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康敦樓:公共性的新詮釋

Page 1


再探康敦樓:公共性的新詮釋

指導單位

協辦單位

策 劃

Newfound Publicness: Rediscovery of Congdon House / 私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城鄉規劃與研究組 / 私立東海大學總務處、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系 / 郭奇正

編 輯

編輯顧問 / 宋玟志、杜柏漢、林筠棓、林國雍、魏靖軒(按姓名筆畫排序) / 郭奇正

網 址

地 址

電 話 / webarch@thu.edu.tw /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建築系辦公室 / 04-23590263

版權所有 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文 / 編輯部

適逢東海大學成立70周年,有鑑於路思義教堂認定 為「國定古蹟」到近期修復完成與早期的校園登錄 為「文化景觀」,我們展開一種新的對話方式,藉由 今年校長公館 「康敦樓」的整修,喚起過去師生 共同生活學習的美好回憶,探討東海校園核心的公 共性,重新「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

東海大學的校園建構歷史,需從兩種角度去解析, 才有機會較全面了解整體脈絡:第一種是校園土地 的取得到團體生活的空間營造;另一種角度是東海 大學的建築形式系譜演變。校園的土地取得從1951

年公地放領到1953年臺中市政府的贈予土地,最初 吉阪隆正的競圖方案及早期貝聿銘團隊所規劃的 初版配置,都是集中在大社支線等高線之上以不影

響支線下方的農田耕作為主,到了1954年第三版規 劃圖則是聯董會再次強調「師生共同生活學習」為

校園空間營造的核心理念,校園中只有需要用水的 住宿空間才坐落在大社支線周遭,也因此住宿空間 與教學空間兩區中間總有個模糊地帶,最後到1957

年因康敦女士的捐款將校園中心的共有土地一一 收購,校園土地的整體性才逐漸連貫完成,也因貝 聿銘及陳其寬開始將校園核心的公共設施建構完 成,最終完整了東海校園空間。

早期東海校園是由貝聿銘、陳其寬及張肇康三人 共同規劃的,而東海的建築形式系譜,主要區分 為三個時期。首先,身在紐約的貝、陳、張三人如 何掌握遠在太平洋彼岸的東海校園施工,無疑是 個大問題,因此在迫於尼克森副總統及開學期限 的時間壓力下,聯董會及建築委員會直接在台灣 遴選負責「專業營建管理」的林澍民所擔任,擁有 「布雜學院」風格的林澍民與紐約的貝聿銘團隊相 互配合時期的建築,為東海校園建築的「第一時 期」。

在林澍民的建築各式詳圖,展現對於「中式建築」 細部的設計,似乎違背了貝、陳、張三人所認為 「自由中國精神」的現代建築,在幾經討論後,決 定與林澍民解約,派遣張、陳兩人前後抵達東海 現場擔任監造及細部規劃的統籌,而東海校園建 築也開啟了「第二時期」,由陳其寬與張肇康彼此 辯駁的「校園新建築樣式」。

陳、張兩人各自實現的建築接續落成後,在面臨 美援的結束、聯董會的不支薪及張肇康離開東海 ,東海校園建築邁向了「第三時期」,開始由陳其 寬所擔任建築系主任,對比於張肇康的建築,陳 其寬開始嘗試〝小尺度〞及〝精簡〞的「白牆系 統」建築。

就前述的兩種角度,將是本書在探討康敦樓的獨 特性及公共性的重要出發點。

日治時期的大肚山

公地放領

芳威廉的備忘錄

選定校地

專業營建管理下的 東海校園建築

體制下的東海建築

東海校園建築的差 異性比較 P.13

競圖與設計

建校的土 地糾紛

張肇康與陳其寬的

開始跳脫體制

康敦樓曾經的 公共性

康敦樓的建築 工藝

白牆系統的演繹

白牆系統的 延續 P.24

日治時期

1904年大肚山的旱作農業

1921年民營鐵路與烏日製糖所的出現

1939榊原辻太郎購買土地與1941大社支線的興建

公地放領

1945年日本戰敗,土地回 歸國有。國民政府在

年實施公地放領,東海大 學區域的土地成為數百位 農民的私有地。

芳威廉所想像的「台灣基督教大學」

聯董會在中國辦校結束後

,1952年2月來台,與教育 界宗教界領袖討論設校條 件。最後在4月2日建議在 台設立基督教大學並提出 <我所欲見設於台灣之基 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

對於芳威廉,在台設立一 所基督教大學不應只是中

國任何一所大學的翻版, 台灣需要一所不一樣的大 學。

● 全體師生住校

● 師生共享生活

● 小型大學

● 新自由中國形式校舍

芳威廉博士

選定大肚山為東海大學校地

1953年11月8日,美國副總

統Richard Nixon訪問台灣 ,並在11月11日的休戰日, 出席東海大學的奠基儀式 ,象徵台美兩國在教育上 的合作以及軍事和經濟的 交流,期望台灣成為文化 和精神力量的堡壘。

林澍民

張肇康

陳其寬

張肇康+陳其寬

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共同規

專業營建管理下的東海校園建築

由於尼克森副總統跨洋破

土的壓力,施工期限從兩 年縮短為一年,董事會先 通過再審圖,讓紐約貝聿 銘團隊得以發揮專業,影 響了校園的現代理性布 局。

在時間緊迫下,董事會選 定擁有「布雜學院」風格的 林澍民負責營建管理,但 他的設計風格與貝聿銘團 隊的現代主義理念不符。

1954年林澍民所繪製的建築細部詳圖。出處:東海大學總務處

在1954/07/01的版本中

教學區、行政區、圖書 館、男女宿、活動中心和 校醫的位置大至上已經

確定了。但在教堂的位 置上仍然不滿意,所以

在1954/09/09做了校 正。

林澍民的第一版詳圖展示

了他布雜學院風格的中式 建築細節,但這違背了貝 聿銘團隊所期望的現代建 築精神。收到圖紙後,貝聿 銘、陳其寬和張肇康立即 繪製了《各種建築結構物體 制表》,重新強調現代主義 建築的「分工」和「理性構 築」核心精神。

1954/09

體制下的東海建築

在1954/09/09的版本中, 除了教師宿舍外,其他的 空間大致定型。當時水源 匱乏,教師宿舍區日後在 取水時可能會有困難,在 日後的版本再做了最後一 次的校正。

東海校園建築的差異性比較

林澍民的方案採用鋼筋混 凝土柱樑系統,樓板無退 縮,木構欄杆與樓板交織, 並以洗石子處理交界面。 陳其寬與張肇康的方案則 透過樓板退縮來調整樑深 比例,並在泥作與木工之 間形成清晰的介面斷點。

樓板退縮示意圖 細節一:樓板的退縮

1954/11

細節二:外牆的披覆

統一外牆是先由空心磚疊 砌加上外層清水紅磚披覆

,可以看出林澍民的方案 是明顯看出利用材料去作 出細節收邊,而陳其寬與 張肇康的方案是採用利用 構築的工序及退縮去作出 各材料的交界面。

外牆構築示意圖

林澍民的男生宿舍外牆形式

陳其寬與張肇康的男生宿舍外牆形式

1954/11/29的版本為日後 施工的藍圖,在此版本各 個校園的設施是以一個

500公尺,非常舒適的步 行距離串接起來。

細節三:窗 戶的切分點

陳其寬與張肇康的方案明 確訂出立面窗戶只有區分 三種不同的高度,分別由: 全落地、窗台高度及門高 度,並且統一最高點固定 於樑底。

19541955

開始建校的土地糾紛

雖然貝聿銘在1954年2月

底有赴台勘察校地,但原 本以為在土地取得上可以 很順利,但沒想到在現今 銘賢堂的區域的土地與地 主無法達到共識。導致校

園中心無法被順利建立。

對於在大肚山上耕作的農 民,1951年因為公地放領

而成為地主,但在短短的2 年內被通知要徵收。土地

的糾紛也成為日後影響校 園發展的主要原因。

男女宿爆炸圖

女宿爆炸圖

男宿爆炸圖

大肚山原始的地貌:

佃農耕種,公地放領時獲 得土地

貝聿銘等三人以減少干擾 農地的方式進行規畫

校園中心無法建構

張肇康與陳其寬的競合

張肇康1956年8月來台,為 東海大學設計大跨度的男 生餐廳、理學院、體育館、

銘賢堂與圖書館。東海大 學圖書館是台灣首間開放 式圖書館,透過「洞洞牆」

調節光線與通風,同時考 量安全性,避免書本輕易 丟出。

舊圖書館天井。出處:張肇康的建築藝術

1956

1956年校舍與地籍關係圖

為了開學,林澍民首先在 1955年底時完成了男生宿 舍、女生宿舍和教師宿舍。

許多早年東海人回想男宿 舍權充餐廳、圖書館及教 室的回憶。

興建校舍:A, B, C House、 行政大樓、文學院、男宿 1-8棟、女宿1-5棟、D House。

男生餐廳、銘賢堂與體育

館這些建築物的特殊性, 設計時需打破訂下體制表

,採用更大的垮距結構,以 滿足開放式空間的需求。

男生餐廳與體育館的建築 因此展現出寬敞的空間感 ,而體育館中更廣泛運用 了預鑄技術,對台灣建築 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體育館取自《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

1957

1957年校舍與地籍關係圖

東海重要的校舍在這時期 開始建立,但校園的活動 中心因為土地的糾紛始終 還沒建立。

興建校舍:圖書館主樓、理

學院、男宿9、10棟、女宿 6-8棟、C House。

現今體育館

同時,陳其寬專注於景觀

設計,兩人既為好友又存 在良性競爭。推測,張肇康 在東海書院旁利用三道擋 土牆處理複雜的山坡,激 發了陳其寬在建築設計中 加入更多創新。

康敦女士捐贈與購地的可能性

1957年秋,吳德耀接長東

海,康敦女士慨然捐贈美 金25,000元興建校長公館 ,其後康敦女士來訪,再捐 美金5,000元作為維修基 金。這筆資金可能是完成 東海的最後一塊拼圖。右 圖為康敦女士捐贈資金中 剩餘的費用,土地購買的 可能性。

東海書院旁的擋土牆

開始跳脫體制的康敦樓

陳其寬建築師在原有體制

上進行了變革,將原本裸 露柱樑、混凝土灰色外觀 以及紅磚等設計元素,改 為沒有外露結構的白色牆 面並不使用三合院的方式 ,並且過去4.5米固定柱間 距的配置,經過他的創新 突破,變得更加靈活,並從 校長公館開始。

1958年校舍與地籍關係圖

醫務室為第一個落 生宿舍與教師宿舍之間的 建築。醫務室除了是各宿 舍的中心外,它也可能是 東海與農民的潤滑劑。

興建校舍:圖書館兩翼、男 宿12-16棟、男生餐廳、女 宿第9棟、醫務室、懷恩中 學、東大附小。 校長公館第一版,

康敦樓曾經的公共性 康敦樓不僅是校長的住所

,也成為了校長和學生教 師交流談論的場所,一起 烤肉交流充滿珍貴回憶。

校長夫人曾在此教授音樂 ,讓許多學生在這裡初次 體會到音樂之美,為他們 的夢想啟航,康敦樓因此 成為校園中特別的文化與 情感空間。

1959

1959年校舍與地籍關係圖

校園的核心正式成型。銘 賢堂、郵局、信箱間、校長 公館和舊學生活動中心成 為早期東海師生創造難忘 校園生活的地點。

興建校舍:體育館、化工實 驗室、銘賢堂、郵局、奧柏 林室(信箱間)、校長公館、 舊學生活動中心、女宿第 10棟。

康敦樓的建築工藝

康敦樓,是東海建築風格

轉變的開端。這裡打破傳 統,採用白牆設計,使用反 梁來隔音,屋頂為雙披水

設計,並融合了四種洞洞 牆樣式建築正背面採波浪 筒瓦側邊使用金錢磚而與 張肇康同款的洞洞牆在圍 牆上可看見。從大門進入 時,二樓的人可以聽到開 門聲,並向下看與來訪者 互動,讓空間活躍起來。

1961

1961年校舍與地籍關係圖

招待所的興建後更加確立 康敦樓周邊區域的定位, 「師生的交流場域」。

興建校舍:招待所、舊建築 系館。

白牆系統的演繹

雖然這些建築都屬於白牆

建築,但在構造方式上卻 大相逕庭,可見陳其寬在

設計時運用了不同的巧

思。每個柱間的距離不再 一致,每棟建築的細節也 各有不同。

,招待所的設計特點在於樓地板可見地梁支撐,屋頂也能看見混凝土梁,圍牆則採用洞洞牆的形式。

),女白宮的樓地板設計彷彿漂浮於空中,沒有使用地梁支撐,屋頂同樣採用無可見梁的設計,呈現出輕盈的建築風格。

1963

1963年校舍與地籍關係圖

在1963年貝聿銘、陳其寬、 張肇康所規劃的東海校園 正式完成。芳威廉所想像 的「台灣基督教大學」也完 全在大肚山上的土地上實 現。

興建校舍:路思義教堂、藝 術中心(音樂系館)、宗教 中心、女教職員單身宿舍

(衛理樓)、舊校門、

EHouse

女白宮(1962年完工
招待所(1961年6月完工)

白牆系統的延續

隨後在東海大學的其他建 築中得到延續與發展,逐 漸成為東海建築體系的一 部分。

榮總/東海大學捷運站

如果將東海大學的土地與建築構造的放在大肚山的人文地景脈絡下檢視,可以發現康敦樓與其周邊的區域 不管在土地或構造方面隱含了自身的獨特性。近年來此區域因為校長不居住在康敦樓和使用招待所,且東

海大學郵局搬出校外造成而校園中心的空洞化。重要的課題為,如何再次建立此區域可持續的公共性 (sustainable publicness),且增加東海學生、校友、教師或外界的公共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

2024年1月,行政院正式核定台中藍線規劃。東海大學成為藍線的停靠站,站點將設在校門口東方100公尺 處。東海大學如何面對基礎設施的重組,校園土地如何被合理的運用,也是日後校園面臨的重要話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