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盡漏(不斷煩惱) 如何理解《⼩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大正8,568c〜~) 中所說的「不盡漏」? (《空之探究講義》p245)
〜~引⽤用印順導師著作之說〜~ 道⼀一法師 編講於 中華佛教⻘青年會 2015-04-19
約世俗諦說
約「不斷煩惱」說(2-1) •
不斷結使,為菩薩道的特勝!佛舉喻說:「迦葉!譬如」 穀⿆麥,「種在空中,⽽而能⽣生⾧長」苗葉,開花結實,那是 「從本」際──無始「已來,無有是處」,絕無可能的。
•
這樣,在修⾏行菩薩道時,如「菩薩取證」空性,斷除煩 惱,以為到達了究竟,參學事畢,那就如種在空中⼀一樣。
•
雖畢竟清淨,⽽而要他「增⾧長佛法」,圓成佛道,也是「終 無是處」的了!這因為取證空性,煩惱就斷了。
•
⽣生死要在煩惱⽔水滋潤業種的情況下,才會⽣生起。如煩惱斷 了,⽣生死就不能再起,菩薩也就不能⾧長在⽣生死中廣度眾⽣生 了。 《寶積經講記》(p136-137)
約「不斷煩惱」說(2-2) •
佛⼜又反過來告訴「迦葉:譬如種在」肥沃的「良⽥田」,雖 不⼤大清淨,卻「能⽣生⾧長」苗葉,開花結實。這樣「迦葉」! 真正的「菩薩」,也是如此。
•
在修⾏行道中,如悲⼼心還沒有深切,願⼒力還沒有宏⼤大,般若 還沒有五度來扶助,那就不求取證,盡量降伏麤重煩惱, 削弱煩惱的勢⼒力,⽽而仍保「有諸結使」。
•
結是三結等;使是七使(或譯隨眠,以隨逐⾏行⼈人,增⾧長煩 惱得名)。菩薩沒有斷除這些煩惱,所以在所修的聖道─ ─戒定慧中,「雜」有煩惱等「世間法」。也就因此,在 ⽣生死中度眾⽣生,「能⾧長佛法」了。 《寶積經講記》(p136-137)
約「不離⽣生死」說(3-1) •
⽣生死,指⽣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起的意思。
•
本來,不斷煩惱與不離⽣生死,是不相離的,⼀一約雜染因 說,⼀一約雜染果說。
•
如來慈悲⼼心深,再舉喻來說明。
《寶積經講記》(p137-138)
約「不離⽣生死」說(3-2) •
「譬如⾼高原陸地」,⾮非常乾燥潔淨,卻「不⽣生蓮花。
•
菩薩」也「如是」,如取證空性,「於無為中」──無差 別真如性中,以為所作已辦,更沒有事了。
•
由於清淨寂滅,也就「不⽣生佛」的功德「法」。
《寶積經講記》(p137-138)
約「不離⽣生死」說(3-3) •
反之,「迦葉!譬如卑濕淤泥中」,雖是污穢的,卻能 「⽣生蓮花。
•
菩薩」也如是,不證空性,不斷煩惱,不離⽣生死,與邪惡 苦惱的⽣生死眾⽣生在⼀一起,也就能救度「⽣生死淤泥」中的 「邪定眾⽣生」。
•
這樣的悲願深廣,才「能⽣生佛法」。
《寶積經講記》(p137-138)
約「煩惱粗細」說 •
不斷煩惱,只是不斷,⽽而猛利、相續煩惱,能造作重⼤大罪 業的,還是要伏除的。
•
只是制伏了煩惱,淨化了煩惱(如馴養了猛獸⼀一樣),留 ⼀一些煩惱,才能⾧長在⽣生死,利益眾⽣生。
•
這樣,對菩薩修⾏行成佛來說,如有善巧⽅方便,煩惱是有相 當意義的。
《印度佛教思想史》(p105)
約勝義諦說
約「煩惱⾃自性本空」說(5-1) •
「佛法」說斷貪瞋癡等煩惱,然菩薩無量無數劫中願度眾 ⽣生,不斷煩惱(斷即墮⼩小乘涅槃)。
•
煩惱本性空寂,煩惱實性即是菩提:「菩提與貪欲,是⼀一 ⽽而⾮非⼆二」。
•
「貪欲之實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實性,亦是貪欲性。 是⼆二法⼀一相,所謂是無相」。
•
菩薩深觀煩惱性空,如知賊是賊,賊不能為害,故菩薩於 ⽣生死中,「不斷煩惱,勤⾏行精進」。
《華⾬雨集第四冊》(p294)
約「煩惱⾃自性本空」說(5-2) •
修學佛法,主要的是斷煩惱,解脫⽣生死,如本論所說的無明滅。 但⼤大乘佛法中,也說不斷煩惱。
•
這因沒有煩惱的實相可破,只要體解煩惱本性空寂,本來寂 靜,⾃自性涅槃,這就可以離煩惱得解脫了!
•
如晚間誤認繩⼦子為蛇,⽣生起極⼤大的恐怖,感到無限的苦痛。要 消釋他的痛苦恐怖,只需指明這是繩,理解了這裡根本沒有蛇, 那他⼀一切恐怖與痛苦,⽴立刻就消失無有了。
•
所以理解無煩惱可斷,這才是真正的斷煩惱;無⽣生死可了,這 才是真正的了⽣生死。從勝義中說無煩惱可滅;世俗諦中,⼤大有 煩惱可斷。但這樣的斷煩惱,與不斷是相成⽽而不是⽭矛盾的。因 為不斷,所以可斷;也因可斷,才知他實無⾃自性可斷呢? 《中觀論頌講記》(p430-431)
約「煩惱⾃自性本空」說(5-3) •
假定以為「先」前的諸法是實「有,⽽而」現「今」才歸於 滅「無」,那⼜又犯了「斷滅」的過失!
•
拿煩惱說吧:實有⾃自性者,說先有煩惱,後來斷了煩惱, 就可涅槃解脫了。
•
⼤大乘佛法說不斷煩惱,這就因為⾒見到實有者的先有現無, 有斷滅過失,所以開顯煩惱的⾃自性本空;假名斷⽽而實無所 斷。
•
否則,煩惱有實⾃自性,就不可斷;不可斷⽽而斷,就犯破壞 法相的斷滅過了! 《中觀論頌講記》(p257)
約「煩惱⾃自性本空」說(5-4)
•
智慧既能有⼒力破煩惱,煩惱也有⼒力蒙蔽智慧。
•
豈不要成個相持不下的局⾯面,還能說破嗎?
•
⼤大乘的不斷煩惱,煩惱悟時即菩提,都在這性空的⾒見地上 成⽴立。
《中觀論頌講記》(p156)
約「煩惱⾃自性本空」說(5-5) •
『般若經』只說「觀空⽽而不證實際」(不斷煩惱,也就不 ⼊入涅槃),「⽂文殊法⾨門」才明確的表達出來──菩薩不斷 煩惱。但不斷煩惱,並不與煩惱共住,如『思益梵天所問 經』卷⼆二(⼤大正15,44下)說:「今無貪、恚、癡,亦不 盡滅。……善知顛倒實性故,無妄想分別,是以無貪、 恚、癡。……⼀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貪、恚、癡相」。
•
沒有貪、瞋、癡,卻⼜又沒有滅盡。這因為貪、瞋、癡本性 ⾃自離、不可得,所以沒有可滅盡的。「世間畢竟是滅盡 相,以是義故、相不可盡。何以故?以是盡故,不復更 盡」。本來是滅,更沒有可滅的,所以不斷,這就是「雖 ⾏行於世間,如蓮華不染,亦不壞世間,通達法性故」。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971-972)
約「⽣生死涅槃如幻」說 •
唯有了達得⽣生死與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才能不如凡 夫的戀著⽣生死,也不像⼩小乘那樣的以「三界為牢獄,⽣生死 如冤家」⽽而厭離他,急求擺脫他。
•
這才能不如凡夫那樣的怖畏涅槃,能深知涅槃的功德,⽽而 也不像⼩小乘那樣的急趣涅槃。
《學佛三要》(p150-151)
約菩薩⾏行說
約「偏重修福 慧」說(2-1) (慈悲)
•
菩薩的修⾏行,如本⽣生談所說,或作⺩王公、宰官,或作商⼈人、 農⼯工,或作學者、航海家等。
•
側重於利益有情的事業,不惜犧牲⾃自⼰己,充滿了慈悲智慧 的精進,這不是⼀一般聲聞弟⼦子所及的。
•
菩薩如出家,即像《彌勒上⽣生經》說:「不修禪定,不斷 煩惱」。
•
這是急于為眾⽽而不是急於為⼰己的;是福慧並重⽽而不是偏於 理智的;是重慧⽽而不重定的;是不離世間利濟事業⽽而淨⾃自 ⼼心,不是厭世隱遁⽽而求解脫的。 《佛法概論》(p201)
約「偏重修福 慧」說(2-2) (慈悲)
•
佛世的阿難,為了多聞正法,侍奉佛陀,不願意急證阿羅 漢;
•
沓婆得阿羅漢後,為了廣集福德⽽而知僧事;
•
富樓那冒險去化導獷悍的邊民,都近似菩薩的作⾵風。
•
這類重於為他的根性,在佛法的流⾏行中,逐漸開拓出⼤大乘, 顯⽰示釋尊正覺的真義。
《佛法概論》(p201)
約「禪要與悲智」說 •
菩薩禪要與悲智相應,從⼀一切處去實踐,做到動定靜也 定,如維摩詰所說的那樣。
•
《中含‧⻯⿓龍象經》也說:「內⼼心⾄至善定,⻯⿓龍(喻佛)⾏行⽌止俱 定,坐定臥亦定,⻯⿓龍⼀一切時定」。
•
⼜又如彌勒菩薩那樣的「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可作初學 菩薩⾏行的模範。
•
因為如悲⼼心不⾜足,功德不⾜足,急急的修定,不是落於外道 「味定」,就落⼊入聲聞「證實際」的窠⺽⾅臼。禪定是六度的 ⼀一度,但應先從悲智中努⼒力。 《佛法概論》(p256)
約「教乘差別」說 •
⼈人乘是側重施戒的,天乘⼜又加禪定;出世法再加無我慧。 當時出世法,雖可說全部是聲聞乘,但也還偶有菩薩,菩 薩是側重利他的。
•
在⼀一般聲聞弟⼦子看來,菩薩雖在僧中持戒,但「不修禪 定,不斷煩惱」。所以聲聞是側重因定發慧的,菩薩是注 重布施持戒的。據初期佛教的解說,在智慧上講,聲聞、 菩薩,都是觀察無常⽽而厭離世間的。
•
總結起來作⼤大體上的分別,⼈人乘是世間樂⾏行者的改善;天 乘是世間苦⾏行者的救濟;聲聞、緣覺乘是引導苦⾏行者出世 的,菩薩乘是引導樂⾏行者出世的。 《華⾬雨集第四冊》(p102)
約「三⼤大⼼心要」說(2-1) •
在⽣生死中浮沈,因信願,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逐漸 的調伏煩惱,能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子。不 斷煩惱(瞋,忿,恨,惱,嫉,害等,與慈悲相違反的, ⼀一定要伏除不起),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
•
時時以眾⽣生的苦痛為苦痛,眾⽣生的利樂為利樂;我⾒見⼀一天 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麼墮落?
•
唯有專為⾃自⼰己打算的,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
《學佛三要》(p150-151) 《華⾬雨集第四冊》(p68-69)
約「三⼤大⼼心要」說(2-2) •
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 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中觀與瑜伽宗的共義。
•
釋尊在經中說:「我往昔中多住空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這與聲聞⾏行的多修⽣生死無常故苦,厭離⼼心深, 是⾮非常不同的。
•
⼤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 薩⾏行的成佛⼤大⽅方便。這種空性勝解,或稱「真空⾒見」,要 從聞思⽽而進向修習,以信願、慈悲來助成。
《學佛三要》(p150-151)
總結 世俗諦
留惑潤⽣生,度化有情 不斷煩惱(瞋,忿,恨,惱,嫉,害 等,與慈悲相違反的,⼀一定要伏除不 起),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
勝義諦
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如幻如化
菩薩⾏行
福慧並重、禪要與悲智相應、布施持戒 從聞思⽽而進向修習(勝解空性),以 信願、慈悲來助成
回向 以此功德種善根 累世冤親同沾恩 由斯解脫諸苦惱 共證菩提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