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02
縱谷線 /
關山地區 043
關山地區地圖 關山大圳 廣興蘇屋土樓 關山舊火車站 彭屋三合院 關山天后宮 關山米國學校 警察史蹟文物館 關山米舖 宏昌客家菜館 關山花生酥 合眾國小拼圖特色餐廳 關山客家粄條 火盛製餅舖 044 045 046 047 048 049 050 051 052 053 054 055 056 057
縱谷線 /
池上地區 058 -060
池上地區地圖 臺東縣客家文化園區 池上客家產業交流中心 金色豐收館 保安宮 玉清宮.敬字亭 浮圳.伯朗大道 大陂伯公廟 清河堂 萬安磚窯 稻米原鄉館 有機米與禾鴨池 仁和堂 翠華小館 慶豐糕餅舖 震峰茶行 大池豆皮店 田味家 玉蟾園 秋菊皂坊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071 072 073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080
海岸線
/
東海岸三鄉鎮
/
081 -082
094
東海岸地區地圖 三山國王廟 小港天后宮 長濱松本苧麻會社遺址 新東洋養殖場 富麗自然農園 東昇鮮蝦養殖場 都蘭村紅瓦厝 東河烏奇咖啡 東粄香碗粿 ㄚ貴黑糖農莊
海岸線
南迴線地區
南迴地區地圖 香蘭客庄與福農宮 龍鳳海產店
083 084 085 086 087 088 089 090 091 092 093
095 096 097
003
目錄 縣長序 前言 客家移民與聚落之形成 客家分佈 客家族群與信仰 參考圖文 版權頁 004 005 006 007 008 098 100
市區線 /
大臺東地區
009 -011
大臺東區地圖 臺東客家學堂 敬山宮 受天宮 朝天宮 神農宮 泰和戲院 滿客家粿 米篩目 客家麵店 客家精緻米食 美濃客家粄條 寶桑路玉蓮湯圓 厚食餐館 貝果追 清亮農場 寒舍茶坊 精油萃取工廠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縱谷線
/
鹿野地區
030 -031
鹿野地區地圖 新良人工濕地 二層坪水橋 瑞和火車站 瑞源客家影音紀錄中心 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 哩客家粄條 200 正一茶園傅姐風味餐 蒸香五彩饅頭 楊記草仔粿 咊咊叫餐廳
032 033 034 035 036 037 038 039 040 041 042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04
縣長序
臺東,一個擁有豐沛山海人文資源的城市,因客家族群的加入,增加了文化的多元 性,這種充滿活力特色的表徵,不僅是縣政發展的活見證,更值得您的欣賞與注目。
東部客家族群分布廣闊,其含蓄內斂的習性,客家特色往往讓人感覺印象模糊, 102 年間曾出版的「臺東客家百大印象」,記載了史實,記錄了客家族群在著塊土地的 生活真實面;現今「那食此客 臺東客庄行腳」則重 新彙整納編,以呈現在地客家產 業、特色美景、風味美食及文創風采為主,保有原來的深遠史詩軌跡,新增小景小 點的築夢故事,並搭配上完整的圖文資訊,希望能帶動深度旅遊的熱潮,促進地方 的繁榮與發展。
透過這些吸收了在地精華的動人樂章,成功的感發與轉化,呼喚著年輕人們對故鄉 的喜愛與認同,在此除感謝客家委員會的支持,顧問團隊及縣政府同仁策畫的辛勞, 更要感謝許多同樣熱愛這塊土地的好客人士協助,讓大家能更清楚的認識臺東客家 亮點的特質及風貌,希望這本書得以扮演抛磚引玉的觸媒,我們期待您的到訪,一 起展開『臺東客庄行腳』,共下走踏探索,體驗多元的臺東客庄文化及鄉土之美! 臺東縣 縣長
謹序
005
前言
臺東係一開發未久的移墾社會,各族群雜處,幾無所謂純客聚落可言,移入臺東的 客家人,可分為北部客、南部客,在日治初期南部客先到較佔優勢,但在中、晚期 北部客後來居上成為多數。
東部客家在多次遷移並與多族群共處的過程中,客家族群面臨了諸多新的挑戰,自 然會產生不同的文化適應策略,進而創造出新的文化行為。其特色是,南客、北客 融合,四縣話、海陸話互通成「四海話」,既保有原鄉的傳承,又揉合了新的成分, 呈現出在地化的新貌。客家族群在東部與原住民、福佬族群與外省族群之間的互動, 也逐漸形成一種獨具生命力與創造力的文化形式,呈現出多種族、多元化的移民社 會,這種充滿活力的文化表徵,即是當今臺灣最後一塊淨土上所呈現出最亮麗的族 群群與文化風貌。形成「東部客家」的文化特質。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06
客家移民與聚落之形成《客家遷移》
來到後山的客家人,大致可以區分成三個時期,第一期是在清末時,少數的客家人 即已經跟隨清兵來到後山,或者是被大地主招募至臺灣東部墾地。第二段時期,也 就是日本統治期間,是客家人大量移墾花東的時期在,這些以閩、客為主的移民中, 客家人佔有一定的比例,因數量眾多,被喻為客家的「二次移民」。而第三時期的 後山客家移墾,則與前兩期息息相關。尤其是日治時代的客家移民,在花東地區落 地生根之後,紛紛鼓勵親友移民花蓮,形成了光復初期十數年間陸陸續續地有客家 移民。
光復後,客家移民潮並未停歇。 1960 年代初被稱為樟腦業第二春的香茅產業盛極一 時,臺灣香茅油集散地的苗栗,在八七水災後,災民紛紛到臺東謀生。臺東海岸山 脈向陽地帶,因土質、氣候均較苗栗為佳,適逢香茅油行情大漲,吸引大量茅農移 入,這一波移民規模不下日治時期的「二次移民」移民潮。香茅熱引起的移民潮以 苗栗籍為主,在海岸山脈各淺山丘陵、盆地形成聚落,如池上鄉的山棕寮、白毛寮
及東河鄉泰源盆地的北源、尚德、銅礦等。 1964 年臺東繼苗栗之後成為本島香茅油 的最大產地,至 1970 年創下臺東人口歷史新高,並連續五年維持在二十九萬人的高 峰。海岸山脈到處是香茅園,雖然全盛時期不到三十年,但對那段流金歲月,至今 仍是許多臺東人的共同記憶。
年代中葉以後,由於香茅產業盛極而衰,移民紛紛離散,山區客家聚落多半成 1960 為人煙寥落的三家村。臺灣島內客家大遷移的歷史,至此畫下句點。
007
客家分佈
臺東的客家分佈,平原區的臺東、卑南,客家人口居全縣客家族群之半,集中在街 區無明顯群聚現象,但在豐里、豐源到知本、建和乃至卑南鄉溫泉村一帶,形成客 家較集中的區塊。海岸區的成功、大武,客家人口散居各聚落,僅成功鎮、都蘭村、 北源村及舊香蘭較為集中。來自中部的大埔客、詔安客人數稀少,太麻里有數戶來 自雲林崙背的詔安客。
縱谷區的池上、關山、鹿野三鄉鎮,客家移民以新竹、桃園、苗栗的北部客為主,
發展成為的客家聚落,諸如五十戶、大原、月野 月 ( 眉 、)德高、池上等,以及臺東 平原農業區,北部客已成為臺東客家的主要成員,以務農為主。六堆客家 南 ( 部客 ) 在晚清、日治時期移入臺東,除農墾外,多以工商、貿易、公教為主,多集中於成 功鎮、臺東市等都會區。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08
客家族群與信仰 臺東地區由原鄉帶來的客家信仰,最早者為長濱鄉 城山的三山國王廟,亦即「寧城宮」。起源可能溯 及晚清,光復之初還有不少客家信眾,但目前信眾 以當地平埔族為主。在信仰方面,臺東客家尚未形 成特定的在地族群信仰,客家原鄉的農業神祇神農 大帝(五穀爺)之信仰,在縱谷區池上鄉的錦園村、 臺東市的寶桑里以及海岸區的香蘭村,各有一座主 祀廟宇,在平原、縱谷、海岸各形成一個以客家族 群為主的祭祀圈。關山鎮、鹿野鄉雖無主祀神農大 帝的廟宇,但各村廟均有供奉五穀爺。義民信仰則 未普及,並無主祀義民爺的公廟,唯有位於池上鄉 忠孝路外環道旁的私廟家中供奉令旗的形式。
另值得一提的是,日治末期「寺廟整理運動」期間,日本政府擬毀天后宮,客籍協 議員吳金玉挺身而出,力主維護古蹟,民間信仰得以保存。客家族群素有「畜在欄, 人在家,祖在廳,神在廟」的傳統,但在臺東移墾社會、多元文化的環境下,廟中 眾神共祀而家中主祀神佛的現象,相當普遍。祖宗牌位通常在神佛之側,神主牌大 多只寫到上一代或上二代,年節返回西部原鄉祭祖、掃墓者,仍屬常見。
009
大臺東地區 日治時期,有張氏家族經營豆腐店、邱氏家族經營豆漿店,其後代均頗 為傑出,另有六堆客家林光星家族在草厝街媽祖廟附近經營醬油店,林 光星後來在知本經營米廠、戲院、開發土地等,引進大批六堆客家鄉親 到東部發展,許多人初來東部時均寄居其家。至今,知本、建和仍是臺 東平原客家族群比例最高的地區。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10
與客家原鄉信仰有關的寺廟,臺東市區僅「神農宮」一處,供奉神農大 帝,此廟係早年臺東街區客家族群集資興建。而位在臺東市和平街的「東 禪寺」,是清朝時期鎮海後軍的中營所在地,寺中「開山歷紀碑志」記 載了 1888 年發生的「大庄事件」,見證了清代臺東(包括現今花蓮縣) 客家移墾的桑滄史。其他與客家較相關的信仰中心為的海山寺和媽祖廟 這兩座古廟,日治末期,日本政府主張廢除臺東的所有寺廟,改信奉日 本神社,幸經客籍協議員吳金玉 ( 後來擔任臺東縣長 ) 挺身而出據理力 爭,才得以保留。 卑南鄉客家人口約佔一成二。客家較集中的溫泉村約三成,該地與建 興、建和相鄰,同屬客家族群較集中的區塊。初鹿舊稱北絲鬮社臺灣拓 殖株式會社(臺拓)採家族移民,每戶需提供勞動力 3 人以上在初鹿移 住 70 戶本島人,因此初鹿移民村具有密切的同鄉地緣特性,為東部最 大的移民聚落。
011
1940 年,苗栗頭份人饒維方到初鹿「咖啡試驗所」承攬水土保持工程, 因勞力不足回原鄉招攬工人,共募到二、三百人,在初鹿形成客家聚落。 在 1945 到 1949 年間,來自廣東揭西的客家人聚居初鹿村梅園路一帶, 形成一個客家小聚落。目前梅園仍有張姓等五、六戶人家,多數操海陸 腔口音。 另外香茅精油是典型的客家產業,1964 年臺東香茅精油產量一度超越 苗栗高居全省第一,當時位在臺東市中華路土地銀行舊址的「嘉陵股份 有限公司臺東營業處」,是花蓮、臺東兩地的大盤商,臺東香茅精油的 主要出口商,負責香茅油之收購、調合、出口等業務,香茅產業所造成 的二次移民潮,較日治時期更為可觀。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12
1 臺東客家學堂 2 敬山宮 3 受天宮 4 朝天宮 5 神農宮 16
6 泰和戲院 7 滿客家粿 9
8 米篩目 9 客家麵店 10 客家精緻米食 17
10
9 9 11 14
4
9 15
7
8
臺東市 8 1 6 5 12
11
11 9 11
2
11 美濃客家粄條 3
11
知本
往高雄
12 寶桑路玉蓮湯圓 13 厚食餐館 14 貝果追 15 清亮農場 16 寒舍茶坊 17 精油萃取工廠
13
11
013
臺東客家學堂 客家學堂位於寶桑路巷弄內,所在位址是清同治年間,漢人移民開墾形 11 成的第一條老街,舊名寶桑庄、草厝街,1930 年代日本殖民政府即規
畫為日本高級官員宿舍區,因而有了這些日式舊建築聚落群,臺灣光復 後,日式舊舍聚落群成了臺東高中、臺東女中、部分國軍軍官宿舍。 2015 年縣府規劃並爭取經費將其中這棟日式舊舍做為客家學堂,業經 客家委員會全額補助 1668 萬元修繕經費,2016 年開始動工,以日式傳 11
統木作工法進行修繕,於 2017 年 12 月 25 日竣工正式啟用,這是臺東 市首座客家族群主題會館,此學堂將做為連結過去客族歷史與未來傳承 的具體建設。 建築物室內面積 219.21m2,可提供做為客家主題展示館,多功能傳習 室,為客家文化傳承場所。戶外公園綠地開放空間面積 1106.79m2,可 提供辦理客家藝文展演、節慶或其他民俗活動。美麗的「臺東客家學堂」 具有歷史建築及文化資產的重要身分,藉由百年足跡呈現,喚醒客家意 識。現今已成為臺東市客家族群傳承聚會的地方,除了扮演臺東地區推 動客家文化的重要據點,未來也將與周邊日式舊建築群,形成一個多元 族群的文化聚落。
INFO 臺東市寶桑路 404 巷 23 號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14
敬山宮 敬山宮是建和里村民信仰中心。建
不癒,後來在同部落漢人許家禮
和原名射馬干,是卑南族八大社之
介紹帶引到臺東市太皇殿祭拜太
一,射馬干社的漢化很早,早在清
陽星君,幾次後病就好了。許家
光緒年間就有屏東水底寮人洪科盤
禮就從太皇殿分香火在家供奉,
兄弟移入魚池舊社,教導卑南族使
部落的人有病或其他事的也常來
用牛耕,築射馬干圳,引利嘉溪水
祭拜,因很靈驗,三年後大家集
灌溉,並引進肥料使用觀念,使魚
資塑造太陽公神像,依神指示輪
池附近變成稻田。日據時代遷到現
流在許家禮、林水師等人家中供
址之後,日人禁止漢人移住,漢人
奉,民國 49 年在部落漢人、卑南
僅能住在部落外緣;光復後射馬干
族人合力之下,始建成敬山宮,
改為普通行政區,大批漢人湧進,
經過三次翻修,始有今日之廟堂。
成為漢族與卑南族混居的部落,漢
廟前右側有座土地公廟,建廟歷
族含來自苗栗、桃園的客家人與雲
史較敬山宮早,居民常稱為大伯
林、彰化、嘉義的閩南人及外省籍
公廟,應是光復後移入的客家人
的退伍軍人,敬山宮就是在漢人與
所建。
卑南人合力之下興建的,部落中的 卑南族有一半是敬山宮信徒。 敬山宮主祀神明為太陽星君(太陽 公,民國 35 年住在建和一位卑南 族婦女身染重病,請部落巫師久治
INFO 臺東市建和 1 街 4 巷 13 號 (089)511-698
015
受天宮
受天宮約建於民國 45 年,原為木
溫泉村聚落形成於光復之初,居民
居民稱為湖底,溫泉橋興建之後
都以農墾及伐木為生,當時知本溪
道路改道,受天宮又成路衝,村
尚無堤防時常泛濫,地方不靖,常
民認為不宜讓神明居住,因此在
常一夕之間山洪暴發,村民與家宅
吳欽等人倡議下集資改建,並將
往往被沖走,居民因感生命無常,
廟地升高使其高於路面,於民國
且村中無神明可信奉,因此村民到
65 年完成新廟,舉行入火安座。
知本代天府祈神保佑,後奉神指
受天宮的信徒以溫泉村為主,約
示,村民到南投縣松柏坑受天宮迎
6、70 戶,多以墾山種植農作為
回玄天大帝,建廟奉祀以壓制水
生,主要祭典為農曆 3 月 3 日玄
患。八七水災後,陸續有彰化等地
天上帝聖誕及 10 月 15 日下元節
受災戶移入,而在鎮樂林光星家打
謝平安,往昔常固定於 2 月 25 日
零工者 10 餘人, 日後就近定居逐
組團回南投受天宮進香,近因人
漸形成聚落。本縣六堆客家大老吳
力短缺少有進香活動。
構磚造茅草屋,原址為一低窪地,
金玉,也曾在該地經營農場,擁有 大片土地。西元 1963 年臺東縣開 始推廣茶作,在卑南鄉溫泉村海拔 500 公尺以上地區試種茶苗,但因 農民兼種桶柑而影響品質,以致茶 園荒廢。
INFO 卑南鄉溫泉村 16 鄰溫泉 路 406 號 (089)512-457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16
朝天宮 大馬蘭社區在西元 1875 年間,即有來自萬巒的林氏、余氏、吳氏等客 家人在此定居,目前中心里北平街「朝天宮」一帶,仍有不少來自萬巒 四溝水的六堆客家居住。 光復後來自屏東的林慶妹,從北 港迎回天上聖母神像,在家設壇 奉祀,由於信徒日增便提議集資 建廟,並由林慶妹獻地,於民國 53 年完工並舉行入火安座,民國 59 年增建後殿,供奉三寶佛、地 藏佛,即為現在的「朝天宮」。 朝 天 宮 位 於 臺 東 市 北 平 街, 原 係六堆客家大老林彬秀家族的私 廟,後由林家捐出成為公廟,廟 宇的建築十分簡樸,四垂式的紅 瓦平房建築,無一般廟宇的燕尾 屋脊、剪黏壁畫,清雅寧靜,倒 像是一座齋堂。
INFO 臺東市北平街 26 號 (089)321-437
017
神農宮 神農宮主祀農神大帝,亦稱五穀大 帝、五穀爺、藥王大帝、藥仙、田 祖等是農業之神,也是醫葯之神。 神農宮內的神農大帝有十多尊,除 開基的神像是文身裝扮外,多為 頭角崢嶸,袒胸露背,腰圍樹葉, 手持稻穗,充分表現原始農業開拓 之情,故一般信者皆以耕作者、米 廠、中藥行人士為多。 臺東市「神農宮」供奉神農大帝, 係客家原鄉信仰之一,據傳約 7、 80 年前由嘉義大天宮恭迎香火來 臺 東 奉 祀, 初 期 供 奉 於 民 家, 因 信徒日增至民國 57 年始建木造屋 供奉,而民國 67 年改建為今日之 廟貌。乃早年臺東街區農民及米廠 業者、草藥商等客家族群集資所興 建,在繁華的市區中,保留了客家 族群的原鄉信仰殊為不易,現今信 徒閩、客皆有。
INFO 臺東市寶桑路 370 巷 21 號 (089)325-344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18
泰和戲院
「梁祝」依然造成轟動。
位於臺東市中華路、大同路交叉
手該戲院,改稱「和平戲院」除
處的「東和外科」,是間頗具特
放映電影外,並兼作禮堂使用(因
色的城堡式洋樓建築,潔白如洗
為當時臺東除戲院外,尚無可容
的仿巴洛克式白色建築物,前身
納 5、600 人之室內場所)。
是臺東的第一家戲院。
其後民國 53 年由何東海、邱魚接
民國 69 年後,電視的普及和錄影
民 國 44 年 由「 臺 東 三 賴 」 之 一
帶事業的興起,臺東電影院開始
的客名人賴阿傳出資興建,當時
苦撐,2、3 年後,其他娛樂事業
主打洋片、日片,也曾二輪演過
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地方電影院 終於像骨牌效應一樣,應聲而倒 民國 77 年戲院結束營運,關門荒 廢了兩三年的時間,才由東和外 科醫院承租改建,變成現在經營 的診所。 INFO 臺東市大同路 150 號 (089)311-011
019
滿客家粿 本店位於臺東市新生路跟正氣路交叉口的舊鐵道旁,招牌上有醒目的 「滿客家粿」字樣,因用料實在、口感紮實,深受在地人的青睞。店內 最夯的人氣商品就屬艾草粄及芋粿巧了,老闆娘說:「艾草粄是以糯米 製成米漿,再加入煮過的艾草揉合成麵糰,包入由新鮮絞肉加上菜脯米、 蝦皮、紅蔥酥等拌炒的內餡,哇 ! 好吃的古早味艾草粄就出爐囉!另外 芋粿巧則是使用上選的蓬萊米,加上新鮮芋頭、絞肉、蝦皮及紅蔥酥等, 將做好的芋粿巧擺在竹葉上蒸炊而成,除了吃得出芋頭顆粒的扎實口 感,在嘴裡散發出的特殊香氣更讓人回味無窮,因此成為店內人氣商品 之一。 店內除了艾草粄與芋粿巧外,手藝好的老闆娘每日現做的還有甜米糕、 紅龜粿、黑糖發粿、菜頭粿等小吃美食,也有獨家特製的肉粽鹹甜適中 的口味不沾醬就很好吃,這裡選擇多元、物美價廉,所以經過一定不要 錯過唷! INFO 臺東市新生路 285 號 0912-198706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20
米篩目 米篩目是客家傳統小吃,經常在
米篩目在各地發展成各種口味,
客家人蒔田割禾時當作田間點
它既簡單又便宜,目前臺東有兩
心。
家米篩目非常有名,一是有 60 多
米篩目是用茬萊米漿和地瓜粉混 製而成,並在「米篩」上搓揉, 使粄狀混合物由「米篩」上的孔 洞中成線條狀流出,因而得名, 是一道非常具有彈性的美食。
年歷史由第三代經營的『榕樹下 米苔目』,另一是開業已經 50 年 的『老東臺米臺目』,雖然賣一 樣的東西,兩者的經營型態卻不 太相同,但都是饕客們推薦具代 表性的臺東美食,經常出現大排 長龍的盛況。
INFO
老東臺米台目 臺東市大同路 150 號 (089)311-011
INFO
榕樹下米苔目 臺東市大同路 174 號 0963-148-519
021
客家麵店 由屏東新埤嫁來臺東的「客家麵店」女主人,公公來自萬巒、婆婆居住 在內埔,其娘家個個都是客家美食高手。公公原服務於屏東糖廠奉調到 臺後對家鄉美食始終不能忘懷,喜好廚藝的女主人於是回到婆婆的原鄉 學做俱有萬巒口味的豬腳、內埔口味的粄條,再加上自己故鄉的酸菜排 骨湯,讓位於更生路巷子口的「客家麵店」在臺東客家美食中擁有自己 的一片天。 從小習得一身好廚藝的主人,為讓大家能嚐到客家原鄉的美食,在十幾 年前突破食材取得的困難,做出「麵店三寶」─客家粄條、酸菜排骨湯、 碳烤滷豬腳,以真正原鄉口味的客家佳餚,滿足老饕的胃。 店名所以取之為「客家麵店」而非「客家粄條」,主人說因為「客家」 二字就足以代表所有客家美食,「麵店」則是 讓食客知道還有其他大眾化的麵食可供選擇。 主人私下透露客家粄條的好味道是傳自 內埔的姨婆手藝,由潮州來的粄條, 加上配合現代人飲食習慣而改變的 料理配方,更具健康美味。酸菜排骨 湯則是用自家鄉自己醃製酸度適中的 新埤酸菜,配合獨門的客家料理手法 所熬出。而碳烤滷豬腳除嚴選食材外, 最重要的是必須用炭火慢慢的燉煮,才能 做出金黃色且不油膩好吃的豬腳。其招牌之一 的豬腳便當、鯖魚便當更 以來自客家原鄉的口味,曾 入選 2012 臺東好米收冬祭─ HAKKA 便當王之一,是饕客們的首選。
INFO 臺東市更生路 519 號 (089)352-254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22
客家精緻米食 來自關山的劉廷東,母親每天都會做很多好吃的客家點心,然而他離家 後吃遍了各地客家美食,總覺的少了媽媽的味道。 為了要吃到有媽媽味道的美食,於是用心向媽媽學習做粄的手藝並得到 真傳,目前在臺東市中央市場擺設「客家庄」,提供各式各樣的傳統客 家米食與大家分享,是辦活動小點心及做伴手禮的最佳選擇之一。 客家庄最得意的產品是「九層糕」,其主 要原料茬萊米,是劉家自己種的特有的品 種,所做出來的粄Q且口感佳,有最道地 媽媽的味道,其他類似產品無法相比擬。 另外還有人氣商品艾草粄及融入客家味 的小米粽,每天早上在中央市場都可買得 到。
INFO 臺東市中興路 3 段 102 巷 18 號 (089)232-050
023
美濃客家粄條 在臺東市更生路上有一間太陽要下山才開店的夜間美食─「美濃客家粄 條」,這家麵店在此開立近 20 年,老闆娘是來自高雄美濃的客家人, 大家都稱呼她為阿梅姐。進入這家店,只要您會講客家話,老闆娘及她 的子女就會用正統的四縣腔與您問候。 阿梅姐說:當初剛開店時只有賣四種麵及不到十種的滷味,但為了提供 客人有多元化的選擇,現在店內已有八種麵及多達二十種的滷味。據了 解,老闆娘為了讓大家可以品嚐到正宗的美濃粄條,因此每兩天就從美 濃「宅配面帕粄」到臺東,數十年不曾間斷。 而店內的肉燥非常俱有客家特 色,不僅色香味俱全,更有「濃 純香的古早味」。此外,店內除 了招牌的粄條外,更有純手工製 作的「雞絲麵」,口感更是不同 於一般市面上的雞絲麵,吃過的 客人都回味無窮! 店家除了有麵食外,滷味更俱特 色,豬腳「Q彈有勁」、花生「入 口即化」,客人都說滷味「香Q 入味有嚼勁」,酷似萬巒豬腳的 口感,是小酌不可或缺的美味佳 餚。
另外,到這家店裡絕不能錯過『炸 豆包』,老闆娘說:「常常有客 人 為 了 買 炸 豆 包, 甘 願 等 待 20 分鐘,就只是為了一嚐香酥的炸 豆包,重點是晚來就吃不到了, 因為這項人氣美食是每天限量供 應」。創店至今,老闆娘的好手 藝已收服不少在地人的胃,許多 老饕說:「店裡的粄條或是滷味, 都相當俱有客家味,往往一吃就 會上癮,是在地美食的首推,非 常值得品嚐」。 INFO 臺東市更生路 480 號 (089)343-227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24
寶桑路玉蓮湯圓 寶桑路湯圓老闆為原籍新竹的湯玉蓮,在民國 70 年嫁來臺東後,引入 客庄做粄之技巧使湯圓更加可口,本店所使的食材均為精挑細選之糯 米、花生、紅豆、綠豆等,口味令人涶垂涎三尺,不但堅持保持傳統味道, 更引進獨創的綜合湯圓冰,其中之傳統味糖漿,甜而不膩,一吃就上穩。 常有離鄉背景多年的遊子回臺東 ,吃了一口「寶桑路」湯圓後,不禁 尖呼「就是這味道」,臉頰上呈現幸福與滿足的表情,這就是寶桑路湯 圓的魅力所在。 湯圓所以好吃,其中的奧妙原來湯圓是現煮的,捏好的湯圓丟到滾燙的 熱水煮熟,將熱呼呼的湯圓放在底部,加上挫冰之後, 吃起湯圓每一口都那麼新鮮 Q 彈可口,豐富而有 層次的口感,每一口的感覺都不同,都是甜蜜 幸福滿足的滋味。
INFO 臺東市寶桑路 152 號 (089)322-055
025
厚食餐館 賴美妤女士年幼即隨父母自苗栗銅鑼移居臺東縣池上鄉“因父母以辦 桌”為業,從小耳濡目染,學習很多傳統客家美食料理的技藝,加上夫 婿陳東隆先生亦以餐飲為業,因而奠定了經營餐館的“厚食”基礎。 “厚食”就是客家話“好吃”的語 音,107 年 5 月 開 業 至 今, 因 菜 色 具客家傳統料理,深受饕客喜愛, 生意興隆。特別推薦「梅干扣肉」 選用手工自製不同年份的梅干菜, 做出香氣濃郁入味回甘的下飯好菜。 「菜脯雞湯」亦選用不同年份的自 製菜脯一起熬煮,口味清香爽口、 不酸澀。 「白斬雞」更嚴選來自池上、關山 的健康雞,特別 Q 彈好吃。還有客 家小炒、滷豬腳、炸豆腐 ‧‧‧ 等。 值得一提的是餐廳使用臺東縱谷的 好米煮的飯,小菜、滷味均免費供 應,展露客家人的好客豪邁之情 !
INFO 臺東市中華路 1 段 83 號 (089)336-112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26
貝果追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有了改變,無論閩、客、原住民、 新住民,中式、西式或多或少都有些創意新口味的注入。臺東市南京路 上就有一對客籍情侶,發揮創意,從「刈包」發想,將客家美食元素~ 客家擂茶及客家扣肉融入西式貝果,成功地開創店中的限定美食,多層 次的口感,受到饕客的喜愛。 貝果攤車的老闆娘鍾亞玲家住關山,家中經營客家菜館,因此學得一身 好廚藝,尤其客家扣肉的製作更是拿手。老闆黃俊儒從小深受客家文化 的薰陶,對客家文化亦甚喜愛。 同為貝果的愛好者,勇於嘗試,就這樣創造 了中西合𤩹 的 客家小吃。由於年輕人初創業, 資金有限,採用攤車方式經營,輕巧的攤 車反而造就靈活的經營模式,平常除了 在南京路騎樓與朋友的咖啡館搭配合 作外,也配合本縣各類活動擺攤販 售,開業一年了饕客依舊喜愛他們 的特殊好味道。
INFO
027
粉、苦茶油等等。另最近也開發
清亮農場 李清亮先生是苗栗縣銅鑼人,民
種植段木香菇,預計 10 月採收, 歡迎網購或電話訂購。
國 52 年隨父親遷移至東部海岸山
由於產品多樣化,所需人力也倍
脈深山裡的東河鄉尚德村,以種植
加吃力,於是採「打工換宿」的
玉米、花生、香茅為業。後因香茅
方式,提供國內外年輕人到農場
產業沒落,改種梅子、橘子。由於
體驗有機栽種的場域,兼具有機
深山裡土壤肥沃,陽光充足氣溫適
栽種的教育功能,受到熱烈迴響,
中,空氣、水質都非常潔淨,所以
產品也深受喜愛。
一直習慣以自然農法有機栽種。堅 持維護消費者的健康,讓消費者買 得安心,吃得健康,尤其在 20 幾 年前即不惜成本,將其所有 20 餘 公頃耕地申請有機認証,並經慈心 有機驗証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認證, 實在難能可貴。他為提供消費者更 多樣的健康食品,目前除種植梅子 外,還種植蔬菜、薑、薑黃等作物, 自製成 Q 梅、脆梅、黃梅醬、梅精、 梅子酵素、麻油薑、蜜薑汁、薑黃
INFO 臺東市漢中街 235 號 (089)351-829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28
寒舍茶坊 頂岩灣舊稱崁頂,該聚落中客家居其半數;日治昭和期間,來自新竹、 苗栗的腦丁,在當地以採樟製腦為業;但由於樟腦油是日本政府急需的 軍事物資,領有腦丁牌的腦丁,是當時少數可以進到軍事保安林內的居 民。其後人現仍活躍於當地,在頂岩灣經營「寒舍茶坊」。 「寒舍茶坊」位於頂岩灣居高臨 下的是絕佳的品茗、清談、觀景 的地點,「寒舍」成立於民國 80 年,因當時所建築的茅草屋,沿 著彎曲的小徑到達了茅草蓋的茶 棚,讓遠來的客人,有種回到了 家的感覺,故取名「寒舍」。 寒 舍堅持以不破壞自然環境為主要 方向,開闢了很多的室外飲茶區, 讓來泡茶的客人,有如被大自然 擁抱的感覺,更典藏了豐富的農 村文物,例如極不易看到腦丁牌、 手搖花生剝穀機等等,也是人氣 茶藝館。
INFO 卑南鄉賓朗村 29 鄰頂岩 灣 1-9 號 (089)229-977
029
精油萃取工廠
工廠負責人賴震寶先生,長期從
賴振寶臺中后里人,操著大埔腔
人架設香茅寮之類的設備,其工
客語,民國 52 年來臺東,民國 56
廠至今仍可焗樟腦油、香茅油、
年定居大南山區大南水力發電廠山
薄荷油等。目前,以萃取檜木精
上,墾荒種香茅、薄荷、柑橘、造
油居多。
事香茅、薄荷等焗油行業,並幫
林等,自設香茅寮,架設流籠運送 農特產品。數年後,在山下蘇巴揚 部落購地建焗油工廠,兼收香茅 油,達一定數量後,運送到臺東街 區嘉陵公司販售。由於賴先生有焗 油方面的專長,曾受聘為嘉陵公司 技術顧問。香茅、薄荷業沒落後, 轉而從事各精油萃取工作,可說是
INFO
樟腦、茅香等客家產業的延伸。
臺 東 市 新 園 里 青 海 路 1 段 18 巷 76 號 (089)512-646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30
鹿野 地區
鹿野地區多丘陵、臺地及荒埔砂礫地,向來缺乏 河川灌溉,早年以蔗作為主。 民初年間臺東製糖會社在鹿野、鹿寮、大原、新 良等設有移民村,後來發展成客家聚落。
031
民國 40 年代初期,因連續好幾年旱災,加上桃、竹、苗客家移民大批 入墾,原有的大原圳水不敷使用,民眾只有自力開鑿水圳,村民拿畚箕、 鋤具等工具,動用 2 萬多人工,以傳統人力及簡易器具挖掘,由關山 鎮月眉取水引入大原地區,水圳始於瑞豐村終於瑞源村,故名為「豐源 圳」,施工過程備極艱辛,至今十三條支流,讓大原地區包括瑞隆、瑞 源、瑞和等耕地逐漸水田化,荒埔變良田,也因日照充足、空氣新鮮、 水質乾淨,加上土壤肥沃,因此每年瑞隆、瑞源、瑞和、瑞豐等四村所 生產的「福鹿米」及有機米均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該地區也是早期桃 竹苗一帶客家人移民聚居最密集的地方,也留下許多客家文化資產,全 臺僅存座落瑞源聖宮旁的「彭家水車米廠」,及米廠旁的菸樓是本縣客 家文化重要資產之一,全國知名的「大原花布燈籠生活文化館」及「瑞 源國小鼓隊」,則展現在地客家藝文產業與文化教育蓬勃發展的樣貌。 永安村客家以來自新竹者為主,高臺早期以蔗作為主,1963 年被選定 為推廣茶作專業區,蔗作轉為種茶。民國 71 年4月前總統李登輝先生 任省主席時,親臨本茶區視察品茗,對所製之茶色、香、味稱讚不已, 特應茶農請求遂命名為「福鹿茶」,自此聲名大振。 龍田本是日治時期臺東製糖會社成立的鹿野移民村,移入日本農民,以 蔗作為主。1922 年臺東製糖會社為解決蔗作的勞力問題,在鹿野日人 移民村西側設立本島人移民村,興建 50 戶移民家屋,預定招募本島農 民 50 戶,因而有「五十戶仔」之稱,多屬南部客,戰敗後日人遷回, 彰化、雲林、嘉義、屏東等地的臺灣移民則大量移入,而發展出今日龍 田的新面貌。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32
往花蓮
9
197
3 4
197
鹿野鄉
9 8
6
2
9
10
1 7 9
5
9
1 新良人工濕地 2 二層坪水橋 3 瑞和火車站 9
4 瑞源客家影音紀錄中心 5 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 6 200 哩客家 條
往臺東
7 正一茶園傅姐風味餐 8 蒸香五彩饅頭 9
9 楊記草仔粿 10 口禾口禾叫餐廳
197
033
新良人工溼地 民國 80 年代,新良有四、五個大 型養豬場,數千頭豬的排泄物,雖 然經過汙水處理,但仍有汙染水質 的疑慮。近年來,將這些汙水及畜 牧 水, 以 自 然 生 態 消 減 的 方 式 處 理,結合人工溼地及周邊景觀設施 做整體規畫設計,水質淨化兼顧景 觀生態教育等目的。 本溼地包括密植區、開放水面區、 生 態 池 等 等。 密 植 區 種 植 生 長 快 速、除汙性強的植物,如植株較為 高大的香蒲、莎草、水丁香等草本 植物,利用其根莖攔截移除汙泥雜 質。 開放水面區,則種植浮葉開花的荷花、大王蓮、睡蓮等具有景觀美化效 果的水生植物。其次,利用香蒲、睡蓮、水丁香、大安水蓑衣等植物的 根、莖間之流動,達到淨化水質的作用。生態池則種植開花水生植物, 及吸引各種昆蟲、動物棲息,營造人工溼地景觀,成為休閒農業以及增 添悠閒慢活的情境,適合自行車漫遊其間。 INFO 鹿野鄉瑞隆村大原段 449-67 號 (089)552-136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34
二層坪水橋 民國 102 年(2013),臺東農田水利會向農委會爭取經費,除加強灌 溉水利輸送功能外,為其兼具農村特色景觀,經與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合作,採用全省唯一仿古糯米的「水橋」造型,該橋兩端擋土牆面以馬 賽克拼出具有社區特色的圖騰,橋面下拱形橋墩間的空地,則加以綠化 美化,加裝照明設備,夜間尤為亮眼美觀,由社區居民自主認養維護, 展現在地鄉親的愛鄉意識。 目前,是大原地區醒目的新地標,適合親子活動、戶外休閒等。
INFO 鹿野鄉坪頂路 45 巷 8 號
035
瑞和火車站 瑞和火車站在大正 12 年(1923)7 月 14 日成立,原名「大埔停車場」, 第二年改稱「大原驛」。當時,由於大原與新七腳川人口遽增,為疏運 旅客以及貨物之用。光復後,改稱瑞豐車站。目前,瑞和火車站只是一 個無人看守的招呼站。其實,日治時期「大埔驛」客貨運十分繁忙。 早年,臺九線公路尚未暢通,而大原站(瑞源站)因空間有限,貨物集 散不便,因而瑞和成為大原地區貨物的出入口及轉運口,也是原料甘蔗 的集散場。當時,鐵路運送部由簡西東負責,來自寶華、加拿、景豐、 新豐、武陵等地的貨物,包括甘蔗、稻穀、花生、甘薯、玉米、篦麻、 瓊麻、楮(鹿仔樹)樹皮、黃藤、蓪草、月桃、香茅、木材、山產、雜 糧等農特山產均在此進出。火車站附近有麵店、理髮店、豬肉攤、碾米 廠、撞球店等等,曾經盛極一時。 民國 68 年 1 月 1 日,改稱瑞和站。舊時,瑞豐站是美麗的日式木造站房。 民國 73 年,改為鋼筋水泥站房。民國 75 年 3 月 24 日,降等為簡易站, 民國 78 年 5 月 15 日,再降為招呼站。目前,瑞和火車站由瑞和社區發 展協會認養,負責週邊環境之綠美化,瑞和站週邊綠樹成蔭,芳草鮮美, 是花東縣上最賞心悅目的景觀之一,曾經有戀人專程前來拍婚紗。 此外,瑞和社區利用車站的閒置空 間,營造為鐵馬休息站,同時做為 社區農特產品及地方文史的展示 窗口。
INFO 鹿野鄉瑞和村瑞景路 3 段 1-1 號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36
瑞源客家影音紀錄中心 民國 96 年,配合臺東縣客家文
退役回鄉的韓筆鋒,致力於推展客家
化園區的成立,由在地影像工
紀錄片及保存客家文化,以老照片為
作者韓筆鋒爭取客委會補助成
社區說故事,長期從事影像拍攝、蒐
立一個「懷舊的夢工廠」,位
集、整理等工作,每年培訓約 30 名
於鹿野鄉瑞和社區的「臺東縣
花東兩縣社區影音紀錄人才,其作品
客家影音紀錄中心」。
「豐源圳傳奇」等 10 部紀錄片,獲
從民國 97 年成立至今推動保留 在地文化影像工作,保存了許 多珍貴的在地老照片,備受鄉
得國家圖書館及客家委員會典藏,蒐 集的老照片約 1000 張,耆老訪談影 像紀錄約 100 人。
親肯定。臺東縣客屬會前理事
喜愛攝影、影音紀錄、客家文化的朋
長劉源利說:「客家人很多的
友們,一定要到瑞和社區一影音紀錄
文化要救起來,若沒救起來,
中心來走走!
過一段時間,我們很好的文化 會消失,就要靠這個影音中心 來做紀錄。」
INFO 鹿野鄉瑞和村瑞景路 3 段 121 號 0928-825-863
037
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 臺東縣鹿野是東部最大的茶鄉,民國 55 年
新元昌在鹿野生根 40 年,
溫增坤先生在臺東縣政府農業局曾偉賢局長
隨著紅茶的興衰,近年來
力邀之下,先設置了臺東第一間製茶工廠。
工廠大部份廠房閒置,當
從新竹關西搬到臺東知本溫泉區, 引進阿 薩姆紅茶到臺東種植,開始推廣臺東的紅茶 事業,民國 60 年遷至鹿野鄉永安村,而後 歷經紅茶的興衰,以及烏龍及金萱茶的興 起,奠定福鹿茶的基礎,溫增坤可說是臺東 茶業發展史的活字典,因而被尊稱為「臺東 茶業之父」。
年 製造紅茶的機器日漸 毀壞,正值鹿野茶區面臨 轉型之際,為了延續新元 昌的風華並照顧茶農,在 仙人掌鄉土工作室協助之 下,獲得文建會補助,已 轉型為 「新元昌紅茶產業 文化館」,展現茶業文化 的生產、體驗、教育等人 文內涵,克盡臺東縣第一 家製茶工廠的本份。 目前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 館,從以前的老工廠轉型
INFO
成現在開放免費參觀品 鹿野鄉永安村永安路 451 號 (089)551-016
茶,如需要體驗 DIY 有擂 茶、茶園採茶、紅烏龍鬆 餅 ‧‧‧ 等體驗。 ( 1 人 / 150 元 )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38
200 哩客家粄條 200 哩客家 條小吃,店名不僅好 記也隱含老闆夫妻二人早年離鄉背 景,遠從家鄉屏東內埔來到臺東小 村莊打拼的歷程。
據陳老闆表示,能夠做出好吃 的
條 ,是因為他從小就邊吃
老闆因失業而來到瑞源,他心想「別
邊學累積經驗,後來把道地的
人都賣麵,如果我賣點不一樣的,
客家風味從屏東帶到臺東,並
給個選擇應該比較有機會。」
加以改良,著重養生及健康訴
於是從內埔老家運來正統 條,憑 著一身好手藝和堅持不懈的奮鬥精 神,做出好口碑的 條。
求,湯頭味道較清淡不油膩, 道地的手工客家 條的厚度比 較 粗、 口 感 紮 實 Q 嫩, 咀 嚼 後會散發出一股米香,回味無 窮。不只是料理好吃,連店裡 的擺設、碗盤都可以看出陳老 闆的用心,是瑞源和附近鹿野 鄉民常去用餐的地點,雖然沒 有多加宣傳,來到臺東的人都 知道要來這裡吃碗手工 條。 至 於 店 名「200 哩 」 的 名 稱, 是因內埔距離瑞源有 200 公里
INFO 鹿野鄉瑞源村瑞景路 2 段 8 號 (089)581-087
而來,里字加個口,據老闆說, 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字「比較好 看好記」有意思吧 !
039
正一茶園傅姐風味餐 傅姐是遠從苗栗嫁來臺東的客 家 人。 婚 後 隨 夫 從 事 茶 園 工 作,是福鹿茶區少數會製茶的 女性,閒暇之餘總會做出幾道 有媽媽味道的客家菜來解思鄉 之愁。 民國 99 年 10 月將小時候媽媽 常做的獎勵菜「鹹豬肉」參加 原住民創意料理,拿下冠軍。 100 年青梅產期,參加青梅創 意餐盒也獲得冠軍。從此傅姐 走入餐飲這一行。101 年古早 味 PK 賽, 傅 姐 將 小 時 候 最 愛 的 ( 粿粽 ) 改良結合原住民的 阿拜也拿下了冠軍。鹿野紅烏 龍正夯的時候也被推選研發紅 烏龍茶餐,獲得好評。
有『硬頸』精神的傅姐,只要是比賽 她都會卯足全力拿下好的成績。因此 受省農會及鹿野地區農會輔導成田媽 媽品牌,利用在地、當季農特產入菜, 例如將皮蛋、剝皮辣椒與香菜串在一 起的三味香,金沙南瓜、鳳梨木耳與 洛神花雞湯、白斬放山雞,再配上一 碗香而不膩的豬油拌飯,讓來臺東一 遊的貴賓可以品嚐到有特色的在地客 家媽媽味,用完餐還可以品茗當地福 鹿茶系列的紅烏龍。
INFO 鹿野鄉永安村永安路 588 號 (089)551-818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40
蒸香五彩饅頭 位於武陵綠色隧道的宋伯伯五彩 手工養生饅頭,是 32 年前劉秋 香從花蓮客家庄嫁到臺東鹿野永 安村後,跟著公公「宋伯伯」學 習外省口味的麵食,耳濡目染情 況下,習得一身製作麵食功夫, 接著更結合永安在地安全食材, 開 發 多 種 五 顏 六 色 的 包 子、 饅 頭,令人食指大動。 五顏六色全是天然食材的顏色, 南瓜、紫地瓜、抹茶、紅麴、山 藥等,製作各種麵食過程繁複、 傳統工法,餡料如南瓜籽、葵瓜
籽等都是自己細火慢炒,高麗菜 乾自己曬,豆包自己炸。產品目 前有全麥五穀饅頭、堅果、地爪、 南瓜、原味、黑糖蔔萄乾、抹茶饅 頭、菜包、酸菜肉包、小籠包、彩 虹小甜包等,劉秋香堅持「長輩傳 下的智慧要傳承」每一步驟絕不可 省略,如此口感才會紮實有嚼勁, 來自客家在地媳婦也可做出優質 的北方麵食。
INFO 鹿野鄉永安村 14 鄰永嶺路 75 號 (089)551-892
INFO 臺東縣鹿野鄉瑞源村瑞 景路二段 8 號 (089)581-087
041
楊記草仔粿 在鹿野高臺地區有位楊婆婆四十 年 來, 以 手 工 製 作 艾 粄, 道 地 的客家口味,成為許多老饕的最 愛,楊記艾粄已成為另一個美食 傳奇。楊婆婆本名鍾滿妹,屏東 縣內埔客家人,從小學習製作各 種 客 家 美 食, 舉 凡 客 家 糍 粑、 紅 粄、 艾 粄 都 是 她 的 拿 手 小 吃。 她所製作的綠茶艾粄口感好味道 佳,而且有健康概念,目前可是 搶手貨。因為講究的就是當天製 作當天銷售,更堅持客家人傳統 作粄的好手藝,用鹿野在地糯米 香 Q 不黏牙、皮薄 Q 彈,裡頭內 餡的菜圃絲配料多到快爆出,加 上用柚子葉來墊底才有它特殊的 味道,蒸過後那一股淡淡的柚香 味,吃起來皮 Q 內餡飽滿,讓人 口齒留香難忘古早味。
曾有顧客品嚐過她的粄,說這是純 正客家口味的美食,口味傳千里, 大受內外地遊客歡迎,鍾阿嬤就靠 這樣實在的好味道打響名號。近年 鍾阿嬤也年紀漸長,由在外工作多 年的兒、媳返鄉接下經營,承襲了 傳統美味的手藝,也傳承客家人克 勤克儉的生活美德及硬頸的堅忍精 神,而為了保留早期客家草仔粿文 化,夫妻倆齊心著手店面大改造, 在一旁空地搭建磚灶,並結合手作 草仔粿 DIY 體驗,讓下一代認識傳 統客家小吃是如何製成,更在創意 發想下,將在地的鹿寮咖啡、火龍 果、紅鞠等加入艾粄製作,試做多 次後終於找到最佳比例,搭配紅 豆、花生等內餡,甜中帶著特有的 香味,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美 食,使粄口味添新意,走出傳統。 而是用創意走出傳統。
INFO 鹿野鄉永安村永樂路 7 鄰 238-1 號 (089)550-602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42
口禾口禾叫餐廳 臺東鹿野鄉有一家公路餐廳位於 臺九線 345.5 公里處,左擁花東 山脈,右臨中央山脈,提供餐飲、 住宿、農產品,讓遊客有多樣化 的選擇。煮出來的菜色美味可口, 加上餐廳有一大片落地觀景窗, 可以眺望臺東山脈,值得讓人細 細品嚐,吃得讓人都不想離開。 這家叫做「咊咊 咊 咊 叫餐廳」,名字 很奇怪,開幕至今,以好吃的菜 色,在花東公路上出了名。 INFO 鹿野鄉永安村中華路 3 段 375 號 (089)552-300
043
關山為本縣客家口比例最高的小鎮,以苗栗居多,情況 與池上相似。就客家族群分布而言,以德高里、里壠壠里 人數較多,各達千人。主要街區中福里,客家多來自苗 栗公館,早年關山鎮農會歷屆理監事亦多為公館人, 因而中福里有「小公館」之稱。豐泉里昌林(農場) 的客家聚落,在日治時代,臺東製糖會社在里壠壠水井仔(泉)有農埸 約 56 甲,原本經營種蔗,因勞力不足,土地多閒置。1939 年,東臺灣 咖啡產業株式會社在雷公火山坡地進行咖啡栽培,成立東臺灣日之出農 場,總面積達 841 甲,派員至西部新竹州招募移民,安置於咖啡會社(電 光里廣興)、下農場(電光里南興)及三農場(電光里東興)等處,各 形成小聚落,而咖啡會社向來客家居多,至今猶然。民國 50 年代,香 茅產業全盛時期,電光里山坡上幾乎全是香茅園,香茅產業沒落後,人 口多數外移。
關山 地區
日治以來,關山各項產業發達,與客家族群的舊產業相關者,包括樟腦、 咖啡、紙業、伐木、香茅等,但因產業變遷目前以稻米為主,早在 60 年前來這裡開墾的客家人,利用關山的黃金土及客家人的客土技術,培 植出全國十大經典好米「關山米」,在日據時代即為臺灣進貢日本天皇 的「御用米」,當時被稱為「皇帝米」。 德高里是關山鎮最大米倉,原係河埔砂礫地德高里,民國 47 年關山大 圳完工通水後,荒埔的土地經由「客土」逐漸闢成水田,目前已成為關 山水稻專業區,設有大型碾米廠,新福里亦有大型碾米廠,經營者都是 客籍人士。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44 1
1 關山大圳 2 廣興蘇屋土樓
往花蓮
3 關山舊火車站 & 關山便當 7
4 關山天后宮
9
5 關山米國學校 6 警察史蹟文物館 7 彭屋三合院
5
9
8 關山米舖
8
9 宏昌客家菜館 9
10 關山花生酥
6
11 合眾國小拼圖特色餐廳
3 4 13 10 12 11
12 關山客家粄條
9
13 火盛製餅舖
197
關山鎮
2
9
197
往臺東
關山鎮人文雅風鼎盛,文藝脈絡頗為久遠,成立於日治時代昭和 12 年 ( 國 26 年 ) 迄今已有 76 年歷史的「德興社」,為本縣道地的客家八音 社團,在當地客庒人士的努力下,目前「德興社客家八音」已傳至第四代, 現有團員都是以農為業的客庒庄「種田人」,皆是利用農閒時之夜晚來練 習。另早期農村客庄婚宴喜慶辦桌時,傳統的「扛桌凳」、「綁竹竿」 習俗亦是本地區重要的傳統,重要的慶典時,在客家耆老指導下,動員 里民一百多人搭設竹棚相當壯觀,也是客庒庄難得一見的大場面。關山在 多位客語薪傳師的努力之下,客家語言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文創美學的 推廣成果也很豐碩。
045
關山大圳 花東縱谷產好米,其生命之泉就是來自於花東的好山好水。早期遷移到 關山的客家人,選擇在不容易開發的高階台地開墾,自己引卑南溪的水 灌溉。為了解決關山、月野、大原段之農田灌溉,大圳於光復後經歷十 餘年之施工,於民國 47 年 10 月 10 日才竣工成現在這條關山大圳。 大圳有一項特色就是地下箱涵,因為水圳和河流交錯,為了讓水圳的水 順利流向下游,如果做浮圳會影響到溪流自然的流域,故大概有一公里 左右的長度,為地下箱涵工程。完工後的關山大圳長達二十公里使關山 地區山麓一帶的荒野坡地,盡化為良田美宅,促進關山土地全面水田 化,奠定「關山米」生產的物質條件。關山大圳不僅使關山地方受益, 同時也嘉惠鹿野地區,可說是關山、鹿野兩地農業生產之命脈,排水灌 溉,孕育無窮生機。大圳有一個守護神,是一塊鎮守在卑南溪上游處的 「犁頭碑」(犁頭符),也有人以「五雷碑」(五雷號令符)稱謂在地 農民視為神碑,傳說是清朝時期就已存在,保佑附近居民生命財產安 全,每年不忘定時祭拜。近年地方也舉辦失傳近 200 年的「跑水」儀式, 希望藉此讓民眾體驗,先民引水開圳的艱辛,並呼籲飲水思源。 關山鎮公所在大圳旁立有「關山生命之源-大圳簡介」,及臺東農田水 利會在初來圳頭所立「關山大圳圳史碑」。二者皆是記載關山大圳興建 的緣由、過程及其效益,經過立碑之處,不妨佇足細讀碑文,可更瞭解 關山的地理環境及地方特色。 INFO 臺東縣關山鎮 臺 20 線 205.6KM 處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46
廣興蘇屋土樓 關山縝電光里舊稱「雷公火」(雷光火),廣興客家聚落大多是桃園、 新竹、苗栗一帶移居而來,日治時代,關山有咖啡產業株式會社,成立 東臺灣日之出農場,就在電光里的山坡地栽種咖啡,該會社派員至西部 新竹州招募移民;這些客家移民分散於咖啡會社(電光里廣興)、下農 場(電光里南興)及三農場(電光里東興)三處,形成小聚落。 其中位於廣興的咖啡會社,一直是客家人居多,由苗栗遷居來的蘇財生 在此建一楝兩層樓的建物,在地人習慣稱之為「土樓」,前面廣場是酬 神演戲集會場所,土樓供上山民眾中途休息的地方;所建兩層木造客家 土樓,是電光里第一棟兩層樓的建築物,「蘇家土樓」有別於一般的客 家夥房,是一座屋齡已逾 50 年的兩層樓木造建築,這座民國 50 年初, 住在這裡的蘇家人,最多的時候高達 28 人,如今只剩下 70 多歲的第三 代屋主蘇文箭。 儘管物換星移,蘇家中繼站的地位卻始終不變,以往曾是臺、客籍居民 酬神演戲集會場所,以及聚落居民上山中途休息的地方,在產業沒落、 人口外移後,蘇家則成了居民平日泡茶聊天聯絡情感的中心。蘇家土樓 所代表的是近 50 多年來電光里客家人和臺灣人的開拓精神,以及如何 與多數的阿美族原住民族群融合之道,具有代表地方的文化價值。 INFO 關山鎮電光里 9 鄰廣興 10 號
047
關山舊火車站 自日據時代以來,臺鐵一直有高比例的客籍員工。鐵路行業與客家族群 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客家鄉親不畏吃苦,投入在鐵路工作。客家人與 鐵路結緣,在每一個環節上幾乎都可看見客家身影。臺灣鐵路發展史 上,也見證客家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另外,早期民間還曾流傳買不到火 車座位票,只要講客家話就可買得到座位票的傳言。 關山鎮為臺東縣客家人口比例最高的鄉鎮,也是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重 點發展鄉鎮。這座位在後山關山的舊火車站,為東線鐵路僅存日據時代 的建築,帶有殖民式的歐風車站,是臺灣鐵路花東線唯一還保留下來最 完整的老火車站,早年客籍員工佔 6-7 成,是客庒庄移民到關山進出的門 戶。目前已被指定為臺東縣『歷史建築』類文化資產。長久以來鐵路與 客家的關係可謂相當密切,關山舊火車站是在地人共同的記憶,尤其是 採用關山米並富含客家風味的關山便當,更是老一輩或是離鄉旅人上車 前必帶的鐵路「客味」。 INFO
關山舊火車站
INFO
源昌關山便當 關山鎮民權路 1 之 5 號 (089)811-364
關山鎮博愛路 6 號 (089)814-391 INFO
關山便當 關山鎮和平路 83 號 (089)811-100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48
彭屋三合院 位於關山鎮德高里西庄的「彭屋伙房」(在地一般人稱「彭家古厝」), 起建人彭土城世居桃園楊梅,於日治末期昭和 17 年來到關山德高租田 開墾穩定之後,才將家人從楊梅接來,著手興建房子。 「彭屋伙房」乃仿楊梅原鄉老屋所建,正身左右雙護龍三合院,非一時 完成,係民國 41 、42 年間分次建造而成(先正身,次右護龍,再左護 龍),為花東地區少見形制完整的傅統客家民居。紅磚紅瓦三合院宅第 「彭屋伙房」,正身五開間,正廳門額上書「隴西堂」堂號,左右護龍 均作凹壽門面,屋頂採硬山馬背,脊堵以彩磁面磚、柳條磚貼飾,院牆 柱頭以圓形球體、柱身以洗石子裝飾,前後出屐簷廊工構簡單,左右院 牆、次間以磚砌「亞」、「壽」窗櫺裝飾,正廳擺設樸實無華,呈現出 傳統農家的簡約風格,古色古香,中視「輕霧」連續劇曾來此拍攝。 已故前關山縝長彭盛煥(1922 — 2003) 為彭土城的長子生前活躍於地 方事務,曾任里長、鎮民代表、鎮代主席與蟬連兩任關山鎮長(1982 — 1990),「彭屋伙房」也因為彭盛煥鎮長而具名氣。 INFO 臺東縣關山鎮德高里
049
關山天后宮 關山天后宮與臺東市天后宮 , 是伴隨臺東拓墾史的兩大廟宇。 其祭祀圈雖以關山鎮民為主 ,但信徒卻遍及池上、海端、鹿野、延平 等鄉鎮 ,信徒也來自多族群 ,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平埔族、阿 美族皆有,是臺東縱谷地區最大的媽祖信仰中心。 其特有的宗教活動「迎媽祖」、「紅粄 ( 紅龜粿 ) 造型」、「大雞比賽 , 為全臺客庄中特有的宗教活動。每年農曆 3 月 23 日天上聖母誕辰的「迎 媽祖」,是花東縱谷僅有,也是在地客庄特有的傳統宗教活動 ,媽祖 神轎陣頭全鎮遶境祈福活動,其主要是由媽祖出巡、淨化轄區、驅邪壓 煞,祈求合境平安、風調雨順。參與遶境神轎陣頭的寺廟包括在地公廟、 私廟、私壇以及來自花東兩縣友宮廟壇,偶而亦有廟際交陪遠從西部來 共襄盛舉者;遶境的陣頭可分為宗教性陣頭與表演性陣頭等各式陣頭行 列陣容龐大熱鬧非凡。 遶境活動從早開始啟駕出發,先下鄉至轄區各庄頭鄰里,午後再回到鎮 內市區,天上聖母遶境賜福於沿途庄頭的信徒,庇祐大家整年都能平平 安安、順順利利,活動一直持續到晚上,當天晚上遶境回駕典禮入宮儀 式及陣頭在廟埕拜廟、表演可說是每年的高潮,各陣頭使出混身解數競 技表演,精彩萬分,活動約至晚上 10 點左右鑾駕入宮,誦經,過爐安座, 才結束遶境儀式。直到現在,媽祖遶境仍是地方生活及宗教盛事之一。 ( 註 : 遶境即神明巡視轄區。) 另在農曆 10 月 15 日「叩謝平安盛大還願」活動,除演出平安戲外並舉 行「紅粄 ( 紅龜粿 ) 造型」、「大雞比賽」等民俗活動。其中紅造型比 賽評比標準為比高 比美 ,以疊出的造型及高度給予不同等第之獎勵; 大雞比賽評比則以雞隻的大小重量比高下,分別給予不同等第之獎勵 , 為全臺客庄中特有的宗教活動。 INFO 臺東縣關山鎮中華路 2 巷 1 號 (089)811-137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50
關山米國學校 關山鎮農會將閒置的碾米工廠和舊殼倉改變成兼具觀光、休閒、教育的 休閒旅遊中心,開辦「米國學校」,變成體驗教室,利用原有的碾米設 施加以改良並設計出一套體驗教學課程,可以看米、玩米、製米、吃米, 體驗製米 DIY,透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及導覽解說,讓遊客親身體驗米食 文化,讓傳統的稻米製造過程,不至於流失,而能更深植在每個人心中, 園區內還有許多裝置藝術與牆面彩繪,悠遊其中十分愜意。 此外,關山當地的客家族群,是最出名的米食專家,可以用「米」做出 各式各樣的米料理,有粄、粄條、肉粽、焿粽、小米粽、糕點等及創意 養生產品,如香蘭九層糕、紅豆綠茶九層糕、山藥麻米署等,讓人目不 暇給,所以米國學校餐廳,特別複刻早期農家的「割禾飯」,訂製陶瓷 大碗公,仿懷舊的古早味碗公飯,並由承襲傳統客家手藝的田媽媽成員 們,料理家常美味,包括新鮮的魚、肉、放山雞、新鮮野蔬…等,獲得 各方熱烈的回響,也成為地方最具特色的餐點。 INFO 關山鎮昌林路 24 之 1 號 (089)814-903
051
警察史蹟文物館 關山分局有鑑於警察文物的大量流失,特地將分局中庭旁原日治時期辦 公廳予以規劃成「關山警察史蹟文物館」,由同仁提供早期文獻、史蹟 等各式警察文物,規劃有服制區、刑事器材區、保安裝備區、通訊器材 區、文具區、交通器材區及車輛等等,擺設過去警察人員使用之各項物 品。 館內保存的珍貴警察文物計 240 件 ,許多文物是從日據時代就保留到 至今,包括用毛筆手寫的戶籍謄本及大量的照片與資料 ; 甚至連日本天 皇御賜的警刀、早期的防火衣,以及巡邏用的油燈都保存良好,讓之後 前來參觀的日本警察都為之感動。由於分局轄區內有許多客家聚落,在 蒐集警用文物同時 ,也保存了部份客庄文物一併陳列,並建立客庄的景 點資料 ( 如瑞源水車米廠、花布燈籠館 ) 提供給參觀的遊客。史蹟文物 館位於分局後庭院內的一座舊日式建築物內,屋外中式庭園水池造景、 客家花布燈籠咖啡廳、泡茶處等設施,另對規劃泡茶區及咖啡區 ,擺牛 車及古時候碾米機等農具,相當具有農村氣氛,非常融入當地社區的客 庄特色具有觀光特色。 一改以往衙門給人難以接近的刻板印象,曾被行政院頒發「為民服務 獎」,隨時髦歡迎民眾前來「泡茶、喝咖啡」,完全沒有「衙門」的氛圍。
INFO 關山鎮中正路 27 號 (089)811-001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52
關山米舖 關山「米舖」客家餐廳是一家古色古香的客家風味餐,裡頭收藏了不少 古文物,陳設客家古農作器具、客家花布,以及看起來超一甲子的長板 凳。 餐廳前一望無際的田園風光與山景,藍天、白雲、蓮花池等,田園造景 有如鄉間的東方普羅旺斯。不僅媒體相繼報導,還是客家電視「59 庄 幸福快樂行」的特約商店,以及客家電視臺八點檔連續劇「幸福派出所」 的御用餐廳。 主廚從小學自媽媽的好手藝,客家小炒、客家控肉、薑絲炒大腸、冬瓜 醬雞湯、雞肉盤(白斬雞肉)、紅燒糖醋魚等,還有吃得到一條條陳年 老菜脯與在地吃玉米長大的放山土雞,一起熬煮的招牌湯品「陳年老菜 脯雞」,老味緖湯頭甘甜好滋味,雞肉結實有彈性。此外,許許多多客家 道地的料理菜色,就等著您的品嚐。 另外不說還真令人難以想像得到,米舖原本是由豬舍改建而成,餐廳前 的美麗蓮花池原本可是豬舍的排泄池呢! INFO 關山鎮順興路 15 之 2 號 (089)812-158
053
宏昌客家菜館 位在臺九線關山鎮的北端,開 車路過可輕易看見餐廳外牆漆 滿綠底白樹油桐花的客家意象。 老板鍾敏淵與老闆娘(掌廚人) 呂慧珠,民國 83 年起承接母親 歇業的「宏昌公路飯店」,轉 型為專業客家風味美食餐廳, 近年來隨著健康觀念的提昇,發揮創新將客家菜帶入另一段特色里程, 一份卡路里菜單,就是全臺獨一無二的創舉。此外,宏昌客家菜館還有 另一項招牌,就是一碗載有滿滿家族記憶的擂茶飯。 一個原本只是餵飽臺九線上行車司機們的公路飯店,如今卻成為花東縱 谷客家文化的美麗註解,用心經營的客家後生,不只嚴格監督選擇在地 新鮮食材,每道菜中展現爐火純青的烹飪技巧,更是為你我的健康體貼 把關。客家美食四處都有,但「宏昌客家菜館」卻在東臺灣創造出養生 食膳的另一股風潮。( 本店現場點餐提供 350 和 400 元 / 人,兩種餐點, 如有需要另可來電預約每人 450~600 元之餐點。)
INFO 關山鎮順興路 6 號 (089)811-321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54
關山花生酥 「半世紀的傳承在高溫熱爐中 ,翻攪一生的心血淬煉 ,粒粒用心挑選 , 顆顆飽滿實在 ,或許不能迎合每一張挑剔的嘴 ,但是我們絕對對得起 每一位上門的顧客。」這是關山鎮 ,做了近半個世紀以上的花生酥專 賣店—關山永全花生酥對自家產品的堅持與用心。 「大家最愛的古早味花生酥 ,不僅是南方客的零嘴 ,更是記憶裡抹不 去的甜蜜 ,想起的是小時候阿婆偷塞在手心的回憶 ,懷念的是阿爸和 隔壁鄰舍泡茶打嘴鼓吃花生的夏天 ,惦記的是兄弟姊妹一人吃一口的 分享快樂 ,因為這些所以我們堅持 50 年來都摻一味秘方叫做「感動」。 這種堅持正是關山花生酥長年以來在客庄永續經營所體認出的客家「硬 頸」精神。 該店招牌-傳統花生酥不黏牙,花生酥脆 INFO 感搭配微甜麥芽糖翻炒至帶點焦糖風味。 從阿太開始三代傳承而下,保留花生的厚 實口感,古早簡單滋味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讓每個人吃的開心無負擔,還會一口接一 口。
關山鎮民族路 86 號 (089)811-322
055
合眾國小拼圖特色餐廳 位在臺東關山臺九線上的『合眾國小拼圖特色客家料理菜』是一家三十 年以上的客家料理老店,早期是由老闆母親以小吃料理而聞名,因為是 道地的客家人,所以道地的客家料理讓在地人吃的是津津樂道,賓客滿 座,是關山人的經典廚房! 擁有廚師證照的第二代老闆劉勇良,從小就傳承母親精湛的手藝,為了 要將客家料理再度昇華,當兵退伍後前往臺北、臺中大餐廳擔任廚師學 了一身中式上海菜的好手藝,回到好山好水的故鄉,以飯店級總舖師的 「手路」料理方式,將在地食材、傳統客家菜、山產,與時尚的上海菜 完美融合,做出讓人驚豔的美味!其中鎮店之寶的「老菜脯香腸」,是 老闆精心研發,以關山在地的豬後腿肉,結合醃製 5 年的老菜脯,製成 香腸,少了油膩多了甘甜,吃起來很有咬勁。老闆另一項絕活就是喜愛 拼圖,餐廳內能欣賞全世界最大的拼圖展示及各項童玩,有趣的是該餐 廳內的包廂與櫃檯名稱,有校長室、教務處,總務處 ( 櫃檯 ),就像是 一間學校,俗稱「合眾國小」。
INFO 關山鎮和平路 2-8 號 (089)812-070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56
關山客家粄條 客家小吃中的「粄條」,大致就是閩南人的「粿條仔、粿仔」,只是發 展到後來在料理上略有不同,粄條和客家美食幾乎是劃上等號,只要有 客家人的地方,都會有美味可口的粄條可以享用,好山好水的關山,在 地物產豐富,當地的客家媽媽大都承襲傳統客家料理的好手藝,喜歡什 麼通通自己動手做,在關山立業 40 幾年的『關山客家粄條』老店,也 是出自於一雙媽媽的手,舉凡菜單上看到的,都是客家媽媽親手完成, 食材包含了豬肉、雞肉、各類青菜等等,都是自己山上放養種植,不但 新鮮、健康且無污染,所有養生的要點,在這裡絕對吃得到,經過臺東 關山鎮出名的關山天后宮旁,一定要來試試傳統客家美食代表『關山客 家粄條』! INFO 關山鎮中華路 71 號 (089)810-643
057
火盛製餅舖 這間隱藏在臺灣關山小鎮巷弄內 的舊式糕餅舖,傳承三代,從日 治時期就開始出爐新鮮美味的麵 包,讓關山飄香萬里,從傳統的 紅豆麵包、克林姆麵包、拜拜用 蛋糕、麵龜到現今大家喜歡的肉 鬆蔥頭麵包、紅豆土司、奶酥甚至還把中秋月餅做出許多人思念的美 味~ 火盛食品不是位在關山熱鬧街頭處,隱藏在小巷子裡,卻是關山當地人 的秘密麵包基地,每一個麵包都充滿樸實的味道,一到下午四點麵包新 鮮出爐,小小店面就人來人往,問著紅豆土司出爐沒?一口酥?巧克力 麵包?中秋月餅什麼時候作呢?在這裡,可以感受到關山的活力溫暖, 還有傳統麵包的好滋味。 INFO 關山鎮中山路 90-1 號 (089)811-173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58
池上 地區
清代大陂池一帶,原本是平埔、阿 美族的居住地,1875 年清政府實 行「開山撫番」政策,新開園成為 後山的駐軍重地之一,此處才漸有 漢人入墾,池上的客家人,溯其源
流,以南部客來的較早,北部客來的較晚,但人數 後來居上,中部客人數不多,外省客人數更少,都 是近百年來才遷移過來的,就整個臺東縣而言,池 上客家則佔全縣客家的 15.9%。 俗稱「舊移民」新興村,原係日本人移民村,日治 時期本村即建有『浮圳』,1925 年何阿坤入墾新 興,闢成水田,其家族人丁旺盛,當時加上請來幫 忙的工人,經常有百人之多,當時輪值煮飯的人, 以打鐘通知分散遠近的人們回來吃飯,而附近的村 民就把鐘聲當成作息時間,因而有了「打鐘吃飯」 的墾拓史小故事。
059
萬安村包括龍仔尾、萬安、溪埔、魏厝等聚落,來自新竹多於苗栗。本 村以魏姓為大家族,開基祖魏建鼎來自新竹,家族所在地形成聚落,通 稱「魏厝」,魏家族人聚集而居,耕作與讀書之外,兼加習武,建築以 圍樓形態作為禦敵之用,「魏厝」或「魏家莊」之地名與聚落由是產生。 本村萬安圳由當地居民開鑿,水源來自萬安溪,自成一獨立的灌溉水 系,農田不受汙染,且土質、水質等條件配合得宜,適合發展有機農業。 信仰方面,池上鄉三大祭祀圈的「聯庄祭祀活動」,除五穀爺信仰外, 同為客家原鄉信仰之義民爺,是北部客家人重要的守護神,本縣僅在池 上有一奉祀於民宅的家廟,為巫國源先生所有,其中黑色義民令旗自新 竹新埔義民廟分靈而來,早年經由新竹、苗栗、南投、臺東池上大坡北 溪再輾轉遷至現址,又從新竹義民祖廟請來粵東褒忠之金色祀牌,歷經 巫家四代人四易其地,至今仍奉祀膜拜。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60
池上鄉向來以稻作為主,「池上米」已成全省性知名的良質米品牌,民 國 93 年邱垂昌代表池上鄉參加首屆稻米品質競賽,榮獲全國稻米品質 競賽總冠軍;接著林龍星、林龍山兄弟更相繼奪得第二第三屆總冠軍, 為池上鄉留下三冠王的殊榮。『陳協和米廠』今已是第三代在經營,米 廠位於臺東縣池上鄉境內海岸山脈的山腳下,地處池上米精華區萬安 村的中心地帶,曾輔導農民連續獲得三屆全國米質競賽冠軍,是一個擁 有一甲子歷史的碾米工廠。米食文化是池上鄉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產業特 色,而「池上便當」已全省隨處可見,古早味的木盒便當,使得米飯更 加香 Q 好吃,樸實不加點綴的菜色,在打開飯包的那一瞬間,飄出的是 一股人間暖情,月臺便當的叫賣聲,自成池上站的懷舊印記。其他與稻 米相關的產業,包括餐飲、及池上蠶桑休閒農場在土地銀行經營時研發 出之平面繭,休閒農業等亦蓬勃發展。
060
061
1 臺東客家文化園區
8 清河堂
2 池上客家產業交流中心
萬安磚窯
3 金色豐收館
稻米原鄉館
4 保安宮
9 有機米與禾鴨池
5 玉清宮.敬字亭
10 仁和堂
6 浮圳.伯朗大道
11 翠華小館
7 大陂伯公廟
12 慶豐糕餅舖 13 震峰茶行 14 大池豆皮店 15 田味家 16 玉蟾園
往花蓮 2
9
17 秋菊皂坊
5 10
7
15
11 12 13
3 1
9
14 16
197
池上鄉 4 6 9 17 8
19 7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62
臺東縣客家文化園區 為振興客家文化,建立永續成長之基礎環境,並塑造快樂、自信及有尊 嚴的客家社會,臺東縣政府在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下,融入地域特質與 社會文化情境,打造「臺東縣客家文化園區」,於民國 95 年 9 月完工 啟用,園區佔地約有 6.5 公頃,建築外觀新穎,進入園區前,就會看到 以油紙傘狀高柱作為入口意象,象徵東部客家穿山渡海移民的精神。園 區包含設置停車服務、廣場、服務區、養身百草區、技藝體驗區、懷舊 產業區、客家文化學苑、童玩遊樂區、鄉民農園區等區域。館內一樓為 遊客服務中心、展演室為藝術展覽之用,視聽室提供影視欣賞,二樓設 有古物展示及主播體驗區等,古文物展示區由關山國中將所蒐藏之客家 文物移撥至此常年展出,有服飾、樂器(二胡、弦、樂譜)、居家生活 用品、飲食廚具、竹編用具、祭祀品、家用工具度量衡…等,並依各生 活層面公開陳列展示,是具客家意義的重要文化遺產。另一創新為園區 與客家電視臺合作設置的「客家電視館」,藉由古物展示區及主播體驗 區等,希望讓到訪遊客,對東部的客家生活,有深入的體驗與認識。
063
園區為讓更多不同族群參與並增加深「客」印象,除常態藝文活動的策 辦,每年全國客庄十二大節慶中備受矚目的大型慶典─『臺東好米收冬 祭』,除推廣客家文化、活化客家文化園區外,更讓臺灣社會注意到臺 東不只有原住民文化,並成功樹立在臺東客家鄉親中,屬於自己的「好 米豐年慶」。
池上客家產業交流中心 「池上客家產業交流中心」( 簡稱地牛館 ),原為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管理處下轄遊客中心,後由池上鄉公所接管整修,經由客家委員會指 導,除了提供遊客資訊導覽服務,並整合客家相關元素、當地特色產業 以及池上斷層研究資料,於民國 105 年 1 月開始試營運,至今陸續舉 辦多場客家文化相關活動及展覽,融合在地特色,並激發出創新客家元 素,帶動地方產業活絡,是來到池上鄉值得大家停留欣賞的文化景點。 INFO
臺東縣客家文化園區 池上鄉新興村新光路 1 號 (089)865-038
INFO
池上客家產業交流中心 池上鄉慶豐村慶豐路 153 號 (089)862-041#155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64
金色豐收館 池上鄉位處在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 之間,新武呂溪流域河谷平原上, 平均高度海拔三百公尺,土壤肥沃 加上溪水夾帶著豐富的有機礦物 質,及境內有全臺唯一的內陸淡水 沼澤「大坡池」調節水位,是花東 縱谷最純淨自然的稻米產區。
型烘乾機、 低溫冷藏桶 , 並引 用新型日本進口礱穀機、精米機 及周邊設備,是全國最先進的碾 米工廠之一。為推廣「池上米」, 農會結合專業碾米加工製程、米 食 DIY 體驗與池上農事體驗活動 等, 於 民 國 100 年 成 立 觀 光 工 廠。廠區內設有金色豐收館,內 含文物區、體驗教室,還提供免 費的場區預約導覽,以及農特產
「池上米」好吃的因素有三:一是「
品展售中心等服務及設施,可預
土質好」,由海岸山脈沖積含黏質
約報名稻草編織 DIY、米麩 DIY、
及中央山脈有機質的土壤闢為良
米糠手工皂 DIY 等體驗活動;此
田,最適合稻米生長。二是「水質
外也設有養生美食餐坊,可以吃
好」,灌溉水源來自中央山脈的新
到好吃的池上米及特色風味餐,
武呂溪,水質清純富含礦物質。三
是兼具教育與休閒的景點,也是
是「氣候好」,池上鄉位居花東縱
東部唯一結合精緻碾米加工與稻
谷最高點,海拔高度在 300 公尺以
米教育之觀光工廠,非常適合全
上,日夜溫差大、日照充足;加上
家大小一起同遊。
遷移來此的客家庄民勤奮開墾,如 此才能生產出享譽全國「香、Q、 甜」的特級良質「池上米」。 好米就要用最好的設備來生產,池 上鄉農會特投資逾新臺幣 1 億元興 建現代化碾米廠,重要設備有特大
INFO 池上鄉新興村 7 鄰 85-6 號 (089)865-936
065
保安宮
有「龍神興旺,合境平安」的巨
保安宮是臺東縣內少數建於清代的
重豐年及雨及時施德澤,萬方匡
廟宇之一,主祀神農大帝,約在光
正日扶忠扶孝顯靈威」,道盡了
緒 8 年間,由先民自高雄縣旗山迎
臺灣農村信徒對五穀大帝祈求的
到新開園(今萬安村)供奉。日據
不僅是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更渴
末期,臺灣總督小林躋造實施皇民
望神明扶忠扶孝的內心道德慰
化運動,保安宮被移作派出所
藉。
型神符,保安宮的門聯,「五穀
用(原址即今錦安派出所),神像 被集中焚毀。 據說神像被焚毀時發生神蹟,神農 大帝大顯神靈,神像從火爐中彈 出,為村民張保所得,暗藏衣腹中 歸家安置並暗中供奉。光復後地方 人士倡議集資重建。將近完成時又 遇地震被震垮,村民並不灰心,繼 續修建成木造廟宇。今保安宮為單 殿懸山式的建築,正殿樑上懸著書
INFO 池上鄉錦園村 1 號 (089)862-204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66
玉清宮和敬字亭 創建於民國 37 年,由信士蔡連福
兩邊對聯寫著 : 字交天下士,亭
向玉皇大帝恭請聖駕蒞臨。祈求香
藏古今書,至今仍保存完好,不
火,暫時以木柱支架、布棚鐵皮為
知道者往往以為金爐。民國 68
屋頂,搭建臨時廟亭供人膜拜。民
年,池上鄉地方士紳看到字紙到
國 42 年建平房廟宇,取名為天靈
處丟棄漂流,有辱先人創字的苦
寺,後易名為玉皇宮,民國 61 年
心, 於 是 在 玉 清 宮 建 造 了 敬 字
正名為玉清宮。民國80年重建完成。
亭,收集的各地字紙,放入敬字
玉清宮於每年元宵節辦理鄉境內三
亭裡燃燒,灰燼則定時集中,在
大祭祀圈的「聯庄祭祀活動」,以
加上玉清宮的香灰,送到河裡祭
錦園村保安宮的五穀爺,與福文村
拜河神,並將灰燼讓水流走,代
玉清宮的天公、恩主公,為三位主
代相傳以延續過去先人敬字惜紙
神。 上 元 祈 福、 中 元 普 渡 共 同 進
的優良文化傳統。
行,年底各庄自行演收冬戲完福。 無論街區或村庄,信仰活動均屬自 發性,與農事、土地、環境密切關 連,是池上鄉一年一度的客庒盛事。 另外設於玉清宮前殿左側的敬字亭 又稱孔聖亭、惜字亭或聖跡亭,是 客家人敬惜紙墨字紙特有的建築之 一,玉清宮所設字亭是為目前花東 兩縣唯一的一座,字亭是六角型二 層建築,最上層內恭奉魁斗星君,
INFO 池上鄉文化路 20 號 (089)862-164
067
伯朗大道和浮圳 早在 1870 年代,一批來自廣東潮州的客家人,選擇來到池上的新開園 開墾。在清光緒 4 年(西元 1878 年)由鳳山移民陳枝和等 18 名和恆 春移民數十名阿美族人合力開鑿,「引新武呂溪水,西北行,長約十里, 始於新開園,尾輸於大坡,灌田二百餘甲」,為清朝時期臺東地區灌溉 面積最廣的圳道,現名列臺東縣歷史建築。 大正年間,因為新興與新開園間地勢低漥,水要流經地勢低漥的湖底, 漥 漥 埤圳組合便以人工挑擔堆成土堤夯實,再於其上設築水圳,引水灌溉新 開園區,以人工築似長城的土堤,上面卻是灌溉水圳,水圳設於高高的 長堤上,浮在地面上,就叫它「浮圳」。現今沿者浮圳規劃有環鄉自行 車道,路經一望無際的農田,景觀風光明媚,大觀亭位於浮圳之上,木 造式的涼亭與步道建築,除了與大自然美景和諧成趣之外,也提供一處 相當舒適、稍作休息的地方。 筆直的伯朗大道正式名稱為錦新三號道路,全長約 2.2 公里,由於兩旁毫無 電線桿,加上逢稻穗成熟時,道路兩旁無邊無際的金色稻穗隨風搖曳,寧靜 的田園景緻,美麗到讓人們心曠神怡,讚嘆不已,有人稱這是臺灣的北海道 田園風景,因伯朗咖啡廣告多次蒞臨這裡拍攝,故被鄉民稱為『伯朗大道』。 伯朗大道所在地於龍仔尾和錦園新興之間的「湖底」,龍仔尾在日據時 代即有新竹北埔庒的蕭氏家族移墾,後來陸續有其他家族遷居於湖底,形 成散居形態的客庒聚落。當地耆老說,湖底是處低漥的農田,進出靠走圳 漥 路田埂,居民所生產之農作物畜牲及日用品,都用人力挑擔進出,對外 交通非常不便,居民後來遂陸續遷移到附近錦園新興萬安聚落,留下今 日這片廣袤的阡陌稻田。為載運製糖原料甘蔗,在此曾興建用牛拉或人 推的輕便車軌道,臺灣光復後軌道廢棄後修建為錦新三號道路 ( 即伯朗 大道 )。在伯朗大道上的一顆茄苳樹, INFO 出現在金城武的廣告中,因而被稱為 「金城武樹」,吸引許多追星族及 遊客前來拍照留念、朝聖騎單車。
池上鄉東 6 鄉道 (089)862-041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68
大陂伯公廟 位於池上鄉慶豐村的大陂伯公廟,為池上地區客家族群的信仰中心之 一。從海岸山脈的高處望下,但見高聳的福德宮正獨自佇立在萬頃良田 中,「福德四方百穀皆由慶大有,神庇合境萬民咸賴護安康」,似乎象 徵著福德正神,正站立在池上鄉的北端,呵護著整個鄉里,鄉民稱為做 「池上福德宮」。福德宮為單殿重簷歇山式的鋼筋水泥建築,土地面積 約有二百坪,外觀酷似城堡,是臺東縣內最大的土地公廟,正殿供祀福 德正神,金身約一公尺高,神桌下供奉著三塊石頭,是改建前的土地公 祠,殿內兩側都有光明燈,供信徒點 燈祈福,這為一般土地公廟所未有; 兩側牆堵上的壁畫,富農業與教育色 彩,左側是穀雨神、風神、雨伯神及 楊振辭金的節義故事;右側則是立春 神、雨水神、清明神及懷橘遺親的孝 順故事,充分反應信徒對土地公庇佑 INFO 池上鄉慶豐村 6 鄰 64 之 2 號 五穀豐登及教節教孝的祈求。 (089)863-095
069
清河堂 萬安有幢「移動城堡」,是一棟建造於西元 1905 年,屋齡已上百年, 形式為一條龍、穿斗式建築的古厝。主體是紅櫸木,牆是黏土,整棟古 厝沒有一根鐵釘,完全用卡榫銜接,保留著傳統的建築文化組合技術。 屋主阿嬤說,古厝跟著其父三度搬遷,就像蝸牛背著殼移動,仍得以原 貌異地重建,最後落腳在池上鄉萬安村,屋內有充祖先滿豐富的生活的 足跡。 古厝原本位於花蓮富里鄉的永豐村,屬一平埔族番王所有,後來張家的 先祖以 4000 斤稻穀買下它,因為主結構是以卡榫接合,可以完整拆下 搬移,於是張家先祖請師傅們先拆下了木結構,再以牛車運至同鄉的石 牌村重新組建起來。後來張家為了生活到池上開墾,漸漸有了積蓄,買 下現在住的地方,古厝再次經原班人馬的拆遷、民國 45、46 年於現址 組合 ( 即 197 縣道 3 公里處,「稻米原鄉館」對面的農舍 )。所以古厝 已隨著張家人搬遷了兩次,稱之為「移動城堡」實不為過。但在三度搬 遷後房子結構缺一角,原來是在拆遷時,分 5 臺牛車搬運,其中第 5 臺 車跑掉,僅留下主樑所致,所以現在看到的古厝是不完整的。 如今張義春主人又賦予古厝新的生命,將之整理成「清河堂休閒農業體 驗區」。將古厝、鄉村、自然及體驗生活相結合為休閒農業體驗區,在 擁有豪爽的個性與一身好廚藝的女主人賴秀有規劃下,提供手工皂 DIY 焢 及販售、用農家的古早大灶製作米苔目體驗、焢土窯、打包帶編織 DIY 及販售、擂茶體驗等,對農村生活有興趣、想來感受的遊客可前來古厝 體驗農村生活。
INFO 池上鄉鄉萬安村 龍仔尾 9 鄰 24 號 (089)862-997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70
萬安磚窯 萬安磚窯廠佔地 1.5 甲,磚窯場廠是荷蘭型的『目仔窯』,以特殊規格 紅磚砌成,窯長 56 公尺、寬 10 公尺,第一目內部高 1.9 公尺,整座窯 19 目,5 支煙囪 (5 個點火口 )。民國 43 年由謝貼建廠,民國 63 年窯 廠易主,由新竹芎林遷移到後山的客籍人士莊訓祥經營。當時花東建築 景氣好,紅磚建材需求大,盛況期窯場工人曾高達二、三十人,復因現 代化自動窯出現後產量大幅降低, 生產成本之雙重壓力下,民國 78 年 關 閉 窯 廠。 民 國 92 年 12 月 10 日 的強烈地震中震毀,目前窯主積極 參與震後復原重建作業,磚窯廠因 此得以保留了大部分的原始風貌, 深具懷舊風情,此磚窯廠為東部縱 谷舊式燒磚廠的代表,使得保存意 義相當深遠。2003 年時被縣政府指 定為「歷史建築」類文化資產,現 INFO 在也是萬安社區重要的文化營造點 之一,成為近年親子共學與校外教 學的熱門景點。
池上鄉 萬安村 1 鄰 1 號之 1 (089)862-256
071
INFO
稻米原鄉館
池上鄉 萬安村 1 鄰 1-12 號 (089)863-689
位於萬安社區入口處的稻米原鄉館,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客家先民拓墾 的艱辛,以及推廣萬安有機米和休閒產業,在水土保持局的協助下,運 用社區總體營造將於海岸山脈山腳下的「197 號縣道」( 臺東縣道 ) 旁, 閒置的肥料倉庫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計劃』改造而成,民國 93 年 10 月落成啟用後,成為社區各項農產展售、藝文活動、講習聚會、休閒遊 憩等活動的場所,兼具社區客廳、導覽活動平臺等功能,適合全家大小、 攜友結伴一起來體驗臺東農村生態與美食。 稻米原鄉館改造工程,除維持原有基本結構,外觀樸拙,有著濃濃的農 舍味道,室內清新明亮,擺飾的莊稼農具,張掛的圖畫照片,都訴說著 農村古老歲月的悠遠恬適,另建造二樓閣樓,做為遊客用餐、品茗、喝 咖啡及閱讀、賞景之處,在此享用傳統的大碗公割禾飯,遠望即是稻田 片片環繞著遠山,讓您感受到農村生活悠然與自在。倉庫磚砌外牆,則 改成頗具詩意的拱形門窗,倍增雅氣;倉庫大門的兩片檜木門板,拆卸 下來後,改造成長型會議桌及餐桌,饒富古趣,離開時別忘了帶包社區 自產自銷的禾鴨有機米,品嚐幸福的味道。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72
有機米與禾鴨池 池上鄉萬安村有位得過良質米競賽「特等獎」的冠軍米王,已經年過七 旬了,但每天都還是赤腳到田裡巡視,他就是蕭煥通。他率先以不用農 藥、不用化學肥料的有機農法,照顧田裡的稻子,就像是自己的小孩, 不必靠儀器的測量,憑老道的經驗與敏銳的觀察力,就能對成長過程精 確掌握,培育出最好的冠軍米,也因此帶動萬安社區有機米產業的發 展,向生機村的目標邁進。千百年前的傳統農作智慧,就懂得運用生態 平衡的方式,利用禾鴨天性好動、雜食的特性,能啄食害蟲、福壽螺等, 而且禾鴨在覓食的過程中,鴨動水動土動的中耕渾水效應,阻隔日照進 而妨害雜草的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長,覓食的排洩物還可以讓土壤增 肥,這種以放養禾鴨共生共作的方式,不僅免用化肥及農藥,就可除去 田間雜草和蟲害,並可以節省人工,更可讓土地的生長體系生生不息, 為農民的好幫手。 萬安社區的農民,在推廣有機米的種植中,再次有這種「種養共生」的 概念,為落實這種概念,捐出約 3000 平方公尺的土地,提供臺東農田 水利會建設「禾鴨生態池」。在社區在總體營造的理念下,配合行政院 農委會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政策,創造親水空間,達成「發展 優質、安全、休閒、生態的現代化農業,提高全民生活品質」之願景, 萬安圳禾鴨生態池工程,於民國 94 年 11 月完工啟用。讓大家看到萬安 客庄社區居民對土地、自然、生態的尊重與永續耕耘的態度,從中喚起 生活中已消失的遙遠記憶。
INFO 池上鄉萬安村萬安橋旁
073
仁和堂 徐代簟,31 歲(民國 54 年)從大陸(當時稱為鐵幕)逃出,在廣東豐 楬 順縣湯坑鎮,由堂哥騎單車載至楬陽,轉到廣州後步行至深圳,趁黑夜 游泳歷 5 小時海上泅渡,偷渡登上香港後藏匿於養雞場,等候接應安排 帶往投靠友人,經 4 個月後取得身份證。 由父親(仁和堂藥房創辦人徐煥光)辦妥入臺許可,再由國際紅十字會 接運來臺,過程驚險萬分猶如起義歸來。仁和堂藥房創辦人徐煥光,祖 籍廣東年少習醫。日據時期和朋友渡海來臺,因日本政府禁止中醫,只 得於基隆碼頭當搬運工。 臺灣光復路經池上,發現這裡好山好水,是可以發展的地方,於是便留 了下來,當時同行的朋友也都一起留下來,一群從唐山來的朋友,開始 在池上開創事業,徐煥光於民國 34 年創辦仁和堂行醫濟世,歷經六十 幾年成了池上歷史悠久的中藥名店。
INFO 池上鄉中山路 269 號 (089)862-018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74
翠華小館 池上有不少客家人,因此客家風味
可做出適合份量的合菜,而且老
美食也是在地特色。位於池上舊省
闆娘非常照顧旅人,總是熱情的
道(池上農會前)的翠華小館,老
噓寒問暖,提供最新的池上旅行
闆本身即為客家人,傳承了客家人
資訊,讓旅人享受濃濃的客家人
好客本性及傳統客家料理之廚藝,
情味。在每年的油菜花季節,翠
採用當地新鮮食材入菜,讓顧客吃
華小館會特別推出以客家菜為
的滿意,是池上人最喜歡聚餐的地
主,精心設計的「油菜花餐」。
方,也是在地人最推薦的餐廳。
所以當您來到美麗的花東縱谷旅
老闆娘劉月梅秉持對客家美食烹飪
遊時,別忘記來翠華小館品嚐老
的熱忱,在她的用心經營下,用優
闆用心烹調的客家美食。
質的池上米,搭配客家口味烹煮爽
INFO
口的炸豆腐、梅干扣肉、放山雞、 客家小炒等招牌菜,已在花東聞名 了十餘年之久。即便是背包客,也
池上鄉中山路 237 號 (089)863-487
075
慶豐糕餅舖 慶豐糕餅鋪是一間擁有 60 餘年好
家人幫忙宅配到家,以解思鄉情
味道的傳統餅舖,創辦人黃登元,
愁,是一項特殊的在地名產。
來自新竹縣關西,從花蓮學得製作
像 這 種 包 裝, 只 有 在 臺 東 才 會
糕餅的好手藝,輾轉至池上開設,
有,以傳統的食材,融合創新口
傳習至今由第三代的年輕人回來經
味,堅持純手工製作的封仔餅,
營。店裡有著古色古香的門面,而
讓老店的好滋味得以流傳;有機
懸掛在牆壁兩側一付付陳舊卻透著
會來到臺東池上,可別忘了,來
油亮的糕餅模具,彷彿訴說著塵封
品嚐這具有濃濃古早味的封仔餅。
已久的故事。 餅店的招牌「封仔餅」,對許多臺 東人來說是童年最美好的回記憶, 原來在臺東早年的月餅就叫做封仔 餅,因將月餅以十個為一組,用代 表吉祥如意的紅紙,把月餅包封成 長條狀(閩南語發音為一封)並封 口,因此命名為『封仔餅』;不僅 懷舊,也別具趣味,成為最具古早 味與在地特色的伴手禮,讓外地遊 子念念不忘,思念家鄉味時還會請
INFO 池上鄉中山路 233 號 (089)862-223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76
震峰茶行 『來食茶打嘴鼓』,就是邀請大家
茶行開設之初適逢香茅行情大
喝茶聊天的客家家常話,更代表著
好,西部客庄大批移民到東部種
客家的好客與熱情及與茶的因緣,
植香茅,位於苗栗的工廠當時也
民國 46 年在臺東池上開設的震峰
是媒介不少鄉親到池上墾植,香
茶行,陪伴東部客庄一路走過來,
茅收入好同時也帶動茶行生意,
見 證 縱 谷 地 區 各 聚 落 的 發 展。60
是最風光的時候。老店裡除了茶
餘年前花東縱谷還沒人種茶,東部
葉及茶壺外,主人蒐集許多骨董
一帶少有茶行,位在苗栗三義的翠
珍藏及客家生活用具,同時也保
生園製茶工廠,每隔一些時日就攜
存許多東部地區發展的老照片,
茶葉來東部販售,建立的銷售點後
供人回味。
來成為茶商,因此當時東部的茶商 都到苗栗翠生園製茶工廠買茶。工 廠為應茶商的要求及拓展市場,決 定在關山、池上及玉里三地,找一 適合地點開設茶行批發茶葉,經過 求神、擲茭後由池上中選、且池上 位居玉里與關山間,兩地的茶商皆 顧到,民國 46 年在池上中山路開 設「震峰茶行」,至今傳到茶行主 人彭兆璋已是第二代了。
茶文化自古以來即是客家族群生 活的一部份, 茶山情歌、茶山對 唱,都是客家茶文化代表之一, 要品味傳統客庄東方美人茶、烏 龍茶等好茶,享受客庄特有的大 碗公茶,這裡可是首選喔! INFO 池上鄉中山路 298 號 (089)862-268
077
大池豆皮店 池上不只出好米還有讓人回味無窮
鮮,但不添加防腐劑不易保存,
的豆類好滋味,沿著田邊慢遊,稻
所以要吃只能來現場買。剛作好
香和豆香交織成大地之母的味道,
的柔嫩豆皮包裹著香菜,稍微煎
循著香氣在稻田圍繞的大埔村中,
過就是一片片外酥內軟的爽口小
可以發現作豆皮已經五十多年的大
點,香醇的味道讓人忍不住一片
池豆皮店。
接一片,原本只是銷往菜市場的
老闆曾金木是來自苗栗三義客家 人,青年時期在相館學畫像,來東 部時先在關山學做豆皮,24 歲到 來到池上開業至今,現由兒子曾勇 龍夫婦,繼承衣缽傳承家業。 有 50 多年歷史的大池豆皮店老闆 娘賴貴妹說:「稻米、豆製品都是 農業社會的營養來源,這麼多年來 所堅持的就是這傳統滋味。」豆皮 店做的豆包、豆皮現做現賣非常新
豆包,因為實在太美味了,成了 稻田旁的隱藏版美食,店外擺放 的桌椅,就是讓旅人參觀豆皮製 作,由老闆導覽介紹,再品嘗現 磨現煮的豆漿、豆花,是品味客 庄美味的好地方。 INFO 池上鄉 大埔村大埔路 39 之 2 號 (089)862-392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78
田味家 田味家女主人張力尤算是池上較早期的返鄉青年,從事過許多不同行 業,發現自己最喜歡的還是「吃」,於是接下家裡的瓦斯行後,便趁著 暑假瓦斯淡季時賣起剉冰、飲品,冬天時也販售暖呼呼的客家點心。郵 局對面的小店舖,陳設樸質簡單、溫馨復古,是在地人夜晚聚會話家常 的所在,也是旅客認識池上的溫暖角落,從簡單的點心中,可以感受到 鄉間樸實的人情味。 每天早上,力尤都要親手熬煮一大鍋的杏仁茶和酸梅湯。杏仁茶以純杏 仁熬煮,沒有一般杏仁茶刺鼻的化學香味,隱隱而發的是溫醇的天然杏 仁香氣,連平時不愛杏仁的人也容易接受;創意搭配的杏仁紅茶,混和 了杏仁與茶香,也是店內人氣商品之一。酸梅湯則運用多種中藥材,加 上臺東特產的洛神,淡淡烏梅香融合洛神的酸甜,呈現出獨到風味。除 此之外,力尤也跟母親學了客家麻糬、牛汶水、客家小粽等傳統客家點 糬 心,讓小店裡除了好喝的飲品,更增 添了有在地風情的小點。雖然開店還 不到十年,但力尤希望發揮客家人一 步一腳印的硬頸精神,不斷傳承,讓 小店成為百年老店。
INFO 池上鄉中山路 242 號 (089)865-556
079
玉蟾園 光復時東部地區瘧疾猖獗,苗栗公館的客家人賴阿玉,日治時期就讀日 本海軍橫濱醫官學校,因念過醫科,舅公建議到東部行醫,池上時當地 瘧疾流行,在 1949 年落腳池上行醫替人看病,並在大坡池上置產。由 其子賴建光將豬舍及果園整理起來做為民宿,為感念父母親賴阿玉與李 秋蟾,將這塊福地留給他們而各取名字其一,合為「玉蟾園」。 「玉蟾園」因為在大坡池上方,所以可以近看,也可以登高到後山俯瞰 大坡池,夜晚更可欣賞池上地區的夜景,每到 11 月也是觀賞螢光點點 的好地方,自然生態非常豐富,小朋友可以在草皮玩耍,遊客躺在老樹 的鞦韆上偷個閒。這裡的有 機蔬菜經過農委會 MOA 的 認證,符合有機標準,保證 安全又健康。這裡用餐很隨 性,看當季有什麼蔬菜可收 成,便現採煮食,保證新鮮 香甜,由於女主人是從事兒 童美術工作的客家人,不但 整個園區充滿了藝術氣息, 有機會還可以品嘗到道地的 客家小炒,想體驗悠閒的田 園生活可別錯過了。
INFO 池上鄉錦園村 162 號 0933-861-063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80
秋菊皂坊 「秋菊皂坊」店名取自女主人陳秋菊本名,總是笑臉迎人的她讓第一次 與她接觸的人感到非常親切。成為「製皂達人」,這一切開始於一個意 外,在擔任池上國中營養午餐秘書業務,在偶然間發現學校廢油竟是倒 在戶外土地上,擔憂廢油對環境的傷害,陳秋菊決定為這看似全無利用 價值的廢棄物尋找出路。 今天的她自信滿滿地說:「任何一種廢油到我手上,都可以變成環保 皂」。一頭栽入手工皂世界的陳秋菊,陸續已經創作過上百種的配方, 本身具有護理背景的她,深知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因此創作過程中 只取用最好最天然的材料,並且創作出為了體貼周遭好友而調配的「敏 皂」、「仕女皂」等。 秋菊皂坊不僅是優質手工皂的創作工坊,更將臺東的在地特產運用到淋 漓盡致,包括臺東在地好米、池上大和牧場的羊奶、關山蜂之饗宴的蜂 蜜,樣樣都是店主陳秋菊創作的素材。來到這裡,客家燈籠裝飾、花布 包裝各式各樣的手工皂令人眼花撩亂,皂坊的產品每個禮拜的星期五、 六、日,在臺東鐵花村展售,在臺北也可以在「臺灣好店」找到秋菊皂 坊的商品唷! INFO 池上鄉仁愛路 191 號 (089)861-172
081
東海岸地區 東海岸地區,北起長濱鄉南至大武鄉,晚清光緒年間,內埔人溫泰坤已 到成廣澳經商,1916 年客家腦丁來到東海岸。1932 年新港築港完成, 恆春、綠島閩籍漁業移民大量移入,成廣澳則日漸沒落。成廣澳、新港 等處客家族群以六堆客居多,北部客分布在成功街區及長濱、東河等 地。海岸區由於背山面海溪流短促,地形切割零細,耕地狹小,聚落孤 立,客家零星分布,此外海岸地區的產業在日治中期為樟腦業、光復初 期為香茅業等,以經濟作物為主。 長濱鄉客家多為來自南投、銅鑼、新竹的北部客,且多有同鄉或姻親關 係。長濱村多來自新竹州的北部客,忠勇村多為腦丁之後裔,有經營香 茅業之經驗;最北端的村落樟原村,日治大正年間,樟原焗腦業發達位 居世界第一,專賣局玉里出張所在樟原設有樟原收納所,樟腦從業者形 成客家聚落。樟腦業全盛時期,樟原客家多達百人,當年專業製腦的北 部客家人,其後裔就住在長濱、成功一帶,民國 76 年停採樟腦,樟原 客家只剩零星幾戶。長濱鄉的農業開發甚早,光復初期稻米產量一度比 卑南、關山、池上及鹿野都高。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82
成功鎮早期客家較集中的成廣澳(俗稱「澳仔」),有天然小港口,係 漢人在東海岸最早登陸之處,亦即溫泰坤「廣恆發」所在地,六堆鄉親 係客家的的主要成員,為漁業都會區,新港漁業資源豐富,但客家從事 漁撈業者不多,卻有投資漁業加工廠,或擁有漁船而成為「山頂頭家」, 是成功地區對本身不從事捕魚工作,卻擁有作業漁船的漁船主所用的 稱呼,這也是戰後新港漁業的特色。成功鎮西側郊區富榮路的丘陵地帶 「柑仔山」,日治時期杉原產業會社新港農場引進「晚崙西亞」,並自 西部招募客籍移民,現為臍橙主要產地。座落於「柑仔山」的伯公廟, 也是當地客家人的重要信仰,伯公廟的設立帶著強烈的拓墾意涵,當移 墾的客家人面對陌生環境及不可預期的天災時,將設立土地伯公轉化成 一種心理慰藉。另外「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三拱式牌樓「廣恆發」商 號是日治時代,東海岸第一家商號,興盛時期,曾是人潮熙攘、東海岸 的經濟重心,也見證了客家人入墾東海岸的歷史意義。如今只剩下殘垣 斷壁,特殊的建築及歷史風華,吸引遊客駐足。 東河鄉客家主要分布於都蘭街區、泰源盆地周邊山區。當地客家均係光 復後自苗栗後龍、通霄、銅鑼等地移入之茅農,當時的東海岸山脈,幾 乎全是香茅園。民國 60 年代香茅業沒落後,紛紛轉作原料甘蔗供應本 鄉都蘭糖廠,都蘭村為本鄉最大的客家聚落。
083
N 往花蓮
長濱鄉
3
1 5 2
成功鎮
4
6 10
1 三山國王廟 2 小港天后宮
8
3 長濱松本苧麻會社遺址 4 新東陽養殖場
9
5 富麗自然農園 6 東昇鮮蝦養殖場 7 都蘭紅瓦厝 8 東河烏奇咖啡
7
9 東米反香碗粿 10 ㄚ貴黑糖農庄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84
三山國王廟 寧城宮座落於臺東縣長濱鄉寧埔 村城山社區,此地區的開發歷史 甚早,很早就有聚落的形成,城 山寧城宮所奉祀的三山國王,正 是早期隨著開客漢族的移墾者帶 至此地。是東部海岸地區開基頗 早的三山國王廟,也是唯一的客 家廟,香火甚為鼎盛。 日治時,日本人曾廢原廟,當地 居民則將三山爺奉請至大樹底下 隱密之處祭祀。光復後,搭建茅 草廟舍迎請三山爺回城山部落奉 祀,民國 42 年,地方人士等組管 理委員會,建新廟祭祀至今,並 改名為寧城宮,此廟是臺東縣唯 一的三山國王廟,原本只有奉祀 三王,亦為廟內的開基神明,後 來又請來大王和二王,並在左邊 祀奉註生娘娘,右邊祀奉福德正 神。寧城宮香火傳薪,延年鼎盛, 祈福保安,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 心。
INFO 長濱鄉寧埔村城山 5 號 (089)832-139
085
小港天后宮 清同治 10 年 (1871 年 ),一名叫
多相同的神像無法區分,信徒只
劉進來的福建籍人士到後山任職
好先夜宿石洞旁,當晚媽祖顯靈
「通事」,由於擔心這塊尚未開
託夢,指媽祖面頰上有一顆黑痣,
發的「蠻荒」之地,於是他請了
隔天信徒起來察看,發現其中一
「媽祖」隨身護行,媽祖金身輾
尊臉上有一黑點,仔細一看是隻
轉 到 了 成 廣 澳 街 道, 終 於 1874
蒼蠅,再經「擲杯」請示無誤才
年建廟駐下,是東部最早的媽祖
請回媽祖金身。
廟,為本鎮客家族群的信仰之一。 日治時代,因為日本政府積極的 推動皇民化運動,因此許多神像 遭到燒燬,漁民們感念媽祖平日 的庇佑,連夜護媽祖金身避難到 基隆海邊一處石洞內 光復後漁民 到基隆欲迎回神像,但卻碰到太
INFO 成功鎮成廣路 33 號 (089)871-062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86
長濱松本苧麻會社遺址 日治昭和 12 年(1937 年)間,樟原山區的北溪、南溪均屬日本「松本 苧麻會社」所有。 樟木砍伐完後,利用該新生地種植苧麻,據原籍彰化的鄰長李金樑回 憶,他們來種苧麻時,會社已在山區建好住家,定期送米菜補給。一甲 地補助 3,000 日圓,苧麻種苗由樟原苗圃免費供應,一年便可採收,經 初步加工成纖維並曬乾後交給會社;從業者閩南、客家都有。 苧麻的纖維做為麻袋、繩索、漁網、軍服的原料。臺灣人稱種苧麻為「種 袋仔」(臺語),客語音同「初仔」。「苧麻會社」乍聽之下,很像「豬 母會社」。苧麻會社的建築物,經美軍轟炸後已經廢棄。光復後,苧麻 仍有種植,到瓊麻大量推廣後,苧麻產業才告結束。日治時期松本苧麻 會社工廠的舊建築,水泥主體結構相當堅固。該建物位在臺 11 線旁, 一般過客均不明原委,殊為可惜。 INFO 長濱鄉樟原村 ( 臺 11 線旁 )
087
新東洋養殖場 新東洋養殖場位於臺東縣長濱
因為累積豐富的水產養殖經驗,
鄉,坐靠東部海岸山脈,面向太
於民國 97 年正式銜接轉型為專業
平洋,擁有天然無污染的優越水
白蝦養殖場,並於民國 98 年通過
產養殖環境。
『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 TAP』認
負責人李忠和是早期來臺東發展 的客家人後代,原和朋友一起投 資九孔養殖,提早退休後,則慢 慢接手養殖場的營運。養殖場創
證,養殖全程不使用任何禁藥物、 抗生素,並定期檢驗水產品是否 有藥物存留,及評估養殖環境是 否遭受污染。
立於民國 73 年,養殖的九孔銷售
經大家口耳相傳,蝦子品質受到
至臺灣、大陸、日本等地區。但
許多的讚賞與肯定,後續則朝網
民國 89 年強颱造成養殖場嚴重的
路宅配多元化服務發展。而李忠
災損,死傷的九孔與硬體設備損
和的兩個兒子退伍後也選擇留在
失無法估算,無奈苦撐 9 年後,
家鄉,接手父親辛苦建立的養殖
民國 98 年即全面停止飼養九孔。
場,將養殖經驗傳承延續下去。
期間因緣際會下李忠和的好友分 送了一些蝦苗,初期在九孔池試 養白蝦,分送親友均獲得肯定。 而蝦池的藻水變化、飼料的品質、 養蝦操作手法、蝦子的健康狀態 等養蝦經驗,都是在九孔池裡養 殖慢慢學習得來的。
INFO 長濱鄉寧埔村界橋 52 號 (089)801-256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88
富麗自然農園 長濱鄉的農稻產業開發甚早,米
後來在家人的支持下,返鄉照顧
農多採一期耕種方式,在 1960 年
年邁生病的父親,接手學習稻作
前後曾經是臺東的米倉,當時長
農務,也重新體會父親一輩客家
濱鄉一期的稻米產量 2943 公噸,
人克勤克儉的打拼耐勞精神。歷
居全臺東縣第二。
經和家人間適應的過渡期,現在
長濱富麗自然農園,近年來轉型 為自然有機農法的栽種,取得慈
和家人很享受在長濱的踏實農作 生活。
心有機驗證,自產自銷,堅持不
由於在外地工作多年,許多朋友
使用農藥,致力創造生物多樣性
知道負責人夫婦,回到鄉下務農
的稻米生長環境。栽種高雄 139
種植稻米,也會在社群網站上分
號稻米,產量較慣行農法減收三
享稻農生活,在口耳相傳下稻米
成,此米種的農務作業時間也較
銷售情況穩定,鄉公所也會不定
長,但米質的口感 Q 彈,長濱的
期協助訂購推廣。
稻米在烹煮時會散發淡淡的米香 味。 負責人李富權為長濱出生長大的 客家子弟,從小幫忙家裡農務工 作,在屏東讀完高職,服完兵役 後,到桃園楊梅汽車工廠工作, 成家立業將近 20 年的時間。
INFO 長濱鄉 ( 村 )6 鄰 46-1 號 0911-238-945
089
東昇鮮蝦養殖場 負責人范仁漢原為苗栗大湖客家
如果遇到收成銷售時節,鮮蝦採
人,曾在中壢學習汽車修理技術
急速冷凍方式出貨,從清洗、挑
並創業,歷經當兵退伍,在中壢
選、包裝到以可達零下 60 度的冷
工作多年間,有機會接觸養殖業
凍設備,在 50 分鐘內將白蝦完成
的專業知識,也開始動心起念的
急速冷凍。也因為過程中沒有加
尋找轉職發展的地方。由於嚮往
水,所以消費者短時間內就可以
東部悠閒緩慢的生活步調,也因
退冰進行料理,烹煮食用非常方便。
為當地的優良水質山景,所以民 國 79 年毅然舉家搬遷到東部置產 生活。剛開始從魚類、草蝦、斑 節蝦到白蝦,一路摸索嘗試累積 專業的養殖技術,養出健康鮮甜、 品質優良的白蝦。目前第二代均 在完成學業後,返鄉幫忙養殖場 的工作,一家人持續在東海岸過 著辛勤知足的生活。蝦類的習性 各有不同,東昇養蝦場以池底為 軟底沙土放養,白蝦為半浮沉養 殖,引離岸 70 公尺附近的海水進 行養殖,每年約 6~7 月間開始放 養,過年前收成,海水養殖能讓 白蝦肉質緊實味美,而銷售部分 目前主要是以中盤商收購為主, 也嘗試以宅配行銷推廣。
INFO 長濱鄉竹湖村 16 鄰 8-5 號 (089)832-112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90
都蘭村紅瓦厝 紅瓦厝是東河客家文化協會會址所在地,老闆即理事長,位在都蘭村新 東糖廠西側,佔地寬廣,有庭園、魚池、花果等造景,是休憩的好去處。 其民宿可容納兩車遊覽車的住客。有意將該處經營成東海岸客家文化、 農特產的對外窗口。 都蘭有很好的衝浪場所,是臺東最新的旅遊熱點之一,不少外國人在此 休閒旅遊或定居做生意。 3 年前,都蘭成立東河鄉客家文化協會,以紅瓦厝為會址。紅瓦厝場地 寬廣,除了舉辦客家活動之外,可接受預約提供民宿。老闆胡彭欽是都 蘭熱心的客家鄉親,以總舖師起家,辦桌 20 多年,經驗老道。其人事 業有成,具「博施濟眾」的理念。
INFO 東河鄉都蘭村 18 鄰 57 之3號 0905-050-563
091
東河烏奇咖啡 所謂「逢山必有客,無客不成山」,位在東海岸山脈中心點的七塊厝, 又名烏心石,因路邊有一棵難得一見的烏心石,距七塊厝 2 公里處的後 寮,老一棵老茄苳樹,並有日治時期「銅礦」遺址,可資開發。 邱仙增自幼在七塊厝成長,讀過七塊厝分校、泰源國中,其後跑遠洋漁 船,之後在新北市經營染整工廠,任公司董事長,人生經歷豐富多彩。 事業有成後,返回七塊厝定居,種植有機咖啡自娛,樂與同好、鄉親分 享。七塊厝邱仙增自產有機咖啡,在此體驗咖啡豆製作之餘,還可觀賞 海岸山脈東 23 線最高點的自然美景。 INFO 東河鄉尚德村七塊厝 43 號 (089)891-021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92
東米反香碗粿 自幼跟隨母親從新竹遷移到臺東
由第三代劉俊良夫妻接手經營
的劉榮華,先在「白毛竂 ( 今池上
後,為了讓大家更認識這傳承一
鄉振興村 )」落腳種植香茅,並且
甲子的客家美味,以其在東海岸
在年節慶時會製作客家小吃、糕
賣碗粿發跡為主題 , 取名為「東
點來販賣;香茅沒落後為了謀生,
米反香客家米食坊」,秉持著客家
在民國 58 年時母子輾轉到東海岸
硬頸的勤奮精神,堅持取用新鮮
成功鎮圖謀發展,發現當地沒有
食材製作,每日現作,期待用米反
人在賣客家小吃,為迎合「討海
來感動愛好古早味的饕客們,讓
人」吃米食的習慣,憑著在家鄉
阿嬤的好手藝能傳給更多人幸福
的記憶,就做水米反等客家小吃來
的客家好滋味。主要產品有肉粽
賣。因成功地區多漢族及原住民,
( 米粽 )、發粿 ( 發米反)、碗粿 ( 水
為拉近他們的距離以漢人的「碗
米反)、紅龜粿 ( 紅米反)、草仔粿 ( 艾
粿」來稱呼水米反。早期劉家賣碗
米反)、古早味麻米署( 粢粑 ),主力商
粿沒有店面,每天將現做的的客
品碗粿香 Q 又有彈性,最讓人津
家美食用小攤車推到市場旁來販
津樂道,也是主人最自豪的產品。
賣,在成功鎮飄香四十餘年,已 小有名氣,為地方人氣商品之一。 INFO
INFO 臺東店 - 臺東市文化街 55 號 0925-895-866
成功店 - 成功鎮中華路 187 號 (089)851-327
093
ㄚ貴黑糖農庄 負責人宋德貴為長濱客家移民後
古法煉製黑糖保留了白甘蔗原始
代,從小跟著父親務農,印象中
天然的風味,並帶有些許的焦糖
國小之前,藉由祖父傳下來的技
香氣。剛開始黑糖分送街坊鄰居,
術,父親就已經有在種植甘蔗並
口碑不錯也有親友詢問購買,所
製成黑糖。他一直幫忙家裡農務
以產量年年慢慢增加,後來就自
到成年,經親友介紹到宜蘭當農
己成立品牌銷售,持續到現在。
機修理的學徒,直到當兵退伍後,
自家黑糖產品內含多種維生素及
在長濱村街區開設修理農機的小
礦物質,且無添加任何人工香料
工廠,後來再轉做從事鐵皮屋的
色 素 及 防 腐 劑, 也 通 過 SGS 310
搭建,直到民國 100 年左右,因
項農藥殘留、重金屬及大腸桿菌
為年紀大了而停止。
檢測合格。
後來搬回山區老宅居住,也開始 想找回記憶中古早味的黑糖,利 用原本父親插秧種田但休耕幾 10 年的土地,基於健康的考量,採 無農藥有機的方式栽種白甘蔗, 以海岸山脈甘甜無污染的水源灌 溉,也利用甘蔗渣及木屑做成有 機堆肥,細心照料,卻也容易招 來野生動物偷吃甘蔗心或蟲害而 造成農損。每年在農曆 12 月,大 約在甘蔗開花前後,恰好是甘蔗 甜度最高的時候收成。選用白鐵 鍋煮糖,以相思樹木柴燒 , 遵循
INFO 長濱鄉 ( 村 ) 長濱路 4 鄰2號 (089)831-142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94
南迴線地區 太麻里鄉客家約百戶,但相當分散,以桃、竹、苗地區來的北部客占大 多數,客家較集中者,以舊香蘭居首,泰和、大王兩村街區居次,太麻 里的舊香蘭 ( 清代稱猴子蘭 ),客家人就占了一半以上,日治時期先後 有新竹、苗栗等地的北部客入墾,由於漢人日增,與阿美族紛爭不斷, 日人遂將阿美族遷到南方的新香蘭,舊香蘭遂成為客家聚落。光復後, 舊香蘭又有屏東縣竹田、萬丹以及高雄縣美濃等南部客移入,是臺灣極 少數的海岸客家聚落,而金針花、釋迦、荖葉等是他們賴以為生的經濟 作物。更特別的是,太麻里還有一群來自雲林的詔安客家人,這裡也是 臺東地區詔安客最集中的鄉鎮。另泰和村是西部進入臺東平原的重要門 戶,漢人移居較早,為本鄉較早形成的漢人聚落之一,居民多為閩籍商 家,該處完全處於平地,與大王村連成太麻里最大的聚落。 而客家人到大武鄉的原因更特別,光復初期,從大武到太麻里沿線,當 時就有許多新竹客家人,在衛生所、衛生室從事基層公共衛生工作。而 臺東縣海岸最南端的大武鄉,更是南迴公路東、西部交通的必經之地, 50、60 年代,休息站的設立,帶動了周邊商機,尤其是開藥房的,許 多客家人經營藥房,靠著暈車藥、提神藥,賺了不少鈔票,早期有許多 客家人在此靠著「賣藥」發跡。
095
太麻里鄉
1
大武鄉
2
1 福農宮與香蘭客庄 2 龍鳳海產店
W 往屏東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96
香蘭客庄與福農宮 早期香蘭村有原住民和漢人,不 過族群之間紛爭不斷,日本人為 了解決這個衝突,就把福佬人和 原住民遷到另外一個地方叫「新 香蘭」,香蘭村這裡大家就叫「舊 香蘭」。 至今這裡的客家族群占了 7 成以 上,也還可以見到客家夥房,其 中保存最為完整者為穎川堂,與 其他居民 ( 閩南人、原住民、外 省人 ) 相處得十分融洽,是東部 相當特殊的客家庄。 而福農宮原祀土地公,老一輩人 認為這裡大都耕田,於是便至 ( 高 雄 ) 美濃的五穀廟分香請來五穀 爺、神農大帝來供奉,據說神農 大帝還曾顯靈要當地人「捨禾就 木」,居民推論了老半天,選了 釋迦來種 , 沒想到卻因此讓農民
賺了大錢,為了感激神農大帝的 恩寵,每年 9 月中旬,農民們便 會組團到美濃祖廟進香。 另外原祀的土地公,在每年土地 公誕辰依客庄習俗「食伯公福」, 約 有 50 餘 戶 信 眾 聚 會, 並 向 伯 公借發財金 2、3000 元,以求會 招來更多的錢財,「年初祈福 (hi fug),年底還福 (Van fug)」,並以 上好的祭品,感謝神的恩德。
INFO
福農宮
太麻里鄉香蘭村 3 鄰 12 號 0928-609-617
097
龍鳳海產店 龍鳳海產店所在尚武村客庄路,其 路名之由來是因遷移到大武的客家 人,有鍾姓、林姓、李姓還有傅姓 等,大多是北部客,因為種香茅, 從事林業而來此落腳,60 多年前, 就住在龍鳳海產店附近,這邊從庄 頭到街尾都是住客家人,所以就叫 客庄路。 尚武村並有南迴地區唯一的港口, 寒 暖 流 在 此 交 形 成 湧 昇 流, 海 水 水養分充足,大量深海魚類在此棲 息,漁產豐富。來自中壢的鍾秀明 跟隨鄉親遷移到此,以種植香茅為 生,香茅沒落後為維持生計改以販賣當地新鮮漁獲,並在客庄路上 ( 舊 臺 9 線 ) 兼營小食堂,最特別之處就是沒有菜單,全憑廚師隨當天的魚 貨決定做什麼料理,在新鮮海產中加入了傳統的客家口味且物美價廉, 頗獲當地及南來北往的旅客好評,經口耳相傳逐漸打響名號,為南迴線 頗具盛名的一家飯館。 現餐廳已交由第二代經營,但仍維持其父創業的傳統「沒有菜單」,由 老闆娘根據店內現有的食材與用餐的人數來推薦菜色,在現代人少油、 少鹽的飲食習慣中,仍保留傳統客家口味,讓每一道海產都讓您嚐到新 鮮的太平洋海味兒。 INFO 大武鄉客庄路 22 號 (089)791-132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098
參考圖文 01. 臺東客家四篇-黃學堂 02. 臺東縣鄉土教材 ( 臺東縣各鄉鎮市寺廟之旅 ) -臺東縣立文化中心 03. 臺東縣本土教育資源網-客庄巡禮 04. 客家新聞雜誌 154 集-後山臺東尋客蹤~臺東柑仔山 167 集-電光里的客家聚落 205 集後山臺東尋客蹤~東海岸客蹤 ( 二 ) 鹿野紅烏龍 05. 後山好客-廣興蘇家老屋 ( 土樓 )、關山大圳守護神、 鹿野鄉瑞源村彭屋「水車米廠」 06. 農村再生歷程網-關山大圳守護神-五雷鎮水碑及泰山石敢當 07. 文建會文化資產部落格-後山印象關山舊火車站、南山寺 08.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個案導覽-關山舊火車站 09. 臺東縣本土教育資源網-客庄巡禮 10. 臺東觀光旅遊網
099
臺東客庄行腳 ,那食此客 發行單位 / 臺東縣政府 發行人 / 黃健庭 出版單位 / 臺東縣政府 指導委員 / 彭歲玲、劉源利、張壽桂、黃學堂、 韓筆鋒、范遠郁、徐啟賢、邱智華 總編輯 / 顏志光 編輯小組 / 歐斐君、劉芳君、葉尚豐 編輯.印刷 / 綠地設計 發行單位地址 / 臺東市中山路 276 號 發行單位電話 / 089-327344 出版日期 / 2018 年 /12 月初版 ISBN:978-986-05-8302-1(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