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the nature》no 140電子版

Page 1


火山的遺物北海岸西段 -淡水、金山間地形趣味

圖、文/楊貴三、葉志杰

淡水至白沙灣間的地勢佝僂、重複著高低起伏,陸地彷彿有 浪;反觀白沙灣至金山段則委身在海階崖之下。於是我們一 路走過弧形海岸、海階、火成階地、風稜石、海蝕門、老梅 石槽、青山瀑布等,嘗試說明地形的特徵與成因。

楊貴三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退休教授

葉志杰 臺灣人地學工作室專事寫作

臺灣人地學工作室

著有《聽看東港》 (野人出版社)、 《林口志》、 《萬巒志》、

著有《重修臺灣省通志・土地志・氣候篇》、《臺 灣全志・土地志・地形篇》、《續修臺北市志・土 地志・自然環境篇》等書。

《太麻里志》、《左鎮志》、《觀音志》、《長濱志》等書。

大自然季刊

81

Email:ccyech@gmail.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Human.and.opology.of.Taiwan/


切割海階的河谷,其兩側斜坡,昔日大多開 闢為梯田,後多荒廢,今尚種植者以三芝區 橫山附近較多。

北 20 線所經的海階崖頂部出露圓礫石

弧形海岸與大屯火山群的關係

怎麼區別海階與火成階地?

淡水、金山間海岸屬於台灣北海岸的西

在淡水、跳石間的海岸地帶,山勢有點

段,海岸線大致呈向西北凸出的弧形,線條優

像樓梯狀、向海緩緩傾斜,這稱作階地地形。

雅、甚是罕見。但東段的金山、基隆間海岸,

緊鄰海岸的階地通常是海階,但這裡卻摻入火

卻是岬灣相間,這兩者有著明顯的差異,但為

成岩的變數,那麼,究竟是海階或火成階地?

何會這樣?

所謂海階,是指原本海邊的濱台(海蝕平台)

當我們翻閱 2015 年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

經地盤抬升與海面下降的綜合結果。野外判斷

的地質圖找尋解答,圖上密密麻麻標示 Ch(乾

是否為海階的證據,大略有覆瓦向內陸且淘選

華火山泥流)、Fk(富貴角安山岩),這類專

良好、大小均一、顆粒支持(grain-supported)

有學術名詞艱澀難懂,常讓一般人閱讀生畏。

的圓礫、含貝殼等化石、階崖與海岸線平行

其實把它簡化後,所得到的概念就是火成岩,

等。反觀火成階地的構成物質是不含化石的火

也就是火山活動的產物。

山熔岩或碎屑,前者呈整層塊狀,後者具有稜

那麼,這些火成岩的材料源自哪裡?根據現有

角、大小不一。

的研究,來自東南方毗鄰的大屯火山群,時間

前人研究判定本區高度 220 公尺以下為海

是早已遠颺的 280 萬年前迄 5,500 年前。雖然,

階,220 公尺以上為火成階地。海階分兩段,

無人親睹這場激烈的火山噴發,但一切訊息都

包括高度 10 公尺的低位海階與 30 ~ 220 公尺

儲存在地形、地質裡。

之高位海階。經野外踏查後,證據最充分的地

從現存的證據模擬、拼湊,當時大屯火

區是跳石至老梅沿海一帶,其次為北 6、8、9、

山群各火山體陸續噴發,其中源自竹子山至

15 等線路旁,其餘地區尚須更詳細的調查後,

小觀音山一系列火山的泥流,幾乎呈扇狀等

方能證實。

距地朝海岸漫散開來,形成優美的弧形海岸,

階面上覆的數公尺厚紅土,為火山灰風化

就像拉勻攤開的新娘裙襬。其後,一道熔岩流

所形成,其年代超過 3 萬年。紅土下方圓磨度

冒著泡泡、噴衝煙氣,從山頭一路滾流下坡,

良好的礫石,其岩性有火成的安山岩,也有變

向北側大海竄出富貴角、麟山鼻兩個尖角,而

質的砂岩,前者源於竹子山與小觀音山,後者

富貴角還伸突成台灣本島的極北之境,末端矗

源自古新店溪;其經過早期波浪的滾磨作用而

立著一座燈塔。之所以取名為富貴角,由來

變圓;又經淘選作用而大小均一;還經衝濺作

係 16 世紀荷蘭人搭船經過附近海域,稱其為

用,使礫石的覆瓦排列傾向內陸,回濺的作用

Hoek,意即岬角,後來漢人將其譯音為今名。

使細顆粒帶往海中,而留下顆粒支持的圓礫。 82 大自然季刊


前一段文字或許不容易懂,這也是地

臺灣少見的風稜石

形、地質旅遊的另一障礙。除了專有名詞

風稜石多見於礫質沙漠,在台灣很少

之外,超越人的生命經驗而難以想像,又

見,卻是富貴角與麟山鼻的另類風土物產。

因跨越時空、時間尺度漫長。其實,這些

這又是為什麼?若要判定風稜石,方法得

不過是迷障,大自然的運行大抵有其規則,

從岩性、營力、工具等基本條件入手,也

現在怎樣、以前就怎樣,簡單說就是以今

就是強風、多沙、裸地、硬岩。

知古,看看今日跳石至石門海岸礫灘的礫

這裡的風稜石之面與稜,其生成與形

石,差可領悟前述道理。

狀先是取決於安山岩崩解而成的裂面,像

這段跳石至石門之間的海岸路,在二

是粗胚。等到每年 9-3 月盛行東北季風,風

號省道完成以前,巨礫磊磊,行走其間均

力強勁,海灘的沙子被吹往沿岸裸露、堅

需「跳石」而過,或因戲謔而稱為「跳石

硬的安山岩塊,風沙經過無數次的練習、

海岸」。

琢磨、修飾,部分還乘隙鑽磨出孔洞,終

此地海階受放射狀順向河切割,呈大致平

成漂亮的風稜石成品。風也控制其分布位

行之長條階地,因此,2 號省道呈波浪狀起

置,主要位於面迎東北季風、風蝕較強的

伏橫過。而聯絡二號省道與 101 市道的十數

岬角灘安山岩裸露地區;且,風造成了沙

條區道則位於階面,河谷兩側斜坡多開闢

丘西移,掩埋了崩解的安山岩塊,以致東

為梯田。早期梯田多種植水稻、筊白筍,

側多見於西側。

今多荒廢,僅偶見於橫山一帶。

仔細瞧瞧風稜石之外觀特徵,整體有

火成階地如大坑頭、戲坪埔兩地,高

多條稜線,並具有一面或多面被磨得光滑

度 分 別 為 360 ~ 440、190 ~ 250 公 尺, 由

的劈磨面,劈磨面上被風蝕成孔穴、溝槽

兩期熔岩流構成明顯的高低兩階,並顯示

和稜脊。風稜石之產狀有三:一為巨塊安

熔岩流的舌狀地貌。

山岩被埋於沙丘中,其頂部露出風蝕者; 二為安山岩之大塊散布於礫灘或沙灘上, 任何強風均不得將其轉動之情形下受風蝕 者,部分叠砌成城堡狀的岩堡(tor)地形; 三為小塊之安山岩塊,因易受轉動,故稜 面數目多而呈奇形怪狀者。

此段海岸因風力強勁,岬角間的海灣常見沙灘堆積, 且西側多於東側。沙灘的料源,除了少數是灰黑色 的磁鐵沙之外,也見遭海浪打碎的貝殼殘片,因質 地較輕,常覆蓋在沙灘表面。

大自然季刊

83

風稜石,拍攝於麟山鼻。


火山泥流的明顯層次,火山碎屑物呈現出粒徑混雜、淘選差及基質支持,拍攝於石門海蝕門。

來到石門看海蝕門 石門附近海岸、2 號省道旁邊之海蝕門,洞頂 高度 7 公尺餘,洞底 1.5 公尺,為海浪沿地層軟弱 處不斷侵蝕,先形成海蝕洞,再打穿岬角後形成 海蝕門,最終離水而成者。 該地由凝灰角礫岩構成,具有明顯層次,為火 山泥流堆積的特徵之一。這裡提到的「明顯層次」, 是因火山泥流是火山碎屑與水混合的土石流,其 產狀通常呈現為各種粒徑混雜、淘選極差及基質 支持(matrix-supported)的火山碎屑物,一旦隨搬

石門,係因海蝕門而得名。

運距離越遠,平均粒徑就會越小且淘選越佳,具 層理的透鏡狀砂層比例也隨之增加,且透鏡狀砂 層可能夾雜類似河相的槽狀或平面狀交錯層理。 此外,火山泥流中較大岩塊在搬運磨蝕作用 之下,成為有稜無角的形狀。臺灣北部造山抬升 快、地震頻繁及濕熱多雨等自然條件之下,若遇 火山爆發,皆有利於火山泥流的發生。 火山泥流很容易與火山碎屑流產物混淆。火山碎 屑流是火山噴發柱(eruption cylinder)因重力向外 崩塌、沈降、流動、堆積的火山產物,產狀以塊 狀為主,具稜角,淘選度差,具凝灰基質為底的 基質支持結構,且通常缺乏層理。石門是觀察並

跳石至老梅沿海一帶的海階,頂部覆蓋紅土,其下 為圓磨度良好的礫石,覆瓦朝向內陸,拍攝於王公 橋。( 左 )

區別火山泥流與火山碎屑流的最佳地點。 84 大自然季刊


到底是藻礁、灘岩還是砂岩?

實際上,此地地層為火山泥流中所夾

老梅溪口至富貴角東側海邊的岩層到

的厚層火山岩屑砂岩,偶含火山礫,與「灘

底是藻礁、灘岩或砂岩?這裡頭存在一些

岩」的組成並不相同。

不同見解,對於如此重要且知名度高的自

因此,我們認為,老梅海岸的地層不

然地景,應該有必要釐清。

是藻礁或灘岩,而是火山泥流中的砂岩。

藻礁為石灰藻(calcareous algae)經由

老梅海岸有近千條的石槽,乃是海浪沿著

鈣化作用沈積碳酸鈣,周而復始慢慢地沈

地層的軟弱處(少數沿節理)侵蝕形成的

積成的礁體。然而,此地係以綠藻類石蓴

海蝕溝,與海浪前進的方向平行。每年 2

為主、附著於礁岩,並不造礁,何來藻礁?

到 4 月,岩層上長滿了綠色的藻類,形成

另外又說是「灘岩」。灘岩係地下水溶解

特殊的景觀。

含石灰質的珊瑚礁或貝類等岩層,流出沙

考察此地時,也發現零星的單一壺穴。這

灘時,灘沙受熱而被碳酸鈣膠結所形成者,

讓我們聯想到,石槽是否為壺穴發育到老

外觀似水泥,滴上稀鹽酸會冒泡。台灣著

年期所形成的壺溝地形?以及其大略平行,

名的灘岩分布地,是澎湖的吉貝嶼與花蓮

有些彎曲的石槽走向與火山泥流的流向是

的七星潭。

否有關?這等疑點還尚待研究。

老梅石槽數量達近千條,乃是海浪沿著地層的軟弱 處(少數沿節理)侵蝕而成的海蝕溝,後方依序為 沙丘、聚落、火成階地。

老梅石槽偶見單一壺穴,石槽是否為壺溝?

大自然季刊

85

老梅石槽


唯美的白沙灣是戲水勝地,卻潛藏裂流危險,須格外留意。

黑沙灘與白沙灣 沙灘多分布在岬角間的海灣,如白沙灣、淺水灣、老梅溪口。地形原因是該處海浪較小, 轉盛行堆積作用;又因波浪與風力吹送的緣故,西側較東側容易堆積沙子。而沙灘的料源, 主要是河流及海流所帶來的沙子,也見遭海浪打碎的貝殼殘片,因質地較輕,常在沙灘表面 鋪上薄薄一層,形成白色的貝殼沙灘,白沙灣即因此得名。 白沙、湛藍海水、透白陽光的搭配,總給人一種浪漫唯美的視覺美學,多數人無法抗拒 其誘惑,解衣戲水、逐浪嬉鬧,後開闢為海水浴場。但這海域卻隱藏裂流(rip current,離岸 流)的危險,須謹記北觀處所設的警告標誌牌說明,要非常小心地避開,以免溺水。 所謂裂流,是指當非平行海灘的波浪入射後,比如弧形的白沙灣,會形成沿岸流;兩側沿岸 流往中央地帶匯聚時,則會產生離岸方向的水流,衝出外海,此即為裂流。站在岸邊可先初步判 斷,深色無浪花的水域通常為裂流所在。 白沙灣的裂流分成兩種:一為常態性裂流,分布兩側近礁岩處;另一為移動性裂流,分 布兩側礁岩之間。若不小心陷入裂流水域時,切勿心慌,急於掉頭而逆流游向岸,這樣只會 耗盡體力、困陷離岸流而帶往外海。而是要先漂浮水面,再順水勢斜向游往岸邊或平行岸邊, 也就是向左或向右迂迴游出裂流範圍,再折回游上岸。 而老梅溪發源自含有磁鐵礦的竹子火山,溪水將磁鐵礦搬運而堆積於河口,形成表面鋪 著一層黑色沙子的沙灘。若持磁鐵漸漸靠近,因磁性吸附而在磁鐵表面出現黑色針簇狀之物, 其即磁鐵沙。在大屯火山群中的菜公坑山與紗帽山上的岩塊也因含磁鐵礦,會使羅盤(羅經) 磁針偏轉,故該岩塊被稱為「反經石」。

86 大自然季刊


秀麗的青山瀑布 青山瀑布位在新北市石門區老梅溪上游, 我們從老梅轉入北 17 線,途經豬槽潭,行約 5 公里至步道口,緣溪行約 40 分鐘抵達瀑布。 沿途散置許多安山岩落岩塊,呈多個稜與面, 為前述風稜石之粗胚。瀑布高約 15 公尺,上 段寬僅 1 公尺,下段析分成 3 股,彷如三根長 指擒住黑色岩塊,屬細長型瀑布。瀑壁全由安 山岩熔岩構成,此岩層極為堅硬,溪水下切不 易,造成河道的落差而形成瀑布,也因而少有 崩塌後退的現象。

每到 9-3 月東北季風盛行的季節,北海岸 飽受風雨肆虐,一些居民不耐惡劣天候而他 遷,留下空蕩蕩樓房,連樹也被剃頭,俗稱 風剪樹,拍攝於北 15 公路北端。

下沖的瀑水造成瀑布下方的瀑潭。瀑壁岩 層呈現由右向左傾斜的紋路,推知為早期竹子 火山熔岩流向北流經的痕跡。瀑布南側(嵩山 D火山)與步道口東北側(嵩山E火山)各有 一熔岩穹丘(鐘狀火山),為黏度較大的熔岩 構成,可能均是竹子火山的寄生火山。 探訪注意事項 1. 北海岸西段的岬角間常呈凹入的海灣,容易 堆積沙灘。若要游泳戲水,除了先查詢中央 氣象局 APP 的潮汐、風浪觀測,更須詳讀、 謹記告示牌說明,以及是否設有救生員,尤

富貴角燈塔,位於台灣本島的極北末端,是 座黑白色塊分明的八角形燈塔。

其注意裂流現象。 2. 青山瀑布步道蜿蜒於林蔭間、老梅溪畔,下 過雨後需留意步道濕滑,踩踏石塊時應挑乾 燥、無青苔者,並注意高低落差。 3. 安山岩熔岩雖然岩性堅硬,但常因節理而裂 解、崩落,在颱風、豪雨過後須注意落石, 步道上的落岩塊即為證明,尤其避免在瀑潭 玩水、攀岩。 4. 老梅石槽雖非藻礁,但應避免踩踏,維護這 珍貴的自然地景。

大自然季刊

87

跳石海岸,礫石沉積方式是典型的顆粒支 持,礫石互相碰觸而趨於安定;受波浪的衝 濺作用而使其覆瓦朝向內陸。


青山瀑布,屬於細長型瀑布。瀑壁岩層上,可見由右向左傾斜的流紋,應是早期竹子火山熔岩流向 北流動的痕跡。

88 大自然季刊


校園諾亞方舟- 淺山生物保種計畫 以新北市八里國中為例

八里國中位於觀音山山腳,校園座落於蓊綠的山林 之中,還能遠眺台北港的湛藍,依山傍海,具有發 展環境教育極佳的先天優勢。本文將以八里國中為 例,介紹校園諾亞方舟的精神與意涵。

圖、文/王俊凱 新北市立八里國中

大自然季刊

89


學校是為學齡中國民提供學習環境的

校園諾亞方舟的精神與意涵

機構,除了課本的知識,也提供如境教等

學校要進行計畫前,首先需進行生物

潛在課程,透過美化與綠化校園,營造適

資源盤點,透過校園生態踏查,瞭解周遭

合學習的環境,並成為國民環境教育的基

的生態環境,以選擇適當的目標物種進行

地。因此,學校是都市中天然的綠地,甚

復育。接著營造校園棲地,當有了良好的

至許多學校就直接位於淺山環境中,提供

棲地後,周遭的動物便會定居校園,變成

了野生動植物良好的棲地,是天然的庇護

野生動植物的新樂園,但不同的物種需要

所。同時這些校園中的生物,也是課堂中

不同的棲地,因此不會有固定的模版,也

最好的教學教具,更是環境教育、環境美

無法以同一種方式進行改造。最後規劃課

學與生命教育的極佳素材。

程,帶著學生一同參與復育計畫,有了課 程搭配,諾亞方舟就能夠永續發展而不僅 是曇花一現。本文將以八里國中執行新北 市原生物種復育的諾亞方舟計畫為例,介 紹幾種校園常見的生物,以及我們如何營 造棲地進行保種與復育。

90 大自然季刊


獨角仙與八里國中校門

七八月時光臘樹的獨角仙大爆發

獨角仙的幼蟲 - 雞母蟲

獨角仙 - 光臘樹與落葉堆肥區

八里國中所在的觀音山就本來就存在著獨

獨角仙是台灣低海拔常見的甲蟲,每

角仙族群,多年前的總務主任種下了幾棵

年夏天是成蟲最容易觀察到的季節。這時

光臘樹,當時並無獨角仙出沒,但數年後

除了可以在夜間的路燈下找到趨光的個體

小樹苗長成了大樹,加上落葉堆肥區的營

外,獨角仙還非常喜歡光臘樹,牠會用口

造,漸漸的開始有獨角仙活動,近年來族

器將光臘樹磨破吸食樹液。獨角仙的雄蟲

群數量更是日益龐大,每年七八月,校園

長有犄角,用以打架來爭奪食物、地盤或

的獨角仙開始大爆發,常可看到光蠟樹上

雌蟲,而雌獨角仙則沒有犄角的構造。

成群的獨角仙在吸食樹液。而獨角仙刮食

獨角仙屬完全變態的昆蟲,幼蟲與成蟲型

後的光臘樹幹流出樹液,又吸引了虎頭蜂、

態上有著非常劇烈的改變,並具有蛹期。

金龜子、蝴蝶甚至鍬形蟲等許多昆蟲前來

獨角仙的幼蟲稱為雞母蟲,以腐植土為食,

吸食,更豐富了整體的生態。其中,雖然

因此學校如果要復育獨角仙,除了光臘樹

虎頭蜂人人聞之色變,但牠們只是前來覓

的種植外,更重要的就是要營造枯枝落葉

食的工蜂,只要不去干擾牠們,也沒有攻

的堆肥區,以便讓母蟲產卵和幼蟲生長。

擊人的危險。

大自然季刊

91


獨居蜂旅館 - 實際行動保育授粉昆蟲 獨居蜂是一種很特別的蜂類,例如切葉 蜂、蜾蠃、蘆蜂等。我們一般熟知的蜜蜂與虎頭蜂都群居具 有社會性;獨居蜂卻不同,牠們自己獨來獨往,因為沒有社 會性行為,遇到人們也多是迅速飛離,所以比較沒有攻擊性。 獨居蜂和蜜蜂一樣可以幫助花朵授粉,而且一部份的獨居蜂 為肉食性,會捕捉害蟲如菜蟲等。 為什麼要在校園營造獨居蜂旅館呢?首先我們知道蜜蜂 數量在逐漸減少,這是個非常嚴重的議題,除了蜜蜂可以生 產蜂蜜、花粉、蜂蠟等蜂製品外,蜜蜂更是蔬菜水果咖啡等 農作物最主要的授粉者,蜜蜂消失可能 讓超市的農產品也 所剩無幾,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 類活不過四年。」科學家認為蜜蜂消失與農藥的使用、疾病、 棲息地喪失以及全球暖化都有關係。我們知道蜜蜂對人類非 常重要,又面臨這麼嚴苛的困境,但試想一下如果今天在住 家或是學校發現蜜蜂築巢,一般人會如何處理?多數人還是 會想辦法找相關單位移走。這樣知行不一的原因在於人們對 於蜜蜂的不了解與害怕,但要人們馬上改變觀念很困難,所 以從我們帶著學生從接觸獨居蜂開始。獨居蜂授粉能力和蜜 蜂不相上下,甚至效率更高,而且沒有攻擊人的問題,是最 適合用來進行觀察與接觸的示範對象。 獨居蜂主要利用枯倒木築巢,但因為現在都市的水泥範 圍太大,使牠們沒有地方居住,我們在台大昆蟲系王庭碩博 士團隊的指導下,帶著學生認識獨居蜂,更建造了許多獨一 無二的獨居蜂旅館,希望吸引獨居蜂定居下來,不但方便觀 察,也能幫學校附近的花朵授粉及減少小田園裡的害蟲呢! 八里國中獨居蜂旅館

八里國中獨居蜂旅館

八里國中獨居蜂旅館 - 築巢中的蜾蠃

切葉蜂維一種獨居蜂

92 大自然季刊


蝙蝠屋 - 人與蝙蝠和平共存

試驗題材,讓學生認養不但能接近自然認識生

蝙蝠分類上屬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種類

活周遭的生物,還能藉此觀察生物課本提到的

僅次於齧齒目的第二大類群,更是唯一會飛的

生活史變態,並在過程中接觸小動物學習尊重

哺乳類。蝙蝠也是重要的授粉者,像是榴槤與

生命的態度。

龍舌蘭都是經由蝙蝠授粉。雖然蝙蝠在華人社

此外我們還成立了校園標本館,帶著學生

會象徵福氣,但人們對於蝙蝠仍有許多的誤

進行一系列包含認識昆蟲、昆蟲採集、昆蟲分

解,例如蝙蝠會傳播致命的疾病,讓大家心生

類、昆蟲飼養與標本製作等課程。透過採集與

畏懼。雖然目前已知蝙蝠會帶原狂犬病,但全

標本製作,瞭解觀音山的昆蟲相,也留下證明

世界僅有小於 1%的蝙蝠帶病,而且有狂犬病

物種生活於此處的證據標本,並成為課堂教

的蝙蝠除非人類去抓牠,幾乎沒有攻擊性,因

具,透過標本近距離認識昆蟲。

此蝙蝠與人類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採集昆蟲會不會對生態造成影響呢?答案

東亞家蝠是一種校園與都市中最常見的小型蝙

是絕對不會。因為昆蟲的繁殖策略是生很多子

蝠,體長約四到五公分,牠們已經適應人類活

代,雖然大部分的個體會死亡,然而只要有一

動,喜歡居住在木造縫隙的夾板與屋簷中,但

兩隻存活下來,又能產生無數子代,因此棲地

因為鋼筋水泥逐漸取代木造房子,因此牠們數

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才是真正的保育關

量也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鍵,而非人為採集。但我們還是要有正確的採

數年前,校園常發現東亞家蝠在教室活

集觀念與尊重生命的態度,例如母蟲如果不飼

動,只要教師上課關燈使用投影機,便會飛出

養,盡量放回山林;也不要濫捕,真的有需要

來活動,每每得出動筆者前往協助處理。於是

才進行採集,一旦採集就要對這隻昆蟲負責,

我們特地參加蝙蝠協會研習並帶回蝙蝠屋,師

好好飼養觀察或做成標本,千萬不能讓這個生

生一起為蝙蝠造家。東亞家蝠一個晚上就可以

命白白犧牲。

吃掉千隻的飛蟲,包括蚊子及一些農作害蟲 等,不但能減少蚊蟲滋生,也能幫助農作除 害,而且牠們晝伏夜出與學校作息錯開,只要 讓牠們安靜的住在校園角落不打擾課堂活動, 其實對於師生來說有益而無害。最後我們也經 由高瞻計畫而結合資訊科技,透過內視鏡觀察 蝙蝠屋裡的一舉一動,更與新北市動保處合作 成立了蝙蝠救傷站,為蝙蝠盡一份心力。 蝴蝶與校園標本館 蝴蝶復育則是校園最常見的例子,不同蝶 種有不同寄主植物,故需要先調查校園與周遭 有什麼樣的蝶種,接著在校園種植寄主植物, 只要有食草,附近的蝴蝶就會來產卵。蝴蝶等 昆蟲,因為生活期短、繁殖力強、形態變化大、 採集容易等優勢,一直是學校科學教育良好的 大自然季刊

93

標本製作課程


一同參與教師組生態攝影比賽的陳怡瑄 老師表示:因為這個比賽,才有機會在校園 中觀察生物,原來校園如此生機盎然。學生 組得獎的黃薇純同學也發表感想:平常在學 校看到不起眼的生物,透過鏡頭近距離觀察, 才發現牠們很特別也可愛。活動最後師生一 起將得獎作品布置於穿堂,豐富了校園的環 境美感,再配合學生對攝影作品的文字創作, 將生態學進一步結合了美學與文學。 結語 校園諾亞方舟計畫就是希望在學校打造適 合動植物生存的棲地,並將這些生物資源融 入校本課程,將生態教育向下扎根。不但能 為淺山生物進行保種與復育,更能由實地的 環境保護行動,解決人與環境間的衝突,找 出雙贏之解決問題方式,同時透過課程規劃, 讓學生對環境議題增加認識,學習與周遭生 物共存,實踐綠色生活與永續發展之模式。

利用內視鏡觀察蝙蝠屋

搭配全校性課程活動 今年,八里國中舉辦了一個別出心 裁的活動:里中生態攝影比賽,期望透 過鏡頭認識校園周遭生物,捕捉生物之 美外也發掘學校特色並提昇生態校園意 象,還能將學生之前在校園、觀音山與 八里焚化廠太平步道等用鏡頭生態觀察 的成果,有展現的地方。 活動籌備將近三個月,在開學時便 利用朝會時間作比賽的宣導,教導同學 如何觀察周遭生物以及攝影小技巧,並

八里國中學生至八里焚化廠太平步道進行生態觀察與攝 影並由建中學生協助指導

欣賞一些作品範例。學生可用數位相機 或手機,在課餘時間進行拍攝,學務處 也有相機可供學生借用。 94 大自然季刊


攀相手蟹與它們的產地

攀相手蟹 (Scandarma ) 是相手蟹科 (Sesarmidae) 陸蟹中的一 個屬,在 2003 年才被劃分出來,其中有兩種是屬於樹棲相 手蟹,本屬在世界僅有三個種 : 第一種 ( 模式種 ) 為林投攀 相手蟹 (S. lintou ),分布在臺灣;第二種為美麗攀相手蟹 (S. splendidum ),分布於婆羅洲的砂勞越。此兩種攀相手蟹都是 樹棲性。第三種雷曼攀相手蟹 (S. raymondi ) 分布於婆羅洲的 沙巴,由於全世界僅有一隻標本,其習性成謎。本文敘述作 者於婆羅洲尋找攀相手蟹的情形,以及其棲息環境概況。 文、圖 /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李政璋

誕生於台灣的攀相手蟹

陸蟹。於是,幾位東南亞的學者很快的在馬來

世界上的陸蟹大約接近 300 種,多數種類

西亞的婆羅洲再找到了同屬的另外一個新種,

穴居於地面,只有約 1/10 的種類有明顯的樹

命名為美麗攀相手蟹 (S. splendidum Naruse )。該

棲行為,甚至可能以樹為家。「攀相手蟹」

種蟹如其名,鮮紅色的螯足與對比強烈的頭胸

(Scandsarma ) 即是少數專門「攀樹」的分類群,

甲,實在是比臺灣的林投蟹還要炫麗奪目。

他們具有細長的八隻腳與扁平的軀體,這種

婆羅洲秘境

形態讓他足以適應樹上的生活,而善於攀爬,

從 19 世紀迄今,已有數個新種陸蟹在臺灣

使得他們能輕易鑽入樹皮與葉鞘中。這類陸

與婆羅洲被發現。婆羅洲除了陸蟹的多樣性極高

蟹在 21 世紀才被發現與命名,是相當「年輕」

外,也有多種特殊的兩棲、爬蟲與哺乳類,婆羅

的分類群。

洲地大物博無奇不有,吸引眾多生態愛好者紛沓

攀相手蟹屬名的字首「Scand- 」即為攀爬之

而至。因此筆者也安排一趟婆羅洲之行,目的就

意,特指該屬的模式種—林投攀相手蟹 (S. lintou

是要看看論文中那些久仰大名的動物,以及他們

Schubart )( 簡稱林投蟹 ) 有明顯的攀爬習性,經常

棲息環境。首先,我們第一個目標地點,就是美

攀附在海岸林的低矮植被上,而林投是臺灣沿海

麗攀相手蟹在世界上第一,也是唯一有記錄的棲

常見的植物之一,因此是這種螃蟹的常見棲木,

息地點,砂勞越 (Sarawak) 的峇哥國家公園 (Bako

所以種小名「lintou 」即是取自「林投」的中文

National Park)。

發音。世界上首位發現此蟹的學者為臺灣的劉烘

峇哥國家公園是一個相當鄰近城市的國家公

昌老師,並與國外分類學家合作發表命名。學者

園,距離古晉市區不到 30 公里,比高雄市區到

們發現這個種在形態上的特殊性足以自成一屬,

墾丁國家公園還要近。該國家公園位在一個半島

遂命名了「攀相手蟹屬」來安置林投蟹。

上,與婆羅洲主島相連,從地圖上看,會有一種

林投蟹被發現與命名後,開始受到學者與

「開車就能到」的錯覺。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

生態工作者注意,如今已是墾丁地區的明星陸

道路能夠前往,唯一的路徑是「藍色公路」,也

蟹之一。有賴於林投蟹發表,大家才發覺原來

就是只能搭船。上船地點在半島西南邊的河川下

沿海的低矮植被上也有這一群以往沒注意到的

游,我們由此搭船進入峇哥國家公園。

大自然季刊

95


臺灣的明星陸蟹之一,攀相手蟹屬的模式種—— 林投攀相手蟹。

峇哥有一個小型渡船頭,是通商口岸之一。不 過,若是退潮時間,船無法接近渡船頭,只能停在 遠遠的水際線附近,人員與行李再涉水搶灘上岸。

峇哥國家公園的主要碼頭與建物大部分都建築成 「高腳」型式。

筆者早年曾在小蘭嶼考察過,對「搶灘」行動又愛 又恨。在小蘭嶼的搶灘是人和行李全部下水,再游 泳登島。天氣好的時候,搶灘像在玩水;但風浪大 時,隨時危及到人身安全,還要擔心行李漂走。但 峇哥的渡頭附近沒甚麼暗礁,潮間帶是一片廣袤的 沙灘,沒有任何會割傷人的暗礁或令人無法自拔的 泥淖。小船可直接駛進潮間帶的淺灘,這裡的水深 極淺,除了褲管外,身體並不會被打濕。 生態友善的環境 我們一行人總共在婆羅洲待 8 天,期程並不算 長,但全身上下的行囊,加上攝影器材與飲水,卻 逼近30公斤重。這些重量全程伴著我們搭機、轉車, 還要轉船、搶灘,當初在規畫行程時,想到這一段 就覺得很累。峇哥當然也沒有任何接駁車,唯一的 「車輛」只有手推車,但僅供國家公園員工使用, 我們遊客還是得自己扛裝備。熱帶國家的炙熱再加 上沉重的行李,走到下塌小木屋時已揮汗如雨。沖 個澡後,進房間躺在床上吹冷氣?但事實是冷氣只

李政璋 國立中山大學海資系博士班 於民國 88 年就讀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時開始 進行蟹類相關研究。 現專攻陸蟹分類與生態,曾發表數個新種及 臺灣新紀錄蟹類,相關著作散見於國內外 刊物。

有國家公園總部才有。

96 大自然季刊


我們下塌隔壁的小木屋與參天的 原始林木。

國家公園常見的野生鬚豬,常在海邊與建築 物周邊活動。

長鼻猴是婆羅洲的明星動物之一, 在峇哥國家公園相當常見。

若是身在墾丁的仲夏,下塌旅店沒冷氣還得

峇哥的動物群

了,沒 10 分鐘就滿身汗,但說也奇怪,在峇哥

峇哥國家公園在動物生態上最大的賣點不外

待在沒冷氣的小木屋裡,並不覺得襖熱。

乎長鼻猴 (Nasalis larvatus ) 與鬚豬 (Sus barbatus ),這

抬頭看看小木屋上方,是濃密參天的原始林

些動物體型大且相當常見,更常見的還有長尾獼

木;再環顧小木屋的四周,也是茂盛的原始林。

猴 (Macaca fascicularis )。但這猴子有個不太好的習

除此之外,明顯的人工痕跡大概就是人工草皮,

慣,就是與人搶食,與壽山的臺灣獼猴習性如出

和窄小的棧道。我們去的季節雖已接近雨季的尾

一轍。總之這裡的哺乳動物都不太怕人,吸引許

聲,但時不時還會降下大雨,這些雨蓄積在森林

多外籍遊客慕名前來。

底層而不會及時宣洩,淹沒草皮,形成一片積水

不過對我這名「外籍遊客」來說,這些明星

的溼地。所以我們下塌的四周,幾乎全被原始林

物種只是陪襯,筆者最大的目標還是尋找陸蟹這

與積水環繞。行走的棧道像是橋梁,居住的木屋

種小動物。峇哥國家公園範圍不大,每條步道在

像是蓋在湖畔一般,不時還有海風穿越樹林迎面

地圖上看起來也不長。一開始我還在盤算,要把

拂來,所以並不需要冷氣,甚至晚上吹電扇還覺

每條登山步道都走一遍,來猜測有那些環境最適

得會冷!

合我尋找陸蟹。但實際到了峇哥,才發現不管是

另一點值得敘述的,是這邊的房舍、步道與

渡船頭、遊客中心、我們的下塌,到處都是適合

渡船頭,幾乎都是架高的高腳形式,也就是建物

的環境!簡直身處天堂,夫復何求!

主體並不落地,而是靠數根梁柱支撐。這種工法

美麗攀相手蟹芳蹤

對自然生態相當友善,因為建物底下的空間不用

入夜前,我先在海岸林底層翻石頭,希望可

填死,而是許多野生動物往來的通道。這種環境

以找到躲藏在石塊下的陸蟹,想不到隨手在棧道

在臺灣有可能形成陰暗又潮濕的環境,甚至滋生

邊一翻,卻翻出一隻雨林蠍 (Heterometrus sp. ) !這

蚊蚋和老鼠,但在峇哥,說也奇怪,雖然還是有

對於「帶螯甲殼類」愛好者來說是多麼美好的一

蚊蚋,但數量並沒有多到擾人。老鼠就更不用提

件事情!入夜後,我不經意地在一叢蕨類上發現

了,在國家公園裡,澤巨蜥 (Varanus salvator ) 和蛇

一隻螯足鮮紅色的小螃蟹,那就是目標!這螃蟹

這類捕捉小型溫血動物的掠食者很常見,豈有鼠

從文獻上的照片看起來就已經很漂亮了,沒想到

輩橫行的空間?

親眼看到實體後,更是令人吃驚的豔麗,無怪乎 種小名「splendidum 」之意就是「美麗」!

大自然季刊

97


第一天夜晚,除了找尋沿海的平地外,也費

攀相手蟹的未來

力地往山上爬。揮汗搜尋了三個夜晚,平地也找、

臺灣的林投蟹與峇哥國家公園的美麗攀相手

山上也找,逐漸摸清了美麗攀相手蟹的習性。這

蟹都棲息於海岸低矮植被,更重要的是這段帶狀

種螃蟹大量的棲息在低地海岸林灌叢,和臺灣的

區域 (zonation) 都沒有其它共域棲息的蟹類,表示

林投蟹如出一轍。所以並不是「爬越高越有收

該生態區位 (ecological niche) 似乎就是攀相手蟹專

穫」,反而是在平地的小木屋和渡船頭附近最多。

屬。因此,這個分類群在生物學上的重要性與特

其實用散步的方式慢慢尋找就可以了。

殊性可見一斑。而臺灣的綠島與墾丁、砂勞越的

此外,也發現這種螃蟹攀附於文殊蘭 (Crinum

峇哥國家公園與沙巴的亞庇,分別是林投蟹、美

sp. ) 上的個體最多,最高紀錄是單一植株上就有 7

麗攀相手蟹與雷曼攀相手蟹的發現地,學術上來

隻個體。此外在蕨類、枯木與其它木本植物的枝

說即是「模式地」,都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

葉與樹幹上也不時可見。總之,美麗攀相手蟹算

峇哥國家公園因車輛無法直達,等於在交通

是峇哥國家公園的常見陸蟹,但遊客中心與網頁

上設下關卡,使人類無法輕易抵達,造就了一個

的解說資訊卻完全沒有提到這種美麗的陸蟹,也

遺世獨立的原始環境。而臺灣和沙巴的亞庇有賴

許多數的遊客還是偏好大型的明星動物吧。

於四通八達的公路系統,特別是人口密集的海岸

謎樣的攀相手蟹

線上,原始森林已被切割到寥寥無幾。林投蟹雖

世界上的攀相手 蟹還有一種,就是謎樣的雷

然在台灣自 2003 被命名以來,每年在墾丁都還有

曼攀相手蟹(S. raymondi )。此蟹的種小名「raymondi 」

一定數量,但也已經有棲息地被各種工程夷為平

是為了表彰婆羅洲沙巴博館 (Sabah Museum) 員工雷

地,威脅著林投蟹族群。沙巴的雷曼攀相手蟹在

曼 (Raymond Goh) 的貢獻,該員為這種螃蟹的唯一

歷史上只有 1990 年的單一筆採集紀錄,或許在那

採集者,迄今也只有一具標本。這具絕無僅有的

個年代,沙巴的海岸林規模比現今還要廣,比較

標本是在 1990 年,雷曼在博物館邊的公園步道上

有機會能發現此蟹。婆羅洲地幅遼闊,除了沙巴

撿到。由於只有一隻,所以世上對這個種的習性

外,還有非常廣大的海岸林,或許野生動物還有

與行為,幾乎一無所知。於是在婆羅洲的最後一

比臺灣更好的「前程」。反觀臺灣的環境地狹人

晚安排了「博物館之夜」。當然不是夜闖博物館,

稠,儘管是環境教育與保育意識抬頭的今天,碩

而是在旁邊的公園夜遊,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找

果僅存的原始海岸林,還是一再受到人為開發戕

到螃蟹或其它野生動物。雖然沙巴博物館位於馬

害。特別是對攀相手蟹這種帶狀分佈的物種來說,

來西亞第 6 大城亞庇 (Kota kinabalu),高樓林立,

如果環境持續劣化下去,幾乎已經沒有腹地能夠

人車熙來攘往,看起來應該不會有太多野生動物。

生存,真的值得我們多關心與注意他的棲地與族

但沙巴博物館離海岸線不過兩公里遠,西邊不到

群未來。

百米還有一條河川,如果這條河川的汙染不是太 嚴重,河岸植被也尚可的話,會是陸蟹往內陸遷 移的路線之一。所以仍抱持著一絲希望,但忙了 一夜還是鎩羽而歸。雖然沒找到螃蟹,但這公園 的環境相當不錯,有綠地、小濕地,並且發現了 一隻棘蜥,算是婆羅之旅的最後一隻野生動物。

海岸邊的文殊蘭上經常可發現美麗攀相手蟹。

98 大自然季刊


人與自然共生的見證: 嘉南平原埤塘功能與保育 文/真理大學生態觀光經營學系 莊孟憲 圖/劉芳如、陳秋伶 嘉南埤圳國家重要濕地 - 太平圳埤

水為農業本,隨先民屯墾的嘉南埤塘史

須大幅增建水利設施,尤其臺灣南部乾季雨

埤塘與水圳是嘉南平原的重要地景,它

量少,不利耕作,需要在雨季儲水以利春天

不僅反映先民水利灌溉發展的過程,同時也

灌溉,於是建築不少埤塘,使得軍民的糧食

呈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共存的例證。根據清朝

能逐漸地獲得自給自足。

《諸羅縣志》:「凡築堤瀦水灌田,謂之陂;

清朝派施琅攻下臺灣,結束明鄭,移民

或決山泉、或導溪流,遠者數十里、近亦數

人數倍增,原本先民開墾土地,優先聚集在

里」;另《鳳山縣志》:「田土多乏水源;

可運用地理形勢取水、築埤的溪流、山澗或

淋雨則溢,築堤瀦水或截溪流,均名曰埤。

有自然出泉處,但隨著人口增加,聚落分布

不用築堤而地勢卑下,有泉不竭而不甚廣者,

範圍更廣,於是更依賴人工修築的水利設施,

曰潭、曰湖」。

以因應更廣大的耕作需求,於是便出現民間

早期漢人來臺的開發始於臺南,最早有

地方人士自行出資或聚落集資興建。

文獻記載是在十七世紀荷蘭人治臺時期。爾

西元 1895 年甲午戰爭,日本人取得臺灣

後明鄭為了安頓高達數十萬人的軍眷,必須

作為殖民地,實施「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積極開發土地,發展農業,當時以稻米和甘

的政策,更加積極發展農田水利,增加稻米、

蔗為主要農作物。積極發展農業的同時,必

甘蔗的產量,並進行水利改革。

大自然季刊

99


1901 年 頒 布「 公 共 埤 圳 規 則 」, 將 關乎公共利害的公、私有埤圳,皆指定為 公共埤圳,收歸官方管理,日後並逐步將 所有的農田水利設施納入官方統一管理, 更擴大農作物的生產量。除此之外,並興 建嘉南大圳與尖山埤蓄水庫等現代水利建

莊孟憲

設,改善嘉南平原的灌溉條件,打造成為 臺灣的米倉。1945 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 延續日據時期的水利政策,隨著人口的增

國立成功大學 生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博士班 真理大學 生態觀光經營學系 專任講師

加,興建更多的水利設施,開闢更多的水

研究領域為生物學、生態學、生物多樣性、

庫,如偏遠地區無嘉南水利系統之處,積

兩棲動物學、生態教育推廣、生態社區規劃。

極開發地區型的埤塘儲水。

著有《來東眼山聽青蛙唱歌》

100 大自然季刊


有鑒於嘉南平原埤塘和水圳對農業發展的 重要性,內政部營建署於 2007 年評選列為國 家重要濕地之一,歷經濕地保育法之立法,於 2015 年 1 月 28 日正式確認為國家級「嘉南埤 圳」重要濕地範圍,將嘉義縣的牛挑灣埤、加 走埤、九芎埤,以及臺南市內將軍埤、上茄苳 埤、馬稠後頂埤、馬稠後蓮埤、林初埤、太平 圳埤、埤寮埤、菁埔埤、洗布埤、烏樹林埤、 北部埤、番子田埤、鹽水埤下游埤池、冷水埤、 大潭埤,合計 18 處埤塘列入國家級重要濕地, 總計面積為 195 公頃。 嘉南埤圳國家重要濕地 - 菁埔埤

農地上發亮的點點星光─埤塘 嘉南平原上散布著大大小小的埤塘, 閃閃發亮有如綠地上的點點星光。根據筆 者協助臺南市政府執行 100-106 年營建署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行動計畫,盤點臺南市 37 個行政區,共計有靜水域濕地 32,094 口, 總面積計 28678.99 公頃,以更為保守的角 度來看,即扣除其他類型水域 ( 魚塭、水 庫及含種植水生植物之水體 ),臺南市約 有 9950 口埤塘水體,總面積約 6245.81 公 頃。在平原地區之行政區中,以歸仁的埤 塘數量為最高 294,在平原淺山過渡帶之 行政區中,以官田區埤塘數量為最高 441 口,其次為六甲區 364 口,在山區地帶, 以玉井區數量為最高為 369 口,在市區中, 以南區 227 口為最高。該調查報告亦將埤 塘濕地之面積規模分為五級,整體而言以 面積小於 0.1 公頃之小型埤塘數量為最高, 而數量隨著面積規模的增加而減少,大於 5 公頃以上之埤塘僅有 50 口。

口琴橋

大自然季刊 101


嘉南埤圳國家重要濕地 - 上茄苳埤

做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緩衝帶

埤塘保留嘉南平原歷史更迭的紀錄

嘉 南 埤 圳 重 要 濕 地 分 布 於 嘉 南 平 原 核

埤塘的興建提供了農業灌溉需求,也形塑

心軸線,對許多遷移性的鳥類與移動力較不佳

早期的聚落發展,透過不同年代的埤塘與座落

的兩棲類,埤塘提供了生態跳島與生態避難所

於埤塘周邊的水利設施,可看出歷史更迭的脈

的功能。透過濕地保育法明智利用的原則,在

絡。每口埤塘都有著跟人類社會或自然環境連

維持從來之水利灌溉功能下,亦適度的保留生

結的意義,曾在農業社會的聚落發展史中扮演

物多樣性的環境,為農業生產行為密集的嘉南

著重要的角色。清朝中國大陸移民陸續湧入臺

平原,提供農業生態系統的緩衝帶。

灣,移民人數呈數倍成長,而自然形成地水體

根據筆者歷年針對嘉南平原上的埤塘進行

以不能滿足拓墾之需求,於是開始有地方人士

生態資源調查,植物部分總計發現單子葉植物

投入興築水利設施,或築堤或挖掘,並開始往

10 科 50 種,雙子葉植物 54 科 188 種,裸子植

外延伸而有了圳路的建設。目前嘉南埤圳重要

物 1 科 1 種,蕨類植物 8 科 13 種,總計 257 種。

濕地 18 處埤塘中就有 9 處埤塘肇建於本時期,

濕地植物主要為蓼科 ( 水紅骨蛇、白苦柱、羊

分別為牛挑灣埤 (1695 年 ) 、馬稠後蓮埤 (1715

蹄、紅辣蓼、絨毛蓼 )、柳葉菜科 ( 小花水丁香、

年 ) 、菁埔埤 (1780 年 )、洗布埤 (1780 年 )、

水丁香、細葉水丁香、臺灣水龍 )、玄參科 ( 心

番子田埤 (1794 年 )、北廍埤 (1843 年 ) 、九芎

葉母草、泥花草、通泉草、野甘草、藍豬耳 )、

埤 (1820 年 ) 、將軍埤 (1850 年 )、林初埤 (1850

禾本科 ( 李氏禾、巴拉草 )、蓮科 ( 荷花 ),等挺

年 )。日據時期在農業臺灣的政策下,積極發

水或位於水域交界處的植物。陸域動物部分,

展農田水利,以增加米糖生產。另外,引入現

鳥類共記錄 38 科 88 種,其中保育類計 11 種,

代化的規畫與工程技術,重整水利設施,興修

調查發現留鳥 56 種、冬候鳥 27 種、夏候鳥 2、

烏山頭水庫、尖山埤蓄水庫等現代埤塘作為水

引進種 3 種。嘉南埤圳濕地大部分為留鳥,而

源,平原地區的埤塘作為和嘉南大圳串聯調節

冬候鳥小水鴨、鷸鴴科等鳥類亦會利用埤塘作

或補充水源之用。嘉南埤圳重要濕地 18 處埤塘

為度冬棲地;兩棲類計 6 科 11 種;魚類記錄 11

中,有 5 處埤塘於本時期建造,分別為烏樹林

科 26 種,然而外來入侵種即有 14 種之多。

埤 (1902 年 ) 、埤寮埤 (1918 年 )、上茄苳埤 (1923 年 )、冷水埤 (1934 年 ) 、太平圳埤 (1939 年 )。 102 大自然季刊


國民政府時期以白河水庫、曾文水庫、

旱季時,透過埤塘吸納上游農田之排水,再

南化水庫的開發為最主要施設施,其次為兼

分配至有需要的灌區,可重複妥善利用農田

顧偏遠山區,無嘉南水圳系統者,也積極開

回歸水,達到節約農業用水的功能;在豪雨

發農塘儲水。嘉南埤圳重要濕地 18 處埤塘

前預先降低水位的調控操作,強降雨來臨

中,於本時期興建的埤塘有馬稠後頂埤 (1962

時,埤塘可提供防洪與滯洪之功用。

年 )、加走埤 (1969 年 ) 兩處。此時期的埤塘

依據筆者曾於 104 年調查發現,臺南

除了蓄水灌溉之功能外,開始兼顧休憩親水

市埤塘水體總面積約 6245.81 公頃,估算若

功能,將舊有埤塘經規劃評估,重新與以整

其水位可在雨季來臨前調降調降 0.5 公尺,

修,如新營的埤寮埤開發為天鵝湖環保水上

約可提供 3122.9 萬立方公尺之蓄水量 ( 約為

公園 ( 埤寮埤 ),其他如官田葫蘆埤 ( 番子田

18 處埤塘總蓄水量之 7.5 倍;即烏山頭水庫

埤 )、關廟大潭埤、後壁小南海 ( 上茄苳埤 )、

有效容量之 39%),若可調降 1 公尺,約有

柳營德元埤、新化虎頭埤,其中埤寮埤、番

提供 6245.8 萬立方公尺之蓄水量 ( 約為 18

子田埤、大潭埤、上茄苳埤四處為國家重要

處埤塘總蓄水量之 15 倍,即烏山頭水庫有

濕地範圍。

效容量之 78%)。觀察嘉南平原近年來遭遇

提供蓄洪與防洪的功能

旱澇的情況,仍可穩定提供農業供水,埤

埤塘的形成最初大多是為了提供農業灌

塘提供水資源調節的角色功不可沒,然而

溉用水,如今隨著水利設施的興建與功能的

面對氣候變遷的極端氣候,保存埤塘可做

提升,埤塘雖然在灌溉上的功能日益減少,

為極端旱澇的調適,然而如何建立更積極

但因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導致降雨頻率改

有效的機制進行水田及埤塘水源的調節,

變,缺水或強降雨的情況日益頻繁,因此埤

則需進一步的調查研究與準備。

塘提供蓄洪與防洪的調節性功能日益重要。

嘉南埤圳國家重要濕地 - 洗布埤

大自然季刊 103

嘉南平原埤塘常見的外來種魚類 - 三星攀鱸


埤塘的危機

眾重新認識埤塘價值,擬從三面向著手:

一口埤塘的消失,將伴隨著生態、景觀、

1. 學校:特色課程與學校本身的經營

防洪功能、以及傳統文化歷史脈絡的消失。

理念及學生需要為核心,以校園環境及資

除了已經列入國家重要濕地的埤塘之外,傳

源為基礎,且考量校外社區的特色;而嘉

統之埤圳地景所形成的水域環境,正面臨社

南平原多處行政區內擁有數量可觀之埤塘,

會及產業結構改變而逐漸受到威脅。

成為其區域地景特色,宜鼓勵且輔導區域

依據筆者於 103-104 年度嘉南埤圳濕地

內之校園發展埤塘特色課程,以埤塘為主

保育行動計畫針對 12 處埤塘數量較多的行

題連結地方文化、歷史、地理、產業、環境、

政區內,面積為 0.3 公頃以上埤塘進行現地

自然科學課程,將埤塘之多元價值透過學

調查,比較其與航照影像面積變化的差異,

童教育永續扎根於地方。

發現實際面積與航照影像有差異者共有 25

2. 社區:埤塘提供良好景觀,且具地方

處埤塘,約佔其埤塘數量的 6%。於 103 年

文化、生產、生活、生態之內涵,可透過

度針對新化區比較該區域不同年間埤塘數

社區營造的方式,改善埤塘環境,成為社

量的差異,其結果發現:依據 2011 年新化

區民眾可親水與休閒的空間,同時保有自

區之圖層資料,其埤塘濕地共計 349 口,

然度,營造生物棲所,進一步與社區產業

2012 年 損 失 40 口,2013 年 損 失 16 口, 該

或體驗式活動的搭配,結合低碳旅遊概念,

年度存在的埤塘濕地共計 293 口,三年間的

拉近社區、社會大眾與埤塘的距離,並創

埤塘濕地口數損失率約 16.05%,以此損失

造經濟產值。

速度推估 10 年後,新化區埤塘濕地可能僅

3. 公部門:有鑑於嘉南埤圳重要濕地

剩現況的 6 成左右。而其於行政區之埤塘

在 空 間上是分散的,在權益關係人結構上

消失情形仍需追蹤清查。

大多為公部門屬性,在濕地生態機能上則

另外,埤塘水域內外來入侵種種類與

涵蓋多元面向 ( 灌溉、景觀、休閒、水利、

數量日益增加,對原生魚種、螺貝類的生

生態、文化等 ),因此涉及之公部門相當廣

存產生威脅;農業生產過程中有機質在埤

泛,然而許多單位對埤塘的認知與保存的

塘的累積,往往會導致水質惡化,或是布

價值仍有需要溝通,在公部門的部分,策

袋蓮等水生植物過度增生,影響排水與水

略上可藉由每年度環境教育課程,以演講

質;利用埤塘進行太陽能光電的發展,對

或實地參訪埤塘的方式進行學習,深化各

生態環境與生物棲息的影響,這些都是嘉

單位對埤塘的認知,了解與所屬業務的相

南平原的埤塘急需面對與解決的課題。

關性。

嘉南平原推動埤塘保育倡議與環境教育

有人問筆者,埤塘的保育比較像文化

近年來筆者努力在嘉南平原推動埤塘

資產保存,某個程度來是的確是的,然而

保育倡議,除了協助公部門研究調查,以

透過人文的訴求,將埤塘留下,利用埤塘

及擬定嘉南埤圳保育利用計畫之外,推動

的生物也才有棲身之所。深化埤塘認知,

的過程中發現民眾對埤塘的功能與歷史脈

促進橫向整合,將會是嘉南平原埤塘保育

絡大多是不理解與認知不足,如何引導民

的關鍵。

104 大自然季刊


雲林食通信- 源自產地,第一手精神食糧 雲林是臺灣的農業大縣,近年來更以「農業首都」做為發展的目標。 然而,十分倚賴自然環境的農漁牧業面臨了越趨嚴苛的生產條件,對 一級產業來說最重要的氣候已越來越難預測,而勞動力減少及高齡化 更加重了農漁村的凋敝速度。 不遠的日本也有相同的處境,試圖為其紓困、結合食材與情報誌的《東 北食通信》讓我們看見了一個翻轉機會、一絲復興的希望。藉由《雲 林食通信》的發刊,我們期望翻轉的不只是農產價格,還有價值;復 興的不只是地方,還有生產者對從事一級產業的自信。 《雲林食通信》的編輯團隊以三小市集共同召集人為首,結合雲林在 地的食品加工業,如西螺御鼎興醬油第三代製醬人、西螺阿財湯圓經 營者,並號召雲林在地青年、學子食柔野餐團隊一起編採、製作。雖 然都是年輕人,但大家有志一同,希望藉由自己的專業、經驗,一起 為這塊土地注入一些活力,並觸及更多不同領域、區域的人,讓《雲 林食通信》成為一座連結產地和餐桌、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橋樑。 文、圖 / 李宜倩

李宜倩 雲林食通信編輯長 三小市集共同召集人,從台北到雲林,展開一段「三小」 人生,持續從市集人的角度,傳遞來自產地的無限潛力。

大自然季刊 105


丘陵黃玉-配角也能變主角的古坑柳丁

合作為小朋友的食農教材。除了直接食用

2017 年試刊號以柳丁為主題,除了「著

或打成果汁,柳丁在餐桌上還有更多變化,

時」(當令),也因為近年柳丁常淪於價格

我們這次提出五種料理柳丁的創意:柳丁

崩盤的窘況,而臺灣最大的柳丁產區就在雲

超級沙拉、柳丁雞腿、橙香馬德蓮、發酵

林縣古坑鄉,市面上買到的柳丁每三顆就有

柳丁、柳丁粉圓,可說是一套以柳丁為主

一個來自古坑。透過生產者的訪談和產地拜

題的特色套餐。

訪,試圖裡解一級產業面臨的問題,並試著

而生產者更是《雲林食通信》的內容

提升、翻轉大眾對柳丁這種庶民農產的認

重點,支持食通信,除了能品嚐到生產者

知。其實,除了一般常見、吃起來有酸有甜

在土地上努力多時的心血結晶,我們也試

的柳丁,還有市面上較少見的紅肉甜橙(玫

著將農民在產地耕耘而形成的智慧與哲學

瑰橙)、黃肉甜橙(地圖橙)等不同種類。

傳遞給讀者,我們稱之為「來自產地,第

我們透過剖面圖,讓大家一次看見三種柳丁

一手的精神食糧」。在冬季試刊號報導兩

的色差,當然最重要的是,當讀者拿到我們

組柳丁農家的故事,分別是田中央農園的

配送的柳丁,切開來嚐一口,就能體會到多

世豐大哥與玉如姐,以及鈴噹庄園的陳政

種柳丁的滋味是大異其趣。

鴻,他們共同都是返鄉青年,揮別過去的

柳丁的成熟,需要一年的日月精華與

背景,從零開始努力學習並克服困難,就

用心照料。透過插畫,讓讀者一覽柳丁的

像柳丁一樣,逐漸從青澀轉為金黃。

生長情況,也以趣味方式比較柳丁和人類 的成長,不只大人可以輕鬆閱讀,也很適 106 大自然季刊


《根莖》作為人類主食來源之一,我們

每到夏天,就是瓜類的季節,夏季刊報導

幾乎天天都能在日常料理中看見紅蘿蔔、馬

之梨瓜,又可稱為「香瓜」,臺灣俗稱此類甜

鈴薯的蹤影,而近年興起的甜菜根,也帶動

瓜為「美濃瓜」,為英文名(melon)音譯而來。

了一股纖維飲食風潮。其中,雲林的紅蘿蔔

在雲林主要有外表金黃、皮薄口感較脆的傳統

產量在民國 105 年佔臺灣總產量 48%,平均

梨仔瓜,及外表青綠、口感較鬆軟、甜度較高

每看到兩根紅蘿蔔,就有近一根來自雲林縣。

且香氣足的香瓜。「一到六月正是梨仔瓜成熟

為了成就這一根來自雲林的紅蘿蔔,過往需

的季節,天地間浮一顆赤燄燄的太陽,打牛湳

捨棄其他太大或太小、不符規格的產品,如

的村子便熱哄哄地一片鬧。」隨著作家宋澤萊

何善盡資源是生產者必須面對的課題。雲林

的小說《打牛湳村》回推至 70 至 80 年代的雲

斗南鎮農會結合畜牧業,將紅蘿蔔馬鈴薯成

林縣二崙鄉,可見當時農民在生計與生活間,

為牛隻的天然飼料;東勢 VDS 胡蘿蔔生產合

努力掙扎出那一顆顆金黃梨仔瓜的時代背景。

作社,也將農產嚴選分級,推出胡蘿蔔汁成

夏初,收割完一期稻,等候二期插秧的空檔,

為暢銷蔬果飲品。根莖產業思維逐漸改變,

正是瓜農善用土地貼補家用的好時機──栽培

透過行動將上中下游的整合、各取所需,讓

一個多月即可採收的梨仔瓜,是讓孩子學費有

小小紅蘿蔔也能遁入各級產業中。

著落的出路。

那麼,小規模的根莖生產者如何突破市

然而在近十年間,甜度與香氣更勝一籌

場重圍呢? 2018 年春季刊報導的生產者茂

的香瓜逐漸翻盤,田野間已不流行梨仔瓜,

盛有機農場,在二十年前還沒有人談論有機

不只作物更迭,雲林美濃瓜總產量也逐年降

時,就已經捨棄化學藥劑,前進自己理想中

低,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年報》

的自然耕作,根據沙土特性適地適種,以「紅

顯示,2006 年雲林縣種植面積為 715 公頃,

蘿蔔、馬鈴薯、甜菜根」三兄弟為農場代表

至 2016 年則減為 312 公頃。雖越來越少人種,

作物,並從產地走入農夫市集,直接面對消

偏有人要來顛覆想法。二崙子弟廖竑亮和妻

費者,在產、銷兩端不斷嘗試為大多數人從

子阮予希,在古坑山下築起自家莊園,搭建

小就討厭的紅蘿蔔平反、為馬鈴薯創造了高

網室、用一株留一果的方式種香瓜,更把這

度、為神秘的甜菜根揭開面紗,更重要的是,

方法套用在梨仔瓜上,以提高品質。雖梨仔

為自己雙腳所踏著的土地找回生機。

瓜已沒落、青農也歷經各種挑戰,仍不減他

「從農田到餐桌間,如果有更多業者連

們復興當年餐桌味覺的企圖心,希望一步步

結在一起,就有機會成就可溯源的在地經

種回在地人記憶中的瓜。

濟」,春季刊也與加工業者和田順奶酪製作 所合作,開發有機紅蘿蔔奶酪,連著刊物一 同送到消費者手上。一級生產者挑戰著耕作 前線,二級食品加工業者也能挺身而出,連 結起生產、加工、販售、消費,提供給消費 者一個值得信賴、可溯源的在地服務。 大自然季刊 107


餐桌上,許多人對媽媽味的記憶之一, 就是以大黃瓜(俗稱越瓜)醃漬的「瓜仔

5 月份,在春季刊《根莖》的「生產者料

脯」,可以用來煮排骨湯跟瓜仔蒸肉。而雲

理見面會」會場上,現場播放著茂盛大哥年輕

林二崙、崙背一帶盛產各種香瓜,當地也多

時在農會工作的老照片,太太阿香姐立刻舉手

是韶安客家人,常用疏果下來的、未熟的、

說:「就是這麼帥我才要啊!」(全場大笑)

或表皮碰傷而不適合運送販售的 NG 瓜來做

食材連著刊物一起送到家裡,除了品嚐到第一

醃瓜。好比,鹽漬瓜的做法即是用半生熟的

手的新鮮,也能感受到生產者在第一線面對大

梨仔瓜或香瓜切對半,用鹽搓揉、壓上重物,

自然的豪情壯志,生產者活潑的個性與真誠的

再在日光下曝曬一天,以釋出水分──晚上

態度表露無遺,這也是每樣食材各有風味之因。

壓重,白天曬太陽,反覆至少三次後即成。 「出刊只是一個開始,後續才是挑戰 清爽版的鹽漬瓜由「尋田樂生活食驗室」

啊!」《食通信》在日本各地開枝散葉、運行

園主廖媽媽製作,和過往對漬物顏色暗沉的

多年,飄洋過海來到臺灣則是剛開始萌芽,編

印象不同,此做法將亮黃色且富含營養的瓜

輯團隊正努力尋找與土地合作的適切模式。在

皮留下,並減少鹽分,又維持一點瓜的甜度。

過往農業產銷間,有越多中間商,即代表源頭

廖媽媽說,這脆脆鹹鹹、最後又因著瓜甜而

生產者的收益越少,於是近年開始直接與生產

回甘的口味,才是現代人比較愛的口味啦!

者購買的行動,如今在越來越便利的現代社 會,我們則時常反思,「我希望自己所在的當 地,未來變成什麼樣子?」下一波產地到餐桌 的浪潮,也許不僅止是一級食材的流通,而是 更多的跨域連結,希望不只傳遞產地情報,更 讓每一層的合作都讓食材加值變身,形成新型 態的合作網絡。

108 大自然季刊


大地記載 【國家公園】 4月2日 △雪霸國家公園的雪見遊客中 心是臺灣首座運用三D彩繪與AR科技互 動功能的遊客中心,將過去泰雅族人活 動的場域與現代接軌、將真實和想像結 合、也同時展現出國家公園和原住民共 生共榮的典範。(臺灣新生報) 4月11日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33 周年,10日下午在水里遊客中心舉行處 慶及薩克斯風音樂會;處長曾偉宏期許 以企業社會責任、世界公民理念,讓玉 管處業務越來越好。 (中時電子報) 4月12日 △墾丁國家公園是露營玩家的 夢幻營地,但在交通部觀光局日前公布 國家公園非法露營場名單中,墾丁就占 25處;墾管處11日表示已有6家「下架」 ,其餘均依國家公園法開罰,除持續監 控濫墾違建、輔導轉型合法休閒農場, 也呼籲中央立專法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聯合新聞網) 4月13日 △墾丁國家公園野放梅花鹿30 多年來已繁衍到上千隻,近年最高估計 值接近2000頭,去年墾管處委託東華大 學統計為1300頭,目前已完成「生育控 制研究」,至於要不要真的節育,年底 會再進行一次討論。 (聯合新聞網) 4月21日 △2018年度臺灣珊瑚礁體檢於 4月14-15日開跑,第一站選在墾丁合界 ,共有9名志工熱情相挺。墾丁珊瑚礁體 檢由在地潛水業者陽光潛水自2016年底 認養,進行一年兩季的調查,截至今年 已經累積4筆資料。(環境資訊電子報) 4月22日 △為維護合歡山區的美麗景觀 及宣導環境保育觀念,由太魯閣國家公 園管理處、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林 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林務局南投林區 管理處、保安警察第7總隊第9大隊合歡 小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高 海拔試驗站等單位與21日舉辦聯合淨山 活動,最後總共清理出100多包約700多 公斤重的垃圾。 (青年日報)

大自然季刊 109

大自然季刊 90

《我們做了些什麼?》

Local

這個專欄的開闢,是希望讀者能從這些記錄裡,瞭解在這一段時間內,我們到底為腳下這塊大地,做了些什麼?是一種參考,也是一種文獻。

4月23日 △南沙群島中的最大島「太平 島」,周邊海域珊瑚礁水產資源豐富, 擁有極高魚種豐富度及獨特魚種群聚, 是南沙群島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中心 。農委會106年委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 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帶領團隊執行「南 沙群島海域水產動植物資源調查及生態 系統服務評估」計畫,共發現90種新紀 錄種,包含9種大型無脊椎動物、35種藻 類和46種珊瑚。 (農傳媒、風傳媒、聯 合新聞網) 4月29日 △雪霸山區因近年環境維護、 生態保育有成,許多野生動物開始現蹤 ,包括臺灣唯一野生牛科動物臺灣長鬃 山羊、山羌與水鹿、黃猴貂等保育類動 物,不過近來卻常在山區發現陷阱,疑 似要獵捕珍貴野生動物,保七總隊第五 大隊員警因此上山拆陷阱,保護動物。( 自由時報電子報)

5月7日 △珊瑚產卵季節來臨,海洋國 家公園管理處駐東沙島人員在本月5日晚 上9點20分,在東沙附近海域意外捕捉到 珊瑚產卵畫面,卵子成束釋出,在湛藍 海水中猶如彩色流星雨,讓參與調查的 工作人員格外興奮。(聯合新聞網) 5月12日 △外來種亞洲錦蛙因天敵少, 在臺灣的族群數有持續擴張趨勢。臺江 國家公園委託學者專家進行兩棲爬蟲類 調查,意外在城西防風林發現亞洲錦蛙 ,顯示其已入侵城西防風林,而且也是 最靠近海邊的一次,學者們憂心恐對當 地生態造成危害。(自由時報電子報) 5月13日 △最近正是墾丁珊瑚產卵時節 ,全球氣候暖化及珊瑚白化問題引發關 注,如何保存珊瑚礁生態,更是全球學 界致力研究目標。長期投入珊瑚冷凍保 存技術的海生館博士林家興也宣布,將 墾丁珊瑚生殖細胞及遺傳物質加入全球 「冷凍方舟」計畫。(自由時報電子報) △東沙環礁珊瑚產卵,數十萬 計卵子成束釋出,五顏六色,在湛藍海 水中宛如「彩色流星雨」!每年農曆3、

4月是南臺灣海域珊瑚產卵季節,常於春 末夏初、月圓後夜晚,無數卵子成束釋 出,猶如海中的彩色流星雨,海洋國家 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捕獲畫面,認為如 期放卵,海域生態維持良好。(自由時報 電子報)

5月16日 △墾丁國家公園的南灣外海, 最近出現一座疑似鑽油平台的工作船, 引發當地居民及水上活動遊客好奇,潛 水客則擔心是否破壞海底生態?台電及 墾管處則強調,那是屬於短期的核電廠 地質鑽探工程,與研究南部斷層帶有關 ,不會影響珍貴珊瑚礁。(自由時報電 子報) 5月17日 △玉管處強調,臺21線115.5K (望高)路段,在107年尚屬乾季的2月 迄今已發生多次上邊坡崩塌交通阻斷事 件,且臺21線上還有多處,上下邊坡裸 露坡面極度不穩定;另臺18線,亦有容 易落石或坍方情形。現又進入每年的汛 期、梅雨、颱風季節,這二條道路的管 轄單位(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 程處信義工務段、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 區養護工程處阿里山工務段)因應突發 災情,進行轄管道路、橋梁預警性或災 害性封路等措施。(yamNews蕃新聞) 5月18日 △合歡山擁高海拔、低光害等 條件成東南亞最佳觀星點,南投縣清境 觀光協會去年推動爭取設「暗空公園」 ,縣府近期著手規劃改善,更委託臺北 市天文協會草擬申請文件,預定7月將送 件給國際暗空協會(英文簡稱I D A)審 查。若一切順利,將成臺灣第一座暗空 公園。(聯合新聞網)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2017年 執行9項研究調查計畫,雪管處1日舉行 「創見保育聚焦雪霸」保育研究成果發 表會,內容包括海拔最高的志樂溪人文 史蹟遺址研究,動物資源動態變化調查 及武陵鳥音資料庫建立等。處長鍾銘山 表示,希望民眾更了解大自然,進而保 育美好土地。(NOWnews)


l Recording 5月19日 △屏東縣調站配合全台國土 保育大掃蕩,發現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 共12家主題民宿長期於國有地違規增建 ,違規經營面積高達4萬2100平方公尺 ,已違反國家公園管理法,近期將移送 地檢署。(中時電子報) 5月23日 △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不 僅持續針對黑面琵鷺保育相關議題進行 研究,對於園區廣達34405公頃之海域 ,自105年起委託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 學系陳孟仙教授研究團隊,進行沿海及 黑水溝航道海域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 豐碩。 (ETtoday) 6月2日 △雪霸國家公園跨越八座大 山、橫貫雪山山脈,且都在三千公尺以 上,山屋太陽能設備不時故障,所幸在 保育志工的協助下,逐步改善聖稜線八 座山屋太陽能照明,點亮聖稜線、也照 明山友。 (自由時報、奇摩新聞 ) △爭議近10年的墾丁國家公 園後灣京棧飯店開發基地與陸蟹棲地衝 突案,護蟹人士7年前提議「以地易地 」。3年前屏東縣政府及墾丁國家公園 管理處積極奔走,與教育部、國產署及 開發業者協調,行政院終於核定國內首 起為了「陸蟹保育」,以1.9公頃公有 地交換開發業者2.5公頃私人土地的案 例,讓陸蟹、業者雙贏,堪稱國內保育 抗爭首見成功案例。( 自由時報、聯合 報) 6月5日 △科思創宣布,聯合國將 2018世界環境日主題訂為「塑戰速決」 ,為了支持這項任務,臺灣科思創、內 政部營建署與海生、海科、科工、科教 與科博館等5大國立博物館宣布攜手對 抗海洋垃圾。 ( 自由時報 )

6月9日 △墾丁國家公園陸蟹生態資源 豐富,遊客常撿拾貝殼帶回當紀念,讓 寄居蟹面臨無家可換窘況,還有人將寄 居蟹抓回家;警方前晚在墾丁後壁湖沙 灘查獲男子盜抓300多隻寄居蟹,保育人 士怒指依國家公園法最高開罰3000元, 換算每隻才罰10元,如同「搔癢」,行 為和罰責不符比例原則,是該修法了。 ( 聯合新聞網 ) 6月18日 △根據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委 託學者專家執行斑龜等兩棲爬蟲類調查 發現,通往城西焚化廠的垃圾車專用道 (安清路)陸續發現斑龜、鳥禽遭垃圾 車輾斃,橫屍在道路中央。臺南大學生 態系主任張原謀建議,在安清路打造為 全國第一條生物友善廊道,避免斑龜等 生物遭到路殺。(奇摩新聞) 6月22日 △臺灣豐富的生態資源,隨著 開發的腳步被破壞,許多珍貴的資產逐 漸在自然環境中消失,雪霸國家公園管 理處最近拍到黑枕藍鶲餵食雛鳥的珍貴 畫面,因為園區種植一萬多棵樹,是賞 鳥的最佳景點。(民視新聞) △金門島夏季的空中嬌點,有 「夏日精靈」之稱的栗喉蜂虎,今年來 訪數量至今已有1534隻,較去年6月同期 增加130隻左右。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期 待7月高峰期持續增加,讓金門的天空更 加繽紛熱鬧。 (中時電子報) 6月23日 △位於墾丁國家公園邊陲地的 屏東縣滿州鄉九棚村,今年成為墾丁國 家公園第10個生態旅遊社區,當地不但 擁有海天一色的美景,還有被軍事迷形 容為臺灣版神秘「51區」的中科院九鵬 基地。(聯合新聞網)

【鳥類】 6月8日 △國防部在陽明山原有一處 聯勤招待所「逸園」,招待所擁有當地 「牛奶原湯」珍貴溫泉資源。國防部今 將此地納入營地釋出對象,準備交給臺 北市政府,以發揮國有資產運用最大效 益。( 聯合新聞網)

4月1日 △外來種八哥強勢入侵引進, 本土臺灣八哥愈來愈少。保七總隊第七 大隊嘉義分隊日前接獲民眾檢舉,在屏 東縣東港鎮疑違法飼養臺灣八哥。嘉義 分隊員警前往東港一帶查訪時,在一處

民宅發現有疑似二級保育類臺灣八哥, 委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鑑定確認,偵訊 後依違反野生動保育法移送屏東地檢署 偵辦。(聯合新聞網)

4月4日 △宜蘭縣蘇澳鎮無尾港濕地是 國家級重要濕地,因周邊欠缺解說牌、 步道未連貫且年久失修,宜蘭縣代理縣 長陳金德前往會勘。會同勘查的林棋山 表示,無尾港濕地生態環境資源豐富, 特有植物至少324種,鳥類總數每年1萬 隻次以上,以雁鴨科最多,保育類鳥種 共9種,近年更出現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 類鳥種小燕鷗。針對維管相關預算,縣 議會全力支持,當場允諾追加500萬元經 費重整,以低度開發、少破壞環境的方 式,帶動濕地觀光。(聯合新聞網) 4月25日 △國際生態保育聯盟「國際鳥 盟」近日發表最新的《世界鳥類現況》 ,指出每8個鳥種就有1種可能絕種,昔 日分布範圍廣泛的北極海鸚、歐斑鳩、 雪鴞的數量也急遽減少,凸顯農業集約 化與擴張,導致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 奇摩新聞、風傳媒、自由時報電子報) 4月28日 △3月底,臺北市北投區出現 數隻水鳥屍體,近日驗屍報告出爐,結 果顯示這批水鳥雖然無驗出禽流感,但 胃內容物驗出胺基甲酸鹽類反應。胺基 甲酸鹽類是農藥成份之一,新北市動保 處表示這批水鳥可能是撿食了施有農藥 的作物才導致中毒死亡,而臺北市野鳥 學會則表示,盼與相關單位一起合作, 輔導農民發展友善農業。(臺灣動物新聞 網) △基隆市暖暖區綠色隧道附近 有多群臺灣藍鵲生長,近日傳出不肖鳥 友使用誘拍方式拍攝,常常一大早就擠 滿拍攝人潮,愈聚愈多,引發反彈。食 物誘拍保育類臺灣藍鵲屬於騷擾行為, 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可處6月以上,5年 以下徒刑,如接獲檢舉,查獲屬實將會 送辦。(聯合新聞網)

110 大自然季刊

91 大自然季刊


5月2日 △嘉義縣水上鄉柳林段重劃農 地驚傳毒鳥事件,農田到處可見鳥屍體 ,農業處綠化保育科派人調查,撿拾250 隻鳥屍,包括珠頸斑鳩、紅鳩、食穀鳥 及東方鶺鴒,採集鳥屍送驗毒物,研判 下毒者利用毒玉米當餌。(聯合新聞網) 5月16日 △二級保育鳥類鳳頭蒼鷹現身 永康社區公園;南市議員林燕祝今開記 者會,特邀市府相關單位共商保護之道 ,防止不必要的干擾情形發生,希望能 重視當地生態,為鳳頭蒼鷹請命,要求 市府農業局、地政和工務等單位實地了 解後,討論保護生態環境方式,避免人 為破壞問題。 (聯合新聞網、臺灣動物新 聞網) 5月17日 △彰化、南投八卦山區為知名 賞鳥勝地,此時又是灰面鵟鷹遷徙過境 季節,卻也引起不肖人士覬覦架設鳥網 ,警方據報彰化市八卦山第二公墓稜線 遭違法架設鳥網,會同縣府農業處人員 趕抵現場,歹徒聞風逃逸,眾人赫見稜 線上架設的捕鳥網竟長達三百公尺,立 即進行拆除,縣府憂心這樣的大型鳥網 可能還有好幾座,包括灰面鵟鷹等珍貴 鳥禽恐遭獵捕,將要求轄區鄉鎮市公所 加強巡視管理,以遏阻違法捕鳥歪風。( 自由時報電子報) 5月18日 △春天是南下渡冬水鳥北返季 節,有眼尖民眾發現,近期香山濕地大 庄區及金城湖區都能看到過境休息覓食 的水鳥群體,每個群體都有10至30隻。 產發處長吳甲天指出,今年北返群體過 境香山濕地數量較去年增加2.5倍,目前 為止統計,共有113隻黑面琵鷺來到香山 濕地休息覓食。(自由時報電子報) 5月20日 △每年的4至7月是小燕鷗的繁 殖期,桃園竹圍漁港附近的海灘也是這 種夏候鳥的棲息繁殖地。19日有臉書社 團「拍鳥俱樂部」的鳥友貼出照片警示 ,就在小燕鷗以及東方環頸鴴產卵孵育 幼鳥的區域,竟然有大型怪手進行整地 工程。這個景象嚇壞鳥友,急忙呼籲施 工單位要立刻暫緩工程進行,以免造成

大自然季刊 111

大自然季刊 92

Local

正在孵育的親鳥或是剛孵化的雛鳥受到 傷害。(NOWnews) 5月21日 △林姓女子到巴拉圭購買托哥 巨嘴鳥等鳥類受精卵,用衣物、衛生紙 包裹放置隨身行李,搭機返台入境時被 查獲,檢方依違反動物傳染病防治法、 野生動物保育法等罪嫌將她起訴。(中央 社即時新聞)

5月25日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洪志銘表示,研究發現鳥巢的 結構受到鳥的基因影響,也就是說鳥類 演化關係越近,巢的結構越相像。由於 好奇鳥巢特徵跟鳥類演化的關係,洪志 銘與中心助研究員的端木茂甯帶領中興 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方怡婷統整全世界 8000多種鳥巢的外形結構、所在位置及 附著方式,發現鳥巢演化史和鳥的演化 息息相關。(聯合新聞網、蘋果日報、台 視新聞) 5月26日 △澎湖縣野鳥學會調查組長鄭 謙遜表示,藍臉鰹鳥是大洋性鳥類,比 較不會出現在海峽的澎湖,因此澎湖去 年冬天才有發現的第一筆紀錄。而在臺 灣東北角和北海岸常見的藍臉鰹鳥本來 就不怕人。(蘋果日報) 5月28日 △龍泉步道是知名的八色鳥棲 地,每年4月至9月,屬珍稀夏候鳥的八 色鳥就會在此育雛,為讓八色鳥安心繁 衍,宜蘭縣政府、三星鄉公所與宜蘭縣 政環境人文生態保育協會合作,從7日起 龍泉步道封閉40天。 (自由時報電子報) 5月29日 △澎湖本島能夠完整欣賞燕鷗 繁殖盛況,就是在湖西鄉青螺濕地,現 雛鳥已陸續孵出,預估在15至30天後, 小燕鷗就會帶著雛鳥慢慢離開,澎湖縣 政府農漁局已協調航道浚深工程,等小 燕鷗遷徙完畢後再行展開。(自由時報電 子報) △中華鳥會臺灣鳥類紀錄委員 會每3年更新一次臺灣鳥類名錄,預計第 4屆臺灣鳥類紀錄委員會的臺灣鳥類名錄

將於2020年公布,在此期間,每年皆定 期召開會議檢視新紀錄種,以及檢討臺 灣鳥類名錄現況。今年度2018年的會議 報告,共新增4種新紀錄種,其中1種暫 列附錄一,截至2018年1月止,臺灣共 有657種鳥類。各類鳥種分類變動與各 離島新紀錄種等內容,請詳見報告。( 中華鳥會) 6月5日 △由全臺愛好「拍鳥」人士成 立的「拍鳥俱樂部」,2日在臺南市新化 區楊逵文學館舉辦「第3屆拍鳥俱樂部」 會員聯展開幕典禮,來自臺灣北中南52 名參展人數十幅動人的鳥類生態攝影, 還有兩名高中生已是「資深」拍鳥人, 作品也令人驚艷。 ( 聯合新聞網 ) 6月9日 △名列華盛頓公約保護對象的 大紅鶴,5月30日在高雄永安溼地現蹤, 鳥友捕捉到紅鶴雙腳細長、體態優雅在 鹽湖上捕食,因是臺灣罕見迷鳥,連日 來吸引鳥友駐點不料都撲空,紅鶴再也 沒出現,雖然只有短暫停留,仍為溼地 鳥類再添一筆紀錄。 ( 奇摩新聞 ) 6月13日 △雲林縣大埤地區許多稻田可 見二級保育鳥類「彩鷸」築巢,農民憂 心影響收成把鳥巢移除,仁和國小學童 發起搶救彩鷸行動,向農民說明及邀請 大家加入,並計畫與大埤農會一起打造 「彩鷸米」。 ( 自由時報、臺視新聞 ) 6月14日 △日前保七總隊六大隊接獲情 資於南投埔里地區,有人非法擅捕飼養 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原生種八 哥」,經員警不畏烈日、積極循線追查 ,於埔里鎮某處田野工寮發現贓物,經 持搜索票前往查緝,終查獲本案觸法陳 姓男子,犯嫌雖無意圖販賣牟利,但已 觸犯法令規定。 (TVBS 新聞、聯合新聞 網) 6月21日 △桃園市大溪區仁忠街一帶農 田近日驚傳出現大量鳥屍,麻雀、家燕 甚至是朱頸鳩等鳥類,被發現陳屍在稻 田旁溝圳與產業道路,景象怵目驚心, 桃園市野鳥學會獲報勘查,懷疑正逢一


l Recording 期稻作收割期,有農民為驅鳥竟放毒餌 毒害鳥類,「鳥屍如雨下,超過上百隻 」,令人痛心。 (聯合新聞網)

人黃蜀婷表示,塑膠垃圾傷害海洋也是水 鳥族群大量減少的主因。(NOWnews) 【綜合紀錄】

△今年端午連假,桃園沿海的 埤塘飛來了36隻名列第一級保育類的黑 面琵鷺,桃園市野鳥學會羅仁祥趁著假 期巡查埤塘,發現這些珍貴鳥類,為桃 園市增添一筆寶貴的紀錄,顯見埤圳國 家級重要濕地豐富的自然生態,野鳥學 會呼籲市府對於埤塘光電設施及開發的 政策必須審慎考慮。(蘋果日報) 6月27日 △由於黑市買賣、非法獵捕情 況嚴重,今年野生動物保育名錄調整中 ,有4種臺灣原生種鳥類在10年後再度回 到保育等級。另外,全球瀕臨生存危機 的候鳥金鵐,幾乎一飛到中國就被吃掉 ,這次也升級為珍貴稀有保育類。(自由 時報電子報)

△臺灣大學電子與資訊學研 究所所長莊曜宇組成的跨領域團隊成 功解碼出臺灣帝雉10億個鹼基對的帝 雉基因體序列圖譜,從中也揭開臺灣 帝雉為何生活在高山區域,更解密帝 雉在347萬年前來到臺灣,該團隊也鎖 定下波要解密的動物為「藍腹鷴」。 臺灣帝雉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 列為近危物種之一,也是臺灣政府的 保育類野生動物。 (聯合新聞網) 6月30日 △神秘如「鳳凰」的黑嘴端鳳 頭燕鷗,全世界數量不到百隻,學者對 其分布範圍、生態習性、繁殖行為及遷 徙路線幾乎皆無資料。經相關單位漫長 追蹤,終於在今年6月初於蛇山觀察到至 少5隻「神話之鳥」的蹤影,而且其中一 對已穩定築巢,成為18年來該地首筆繁 殖紀錄。(ETtoday) △日前一名鳥友在宜蘭縣頭城 鎮的大溪漁港拍攝海鳥時,意外發現一 隻二級保育的鳳頭燕鷗嘴巴被吸管卡住 ,從牠叼著一條魚在吸管之前卻無法吞 下肚的情形來看,倘若無法順利甩掉吸 管,恐怕將危及生存。拍鳥俱樂部負責

4月1日 △針對交通部觀光局公布第二 波露營區名單,屏東縣政府觀光傳播處 表示,為遏止露營亂象,屏東縣政府近 年加強查察縣內露營區,並於去年頒布 實施「屏東縣露營場地管理作業要點」 ,同時明列縣內目前合法的露營場地, 供業者及消費者參考。(聯合新聞網) 4月2日 △臺灣植物分類學會、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 中心歷時4年、集合超過50位臺灣植物學 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公佈最新版臺 灣維管束植物受脅狀態評估與紅皮書名 錄;已知臺灣有989種維管束植物生存受 到威脅,27種維管束植物野外滅絕,約 佔此次評估物種五分之一。(農傳媒)

4月4日 △為保育瀕危非洲象族群,維 護全球生物多樣性,農委會今也預告修 正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相關條文, 可望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終結現行 國內「庫存象牙或象牙加工品」買賣許 可,全面禁止象牙相關製品買賣。(奇摩 新聞) 4月7日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有一群 小琉球業者在做生意之餘,也越來越重 視環境保育。當地業者推出無動力的「 立式划槳」活動,也將傳統玻璃船改造 ,製作引擎保護罩,避免在移動時打傷 海龜。 (經濟日報) 4月12日 △中興大學成立全臺首座「植 物教學醫院」12日揭牌。興大植物教學 醫院除提供現場掛號看診服務外,也能 遠距視訊看診,更是培訓植物醫師的實 習場域。另外提供農場特約植物醫師專 案,定期到場診斷。氣候變遷也會使得 病蟲害發生變化,植物醫師的設置可解 決問題。(芋傳媒) 4月13日 △根據國內最大營地資料庫

「 露營窩」最新統計,全臺共有營地 1730處。2017年4月底桃園市就有93處, 截至今年4月中,桃園市轄內露營區不減 反增,增加到110處,其中12間具危險性 ,還有5間位在地質敏感區,在455家違 法露營場中,「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 」有230家,依觀光局露營專區網站,新 竹地區81處最多,其次為苗栗62處、南 投30處,而桃園也有5處露營區名列其中 ,全部位於復興區。(中時電子報) △苗栗縣府法規小組今審查通 過石虎保育自治條例草案,將劃設石虎 棲地,縣府各單位在棲地內興辦公共工 程開發面積逾1公頃或道路長度逾1公里 ,應在規畫初期諮詢石虎保育專家,採 取友善環境工法,草案將送縣務會議討 論並經縣議會通過後公告實施。 (聯合新 聞網) △為強化與地方合作,讓重要 濕地維護管理因地制宜,內政部部務會 報13日通過「濕地保育法施行細則」第 19條及第20條條文修正草案,對於地方 政府委任管理國際級及國家級重要濕地 ,賦予明確法源依據,未來涉及重要濕 地相關許可申請及保育利用計畫功能分 區之查詢,民眾可就近向當地地方政府 申請。(中時電子報) 4月15日 △臺北市立動物園在2014年4 月2日,接到金門國家公園人員從古寧頭 搭機轉送而來的一對歐亞水獺兄弟寶寶 ,同年6月18日又接到金門縣政府轉送1 隻年幼的雌性歐亞水獺寶寶,經民眾票 選分別命名為「大金」、「小金」和「 金莎」。動物園也順利讓「小金」和「 金莎」配對成功,這次首度成功繁殖歐 亞水獺,也為歐亞水獺的整合保育踏出 重要的第一步,對歐亞水獺保育工作團 隊是一大鼓勵。(蘋果日報) 4月18日 △被外界稱為「龍珠」的基隆 嶼,封島3年多後,即將重新開放。基隆 市政府斥資7000多萬整修碼頭,預計7月 完工,基隆嶼今年暑假將開放登島;5月 12日規劃先辦淨灘。基隆嶼為臺灣北方

112 大自然季刊

93 大自然季刊


Local

的火山島,擁有得天獨厚的火成岩地貌 景觀和豐富生態,是基隆市著名觀光景 點,曾創下1年7萬名遊客登島紀錄,今 年要重新開放,很多娛樂漁船蓄勢待發 。(聯合新聞網)

昭倫的發現不僅指出中油沒有發現多杯 孔珊瑚的報告,具生態專長的環委鄭明 修、外聘委員劉靜榆等人,特別點出兩 方調查資料的落差。(環境資訊電子報、 自由時報電子報)

△大肚山學會召集人吳金樹表 示,臺灣南海溪蟹為臺灣特有種,是臺 灣最大型的溪蟹,並被國際自然保護聯 盟紅皮書列為易危生物,主要分布在彰 化以南到臺南之間,生活在山中水流兩 岸泥洞中。16日晚上學會夥伴在南勢溪 發現許多臺灣南海溪蟹的巢洞,推估南 勢溪是臺灣最重要的棲地之一,東海大 學蔡鵑如博士也指出,這是臺灣南海溪 蟹在彰化以北的第一筆紀錄,非常重要 。 (自由時報電子報)

4月26日 △28日掛牌運作的行政院新設 2級機關「海洋委員會」,是第一個在高 雄成立的中央部會,未來將統合臺灣海 洋資源的運用、保育與研究。其成立象 徵臺灣正式邁向海洋國家!海委會成立 後,如何處理臺灣海洋保育問題,各界 高度關注。(自由時報電子報)

4月19日 △臺中市政府將北起臺灣大道 、南到民權路之間,長約300公尺的柳川 河段改造為「柳川水岸步道」,並於 2016年12月正式對民眾開放。繼柳川之 後,位於臺中火車站附近,北起雙十路 、南到民權路之間,長約610公尺的綠川 河段改造為「新盛綠川水岸廊道」,於 2018年2月揭幕,其中並將東協廣場前方 被加蓋的河段「開蓋」。 (聯合新聞網) 4月23日 △桃園市楊梅區的高榮野生動 物保護區是2級保育類臺北赤蛙重要棲地 ,也是全臺面積最小的保護區,市府近 年委由臺灣濕地學會營造棲地並觀測記 錄,發現臺北赤蛙單晚最多出現17隻, 令人振奮。野外罕見的臺北赤蛙曾被記 錄到多達187隻,但數量急遽下降僅剩個 位數,保育人員推測,可能與水生植物 曾遭移植,加上水位下降及周遭水田變 化有關。(聯合新聞網) 4月25日 △環保署24日舉行大潭藻礁生 態專家會議第2次延續會議,中研院學者 陳昭倫提出上週親自潛水在計畫範圍內 繼續調查指出,「前期圍場」水泥構造 物外60公尺確實有連續分布藻礁礁體存 在,不但殼狀珊瑚藻持續發育,也發現 柴山多杯孔珊瑚,多杯孔珊瑚群體,最 大直徑約21公分,最小約為12公分。陳

大自然季刊 113

大自然季刊 94

△華江公園為北市境內重要鳥 類棲息地,成立宗旨就為保護濕地上生 物多樣性與各式野鳥,現也列為國家級 重要濕地、更是國際鳥盟認定重要鳥類 棲息地,為野雁重要棲地。當地居民陳 情指出,公園現有成群結隊野犬出沒, 目睹野犬獵捕、分食溼地上野鳥作為食 物,嘆昔日野鳥天堂已淪為棄犬食堂。( 自由時報電子報) 4月27日 △椰子蟹是現存最大型的陸生 節肢動物,也是臺灣唯一列入保育類的 甲殼類動物,體重最高可達7公斤,但成 長緩慢,要10年才能多1公斤。這種蟹對 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只要是沒 見過的東西都想「吃吃看」,因此又被 稱為「強盜蟹」。臺灣因為濫捕和路殺 的關係,椰子蟹的數量急遽減少,現在 要在臺灣見到椰子蟹也是很難得的事情 了。(ETtoday) 4月28日 △28日為第10屆全球「拯救瀕 危青蛙日」,臺北市立動物園為響應這 項國際保育活動,將與桃園市楊梅高中 合作,從27到29日為期三天,於苗栗、 臺中、臺南及屏東等地,共同辦理「潮 蛙旅行趣」教育活動。(ETtoday、中時電 子報) 4月29日 △世界經濟論壇今年1月發布 「2018年全球風險報告書」,就指出極 端氣候和水資源危機的嚴重性。依據水 利署的資料顯示,全臺灣最大的曾文水

庫只有平均值71%的儲水量,而且從去 年8月1日到今年4月中旬,已經有250天 沒有單日在80毫米以上的降雨。 (中時電 子報) 4月30日 △從2012年開始啟動,但延宕 多時的政府組織改造,行政院最近終於 完成整合,目前相關部會正在草擬條文 ,改組中點包括環保署升格為環資部、 部分的水利署、農委會林物局、礦務局 、地質調查所等都將納入環資部,國家 公園則敲定續留內政部。(T h e N e w s Lens、自由時報、上報、中國時報) 5月1日 △基隆市府將號召500環保志 工,本月12日先登島淨灘,清除大量堆 積的海漂垃圾,碼頭修復工程正加緊趕 工,拚7月底完工開放封閉多年的基隆嶼 。(聯合新聞網) △恆春鎮石牌公園有棵樹齡約 300歲的鐵色樹,每到5月都會開花飄下 「黃金雨」,是在地人共有的美好記憶 。,不料今年樹上卻連花苞也少見,居 民擔憂是否是因氣候異常所致,更怕有 加劇現象。(中時電子報) 5月7日 △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 究中心成功野放日前在屏東林邊溪口擱 淺的1尾小抹香鯨「黑珍珠」,但有喜卻 有憂,6日下午林邊溪口再度發現1尾侏 儒抹香鯨「黑金剛」擱淺,不過黑金剛 不如黑珍珠好運,7日下午傳出死訊,10 天發生2起鯨豚擱淺,居民擔憂是因海廢 的汙染擴大。(自由時報) 5月8日 △海巡署中部分署第三岸巡隊 龍鳳安檢所,7日傍晚接獲民眾通報於竹 南龍鳳漁港岸際有隻鯨豚擱淺,仍有生 命跡象,經確認為保育類的侏儒抹香鯨 ,先依鯨豚活體擱淺處理要領維持其生 命,並連夜由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 研究中心送到臺南市四草救援基地照護 。(中時電子報) 5月9日 △為解決雲林地區水源不足, 及長期抽用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問題


l Recording ,經濟部推動湖山水庫興建,歷時15年 完成。經濟部水利署表示,湖山水庫是 臺灣第一座設計時融入生態保育觀念的 水庫,同時也完美地結合地方人文,工 程兼顧保育與人文,經驗值得與世界共 享。(工商時報)

5月11日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臺 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指出,在美東時間五 月八日早上,「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針對臺灣特有的印度-太平 洋駝背海豚新亞種,臺灣白海豚,發表 最終裁定,正式將臺灣白海豚列入《瀕 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中 的「瀕危物種」,並進行保育!(中時電 子報、大紀元)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日前與海 巡隊、岸巡隊聯手透過登船檢查,並首 次動用空拍機進行空中蒐證,成功破獲 民眾非法採捕在89年就已經明確公告禁 採的珊瑚礁保育貝類「山羊海菊蛤」, 全案已經依《漁業法》第60條移送地檢 署偵辦。(臺灣動物新聞網) 5月14日 △澎湖是國內馬糞海膽知名產 區,近年澎湖馬糞海膽資源量下滑,澎 湖縣政府農漁局在4月27日預告修正馬糞 海膽捕撈期,將2個半月的捕撈期縮短為 2個月,期望能達到保育目的。但保育要 如何與當地經濟達到平衡,專家們認為 「減少販售時間」及「讓海膽一生能產 一次卵」為短期目標。 (農傳媒) △臺電今年補助苗栗縣政府1.5 億元在通霄漁港投放人工魚礁,第一期 預計投放21座已完工,還要繼續執行二 、三期。學者與環保團體都認為,人工 魚礁在國外是保育工作,但到了臺灣, 沒有評估後續效益,無巡守人力、聚魚 效應更可能成為過漁陷阱,是錯誤政策 。 (人間福報、奇摩新聞) △馬祖近年因「藍眼淚」而聲 名大噪,CNN列為全球必看的15大奇景 ;臺灣海洋大學教授蔣國平領軍的研究 團隊,歷經1年的採樣研究,證實馬祖藍

眼淚(夜光蟲)是海洋自然生態,與中 國閩江的汛期有關,並非外界懷疑的海 洋生態惡化指標,還給藍眼淚清白。(自 由時報電子報) 5月15日 △基隆市潮境保育區潮間帶每 到夏天遊客如織,海大教授林綉美花12 年調查潮境灣沿海藻類,發現藻類覆蓋 率一路下滑只剩一半,原因是夏天藻類 釋放出繁延的孢子,多被戲水人潮踩死 。為讓原生藻類長回來,基隆市將實施 總量管制。 (聯合新聞網、人間福報)

△雙髻鯊即將絕種,更被列為 大西洋海域禁捕魚種。許多潛水客特別 飛到國外一睹芳澤,但在臺灣,雙髻鯊 卻淪為直播主檯面商品,一尾300元賤 價出售,更慘的是,國內竟然無法可管 ,讓不少潛水客感到心痛與氣憤。(奇 摩新聞) △紅樹林是生長在鹹淡水交會 濕地的植物,能過濾流入海中的雜質, 又被稱為「海洋的肺」。臺南七股附近 的濕地更有多達4種紅樹科植物。紅樹林 雖然對河口生態非常重要,卻敵不過土 地開發逐漸消失,保育紅樹林也成為保 護環境的當務之急。(TVBS新聞) 5月16日 △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 2017年8月公布的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 果,臺灣可供糧食生產的農地共有68萬 公頃,同年農田水利處統計數據顯示, 包含暫灌地1.1萬公頃在內,17個農田水 利會的灌溉轄區有37.1萬公頃,意即還 有非灌區30.9萬公頃沒有穩定的灌溉水 源。 (農傳媒) △幾乎年年噴發的屏東縣萬丹 鄉泥火山16日清晨2時許噴發,直到下午 仍在噴發中,附近農田受損。縣政府表 示,泥火山造成的農損可以申請天然災 害補助。(芋傳媒) 5月17日 △小葉蕨藻是新北市北海岸及 東北角海岸具有的原生藻類之一,新北 市政府與臺灣海洋大學攜手合作,不但

在培育桶養殖成功,也在海洋資源復育 園區海底池周邊池壁附苗生長,讓沿岸 水域棲地多元化。(NOWnews)

△每年的5月22日被訂為「國 際生物多樣性日」,2018年為生物多樣 性公約生效的25周年,生物多樣性公約 組織發布的主題為「歡慶生物多樣性25 周年—保護地球生命」。為持續提升社 會大眾對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由來及其與 人類存續息息相關的認知,今年臺北市 立動物園與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共同規劃特展,邀請行政院業農委員會 林務局指導,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25年繽紛的印記暨永續食堂特展」作為 今年在臺灣的活動。(蘋果日報) 5月19日 △法務部調查局指出,為查緝 全國違法經營露營區等情況,出動17個 外勤處站及近200名調查人員,追查花蓮 、臺中等地違法開發山坡地、竊占國土 案;查緝違法經營露營區、非法佔用國 有或國家公園土地、濫墾山坡地及破壞 水土保持等案件,搜索業者營業處所8處 ,並約談犯罪嫌疑人71人到案。(聯合新 聞網) 5月20日 △屏東離島小琉球近年由官方 和民間帶起一股生態保育風潮,有遊客 在海邊發現1名男子在礁岩間盜挖保育類 的五爪貝,遊客跟到男子住所並通報海 巡署,訊後依違反漁業法究辦。(聯合新 聞網) 5月21日 △諸羅樹蛙是臺灣特有種,為 臺灣最晚發現及命名的蛙類。距發現樹 蛙也才短短24年,棲息在竹林間的諸羅 樹蛙,因筍農高齡化、農業沒落,再加 上棲地破壞,生存環境逐漸減少。(農 傳媒) 5月22日 △澎湖縣鎖港漁港21日晚間驚 傳一隻600公斤鬼蝠魟受困,引起關注 。鬼蝠魟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 ) 列為易危物種的次級保育類動物。不 過半夜最新消息是,鬼蝠魟疑因流血過 多,傷重沉入海底,狀況不明。因為與

114 大自然季刊

95 大自然季刊


民眾觀感、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觀念有落 差,引起數千網友深夜關心。(ETtoday、 臺灣蘋果日報、TVBS新聞) 5月23日 △新竹市政府產發處表示,香 山濕地園區內的賞蟹步道經市府重新招 標,並配合教育園區濕地中心內部裝修 工程,決定6月30日啟用,未來將限制觀 蟹民眾,同時漲潮前後2小時封閉,以維 安全及濕地環境。由於不少蟹種已回流 復育,此處將成為重要的觀蟹生態場域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臺灣的蟬約有70 多種,臺 灣爺蟬體型最大,身體和前後翅都是黑 色,堪稱是蟬中的黑美人。臺灣爺蟬曾 因被捕捉製成標本,加上棲地被破壞, 數量非常稀少,已被公告為珍貴稀有保 育類野生動物。 (聯合新聞網) 5月24日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金馬澎分 署第10岸巡隊橋仔安檢所執行守望勤務 時,於鐵尖海域發現本國籍漁船違法使 用章魚籠具作業,這次查獲非法使用章 魚籠具,為今年第二例,後續將依違反 漁業法第65條規定函送主管機關裁處。( 蘋果日報) 5月26日 △臺灣面積雖小卻孕育了近6 萬種生物,其中包括臺灣特有生物種類 逾8千種,林務局長林華慶24日在「冷 凍方舟」計畫成果發表會表示,自簽署 《生物多樣性公約》後表示,臺灣自 1992年開始就由邵廣昭老師規畫「臺灣 野生生物遺傳物質冷凍典藏及生命條碼 計畫」(TaiBOL)暨「臺灣生命大百科」 (TaiEOL)計畫」開始陸續建置資料庫。( 臺灣英文新聞) 5月27日 △檢方查獲不法分子占用南投 山坡地,面積7萬多平方公尺相當170座籃 球場大,這麼大片國土被侵占,卻遲了20 年才查獲,以人力不足、地點偏僻為理 由塘塞,恐難說得過去;尤其現今科技 發達,其中是否有法律漏洞或人為包庇 ,值得探討。(聯合新聞網)

大自然季刊 115

大自然季刊 96

Local

5月31日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20 週年,今啟動「黑潮島航計畫」,14天 航程將逆時針沿臺灣及離島進行「遶島 行動」,預計停靠12座漁港、47處測量 點,體檢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等數據 ,盼能建立臺灣首筆「藍色國土」初探 紀錄,作為未來海洋保育工作的珍貴研 究範疇。(自由時報電子報) △農委會在「科學」期刊發表 最新研究指出,臺灣本島野生兩棲類的蛙 壺菌感染率約為6%,這種細菌源自20世紀 的亞洲,擴散時間與兩棲類全球交易擴展 吻合。特生中心指出,全球約有7800種兩 棲類,牠們對環境污染等干擾非常敏感, 因而成為環境指標物種;特生中心說,倫 敦大學帝國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系教授費 雪(Matthew Fisher)邀請特生中心兩棲類 研究室,參與此次蛙壺菌起源的跨國研究 ,計32國、38個研究單位科學家參與,特 生中心提供臺灣首次野外採集的樣本資料 ,貢獻重要的一塊拼圖。(經濟日報)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 授林幸助研究團隊用4年時間,量化臺灣 西海岸北、中南主要紅樹林生態系的碳 循環,發現紅樹林儲碳能力高於全球平 均值,為陸地森林的6倍,而且分解作用 是決定紅樹林碳儲存量的關鍵,解開紅 樹林儲存藍碳的神秘面紗,論文日前已 獲生物多樣性領域排名第1名的期刊《全 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接受發表。(蘋果日報)

△中山大學教授顏聖紘研究團隊 於浸水營國家步道中首次記錄到小翅蛾,極 可能是中央山脈南端的首次記錄,也見證霧 林帶所維繫的生物多樣性。(環境資訊電子報) 6月3日 △臺灣至少有16種原生杜鵑, 其中有1種根部並是不長在地面泥土上、 開出的花朵還是特殊的金黃色,真的是與 眾不同,它叫「著生杜鵑」!農委會林務 局副局長廖一光與該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 長陳超仁、農委會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與 植物組長許再文等數十名生態界產官學者 2日齊聚杉林溪討論復育。 ( 中時電子報 )

6月4日 △小花蔓澤蘭和銀膠菊原產地 都在中南美洲,小花蔓澤蘭生長快速且種 子數量多,因具優勢之無性繁殖能力,擴 張迅速,被它覆蓋的樹林會吸收不到充足 的陽光而死亡。林務局從98年開始以每公 斤5元收購方式,如今已清除近九成,小 花蔓澤蘭已不多見。反觀銀膠菊,政府沒 有獎勵清除的辦法,加上清除時容易危害 人類,因而很少有人會主動清除,任其隨 風擴散。( 聯合新聞網 ) 6月5日 △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多元就業 開發方案推出海底造林計畫,打造澎湖鎖 港傳統漁村轉型珊瑚復育村,行銷種植珊 瑚體驗觀光活動,如今已成功復育800多株 珊瑚,注入海洋新生命。 ( 聯合新聞網 ) △屏東林管處委託中山大學生物 科學系進行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的昆蟲相普查,經過將近2年的調查,發現 浸水營地區昆蟲至少有2620種,打破國內 各自然保護(留)區與國家公園的昆蟲調 查研究記錄,具重要意義。 (自由時報、經 濟日報 ) 6月7日 △蘇澳海巡隊跟宜蘭查緝隊在 南方澳查緝到遭支解保育類鯨豚,重量 達1372公斤,冷凍庫承租人坦承這些是 買來販售,違法野生動物法遭送辦,得 面臨6個月以上5年以下的刑期。海巡人 員從冷凍庫裡搬出一袋袋麻袋,裡頭裝 的是被支解的鯨豚。農業局人員到場確 認這些都是保育類的鯨豚,不過全都遭 到支解,因此無法判斷是哪種種類。 (TVBS新聞 ) 6月8日 △6月8日為聯合國訂定之「世 界海洋日」,立法委員賴瑞隆、Kolas Yotaka、陳曼麗7日於立法院召開「臺灣 海洋元年對海委會期待」記者會,海洋 委員會副主委陳陽益、海洋保育署署長 黃向文也出席。海洋委員會副主委陳陽 益回應,海委會將會持續檢討概算,特 別是科技預算目前仍在持續增列,三個 月內完成海洋基本法,儘速送交立法院 審議。海保署在海洋保育業務上,將會 持續跨部會整合合作。(公民新聞 )


l Recording △華西街老字號蛇肉店即將關 門,蛇肉店老闆郭懿堅近期由於這種所謂 環保意識的抬頭,不忍當眾去做宰殺的動 作跟行為,客戶慢慢地流失。蛇肉料理在 華西街已有60年歷史,據傳藥用價值高, 如活血祛瘀、解毒潔膚等,蛇肉店業者也 說明,在還沒廢娼前萬華曾是風化區,而 蛇鞭、蛇酒更被視為壯陽聖品,造就全盛 時期高達八間同業的榮景。( 公民新聞 ) 6月9日 △紀錄片「看見臺灣」導演齊 柏林逝世一週年,環保團體彰化縣環境保 護聯盟原定要在齊柏林飛機失事地點,號 召百架無人機飛越,以行動向齊柏林致敬 ,雖然因天候狀況不穩、行動被迫取消, 但環團仍呼籲,齊柏林生前關注臺灣山林 水土,政府應落實礦業改革、守護國土家 園。(中央社、聯合新聞網) 6月12日 △臺中市政府擬訂「臺中市石虎 保育自治條例」(草案),12日依程序送市 議會審查,市府希望議會能支持通過草案, 打造臺中成為全國第一個將石虎保育法制化 的城市。 ( 新頭殼、著實電子報、yam news ) 6月17日 △民眾或許認為苔蘚是不起眼的 陸生植物,但苔蘚是建構生態系的基礎,也 是大氣污染程度的指標植物,農委會特生中 心與臺灣苔蘚學會合辦臺灣苔蘚特展,向民 眾介紹特色與重要性。(聯合新聞網) △新北市政府響應聯合國「防 治荒漠化公約」及「全球植樹1兆棵行動 」計畫,和企業合作推動造林,已種植超 過百萬棵樹,並建置灑水系統,希望打造 一片綠色海岸。近年全球氣候變化劇烈及 人為過度開發,使得土地荒漠化情形嚴重 ,聯合國為提高大眾對土地退化的認識, 特訂定每年的6月17日為「防治荒漠化和 乾旱世界日」,要喚起人們對土地荒漠化 與乾旱的重視。(NOWnews) 6月18日 △2017年墾丁國家公園發現大 量外來種「長足捷蟻」(俗稱黃狂蟻或 黃瘋蟻)危害陸蟹,今年臺中市高美濕 地旁海堤與周遭農田也發現類似情況, 臺中市農業局已針對黃狂蟻防治,呼籲

民眾不要觸碰或取走餌劑。長期研究螞 蟻的彰化師大生物學系教授林宗岐表示 ,近年黃狂蟻族群逐漸擴大,已在墾丁 、高美濕地、花蓮等地發現超級群落, 正在尋找數量增加原因。(農傳媒) 6月22日 △中華郵政與帛琉郵政合作推 廣海洋保育,以汙翅真鯊及綠蠵龜為題 材,結合臺灣繽紛的海底景觀及帛琉群 島海景,各自發行「海洋生物郵票小全 張-鯊魚、綠蠵龜」1張。中華郵政表示 ,該套郵票臺灣將於6月26日發行,並於 當日上午10點在郵政博物館,舉辦郵票 發行典禮。(自由時報電子報)

6月23日 △林務局近年來積極推動林產 業發展,委請臺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於 22日舉辦「2018森林驗證、人工林永續 經營暨綠色採購論壇」,邀來國際FSC 全球總裁Kim Carstensen還有逾上百位與 林業相關學者、民間團體、企業等代表 ,共同討論「臺灣森林驗證與人工林經 營」及「林產品通路、環保標章與綠色 採購」議題,以期凝聚森林永續經營的 共識,使林業經營推上永續軌道。(臺灣 英文新聞) 6月26日 △林務局召開野生動物保育諮 詢委員會,被列為保育類動物近30年的臺 灣獼猴、山羌、白鼻心、眼鏡蛇、龜殼 花等8種野生動物被移出保育類動物名單 ,改列一般類,但也將17種野生動物從一 般類改列保育類,包含臺灣朱雀、白耳 畫眉等,林務局澄清外界質疑像臺灣獼 猴是因造成農損壓力才改列一般類並非 事實,純粹是因為族群成長趨勢向上才 改列為一般類,但仍受野生動物保育法 保護。(蘋果日報、中央社即時新聞) △尋找可燃冰,是能源國家型 科技計畫中相當重要的任務,臺灣的西 南外海和南海海域,蘊藏大量有固態瓦 斯之稱的可燃冰,相當於200億到500億噸 的石油。但臺灣缺乏鑽探設備及技術, 計畫經費也不足,多年來一直停留在紙 上談兵階段,由中大、臺大等校組成的 研究團隊突破萬難,與法國海研船合作

,租用船期,6月5日從基隆出發,21日傳 來找到可燃冰的好消息。(關鍵評論網)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長曾姿雯 與泰國國 家 動 物 園 管 理 局 ( 泰 國 Z P O) Benjapol Nakprasert總局長,在臺灣駐泰代 表童振源大使的見證下,日前在泰國ZPO 總部共同簽署「雲豹保育計畫合作意向 書」,此次簽署合作意向書更代表壽山 動物園近年來在推動動物保育的努力獲 得國外動物組織肯定。(NOWnews) 【兩岸三地】 4月5日 △今年起,大陸已拒絕國外廢棄物 品進口,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洋垃圾」夾雜 含毒廢棄物,尤其在清洗處理過程中,使用大 量地下水,而有毒廢水更排入河川海洋,造成 環境污染,對人民健康造成威脅。(中時電子報) 4月9日 △根據路透社發自上海的報道, 中國北方空氣中的臭氧濃度已經顯著增高, 在中國努力解決空氣污染的同時,又面臨臭 氧污染難題。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4月18日 △有「微笑天使」、「水中大 熊貓」之稱的瀕危品種長江江豚最快可能 在10年後消失,長江江豚只剩下約莫1000 頭左右,比野生大熊貓還要稀有,中國大 陸長江流域省份以及保育單位展開一波波 搶救大作戰。2016年底,大陸國家農業部 主導發佈了「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畫 (2016-2025年)」。(聯合新聞網) 4月23日 △在「遊客垃圾實在太多了」 、「還有沒有掩埋的人類排洩物」等因素 下,為免繼續受到遊客不文明行為破壞, 今年當地多個景區停止營業,包括青海湖 鳥島景區、沙島景區停止營業;年保玉則 國家公園停止接待遊客。(聯合新聞網) 4月25日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後,香 港政府資助援建臥龍的大熊貓保育基地 ,由2014年建成至今,大熊貓數目由10多 隻,增加至現時55隻。負責人說,臥龍基 地目前主要負責大熊貓的繁殖與生育工 作,去年有19隻大熊貓出生。(香港電台)

116 大自然季刊

97 大自然季刊


5月18日 △隨著棲息地的減少、破碎, 大陸的綠孔雀數量可能已不足500隻,比 貓熊(大陸稱大熊貓)還要稀少,情況 不樂觀。牠的保護級別被世界自然保護 聯盟(IUCN)提升為「瀕危」。生物多 樣性保護工作者顧伯健過去五年來一直 為保護綠孔雀奔走。(中時電子報) 5月22日 △中國明訂每年5至8月為海洋 伏季休漁期,嚴禁漁船出海作業,保育 海洋資源,但中國漁船卻越界澎湖海域 ,大肆捕撈漁獲;澎湖海巡隊今日據報 ,在花嶼西北海域查扣越界中國粵南澳 海運21023號漁船,帶案扣回馬公隊部繼 續調查。(自由時報電子報) 5月24日 △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 樣性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表示 ,將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 路,加強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科學研 究,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加大宣 傳力度,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 性保護。(臺灣新浪網) 6月7日 △中國大陸發現極稀有的「華 北豹」重要種群, 5日世界環境日國家林 業和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虎豹研究團隊對外發布, 證實陝西省子午嶺林區和山西省太行林 區分布著重要的華北豹野生種群。延安 的子午嶺林區發現迄今最大的華北豹野 生種群,這也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豹的 密度最高區域。( 中時電子報、新華社 ) 6月20日 △大熊貓國家公園涉及四川、陜 西、甘肅三個省,總面積達27134平方公裏 ,其中四川一個省就佔到總面積的四分之 三左右。大熊貓國家公園所在的區域,是 全球地形地貌最為復雜、野生動物資源最 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這裏面有脊椎動物近 1300種,居全國第二位。(新華網廣東頻道)

Local

站19天,雖比去年同期少,但屏東測站18天 中有14天的指標污染物是臭氧,較去年4天暴 增。 (自由時報電子報)

【氣候變遷】

4月12日 △臺灣空污嚴重,空污議題全國 關注,為因應空氣品質改善的迫切需求,加 強防制空氣污染,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 境委員會自3月28日開始審查「空氣污染防制 法修正草案」,歷經4次開會,終於完成初審 ,將空污法修正草案送出委員會。(TVBS新聞) 4月19日 △東沙島的海漂垃圾從哪裡來 ?中研院研究團隊花了五年時間調查發 現,只有國軍駐守的東沙島,產生垃圾 不多,但是一年就有數百公斤的海漂垃 圾。冬天以隨著東北季風,來自中國大 陸最多,夏天的西南氣流帶來垃圾的最 大國的則是越南。 (聯合新聞網) 4月22日 △位於東港溪上游支線隘寮溪位 內埔工業區下游處,有乳白及偏黃色廢水污 染河川情形。經屏東縣環保局派員現場查核 ,查獲污染元凶為一家食品工廠,將依水污 染防治法開罰。環保局不定時規畫稽查,呼 籲業者切勿心存僥倖,以免遭重罰。(中央社)

4月24日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 的主題是「終結塑膠污染!」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老師受訪表 示,自1950年以來,人類已經製造83億公 噸的塑膠,其中91%未進入回收系統,散 落在我們的陸地、海洋及湖泊中,嚴重衝 擊土地及生態。他提醒,全球產生的「塑 膠垃圾」,現在仍以每分鐘使用200萬個 一次性塑膠袋、100萬個塑膠瓶及數以億 計的吸管持續累積中。基督教論壇報) 5月3日 △根據WHO最新報告指出,全 世界高達90%的人,暴露在危險級空氣污染 的威脅中,每年甚至有700萬人,因為空氣 污染死亡。大部分的空汙死亡人口,主要 集中在東南亞,及太平洋西岸。(東森新聞)

【公害】 4月4日 △初春空氣品質仍然欠佳,根據 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統計,三月屏東測 站空品不良日(AQI大於100)18天、潮州測

大自然季刊 117

大自然季刊 98

m3、公車23.5μg/m3及摩托車32.1μg/m3 。 (奇摩新聞、 環資中心 )

6月1日 △環保署空保處公布大臺北都會 區通勤期間空氣污染物暴露量的調查報告 ,搭乘不同交通工具通勤時,PM2.5暴露平 均濃度分別為汽車7.6μg/m3、捷運21.9μg/

4月13日 △紐西蘭中間偏左政府今天表 示,紐西蘭已經停止所有新的外海石油和 天然氣鑽探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總理 阿爾登(Jacinda Ardern)說:「(我們正 在)採取重要舉措,以因應氣候變遷,並 為紐西蘭打造一個潔淨、綠色和永續的未 來。」(奇摩新聞、中央廣播電台)

5月1日 △為第24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 會做準備的波恩談判會議4月30日啟動。 會議首日,聯合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 架公約》執行秘書帕特里西亞•埃斯皮 諾薩(Patricia Espinosa)呼籲巴黎氣候協 定的簽署國儘快制定更高目標,以避免 地球升溫幅度超過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製 定的目標。(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5月8日 △根據雪梨大學刊登在《自然氣 候變遷》研究指出,觀光業 2013 年排放出 相當於 45 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占所有人造 溫室氣體的 8%,高於 2009 年的排放量 39 億公噸。觀光業包含了航空業、飯店業、 餐飲業甚至是紀念品製造業。(科技新報) 5月12日 △南部久旱未雨,曾文水庫蓄 水率創下10年最低紀錄。前幾天雖然有豪 雨,但對水庫幫助有限,部分地區還因 時雨量過大而積水。一方面擔心缺水、 另一方面擔心淹水,正是臺灣目前水資 源的困境。期望在氣候變遷中還能保持 水資源的恆長與穩定,就要倚靠政府更 精緻、更智慧的管理。 (奇摩新聞) 5月16日 △每年6-9月是印度的季風季節 ,是當地的重要雨季;季風肇始前的3-5 月氣溫炎熱,高溫有時可達45℃,是沙塵 暴與雷雨的活躍期。今年在過去數個禮 拜裡,印度遭受嚴重的沙塵暴、雷雨及 閃電等劇烈天氣現象襲擊,已造成至少 150人死亡、300人受傷。專家斷言,印度 沙塵暴的強度增強、頻率增加,可能都 與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 (知識專欄)


l Recording 5月25日 △老天不下雨,南部水情吃緊 ,然因汛期已至,及因應氣候變遷影響 可能發生之強降雨,阿公店水庫為南部 地區重要防洪水庫,南區水資源局已做 好阿公店水庫空庫防淤準備,除可於汛 期增加水庫防洪空間,減少下游洪患外 ,遇颱風豪雨時可藉由庫底排砂道透過 水力方式將淤泥排放。(經濟日報)

5月26日 △美國研發出一套革命性的海 上養殖,能同時解決糧食不足又能改善 氣候變遷,康乃迪克大學和長島灣漁夫 合作開發「3D海洋養殖」,號稱零輸入 ,也就是不用施肥或用抗生素,讓貝類 和海帶彼此成為食物共生,專家估計, 如果3D海洋養殖涵蓋,美國海域面積達 5%,就能淨化相當於百萬車輛的碳排量 ,有利對抗氣候變遷。(TVBS新聞) 5月30日 △根據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 》(Lancet)去年10月的一項報告,自 2000年以來,氣候變遷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一是引發多次熱浪,二是部分病媒蚊 疾病散播,三是農作物歉收導致的營養 不良。 (風傳媒、經濟日報) 6月17日 △全球80名科學家在自然科學 期刊,對人類提出嚴重警訊,在地球溫度 升高的狀況下,南極冰層每年有多達2000 億噸的冰融化流入大海之中,如果狀況不 改善的話,在2070年之前海平面將會再上 升50公分,臺灣西部海邊的低窪地區恐怕 會沉入大海之中。(東森新聞、上報 )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全球人 口將從目前的75億暴增至2025年的100億, 推估糧食產量必須增加70%,才能滿足屆 時新增25億人口的需求。但受到氣候變遷 等因素的影響,未來可能爆發糧食短缺問 題。專家表示,海藻繁殖速度快、營養價 值高,且消耗的天然資源較少,可望成為 未來糧食危機的救星。(中時電子報) 6月19日 △唐獎基金會公布第3屆永續發 展獎得主,由詹姆士‧漢森(James Edward Hansen)、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 Veerabhadran Ramanathan)獲得。唐獎基金會

表示,兩位學者的研究,不但具有科學的 創見,同時對全球永續的議題,提供了極 好的科學支撐。他們的科學研究,使外界 能清楚地瞭解人類活動是如何的傷害地球 環境,而這些科學基礎,是採取行動方案 的先決條件。(經濟日報)

6月20日 △近年氣候異常全球各地均發 生嚴重水旱災,針對媒體「苦旱還在後頭 」說法,水利署19日指出,去年8月後降 雨不如預期,隨即提前啟動應變,迄今抗 旱超過320天,今年第一期稻作每公頃僅 用水8,600噸,創下歷年最低;科學園區、 工業區廠商透過減少澆灌、使用回收水與 省水裝置節水5%,迄今累計節水達5.6億 噸,已超過1座曾文水庫蓄水量。(大紀元)

向空前缺水危機。(臺灣蘋果日報)

6月29日 △2018年全球地方政府永續發展 理事會(ICLEI)三年一次的世界大會,6月19 日至22日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行。高雄市2017 年成功舉辦生態交通全球盛典,獲邀以生 態交通聯盟主席城市身分至「生態交通參 與式城市設計」論壇,出席的市府交通局 長陳勁甫也把握機會與我國邦交國所羅門 群島互動,爭取國際發聲機會,致力高雄 與大洋洲城市外交。新北市副市長葉惠青 以東亞區執行委員身分率團代表臺灣出席 「2018 ICLEI全球執委會」,也是國內唯一 受邀簽署「2018-2024蒙特婁承諾與行動計 畫」的城市。(大紀元、聯合新聞網)

6月22日 △今年上半年臺灣陸續受到寒 流、暖冬與乾旱影響,對農產品產銷調節 造成極大壓力。及至6月受滯留鋒面引進 豪雨影響,又造成農業災情。截至6月21 日17時止,農業產物估計損失已經接近 七千萬元。氣候變遷越趨激烈,農業影響 首當其衝,如何提升「農業韌性(resilience) 」已成全球共同課題。世界銀行針對東南 亞5個國家,提出面對週期性發生的聖嬰 現象,如何提升農業韌性(Resilience)的 諮詢與分析計畫;臺灣農政單位和教授學 者也提出多項建言和對策,期望農業面對 天災時能有更好的調適能力。(農傳媒) 6月23日 △近年氣候變遷影響加劇,易 發生極端天氣致災情形,為減少都市水 患,高雄市相關水利建設自95年起之「易 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及「流域綜合 治理計畫」,市府不遺餘力投入約235億 經費辦理治水工程,另107年底將完成15 座滯洪池,改善經費68億元,總滯洪容量 達326萬噸,高居全國之冠。(奇摩新聞) 6月28日 △「臺灣會缺水,而且會越來越 缺!」專家示警,全球暖化引發的氣候變 遷,不僅讓臺灣的梅雨變得「晚又短」, 且往後25年的颱風數量,將比過去減少40% ;臺灣水庫高度依賴梅雨、颱風「餵飽」 ,政府面對氣候變遷,卻抱持不思開源, 只向天求雨的「佛系水管理」,將臺灣推

118 大自然季刊

99 大自然季刊


【國際要聞】 4月19日 △菲律賓日前以遊客劇增衝擊 環境為由,關閉旅遊勝地長灘島半年, 暫停當地旅遊活動。英國廣播公司(BBC )還列出全球五個因遊客太多危及當地 環境的旅遊勝地──泰國馬雅灣 船錨破 壞珊瑚、義大利五漁村 風景小徑崩壞、 祕魯馬丘比丘 徒步旅行災難、南韓濟州 島 環境嚴重破壞、哥倫比亞水晶之河 禁 菸保護藻類。(聯合新聞網) 4月25日 △波蘭是歐盟空氣污染最嚴重 的國家,50個歐盟空氣最差城市中,33個 在波蘭。波蘭人為表示愛國,不用鄰國 俄羅斯的天然氣,至今許多民眾冬季燒 煤取暖。除了燒煤,波蘭的霧霾有很大 一部分肇因於交通,波蘭汽車在歐盟數 一數二老舊,當地目前汽車的平均車齡 達13年。(頭條網) 4月30日 △世界遺產的澳洲大堡礁,近 年正面臨氣候變遷、海洋溫度上升,以 及啃食珊瑚的棘冠海星數量增加等各種 威脅。對此澳洲政府29日宣布,將撥款超 過5億澳幣、約112億468萬新台幣,來進 行大堡礁護育。(聯合新聞網、新頭殼) 5月2日 △全球已知最老的蜘蛛「16號 」已遭寄生蜂攻擊死亡,享年43歲。她是 螲蟷科母蜘蛛,最早在1974年被發現,主 要研究者琳恩妲.曼森表示:「據我們 所知,這是紀錄中最長壽的蜘蛛,她驚 人的壽命讓我們得以進一步研究螲蟷蜘 蛛的行為和族群動態。」科學家表示, 研究她的一生有助了解氣候變遷和濫伐 森林對物種的影響。(聯合新聞網) 5月12日 △為了保護國家公園的特殊生 物多樣性,非洲剛果(Congo)維龍加國 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本(5)月 10日宣布,禁止在自然遺產保護區內砍伐 樹木。(台灣英文新聞) 5月13日 △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塑膠污 染問題,各國政府競相加入減塑的行列 。歐盟推動減少使用塑膠袋的措施,並

大自然季刊 119

大自然季刊 100

Local

承諾額外投入1億歐元,鼓勵研發可回收 的塑膠材料並改善回收效率。而東南亞 國家同樣不落人後,印尼政府去年便承 諾每年撥出10億美元以減少海洋塑膠垃圾 數量。(中時電子報) 5月19日 △近日一批來自新加坡及印尼的 考察團隊,在印度洋爪哇海域發現多種新 物種,當中包括巨型深海曱甴、凸眼魷魚 及 3 種蜘蛛蟹。隨隊專家指,上述海域從 未採集過海洋生物樣本,對今次研究人員 的收穫大感意外。(UNWIRE.HK、頭條網)

5月22日 △位於印度曼尼普爾邦中央的 洛克塔克湖(Loktak Lake),湖上由許多 浮島組成的奇布爾雷姆喬國家公園,號 稱是全世界唯一一座「會浮動」的國家 公園,也是瀕危的坡鹿(Cervus eldi eldi) 主要棲息地。為了維護洛克塔克湖的生 態,印度森林與環境部宣布禁止漁民在 夜間捕魚時中使用LED燈,違者將遭受嚴 厲處分。(環境資訊電子報) 5月28日 △由全球活動社群AVAZZ發起 的拯救蜜峰的全球連署從4月25日開始至 今已進入最後倒數中。不過連署尚未結 束,該活動此獲得巨大的勝利。歐盟會 員國於上月27日表決通過禁用類尼古丁農 藥,預計2018年底生效。未來AVAZZ將 繼續對美國、加拿大及其他世界各國施 壓,目標為將禁用類尼古丁農藥之禁令 推行至全世界。(風向新聞) 6月1日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UNESCO)世界遺產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er) 指出,已提出將貝里斯「堡礁保育系統」 (Barrier Reef Reserve System)從瀕危世界遺產中 除名的建議草案。 (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網 ) 6月15日 △位於印度西南部的西高止山 脈全長約 1,600 公里,除了是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亦有至少 325 種 受威脅物種棲生於此地,是世上八大最 重要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不過,最新 刊於《皇家學會開放科學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的報告指,令全球多種蛙 類大量死亡與滅絕的於當地蛙類身上出

現,或會威脅當地極危的岩布尼蟾蜍與 瀕危的高止山陸蛙等兩棲動物群族健康 。 ( 立場新聞 )

6月16日 △美國海洋世界公園和娛樂公 司近日宣布,該公司旗下全美12處主題公 園將不再使用一次性的塑膠吸管與塑膠 袋。美國海洋世界公園和娛樂公司將改 用紙製吸管與紙袋,也會販售可重複使 用的杯子、吸管,以及袋子。(世界日報)

△非洲大草原上有著高大的植 物「猴麵包樹」壽命可超過千年,獨特 長相讓人難以忘懷。綜合外媒報導,由 南非、羅馬尼亞與美國科學家組成的國 際團隊發現,過去12年來,多數壽命長而 且最大型的猴麵包樹不斷死亡,科學家 猜測可能與氣候變遷有關,但目前尚未 有足夠證據,不過這次猴麵包樹死亡已 達到空前大規模程度。 (TVBS新聞) 6月18日 △由於登山客漠視環境污染 ,留下許多垃圾,使得世界第一高峰 珠穋朗瑪峰淪為全球最高的垃圾場。 (China Press) 6月20日 △日本大阪18日早上發生6.1級 地震,至今造成最少4死及逾350人受傷 ,當地氣象廳指一周內可能發生同樣規 模的餘震。地震發生前一周,有人拍到 大阪附近的奈良市有約50隻奈良鹿集體 跑向市中心,直至近日才有網民驚覺, 這可能是動物感覺到快有地震發生的先 兆。(香港01) 6月22日 △科學家表示2014年至2016年 間,全球完整森林的年損面積大於奧地 利國土,縮小速度也比過去10年快20%。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特聘資深研究員 西莫(Frances Seymour)在牛津舉行的會 議發表研究成果時表示:「完整森林面 積縮小,即是全球的悲劇,因為我們正 有系統地破壞維持氣候穩定的重要基礎 。」(聯合新聞網) 6月24日 △澳洲政府5月份公布一項草案 ,建議鄰近大堡礁附近約2,000公頃的森


l Recording 林與沼澤可以進行開發,作為Kingvale牧 場種植農作物的農地。草案一公布引發 保育團體抗議,擔心造成生態危機惡化 。(中時電子報) 【里山倡議】

4月22日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指出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推出十年成果展與 系列活動,有環境教育課程、活動與成 果展現。另外,林務局積極建置國土生 態綠色網路,編織「森、里、川、海」 串聯廊道,引導生物多樣性豐富區位的 周邊農田居民改採友善環境耕作,保全 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環境。 (聯合新聞網) 4月27日 △新北市三芝區共榮及安康社 區代表新北市角逐農委會首屆金牌農村 競賽,自全國700多個參賽農村社區中, 榮獲全國金牌農村,展現人與生態「共 榮」共生、居民和樂「安康」的農村社 區。(中時電子報、奇摩新聞、農傳媒)

6月1日 △2018年台灣獲准加入里山倡 議成員的除了屏科大外,另一個是花蓮 富里農會,而屏科大是里山倡議台灣10 個成員裡第2個獲加入的大學,第一個是 東華大學。屏科大成功加入日本政府與 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合 作推動「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 (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IPSI)成為國際第230 、台灣第10個成員。 ( 中央社、自由時 報、奇摩新聞 ) 6月21日 △屏東縣政府結合里山倡議精 神舉辦「農村設計.里山實踐」競賽, 這個競賽是屏東縣長期推動的社區生態 旅遊、青年返農及社區照顧,讓青年有 機會為家鄉而設計,又符合里山理念。( 聯合新聞網)

5月1日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民間 與政府合作基礎的下一步是推行全國性 的「國土綠網」,從今年起至2021年, 以30億元的經費推行初步計畫。概念是 以中央山脈為軸心,向四周淺山、平原 、河川及海洋擴充,打破原本孤立的高 山自然保護區,打造遍佈全台的生態網 絡。(經濟日報) 5月6日 △高市農業局以美濃溪為主軸 ,讓市民更瞭解里山倡議精神及內涵,4 月在美濃辦理3場里山生態導覽,邀民眾 深度走訪,體驗農業與自然和諧共生。 ( 聯合新聞網) 5月18日 △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18日表示,臺灣以「邁向永續的轉變—共 榮社區復育之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案 例,獲得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執 行委員會(IPSI)青睞,獲選編入里山倡 議主題彙編第四冊(Satoyama Initiative Thematic Review Vol.4)。(台灣英文新聞 、中央社即時新聞)

120 大自然季刊

101 大自然季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