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3
P.3
P.5
免費贈閱
藥物引入一等再等 罕病者盼政府帶來幸福感
傳播學院學生勇奪 承傳傳統旗袍工藝 四項「校園學報新聞獎」 創新世代花樣年華
傳播學院出版
督印人:曹 虹 指 導:陳藹欣 電話:(852)3963 5468 傳真:(852)3963 5338
2018 年 1 月 Vol.25
「共享單車」全球大熱
港乏完善配套
增難度 、記者: 陳 佩珍 陳樂 心
時並
輯 版面編
縱使「共享單車」推行以來反應兩極, 但時移勢易,不管有再多少反對聲音, 「共享單車」能以新經濟平台推出服務 仍是吸引。本港其中一間「共享單車」 公司 Ketch’Up Bike 的首席營運總 監歐陽冠仁和首席財務總監黃建 雄分享了一次回內地的經歷: 「20 年前我返內地,真是很 多人踏單車,雖說中國大陸 ■謝正楓建議政府應 富起來人人駕駛汽車,但 填補單車的政策漏洞 其實他們踏單車也可以 和改善設備,以免造 成阻街和滋擾 很開心。」他們均表示 (陳佩珍攝) 「共享單車」的出現 或多或少也會打擊 傳 統 單 車 小 店, ■ 歐 陽 冠 仁 (右)和黃建 但卻認為這是 雄( 左 ) 慨 歎 逃不過的轉 時代變遷令不 變。 ■宋賢邦認為政府 少傳統行業被 應設立牌照制度 取代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樂心攝)
與
至香港,但推行初期卻窒礙難行,飽受抨擊,究竟「共享單車」的概念, 在香港這片空間狹窄的土地,是否適合繼續推行?
■大量共享單車停泊在路邊(陳佩珍攝)
應
「共享單車」的電子出租系統,早在不少歐洲和亞洲地區發展成熟, 用意是鼓勵市民以單車代步,紓緩交通負擔。近年這股熱潮吹
單車
進
現 時 除 了 的 Gobee.bike, 本 港 有 另外三間共享單車公司 oBike、HoBa Bike 和 Ketch' Up Bike 亦陸續加入這個「共享」戰團,有兩間亦表明會選擇在將軍澳作為試 業點,再發展至其他地區。將軍澳區內有不少單車徑,由於最多只連接到 坑口、寶琳等地,有限的範圍較方便單車公司管理。但是,西貢區區議員謝 正楓指現時將軍澳已有大量共享單車,雖然方便了部分居民,但同時亦衍 生很多問題,例如阻街等滋擾,引起不少街坊及傳統單車租賃店不滿。 近期在香港的共享單車更是多災多難,10 月 30 日便發生了最大 規模的一次破壞。停泊在大埔林村河的 20 多部共享單車 Gobee.Bike 被人掟落河,部分更沉入河底。面對接二連三的蓄意毀壞,Gobee. Bike 公共事務經理蔡誠認為這情況無何避免,因為現時共享單車 的推行模式是將大量的單車停泊在路邊,而破壞則涉及人性的問 題,不是公司能控制的範圍。因此公司只能轉危為機,除了要 確保盈利增長比單車流失率快,更希望令市民改變對共享單車 的觀感,人人愛惜共享單車,主動阻止破壞行為。 而網民則在社交平台以「生態災難」形容在將軍澳的 共享單車停泊情況,又直言「自私到不得了」,甚至「連 小巴站都無位排隊」。針對違泊問題,地政署 9 月首次 「記得讀書時,我是第一個踩單車上學的人!」單車發燒 在天水圍充公了 23 架違泊的共享單車。對於共享單車 友 Ella 從小便習慣以單車代步,單車可說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引入香港後,違泊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少人質疑,甚 一部份。對於「共享單車」在港推行,Ella 表示歡迎,認為價錢合 至投訴營辦商利用公共單車泊位作商業用途做法有 理又為她帶來方便,可謂一舉兩得。「30 分鐘只需 5 元,有時外 欠恰當。 出不想等車,就會用共享單車,感覺不錯。」對於單車業界認 本港其中一間共享單車公司 HoBa Bike 創辦 為,共享單車和傳統單車舖會存在競爭,Ella 卻認為影響不大。 人宋賢邦指,有些市民長期將私人單車放置於 主要是大家的客路不同,例如假期玩樂,一定是光顧傳統單 公眾地方,相比起可供全港市民使用的共享 車小店,不但可即時免費更換不適合的單車,而且兩者提供 單車,更是霸佔行為。 他建議政府可考 的單車設計不同,只有傳統單車才適合在崎嶇的道路上行駛。 慮設立發牌制度:「像各行各業一樣, 對於兩者的分別,Ella 說,「傳統單車租賃舖的單車有分 有政府的監管和支持十分重要,行 輕波重波,如落斜用重波,上斜就轉輕波。如要上斜落斜,共 業才能有健康發展。」他續稱不 享單車一定不適合,行平路就得!」對於單車違泊問題日趨嚴 介意政府收取牌照費,但應該支 重,Ella 卻認為共享單車已致力改善違泊問題,以鼓勵的方式 持推動健康環保的行業,在發展 打擊違泊,例如有人將單車放回合適的位置,那段路程可獲減免 初期更應提供補貼,又指公司正處 5 元,藉此培養用家公德心。她相信用家只要安份守己,定能減低 於虧損狀況,暫時都是個人及公 單車違泊情況。 司的投資,沒有盈利。
單車發燒友 撐共享單車
恒生管理學院傳新報地址:新界沙田小瀝源行善里 電郵:enlightenmentpost@gmail.com
■ Ella 小時候開始 以單車代步,從此 與單車結下不解緣 (陳樂心攝 )
P.2
社 會 SOCIETY
2018 年 1 月
版面編輯:潘樂妍 郭嘉盈
近年,有罕見病患者相繼到政府各 機關請願,引起社會關注。去年
4 月,因結節性硬化症病逝的池燕蘭, 及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到特首辦請願 的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均促請政府 引入新藥,但政府始終未有突破性的 行動與回應。罕見病患者的生命分秒 必爭,藥物治療刻不容緩。有病人組 織最近向政府提交意見書,希望特首 兌現對罕見病患者的承諾。政府近日 則表示計劃另設「安全網」,由以往 「能者自付」改為「能者可付」,相 信病人將來能獲更全面資助。
藥物引入一等再等 罕病者盼政府帶來幸福感
記者:潘樂妍 郭嘉盈 香港的藥物大概可分為三個類別,第一類 是經衛生署在本地註冊,可在藥房等買到的一 萬多種藥。等二類是被列入藥物名冊,即受資 助的藥物名單,目前大約包含千多種藥。另外 一種則不被列入藥物名冊更未經衛生署註冊, 通常是新藥,但在特殊情況下亦可供有需要病 人使用,亦即是罕見病藥物所屬的類別。「我 們主要的訴求是希望罕見病藥可以儘快被列入 藥物名冊,讓病友可以有資助下用藥。」香港 罕見疾病聯盟(下稱罕盟)負責人賴家衛道。 「罕見病不似其他普遍病,可以選擇用哪 種藥、接受哪種治療。有藥能醫已經很幸運, 所以藥物治療是患者唯一希望。」賴家衛解 釋。由於罕見病屬基因病,病情難以預測,病 人情況可在幾日內急轉直下。「我曾見過有病 友幾日前還好好的,過兩天就突然進了深切治 療部。」可見提供藥物以紓緩病人病情的急切 性。但賴家衛感嘆政府做事一向跟足程序,藥 物由註冊到商討可否列入藥物名冊需經過重重 機制。他續解釋:「首先,每間醫院都有由醫 生組成的藥事委員會(下稱 DTC),醫生會 視乎病人需要,向院方申請引入其認為對病人 有用的藥。假設審批通過了院內會議,個案便 會呈交上藥物建議委員會(下稱 DAC)。該 委員會由各專科醫生組成,主要討論該藥物的 成效,成本及使用對象等。若然通過就會再交 由藥物管理委員會處理,再將藥分成 4 類,分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負責人賴家衛認為病人的 治療刻不容緩,希望政府加快審批程序 (郭嘉盈攝) 別是通用藥物、專門藥物、獲安全網資助的自 費購買藥物,以及不獲安全網資助的自費藥 物。」由於以上全部會議,皆約四個月才舉行 一次,最後還要上報立法會,待文件工作處理 完成後,才開會通過撥款。正常普通藥物要通 過以上程序亦需一至兩年,更遑論罕見病藥。 「即使有個別醫生看到有需要,在 DTC 裡支 持的醫生已經不多。假設一個有影響力的醫生 將問題帶到上 DAC,雖然有各科專家,卻沒 有罕見病專家,根本沒有真正了解病人需要的 人。」賴家衛一面無奈地說。由於罕見病橫跨 多科治療,現時討論仍圍繞該由哪專科批藥, 哪科用藥。賴家衛補充,罕見病藥缺乏數據證
■病人組織早前到政府總部外請願,促請政府儘快將罕見病藥物納入資助名單(網絡圖片) 明其成效,受惠病人少成本又高,難免令醫生 猶疑,「他們會擔心,萬一引入後發現藥的效 果不顯著的話要『背黑鍋』,畢竟需要花政府 一大筆錢買藥。」結果,病人的希望就在這些 機制內徘徊,一直未到出口。
生命難以成本效益計算 罕盟在九月向特首提交了一份施政報告意 見書,其中一項提到設立人性化,體貼病人需 要的審藥制度。由於負責審批罕病藥的醫生
多數缺乏處理罕病的臨床經驗,他們對成本效 益的考慮往往凌駕病人實際情況。罕盟指,除 非政府需要評估挽救生命的成本與效益,否則 成本效益的比較對別無選擇的病人來說根本毫 無意義。他們促請政府成立由罕病專家和病人 組織成立的罕藥審批小組直接處理審批,加強 效率和對病人的了解。意見書在結尾以國家主 席訪港時勉勵特區政府的一句話提醒:「要以 人為本、紓困解難,以提高民眾獲得感和幸福 感。」
藥廠有生意唔做 ?
■新藥要經過醫管局內繁複的審批程序才有機會獲得資助 ( 潘樂妍攝 )
早前特首林鄭月娥親自接見並接收由罕病患者 提交的建議書時強調,並非因金錢問題而未能提供 藥 物, 而 是 藥 廠 未 有 打 算 將 其 藥 引 入 香 港。 目 前 Spinraza 是全球唯一能改善脊髓肌肉萎縮症病情的 藥物,由於價錢昂貴,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根本不 在藥廠的考慮範圍。「新藥都只去有完善罕病政策 的國家,確保政府有資助,他們便持續有生意做。」 賴家衛間接指出,對藥廠來說香港並不是有吸引力 的市場。他亦提到,其實香港有指定病人用藥計劃, 以試用模式令有急切需要的病人有用藥機會。只要 醫生願意負責,該藥即使未註冊亦可暫時跳過多重 程序。「病人知道有方法但沒資助只好自資。但藥 廠不敢賣給以個人明義買藥的人,怕惹人詬病,遭 人批評令人傾家盪產『沒人性』。」由此可見,雖 說問題是因藥廠不肯引入香港,但歸根究柢主要仍
是因為本港的社福支援未夠完善,落後於人,令藥 廠卻步。
■ Spinraza 是全球唯一能改善脊髓肌肉萎縮症病情 的藥,價錢非常昂貴,非一般市民可負擔(網絡圖 片)
P.3
社 會 SOCIETY
2018 年 1 月
版面編輯:潘樂妍 郭嘉盈
罕見病政策中 香港屬落後城市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促請政府仿效台灣罕病政策(郭嘉盈攝)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 表示香港最落後的是至今仍未為罕見病定義。 「政府認為罕見病和其他病沒有分別,都是用 同樣方式處理,所以沒有必要作定義。我會形 容這是政府的無知,否則他們就是在逃避。」 他認為罕見病既為遺傳病,應該要有別於普通 疾病的處理方法,例如需要建立資料庫去追踪 該病的普及程度,從而去控制及做應對的預防 工作,當中包括基因諮詢,及測試以減低該病 繼續出現的機會。「目前已經有很多國家設立 特別的措施及立法去保障罕見病患者和罕見病 藥的運用,但香港仍然停留在否定罕見病有 特別需要的階段。」 近日罕盟聯同立法會議員張超雄 翻譯了一份外國研究報告,以病人 不同的需要評估了 11 個國家的罕 見病政策。當中,法國領先其他 歐 洲 國 家, 早 在 2004 年 採 納 全民罕見病規劃,指透過全面 及完整的方法,向患者提供醫 療及社會護理的策略及規劃。 規劃為法國的罕見病患者創 建了專科中心,以統籌診斷 並提供醫療和其他社會照顧。 另外更協助編制關於診斷、護 理、數據收集和進行臨床測試 的全國性方案。亞太區方面, 張議員認為台灣的罕見病支援較 為完善,最值得香港參考。台灣 雖未有專科中心,但當局核定一些 醫療機構來診斷及治療罕見病,至今 有最少十個認可的遺傳諮詢中心,當中包 括全民新生嬰兒篩檢計劃協助及早診斷和治
療。台灣亦另外訂制一套計劃,將罕病納入全 民的殘疾登記名冊,透過社會服務計劃,政府 會為病人提供醫療津貼及扣稅、學費減免、就 業支援及交通優惠等,幫助病人及其家庭,更 立法將已定義的罕見病納入保險的保障範圍。 另外不少國家,包括中國都製訂了新的審 查罕病藥物方法,以加速藥物受許可過程,並 強調增加病人與臨床醫生在評核過程的影響 力,令病人的真正需要能被理解。同時,有些 國家更設立新藥品基金,將資助特別分配給罕 病藥,確保病人能接受最先進的治療。就連一 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土耳其、保加利亞等都 將高達 8.4%的醫療支出撥給罕見病作援助。 以保加利亞為例,當地於 2016 年通過全數資 助及落實專為早期診斷而設的國家計劃。香港 除了在資源和技術上未能與其他國家匹比外, 同時對罕見病的支援亦相對落後。張議員認為 目前的資助審批制度並不合理:「罕見病藥藥 費每年平均 300 多萬,香港雖然有關愛基金 和撒瑪利亞基金提供資助,但以 100 萬上限 封頂。加上審批準則苛刻,以全家甚至三代的 所有流動資產收入計算,例如有位病人的爺爺 有筆幾十萬的退出金,基金會要求先動用那筆 錢,難道孫子有病爺爺就不用退休嗎 ?」罕盟 負責人賴家衛亦表示:「不但資助制度令很多 有需要的病友不能受惠。其他周邊支援例如教 育、日常生活護理和遺傳諮詢等香港都好缺 乏。」作為一個先進的城市,政府有需要重新 修改已引用幾十年的罕見病政策,慶幸的是, 政府日前公布,今年將推出有關設定新「安全 網」的研究報告,罕見病患者有望在可見將來 獲有效的藥物資助,不論是藥物引入,抑或其 他周邊支援,盼新政策為罕見病患者謀福祉。
教 育 EDUCATION
傳播學院學生勇奪四項「校園學報新聞獎」獎項 早前《中國日報》舉行的「2017 校園學報新聞獎」,參 賽者來自兩岸四地 28 所院校,有超過 600 份作品。恒管傳播 學院學生在「最佳科技新聞報道」、「最佳新聞視頻」兩個組 別中獲得兩冠兩季佳績。 「校園學報新聞獎」始於 2012 年,為香港、中國內地、 澳門和台灣的傳媒與新聞專業學子而設的交流平台。恒管傳播 學院學生在是次比賽中,奪得四個獎項。「最佳科技新聞報道」 中榮獲冠軍獎項的得獎學生為梁凱菱、李嘉韻、鄧燕君、高靖 琳、趙俊賢及黎思鉅。報導關於內地一個《回家吃飯》APP,
■ 頒獎禮在理工大學舉行,恒生管理學院校長何順文特別前來 出席,並祝賀得獎者
家廚可透過此途徑外賣自家製作的飯餸,帶出共享經濟為內地 一個新趨勢;而「最佳科技新聞報道」的季軍獎項是有關食用 環保海鮮,此報導講述紅衫魚因食用過量,導致數目逐年減少, 變成瀕危物種,藉此提倡市民食用環保海鮮。而「最佳新聞視 頻」的冠軍是關於不鏽鋼飲管報道,視頻倡議顧客需自備不鏽
鋼飲管,藉以摒棄一次性的飲管,減少製造垃圾,得獎同學為 郭芷均、葉欣彤、鄒銘城、張頌揚、陳紫婷、姜珈彥及蒙綺珊; 「最佳新聞視頻」是關於共享雪櫃的報道,影片講述共享雪 櫃計劃,市民可將食剩或新鮮的食物放進位於深水涉的社區雪 櫃,讓食物可分享給露宿者或貧窮家庭。
P.4
社 會 SOCIETY
2018 年 1 月
版面編輯:楊棨森 姜紫晴
新特首 新作風 施政報告爭支持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民生政策着墨較多,當中房 屋政策更被視為重中之重。翌日,本港八大報章都以報導房屋政策為主打, 而林鄭於選舉時承諾的港人首置上車盤更成為焦點,該計劃首階段僅推出 1,000 個單位,為先導計劃。此外,政府亦會推出免審查公共交通津貼計劃,津貼最高 港幣 300 元。 記者:姜紫晴 楊棨森
■特首手持 2017 施政報告(楊棨森攝)
林鄭月娥第一份施政報告以藍色為主調, 與過往有別,林鄭只讀出自己撰寫的撮要, 減少宣讀時間。是次施政報告,特首亦在記 者會不斷強調要實現競選時的承諾「同行」。 林太表示:「是次施政報告做到以人為本, 無微不至,當中的政策和措施背後都有一系 列行動和計劃去實行。」 今屆政府房屋政綱有四個元素 : 第一,在 尊重自由市場經濟同時,政府協助市民「上 車」的角色不可或缺;第二,政府會致力提 供置業階梯,為不同收入家庭重燃置業希望 ; 第三,在「長遠房屋策略」中,加大增加房 屋單位供應 ; 第四,設法善用現有房屋,滿足 長時間輪候公屋的家庭需要,以及協助居住 環境惡劣的居民。林鄭更表示,看到社會上 的年輕家庭結婚後,因負擔不起樓價而無法 置業,故提出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即 增加資助房屋供應,並提出三大長遠房屋政 策。政府會大幅增加「綠置居」數量,將「綠 置居」恆常化,取代出租公屋,預計 2018 年 底完成興建及出售位於沙田火炭 4400 個新公 屋單位,令有能力的公屋住戶,從置業階梯 上移。另外,房委會將「白居二」計劃恆常化 : 讓中等收入的白表家庭可以購買未補地價單 及「租置」約 38 萬單位,同時有利於居屋流 轉。至於不符合申請公屋,亦不符合居屋入 息資格的家庭,政府計劃推出以混合發展模 式的「港人首次置業先導計劃」,並在 2018 年底,在政府賣地表中,選出一幅位於觀塘 可提供 1000 個單位的住宅用地。
置上車盤計劃。
過渡房屋 協助貧窮家庭
■特首逐一解答傳媒提問(楊棨森攝) 不影響目前公營房屋供應前提下,向市場提 供土地,或使用私人發展商擁有的土地。對 於有業界擔心,上車計劃最終未必能夠達到 市民期望,林鄭則回應 :「另闢途徑,似乎是 要靠發展商擁有土地或從政府購地,而今次 首次上車盤正正是從政府賣地表得來。當中 細節需要與立法會議員及大眾商討,確保設 計首置上車盤和土地供應會有高透明度,令 大眾消除疑慮。」她亦形容,在土地契約中 加入既定條款是政府的「尚方寶劍」,但不 會以較低補地價,去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首
首次上車盤公私混合發展 「港人首次置業先導計劃」目的是讓從 未置業的中產家庭能夠「上車」。報告承認 香港公營房屋土地供應短缺,是屆政府會在
■會場內答問環節,記者爭相發問(姜紫晴攝)
至於如何紓緩輪候公屋,和居住環境惡 劣人士的壓力,施政報告建議推行一些短期 措施,例如閒置建築物租住計劃,將舊有單 位翻新,給予住屋困難市民經社工轉介入住, 例如位於深井的「光屋」。 政府亦研究讓整棟工廈,以免補地 價形式,改裝成過渡房屋,及協助非牟利機 構研究,在閒置土地興建預製組合屋。不過, 施政報告及施政綱領,沒有具體說明如何執 行以上措施。
交通津貼 高達 300 元 此外 , 為惠及公眾 , 政策將紓緩市民公共 交通車費的負擔,推出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 通費補貼計劃。巿民只要乘搭專營巴士、專 線小巴、港鐵、渡輪及電車,而每月交通費 超過 400 元,則可受惠。市民交通費若超過 400 元,政府會補貼當中 25%,每月上限為 300 元。
■本報記者亦有到場採訪及提問 (楊棨森攝)
網媒學生均獲邀請發問 是次記者會特別之處,是讓學生都有 機會置身其中。而本報記者亦有機會到場 發問,從頭到尾搜集資料再報導,機會難 得。 此外,由於政府開放網媒,可採訪當 日記者會,現場就更加熱鬧。整個記者會 過程由 45 分鐘增至 75 分鐘,儘量讓更 多業界發問。除本院校外,多間院校校園 記者亦有到場採訪。記者會當日,網媒如 《香港 01》、《熱血時報》及《Aastocks》 等亦有機會提問,至於本報記者問到特 首,有關中史獨立成科是否變相國民教 育,以及聘請青年到中央政策組入選條件 的問題。林鄭指中史科內容,會交由專家 解釋,「自己不扮專家」。對於改組中央 政策組,她表示有 20 至 30 個職位為青 年人而設,亦有公務員同事及非公務員研 究員協助,招聘將會公開公平公正,任何 政黨背景人士都可加入。
P.5
文 化 CULTURE
2018 年 1 月
版面編輯:林敏怡 傅詩曼
時裝潮流瞬息萬變,很多傳 統服飾也不敵時間洗禮,
紛紛被淘汰。即使被公認為最 能展現女性體態美和東方韻味 的旗袍亦見日漸式微,究竟這 種富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服飾, 如何能夠在不斷變遷的社會 中,承傳下去? 記者:林敏怡 傅詩曼
承傳旗袍工藝 創新世代花樣年華
提起旗袍,不少人腦海會浮現張曼玉在 電影《花樣年華》中的身影。旗袍於二十 年代開始流行,隨著成衣出現,旗袍工 業逐漸步向夕陽。近年復古風吹起,不 少過時的時裝亦隨之復興。經營民族服 裝店多年的麥小姐表示,近年量身訂 做旗袍的年輕人明顯增多,年紀小 至中學生也有,而且偏向選擇新款 式。她坦言,由於技術進步,旗 袍的外形不再受規限:「如果不 喜歡旗袍貼身的裙腳,可以改成 A 字裙或魚尾裙,令旗袍中西合 璧,變得不再死板,更方便日 常穿著。」此外,收藏旗袍多 年,以「旗袍男」之稱聞名 的 80 後收藏家袁建偉認為, 旗 袍 依 然 適 合 日 常 穿 著: 「曾幾何時,不同階層的 人,每天都是穿著旗袍生 活。」 袁 建 偉 認 為, 香 港 社會缺乏對傳統衣著知識的教 育,導致大眾對旗袍存在誤解。他又指, 公眾對旗袍的迷思應該隨時代進步而解 開 :「其實很多場合都適合穿著旗袍,但 大家普遍認為隆重場合才可以穿著,這 些觀念或錯覺,值得大家反思。」他又以 已故藝人「肥姐」沈殿霞為例:「大家都 知道她是比較豐滿的女士,但她卻經常穿 著旗袍,期間並沒有人質疑,或是取笑她 穿得不好看。」
■學生以鯊魚為藍本 ■牛仔布旗袍新舊融 製作旗袍,希望宣揚 合,有助旗袍承傳。 無翅宴會(林敏怡攝) (網絡圖片) 受旗袍的獨特性。許老師指出,同學能通過 工作坊,學習傳統旗袍製作技術,透過加入 自己創意,製作出新舊交融的旗袍。 此外,許老師接受訪問時提及,旗袍師 傅初時對於學生在旗袍加上斗篷等配飾感到 礙眼、不解和不接受;但另一方面,師傅又 明白,要同學完全遵從傳統,並不可能。因 此,在製作的過程中,新舊一代都會有所得 著。「於師傅而言,一開始會感到抗拒,『你 幹嘛把衣服弄得鬼五馬六?旗袍就是旗袍, 應該是修身的,為什麽要加其他東西?』但 當學生加入新元素時,師傅亦會因此有新體 會 :『原來這樣也可以,不會把衣服變醜。』」 除了新舊思想的磨合、交流與妥協,許 老師特別提到以往同學的旗袍及配飾製作, 包括設計出血淋淋的鯊魚造型旗袍,以表達
學生製作旗袍 有助新舊交融 最近,本港亦有中學,憑著將迷你旗 袍設計,納入視覺藝術科的校本課程,於 去年獲得藝術發展局頒發的藝術教育優異 獎。得獎的培道中學表示,希望透過舉辦 旗袍工作坊,推動更多與中國文化有關的 議題。負責籌備工作坊的視覺藝術科老師 許朗慧認為,中華兒女都應該認識旗袍這 種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衣著,加上學校高 中同學以長衫為校服,更能由自身出發感
■許朗慧老師認為傳統拜師學藝的精神亦值 得承傳。(林敏怡攝)
林鄭月娥身穿旗袍出席回歸活動 ■ (網絡圖片)
■鄧達智指旗袍 已擁有本土色彩 提 起 旗 袍, 大 家 可 能會想起特首林鄭月娥的 旗袍風。她上任後多次以 旗袍裝示人,甚至上載影片至 個人專頁,介紹由本地設計師製造 的旗袍及外套,以展示東方女性的特色。有網 民隨即評論其衣著,認為打扮是為了「反映中 央政府今日的要求」。本地著名時裝設計師鄧
對魚翅宴會的反感;並稱旗袍就像一 個 平 台, 能 讓 年 輕 一 代 透 過 旗 袍 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有 自 己 的 信 念, 純 粹 學 會 製 作 旗 袍,其實意義並不大。我們經常 說,穿着什麼衣服,其實附帶著信 息,所以每個人做的衣服也有其獨特 性。」她認為,將不同的文化元素融 合一起,就可以成為新穎的作品,從中 加以保育,「為與不為」只在心態。
加入時代元素 並肩進步 現時,有一些年輕設計師,相繼投 身保育旗袍工作,利用旗袍的概念及雛 形設計時裝,並透過加入現代元素,吸 引新生代注意。身兼模特兒的 80 後時 裝設計師蔡毅明發現,現代女性擔心旗 袍太貼身,會暴露身形缺點。她遂將 旗下品牌的旗袍,由傳統絲質料,改為 有彈力的物料,以迎合不同女性身裁。 她又强調,社交媒體有助旗袍攻入年輕 人市場,甚至進軍國際。袁健偉則補充, 時代變更,旗袍會一直變化,設計師會 不斷加入一些當代元素來,改良旗袍。 「現代人會加入牛仔布元素,或是一些 反傳統元素,這都是好事。因為某程度 上,能幫助旗袍受新世代所接納。」但 他提醒,若只注重加入新元素,會令旗 袍固有本質流失,失去獨特性:「在融 合的時候,最好能繼續傳承既有文化, 基於傳統,再演變融和其他元素,才 能更長久。」 許老師則指,旗袍由清朝服 裝演變至民國旗袍,再到現代,都保持 着其獨特性。她認為旗袍文化並不會沒 落,將來如何發展,且看一班年輕人的 取向。她建議,旗袍要在保留傳統精髓 同時,也要迎合新一代口味,兩者只 要取得平衡,就能繼續展現魅力。 ■由學生設計的新款旗袍, 竟反傳統地設有褲管
特首穿旗袍 有讚有彈 達智接受訪問時指,旗袍作為國服,除了本身 帶有中國特色外,經過多年在香港的演化後, 亦富有本土色彩。他認為林鄭月娥的穿著很得 宜 :「在任何場合下,旗袍是最正統服飾,比 正式西裝更具中國及香港特色。」他又補充, 隨著布料及設計改變「可以令色彩、剪裁做到 更貼身,減少不便」。而袁建偉則認為特首作 為公衆人物,可以肩負保育傳統的責任,有用
家在香港社會穿著旗袍,絕對是好事。「任何 一個人,不管他是什麽人,而是每一個華人, 穿著一個代表自己,具有歷史意義的服裝,都 是好事。」 在配襯方面,鄧達智則建議入門者可考慮 選擇背部拉鍊設計,以減少花鈕帶來的不便; 亦可以西裝概念穿著,配以絲襪,也能塑造出 專業及高雅的旗袍造形。
P.6
社 會 SOCIETY
2018 年 1 月
版面編輯:吳梓彤 連梓霞 陳伊瑩
奪命車禍揭工時長
業界倡改善 巴士車長工作指引 九
月底一架城巴巴士在深水埗剷上行人路並 反側,造成 3 死 30 傷。涉事司機被發現事 發前每天工作接近工時上限 14 小時,但因底薪 偏低,車長只好不停加班才足以養活家庭。是次 意外發生,令車長超時工作問題再次受到關注。 車長工時與工資不成正比,導致巴士車長流失率 高,而在職車長為賺取更多薪金而不斷加班,成 為惡性循環。面對慘劇,社會各方認為,為避免 相同意外再次發生,應減低車長工作時數,提高 車長底薪,並加強車長福利。 記者:吳梓彤 連梓霞 陳伊瑩
車長時薪應增加 巴 士 車 長 底 薪 與 運 輸 行 業 市 場 脫 節, 部分車長為賺取更多的 薪水,工作時間長達 14 小時上限。巴士業職工 會聯盟主席許漢傑表示, 舊制員工加班的時薪是乘 1.75 倍, 每 小 時 大 約 有 107 元,而最新入職的新 人 只 會 乘 1.5 倍, 差 不 多 只有 78 元,他指舊人工作 1 小時等於新人做 1.5 小時 的時薪。有鑒於時薪不足, 巴士在深 一架城巴 很多新制度下的同事需要不 底 造 月 九 ■ 並 反 側, 斷加班,許表示他們「做得太 水 埗 剷 上 行 人 路 ) 片 (網絡圖 盡」,為他們感到辛苦,新舊 成 3 死 30 傷。 制度的同事在薪金水平上應一 視同仁。此外,許漢傑亦對比其他運輸行業的薪金,表示 底薪已經相差了 2000 元,而巴士車長的津貼加底薪等於運 輸行業八至九成的人工,薪酬結構明顯較差。而 20 年資歷 的城巴車長劉先生指出,相同年資的車長在其他公司會有 更高的薪金。因車長薪金較低,導致巴士行業流失率高, 巴職聯促請運輸署,儘快檢討巴士車長薪酬制度。
減少工作時間比駕駛時間更重要 城巴深水埗三死多人傷的車禍,涉事司機連續三天工 作長達 13 小時,事後巴士上層女死者家屬批評運輸署巴士 司機工時指引每天最多工作 14 小時,令司機容易過於疲 勞,是導致交通意外的引爆點。而許漢傑表示,巴士公司 通常會用盡車長 11 小時的駕駛時數上限,即使駕駛條例規 定兩更相隔在 10 個鐘,但他舉例說,由於人手不足,可能 有司機在晚上七點下班但凌晨五點又要準時上班,即使相 隔 10 個小時,但沒有充足時間供車長休息。城巴車長劉元 濤表示每天只有 5 小時的睡眠時間,加上公司每天都要求 大部份員工加班,感到有壓力。有鑑於工時上限 14 小時定 得太高,聯盟提議工時上限定和相隔時間為 12 小時,希望 為車長爭取更多時間休息。而民建聯曾提議減少車長駕駛 工時上限,但許漢傑表示,這做法其實對員工沒有好處, 因為實際車長都是需要工作 14 小時,這並不能讓車長真正 的放鬆,而且駕駛工時下降反影響車長收入。因此,降低 工作時數上限比降低駕駛時數上限更為重要。
■約 30 人遊行,促政府檢視現行 《巴士車長工作指引》(網絡圖片)
新舊制車長 待遇大不同 此外,城巴車長,有新舊制之分。在 人手緊張的巴士業,新制巴士車長待遇比 舊制同事更差。在薪金方面,新制車長比 舊制車長少 2000 元底薪,津貼亦少 1000 元,加班薪水也比舊制同事少。 另外,每位舊制車長有四張家屬 證可供家屬免費乘坐巴士,家屬沒有特別 年齡規限。但新制車長就有所不同,家屬 乘車有年齡限制,18 歲以上非學生,或超
過 25 歲的子女,已不能再享用這福利。 此外,新制車長奉行合約制,每份合 約以兩年為期。可見,新舊制車長無論薪 酬、福利、待遇都大相逕庭,但所付出的 責任卻是相等。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由於新制 車長需要付上更多工作時數,才能得到相 對更高的薪酬,難免令他們工作時,變得 得更為吃力。
■許漢傑認為待遇不同,令新 制車長工作更吃力(吳梓彤攝)
人手流失有因
■劉車長表示每天都沒有足夠時間 休息,感到很大壓力(連梓霞攝)
就以上提及的合約制,許漢傑表示,在 實行合約制後,職工會已不停與公司商討, 希望制定一個標準,考察司機工作表現, 以決定提續約問題。但 2005 年之後,巴士 公司沒有架構列明,怎樣考量是否與車長續 約。有車長因被投訴或請假,就得不到續約 機會,車長因而變得很被動。在新合約制度 實行一段時間後,很多巴士司機均擔心工作 前景,加上工作壓力,因而令很多年資不長 的新制車長選擇轉行,導致人手流失。而現 時,又因年終特別獎金,與家屬證的福利對
新制同事不公平,許漢傑相信第二批會流失 的人手,將會是逐漸喪失福利權益的新制同 事。另外,許漢傑將巴士司機對比其他交通 行業的工作性質 :「巴士司機要送數以百計 的市民,心理壓力較貨車司機大。但兩者的 薪酬接近,加上福利和待遇以及薪水不理想 下,不少巴士司機為了能更好的養活家庭, 會選擇轉行。」因此,聯盟要求運輸署立即 檢視現行《巴士車長工作指引》,儘快商討 改善車長薪酬、福利,以及待遇以減少人手 流失問題。
P.7
努 益而
力。
權 權, 份的 批評 。 身 歧視 及 別 性 受 飽 性 兩 跨 了 社會 及 在 除 , 眾 別 別 , 性 性 性小 利 。 題 三 些 流 話 權 的 為 第 非 主 ,這 護 的 議 正 類 保 受 接 是異 立法 人 能 未 擇就 受到 別 選 聰 性 子 元
立
平 由於 等 社 一 社 會 直 與別 會 故此 上 上 是 還 ,他 不 一 們 選 同的 直 有一 社會 爭 性 有不 小 擇 走 出 傾向 少 部 份 人 來 , 和性 仍 爭 記 取 別 者 多
平
楊
近 年 無論同性婚姻合 茹 法化或跨性別人士 身份認同,這些突破傳 統文化的敏感社會議題, 都相繼有人站出來,用自身故 事,企圖打破主流群體,對小眾 性別人士的價值觀。跨性別人士放 下社會主流包袱表達自己,甚至努力 爭取立法反對跨性別歧視。政府雖然 在過去曾成立「消除歧視性小眾咨詢小 組」,為反歧視性小眾的政策及立法措施 提供意見,並作出過立法諮詢程序。惟當 時社會反對聲音不止,諮詢小組在 2015 年 任期完結後便終止,而性別平權立法仍是遙 遙無期。本報訪問了兩位多元性別人士,探
倩
甚至
認為
:
黃
別
性
遙 果
關注多 元 平權 性 待
期 無 遙
新
反歧
結 法
2018 年 1 月
版面編輯:黃倩茹 楊子聰
討立法的適切性,及多元性別人士的訴求。
無懼困難,追尋自我 黃欣琴,Mimi,是一名性別認同為女性 的跨性別人士。現時 62 歲的她,前半生過著 平常人的生活,後來確診患上性別認知障礙 症,她透過網絡對跨性別增加了解,並毅然 決定變性。她選擇離婚,放下家庭的包袱, 獨自走上性別平權的道路。變性後,她自 覺活得精彩,心想做最真實的自己,亦不 再怕受別人歧視。記者向她問起本港立 法平權遙遙無期,Mimi 指:「政府永 遠跟着大多數人的意見走,當社會大 眾不同意,政府就會得出不用立法 的結論。」 Mimi 現 時 正 營 運 一 個 跨 性別平權組織「世界公民協 會」,她認為消除歧視最 佳的方法是教育,透過 講座及影片傳播, 令不同性別的 人對跨性 別
■黃欣琴和陸月明皆認為,政府為性小眾立 法舉步為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士有所認識,只要她能做到的也會去嘗試。 她又認為社會上許多問題的根源,都是來自 誤解,只要能夠理解就可以產生觀念上的變 化。 被 問 到 現 時 生 活 上 遇 到 的 歧 視 情 況, Mimi 指香港社會比以前更開放,雖然未及 台灣的前衛,但年輕一輩態度不會太保守, 至於年長的一群,即使舊有思想不能改變, 但也沒有法子。談到生活上面對的歧視,她 認為變性人最主要的困難是難找工作,可幸 Mimi 已過了退休年齡,所以對職場歧視已感 到無所謂。又指,雖然在香港生活面對較多 歧視,但從未打算離開本港,即使自己有外 國護照,原因是要幫助推動本港性別平權活 動發展 :「總要有人站出來,社會才會更好。」 由於她營運的協會,得到不少人義務幫助, 所以至今亦能維持日常營運。
「我的性別不是錯」 陸月明,人稱「細細老師」,是一名雙 性人,現為註冊中醫師和社工。由出世開始, 就飽受雙性身分的困擾,無論學校還是職場, 總是受盡歧視。性別的認同感,是她一生的 課題。因為家人與基督教教會對她的壓力, 令她曾為別人的期望和自我認同不一致而產 生輕生念頭。一路走來,由出生被選定的男 性身份,到今天自己選擇的女性身份,細細 老師坦言無論男女,她只是「做自己」。 她比別人更認同自己雙性別的身份,也 明白就算性別上她與社會格格不入,也是人 類的一份子。面對社會對多元性別的不
小 資料
性別光譜
別 路 出
視
社 會 SOCIETY
我生下來是……
我看起來是……
我覺得自己是……
我喜歡的是……
公平情況, 她期望政府推出 「不歧視性小眾約 章」以減少性小眾被歧 視的情況。細細指,雖然 立法對性小眾目前並非最佳的 平權方法,但也是政府最低限度 可以做到的公平,保護性小眾在面 對傷害時,得到最基本保障。她認 為目前最大問題,是社會對性小眾有 錯誤認知,因而受到歧視。
政府仍未為性小眾立法 面對性小眾在社會的困局,政制及內 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近日在 << 商台 >> 節 目承認,立法消除多元性別歧視的爭議仍 大。他認為透過小組等非立法方式,或行政 措施去加強或配合支援,更有助各方在生活 上消除分歧。故此,政府在施政報告內也提 到,為促進不同性傾向或跨性別人士的平等 機會,政府將會採取一系列的策略及措施, 期望在社會上建立共融和互相尊重的文化價 值。
大同世界在香港 ? 在性小眾的角度,無論是多元性別人 士、政府、或社會每一員,都應該認同 人類都應享有社會上的基本人權,公 平是建基於我們是人的本質,而不受 我們的性別所限。當社會大眾都能 包容接納,才不會令他們失去聲 音,香港才能成為真正的共融 社會。
何謂多元性別 ? 多元性別(sexual diversity) 是一個被台灣法律、教育界廣泛 採用於 LGBT(同志社群)的性別 概念名詞。多元性別一詞現時仍未在香 港普及 , 它主要是指性別的定義不僅包含出生 時的生理遺傳性別,更包含性別認同、性別氣質、 性傾向等。這四項概念皆非對立的存在,而是呈現如光 譜般連續或多樣的可能性,故多元性別又被稱為性別光 譜。透過性別光譜,能了解人的差異不只有二分法,並 幫助我們去認同與尊重,跟自己性別價值觀不同的人。
教 育 EDUCATION
2018 年 1 月
版面編輯:莫翠芬 陳海怡
轉 考 國 際 試 避 中 文 考 科 生 「 逃 死 亡 亡 之 卷 」
P.8
在中眾,多中文文憑科試(DSE) 試 卷
一直被喻 卷,合格 為死亡之 率比英文 科還低。 有學生需 而在規定 考 獲 332 所 2 才能入 上,中文 讀大學的 科的成績 門檻 便十分關 數、 通 及 鍵。不少 其他選修 學 生英、 科表現出 級水平, 色, 唯 獨 使大學生 中 活 文只有 2 離他們愈 很多學生 來愈遠。 表示擔憂 對 於 。 這個形勢 因此近年 課程,報 , 有一些學 考國際試 生 如 選 國 育文憑試 擇 際 改 預 選 科文憑( 國際 (IGCSE IB)或國 ),繞過 際普通中 DSE 死亡 學教 中文,繼 而升上大 學。 記者:陳 海怡 莫 翠 芬 國際
試中文科 較易 較多學生 選擇
DSE敗筆之處
IB 中 文課程分 為四類: 中 文 A2、 中文 A1、 DSE 備 受 爭 議 中文 B 及 多 年 來, 中 文 AB 生不同的 ,切合學 中文水平 課程及考試制 。中文較 之 處, 在 於 其 如本地生 , 好 的學生 會選中文 學生考試技巧 A1 及 A2 度。DSE 著 重 分析文學 模 答 , 作 主要是 作品及文 也有固定 ■ IB 學 學 史。 中 科甚至連通識 各 差者如非 生 回 文能力較 中文母語 試卷掌握 答 Matthew 學生則選 只要不停操練 , 式 表 課程相對 示 。 擇後兩者 較易。根 試中取得佳績 其不少 , 據 IB 學生 ,便能在公開 同學 巧 技 分 析, 中 整及 Matthew 文不好的 也能入 程每年都有調 到八 學生入大 加 上,DSE 課 憑試學生 此, 學 因 。 率比文 大 高, 因 為 流於表面 IB 中 文 分 ,令課程內容 減 級 別, 學 省 在 上 較 (陳海怡 靈活輕鬆 了不同 生能自由 後未能跟 , 攝) 的國際課 選擇自己 生在升上大學 學 少 的中文科 不 壓 程 力。 至 於 相應程度 讀 書, 減 需要學生 ,以彌補 認 受 性, 少 難。 相 反,IB 較 自己的中 對 相 習 他以自己 IB 學 獲本地大 及 IGCSE 蓋較 文 成 績。 為 例, 他 學非聯招 除了 ,以及課程覆 選修中文 接 受, 也 量的小組研習 而言中文 大 做 學 目, 認 科 B 證 的 , 獲外國大 ,故學生 B 是讓非 一般 自己想讀 無需再另 中文母語 學生能夠選擇 , 如果學校 入 升 深 讀 主 者 考 海外大學 讀, 但 不同考試 允 許, 本 考試為 , 。 反 之, IGCSE 雖 亦 以 地學生也 。 性 較易的 B 彈 具 就 D 較 SE 的 認 較 窄。 大 可選中文 學到更廣 級 就 讀; 受性 部分海外 入,學生可以 深 另 外,IB 較 程 課 學生起碼 大 在 勝 D 學除了看 但 S E 成 績, 課程規定 ,和 要選擇一 學生 著重小組研習 也需要他 項較難的 課 程, 他 識, 因 此 對 於 們額外報 知 試 的 博 才 易適 A 容 能 級 較 升讀,變 們亦可自 語言 考國際 ,他們 相需要多 由在中文 得艱辛的大學 變 擇 其 一, 漸 逐 程 一 課 和 層 而最大原 英文選 手續。 靈活性高 因是以國 ,使學生 進度。 己最擅長 的門檻比 際試考取 能選擇自 應和跟進教學 的 語 言。 存在不公的 文 大學 憑 試 至 認 為,DSE 也 低 界 於 IGCSE , 學 核的試卷 , 學 外 些 生 此 較熱門的 較易入到 聯招學 ,它考 比文憑試 科 目。 根 一 大學,可讓非 少, 只 有 作。根據 據無綫新 些大學如理工 報導,截 一 。 閱讀和寫 況 DSE 情 但 一家國際 , 聞早前 至 2013 個便可 學校的日 年,醫學 國際試其中一 他看過非 多 眾 法 獲 校 考 學 老 、 只 非 生 文 師稱, 建築學和 本地學生 聯招收生 的英 成績 在 做 IGC 比例高達 gene 表 示 自 己 Eu 試卷時很 生 學 比 。 S 起 能 三 E 對上兩年 的中文 至 四 成, 則不 快和輕鬆 能 以 IELTS 度 高, 尤 就能完成 的 要 求, 希 望 系 學 《明報》 儀 有 心 其 到 明顯上升 。 另 外, 醫學的比 未能達 也有報道 到其他學 。由於大 例 理, 因 此 只 能 由於文憑 合格率有 學收生自 府沒有特 校方卻拒絕受 但 試中文科 , 招學 替 代 下滑的跡 主 定規定每 ,政 平 : 為何非聯 象, 拔 萃 間大學聯 定加開英 映制度上不公 招 反 這 的 女 能 , 習 收 書 招 生 學 國普通教 生 限 制。 系 院決 和非聯 但聯招學 只 育文憑高 儘管香港 把握的考試, (GCE A 有 較 因 己 自 發 級 大 擇 其 現 程度考 學醫學院 -level) 基層醫生 生能選 生, 在 中 ,學生可 減少而開 倘若非聯招學 且 的 IGCSE 而 。 招 上 報 收 SE 始 考 生不超過 較容易 限制非聯 的中文科 但 DSE 學 局限於 D 兩 成 半, 個 考 試 取 替, ,證明國 一 另 卷沒有文 找 而 能 從 手 得知大學 際試中文 不同數據 也扼 憑試的複 一項國際試失 愈來愈傾 亦 的學習科目, 雜。 向錄取非 限制本地學生 否 生。Matt 會 這 , 能 不 聯招學 hew 也透 生則 露他所學 績入大學 ? 考國際試 校以 IB 成 了他們的興趣 居多,此 殺 更 多 壓 力。 在 外,觀乎 DSE 給 予 學 生 , 為 有不少學 認 人 本 有 港情況, ,操練試 生已經繞 最 後, 背熟書本內容 學生較易 斷 過文憑試 不 要 需 港大學工 生 學 ,入讀香 一些由 入「神科 商管理學 DSE 制 度 下, 課 作 業 多, 有 學士 ( 會 國 際 」 學 系、 社 技巧。加上功 題 答 習 計 有 課程一般 所 及 得 財務 ) 會科學系 題,記 受不了傳統學 不似傳統 、言語及 重功課上 的 學 生 表 示, 校 系和醫學 學 課程只注 際 國 聽 的 知 識, 教 去 覺科學 院。 是,除了 學 傳統學校轉 他們重視 方面思考 ,他們的意見 程 課 際 學 國 讀 生 轉 ,平時多 的多 模式的壓力而 數會讓一 著書桌進 群學生圍 相對輕鬆。 行 討 論, 革, 香 ,學習氣氛也 向 雙 非 較 活 過幾次教育改 聯 動 再 者, 在 教學較靈 招生收生 並 非 易 事。 經 度 制 功 課 上, 育 ;而 活。 教 精 好 比例 培育更多 英 要 做 他們亦比 (2012/1 少, 學 生 供高等教育, 提 傳統學校 續 持 能夠有多 能 望 制 3 三年制 是,在 度上 餘時間享 港政府始終希 動或興趣 們 的 用 意。 但 他 ) 有 受課外活 也 」 錄 班, 相 對 而 香港大學 優 的興趣科目, 較 輕 鬆。 本港大學「擇 醫 學 香港中文 透露如果 無法追求自己 們 他 令 有 , 大 些 生 能夠負擔 學 家長 43% 本地學 法 學 得 起, 希 卻限制及扼殺 45% 望子女能 34% 意。 本 育 建築學 相信並非教 30% 34% 34%
傳新報編輯委員會名單 執行編輯:郭嘉盈 吳 詠 校 對:林敏怡
版面編輯、記者: 陳海怡 陳樂心 陳佩珍 陳伊瑩 周仲文 周伯臻 傅詩曼 郭嘉盈 姜紫晴 林敏怡 連梓霞 莫翠芬 吳梓彤 吳 詠 潘樂妍 黃倩茹 楊棨森 楊子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