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folio͘ Pei Jhen
Selected Projects 2023 逢 甲 大 學 建 築 專 業 學 系 李 珮 甄
؇ݒɼ᧼ܢɼࢤɾ ଘሥըࣗݶɾ ࡑݳሚ೯ɾ ౺ߍඔదՆ੍ ըሥࣙހາုదڒغ
目錄
1.
2.
樸 式 育 農
町 之 城 111-2 大四下設計 TIME : 李珮甄、林語柔
111-1 大四上設計 台中城鄉競圖 _ 入圍 (作品為競圖後修正版)
議題討論 :
可食地景 少子化與高齡化現象 公共開放空間之效用調配
議題討論 :
台中文化舊城區都市衰退 青年族群社會經濟與生活困境
空間策畫 :
公共空間複合式使用與分配 連接都市環境藍綠帶 節點、集合式空間設計 資源永續循環 都市農教場育凝聚社區力
空間策畫 :
配合中區再生計畫發展創 業孵育基地 擴大社會住宅情感聯繫促 進社交媒合 托老托幼,安居樂業 微型城市,日式風情
P. 51
P.13 9
4.
新 心
水 城 記 憶 庇 護
112-1 大五畢業設計初步提案 TIME : 李珮甄、林語柔
110-2 大三下設計
議題討論 :
台中文化舊城區都市衰退 既有傳統商業式微
議題討論 :
空間策畫 :
中區捷運站預定地之交 通門面定位 複合式文創商城帶動社 會發展 空間留白強化都市核心 廣場功能 城市生活博物館 力
空間策畫 :
P.21 17
失 憶 台 北
—
3.
都市邊陲與社區復興計畫 常民記憶存留與自主設計 城市與河堤之斷裂 人情與世代之斷裂
節點式社區活化縫合斷裂 現象 系統性社區走讀路徑串聯 增加人情聯繫空間提升人 口族群多樣性
P.29 25
樸式 育農 U rb an F a rm
台中地形特色具多條河川。早期 農村逐水而居,傍水而生。昔日 川邊皆可見的田園風景,然因時 光荏苒,今日受都市化的水泥覆 蓋。過去農業的記憶逐漸被都市
遺忘。本設計位於台中東區藍綠 帶的界上。加上時代變遷,人口 開始出現高齡少子的議題,並牽 動著我們的生活。此設計將重新
定義校園和公園之間的關係。整 合被分割的綠帶,連結周邊都市 紋脈,拉近農園和城市的關係,
打造一個東區新型態都會農園
01
01
02
台灣少子高齡化日益嚴重
當今台 灣人口問題 少子化及 人口高齡化 日益嚴重。 老 年人 口已於20 17年超 越幼年人 口,預估20 65年則 達 幼 年人口的5倍。未來學齡 人口也將持續萎 縮,預計2070
年,各學級學齡人口將比2022年減少一半。
東區發展前景也難逃少子與高齡化 台中車站計畫雖帶動東區都市前景,但也難逃面臨高 齡化少子化的人口問題。加上由分析得出人口數高但 出生率卻不高的矛盾。因此東區人口將呈現青壯年、
少子化 挑戰校園對 未來都市 的角色扮演。台中東 、南區校 園分佈密集。進而探 討少子化的 情況,
發現位於東區的東峰國中受少子化衝擊嚴重。
老年人口上升,而幼齡人口卻停滯或持續下降問題。
ϭϬϬϬ ϵϬϬ ϴϬϬ ϳϬϬ ϲϬϬ ϱϬϬ ϰϬϬ ϯϬϬ ϮϬϬ ϭϬϬ Ϭ
ϵϮ ϵϯ ϵϰ ϵϱ ϵϲ ϵϳ ϵϴ ϵϵ ϭϬϬ ϭϬϭ ϭϬϮ ϭϬϯ ϭϬϰ ϭϬϱ ϭϬϲ ϭϬϳ ϭϬϴ ϭϬϵ ϭϭϬ ϭϭϭ
東峰國中學生 人數
少子化衝擊校園,都市角色將改變
而由東峰國中歷年人數趨勢推估求得 50年後學生120人, 教職人員25人。
高齡化 、少子化
校園閒置空間增加
㆟㢟
高齡化、少子化造成社會資 源供給失衡 ,社 會福利需求擴大
少子化影響校園招 生不足,致使校園多出空 閒空間 ,無法達成空間的最 大效用
都市 農園 友善多元城市
歷史紋脈消逝
生產者與消費斷層
台中地形特色多河 川,早期農村傍水而生 。
校園角色轉變
過去6、70年代田園風景消逝 於城市都市化 。
農園與城市連結
農業生產與食品消 費關係疏遠,都市人們逐 漸遺忘食物源頭 。
大型活動 大型活動
活動 活動
藝文表演 藝文表演 市集攤販 市集攤販
老人 老人
社區 社區
進駐餐廳 進駐餐廳
遊憩者 遊憩者 跑步者 跑步者 健身者 健身者
03
老年人 老年人 青年人 青年人
自行車 自行車
體健 體健
孩童 孩童
學生家長 學生家長
教育 教育
大專生 大專生 國小學生 國小學生 教職人員 教職人員
基地受多個單位切割
基地與周邊空間與動線的關係
藉動線從新找出空間定位
將新空間串聯周邊紋理
01 東、南區校 園分布密集
0 2 東區車 站發展將帶 動東區 03 園道串 連多個綠色 空間
0 4 旱溪多 個支流建立 水川意象
台中地勢形成多條溪流串流台中盆地。早期農村逐水而居,傍水而生。昔日河川邊可見的田園風景,今日則受都市水泥叢
林埋藏得不見蹤跡。我們基地正位於台中綠帶(環形園道)及藍帶(旱溪流域)的交界帶上,周邊校園分布密集。本設計將重新 定義校園和公園之間的關係。整合被分割的綠帶,連結周邊都市紋脈,拉近農園和城市的關係,打造東區新型態都會農園
04
9
6 5
18
17 7
3
10
20
19 17
2
16
4
1 14
8
12
15
13
11
1
農 場 中心
11
二 二 八紀 念 廣 場
2
老 人 日照 中 心
12
摘 果 舞台
3
國中部
13
親 水 舞台
4
幼兒園
14
親 水 步道
5
校 園 停車 場
15
腳 踏 車步 道
6
國 中 校門
16
蔓 生 舞台
7
日 照 校門 口
17
花 園 步道
8
公 園 停車 場
18
勞 工 服務 中 心
9
貨 櫃 市集 廣 場
19
大 智 公園
20
養 雞 場/ 肥 料 處理
10 集 會 平台
05
本設 計作為 台中 東區新 型態都 市農園 。 將引 用樸門 農藝 的精神 ,帶入 人本、自 然、永續 循環的 教育 概念。於都 市叢林 裡強 化藍綠 帶重 要性,使隨 著都市 化演 變的城市不要遺忘農業的根本。
雨水收集
食物鏈循環
雨水收集
廢物處理
飼養家禽
作物種植
農產收成
將樸門農藝精神帶入,帶領孩子、
以家為核心概,各個農園為獨立單
老人及社區居民打造農藝教育園區
元,中間核心提供休息及倉儲使用
水 能源
食品加工
庇護
廢物
食物
食品販售
個人
廢物處理
作物販售
倉儲
在地 區域
生計
健康 長照植物
心靈
公義
耐旱作物
社區
問題 少子化日趨嚴重,未來教育資源將供過於求
少子化
高齡化持續上升,社福資源需求不斷擴大
高齡化
台中南區舊城區都市成長緩慢沒有特色
區域發展
氣候變遷氣溫上升,需做都市系統應對策略
氣候變遷
都市農園實驗基地 -
都市農園
強化發展南區農工地方特色 兒童教育精簡,小型國小農業實驗所 調節及應變未來都市氣候 地方社區共融
構思
基地 議題
構思
區位 歷史
農工院校中間節點 綠帶園道東南端點 藍帶綠川\旱溪匯集 以住宅區為主 故去來為水田,自民國60 年改建為東峰國中
設計 企圖
· 分享資源 · 院校合作 興大分享教育資源 · 可食公園 - 社區作物自給自主 · 分享資源,並提倡社區農業
資源
樸門 永續
·
自然
· 凝聚社區發展 · 社區活動 · 農民市集
社會
教育
能源
· 大自然教育 · 農業教育 · 食物教育 · 永續教育
· 水資源回收再利用 · 雨水儲存再利用 · 農業循環系統 · 太陽能板及省能設備
06
ÐÈÈðʱêĂ ]Ú
幼兒園
$ ÞÈ
ÐÈÈ Þ ± Â ]Ú
CðÂ걦ðÊ ê±ÐÊ
;±Ê Þ¨ Þê Ê ĂȤ Þ ] Þû± â 9ðʱÐÞ +±¨ ] ÐÐÂ
農場中心
舊有國中
設計打通校園和公園的界線,讓邊界具視線的穿透,同時公園又能與運動場合併。並整合東峰國中建築使用 ,釋出 多的空間提供兒童、老人及社區居民。置入新的農業及社區活動空間,提供此農園一連貫的生產及銷售需求。
07
Ϭϭ
ϬϮ
Ϭϯ
Ϭϰ
0 1 / 校 園 開 放 空 間 改 造 成 可 食 農 場, 供學生 及老人學習 栽種 0 2 / 於 廣 場 上 打 造 蔓 生 涼 亭, 讓 藤 蔓 可 食植物 能攀岩至頂 做遮蔭效果 0 3 / 親 水 濕 地 步 道, 連 結 藍 帶 水 意 象 , 將廢水 收集做濕地 淨水 0 4 / 採 果 舞 台, 於 此 區 適 當 距 離 種 植 多 樣果樹 ,提供採 果及分享的 平台
08
町 之 城
城 市是 文化 的 容器, 文 化是 城 市 的靈 魂。 日 治時 期打 造 了台 中 舊城 區的 城 市紋 理 並稱 正方
形 街廓 為町 。 而 近年 政府 希 望 保 留這 些舊 城 區的 文 化特 色資 產 並 提 出 文 化 城 中 城 計 畫。 而 為 了活 化此 藝 文歷 史 豐厚 的舊
城 區 。 我 們將 配合 計 畫將 社 會 住 宅錨 定復 甦 台中 舊 城區 經濟 狀 況。 希 望以 社宅 特 色留 住 更 多 青壯 年人 口 回流, 並 且重 新 找 回 舊 城 區 的 生 活 樣 貌。
09
02
10
舊城興衰 再現忠城 西區民生里 255 5人 ϮϬ͕ϬϬϬ
ϭϱ͕ϬϬϬ
ϭϬ͕ϬϬϬ
ϱ͕ϬϬϬ
Ϭ
中區
東區
南區
西區
北區 西屯區 南屯區 北屯區
遷出
淨遷入
Ͳϱ͕ ϬϬϬ
舊市區 遷入
台中市區人口成長圖
屯區
111年舊市區及屯區遷入遷出統計圖
人口密度低 人口密度中 人口密度中高
舊城區曾為台中政治、經濟及娛樂的核心區。隨都市開發限制最終走向沒落。由於
人口密度高
中區文化歷史的積累,政府希望文化結合青年創意產業,帶入新商業活絡中區。 台中市區人口密度分布圖
捷運路網計畫
東向道路縫合
腳踏車站點增設
計畫開發
沒落使生活機能消失
本區位於舊台中機關、學校、銀行等公共設施密集的區域。介於自由路、林森路、建國路主要道路上,故其 上下班尖峰時段人流甚多。然因加上缺少生活機能,過了下班時段時則成了無人駐留的空城。
11
希冀本社宅成為機關 學校與住宅的膠
每人都有明確目的性前往此地,較少
此區住宅區相對少,而皆呈現封閉型,與
合點,於此成為城市客廳
在基地周圍停留
公共設施無交集
光 線滲 透
微微 型型 城城 市市
光線 線滲 滲透 透 光
避避開開 衝衝突突
風流 的動 流動 風的
12
舊城區沒落 舊城區沒落 中西區青創產業政策 沒落致使生活機能流失 人 口 外 移 ,駐 留 稀 少
愛的新生活 愛的新生活
給 年輕 人安 心就 業環 境
給年輕人安心就業環境
就 業 結 合 建 立 生 活
創業 生活 基地
建 立地 區生 活機 能 建立地區生活機能
滿 足 一 系 列 生 活 與 社 交 需 求 滿 足 一 系 列 生 活 與 社 交 需 求
食 醫 住 行 育 樂 食 醫 住 行 育 樂
打 破單 點式 文化 場域 打破單點式文化場域
供 辦 公 與 住 戶 餐 食
串 聯 中西 區文 創產 業
串聯中西區文創產業
基 地 議 題
1 F pl a n
01 / 九樓工 作室平面圖
不單單只是基地上的人 們位於交通節點的社宅 更應該提供更全面完善 的服務,服務更多使用
者擴大年輕人對此社宅 的情感連結。年輕人使 用社宅時除了感受良好 的服務設施外下班時間 也可以在社宅內展開出 其不意的社交互動 。跳 脫一成不變的下班生活
13
社 區 醫 療 站
多 元 房 型 滿 足 各 種 需 求
選 址 交 通 重 要 節 點
托 幼 托 老 供 安 心 就 業
S1 :7 0 0
0 2 / 社 宅 標準層 第一層
0 3 / 社宅 標準層 第二層
增 設 公 共 空 間 促 進 交 友
微型城市 以舊城區日治時期市 區改正計畫的紋理, 重組堆疊,打造一縮 小版城區。同時藉由
日治官舍建築群為發 想,以單位模矩的配 置轉化成不同單元的 工作類型,組成一個 小型的創業城市。
14
15
Ϭϭ
Ϭϰ
ϬϮ
Ϭϱ
Ϭϯ
Ϭϲ
0 1 / 異質木 構回應歷史 及突顯都市
0 2 / 延續一 樓老樹小徑 ,沉浸酒 香
裡自明 性
之間
04 / 一樓延 續面前道路 沿街面尊重 街道
0 5 / 放入不 同種工作空 間及休閒空
紋理
間提供 更多互動交 流
0 3 / 空間讓 使用者穿梭 走進町之城
06 / 供九樓 轉向的辦公 室開闊的都 市景
一房型 二房型
三房型
共居房
16
新 心 N EW HE A R T https ://youtu.be/DVSb6Ggqltk
台 中 市 中 區 過 去 為 商 業、 政 治 金 融與 娛樂 中 心, 繁 華一 時。 在 這塊 土地 上 沉積 了 豐厚 的生 活 記憶 。 然 而隨 著生 活 型態 改 變 , 都 市發 展趨 向 屯區 , 中 區 走 入衰 退 。 本 計畫 《 新 心 》 為 台 中市 中區 第 二市 場 改造 商城 計 畫, 其 置入 新商 業 機能, 結 合 傳統 與文 創 於新 舊 建築 之間 , 並 繼承 舊市 區 過去 的 商業 , 延 續人 們過 去 的記 憶 與生 活體 驗 , 希 冀藉 由重 新 在中 區 內建 立 商業 重心 , 復 興中 區周 邊 環 境 , 給 都市 更新 新 的契 機 。
17
03
18
《優勢Strengths》 中區 :
《劣勢Weaknesses 》
舊建築、特色商圈、發展步行城市潛力、交通樞紐區
中區 :
交通壅塞、停車場缺乏、開放空間不足、多小型商店、商
店沒落、環境髒亂移工街友聚集
第二市場 : 舊建築、傳統美食、中區之交通據點、5min台中公園 綠川
第二市場 : 舊式商品、違建加蓋、空攤率高、營收低、上午營業
台中州廳
《機會Opportunities》
《威脅Threats 》
上位計劃復興中區 : 休閒城區綠色川廊計畫、台中火車站計畫、捷運
店面租商凝聚不易、土地所有權複雜、對移工刻板印象
藍線(轉運站設點)、綠川及柳川修整綠川、柳川及火車站節慶活動
交通向外發展 活動外移 資產外移
日據時期
1895
清康熙末年 市區改正計畫
1903 市區改正計畫
1945
民國
沒落
1908
1935
1943
1971
1975
1980
1986
2001
縱貫鐵路開通
市區擴張
中區商業中心建立
商業中心形成
自由路 三民路
副商業中心規劃
商業中心外移
政治中心外移
百貨商圈形成
屯區人口增加
變更農地開發
市役所
台中車站 第二市場
台中公園
台中州廳 柳原教會
文學館
中央書局
南夜大舞廳 千越大樓
東協廣場 森玉戲院
永琦百貨
綜合大樓
布料行
19
東南亞 文化
傳統美 食
傳統糕 餅
婚紗攝 影產業
藝品商 店
文化機能豐富
-停車場開放空間不足
上位計畫
全商業區
中區為高度開發與歷史悠久的城市,周邊停車場及轉運站形成入口,並在台中車站銜接台灣大道的軸線上與三民路交 會適合發展步行城市。上位計畫中,提出一街一特色、柳川整治及台中車站計畫促使復興舊市區,基地成為中區重要 節點,也是市府易介入的一塊空間
20
PPRROOGGAARRMM
傳統 +新創 傳統+新創 傳統美食街
傳統美食街 新 進 流 行 服飾 精 品
新進流行服飾精品 商業青旅 商業青旅 可 配 合 藝 術家 租 任
可配合藝術家租任
藝文展覽
藝文展覽 美食活動 美食活動 傳統DIY烘焙坊 傳統DIY烘焙坊 婚 紗 照 相 博物 館 婚紗照相博物館 文 創 藝 術 工坊 文創藝術工坊
商業 業沒 沒落 落 商 傳產 產保 保留 留 傳 商業 業轉 轉型 型 商 時空 空記 記憶 憶 時 城市 市場 場景 景 城 地方 方關 關係 係 地
食 食
文創 藝術 文創藝術
衣
衣
複合 合商 商場 場 複
住
住
都市 市熱 熱點 點 都
樂 樂
城市 市客 客廳 廳 城
傳統 統 傳 產業 業 產
歷史 史 歷 遺址 址 遺
層層
經 經 濟 濟
環環 境境 共生
館 館
高度 開發 高度開發
空間 留白 空間留白
城城 市市 緊緊 湊湊
步步 行行 城城 市市
上上 位位 計計 畫畫
計計 畫畫 整整 合合
吸引
共生
把 部 份 空 間留 給 廣
把部份空間留給廣 場 打 造 城 市客 廳 場打造城市客廳
打 造 步 行 城市 門 面
打造步行城市門面 增 加 停 車 空間 增加停車空間
與 計 畫 整 合成 複 合 性
與計畫整合成複合性 商 場 達 成 步行 城 市 商場達成步行城市
吸引
NNeeww hheeaar rt t
生 生 活 活 博 博 物 物
現況
現況
商場場 商
商業 轉型 商業轉型
居居 民民
多多 元元
陶冶
陶冶
化化
文化 化遺 產 文 遺產
使使用用者 者
生活 博物 館
遊遊 客客 業業 者者
非 排 他 接 納任 何 人 非排 他 接納任何人 並定 制規 定規 並制 範 範維 維 護護環環境境
(可攬招攬 家生 、、 學青生創、者青 藝 術藝 家術 、學 ) 創者 ) 藝藝 術術 創創 作作 者者( 可 招 ( 接 納而 非 排 他) 東東 南南 亞亞 移移 工工( 接 納 而 非 排 他 )
新心
將於第二市場整理新興商城,帶動舊市區商業轉型,結合傳統與創新文化展覽活動及複合性商旅空間,成為一都市熱點。利用
新建築的介入,展示舊城區舊建築市景,並以「新心」的面貌帶來磁吸效應改變周邊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序列。
第二 市場歷史 悠久,空間 不斷的在 時間與空 間交 替沉積了 所有的記 憶,探究 需以層層剝 開看 到最初的 面貌。市場 是個匯集 所有人事
物的場所,不僅是單純交易,是交 換與展示 生活 資訊的地 方,可謂 為「生活 博物館」。 因此 新建築是 以半透明 皮層方 式,讓視 覺可
以穿透解讀內部的訊息,營造 層層的空 間層 次,展示著舊城區與建築內的生活
21
22
ϭ&
Ϯ&
ϯ&
ϭ
ϰ&
ϱ&
美 食 傳統 美食街 招 商餐廳 精 品 傳統 流行商店 街 展 覽 藝文 歷史 照相 博物館 工 坊 傳統 DI Y烘焙 藝術工坊 青 旅 四人 房10間 兩 人房30間 停 車 場 B 1~B2 文 創辦 公室
23
Ϭϭ
ϬϮ
ϬϮ
Ϭϯ
Ϭϰ
01 / 展場空 間可配合周 邊產 業歷史 及活動 0 2 / 結合地 方產業開創 D IY 傳統麵 包坊及藝術 工坊 03 / 商店美 食街為傳統 美食和 招進新 餐飲 04 / 於高度 開發城市內 置入廣 場成為 城市客廳
24
失 憶 台 水 城 北 記 憶 庇 護
台北為一座水城,過去回家前 都會跨越小木橋,擦乾鞋子上 的水與泥巴才會進門,以前的 生活與水是密不可分的。在 1968年堤防興建之後,切斷了 人與水間的連結,河濱公園未 整建時河岸人煙稀少,雜草叢 生,沿河一帶多為汽車維修廠 與資源回收廠。居民的生活就 此被堤防切斷,台北也不斷地 填土造陸,將水城台北轉為陸 城台北,生活居住環境也漸漸 變得擁擠,人們逐漸忘記與水 的記憶。因此我們希望重新連 結川端町與河岸的記憶,在這 裡喚起水城台北的街道生命。
25
04
26
1895
1905
1911
1937
而今日古亭庄一帶至長慶土地公廟這一區。除了保留了當時清朝的街道紋理外,由於當時農業時代,古亭庄為劉公圳的末端 ,人們傍水而居,附近多水田需要引水灌溉,自然道路循著水路而生。 以新的記憶疊附於舊的記憶,透過場所觸發情感聯繫進而產生新的記憶點
27
羅 斯 福 路
和 平 西 路 重 慶 南 路
晉 江 街
汀 州 路
廈 門 街
同 安 街
牯 嶺 街
水 源 快 官 道 路
紀 州 庵
縫合斷裂記憶 — 記憶庇護所 記憶庇護所 – 一個承載川端町的常民記憶生活場域 川端町的記憶是破碎的,斷裂的,故將重新縫合記憶間的裂縫, 將社區破碎 散落 老舊的空間串連起來 以人流如水流般,依循著水流和古道路徑,追尋水城的記憶
• 地 域 性
水城記憶的消失
川端記憶的斷裂
•
重新縫合與水的連結
•
填補、串接破碎、凋敝的舊空間
•
喚起台北水城記憶
•
喚起川端町舊的記憶
•
新的記憶注入活化舊的記憶
• 活 躍 性
• 節 點 式
• 在 地 性
• 引 導 式
• 穿 透 性
人與人之間脫節 • 創造人與人聯繫的空間
創造世代能交疊 對話的空間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