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minute read

《看見臺東》第346期

2 0 2 1 Vol.346

Hello, Taitung !你好 , 臺東

Advertisement

「你好 ! 」是問候招呼的起手式 , 是從心裡發出的溫暖人情 , 是面對新世界的勇敢好奇 , 更是打開每一天生活的正確方式。

你好 , 臺東。我在這裡 , 很高興重新認識你。

在風土樂舞的烏托邦,唱吧!跳吧!

《風起原舞・樂動臺東》活動自 2016 年起,以培育樂舞人才、媒合表演舞台為核心精神,打造臺東成為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推廣的基地。2020 年更突破性的採用導師制度,以「引水」為概念,引入對話和可能。 此項跨界的協作,促使這群生活在時間裡的創作者,將傳統揉和創新並加以延展,讓作品呈現出現代臺東的文化脈動。

林群哲 老師 |零捌玖舞蹈工作室

「對我來說,要融合流行街舞與傳統舞蹈,必須針對兩團的族群故事做功課,需要找出互相補足的平衡點。」阿哲老師說要讓傳統樂舞加入現代元素,產生新的律動火花的確有難度,卻也成就了更多的獨特性。

同樣的,尋找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連結,也是高淑娟老師在杵音文化藝術團成立 25 年後,力求轉型所面對的課題。淑娟老師說:「過去在跳阿美族傳統舞蹈,也在思考有什麼現代元素可以融合進來,更讓大家知道文化背後所呈現的涵義。」所以她不停的突破表演形式,透過《風起原舞・樂動臺東》將杵音作品昇華到更高的格局。

高淑娟老師 & Laway|杵音文化藝術團

採訪的當天除了淑娟老師,另外來了兩位年輕團員:Laway 與 Apuy。Laway 有著現代舞的資歷,淑娟老師相中了 Laway 的特質,他的舞蹈展現方式與阿美族的樂舞風格極為不同,能激盪更多創作能量,Laway 靦腆的說:「學現代舞的時間太久了,再回來跳傳統舞都怪怪的,真的要重新學習。」而花蓮阿美族的 Apuy,從學生時代即參與原民樂舞的訓練,她坦言:「剛開始加入杵音很不習慣,即使同樣是阿美族,但古調的吟唱方式與臺東的腔調不同。」

面對流行舞的翹楚阿哲老師要與杵音合作,Apuy 與 Laway 很好奇:「阿美族悠揚的古調,究竟要怎麼表現才適合?」淑娟老師鼓勵年輕人可以走出自己的路,且要客觀看待任何形式的創作。傳統是根,淑娟老師向年輕族群撒下文化的種子;阿哲老師是催化種子萌芽的養分,大家對音樂性的脈動是根植於心、竄流在血液裡的基因,才能一起為轉譯土地的文化而努力,躍動世代傳承的舞碼。

走出去! 潮起來! 新的臺東文化樣貌

臺東這幾年越來越不一樣 ! 各式各樣的文化行動 , 從政府到民間、從傳統到創新、從市區到鄉村、從老人家到年輕人 , 豐富了一整年的臺東生活 , 也讓我們一天天更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我們看見 , 文化走出了課本 , 活生生回到生活 , 接地氣自由生長 , 長出獨特而美麗的新生命。

臺東藝穗節 - 走出去 ! 山海為景 × 人文為台

原來 , 表演可以不只在演藝廳裡 , 也可以在海灘、在三合院、在森林、 在草地、在舊火車月台、甚至在廢棄的游泳池中 ! 觀眾還可以走來走去 , 不一定要安靜坐在座位上 !

世界級的自然與人文風景 , 讓 2020 年首辦「臺東藝穗節」的臺東 , 處 處是舞台 ! 臺東人每天都會經過、裝滿在地人回憶的縣立舊游泳池 , 由 「不可無料劇場」變身為奇幻的環境互動劇場;「 InTW 舞影工作室」 的舞者 , 則在被稱為「天空之鏡」的都歷海灘上 , 跟著潮起潮落自由起 舞 , 在沙灘上留下的足跡和圖騰 , 也被浪花再次抹去 , 讓人反思無窮。 「臺東藝穗節」透過甄選徵件, 邀請臺灣各地不同類型表演藝術團隊 , 和臺東的山海、人事物互相激盪 , 創作出許多精彩作品。

要讓表演「走出去」 , 其實不如想像中容易 , 縣府團隊需要克服種種課 題 , 例如為了讓報廢游泳池成為安全使用的場地 , 投入許多溝通和預備 的心力 , 才能和表演團隊合作出一場讓人耳目一新的演出。臺東一步一 步走出自己的路 ,2021 年的「臺東藝穗節」 , 也要繼續與山海人文對話 , 除了徵件還加上駐村的機制 , 期待能引出更多與地方連結的創意。

「臺東藝穗節」的全新體驗, 打破觀眾對表演藝術的定義 , 讓藝術走近 生活 , 也打造臺東成為創新能量與創作靈感的美好基地。當我們換一種 眼光 , 重新看見臺東山海地景的各種可能 , 或許 , 每一天的生活變成你 我的舞台 , 每一天都可以很「藝穗節」 !

最潮 臺東包

客家拼布包 重新述說客家落地故事

想到客家人就想到花布 ? 其實臺東的客家文化 , 和你印象中的一樣卻也很不一樣 ! 臺東是較晚開發的移墾社會 , 客家先民為謀生逐夢 , 呼朋引伴 , 翻山越嶺到臺東打拼 , 在多次遷移和多族群共處的生活下 , 臺東客家人落地生根 , 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樣子 , 像是融合四縣話與海陸話的「四海話」、因應縱谷稻米穗滿收成的客庄十二大節慶「臺東好米收冬祭」 , 都十分獨特 , 此外還有客語薪傳師、客家文化園區等 , 持續傳承著臺東的客家文化。

布 , 是客家人日常喜愛使用的物件 , 祭祀的水果盤就用布巾包裹、 舊布料也會很珍惜的加工再利用。「媽媽會把壞掉的花布被單 , 裁 一裁、車一車做成其他東西 , 小時候看著她踩縫紉車的背影 , 讓我也很想學」 , 本身是關山客家人第三代的傅菊珠老師 , 設計概念也堅持著環保 , 不用進口布而刻意使用牡丹花布、桐花布 , 並透過拼布藝術、染色技巧 , 創作新風格的布包 , 讓人也能很時髦的背出門。 不一樣的客家包 , 傳統裡有創新 , 創新裡有傳承 , 述說屬於臺東的新客家故事。

月桃編織包 打造臺東慢活包

月桃是很生活化的植物 , 容易就地取材 , 全身都是寶 , 葉子可包食物 , 莖狀葉鞘經加工編織可作器皿、繩索、坐蓆和包包 , 是臺東阿美族、魯凱族、排灣族、布農族都愛用的自然材質。阿美族以前會帶月桃編飯盒裝米飯上山工作 , 因月桃會呼吸 , 有排水性與吸水性 , 可調節飯盒內部濕度讓飯不易變質 , 打開還有月桃清香。月桃編織 的包包或提籃 , 更是耐用又美麗 , 用越久表面還會因與人接觸而越 有光澤和質感。

這個日常生活的工藝之美 , 在眾人努力下重新被找回來 , 不論是加入現代生活實用的設計造型 , 或使用異材質結合帆布、皮革、編織等 , 呈現更多精彩風貌。

「泰國有曼谷包, 臺東有慢活包 !」阿美族工藝家高梅禎 ( 一粒 ) 老師期待 , 環保又耐用的月桃包 , 成為造訪臺東旅客人手一件的代表 , 來自於生活 , 也回到生活 ! 柔軟又堅韌 , 親切又實在 , 有個性又有溫度 , 這不正是臺東人的精神嗎 ?

為文化加值立基 書寫臺東文化語彙

從 2019 年開始 , 臺東縣政府邁入新的里程碑 , 特別在「文化加值」提出新的策略方向 , 邀請臺東縣內各領域、各項專業人才成立《臺東青年文化觀察團》。

針對 : 文化永續力、在地公民美學、文化資產保存、經濟繁榮、建構地方知識學 , 匯集每位觀察團的洞悉所見 , 並結合專家學者共同催生 《臺東文化白皮書》。

此為臺東縣政府與青年世代共同協作 , 積極為 地方文化力做加乘 , 開拓臺東文化永續發展的 行動路徑。

▪ 團長 ▪ 賴閎澍 《國際青年商會》 臺東分會監事

「在臺東成為國際城市之前 , 我們要先建構好臺東的故事力。」

國外長大、在外經商的閎澍 , 再次回臺東落地生根 , 不過是近六、七年前 , 已發覺臺東在近幾年內有顯著變化。他說 :「我是國外累積的 經驗比較多 , 也許比其他團員更能試著用國外的視角看臺東。再加上社會歷練 ( 就是比較年長啦 !), 在團隊中算是整合的角色。」

臺東地廣人稀 , 閎澍看到人口外移現象 , 卻也察覺到愈來愈多青年返鄉的趨勢 , 本土意識逐漸抬頭 , 青年關注到文化傳承的議題。關於文化 , 或許能用年輕人習慣的方式來傳遞 , 爭取行銷地方的曝光率 , 例如 : 建立故事訊息的推 播平台 , 運用行動媒體來推播。

當閎澍講到結合旅行與地方亮點的藍圖 : 他認 為要認識臺東 , 首先不是打卡熱點拍照或品嚐 小吃而已 , 應該是要看見城市中的故事性。

以臺東市區為例 , 它的範圍小而精 , 觀光客可以輕鬆用散步的方式 , 發現轉角巷弄間的美好 , 路途經過的景點或店家 , 就用手機 app 推播 訊息來介紹故事 ; 抑或是你我身邊的長輩 , 見證臺東變化的歷史 , 何不找尋願意擔任在地導覽的人來述說臺東的在地故事與文化演變 , 創造屬於他們人生價值。

人是時間與文化的載體 , 是在地知識的活寶庫 , 知「能」善用是提升地方價值的最佳選擇 , 就讓文化帶領臺東大步往前走 , 成為城市外交 的軟實力。

▪ 副團長 ▪黃馨平 臺東在地影像 工作者

「文化永續是要建立在經濟獨立之下 , 才能有善的循環。」

過去北漂 10 餘年 , 城市的壅塞讓馨平動起歸鄉的念頭 , 回到自己故鄉發展的她 , 談到自已參與文化觀察團 , 臉上是興奮、驚訝、新奇。馨平說著因為參與《臺東青年文化觀察團》有向外參訪的機會 , 加上工作坊的案例討論 , 才驚覺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 不是書本裡高冷的名詞。深入其中 , 她了解到《臺東文化白皮書》是玩真的 ! 是透過觀察把更多人的意見納進來、聽取縣民的聲音 , 逐步編撰成冊。然而 ,一段生活的記憶 , 經過時間的推進 , 會演變為一個時期的文化。不過 , 文化若需要永續 , 馨平提到 : 「必須要經濟獨立 , 建立文化創意的商業模式 , 讓文化發生經濟產值 , 才會是善的循環。」

她列舉出兩項關心的方向 : 文化交流的平台與人民對海洋大小事的了解。臺東除了七大原住民族群 , 尚有閩南、客家、新住民與移居者 ,匯集各方文化於一地的臺東 , 是臺灣的文化大熔爐 , 獨缺互相交流的平台 , 去了解彼此的故事 ; 至於海洋 , 馨平有不同視角的見解 : 我們習慣向海望去 , 卻不曾有機會能從海平面反觀臺灣。馨平給了一個 idea, 她說 : 「如果是結合各族群、史前文化、山海景觀 , 來一場文化生活節呢 ? 」透過臺東山、海、城交織的過去為文本 , 加上在地多元的生活群像 , 未來臺東的 365 天 , 每一天都是值得探索的文化城市。

改 版 宣 言

你 , 看見《看見臺東》 了嗎 ?

這是充滿挑戰的時代 , 但也是充滿奇蹟的時代 , 它讓快的變成慢 的 , 讓慢的重新被看見。

在 2021 年 , 我們也啟動縣刊的改版 , 要做一份臺東人的報刊 , 寫 臺東人的故事。

《看見臺東》是臺東縣政專刊, 已經進入第 346 期 , 接續這個數 字 , 不只是數算歷史 , 更是累積你和我在這塊土地上每天認真生 活的記錄。《看見臺東》也是你和我的刊物 , 是一種新的眼光 , 好像戴上一副新眼鏡 , 眼前平凡細微的一切 , 都變得更清晰立體 而有感。

改版後的第一期 , 特別以 < Hello, Taitung ! 你好 , 臺東 > 為主題

企劃 , 透過音樂、舞蹈、生活、人物等各種角度 , 思考文化是什麼 ?文化從哪裡來 ? 往哪裡去 ? 原來 , 我們的文化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你好」是全世界都有的第一句問候語 , 「 hello, world 」則是每種電腦程式語言中最基本的程式 , 也是初學者所編寫的第一個程式 , 輸入它 , 就代表一個新世界的開啟。

當我們在心裡輸入 :Hello, Taitung, 也將打開嶄新的臺東 ! 我們 也期待 ,「你好『臺東』」成為一種新的形容詞, 因為臺東的美好 , 會深深影響著每個與臺東相遇的人。

新的《看見臺東》 , 也要和臺東人打招呼 , 期待我們重新認識彼此 , 重新認識故鄉。

你準備好 , 一起看見臺東了嗎 ?

This article 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