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 理 為 真 , 認 性 為 我 , 道 教 並 行 , 教 外 別 傳 陳。
炫 峰 解
古 四 子 經 今 新 解 釋
直中 指國 「古 人有 心易 惟, 危道 ,, 道儒 心, 惟釋 微傳 ,統 惟文 精化 惟。 一 , 允 執 厥 中 。 」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
「
盡 博 盡 格 師無 即 感 于 學 蘊 致 之極 契 而 傳一 理 不 形、是之 要 之之覺 構審一:授 : 流幾, 、問之 和知 慎 、 中 性 道行 : 而 思慎。、、 , 寓 、 思 心 德理 意 不 中 、 、 、、 此 思 和 明 我 吾氣 七 , ﹂ 辨 、 、、 情 中 之 、 身 中數 、 、 一 理 篤 。 。、 六 道 象根性 。行 。、現 之 璣 六, : 欲 。 「
古
「
句 解 1
」
陳 炫 峰 解
」
章
「
新
」 」
今
「 「
經
」
學
」
太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
錄
…………………………………………………………………………
…………………………………………………………………………
…………………………………………………………………
…………………………………………………………
…………………………………………………………
…………………………………………………………
2
目
……………………………………………………………
九經九經九經︵八太八前七自五受三古 言 傳 傳 傳經 太 教 學 序 之 之 之傳 學 心 經 三 二 首十 經 得 全 章 章 章章 今 報 文 ︶ 新 告 章 經 經 經 序 句 解 文 文 文 序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
…………………………………………………………
…………………………………………………………
…………………………………………………………
…………………………………………………………
…………………………………………………………
…………………………………………………
………………………………
…………………………………………………
十
3
…………………………………………………………
二太七儒十道十經十經十經十經十經十經九經 家四、二傳一傳一傳一傳 十學 傳 傳 傳 『 八經 儒 之 之 之 之 之 之 之 中 一 兩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 章 家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一 樸 』 陰 吾 釋 經 經 經 經 經 經 經 陽 中 太 五 學 吾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行 之 的 八 道 由 卦 來 與 太 學 經 綱 要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五經 五 經 五 經 五 經 五 經 五 經 四 經 四 經 四 經 四 經 十傳 十 傳 十 傳 十 傳 十 傳 十 傳 十 傳 十 傳 十 傳 十 傳 九之 六 之 四 之 三 之 二 之 之七之五之四之三之 十 九 六 八 七 四 五 三 首 二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釋 止 於 至 善
釋 親 民
釋 明 明 德 ………………………………………………………
…………………………………………………………
釋 本 末 中 吾 與 妄 我 ……………………………………………
4
釋 致 知 在 格 物
……………………………………………………
釋 誠 意 者 , 毋 自 欺 也
…………………………………………………
…………………………………………
釋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者
…………………………………………
…………………………………………
釋 齊 家 在 修 其 身 者
……………………………………………
釋 治 國 必 先 齊 其 家 者
……………………………………………
釋 平 天 下 在 治 其 國 者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
於黃 小 學為於此彙經至此C 緝鳥 人 經『修謂為太宋太: 熙,經樂經今致行知經學,學 敬止傳其傳新知世之一;與經太 止於之樂之章格家至章三『之學 。丘三而二 物。也, 中道, 隅章利章句』自。經二庸,禮 』 『。 解 論記 為』,其,』經幼』傳程經學篇 人子釋利釋,文耳蓋十太 成名 學論 君曰止。親以尋濡釋章 ,定語之。 民 求 致 目 於 此 , 加定 禮 。 染知則本經事 至 以 止『 ,太 惠 朱 於於善沒曾吾位,格子 能學 子 孟 , 略 物 明 仁止。世 等 所道子治疏 曰 從 有 之 曾 不 ;, 其引 : 定 學 經 經 所 義 與 為知子忘 國鄭 也 合 傳 子 得 , 伊 曰 也 , 詩 人其 。 為 章目 二 。 而 川 , 云 臣所:』 。 功章及今朱兩四明錄 ,止詩 止,云 『莫洎長亡子定子其云 於可: 於大經鑽矣太本經德 敬以『 戲焉傳研。學,。於『 ;人邦 ,,六易吾經節』天名 為而畿 前 章理師章次其下曰 人不千 王茲重,陳句不版,太 子如里 不將新苦炫,同本卻學 ,鳥, 忘其組讀峰經,有本者 新合三 傳今三明, 止乎惟 』 。 先 於?民 『章,教生之本 德以 孝』所 君經編經,五章一所其 記 ;詩止 子傳為典號章句 由 , 為云』 賢文講,『云,古先博 人 。 其,義十中 為本從學 父『詩 賢 ,年、『伊太誠可 ,穆云 而摘名有一此川學意以 親錄曰成 謂所;為為 止穆 於文『 其於『,子知序二始政 慈王緡 親下古終』 ,本。 。也 蠻 ; 太能生,而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古 太 學 經 今 新 章 句 解 序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
堪探體二意色 不學切 此無民謂者 與 為究悟字』 。, 可也如 謂所。知不 國 學『,, 此經諠;磋經誠不』本得經人 人理成兼朱之傳兮如,傳於至詩,盡傳交 表、此有子謂之者琢如之中;曰此其之, 率氣新親解自六,如琢五,見 謂辭四止 。、章親親謙章道磨如章形君『知,章於 今數句,民。,盛者磨,於子周之大,信 釋德,,釋外而雖至畏釋』 為、解仁為』 『 陳象,民新故誠至自瑟致。後舊也民本。 師,可之民君意善修兮知故厭邦。志末﹂ 出道謂義,子。,也僩格君然,』: 『。 , 似 書、前。 必曾民;兮物子 其湯此曾 ,德無而不慎子之瑟,。必揜命之謂子 賦、古『盡其曰不兮赫曾慎其維盤知曰 詩吾人致然獨:能僩兮子其不新銘本: 以、。知。也所忘兮喧曰獨善。曰。 子 賀中且格孟。謂也者兮:也, 』 』 而 ,, 』著『『曾曰 ,,能物子』『』 。 詩。 尚性融』曰富誠 恂有云﹂其是苟子『 故日曰 請、通一: 『潤其 慄斐 善 聽 海心易章親屋意 也君『 ;君新 訟 內、理,親,者 ;子瞻 人子,『, 無日十 赫, 高我及未而德 之 彼 吾 明、儒嘗仁潤毋 兮終淇 視所日目猶 賜身、亡民身自 喧不澳 已不新所人 教』道也,,欺 兮可, ,用,視也 。等二。仁心也 者諠菉 如其又,; 極 等家此民廣。 ,兮竹 見 日十必 。 性於次而體』 威。猗 其 新手也 』。所 肺 理一吾愛胖『 儀』 『 『猗 師 如 爐 』指使 也 肝 , 小 物。 如。 ,無 仁,竭。『惡 ;切有 然人康其訟 義秉盡』故惡 有如斐 ,閒誥嚴乎 禮儒思故君臭 斐磋君 則居曰乎 智家慮『子, 君者子 何為 』 兼精,親必如 子,, 益不『』無 修神細民誠好 ,道如 矣善作『情 ?,新此 ,以心』其好 終 「
「
﹕
﹕
「
」
國正 治心 身誠 修意 遍好 地澄 金心
﹕
致八 知目 格三 物綱 欣燦 歸古 位今
﹕
﹕
﹐
」
﹗ ﹗ ﹕
6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月
﹐
本 回傾責 為甚淺 交C 為 味囊。 止至嘗 流: 初上,相而研住廢中沒 孩 學課彌授最習自寢華想是提 ,中足,可班己忘道到那時 悟,珍其貴中生食統,麼代 力陳貴疼者,死,易數回, 十圓在 有老。愛, 自 沈 浸 理 陳 限師 學老知淪淫精年融雞 ,皆 員師凡而於髓後自犬 卻直 真不業用道之的然相 能接 情僅纏心儒後今。聞 在提 ,體身,心,天 的 數攜 在念,彷性始, 鄉 月, 苦眾不如道知能 下 間面 口學能歷問陳受 , ,授 言 定代學老教 吾 了玄 敎員心賢,師於 家 解機 間之研者博在陳 即 道, ,忙學在覽過老 與 儒躬 表碌 ,世三去師 陳 , 用自 露不實,教漫易 老 字解 無吝有足經長解 師 太 解義 愧 遺 家 堪 典 歲 將 , 學 義甚 ,其 吾,月 有 研 之至 談長陳輩鑽中 緣 習 異當 及年老效研, , 班 同頭 道累師法易不。 純 ,棒 心月之。理計年 樸 並喝 深感殷 ,名初 村 直。 處悟切 立利以 人 接是 ,心期 志得來 , 感故 如得望 繼失, 誠 受, 飲,, 往,短 懇 往吾 醍諄深 聖竭短 往 聖等 醐諄深 開盡數 來 傳同 ,教以 來心月 承學 隨誨此 學力間 情 道, 時,自 ,,, 誼
(
受 教 心 得 報 告
)
﹐ 7
序
臺 南 縣 鯤 瀛 詩 社 理 事 長
癸 未 年 九
庚 申賴 年長 四宗 月 五敬 日書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九 十弟 二子 年 十賴 一銀 月波 十 九恭 日書
世經何有至 收心之 困我而體本身業 ,問況道於 穫學訊 惑想出悟 』之 幸道是無感我。者息近。,神古;之苦 會之萬教受身對而,日 若入聖循要心 之試教,道為『言不, 早化『審旨。 士金林道味學中,禁得 幾,人問,了 ,石立斷淺中智可令知 年直心、及知 同。,而深弟德比人陳 得探惟慎性本 止有有無,子』 雀老 與天危思、心 生緣『繼如,者天躍師 陳地,、心與 死者道。人不而降。研 師根道明、妄 ,,』』飲敢言及因習 有,心辨我心 復依者今水為,時這班 緣以惟,功之 命此少逢,師也雨些講 學達微加能別 歸探,道只寫許,講義 習歸,以、, 『 根尋知降可序即滋義, ,根惟篤功理 。,『庶意,如培,即 咱復精行用、 必道民會謹『寸字將 們命惟,之氣 可』,,從證草裡付 也』 ,一而義、 捷而還不師得心行梓 不可,明理數 足願得在命知。間, 必謂允『。、 先傾由言,行﹂,好 在 執中由象 登心『傳寫本只皆讓 眾踏厥和博』 。相聞。此一要是更 經破中之學, 『 理 。 銘授思古心之細陳多 之鐵 以道 』 感者修云得契細老有 中鞋』 『。明、 陳更,:報機品師緣 ,無依』『德 老少戒『告。味潛者 咬覓此秉形、 師。定有,』,心, 文處,持構吾 恩此靜教作 定研得 嚼,去中之、 澤書』無為 有究聞 字得象立理中 ,公,道功 體千 ,來明不』』 願諸方,課 點悟古 各全數倚,, 『 認 此於可天, 滴之聖 自不,, 性 書世登人以 在精賢 摸費超和識、 如,堂而表 心華文 索功氣而『心 洪可入路恭 頭,以 而夫入不中、 鐘為室迷敬 ﹂對載 茫。理流體我 醒研。;。 之有道 然﹂,,之、 8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極樸吾蓋 歷者妄聖大C 『』 道 經,忘人恩: ;、 一而樸、余無依之『澤余 』儒』儒研數個火踐,生 之家本之讀前人,仁始於 流之由根學賢淺幸以知中 行『『源庸大見有知中華 矣理易乃數德,衛天華民 。為』據載之四道』 文國 ; 經 依道之河,註 人道化臺 此、『圖終解之士家以灣 領氣理無夜闡中, 道, 悟為、極以述庸暗老家自 自 中 、幼 方德氣『思,經 、 子 能、、○,至論保聖儒受 契數數一而今語存人家中 序 合為、點恍仍經文『為華 所吾象儒然未、化抱主文 學、』謂有見孟精樸流化 。象而中得完子華歸,之 整經, 且滋 由為衍和, 『 儒根 所 易中生』 ,謂致章 以皆潤 經』,道『知完家復為, 之以以家致格整四命極與 啓對『 知物,經』致古 發應理老格』而得。之聖 ,『為子物於太以至『先 使性道謂』十學傳秦道賢 余、、『已經經承始德道 識心氣無不傳之至皇形德 別、為名存之十今時上之 了我德之在正經。,學啟 蒙 悟、、樸者位傳然焚』 。 ,身數』,,則尚書儒, 為, 『無良零有坑 深 孔』 ,吾道以可亂美儒家感 子齊、、為嘆失中, 聖 聖于象德據也序不險孔人 人無為、。。,足遭子偉 9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
﹁ ﹃ 獨 太 賴 學 此 篇 孔 之 氏 存 之 ; 遺 而 書 論 、 而 孟 初 次 學 之 入 。 德 學 之 者 門 必 也 由 。 是 ﹄ 而 於 學 今 焉 可
朱 熹 之 言
前 言
「
子 程 子 曰 ﹕
見 古 人 為 學 次 第 者
﹐
﹐
太 學 經 全 文 :
則 庶 乎 其 不 差 矣 。 ﹂
︵為神率無 恐 與則『 宋道如性聲 學 也形 元,在,無程力余曾。構 學形其則臭明不幼子上之 案而上謂。道足年聖承理 明下,之』曰,學人『』 道為如道其:所業則堯中 語器在;體﹃知中繼、涵 ︶,其修,忠有輟往舜『 須左道則信限,以、中 著右,謂所,然開禹和 如。則之以盼對來、之 此大謂易進諸中矣湯理 說小之;德有華。、』 。疑教其,緣文 文, 乃 器事。理 讀 、 ,終 『 亦,孟則日者化 武 有 致 道而子謂乾,迫 、知 ,只在之乾前切 周格 道是其道﹄輩研 公物 亦誠中;,大讀 ,』 器之,其君德、 允所 :不又用子,領 執言 但可發,當仁悟 厥『 得掩揮則終慈之 中道 道。出謂日賜誠 、、 在澈浩之『教, 心德 ,上然神對,遂 心、 不澈之;越以激 相吾 繫下氣其在匡起 印、 今,,命天不發 。中 與不可於也逮揚 』 ,』 後過謂人。 。 』 之 而名 、如盡,『 使 目 己此矣則上 命 孔循 與。。謂天 感 子序 人形故之之 。 聖之 。而說性載 唯 人法 上,;,
﹐
」
」
﹐ 10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11
『 自 天 子 以 至 於 庶 人 , 壹 是 皆 以 修 身 為 本 。 其 本 亂 , 而 末 治 者 否 矣 ; 其 所 厚 者 薄 , 而
而 后 國 治 , 國 治 而 后 天 下 平 。 』
物 。 物 格 而 后 知 至 , 知 至 而 后 意 誠 , 意 誠 而 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 身 修 , 身 修 而 后 家 齊 , 家 齊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誠 其 意 ; 欲 誠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 知 在 格
『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於 天 下 者 , 先 治 其 國 ; 欲 治 其 國 者 , 先 齊 其 家 ; 欲 齊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靜 而 后 能 安 , 安 而 后 能 慮 , 慮 而 后 能 得 。 物 有 本 末 , 事 有 終 始 , 知 所 先 後 , 則 近 道 矣 。 』
子 曰 : 『 太 學 之 道 : 在 明 明 德 , 在 親 民 , 在 止 於 至 善 。 知 止 而 后 有 定 , 定 而 后 能 靜 ,
「
釋 親 民
其 所 薄 者 厚 , 未 之 有 也 』 。 」
經 傳 之 二 章
︻ 經 曾 傳 子 十 曰 章 : 曾 子 康 經 誥 之 傳 曰 言 之 : 『 首 ︼ 克 章 明 德 。 釋 』 明 太 明 甲 德 曰 : 『 顧 諟 天 之 明 命 。 』 帝 典 曰 : 『 克 明 峻 德 。 』 「
」
」
曾 子 曰 : 詩 云 : 『 於 戲 ! 前 王 不 忘 。 』 『 君 子 賢 其 賢 而 親 其 親 , 小 人 樂 其 樂 而 利 其 利 ,
『 皆 自 明 也 』 。
「
此 以 沒 世 不 忘 也 』 。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湯 之 盤 銘 曰 : 『 茍 日 新 , 日 日 新 , 又 日 新 。 』 康 誥 曰 : 『 作 新 民 。 』 詩 曰 : 『 周 雖 舊 邦 ,
曾 子 曰 : 「 『 十 目 所 視 , 十 手 所 指 , 其 嚴 乎 ! 』 『 此 謂 知 本 , 此 謂 知 之 至 也 。 』
民 志 : 此 謂 知 本 。 』
曾 子 曰 : 子 曰 : 『 聽 訟 , 吾 猶 人 也 ; 必 也 , 使 無 訟 乎 ! 』 無 情 者 , 不 得 盡 其 辭 , 大 畏 12
經 傳 之 四 章 釋 本 末 、 中 吾 與 妄 我
於 孝 ; 為 人 父 , 止 於 慈 ; 與 國 人 交 , 止 於 信 』 。
詩 云 : 『 穆 穆 文 王 , 於 緝 熙 敬 止 。 』 『 為 人 君 , 止 於 仁 ; 為 人 臣 , 止 於 敬 ; 為 人 子 , 止
止 , 知 其 所 止 ; 可 以 人 而 不 如 鳥 乎 ? 』
曾 子 曰 : 詩 云 : 『 邦 畿 千 里 , 惟 民 所 止 。 』 詩 云 : 『 緡 蠻 黃 鳥 , 止 於 丘 隅 。 』 子 曰 : 『 於
「
其 命 維 新 。 』 『 是 故 君 子 無 所 不 用 其 極 』 。 『 小 人 閒 居 為 不 善 , 無 所 不 至 ; 見 君 子 而 後 厭 然 ,
」
揜 其 不 善 , 而 著 其 善 ; 人 之 視 己 , 如 見 其 肺 肝 然 , 則 何 益 矣 ? 』 『 此 謂 誠 於 中 , 形 於 外 。
「
釋 致 知 在 格 物
」
經 傳 之 五 章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獨 也 』 。
經 傳 之 三 章 釋 止 於 至 善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釋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者
」 13
經 傳 之 六 章 釋 誠 其 意 者 毋 自 欺 也
兮 僩 兮 者 , 恂 慄 也 ; 赫 兮 喧 兮 者 , 威 儀 也 ; 有 斐 君 子 , 終 不 可 諠 兮 者 , 道 盛 德 至 善 , 民 之
赫 兮 喧 兮 ; 有 斐 君 子 , 終 不 可 諠 兮 ! 』 『 如 切 如 蹉 者 , 道 學 也 ; 如 琢 如 磨 者 , 自 修 也 ; 瑟
曾 子 曰 : 詩 云 : 『 瞻 彼 淇 澳 , 菉 竹 猗 猗 ! 有 斐 君 子 , 如 切 如 蹉 , 如 琢 如 磨 ; 瑟 兮 僩 兮 ,
「
經 傳 之 七 章
曾 子 曰 : 所 謂 『 誠 其 意 者 , 毋 自 欺 也 。 』 『 如 惡 惡 臭 , 如 好 好 色 , 此 之 謂 自 謙 。 』 『 故
不 能 忘 也 』 。 」
曾 子 曰 : 所 謂 『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者 』 , 身 有 所 忿 懥 , 則 不 得 其 正 ; 有 所 恐 懼 , 則 不 得 其
君 子 必 慎 其 獨 也 。 』 富 潤 屋 , 德 潤 身 , 心 廣 體 胖 。 故 『 君 子 必 誠 其 意 』 。
「
釋 齊 家 在 修 其 身 者
正 ; 有 所 好 樂 , 則 不 得 其 正 ; 有 所 憂 患 , 則 不 得 其 正 』 。 『 心 不 在 焉 ︰ 視 而 不 見 , 聽 而 不 聞 ,
「
經 傳 之 八 章
食 而 不 知 其 味 。 』 此 謂 『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 。 」
曾 子 曰 : 所 謂 『 齊 其 家 在 修 其 身 者 』 , 『 人 之 其 所 親 愛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賤 惡 而 辟 焉 ,
「
之 其 所 畏 敬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哀 矜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敖 惰 而 辟 焉 』 。 『 故 好 而 知 其 惡 , 惡 而 知 其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
釋 平 天 下 在 治 其 國 者
詩 云 : 『 桃 之 夭 夭 , 其 葉 蓁 蓁 , 之 子 于 歸 , 宜 其 家 人 。 』 宜 其 家 人 , 而 后 可 以 教 國 人 。
不 恕 , 而 能 喻 諸 人 者 , 未 之 有 也 。 『 故 治 國 在 齊 其 家 』 。 』
令 反 其 所 好 , 而 民 不 從 。 是 故 君 子 有 諸 己 , 而 后 求 諸 人 ; 無 諸 己 , 而 后 非 諸 人 。 所 藏 乎 身
言 僨 事 , 一 人 定 國 。 堯 、 舜 帥 天 下 以 仁 , 而 民 從 之 ; 桀 、 紂 帥 天 下 以 暴 , 而 民 從 之 。 其 所 14
『 一 家 仁 , 一 國 興 仁 ; 一 家 讓 , 一 國 興 讓 ; 一 人 貪 戾 , 一 國 作 亂 ; 其 機 如 此 。 此 謂 一
『 如 保 赤 子 。 』 『 心 誠 求 之 , 雖 不 中 , 不 遠 矣 。 未 有 學 養 子 , 而 后 嫁 者 也 。 』
家 , 而 成 教 於 國 。 孝 者 , 所 以 事 君 也 ; 弟 者 , 所 以 事 長 也 ; 慈 者 , 所 以 使 眾 也 。 康 誥 曰 ︰
曾 子 曰 : 所 謂 『 治 國 必 先 齊 其 家 者 』 , 其 家 不 可 教 , 而 能 教 人 者 , 無 之 。 故 君 子 不 出
可 以 齊 其 家 』 。 」
經 傳 之 十 章
詩 云 : 『 宜 兄 宜 弟 。 』 宜 兄 宜 弟 , 而 后 可 以 教 國 人 。 詩 云 : 『 其 儀 不 忒 , 正 是 四 國 。 』 其 為
「
「
曾 子 曰 : 所 謂 『 平 天 下 在 治 其 國 者 』 , 上 老 老 而 民 興 孝 ; 上 長 長 而 民 興 弟 ; 上 恤 孤 而
父 子 兄 弟 足 法 , 而 后 民 法 之 也 。 此 謂 『 治 國 在 齊 其 家 』 。
經 傳 之 九 章 釋 治 國 必 先 齊 其 家 者
美 者 , 天 下 鮮 矣 。 』 故 諺 有 之 曰 : 『 人 莫 知 其 子 之 惡 , 莫 知 其 苗 之 碩 。 』 此 謂 『 身 不 修 不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不 能 舉 , 舉 而 不 能 先 , 命 也 ; 見 不 善 而 不 能 退 , 退 而 不 能 遠 , 過 也 。 好 人 之 所 惡 , 惡 人 之
『 唯 仁 人 放 流 之 , 迸 諸 四 夷 , 不 與 同 中 國 。 此 謂 唯 仁 人 , 為 能 愛 人 , 能 惡 人 。 見 賢 而
民 , 亦 曰 殆 哉 ! 』
利 哉 ! 人 之 有 技 , 媢 疾 以 惡 之 ; 人 之 彥 聖 , 而 違 之 俾 不 通 ; 寔 不 能 容 。 以 不 能 保 我 子 孫 黎
己 有 之 ; 人 之 彥 聖 , 其 心 好 之 ; 不 啻 若 自 其 口 出 , 寔 能 容 之 。 以 能 保 我 子 孫 黎 民 , 尚 亦 有
秦 誓 曰 : 『 若 有 一 个 臣 , 斷 斷 兮 , 無 他 技 , 其 心 休 休 焉 , 其 如 有 容 焉 , 人 之 有 技 , 若
失 之 矣 。 楚 書 曰 : 『 楚 國 無 以 為 寶 , 惟 善 以 為 寶 。 』 舅 犯 曰 : 『 亡 人 無 以 為 寶 , 仁 親 以 為 寶 。 』
者 , 亦 悖 而 入 ; 貨 悖 而 入 者 , 亦 悖 而 出 。 康 誥 曰 : 『 惟 命 不 于 常 。 』 道 善 則 得 之 , 不 善 則
本 也 ; 財 者 , 末 也 。 外 本 內 末 , 爭 民 施 奪 。 是 故 財 聚 則 民 散 , 財 散 則 民 聚 。 是 故 言 悖 而 出 15
則 失 國 。 是 故 君 子 先 慎 乎 德 : 有 德 此 有 人 , 有 人 此 有 土 , 有 土 此 有 財 , 有 財 此 有 用 。 德 者 ,
詩 云 : 『 殷 之 未 喪 師 , 克 配 上 帝 。 儀 監 于 殷 , 峻 命 不 易 。 』 道 得 眾 , 則 得 國 ; 失 眾 ,
天 下 僇 矣 ! 』
詩 云 : 『 節 彼 南 山 , 維 石 巖 巖 。 赫 赫 師 尹 , 民 具 爾 瞻 。 』 『 有 國 者 不 可 以 不 慎 。 辟 則 為
之 父 母 。 』
謂 絜 矩 之 道 。 詩 云 : 『 樂 只 君 子 , 民 之 父 母 。 』 民 之 所 好 好 之 , 民 之 所 惡 惡 之 , 此 之 謂 民
毋 以 先 後 ; 所 惡 於 後 , 毋 以 從 前 ; 所 惡 於 右 , 毋 以 交 於 左 ; 所 惡 於 左 , 毋 以 交 於 右 : 此 之
民 不 倍 。 是 以 君 子 有 絜 矩 之 道 也 。 所 惡 於 上 , 毋 以 使 下 ; 所 惡 於 下 , 毋 以 事 上 ; 所 惡 於 前 ,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 天 七 成 之 』 ,
始 由 北 方 『 天 一 生 水 』 一 向 河 圖 中 央 五 點 加 成 『 地 六 成 之 』 ,
象 ; 至 此 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生 數 全 , 而 後 衍 生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成 數 全 矣 。 成 數 之
『 細 說 道 、 儒 兩 家 『 樸 吾 』 , 『 中 吾 』 是 根 據 無 極 一 圓 點 ○ 動 即 太 極 分 兩 儀 , 兩 儀 分 四
不 以 利 為 利 , 以 義 為 利 也 』 。
道 家 『 樸 吾 』 , 儒 家 『 中 吾 』 之 由 來
」
『 地 二 生 火 』 二 向 中 央 五 點 加 成
……
『 地 八 成 之 』 ,
次 由 南 方
……
『 天 三 生 木 』 三 向 中 央 五 點 加 成
……
……
『 天 九 成 之 』 ,
…
…
『 地 四 生 金 』 四 向 中 央 五 點 加 成
再 次 由 東 方
……
又 再 由 西 方
衍 生 就 是 由 北 始 』 ; 河 圖 歌 :
16
自 小 人 矣 ; 彼 為 善 之 , 小 人 之 使 為 國 家 , 菑 害 並 至 , 雖 有 善 者 , 亦 無 如 之 何 矣 。 此 謂 『 國
與 其 有 聚 斂 之 臣 , 寧 有 盜 臣 。 』 此 謂 國 不 以 利 為 利 , 以 義 為 利 也 。 長 國 家 而 務 財 用 者 , 必
孟 獻 子 曰 : 『 畜 馬 乘 , 不 察 於 雞 豚 ; 伐 冰 之 家 , 不 畜 牛 羊 ; 百 乘 之 家 , 不 畜 聚 斂 之 臣 ;
府 庫 財 , 非 其 財 者 也 。 』
發 身 , 不 仁 者 以 身 發 財 。 未 有 上 好 仁 , 而 下 不 好 義 者 也 ; 未 有 好 義 , 其 事 不 終 者 也 ; 未 有
『 生 財 有 大 道 : 生 之 者 眾 , 食 之 者 寡 ; 為 之 者 疾 , 用 之 者 舒 ; 則 財 恆 足 矣 。 仁 者 以 財
所 好 , 是 謂 拂 人 之 性 , 菑 必 逮 夫 身 。 是 故 君 子 有 大 道 , 必 忠 信 以 得 之 , 驕 泰 以 失 之 。 』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
終 由 中 央 五 點 『 天 五 生 土 』 五 加 五 成 ………………
……
…
例 如 下 圖 一 ‥ 『 此 是 河 圖 生 成 始 放 之 法 則 。 』
…
…
子 曰 : 『 吾
終 又 始 智 宙 由 次 由 』 之 。 由 北 例 人 四 『 東 方 如 物 端 此 方 下 性 『 是 圖 之 成 河 『 『 『 二 四 、 圖 住 『 地 地 地 端 十 八 六 『 『 、 生 減 減 減 此 喜 壞 、 去 去 去 是 、 、 成 天 天 天 河 怒 空 之 五 三 一 圖 、 』 。 全 , , , 數 哀 天 數 剩 剩 剩 生 、 地 也 餘 餘 餘 、 樂 之 。 中 天 天 成 四 此 』 央 五 五 後 。 端 則 天 』 』 終 』 『 是 春 生 五 又 , 收 次 、 、 』 之 。 再 由 夏 成 法 此 次 南 、 放 則 則 由 方 。 秋 之 西 是 方 、 彌 道 冬 綸 家 『 『 』 。 宇 『 天 天 人 宙 樸 九 七 性 萬 吾 減 減 之 事 』 去 去 四 物 及 地 地 端 大 儒 四 二 『 本 家 , , 仁 及 『 剩 剩 、 準 中 餘 餘 義 則 吾 天 天 、 』 』 五 禮 。 因 』 、 宇 , …………
四 方 成 為 一 個 無 形 四 方 □ 。 然 後 四 方 □ 外 都 有 『 五 』 成 為 『 吾 』 的 由 來 。 就 是
『 地 十 成 之 』 。
五 』 , 17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經 直
道 、 性 , 一 以 貫 之 』 。 』
名 迹 、 不 行 迹 之 樸 , 與 樸 道 、 性 、 一 式 。 』 孔 子 曰 : 『 太 學 之 道 , 無 名 迹 、 無 行 迹 與 中
中 央 一 圓 點 ○ 。 易 經 曰 : 『 『 靜 時 』 稱 為 『 無 極 』 , 『 動 時 』 稱 為 『 太 極 』 。 』 老 子 曰 : 『 無
一 圓 ○ 點 代 表 『 五 數 』 減 去 北 方 □ 外 之 五 , 次 由 南 、 東 、 西 順 序 減 去 □ 外 之 五 。 終 歸 剩 餘
五 矣 ! 』
例 如 下 圖 三 ‥ 『 河 圖 中 央 的 五 點
緯橫
圓 數 , 各 一 圓 數 則 是 『 五 』 之 代 數 始 由 北 方 □ 內 18
章 。 ﹀ 易 經 曰 : 『 天 地 之 數 五 五 五 。 日 月 之 數 五 五 五 。 人 之 數 五 五 五 』 。 所 以 成 立 經 緯 各 十
有 知 乎 哉 ? 無 知 也 ? 有 鄙 夫 問 於 我 , 空 空 如 也 , 我 叩 其 兩 端 而 竭 焉 。 』 ^ 論 語 經 子 罕 篇 七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是 以 如 此 , 先 後 天
『 是 無 極 一 點 動 , 理 主 之 , 而 太 極 氣 宰 之 , 一 居 中 , 數 之 行 佈 之 上 下 四 方 , 以 行 七 政
『 儒 家 之 『 中 』 體 淵 本 從 何 而 來
儒 家 『 中 、 一 』 陰 陽 』 五 行 八 卦 與 太 學 經 綱 要 ﹖
四 維 , 而 主 宰 萬 物 之 根 原 , 但 無 象 之 明 示 。 所 以 天 降 聖 人 畫 卦 以 補 之 ﹔
之 卦 象 而 誕 生 也 。 儒 家 據 取 太 極 氣 宰 之 , 『 一 居 中 數 之 理 』 , 行 佈 四 方 之 『 中 吾 』 位 , 是 先
動 象 , 雖 動 之 , 動 無 不 靜 ; 無 名 迹 , 無 行 迹 矣 ! 』
19
極 , 動 時 太 極 。 放 之 則 彌 六 合 , 卷 之 則 退 藏 於 密 』 。 『 靜 無 靜 象 , 雖 靜 之 , 靜 無 不 動 , 動 無
『 此 圓 ○ 點 是 河 圖 生 、 成 數 之 根 原 , 則 是 宇 宙 萬 事 物 大 本 及 法 則 』 。 易 經 曰 : 『 靜 時 無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先 天 八 卦 配 河 圖 數
開 來 學 , 而 傳 『 允 執 厥 中 』 的 『 中 和 之 理 』 以 承 天 之 命 也 。 』
天 命 聖 議 性 、 心 、 我 、 身
道 、 德 、 吾 、 中
理 、 氣 、 數 、 象
一 之 流 行 。
一 』 之 流 行 也 』 。 子 以 四 教 ‥ 『 文 、 行 、 忠 、 信 』 。 (
後 天 八 卦 配 洛 書 數
例 如 下 圖 ‥
)
論 語 經 述 而 篇 二 十 四 章 。 『 以 繼 往 聖
20
在 易 『 理 、 氣 、 數 、 象 』 , 在 宇 宙 『 道 、 德 、 吾 、 中 』 , 『 此 ○ 即 不 知 什 麼 元 素 ? 稱 為 『 中 、
如 詩 云 ‥ 『 維 天 之 命 』 是 『 道 、 德 、 吾 、 中 』 在 人 身 之 內 在 是 『 性 、 心 、 我 、 身 』 ,
在 明 明 德 』 的 居 『 中 』 統 四 端 , 乃 『 中 』 以 形 之 , 是 易 『 理 、 氣 、 數 、 象 』 據 所 衍 生 的 。
合 謂 兩 字 『 明 明 』 , 亦 是 孔 子 聖 人 創 造 『 形 構 之 理 』 內 中 的 『 中 和 之 理 』 , 就 是 『 太 學 之 道 ,
後 天 的 卦 位 , 兩 中 男 坎 卦 , 兩 中 女 離 卦 。 坎 卦 中 男 象 代 月 , 離 卦 中 女 象 代 日 , 兩 日 兩 月 字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宇 宙 萬 物 之 本 原 與 準 則 也 。 中 庸 經 曰 ‥ 『 無 聲 無 臭 至 矣
﹗
過 , 即 無 不 及 也 』 , 此 是 『 一 』 以 貫 之 。 詩 云 ‥ 『 維 天 之 命 』 』 , 於 穆 不 已 。 』 『 中 』 也 者 , 是
義 、 禮 、 智 、 信 』 居 中 統 四 端 』 。 太 學 經 傳 之 言 ‥ 『 誠 於 中 , 形 於 外 』 , 『 一 視 同 仁 , 即 無
律 據 以 『 中 之 中 、 一 』 , 中 德 、 心 以 『 中 、 一 』 , 中 德 、 心 、 一 的 節 制 , 『 中 、 一 』 以 形 『 仁 、
極 的 理 是 理 的 規 律 , 氣 以 『 一 』 氣 之 節 制 , 『 一 的 生 數 五 行 卦 象 』 。 是 『 中 道 、 性 、 一 的 規
謂 『 明 明 』 , 亦 是 太 極 『 一 』 的 中 生 數 分 佈 四 方 『 中 吾 』 位 , 卦 亦 以 『 中 』 象 之 。 無 極 太
而 配 經 緯 矣 。 先 天 八 卦 中 男 中 女 位 居 東 西 。 後 天 八 中 男 中 女 位 居 南 北 , 而 成 兩 日 兩 月 合 并 21
『 從 先 後 天 八 卦 中 , 不 是 中 男 、 中 女 的 卦 都 棄 掉 , 剩 下 只 是 兩 中 男 坎 卦 與 兩 中 女 離 卦 ,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例 如 下 圖 :
陽 五 行 混 雜 綱 要 之 圖 解 。 』
『 此 是 儒 家 的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配 七 情 、 六 根 、 六 慾 與 河 圖 數 , 先 後 天 初 生 陰
心 , 我 , 身 』 以 形 之 , 此 乃 『 居 中 、 一 , 統 四 端 矣 』 。 』
例 如 下 圖 :
『 此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皆 『 中 、 一 』 也 ; 亦 是 『 道 , 德 , 吾 , 中 』 之 狀 態 , 『 性 ,
經 直
緯橫
22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三 、 三 要 素 : : 『 聞 、 思 、 修 。 』
二 、 天 命 之 處 : 『 性 、 心 、 我 、 身 。 』
一 、 天 命 所 賦 : 『 道 、 德 、 吾 中 。 』
『 修 是 能 制 心 、 我 在 於 一 處 即 是 靜 。 』
『 思 是 有 戒 體 以 修 持 持 行 即 是
『 聞 是 有 獲 得 規 律 , 節 制 即 是
…
…
六 慾 : 視 、 聽 、 嗅 、 嚐 、 覺 、 知 。
六 根 :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
七 情 : 喜 、 怒 、 哀 、 樂 、 愛 、 惡 、 慾 。
定 戒 。 。 』 』
23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 『 定。 戒。 是 是 在 覺 至 止 中 致 、 知 至 『 正 形 之 、 構 其 至 之 所 善 理 畏 之 』 敬 體 道 而 用 問 辟 以 學 焉 『 之 ; 慎 授 思 攝 之 的 理 修 』 持 於 持 不 行 名 之 迹 宗 、 旨 不 則 行 是 迹 覺。 , 。 是 』 『 中 道 、 性 、 一 24
之 其 所 賤 惡 而 辟 焉 ;
五 、 五 不 是 : 『 人 之 其 所 親 愛 而 辟 焉 ;
有 所 憂 患 則 不 得 其 正 。 』
有 所 好 樂 則 不 得 其 正 ;
六 、 知 識 三 要 : 『 『 律 戒 化 惟 、 , 。 精 論 定 』 為 ﹂ , 知 靜 。 , 。 ︶ 』 學 習 ︵ 以 是 識 由 , 於 神 ﹁ 出 經 不 、
有 所 恐 懼 則 不 得 其 正 ;
四 不 正 : 『 身 有 所 忿 懥 則 不 得 其 正 ;
四 、 四 夷 : 『 有 意 , 有 必 , 有 固 , 有 我 。 』
之 其 所 敖 惰 而 辟 焉 。 』
之 其 所 哀 矜 而 辟 焉 ;
七 、 三 要 學
……
………………………
『 靜。 住 一 的 是 在 以 規 至 于 流 律 善 備 行 , 『 有 之 中 中 之 , 德 和 根 即 、 之 原 無 心 理 為 過 以 』 , 中 , 即 、 純 無 一 靜 不 , 不 及 中 已 也 德 , 之 、 此 『 準 心 天 則 、 命 』 , 一 之 的 方 謂 有 節 性 制 轉 』 ; 意 , 是 之 中 本 戒 我〈吾 有 體 〉 自 的 中 覺 一。 地 本。 修 、 。 , 。 持 一 』 感 』 持 以 行 執 即 無 之 通 對 , , 。 中 覺 是 身 即 以 中 用 居 和 。 …………………………………………………
︵ 得 復 。 ︶ 此 則 是 無 名 迹 、 無 行 迹 不 已 之 中 、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仁 毋 形 。毋 我 不 盡 性 以 事 天 。
︵ 一 ︶ 毋 人 我 之 辨 別 我 毋 不 毋忠 我信 不不 以二 空。 空 如 也 。
人 毋 有 不 是 。
篤 行 之 。
︵ 二 ︶ 慎 思 之 理 : 明 辨 之 。
慎 思 之 。
十 二 、 四 合 一 : 以以 證行 :: 道中 德一 。。
25
( 一 ) 形 構 之 理 審 問 之 。
九 、 三 要 義 :
……
義 毋 迹 。
︵ 二 ︶ 毋 吾 理 不 ﹁ 中 、 一 ﹂
︵ 三 ︶ 中 和 之 理 ……
︵ 三 ︶ 毋 仁 義 之 所 倚
十 、 三 毋 :
博 學 之 。
十 一 、 子 絕 四 :
以以毋毋毋毋 致一我固必意 ::。。。。 盡居 知中 。。
八 、 三 定 理 : 『 惟 精 惟 一 ; 破 氣 入 理 ; 出 神 入 化 。 』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通 , 覺 即 用 。 』
)
為 貴 。 誠 者 , 非 自 成 己 而 已 也 , 所 以 成 物 也 。 成 己 , 仁 也 ; 成 物 , 知 也 ; 性 之 德 也 , 合 外
中 庸 經 曰 : 『 誠 者 , 自 成 也
六 慾 : 視 、 聽 、 嗅 、 嚐 、 覺 而 、 道 知 , 。 自 道 也 。 誠 者 , 物 之 終 始 , 不 誠 , 無 物 。 故 君 子 誠 之 ﹔
內 之 道 也 , 故 時 措 之 宜 也 。 』 二 十 五 章 。
(
『 這 即 本 有 中 道 、 性 、 一 之 理 無 象 戒 體 , 自 由 、 自 律 、 自 定 方 向 而 自 發 、 又 歸 自 由 。 感 即
26
六 根 :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
七 情 : 喜 、 怒 、 哀 、 樂 、 愛 、 惡 、 欲 。
之 。 』 圖 解 如 左 :
『 此 是 儒 家 的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配 七 情 、 六 根 、 六 欲 與 洛 書 數 後 天 之 義 , 綱 要
無 聲 , 無 臭 , 視 之 而 不 見 至 矣 ! 』
『 一 即 萬 殊 , 萬 殊 即 一 , 盡 其 中 , 此 是 一 之 流 行 , 也 是 和 而 不 流 , 中 立 而 不 倚 , 維 天 之 命 ,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十 四 、 儒 家 分 階 層 的 區 別 :
十 三 、 『 居 中 為 本 , 仁 義 為 門 。 仁 以 慈 為 懷 , 義 以 務 為 宜 。 』
子 張 問 善 人 之 道 。 子 曰 : 『 不 踐 迹 , 亦 不 入 於 室 。 』 〈 論 語 經 先 進 篇 二 十 章 。 〉
『 即 無 過 , 即 無 不 及 也 ; 純 靜 不 已 』 , 易 曰 : 『 以 此 洗 心 退 藏 於 密 』 。 』
『 此 是 縱 橫 各 十 五 。 亦 是 『 心 居 中 、 一 , 我 執 中 、 一 以 貫 之 』 。 生 發 萬 殊 , 創 造 萬 殊 ; 27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感 通 是 什 麼 ? 本 有
。 不 名 迹 、 不 行 迹 。 聖 人 。 』
: 『 即 流 行 , 即 本 有 , 感 即 通 , 覺 即 用 , 『 允 執 厥 中 』
知 止 至 賢 人 。 』
對 治 的 律 制 尊 中 道 、 性 、 一 : 『 心 感 之 , 我 覺 之 : 『 道 心 惟 微 , 惟 精 惟 一 』 。 君 子
『 此 即 是 儒 家 備 有 有 象 戒 體 修 持 持 行 的 層 次 和 復 本 有 , 及 尊 知 識 。 』
尊 知 中 中 知 識 性 道 識 、 、 、 妄 中 中 心 心 德 、 、 、 妄 中 中 : 『 我 吾 吾 起 、 、 、 心 妄 中 中 , 身 身 一 動 。 。 。 意 : 『 人 心 惟 危 』 。 庸 人 、 士 人 。 』
覺 用 是 那 些 ?
28
聖 賢 君 士 庸 人 人 人 子 人 人 類 。 。 。 。 。 之 分 ( 六 ) 聖 人 純 而 不 已 。
( 五 ) 賢 人 德 才 兼 備 。
( 四 ) 君 子 能 夠 時 中 毋 我 。
( 三 ) 君 子 必 慎 其 獨 。
( 二 ) 君 子 知 止 。
( 一 ) 士 人 致 知 。
修 行 之 分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ㄅ ˋ ㄧ ㄥ
已 』 。 』
『 性 的 規 律 , 心 以 『 中 、 一 』 , 心 的 節 制 , 『 中 、 一 』 以 心 感 我 用 並 行 , 形 仁 、 義 、 禮 、 智 、
春 , 夏 , 秋 , 冬 。 以 形 人 性 仁 , 義 , 禮 , 智 。 以 形 物 性 , 喜 , 怒 , 哀 , 樂 。 』
『 道 的 規 律 , 德 以 『 中 、 一 』 , 德 的 節 制 『 中 、 一 』 , 以 形 宇 宙 成 , 住 , 壞 , 空 。 以 形 天 地
經 子 罕 篇 九 章
子 曰 ‥ 『 吾 有 知 乎 哉 無 知 也 有 鄙 夫 問 於 我 , 空 空 如 也 , 我 叩 其 兩 端 而 竭 焉 。 』 論 語
(
29
信 , 感 即 通 , 是 心 見 于 自 體 , 覺 即 博 施 濟 眾 , 是 我 見 于 自 用 , 詩 云 : 『 維 天 之 命 , 於 穆 不
﹖
十 五 、 一 貫 之 : 『 心 居 『 中 、 一 』 , 我 執 『 中 、 一 』 , 一 以 貫 之 。 』
﹖
十 六 、 德 之 形 : 『 中 智 德 。 』
)
子 十 十 十 經 九 八 七 竝 『 、 、 、 『 。 太 要 一 格 』 學 時 』 物 之 經 時 視 致 、 致 同 : 中 知 仁 『 : 庸 『 : 是 『 經 道 神 在 』 問 於 窮 : 『 學 禮 究 為 之 是 內 禮 授 能 在 記 用 化 本 之 。 , 有 二 』 精 之 篇 則 於 。 , 智 至 即 知 於 是 進 宋 人 退 朝 、 ; 二 物 即 程 性 無 子 盡 過 始 矣 仁 盛 。 慈 其 』 , 說 行 , 無 以 不 與 及 論 義 語 務 經 。 、 』 孟
『 此 是 直 指 『 人 心 惟 危 , 道 心 惟 微 , 惟 精 惟 一 , 允 執 厥 中 』 。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能 創 生 萬 殊 , 而 超 越 萬 殊 也 。 子 曰 : 『 參 乎 ! 吾 道 『 一 』 以 貫 之 』 。 』 ( 論 語
試 次 第 述 之 : 『 太 學 一 經 乃 是 下 學 而 上 達 , 是 內 在 的 道 德 , 即 性 , 即 心 , 即 理 , 即 誠 之 學 ,
格 物 , 而 終 於 國 治 天 下 平 』 。 』
性 , 中 德 心 』 之 體 的 功 能 , 及 各 種 功 用 的 表 現 與 其 實 踐 之 歷 程 。 『 始 於 致 知
八 條 目 者 : : 『 自 明 明 德 於 天 下 , 敘 至 『 致 知 在 格 物 』 , 則 知 此 八 條 目 , 皆 在 于 明 白 『 中 道
命 之 謂 性 , 率 性 之 謂 道 。 』
存 心 養 性 的 工 夫 , 以 達 到 修 持 而 使 其 純 而 不 雜 , 得 復 本 有 。 如 中 庸 經 曰 : 『 天
五 步 功 夫 : : 『 是 以 言 明 如 何 著 手 , 明 白 體 用 的 功 夫 的 道 學 也 。 已 能 明 體 用 的 功 夫 , 則 能
親 民 之 運 用 , 以 達 止 於 至 善 之 臻 境 矣 。 』
30
三 綱 領 者 : : 『 是 標 示 太 學 之 道 的 功 能 功 用 , 要 在 於 明 明 德 的 『 中 』 體 , 而 尋 得 之 , 然 後
太 學 之 道 : : 『 乃 是 開 宗 明 性 之 終 始 。 』
太 學 經 一 章 : 『 有 分 段 的 目 錄 , 『 三 綱 領 , 五 步 功 夫 , 八 條 目 』 。 』
經 傳 十 章 : 『 是 曾 子 聖 人 闡 述 『 太 學 經 一 章 』 之 言 意 也 。 』
太 學 經 一 章 : 『 乃 孔 子 聖 人 的 入 道 之 門 心 法 之 要 。 』
傳 誦 不 輟 , 以 迄 於 今 。
其 後 朱 子 承 之 , 取 此 四 各 為 章 句 注 解 , 以 授 學 者 , 自 是 群 經 中 , 遂 有 四 經 一 目 ,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 自 天 子 以 至 於 庶 人 , 壹 是 皆 以 修 身 為 本 。 其 本 亂 , 而 末 治 者 否 矣 ; 其 所 厚 者
ˋ ㄗ ㄊ ㄧ ㄢ ˇ ㄗ ˇ ㄧ ˋ ㄓ ˊ ㄩ
ˋ ㄕ ㄨ ˊ ㄖ ㄣ
ㄧ ˋ ㄕ ㄐ ㄧ ㄝ ˇ ㄧ ㄒ ㄧ ㄡ ㄕ ㄣ ˊ ㄨ ㄟ ˇ ㄅ ㄣ
ˊ ㄑ ㄧ ˇ ㄅ ㄣ ㄌ ˋ ㄨ ㄢ
ˊ ㄦ
ˋ ㄇ ㄛ ˋ ㄓ
ˇ ㄓ ㄜ ˇ ㄈ ㄡ ˇ ㄧ
ˊ ㄑ ㄧ ㄙ ˇ ㄨ ㄛ ˋ ㄏ ㄡ ˇ ㄓ ㄜ
齊 , 家 齊 而 后 國 治 , 國 治 而 后 天 下 平 。 』
ㄑˊ ㄧ
ㄐ ㄧ ㄚ ㄑˊ ㄧ ˊ ㄦ ㄏˋ ㄡ ㄍ ㄨˊ ㄛ ˋ ㄓ
ㄍ ㄨˊ ㄛ ˋ ㄓ ˊ ㄦ ㄏˋ ㄡ ㄊ ㄧ ㄢ ㄒ ㄧˋ ㄚ ㄆ ㄧˊ ㄥ
『 物 格 而 后 知 至 , 知 至 而 后 意 誠 , 意 誠 而 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 身 修 , 身 修 而 后 家
ˋ ㄨ ㄍˊ ㄜ ˊ ㄦ ㄏˋ ㄡ ㄓ ˋ ㄓ
ㄓ ˋ ㄓ ˊ ㄦ ㄏˋ ㄡ ˋ ㄧ ㄔˊ ㄥ
ˋ ㄧ ㄔˊ ㄥ ˊ ㄦ ㄏˋ ㄡ ㄒ ㄧ ㄣ ㄓˋ ㄥ
ㄒ ㄧ ㄣ ㄓˋ ㄥ ˊ ㄦ ㄏˋ ㄡ ㄕ ㄣ ㄒ ㄧ ㄡ
ㄕ ㄣ ㄒ ㄧ ㄡ ˊ ㄦ ㄏˋ ㄡ ㄐ ㄧ ㄚ
知 ; 致 知 在 格 物 。 』
ㄓ
ˋ ㄓ ㄓ ㄗˋ ㄞ ㄍˊ ㄜ ˋ ㄨ
先 修 其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誠 其 意 ; 欲 誠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ㄒ ㄧ ㄢ ㄒ ㄧ ㄡ ㄑˊ ㄧ ㄕ ㄣ
ˋ ㄩ ㄒ ㄧ ㄡ ㄑˊ ㄧ ㄕ ㄣ ㄓˇ ㄜ
ㄒ ㄧ ㄢ ㄓˋ ㄥ ㄑˊ ㄧ ㄒ ㄧ ㄣ
ˋ ㄩ ㄓˋ ㄥ ㄑˊ ㄧ ㄒ ㄧ ㄣ ㄓˇ ㄜ
ㄒ ㄧ ㄢ ㄔˊ ㄥ ㄑˊ ㄧ ˋ ㄧ
ˋ ㄩ ㄔˊ ㄥ ㄑˊ ㄧ ˋ ㄧ ㄓˇ ㄜ
ㄒ ㄧ ㄢ ˋ ㄓ ㄑˊ ㄧ
『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於 天 下 者 , 先 治 其 國 ; 欲 治 其 國 者 , 先 齊 其 家 ; 欲 齊 其 家 者 ,
ㄍˇ ㄨ ㄓ ˋ ㄩ
則 近 道 矣 。 』
ˊ ㄗ ㄜ ㄐ ˋ ㄧ ㄣ ˋ ㄉ ㄠ ˇ ㄧ
ㄇ ㄧˊ ㄥ ㄇ ㄧˊ ㄥ ㄉˊ ㄜ ˊ ㄩ ㄊ ㄧ ㄢ ㄒ ㄧˋ ㄚ ㄓˇ ㄜ
ㄒ ㄧ ㄢ ˊ ㄔ ㄑˊ ㄧ ㄍ ㄨˊ ㄛ
ˋ ㄩ ˊ ㄔ ㄑˊ ㄧ ㄍ ㄨˊ ㄛ ㄓˇ ㄜ
ㄒ ㄧ ㄢ ㄑˊ ㄧ ㄑˊ ㄧ ㄐ ㄧ ㄚ
ˋ ㄩ ㄑˊ ㄧ ㄑˊ ㄧ ㄐ ㄧ ㄚ ㄓˇ ㄜ
31
能 靜 , 靜 而 后 能 安 , 安 而 后 能 慮 , 慮 而 后 能 得 。 物 有 本 末 , 事 有 終 始 , 知 所 先 後 ,
ˊ ㄋ ㄥ ㄐ ˋ ㄧ ㄥ
ㄐ ˋ ㄧ ㄥ ˊ ㄦ
ˋ ㄏ ㄡ ˊ ㄋ ㄥ
ㄢ
ㄢ ˊ ㄦ
ˋ ㄏ ㄡ ˊ ㄋ ㄥ ˋ ㄌ ㄩ
ˋ ㄌ ㄩ ˊ ㄦ
ˋ ㄏ ㄡ ˊ ㄋ ㄥ ˊ ㄉ ㄜ
ˋ ㄨ
ˇ ㄧ ㄡ ˇ ㄅ ㄣ ˋ ㄇ ㄛ
ˋ ㄕ
ˇ ㄧ ㄡ ㄓ ㄨ ㄥ ˇ ㄕ
ㄓ ㄙ ˇ ㄨ ㄛ ㄒ ㄧ ㄢ ˋ ㄏ ㄡ
A : 子 曰 : 「 『 太 學 之 道 : 在 明 明 德 , 在 親 民 , 在 止 於 至 善 。 知 止 而 后 有 定 , 定 而 后
ˇ ㄗ
ㄩ ㄝ
ˋ ㄉ ㄞ ㄒ ˊ ㄩ ㄝ ㄓ
ˋ ㄉ ㄠ
ˋ ㄗ ㄞ ㄇ ˊ ㄧ ㄥ ㄇ ˊ ㄧ ㄥ ˊ ㄉ ㄜ
ˋ ㄗ ㄞ ㄑ ㄧ ㄣ ㄇ ˊ ㄧ ㄣ
ˋ ㄗ ㄞ ˇ ㄓ ˊ ㄩ ˋ ㄓ
ˋ ㄕ ㄢ
ㄓ ˇ ㄓ ˊ ㄦ
ˋ ㄏ ㄡ ˇ ㄧ ㄡ ㄉ ˋ ㄧ ㄥ
ㄉ ˋ ㄧ ㄥ ˊ ㄦ
ˋ ㄏ ㄡ
經 文 :
ㄐ ㄧ ㄥ ˊ ㄨ ㄣ
太 學 經 一 章 : 釋 太 學 之 道
ˋ ㄉ ㄞ ㄒ ˊ ㄩ ㄝ ㄐ ㄧ ㄥ ˋ ㄧ
ㄓ ㄤ
ˋ ㄕ
ˋ ㄊ ㄞ ㄒ ˊ ㄩ ㄝ ㄓ
ˋ ㄉ ㄠ
經 里 仁 篇 十 五 章 ) 。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責 求 自 己 本 有 始 有 歸 復 之 據 原 。 』 此 是 『 太 學 之 道 。 』
制 , 中 ︿
所 需 透 過
我吾
孔 子 聖 人 所 規 劃 『 形 構 之 理 , 中 道 、 性 、 一 的 規 律 , 中 德 、 心 以 中 、 一 , 中 德 、 心 、 一 的 節
『 但 感 即 通 , 覺 即 用 , 即 無 過 , 即 無 不 及 也 。 』 『 誠 者 : 所 以 然 於 『 中 、 一 』 誠 佈 四 端 。 』 詩 云 : 『 』 維 ﹗
﹀ 中 、 一 以 執 之 , 中 身 中 和 一 以 流 行 之 , 之 對 治 也 』 。 此 是 學 者 『 不 可 無 本 原 之 致 知 , 學 需
天 之 命 , 於 穆 不 已 。 』 中 庸 經 曰 : 『 無 聲 無 臭 至 矣 ! 』 今 人 類 大 概 已 都 不 知 『 己 內 之 本 性 的 功 能 , 功 用 矣
此 『 中 、 一 』 而 時 習 之 ; 因 『 中 、 一 』 是 宇 宙 萬 事 萬 物 『 終 始 之 則 』 。 雖 然 『 靜 無 靜 象 , 動 無 動 象 』 ,
創 造 , 圓 融 不 名 迹 、 不 行 迹 , 此 ﹃ 中 、 一 ﹄ 之 義 也 』 。 其 實 於 『 己 之 內 不 曾 離 去 過 』 。 所 以 學 者 是 要 致
卷 之 則 退 藏 於 密 , 彌 綸 宇 宙 萬 事 萬 物 之 大 本 與 準 則 。 ﹃ 一 ﹄ 者 』 , 『 道 、 德 、 吾 、 中 』 ; 『 是 本 然 的 生 化 ,
則能A 近靜: 道,子 矣靜曰 。而: 「 』后『 能太 安學 ,之 安道 而: 后在 能明 慮明 ,德 慮, 而在 后親 能民 得, 。在 物止 有於 本至 末善 ,。 事知 有止 終而 始后 ,有 知定 所, 先定 後而 ,后
D : 孔 子 說 : 『 此 ﹃ 太 ﹄ 是 指 太 極 一 點 之 理 , 是 天 之 所 命 純 靜 不 已 』 。 此 能 大 能 小 : 『 放 之 則 彌 六 合 , 32
﹁ 親 民 ﹂ 達 於 家 齊 , 國 治 , 天 下 平 , 這 是 『 止 於 至 善 』 完 美 之 臻 境 。 』
正 , 身 修 ﹂ 。 此 是 要 致 究 中 道 、 性 、 一 規 律 , 中 德 、 心 、 一 節 制 及 明 中 之 由 來 而 知 發 揮 親 自 道 、 性 以
步 契 機 的 工 夫 與 正 反 八 條 目 之 連 貫 。 太 學 之 道 之 要 在 於 ﹁ 致 知 , 誠 意 , 正 心 , 修 身 ; 物 格 , 意 誠 , 心
允 執 厥 中 』 脈 脈 相 傳 , 以 心 印 心 , 是 儒 家 入 道 之 門 的 綱 要 ; 闡 明 開 宗 明 性 , 是 三 綱 領 契 理 的 功 夫 , 五
B : 此 章 是 孔 子 聖 人 繼 往 『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 周 公 『 人 心 惟 危 , 道 心 惟 微 , 惟 精 惟 一 ,
薄 , 而 其 所 薄 者 厚 , 未 之 有 也 』 。 」
ˊ ㄅ ㄛ
ˊ ㄦ
ˊ ㄑ ㄧ ㄙ ˇ ㄨ ㄛ ˊ ㄅ ㄛ ˇ ㄓ ㄜ ˋ ㄏ ㄡ
ˋ ㄨ ㄟ
ㄓ
ˇ ㄧ ㄡ ˇ ㄧ ㄝ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和 『 以 中 流 道 行 、 之 性 。 、 道 一 、 的 性 規 中 律 、 , 一 中 敦 德 之 、 , 心 生 以 化 中 矣 、 ; 一 德 , 、 中 心 德 、 、 中 心 、 、 一 一 和 的 厚 節 之 制 , , 博 中 大 ︿ 矣 我吾 。 ﹀ 』 中 、 一 以 執 之 , 中 身 中 33
天 命 聖 議 性 、 心 、 我 、 身 。
道 、 德 、 吾 、 中 。 一 之 流 行 。
理 、 氣 、 數 、 象 。
附 太 學 之 道 圖 解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二 、 『 自 誠 明 , 謂 之 性 ; 自 明 誠 , 謂 之 教 。 誠 則 明 矣 ; 明 則 誠 矣 。 』 〈 中 庸 經 二 十 一 章 〉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即 『 中 、 一 』 是 也 。 』
一 、 『 此 指 「 河 圖 中 央 『 一 』 點 不 名 迹 、 不 行 迹 , 正 是 『 中 』 的 由 來 , 『 則 天 命 之 中 、 一 』 呀 ! 所 以
明 明 有 三 義 :
『 然 中 德 、 心 的 節 制 『 中 、 一 』 以 形 之 』 , 『 動 無 動 象 , 動 無 不 靜 。 』 』 此 是 『 在 明 明 德 。 』
乃 中 庸 經 曰 : 『 中 也 者 , 天 下 之 大 本 也 ; 和 也 者 , 天 下 之 達 道 也 。 』 又 曰 : 『 苟 不 至 德 , 至 道 不 凝 焉 。 』
﹁ 春 、 夏 、 秋 、 冬 ﹂ 以 形 之 ; 在 人 性 ﹁ 仁 、 義 、 禮 、 智 ﹂ 以 形 之 ; 在 物 之 性 ﹁ 喜 、 怒 、 哀 、 樂 。 ﹂ 此
不 動 』 , 所 以 中 德 、 心 、 一 的 節 制 , 『 中 、 一 』 以 形 之 』 , 在 宇 宙 ﹁ 成 、 住 、 壞 、 空 ﹂ 以 形 之 ; 在 天 地
性 , 德 是 心 , 吾 是 我 , 中 是 身 ; 道 、 性 是 中 , 德 、 心 是 一 。 中 道 、 性 、 一 的 規 律 , 『 靜 無 靜 象 , 靜 無
卦 兩 中 男 坎 卦 象 ﹁ 月 ﹂ 兩 中 女 離 卦 象 ﹁ 日 ﹂ 的 位 置 。 所 以 『 仁 義 禮 智 信 都 是 『 中 、 一 』 也 。 』 『 道 是
仁 、 義 、 禮 、 智 四 端 之 位 是 河 圖 中 央 生 數 之 ﹁ 五 ﹂ 分 佈 在 四 方 口 上 的 『 中 吾 』 位 置 』 , 亦 是 先 後 天 八 34
心 、 我 、 身 』 『 即 天 經 義 。 』 此 是 在 孔 子 聖 人 規 劃 『 形 構 之 理 』 裡 的 『 明 明 德 之 中 』 , 『 中 居 信 , 但
一 ﹄ 以 流 行 之 』 , 而 孔 子 聖 人 據 此 衍 生 變 化 『 道 、 德 、 吾 、 中 』 直 指 『 天 之 所 命 』 ; 賦 在 人 曰 : 『 性 、
方 口 之 位 , ﹁ 五 ﹂ 立 在 四 方 口 成 『 吾 』 字 作 為 『 中 吾 』 之 由 來 也 。 是 易 之 『 理 、 氣 、 數 、 象 、 ﹃ 中 、
兩 中 男 坎 卦 象 ﹁ 月 ﹂ , 與 兩 中 女 離 卦 象 ﹁ 日 ﹂ 而 合 併 成 。 亦 是 河 圖 中 央 的 生 數 之 ﹁ 五 ﹂ 行 佈 在 經 緯 四
D : 『 明 明 』 兩 字 是 兩 日 、 兩 月 合 併 稱 為 『 明 明 』 字 。 是 孔 子 聖 人 據 取 易 經 先 後 天 八 卦 中 之 經 緯 ,
我 心 便 是 天 、 性 , 我 身 便 是 宇 宙 萬 物 。 此 是 宇 宙 本 一 論 地 , 是 自 有 , 感 即 通 , 覺 即 用 。 』
『 天 即 是 性 , 性 即 是 心 , 心 即 是 我 , 我 即 是 身 。 性 外 無 天 , 心 外 無 性 , 我 外 無 道 , 身 外 無 中 和 流 行 處 。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一 、︑
「 指 一 般 百 姓 為 人 民 。
人 民 有 二 義 :
」
宰 物 無 對 』 , 人 之 不 可 缺 少 的 。 』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 『 情 發 意 動 , 是 『 心 居 中 、 一 , 我 執 中 、 一 以 貫 之 流 行 之 於 人 民 , 是 見 于 自 用 ,
是 『 中 』 以 形 之 道 義 之 門 , 天 性 也 , 是 見 於 自 體 。 』 若 不 知 『 親 自 道 、 性 , 即 無 體 ; 誠 者 何 誠 矣 』 !
D : 『 親 自 道 、 性 是 自 誠 明 以 竭 己 之 無 私 。 元 性 仁 慈 , 元 遊 喜 愛 諸 物 ; 元 情 義 務 , 元 鬼 怒 惡 諸 惡 , 此
身 』 以 形 之 , 此 乃 『 居 『 中 、 一 』 通 四 端 矣 。 』
『 此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皆 『 中 、 一 』 也 ; 亦 是 『 道 , 德 , 吾 , 中 』 之 狀 態 , 『 性 , 心 , 我 ,
例 如 下 圖 :
經 直
緯橫
35
三 、 『 此 誠 於 中 , 形 於 外 。 』 〈 太 學 經 經 傳 四 章 〉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
⼆二 、︑ 『 中 德 、 心 、 一 的 節 制 , 功 用 是 主 觀 。 』
⼀一 、︑ 『 中 道 、 性 、 一 的 規 律 , 功 能 是 客 觀 。 』
定 律 有 二 義 :
及 生 化 、 創 造 , 圓 融 萬 事 物 之 大 本 準 則 的 定 向 , 方 不 使 落 入 偏 枯 與 不 實 踐 。 』
36
中 獲 和 得 一 是 以 中 流 道 行 、 之 性 , 、 功 一 能 的 、 規 功 律 用 , 。 中 此 德 是 心 心 以 、 中 我 , 、 中 身 德 、 、 七 心 情 、 、 一 六 的 根 節 其 制 家 , 齊 中 于 ︿ 『 我吾 中 ﹀ 、 『 一 中 』 、 之 一 定 』 律 以 , 形 用 之 於 , 格 中 物 身
D : 『 識 別 中 道 、 性 、 一 的 功 能 、 功 用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則 有 戒 體 之 準 則 的 止 住 而 后 所
內 在 本 有 。 』 此 是 『 在 止 於 至 善 。 』
『 能 親 自 道 、 性 之 親 民 , 此 所 止 是 天 命 之 性 至 大 、 至 中 、 至 正 純 靜 不 已 , 超 越 的 十 全 十 美 至 善 之 臻 境 ,
是 非 能 呀 ! 』 此 是 『 在 親 民 。 』
不 名 迹 、 不 行 迹 , 發 『 中 節 之 和 』 亦 不 名 迹 、 行 迹 , 即 『 中
、 一 』 形 之 四 端 竭 行 於 外 。 』 有 順 逆 者 即
『 在 『 明 明 德 中 體 呈 現 』 之 後 , 而 言 『 親 民 。 』 此 是 體 自 誠 終 始 『 中 、 一 』 以 流 行 之 , 未 發 『 中 』 是
⼆二 、︑ 指 個 人 七 情 、 六 根 為 人 民 。
」
『 此 二 義 今 人 類 必 需 透 過 『 存 心 養 性 始 能 達 到 客 觀 即 主 觀 , 主 觀 即 客 觀 。 性 即 心 , 心 即 性 , 心 即 我 ,
「
「
『 客 觀 順 體 , 是 攝 心 于 性 ; 攝 心 于 性 , 性 即 心 也 。 則 性 不 虛 懸 , 有 心 以 實 之 , 性 為 具 體 而 真 實 之
⼀一 『 我 、︑ 知 即 止 心 客 而 。 觀 后 動 者 有 靜 : 定 本 。 一 』 , 內 外 無 間 隔 , 體 用 一 原 。 復 則 感 即 通 , 覺 即 用 , 本 是 不 名 迹 , 不 行 迹 』 。 』 此 是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我 覺 的 自 性 義 , 此 是 『 無 辨 別 慮 , 而 有 辨 別 慮 , 圓 融 以 知 天 。 』 『 自 由 , 自 律 , 自 定 方 向 , 而 自 發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 一 』 以 流 行 之 , 是 天 下 來 『 中
、 一 』 之 國 土 、 居 『 中
、 一 』 統 四 端 , 盡 心 感
『 心 、 我 已 無 妄 辨 別 思 、 慮 , 就 會 謹 言 慎 行 恐 落 入 對 待 , 此 是 體 用 義 而 后 能 夠 得 復 本 有 性 、 心 、
此 是 『 安 而 後 能 慮 。 』
『 安 適 不 移 , 是 心 、 我 見 于 中 道 、 性 、 一 而 后 能 夠 在 諸 事 物 現 前 時 , 我 無 妄 辨 別 慮 , 心 即 無 妄 思 。 』 37
靜 之 態 , 乃 道 德 顯 密 一 原 之 義 ; 也 是 靜 安 動 然 之 理 。 』 此 是 『 靜 而 后 能 安 。 』
『 即 心 『 、 靜 我 止 、 規 身 律 、 , 七 中 情 德 、 心 、 六 一 根 則 ﹁ 有 定 節 然 制 不 主 移 呈 , 現 安 而 心 后 居 中 中 ︿ 、 我吾 一 ﹀ , 能 我 夠 執 中 中 、 一 、 一 形 以 隨 貫 意 遊 之 。 於 』 外 靜 宰 者 物 動 無 之 對 原 行 , 為 動 之 者 』 。
德 、 吾 、 中 而 無 妄 我 慾 其 家 齊 于 『 中 、 一 。 』 』 此 是 『 定 而 后 能 靜 。 』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則 有 戒 體 之 準 則 止 住 的 方 向 , 方 有 體 起 用 在 格 物 就 能 夠 靜 止 于 道 、
⼆二 、︑ 體 ﹂ 。 ︶
是 則 主 觀 而 客 觀 耶 。 』 ︵ 攝 : ﹁ 集 聚 。 ﹂ 集 聚 需 致 知 。 此 客 觀 , 主 觀 據 取 牟 宗 三 著 作 ﹁ 性 體 與 心
『 主 觀 形 著 , 是 攝 性 于 心 ; 攝 性 于 心 , 心 即 性 也 。 則 心 不 偏 枯 , 有 性 以 立 之 , 心 為 實 的 立 體 之 心 。
主 性 觀 。 者 是 則 : 客 觀 而 主 觀 耶 。 』
」
迴 歸 自 由 』 『 此 是 直 貫 本 一 體 用 無 對 』 。 』 此 是 『 慮 而 后 能 得 。 』
「
止 性 。 仁 』 慈 『 , 以 元 此 情 , 義 我 務 心 , 感 我 、 意 思 根 居 則 於 無 『 有 中 知 、 識 一 妄 』 , 之 我 辨 身 別 覺 知 、 行 慮 於 執 『 於 中 『 、 中 一 、 』 一 。 矩 』 , 達 則 規 無 圓 有 , 知 以 識 完 妄 成 之 己 情 立 慾 己 , 達 那 之 就 終 元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是 道 德 生 化 、 創 造 、 圓 融 、 超 越 之 實 踐 義 。 這 是 宇 宙 本 體 之 論 義 也 。 』
『 此 『 道 體 』 在 宇 宙 萬 物 處 , 亦 在 自 己 處 ; 此 是 寂 感 誠 體 引 以 氣 化 之 神 通 、 心 感 、 我 覺 之 不 息 , 此 正
『 人 『天 本 乎 宇而 然 ? 宙天 之 況 萬弗 有 鬼 物違 』 神 只, 自 乎 是後 無 ? 一天 間 』 「 個而 斷 人 『奉 。 自 道天 』 性 理時 , 本』 ,天 來人 就 亦且 是 得弗 如 此違 此 『, 矣 道而 況 !理 」 』于 , 只 被 氣 稟 物 蔽 , 故 須 持 『 中 道 、 性 、 一 』 治 之 , 則
月 合 其 明 , 與 四 時 合 其 序 , 與 鬼 神 合 其 吉 凶 , 先
聖 德 人 才 君 君 賢 「 理命 感 人 子 子 」 , 毋 必 , 「「 我 慎 「於 即 安感 慮穆 無 過 而 不 , 而 即 理「 其 君 后 已 覺 后 無 」感 獨 子 士 能 。 即 能 過 ,即 知 人 得 」 無 慮 , 靜無 思 已 而 止 致 」 不 。 覺 后過 之 有 。是 」 在 」 「 及 習 能, 理 「 理 「 知 中也 覺 」中」知 在 道 ; 無 安在 在 和 承 止 、 純 不 。習 「 之 體 而 責 性 靜 及 」無 學 理 起 后 求 、不 也 不 無 」 用 有 「 一已 」 ; 及 過反「定 之」 是 也 」 求 慎 」 形 , 思已 構 理。 依 」 「諸 ; ,詩 「 是 定 其 之 獲 之 或云 中 依 而 身 理 得 「: 「 和 「 后修。「 理 中維 之 中 能 持 」 中 。 和天 理 和 靜 「 和 」 之
易 乾 卦 文 言 : 『 夫 大 人 者 , 與 天 地 合 其 德 , 與 日
之
六 欲 : 視 、 聽 、 嗅 、 嚐 、 覺 、 知 。
38
」 ,
六 根 :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
七 情 : 喜 、 怒 、 哀 、 樂 、 愛 、 惡 、 欲 。
之 。慎 」
性 天 命 幾 。 這 稱 為 一 門 深 入 。 』 配 洛 書 數 。
『 此 則 上 天 具 有 , 天 賦 性 寓 , 自 誠 終 始 ; 知 盡
之
知 與 名 狀 , 唯 有 純 靜 不 已 至 善 矣 ! 』
靜 而 無 靜 , 發 、 動 而 無 動 。 視 、 聽 、 博 不 得 其
『 此 是 天 之 所 命 , 天 地 萬 物 受 之 所 使 , 未 發 、
工 夫 及 儒 家 修 持 階 層 區 別 之 義 。 』
附 登 天 階 梯 的 圖 解 : 『 此 是 五 步 , 功 夫 、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八 四 四 三 五 三 由 德 維 德 從 常 綱 , : : : : : : 自 律 忠 禮 純 在 仁 君 , 、 、 婦 家 、 為 自 孝 義 德 從 義 臣 定 、 、 、 父 、 綱 方 仁 廉 謹 , 禮 , 向 、 、 婦 出 、 夫 , 愛 恥 言 嫁 智 為 而 、 。 、 從 、 妻 自 信 正 夫 信 綱 發 、 婦 , 。 , , 義 容 夫 父 又 、 、 死 為 歸 和 精 從 子 自 、 婦 子 綱 由 平 工 。 。 。 。 。 』 侍 奉 父 母 , 教 育 子 女 。
「 「 「 「 「 「 」
」
」
」
」
」
『 道 、 性 、 一 自 圓 明 ﹁ 靜 無 靜 象 , 靜 無 不 動 , 動 無 動 象 , 動 無 不 靜 ﹂ 此 本 是 自 覺 地 , 感 即 通 , 覺 即 用 。 』
39
『 人 之 性 不 名 迹 、 不 行 迹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之 中 道 、 性 、 一 , 居 中 形 四 端 , 道 、 性 、 一 自 圓 明 , 自
「 人 之 性 ︵ 本 ︶ 」
此 是 『 本 一 論 地 。 』
程 明 道 曰 : 『 只 心 便 是 天 , 盡 之 便 知 性 , 知 性 便 知 天 , 當 處 便 取 認 , 更 不 可 外 求 。 』 ︵ 宋 元 學 案 。 ︶
此 則 中 庸 經 曰 : 『 天 命 之 謂 性 , 率 性 之 謂 道 。 』 乃 『 本 有 自 覺 地 : 感 即 通 、 覺 即 用 。 』
程 明 道 曰 : 『 天 理 二 字 是 他 自 家 體 貼 出 來 。 』 ︵ 宋 元 學 案 。 ︶
命 亦 可 了 。 』 ︵ 宋 元 學 案 。 ︶
程 明 道 曰 : 『 窮 理 盡 性 以 至 于 命 , 三 事 一 時 並 了 , 元 無 次 序 。 不 可 窮 理 作 知 之 事 。 若 實 窮 得 理 , 即 性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aaa
,
……
……
……
﹂
… ……
……
…… ……
『 性 二 四 三 六 五 知 』 、 、 、 、 、 情 神 用 鬼 識『 再 『 魂 心 : : : : : : 』魄 來 魂 : ﹁ ﹁﹁ 「 「 「 「 「 以有 流 有 本元 心 心 元 心 錄 妄 心遊 鬼 理 神 神 , 心 附二 浪 三 無喜 , 的 虛 , 呈 有 存名 生 名 得愛 情 情 化 眼 現 得 在﹁ 死 : 失諸 鬼 緒 , 神 。 失 感物 。 。 樂 , 思 感 於七 ; ﹁ 之, 」 感 道 神 考 之 心情 名 靈 情 。 體 , 記仁 記 慈 。鬼 謂 魂 。 識 , 儲 存 存 。 」 神 錄 藏 思 , 思 七魄 ﹁ 妄 不 , 庫 。 。 情﹂ 靈 覺 遊 虛 呈 ︿ ﹂ ﹂ 魂 無 ,; 魂 魂 化 現有 記 記 不 , 。 存存 六簡 ﹂ , 喜 不 」 ,, 根稱 。 骨 愛 不則 樂 虛虛 ,﹁ 』 魂 諸 道 化化 物 ﹂ 六 。 ﹀ 七 ﹂ 。 」 。 慾 。 魄 為 」 是 ﹂ 何 以 名 『。 『 ﹁ 心有 六 五 靈四 三二 一 感物 、 、 魂、 、、 妄 本 、 ,性 精魂 鬼 情意 我 我 我 ﹂ 我始 根 ? 覺有 ﹁ ﹁ 「 若﹁ ﹁ ﹁ 「 「慮「 「 之 妄此 本覺 情情妄本辨思有意無,宰 無鬼 我 我 別 , 知 根 知 覺 物 『 所 我些 我魂 與 鬼 濁 元 , 止; 覺 覺 是 意 識 即 識 。 , 我 與 ﹁事事非根得無得」創宰 精』 精骨 是 。 住 』 ﹁ 元情情,即失辨失 哀哀魂 造、 。 』 有 別 心 鬼 『 生 不是, 時時知辨見。見 ,物 、 怒 惟惟靈 死 ,,進 我 執 執 動用 別 」 我 惡 一一魂 ; 不中退 之 之 ,之 、 。 ﹂ 諸 。。; 妄 中節。 覺 陽所 覺 意 」 共 惡 ﹂﹂此 、 節。」 、 。覺 , 有 遊 根 三 義。」 慮 慮 我。 。 , , 覺』 、 魂﹂ 魂務 ﹂ 心 心 , 七 是 與。 ﹂ 即 ﹁ 動 即 情 心 情﹁ 無 意 有 、 、 鬼識 知 , 知 鬼 識 我 一 識 六 魄魄 意 ﹂ 記 記 慾 共 附怒 , 存 存 見 及 有 隨惡 之 之 執 諸 感 感 ﹃ 。 『善 , 、 、 細 本 」 本。 思 40
一 、 心 : 「 主 觀 , 心 體 , 生 化 , 靜 , 陰 。 心 感 , 起 心 , 一 心 。 」
『 心 主 、 生 化 之 所 感 。 』
附 錄 心 、 我 分 解 義 :
『 生 物 的 本 能 , 生 理 的 欲 望 , 心 理 的 情 緒 。 』
﹁ 物 之 性 ︵ 末 ︶ ﹂
不 踰 矩 。 』 ︿ 論 語 經 為 政 篇 四 章 。 ﹀
子 曰 : 『 五 十 有 五 而 志 於 學 ; 三 十 而 立 ; 四 十 而 不 惑 ; 五 十 而 知 天 命 ; 六 十 而 耳 順 ; 七 十 而 從 心 所 欲 ,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勿 聽 , 非 禮 勿 言 , 非 禮 勿 動 。 」 顏 淵 曰 : 「 回 雖 不 敏 , 請 事 斯 語 矣 ! 」 ︿ 論 語 經 顏 淵 篇 一 章 。 ﹀ 這 是 孔 子 聖 人 為 人 類 規 劃 「 形 構 之 理 」
仁「 。此 子則 曰是 : 「直 克貫 己契 復理 禮的 為功 仁夫 。, 一靜 日攝 克契 己機 復修 禮持 ,的 天工 下夫 歸。 仁」 「 焉知 。止 為而 仁后 由有 己定 ,, 而定 由而 人后 乎能 哉靜 ?, 」靜 顏而 淵后 曰能 : 「安 請, 問安 其而 目后 ?能 」慮 子, 曰慮 而 : 「后 非能 禮得 勿。 視」 ,顏 非淵 禮問
六 慾 : 視 、 聽 、 嗅 、 嚐 、 覺 、 知 。
六 根 : 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 。
七 情 : 喜 、 怒 、 哀 、 樂 、 愛 、 惡 、 慾 。
此 是 後 天 所 學 習 知 識 有 得 失 流 浪 生 死 及 對 治 圖
配 河 圖 數 。
附 圖 解 :
知 此 二 者 則 正 確 在 接 近 得 復 『 中 道 、 性 、 一 矣 ! 』 ﹂ 此 是 『 知 所 先 後 , 則 近 道 矣 。 』
濁 精 哀 不 知 進 退 』 。 』 此 是 『 事 有 終 始 。 』 「 此 識 別 『 先 天 所 具 有 』 亦 『 後 天 所 學 習 』 。 若 識
神 樂 不 以 恭 敬 ; 物 性 不 仁 慈 , 遊 魂 不 喜 愛 諸 物 ; 識 情 不 義 務 , 鬼 魄 不 怒 惡 諸 惡 ; 識 精 不 智 一 ,
⼆二 、︑ 『 有 妄 意 慾 之 從 事 『 即 事 始 , 不 圓 融 也 。 』 『 尊 知 識 發 , 妄 ︿ 意我
﹀ 慾 從 事 得 失 ; 識 神 無 禮 明 , 識
退 神 』 樂 。 以 』 恭 敬 ; 元 性 仁 慈 , 元 遊 喜 愛 諸 物 ; 元 情 義 務 , 元 鬼 怒 惡 諸 惡 ; 元 精 智 一 , 元 精 哀 知 進 41
⼀一 、︑ 『 無 妄 意 慾 之 從 事 『 即 事 終 , 圓 融 也 。 』 『 元 氣 信 發 , 元 意 ︿ 意我
﹀ 欲 事 ﹃ 中 和 ﹄ ; 元 神 禮 明 , 元
事 情 者 , 有 二 義 :
「 事 有 終 始 。 」
七 情 、 六 根 有 得 失 』 。 此 是 『 物 有 本 末 。 』
存 有 『 人 性 之 本 』 及 『 物 性 之 末 』 。 人 之 性 是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無 得 失 』 。 物 之 性 是 『 心 、 我 、 身 、
『 物 』 是 宇 宙 萬 物 有 形 象 所 共 其 『 名 』 , 亦 同 有 『 本 末 』 , 而 此 『 物 』 是 指 『 我 身 』 為 『 物 』 。 物 中
天性 命﹄ 處都 ﹄是 。隱 』藏 在 於 心 中 』 ; 但 , 『 性 是 物 之 綱 紀 』 。 此 些 『 是 由 心 主 , 我 宰 之 所 發 , 知 之 所 在 ﹃ 即 盡 性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
D知先 :;修 古致其 之知身 往在; 聖 「格欲 堯物修 、。其 舜』身 、 者 禹 , 、 先 湯 、 正 文 其 、 心 武 ; 、 欲 周 公 正 」 其 已 心 歸 者 復 其 , 『 先 天 誠 命 其 之 意 性 』 ; 。 希 欲 望 誠 推 其 行 ﹁ 意 明 者 明 , 德 先 中 致 、 一 其 於 天 下 間 使 人 類 明 白 天 下 來 的 明 明 德 性 的 ﹁ 中 、 一 ﹂ 是 人 人 內 在 具 有 者 ,
」
A : 『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於 天 下 者 , 先 治 其 國 ; 欲 治 其 國 者 , 先 齊 其 家 ; 欲 齊 其 家 者 ,
子 曰 : 「 學 而 時 習 之 , 不 亦 說 乎 ? 有 朋 自 遠 方 來 , 不 亦 樂 乎 ? 人 不 知 而 不 慍 , 不 亦 君 子 乎 ? 」 ︿ 論 語 經 學 而 篇 一 章 。 ﹀
以 異 。 ﹀ ︿ 論 語 經 顏 淵 篇 十 章 。 ﹀
子 張 問 崇 德 , 辨 惑 。 子 曰 : 「 主 忠 信 , 徙 義 , 崇 德 也 。 愛 之 欲 其 生 , 惡 之 欲 其 死 ; 既 欲 其 生 , 又 欲 其 死 , 是 惑 也 。 」 ︿ 誠 不 以 富 , 亦 祇
中 的 「 中 和 之 理 」 也 是 「 中 道 、 性 、 一 規 律 , 節 制 」 對 治 「 知 識 妄 心 、 我 有 對 待 得 失 的 心 感 , 我 覺 , 意 根 之 辨 別 知 。 」
42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
」
土 有 意 , 有 必 , 有 固 , 有 我 的 四 夷 及 四 不 正 , 五 不 是 。 』
二 一 、 、 天 下 使 古 有 天 代 二 下 以 義 間 家 : 人 、 人 國 『 、 自 天 明 下 內 連 在 稱 明 , 明 積 德 家 『 成 中 國 、 , 一 積 』 國 是 成 天 天 下 下 來 。 者 。
「 「
」
43
」
希 望 推 行 治 理 疏 導 其 物 之 國 者 , 首 要 致 意 推 行 疏 導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齊 于 中 、 一 ﹂ ;
三 二 一 、 、 、 物 之 有 有 有 國 小 中 大 土 的 的 的 有 物 物 物 三 之 之 之 義 國 國 國 : 土 土 土 , , , 是 是 是 指 指 指 個 天 宇 人 下 宙 。 、 。 國 、 家 。
」
三 二 一 、 、 、 家 有 有 有 有 三 小 中 大 義 的 的 的 : 家 家 家 庭 庭 庭 , , , 是 是 是 指 指 指 心 天 宇 、 下 宙 我 、 為 、 國 一 身 、 家 、 家 。 七 、 情 及 、 父 六 母 根 、 為 兄 一 弟 家 、 。 姊 妹 、 夫 妻 、 子 女 為 一 家 。
「 「 「
希 望 推 行 疏 導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齊 于 『 中 、 一 』 者 』 ; 首 要 致 意 『 整 治 矯 正 其 我 身 無 有
」
知 識 妄 之 情 慾 是 行 於 『 中 、 一 』 』 ; 希 望 『 整 治 矯 正 其 我 身 無 有 知 識 妄 之 情 慾 是 行 於 『 中 、 一 』 者 』 ,
」
首 要 致 意 『 端 正 其 心 無 有 集 聚 知 識 妄 無 記 存 之 感 、 思 是 於 『 中 、 一 』 』 ; 希 望 『 端 正 其 心 無 有 集 聚 知 識
」
妄 無 記 存 之 感 、 思 是 於 『 中 、 一 』 者 』 , 首 要 致 意 『 誠 實 不 二 其 我 無 有 知 識 妄 見 執 之 覺 、 慮 即 意 根 無
「 「 「
有 妄 辨 別 知 是 行 於 『 中 、 一 』 』 ; 希 望 『 誠 實 不 二 其 我 無 有 知 識 妄 見 執 之 覺 、 慮 即 意 根 無 有 妄 辨 別 知 是
首 要 致 意 治 理 疏 導 其 『 尊 知 識 物 之 國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D : 『 自 天 子 以 及 到 達 於 百 姓 人 民 , 『 一 』 者 『 中 』 也 , 正 確 都 是 應 該 使 用 在 於 整 治 矯 正 『 心 、 我 、 身 、
而A 其: 『 所自 薄天 者子 厚以 ,至 未於 之庶 有人 也, 』壹 。 」是 皆 以 修 身 為 本 。 其 本 亂 而 末 治 者 否 矣 ; 其 所 厚 者 薄 ,
道 。 』 此 是 『 反 八 條 目 。 』
『 得 復 中 形 之 四 端 一 以 流 行 之 』 『 感 即 通 , 覺 即 用 , 不 名 迹 、 不 行 迹 至 矣 』 ! 』 中 庸 經 曰 : 『 率 性 之 謂
之 國 土 即 治 理 除 去 而 后 天 下 來 如 , 詩 云 : 『 維 天 之 命 , 於 穆 不 已 。 』 至 此 人 人 都 能 平 於 妄 得 失 的 對 待 。
七 情 、 六 根 之 家 齊 于 『 中 、 一 』 , 家 齊 于 『 中 、 一 』 而 后 知 識 妄 得 失 之 國 土 即 治 理 除 去 , 知 識 妄 得 失
而 后 我 身 之 情 欲 是 行 於 『 中 、 一 』 以 流 行 之 , 我 身 之 情 欲 是 行 於 『 中 、 一 』 以 流 行 之 而 后 心 、 我 、 身 、
一 』 之 和 用 而 后 心 之 感 、 思 亦 見 于 自 體 『 從 事 中 和 之 至 正 』 , 心 之 感 、 思 見 于 自 體 『 中 、 一 』 之 和 用 44
識 妄 見 執 之 覺 、 慮 在 『 從 事 中 和 』 , 意 根 無 有 知 識 妄 辨 別 知 是 我 誠 實 不 二 見 執 之 覺 、 慮 是 見 于 自 體 『 中 、
靜 , 純 靜 不 已 之 至 』 , 了 解 所 獲 得 是 純 靜 不 已 之 至 而 后 意 根 無 有 知 識 妄 之 辨 別 知 是 我 誠 實 不 二 無 有 知
無 得 失 之 情 慾 而 后 就 了 解 所 獲 得 『 中 、 一 』 規 律 , 節 制 是 『 靜 無 靜 象 , 靜 無 不 動 , 動 無 動 象 , 動 無 不
D : 『 已 窮 究 備 有 之 理 , 是 至 于 物 而 不 隔 于 物 , 物 莫 不 盡 然 , 就 無 妄 心 之 感 、 思 及 妄 我 之 覺 、 慮 , 即
齊A ,: 『 家 物 齊 格 而 而 后 後 國 知 治 至 , , 國 知 治 至 而 而 后 后 天 意 下 誠 平 , 。 意 』 誠 而 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 身 修 , 身 修 而 后 家
是 萬 物 皆 備 於 我 。 』 ﹁ 有 妄 之 須 契 。 ﹂ 此 是 『 正 八 條 目 。 』
大 本 與 準 則 『 中 、 一 』 此 者 』 , 這 是 在 于 『 窮 究 備 有 上 天 遍 及 之 理 。 窮 究 備 有 之 理 , 物 莫 不 盡 然 , 盡
行 於 『 中 、 一 』 者 』 , 首 要 致 意 『 所 獲 得 其 明 明 德 『 中 、 一 』 的 功 能 , 功 用 是 否 ? 則 是 宇 宙 萬 事 物 之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 、 、 、 、 、 、 約 我 以 禮 是 誠 意 的 功 夫 與 工 夫 。
惟 『 一 』 是 惟 精 的 功 夫 。
窮 理 是 盡 性 是 在 圓 融 的 工 夫 。
尊 德 性 是 道 問 學 的 功 夫 與 時 習 之 的 工 夫 。
致 知 是 窮 究 的 功 夫 。
」
格 物 是 在 修 持 純 『 一 』 的 工 夫 。
」
」
親 民 是 宰 物 無 對 『 中 、 一 』 以 流 行 的 『 天 命 。 』
」
『 此 些 都 是 致 知 『 形 構 之 理 』 所 藏 『 中 和 之 理 』 的 『 密 義 』 , 是 人 人 『 本 有 天 之 所 性 也 。 』 然 聖 人 『 自
」 」
證 內 在 具 備 』 而 『 顯 密 義 之 精 微 』 , 以 存 在 『 形 構 之 理 』 , 今 纔 始 有 『 道 、 德 、 吾 、 中 』 形 跡 可 尋 矣 !
」
可 是 『 中 、 一 』 之 大 本 與 準 則 『 一 』 者 『 中 』 也 , 『 有 顯 、 有 密 』 , 但 『 顯 密 本 一 原 』 耶 。 『 中 』 者 ,
「 「 「 「 「 「 「
是 『 理 、 氣 、 數 、 象 』 , 亦 是 『 道 、 德 、 吾 、 中 』 , 也 是 『 性 、 心 、 我 、 身 。 』 』
45
提 供 大 家 參 考 :
在 『 存 心 養 性 , 修 持 持 行 的 功 夫 與 工 夫 有 多 種 之 義 理 。 』
守 而 內 , 周 閉 而 外 ; 多 知 為 敗 , 毋 視 毋 聽 , 抱 神 以 靜 , 形 將 自 正 。 』
能 修 其 身 者 , 必 不 忘 其 心 ; 能 原 其 心 者 , 必 不 虧 其 性 ; 能 全 其 性 者 , 必 不 惑 於 道 。 』 故 廣 成 子 曰 : 『 慎
淮 南 ﹁ 附 詮 錄 言 ﹂ 云 : 『 能 有 天 下 者 , 必 不 失 其 國 ; 能 有 其 國 者 , 必 不 喪 其 家 ; 能 治 其 家 者 , 必 不 遺 其 身 ;
的 存 在 也 。 』 此 是 『 自 天 子 及 庶 人 , 『 壹 』 是 絕 對 要 以 此 修 身 作 為 根 本 。 』
者 之 所 歸 倚 , 而 其 所 薄 者 是 『 知 識 』 不 可 能 作 為 『 中 、 一 』 之 所 歸 倚 , 若 反 此 者 , 是 不 曾 有 此 個 道 理
而 就 不 是 可 以 作 為 治 理 的 根 據 者 , 若 是 者 這 是 閉 塞 不 通 矣 』 ; 其 所 『 中 、 一 』 德 厚 之 大 是 正 確 作 為 薄
七 情 、 六 根 作 為 根 據 治 理 萬 事 物 之 大 本 與 準 則 , 方 有 根 據 本 原 之 所 歸 。 其 大 本 與 準 則 若 無 秩 序 的 條 理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D
「
曾 子 說 : 周 書 言 之 : 『 能 自 顯 示 內 在 明 明 德 中 、 一 的 行 為 。 未 感 、 中 , 感 、 一 以 貫 之 。 』 商 書 言
德A 。: 』曾 『 子 皆 曰 自 : 明「 也康 』誥 。 曰 」 : 『 克 明 德 。 』 太 甲 曰 : 『 顧 諟 天 之 明 命 。 』 帝 典 曰 : 『 克 明 峻
平 天 下 之 得 復 』 ; 行 於 『 親 民 』 以 達 到 『 止 於 至 善 。 』
人B 『 內 這 在 章 明 明 是
﹕
﹕
之 : 『 回 顧 反 省 是 將 以 順 性 命 之 理 之 訂 正 , 此 是 天 之 明 明 德 中 、 一 之 法 則 』 , 『 即 中 道 、 性 、 一 的 規 律 ,
德 中 、 一 之 則
』 而 『 致 知 、 誠 意 、 正 心 、 修 身 至 物 格 、 意 誠 、 心 正 、 身 修 、 家 齊 、 國 治 、
曾 子 聖 人 釋 『 太 學 之 道 』 一 經 的 綱 要 。 闡 明 『 三 綱 領 、 五 步 功 夫 、 八 條 目 』 是 要 明 個
德 。 』 『 皆 自 明 也 』 。 」
46
ˊ ㄉ ㄜ
ㄐ ㄧ ㄝ ˋ ㄗ ㄇ ˊ ㄧ ㄥ ˇ ㄧ ㄝ
A : 曾 子 曰 : 「 康 誥 曰 : 『 克 明 德 。 』 太 甲 曰 : 『 顧 諟 天 之 明 命 。 』 帝 典 曰 : 『 克 明 峻
ㄗ ㄥ ˇ ㄗ ㄩ ㄝ
ㄎ ㄤ ˋ ㄍ ㄠ ㄩ ㄝ
經 文 :
ㄐ ㄧ ㄥ ˊ ㄨ ㄣ
經 傳 之 首 章
ㄐ 一 ㄥ ㄓ ˋ ㄨ ㄢ ㄓ
ˇ ㄕ ㄡ ㄓ ㄤ
ˋ ㄎ ㄜ ㄇ ˊ ㄧ ㄥ ˊ ㄉ ㄜ
ˋ ㄊ ㄞ ㄐ ˇ ㄧ ㄚ ㄩ ㄝ
ˋ ㄍ ㄨ ˋ ㄕ ㄊ ㄧ ㄢ ㄓ ㄇ ˊ ㄧ ㄥ ㄇ ˋ ㄧ ㄥ
ˋ ㄉ ㄧ ㄉ ˇ ㄧ ㄢ ㄩ ㄝ
ˋ ㄎ ㄜ ㄇ ˊ ㄧ ㄥ ㄐ ˋ ㄩ ㄣ
釋 明 明 德
ˋ ㄕ ㄇ ˊ ㄧ ㄥ ㄇ ˊ ㄧ ㄥ ˊ ㄉ ㄜ
以 去 外 誘 之 私 , 而 充 其 本 然 之 善 。 』
於 己 , 而 不 可 離 。 』 『 次 言 存 養 省 察 之 要 。 終 言 聖 神 功 化 之 極 。 』 蓋 學 者 於 此 , 反 求 諸 身 而 自 得 之 ,
中 庸 首 篇 之 後 。 楊 氏 之 言 : 『 子 思 述 所 傳 之 意 以 立 言 『 首 明 道 之 本 原 , 出 於 天 而 不 可 易 』 , 『 其 實 體 備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周 頌 烈 文 篇 言 之 : 『 讚 嘆 文 王 、 武 王 、 周 公 沒 有 遺 忘 『 內 在 明 明 德 中 、 一 』 。 』
A : 曾 子 曰 : 「 詩 云 : 『 於 戲 ! 前 王 不 忘 。 』
B 此 章 是 曾 子 聖 人 借 詩 經 之 言 讚 嘆
其 利 , 此 以 沒 世 不 忘 也 』 。 」
文 王 、 武 王 、 周 公 ﹁ 率 性 ﹂ 的 實 例 及 分 辨 君 子 小 人 之 原 因 。 47
ˊ ㄑ ㄧ ˋ ㄌ ㄧ
ˇ ㄘ ˇ ㄧ
ˋ ㄇ ㄛ ˋ ㄕ
ˊ ㄅ ㄨ ˋ ㄨ ㄤ ˇ ㄧ ㄝ
A : 曾 子 曰 : 「 詩 云 : 『 於 戲 ! 前 王 不 忘 。 』 『 君 子 賢 其 賢 而 親 其 親 , 小 人 樂 其 樂 而 利
」
D : 曾 子 說 :
﹕
A : 『 君 子 賢 其 賢 而 親 其 親 , 小 人 樂 其 樂 而 利 其 利 , 此 以 沒 世 不 忘 也 』 。 」
「
D : 『 此 是 君 子 見 賢 思 齊 所 以 更 加 重 視 『 中 道 、 性 、 一 』 , 而 惟 精 所 學 之 本 原 其 成 為 德 厚 賢 人 及 聖 人 ,
ㄗ ㄥ ˇ ㄗ ㄩ ㄝ
ㄕ
ˊ ㄩ ㄣ
經 文 :
ㄐ ㄧ ㄥ ˊ ㄨ ㄣ
ㄨ
ㄏ ㄨ
ㄑ ˊ ㄧ ㄢ ˊ ㄨ ㄤ ˋ ㄅ ㄨ ˋ ㄨ ㄤ
ㄐ ㄩ ㄣ ˇ ㄗ ㄒ ˊ ㄧ ㄢ ˊ ㄑ ㄧ ㄒ ˊ ㄧ ㄢ ˊ ㄦ ㄑ ㄧ ㄣ ˊ ㄑ ㄧ ㄑ ㄧ ㄣ
ㄒ ˇ ㄧ ㄠ ˊ ㄖ ㄣ ˋ ㄌ ㄜ ˊ ㄑ ㄧ ˋ ㄌ ㄜ ˊ ㄦ
ˋ ㄌ ㄧ
經 傳 之 二 章 釋 親 民
ㄐ 一 ㄥ ㄓ ˋ ㄨ ㄢ ㄓ ˋ ㄦ
ㄓ ㄤ
ˋ ㄕ ㄑ ㄧ ㄣ ㄇ ˊ ㄧ ㄣ
也 , 本 有 明 明 德 都 是 由 自 己 顯 示 及 行 為 也 。 』 此 些 無 他 呀 ! 惟 有 惟 精 內 在 本 有 「 明 明 德 , 始 有 本 原 也 ? 』
中 德 、 心 、 一 的 節 制 , 性 之 所 令 , 天 之 所 為 。 』 堯 典 虞 書 言 之 : 『 能 自 顯 示 德 厚 之 大 行 為 是 一 也 , 中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B : 這 章 是
孔 子 聖 人 之 言 :
ㄐ ㄧ ㄠ
ˇ ㄓ ˊ ㄩ ㄒ ㄧˋ ㄣ
『 為 人 君 , 止 於 仁 ; 為 人 臣 , 止 於 敬 ; 為 人 子 , 止 於 孝 ; 為 人 父 , 止 於 慈 ; 與 國 人
ㄨˊ ㄟ ㄖˊ ㄣ ㄐ ㄩ ㄣ
ˇ ㄓ ˊ ㄩ ㄖˊ ㄣ
ㄨˊ ㄟ ㄖˊ ㄣ ㄔˊ ㄣ
ˇ ㄓ ˊ ㄩ ㄐ ㄧˋ ㄥ
ㄨˊ ㄟ ㄖˊ ㄣ ˇ ㄗ
ˇ ㄓ ˊ ㄩ ㄒ ㄧˋ ㄠ
ㄨˊ ㄟ ㄖˊ ㄣ ㄈˋ ㄨ
ˇ ㄓ ˊ ㄩ ˊ ㄘ
ˇ ㄩ ㄍ ㄨˊ ㄛ ㄖˊ ㄣ
曰 : 『 於 止 , 知 其 所 止 ; 可 以 人 而 不 如 鳥 乎 ! 』 詩 云 : 『 穆 穆 文 王 , 於 緝 熙 敬 止 。 』
ㄩ ㄝ
ˊ ㄩ ˇ ㄓ
ㄓ ㄑˊ ㄧ ㄙ ㄨˇ ㄛ ˇ ㄓ
ㄎˇ ㄜ ˇ ㄧ ㄖˊ ㄣ ˊ ㄦ ㄅˋ ㄨ ㄖˊ ㄨ ㄋ ㄧˇ ㄠ ㄏ ㄨ
ㄕ ㄩˊ ㄣ
ㄇˋ ㄨ ㄇˋ ㄨ ㄨˊ ㄣ ㄨˊ ㄤ
ㄨ ㄑˋ ㄧ ㄒ ㄧ ㄐ ㄧˋ ㄥ ˇ ㄓ
48
A : 曾 子 曰 : 「 詩 云 : 『 邦 畿 千 里 , 惟 民 所 止 。 』 詩 云 : 『 緡 蠻 黃 鳥 , 止 于 丘 隅 。 』 子
ㄗ ㄥ ˇ ㄗ ㄩ ㄝ
ㄕ ㄩˊ ㄣ
經 文 :
ㄐ ㄧ ㄥ ˊ ㄨ ㄣ
ㄅ ㄤ ㄐ ㄧ ㄑ ㄧ ㄢ ㄌˇ ㄧ
ㄨˊ ㄟ ㄇ ㄧˊ ㄣ ㄙ ㄨˇ ㄛ ˇ ㄓ
ㄕ ㄩˊ ㄣ
ㄇ ㄧˊ ㄢ ㄇˊ ㄢ ㄏ ㄨˊ ㄤ ㄋ ㄧˇ ㄠ
ˇ ㄓ ˊ ㄩ ㄑ ㄧ ㄡ ˊ ㄩ
ˇ ㄗ
經 傳 之 三 章
ㄐ 一 ㄥ ㄓ ˋ ㄨ ㄢ ㄓ
ㄙ ㄢ ㄓ ㄤ
前 ﹁ 賢 ﹂ 之 字 是 ﹁ 重 視 ﹂ 義 。 )
曾 子 聖 人 引 詩 經 黃 鳥 喻 : 『 物 物 『 具 有 一 太 極 天 命 之 中 、 一 。 』 又 引
交 , 止 於 信 』 。 」
(
『 於 止 , 知 其 所 止 。 』 為 何 ? 人 類 不 如 此 黃 鳥 也 ! 』
釋 止 於 至 善
ˋ ㄕ ˇ ㄓ ˊ ㄩ ˋ ㄓ
ˋ ㄕ ㄢ
我 的 流 程 , 若 依 照 君 子 與 小 人 的 行 為 , 此 是 終 身 不 會 忘 記 也 』 。 」 禮 樂 記 曰 : 『 好 惡 著 則 賢 不 肖 別 矣 。 』
失 的 對 待 所 以 促 成 其 『 妄 我 慾 樂 』 , 而 專 謀 利 己 之 私 』 , 所 利 成 於 『 氣 稟 物 蔽 。 』 此 是 『 知 識 妄 心 、 妄
而 則 『 親 自 道 、 性 其 仁 親 以 愛 民 』 , 無 道 德 不 肖 之 人 是 『 尊 知 識 作 為 準 則 』 , 只 知 『 識 神 樂 不 明 此 妄 得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附 圖 解 四 隅 之 方 角 :
節 、 和 也 』 ; 『 來 自 物 蔽 耶 ! 』
此 無 空 虛 喜 、 怒 、 哀 、 樂 四 隅 位 。
49
哀 、 樂 處 於 無 得 失 的 無 對 待 , 盡 物 之 性 』 。 因 不 了 解 『 內 在 本 有 性 、 心 、 我 、 身 , 未 發 、 中 , 發 、 中
處 於 『 中 、 一 』 ; 怎 可 以 人 而 不 如 黃 鳥 乎 ! 』 因 人 不 能 『 空 虛 知 識 妄 我 慾 之 七 情 四 隅 之 方 角 喜 、 怒 、
七 情 四 隅 之 方 角 喜 、 怒 、 哀 、 樂 處 於 無 得 失 之 『 對 待 。 』 』 孔 子 說 : 『 黃 色 小 鳥 能 夠 了 解 其 所 居 住 要
行 之 色 , 屬 中 央 土 之 色 而 居 『 中 、 一 』 。 黃 色 小 鳥 棲 息 在 於 『 中 、 一 』 , 在 表 示 能 『 空 虛 知 識 妄 我 慾 之
在 。 』 詩 經 小 雅 緡 蠻 篇 言 之 : 『 黃 鳥 的 聲 在 呼 叫 , 我 亦 具 有 一 太 極 天 命 之 中 、 一 』 。 黃 色 小 鳥 是 顯 示 五
D : 曾 子 說 : 詩 經 商 頌 玄 鳥 篇 言 之 : 『 古 代 天 子 之 國 , 土 地 有 千 里 範 圍 , 唯 是 人 民 安 心 居 住 棲 息 的 所
「
此 有 空 虛 喜 、 怒 、 哀 、 樂 四 隅 位 。
角子A ﹂曰: 。:曾 『 ︶ 子 於 曰 止 : ,「 知詩 其云 所: 『 止 邦 ; 畿 可 千 以 里 人 , 而 惟 不 民 如 所 鳥 止 乎 。 ! 』 』 詩 ︵ 云 丘 : :『 ﹁緡 空蠻 ﹂黃 。鳥 隅, :止 ﹁于 四丘 隅隅 之。 方』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 湯 之 盤 銘 曰 : 『 茍 日 新 , 日 日 新 , 又 日 新 。 』 康 誥 曰 : 『 作 新 民 。 』 詩 曰 : 『 周
ㄊ ㄤ
ㄓ
ˊ ㄆ ㄢ ㄇ ˊ ㄧ ㄥ ㄩ ㄝ
ˇ ㄍ ㄡ ˋ ㄖ ㄒ ㄧ ㄣ
ˋ ㄖ ˋ ㄖ ㄒ ㄧ ㄣ
ˋ ㄧ ㄡ ˋ ㄖ ㄒ ㄧ ㄣ
ㄎ ㄤ ˋ ㄍ ㄠ ㄩ ㄝ
ㄗ ˋ ㄨ ㄛ ㄒ ㄧ ㄣ ㄇ ˊ ㄧ ㄣ
ㄕ
ㄩ ㄝ
ㄓ ㄡ
知 之 至 也 。 』
ㄓ
ㄓ ˋ ㄓ
ˇ ㄧ ㄝ
民 志 : 『 此 謂 知 本 。 』 曾 子 曰 : 『 十 目 所 視 , 十 手 所 指 , 其 嚴 乎 ! 』 『 此 謂 知 本 , 此 謂
ㄇ ˊ ㄧ ㄣ ˋ ㄓ
ˇ ㄘ
ˋ ㄨ ㄟ
ㄓ
ˇ ㄅ ㄣ
ㄗ ㄥ ˇ ㄗ
ㄩ ㄝ
ˊ ㄕ
ˋ ㄇ ㄨ ㄙ ˇ ㄨ ㄛ ˋ ㄕ
ˊ ㄕ
ˇ ㄕ ㄡ ㄙ ˇ ㄨ ㄛ ˇ ㄓ
ˊ ㄑ ㄧ ˊ ㄧ ㄢ ㄏ ㄨ
ˇ ㄘ
ˋ ㄨ ㄟ
ㄓ
ˇ ㄅ ㄣ
A : 曾 子 曰 : 「 子 曰 : 『 聽 訟 吾 猶 人 也 ; 必 也 , 使 無 訟 乎 ! 』 無 情 者 不 得 盡 其 辭
ㄗ ㄥ ˇ ㄗ ㄩ ㄝ
ˇ ㄗ
ㄩ ㄝ
經 文 :
ㄐ ㄧ ㄥ ˊ ㄨ ㄣ
ㄊ ㄧ ㄥ ㄙ ˋ ㄨ ㄥ
經 傳 之 四 章
ㄐ 一 ㄥ ㄓ ˋ ㄨ ㄢ ㄓ ˋ ㄙ
ㄓ ㄤ
ˊ ㄨ
ˊ ㄧ ㄡ ˊ ㄖ ㄣ ˇ ㄧ ㄝ
ˋ ㄅ ㄧ ˇ ㄧ ㄝ
ˇ ㄕ ˊ ㄨ
釋 本 末 中 吾 與 妄 我
ˋ ㄕ
ˇ ㄅ ㄣ ˋ ㄇ ㄛ ㄓ ㄨ ㄥ ˊ ㄨ ˇ ㄩ
ˋ ㄨ ㄤ ˇ ㄨ ㄛ
ㄙ ˋ ㄨ ㄥ ㄏ ㄨ
ˊ ㄨ ㄑ ˊ ㄧ ㄥ ˇ ㄓ ㄜ ˋ ㄅ ㄨ ˊ ㄉ ㄜ ㄐ ˋ ㄧ ㄣ ˊ ㄑ ㄧ ˊ ㄘ
,
ˇ ㄘ
ˋ ㄨ ㄟ
大 畏
ˋ ㄉ ㄚ ˋ ㄨ ㄟ
50
外 齊 為 要 外 』 于 人 居 。 。 一 父 住 』 ﹂ 居 母 於 敬 住 『 敬 事 於 我 , 至 信 』 以 親 之 要 「 自 中 居 恭 止 , 住 敬 住 在 於 事 在 諸 慈 眾 於 事 , 也 至 物 以 」 善 ; 。 現 ﹁ 作 』 前 篤 為 作 與 愛 人 為 人 子 子 人 交 女 女 君 接 事 『 『 時 眾 我 我 , 也 』 』 一 ﹂ 要 要 ; 視 居 居 及 同 住 住 能 仁 於 於 『 , 孝 仁 性 無 , , 、 對 以 以 心 耶 ﹁ ﹁ 、 ! 敬 仁 我 』 慈 、 愛 事 事 曾 身 父 眾 、 子 母 也 七 曰 及 ﹂ 情 ; : 『 、 眾 作 誠 六 長 為 於 根 者 人 中 中 也 臣 , 之 ﹂ 『 形 國 ; 我 於 土 作 』
D : 『 詩 經 文 王 篇 言 之 : 『 溫 和 敦 厚 的 文 王 , 猶 然 繼 續 不 斷 在 廣 大 『 明 明 德 中 、 一 』 敬 以 直 內 , 義 以 方
子A ,: 止詩 於云 孝: 『 ; 穆 為 穆 人 文 父 王 , , 止 於 於 緝 慈 熙 ; 敬 與 止 國 。 人 』 交『 ,為 止人 於君 信, 』止 。於 」仁 ; 為 人 臣 , 止 於 敬 ; 為 人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是 對 治 『 妄 我 之 訟 辭 , 使 心 、 我 所 服 及 七 情 、 六 根 人 民 的 定 向 。 』 此 稱 為 了 解 『 中 』 是 德 厚 之 大 『 一 』
之 命 』 規 劃 『 中 吾 』 之 據 , 『 此 則 是 中 道 、 性 、 一 的 規 律 , 節 制 , 乃 默 契 天 命 之 寓 , 無 己 之 私 。 』 這
是 『 中 吾 』 的 根 原 分 佈 在 河 圖 四 方 之 數 的 「 五 ﹂ 是 在 四 方 口 上 位 置 。 』 是 孔 子 依 照 , 詩 云 : 『 維 天
識 情 者 』 , 即 不 可 能 再 有 『 妄 我 』 去 取 得 盡 聽 任 其 『 知 識 妄 之 訟 辭 』 ; 因 『 尊 大 居 中 , 一 者 『 天 之 所 命 』 ,
至 , 知 至 意 誠 , 意 誠 心 正 , 心 正 身 修 , 身 修 家 齊 。 』 若 依 照 『 中 吾 』 無 得 失 己 之 私 , 就 沒 有 『 妄 我 之
中 吾 也 』 ; 若 是 者 , 一 定 也 使 令 之 沒 有 『 妄 我 見 執 得 失 之 私 慾 , 就 無 爭 辯 之 訟 辭 乎 ! 』 此 是 『 物 格 知
無 『 知 識 妄 我 見 執 得 失 之 訟 辭 』 , 猶 如 人 之 『 我 』 若 無 『 知 識 妄 我 見 執 之 訟 辭 者 』 , 『 即 無 訟 辭 者 我 即
畏A 民: 志曾 :子 『 曰 此 : 謂「 知子 本曰 。: 『 』 聽 訟 吾 猶 人 也 ; 必 也 , 使 無 訟 乎 ! 』 無 情 者 不 得 盡 其 辭
D : 曾 子 說 : 孔 子 說 : 『 中 吾 』 之 耳 根 所 聽 到 是 「 耳 順 ﹂ 不 會 去 與 人 爭 辯 曲 直 的 訟 辭 , 因 『 中 吾 』
,
大 51
之 訟 辭 , 此 是 『 知 至 的 根 本 。 』 又 借 成 湯 如 何 修 繕 諸 其 身 及 小 人 種 種 不 善 的 行 為 也 。 』
B ﹕
也 , 是 宇 宙 萬 事 物 之 大 本 與 準 則 。 』 『 此 稱 為 知 本 。 』
「
A : 曾 子 曰 : 『 十 目 所 視 , 十 手 所 指 , 其 嚴 乎 ! 』 『 此 謂 知 本 , 此 謂 知 之 至 也 。 』
這 章 是 曾 子 聖 人 引 孔 子 聖 人 所 規 劃 『 中 吾 之 據 , 本 是 天 命 聖 議 』 , 以 此 對 治 『 知 識 妄 我 得 失
謂 誠 於 中 , 形 於 外 。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獨 也 』 。 」
ˋ ㄨ ㄟ ˊ ㄔ ㄥ ˊ ㄩ ㄓ ㄨ ㄥ
ㄒ ˊ ㄧ ㄥ ˊ ㄩ
ˋ ㄨ ㄞ
ˋ ㄍ ㄨ ㄐ ㄩ ㄣ ˇ ㄗ
ˋ ㄅ ㄧ ˋ ㄕ ㄣ ˊ ㄑ ㄧ ˊ ㄉ ㄨ ˇ ㄧ ㄝ
見 君 子 而 后 厭 然 , 揜 其 不 善 而 著 其 善 ; 人 之 視 已 , 如 見 其 肺 肝 然 , 則 何 益 矣 ? 』 此
ㄐ ˋ ㄧ ㄢ ㄐ ㄩ ㄣ ˇ ㄗ ˊ ㄦ
ˊ ㄏ ㄨ ˋ ㄧ ㄢ ˊ ㄖ ㄢ
ˇ ㄧ ㄢ ˊ ㄑ ㄧ ˋ ㄅ ㄨ ˋ ㄕ ㄢ ˊ ㄦ
ˋ ㄓ ㄨ ˊ ㄑ ㄧ ˋ ㄕ ㄢ
ˊ ㄖ ㄣ
ㄓ ˋ ㄕ
ˇ ㄐ ㄧ
ˊ ㄖ ㄨ ㄐ ˋ ㄧ ㄢ ˊ ㄑ ㄧ ˋ ㄈ ㄟ ㄍ ㄢ ˊ ㄖ ㄢ
ˊ ㄗ ㄜ ˊ ㄏ ㄜ ˋ ㄧ ˇ ㄧ
ˇ ㄘ
雖 舊 邦 , 其 命 維 新 。 』 『 是 故 君 子 無 所 不 用 其 極 。 』 『 小 人 閒 居 為 不 善 , 無 所 不 至 ;
ㄙ ㄨ ㄟ ㄐ ˋ ㄧ ㄡ ㄅ ㄤ
ˊ ㄑ ㄧ ㄇ ˋ ㄧ ㄥ ˊ ㄨ ㄟ ㄒ ㄧ ㄣ
ˋ ㄕ
ˋ ㄍ ㄨ ㄐ ㄩ ㄣ ˇ ㄗ ˊ ㄨ ㄙ ˇ ㄨ ㄛ ˊ ㄅ ㄨ ˋ ㄩ ㄥ ˊ ㄑ ㄧ ˊ ㄐ ㄧ
ㄒ ˇ ㄧ ㄠ ˊ ㄖ ㄣ ㄐ ˋ ㄧ ㄢ ㄐ ㄩ ˊ ㄨ ㄟ ˊ ㄅ ㄨ ˋ ㄕ ㄢ
ˊ ㄨ ㄙ ˇ ㄨ ㄛ ˋ ㄅ ㄨ ˋ ㄓ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已A ,: 『 如 小 見 人 其閒 肺居 肝為 然不 ,善 則, 何無 益所 矣不 ?至 』; 『 此見 謂君 誠子 於而 中后 ,厭 形然 於, 外揜 。其 故不 君善 子而 必著 慎其 其善 獨; 也人 。之 』視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不 依 照 規 律 , 節 制 使 用 之 』 , 此 『 中 、 一 』 其 至 極 是 純 善 也 。 』
之 謂 道 。 』 此 正 確 『 所 尊 是 中 道 、 性 、 一 』 所 以 有 『 道 德 君 子 在 諸 事 物 現 前 時 』 不 可 以 『 心 、 我 、 身 、
是 「 商 朝 ﹂ 舊 諸 侯 及 封 土 , 其 能 夠 了 解 『 中 、 一 以 承 受 天 所 命 』 維 持 修 繕 復 以 。 』 中 庸 經 曰 : 『 率 性
『 周 : 文 王 , 是 「 周 朝 ﹂ 開 國 者 , 國 號 為 「 周 朝 ﹂ 。 詩 經 大 雅 文 王 篇 言 之 : 『 「 周 朝 ﹂ 雖 然 曾 經
〈 新 : 「 修 繕 」 義 。 〉
之 : 『 就 是 以 此 『 中 道 、 性 、 一 的 規 律 , 節 制 』 , 作 為 『 心 、 我 、 身 與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修 繕 的 準 則 。 』 』
有 不 足 』 , 所 以 , 更 需 每 日 不 斷 重 複 棄 除 『 妄 我 之 得 失 。 』 』 康 誥 曰 : 是 「 周 朝 ﹂ 帝 王 所 言 記 錄 之 書 言
每 日 反 省 來 修 繕 其 舊 久 所 學 習 知 識 妄 我 得 失 之 對 待 , 此 即 要 日 日 不 斷 以 修 繕 舊 久 所 習 , 若 無 如 此 , 恐
D : 『 湯 : 成 湯 , 是 「 商 朝 ﹂ 開 國 者 ; 國 號 為 「 商 朝 。 ﹂ 成 湯 之 沐 浴 盤 上 刻 字 自 警 之 言 : 『 如 果 能 52
雖A 舊: 邦湯 ,之 其盤 命銘 維曰 新: 『 。 茍 』 『日 是新 故, 君日 子日 無新 所, 不又 用日 其新 極。 。』 』康 誥 曰 : 『 作 新 民 。 』 詩 曰 : 『 周
也 。 』 『 此 稱 為 知 本 , 亦 稱 為 知 之 至 也 』 。 』
和 之 理 』 ; 在 宇 宙 『 道 、 德 、 吾 、 中 』 ; 在 人 『 性 、 心 、 我 、 身 是 至 大 、 至 中 、 至 正 、 至 善 , 純 靜 不 已
作 了 解 『 中 』 是 德 厚 之 大 『 一 』 也 , 這 稱 為 了 解 『 中 、 一 』 之 衍 生 在 易 『 理 、 氣 、 數 、 象 』 ; 即 『 中
宗 旨 是 『 中 、 一 』 以 流 行 之 , ( 指 : 通 「 旨 ﹂ 。 ) 其 威 儀 所 嚴 正 乎 ! 』 『 即 無 過 , 即 無 不 及 也 。 』 此 稱
大 本 及 準 則 』 , 亦 不 可 離 焉 , 『 十 全 十 美 所 執 持 是 專 精 『 中 、 一 』 以 實 之 , 生 化 、 創 造 , 圓 融 萬 事 物 的
仁 、 義 、 禮 、 智 之 所 處 』 , 亦 『 中 吾 』 之 位 置 , 顯 現 『 天 之 所 命 , 道 、 德 、 吾 、 中 之 狀 以 示 萬 事 物 之
D : 『 曾 子 說 : 『 十 全 十 美 是 不 名 迹 、 不 行 迹 『 中 、 一 』 分 佈 在 四 端 之 名 目 是 『 道 、 德 、 吾 , 中 』 以 形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道 盛 德 至 善 , 民 之 不 能 忘 也 』 。 」
ˋ ㄉ ㄠ ˋ ㄕ ㄥ ˊ ㄉ ㄜ ˋ ㄓ
ˋ ㄕ ㄢ
ㄇ ˊ ㄧ ㄣ ㄓ
ˋ ㄅ ㄨ ˊ ㄋ ㄥ ˋ ㄨ ㄤ ˇ ㄧ ㄝ
自 脩 也 ; 瑟 兮 僩 兮 者 , 恂 慄 也 ; 赫 兮 喧 兮 者 , 威 儀 也 ; 有 斐 君 子 , 終 不 可 諠 兮 者 ,
ˋ ㄗ ㄒ ㄧ ㄡ ˇ ㄧ ㄝ
ˋ ㄙ ㄜ ㄒ ㄧ ㄒ ˋ ㄧ ㄢ ㄒ ㄧ ˇ ㄓ ㄜ
ㄒ ˊ ㄩ ㄣ ˋ ㄌ ㄧ ˇ ㄧ ㄝ
ˋ ㄏ ㄜ ㄒ ㄧ ㄒ ㄩ ㄢ ㄒ ㄧ ˇ ㄓ ㄜ
ㄨ ㄟ ˊ ㄧ
ˇ ㄧ ㄝ
ˇ ㄧ ㄡ ˇ ㄈ ㄟ ㄐ ㄩ ㄣ ˇ ㄗ
ㄓ ㄨ ㄥ ˋ ㄅ ㄨ ˇ ㄎ ㄜ ㄒ ㄩ ㄢ ㄒ ㄧ ˇ ㄓ ㄜ
兮 僩 兮 , 赫 兮 喧 兮 ; 有 斐 君 子 , 終 不 可 諠 兮 ! 』 『 如 切 如 蹉 者 , 道 學 也 ; 如 琢 如 磨 者 ,
ㄒ ㄧ ㄒ ㄧˋ ㄢ ㄒ ㄧ
ㄏˋ ㄜ ㄒ ㄧ ㄒ ㄩ ㄢ ㄒ ㄧ
ㄧˇ ㄡ ㄈˇ ㄟ ㄐ ㄩ ㄣ ˇ ㄗ
ㄓ ㄨ ㄥ ㄅˋ ㄨ ㄎˇ ㄜ ㄒ ㄩ ㄢ ㄒ ㄧ
ㄖˊ ㄨ ㄑ ㄧ ㄝ ㄖˊ ㄨ ㄘ ㄨ ㄛ ㄓˇ ㄜ
ㄉˋ ㄠ ㄒ ㄩˊ ㄝ ㄧˇ ㄝ
ˊ ㄖ ㄨ ㄓ ˊ ㄨ ㄛ ˊ ㄖ ㄨ ˊ ㄇ ㄛ ˇ ㄓ ㄜ
A : 曾 子 曰 : 「 詩 云 : 『 瞻 彼 淇 澳 , 菉 竹 猗 猗 ! 有 斐 君 子 , 如 切 如 蹉 , 如 琢 如 磨 ; 瑟
ㄗ ㄥ ˇ ㄗ ㄩ ㄝ
ㄕ ㄩˊ ㄣ
經 文 :
ㄐ ㄧ ㄥ ˊ ㄨ ㄣ
ㄓ ㄢ
經 傳 之 五 章
ㄐ 一 ㄥ ㄓ ˋ ㄨ ㄢ ㄓ ˇ ㄨ
ㄓ ㄤ
ㄅˇ ㄧ ㄑˊ ㄧ ˋ ㄩ
ㄌˋ ㄨ ㄓˊ ㄨ ㄜ ㄜ
釋 致 知 在 格 物
ㄧˇ ㄡ ㄈˇ ㄟ ㄐ ㄩ ㄣ ˇ ㄗ
ㄖˊ ㄨ ㄑ ㄧ ㄝ ㄖˊ ㄨ ㄘ ㄨ ㄛ
ㄖˊ ㄨ ㄓ ㄨˊ ㄛ ㄖˊ ㄨ ㄇˊ ㄛ
ㄙˋ ㄜ
53
ˋ ㄕ ˋ ㄓ
ㄓ
ˋ ㄗ ㄞ ˊ ㄍ ㄜ ˋ ㄨ
也此無能 』所益審 。 以矣察 ﹂ 流?自 行』 『己 形此的 於稱行 外為為 。如』 』中, 所庸猶 以經似 君曰了 子:解 一『自 定誠己 要者其 『物肺 謹之肝 慎終然 獨始, 『 』 知此則 』是何 在『必 閒中去 暇者作 與即損 諸萬人 事事利 物物己 現之之 前大事 時本, ,,落 是一入 否者對 有即待 妄萬的 對事『 ,物罪 亦之過 是準錯 無則』 對,是
而 使 顯 露 以 順 從 本 有 其 善 』 ; ( 揜 : 承 襲 。 承 : 承 從 。 襲 : 懲 戒 。 ) 因 『 中 吾 是 人 內 在 之 『 中 、 一 』 是
一 規 律 , 節 制 而 后 則 有 戒 體 以 抑 制 其 所 然 』 , ( 厭 : 抑 制 。 抑 : 遏 止 。 制 : 節 制 。 ) 以 『 懲 戒 其 不 善 ,
不 善 , 無 所 不 至 的 事 情 都 行 為 』 , 此 乃 『 知 識 妄 其 至 極 之 功 用 』 ; 若 能 識 解 顯 現 君 子 『 所 尊 中 道 、 性 、
D ︰ 『 行 為 不 正 之 人 , 以 損 人 利 己 之 私 在 閒 暇 時 , 是 『 處 於 妄 我 慾 之 思 、 慮 』 以 致 在 其 有 事 情 時 即 為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道 德 之 勢 兮 是 道 盛 大 德 敦 厚 喧 呼 兮 者 , 尊 嚴 是 『 中 、 一 』 不 名 迹 之 規 律 , 法 則 是 貴 在 『 一 』 無 名 、 行
『 存 心 養 性 』 之 過 程 , 需 以 『 莊 嚴 修 持 兮 武 毅 果 決 兮 者 , 是 誠 信 不 二 居 中 謹 慎 恭 敬 也 ; 顯 明 『 中 、 一 』
存 心 的 功 夫 也 』 ; 又 再 猶 如 用 鋸 刀 分 割 玉 石 琢 之 復 而 磨 之 規 矩 者 』 , 此 是 『 自 修 持 我 養 性 執 行 的 工 夫 也 』 ;
D : 『 已 取 得 『 規 律 , 節 制 之 修 持 』 , 是 猶 如 用 鋸 刀 分 割 治 骨 角 切 之 復 而 磋 之 規 矩 者 , 此 是 『 致 知 道 學
兮A 者: 『 , 如 威 切 儀 如 也 磋 ; 者 有 , 斐 道 君 學 子 也 , ; 終 如 不 琢 可 如 諠 磨 兮 者 者 , , 自 道 修 盛 也 德 ; 至 瑟 善 兮 , 僩 民 兮 之 者 不 , 能 恂 忘 慄 也 也 』 。; 」赫 兮 喧
這 是 有 斐 然 『 形 構 之 理 道 學 的 律 , 制 的 君 子 是 終 身 永 遠 沒 有 可 能 忘 記 ! 』 ( 斐 : 「 形 構 之 理 的 文 彩 。 ﹂ ) 54
繼 之 復 以 磨 之 規 矩 謂 磨 之 ; 此 是 『 莊 嚴 修 持 兮 武 毅 果 決 兮 , 謹 慎 恭 敬 兮 顯 明 『 中 、 一 』 道 德 之 勢 兮 』 ;
過 程 。 』 猶 如 用 鋸 刀 分 割 治 骨 角 謂 切 之 , 繼 之 復 以 磋 之 規 矩 謂 磋 之 , 又 再 猶 如 用 鋸 刀 割 治 玉 石 謂 琢 之 ,
的 借 字 。 ) 此 是 有 斐 然 『 形 構 之 理 道 學 律 、 制 』 是 君 子 『 所 尊 中 道 、 性 、 一 』 戒 體 的 準 則 用 於 修 持 之
道 、 性 之 律 、 制 一 以 流 行 之 ; 即 無 過 , 即 無 不 及 也 。 』 那 麼 優 雅 柔 和 美 盛 『 至 善 之 臻 境 』 ! 』 ( 菉 : 「 綠 ﹂
D : 曾 子 說 : 詩 經 衛 風 淇 澳 篇 言 之 : 『 仰 視 那 個 淇 澳 之 曲 岸 有 欉 菉 竹 優 雅 溫 和 美 盛 的 形 態 , 似 是 『 中
兮A 僩︰ 兮曾 ,子 赫曰 兮: 「 喧 詩 兮 云 ; : 有『 斐瞻 君彼 子淇 ,澳 終, 不菉 可竹 諠猗 兮猗 !! 』有 斐 君 子 , 如 切 如 磋 , 如 琢 如 磨 ; 瑟
終 能 使 『 修 持 者 復 歸 本 有 』 , 及 修 持 之 過 程 。 亦 使 其 終 身 永 遠 不 可 能 忘 記 『 從 事 中 和 也 。 』
B ﹕
迹 之 節 制 也 』 ; 此 是 有 斐 然 『 形 構 之 理 道 學 律 、 制 的 君 子 終 身 永 遠 沒 有 可 能 忘 記 兮 者 , 『 中 道 、 性 、 一
「
規 律 盛 大 是 宇 宙 萬 事 物 大 本 也 , 中 德 、 心 、 一 節 制 是 宇 宙 萬 事 物 十 全 十 美 之 『 至 善 』 , 『 是 誠 信 不 二 居
此 章 是 曾 子 聖 人 引 用 詩 經 之 言 。 『 格 物 需 要 致 知 『 形 構 之 理 』 中 隱 藏 『 中 和 之 理 』 的 律 、 制 』 ,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A : 『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獨 也 。 』 富 潤 屋 ; 德 潤 身 , 心 廣 體 胖 。 『 故 君 子 必 誠 其 意 』 。 」
此 之 稱 作 『 謙 遜 有 節 , 『 一 』 聞 惡 似 聞 糞 穢 之 臭 而 退 避 , 『 一 』 聞 善 神 情 悅 色 而 恭 順 』 。 『 本 然 的 』 。 ﹂
此 乃 『 自 己 具 備 。 』 』 孟 子 曰 : 『 人 之 所 不 學 , 而 能 ; 所 不 慮 , 而 知 。 』 ( 孟 子 經 盡 心 篇 十 五 章 。 )
者 , 是 即 毋 自 欺 騙 也 。 』 『 是 猶 如 厭 惡 為 惡 像 退 避 聞 糞 穢 之 臭 , 又 猶 如 喜 愛 為 善 像 聞 香 味 神 情 悅 色 ,
D : 曾 子 說 : 「
D : 『 此 所 以 有 斐 然 道 學 的 君 子 一 定 要 謹 慎 於 獨 知 在 閒 暇 與 事 物 現 前 時 是 否 ? 』 『 有 妄 之 對 待 』 , 亦 是
此 所 以 稱 作 『 誠 實 不 二 其 我 要 無 有 知 識 妄 見 執 之 覺 、 慮 , 即 意 根 無 有 知 識 妄 之 辨 別 知
A : 曾 子 曰 : 「 所 謂 『 誠 其 意 者 , 毋 自 欺 也 』 。 『 如 惡 惡 臭 , 如 好 好 色 , 此 之 謂 自 謙 。 』
的 目 標 。 』
B ︰ 這 章 是 曾 子 聖 人 繼 『 致 知 格 物 之 後 , 以 誠 實 其 我 無 「 知 識 ﹂ 見 執 之 覺 、 慮 , 是 明 無 「 妄 我 ﹂ 55
『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獨 也 。 』 富 潤 屋 ; 德 潤 身 , 心 廣 體 胖 。 』 故 君 子 必 誠 其 意 』 。 」
ㄍˋ ㄨ ㄐ ㄩ ㄣ ˇ ㄗ ㄅˋ ㄧ ㄕˋ ㄣ ㄑˊ ㄧ ㄉˊ ㄨ ㄧˇ ㄝ
ㄈˋ ㄨ ㄖ ㄨˋ ㄣ ㄨ
ㄉˊ ㄜ ㄖ ㄨˋ ㄣ ㄕ ㄣ
ㄒ ㄧ ㄣ ㄍ ㄨˇ ㄤ ㄊˇ ㄧ ㄆˋ ㄤ
ㄍˋ ㄨ ㄐ ㄩ ㄣ ˇ ㄗ ㄅˋ ㄧ ㄔˊ ㄥ ㄑˊ ㄧ ˋ ㄧ
A : 曾 子 曰 : 「 所 謂 『 誠 其 意 者 , 毋 自 欺 也 。 』 『 如 惡 惡 臭 , 如 好 好 色 , 此 之 謂 自 謙 。 』
ㄗ ㄥ ˇ ㄗ ㄩ ㄝ
ㄙ ㄨˇ ㄛ ㄨˋ ㄟ
經 傳 經 之 文 六 : 章 ㄐ ㄧ ㄥ
ㄔˊ ㄥ ㄑˊ ㄧ
ˊ ㄨ ㄣ
ㄐ 一 ㄥ
ㄓ ㄨˋ ㄢ ㄓ ㄌ ㄧˋ ㄡ ㄓ ㄤ
ˋ ㄧ ㄓˇ ㄜ
ˊ ㄨ ˋ ㄗ ㄑ ㄧ ㄧˇ ㄝ
ㄖˊ ㄨ ˋ ㄨ ˋ ㄜ ㄔˋ ㄡ
ㄖˊ ㄨ ㄏˋ ㄠ ㄏˇ ㄠ ㄙˋ ㄜ
ˇ ㄘ ㄓ ㄨˋ ㄟ ˋ ㄗ ㄑ ㄧˋ ㄝ
釋 誠 意 者 , 毋 自 欺 也
ˋ ㄕ ㄔˊ ㄥ ˋ ㄧ ㄓˇ ㄜ
ˊ ㄨ ˋ ㄗ ㄑ ㄧ ㄧˇ ㄝ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已 了 解 此 『 律 、 制 己 內 之 備 有 』 所 以 永 遠 是 不 可 能 忘 記 『 從 事 中 和 也 』 。 ﹂
中 、 一 』 以 竭 四 端 之 準 則 也 。 』 繫 辭 傳 曰 : 『 顯 諸 仁 , 藏 諸 用 。 』 不 名 迹 、 不 行 迹 呀 ! 到 此 人 人 及 七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不A 得: 其曾 正子 ;曰 有: 「 所 所 好 謂 樂 『 , 修 則 身 不 在 得 正 其 其 正 心 ; 者 有 』 所, 憂身 患有 ,所 則忿 不懥 得, 其則 正不 。得 』其 正 ; 有 所 恐 懼 , 則
的 目 標 。
B ︰ 這 章 是 曾 子 聖 人 說 『 誠 實 不 二 是 在 於 毋 我 , 即 意 根 無 有 知 識 妄 之 辨 別 知 』 之 後 , 再 言 『 妄 我 』
見 , 聽 而 不 聞 , 食 而 不 知 其 味 。 』 此 謂 『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 。 」
ㄐ ㄧˋ ㄢ
ㄊ ㄧ ㄥ ˊ ㄦ ㄅˋ ㄨ ㄨˊ ㄣ
ˊ ㄕ ˊ ㄦ ㄅˋ ㄨ ㄓ ㄑˊ ㄧ ㄨˋ ㄟ
ˇ ㄘ ㄨˋ ㄟ
ㄒ ㄧ ㄡ ㄕ ㄣ ㄗˋ ㄞ ㄓˋ ㄥ ㄑˊ ㄧ ㄒ ㄧ ㄣ
不 得 其 正 ; 有 所 好 樂 , 則 不 得 其 正 ; 有 所 憂 患 , 則 不 得 其 正 。 』 『 心 不 在 焉 ︰ 視 而 不
A : 曾 子 曰 : 「 所 謂 『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者 』 , 身 有 所 忿 懥 , 則 不 得 其 正 ; 有 所 恐 懼 , 則
ㄅˋ ㄨ ㄉˊ ㄜ ㄑˊ ㄧ ㄓˋ ㄥ
ㄧˇ ㄡ ㄙ ㄨˇ ㄛ ˋ ㄏ ㄠ
ㄌˋ ㄜ
ㄗˊ ㄜ ㄅˋ ㄨ ㄉˊ ㄜ ㄑˊ ㄧ ㄓˋ ㄥ
ㄧˇ ㄡ ㄙ ㄨˇ ㄛ ㄧ ㄡ ㄏ ㄨˋ ㄢ
ㄗˊ ㄜ ㄅˋ ㄨ ㄉˊ ㄜ ㄑˊ ㄧ ㄓˋ ㄥ
ㄒ ㄧ ㄣ ㄅˊ ㄨ ㄗˋ ㄞ ㄧ ㄢ
ˋ ㄕ ˊ ㄦ ㄅˊ ㄨ
56
ㄘˊ ㄥ ˇ ㄗ ㄩ ㄝ
ㄙ ㄨˇ ㄛ ㄨˋ ㄟ
ㄒ ㄧ ㄡ ㄕ ㄣ ㄗˋ ㄞ ㄓˋ ㄥ ㄑˊ ㄧ ㄒ ㄧ ㄣ ㄓˇ ㄜ
ㄕ ㄣ ㄧˇ ㄡ ㄙ ㄨˇ ㄛ ㄈˋ ㄣ ˋ ㄓ
ㄗˊ ㄜ ㄅˋ ㄨ ㄉˊ ㄜ ㄑˊ ㄧ ㄓˋ ㄥ
ㄧˇ ㄡ ㄙ ㄨˇ ㄛ ㄎ ㄨˇ ㄥ ㄐˋ ㄩ
ㄗˊ ㄜ
經 文 :
ㄐ ㄧ ㄥ ˊ ㄨ ㄣ
經 傳 之 七 章 釋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者
ㄐ 一 ㄥ ㄓ ˋ ㄨ ㄢ ㄓ
ㄑ ㄧ ㄓ ㄤ
ˋ ㄕ ㄒ ㄧ ㄡ ㄕ ㄣ ˋ ㄗ ㄞ ˋ ㄓ ㄥ ˊ ㄑ ㄧ ㄒ ㄧ ㄣ ˇ ㄓ ㄜ
無 有 知 識 妄 見 執 之 覺 、 慮 , 即 意 根 無 有 知 識 妄 之 辨 別 知 』 。 ﹂
用 , 體 『 中 』 自 凝 之 , 至 道 盛 大 , 至 德 敦 厚 也 。 』 此 所 以 有 斐 然 道 學 的 君 子 一 定 要 『 誠 實 不 二 其 我 要
於 『 修 』 』 , 所 以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的 志 向 者 ; 道 性 也 』 , 此 即 能 擴 充 『 本 然 之 至 德 『 一 』 之
『 感 即 仁 義 之 覺 用 也 。 』 財 多 能 滋 潤 屋 室 , 使 其 華 麗 生 輝 ; 『 道 德 之 厚 能 滋 潤 我 身 之 修 持 , 道 之 貴 在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ㄐ ㄧ ㄥ ˊ ㄨ ㄣ
釋 齊 家 在 修 其 身 者
ㄐ 一 ㄥ ㄓ ˋ ㄨ ㄢ ㄓ
ㄅ ㄚ ㄓ ㄤ
ˋ ㄕ
ˊ ㄑ ㄧ ㄐ ㄧ ㄚ ˋ ㄗ ㄞ ㄒ ㄧ ㄡ ˊ ㄑ ㄧ ㄕ ㄣ ˇ ㄓ ㄜ
二 、 身 : 是 代 表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 ﹂
一 、 身 : 是 代 表 「
身 有 三 義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國 。 ﹂
57
在 『 端 正 我 的 心 其 無 有 知 識 妄 記 存 之 感 、 思 』 。 ﹂
作 『 矯 正 我 身 妄 見 執 之 覺 、 慮 是 我 要 誠 實 不 二 在 執 行 『 中 、 一 』 , 則 無 有 知 識 妄 我 之 情 慾 』 , 此 稱 為 是
根 聽 順 ﹂ 而 無 有 知 識 妄 之 聞 執 『 入 化 』 , 即 「 舌 根 嚐 食 ﹂ 而 無 有 知 識 妄 嚐 執 其 味 『 入 化 』 。 』 此 所 以 稱
D : 『 我 若 無 妄 心 即 沒 有 妄 記 存 之 感 、 思 在 焉 』 : 即 「 眼 根 神 視 ﹂ 而 無 有 知 識 妄 之 見 執 『 入 化 』 , 即 「 耳
A : 『 心 不 在 焉 : 視 而 不 見 , 聽 而 不 聞 , 食 而 不 知 其 味 。 』 此 謂 『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 。 」
喜 樂 , 憂 慮 的 情 緒 』 , 是 則 沒 有 獲 得 『 中 、 一 之 正 。 』
妄 之 情 慾 』 , 此 是 在 『 端 正 我 的 心 其 無 有 知 識 妄 記 存 之 感 、 思 者 』 , 所 以 『 我 身 』 若 有 『 怒 憤 , 畏 懼 ,
D : 曾 子 說 : 「
經 文 :
經 傳 之 八 章
三 、 身 : 是 代 表 「 我 及 所 有 的 行 為 。 ﹂
此 所 以 稱 作 『 矯 正 我 身 妄 見 執 之 覺 、 慮 是 我 要 誠 實 不 二 在 執 行 『 中 、 一 』 則 無 有 知 識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其 事 、 畏 敬 於 其 人 ; 哀 傷 而 不 節 , 憐 憫 盼 人 施 ; 敖 慢 而 無 禮 , 懈 怠 不 道 學 , 此 些 而 須 格 除 焉 。 』 此 是
意 根 就 有 妄 之 辨 別 知 』 , 『 則 親 不 自 中 道 、 性 、 一 』 , 『 愛 好 妄 我 慾 ; 輕 視 於 他 人 , 厭 惡 去 務 善 , 懦 弱 於
之 辨 別 知 者 』 , 『 人 之 我 心 其 所 有 知 識 妄 記 存 之 感 、 思 者 , 是 我 有 知 識 妄 見 執 之 覺 、 慮 即 有 妄 之 情 慾 那
行 為 的 表 現 』 ; 若 有 『 對 待 』 即 需 『 矯 正 我 身 的 見 執 之 覺 、 慮 使 無 有 知 識 妄 之 情 慾 即 意 根 無 有 知 識 妄
D : 曾 子 說 : 此 所 以 稱 作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一 定 要 齊 于 『 中 、 一 』 , 是 在 於 『 六 根 門 前 』
「
『 得 失 之 對 待 。 』
辟 焉 , 之 其 所 畏 敬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哀 矜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敖 情 而 辟 焉 。 』
A : 曾 子 曰 : 「 所 謂 『 齊 其 家 在 修 其 身 者 』 , 『 人 之 其 所 親 愛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賤 惡 而
的 流 行 』 。 』
而 說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一 定 要 齊 于 『 中 、 一 』 之 重 要 性 是 在 於 『 七 情 、 六 根 門 前 行 為
58
B ︰ 這 章 是 曾 子 聖 人 繼 於 『 誠 實 不 二 在 其 毋 我 者 , 那 是 在 端 正 其 妄 心 也 , 與 矯 正 其 我 身 、 的 意 根 』
不 修 不 可 以 齊 其 家 』 。 」
ㄅˋ ㄨ ㄒ ㄧ ㄡ ㄅˋ ㄨ ˇ ㄎ ㄜ ˇ ㄧ
ㄑˊ ㄧ ㄑˊ ㄧ ㄐ ㄧ ㄚ
其 美 者 , 天 下 鮮 矣 。 』 故 諺 有 之 曰 : 『 人 莫 知 其 子 之 惡 , 莫 知 其 苗 之 碩 。 』 此 謂 『 身
ㄑˊ ㄧ ㄇˇ ㄟ ㄓˇ ㄜ
ㄊ ㄧ ㄢ ㄒ ㄧˋ ㄚ ㄒ ㄧ ㄢ ˇ ㄧ
ㄍˋ ㄨ ㄧˋ ㄢ ㄧˇ ㄡ ㄓ ㄩ ㄝ
ㄖˊ ㄣ ㄇˋ ㄛ ㄓ ㄑˊ ㄧ ˇ ㄗ ㄓ ˋ ㄜ
ㄇˋ ㄛ ㄓ ㄑˊ ㄧ ㄇ ㄧˊ ㄠ ㄓ ㄕ ㄨˋ ㄛ
ˇ ㄘ ㄨˋ ㄟ
ㄕ ㄣ
其 所 畏 敬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哀 矜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敖 惰 而 辟 焉 。 』 『 故 好 而 知 其 惡 , 惡 而 知
ㄑˊ ㄧ ㄙ ㄨˇ ㄛ ㄨˋ ㄟ ㄐ ㄧˋ ㄥ ˊ ㄦ ㄆˋ ㄧ ㄧ ㄢ
ㄓ ㄑˊ ㄧ ㄙ ㄨˇ ㄛ ㄞ ㄐ 一 ㄣ ˊ ㄦ ㄆˋ ㄧ ㄧ ㄢ
ㄓ ㄑˊ ㄧ ㄙ ㄨˇ ㄛ ˋ ㄠ ㄉ ㄨˋ ㄛ ˊ ㄦ ㄆˋ ㄧ ㄧ ㄢ
ㄍˋ ㄨ ˋ ㄏ ㄠ
ˊ ㄦ ㄓ ㄑˊ ㄧ ˋ ㄜ
ˋ ㄨ ˊ ㄦ ㄓ
A : 曾 子 曰 : 「 所 謂 『 齊 其 家 在 修 其 身 者 』 , 『 人 之 其 所 親 愛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賤 惡 而 辟 焉 , 之
ㄗ ㄥ ˇ ㄗ ㄩ ㄝ
ㄙ ㄨˇ ㄛ ㄨˋ ㄟ
ㄑˊ ㄧ ㄑˊ ㄧ ㄐ ㄧ ㄚ ㄗˋ ㄞ ㄒ ㄧ ㄡ ㄑˊ ㄧ ㄕ ㄣ ㄓˇ ㄜ
ㄖˊ ㄣ ㄓ ㄑˊ ㄧ ㄙ ㄨˇ ㄛ ㄑ ㄧ ㄣ ˋ ㄞ ˊ ㄦ ㄆˋ ㄧ ㄧ ㄢ
ㄓ ㄑˊ ㄧ ㄙ ㄨˇ ㄛ ㄐ ㄧˋ ㄢ ˋ ㄨ ˊ ㄦ ㄆˋ ㄧ ㄧ ㄢ
ㄓ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ˋ ㄧ ㄐ ㄧ ㄚ
ㄖˊ ㄣ
ˋ ㄧ ㄍ ㄨˊ ㄛ ㄒ ㄧ ㄥ ㄖˊ ㄣ
ˋ ㄧ ㄐ ㄧ ㄚ
ㄖˋ ㄤ
ˋ ㄧ ㄍ ㄨˊ ㄛ ㄒ ㄧ ㄥ ㄖˋ ㄤ
ˋ ㄧ ㄖˊ ㄣ ㄊ ㄢ
ㄌˋ ㄧ
ˋ ㄧ ㄍ ㄨˊ ㄛ ㄗ ㄨˋ ㄛ ㄌ ㄨˋ ㄢ
ㄑˊ ㄧ ㄐ ㄧ
ㄖˊ ㄨ ˇ ㄘ
ㄧˇ ㄝ
也 。 康 誥 曰 ︰ 『 如 保 赤 子 。 』 『 心 誠 求 之 , 雖 不 中 , 不 遠 矣 。 未 有 學 養 子 , 而 后 嫁 者
ㄧˇ ㄡ
子 不 出 家 , 而 成 教 於 國 。 孝 者 , 所 以 事 君 也 ; 弟 者 , 所 以 事 長 也
ㄒ ㄩˊ ㄝ
﹔
也 。 『 』 一 家 仁 , 一 國 興 仁 ; 一 家 讓 , 一 國 興 讓 ; 一 人 貪 戾 , 一 國 作 亂 ; 其 機 如 此 。
ㄧˇ ㄝ
ㄎ ㄤ ㄍˋ ㄠ ㄩ ㄝ
ㄖˊ ㄨ ㄅˇ ㄠ ˋ ㄔ ˇ ㄗ
ㄒ ㄧ ㄣ ㄔˊ ㄥ ㄑ ㄧˊ ㄡ ㄓ
ㄙ ㄨ ㄟ ㄅˋ ㄨ ㄓ ㄨ ㄥ
ㄅˋ ㄨ ㄩˇ ㄢ ˇ ㄧ
ㄨˋ ㄟ
ㄧˇ ㄤ ˇ ㄗ
ˊ ㄦ ˋ ㄏ ㄡ
ㄐ ㄧˋ ㄚ ㄓˇ ㄜ
慈 者 , 所 以 使 眾
ˇ ㄗ ㄅˋ ㄨ ㄔ ㄨ ㄐ ㄧ ㄚ
ˊ ㄦ ㄔˊ ㄥ ㄐ ㄧˋ ㄠ ˊ ㄩ ㄍ ㄨˊ ㄛ
ㄒ ㄧˋ ㄠ ㄓˇ ㄜ
ㄙ ㄨˇ ㄛ ˇ ㄧ ˋ ㄕ ㄐ ㄩ ㄣ ㄧˇ ㄝ
ㄊˋ ㄧ ㄓˇ ㄜ
ㄙ ㄨˇ ㄛ ˇ ㄧ ˋ ㄕ ㄔˊ ㄤ ㄧˇ ㄝ
ˊ ㄘ ㄓˇ ㄜ
ㄙ ㄨˇ ㄛ ˇ ㄧ ˇ ㄕ
ㄓ ㄨˋ ㄥ
A : 曾 子 曰 : 「 所 謂 『 治 國 必 先 齊 其 家 者 』 , 其 家 不 可 教 , 而 能 教 人 者 , 無 之 。 故 君
ㄗ ㄥ ˇ ㄗ ㄩ ㄝ
ㄙ ㄨˇ ㄛ ㄨˋ ㄟ
ˊ ㄔ ㄍ ㄨˊ ㄛ
經 文 :
ㄐ ㄧ ㄥ ˊ ㄨ ㄣ
ㄅˋ ㄧ
經 傳 之 九 章 釋 治 國 必 先 齊 其 家 者
ㄒ ㄧ ㄢ ㄑˊ ㄧ ㄑˊ ㄧ ㄐ ㄧ ㄚ ㄓˇ ㄜ
ㄑˊ ㄧ ㄐ ㄧ ㄚ ˋ ㄅ ㄨ ˇ ㄎ ㄜ
ㄐ ㄧˋ ㄠ
ˊ ㄦ ㄋˊ ㄥ ㄐ ㄧˋ ㄠ ㄖˊ ㄣ ㄓˇ ㄜ
ˊ ㄨ ㄓ
ㄍˋ ㄨ ㄐ ㄩ ㄣ
59
ㄐ 一 ㄥ ㄓ ˋ ㄨ ㄢ ㄓ ㄐ ˇ ㄧ ㄡ ㄓ ㄤ
ˋ ㄕ ˋ ㄓ ㄍ ˊ ㄨ ㄛ ˋ ㄅ ㄧ ㄒ ㄧ ㄢ ˊ ㄑ ㄧ ˊ ㄑ ㄧ ㄐ ㄧ ㄚ ˇ ㄓ ㄜ
說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已 齊 于 『 中 、 一 』 。 ﹂
情 慾 及 意 根 有 妄 之 辨 別 知 』 是 不 可 無 『 矯 正 與 誠 實 不 二 在 執 於 『 中 、 一 』 之 宗 旨 』 , 若 無 者 是 不 可 以
知 識 妄 種 子 之 惡 , 勿 要 無 了 解 知 識 妄 苗 禾 之 碩 大 。 』 此 是 以 稱 作 『 我 身 , 若 有 知 識 妄 見 執 之 覺 、 慮 之
一 , 至 善 之 美 者 』 是 天 下 來 人 內 在 已 有 之 』 乃 是 少 有 人 知 矣 。 此 所 以 俗 語 亦 曾 有 說 : 『 人 勿 要 無 了 解
D : 『 此 所 以 喜 愛 務 善 的 人 而 了 解 其 惡 , 與 厭 惡 不 務 善 的 人 , 此 兩 種 人 而 能 了 解 其 『 親 自 中 道 、 性 、
惡A ,: 『 莫 故 知 好 其 而 苗 知 之 其 碩 惡 。 , 』 惡 此 而 謂 知 『 其 身 美 不 者 修 , 不 天 可 下 以 鮮 齊 矣 其 。 家 』 』 。故 」諺 有 之 曰 ︰ 『 人 莫 知 其 子 之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是 未 曾 有 這 個 道 理 的 存 在 也 。 此 所 以 有 『 道 德 君 子 要 誠 實 不 二 毋 我 在 執 行 『 中 、 一 』 不 用 出 於 其 家 』 ,
我 身 七 情 六 根 其 家 一 定 要 齊 于 『 中 、 一 』 者 』 , 其 家 若 無 齊 于 『 中 、 一 之 教 化 』 , 而 能 夠 教 化 他 人 者 ,
D : 曾 子 說 : 此 所 以 稱 作 治 理 疏 導 『 知 識 妄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之 國 土 』 首 要 致 意 治 理 疏 導 『 心
「
而 能 夠 完 成 教 化 『 性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 中 、 一 』 之 國 土 以 流 行 之 』 。 孝 者 是 『 親 自 中 道 、
也也子A 。。不: 』康出曾 誥家子 曰,曰 :而: 「 『 成 所 如 教 謂 保 於 『 赤 國 治 子 。 國 。 孝 必 』 『者 先 心, 齊 誠所 其 求以 家 之事 者 ,君 』 雖也, 不;其 中弟家 ,者不 不,可 遠所教 矣以, 。事而 未長能 有也教 學;人 養慈者 子者, ,,無 而所之 后以。 嫁使故 者眾君
一 』 而 能 成 教 於 國 。 然 其 家 『 之 本 在 於 己 之 能 『 毋 我 』 , 則 『 中 、 一 』 以 流 行 之 。 』
60
B 是 教 ︰ 四 國 此 國 人 章 。 。 是 』 詩 曾 其 云 子 為 : 聖 父 『 人 子 宜 兄 所 兄 言 宜 要 弟 弟 『 足 治 法 。 』 理 , 知 宜 識 而 兄 妄 后 之 民 宜 弟 國 法 土 , 之 , 而 本 也 是 。 后 可 在 此 於 以 其 謂 教 家 『 。 治 國 人 』 國 所 。 以 在 詩 君 齊 子 其 云 : 必 『 家 先 其 其 』 。 儀 家 齊 ﹂ 不 于 忒 『 , 中 正 、 ˋ ㄕ ˋ ㄙ ㄍ ㄨˊ ㄛ
ㄑˊ ㄧ
ㄐ ㄧˋ ㄠ ㄍ ㄨˊ ㄛ ㄖˊ ㄣ
ㄕ ㄩˊ ㄣ
ㄨˊ ㄟ ㄈˋ ㄨ ˇ ㄗ ㄒ ㄩ ㄥ
ㄉˋ ㄧ ㄗˊ ㄨ
ˊ ㄧ ㄒ ㄩ ㄥ ˊ ㄧ ㄉˋ ㄧ
ㄈˇ ㄚ
ˊ ㄦ ˋ ㄏ ㄡ
ㄇ ㄧˊ ㄣ ㄈˇ ㄚ ㄓ
ㄧˇ ㄝ
ˇ ㄘ ㄨˋ ㄟ
ˊ ㄔ ㄍ ㄨˊ ㄛ ㄗˋ ㄞ ㄑˊ ㄧ ㄑˊ ㄧ
ˊ ㄧ ㄒ ㄩ ㄥ ˊ ㄧ ㄉˋ ㄧ
ˊ ㄦ ˋ ㄏ ㄡ
ㄎˇ ㄜ ˇ ㄧ ㄐ ㄧˋ ㄠ ㄍ ㄨˊ ㄛ ㄖˊ ㄣ
ㄕ ㄩˊ ㄣ
ㄐ ㄧ ㄚ
ㄑˊ ㄧ ˊ ㄧ ㄅˋ ㄨ ㄊˋ ㄜ
ㄓˋ ㄥ
詩 云 : 『 桃 之 夭 夭 , 其 葉 蓁 蓁 , 之 子 于 歸 , 宜 其 家 人 。 』 宜 其 家 人 , 而 后 可 以
ㄕ ㄩˊ ㄣ
ㄊˊ ㄠ ㄓ ㄧ ㄠ ㄧ ㄠ
ㄑˊ ㄧ ㄧˋ ㄝ ㄓ ㄣ ㄓ ㄣ
ㄓ ˇ ㄗ ˊ ㄩ ㄍ ㄨ ㄟ
ˊ ㄧ ㄑˊ ㄧ ㄐ ㄧ ㄚ ㄖˊ ㄣ
ˊ ㄧ ㄑˊ ㄧ ㄐ ㄧ ㄚ ㄖˊ ㄣ
ˊ ㄦ ˋ ㄏ ㄡ
ㄎˇ ㄜ ˇ ㄧ
非 諸 人 。 所 藏 乎 身 不 恕 , 而 能 喻 諸 人 者 , 未 之 有 也 。 故 『 治 國 在 齊 其 家 』 。 』
ㄈ ㄟ ㄓ ㄨ ㄖˊ ㄣ
ㄙ ㄨˇ ㄛ ㄘˊ ㄤ ㄏ ㄨ ㄕ ㄣ ㄅˋ ㄨ ㄕˋ ㄨ
ˊ ㄦ ㄋˊ ㄥ ˋ ㄩ ㄓ ㄨ ㄖˊ ㄣ ㄓˇ ㄜ
ㄨˋ ㄟ ㄓ ㄧˇ ㄡ ㄧˇ ㄝ
ㄍˋ ㄨ
ˊ ㄔ ㄍ ㄨˊ ㄛ ㄗˋ ㄞ ㄑˊ ㄧ ㄑˊ ㄧ ㄐ ㄧ ㄚ
從 之 。 其 所 令 , 反 其 所 好 而 民 不 從 。 是 故 君 子 有 諸 己 , 而 后 求 諸 人 ; 無 諸 己 , 而 后
ㄘ ㄨˊ ㄥ ㄓ
ㄑˊ ㄧ ㄙ ㄨˇ ㄛ ㄌ ㄧˋ ㄥ
ㄈˇ ㄢ ㄑˊ ㄧ ㄙ ㄨˇ ㄛ ˋ ㄏ ㄠ
ˊ ㄦ ㄇ ㄧˊ ㄣ ㄅˋ ㄨ ㄘ ㄨˊ ㄥ
ˋ ㄕ ㄍˋ ㄨ ㄐ ㄩ ㄣ ˇ ㄗ ㄧˇ ㄡ ㄓ ㄨ ㄐˇ ㄧ
ˊ ㄦ ˋ ㄏ ㄡ
ㄑ ㄧˊ ㄡ ㄓ ㄨ ㄖˊ ㄣ
ˊ ㄨ ㄓ ㄨ ㄐˇ ㄧ
ˊ ㄦ ˋ ㄏ ㄡ
此 謂 一 言 僨 事 , 一 人 定 國 。 堯 舜 帥 天 下 以 仁 , 而 民 從 之 ; 桀 紂 帥 天 下 以 暴 , 而 民
ˇ ㄘ ㄨˋ ㄟ ˋ ㄧ ㄧˊ ㄢ ㄈˋ ㄣ ˋ ㄕ
ˋ ㄧ ㄖˊ ㄣ ㄉ ㄧˋ ㄥ ㄍ ㄨˊ ㄛ
ㄧˊ ㄠ ㄕ ㄨˋ ㄣ ㄕ ㄨˋ ㄛ ㄊ ㄧ ㄢ ㄒ ㄧˋ ㄚ ˇ ㄧ ㄖˊ ㄣ
ˊ ㄦ ㄇ ㄧˊ ㄣ ㄘ ㄨˊ ㄥ ㄓ
ㄐ ㄧˊ ㄝ ㄓˋ ㄡ ㄕ ㄨˋ ㄛ ㄊ ㄧ ㄢ ㄒ ㄧˋ ㄚ ˇ ㄧ ㄅˋ ㄠ
ˊ ㄦ ㄇ ㄧˊ ㄣ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責 求 『 七 情 、 六 根 』 之 人 民 及 人 人 ; 若 沒 有 在 『 諸 事 物 現 前 時 無 己 之 辦 別 慮 者 』 , 而 后 非 是 真 正 『 無
有 跟 隨 去 行 為 。 此 正 確 所 以 『 中 、 一 』 的 君 子 已 獲 得 在 『 諸 事 物 現 前 時 無 己 之 辨 別 慮 者 』 , 而 后 方 能
專 權 霸 道 , 而 人 民 跟 隨 學 習 凶 暴 殘 忍 手 段 。 其 所 行 政 命 令 人 民 反 叛 桀 、 紂 王 其 喜 愛 之 事 , 而 人 民 是 沒
仁 慈 , 元 遊 喜 愛 諸 物 』 , 而 人 民 跟 隨 學 習 「 仁 ﹂ 之 ; 桀 、 紂 王 統 率 治 理 天 下 使 用 方 法 是 凶 暴 殘 忍 手 段
身 、 七 情 、 六 根 中 、 一 之 國 土 。 』 堯 、 舜 帝 統 率 治 理 天 下 使 用 方 法 是 『 中 』 名 目 之 「 仁 ﹂ , 『 元 性
妄 我 見 執 之 言 語 』 足 夠 使 一 人 敗 事 , 『 一 句 『 中 吾 』 無 見 執 之 言 語 』 足 夠 使 一 人 『 安 定 在 性 、 心 、 我 、
序 條 理 『 罪 過 錯 』 ; 其 事 物 變 化 之 所 由 是 在 分 野 「 君 子 與 小 人 ﹂ 其 『 法 則 』 是 如 此 。 』 此 稱 作 『 一 句
違 背 天 理 即 興 起 一 個 『 知 識 妄 之 國 土 , 有 意 、 有 必 , 有 固 , 有 我 之 四 夷 及 四 不 正 , 五 不 是 』 所 行 無 秩
一 家 盛 行 辭 讓 『 中 』 名 目 之 「 禮 ﹂ , 一 國 即 盛 行 辭 讓 『 中 』 名 目 之 「 禮 ﹂ ; 一 人 若 有 『 妄 我 慾 』 就 會
是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 所 以 一 家 盛 行 『 中 』 名 目 之 「 仁 ﹂ , 一 國 即 盛 行 『 中 』 名 目 之 「 仁 ﹂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 , 所 『 惟 精 惟 一 』 , 即 是 『 性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 中 、 一 』 以 流 行 之 國 土 』 ,
D : 『 『 一 者 』 , 『 中 也 』 ; 『 道 、 德 、 吾 、 中 』 是 『 中 道 、 性 、 一 , 亦 中 德 、 心 、 一 』 , 是 『 心 、 我 、 身 、
61
后民此A 非從謂: 『 諸之一 一 人。言 家 。其僨 仁 所所事 , 藏令, 一 乎反一 國 身其人 興 不所定 仁 恕好國 ; ,,。 一 而而堯 家 能民、 讓 喻不舜 , 諸從帥 一 人。天 國 者是下 興 ,故以 讓 未君仁 ; 之子, 一 有有而 人 也諸民 貪 。已從 『,之戾 故而;, 治后桀一 國求、國 在諸紂作 齊人帥亂 其;天; 家無下其 』諸以機 。 如 』已暴 ,,此 而而。
曾 有 先 學 習 如 何 養 育 子 女 而 后 以 嫁 人 者 也 。 』
護 初 生 嬰 兒 。 』 『 用 心 之 思 維 是 誠 實 不 二 毋 我 以 責 求 之 』 , 雖 然 沒 有 『 中 節 』 , 但 也 沒 有 距 離 遠 矣 。 『 不
慈 者 , 所 以 則 使 用 『 仁 慈 為 懷 』 。 此 所 以 君 子 使 用 『 施 於 大 眾 也 』 。 周 書 康 誥 篇 言 之 : 『 此 些 猶 如 像 保
性 、 一 』 , 所 以 『 則 侍 奉 ︿
性君 君王 忠盡 信忠 不國 二家
﹀ 及 父 母 也 』 ; 悌 者 , 所 以 則 侍 奉 『 恭 順 』 兄 長 是 『 崇 尚 義 務 也 』 ;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六 根 之 國 土 』 關 鍵 是 在 於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必 定 要 齊 于 中 、 一 』 。 」
女 : 指 「 七 情 ﹂ 為 女 。 ) 而 后 亦 是 人 民 之 法 則 「 它 ﹂ 也 。 此 稱 作 『 治 理 疏 導 知 識 妄 心 、 妄 我 身 、 七 情 、
之 用 於 『 修 持 是 無 欠 缺 的 法 則 』 , ( 父 : 指 「 我 ﹂ 為 父 。 母 : 指 「 心 ﹂ 為 母 。 ) 子 : 指 「 六 根 ﹂ 為 子 。
仁 法 、 則 義 是 、 「 禮 中 、 、 智 道 沒 、 有 性 半 、 點 一 差 、 錯 規 』 律 , 此 , 正 中 確 德 是 、 『 心 居 、 中 一 、 節 一 制 統 , 四 中 端 我︿吾 中 ﹀ 、 中 一 、 之 一 國 以 土 執 。 之 』 , 其 中 成 身 為 以 「 中 父 和 子 流 ﹂ 行 適 之 合 ,
德 、 吾 、 中 』 教 化 與 完 成 『 性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中 、 一 之 國 人 。 』 詩 經 曹 風 鳲 鳩 篇 言 之 : 『 其
( 兄 : 指 「 意 根 。 ﹂ 弟 : 指 「 前 五 根 。 ﹂ ) 已 能 適 合 於 『 六 根 兄 、 弟 之 用 於 修 持 』 , 而 后 方 能 達 及 『 道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中 、 一 之 國 人 。 』 詩 經 小 雅 蓼 蕭 篇 言 之 : 『 此 是 適 合 於 兄 、 弟 之 用 於 修 持 。 』 62
其 家 人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之 修 持 之 準 則 』 , 而 后 始 能 達 及 『 道 、 德 、 吾 、 中 』 教 化 與 完 成 『 性 、
此 是 『 它 』 之 經 歷 過 程 』 , 此 是 適 合 於 其 家 人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修 持 之 準 則 。 』 這 是 適 合 於
是 人 為 , 其 桃 葉 青 翠 茂 盛 , 這 個 桃 的 種 子 是 由 於 萌 芽 生 長 致 廣 大 開 花 結 果 , 又 再 『 返 回 本 位 之 種 子 』 ,
D : 『 詩 經 周 南 桃 夭 篇 言 之 : 『 桃 子 的 果 實 猶 如 『 道 、 德 、 吾 、 中 』 之 果 實 顏 色 『 和 悅 本 自 天 造 』 , 非
是教A 四國: 國人詩 。。云 』詩: 『 其云 桃 為: 『之 父 宜夭 子 兄夭 兄 宜, 弟 弟其 足 。葉 法 』蓁 ,宜 蓁 而兄 , 后宜 之 民弟 子 法, 于 之而 歸 也后 , 。可 宜 此以 其 謂教 家 『國 人 治人 。 國。 』 在詩 宜 齊云 其 其: 家 家『 人 』其 。儀, 」不而 忒后 ,可 正以
妄 我 身 七 情 六 根 之 國 土 』 , 關 鍵 是 在 於 『 治 理 疏 導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其 家 齊 于 『 中 、 一 』 者 。 』
曉 喻 開 導 他 人 在 『 諸 事 物 現 前 時 無 己 之 辨 別 慮 的 人 者 』 , 是 不 曾 這 樣 道 理 存 在 也 。 『 此 所 以 有 知 識 妄 心 ,
己 之 辨 別 慮 的 人 』 。 所 以 『 若 隱 藏 乎 諸 其 身 沒 有 寬 容 的 道 盛 大 即 無 過 , 德 敦 厚 、 即 無 不 及 也 』 , 而 能 夠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有 用 。 德 者 , 本 也 ; 財 者 , 末 也 。 外 本 內 末 , 爭 民 施 奪 。 是 故 財 聚 則 民 散 , 財 散 則
ˇ ㄧ ㄡ ˋ ㄩ ㄥ
ㄉˊ ㄜ ㄓˇ ㄜ
ㄅˇ ㄣ ㄧˇ ㄝ
ㄘˊ ㄞ ㄓˇ ㄜ
ㄇˋ ㄛ ㄧˇ ㄝ
ㄨˋ ㄞ ㄅˇ ㄣ ㄋˋ ㄟ ㄇˋ ㄛ
ㄓ ㄥ ㄇ ㄧˊ ㄣ ㄕ ㄉ ㄨˊ ㄛ
ˋ ㄕ
ˋ ㄍ ㄨ ˊ ㄘ ㄞ ˋ ㄐ ㄩ ˊ ㄗ ㄜ ㄇ ˊ ㄧ ㄣ ˋ ㄙ ㄢ
ˊ ㄘ ㄞ ˋ ㄙ ㄢ ˊ ㄗ ㄜ
眾 , 則 失 國 。 是 故 君 子 先 慎 乎 德 : 有 德 此 有 人 , 有 人 此 有 土 , 有 土 此 有 財 , 有 財 此
ㄓ ㄨˋ ㄥ
ㄗˊ ㄜ ㄕ ㄍ ㄨˊ ㄛ
ˋ ㄕ ㄍˋ ㄨ ㄐ ㄩ ㄣ ˇ ㄗ ㄒ ㄧ ㄢ ㄕˋ ㄣ ㄏ ㄨ ㄉˊ ㄜ
ㄧˇ ㄡ ㄉˊ ㄜ ˇ ㄘ ㄧˇ ㄡ ㄖˊ ㄣ
ㄧˇ ㄡ ㄖˊ ㄣ ˇ ㄘ ㄧˇ ㄡ ㄊˇ ㄨ
ㄧˇ ㄡ ㄊˇ ㄨ ˇ ㄘ ㄧˇ ㄡ ㄘˊ ㄞ
ㄧˇ ㄡ ㄘˊ ㄞ ˇ ㄘ
詩 云 : 『 殷 之 未 喪 師 , 克 配 上 帝 。 儀 監 于 殷 , 峻 命 不 易 。 』 道 得 眾 , 則 得 國 ; 失
ㄕ ㄩˊ ㄣ
ㄧ ㄣ ㄓ ㄨˋ ㄟ ㄙˋ ㄤ ㄕ
ㄎˋ ㄜ ㄆˋ ㄟ ㄕ ㄤ ˋ ㄉˋ ㄧ
ˊ ㄧ ㄐ ㄧ ㄢ ˊ ㄩ ㄧ ㄣ
ㄐ ㄩˋ ㄣ ㄇ ㄧˋ ㄥ ㄅˊ ㄨ ˋ ㄧ
ㄉˋ ㄠ ㄉˊ ㄜ ㄓ ㄨˋ ㄥ
ㄗˊ ㄜ ㄉˊ ㄜ ㄍ ㄨˊ ㄛ
ㄕ
則 為 天 下 僇 矣 ! 』
ㄗˊ ㄜ ㄨˊ ㄟ ㄊ ㄧ ㄢ ㄒ ㄧˋ ㄚ ㄌˋ ㄨ ˇ ㄧ
詩 云 : 『 節 彼 南 山 , 維 石 巖 巖 ; 赫 赫 師 尹 , 民 具 爾 瞻 。 』 有 國 者 不 可 以 不 慎 。 辟
ㄕ ㄩˊ ㄣ
ㄐ ㄧˊ ㄝ ㄅˇ ㄧ ㄋˊ ㄢ ㄕ ㄢ
ㄨˊ ㄟ ˊ ㄕ ㄧˊ ㄢ ㄧˊ ㄢ
ㄏˋ ㄜ ㄏˋ ㄜ ㄕ ㄧˇ ㄣ
ㄇ ㄧˊ ㄣ ㄐˋ ㄩ ˇ ㄦ ㄓ ㄢ
ㄧˇ ㄡ ㄍ ㄨˊ ㄛ ㄓˇ ㄜ ㄅˋ ㄨ ㄎˇ ㄜ ˇ ㄧ ㄅˊ ㄨ ㄕˋ ㄣ
ㄆˋ ㄧ
民 之 所 惡 惡 之 , 此 之 謂 民 之 父 母 。 』
ㄇ ㄧˊ ㄣ ㄓ ㄙ ㄨˇ ㄛ ˋ ㄨ ˋ ㄨ ㄓ
ˇ ㄘ ㄓ ㄨˋ ㄟ ㄇ ㄧˊ ㄣ ㄓ ㄈˋ ㄨ ㄇˇ ㄨ
左 , 毋 以 交 於 右 : 此 之 謂 絜 矩 之 道 。 詩 云 : 『 樂 只 君 子 , 民 之 父 母 。 』 民 之 所 好 好 之 , 63
ㄗ ㄨˇ ㄛ
ˊ ㄨ ˇ ㄧ ㄐ ㄧ ㄠ ˊ ㄩ ㄧˋ ㄡ
ˇ ㄘ ㄓ ㄨˋ ㄟ ㄐ ㄧˊ ㄝ ㄐˇ ㄩ ㄓ ㄉˋ ㄠ
ㄕ ㄩˊ ㄣ
ㄌˋ ㄜ ˇ ㄓ ㄐ ㄩ ㄣ ˇ ㄗ
ㄇ ㄧˊ ㄣ ㄓ ㄈˋ ㄨ ㄇˇ ㄨ
ㄇ ㄧˊ ㄣ ㄓ ㄙ ㄨˇ ㄛ ㄏˋ ㄠ ㄏˋ ㄠ ㄓ
上 ; 所 惡 於 前 , 毋 以 先 後 ; 所 惡 於 後 , 毋 以 從 前 ; 所 惡 於 右 , 毋 以 交 於 左 ; 所 惡 於
ㄕˋ ㄤ
ㄙ ㄨˇ ㄛ ˋ ㄨ ˊ ㄩ ㄑ ㄧˊ ㄢ
ˊ ㄨ ˇ ㄧ ㄒ ㄧ ㄢ ㄏˋ ㄡ
ㄙ ㄨˇ ㄛ ˋ ㄨ ˊ ㄩ ㄏˋ ㄡ
ˊ ㄨ ˇ ㄧ ㄘ ㄨˊ ㄥ ㄑ ㄧˊ ㄢ
ㄙ ㄨˇ ㄛ ˋ ㄨ ˊ ㄩ ㄧˋ ㄡ
ˊ ㄨ ˇ ㄧ ㄐ ㄧ ㄠ ˊ ㄩ ㄗ ㄨˇ ㄛ
ㄙ ㄨˇ ㄛ ˋ ㄨ ˊ ㄩ
恤 孤 而 民 不 倍 。 是 以 君 子 有 絜 矩 之 道 也 。 所 惡 於 上 , 毋 以 使 下 ; 所 惡 於 下 , 毋 以 事
ㄒˋ ㄩ ㄍ ㄨ ˊ ㄦ ㄇ ㄧˊ ㄣ ㄅˋ ㄨ ㄅˋ ㄟ
ˋ ㄕ ˇ ㄧ ㄐ ㄩ ㄣ ˇ ㄗ ㄧˇ ㄡ ㄐ ㄧˊ ㄝ ㄐˇ ㄩ ㄓ ㄉˋ ㄠ ㄧˇ ㄝ
ㄙ ㄨˇ ㄛ ˋ ㄨ ˊ ㄩ ㄕˋ ㄤ
ˊ ㄨ ˇ ㄧ ˇ ㄕ ㄒ ㄧˋ ㄚ
ㄙ ㄨˇ ㄛ ˋ ㄨ ˊ ㄩ ㄒ ㄧˋ ㄚ
ˊ ㄨ ˇ ㄧ ˋ ㄕ
A : 曾 子 曰 : 「 所 謂 『 平 天 下 在 治 其 國 者 』 , 上 老 老 而 民 興 孝 ; 上 長 長 而 民 興 弟 ; 上
ㄗ ㄥ ˇ ㄗ ㄩ ㄝ
ㄙ ㄨˇ ㄛ ㄨˋ ㄟ
ㄆ ㄧˊ ㄥ ㄊ ㄧ ㄢ ㄒ ㄧˋ ㄚ ㄗˋ ㄞ ˊ ㄔ ㄑˊ ㄧ ㄍ ㄨˊ ㄛ ㄓˇ ㄜ
ㄕˋ ㄤ ㄌˇ ㄠ ㄌˇ ㄠ ˊ ㄦ ㄇ ㄧˊ ㄣ ㄒ ㄧ ㄥ ㄒ ㄧˋ ㄠ
ㄕˋ ㄤ ㄓˇ ㄤ ㄓˇ ㄤ ˊ ㄦ ㄇ ㄧˊ ㄣ ㄒ ㄧ ㄥ ㄊˋ ㄧ
ㄕˋ ㄤ
經 文 :
ㄐ ㄧ ㄥ ˊ ㄨ ㄣ
經 傳 之 十 章 釋 平 天 下 在 治 其 國 者
ㄐ 一 ㄥ ㄓ ˋ ㄨ ㄢ ㄓ ˊ ㄕ
ㄓ ㄤ
ˋ ㄕ ㄆ ˊ ㄧ ㄥ ㄊ ㄧ ㄢ ㄒ ˋ ㄧ ㄚ ˋ ㄗ ㄞ ˋ ㄓ
ˊ ㄑ ㄧ ㄍ ˊ ㄨ ㄛ ˇ ㄓ ㄜ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終 者 也 ; 未 有 府 庫 財 , 非 其 財 者 也 。 』
ㄓ ㄨ ㄥ ㄓˇ ㄜ ㄧˇ ㄝ
ㄨˋ ㄟ ㄧˇ ㄡ ㄈˇ ㄨ ㄎˋ ㄨ ㄘˊ ㄞ
ㄈ ㄟ ㄑˊ ㄧ ㄘˊ ㄞ ㄓˇ ㄜ ㄧˇ ㄝ
者 以 財 發 身 , 不 仁 者 以 身 發 財 。 未 有 上 好 仁 , 而 下 不 好 義 者 也 ; 未 有 好 義 , 其 事 不
ㄓˇ ㄜ ˇ ㄧ ㄘˊ ㄞ ㄈ ㄚ ㄕ ㄣ
ㄅˋ ㄨ ㄖˊ ㄣ ㄓˇ ㄜ ˇ ㄧ ㄕ ㄣ ㄈ ㄚ ㄘˊ ㄞ
ㄨˋ ㄟ ㄧˇ ㄡ ㄕˋ ㄤ ㄏˋ ㄠ ㄖˊ ㄣ
ˊ ㄦ ㄒ ㄧˋ ㄚ ㄅˋ ㄨ ㄏˋ ㄠ ˋ ㄧ ㄓˇ ㄜ ㄧˇ ㄝ
ㄨˋ ㄟ ㄧˇ ㄡ ㄏˋ ㄠ ˋ ㄧ
ㄑˊ ㄧ ˋ ㄕ ㄅˊ ㄨ
『 生 財 有 大 道 : 生 之 者 眾 , 食 之 者 寡 ; 為 之 者 疾 , 用 之 者 舒 ; 則 財 恆 足 矣 。 仁
ㄕ ㄥ ㄘˊ ㄞ ㄧˇ ㄡ ㄉˋ ㄚ ㄉˋ ㄠ
ㄕ ㄥ ㄓ ㄓˇ ㄜ ㄓ ㄨˋ ㄥ
ˊ ㄕ ㄓ ㄓˇ ㄜ ㄍ ㄨˇ ㄚ
ㄨˊ ㄟ ㄓ ㄓˇ ㄜ ㄐˊ ㄧ
ㄩˋ ㄥ ㄓ ㄓˇ ㄜ ㄕ ㄨ
ㄗˊ ㄜ ㄘˊ ㄞ ㄏˊ ㄥ ㄗˊ ㄨ ˇ ㄧ
ㄖˊ ㄣ
驕 泰 以 失 之 。 』
ㄐ ㄧ ㄠ ㄊˋ ㄞ ˇ ㄧ ㄕ ㄓ
所 惡 , 惡 人 之 所 好 , 是 謂 拂 人 之 性 , 菑 必 逮 夫 身 。 是 故 君 子 有 大 道 , 必 忠 信 以 得 之 ,
ㄙ ㄨˇ ㄛ ˋ ㄨ
ˋ ㄨ ㄖˊ ㄣ ㄓ ㄙ ㄨˇ ㄛ ˋ ㄏ ㄠ
ˋ ㄕ ㄨˋ ㄟ ㄈˊ ㄨ ㄖˊ ㄣ ㄓ ㄒ ㄧˋ ㄥ
ㄗ ㄞ ㄅˋ ㄧ ㄉˇ ㄞ ㄈ ㄨ ㄕ ㄣ
ˋ ㄕ ㄍˋ ㄨ ㄐ ㄩ ㄣ ˇ ㄗ ㄧˇ ㄡ ㄉˋ ㄚ ㄉˋ ㄠ
ㄅˋ ㄧ ㄓ ㄨ ㄥ ㄒ ㄧˋ ㄣ ˇ ㄧ ㄉˊ ㄜ ㄓ
見 賢 而 不 能 舉 , 舉 而 不 能 先 , 命 也 ; 見 不 善 而 不 能 退 , 退 而 不 能 遠 , 過 也 。 好 人 之
ㄐ ㄧˋ ㄢ ㄒ ㄧˊ ㄢ ˊ ㄦ ㄅˋ ㄨ ㄋˊ ㄥ ㄐˇ ㄩ
ㄐˇ ㄩ ˊ ㄦ ㄅˋ ㄨ ㄋˊ ㄥ ㄒ ㄧ ㄢ
ㄇ ㄧˋ ㄥ ㄧˇ ㄝ
ㄐ ㄧˋ ㄢ ㄅˊ ㄨ ㄕˋ ㄢ ˊ ㄦ ㄅˋ ㄨ ㄋ ㄥ ˊ ㄊ ㄨˋ ㄟ
ㄊ ㄨˋ ㄟ ˊ ㄦ ㄅˋ ㄨ ㄋˊ ㄥ ㄩˇ ㄢ
ㄍ ㄨˋ ㄛ ㄧˇ ㄝ
ˋ ㄏ ㄠ
ㄖˊ ㄣ ㄓ
『 唯 仁 人 放 流 之 , 迸 諸 四 夷 , 不 與 同 中 國 。 此 謂 唯 仁 人 , 為 能 愛 人 , 能 惡 人 。 64
ㄨˊ ㄟ ㄖˊ ㄣ ㄖˊ ㄣ ㄈˋ ㄤ ㄌ ㄧˊ ㄡ ㄓ
ㄅˋ ㄥ ㄓ ㄨ ˋ ㄙ ˊ ㄧ
ㄅˋ ㄨ ˇ ㄩ ㄊ ㄨˊ ㄥ ㄓ ㄨ ㄥ ㄍ ㄨˊ ㄛ
ˇ ㄘ ㄨˋ ㄟ ㄨˊ ㄟ ㄖˊ ㄣ ㄖˊ ㄣ
ㄨˊ ㄟ ㄋˊ ㄥ ˋ ㄞ ㄖˊ ㄣ
ㄋˊ ㄥ ˋ ㄨ ㄖˊ ㄣ
能 保 我 子 孫 黎 民 , 亦 曰 殆 哉 ! 』
ㄋˊ ㄥ ㄅˇ ㄠ ㄨˇ ㄛ ˇ ㄗ ㄙ ㄨ ㄣ ㄌˊ ㄧ ㄇ ㄧˊ ㄣ
ˋ ㄧ ㄩ ㄝ ㄉˋ ㄞ ㄗ ㄞ
尚 亦 有 利 哉 ! 人 之 有 技 , 媢 疾 以 惡 之 ; 人 之 彥 聖 , 而 違 之 俾 不 通 ; 寔 不 能 容 。 以 不
ㄕˋ ㄤ ˋ ㄧ ㄧˇ ㄡ ㄌˋ ㄧ ㄗ ㄞ
ㄖˊ ㄣ ㄓ ㄧˇ ㄡ ㄐˋ ㄧ
ㄇˋ ㄠ ㄐˊ ㄧ ˇ ㄧ ˋ ㄨ ㄓ
ㄖˊ ㄣ ㄓ ㄧˋ ㄢ ㄕˋ ㄥ
ˊ ㄦ ㄨˊ ㄟ ㄓ ㄅ ㄟ ㄅˋ ㄨ ㄊ ㄨ ㄥ
ˊ ㄕ ㄅˋ ㄨ ㄋˊ ㄥ ㄖ ㄨˊ ㄥ
ˇ ㄧ ㄅˋ ㄨ
若 己 有 之 ; 人 之 彥 聖 , 其 心 好 之 ; 不 啻 若 自 其 口 出 , 寔 能 容 之 。 以 能 保 我 子 孫 黎 民 ,
ㄖ ㄨˋ ㄛ ㄐˇ ㄧ ㄧˇ ㄡ ㄓ
ㄖˊ ㄣ ㄓ ㄧˋ ㄢ ㄕˋ ㄥ
ㄑˊ ㄧ ㄒ ㄧ ㄣ ㄏˋ ㄠ ㄓ
ㄅˋ ㄨ ˋ ㄔ ㄖ ㄨˋ ㄛ ˋ ㄗ ㄑˊ ㄧ ㄎˇ ㄡ ㄔ ㄨ
ˊ ㄕ ㄋˊ ㄥ ㄖ ㄨˊ ㄥ ㄓ
ˇ ㄧ ㄋˊ ㄥ ㄅˇ ㄠ ㄨˇ ㄛ ˇ ㄗ ㄙ ㄨ ㄣ ˊ ㄌ ㄧ ㄇ ˊ ㄧ ㄣ
秦 誓 曰 : 『 若 有 一 个 臣 , 斷 斷 兮 無 他 技 , 其 心 休 休 焉 , 其 如 有 容 焉 , 人 之 有 技 ,
ㄑ ㄧˊ ㄣ ˋ ㄕ ㄩ ㄝ
ㄖ ㄨˋ ㄛ ㄧˇ ㄡ ˊ ㄧ ㄍˋ ㄜ ㄔˊ ㄣ
ㄉ ㄨˋ ㄢ ㄉ ㄨˋ ㄢ ㄒ ㄧ ˊ ㄨ ㄊ ㄚ ㄐˋ ㄧ
ㄑˊ ㄧ ㄒ ㄧ ㄣ ㄒ ㄧ ㄡ ㄒ ㄧ ㄡ ㄧ ㄢ
ㄑˊ ㄧ ㄖˊ ㄨ ㄧˇ ㄡ ㄖ ㄨˊ ㄥ ㄧ ㄢ
ㄖˊ ㄣ ㄓ ㄧˇ ㄡ ㄐˋ ㄧ
人 無 以 為 寶 , 仁 親 以 為 寶 。 』
ㄖˊ ㄣ ˊ ㄨ ˇ ㄧ ㄨˊ ㄟ ㄅˇ ㄠ
ㄖˊ ㄣ ㄑ ㄧ ㄣ ˇ ㄧ ㄨˊ ㄟ ㄅˇ ㄠ
道 善 則 得 之 , 不 善 則 失 之 矣 。 楚 書 曰 : 『 楚 國 無 以 為 寶 , 惟 善 以 為 寶 。 』 舅 犯 曰 : 『 亡
ㄉˋ ㄠ ㄕˋ ㄢ ㄗˊ ㄜ ㄉˊ ㄜ ㄓ
ㄅˊ ㄨ ㄕˋ ㄢ ㄗˊ ㄜ ㄕ ㄓ ˇ ㄧ
ㄔˇ ㄨ ㄕ ㄨ ㄩ ㄝ
ㄔˇ ㄨ ㄍ ㄨˊ ㄛ ˊ ㄨ ˇ ㄧ ㄨˊ ㄟ ㄅˇ ㄠ
ㄨˊ ㄟ ㄕˋ ㄢ ˇ ㄧ ㄨˊ ㄟ ㄅˇ ㄠ
ㄐ ㄧˋ ㄡ ㄈˋ ㄢ ㄩ ㄝ
ㄨˊ ㄤ
民 聚 。 是 故 言 悖 而 出 者 , 亦 悖 而 入 ; 貨 悖 而 入 者 , 亦 悖 而 出 。 康 誥 曰 : 『 惟 命 不 于 常 。 』
ㄇ ˊ ㄧ ㄣ ˋ ㄐ ㄩ
ˋ ㄕ
ˋ ㄍ ㄨ ˊ ㄧ ㄢ ˋ ㄅ ㄟ ˊ ㄦ
ㄔ ㄨ ˇ ㄓ ㄜ
ˋ ㄧ
ˋ ㄅ ㄟ ˊ ㄦ
ˋ ㄖ ㄨ
ㄏ ˋ ㄨ ㄛ ˋ ㄅ ㄟ ˊ ㄦ
ˋ ㄖ ㄨ ˇ ㄓ ㄜ
ˋ ㄧ
ˋ ㄅ ㄟ ˊ ㄦ
ㄔ ㄨ
ㄎ ㄤ ㄍˋ ㄠ ㄩ ㄝ
ㄨˊ ㄟ ㄇ ㄧˋ ㄥ ㄅˋ ㄨ ˊ ㄩ ㄔˊ ㄤ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D
65
事 物 之 大 本 ; 一 也 者 , 宇 宙 萬 事 物 之 準 則 , 和 也 者 , 宇 宙 萬 事 物 之 歸 於 『 中 』 , 天 命 性 寓 也 。 』
七 情 、 六 根 『 中 、 一 』 流 行 之 國 土 』 , 所 獲 得 是 『 中 、 一 』 以 平 衡 , 偏 枯 之 『 正 』 。 『 中 也 者 , 宇 宙 萬
B ﹕
此 所 以 稱 作 『 齊 於 『 一 』 是 得 于 『 中 』 以 平 衡 之 『 正 』 , 就 不 偏 枯 , 則 是 天 下 來 『 道 、
辟 民左上恤A 則 之,;孤 為詩所母所而曾 天云惡以惡民子 下:惡交於不曰 『 僇 之右前倍: 「 節 矣 ,;,。 所 彼 ! 此此母是 謂 南 之之以以 』 『 山 謂謂先君 ,民絜後子平 維之矩;有天 石父之所絜下 巖母道惡矩在 巖。。於之治 ;』詩後道其 赫 云,也國 者 赫 : 母 。 『 』 師 以 , 所 樂 尹 只從惡上 , 君前於老 民 子;上老 具 ,所,而 爾 民惡母民 贍 之於以興 。 父右使孝 』 母,下; 『 。毋;上 有 』以所長 國 民交惡長 者 之於於而 不 所左下民 可 好;,興 以 好所母弟 不 之惡以; 慎 ,於事上 。
﹕
曾 子 說 : 「
德 、 吾 、 中 』 在 於 『 治 理 疏 導 知 識 妄 之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之 國 土 達 及 『 中 、 一 』 以 流 行 者 』 ,
﹕
在 上 位 的 『 心 、 我 』 若 能 孝 順 與 執 事 以 『 敬 』 而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及 人 人 即 能 盛 行 奉 事 父 母 與 敬 老 :
這 章 是 曾 子 聖 人 在 說 平 天 下 是 在 『 治 理 知 識 妄 之 國 土 。 』 能 治 者 ; 則 是 『 性 、 心 、 我 、 身 、
無 如 之 何 矣 。 此 謂 『 國 不 以 利 為 利 , 以 義 為 利 也 』 。 」
ˊ ㄨ
ˊ ㄖ ㄨ
ㄓ
ˊ ㄏ ㄜ ˇ ㄧ
ˇ ㄘ
ˋ ㄨ ㄟ
ㄍ ˊ ㄨ ㄛ ˋ ㄅ ㄨ ˇ ㄧ
ˋ ㄌ ㄧ ˊ ㄨ ㄟ ˋ ㄌ ㄧ
ˇ ㄧ ˋ ㄧ
ˊ ㄨ ㄟ ˋ ㄌ ㄧ ˇ ㄧ ㄝ
而 務 財 用 者 , 必 自 小 人 矣 ; 彼 為 善 之 , 小 人 之 使 為 國 家 , 菑 害 並 至 , 雖 有 善 者 , 亦
ˊ ㄦ ˋ ㄨ
ˊ ㄘ ㄞ ˋ ㄩ ㄥ ˇ ㄓ ㄜ
ˋ ㄅ ㄧ ˋ ㄗ ㄒ ˇ ㄧ ㄠ ˊ ㄖ ㄣ ˇ ㄧ
ˇ ㄅ ㄧ ˊ ㄨ ㄟ ˋ ㄕ ㄢ
ㄓ
ㄒ ˇ ㄧ ㄠ ˊ ㄖ ㄣ
ㄓ ˇ ㄕ
ˊ ㄨ ㄟ ㄍ ˊ ㄨ ㄛ ㄐ ㄧ ㄚ
ㄗ ㄞ ˋ ㄏ ㄞ ㄅ ˋ ㄧ ㄥ ˋ ㄓ
ㄙ ㄨ ㄟ ˇ ㄧ ㄡ ˋ ㄕ ㄢ ˇ ㄓ ㄜ
ˋ ㄧ
斂 之 臣 ; 與 其 有 聚 斂 之 臣 , 寧 有 盜 臣 。 』 此 謂 國 不 以 利 為 利 , 以 義 為 利 也 。 長 國 家
ㄌ ˋ ㄧ ㄢ ㄓ
ˊ ㄔ ㄣ
ˇ ㄩ
ˊ ㄑ ㄧ ˇ ㄧ ㄡ ˋ ㄐ ㄩ ㄌ ˋ ㄧ ㄢ ㄓ
ˊ ㄔ ㄣ
ㄋ ˊ ㄧ ㄥ ˇ ㄧ ㄡ ˋ ㄉ ㄠ ˊ ㄔ ㄣ
ˇ ㄘ
ˋ ㄨ ㄟ ㄍ ˊ ㄨ ㄛ ˋ ㄅ ㄨ ˇ ㄧ
ˋ ㄌ ㄧ ˊ ㄨ ㄟ ˋ ㄌ ㄧ
ˇ ㄧ ˋ ㄧ
ˊ ㄨ ㄟ ˋ ㄌ ㄧ ˇ ㄧ ㄝ
ˊ ㄔ ㄤ ㄍ ˊ ㄨ ㄛ ㄐ ㄧ ㄚ
孟 獻 子 曰 : 『 畜 馬 乘 , 不 察 於 雞 豚 ; 伐 冰 之 家 , 不 畜 牛 羊 ; 百 乘 之 家 , 不 畜 聚
ㄇˋ ㄥ ㄒ ㄧˋ ㄢ ˇ ㄗ ㄩ ㄝ
ㄒˋ ㄩ ㄇˇ ㄚ ㄕˋ ㄥ
ㄅˋ ㄨ ㄔˊ ㄚ ˊ ㄩ ㄐ ㄧ ㄊ ㄨˊ ㄣ
ㄈˊ ㄚ ㄅ ㄧ ㄥ ㄓ ㄐ ㄧ ㄚ
ˋ ㄅ ㄨ ˋ ㄒ ㄩ ㄋ ˊ ㄧ ㄡ ˊ ㄧ ㄤ
ˇ ㄅ ㄞ ˋ ㄕ ㄥ
ㄓ ㄐ ㄧ ㄚ
ˋ ㄅ ㄨ ˋ ㄒ ㄩ ˋ ㄐ ㄩ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A ﹕ 詩 云 : 『 殷 之 未 喪 師 , 克 配 上 帝 。 儀 監 予 殷 , 峻 命 不 易 。 』 道 得 眾 , 則 得 國 ;
下 來 的 『 中 道 性 、 一 律 、 制 殺 戮 矣 ! 』
『 不 可 以 在 言 行 與 閒 暇 之 時 還 在 是 否 , 有 對 待 , 即 不 可 不 謹 慎 。 』 若 有 偏 僻 要 『 即 時 之 承 體 起 用 』 天
人 民 及 人 人 , 所 陳 述 與 敬 仰 瞻 望 為 準 則 。 』 若 有 『 性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 中 、 一 』 之 國 土 者 』 ,
大 , 猶 如 周 太 師 尹 氏 , 所 獲 得 『 道 盛 大 即 無 過 , 德 敦 厚 即 無 不 及 也 , 之 律 、 制 』 , 是 『 七 情 、 六 根 之
之 稱 作 為 民 之 『 父 母 』 。 詩 經 小 雅 節 南 山 篇 言 之 : 『 截 然 高 大 那 座 終 南 山 大 綱 之 巖 石 , 高 峻 威 遠 顯 赫 盛
能 完 成 教 化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及 人 人 』 , 而 使 其 了 解 『 性 之 所 喜 愛 親 善 之 , 性 之 所 討 厭 為 不 善 之 』 , 此
之 『 父 母 』 。 『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及 人 人 已 了 解 律 、 制 之 所 喜 愛 親 善 之 , 及 討 厭 為 不 善 之 』 , 『 此 之 是 為
道 『 德 樂 君 於 子 中 能 道 完 、 成 性 教 、 化 一 七 規 情 律 、 , 六 中 根 德 之 、 人 心 民 、 及 一 人 節 人 制 』 , , 中 而 ︿ 使我吾 其 ﹀ 了 中 解 、 『 一 道 以 、 執 性 之 、 , 中 中 律 身 、 中 德 和 、 以 心 流 、 之 一 』 制 『 』 惟 是 有 民 有
別 慮 , 幾 於 『 中 』 , 行 於 『 一 』 ; 此 之 稱 作 『 約 束 之 法 則 隱 惡 揚 善 之 道 。 』 詩 經 小 雅 南 山 有 臺 篇 言 之 : 66
用 種 種 不 是 的 行 為 對 『 我 , 我 』 亦 不 會 用 此 些 不 是 的 與 而 彼 受 之 居 在 右 方 之 人 。 此 在 言 『 無 己 妄 之 辨
種 種 不 是 的 行 為 對 『 我 , 我 』 亦 不 會 用 此 些 不 是 的 與 而 彼 受 之 居 在 左 方 之 人 ; 若 是 討 厭 居 在 左 方 之 人
種 不 是 的 行 為 對 『 我 , 我 』 亦 不 會 用 此 些 不 是 的 來 從 事 支 使 居 在 前 面 之 人 ; 若 是 討 厭 居 在 右 方 之 人 用
種 種 不 是 的 行 為 對 『 我 , 我 』 亦 不 會 用 此 些 不 是 的 來 誤 導 居 在 後 面 之 人 ; 若 是 討 厭 居 在 後 面 之 人 用 種
的 行 為 對 『 我 , 我 』 亦 不 會 用 此 些 不 是 的 事 情 來 奉 告 居 在 『 我 』 上 位 之 人 ; 若 是 討 厭 居 在 前 面 之 人 用
上 司 亦 長 輩 之 人 ﹂ 。 「 下 ﹂ 是 指 「 我 的 部 下 之 人 , 亦 下 輩 之 人 。 ﹂ ) 若 是 討 厭 在 下 位 之 人 用 種 種 不 是
無 用 此 些 不 是 的 來 致 使 居 在 下 位 之 人 亦 對 「 我 ﹂ 討 厭 ; ( 此 「 上 ﹂ 與 前 「 上 ﹂ 字 意 義 不 一 樣 。 是 指 「 我
性 、 一 的 規 律 、 節 制 之 道 、 德 、 吾 、 中 也 。 』 若 是 討 厭 居 在 上 位 之 人 用 種 種 不 是 的 行 為 對 『 我 , 我 』
事 父 母 之 孝 、 恭 順 敬 兄 、 長 與 憐 憫 顧 惜 孤 弱 。 』 此 正 確 使 用 是 『 道 德 』 君 子 所 獲 得 『 約 束 之 法 則 中 道 、
行 恭 順 兄 , 及 敬 長 ; 在 上 位 的 『 心 、 我 』 若 能 憐 憫 顧 惜 孤 弱 而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及 人 人 是 不 會 背 棄 奉
( 上 : 指 「 心 、 我 ﹂ 。 ) 在 上 位 的 『 心 、 我 』 若 能 恭 順 兄 , 及 敬 長 而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及 人 人 即 能 盛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篇 說 : 『 惟 獨 如 詩 云 : 『 維 天 之 命 』 不 曾 有 經 常 不 變 在 於 那 個 人 的 身 上 。 』 『 至 道 、 性 、 中 、 之 至 善 是
取 得 是 由 外 而 內 者 』 , 亦 會 招 來 他 人 違 反 『 道 德 用 盡 方 法 使 你 由 內 而 外 有 所 失 之 。 』 周 書 文 王 康 誥
內 而 外 者 , 亦 會 招 來 他 人 的 違 反 『 道 德 之 行 為 是 由 外 而 入 內 來 傷 害 你 也 』 ; 財 物 若 是 違 反 『 道 德 己 所
紛 爭 。 』 此 正 確 所 以 『 在 言 行 不 中 節 者 』 即 是 違 反 『 中 道 、 性 、 一 規 律 、 節 制 』 的 行 為 而 這 樣 是 由 己
及 也 』 , 『 道 德 的 律 、 制 若 無 聚 蓄 其 心 存 即 時 我 身 、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及 人 人 即 散 佈 是 知 識 對 待 得 失 之
如 此 所 以 『 道 德 律 、 制 若 能 聚 蓄 在 其 心 存 即 時 我 身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及 人 人 即 散 佈 是 學 無 過 , 習 無 不
末 用 』 , 『 即 有 知 識 妄 我 得 失 之 紛 爭 而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及 人 人 , 就 有 妄 得 失 辨 別 之 紛 爭 推 行 的 決 定 。 』
一 也 』 。 財 : 「 節 制 ﹂ 義 。 在 後 面 有 詳 解 。 外 表 不 實 是 以 『 知 識 為 本 體 , 所 以 內 顯 不 誠 是 以 妄 我 慾 為
)
由 至 德 心 、 一 之 所 呈 , 至 道 、 性 、 中 之 所 現 , 則 獲 得 『 天 之 所 命 之 』 。 』 若 不 能 『 至 德 心 、 一 之 所 呈 ,
(
至 道 、 性 、 中 之 至 善 則 失 之 矣 。 』 楚 書 內 記 載 楚 國 大 夫 王 圍 言 之 : 『 楚 國 沒 有 什 麼 可 以 被 當 作 是 『 珍
能 獲 得 『 德 敦 厚 一 之 節 制 之 用 。 』 即 有 『 德 敦 厚 一 之 節 制 之 體 者 , 本 中 也 』 , 『 德 敦 一 節 制 之 用 者 , 末
過 , 即 無 不 及 也 』 此 即 獲 得 『 中 、 一 』 之 國 土 , 獲 得 『 中 、 一 』 之 國 土 , 此 即 獲 得 『 德 敦 厚 一 之 節 制 』 , 67
謹 慎 乎 學 無 過 , 習 無 不 及 也 的 德 行 』 ; 何 以 故 ? 中 庸 經 曰 : 『 茍 不 至 德 , 至 道 不 凝 焉 。 』 有 獲 得 『 即 無
與 準 則 , 就 是 失 去 『 性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中 、 一 之 國 土 』 。 此 正 確 所 以 『 道 德 君 子 首 要 致 意
事 物 之 大 本 與 準 則 , 即 能 獲 得 『 性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中 、 一 之 國 土 』 ; 若 失 去 眾 事 物 之 大 本
詩 云 : 『 維 天 之 命 , 於 穆 不 已 。 』 不 曾 有 改 變 。 』 『 中 道 、 性 、 一 規 律 、 節 制 。 』 若 能 獲 得 就 是 獲 得 眾
六 根 與 人 人 『 道 、 德 、 吾 、 中 』 的 教 師 能 配 合 上 天 的 本 旨 『 中 、 一 』 之 法 則 。 』 督 察 及 嚴 厲 在 奉 行 ,
D : 『 詩 經 大 雅 文 王 篇 言 之 : 『 殷 代 商 朝 『 中 道 、 性 、 一 規 律 、 節 制 在 沒 有 喪 失 時 』 , 曾 經 是 『 七 情 、
舅于則此失 犯常民有眾 曰。聚用, :』。。則 『 道是德失 亡 善故者國 人 則言,。 無 得悖本是 以 之而也故 為 ,出;君 寶 不者財子 , 善,者先 仁 則亦,慎 親 失悖末乎 以 之而也德 為 矣入。: 寶 。;外有 。 楚貨本德 』 書悖內此 曰而末有 :入,人 『 爭, 者 楚 民有 , 國 施人 亦 無 奪此 悖 以 。有 而 為 是土 出 寶 故, 。 , 財有 康 惟 聚土 誥 善 則此 曰 以 民有 : 為『散財 寶惟,, 。命財有 』不散財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第 七 情 是 「 女 ﹂ , 前 六 情 是 「 孫 女 ﹂ 。 ) 在 久 遠 之 亦 存 有 利 益 於 世 哉 ! ( 尚 : 「 久 遠 ﹂ ) 『 人 本 有 之 性
所 以 能 夠 保 護 與 教 化 我 達 到 『 毋 我 』 及 七 情 、 六 根 子 孫 眾 多 百 姓 ( 第 六 根 是 「 子 ﹂ , 前 五 根 是 「 孫 ﹂ 。
之 , 不 止 其 出 入 的 通 道 是 由 心 主 生 化 之 所 感 , 我 宰 物 用 之 所 覺 , 無 對 』 , 是 『 本 能 寬 容 廣 大 中 、 一 之 。 』
『 人 即 是 『 賢 與 聖 』 , 其 心 之 感 、 思 , 我 的 覺 、 慮 即 喜 愛 之 圓 融 諸 事 物 』 , 此 是 『 已 內 即 存 在 , 即 行 動
如 此 是 依 照 『 本 有 寬 容 道 盛 大 , 德 敦 厚 焉 , 人 本 有 之 性 技 能 是 不 用 學 』 , 如 果 自 己 『 具 有 能 流 行 之 』 ;
記 存 之 感 、 思 』 , 此 是 『 樂 善 大 焉 』 , ( 斷 斷 : 『 誠 實 不 二 毋 我 在 執 行 中 、 一 』 。 休 休 : 「 樂 善 ﹂ ﹂ 。 ) 其
兮 』 , ( 个 : 同 「 個 ﹂ ) 是 『 無 己 妄 之 辨 別 慮 』 , 『 即 無 有 知 識 妄 所 學 習 的 技 藝 』 , 其 『 心 感 之 、 即 無 妄
敗 』 , 秦 穆 公 作 誓 言 以 告 群 臣 之 : 『 如 果 有 一 個 『 中 吾 』 是 我 的 大 臣 則 能 『 誠 實 不 二 毋 我 在 執 行 中 、 一 』
D : 『 秦 誓 曰 : 是 周 書 中 的 篇 名 』 , 內 記 載 言 之 : 『 秦 穆 公 出 師 襲 鄭 國 , 在 回 師 到 峟 的 地 方 , 被 晉 國 所
驕所見 能尚若A 泰惡賢 保亦已: 以,而『我有有秦 失惡不唯子利之誓 之人能仁孫哉;曰 。之舉人黎!人: 『 』所,放民人之若 好舉流,之彥 ,而之亦有聖有 一 是不 ,曰技,个 其 謂能 迸殆, 臣 心 拂先 諸哉娼 , 好 人, 疾 四! 之斷 之命 以 』 夷 ;斷 性也 惡不兮 , , 之啻無 菑;不 ;若他 必見與 人自技 逮不同 之其, 夫善中 彥口其 身而國 聖出心 。不。 ,,休 是能此 而寔休 故退謂 違能焉 君,唯 之容, 子退仁 俾之其 有而人 不。如 大不, 通以有 道能為 ;能容 ,遠能 必,愛 寔保焉 忠過人 不我, 信也, 能子人 以。能 容孫之 得好惡 。黎有 以民技 之人人 不,, ,之。 68
所 言 沒 有 什 麼 可 以 被 當 作 『 珍 貴 』 , 『 惟 有 仁 慈 喜 愛 諸 物 , 是 道 、 性 親 自 其 親 善 』 被 當 作 『 珍 貴 』 。 』
公 重 耳 年 幼 時 , 因 其 父 王 聽 信 驪 姬 之 言 , 害 死 太 子 申 生 」 , 其 弟 重 耳 不 得 已 逃 亡 在 外 而 自 稱 「 亡 人 ﹂
貴 』 , 『 惟 有 親 自 道 、 性 之 至 善 』 是 以 被 當 作 『 珍 貴 』 。 』 舅 犯 曰 : 是 指 晉 文 公 重 耳 的 母 舅 言 之 : 「 晉 文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如務之 終者A 之財臣 者以: 『 何用;孟也財 生 矣者與獻;發 。,其子未身財 此必有曰有,有 謂自聚:府不大 『小斂『庫仁道 國人之畜財者: 不矣臣馬,以生 以;,乘非身之 利彼寧,其發者 為為有不財財眾 利善盜察者。, ,之臣於也未食 以,。雞。有之 義小』豚』上者 好寡 為人此; 仁; 利之謂伐 ,為 也使國冰 而之 』為不之 。國以家 下者 」家利, 不疾 好, ,為不 菑利畜 義用 害,牛 者之 並以; 也者 ;舒 至義百 未; ,為乘 雖利之 有則 有也家 好財 善。, 義恆 ,足 者長不 其矣 ,國畜 亦家聚 事。 無而斂 不仁
子 『 已 獲 得 廣 大 『 中 、 一 』 之 道 德 』 , 一 定 要 『 忠 誠 信 實 不 二 即 獲 得 之 , 若 傲 慢 驕 縱 即 會 失 去 之 。 』
正 確 稱 作 違 背 人 類 『 本 有 之 性 』 , 災 害 一 定 會 及 臨 在 夫 『 我 身 敗 名 裂 。 』 ( 菑 : 同 「 災 ﹂ 。 ) 此 所 以 君
行 善 的 人 之 所 如 此 , 是 因 為 有 『 知 識 妄 見 執 之 覺 、 慮 喜 愛 有 得 , 不 喜 愛 有 失 , 這 是 不 知 有 對 待 』 , 此 69
之 所 如 此 不 去 作 惡 , 是 因 為 有 知 識 得 失 辨 別 妄 得 之 覺 、 慮 』 , 此 是 人 為 喜 愛 福 德 就 討 厭 為 惡 , 討 厭 不
命 也 』 ; 『 識 解 有 不 善 的 行 為 而 不 能 夠 屏 退 , 能 屏 退 而 又 不 能 夠 遠 離 去 , 是 過 失 也 。 』 『 喜 愛 行 善 的 人
『 中 道 、 性 、 一 規 律 , 節 制 』 , 能 足 夠 『 舉 立 』 識 解 『 律 , 制 』 又 不 能 『 首 要 使 令 修 復 純 靜 不 己 之 天
夠 討 厭 不 是 『 本 有 人 性 的 行 為 。 』 能 夠 識 解 『 德 才 賢 人 所 尊 中 道 性 、 一 』 而 却 不 專 心 『 舉 立 』 所 識 解
此 稱 作 『 惟 獨 精 致 『 中 』 名 目 之 『 仁 』 以 流 行 之 用 之 能 夠 愛 護 教 化 七 情 、 六 根 之 人 民 及 人 人 』 , 亦 能
斥 在 閒 暇 與 諸 事 物 現 前 時 不 要 有 此 些 四 夷 , 四 不 正 , 五 不 是 』 不 可 給 他 跟 從 『 聚 集 在 於 中 、 一 之 國 土 』 。
一 』 名 目 之 『 仁 』 以 流 行 之 , 是 人 之 備 有 』 , 『 是 能 放 逐 無 有 律 、 制 之 知 識 得 失 所 造 成 的 妄 心 妄 我 及 排
與 教 化 我 達 到 毋 我 及 子 孫 眾 多 百 姓 , 亦 言 之 為 危 險 哉 ! 』 『 人 心 惟 危 , 道 心 惟 微 。 』 『 惟 獨 精 致 『 中 、
不 能 暢 通 被 塞 』 , ( 俾 : 「 使 ﹂ 。 ) 何 以 故 ? 『 物 蔽 也 』 ; 此 不 是 『 本 能 寬 容 廣 大 之 道 德 』 。 『 即 不 能 保 護
( 媢 : 「 忌 ﹂ 。 ) 『 人 之 修 持 達 及 賢 與 聖 』 , 若 違 背 『 中 、 一 之 法 則 』 而 使 用 『 知 識 妄 此 些 則 內 在 本 有
技 能 是 忌 有 知 識 妄 的 四 夷 , 四 不 正 , 五 不 是 , 此 些 疾 病 』 若 使 用 此 些 就 是 討 厭 『 純 靜 不 已 道 、 性 之 』 ;
古四子經今新解釋
無 『 道 過 至 、 道 性 』 , 、 、 即 性 中 需 、 靜 『 中 的 至 的 規 德 規 律 , 律 』 心 , , 、 靜 即 一 無 需 動 靜 『 的 象 至 節 、 德 制 靜 , , 無 心 『 、 一 不 一 』 動 動 以』 ; 的 發 此 節 之 是 制 中 『 , 節 『 至 , 中 道 』 德 , 以 厚 性 形 即 的 之 無 規 始 不 律 生 及 所 , 也 凝 放 為 聚 之 終 者 則 止 『 彌 』 , 中 綸 始』宇 顯 也 宙 『 、 』 至 盛 , 德 大 方 、 即 顯
成 「 圓 ﹂ 的 冰 塊 ; 冰 是 純 水 凝 結 透 明 無 雜 質 。 以 此 喻 : 『 中 道 、 性 、 一 規 律 , 節 制 , 純 而 不 雜 。
古 代 卿 大 夫 以 上 官 人 , 方 准 於 伐 取 冰 塊 用 以 祭 祀 。 鑿 取 冰 塊 需 用 寸 尺 的 『 規 矩
人 『 致 知 至 於 君 子 , 賢 人
』 是 富 有 『 心 性 之 修 持
』 無 需 太 重 生 計 利 益 的 『 得 失
』』 ,
, 始 能 鑿 取 成 「 方 』 『﹂ 至 ,
與 人 民 爭 奪 名 利 也 ;
共 乘 駕 一 車 官 祿 之 富 有 來 比 喻 : 『 初 學 道 的 士 人 致 知 仁 、 義 、 禮 、 智 共 乘 『 一 、 中
』 居 信
』 。 此 是 士
與 人 民 爭 奪 生 計 利 益 的 『 得 失
』 。 』 ( 豚 : 同 「 豬 ﹂ ) 曾 子 聖 人 借 古 代 士 人 初 試 為 大 夫 , 可 配 四 馬
蔑 說 之 : 『 古 代 士 人 初 試 為 大 夫 , 可 配 養 馬 匹 供 應 四 馬 共 乘 駕 一 車 之 富 有 , 無 必 要 舉 薦 飼 養 雞 , 豬 來
寓 中 , 『 中 和 之 理
』 , 無 聲 無 臭 無 名 、 行 迹 至 矣 !
』 ( 府 : 「 儲 藏 處 ﹂ 。 ) 魯 國 大 夫 孟 獻 子 , 仲 孫 氏
制 『 中 、 一
』 以 流 行 之 , 不 是 其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的 律 制 者 也 。
』
此 是 『 道 寓 德 , 德 寓 吾 , 名 吾 70
義 其 在 諸 事 物 現 前 時 沒 有 不 盡 物 之 性 者 也 』 ; 不 曾 有 獲 得 『 道 、 德 、 吾 、 中
』 儲 藏 處 的 書 庫 規 律 、 節
愛 中 、 一
七 情 、 六 』根 以』 形 發 之 揚 『 取 義 得 』 錢 及 財 『 。 禮 不 、 曾 智 有 、 呈 信 現 也 在 『 』 ; 心 不 上 曾 喜 有 愛 呈 中 現 、 在 一 『』 心 以 上 形 與 之 我 『 意 仁 下 』 喜 , 愛 而 中 『 、 我 一 意 以 下 流 無 行 有 之 不 仁 喜
者 , 使 用 之 是 在 發 揚 『 盡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物 之 性
』 , 若 不 是 『 仁 』 者 則 在 以 『 心 、 我 、 身 、
我 錯 又 慾』不 , 知 』 ; 若 尊 則 獲 中 此 得 道 『 使 、 道 用 、 之 性 德 是 、 、 『 一 我 律』 , 、 、 所 中 制 以 』者作 長』為 久 , 就 永 即 落 遠 能 入 充 『 『 實 舒 知 在 服 識 流 、 妄 行 心 這 矣 、 些 我 四 。 『 、 夷 中 德 身 , 、 、 四 心 七 不 、 情 正 一 、 , 、 六 五 節 根 不 制 齊 是 中 于 , 、 中 的 一 、 對 』一待 形』之 之 就 疾 『 『 病 仁 無 罪 』 妄 過
『 中 、 一 產 生 之 律 、 制 是 宇 宙 眾 事 物 之 大 本 與 準 則
』 , 『 若 疑 惑 此 中 、 一 者
』 , 是 缺 少 『 道 問 學 之 充 博 、
是 「 節 制 ﹂ 。 ( 易 、 地 天 泰 卦 象 曰 : 『 天 地 交 泰 , 后 以 「 財 ﹂ 成 天 地 之 道 , 輔 相 天 地 之 宜 , 以 左 右 民
在 天 地 ; 在 人 之 性 ; 在 物 之 物 , 以 顯 生 生 不 息 其 序 』 ; 『 所 獲 得 是 廣 大 中 、 一 之 律 , 制 , 天 之 所 命 』 。 ( 財 』 : )
D : 『 產 生 中 德 、 心 、 一 的 節 制 , 是 中 道 、 性 、 一 的 規 律 , 所 以 中 德 、 心 、 一 以 中 、 一 形 之 在 宇 宙 ;
古太學經今新章句解
為 利 益 也
那 何 必 如 此 』 。 矣 ﹂ 。 此 稱 作 『 中 、 一
』 之 國 土 不 使 用 私 利 作 為 利 益 , 『 使 用 是 『 中 、 一
』 以 形 之 『 義
』 作
能 能 取 得 有 所 喜 好 者
』 , ( 可 取 的 所 用 。 ) 不 過 也 沒 有 能 及 此 『 中 道 、 性 中 、 一 即 無 過 , 即 無 不 及 也
』
以 『 得 失 之
』 在 支 使 引 導 治 理 國 與 家 , 這 樣 是 造 成 天 災 、 人 為 禍 害 一 齊 到 達 降 臨 , 雖 然 『 知 識 妄 的 才
一 定 自 己 會 從 事 不 正 行 為 之 小 人 矣 ; 那 個 『 知 識 妄 的 才 能 之 作 為 是 喜 好 從 事 得 失 之 。
』 行 為 不 正 之 是
以 來 國 與 家 如 果 而 從 事 在 『 知 識 妄 的 才 能 使 用 者 』 , ( 此 「 財 ﹂ 字 是 指 「 才 能 ﹂ 。 不 是 「 節 制 ﹂ 財 ﹂ 字 。 )
信 中 『 ︿ 中我吾 、 ﹀ 一 之 』 賊 之 盜 國 大 土 臣 。
』 』 不 使 用 私 利 作 為 利 益 , 所 使 用 是 『 中 、 一
』 以 形 之 『 義
』 作 為 利 益 也 。 長 久
71
若 是 此 者 , 此 稱 作 『 性 、 心 、 我 、 身 、 七 情 、 六 根 所 流 行 是 仁 、 義 、 禮 、 智 、
聚 妄 我 之 大 臣 , 如 果 要 跟 從 其 積 蓄 『 知 識 所 收 聚 妄 我 的 大 臣 , 寧 願 存 有 損 已 利 人 『 中 道 、 性 、 一 所 集 聚
七 情 、 六 根
』 之 家 齊 于 『 中 、 一
』 。 』 至 此 是 『 君 子 毋 我 及 賢 人 之 持 行 。
』 所 以 無 需 積 蓄 『 知 識 所 收
是 以 四 馬 共 乘 駕 一 車 , 來 喻 : 『 本 有 內 在 之 『 中 』 乘 統 四 端 , 『 感 即 通 , 覺 即 用 。
』 是 以 『 心 、 我 、 身 、
一 乘 之 車 : 是 四 馬 共 乘 一 車 。
百 乘 之 家 : 是 有 封 地 的 卿 大 夫 , 擁 有 百 乘 之 車 富 有 的 官 祿 。
『 心 性 之 修 持
』 無 需 太 重 生 計 『 得 失 之 名 利 。
』
官 祿 之 富 有 無 需 飼 養 牛 羊 來 與 人 民 爭 奪 生 計 利 益 的 『 得 失
』 。 此 喻 : 『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獨 。
』 已 有 富 有
道 , 性 、 所 凝 聚 之 中 、 一
』 , 但 也 不 可 有 『 中 、 一 的 名 迹 、 行 迹 矣 !
』 此 是 曾 子 聖 人 借 「 伐 冰 之 家 ﹂
心 、 一 的 節 制 , 動 無 動 象 , 動 無 不 靜
』 之 『 一 』 , 此 是 『 律 、 制 終 則 卷 之 則 退 藏 於 密 之 靜
』 , 則 『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