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 2009/12

Page 1

44mingcover-fin.indd

2

21/11/2009

22:41:21

ISSN 1673-8365

郵發代號/28-71 國內統一刊號/CN 32-1775/G0 國際標準號/ISSN 1673-8365/總第316期


撰文 _ 林琪香

攝影 _ 陳銘恒 ( 雜誌)﹑Guillaume Besnier(人物)

存在者筆記

Elein Fleiss 的《Les Cahiers Purple》

這些年頭﹐資訊如漫天飛雪﹐即使你不伸出雙手﹐它們仍 自四面八方飄然而至﹐散落在你身上腦海裏 。 於是﹐我們 總不免問﹐為什麼仍需要定期付出若干的金錢購買雜誌﹐ 閱讀一些網絡上冷卻了的熱話﹖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雜誌﹖ 更甚者﹐為什麼我們還要經營雜誌﹖ “我不認為雜誌能為社會帶來任何衝擊了﹐但我只是想 保存一些聲音﹐即使這聲音既脆弱又小眾 。 這聲音說的 是‘我們還未被完全擊敗﹐我們還未死去﹐我們有不同的 想法﹐別把我們的世界看成是大部分媒體上呈現的世界﹐ 別把我們的生活看成是大部分人倡導的生活 。 ’”Elein Fleiss 從創辦《Purple》雜誌開始便抱持著這信念 。 由 她獨力經營的《Purple Journal》季刊於今年改版成為 《Les Cahiers Purple》年刊﹐名字及結構都改變了﹐貫穿 著雜誌的信念卻始終如一。

談《Les Cahiers Purple》﹐便不得不從《Purple P r o s e》 說 起 。  當 1992 年 E lei n F lei s s 與 Ol iv ie r Zahm 創立《Pur ple Prose》雜誌時﹐理念是很單純 的﹐他們 想做的不過 是 幫助身 邊備 受冷 落卻出色 的 藝 術 家 朋 友﹐給 予他們 發 表 作品的平臺 。  兩人均厭 惡 19 8 0 年 代 洋 溢著 華麗卻膚淺的文化 ﹐想要 脫離 當時時尚界鼓吹的堆砌美學﹐渴望把自己的想法﹑生 活及美學呈現出來 ﹐而《 P u r ple P r o s e》 及 至其後 的《 P u r p l e》 就像是 他們 二人的塑像 ﹐在 將 他們的 思想描畫出來的同時﹐也為當時不甘於被社會普遍價 值觀淹沒的人們發聲﹐恍如亮了一盞暗燈讓世人發現 他們的存在 。 沒想到這本很個人化的刊物﹐後來會在 雜誌界﹑時尚界﹑藝術界掀起壯闊波瀾 。 只是隨著個 人閱歷的不同﹐思想理念也隨之改變﹐志不同時便難 以合作 。 2004 年﹐Elein Fleiss 與 Olivier Zahm 決 定 結束合作關 係﹐ 《 P u r ple》 也分拆成兩本雜誌—— Ol iv ier Z a h m 主理的《P u r ple Fas h ion》﹐以及由 Elein Fleiss 獨力經營的《Purple Journal》﹐也就是 1992 年出版的《P u r p l e P ro s e》﹐在 2004 年時分拆成《P u r p l e Fashion》及《Purple Journal》﹔  《Purple Journal》在試刊號時仍與 《Purple Fashion》一起出版﹐但自此以後便正式分家﹐並於今年更名 為《Les Cahiers Purple》。

《Les Cahiers Purple》的前身 。

Elein Fleiss 176

177


撰文 _ 林琪香

攝影 _ 陳銘恒 ( 雜誌)﹑Guillaume Besnier(人物)

存在者筆記

Elein Fleiss 的《Les Cahiers Purple》

這些年頭﹐資訊如漫天飛雪﹐即使你不伸出雙手﹐它們仍 自四面八方飄然而至﹐散落在你身上腦海裏 。 於是﹐我們 總不免問﹐為什麼仍需要定期付出若干的金錢購買雜誌﹐ 閱讀一些網絡上冷卻了的熱話﹖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雜誌﹖ 更甚者﹐為什麼我們還要經營雜誌﹖ “我不認為雜誌能為社會帶來任何衝擊了﹐但我只是想 保存一些聲音﹐即使這聲音既脆弱又小眾 。 這聲音說的 是‘我們還未被完全擊敗﹐我們還未死去﹐我們有不同的 想法﹐別把我們的世界看成是大部分媒體上呈現的世界﹐ 別把我們的生活看成是大部分人倡導的生活 。 ’”Elein Fleiss 從創辦《Purple》雜誌開始便抱持著這信念 。 由 她獨力經營的《Purple Journal》季刊於今年改版成為 《Les Cahiers Purple》年刊﹐名字及結構都改變了﹐貫穿 著雜誌的信念卻始終如一。

談《Les Cahiers Purple》﹐便不得不從《Purple P r o s e》 說 起 。  當 1992 年 E lei n F lei s s 與 Ol iv ie r Zahm 創立《Pur ple Prose》雜誌時﹐理念是很單純 的﹐他們 想做的不過 是 幫助身 邊備 受冷 落卻出色 的 藝 術 家 朋 友﹐給 予他們 發 表 作品的平臺 。  兩人均厭 惡 19 8 0 年 代 洋 溢著 華麗卻膚淺的文化 ﹐想要 脫離 當時時尚界鼓吹的堆砌美學﹐渴望把自己的想法﹑生 活及美學呈現出來 ﹐而《 P u r ple P r o s e》 及 至其後 的《 P u r p l e》 就像是 他們 二人的塑像 ﹐在 將 他們的 思想描畫出來的同時﹐也為當時不甘於被社會普遍價 值觀淹沒的人們發聲﹐恍如亮了一盞暗燈讓世人發現 他們的存在 。 沒想到這本很個人化的刊物﹐後來會在 雜誌界﹑時尚界﹑藝術界掀起壯闊波瀾 。 只是隨著個 人閱歷的不同﹐思想理念也隨之改變﹐志不同時便難 以合作 。 2004 年﹐Elein Fleiss 與 Olivier Zahm 決 定 結束合作關 係﹐ 《 P u r ple》 也分拆成兩本雜誌—— Ol iv ier Z a h m 主理的《P u r ple Fas h ion》﹐以及由 Elein Fleiss 獨力經營的《Purple Journal》﹐也就是 1992 年出版的《P u r p l e P ro s e》﹐在 2004 年時分拆成《P u r p l e Fashion》及《Purple Journal》﹔  《Purple Journal》在試刊號時仍與 《Purple Fashion》一起出版﹐但自此以後便正式分家﹐並於今年更名 為《Les Cahiers Purple》。

《Les Cahiers Purple》的前身 。

Elein Fleiss 176

177


要是 你鍾愛 2004 年前出版的《 P u r ple》﹐翻開 《 L e s C a h ie r s P u r ple》 時 大概 會有 如普 魯斯 特咬 了一口貝 殼 小蛋 糕 般回憶 翩 遷 。  相比 起 如 今 彩頁印 刷光潔鮮亮的《Purple Fashion》﹐黑白印刷的《L es Cahiers Purple》更貼近《Purple》的簡樸質感 。 誠 如 E lei n F leis s 所言﹐一路走 來﹐此雜誌變的只是形

01-03 為了探索何以自己不再鍾情紐 約﹐Elein Fleiss 製作了《New York ― Now and Then》專 題﹐以10 個不同人物的故事把 這城市立體地呈現出來 。當中 不少故事只以 文字 描述而 沒 有配圖﹐這亦是《Les Cahiers Purple》的特色之一 。

式﹐其個性是沒有改變的 。  《Les Cahiers Purple》仍 有如將編輯的興趣整齊排列呈現出來的匣子﹐它不會 告訴你很多硬 道理﹐只會跟你讀一篇自己欣賞的作家 的 短 篇小說﹔找 來十數個朋 友 來談 談 他們 眼下的 紐

04 由 於出 版 之 時正 值冬 季 ﹐E l e i n Fleiss 在雜誌中亦加插了時裝欄 目﹐不過全都不是本季時裝周的 資訊﹐而是歷年來吸引她的冬季 時裝﹐有些更遠至1996 年 。

約﹐令你感受 紐約的變 遷﹔探訪一些自己在 里 斯本遇 到的人們﹐並從他們的生活理 解這城市的特質﹔甚至 用 30 頁的篇幅刊登比利時導演 Sz y mon Z a les k i 的

05-06 E lein Fleiss 說香港是最能引發 她創作靈感的都市之一 。

作品——  《The Sem itic Tragedy》的劇本 。 它說的 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 道的小故事﹐然而﹐正 是 這些小 04

故事構成了大社會﹐Elein Fleiss 就是要把它們收集在 《Les Cahiers Purple》中﹐記錄它們的存在 。

記錄個人經歷的活頁冊 01

大部分雜誌都設有目標 讀者群﹐並以他們的喜好 及興趣設定內容及編輯方向﹐不過打從一開始﹐Elei n F leis s 便 置之不 理﹐她說自己考慮的只是自己的興趣

02

05

及生活﹐她生活上的任何變動都會影響雜誌的內容及

“《Les Cahiers Purple》就像我的筆記﹐任我邀

形式 。 于第 13 期《P u r ple Jou r na l》的編者 話中﹐

請多少人在本子上塗上一筆 。 它也像一本日記﹐但不是

Elein Fleiss 預告﹕  “After this issue, a pause–until

只限於我個人的﹐而是由很多人一同撰寫而成 。 ”第一

2009 ”。  這一停 頓便 是一年多 。  這段 期間﹐原 來她

期《Les Cahiers Purple》共集結了15 份“Cahier”﹐

由居住了40 年的巴黎遷到里 斯本 。 環 境的變 遷令她

這 15 份活頁冊的內容 都 不拘一格﹐但全是在 探索 她

遠離了一直合作的朋友﹐不得不重新思考雜誌的創作

這些年來生活上的種種 。  “在旅行﹑個人經歷及遭遇中

模 式 。  及 至 2 0 0 9 年 末 ﹐雜 誌 終於以年 刊 的 形式 再

會發現很多對我而言很重要的事情﹐可能是我看過的

次於書店中出現﹐連名字也更易了﹐由“Jou r n a l ”變

一部電 影﹑讀到的一本書﹑初相識的藝 術 家 ﹑對某 些

成“C a h ier ”——  《L e s C a h ier s P u r ple》。  對 她 來

的嶄新體會……﹐我會邀請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式將

說“Jou r n a l ”的意思與“雜誌 ”無異﹐ “ C a h ier ”卻

它們在雜誌中呈現 。 ”例如“Cahier 7–New York–

富 有更深 層的意義 。  沒有一 個英 文 或中文詞 彙 足 以

Now a nd T hen”的緣起便是由於 E lei n F leis s 的

描 述 法文“ C a h i e r ” 的意 思 ﹐英 文中最 貼 切字 眼 是

“鄉愁”。 紐約曾經一度是她的靈感泉源﹐她每年從巴

“Notebook ”( 筆記本 )﹐但本子總須釘裝﹐ “Cahier”連

黎跑到紐約兩三次﹐持續了七八年﹐以吸收當地的創作

這形式都省去﹐單指一叠紙張或活頁冊﹐用來記錄各

養分﹐然而如今她對紐約卻毫不感興趣了﹐談到紐約﹐

種事情﹐沒有任何格式限制 。 Elein Fleiss 認為這字眼

她總感到若有所失 。  “我想知道為什麼即使很多我喜

為她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於是以此為雜誌的新

歡的人仍居於 紐約﹐這城市卻終究不 再 吸引我了﹐究

生命命名 。

06

竟她改變了什麼﹖”Elein Fleiss 雖然為此翻查了紐約 自 60 年代以來的文化轉變﹐然而她並沒有把 這些 研 究放諸雜誌內﹐而是編纂了包括自己在內一共 10 個人 對紐約的情 懷或緬懷﹐他們的背景不同﹐共通點是都 喜愛或喜愛過紐約 。 借助他們的故事 Elein Fleiss 探

03

索了埋藏在她心裏的紐約﹐也令這城市的影像更為立 體﹐而非只是自由神像或 Brooklyn 大橋等文化表徵 。

178

179


要是 你鍾愛 2004 年前出版的《 P u r ple》﹐翻開 《 L e s C a h ie r s P u r ple》 時 大概 會有 如普 魯斯 特咬 了一口貝 殼 小蛋 糕 般回憶 翩 遷 。  相比 起 如 今 彩頁印 刷光潔鮮亮的《Purple Fashion》﹐黑白印刷的《L es Cahiers Purple》更貼近《Purple》的簡樸質感 。 誠 如 E lei n F leis s 所言﹐一路走 來﹐此雜誌變的只是形

01-03 為了探索何以自己不再鍾情紐 約﹐Elein Fleiss 製作了《New York ― Now and Then》專 題﹐以10 個不同人物的故事把 這城市立體地呈現出來 。當中 不少故事只以 文字 描述而 沒 有配圖﹐這亦是《Les Cahiers Purple》的特色之一 。

式﹐其個性是沒有改變的 。  《Les Cahiers Purple》仍 有如將編輯的興趣整齊排列呈現出來的匣子﹐它不會 告訴你很多硬 道理﹐只會跟你讀一篇自己欣賞的作家 的 短 篇小說﹔找 來十數個朋 友 來談 談 他們 眼下的 紐

04 由 於出 版 之 時正 值冬 季 ﹐E l e i n Fleiss 在雜誌中亦加插了時裝欄 目﹐不過全都不是本季時裝周的 資訊﹐而是歷年來吸引她的冬季 時裝﹐有些更遠至1996 年 。

約﹐令你感受 紐約的變 遷﹔探訪一些自己在 里 斯本遇 到的人們﹐並從他們的生活理 解這城市的特質﹔甚至 用 30 頁的篇幅刊登比利時導演 Sz y mon Z a les k i 的

05-06 E lein Fleiss 說香港是最能引發 她創作靈感的都市之一 。

作品——  《The Sem itic Tragedy》的劇本 。 它說的 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 道的小故事﹐然而﹐正 是 這些小 04

故事構成了大社會﹐Elein Fleiss 就是要把它們收集在 《Les Cahiers Purple》中﹐記錄它們的存在 。

記錄個人經歷的活頁冊 01

大部分雜誌都設有目標 讀者群﹐並以他們的喜好 及興趣設定內容及編輯方向﹐不過打從一開始﹐Elei n F leis s 便 置之不 理﹐她說自己考慮的只是自己的興趣

02

05

及生活﹐她生活上的任何變動都會影響雜誌的內容及

“《Les Cahiers Purple》就像我的筆記﹐任我邀

形式 。 于第 13 期《P u r ple Jou r na l》的編者 話中﹐

請多少人在本子上塗上一筆 。 它也像一本日記﹐但不是

Elein Fleiss 預告﹕  “After this issue, a pause–until

只限於我個人的﹐而是由很多人一同撰寫而成 。 ”第一

2009 ”。  這一停 頓便 是一年多 。  這段 期間﹐原 來她

期《Les Cahiers Purple》共集結了15 份“Cahier”﹐

由居住了40 年的巴黎遷到里 斯本 。 環 境的變 遷令她

這 15 份活頁冊的內容 都 不拘一格﹐但全是在 探索 她

遠離了一直合作的朋友﹐不得不重新思考雜誌的創作

這些年來生活上的種種 。  “在旅行﹑個人經歷及遭遇中

模 式 。  及 至 2 0 0 9 年 末 ﹐雜 誌 終於以年 刊 的 形式 再

會發現很多對我而言很重要的事情﹐可能是我看過的

次於書店中出現﹐連名字也更易了﹐由“Jou r n a l ”變

一部電 影﹑讀到的一本書﹑初相識的藝 術 家 ﹑對某 些

成“C a h ier ”——  《L e s C a h ier s P u r ple》。  對 她 來

的嶄新體會……﹐我會邀請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式將

說“Jou r n a l ”的意思與“雜誌 ”無異﹐ “ C a h ier ”卻

它們在雜誌中呈現 。 ”例如“Cahier 7–New York–

富 有更深 層的意義 。  沒有一 個英 文 或中文詞 彙 足 以

Now a nd T hen”的緣起便是由於 E lei n F leis s 的

描 述 法文“ C a h i e r ” 的意 思 ﹐英 文中最 貼 切字 眼 是

“鄉愁”。 紐約曾經一度是她的靈感泉源﹐她每年從巴

“Notebook ”( 筆記本 )﹐但本子總須釘裝﹐ “Cahier”連

黎跑到紐約兩三次﹐持續了七八年﹐以吸收當地的創作

這形式都省去﹐單指一叠紙張或活頁冊﹐用來記錄各

養分﹐然而如今她對紐約卻毫不感興趣了﹐談到紐約﹐

種事情﹐沒有任何格式限制 。 Elein Fleiss 認為這字眼

她總感到若有所失 。  “我想知道為什麼即使很多我喜

為她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於是以此為雜誌的新

歡的人仍居於 紐約﹐這城市卻終究不 再 吸引我了﹐究

生命命名 。

06

竟她改變了什麼﹖”Elein Fleiss 雖然為此翻查了紐約 自 60 年代以來的文化轉變﹐然而她並沒有把 這些 研 究放諸雜誌內﹐而是編纂了包括自己在內一共 10 個人 對紐約的情 懷或緬懷﹐他們的背景不同﹐共通點是都 喜愛或喜愛過紐約 。 借助他們的故事 Elein Fleiss 探

03

索了埋藏在她心裏的紐約﹐也令這城市的影像更為立 體﹐而非只是自由神像或 Brooklyn 大橋等文化表徵 。

178

179


01-02 E lein Fleiss 很喜歡東京﹐但她認為不少雜誌及旅游書都把這 城市符號化了﹐於是製作了《Living in Japan》專題﹐呈現日 本人的本真生活 。

03《Les Cahiers Purple》的誕生緣起於 Elein Fleiss 移居里斯本﹐ 雜誌中自然少不了相關的專題 。

契合促成合作

廣告是雜誌的負擔

由《Purple Prose》至《Les Cahiers Purple》﹐

訪問中 Elein Fleiss 並沒有細談與 Olivier Zahm

Elei n F leis s 一直邀請不同的人參與創作﹐結交新朋

拆夥 原因﹐只說二人的理念越走越 遠﹐不過要是 翻開

友﹑與朋友會面聊天﹐成為她決 定 雜誌題材及內容最

近年的《P u r ple Fash ion》﹐看到連篇的時尚廣告﹐

重要的一環 。  “不過﹐能否合作也不單純基於友情﹐因

難免令人懷疑好些內文都是換取雜誌經費的工具﹐而

為好些 居於阿根 廷或 是英國等 較 遠國家的參 與者是

她今天於《Les Cahiers Purple》仍貫徹著當年成立

與我素未謀面的﹐然而﹐我們彼此間定有某些相近之

《Purple》的想法﹐強調的仍是個人價值在社會中的重

處﹑對事情有相近的感觸才令我們走在一起 。 只要這

要性﹐小心翼翼地不讓自己對社會普遍價值或財團為

契合仍存在﹐我們便會 繼續合作﹐要不然隨著時間過

時尚製造的模具有半點頌揚﹐她甚至拒絕某些時尚品

去﹐彼此的關係自自然然地便會中斷了。 ”

牌財團的廣告﹐以免需要在雜誌內加入相關的內容﹐這

第一期《Les Cahiers Purple》的名單浩浩蕩蕩

大概 就是兩人的分歧 。  “廣告簡直就是經營雜誌最可

的合共 49人﹐當中包括作家﹑攝影師及插畫師等 。 當

怕的一環﹐若我有能力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資助自己

中有些是與 Elein Fleiss 合作超過 10 年的朋友﹐如美

的雜誌﹐何況明顯地我經營雜誌也不為賺取金錢 。 無

國藝術家 D i ke Bla i r﹑法國藝術家 A n ne Frémy 及

論如何﹐我也會儘量不讓雜誌依賴廣告收入 。 那些意

Laetitia Benat﹑日本雜誌《Here and There》的編

大利及法國奢侈品牌的行為根本與黑手黨無異﹐拑制

輯 Nakako Hayashi 等等﹐有些則是 Elein Fleiss 冒

了傳媒的自由 。 ”

昧求見邀稿的﹐法國作家 Ma rcel Cohen 便是其中之

自由的代價是要獨力包辦一切瑣事﹐包括上郵局

01

一 。  “他是我近 來發現及極為欣賞的作家 。 我讀過他

甚至雜誌的排版工作﹐因為她並沒有多餘的金錢聘請

兩本分別名為《Faits》及《Faits II》的書﹐驚喜地發

員工﹐她就是《Les Cahiers Purple》的唯一職員﹐所

現他的寫 作風 格就 是我 夢寐以求的 。  他的 作品都 很

有能花于人力資源的資金﹐都留給在正式製作雜誌時

短﹐有時是一篇小說﹐有時是一則從報紙或收音機聽

才聘請的工作夥伴﹐如大量的翻譯員﹐以及美術總監

來的新聞﹐他的文字簡單扼要﹐只詳細描述事件的細

Laetitia Benat。  “不過﹐其實我是很喜歡凡事親力親

節﹐從不空談理論﹐我覺得這 就是表現事實真 相的最

為的﹐以前不是有不少出色的導演也會親自做剪接及

好方法 。 ”

監製的工作嗎﹖50 年代時 法國有本名叫《電影筆記》

基於這相同的信念﹐Elei n Fleiss 透 過出版社聯

的 重 要 獨 立電 影 雜 誌 ﹐當中的 創 辦人 後來都成 為對

繫 Ma rcel C ohen 要求會面﹐並在最後一期《P u r ple

世界藝術極富影響力的導演﹐包括戈達爾(Jean Luc

Journal》中仔細地叙述了兩人相處一天的經歷﹐例如

G oda rd)﹑特呂弗(Fra ncois Tr uffaut)及雅克•裏

Marcel Cohen 帶她前往數個對他甚為重要的地點﹐

維特 (Jacques Rivette) 等﹐我記得戈達爾說過他當時

其中一個地點是到 Montpa r nasse 墳場﹐看羅馬尼亞

負責把雜誌放進信封以寄給訂閱的讀者呢! ”

雕塑家 C onst a nt i n Bra ncusi 的作品等 。  “我們在巴

獨力經營雜誌讓 Elein Fleiss 得以逃離資本主義

黎走了一整天﹐他已經 72 歲了﹐卻走得比我還要快 。 ”

主張的工作模式及 速度﹐她打算每年花上數個月時間

來到《L es C a h ier s P u r ple》﹐我們一開首便能找到

讓自己的想法沉澱 ﹐然後才正 式進行工作﹐也希望讀

Marcel Cohen 的名字﹐他讓 Elein Fleiss 發表 10 篇自

者能多花點時間細閱《L es C a h ier s P u r ple》﹐而非

己的短篇作品 。 明年當第二期《Les Cahiers Purple》 出版時﹐要是還能看到 Marcel Cohen 的出現﹐便證明 二人仍分享著某些想法 。

02

03

隨手翻過走馬看花﹐任由雜誌中流露的想法及價值觀 如同漫天飛雪散落﹐未來得及細嚼便迅即溶化不著痕 跡 。  “無論是 創 作的或 接收的﹐都 要 付出一點時間才 能有所得著 。 ”她說 。

180

181


01-02 E lein Fleiss 很喜歡東京﹐但她認為不少雜誌及旅游書都把這 城市符號化了﹐於是製作了《Living in Japan》專題﹐呈現日 本人的本真生活 。

03《Les Cahiers Purple》的誕生緣起於 Elein Fleiss 移居里斯本﹐ 雜誌中自然少不了相關的專題 。

契合促成合作

廣告是雜誌的負擔

由《Purple Prose》至《Les Cahiers Purple》﹐

訪問中 Elein Fleiss 並沒有細談與 Olivier Zahm

Elei n F leis s 一直邀請不同的人參與創作﹐結交新朋

拆夥 原因﹐只說二人的理念越走越 遠﹐不過要是 翻開

友﹑與朋友會面聊天﹐成為她決 定 雜誌題材及內容最

近年的《P u r ple Fash ion》﹐看到連篇的時尚廣告﹐

重要的一環 。  “不過﹐能否合作也不單純基於友情﹐因

難免令人懷疑好些內文都是換取雜誌經費的工具﹐而

為好些 居於阿根 廷或 是英國等 較 遠國家的參 與者是

她今天於《Les Cahiers Purple》仍貫徹著當年成立

與我素未謀面的﹐然而﹐我們彼此間定有某些相近之

《Purple》的想法﹐強調的仍是個人價值在社會中的重

處﹑對事情有相近的感觸才令我們走在一起 。 只要這

要性﹐小心翼翼地不讓自己對社會普遍價值或財團為

契合仍存在﹐我們便會 繼續合作﹐要不然隨著時間過

時尚製造的模具有半點頌揚﹐她甚至拒絕某些時尚品

去﹐彼此的關係自自然然地便會中斷了。 ”

牌財團的廣告﹐以免需要在雜誌內加入相關的內容﹐這

第一期《Les Cahiers Purple》的名單浩浩蕩蕩

大概 就是兩人的分歧 。  “廣告簡直就是經營雜誌最可

的合共 49人﹐當中包括作家﹑攝影師及插畫師等 。 當

怕的一環﹐若我有能力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資助自己

中有些是與 Elein Fleiss 合作超過 10 年的朋友﹐如美

的雜誌﹐何況明顯地我經營雜誌也不為賺取金錢 。 無

國藝術家 D i ke Bla i r﹑法國藝術家 A n ne Frémy 及

論如何﹐我也會儘量不讓雜誌依賴廣告收入 。 那些意

Laetitia Benat﹑日本雜誌《Here and There》的編

大利及法國奢侈品牌的行為根本與黑手黨無異﹐拑制

輯 Nakako Hayashi 等等﹐有些則是 Elein Fleiss 冒

了傳媒的自由 。 ”

昧求見邀稿的﹐法國作家 Ma rcel Cohen 便是其中之

自由的代價是要獨力包辦一切瑣事﹐包括上郵局

01

一 。  “他是我近 來發現及極為欣賞的作家 。 我讀過他

甚至雜誌的排版工作﹐因為她並沒有多餘的金錢聘請

兩本分別名為《Faits》及《Faits II》的書﹐驚喜地發

員工﹐她就是《Les Cahiers Purple》的唯一職員﹐所

現他的寫 作風 格就 是我 夢寐以求的 。  他的 作品都 很

有能花于人力資源的資金﹐都留給在正式製作雜誌時

短﹐有時是一篇小說﹐有時是一則從報紙或收音機聽

才聘請的工作夥伴﹐如大量的翻譯員﹐以及美術總監

來的新聞﹐他的文字簡單扼要﹐只詳細描述事件的細

Laetitia Benat。  “不過﹐其實我是很喜歡凡事親力親

節﹐從不空談理論﹐我覺得這 就是表現事實真 相的最

為的﹐以前不是有不少出色的導演也會親自做剪接及

好方法 。 ”

監製的工作嗎﹖50 年代時 法國有本名叫《電影筆記》

基於這相同的信念﹐Elei n Fleiss 透 過出版社聯

的 重 要 獨 立電 影 雜 誌 ﹐當中的 創 辦人 後來都成 為對

繫 Ma rcel C ohen 要求會面﹐並在最後一期《P u r ple

世界藝術極富影響力的導演﹐包括戈達爾(Jean Luc

Journal》中仔細地叙述了兩人相處一天的經歷﹐例如

G oda rd)﹑特呂弗(Fra ncois Tr uffaut)及雅克•裏

Marcel Cohen 帶她前往數個對他甚為重要的地點﹐

維特 (Jacques Rivette) 等﹐我記得戈達爾說過他當時

其中一個地點是到 Montpa r nasse 墳場﹐看羅馬尼亞

負責把雜誌放進信封以寄給訂閱的讀者呢! ”

雕塑家 C onst a nt i n Bra ncusi 的作品等 。  “我們在巴

獨力經營雜誌讓 Elein Fleiss 得以逃離資本主義

黎走了一整天﹐他已經 72 歲了﹐卻走得比我還要快 。 ”

主張的工作模式及 速度﹐她打算每年花上數個月時間

來到《L es C a h ier s P u r ple》﹐我們一開首便能找到

讓自己的想法沉澱 ﹐然後才正 式進行工作﹐也希望讀

Marcel Cohen 的名字﹐他讓 Elein Fleiss 發表 10 篇自

者能多花點時間細閱《L es C a h ier s P u r ple》﹐而非

己的短篇作品 。 明年當第二期《Les Cahiers Purple》 出版時﹐要是還能看到 Marcel Cohen 的出現﹐便證明 二人仍分享著某些想法 。

02

03

隨手翻過走馬看花﹐任由雜誌中流露的想法及價值觀 如同漫天飛雪散落﹐未來得及細嚼便迅即溶化不著痕 跡 。  “無論是 創 作的或 接收的﹐都 要 付出一點時間才 能有所得著 。 ”她說 。

180

18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