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Cube Journal #3

Page 1

CUBE Talk 回觀十年以來的「博覽會式」樂團時代 寫於「真是「拷白嗨」!'80後台灣樂團群象」會後 文|吳牧青

玩團真的「靠北嗨」嗎?或許,在享受眾人擁戴、鼓譟、舞動的當下,體內激素同步的反應,答案會是肯定的。但,即使演出再多,舞台外的餘韻感 和生活中的自省,如同藥物戒斷症候群,他們如何面對自己和生態間的問題與關係,重新調適的步伐極有可能比他們的天賦與才華還更能決定創作與 演出的路徑。至少,根據我和三位交往超過五∼六年以上的主唱來看,此刻再重新於他們身上,找到些反射出近十年來樂團環境的省思。 在'90年代,「樂團之聲」(band sound)曾幾何時作為台灣音樂現象的一種詭異的標籤,它反映了一種當時次文化集群對「真實演出」、「去合唱 團 卡拉化」、「重編曲性」的氛圍,因而在90年代末期漸浮上主流檯面的樂團,也如'60—'80年代的「合唱團」一般,將「樂團」兩字與團名掛著 跑。2000年,亂彈等五團高喊「樂團時代來臨」,樂團圈搭配內有另類曲式於金曲獎全面襲捲(也是至今唯一一屆),外有中央政府政黨輪替(離解 嚴不過13年)的政治氛圍,「樂團之聲」作為一種宣示或對抗主流的階段性任務,似乎也告一段落。然而,寬頻網路時代也在這年頭降臨,樂團界漸 漸不再寄予重望於「唱片」身上,官辦、民辦、大型、小型音樂祭如雨後春筍般展開,樂團有「舞台」將創作的驅力轉向現場(live)的身體感。

THE CUBE

JOURNAL#3

如此的變化,使得樂團生態的文學性少了,更像是一種表演藝術,團員們將CD帶著走唱販賣,同理於劇團巡迴演出的「節目本」,宛然是收藏的情 境。此外,「形式主義」變成近10年來樂團創作 聆聽者最大的交集,拷秋勤的范姜便認為「現在新生代樂團沒有什麼生命力……現在國外流行什 麼,他們就玩什麼。」這種形式主義,同步展現在許多創作領域上亦有跡可尋(藝術、建築、劇場),「後進國家」的自我觀察也同步困擾在'80後出 生的樂團創作者心裡。 2000年代各種博覽會式的搖滾節慶活動,正當化了禁忌、衝撞年代的演出形式,卻也快速收割和標準化、契約化樂團演出範式,演出、競賽、補助、 拆帳、獲獎、巡演國度,這是他們獲取下一場演出的可能,如同藝術家的CV或學院教授的升等著作進程。「圈子太小」加上無角色自覺,樂評在台灣 形同缺席,拷 白 嗨三團同認為評論媒體化、形同商業輸送,他們認為「討喜、讓自己受歡迎」是這個圈子想要存活的文字工作者的不二法門。作 為過去亦參與樂評文字書寫的我,不禁要再次大聲附議︰那些音樂寫手們,請你們不要再以抒情造作的辭藻為搖滾樂 獨立音樂寫神話!或是只為了 拉抬造勢的遊戲在樂團圈各取所需、相互利用。也請你們不要再拿「搖滾範式」再三「教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告訴他們音樂祭應如Woodstock或 Glastonbury、教他們什麼是叛客(龐克)、用遙遠年代的西方抗議樂隊佐證搖滾樂在現代是有可為性,取巧的路徑太多,如今的《HINOTER》和 《破報》上的音樂文字,除了形成下載音樂、或吸取書寫樣式的參考之外,只剩貧瘠的文字裝飾和言不及義的巴結。樂評未死,但顯然生不如死。 在這樣的語境下,「對不對tone」(音樂屬性、調調)重要,「好聽就好」這種失語、反智的論點更是甚囂塵上,於是,講求「錄音品質」或「樂風 新穎」的聲音美學判準相對而言便成為理性包裹的一種拜物慾。

立方計劃空間

2011.

4

Apr.

人際網絡在樂團創作者的角度,也形成一種比樂團實力更重要的線索。「人緣真很重要」范姜有感樂團政治會是一支樂團發展順利與否的主要關鍵, 有感而發。「機會結構」(opportunity structure)在樂團政治勢力長期存在,這包含了同盟關係、制度化的代言人,都一一浮現在台灣的樂團場 景,也存在著高小糕所說的「利益沒談攏」的交換關係。被推舉「最適合當公務員」的范姜在公部門溝通上確實很有一套,也顯示范姜或拷秋勤在這 樣的時代位置,也有著一般樂團缺乏的理性和務實(如「他直言自己出於中產階級」與「社運參與的限制性」、「玩樂團應該當副業」等等之語)。 值得強調的是,拷秋勤、白目、Digihai作為三支已屬台灣個別曲風下表現突出的幾支,「無利可圖」的現況對他們的創作省思相較於那些已躋身明星 的創作人(包含樂團外),還顯得起得了作用。對於同圈子的輩份倫理觀,堪稱是樂團(較其他創作)存有的優點,他們不用在封建的環境下拍馬逢 迎;但除了1980年生的范姜之外,'83的劉錠和'86的高小糕也顯出在地樂團脈絡的斷裂,他們說「對我們沒有感覺,因為沒有參與到我們的樂風…… 老團不會是偶像,頂多是聽過。」與他們同聊Prodigy,可能還顯得熟悉許多。 會後,在台藝大教授藝術史的郭昭蘭告訴我,藝術家其實也需要透過類似的「20問」註 來檢視他們創作上的自我認知,「藝術家面臨的機會和誘惑比 他們大得多,他們也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面臨如此直接的逼問。」然而,藝術圈向來如此重視發言倫理與位階的園地,有機會在公開場合提出超乎型 式論的「僭越對話」嗎?我懷疑,同時也自省,這樣的對談對象若非建立自夠熟悉的友情,有沒有辦法發生?「聲音與時代」第二季的座談,除了主 題的討論鑽探,「座談」如何能由其自身形式解決其傳統窠臼,也成為另一個聲音大哉問。

註:「真是「拷白嗨」!'80後台灣樂團群象」以20個漸進式的提問,從他們玩團的初衷、面臨到的社會現實、人際網絡、創作理想與典型等等……座談會全場錄音可線上聆聽 http://thecubespace.com/blog/kbh-podcast.php

Thaïndophiliviet計劃預告 饒加恩將於四月份在立方展開新計劃 敬請期待詳細訊息發佈

立方計劃空間 TheCube project space 週三 - 週日 2:00-8:00pm .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T/F 0 2 2 3 6 8 9 4 1 8.w w w.t h e c u b e s p a ce.co m.i n fo @t h e c u b e.t w |策劃營運|鄭慧華.羅悅全 |助理|董淑婷 |展場技術|藝術戰爭公司 |平面設計|陳小白

Thaïndophiliviet計畫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是藝術家邀約其他創作者和在地居民一同加入學習在台灣的外籍勞工語 文:泰、菲律賓、印尼和越南文。而後,創作者以這些語文做為媒材執行第二部份的計畫,執行的內容包括:口 語公眾演說、舉字牌和塗鴉。文字的內容是對外及勞工的道歉、讚美以及世界其他區域關於種族的新聞……。 這件作品的概念是以語言的互換做為起始,藉此探討社會結構在自由貿易系統下的變異,以及種族間的權力關係 如何在此結構中被建構;除此之外,也由此計畫思考當代藝術家建構美學的方式和創作者的身份,是否也成為消 費外勞獲取利益的一員。

左邊菲律賓文——謝謝你們遛老人 右邊印尼文——抱歉我鄰居對你們大吼


PROJECT 35

Videos

短 片 列 表

第三部份

第四部份

投影間 2.27 - 3.13 電視區 3.16 - 3.27

電視區 2.27 - 3.13 投影間 3.16 - 3.27

第二檔開展

1. 我們很喜歡 We Like It a Lot

1. 物件 The Objects

2011.02.27~03.27

阿索羅小組 Azorro Group(奧斯卡.達維奇Oskar Dawicki、伊戈

烏拉.梵.布蘭登柏格 Ulla Von Brandenburg

爾.克倫茨 Igor Krenz、瓦賈克.奈及爾柯 Wojciech Niedzielko、

超16釐米影片轉DVD,無聲,5分37秒,2009

和盧卡斯.史卡普斯基 Lukas Skapski)

週三∼週日 Wed. - Sun. 2-8pm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7分30秒,2001

2. 帝國之後 After the Empire 伊洛迪.彭 Elodie Pong

2. 無題

再次(馬倫巴)Untitled/Again(Marienbad)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3分50秒,2008

亞森.班淖 Yason Banal 超八影片轉DVD,13分鐘,2009

3. 歌劇:改革重組 Perestroika Songspiel Chto Delat/如何是好呢?

3. 他者 Other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26分40秒,2008

崔西.墨費和蓋瑞 .希爾柏格 Tracey Moffatt with Gary Hillberg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7分鐘,2009

4. 路徑圖 陳界仁

4. 14 15 92 65 35 89 79 32 38 46 26 43 38 32 79 50 28 84

35釐米影片轉DVD,彩色

黑白,無聲,16分45秒,2006

19 71 69 39 93 75 10 梅里斯.安吉歐雷堤 Meris Angioletti

5. 違和 Dissonant

單頻道錄像,黑白,無聲,12分10秒,2009

曼諾.德.波爾 Manon de Boer 16釐米影片轉彩色錄像,有聲,10分12秒,2010

5. 概率概論 Introducción a la Teoría de la Probabilidad

Project 35是紐約「獨立策展人國際聯盟」(ICI, 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三十五周 年的特別展覽計劃,,邀請三十五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每人挑選出一件他們認為在今日具有 重要性、值得賞析的單頻道錄像短片。ICI以靈活彈性的策展策略,將此計劃的選件與推廣拓展至最 大的效益與可能性,他們將三十五件作品編輯成四組,持續至世界各城市不同的展演空間展出。立 方計劃空間策展人鄭慧華參與 Project 35 選件,亦提供立方空間作為台灣放映的合作場地之一。在 展期間,以兩梯次輪播ICI製作好的四組影片(每檔播放兩組),提供在地觀眾得以一次欣賞到世界 三十五位策展人的一時之選。

6. 平地 Flatland

16釐米影像轉DVD,有聲,25分28秒,2008

安琪拉.德塔尼柯與拉斐爾.賴因 Angela Detanico & Rafael Lain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7分36秒,2003

6. 提升 Ascent 維亞切斯拉夫.阿庫諾夫 Vyacheslav Akhunov

7. 類比:穿越維根斯坦屋的三架單頻道錄像攝影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1分16秒,2004

Analog: Three cameras through a model of Haus Wittgenstien for single channel

第二檔十八部展出影片內容、藝術家與策展人資訊, 可至http://thecubespace.com/exhibitions/project35/intro.php下載。

7. 佛羅倫絲.南丁格爾 Florence

奈斯特.克魯格 Nestor Krüger

貝歐.柯洛特 Beryl Korot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8分鐘,2010

單頻道錄像,黑白,有聲,10分30秒,2008 8. 短波/長波

解析Project 35 文

邁克爾.史蒂文森 Michael Stevenson

8. 邊境穿越者的自白 Spovednica za tihotapce

ShortWave/LongWave

安雅.米德維 Anja Medved

瓦坦.艾瓦奇安 Vartan Avakian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22分鐘,2010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7分15秒

莎拉.瑞弗其(Sarah Rifky)

2009 9. 鬥雞場 The Cockpit

ICI邀請全世界35位策展人分別選出了35位藝術家的單頻道錄像作品,使其成為四部份的錄影展,也 就是 Project 35。得力於ICI廣大的國際專業網絡,這項計劃是種初萌芽的模式,讓藝術錄影作品有 如文化物件,得以組織化、分享與流通。在選擇作品,將其放入新脈絡這方面,ICI借用了「蒙太奇 」的組織原則。但 Project 35走得比這種剪輯模式更遠,而且最後的結果更加開放,它超越了蒙太 奇的限制,在觀眾的參與上展露出更大的潛力。當然,選擇過程是刻意的特異——一位策展人選一 部藝術作品——然後依架構來組織,而非依主題。其結果是來自想像中將會為這些錄像產生意義的 旁觀者的更多涉入。在這種新式蒙太奇下,策展人與觀眾的界線已形模糊,為這些作品解碼的方法 加入無限的可能性。到最後,製作者與消費者間的差異也隱去,讓瞭解錄影作為一種媒介的力量與 潛能,有著一種新的可能性。 這個過程可在手機錄影的擴增狀況裡看到,此錄影製作方式是完全的DIY次文化,經過像Youtube這 樣的網站而得到加強。如今這種行動錄像滿坑滿谷,已經有了它自已的播映展、競賽、藝術祭,然 後發展出新的大眾,他們同時是錄像的製作者、散播者與消費者。 埃及在過去幾個月的勞工抗議與日益擴大要求民主的示威,經過編輯的媒體新聞已停止提供人民需 要的全面報導。為了回應此情形,年輕的文化運動者發明了一種系統,透過有伺服器功能的行動電 話,遊走在人群中,抗議者可以用手機同時轉播影片,並上傳到網頁。某程度上,Project 35 也分 享了這種行動錄影行動主義新潮流的價值。雖然經過策劃的短片播映展以傳統方式傳播的,是媒體 報導與蒙太奇那種經過編輯的特質(圍繞一個議題所構成),但 Project 35 所使用的多人策展模式 卻是抗拒這種概念,而以它的公共性為基礎來發展意義。它的輕盈適合小型獨立機構,並可傳播到 全世界。從來不可能在開羅、拉馬拉(巴勒斯坦的城市)或貝魯特展出的作品,今後未來數年裡, 將會在這些城市的文化展覽中,更容易出現且被觀看到。 (莎拉.瑞弗其為開羅策展人兼作家)

Project 35 第三、四部份翻譯|王咏琳

崔西.羅斯 Tracey Rose

9. 無題(卡諾亞斯)Untitled(Canoas)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3分鐘,2008

塔瑪.古瑪雷 Tamar Guimarães 16釐米轉彩色錄像,有聲,13分鐘,2010

編 輯 手 記

今年冬天特別冷,但這個冬天在立方計劃空間舉辦的兩項活動卻十分熱絡:由紐約「獨立策展人國際聯盟」(ICI)策劃的 「Project 35錄像短片展」,以及由吳牧青擔任客座企劃主持的「聲音與時代座談第二季:翻滾. 喧鬧. 舞動.」。 本期The Cube Journal 選刊了由開羅策展人莎拉.瑞弗其(Sarah Rifky)所寫的〈解析Project 35〉。在這個影像泛濫的時代 裡,如果人人都可以是影像的生產者、散播者、消費者,那麼,在新自由主義的邏輯下,錄像藝術還能夠有什麼可能性?瑞弗其認 為「Project 35」為錄像藝術指出了另一條潛在的出路。 立方計劃空間所舉辦的「聲音與時代」系列座談,也是基於類似的想法,試圖從聲音的角度,邀請各領域的造聲者共同發掘議題, 爬梳台灣聲音文化的脈絡,探尋修補歷史斷裂的路徑。系列座談第二季,特別邀請有豐富採訪、活動策劃與執行經驗的吳牧青負責 擔任客座企劃/主持。三場座談的議題及與談者,從電子搖滾、電子舞曲到實驗聲音等領域的樂手/DJ/藝術家,可說是拉出了寬闊 的光譜。 針對1月12日第二場「'80後台灣樂團群像」,吳牧青根據范姜(拷秋勤主唱)、高小糕(白目主唱)、劉錠(Digihai主唱)等與 談者的座談內容,特別為The Cube Journal撰寫了〈回觀十年以來的「博覽會式」樂團時代〉,對現今台灣樂團環境提出批判與 反思,其尖銳的筆調與觀點,勢必引起讀者正反不一的看法。我們相信,「聲音」與「聆聽」從來就不單單是耳朵到耳膜間的距 離,它關乎耳朵外的社會空間以及耳膜內的身體;我們也相信,發生在座談會後的討論,比座談場內更加重要。我們期待關於聲音 的思辯能夠繼續發生與發聲。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