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ape From North Korea

Page 1

#

02

脫北 者

Escpae From North Korea

張 乾 琦 CHANG Chien-Chi

2012.02.18-03.17

TheCUBE

17


2007 至 2008 年間,張乾琦受《國家地理雜誌》委託前往中 國拍攝從北韓逃出的人─他們被稱為「脫北者」。他跟隨脫

北者一路從中國東北到達泰國。脫北者如果未於逃脫途中被

逮補,最終將抵達南韓。2011 年,張乾琦再度前往北韓繼

續這個系列的作品,經過了長達四年時間,終於將〈脫北者〉 系列呈現。近年來張乾琦對動態影像與聲音的涉入,讓他的 作品有全然不同的樣貌,這次在立方計劃空間的展覽中,不 僅呈現靜態攝影,還包括了一部影片與五組聲音裝置。

Chang Chien-Chi was commissioned by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to photograph North Korean defector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08. For the project,

Chang joined the defectors on the North-East China to Thailand leg of their journey, which ultimately ended

in South Korea for those who avoided capture. In 2011, Chang went to North Korea to continue his project, making for a series spanning four years and presented in its entirety.

立方計劃空間 重見 / 建社會 Re-envisioning Society 脫北者 Escape from North Korea 藝術家 Artist | 張乾琦 CHANG Chien-Chi 策展 Curator | 鄭慧華 Amy CHENG

專案管理 Project Manager | 羅悅全 Jeph LO

聲音工程 Sound Engineer | 羅頌策 LO Song-Ce

行政助理 Exhibition Assistant | 董淑婷 Dale DONG

展場技術 Technical Support | 藝術戰爭公司 Art War Company 平面美術 Graphic Designer | 陳萱白 CHEN Hsuan-Pai

翻譯 Translators | 楊爾寧 Ernie YANG 張至維 Eric CHANG 發行 Publisher | 立方計劃空間 TheCUBE Project Space 100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 136 巷 1 弄 13 號 2 樓

2F, No. 13, Aly. 1, Ln. 136, Sec. 4, Roosevelt Rd., Taipei, 100, Taiwan +886 2 2368 9418

www.thecubespace.com info@thecube.tw

出版 First Published 2012. 03

© 作品圖片版權所有 藝術家 Images courtesy the artist 贊助 | Sponsors 藝術公寓 Artpartment

藝術戰爭公司 Art War Company

18

TheCUBE

2010 視覺藝術策展專案 2010 Production Grants to Independent Curators in Visual Arts


〈脫北者〉 Escpae From North Korea still images, video and sound installation

脫北者

1990 年代末的北韓發生了嚴重飢荒,2300 萬人口中至少餓死了一百萬人,有些人開始逃離北韓進入中國,他們被稱為「脫北者」。 脫北者跨越邊界,躲藏於中國,並展開一趟極為隱密、危險的逃脫之路,這條所謂的「亞洲的地下鐵路」自東北一路延伸至寮國, 跨過湄公河來到泰國,最後脫北者將抵達南韓。

「脫北者」危機四伏的逃脫旅程可能花上數週、數月甚至數年。中國警方時常取締這些企圖跨國逃亡的北韓人,掃蕩行動可網羅 上百名逃脫者。若途中在中國或寮國被逮捕,他們會被遣返極權主義的北韓,送入嚴酷的勞改營或遭判死刑。

馬格南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 Inc.)的攝影師張乾琦,在 2007 與 2008 年與這些逃亡者同行,記錄下這段黑暗旅程。迄今 為止,他仍持續地記錄「脫北者」的困難處境。(文字提供 / 張乾琦)

Escape From North Korea

The exodus of North Korean defectors into China began in late 1990s after a severe famine that destroyed at least one million of

its 23 million people. Once they cross the border to China, they’ll be in hiding and waiting to embark on an extremely secretive, dangerous escape route, known as Asia’s Underground Railroad from northern China all the way to Laos, crossing Mekong River, to Thailand and finally to South Korea.

The unpredictable journey can take weeks, months or even years. Chinese police routinely hunt for North Koreans attempting

to escape cross-country. Police crackdowns can net hundreds of victims. If they are caught while escaping in China and Laos, they will be repatriated to totalitarian North Korea, facing severe labor camps or capital punishment.

Magnum photographer Chien-Chi Chang traveled with the defectors to document the darkest journey in 2007 and 2008. To date, He has continued to document the plight of North Korean defectors.

(Text provided by Chang Chien-Chi)

TheCUBE

19


Great Leader & Dear Leader,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y. 〈偉大的領袖與敬愛的領袖〉,黑白照片,2011

20

TheCUBE


Defector,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y. 〈脫北者〉,黑白照片,2008

TheCUBE

21


Downtown Pyongyang,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y. 〈平壤市區〉,黑白照片,2011

22

TheCUBE


The Arch of Triumph,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y. 〈平壤凱旋門〉, 黑白照片 ,2011

TheCUBE

23


The Juche Tower,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y. 〈主體思想塔〉,黑白照片,2011

24

TheCUBE


Pyongyang, color photography. 〈平壤〉,彩色照片,2011

TheCUBE

25


Beijing Train Station, color photography. 〈北京車站〉,彩色照片,2008 Escape From North Korea, video. 〈脫北者〉,錄像,5'40",2008

26

TheCUBE


Mekong River, color photography. 〈湄公河〉,彩色照片,2008 Escape From North Korea, video. 〈脫北者〉,錄像,5'40",2008

TheCUBE

27


策展手記 #02 張乾琦訪談

文字整理|鄭慧華、周安曼

鄭慧華(鄭) 〈脫北者〉這個系列作品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

鴨綠江,也因為太寬很難跨過,另一邊的圖門到了十月就開始

一開始是《國家地理雜誌》指派的一項工作,

人,都躲在那邊等著被接應。他們一路到了泰國之後,南韓大

開始的?

張乾琦(張)

我以前曾和他們合作過,但這次是一個新的嘗試。當時他們打 電話給我,說有一個機會可以前往中國拍攝逃離北韓的人,問 我願不願意。我會答應這項工作,是因為其中有許多的不確定

性,我想一開始,如果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可能也沒有太大意 思。

拍攝脫北者的過程,是沿著一條被稱作「亞洲的地下鐵路」

(Asia Underground Railroad)的路徑,是北韓人逃離的路線, 而南韓人稱這些逃離北韓的人叫「脫北者」(Talbukja)(註)。 這些「脫北者」從中國東北、瀋陽、北京、 昆明到普洱之後

進入寮國,最後半夜跨過湄公河進入泰國。其實走到最後,我 已經搞不清楚我人在哪裡。

之所以會繞到泰國,是因為北韓附近的國家,願意接受這

些脫北者而不遣送回北韓的只有泰國跟蒙古,但是蒙古邊境的

路徑已經被切斷了,無法從那邊進去。泰國還有一些可能性, 因為泰國和中國之間有很多山路,這是唯一的可能。 鄭

當初你怎麼和這些〈脫北者〉溝通,讓他們願意讓在逃離

主要是他們一路上不同的落腳點有不同接應的人,這些人

使館的人會去接應,先帶到泰國移民局居留兩個多月,之後再

被送到南韓。抵達了南韓之後,他們會被安排住在某個地方, 那個地方一般地圖上是看不到的,在那裡學習適應南韓生活, 當然也接受南韓政府的監控。 鄭 張

你拍攝的對象有幾人?其間是什麼樣的狀況?

一開始有一位,接近昆明時有六位。在中國東北,包括等

待的時間大概三個禮拜,車程有一百二十幾個小時,全程九個

禮拜。他們在中國境內就是躲躲藏藏,我開始跟他們一起走的

時候,有很多變數,也會遇到很多麻煩,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 沒有身份。 鄭

之前你拍攝的紐約中國城偷渡客系列〈China Town〉和

現在的〈脫北者〉,隱隱中都有帶一種不確定和不安定的成份 在,是這種現實生活中某種「難以看到」的狀態吸引著你從事 這樣的主題? 張

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的,越南新娘的作品其實也可以算,

者,他比我早兩、三個禮拜去那邊工作,所以已經通過管道先

〈 脫 北 者 〉 你 前 前 後 後 花 了 近 四 年 時 間(2007 -

來雜誌刊登出來也不是用本名。

始你是否知道自己會投入這麼多時間?

的過程中接受拍攝?

都和南韓的一個牧師有連絡,而在我之前有一位美國文字記

知會他們。但其實在拍攝過程中,很多照片最後都不能用,後

後來你又去了趟泰國去完成後續的拍攝,他們到達泰國之

他們的目的地最後都是要到南韓。南北韓交界的三十八度

後,又如何轉到南韓?

線至少有四公里寬,根本無法通過。中韓交界的北朝鮮旁邊是

28

結冰。有人說圖門跟延吉一帶有將近五萬名從北韓逃離出來的

TheCUBE

而某些狀態和我自己的情況也很像。

2011),〈China Town〉更是花了長達十九年的時間,一開 張

十幾年前開始作專題的時候,並不知道要花這麼多時間和

精力,也沒有預期。但後來感覺到似乎沒有做完,就會要求自 己在去做。沒有做完的感覺就像上廁所沒上完一樣,是種生理 上的直覺反應,就像一直以來〈China Town〉仍是在繼續中 的階段。


China Town, left: Fuzhou, 2003 ; right: New York City, 1998 〈中國城〉,左:福州,2003;右:紐約市,1998

2011 年,你又去了一趟北韓,在這次立方計劃空間的展

出中,你選擇展出幾幅在平壤拍攝的照片,也展出當地收集到

的不同的文件(地圖、郵票等),是什麼原因讓你在跟拍了這 些脫北者之後,又再度到北韓去?

〈脫北者〉這個計劃還在進行中。假若我有機會置身於這

個計劃的「來源」(比如:北韓),我會毫無遲疑地去做,僅

管我知道進去時只能看到一些粉飾的表相。並且,我也知道在 那邊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聲音都會被監控,但它還是值得。

關於展覽中的物件,地圖不僅僅是一張地圖,那是北韓─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P.R.K)意識型態上的領土聲明,

雖然「六方會談」在逼迫北韓改變這張地圖,但我想,這個若 要改變,勢必會有一戰。關於郵票,它們就是「金氏王朝」的 橡皮印章。 鄭

展覽中,你也選擇了呈現聲音。你如何選擇這些聲音和內

容?(例如新聞播報的內容等等),是希望加強視覺上的印象 嗎? 張

「給眼睛看的絕不能去複製給耳朵聽的。」「如果一個

聲音可以取代一個影像,那麼就拿掉這個影像,或中性處理

它…」這兩句話是羅伯特 ‧ 布列松(Robert Bresson)所說,

這次展出中有個對照:一個是「逃離北韓的人」,另一

個是北韓的氛圍─你之後又到平壤拍攝。這讓我想到〈China Town〉系列裡也似乎有這樣的「對照」:你拍攝了偷渡客, 之後又回到福州拍攝他們的家人,之後你用黑白和彩色來表

達。在這二者之間,讓觀者想到你對照了游離在資本主義和共 產主義社會中的人,你在追蹤的過程裡,對這兩種政治形式與 兩種極端不同的社會或人的「狀態」,是否有什麼樣的看法或 感受? 張

所有的事情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在一個集權政體統治

下,人有追求自由的欲望,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們又時 時有無止境的「想要像其他人一樣」的慾望。我拍照片,我不 選邊站。 鄭

〈China Town〉這個系列在你多年的追蹤之下延伸出其

他的故事,一開始只是拍攝偷渡客,後來為什麼還要去拍攝他 們的家人? 張

早期拍攝的時候,這些偷渡客就一直提到自己的家人,聽

了一段時間之後,自己就開始也想去福州看看,所以就去了。 去了之後感覺到要有福州這個部份才完整。

第一次去到時,覺得很難,儘管我試著讓自己更加融入,

對於聲音的想法,我是他的思想信徒。在這個展覽中的聲音裝

對於福州還是隔著一層。我一個男性,面對那些留在家鄉的妻

計劃空間中出現。

二代,一開始是父親去了紐約,後來小孩也過去,之後又有了

置和既有的元素之間的呼應與關係,是以一種接力方式在立方

通常,你接到了工作而拍攝,在幫雜誌拍攝和自己的創作

理想上,我希望接到的工作,是基於我以前所拍攝過的。

之間,這兩者你如何區隔?或是否有區隔?

也希望無論如何執行工作,其結果仍然可以成為我整體個人計

劃的一部份。然而好的和有意義的指派工作或委託工作並不

多,有些工作是為了生活,但其實這類工作也很少。另一方面, 我一直持續進行我個人的計劃,但同時也想著下一個委託案什 麼時候會出現。

子們,要拍出這些照片其實很困難。後來,慢慢看到他們的第 家庭、下一代。 鄭

你覺得「敘事」在你的攝影裡是怎麼被思考的?

攝影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固定某一個瞬間,當有很多個瞬

應該是要這樣,但是至於如何顯影是每個人不同的詮釋。

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攝影書」的概念。

間,會讓沒有在裡面的瞬間的故事也顯影出來。

TheCUBE

29


假設以單張攝影來說,我可以用很多方式進入我想呈現的狀

份。之後發現聲音有太多可能性,單純就聲音的部份來說,

不可見,已經很模糊了。如果單單只看到表面的部份,那就像

做,但多半是我自己處理。我喜歡一個人面對這些拍攝對象。

態,你可以在畫面裡面游走,但其實最後什麼是可見,什麼是 新聞照片,看過就忘了,那不是我想做的。

不 管 是 什 麼, 可 能 性 其 實 越 來 越 寬 廣, 好 比 說〈China

Town〉,它不單只是圖片的部份,它有很多其他文件、書信 和我的筆記。 鄭 張

什麼時候開始你開始文字記錄的部份? 過去八、九年斷斷續續有。

你認為需要加上文字來讓拍攝的故事更完整,通過這些,

其實就是我的位置改變了。雖然我還在鏡頭後面,但

其實你也同時想把說故事的權力交還給拍攝對象的手中?

〈China Town〉系列我前前後後也出現在鏡頭前面。雖然大 家多半看到的我還是在鏡頭後面,但很多時候我相機是放下來 的,沒有在拍照,花很多時間和人物溝通、聊天。 鄭

最近的作品變得不太一樣,好比你說的,攝影者角色的

改變,包括從攝影變成影片、加入以第一人稱述說的旁白等方 式。是因為你覺得原先攝影者的角色有侷限嗎? 張

每一個媒體和媒材都有侷限,這其實也是它吸引人的地

方。我們明白它的極限在哪,卻又不願承認,且試圖突破, 看能推到多遠。在這過程中意外發現我對聲音的著迷,最近幾 年特別有感覺,尤其是〈脫北者〉,我感覺處理的比〈China Town〉好很多。 鄭

為什麼開始對聲音這個元素著迷?聲音和拍攝是分開來

一開始就是從對談中發現那些聲音可以成為講故事的一部

嗎?

Double Happiness,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left: 2006; right: 2003 〈囍〉,胡志明市,越南,右:2006;左:2003

30

TheCUBE

不只是訪談。再者,我自己也開始錄音。拍攝和收音是分開

〈China Town〉的聲音除了訪問的部份,很多現場音都沒辦

法用,但我越來越覺得現場音很重要。因為在拍流動影像時, 現場音會是更完整的一部份。要同時使用兩個媒材,其實很不

容易,因為每一項都需要一組人來完成。當然,有些部份後製 可以做到,不過,如果我越清楚我對主題了解的程度,我越能 掌握我要的部份,當然有些錯過了,就錯過了。 鄭

你近幾年開始加入錄像,甚至攝影與錄影二者並用,中間

起初只是很直接地紀錄我的拍照過程,比如說,在〈囍〉

的差異性在哪?什麼樣的狀況下你需要加入錄像?

系列,我拍攝台灣男子挑選越南新娘的照片時,攝影機是放在 三角架上紀錄這整個過程的。其中一直在跑的時間碼是這個影 像紀錄呈現裡的一部份。

不過隨著時間過去,時間碼就不再那麼重要,因為那並非

需要標註的特定時間或日期,例如在〈脫北者〉中那位眨眼睛

的逃離北韓的女孩、走出食堂的緬甸僧侶,或是在福州鄉間, 路邊一個擁擠魚缸裡沒有呼吸的死魚…。當我越充份掌握攝影

機,就越意識到我僅是在靜態攝影侷限的邊界上使用這個工

具。換句話說,如果我能夠通過靜態攝影表現一個想法、觀念

或情感,我就不會考慮使用動態影像。不過就像以前說過的, 我想挑戰在於,攝影侷限的定義也是一直在改變。 鄭

不同媒材可以幫助不論是你與被拍者的關係也好,作品呈

我希望有一天靜態影像、動態影像和聲音三者是可以獨立

現的方式也好,有更多的詮釋空間。

的。我只是試圖把他們放在一起。其實我目前做的比較多是聲 音的部份,動態影像比較少。我覺得靜態影像吸引我的地方就 是在於那個侷限,那個框框不是一個問題。我其實喜歡那個侷


限和框架,我們需要接受框架的存在,但又必須思考該如何走

身必須進得去,又出得來。讓觀看的人一下子就看得一清二楚

也可能是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把一個故事講清楚,或它仍是講

到框架之外。當然,不是籠統地說畫一個全景,而是攝影者本 的照片,是沒有想像詮釋空間的,除非是有特殊目的,成為方 法的一部份,不然我不會這樣做,長久以來我都不是這樣。 鄭 張

你在拍攝照片的時候會去設想對方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嗎?

做我自己的部份不會,幫雜誌拍的時候會。其實會的時候

反而容易,因為你知道他要的是什麼。 鄭

但常常你是兩者合併一起做。譬如北韓的計畫,你受到

《國家地理雜誌》的委託,你有雜誌要做的部份,另一部份是 你自己想做的。 張

北韓是個特例,他們其實也不是很清楚要的是什麼,因為

不知道可以拍到什麼。 至少一開始他們找我的時候,我只知

道這是一份長時間的工作,所以我覺得拍完之後也許有我可以

繼續發展的。計畫結束後我還有回去,我不知道最後會作成什 麼,因為太難了,難的部份在你不能呈現那些人。 鄭

這在處理上會不會有矛盾,因為拍攝的過程你是看得到他

們的,但你的相機卻無法捕捉。作為一個攝影師的慾望你希望 能個掌握一些照片,但真實上卻很難做到。 張

一開始會有,但後來你發現如果他們一旦被發現會有什麼

樣的後果,就能體諒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拍攝的方法就不同 了。 鄭 張

你用什麼方式在看這些人?

我覺得我拍攝的東西跟我的生活沒有那麼遠,絕大部份來

自我的生活部份。我不斷在游移,所以某部份他們的生活狀態

你不會一開始就設下一個方向?

我不會一開始這樣想。一方面我本來就不是很清楚的人,

不清楚,某些時刻我本來就沒有想要講清楚,因為講清楚就沒 有意思了。在不同時候應該要有不同詮釋或閱讀的方式。 鄭

你很堅定的是,你的創作都和你生活狀態和經驗有密切的

沒錯,用這樣的方式找到比較貼近自己的狀態,但有些時

關係。

候太接近,反而嚇到自己。有些時候會透過作品看到自己不想 看到另一面,甚至有時透過別人的作品,看到一些極端的狀 況。

但那個可以「透視」的程度有時過於極端,有時候我需要

往後退一步,才能承受。好比你從台北 101 往下墜的時候,你

有預期;但如果你從「台北一萬零一」往下墜,你以為你到底 了,其實還沒有,那是一種無法預期的恐懼。 你覺得創作對你來說是怎樣的一件事。

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別,攝影就是攝影,很多事情不是可以

計畫好的。我以為我念完書回來就找工作,沒想到一個事情接 著一個事情,踏上一條不歸路。

我的媒材是靜態攝影,有些是聲音,不過我常在想如何可

以讓聲音單獨存在,但其實很難。我其實就是做我自己想做

的,但我們都需要生存、有現實上的考量,所以我會接下一些 指派性的工作。如果是比較短的,因為我受過一些訓練所以可 以應付;如果是長期的工作,我會盡量使它和我想做的有關連

性。因為經過一段時間來看,原來這些都是有連貫性的,可能 不是很明顯,但在一個更大的圖像中,它們彼此間是有關連 的。

跟我很相似。

註:「脫北者」(talbukja)指稱逃離北韓的人,但南韓統一部(Ministry of Unification)於 2005 年 1 月 9 日宣佈使用「saeteomin」(新生民)一詞取 代令北韓官方不悅的「脫北者」。(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 Talbukja)

TheCUBE

31


張乾琦

張乾琦(b.1961 )的創作以攝影為主要媒材,通過與被拍攝對象長期的交流與互動,探索當代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深刻 聯繫和隔閡。他早期著名的〈鏈〉(The Chain)系列,紀錄台灣精神病院「龍發堂」裡的病患肖像,曾在威尼斯雙年展

台灣館(2001)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2002)展出。之後以「攝影書」概念製作的〈我願意〉(I do I do I do, 2001)系列, 闡述了「婚姻」這樣的關係背後隱約透露出的種種社會因素,以及在〈囍〉(Double Happiness, 2005)系列中,以簡練 的手法紀錄台灣新郎與越南新娘結為夫妻的仲介 / 買賣過程。

1992 年開始,人或家庭的「離散」就是張乾琦特別關注的主題,他以 19 年的時間,追蹤拍攝中國偷渡客為求生存而離

鄉背井在紐約唐人街的生活。這個至今仍在進行中的〈China Town〉系列,2008 年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張乾琦的階段性 回顧展「Doubleness」,以及 2009 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中展出。2007 年,他跟隨逃離北韓的「脫北者」從中國一路

到泰國,紀錄他們的逃脫過程,2011 年〈脫北者〉獲得加拿大 AnthropoGraphia 人權攝影獎。近年來,張乾琦開始於創 作中加入聲音與動態影像,拓展其創作媒介,以更多元的手法豐富其影像敘事。

張乾琦於東吳大學取得學士學位(1984),於印第安納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90),1991 年開始從事專業報導攝影。張 乾琦在美國時曾先後加入《西雅圖時報》 (Seattle Times)與《巴爾的摩太陽報》 (Baltimore Sun),並於 1995 年加 入世界著名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 Inc.)。

Chang Chien-Chi

Primarily using photography as his artistic medium, Chang Chien-Chi, (b. 1961) explores aliena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by developing long-term,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subjects. In his

earlier, well-known series The Chain which was exhibited at the Taiwan Pavilion of the Venice Biennale in 2001 and Bienal de São Paulo in 2002, Chang creates life-sized portraits of patients at Taiwan's Long Fa Temple psychiatric

hospital. His 2001 series I do I do I do exposes subtle societal factors that underpin marriage using a photo album format. In his 2005 series Double Happiness , Chang uses a straight-forward format to document the marriage brokerage process used by Vietnamese brides and Taiwanese grooms.

Starting in 1992 Chang became interested in themes related to the dispersion of individuals or families from their homeland, and in the 19 years hence, followed the lives of illegal immigrants in New York City's Chinatown who left China as a matter of survival. Entitled China Town and still in progress, the series was exhibited in the artist's midcareer survey Doubleness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in 2008, and at the Taiwan Pavilion of the Venice

Biennale in 2009. In 2007 Chang traveled with North Korean defectors from Northeast China to Thailand, documenting their lives for his work Escape From North Korea , which won the Canadian AnthropoGraphia Award for Human Rights in 2011. In recent years Chang has expanded his medium to include sound and the moving images, which has enriched his image based narratives with additional, multiple elements.

Chang received his bachelor's degree from Soochow University in 1984, and his master's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in 1990. He began a professional career as a photojournalist in 1991, and has worked for both the Seattle Times and the Baltimore Sun. He joined the world famous photographic cooperative Magnum Photos in 1995.

32

TheCUB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