,時間掌握與提案技巧。

NC T U

FiELD & BUiLDiNG & iNTERFACE Chen Yi-Ting│ 陳宜婷

ARC HI TEC TU RE

11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連接後的兩兩線段間做唯一平台,將各平台做不同垂直向度的使用。 斜坡、階梯、平台、天花 ... 除做對湖向心的方向延伸外,也連結了各高層的使用範圍。

每條線性視為是一動線

動線交錯

產生室內室外不斷地交錯感受

平行線在節點 ( 平台與斜坡交界 ) 去拉出另一方向連結

基地範圍與方向 竹湖和思園拉一直接線作為路徑,將人潮帶入基地裡 並把綠延伸至湖面,水引入基地使用。

基地活動與路徑 用另一方向的動線去串連兩條不同使用者路徑, 並增加兩路徑中的通路。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活動與流動/

學生的課餘活動是步出象牙塔通往現實生活的路程,這個作為與學校發生補綴作用的生活教育進程應該發生 在校園的邊界以面對外部的真實。這個邊界處理著鄰里 (town) 和校園 (gown) 之間的各種流動,大學城 town and gown 之間的矛盾誘導現有介面生硬地以防禦姿態將雙方絕對劃分,活動被隔離,景觀被切斷,北大門悄 悄地在囊底路端開啟,並由正對面的土地公廟鎮守著。在新的方案中,我們將原本界定邊緣的車道重塑為一個 迴圈,並且在垂直向度上錯開形成一個入口。這個入口將人從外導入一個湖畔環狀綠地被擾動變形並掀起的地 表,這個地表定義了上下兩個層級:上 ( 境外的 / 休閒的 )、下 ( 對內的 / 娛樂的 ),這個地表以基礎設施 ( 交 通設施以及建築化的中水處理系統 / 地景的複合型態將竹湖延伸到校外作為新的入口意象,民眾沿著水帶從這 片綠進入校園並圍繞著湖畔進行休閒活動。而設施的一部分則形成一個三度的連續透明量體,這個量體內承載 著學生的活動和流動,穿過地表並在地表下形成一個虛擬實境的娛樂場。人 / 交通與水的流動產生雙重性的 program,這些流動以複數面向回應著 town and gown 之間的微妙情節。最終,竹湖穿過這個中介場域提供結靜 的水供應鄰里,而雙方的活動在空間的誘導下共存於此,並避免無控制地散溢或隨處發生。

NC T U

TOWN AND GOWN Sheng-Yang Huang│ 黃聖揚

ARC HI TEC TU RE

12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6

學生活動中心之重新思考/

對於交大的學生活動中心,我的想像中是一個像廣場一般的地方,人可以隨意占據廣場的某個區域形成活動,活 動跟活動互相影響而有更多不同的活動。圍朔廣場的建築物則有室內的活動空間,通透可以被外部看見,某些空間 占據室內和室外,活動的範圍可以被延伸,被觀看。

我將校門入口的位置做為我的基地,希望創造出交大門戶的廣場空間,利用量體的配置創造出面向活動中心的廣 場,和面向交大竹湖氣氛較為休閒的斜坡廣場。量體不同的 program 配置配合量體所在的位置和環境,面向入口的 展覽空間,面向湖的圖書資訊空間,夾在兩個廣場的美食街空間,和在上下課動線上的複合式早餐咖啡廳。 活動中心前的廣場將矩陣林的概念延伸至廣場內,希望在南北軸向有所連接,而面向中正堂的空間則希望能間接 把中正堂的活動給帶出,讓表演和其他類型的活動能夠在廣場中發生。而面向湖面的廣場空間則是一個下降階梯狀 的空間,除了想要減緩速度讓人在一個比較輕鬆的氣氛外,也希望下降的階梯最後可以變成一個親水的空間。

NC T U

RETHINKING OF THE STUDENT CENTER Lin I Hong│ 林宜弘

ARC HI TEC TU RE

1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綠洲/

雖然大學的校園中點綴著相當多的綠地,但學生們願意待在室外的時間卻很少。 與其強迫他們外出,我所提出的學生中心能把花園帶進來,和學生更靠近。並針 對不同的活動,包括新活動和之前被隔絕的功能,創造出一個不同的計畫來,確 保建築能保持活化。在夏天期間,台灣的溫室經常使用直接蒸發式冷卻法來降低 溫度,使用水牆系統讓熱空氣在流經保持潮濕的正立面時,藉著水氣蒸發讓氣溫 降低,並且增加相對濕度。這座學生中心的正立面就體現了這個想法,含有蒸發 式冷卻牆系統。在炎熱的季節時,保持開放讓風流動穿過,循環引用湖水以濕潤 水牆,這面蒸發式的正立面於是形成了一座潮濕的「牆」,雙重的正立面組成了 溫室,植物與樹木在此茂盛生長。你可以從許多路徑穿越潮濕的外圍進入內殼, 內殼中的許多大型玻璃板營造出空間,形成半室內的花園,還有大型天窗與下凹 式花園組成的天堂。你可以從不同路徑接近這多功能的下凹式花園。

NC T U

A GREEN OASIS Carl Christofferson│ 柯卡爾

ARC HI TEC TU RE

13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單車活動中心/

「嘿 !... 今天 NBA 總冠軍賽耶!我們去看吧!」「去哪看!啤酒屋嗎 ?!」「活動中心!!」「阿!對 ~ 這樣要怎麼 HIGH 都可以…」「歐 ! 明天 DU 生日 !!」「那我們去活動中心申請 4X4_ROOM 幫他慶生吧 !!!」校門口的左前方,正展示著學生們的表演,表演著的表演、觀看著的表演、練習者的表演。 吸引地面上的人進入這交織不同速度、不同聚集的湖畔中,腳踏車的遊行、行人的穿越、學生在慢跑、管樂在演奏、攀岩者在練習、朋友們的聚會。 現今學生外宿比例增加,而活動中心漸漸成為極大多數學生的主要聚集地 (= 歸屬感 ),“聚集”__ 因同興趣的活動而聚集成為好朋友、因好朋友而 聚集做同興趣的活動。因此在既有的社團活動之下,置入 4x4 BOX (4x4 ROOM)___ A relaxing like home。在此形成了“微城市”式活動中心,社團 似特定的建築、特定的機能也就是大群體,而 4x4 ROOM 就是每個人的家也就是小群體,小群體因與大群體關係位置不同而不同,也因使用者不同而不同。 在基地中試圖解決連結機車棚接腳踏車的使用者至各系館的路徑,同時也在此聚集了各種速度。建築物延伸綠帶隆起形成攀岩者的聚集,地下是另一 種群體的聚集;戶外多功能區完完全全展示表演者的演出,不同速度者在此穿梭的不只是內與外,也穿梭著各種不同活動的進行式。

NC T U

THE STUDENT CENTER OF BICYCLE Chu Hui-Chen│ 朱慧真

ARC HI TEC TU RE

13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8

校園與社區的邊界/

義大利托斯卡尼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同時藝術遺址包含了建築學、繪畫及雕塑等。也是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及但 丁(義大利語之父)的出生地。而托斯卡尼也以釀酒著名,例如吉安地酒。境內 120 個自然保護區內,可發現佇立於平原上的 Cypress tree 具有幫忙釀酒農莊防風與劃分範圍領域的功能,對於用來定義範圍來說,學校的邊界,或稱圍牆來說,也具有同 等作用。因此本案從觀察歐美與台灣校園配置中圍牆與社區互動關係看來,發現台灣校園因為都市人口密度與土地強度的改變, 讓校園的邊界,或說是圍牆,確實阻斷了內與外使用者的活動空間與視覺的限制。 本案設計概念採用自然的樹型,類似種一排樹,形成邊界,藉由樹的樹根、樹幹、樹枝與樹梢、樹葉等,來界定居民、學生需 求的內與外交界面,而當使用者漫走於建築中的露天電影院、演講廳、樹叢階梯與網拍交易廣場中等,不論來自於戶外灑入室內 的陽光、陰影或是由地面穿流而上形成空間的圍繞感,皆讓使用者的行為活動直接打破了對於校園與社區內外定義。建築群體內 提供許多孔隙或是縫隙的半戶外空間,除了增加偶發性交流行為,更提供了人在太陽下自然找尋遮蔽的狀態,也增加停留樹下休 息聊天問候的情形,爾後,居民會慢慢發現校園已變成社區一部份,學生也發現學習是下課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NC T U

WALL Tsung-Han Shih│ 施宗翰

ARC HI TEC TU RE

13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1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演

A

R

A

P

H

R

A

S

E 繹

TAIPEI POP MUSIC CENTER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Optional Studio 進階建築設計課程 TUTOR │指導教授 Jr Gang Chi 漆志剛

To encourage pop music creation, patronage performing talents and teams, integrate relevant periphe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R.O.C. plans to build a large pop music performing center in northern Taiwan with outdoor performing plaza and relevant measures. It is aimed to support development of the pop music industry in Taiwan with the goal of becoming the leading center of the Chinese creative mus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ly and for industrial experiment. The government is now actively pushing for the Northern Taiwan Pop Music Center Construction Plan. With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7.65 hectares, the center base is located in Nangang District, Taipei City, nearby the MRT Kunyang Station. The principal space design comprises of an indoor performing hall with 45006000 seats, an outdoor performing space with 15000 standing seats, exhibition space for reputed musicians, a digital library, a medium and small indoor exhibition and performing live house, industrial communities and incubation space, etc.We are eager to custom design a unique performing space for Taiwan’s pop music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all music typ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pop music. We hope through clustering and trans-border performance will form the cor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與近期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競圖結合,形成這個設計案。透過對流行音 樂文化與產業的運作進行研究,思考新的表演空間的可能性。

中華民國為鼓勵流行音樂創作、扶植表演人才與團隊、結合相關周 邊產業發展,籌建北部大型流行音樂表演中心、戶外表演廣場及相關 措施,以達扶植國內流行音樂產業發展及成為國際華人音樂原創發展 及產業試驗的領導中心的目標,積極推動「北部流行音樂中心興建計 畫」。中心基地面積約 7.65 公頃,位於臺北市南港區、近捷運昆陽站。 設計之主體空間包括 4500-6000 席之室內表演主廳館、15000 立席以上 之戶外演出空間、音樂名人事件展示空間、數位圖書館、中小型室內 展演 live house、產業社群暨育成空間等。計劃期能在兼顧所有音樂 類型及國際流行音樂發展趨勢下,為台灣流行音樂經營與發展量身設 計獨一無二的場域空間,期待未來能在「群聚」和「跨界」的主軸, 形成產業發動的真實核心。


快閃族─自生的流行音樂中心/

虛 擬 與 實 體 的 世 界 ..., 音 樂 人 與 我 們 的 世 界 ...。樂團 --> 勾不著,在虛擬世界的音樂人, 觀眾 --> 就是我們,在實體世界的人。藉由樂團快 閃,音樂人會從洞穴口冒出來,出現在現實世界。 表演,和我們一起 HIGH!“樂團快閃 ... 會從哪一 個洞穴出現呢 ...?”“反正就往人多的地方走就對 了 !”當一個地方的人流到達一定數量時,就會有 快閃團跳出來現場表演。我們無法預測館內這麼多 的洞穴,哪裡會有快閃團出現 ...。一切的快閃活 動 ... 很即興 ! 給大家驚喜 !!!

NC T U

FLASH MOB, A SPONTANEOUS POP MUSIC CENTER. Alicia Chen│ 陳紫楓

ARC HI TEC TU RE

14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音樂公園─音樂與光影編織而成的都市地景/

基地位於台北南港新生地,而台北流行音樂中心企圖在這裡扮演介紹台灣流行音樂的過往與孕育更多創作流行音樂的地方。台北市民 對於這塊基地的記憶,也將從工業區 \ 廠房,轉換為流行音樂文化的場所空間,然而除了提供音樂表演空間之外,對於市民生活與城市 建築之間的關係,是否還有更多容納市民活動的可能存在於這塊基地之上, 或在高密度的都市提供與自然共存的生活場景。 設計的開始是從自身的音樂經驗出發,從以前對創作空間的黑盒子空間記憶,到 Live house 總是以一種接近完全封閉的型態存在,以 及街頭藝人所需要的臨時性表演空間,跟戶外大型的表演空間在草地上的經驗,藉由白天與夜晚不同活動的分析,企圖利用光影的開關 來作為活動發生時間的形式呈現,並且藉由光影作為音樂經驗在設計上的轉化,結合地景的型態,提供市民一種柔軟的音樂場域。 臨時性的音樂表演 (unplugged) 空間作為整個設計串連不同場景的主要機制,從次文化的商業到音樂記憶的展示,以及創作音樂的空 間、Live House,臨時性的音樂表演空間以一種地景的型態從戶外穿入室內,從地面帶到屋頂,同時創造出不同層次 \ 大小的都市空間, 以孕育各種音樂與承載市民生活,音樂生產活動與城市生活共同編織成一片記錄都市的地景。

NC T U

MUSIC PARK June-En Chiang│ 姜榮恩

ARC HI TEC TU RE

14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街頭之聲,台北現場/

流行音樂/感人的音樂,來自我們街 道的生命故事,讓我們的聲音就機會被 聽見。我們會尋找適合我們音樂表演的 地方,然後告訴你,我的文字,我的生 命,我的吶喊,我的生命之歌。當我表 演時,你將看見我,我們的聲音。那一 刻,我們分享在相同的氛圍裡,一同呼 吸心跳。你聽見了嗎 ? 音樂已經開始了, 他將打開幕廉。告訴你,我們的街聲, 正在台北街頭上演。

NC T U

STREET VOICES LIVE. IN TAIPEI CITY Yuan-Tzu Lin│ 林爰孜

ARC HI TEC TU RE

15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以音樂事件作為空間的微型城市/

音樂不是 128kbps 壓縮比的 mp3,浸淫在其中我們擁有歸屬,並據此延拓對音樂的想像。 音樂凝聚群體,我們聆聽、我們反饋、我們創作、我們賴活。 音樂城/以音樂誘導事件發生而衍生空間,各種事件形成不同的活動聚落,不同的聚落重組交疊 形成微型的都市場域。涵蓋城市範圍的音樂策略/六個散佈在台北盆地中的音樂站蒐集各地優秀 的音樂與創作者,借由比賽進駐台北流行音樂中心,並嘗試透過機制建立起與 TPMC 間良好的人潮 流動關係。空間的彈性使用/所有公共場所都可能成為表演場所,主要表演場地可以單獨使用或 者連合擴充。音樂人與民眾的交流場域/不同的領域,專業與閱讀專業,兩者活動空間彼此重疊 交流,音樂人亦有專屬創作平台。 MUSICIANS + FANS / MUSICIANS / FANS

NC T U

TPE RMX Qian-Lun Ye, I-Yun Lin│ 葉千綸、林以芸

ARC HI TEC TU RE

6

15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 A RR C CH H II TT EE C C TT U U RR EE N NC C TT U U


22 00 11 00

PP A A RR A A !! PP A A RR A A !!


ARC HI TEC TU RE

160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平

A

R

A

L 行

L

E

L 線

VOID SITE- THE NOWHERE LIBRARY 虛無場域─未來圖書館/

MS 1st Year 數位建築組一年級 TUTOR │指導教授 June-Hao Hou, Haw Hsu 侯君昊、徐顥

Actually the entire internet is a gigantic library which allows everyone to access anytime and anywhere by handy gadgets like iPhone or BlackBerry through 3G transmission. Internet has not only changed people’s reading habits, but also changed architectural text of library itself and basic definition of library as a place for books collecting and reading. When digital computer-search sent card-search to the museum, will digital electronic books turn library into museum directly in the future? What internet has brought is a kind of fragmental reading experience which is totally opposite against concentrating reading context managed by traditional libraries. Can Google and Amazon totally substitute reading function of library? Every electronic or digital revolution would create a kind of new architectural type or vary landscapes of cities. For example, appearance of ATM had transformed the spatial mode of banks; appearance of Amazon had eliminated thousands of traditional bookstores on the street. Thus, we wonder that when all books are digitalized and traditional libraries lose the status in the human civilization, will building of library remain in the future? What kind of type will it exist in? Of course we are also curious that how following digital reading behavior alter cities landscapes or mediascape, and what environment people need for satisfying concentrating context while reading. So we suppose: concepts of building and site of current library have confronted so-called “Void.” It still remains, not to vanish. Urgently, we must fill in new definitions and contents.

其實整個網際網路就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就當前而言,只要透過 3G 傳輸,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 地藉由身上的上網裝置,像是 iPhone、BlackBerry…存取這個巨大的圖書館。網際網路不僅改變了 人們的閱讀習慣,同時也改變了圖書館本身的建築文本,甚至圖書館作為典藏及閱覽書籍的基本場所 定義;數位化的電腦檢索,將傳統的卡片式檢索送進了博物館,未來,數位化的電子書是否也會直接 將圖書館變成博物館?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其實是一種片斷式的閱讀經驗,與傳統圖書館所經營的專注 式閱讀空間情境是完全背道而馳的,若要完全取代圖書館本身的閱覽功能,光有 Google 及 Amazon 就 夠了嗎? 每一次的電子或數位革命都不免創造出一種新的建築型態,或造成城市地景的改變,例如:ATM 的 出現,改變了銀行的空間模式,Amazon 的出現,使得數以萬計的傳統書店從街廓上消失…至此,我 們不禁懷疑,當所有的圖書資訊都典藏於雲端時,傳統圖書館的已不再具備人類文明所賦予的角色地 位,未來的圖書館建築是否會繼續存在?又會以什麼樣的形態繼續存在?當然,我們更好奇的是接下 來的數位化閱讀行為又將如何改變城市的地景,或是媒景(Mediascape),當人們在隨身進行閱讀時, 需要如何的環境可以滿足其所謂的專注情境條件?因此,我們在此假設:當前的圖書館建築與基地的 概念其實已面臨所謂的空洞化(Void),它仍然存在,並未消失,而當前之急是,我們必須為其填入 新的定義,以及新的型態內容。


方尖碑/

以從金字塔內的壁畫、莎草紙的古代圖書館的原形,演變、歷代帝王的藏 書閣,置於人民權力的提升、知識的普及,印刷術的成熟,人類經過了許多 重大革命性的改變,造成了今日的光景。數位時代的來臨,也可能再一次的 撼動人類所習慣的閱讀模式,但站在這個時代的分水嶺上,假設我們認定歷 史它一樣會出現改變,承認了數位媒介會取代許多原先閱讀的習慣,如此的 發展下,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如何保存這樣一個人類所傳承的文明、文化。 利用象徵數位時代開端積體電路圖騰當作建築外觀的結構,重新建構古代 埃及的方尖碑建築。新世代的方尖碑用來紀念承襲人類文明的實體書本,將 保存書本的空間置於頂層,當陽光撒在書身上時,提醒閱讀者享用快速方便 的數位媒體時,同時紀念傳承人類智慧結晶的書本。

NC T U

OBELISK Angelo Chang, Jerry Hu│ 張祐銓、胡介璿

ARC HI TEC TU RE

2

1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螞蟻上書,資訊化下圖書的存亡與象徵/

資訊就像一座大圖書館,面對目前數位閱讀模式的 影響,提出一套圖書館可以是哪種型式的方案,但前 提必須是結合雲端典藏及隨身數位閱讀的圖書館。 蟻窩是個自然通風的生態設計,我們將蟻窩作為概 念,將多孔性的形態與設計結合。我們企圖將螞蟻養 分循環的原則植入整棟建築,將產物與建築與環境調 整至一個平衡,而循環的過程將不斷的在這建築重複 著,減少污染的產生,及盡可能的綠化周圍的環境, 並結合雲端科技,作為一個資訊發射平台,將圖書資 訊數位及大眾化。

NC T U

THE FORMICARY Yu Ting Chen, Jing Ya Wang│ 陳昱廷、王靖雅

ARC HI TEC TU RE

4

1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電子書閱讀器/

電子出版業與網路圖書館,改變了人類的閱讀行為;我們不再砍樹造書也不需要巨 大的建築物存放笨重的書本,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人性化的新閱讀裝置,讓我們自然 舒適的閱讀電子書。LIBRARY 是一個嶄新的閱讀裝置概念,將閱讀紙本書的經驗傳承 到電子閱讀器,目的在於連接兩個不同的閱讀世代──習慣看紙本書的中年人與習慣 看液晶螢幕的青少年。LIBRARY 的顯示器的品質有如彩色印刷品,並且內建多重觸控, 使用者可以直接用手指在書上畫重點,或是用手勢做書籤,書籤顯示在書頁邊緣,即 使把書闔上也能迅速找到。LIBRARY 有兩個機械式轉軸,讓使用者用拇指翻頁,在此 同時,顯示器呈現的翻頁動畫維妙的模仿真實書本的翻動。LIBRARY 的正面有一個 符號,表示從正面翻開書本能立刻閱讀;在背面有一個 符號,表示從背面翻開可 以進入書架。把 LIBRARY 旋轉 90 度後呈現鍵盤模式,方便藏書量大的使用者做精確 搜尋,或是連上網路書店找新書購買。

NC T U

LIBRARY Steve Yang│ 楊則孝

ARC HI TEC TU RE

8

1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卷印/

書店不單是藏書的空間。

每個故事,每段文字,每則訊息都藉由不同的形狀,顏色,重量,味道,以及聲音的形式存在於「書店」這個共同的 場域之中。因為書,使得書店在藏書之餘,更將各式各樣的閱讀者同時彙集於一相同場域之中。常言道:「書中自有黃 金屋」,但相較於書店內靜止的紙本,實際上在這同樣場域內活動的人們卻反而才是真正珍貴的活智慧。 而,是否能找尋到一機制,讓我們重新發覺與認識身旁的這些活動餽寶呢? 『卷印』是一個幫助人們重新探索自己與書店內所有知識資源的連結界面。此介面根據個人的使用習慣與經驗來呈現 並幫助人們來找尋並分類在這場域之中經驗,並在幫助個人在各自喜愛的領域裡探索遺漏或特殊的新訊息。個人的閱讀 經驗可藉由視覺化的地圖界面來探索與擴展,並進而在書店中真正找尋到原來可能遺漏掉的意外收穫。

NC T U

BOOKPRINTS Hank Yang│ 楊昆翰

ARC HI TEC TU RE

17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心站/

以愛心陣列圖案為出發點,利用 Voronoi 演算法,做出以站體中心為中心點向外漸漸碎裂分離的圖形。 搭乘者可以選擇刻意往光線微弱處移動,可平均疏散月台上等候列車的旅客分佈位置。 光線提供的安全感可以引導移動路線,下車的乘客會往光線明亮處移動。 光線強烈的場域代表人群聚集處,光線微弱處表示此區非活動重心。 黃橘色是屬於溫暖的顏色,黃橘色的光線是黑暗中的火光。 從古時的營火到現代的壁爐,黃橘色的火光不僅提供光線與溫度的功能,還有意識團結精神凝聚的效果。 黑暗中的光明更是指引希望方向的箭頭。

NC T U

HEART STATION Jerry Hu│ 胡介璿

ARC HI TEC TU RE

17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174

未來交通關係網絡/

回到整個人類對於整體的經濟與社會效應的思考邏輯,其實是一個整合而分散的模型,若 取交通來舉例:1629 年義大利工程師 Giovanni Branca 利用蒸汽可推動渦輪葉片的原理, 將蒸汽動力機械裝置架設在馬車上完成第一台汽車的建造模型,自此之後的汽車發展漸漸成 為金字塔上層人擁有的交通工具,但為了有效解決交通問題而又順應了此一邏輯思維,在 1820 年代英格蘭的史托頓與達靈頓第一條成功的蒸汽鐵路之後,慢慢的淺移默化成了大眾 解決長途交通的管道。個人化的汽車工具的確具有其及時性以及腹地的深入性,但在於早期 個人化汽車工具的長途交通發展而言,必然不是大部份人的選擇或是可以負擔。到了個人化 的交通工具較為時代所普及時,此一思維方式又在一次出現在 1932 年德國的艾伏斯公路, 至此我們可以作一項原則上的整理,人類對於交通運輸的發展重點是用一個高人口密度的聚 集個體克服個體間的速度差,如今的高鐵或是新幹線等,無一不是順應此邏輯,那現在的高 速公路系統呢 ? 如果可以依照此一模型,在不久的未來交通,會有怎樣的光景呢 ?

設計概念/若以貨物 的運行模式做大致的分 析,既然人在都市的行 動的模式難以掌握,就 以貨車或是公車的運行 模式作以一個動態平衡 的概念。簡而言之,歸 納起的思維就如同提出 兩個簡單的假設,一是 如果公車可以載貨,二 是貨車可以載人。

NC T U

NETWORKIN Angelo Chang │ 張祐銓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智慧型登機系統/

機場承載非常大量的訊息從地勤、空服人員和乘客的登機轉機等訊息,也為國際旅客對這個城市最直接的印象,隨著航空業的發展使的機場規模越大,機場本身已成 為一大運具, 未來 20 年,亞太地區商務空中交通需求,將使得飛機機隊成長為目前的三倍,也就是新飛機增加近 9000 架,機場面臨航空業發展快速, 機場需往海 上或土地價值低的郊區發展,使得城市搭機旅客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前往機場的路程上,911 事件和流行疾病之後機場的設計程序轉向安全為優先考量 , 也導致搭機等候 的時間越來越長。大多數旅客浪費時間在不確定機場動線和長距離散步和拖延及排隊上,根據統計,線上預辦登機已節省原本傳統劃位的 30% ~40%。構想利用 Smart Boarding 將原本傳統機場搭機模式轉換,並運用 RFID 辨識儲存大量登機資訊、乘客資訊、行李託運紀錄並展示健康狀況、目的地、旅行目的及使 用語言拉近人的距離, 同時記錄行李 X-ray 提升飛行安全,並於登機門展示目的地氣溫和時間及即時影像。 智慧型登機系統將會改變人對於以往搭乘飛機的行為,系統將利用一可登機之運具將機場的資訊整合,從旅客個人身份確認到安全檢查、出入境資料等,並有效的連 接城市 citygate 與機場,創造更順暢並簡省時間的登機流程。對乘客而言這個系統將搭機時間降低並更容易掌握搭機時間且將降低行李拖運造成的個人物品遺失,且 減少轉換運輸系統行李的搬運。對航空公司而言這個系統將會降低客機在地面載客和補給所停留的時間,並提供客機內因應載客需求而多元且方便的空間組合。對機場 管理人員而言運用一個載具更容易將個人資訊、飛行安全等資訊整合以便管理且減少機場客層的維護和機場捷運的設置成本。

NC T U

SMART BOARDING Cheng Ju Li │ 李政儒

ARC HI TEC TU RE

17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NC T U

180

ARC HI TEC TU RE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擬

A

R

A 生

Z

O 動

A

N 物

DIGITAL DESIGN STUDIO

數位設計創作/

MS 2nd Year 數位建築組二年級 TUTOR │指導教授 Yu-Tung Liu, Chor-Kheng Lim 劉育東、林楚卿

This course will outline a future state of digital fabrication through a studio-based critical exploration of processes of contemporary freeform architecture and emerging themes in digital design. This studio-based course applies theories and methods learned in Fundamentals of New Media, (IAR5095) to larger scale projects. Students are trained to use advanced techniques in computer modeling (MAYA, Rhino) and CAD/CAM fabrication (laser cutter, RP, 3D scanner, CNC) in building large-scale prototypes and digital mock-ups within a studio setting. The emphasis is on design learning through in depth studies along the five phases of professional design (architectural program, conceptual design, design development, detailed design and digital fabrication). Advanced learning is done through hands on tutorials, field trips and a work environment that combines research with design studio interaction. The final physical large-scale work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paper are the final requirement.

此數位設計創作課程為交大建築研究所數位組二年級之必修課,以 設計 STUDIO 形式授課, 訓練學生藉由 CAD/CAM 數位建構操作,實際 完成一比一自由形體之構造物/建築設計與建造過程。


在一方天地裡的生活空間/

設計概念說明/以製作一個讓使用者感到愉悅的閱讀空間為訴求,強調其舒適性且同時兼具多項機能,並可自由控制座椅寬度,供單人或多人使 用之複合性的閱讀空間為設計需求。結合書櫃、展示櫃,以及座椅的機能,展示櫃可放置個人收藏,座位下方的空間可收納物品,書櫃擺放的是 喜愛的書籍,人可以舒適的坐在椅子上閱讀,紙管突出部分則可吊掛衣物,透明隔版的空隙可固定物件,並且,使用者可以自行拼裝,透過調整 組裝的單元數目,來加長或縮減座椅的適宜寬度及形態。 操作手法/由一個震盪的正弦函數圖形開始,發展出連續不斷流動的線條,進而衍生出 Bookshelf Chair 的概念形體,調整波的斜率以配合人體 工學的座椅高度和椅背角度,控制波與波的間距,可因應不同高度的書籍。配合一個簡單的 Rhino Script 的應用,自動演算後,在平面排列不同 半徑的相切圓,作為 Bookshelf Chair 中間隔版的原型。 組合/在製作過程中考慮過多種組合方式,最後決定以 Bookshelf Chair 的截面作為基本單元,使用紙板疊合而成。Laser-cutting 切割紙板, 拼裝組合成 Bookshelf Chair 截面的基本單元,再以紙管穿過圓孔連結每一單元,每單元以同心圓隔版疊合的厚度來控制間距。

NC T U

BOOKSHELF CHAIR Ting Yu Lin│ 林庭羽

ARC HI TEC TU RE

18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光影之間/

此裝置基地位於銜接建築出入口與自然景觀的木棧道上,人們從此處離開與 進入,脫離與介入,毫不費心在此處。設計者嘗試在此處裝置一個作品使過客 們留意與關注。此裝置構建如同樹冠般覆蓋與圍塑太陽(光源),當陽光(光 線)透過樹葉(構造單元)縫隙投射於木棧道時,將會有迷人氛圍產生,人們 也開始在此停留與生活。以下五個步驟為軟性皮層裝置設計與製作過程:(1) Construction research, (2) Form Finding, (3) 3D CAD Model and 1:20 Scaled CAM Model, (4) Material Experiment and 1:10 and 1:2 Scaled CAM Models, (5) Final 1:1 Soft-skin Freeform Model。最後施工成果就如同最初電腦運算模擬出的效果,透 過軟性表皮自身重量所產生的重力拉扯,鱗片 (bio-flakes) 順著蛹狀自由形體 的曲線產生等比關係的形狀漸變,一比一實體模型就如同數位模型一般呈現圓 滑曲線的蛹狀物。

NC T U

BETWEEN SHADOW AND LIGHT/ SOFTSKIN INSTALLATION YunYing Chiu│ 邱筠穎

ARC HI TEC TU RE

18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6

運算自組結構 – 以唱片架為示範/

此作品完成於編織參數課程,題目為 " 具有組構能力的物件”。初步想法為 " 以模矩單元組構物件,此單元邊長不變,只能有角 度的改變,以此模矩單元組構成不需其他物件輔助支撐的結構。" 以此概念發展下去。以下步驟為概念發展過程: 1. Form Finding: 先在 Rhinoceros 中依據需求大小建構出數位幾何模型,將其帶入 Grasshopper 中定義幾何量體,使其能根 據運算的變化改變形體。2. Construction Research: 依據單一組構模矩單元的想法在 Grasshopper 中建構參數與運算器的連 結,使 192 個形狀各異、周長相同的 15cm*12cm 矩型狀模矩單元組構成有如脊椎骨一般的結構物,設定其間距可容納 CD box。3. Parametric Modeling: 經過運算後的幾何量體轉化為六條骨架互相組構的 CD STORAGE,每個矩型單元互相交錯卡接形成穩固的結 構,並將此數位模型回應到 Rhinoceros,在 Rhinoceros 中檢查結構,確定每一個單元的卡接方式是正確且合理。發現有誤時,再 回到 Grasshopper 改變參數數值,不斷重複這個動作直到模型正確。4. To Unfold and Detail: 將數位模型轉進 AutoCAD 進行攤 平與細部設計的部分,將矩型單元一一攤平後進行卡接頭的細部處理並進行編號動作。5. Final 1:1 Physical Model: 以 Laser Cutter 進行模型切割,依據模矩編號一一組構作品,確認作品結構可以穩定站立,作品完成!

NC T U

CD STORAGE/ COMPUTING SELFORGANISATION YunYing Chiu│ 邱筠穎

ARC HI TEC TU RE

1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建築師與業主間之新人機介面/

呈現媒材(representing media)除了是建築師用來做設計、溝通以及連結與傳遞建築想法的工具外,亦是 建築尚 未被實現前受檢視的依據,其為建築師、業主與施工者三者間重要的溝通媒介,同時也提供業主或 無專業設計背景人士另一個容易且直接的溝通方式。

數位模型(digital model)的多樣性使其成為建築師與業主間重要的溝通媒介;儘管其具備傳統媒材所沒 有的優勢,卻也存在缺乏空間感、不可觸摸、不夠即時、尺度不易掌握和不易溝通等缺點;而電腦動畫雖提供觀賞 者身在其中的體驗感與存在感,但已被設定的視點使得他們無法恣意遊走其中以及擁有觀看設計的主動權。 透過「數位材質板」的系統實作,將即時性、自由視點、可觸碰等功能結合,營造身在其中(being inside)具空間量體的介面;溝通媒材不再只是一種影像式的觀察,而是能提供建築空間更好的模擬,在建 築尚未被實現前得以評估與感知。

NC T U

NEW INTERFACE BETWEEN ARCHITECTS AND OWNERS Lee Zhe-Wei│ 李哲維

ARC HI TEC TU RE

18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設計媒材轉換之使用性研究/

產品型錄與使用者的互動在購物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若是要從中得取到足以了解到商品的資訊往往顯得相當困難。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利用三維 虛擬的軟體重新編寫型錄,將型錄以全新的互動方式呈現。本研究為考慮商品的空間性與關連性,採以家具型錄文本為研究對象,嘗試藉由認知心理學上的知識與科學 設備,來討論導入新媒材與通用設計的概念來設計出的互動介面,對於人類在購物行為與商品認知上的助益性。 為了處理關於家具型錄文本轉化的議題,本研究利用紙本型錄的使用性評估所得取的資訊,轉化設計虛擬互動型態的立體家具型錄,再輔以設計評估。首先我們透過 使用行為的研究,找出紙本型態家具型錄使用者的類型,再對於不同分群的使用者進行專家式評估,以取得各類使用者對於傢具型錄的設計需求與建議。接著,我們再 將設計轉化以利用三維虛擬模擬軟體建置型錄,並於設計新型態的期間導入使用者對於型錄的需求與建議。最後,再對於不同分群的使用者實際使用虛擬互動立體傢具 型錄,進行使用者測試與任務分析,以檢視並評估經轉化後新型態的型錄設計。

NC T U

A USABILITY STYDY ON THE DESIGN MEDIA TRANSFORMATION Hsu Hung-Pin│ 許宏賓

ARC HI TEC TU RE

19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結果很明顯地顯示出使用新型態型錄的使用者可以得到更完整的商品資訊。而設計中也採納了使用者需求與建 議的結果以改善原本紙本型錄的使用性。這項研究的結果呈現了一個立體互動虛擬型錄作為新型態型錄的多媒體 模型,並利用互動科技讓使用者以直覺的方式透過在商場行走的隱喻來檢視、學習、搭配商品。本研究同時將商 品設計過程中原本就有的立體模型直接用來向使用者簡介商品,結果顯示既有的使用習慣得以同步伴隨設計媒材 的轉化,並透過更完善的使用者中心概念將商品型錄設計為更完善的通用設計成品。 備註:本研究成果 " The Application of 3D Interactive Software on Virtual Catalogue Design " 已於 2009 年 10 月 以論文形式發表於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eties of Design Research Conference, Seoul, South Korea.


網路虛擬實境中的設計行為研究/

隨著數位科技的應用和普及,新型態的建築和建築師正應運而生。由數位虛擬場景所搭建的地景在媒體、遊戲或是網路空間中都正大興土木,從業於虛擬空間的建築 師們,正以特殊的面貌迎向全然新穎的工作特點和設計對象,新一代的建築師訓練正悄然崛起。正當設計過程經由數位媒材的誕生而改變的近年,通訊技術在全球化下 的傳播功能也同樣衝擊數位媒材設計領域,整合性的數位環境以單一介面提供生產、消費、溝通等功能,在虛擬網路的世界裡建立起具有規模的經濟、社會、文化的聚 落,數位建築師在虛擬的地景中面臨到的改革,是發生在非傳統的新式數位媒材上,一種在虛擬空間中更靠近業主與設計品的實業環境,地景世界之更新正同步伴隨著 社會的更新。 數位媒材衍生並影響生活中的許多面向。近來在數位設計的相關研究都聚焦於認知行為與媒材的討論中。然而,數位設計環境中的溝通與設計之間的影響卻鮮少被討 論,在面臨數位環境加入網路通訊功能的整合,新興的整合式網路數位環境的誕生需要更多在設計與溝通行為的討論。本研究透過使用性測試,研究建築師在傳統數位 環境中既有的設計與溝通習慣,在移轉到新的網際空間中的整合式網路數位環境中面臨到的問題。最後提出初步較友善的環境的模型。

NC T U

A STUDY ON THE DESIGN BEHAVIOR IN THE METAVERSE Hsu Hung-Pin│ 許宏賓

ARC HI TEC TU RE

19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本研究發現建築師在整合性網路數位環境中的溝通行為是受到限制的。首先,根據建築師在傳統數位環境中進行溝通 行為的時候,是透過語言、圖像、文字的;然而,整合式網路數位環境則是透過文字或到達虛擬場景中約定的地點溝通。 雖然更具有在虛擬世界的臨場感,但卻缺乏即時性。另一方面,當建築師於傳統數位環境中設計虛擬建物時,可以從網 路搜尋相關資源輔助設計,同時介面發展也較為成熟。而整合式網路數位環境僅能利用系統提供之工具,在缺乏各方資 源輔助的介面也限制了設計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降低了在虛擬場景中當面設計的美意。最後,本研究藉由使用者觀點 為整合性網路數位環境提出了一個更完善的使用者介面架構。 備註:本研究成果 " Design Behavior in the Interactive Virtual Environment on the Network Space " 已於 2010 年 01 月以論文 形式發表於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llahabad, India.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19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次

A

R

A

B

I

O

S 生

P

H

E

R

I

C 命

IDEA FOR ACTION KAOHSIU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高雄行動創意國際徵選/ Urban Design Seminar 都市設計專題 TUTOR │指導教授 Charles Chin-Rong Lin 林欽榮

In collaboration with INTA (International Urba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is to hold “Idea for Action Kaohsiu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May, 2009, for inviting particular opin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city governance and for requesting more macroscopic and creative proposals which can lead Kaohsiung into prosperous future. Facing new Asian ports rising abruptly and trend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ransformation, Kaohsiung, a harbor city, needs to think how to integrate city development with harbor functions. The key catalysts for geographic development connecting the interior and coast in Kaohsiung lie on re-developing the old harbor coast in the mouth of Love River, near city center, and re-utilizing large and original sites of heavy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round the harbor area. Your creative strategies and innovative ideas are importantly needful. By new flowing momentum generated from operations of High Speed Rail and Kaohsiung MRT, the axis of spatial development in Kaohsiung, a prime city in southern Taiwan, is to expand functional effect of metropolitan core for integrating and encouraging growth in southern Taiwan. Enhancement of city central function in Kaohsiung, however, needs you to propose new creative strategies and programs from multi-dimensional angles like location, industry, and urban renewal and etc. Stepping on the path toward an ecological and creative city, Kaohsiung owns successfully transformational experiences in construct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the governance of urban space and facilities, adding new creative strategies is still needed to continually build city’s inhabitability, local style and innovative life circle.

此設計配合高雄市政府與國際都市發展協會 (INTA),於 2009 年 5 月合作舉辦「高雄行 動創意國際徵選」,邀請對城市發展與城市治理的獨到見解,提出引領高雄未來城市發 展更具宏觀與創意的建議方案。做為港灣城市的高雄,面對亞洲新興港口快速崛起以及 傳統產業轉型的趨勢,必須思索讓都市成長與港區功能進一步整合共生發展;緊鄰市中 心區且位處高雄愛河口之舊港灣水岸再開發,以及港區周邊大面積原有重工業與製造業 基地的活化再利用,是高雄空間發展佈局從內陸聯結到港灣水岸的關鍵觸媒,亟需加入 您新的創意策略與構想。做為台灣南部首要城市的高雄,藉由南北高速鐵路通車以及高 雄捷運系統啟用營運後所產生的新流動動能,空間發展的主軸在於擴大都會核心功能效 應,以整合並帶動台灣南部區域的成長;但高雄城市中心功能的強化需要您從區位、產 業、都市更新等多元面向提供新的創意策略佈局。邁向生態城市與創意城市路徑中的高 雄,藉由建構都市綠色基盤設施的成功轉型經驗,對於都市空間與設施的治理,仍需要 不斷的滾動注入新的創意策略來持續營造城市的可居性、地方風格與創意生活圈。


以左營眷村之改造為契機/

在慢城的大架構下,我們觀察左營地區之條件,以置入老人居住產業之策略引導左營邁向慢城之願景。藉由眷村改造為老人居住園區之手法,維護地方傳統文化,並 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永續發展的力量。老人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同時也是促成左營逐漸達到慢城目標的推力:因為有需求,政府和民間便有了經濟誘因去改善週遭環 境,健全城市之各項軟硬體設施,「慢城」之宗旨:強調生活品質,最終始得以落實。從而左營建立「慢」的城市特色,打破多數人對於「發展」的既定印象──以文 化保存來吸引大批觀光客,將反全球化轉化為城市競爭力。 將眷村改造為老人居住園區的同時,勢必要加入許多機能進入眷村始能健全園區機能,諸如社區醫院、零售商店、書店、才藝教室……等,服務居住於其中之老人。 為了保留眷村的生活模式,書店、柑仔店等店面的配置模式希望不同於常見的一直線的商店街,而是錯落在住宅單元之中,讓人們穿梭各種商店的模式類似於過去眷村 居民不時在串門子的生活型態。 以老人居住產業帶動左營產業結構調整,活化左營、促進環境品質提升後,「慢城」的特色逐漸被塑造出來。而城市特色正是行銷之基礎,在此架構上,發展觀光將 更為有利。為使左營之歷史文化更被彰顯,不致因周邊商家及民房混雜而被左營之訪客忽略,在蓮池潭周圍古蹟聚集區,我們將種植不同的樹種(樟樹、桃花心木)及 更改鋪面將街道封起來,形成徒步區,讓遊客放慢速度以體會有歷史的空間 。而斷毀的舊城城牆或可以空中走廊做連接,重塑城牆意象。

NC T U

CITTA SLOW

Ming-Yu Wei, Yuan-Tzu Lin, Po-Chang Wu, June-En Chiang│ 魏名妤、林爰孜、吳柏章、姜榮恩

ARC HI TEC TU RE

196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打開高雄記憶庫─哈瑪星文史特區計畫/

高雄都市規劃的可能面向/目前高雄市的發展持續著力在水岸與綠帶的建設,配合綠色運輸與運動休閒機能的置入,一掃過去重工業形象,重新塑立了永續生態環境的 城市風貌。但在此邁向更舒適與進步的環境時,我們認為還需要更強調城市的歷史脈絡。理由在於,城市發展的軌跡更透露著專屬於之的獨特性,而喚起城市的記憶, 不但能使民眾凝聚更多特屬此地的文化意識,也創造了更豐厚的人文心理體驗。 城市的歷史記憶—哈瑪星/哈瑪星曾是日據時代最繁華的港濱都市。時稱濱線,兼為政治、經濟、教育、 文化中心與水陸運輸總樞紐,並且是第一座現代化的城市。 其後雖有暫時性的衰退,卻仍在光復後因為經營漁業及相關產業而繁榮。但自民國 64 年第二港口及前鎮現代化深海專業漁港碼頭完工後,人口大量流失,該地產業的 日趨沒落,直至今日仍無法突破發展。這個曾是時代最繁華的港濱都市,具有豐富的歷史記憶,除仍保有舊時街廓形式與許多歷史建物外,其發展軌跡也代表了整個港 都現代化的起源。 交通樞紐的文化歷史特區/失去舊有的水路運輸樞紐以及與漁業重鎮地位後,哈瑪星人口大量流失,日趨沒落而發展幾乎停擺。因此哈瑪星雖然地處在高雄市區、旗津、 柴山與西子灣之交通中介地帶,但卻幾乎只作為一個過道而存在。雖然具有珍貴歷史意義,卻因為人潮並不停留而被遺忘,因此如何重新定位此區域以活絡發展乃成為 重要課題。哈瑪星的交通位置蘊含了一定程度的市民與遊客經過,卻仍無法使當地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或許正在於,突顯該地區持續存在的文化歷史氛圍,以此強調都 市節點的獨特性格,加以重新整合交通路線並連結周遭觀光休憩地帶,成為整個高雄地區的文化活動場域。

NC T U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ISTRICT OF HAMASEN Pei-Chun Shih, Ming-Syuan Tan, Wei-Yang Tseng│ 施佩君、談明軒、曾維揚

ARC HI TEC TU RE

0

2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204

如何提升高雄捷運使用率/

我們從大到小三個方面來建議高雄捷運 之後可能的方向。 1. 捷運與都市交通政策 2. 捷運與城市容積移轉發展關係 3. 捷運內部空間豐富再利用 4. 捷運新體驗 - 永續銀行之創造

高雄捷運是台灣第二個營運的大眾捷運 系統,以高雄市為中心,同時向高雄縣等 縣市提供服務。本系統於 1980 年代開始 規劃,初期路網 ( 紅線與橘線 ) 規劃為高 運量系統,1998 年行政院決定以民間興 建營運後轉移模式辦理,1999 年經甄選 由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興建初期路 網,並於 2008 年通車、開始營運。 高捷危機/高雄捷運虧損最大的原因在 於運量不足,目前平日每天運量為 10.8

萬人次、假日 17.8 萬人次,距離損益平 衡目標每日 44 萬人次仍有一大段差距。 高捷係採 BOT 方式經營,要自負擔所有營 虧,高雄市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的人數,不 到一成,搭乘捷運更低至 8 %,造成高雄 捷運虧損經營之最主要原因。如果狀況沒 有改善,捷運公司 100 億元資本額可能三 年內就賠光,屆時高市府就必須依契約買 回,依目前淨值估計需花費 283 億元。 來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新聞

NC T U

SAVE KRTC ! Deng-Mao Huang, Kari Ku, Wei Su│ 黃登懋、谷郡妍、蘇瑋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紋理 ‧ 延伸─旗津再造計畫/

整合世界級港埠設備,坐擁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 為「海洋之都」是高雄市未來的宏景。為了達成此目 標,高雄市政府將優先進行海洋印象的強化、促進海 上觀光、並活化利用 2009 年世運留下的運動場館及 設備。四面環海的旗津島鄰近高雄鬧區,為城市的主 要門戶,旗津島擁有許多歷史與海洋相關資源,成為 絕佳的旅遊景點。由此看來,旗津島是接下城市轉型 要務的首選之地。我們的提案欲為旗津引入新功能並 同時保存原貌,從北到南劃分為三大區域,打造一座 「海上觀光運動中心」。

NC T U

RENEW CHIJIN Kuo-wei Tiao, Yang-Sheng Chen, Leo Lee│ 刁國緯、陳揚升、李中成

ARC HI TEC TU RE

8

2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Third Area

Second Area


ARC HI TEC TU RE

2 21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寄

A

R A 生

S

I 蟲

T

E 體

DESOLATE ARCHISCAPE 孤寂建築風景/ Individual Design

獨立創作設計

desolateempty and without people, making you feel sad or frightened. a bleak and desolate landscape. very lonely and unhappy. to make somebody feel sad and without hope. architecturethe art and study of designing buildings. the design or style of a building or buildings. the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a computer system. landscapeeverything you can see when you look across a large area of land, especially in the country. a painting of a view of the countryside; this style of painting. the way of printing a document in which the top of the page is one of the longer sides.

孤寂: 無人居住的、荒無人煙的、荒涼的。 孤獨凄涼的、不幸的、憂傷的、使感 到悲慘、使感到凄涼、使悲傷絕望。 建築: 建築學、建築設計、建築風格、體系 結構、總體層次結構。 風景: 陸上,尤指鄉村的風景、景色、鄉村 風景畫、鄉村風景畫的風格。


校園景觀邊界再定義─交大學生七舍後方停車場周邊景觀設計/

「地景」是人類生存狀態在大地上的具體表現,地景說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表達了文化 的內容。本案從 Miles Constable 聆聽爵士樂有感而發所創作的畫作 Kind of Blue 為發想,編 織交叉在畫作上各種顏色的線條,轉換成三種元素,自然的草坡,人行的坡道,娟娟的細流。 自然與生態,水系與人文相互交之在地景上,而不再被生硬的切割。

基地位在交通大學的東側,由學生宿舍和活動中心圍繞而成的草坡空地。基地上有著不合時宜 的中國式園林元素,出入口與動線交代劃分不清。試圖藉由三種交織而成的元素,重新組構編排 再活化此基地。並置入適當的機能,如停車空間,休憩場所,並保留原有基地上原有大量的老樹。 從音樂,繪畫等人類文化為開端,連接「地景」最原始的意涵,人與自然與文化是密不可分 的「共生生態」關係,彼此緊密的交織在基地上。

NC T U

THE LANDSCAPE AFTER PARKING Kuo-wei Tiao, Yang-Sheng Chen│ 刁國緯、陳揚升

ARC HI TEC TU RE

21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單車老闆ㄟ厝與正妹室友的家/

我最愛騎腳踏車了,自從那一年寒假我整修了一台老鋼管車之後,我愛上了騎肛廣車的樂趣;在大馬路上使出全力踩踏,隨著耳機 裡的音樂,把全身的力量釋放,真的很爽。最適合騎車的時間就是夏天的晚上;最喜歡騎的路是空曠的大馬路;騎車最喜歡邊聽音樂, 蛋堡的輕饒舌最適合在都市中低速慢遊,范曉萱的搖滾樂最適合在光復路和歐都拜尬車,方大同的 R&B 最適合騎上坡 ... 因此畢業後,我決定做一個單車店老闆,過每天與單車為伍的生活,我把在花蓮的老家改建成我的單車工作室,原本四層樓的透天 厝,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它變成一個可以在裡面騎自行車的屋子,我可以從一樓騎到我位在頂樓的臥室,還可以騎著自行車到二樓的 書房,甚至我可以從頂樓一路騎到戶外去附近的便利商店。 我還出租了一間套房給在這裡念書的大學生,她從後門進來之後,從樓梯直達她的房間,如果要使用客廳,只需要再走一層樓梯就 可到達,因此除了客廳以外我們的生活空間是各自獨立的,但我仍可以經過我個人專屬的單車動線監視她的一舉一動,以免她做出什 麼危險的事情。

NC T U

THE BIKEHOUSE WITH NICE GIRLS Penda Wang│ 王鵬達

ARC HI TEC TU RE

21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達仔劇場/

位於忠孝復興百貨公司後的三角形公園,設計一棟融合室內表演空間以及咖啡廳的建築;為了反映都市紋理,把原 本的曹公圳空出來,並連接兩端捷運站的人行道,並利用建築主體當做一介面,靠近人行道的一方圖顯曹公圳的歷史 軌跡,並引導人進入建築的另一方,一個靜謐的屬於居民的場域。

一樓的一半是室內空間是咖啡廳,另一半是表演空間的售票口,二樓是表演空間的服務空間,被建築包被的虛空間 是露天廣場,有戶外的座椅,以及表演區域;人群在等待表演開始時,可以在咖啡廳坐下來休息,觀看在廣場內的種 種活動,或是在東區逛累了,可以點杯咖啡,到廣場內欣賞街頭藝人的表演,或是到表演大廳吸收新的表演活動資訊。 巨大的量體位於建築的最上層,它正對著路口,也正對著捷運出口的方向,企圖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吸引人潮, 也能夠當作表演廳的廣告牆;量體的內部是一可以容納至三本人的室內表演空間,無論是古典樂,或是表演藝術,甚 至是喧鬧的演唱會都會在此舉辦。

NC T U

ARCHITECTURE AS URBAN DEVICE Penda Wang│ 王鵬達

ARC HI TEC TU RE

22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平行宇宙─影子、維度與真理/

曾經有一個方形來到了線王國,線王國的人民覺得方形太神奇了,方形可以一下出現,一下消失。線國人民於是把方形帶到國王面前,要國王好好瞧一瞧。方形努力 解釋那是因為他們身處一維世界,只能看到一條線,看不到自己是一個面的事實,他並且試圖讓國王理解,除了線的世界,還有另外一個維度更大的世界,他講二維世 界的種種給國王聽。講著講著,方形突然意識到或許這個世界還有比自己身處的二維更高的維度,而自己,也像國王一樣,難以體會高維世界的模樣。 不同的文化常常把影子與真假做連結。小飛俠彼得潘活在永遠不會變老的奇幻世界裡,作者對小飛俠與影子之間著墨了一番,小飛俠的影子是有自主性的和真實世界 的人們不一樣。我們的語言也有相同的暗示,台語說:『真的!』,音為『無影』,直翻為『有影』,言下之意是真實的東西才有影子。柏拉圖也曾經以洞穴的預言描 述身處洞穴的人們只能藉由洞外投射進來的光產生的影子,來瞭解洞外的世界,然而有少數人不安於現狀,勇於尋找洞外真實的光源,我們稱這種人為智者。洞穴裡的 人看到的世界是三維的投影,如果四維世界存在,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只是自己四維世界的投影呢?我們不禁懷疑,到底哪一個世界才是真實的? 追 求 真 理 是 人 類 共 同 的 本 性, 追 逐 到 後 來 卻 往 往 比 初 始 時 更 加 迷 惑 了。 我 們 開 始 懷 疑, 或 許 真 理 不 只 有 一 個, 真 理 可 以 是 很 多 個, 就 像 作 品 1 超 級 立 方 體 的 影 子 可 有 多 種 清 晰 可 辨 認 的 幾 何 形 狀 一 般, 我 們 無 法 判 定 哪 一 個 才 是 實 物 真 正 的 影 子; 夢 寐 以 求 的 真 理 永 遠 存 在 於 更 高 的 維 度 中。 作 品 2 平 行

NC T U

PARALLEL UNIVERSE Chen Szui- Ying│ 陳思因

ARC HI TEC TU RE

22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宇宙則是超級立方體的延伸,兩個立方體分別代表平行的世界,真 理的影子存在於各自的世界中,而兩個平行的世界又都存在於自己 價值觀的偽座標中。 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或許為我們投射了洞外那一束光線。測不準 原理闡述了當人們欲知電子的位置時,就不能確切知道它的速度; 相對的,完全知道電子速度的時候,就只能知道其大概的位置,總 是無法兩全其美。因為,就在人們測量位置與速度的同時,也改變 了電子最初的軌道,就像我們欲試圖理解別的文化時,總是不能拋 棄舊有價值觀與成見,就算一旦完全拋棄了原本的價值觀,對於新 的價值觀與文化也就無從評量起了。


浮游鴨棧─模糊邊界 ‧ 物種 ‧ 路徑 ‧ 與使用方式/

這是一個為期一週的工作營之成果,此工作營的設計目標,是想為交大竹湖設計一個販賣鬆餅的小屋、又要兼有 某種程度的親水性。或許是因為沿岸缺乏可讓民眾逗留的有趣設施,竹湖顯眼地座落在北大門一進來左側,白天卻 不在大量學生活動的主要範圍內,連鴨子都顯得意興闌珊,因此它一直只是個三兩學生情侶夜間約會的場所。 竹湖白天波光粼粼卻鮮少活動在此發生,一到晚上才變成少數人的聚會場合,所以我們想要為竹湖設計一個讓鴨 子們、附近居民與交大學生都可以自在逗留的鬆餅屋。 斷裂/我們分析了新竹從北到南的河川與湖泊,探討河堤與堤防造成土地的斷裂現象。堤防隔開了水與城市,人 與動物,造成自然的斷裂,路徑的截斷。模糊/我們試圖模糊邊界,以消弭兩邊的差異性,使物種、水、土地、使 用方式互相滲透。如此,棲息於此的鴨子們,可以跟買鬆餅的人有所互動,這些人也可以在買鬆餅以外,多了許多 造訪竹湖的好理由。

NC T U

DUCKLINGS’ FLOATING INN Qian-Lun Ye, I-Yun Lin│ 葉千綸、林以芸

ARC HI TEC TU RE

224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8 22

輕量 ‧ 堅固的材料/以木集成材作為主要結構材料,輕量並且堅固。 模矩化生產/斷面為 4cm & 25cm 的扁長形狀,以螺栓固定桿件與桿件的接和。 運送與建造/以直昇機或人力運輸桿件單元至山中,屋架結構共為三種桿件單元 所組成,可以快速的在現場組裝,不需大型機具,用人力即可完成組裝。 儲熱 ‧ 儲水系統/屋頂為雙斜面可集中雨水並且儲存於小屋內部,屋頂上方設 置的太陽能儲熱系統將儲存的水加溫,加熱後的水透過水管在雙層牆內循環,可 以有效的保持室內溫暖狀態。

NC T U

REFUGE HUT Qian-Lun Ye│ 葉千綸

ARC HI TEC TU RE

山中避難小屋─快速建造 ‧ 拆解的使用策略/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2

綠洲城市/

起源/城市轉型問題研究。聯邦理工學院巴塞爾工作室是一個城市研究學會,由建築師羅傑迪納 雅克赫爾佐格和馬塞爾魅力 皮埃爾德梅隆於 1999 年巴塞爾,瑞士成 立。這工作室探討關於什麼是城市?什麼決定它的特殊性?如何形塑其質量?甚麼是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過程的物質?在當代的演變城市沒有走直線運動,它主要是由 轉化過程中去針對遙遠和相互衝突的目標,並促進眾多的行為交互,而形成的大局。怎樣才能建築和城市的互動與當代城市的內部形式,創造能力?如何才能涉及演變 漂移這當代城市的標誌,和它的慣性?學生在此工作室藉由實地參訪和研究,深入城市的內核議題。 背景/大馬士革是一個綠洲城市。它成立於超過 3 千年前並位於 Qasyun 山脈的山腳下,其中的巴拉達河 (Barada River) 提供養分而形成綠洲,並提供一個良好的小 氣候。正是這些條件,讓殖民地建立在遠古時代,最初是以農業為主的活動。這個綠洲,它後來更發長成為重要的功能,即為“中東”的麥加朝聖路線的主要站及休息 點。今天,巴拉達河大多被渠化或地下管道主導,但依稀可見是個小溪流,也暗示重要河流形成了這個大都市。 論點/在過去幾年,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已經大大改變。大部分的 20 世紀城市與自然的代表彼此的對立與城市作為人造物體卓越的環境與自然,人還沒有離開它的 標誌,但最近這個二元邏輯已經改變了。現在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城市,提供不同類型的 ' 自然 ' 環境和什麼是通常被認為是自然的東西,而這些其實往往是人為的沉重 影響下培養的。大馬士革作為當代綠洲城市提供了理想的條件,因此我們研究關於 ' 同居 ' 的城市和 ' 自然 ' 環境的可能條件和可能範圍。

NC T U

THE OASIS CITY Mei-Chih Chang, Roger Lienert│ 張美智、羅傑林奈特

ARC HI TEC TU RE

23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原初邊界─台北城市博物館/

全球化下,人口不斷向都市集聚與擴張, 資源持續的被以不當的形式重組與分配。 政治城市的台北;博物館淪為是一種蘊藏 著知識與權力的教育體。21 世紀的台北城 市博物館,定義為台北人感官經驗 ( 情緒、 思想與感覺 ) 的記憶載體,所指「經驗」 為跨越人之所以認知真實世界及建構真實 世界的全部過程,運用科技工具強大快速 及大量處理運算,重新組構真實世界裡, 連結人對意義與欲望的渴求。

NC T U

PARASYNTHESIS REFLECTING CITY Tsung-Han Tsai│ 蔡宗翰

ARC HI TEC TU RE

6

23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0

NC T U

24

ARC HI TEC TU RE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參

A

R

A

M

E

T

R

I

C 數

AN UNKNOWN QUANTITY

未知量/ PhD Theses 博士班研究論文 ADVISOR │指導教授 Yu-Tung Liu, June-Hao Hou 劉育東、侯君昊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THE KEY OF CREATIVE AGE─FROM RENAISSANCE, MODERNISM TO DIGITAL AGE

創造力時代的關鍵─ 從文藝復興、現代主義到數位時代/ Cynthia Chun-yu Hsieh │謝淳鈺

創造力是新奇的、創造力是一個過程、創造力是一種 社會贊同;創造力與個人息息相關,又與社會環境密不 可分。可以說,創造力其實是一個整體時代的成果,是 一個人類集體行為,包括了藝術、科學、知識發展、社 會價值等,創造力的來源不只是從個人與社會,而是一

24

2

個整體性的「時代」觀點。 西元前 15 世紀的雅典、文藝復興的佛羅倫斯、以及 二十世紀的維也納與紐約,其大量出現的創新思維源自 於當時社會對於創意抱持著正面的態度,換句話說,創 造力需要時間的累積,個人、社會、文化這三個元素的 運作透過時間,讓創造力在某個時期中發酵,就像是達 爾文的演化說,透過時間,文化系統不停改變,而這種 改變的動力就是創造力。 「時代」的說法,在建築歷史中存在已久,「創造力 時代」觀點在建築文獻典籍中雖沒有具體指出,卻隱含 不少這樣的意味,以建築領域來看,不同的時代:希臘 羅馬、哥德、文藝復興、洛可可、現代主義等等,其創 造力皆有消長,而其中具有關鍵性地位且有大量創造性 人物、事件聚集的時代,也就是所謂創造力的時代性。 古典希臘羅馬時期的原創性豎立了後世建築發展的根 基,堅固、美觀、實用的美學三原則,在不同的時代中 不停被引用,文藝復興全人建築師的發展、透視法、圓 頂技術的建立,奠定了文藝復興在建築史上的地位,闡 述現代主義創新、生產的思維,而進入到當前的數位時 代,更有許多相關研究證明數位的媒材對於提升設計創 造力有絕對性的正面效果。這些時代在建築歷史上皆 可視為創造力的時代,其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條件以 及當時創造性人物之間的互動,造就了該時代之所以輝 煌,也是創造力時代議題在建築歷史中之所以值得被討 論的原因。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243

THE DESIGN CREATIVITY FOR GROUP INTERACTION

群體設計下的創造力互動/ Ziru Chen │陳姿汝

創造力是為一種複雜的人類活動,一種獨特的問題解

決行為,而設計活動與創意作業一樣,初始都需面對非 結構的問題情境,也因此,設計活動與創造力被視為有 很大的相關性。創造力是單一個人經驗,但都源自於充 滿創造力的團體,創造力不只是人類心智活動的內在過

程,更是多人衍生出來的智慧型態。因而我們可以認為, 處於群體中的設計師之創意思考必與受其他設計師所影 響,單一個人於設計過程中的創意發想,是群體創意互 動下的結果。

由於設計活動常因處理相似的設計問題,卻都需要有

不一樣的問題解決方式,而彼此又必需面對競圖的壓 力,因此常造成群體內的個別競爭,但面對複雜的問題

解決時,常常又需彼此合作、交換意見,以求獲得更多 可能的解決方案,在這樣複雜的互動情境下,各種彼此 想法的交流機會,必定會影響到個人設計過程的創意思 考。

然而,在設計研究領域,甚少探討有關設計師在設計

過程中與其他設計師互動之創造力影響,但設計是一 門綜合科學,設計師應具備設計問題所需的各種相關 知識,因而設計活動很難脫離群體、閉門造車,既然設

計活動大多時候不可避免地必需處於群體競爭與合作下 進行,對於在群體中的設計過程,關於彼此創意想法的 各種探討是相當重要的。而若能了解設計師和設計師之 間的互動影響,對於設計創造力的開發也會有很大的幫

助,且設計師若能認知到自己與他人的創意互動歷程, 對於設計師本身提出具創意的問題解決方案時,可能也 會因為對群體設計有更多的了解,而更能掌握自身的創 意思考模式。

設計活動即是一個追求創意的思考過程,或許解析群 體設計歷程的各個面向,可以一窺群體創造力的神秘面 紗。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SAY HI TO INTERACTIVE SPACE

互動。空間。聊聊天/ Wingly Shih │施文禮

4

24

現在的建築空間,設計師以磚為肉、鋼為骨、木製家 具為器官、布料皮革為皮膚,模仿上帝造人般,創造空 間滿足需求。建築物本身是靜態的,而能與居住在期間 的人們共同建構多樣化動態的生活。 而未來的建築空間,要再加上感應器為神經、資訊為 血液、數位媒材為表情,建築物從無機體一變而成為有 機體。空間不再是容器,而是另一個生命。設計師們該 怎麼設計一個有機體?居住在期間的人們又怎麼跟另一 個有生似無生的活動體共存? 就像現在的我們會移動家裡的器具、更動家裡的擺設 或是擺上自己喜歡的畫,都是為了讓自己生活的空間能 跟自己更契合,我們在跟空間對話。我們透過手的觸碰 拖拉、物質的形體外觀、實體的佔有位置等作為溝通的 介面來跟空間對話。

同樣地,本研究就認為,為未來的建築建立一個介面 是必須的,一個溝通用的介面,讓這樣的一個新的類生 命體能夠跟人類對話的介面。即使對象是虛擬的,位在 數位空間中的,摸不到也碰不到的,我們同樣需要對話。 這麼一來,設計師就能知道怎麼設計他們,住民們知道 怎麼跟他們說自己想要什麼。 我們從幾個互動空間的實際案例出發,從這樣的趨勢 下,來看看我們都跟空間聊些什麼?他們怎麼看我們? 他們怎麼思考?他們怎麼回饋給我們?從這些案例的分 析來了解他們、了解我們、了解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然後我們才能知道,要怎麼建立一個溝通的管道。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CAN VIRTUAL REALITY BECOME A PROFESSIONAL DESIGN MEDIUM? A DISCUSSION ON ARCHITECTURAL INFORMATION IN 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是否可以成為設計媒材? 討論虛擬實境中的專業建築資訊/ Kaihsiang Liang │梁凱翔

建築設計媒材與建築展示媒材/建築是研究空間創造 和空間展示的領域。空間創造以及空間展示是關係到兩

種不同的建築媒材:設計媒材以及展示媒材。設計媒材 是針對建築領域內的專業者,讓專業者彼此之間交換專

業建築訊息時使用;展示媒材的使用者則不僅是專業者, 同時也展示給一般大眾。也因為如此,建築設計媒材必 須包括專業建築訊息,而建築展示媒材則不需要。近年 來,建築展示媒材的發展關注在展示時觀看者與空間之

間的互動和沉浸的品質,例如虛擬實境。虛擬實境與其

他展示媒材之間的差異在於人們能夠以直觀的方式體驗 虛擬的空間。因此,虛擬實境是適合的建築展示媒材。

問題是虛擬實境是否也可以是一個合適的建築設計媒 材?

實驗與問卷/所謂一個合適的建築設計媒材需要能傳 達專業的建築資訊,同時也要能被建築設計師喜歡使 用。本研究以實驗測試虛擬實境是否能傳遞專業的建築

資訊,然後以問卷詢問建築設計師的主觀偏好,試圖分 析與比較虛擬實境與其他建築設計媒材間的差異。實驗

是單因子隨機集區型實驗,在虛擬實境模擬器 (VR-CAVE) 內進行。實驗因子是建築設計因子:“物件辨別”、“尺 方式,試圖了解設計師在以虛擬實境與非虛擬實境兩者

作為設計媒材時,何者較為設計師喜歡?何者設計師認 為較有立體感?以及何者作為設計媒材設計師使用時感 覺較為舒適?

結論與建議/根據實驗得知,虛擬實境能夠讓設計師 有效且快速地了解設計圖中的內容,甚至可以加強設計

師的記憶。根據問卷得知,設計師偏好以虛擬實境作為 設計媒材,同時也認為虛擬實境作為設計媒材較非虛擬

實境設計媒材來的有立體感。然而,虛擬實境作為設計 媒材仍有其缺點,設計師認為若以虛擬實境進行建築設 計時較為不舒適。推測是因為設計師為了從虛擬實境的 影像中得到專業建築資訊,必須要長時間關注虛擬實境 影像以及其細節,而虛擬實境影像對設計師的身體而言

負擔較重。因此,本研究的結論為,若是建築設計師將 非長時間的進行設計時,本研究建議使用虛擬實境作為 設計師的專業建築設計媒材,將能夠更有效地傳達專業 建築資訊。

245

度判斷”、和“記憶儲存”。除此之外,本研究以問卷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FUTUR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影響未來建築發展的關鍵因素? Shao Wei Yen │邵唯晏

從結構形式觀點看建築發展/結構的形式邏輯被視為 美學表達的一部分,建築的內在邏輯是結構,外在表現

24

6

是形式。從西方建築發展史可以看出,新的結構體系可 以產生新的建築形式。在工業文明不發達的時代,人們 採用通過經驗法則下總結的結構體系,在不違背地心引 力的原則下產出了大量下寬上窄的厚重建築,如埃及金 字塔、馬雅建築、歐洲神廟等。工業革命後隨著力學與 新材料「鋼」的發展,許多輕質、大跨距與高效率的建 築大量出現。20 世紀新的材料持續出現,提供結構形式 更多發展的可能性,透過結構形式觀點可以窺探建築的 發展史。

從設計媒材觀點看建築發展/設計是由一系列圖面所 構成,透過平面的媒材來描述物件。古埃及開始用羊皮 紙這種平面媒材來紀載二維建築資訊。「形隨媒材而 生」,如同 Akin 所說,不同媒材有不同使用方法與呈 現方式,會改變設計過程中的方法與步驟,因而影響設 計者的思考。中世紀為彌補 2D 圖面的不足,模型開始 出現來描述形體較爲複雜的空間。1963 年電腦開始輔助 設計,如 CAD/CAM、衍生式設計系統等,自由形體建築 終於出現。由上述得知,設計媒材的演變是建築演變中 重要的一環。

從營建管理觀點看建築發展/營建管理是介於設計面 轉換為實體建築的重要過程。舉例來說,伊東豐雄設 計的台中歌劇院,施工圖說完成後進行發包作業,結 果流標七次,原因在於沒有營造廠能有足夠的建造體系 與技術經驗來承包。近來開始有人提出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系統,企圖整合建築產業下龐大的 體系,例如台灣澳底的 Next Gene 計畫,也開始考慮採 用 BIM 的思維。建築是一系列生產過程的整合體,由此 可見營建管理介入的重要性。 結論/建築從古至今一直是最貼近人們的容器,影響 人類各個層面,包含社會、文化、歷史、地理、經濟、 宗教和政治。建築的發展被時代巨輪推動,已進入百花 齊放的時代,不是單單幾種建築理論或是意識形態就能 夠了解整合,如何看待未來建築的趨勢,本研究重點將 針對上述架構重新建構論述建築發展的觀點。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24 7

MASHUP PLACES: REPRESENT COLLECTIVE MEMORIES BY PLACE TAGGING SYSTEM

混搭場所─ 利用場所標述系統再現集體記憶/ Guan-Ye Mivo Chen │陳冠燁

場 所 / 場 所 (place) 的 概 念 跟 一 般 所 提 及 的 空 間

(space) 不同。深入來說,在涵構意義上兩者最大的不 同在於,場所包含在一個有意義的地理單元中,具有位

置 (location) 及物件 (objects),透過時間歷程聯結

機能性作用,人存在於此場所中,含有豐富的「特殊 性」和「持久性」事物,讓人們透過感官活動而產生印

象,並依其價值所在。因此,場所通常是由流變的空間

(becoming space) 所轉換過來,其構成要素結合地、 人、事三者而形成具有意義的行動軌跡:像是經由人的 住居,以及某地經常性活動的涉入;經由親密性及記憶

的積累過程;經由意象、觀念即符號等等意義的給予; 經由充滿意義的「真實的」經驗或動人事件,以及個體

或社區的認同感 (identity)、安全感 (safety) 及關懷 (concern)的建立。

集體記憶/集體記憶 (collective memory) 是一種集 體社會行為,也是一種在社會互動中所產生的概念。當

集體記憶在一群同質性團體中持續存在並不斷攝取視為 驅動力量時,實際上同時地將不同記憶轉化成為團體成

員的個體記憶。此時,個體在進行記憶,而不是團體或

制度在進行記憶,但個體卻是處在各自特定團體脈絡 中,藉著團體脈絡來完成記憶或是創造出自己過去的歷 史,故每一種集體記憶都需要一個具有時間與空間場所

的團體來維持。因此,場所的集體記憶所呈現的兩種內 涵強調的是社會文化的詮釋權與詮釋權中的選擇過程,

「記憶甚麼」與「排斥甚麼」 :一種內涵是將場所視 為一種展演的空間;另一種內涵則是將場所視為一種象 徵的符號。

混 搭 / 混 搭 (Mashup) 是 一 種 行 動。 場 所 標 述 系 統 (place tagging system) 結合了線上應用程式 Google

Maps 與 Flickr 的開放功能,以標籤 (tags) 分類及影像 分析等方法,將不同的參訪者對一場所的感知、經驗、

及記憶整合為一。換言之,混搭不同人對一場所的感受, 可形成表現此場所的樣貌及評價;混搭不同場所的集體 記憶,則可形成一具區域性的環境特徵。就建築設計來 說,專業者可藉由場所標述系統獲得屬於一場所的內在 特質與組織關係,並可透過不同區域的同質場所連結, 發現這些區域彼此之間的環境特徵。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NEURAL NETWORK SYSTEM FOR NEOPLASTICISM OF MONDRIAN─ SIMULATION AND COMPUTING OF DESIGN STYLE

新造型主義時期的蒙德里安神經網路系統 /設計中風格的模擬與連結運算 Jiaher Lee │李家合

電腦是否能設計創作?電腦從發展至今,已從開始的 輔助運算到目前取代人類部份工作的執行。不但如此, 電腦亦激發了在人類思考、認知行為等相關研究。新一 代的電腦系統宣稱己能模擬人類相關的思考運作模式, 在此希望透過相關的論述與研究,探討電腦在設計創作 上的定位,與電腦輔助設計的可能發展。 在第一部份的論述中,希望透過認知科學與電腦兩

248

者之間相互的衝擊與發展為脈絡,由心理學的行為學 派,而至認知心理學、人工智慧的發展,進而導出以 人 類 神 經 為 模 擬 基 礎 的「 平 行 分 配 處 理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 時,簡稱 PDP) 之神經網絡系統。 第 二 部 份 探 討 蒙 德 理 安 (Mondrian) 的 新 造 形 主 義 (Neo-plasticism) 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並以新造形主義 時期的作品為基礎,就該時期作品的形式與結構作一討 論。

第三部份則將第二部份所分析、歸納而得的相同資 料,以 bitmap Representation 的方式,將同質性較高 的相關作品資料予以編整,使其能為神經網絡所接受並 傳達的資料。

第四部份則是由設計的觀點出發,討論系統相關元素 的特性、特質及其在設計領域中的涵意與應用。 本論文的論述方向與架構,旨在探討以人為範例而發 展成形的類神經網路 ( 所謂「第六代電腦的發展基礎 ), 在未來設計、創作上可能的定位、貢獻與意義。


P A R A ! P A R A !

0

1

0

P

A

R

A

P

A

R

A

2 0 1 0

2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5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偶

A

R

A

T 合

A

X

I

S 態

INNOVATIVE REGIONS AND CREATIVE CITIES

創新知識區域發展與創意城市國際工作坊/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he Housing & Urbanism programm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英國聯盟建築學院住宅與都市學程 TUTOR │指導教授 AA- Jorge Fiori, Hugo Hinsley, Lawrence Barth, Arthur Aw, Kathryn Firth Dominic Papa, Elena Pascolo, Alex Warnock-Smith, Sascha Haselmayer NCTU- 林欽榮、張基義、曾成德、龔書章、許倍銜

The course of operative issue will be integrated with the esscence of Taipei urban development. It will take place at Taipei and Hsinchu simultaneously. The goals of the urban design and th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will be carried out through substantial operation of research project. Moreover, the objectives of “Subsidizing Local Universities to Conduct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Program o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y Bureau of Urban Development (BUD), Taipei City Government will be achieved.Different perspectives from the discussion and execution of urban design issue are beneficial for the aspects of the regeneration of Nangang district. Furthermore, the visionary design for Nangang district and Nangang bottle cap factory will be enumerated. Our research team received the admission from AA for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t’s a oneyear cooperation which NCTU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will be the organizer and AA will be co-organizer. In the form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Forums, and Seminars, the project will introduce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experience and design concepts. There will be two objectives and results for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Nangang district and innovative incubator of Nangang bottle cap factory: 1.The strategy of vision plan for spatial stories of Nangang district, Taipei.2.The innovative plan for cultural industry of Nangang site (Nangang bottle cap factory).

透過台北市之實質都市發展議題為操作性課題融入於教學課程之進行,預計在台灣的新竹與台北兩地,由實質研究規劃案之 操作,實踐都市設計與建築教育目標,同時達到台北市都市發展局主辦『補助大學都市規劃設計國際交流合作計畫』之各項目 標。藉由多層面的都市設計議題討論與實作,以達到最有效率之激盪,為台北南港地區尋找出新的都市發展策略方向,進而提 列南港地區願景設計以及南港基地(南港瓶蓋工廠)文創產業育成創意規劃方案建議。本研究團隊已取得英國建築聯盟學院 AA 之同意,經由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結盟,將由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主導與英國建築聯盟學院共同主辦,為期一年的跨國 合作,藉由活動計畫以國際工作坊、國際論壇、國際研討會等形式組構舉辦,引進國際都市規劃經驗與設計理念;藉由在南港 整體空間區域架構下與南港瓶蓋工廠基地的創意育成計畫中,提出兩項的工作計畫要項與成果:1. 南台北市南港地區願景發 展空間治理策略計畫。2. 南港基地(南港瓶蓋工廠)文創產業育成創意規劃。 另一基地則位於交大竹北校區。為承接國家發展高科技政策,以及填補竹科合竹北高鐵生醫園區發展腹地之不足,即須於鄰 近密地進行整體規劃,發揮產業群聚效應,並強化新竹地區高科技產業與高等教育競爭優勢,規劃為空間機能完整、兼具科技、 教育、研究與地方人文合生態特色的優質之客家生活園區,新竹縣政府與國立交通大學簽署協議書,共同推動台灣知識經濟旗 艦園區特定區計畫,規劃五大核心發展主題,包括高鐵新都心、交大竹北校區、產業專用區、國際示範村以及生態城市等。鑒 於交大竹北校區未來將扮演帶領本區域發展的角色,結合計畫區內的智慧產業專區、緊鄰本計畫區的生醫園區,發揮群聚效應, 共同建構以知識經濟發展及高科技產業的提升為主題的土地開發計畫;另一方面,配合高鐵特定區發展,本計畫在高鐵車站北 側高鐵沿線兩邊集中劃設大街廓的高強度商業區,提供高品質且完善的商業服務,作為各種經濟活動聚集的新都心。

WEBSITE │工作坊網站 www.arch.nctu.edu.tw/ircc


AA////Bhavana Kumar, Sarah Melsens, Dung Phan, Bekim Ramku, Kalliopi Tsiota, Jerome Picard. NCTU//// 黃登懋、林爰孜、施宗翰、王鵬達、魏名妤、蘇 瑋、陳思因、許恆維 NTUST//// 朱韻璇、林敬舜、張莊民 INNOVATION IS URBAN─Looking at industry as part of a fabric, fully urbanized including civic facilities to support augmented network and sustain polycentric region. How architecture and type can be the driver of this urban strategy? 創新等同都市─工業是充分都市化結構中的一部分,包括那些能支援擴大的網絡與 多中心區域的城市場所。建築與類型如何驅動都市策略?

NC T U

NANGANG DISTRICT URBANIZ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 南港區都市產業創新計畫/

ARC HI TEC TU RE

252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ulling together highway links and railway unblocking river front potential.Making 200 hectare site accessible and integrated.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Further differentiation of fabric through typology.

Transversalit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Creating matrix that deepens the districts.

Four traversals that describe a set of typological element strategically linking to south. This creates a differentiated fabric that allows the growth of various industrial ecologies.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A////Shan Li, Jong In Park, Daniela Djourkova, Chalita Karwattanagul, Bayu Riyadi. NCTU//// 黃聖揚、張美智、李中成、刁國緯、陳宜婷、朱慧真、林宜弘 NTUST//// 翁穎諄、陳易凡 THE QUESTION OF URBANIZING INNOVATION IN NANGANG A number of large scale development The Pop Music Center as an urban catalyst Medium scale development Land use Parcels

SPATIAL STRATEGY 1.Distribute 2.Infiltrate 3.Meta-urbanism 4.Platform of possibilities 空間策略/ 1. 分布 2. 滲透 3. 超都市主義 4. 可能性的平台

南港都市化創新的問題/ 許多大規模發展 流行音樂中心做為都市化的催化劑 媒體規模發展 土地使用區塊

NC T U

URBANIZING INNOVATION IN NANGANG 南港都市化創新/

ARC HI TEC TU RE

260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270

DYNAMIC TERRITORY 動態疆界/

NC T U

AA////Lisa Woo, Zainab Alireza, Yanping Liang, Efthalia Lestou, Denny Husin, Vanessa Espaillat. NCTU//// 林以芸、葉千綸、陳威任、曾維揚、談明軒、許舒涵、姜榮恩 NTUST//// 林佳瑩、涂智超 3 QUESTIONS

3 CONCLUSIONS

三個問題

The role of innovation environments in structuring urbanizati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creating innovation environments. The role of architecture in revealing new spatial and regulatory/ governance mechanisms.

Towards a Dynamic Territory:a concept that reshapes the framework of an emerging innovation city. University as a catalyst to:reformulate partnerships with other science parks/ institutions and investors test adjustable and responsive landuse and investment models. New spatial patterns/fabric/typologies to:accelerate change in current planning framework reconfigure governance, implementation and delivery.

創新環境在建構都市化時的角色 ; 機構在創造創新環境時的角色 ; 建築在展現新 空間與管控/治理機制時的角色。 三個結論 朝向動態版圖 - 重塑一個新興創新城市之架構的概念;大學作為催化劑 - 重新 建構與其他科學園區/機構、投資者的合作關係模式,測試可調整且有反應的土 地使用與投資模式;新的空間模式/結構/類型 - 加速改變目前的計畫架構, 對管理、實施、傳送方式重新配置。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A////Ankita Agrawal, Denise Vilela, Mariia Pashenko, Nicola La Noce, Malay Deshmukh. NCTU//// 陳揚升、谷郡妍、林冠宇、施佩君、徐宇亮、陳紫楓、Carl Christofferson NTUST//// 林何文群、陳思潔 MULTISCALAR THINKING FOR AN INNOVATIVE REGION

以多層面思考一個創新區域

Taipei and coastal region. Hsinchu & Jubei metropolitan region. Jubei & the proposed expansion area. Evolving a differentiated urban fabric.

台北與海岸區域 新竹與竹北都會區域 竹北與預定擴張區域 發展一個差異化的都市結構

NC T U

THE POTENTIAL OF JUBEI Spatial Design as a Strategy to Deliver New Innovation Environment 竹北潛能/以空間設計作為一種傳遞新的創新環境之策略

ARC HI TEC TU RE

278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How can we create privileged spaces for companies and institu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deliver a city fabric that can nurture a rich urban environment?

ACTORS: what collaborations? complementary skills synergies and co-development

NCTU AND OTHER UNIVERSITIES PRIVATE INVESTORS(innovation): offices R&D labs and research spaces production space PRIVATE INVESTORS: residential commercial HIGH SPEED RAIL BIOTECH PARK PUBLIC AUTHORITIES: national regional local


ARC HI TEC TU RE

Cluster- NCTU campus + Biomedical park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Cluster- Optp Electronics+Software development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286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P A 時

R

A

C 空

H

R

O N 誤

I

S

M 置

THE EXHIBITION

展覽紀實/

主題/ PARA!PARA!- 2010 交大建築展 日期/ 2010.03.02- 03.23 展覽地點/國立交通大學藝文空間 展覽網站/ www.arch.nctu.edu.tw/parapara2010 主辦單位/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贊助單位/交大校友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原翌營造有限公司、財團法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暨環境保護發展基金會

策展人/龔書章 展覽指導/張基義、劉育東、曾成德、侯君昊、葉李華 召集人/鍾昀青 視覺構成/沈憲彰、張益銓 場佈設備/謝高漢、林雨玄、陳乃中、蔡宗翰 文書資料/陳思因、林爰孜 公關活動/陳紫楓、陳又瑜 影片編輯/李政儒、鄒至中 網頁編輯/胡介璿、楊則孝 專刊編輯/沈憲彰 互動裝置/楊昆翰 財務管理/黃登懋 舞蹈編排/張祐銓 學士後一年級組長/陳又瑜 學士後二年級組長/魏名妤 曾成德組組長/林宜弘 漆志剛組組長/葉千綸 楊家凱組組長/陳揚升 數位組一年級組長/胡介璿 數位組二年級組長/邱筠穎 博士班組長/陳姿汝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NC T U

0

1

0

N

C

T

U

A

R

C

H

P

A

R

A

ARC HI TEC TU RE

2


P A R A ! P A R A !

0

1

0

N

C

T

U

A

R

C

H

P

A

R

A

2 0 1 0

2


NC T U

0

1

0

P

A

R

A

P

A

R

A

ARC HI TEC TU RE

2


P A R A ! P A R A !

0

1

0

P

A

R

A

P

A

R

A

2 0 1 0

2


面 ; 公分 ISBN 978-986-02-3993-5( 平裝 )

1. 建築美術設計 2. 作品集 920.25

99011714

2010 交大建築 PARA!PARA! │ 2010 NCTU ARCHITECTURE PARA!PARA! 作者/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 發行人/張基義 ‧ 總編輯/沈憲彰 ‧ 視覺構成/ Kolor.314 University‧ 文案翻譯/鄭宏斌 ‧ 出版者/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 地址/新竹市大學路 1001 號 ‧ 網址/ www.arch. edu.tw‧ 電話/ (03)573-1977‧ 傳真/ (03)575-2308‧ 總經銷/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地址/台北市 中山北路二段 72 巷 6 號 1 樓 ‧ 傳真/ (02)25319085‧ 定價/ 350 元 ‧2010 年 8 月初版。

NC T U

交大建築 PARA!PARA! /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 究所作 . -- 初版 . -- 新竹市 : 交大建研所 , 2010.08

ARC HI TEC TU RE

國 家 圖 書 館 出 版 品 預 行 編 目 資 料


2 0 1 0

P A R A ! P A R A !


ARC HI TEC TU RE

NC T U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