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追越鐵道遊子的青春
1990 年,對這座島嶼是個風雨飄搖
本次「追越 1990 ─臺大火車社三十
程,野百合世代與舊有勢力的衝撞,一切
談和二手史料,三十年後的我們,試著拼
的年代。臺灣正要歷經解嚴後的民主化歷
的一切都象徵著自由來臨的徵兆。此時, 各式各樣的學生社團也如雨後春筍般萌 芽,臺大火車社就是其中之一。
臺大火車社自創社開始便有許多充滿
理想抱負的前輩,在各項相關領域中揮灑
靑春。從鐵道文化資產保存的前線,到社
年的潛沉與新生」社團展覽,透過一手訪 湊與回頭檢視這些時日裡,社團和鐵道文
化間互相茁壯、互動的過程。雖然展覽的 形式不如以往的火車社那麼動感,但仔細
靜下心,透過此次展覽了解我們的過去, 才能夠不斷追越,讓臺大火車社繼續創造 更多的驚奇。
課間的鐵道知識傳承;從 BBS 的小月臺到
期待另一個三十年,臺大火車社能持
線跡踏查到普及大眾的鐵道攝影、旅遊。
同群體的路上。未來在匆匆的月臺上相
Facebook 的神主牌遊臺灣;從專業的廢 種種光輝或許偉大,或許渺小,但都是眞 確發生在鐵道學生社團之間的,那些曾經 瘋狂的共同回憶。
續堅定地走在這條傳承鐵道文化與連結不
見,拿著攝影機,前輩與後輩又再次為了 同一輛列車聚首時─ 能夠互相說著:
「啊,原來我們都是臺火人。」
1 ◆
國立臺灣大學鐵道暨火車研習社,簡 稱臺大火車社,為國內大型鐵道興趣社 團,自 1990 年成立至今已有 30 周年。
今年本社以「國立臺灣大學鐵道興趣 社團歷史展覽策展計畫」獲得國家鐵道博
物館籌備處補助,策畫「追越 1990 -臺
大火車社三十年的潛沉與新生」特展,自
9 月 12 日至 11 月 16 日於臺大校史館夾層
本計畫可分成文獻整理、人物訪談與 展覽規劃三部分:
社史文獻淸點的部分,我們依據檔案 編目的概念,一一整理了數十份社團文物
與紙本文件,並將重要文件電子化,共計
500 多頁。更進一步,根據整理出的檔案, 從中了解許多社團歷史的脈絡。
書庫展出。
社團人物訪談則聚焦在三十年中不同
追越,取自鐵道的常用術語,原意為
團的狀況及重大事件。我們前後分別拜訪
快車超越慢車。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除 了代表慢而細緻地梳理過往的社團歷史, 理解過往社團發展和鐵道文化間的重要互
動;也希望未來能奠基於前人的努力,讓 本社能不斷超越過去,前往廣闊的未來。 ◆ 2
階段中的重要社員,藉由訪談釐淸當時社 了十位以上的社員前輩,而這些資料和前
述社史文獻參照,讓我們能拼湊出更完整
的社團樣貌。同時,部分訪談經受訪者同 意後也製成影片,在展場播放,添加展覽 的廣度和深度。
展覽規劃則是最重要且是正式對外的
計畫產物。本次展覽分為社團簡史、社團
經營與發展、鐵道興趣經營、文化推廣與 傳承四部份,規畫設計採「全區規劃,分
區編寫」方式進行,依照展覽分區特性及 相關展覽主題,從社員中選定相關專業領 域之負責人,進行撰稿及相關展品規劃。
社團經營 與發展
P.12
鐵道興趣 發展
P.30
文化推廣 與傳承
P.40
選擇校史館夾層書庫作為展場,主因 為其過去作為圖書館使用時,社員們經由 夾層書庫圖書借閱紀錄互相得知校內存在
其他鐵道興趣的同好,間接促成本社的創
立。藉由在社團發源地之一舉辦展覽,彰 顯鐵道興趣的歷史傳承精神。
在展覽之硬體設計上,我們配合具市 定古蹟身分的校史館夾層書庫空間特性, 維持文化資產之建築特色與機能風貌,善 用書庫之現有設備辦理,回應前述選定本 展覽空間之主要因素,使展覽軟硬體主動
與空間產生互動與對話。此外,也針對本 計畫整理及爬梳之史料與論述編寫為展覽 專刊,提供觀展者更深入的理解與體驗。
3 ◆
台火的點點滴滴
社團大事記
◆ 4
5 â—†
â—† 6
7 â—†
â—† 8
9 â—†
â—† 10
2017 2018 2019 2020
11 â—†
驚!臺火竟是這樣創立的 !?
創社之始 文○蔡朝翔、呂孟哲
創社之前
鐵道社創社之始
鐵道被視為軍事設施。因此鐵道對於一般
長李偉智初識於國三,後來也成為建中數
自 1949 年 至 1987 年 的 戒 嚴 時 期,
大眾而言,僅限於一種旅行的工具。但是 在這樣壓抑的年代下,或許是個人因為旅 行、通勤等生活的經驗而對火車產生獨特
的情感,又或是看到日本的鐵道雜誌,從 而對鐵道有一種研究的熱情。
火車社創社社長黃智偉的與第二任社 資班同班同學。兩人在閒聊間知道對方也 喜歡鐵道,於是高中時期便多次以徒步的
方式探索縱貫線、淡水線與宜蘭線瑞芳猴 硐段的橋梁與隧道,後來更多次前往平溪 探索煤礦鐵道。
當解嚴後社會開放的時刻來到時,在
寒暑假時,一行人常利用長途普通車
也不再只是不能拍攝議論的國防機密,反
行,前往更遙遠(如臺東、枋寮)的地方看
政經與文化改革的風氣席捲全臺時,鐵道 而變成急待改革的沉痾。在社會能量爆發 出來的時候,臺大火車社在這樣時空背景 下成立,站上了時代的浪頭。 ● 12
車票效期長的特性,規劃五日以上的旅
各地的古蹟和地方交通生態,晚上則睡夜
車省下住宿費。不過在戒嚴時期「結夥破 壞鐵路器材,唯一死刑」這樣的時空氛圍 威嚇下,這些探險通常只能低調進行。
從鐵道社到 鐵道暨火車研習社
社團,於是在 1990 年 2 月更多的同好也 加入了社團籌備。
另一位創社社員洪致文,出身大稻埕
因為籌備人員的擴大,社團名稱也產
厚的興趣,在高中時就經常四處探索臺灣
幾經取捨,最後定名為「鐵道暨火車研習
望族。從小受父祖輩影響,對鐵道產生濃 鐵道。
另一位創社社員鄭銘彰在就讀世新專
生了分歧,在「鐵道社」與「火車社」間 社」。簡稱則為了避免「鐵道社」有「鐵 定倒社」的諧音而簡稱「臺大火車社」。
科時,因為同學投稿風氣盛行所以也開始
當時在臺大校內最主要的宣傳方式就
偉籌設鐵道社的過程中,透過在薪傳社內
期,選在 1990 年 3 月 27 日召開成立大會,
在自立晚報上投稿鐵道相關文章。在黃智 圖資系的學姐輾轉認識了當時也就讀圖資 系的鄭銘彰。
洪致文入學臺大以後,與同好原本想 創立「火車社」。後來在臺大舊總圖書館
(今校史館)夾層書庫數十年無人借閱的
鐵道書籍上,發現黃智偉也經常借閱同樣
的書籍。雙方見面之後發現都想創立鐵道 刊載於留言本上有關成立大會相關事宜
是在校內貼海報,為了搶下海報的黃金檔 並且動員籌備同好原先所屬的社團來各處
宣傳。此外為「加強鐵道資訊的流通,打
破原鐵道同好閉門造車的研究」,在當天 發行了第一本社刊《Rail》試刊號。
不過原先計畫轟轟烈烈的宣傳,卻在 創社的前幾天遇上臺灣史上最大學運之一 的野百合學運,聲量就此被蓋過去。
從初代社員資料卡可看見社團名稱的分歧
13 ●
社團日常活動 社課
本社社課主要為週三晚間的專題演講
活動,開放社內外同好參與。內容橫跨鐵 道興趣的各種面向,亦有其他交通興趣及 交通議題。
回首來時路
回顧創社的始末,可以發現臺大火車 社從一開始就出現兩種臉譜。有些社員覺 得鐵道比較像是成長過程中探索臺灣、認 識土地的一般性途徑,而不是特殊化的興
趣。同樣因為資訊的缺乏,和關注面向的 多元,比較沒有對於特定的研究面向。
社遊
有些社員對於從小接觸日本鐵道書
社遊可分為期中及寒暑假兩類,主要
輛形式的專精、對外國火車的如數家珍雖
以舉辦時間區分。期中以臺北近郊能夠當
日往返的行程為主,於週末舉行。寒暑假
籍,或是對相關知識著力極深。他們對車 然厲害,但毋寧是一種較窄化的興趣。
則較為多元,例如參訪或長日程的旅行。
掌握資訊來源,代表著掌握更多論述
刊物
或許雙方的認知自始就相差甚多,但經過
本社目前發行的刊物為不定期出刊的
《鐵枝路》,內容以鐵路旅行分享、社團 活動紀錄及攝影作品三大面向為主。
社群 鐵道同好們除了在實體活動交流外, 也透過社群平臺分享知識、經驗與心得, 從過去留言本到 BBS 系統,近年則逐漸由
Facebook、Instagram 等平臺取而代之。
展覽 自創社五年舉辦紀念展以來,已舉辦 多場實體展覽。內容橫跨社團發展、社員 攝影作品及社員的鐵道研究。自 2015 年
本社 25 週年展覽與專列活動取得聲量的 成功後,遂成社團重要的宣傳管道。 ● 14
工具,對他們來講,鐵道是一種「專業」。 三十年來兩種路線的互相討論切磋,逐漸 形成今天社團的面貌,或許也反映了臺灣 「鐵道迷」文化的多元面向。
1996 年社團成果展所繪製的邀請卡
鐵道知識的建構
社課規劃與發展 文○呂孟哲
從自我認同開始
漸為世人所知。同時間各鐵道興趣社團的
體系的核心活動。
鍵手段。
社課,是每一個社團建構認同與知識
成立,正是將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與知識團 結在一起,促進彼此興趣與知識交流的關
解嚴前,鐵道系統作為國防設施的一
鐵道作為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專業
都可能遇到阻撓,甚至是追訴或處罰。僅
從車輛、路線建設等技術面的知識,到論
部分,不論拍攝、測繪或以其他方式紀錄 有少部分的人們得以透過訂閱日本鐵道書
籍或期刊獲得相關的知識,一定程度限制 了知識體系的發展。同時結社自由的權利 也被限制,資訊科技發展也不如今日情形 下,較不利興趣與知識的交流。
解嚴後,在社會的自由氛圍與強勁動 能驅使下,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與新聞報
導,促成了社會大眾對於鐵道的認識,這 些鐵道愛好者的活動也開始浮上檯面,逐
領域,每位社員發展出的議題各顯異趣。 述鐵道與政治、社會發展等的人文對話, 進一步有攝影與模型等創作與鑑賞活動。 隨著社團參與人數持續成長,海納不同興 趣領域的社員,豐富了社課講者與講題的 廣度與深度。
綜觀三十年來的社課發展,從最早在 中午舉行的「午聚」活動,在鐵道的知識 體系逐漸被建構起來的同時,逐漸發展成 現今於週三晚上舉行的課程。
15 ●
早期社課活動與發展
研究,可以想像是一個輕鬆的交流模式,
可分,依附於平常的課程學習時段之間。
目前最早可追溯到第三任社長的時候
學生社課活動與社員的校園生活密不 從早期社團留存的檔案資料與相關訪談, 可了解到社課並非社團創立時即有的常態 活動。
當時中午並非常態上課節數,多數社
在創社時期為凝聚社團向心力貢獻良多。
(80 學年度第二學期,郭必偉社長),就
有留下「行事曆」這類的資料,記載了午 聚的主題及主講人,可以說是今日社課的 前身。
團的社員交流時間與平臺主要是週間的
在 BBS 普及之前,大家也會透過社
通大樓的教室舉行。
討論,是初期紀錄鐵道興趣發展的重要資
「午聚」,每週有固定時間,在綜合或普
午聚的發展 「午聚」的形式主要就是社員們帶著 自己的午餐,一同分享自己的鐵道興趣與
當時手繪再影印的午聚時刻表 ● 16
辦以及「放屁本」(留言本)來進行交流或
料。大家會利用在午聚的時間,或利用課 餘時間於社辦撰寫。
此外,創社時設有「教學」一職,經 考證後發現負責的業務為編輯社團刊物。
早期午聚的情景 (洪致文提供)
今日社課形式的出現 今日社課的活動,所謂在週三晚間舉 行的形式,就目前社辦及相關的文書資料 來說,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時間點可以佐 證是在何時開始,僅能說自 84 學年度第 一學期開始有與今日社課形式類似的行事
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社課
隨著社課編排與講授的經驗增加,到 了社團成立十年之後,社課所要傳授知識 體系已具一定的結構,並且穩定持續運作 十年以上。
曆資料。
大致上是以基礎的鐵道知識為主幹,
另在相關畢業社員的訪談大致可確認
與號誌)、機務(車輛與運轉)三大部門有
84 學年度具有現今的社課模式的資訊為 眞,而社課的內容主要從鐵道入門書籍 (例 如《臺灣鐵道傳奇》等)進行延伸,主題
以在一年之中就運務(車票)、工務(路線
一定的認識與理解,並輔以鐵道史、主題 講演或影片欣賞等活動。
涵蓋基礎知識及相關議題的討論活動,例
這些課程主要由資深社員主講,在學
員的講解,一步步帶領新社員深入認識鐵
動的比例上,會隨著每屆的人際關係、教
如車票、車輛、機務運轉等。透過資深社 道與火車。
93 學年度第一學期
社員古庭維編寫之糖業鐵路講義
或畢業者皆有,因此在基礎知識與其他活 學能量與社員興趣產生差異。
但整體來說,課程的比例一直維持在 固定的平衡上,基礎知識佔全學年的三分 之一左右,可見社課作為知識建構的使 命,藉由了經營知識與經驗獲得了傳承。
資深社員與後輩的知識傳承 社課進行的方式,除了以口頭講述 外,許多時候還會準備參考書目、文章、 簡報或自編講義等方式協助社員的學習。
藉由資料的整理與編輯,體現的是講 師自身的學習與實際探訪經驗,為知識與 經驗傳承留下了豐富的資料。這些資料提 供了後輩準備社課的基本素材,同時也能 窺看不同時期的鐵路發展,是豐富的研究 素材。
17 ●
藉由一代傳一代的方式建構對於鐵道
現況與展望
加入的關鍵,以維繫社團的繁榮。基礎的
社課經過了多年發展,多元的主題加
有淸晰的認識,同一時間也安排主題講演
限制社課參與對象的原則,成功為本社打
知識的認識,可說是社團發展與吸引同學 知識能讓剛踏入鐵道世界的同學能輕鬆但
等針對已有先備知識的社員深度交流,為 鐵道興趣發展及延續貢獻良多。
近十年來的變遷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大家對於鐵道 基礎知識的接觸已經越來越容易,過去所
上具有社會地位及話題性的講者,以及不
開一定的知名度,與校內外的人士一同分 享鐵道的奧秘。
另一方面來說,具有聲量的講者也為 鐵道同好找到加入社團的理由,能讓每個 參與社團的同學產生認同與驕傲。
使用的社課框架逐漸不太適用,社員間鐵
但反過來說,社課捨去建構知識體系
對其他交通工具的興趣,如公路、公車或
對於原本不在鐵道興趣圈內的同學而言,
道興趣領域的差異也逐漸擴大,也開展出 航空等等。
這項任務的同時,也代表缺乏基礎課程。 缺乏先備知識可能難以吸引或留在社團。
因此可以說是大家來到本社,除了與
在社團逐漸成長茁壯的同時,勢必要
深入資訊,滿足自己的求知慾。
何留下長期活躍的社員,而日常的社課正
其他鐵道同好交流外,更是渴望接觸到更
社課的民主化 為了在期待與民意間取得平衡,近年 來本社發展出由社員大會議決社課主題的
模式,另外也在每學期固定挪出一至二次 的社課探討其他的交通議題。
前一學期的期末先募集下一學期想了 解的主題,並透過投票的方式列出優先順 序,交由社團幹部進行接洽與規劃。
藉由這樣的模式,社課的核心逐漸從 知識體系傳承,轉變為個人興趣或職業經 驗的分享,主題則是能夠更快速反應到當 下的社會動態與鐵道發展。 ● 18
考慮如何擴大社團活動的受眾,抑或是如 是一大關鍵。
粉專發展以及社課公開使宣傳日益精緻
遊走於平行線間
社團出遊二三事 文○呂孟哲
從書本到現場
翻閱本社目前所典藏的檔案中,最早
於書本或口語的傳授,更需要透過實地到
歷經平溪、宜蘭、蘇澳、花蓮、太麻里等
對於鐵道社團而言,鐵道知識並不止 訪,藉由在鐵路設施與場站現場的講解, 印證自身的知識並增廣見聞。此外,辦理 社遊也增進社員彼此的認識及交流,並在 與其他學校社團合辦的過程中,促進鐵道
社團的橫向聯繫,因此社遊可以說在鐵道
以社團名義辦理的是 1990 年 4 月 7 日到
9 日的幹部訓練活動。行程自臺北開始, 地,縱貫東部幹線。途中在各點安排解說、 導覽及討論活動,由不同社員負責主持, 是名符其實的「訓練」活動,是創社後最 早兼具教育與遊玩意義的活動。
興趣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關鍵了關鍵角色。
社遊的名目三十年來隨著社團經營的
發展曾有多次改變,極盛時期曾有期初、 期中、期末送舊、寒暑假等不同的活動。
近年來大致上可以區分為期中社遊及寒、 暑假社遊兩種形式。前者以單日能往返的 行程為主,後者則可安排較多天數的活 動,深度探訪各地的鐵道風情。
1990 年 4 月幹部訓練行程表 19 ●
對於本社而言,平溪線與周圍的礦業
花蓮幹部訓練 / 鐵路巡禮
憶,是臺北近郊方便的出遊地點,後來也
本社成立後,先是於同年七月辦理了
鐵道是創社時期許多資深社員的共同回 陸續有社員投入相關的書寫記錄。
在早期的社遊活動中,一個已失傳的
傳統是在平溪線辦理具有迎新性質的期初
社遊,著重的是新進社員彼此交流,行程 則以一日遊為主,但也有二日遊的紀錄。 從檔案可以看到期初社遊多以純粹乘火車 及通俗的景點,是一個輕鬆的鐵道旅遊。
機構參訪
對於一個鐵道興趣社團而言,透過社
臺北機廠參訪,邀請交大鐵道會參與,是 本社第一次與友校社團聯合舉辦活動。隔
月則是「成立後的第一次遠征」,即是以 幹部訓練的名義舉辦「花蓮鐵路巡禮」, 參觀花蓮機務段、花蓮機廠、花蓮港站及 花蓮新舊站,並前往景點遊玩。
在社員的回憶中(《鐵枝路》v.12),
這次的花蓮之行可謂一場「破冰之旅」, 促進來自四面八方的社員間相互了解,認 識大家不同的鐵道興趣。
遊的安排與學校的協助,向鐵路營運單位
後來社團也陸續參觀過南港調車場 (建
等設施場站一窺究竟,是社員們學習與了
心、高雄捷運南機廠。此類參觀活動經常
申請參訪,走進機廠、機務段、行控中心
解第一手鐵道知識不可或缺的活動,也是 吸引大家進入社團的一個契機。
臺鐵函覆同意協助花蓮鐵路巡禮活動
中鐵道社合辦)、臺北捷運高運量行控中 吸引眾多社員及畢業或友校同學參與,是 社團最直接的對外宣傳手段之一。
聯繫!再聯繫!,是參訪成功的必要條件
校外聯合活動
本社創立的前後幾年,其他大專院校
客廳車及糖廠之旅
也有許多鐵道興趣團體創立,其中包含早
「再見東港線」結束幾年後,本社在
道社等,以及高中方面有建中鐵道社等,
請到交大、成大及中正鐵道社一同參與。
於本社的交大鐵道會與晚於本社的成大鐵 在不同學校間因為人的流動而產生出各式 各樣的交流活動。
1991 年正逢臺鐵規畫停駛東港線,透 過時任臺鐵秘書室第三科(公共關係室)任
職的鄧家琦科長牽線,與本社及交大鐵道
1996 年暑假舉辦了「客廳車之旅」,邀
除了臺北到花蓮的車上活動外,也到花蓮
參訪機廠、機務段,是首次有多校鐵道社 團聯合辦理活動。本次活動計有本社 18
人及友社 16 人一同參與,可謂創社以來 空前的熱鬧。
會合辦「再見東港線」活動。
1997 年的糖廠之旅,由於鐵道興趣
藉由邀請媒體記者至東港線進行採訪
興趣的同好一同參與,橫跨嘉南平原上虎
與報導,以及社會大眾的踴躍參與,成功 增加了鐵道文化的曝光與版面。同時這也 是臺鐵第一次舉辦「再會與感謝」這種類 型的活動,象徵著與外部鐵道文化接觸的 開始。
1996 客廳車之旅使用的團體票申購書
專精領域不同,透過邀請校外對糖鐵有
尾、佳里、麻豆、新營及烏樹林等糖廠, 藉由在社員與校外人士的交流,讓社員逐 步認識當時仍較不熟悉的糖鐵,也在臺灣 糖業逐漸走下坡的時候,為這些即將消失 的風景留下紀錄。
1994.-1.31 與建中鐵道社合辦參觀
專列活動
隨著本社的年歲增長,社員一代一代
25週年專列
的更迭,在不同領域各自發展著。社內陸
在二十週年的成功基礎上,五年後的
同參加,聚首回味當時一同在鐵道漫遊的
專列的售票對象擴大非社員人士。
續有聲音希望能舉辦活動邀請歷代社員一
氛圍,也能促進在學社員與畢業社員的聯
二十五週年慶祝活動則決定擴大辦理,將
繫與發展。
在南港至羅東路段開行在已經退出正
20週年專列
了視覺設計、車內服務及周邊活動,諸多
在本社成立二十周年之際,有別於以 往的社慶活動,首次以社團名義向臺鐵申 請專開列車(以下簡稱專列)。
從臺北機廠員工月臺始發,經縱貫 線、宜蘭線及平溪線至十分站,並於新平 溪煤礦辦理社慶大會,傍晚原路原車返抵 臺北車站,全程以兩節 DRC1000 柴油客 車載運旅客。
第一次的專列活動定位是一個社員回
娘家性質的活動,僅開放社內人員參加。
班車營運的光華號 DR2700,並詳盡規劃 亮點成功吸引到許多大眾的搭乘,共享 在具歷史意義的列車上,慶祝本社成立 二十五周年的喜悅。
本次的專列活動也是首次與展覽一同
辦理,以共同行銷為目標,將專列與展覽 合併為一體驗鐵道文化的活動。時序上由
展覽先行開幕,專列售票亦在同時展開, 目的為能使參與者能相互流動。同一時間 車內販售的紀念品也於展場開賣,提供未 能搭乘專列的同好購買的機會。
25 週年專列使用的運轉時刻表
但在辦理專列的過程中,由於專列在車輛 及路線的搭配創造了特殊性,成功在社會 上引起話題,同時也有許多同好為此留下
紀錄,甚至有媒體報導,成為一個推廣鐵 道文化的成功案例。
20 週年專列乘客於北廠小月臺合影
25 週年專列 運轉時刻表 ● 22
鐵道趣味分享平臺
刻畫青春的社團刊物 文○王彥翔
從Rail到鐵枝路
「焱轟」二字是由三個「火車」堆疊
社的同時發行試刊號,隨後以月刊的形式
容,整體排版也相當美觀。不過,《焱轟》
火車社的第一份刊物《Rail》,於創 發行第 1 期、第 2 期。
而成,在印刷、排版方式也比照報紙高規 格,字體較小,除了可以容納更深入的內 僅僅發行一期便無後續。
《Rail》試刊號發刊詞中表明「為了
加強鐵道資訊的流通,打破以往鐵道同好 閉門造車的研究」,因此製作刊物匯集大 家的研究成果。早期由於電腦排版不普
及,因此《Rail》的排版皆以 B4 紙張手 寫後單面影印而成。
《Rail》第 2 期發行後便中斷數個月, 直到 1990 年 10 月在時任社長李偉智任內 在國民黨鐵路黨部贊助下,發行了第二代 刊物《焱轟》。
《焱轟》社團帳冊局部及相關會議記錄
23 ●
目前持續發行的第三代刊物《鐵枝
然而在社團成員一段時間就得面臨畢
邱奕明與邱璟明的協助下,開始引入電腦
戰,至今仍為不定期出刊狀態。
路》則於 1994 年 10 月 1 日創刊,由社員 打字排版,版面也因此工整許多。1 至 18 期為 B5 小開本,釘書機裝訂,頁數約在 二十頁上下,平均一學年可出刊 4 期。
從 1997 下半年開始便因社員供稿量
不足,不但發刊間隔拉長,部分期數甚至 成為僅有總編輯投稿的個人專輯,「請大
業的侷限下,第 32 期後發刊又再面臨挑
社團刊物內容
社團刊物的內容是以鐵道和火車為中心的
文章和攝影作品,主要可以分為見聞遊記 和專題研究兩大類:
家多多投稿」更成為每期編者的口頭禪。
一、見聞遊記
隨著電腦排版技術進步,從第 19 期
社刊草創時雖然期許自己具有傳遞資
內容量明顯提升,頁數平均在三四十頁左
員為主要對象的內部刊物,長期運作下來
改以 A4 紙雙面印刷,排版、印刷品質、
右,第 20 期起更改為雲彩紙封面、膠裝, 發行頻率也回到一學年 4 期的水準。
不過値得一提的是,負責第 30 期編
訊與趣味研究成果的功能,但畢竟是以社 門檻較低的各類型的遊記仍是最常見的主
題,往往佔據過半的篇幅。這些見聞遊記 又可簡單分成兩類:
輯工作的陳怡潔學姊因無法久視電腦,因
鐵道旅行手札、小品文
手工繪製,在電腦編輯浪潮下異軍突起。
諸如車站一景、某車次搭乘心得、長
此封面、社長與編輯的話及文章註解皆由
篇遊記等等。若有社員幸運得以出國遠 遊,也會特別介紹外國的鐵道或運輸系 統,讓其他人大開眼界。
例如盧姝璇學姊記述他前往搭乘瑞士 冰河特快車、少女峰登山列車、法國 TGV
的〈歐洲鐵道行〉(1997),以及古庭維學 長自 2003 年連載的〈古古的日本鐵道旅 路〉系列,內容橫跨世界各地。
另外,旅行遊記也未必都是記敘文,
特別「文藝風」的第 30 期還出現了鐵道 攝影搭配新詩的表現手法呢! ● 24
《鐵枝路》v.30 陳怡潔手繪封面
除了鐵道旅行之外,就讀政大的温文 佑學長亦在社刊中分享政大周邊的公車生
態,文中的照片更留下了許多現今已消失 於臺北市的公車影像,可說是火車社開始 關注公車趣味的開端。 社團出遊 社刊中亦不乏社團活動的紀錄,不僅 可以從中看見學長姐們一起追火車的身 影,更記載不少「搶先看」的參訪行程, 例如木柵線通車前夕在指導老師曹壽民的
介紹下,本社參觀了科技大樓站與木柵機 廠,因此留下臺北捷運初期使用的磁票卡 與馬特拉製電車等第一手資料。
社遊也不只有一人投稿記述,部分期 數還匯整了多位學長姐對同一次出遊的記 述,提供後人更多元的視角。
在社遊風氣方興未艾之下,第 9 期刊
末曾釘上《火車旅遊手冊》試刊號,計畫
將行程紀錄格式化,未來另出專刊,可惜 始終沒有正式發行。
二、專題研究 鐵道技術討論 專題性文章的主題五花八門,主要為 針對某一事件或主題的探討,比較技術性 的如自第 1 期起連載的《臺鐵現今的電腦
車票》、第 5 期起連載的《火車的紅綠燈 -簡介鐵路號誌》、第 5 期的《圖解臺東站
三角線之謎》,和第 11 期的《捷運簡介》
第 12 期《車票收集者資訊行為之研
究》、第 13 期《捷運車輛、車門設施之
探討》則是自學期報告修改而來,引用專
業參考書目,設計研究方法並實際操作, 儼然具論文規格,分量不輕。
另有幾篇比較議題性的文章,代表為 第 5 期起連載的《談臺鐵企業形象之重建 與多樣化經營》。 鐵道歷史與文化 歷史文化方面,早年有第 4 期的《淸
代之臺灣鐵路》、第 9 期的《金瓜石線與 深澳線之始末》等等。
1990 年代後期,出現大量介乎遊記 和歷史專題之間的廢線跡踏查文章,如整
整佔據 16、18 兩期的《掃叭探險隊特集》、
《掃叭隧道的過去與現在》等舊東線紀錄。 後 續 還 有 21 期 的《 追 尋 ( 勘 查 ) 夢
想深澳線》、同期起連載的《南北線大踏 查》,和 25 期的《追憶逝去 -- 走訪基隆 臨港線》等文章。
値得一提的是洪致文學長在《焱轟》 上刊出一篇關於新平溪電氣輕便鐵道的報 導,讓火車社和新平溪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來同主題的文章也投稿至中時寶島
版,將鐵道文化的推廣邁向新里程。二十 年後社慶專列活動時,因為這層淵源,特 地選擇於新平溪煤礦舉辦慶祝大會。
等等,後來此類文章數目則漸漸減少。
25 ●
鐵道史與鐵道社團的見證
火車社的第二個十年間的臺灣鐵道遠
最劇烈的時代,文字間也透露每個世代所
2003 年停閉前,包含古庭維學長在內留
火車社創立以來可說是臺灣鐵道變動 關注的鐵道話題。
草創時期的紀錄多以臺北近郊及市內 鐵道動態為主,反映鐵路地下化工程如火 如荼地進行,以及初次發現在煤礦產業逐 漸沒落的平溪還有珍貴鐵道文物的喜悅。 而在臺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的氛圍下,社 刊也成為社員發表對於臺鐵改革看法的平
臺,得以一窺當時社會對於臺鐵的看法與 改革建議。
1990 年代後期,社團的活動範圍脫 離臺灣北部,觸角開始伸向東部。1996
年火車社成員包下了客廳車前往花蓮,並 參觀了東拓後搬遷的花蓮機廠,同時還留 下了改造為 1067mm 軌距的東線小叮噹 的身影。
征轉向了製糖鐵道,尤其是進入 21 世紀 後少數仍在製糖的仁德糖廠和南州糖廠在
下了眾多鐵道影像、文字與圖像紀錄,見 證臺灣糖業輝煌的最後年代。
除了告別與探索逝去的鐵道風景,技 術的革新、新車的上路等等的簡單紀錄, 都是臺灣鐵路史上的重要見證。今日的我 們再度翻閱著過往的紀錄,滿載著溢乎紙 面的懷舊之情,得以一窺當時年輕鐵道迷 的追車生活,看著前輩們目睹了什麼我們 無緣的歷史瞬間。
社刊不僅見證了操作編輯工具技術的 進步,也留下了每一位社員在這裡的靑春
點滴與互動模式。如今隨著網路與通訊軟
體發達,社團的互動也轉向了網路;然而 在資訊大爆炸的同時,社群媒體也衍伸了 資訊難以保存與搜尋的困境。
雖然紙本刊物看似逐漸喪失舞臺,但
道探險和中興改線段紀錄,首開社團刊物
乎成為留下這些時代吉光片羽的最佳載
之後,高偉鈞和劉文駿學長的掃叭隧 舊線跡踏查記述之先河,更給後人極其寶 貴、可按圖索驥的資料。
在我們面臨資訊保存困境的現在,刊物似
體。或許未來的後輩們,也能藉由這些刊 物裡的文字,體會現在的我們玩火車、追 火車的心情吧!
《鐵枝路》v.17 刊登 劉文駿繪製之踏查 臺東線地圖 ● 26
從放屁本到粉專
鐵道社群的形成 文○蔡朝翔
從留言本的時代開始
此時放屁本上常出現數頁的筆戰,吵
員間的溝通,乃至於社團與社團間,甚至
黃智偉就經常因為找不到人被社員譴責。
網路尙未普及的年代,學生社團與社 與其他社會人士或團體連繫都仰賴放在社
到激烈時可能有用詞過當的狀況,但在爭 吵平息之後就會將該頁以膠水封存,其中
辦的留言本。而由於留言中摻雜了許多社
1990 年 3 月正式創社之後,午聚的
「放屁本」。
逐漸減少,無關緊要的廢話也因為大家
員間的玩笑與廢話,因此留言本也被稱為 本社第一本放屁本是在創社前夕的
1990 年 2 月啟用,在創社初期並無定期
時間與形式逐漸制度化,放屁本使用密度 的自律逐漸淡出。因此第二本放屁本於
1990 年 9 月啟用後,一路使用到 1996 年。
集會,社課或午聚都還未確立,因此留言 本使用密度極高,至當年九月就用完。其 中當時社員造訪社辦時間不定,因此偶爾 會出現找人找不到而產生爭執的情況。
第一本放屁本上
洪致文抱怨黃智偉難聯絡 27 ●
放屁本不再作為社員溝通平臺後,本
PTT NTU-Rail 看版
張,文書資料增多,重要公告文件如開會
PTT 的 NTU-Rail 看版在 2001.03.27
逐漸轉為社團公告的紀錄區。隨著社團擴 通知與社團交接也獨立成各式的文件夾。
但在資深社員畢業後,放屁本成為資 深社員回來社辦時留下自己去向的地方, 放屁本於是又斷斷續續的使用了幾年,直 到 1998.10.12 正式走入歷史。
BBS 站時代
啟用,隨後便在往後十到十五年間成為本 社最活躍的網路場域,是社員間討論及交 流各種鐵道知識的重要據點。
對於社團幹部而言,看板上公告行事 曆、社課資訊、社員大會記錄等正式文書 外,也會利用投票等功能進行統計調查, 決定社課、社遊等社務。
內灣小月臺與陽光沙灘
PTT 作為一個公開的網路場域,具有
1990 年代網路逐漸普及,1992 年友
錄了歷屆新生的自我介紹,以及來自各方
社交大鐵道會架設以鐵道為主的 BBS 站
「內灣小月臺」,曾經是臺灣鐵道圈討論 交流的重要據點。1996 年由臺大學生自 行成立的 BBS 站「陽光沙灘」則是過去社
團交流的主要場域。此外,當時也有社員
在其他校內的 BBS 站活動,如「虎崗歲月」
(桃園高中校友會)的發文轉錄到 PTT 等。
隨著網路服務競爭逐漸白熱化,PTT 逐漸在 BBS 站獨霸一方,多數的 BBS 站
都被整併進去。但在本社的幹部編制上, 仍然保留陽光沙灘與小月臺的「闌尾版 主」到 2005 年。
BBS 的關站或整併多與系統維護困難
或資料毀損有關,當時也未有備份這些資 料的想法,社團曾在這些地方活動的痕跡 現在便難以尋找,僅能從紙本資料、PTT
的文章、其他網站或資深社員口述得知當 時情況,逐步在歷史的洪流重建當時社團 的樣貌。 ● 28
社員剛入社時在看板上自介
對外聯絡、宣傳與招生的功能,所以也收 的網路宣傳。
此外當時個人的社群平臺尙未出現,
另外在二十五週年社慶系列活動時有
多社員分享個人出遊心得或研究成果,而
就加入社團,因此社團除了有校內的社員
看板並不僅作為公共事務使用,也會有許 此類文章便是下一期社刊《鐵枝路》選錄 文章來源之一。
許多資深社員蒞臨活動,留下聯絡方式後 外,也有許多的 OB(Old boy)持續在社 團中活躍,分享各種知識。
隨著個人社群平臺的出現與流行,出
Facebook 粉絲專頁
落格或社群軟體發展,間接影響社刊供稿
本社 Facebook 粉絲專頁「臺大鐵道
Facebook 社團成立後,隨著社群平臺運
創立的原因是為了宣傳二十五週年社慶。
遊心得或研究等私人性較強的文章轉往部
量,也連帶使社版不若以往熱鬧。後來在 作日益成熟,各項社務及討論逐漸轉移的 同時,PTT 上的活動也逐漸減少,至 106 學年度第二學期後已無更新。
社群軟體時代
Facebook 社團 隨 著 社 群 軟 體 Facebook 的 盛 行,
Facebook 社團「臺大鐵道暨火車研習社」 於 2012.09.01 成立,隨即成為社內交流的 主要場域。不過在社群軟體出現後,從個 人頁面的貼文即可了解相關興趣活動,因
此原先的自介文、個人遊記跟攝影作品展 示就逐漸減少。
暨火車研習社」在 2014 年 10 月 7 日創立, 藉由辦理社慶活動累積了不小的聲量,後 來就沿用為本社對外的門面與窗口。
粉絲專頁主要功能為公告社團例行社 課資訊,包含時間、地點與講者,還有其
他各種社團活動,例如社團聯展、杜鵑花 節及專列展覽等。
2016 年本社「神主牌」二十五歲時,
為響應第 50 任社長陳敬恆鼓勵社員外出
的政策,因此有「神主牌遊臺灣」系列貼 文誕生。現在粉專依然十分活躍,貼文的 內容也逐漸精緻豐富,歡迎各位朋友追蹤 及透過粉專聯絡。
Instagram 為了服務 Instagram 使用者,本社在
2018 年 9 月 30 日開設帳號,主要功能與 Facebook 粉絲專頁功能相同,用來公告 社課時間與講者主題等等。
神主牌有了分身後,成為周遊記的主角 29 ●
躺著玩坐著玩還是火車好玩?
鐵道興趣的各種面向 文□呂孟哲
對於鐵道社團而言,維繫社團命脈的
模型與玩具
集在此,交流分享著各自喜好的事物與樂
對於鐵道同好們來說,除了實際搭乘
去去的過程中,大家究竟喜歡什麼?追逐
模擬火車運轉的活動,常見規格有 N 規、
便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鐵道愛好者,透過聚
趣。本社經過三十年的成長,在社員來來 什麼?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社員的各種鐵道興趣 鐵道攝影
當今社內最廣泛的興趣非鐵道攝影莫
屬,小至手機拍攝,大至購買專業單眼相 機者比比皆是。除了交流攝影器材的選擇
與技巧外,也交流列車情報、拍攝地點等 資訊,以抓緊各種鐵道風景與記憶。
25 周年展覽的模型運轉臺(陳敬恆提供) ■ 30
或追逐火車外,鐵道模型是一個能看見與
HO 規等。此外,也有不少同好與鐵道的
第一接觸是源自於兒時火車玩具,如プラ レール(Plarail)或迴力車等。
自造車輛 對於社員們來說,透過模型、玩具雖
然能模擬列車行駛的形態,但卻難以替代
鐵道以外的交通興趣 公路與巴士
搭乘火車的眞實感。對此,本社近年來積
在追拍火車、尋訪鐵道設施與歷史遺
推動,乘載一至四人。每逢社團聯展或杜
其中,巴士是營運範圍最廣、路網最密集
極發展以木、鋼等材料自製車輛,採人力 鵑花節,必能吸引大眾目光,帶著社內外 成員馳騁於椰林大道上。
舊線踏查 社員在追逐營運中鐵道時,經常也會
跡時,常常需要各種交通工具協助移動, 的一種,也與鐵道有所相似之處。於是,
社員們探索巴士與自己的路時,延伸出交 流攝影技巧、紀實心得等活動。
航空與飛機
發現已經廢止的路線遺跡。此時社員們在
社員們朝國外探索鐵道時,也常對搭
圖,並與實際的地景對照及尋訪。進一步
外,社員也會互相交流機票購買的知識,
讚嘆之餘,開始動手翻閱各種資料與地
者更有透過文字與影像紀錄,為研究各地 鐵道的風貌留下資料。
車票蒐集
乘的飛機或航空業的景象有所觀察。此
或是討論服務品質的優劣。在無法出國的
情況下,除了持續探索國內的鐵公路風情
外,也常在各地的機場流連,欣賞與紀錄 翱翔的鐵鳥。
各種票證是搭乘火車不可或缺的要
素,隨著時代的演進,鐵路從過去的硬票 轉變到今日多元的電子票證。社員在搭車
的同時,也常蒐集各地有趣的車票,為了 蒐集車票而搭車也大有人在。此外,社員 之間也會私下流通、交換車票,擴張各自 的蒐藏。
社員們喜歡體驗各種運具(陳敬恆提供)
社員拍攝飛機之景(莊煥彬提供) 社員與國光合影(陳敬恆提供)
31 ■
觀景窗裡外的風景
鐵道攝影行為觀察 文□陳柏丞
攝影是鐵道迷們的重要活動之一:在 現今的社團成員中,幾乎人人皆持有相
機,就算是數位影像尙未普及、攝影器材 相當昂貴的年代,仍可從 PTT 與社刊中,
發覺不少學長們出外拍火車的紀錄,可見 攝影在鐵道迷間的熱門程度。
由於他們「宅」的時候時常奔走四方, 相當容易為大眾所見,也讓拿著相機拍火 車成為了外界對於鐵道迷活動的主要形
象。本展覽將以攝影鐵道迷所拍的照片、 被拍的照片,或是他們攝影時所需的器物
並輔以文字解說,試圖呈現鐵道迷在攝影 上的各式細節,帶領觀眾深入了解攝影鐵 的內心世界。
拍攝火車是旅客常見的行為 不是鐵道迷的專利
■ 32
劃界攝影鐵
鐵道趣味的形式千奇百怪:有些人享 受乘車過程的風景、車輛與軌道的震動回 饋、甚至是氣味;有人專注收藏車票、模
型、或是車輛部件;有人專門研究建築或
探尋廢線跡;有人鍾愛鐵路上的各種聲音, 給他一段車站廣播、車輛馬達聲、甚至是 車輪滑過鋼軌接縫,他都可以分別出隱藏
在聲音之中的細節;當然了,還有很大一 群人熱愛為鐵道與火車留下影像紀錄。
以上所述的各種鐵道迷其實並沒有一 條明確的邊界劃定某個個人屬於何種鐵道
迷,而更像是一道光譜。當然有人只專注
於某種特地的鐵道趣味,但位於光譜極端 直線行駛標準構圖 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多數鐵道愛好者都會 擁有多項的興趣。
科技進步的今日,攝影器材隨處可 得,手機打開也能輕鬆紀錄起生活點滴, 即使是一般旅客也時常拿個相機拍攝火
車,如果說只要拿任何工具往鐵道拍都可
以是攝影鐵的話,那其實攝影鐵的族群可
拍攝車輛過彎的 大頭照
以說相當龐大。
嚴格定義攝影鐵應該是:會專門為了 拍攝火車而規劃旅程,為了去到理想拍攝
點,他們搭上火車純粹為了移動。或有私 人運具的話,便可以輕易去到遙遠的攝影 點,攝影鐵道迷們甚至不會想搭火車。
攝影鐵的視界 鐵道迷為何拍照?
他們的鏡頭又對準了什麼主角?
他們想從這些影像中再現出何種故事?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拍過食物、或是看
大景構圖示例
別人拍食物。有些人拍食物是寫日記,記 錄著平日生活;更多人是為了把照片傳到 社群媒體,向親朋好友炫耀一番今天又吃 了什麼好料;當然也有人能夠把食物的照 片提升到藝術的層次,用影像說出獨特的 故事,甚至以此為生。
拍攝車站建築
拍火車這件事追根究柢其實跟拍食物 是差不多的:
紀錄、炫耀、與偶爾的藝術創作。
人與鐵道的互動
攝影點的選擇 攝影點最入門的選擇當然就是在車站拍
了,直線、彎道。而拍火車的主題可以分為 呈現鐵道記憶的鐵道意境照
車輛特寫、大景、或是其他不同流派。車輛 特寫顧名思義就是專注於傳達火車車輛本身
的力與美,鐵路周遭景物或可做為加分,但 不是必要。
拍攝大景除了列車本身之外,會更強調 鐵道與周遭環境的連結,如構圖比重增加周
遭風景,甚至納入特定地景地標,以強化鐵 在車站月臺邊攝影
道的在地記憶。攝影鐵的鏡頭也不會永遠只
對著火車,也會拍些車站建築、鐵道員或旅 客、或是鐵道周邊的風景等等,這部分並沒 有嚴格標準,端看個人的喜好而定。
不管是城市或鄉村,深山中、海崖上, 只要鐵道所經之處大概都有攝影鐵的身影。
拍火車你會需要 ... 在軌道旁等待
▲在公路邊拍攝 ▼租車拍火車
■ 34
1. 相機 2. 腳架 3. 好用的背包與合腳的鞋子 4. 地圖、攝影點指南,或是記在腦海 5. 時刻表、運行圖 6. 毅力與耐心
鐵道攝影注意事項與攝影禮儀 1. 遵守鐵路法、勿闖淨空區或超越月臺黃線 2. 月臺使用腳架切勿阻擋動線 3. 後到者切勿擋到先者,請有禮協調站位 4. 垃圾隨手帶走 5. 安全行車、禮讓行人
由盛轉衰忠實見證
火車社與糖業鐵道
在火車社創社前期,有一項鐵道系統
同一時期,社遊再次遠赴屏東追糖鐵,由
速消失中的礦業鐵道,既値得深入探索,
心。近年,糖鐵運蔗已萎縮至僅剩虎尾糖
相當吸引社員的目光,那就是當時已在迅 又因為較少見光機會,能吸引一般大眾的 興趣。另一方面,橫跨全臺灣,綿延三千
公里,深入各鄉鎭間的糖業鐵道,也絕未 從社員的視野中隱身。
創社前後,元老社員如黃智偉、黃怡
仁等人,便曾遠征當時仍非常熱鬧的屏東 平原追糖鐵,也目睹各廠列車經南北線齊 聚高屏溪橋西岸,等待凌晨過河的盛景。
如何把如此特殊的輕便鐵道風情、運 輸體系脈絡帶給在臺北讀書的社員們, 也是社課的重要題材。現存有古庭維於
2003 年、2004 年講授糖鐵主題的教材。
這些紀錄可一窺社團對該主題的持續關
廠馬公厝線一處,社員更加把握每個製糖
期的時機,在 21 世紀享受騎機車追火車 的樂趣。
相信在 30 年的歷史中,從早年見證
大量路線、列車運轉的盛況,到近年集中 虎尾一地的朝聖,一定還有許多不為人知 的大團/私揪行程。本次精選出 1997 年
2 月 17 ~ 19 日的一趟寒假糖鐵之旅,看
當時的社員如何把握糖鐵盛世的尾巴,安 排這趟一次玩遍重要景點的旅程。北返後 所寫的遊記中,也可以看見眾人對迅速消
逝中文化資產的反思,如今回頭看,兼具 趣味和歷史紀錄意義。
35 ■
虎尾鐵橋 前身木橋 1907 開通,1931 年改建時,拼裝了數個不同形式、拆卸自縱貫線不同橋梁 的鋼桁架。鐵橋雄踞虎尾溪上,承載糖廠聯絡縱貫線的「省鐵聯絡線」,鋪設有雙重軌
距軌道。雲林大西部的糖鐵系統,也在跨過鐵橋進入糖廠後,以虎尾為 hub 向外輻散。
1997 年當時,虎尾的糖蜜車仍取道鐵橋前往新營副產加工廠,虎尾=斗南間尙辦理貨運 營業。如今鐵橋歷經停駛、大水沖斷又以文資身分修復,成為自行車道的一環。
嘉南大旅社 旅社鄰近新營車站、糖廠,歷年一直是臺火人追糖鐵的好夥伴。門口就有新營糖廠土
庫線,從市區貫穿而過,鋼軌和標誌在 2020 年的今天尙存。旅社似乎曾經轉手,現在的 經營者年紀是到了,對糖鐵卻毫無記憶。
長短樹信號所 長短樹信號所是南北線上重要的五岔節點,位居四糖廠交界,控制四條路線。本次出
遊特別在此等候交接路牌的畫面,而當年因糖鐵結緣,和創社元老黃智偉、黃怡仁熟識的
糖鐵專家張聖坤(張德馬)也共同參與本次出遊,向較少接觸糖鐵的部分社員講解。在長短 樹,他恰好替正圍著糖蜜列車「一陣亂槍」的眾人,留下珍貴的影像。
搬出軌車廂 出軌了!別緊張,這是糖鐵,輕便、「有人情味」的糖鐵。只見帶領參訪的臺糖員工不慌 不忙,甚至讓同學參與復軌。事後,在遊記中自述當了一天的「修復英雄」。
小火車變小貨車 前往麻豆路上,糖廠原先說好要出「小火車」載大家,也許是溝通不良,竟然來了「小貨
車」。所以參加這趟旅程的人受訪時不約而同地講起這段,雖沒搭到小火車卻意外留下深 刻回憶。
搭乘勝利號 即便在當時,糖鐵客運已經停辦十幾年,柴油客車「勝利號」更早就是古董了,為了準備
活動才特別拖出來活動筋骨,也讓火車社社員幸運搭到一小段。2018 年夏天,火車社再
度包租此時轉進烏樹林糖廠、歷經修復外表煥然一新的勝利號,行駛例行觀光營業的新港 東線部分區間。 ■ 36
第一天:台北-斗南-虎尾-新營
虎
陳敬恆 提供
尾
103次復興號 車上集合
鎭
虎尾糖廠 吃冰
虎尾鐵橋 斗南 午餐
陳敬恆 提供
第二天: 新營-烏樹林-長短樹- 岸內-佳里-麻豆
長短樹信號所
陳敬恆 提供
岸內糖廠
鹽 水
營
新營糖廠
節錄自邱璟明 (1997)。 糖廠遊記。鐵枝路 12 期。
鎭
佳里糖廠
含午餐 鎭
麻 佳
里
市
新
壁 鄉
新營
後
烏樹林糖廠 參訪
嘉南大旅社
隆田
豆
鎭
麻豆糖廠 含招待所住宿
第三天:麻豆-新營
陳敬恆 提供
37 ■
從平行線到柏油路
巴士興趣在火車社 文□莊煥彬
在追拍火車、尋訪鐵道設施與歷史遺 跡時,常常需要各種交通工具協助移動, 其中,巴士是營運範圍最廣、路網最密集 的一種,也因此促成了社員接觸此領域的
契機。同樣身為交通興趣的一部分,巴士
和鐵道有許多相似之處,舉凡攝影、紀實、 文物保存、歷史踏查都有著相似的脈絡, 甚至和鐵道有不少關聯,因而成為同好深 入研究的對象。
本單元將以攝影與紀實為例,帶您了 解社員與巴士興趣的互動。
如何拍巴士?
和火車不同,巴士的行駛路線可能因 天候、車流量、號誌而有不小的變化,因
此造就了更高的拍攝難度,對於巴士攝影
迷而言,閃躱路上的障礙物以爭取好的拍 攝角度即是最重要的一門課題,更是從鐵 道跨足此領域的社員們最大的挑戰。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客運公司
紛紛將路線指示牌 ( 類似日文「行先」) 由原先的壓克力板改為 LED 燈,減少更
換路線時的成本 ( 更換壓克力板較耗時費 力,LED 則可直接以控制器切換 )。
有時仍然無法避免其他車輛的干擾 圖中車輛皆無違規 ■ 38
由於 LED 高速閃爍的特性,拍攝者必
2011 年批踢踢 Bustimes 版 ( 公車時
間曝光還要隨著車輛移動容易造成照片晃
甫創立時,僅有少數社員會在網路上發表
須將快門控制在大約 1/60 秒以上,長時 動而模糊不淸,是拍攝容易失敗的主因。 雖然不小的挑戰性讓許多人卻步,仍然有 不少社員熱衷於追逐這些公路上奔馳的身 影,程度甚至不亞於火車。
紀實與其他樂趣
和講求精準時間與交會待避關係的鐵 路紀實不同,巴士由於多變的路況和不穩
定的行駛時間,使得紀實文中的「備註」 更顯得重要;大部分的紀實者也會加上各 站上下車人數,作為研究路線載客狀況與 選擇搭乘路線時的參考。
刻表版,主要放置各路線時刻表及紀實文 )
紀實文。到了 2015 年同好開發出可自動 將資訊編排成巴士紀實格式的 APP 後, 便有更多社員一起加入了這個行列。
一開始或許只是心血來潮的旅程紀
錄,久而久之反而進入了「一次不紀實,
便覺面目可憎」的境界,甚至開始對巴士
領域的其他方面有了興趣。之後的出遊, 社員們更常常兵分多路,搭乘不同路線的 巴士前往同一個目的地,為的就是留下與 眾不同的紀錄。
隨著許多社員開始對巴士產生興趣, 聚會時的話題多了一種,社課和社遊的安 排也漸漸加入了許多巴士元素。這項領域 的加入除了讓許多交通議題討論更為全
快門 1/125 秒,LED 出現斷線
面,也使得社團文化更加的豐富。
多數人喜歡沒廣告的車身
不過難免有沒撕乾淨的情況
除路線編號、起迄點外,也常有政令宣導, 但多餘的資訊也增加辨識的困難。
6506 停駛前,社員葉丞翊紀實文的討論 39 ■
推廣的起點
杜鵑花節 文△陳敬恆
每年九月的社團聯展、三月的杜鵑花 節,是社團擺攤招生、打知名度的時機。
儘管火車社常覺得社團的商品圈在外
面世界,而社員也確實來自四面八方,但 校內基本盤該顧的還是要顧,也藉機讓其 他對鐵道沒有特殊興趣的臺大同學有機會 接觸鐵道的世界。
因此,自 1997 年有杜鵑花節活動始, 火車社就持續參與擺攤至今。
社團的火力展示
聯展和杜鵑花節雖然季節不同,但在 社團擺攤方面基本上並無二致,就是在給 定的帳棚下各顯神通。 ▲ 40
火車社最典型的展演方式就是擺出社 藏的文物、叢書,從桌面掛到帳篷支架, 琳琅滿目。2016 年眼見其他動態社團往
往占用攤位前通道攔路搶客,不甘寂寞地 印製了大幅軌道帆布,配合紙紮車輛展
示, 拓 展 領 土。 凡 過 路 觀 眾 均「 誤 入 鐵 軌」,視線自然被引到攤位來。
機不可失的發財時刻
除此之外也兼賣社團出品文創小物, 基本的有社刊、明信片,2014 年杜鵑花
節適逢社慶,主力在夾層書庫的社展,外 頭文物空虛,主要任務在把人引進校史館 地點較冷僻的夾層展場,攤位就順勢配合 販售專列車上的復刻神主牌、卡貼等紀念
品;系列紀念品此後數場也持續販售出淸。
吸引人潮的各種方式
Q:世界第一條高鐵是在哪個國家?
(A) 德國 (B) 日本 (C) 美國 (D) 英國
回溯較早推出紀念品的目的,其實是 作為獎品、帶動氣氛所需大過商業化考
量。早期典型的活動為有獎徵答:初階挑 選比較大眾、親民的題目,讓觀眾了解鐵 道和生活其實是息息相關;進階可能要搭 配現場的運行圖等資料作答,針對有興趣 的觀眾。
2014.15 年左右,為了回應社會議題, 還特別準備「肥皂箱短講」,希望藉由圖 文並茂的手持看板(PPT 排版輸出)、精簡
2016 年跨域推出集章活動,由本社 提出企劃,置章點於自身攤位、校史館、
土木系交通組攤位。其中交通組亦展出鐵
道模型,不同攤位一次滿足鐵道愛好者的 需求。當然所有活動中仍屬模擬駕駛此類 互動體驗最能吸引觀眾,也在這年後逐漸 定型,和文物展演同成為固定班底。
展品活動
自 25 週年社展置入模擬駕駛,成功 吸引大小朋友後,由社員將日本開源列車 駕駛模擬軟體 BVE,抽換上椰子樹、總圖
等熟悉的臺大街景,製成臺大校園版的列 車駕駛,成功創造話題。
的解說,就臺大人關心的「臺電大樓區間
在兵家必爭的博覽會中,多一輛車在
的敏感度和論述能力。可惜該活動後來因
土」。兩輛自造車輛都曾經載送友社的吉
車」議題發表專業見解,訓練社員對時事 參與觀眾不多,並不成功。
攤位以外處巡迴,就成了重要的「浮動領 祥物,或散發宣傳品的社員,無論車上站 著誰,車子本身都是吸睛亮點。
肥皂箱短講投影片 蒐集印章後回到攤位,在贈予紀念品同時, 蓋上「火車社證明章」留念 41 ▲
手作車輛進化論
自造車輛起源自 2017 年 9 月,當時 於社團聯展推出第一輛彷造柴電機車的紙
紮車,編為 R50 號,骨架為木構不可拆
卸,車內配有座椅、行動電源和車上娛樂 裝置的基座、以及頭燈開關。
R50 在六張犁社員家中組裝完畢後, 半夜在轎車押後護送下,沿馬路迴送椰林
大圖輸出軌道發揮「攔截」過路客功效
大道以待隔日展出。
2018 年 3 月,為杜鵑花節新造仿造
飛快車的鋼體客車,無編號,當時懸掛
Headmark「杜鵑」。骨架為 L 型鋼,拆
卸後可輕鬆裝進社辦或一般運送工具中, 省去倉儲困擾。
除了聯展、杜鵑花節例行出巡,R50 曾在社員組團包租下參與 2017 年臺北同
小朋友專注地盯著列車操作
志大遊行,並出席成大鐵道社楊孝博學長 的婚禮載運新娘。
然而其他沒有這麼風光的日子,因為 體積過大,曾先後秘密隱身校史館倉庫、 大一女地下室倉庫,每回行跡敗露就得轉 移陣地可說相當狼狽。最終於 2020 年榮 幸捐贈給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安養天年。
胡丞皓 提供
R50 迴送鐵博籌備處途中於基隆光復路口 ▲ 42
從興趣深入至參與
社團與校園交通實踐 文△黃瑋程
交通,是生活的日常之一;在臺大占
三、許多社員可能僅是以個人身分零星的
動足以成為一項重要的議題。
政策。
地 100 多公頃的校區內,學生們每天的移 許多人或許會問:身為具規模的學生 交通興趣社團,本社是否在臺大的交通議 題上也有一份聲量呢?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發表言論,因而無法廣傳或匯聚形成 四、臺大校內並沒有鐵道存在,也就無法 吸引社員討論。
社員早期對於學校裡的交通議題,主 要還是紀錄與追蹤,例如校車換了新車輛 以及路線變遷這類以旁觀者看待校園交通 變化的角度切入。
從目前發掘的檔案資料來看,過往關
以可考究的部分,歷史上較多社員
多。這可以歸咎於幾項因素:
始的臺電大樓區間車系列事件。社員之間
於本社社員參與校園交通議題的例子並不
一、多數社員對於交通規劃、政策類沒有 太大興趣,更別說實際參與。
關注的校園周邊交通議題,是 2014 年開 曾針對南北大動脈、小碧潭線存 / 廢 / 改
建等方案,做出許多具有價値的技術性討
論;但有時因為無法得到共識,或是往後
二、社員們曾內部討論過交通政策,缺乏 被歪樓,因而沒有人做出實際行動。直到 足夠理解及形成政策的人力與能量,
2016 年,有圈外人實際抗議並得到成果
校園內形成一股意見。
早,卻始終無法形成具影響力的論述。
「宅在自己的世界中」,也就無法在
後,才有更多人意識到儘管圈內的討論更 43 ▲
從幻想路網到規劃願景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提供
校內外交通倡議
關於校園交通的倡議,最不遺餘力的 則為資深社員吳仕陞。多數人對他的印象 是 2012 年至 2015 年間提出幻想校園捷運
計畫,但他也曾提出一連串很實際的校園 交通改善構想。
鐵 枝 路 第 42 期〈 臺 大 校 園 捷 運 〉 的結語提到「回到改善校園交通的出發
點,希望先加開接駁車班次加強校區間連
結,……,校內則先鋪平所有路面、重要
路口增設號誌、全面淸查廢棄自行車,創
李偉智參選 學生代表之 選舉公報
造更友善的步行及行車環境」。
吳也曾於 2014 年在其個版發出四大
校園交通願景:綜合教室前增設紅綠燈、
或許是這樣的環境下,本社出現了許
鋪、整頓大一女廢棄腳踏車。此外,吳也
蔡朝翔 第 54 任社長
拓寬土木系 = 共同小徑、桃花心木路面重
著墨校園規劃小組討論的校園道路編號。 以上許多爭點到今日來看,仍然相當具有 前瞻性,可惜未進入更廣泛的討論。
學生自治與公共治理 自本社創社以來,目前可考最早參與
學生自治運作的為資深社員李偉智,其於
多同時參與校園政治的社員,包含:
109-110 社科院學生會副會長 黃瑋程 曾任副社長
109-110 工學院學生會會長 呂孟哲 本計畫策展人
109-110 臺科大學生議會議長
因此,往昔較難突破的障礙,於今年 開始有了曙光。
就讀資訊工程學系二年級時曾參選並當選
蔡朝翔曾提出「自來水處(基隆路)」
校園交通有關之政策推動。
的「基隆長興街口」;黃瑋程和呂孟哲更
工學院學生代表,可惜在其任內並沒有與 直到近兩年,從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到 機車路權、道路平權的爭取與倡議,交通 成為臺灣公共議題的主戰場。
公車站牌改名案,順利更改為較容易辨識
是聯手關注 Youbike 2.0 設站情形。此外, 黃瑋程也擔任校園交通管理委員會的學生
代表,顯示社員們逐漸發揮自身的興趣與 專業,踏入校園公共議題。
我們都是文化恐怖份子
鐵道文化資產保存 文△張宇杭 蔡朝翔
1987 年解嚴後,各民間團體紛紛向 社會發聲、訴求。這百家爭鳴的時代中,
創社時期的社員也曾於聯合、中時、自立 等報紙投書,發表對於鐵路政策的看法, 實為往後社員參加鐵道保存的先鋒。
社員畢業後,透過組成鐵道文化協 會,協助鐵道文化保存;同時參與鐵道情
彰化扇形車庫保存
在鐵路還是以蒸汽機關車為主的時
期,臺灣曾有多個扇形車庫,遍布南北以 存放、調度機車。隨時代變遷,因鐵路電
氣化使得扇形車庫的便利性降低,各地的 扇庫紛紛被拆除,空間挪作他用。
報編輯,透過文字的力量將鐵道文化發揚
社員們深知扇形車庫於臺灣鐵路文化
博物館籌備,或是在臺北市高中開設微課
義扇形車庫,卻因突被拆除,於 1994 至
光大。近年,許多社員更是投入國家鐵道 程,對社會與學生傳授鐵道文化,以求永 續發展。
本社三十年來對社會所作出的改變、 為文化所做出的貢獻,可說是獲得相當不
錯的成績。以下,就讓我們用幾項著名案 例回顧。
的重要性,發起保存運動,一開始鎖定嘉
1995 年間轉向保存彰化扇形車庫。
本社只是當時的一部分聲音,決定性 因素在於許多民間團體聲援。但先前社員 於報紙的投書讓民間對鐵道文化也有一定
程度的認識,為當時匯集民意基礎助力良 多。
45 ▲
再見!東港線
當天,鎭安及東港站遊客人山人海,
投書中國時報「東港線最後的 228」一文
製明信片,一大早便搶購一空。鎭安站的
1991 年 2 月 25 日,創社社員洪致文 刊出,引起社會注意。原來,這條配合南
進計畫設置,僅長約 6.2 公里,幾乎整段 位於魚塭間的鐵路,將在幾天之後的 2 月
28 日廢止。經過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臺
許多遊客搭乘列車不斷往返兩站,社員於 月臺上販賣及事前委託臺鐵隨票附贈的自
名片式車票也售罄,為此還特別調用了林 邊的車票,這些事情也多少啟發了臺鐵將 鐵道周邊商品化的走向。
鐵在營運最後一天舉辦東港線最終日的活
東港線走入歷史後,許多媒體記者開
同協辦。
線的觀光價値及未來走向。此風潮雖無法
動,並邀請本社與交通大學鐵道研究會共 營運最終日的前夕,社員郭必偉帶 著 Headmark 南下高雄,並夜宿高雄機
務段。當日的早晨,交大鐵道研究會社員 謝明勳將 Headmark 懸掛於東港線首班 車上,社員鄭銘彰和記者受臺鐵招待搭乘
始撰文反思臺鐵的支線廢止計畫,討論支 挽回半年後同樣走入歷史的東勢線。但對 於剩餘的平溪、內灣、集集等支線,民眾
的保存意識隨著媒體推廣而成長,大眾記 憶成功與支線觀光連結,使支線的營運起 死回生,並得以保存至今。
1001 次南下高雄。
本 次 懸 掛 Headmark 十 分 特 別, 同
時出現臺大火車社、交大鐵道研究會及臺 鐵局三個單位,由此可見當時臺鐵與鐵道 團體間的密切往來,更象徵著臺鐵與鐵道 興趣社團合作的開端。
鄭銘彰與專車合影(鄭銘彰提供)
洪致文投書中國時報 1991.-2.25 刊登 ▲ 46
水源地站長宿舍保存
2013 年 12 月 10 日 變 更 都 市 計 畫 說
臺大兩校區之間,其歷史可溯至 1921 年,
居民、資訊工作者等,創立了臺北機廠文
水源地站位於新店線上,也同時位處 戰後則改稱新店線,並由政府收購納入臺 鐵,直到 1965 年不敵公路而廢線,而水 源地站長宿舍便是見證歷史之重要建物。
2004 年 7 月,文化局舉辦水源地站
長宿舍的古蹟會勘,當時社長陳思銘與溫 文佑等一行人便一同前往察看當時被樹枝
爬滿的宿舍,展現本社能夠跟在地文化資 產保存有連結、接地氣的一面。
在經歷了怪手進駐,面臨拆除危機,
經過許多人的努力後,最後於 2004 年底
明會結束後,一群本來各自關心北廠的群
眾,包括鐵道迷、臺鐵眷屬、社運工作者、 史守護聯盟,其中包括時任《鐵道情報》 副總編的資深社員田耘昇。
為了讓社區居民可以更認識臺北機
廠,2014 年 4 月守護聯盟為里民舉辦了
北廠的導覽活動,並在前社長田耘昇介紹 下,由當時的社員擔任導覽志工。同年 9
月,在北市府舉辦鐵道文化節的同時,為 了使民眾看見北廠即將被開發的未來,守
護聯盟舉辦「眞相導覽」,透過導覽來告 訴民眾眼前的建築可能在開發中消失。
指定為古蹟。隔年校慶,本社協辦了校園
在一連串的行動與各式的倡議後,臺
蒐集及訪談,向民眾介紹與新店線的歷史
更案,隨即文化部指定臺北機廠全區為國
導覽解說社的數場導覽,藉由文史資料的 文化與臺大周邊的連結。
臺北機廠保存與轉型
臺北機廠源於日治時期 1935 年搬遷
的「臺北鐵道工場」,戰前戰後七十年間 擔負了臺鐵主要的車輛維修功能。直到
2012 年,臺鐵配合高鐵南港站工程需要, 再次搬遷臺北機廠至桃園富岡。
臺北機廠遷廠前後,出現了僅保存第 一棟指定為古蹟的澡堂的開發方案,後又
幾經轉折,2013 年市府指定組立工場、
鍛冶工場、原動室為古蹟,部分建物登錄
為歷史建築,並與臺鐵合作辦理開發案, 經臺北市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通過變更都 市計畫後,提送內政部審查。
轉型啟動後,本社亦積極參加相關活動
北市政府於 2015 年 3 月撤回都市計畫變
定古蹟。2016 年行政院核定《臺北機廠
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並於
2019 年正式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感謝各位的付出
Credit List
補助 指導
國立臺灣大學 主辦
國立臺灣大學鐵道暨火車研習社 協辦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校史館營運組
國立臺灣大學學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 社長 蔡朝翔 張宇杭
致謝 古庭維 田耘昇 呂羿熹 李偉智
視覺 胡丞皓
洪致文 凃峻淸 郭必偉 陳律帆
策展 呂孟哲 蔡朝翔 撰稿 王彥翔 呂孟哲 莊煥彬 陳柏丞 陳敬恆 張宇杭 黃瑋程 葉丞翊 蔡朝翔 蔡華洲 ◆ 48
李博緣 周思妤 邱璟明 林佳慶 陳怡潔 張聖坤 黃柏文 黃智偉 黃子瑋 温文佑 楊森豪 鄭銘彰 劉文駿 謝廉一 譚聿駿 林佑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