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 Europe Will Be Stunned

Page 1

#

05

... And Europe Will Be Stunned

... 而歐洲將為之震驚 Yael Bartana 葉 · 芭塔娜

2012. 06. 30- 08. 05

TheCUBE

55


立方計劃空間 重見 / 建社會 Re-envisioning Society ... 而歐洲將為之震驚 ... And Europe Will Be Stunned 藝術家 Artist | 葉 · 芭塔娜 Yael Bartana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 KW 當代藝術中心 , 第七屆柏林雙年展 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 The 7th Berlin Biennale 策展 Curator | 鄭慧華 Amy CHENG

專案管理 Project Manager | 羅悅全 Jeph LO

行政助理 Exhibition Assistant | 董淑婷 Dale DONG

展場技術 Technical Support | 藝術戰爭公司 Art War Company

平面美術 Graphic Designer | 陳萱白 CHEN Hsuan-Pai, 羅悅全 Jeph LO

翻譯 Translators | 陳靜文 Christine CHAN,陳璽安 Zian CHEN,羅悅全 Jeph LO,蔡家榛 Jia-Zhen TSAI,于昌明 Chang-Min YU 發行 Publisher | 立方計劃空間 TheCUBE Project Space 100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 136 巷 1 弄 13 號 2 樓

2F, No. 13, Aly. 1, Ln. 136, Sec. 4, Roosevelt Rd., Taipei, 100, Taiwan +886 2 2368 9418

www.thecubespace.com info@thecube.tw

出版 Published 2012. 08

© 作品圖片版權所有 藝術家 Images courtesy the artist 贊助 | Sponsor 2010 視覺藝術策展專案 2010 Production Grants to Independent Curators in Visual Arts

56

TheCUBE


... 而歐洲將為之震驚 〈... 而歐洲將為之震驚〉是由三部錄像作品所組成,分別為〈夢魘〉(Mary Koszmary ,2007)、〈牆與塔〉(Mur

I Wieża ,2009)、〈暗殺〉(Zamach ,2011),影片同時發起號召三百萬猶太人重返波蘭的「波蘭猶太文化復

興運動」(Jewish Renaissance Movement in Poland,簡稱 JRMiP) 。此三部曲首次一起發表於 2011 年第 54 屆 威尼斯雙年展波蘭館,之後便頻繁地受邀於展出,其中包括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美術館、加拿大的安大略美術館、 荷蘭的凡艾比美術館。 猶太人在波蘭曾有一段悲慘的歷史,中世紀以來的波蘭是對猶太人最寛容的歐洲國家,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猶太 社群。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波蘭猶太人口曾超過三百萬。在德國納粹佔領波蘭期間,90% 以上的猶太人遭到屠 殺。戰後餘生的猶太人回到家鄉,卻發現自己的土地與房屋已被政府發配給了波蘭人。不願歸還財產的波蘭人, 又對返鄉的猶太人展開謀殺與驅逐,已失去反抗能力的猶太人於是大量流亡海外。如今,波蘭的猶太社群估計僅 有兩萬人。 〈... 而歐洲將為之震驚〉的第一部〈夢魘〉虛構了一位年輕的政治行動者--由波蘭左翼雜誌〈政治評論〉(Krytyka

Polityczna )總編輯斯拉沃米爾 ‧ 席拉柯斯基(Sławomir Sierakowski)扮演--在空曠無人的運動場裡,以修辭 動人的演說號召消失的三百萬猶太人返回波蘭,重建猶太文化。第二部〈牆與塔〉於華沙的猶太社區遺址拍攝, 在片中,猶太文化復興運動成員於當地建立起猶太屯墾區,但它在華沙社區卻如孤島一般格格不入,而背景聲音 是波蘭國歌與倒放的以色列國歌。在第三部〈暗殺〉中,猶太文化復興運動的領導者(即第一部、第二部中的政 治行動者)遭到暗殺,相對於第一部無人的運動場,他的葬禮湧進大批支持者,並有來自波蘭、以色列的學者以 其現實中的真實身份於葬禮中致悼詞。 雖然影片中描述的事件以及「波蘭猶太文化復興運動」組織原先並不真實存在,但芭塔娜企圖模糊真實與虛構的 界線,除了演員在片中都扮演自己,她還為 JRMiP 設計標誌(結合波蘭國徽與猶太六芒星)、撰寫宣言、成立 JRMiP 官方網站(http://www.jrmip.org/),邀請觀眾加入成為會員,並於 2012 年柏林雙年展展出期間舉辦了「第 一屆波蘭猶太文化復興運動國際研討會」。 在沉重歷史背景與複雜意識型態的現實底下,〈... 而歐洲將為之震驚〉三部曲是朝向一種可能的「回歸」與理想 而出發的作品,其符號意義的層次豐富而細密,並且充滿複雜的隱喻與雙關意涵。僅管本作所描述的是被過去歷 史所影響的當下處境,並以發起運動來召喚人們正視種種不願面對的族群政治,但也同時微妙地點出了對未來的 理想與想像。對於猶太人從「上帝的選民」到種族大屠殺的受難者,芭塔娜以雙關的手法,一方面觸及這種受迫 害的歷史經驗,另一方面反思國族主義情緒的危險,亦通過此,她探討何謂「回歸」?「家鄉─故土」意味著什麼? 未來的可能又為何? 對於祖國以色列,芭塔娜婉轉卻又尖銳無比地提出質疑,她運用許多巧妙、多層次意象的手法,將這複雜問題層 層剝開。影片的影像語言與運鏡手法讓人直接聯想到萊妮 ‧ 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於 1934 年為納粹黨 代表大會所拍攝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她一邊推動「猶太文藝復興運動」,另一邊又迫切提醒著,影片中「波 蘭/猶太人」的角色與位置,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也正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她在片中談的「你們-我們」, 逼著觀者無法不去思考自身的位置。

TheCUBE

57


...And Europe Will Be Stunned ...and Europe will be stunned is a trilogy composed of three video works, Mary Koszmary (2007), Mur I Wieża

(2009) and Zamach (2010). The films initiate the Jewish Renaissance Movement in Poland (JRMiP), calling for

three million Jews to return to Poland. The trilogy was first presented together at the Polish Pavilion at the 54th Venice Biennale in 2011.

The Jews had a tragic past in Poland. From the Middle Ages, Poland had been the most tolerant country

towards Jews in Europe, and had the largest Jewish community in the world. On the ev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Jewish population in Poland exceeded three million. During the Nazi occupation of Poland, 90% of

the Jews were killed in the holocaust. When the surviving Jews returned home after the war, they found their

land and houses distributed to Poles by the government. The Poles who refused to return their property started murdering and expelling the homecoming Jews. With no power to fight back, many of them went overseas in exile. Today,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Poland is estimated to number only 20,000.

The first video Mary Koszmary shows a fictional political activist – played by Sławomir Sierakowski, chief editor

of the left-wing Polish magazine Krytyka Polityczna (Political Critique)– in an empty stadium. With a rousing and

passionate speech, he calls on the three million Jews to return to Poland and rebuild Jewish culture. The second video Mur I Wieża was filmed at the site of the former ghetto in Warsaw. In it, members of the JRMiP build a

Jewish settlement, but like an island, it looks out of place in Warsaw. The Polish and the Israeli national anthem, the latter played in reverse, can be heard in the background. In the third film Zamach , the leader of the JRMiP

(i.e. the political activist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films) is assassinated. In contrast to the empty stadium in the first film, his funeral is attended by numerous supporters, with a historian, a journalist and a writer from Poland and Israel playing themselves delivering memorial speeches.

Although the inciden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Jewish Renaissance Movement in Poland described in the films are fabricated, Bartana attempts to blur the boundaries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She designed a logo for

JRMiP (that combines the Polish national emblem and the Star of David), wrote a manifesto and even set up a

JRMiP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jrmip.org/), inviting viewers to join and become members. During the 2012 Berlin Biennale,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JRMiP is held.

Given the heavy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complex political ideologies in the reality, the trilogy ...and

Europe will be stunned is a work that evokes a possible “return” and an ideal. Its symbolism is rich and detailed, full of complex metaphors and double meanings. While the work describes a present situation influenced by

past history, and launches a movement to call attention to ethnic politics, it also subtly imagines and conjures

up a vision of the future. The Jews went from being the chosen people to the victims of the Holocaust, through

the use of double meanings, Bartana touches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persecution,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dangers of nationalist sentiments. At the same time, she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returning”, the implications of “homeland”, and what possibilities the future holds.

Bartana poses tactful yet also sharp questions about her native country Israel, using multi-layered images

skillfully to unravel complex issues. Her film language and photography are reminiscent of Leni Riefenstahl’s

documentary Triumph of the Will made for the congress of the Nazi Party in 1934. While launching the Jewish

Renaissance Movement in Poland, she also urgently reminds us that the role of “Poland/Jews” in the film is the same as “Israel/Palestine”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The “you – we” she discusses in the film forces viewers to think about their own position.

58

TheCUBE


〈夢魘〉,16 釐米影片轉 DVD,彩色 / 有聲,10’50”,2007 ( 圖片由阿姆斯特丹 Annet Gelink Gallery 與華沙 Foksal Gallery 基 金會提供 )

Mary Koszymary ,16mm film transferred to DVD,Colour/ Sound,10’50”,2007 (courtesy Annet Gelink Gallery , Amsterdam and Foksal Gallery Foundation, Warsaw) TheCUBE

59


〈牆與塔〉,RED 數位攝影轉 HD,彩色 / 有聲,15 分鐘,2009 ( 圖片由阿姆斯特丹 Annet Gelink Gallery 與特拉維夫 Sommer Contemporary Art 提供 )

Mur I Wieza ,RED transferred to HD,
Colour/ Sound,15min.,2009 (courtesy Annet Gelink Gallery, Amsterdam and Sommer Contemporary Art, Tel Aviv)

60

TheCUBE


〈暗殺〉,RED 數位攝影轉 HD,彩色 / 有聲,35 分鐘,2011 ( 圖片由阿姆斯特丹 Annet Gelink Gallery 與特拉維夫 Sommer Contemporary 提供 )

Zamach ,RED transferred to HD,
Colour/ Sound,35min.,2011 (courtesy Annet Gelink Gallery, Amsterdam and Sommer Contemporary, Tel Aviv)

TheCUBE

61


不再成為士兵 葉 ‧ 芭塔娜與伊戈 ‧ 史托克菲斯祖斯基 (Igor Stokfiszewski)1、艾圖爾 ‧ 茲米尤斯基 (Artur Żmijewski)2 對談 翻譯│于昌民

審訂│鄭慧華

史托克菲斯祖斯基與茲米尤斯基(下略):波蘭猶太文化復興的概念是怎麼誕生的?

葉 ‧ 芭塔娜:這個想法是從我的影片〈夢魘〉(Mary Koszmary , 2007)製作完成之後開始發展的,影片同時也

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我想要創造一種象徵性的集合體,回應斯拉沃米爾 ‧ 席拉柯斯基(Slawomir Sierakowski)3 的聲明,呼籲猶太人回到波蘭,一起建造基布茲(kibbutz)4。 我想要想像一種與波蘭和解的情況,來激起對於 猶太人與波蘭人之間關係的新討論,同時反思當今以色列與歐洲的政治。我想要讓我們以色列人能夠以新的方式 重新與波蘭連結。時至今日,許多以色列人仍然認為波蘭是二次大戰時最可怕的地方。拜訪波蘭時,我想要看看 我們如何處理關於這個國家與過去的偏見,如何碰觸深植於我的文化認同裡的東西。克服這些負面的關聯,並想 像一種改變,就像是種治療法。在這個層面上,我們被洗腦的這個事實對我來說是昭然若揭。 而你被洗腦了? 就像許多的同世代的人一樣,童年開始我就被灌輸這個想法:以色列是猶太人唯一能夠平靜生活的地方,而別處 也容不下我們。直到 2006 年,我幾乎都專注在以色列的身分認同與巴勒斯坦的佔領。在某個層面上,很清楚的是, 巴勒斯坦的佔領不可能在沒有歐洲幫助的情況下持續這麼久。我想要了解這個衝突的責任如何延伸至歐洲。我想 要超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邊界,看看波蘭是如何地與這個政治議題有所關聯。我開始呼籲歐洲要更加積極,甚 至為中東衝突提出解決方案。 拍攝《夢魘》這樣的作品和創造復興運動時,妳背後的理念是什麼? 我來到波蘭,花了很多時間在這個國家各處旅行。我拜訪了許多猶太人社群曾經居住過的鬼城。這對我衝擊很大。 猶太人的缺席,空無。這感覺當時沒這麼明晰,但卻在我心中迴盪深久,灰暗模糊。我只記得少數幾個城市的名 字:古拉卡爾瓦里亞(Góra Kalwaria)、拉多姆(Radom)、希德沃維茨(Szydłowiec)。猶太人社群已經消失 了,他們的歷史也從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被抹去。我也去了比亞韋斯托克(Białystok)。每次我聽到關於比亞韋斯 托克的名字,我總想像那是個大城市。我總是很自豪我的祖父是來自我想像中的異國城鎮。但我最後看到它時是 如此失望。你應該知道,過去二十年來我去過許多國家。但在波蘭我找到非常熟悉,卻不太瞭解的事物。作為我 波蘭田野調查的一部分,我去了卡爾瓦里亞─澤布日多夫斯卡(Kalwaria Zebrzydowska)體驗「苦路」,那裡重 演著基督受難記,參與者非常多,多數是波蘭農民,他們跟隨著一位裝扮成耶穌的男人的腳步,他背負著十字架, 而吟唱的神父在旁祈禱。神父的聲音在山谷間迴盪。我是猶太女同志,是波蘭天主教所反對的少數族群。我在那 當著觀察者、局外人,但我仍覺得與此地、這個國家有著某種神祕的親近關係。 比亞韋斯托克現在只是東邊的地方城鎮,靠近白俄羅斯邊界。你去過了那個妳祖父母遇害身亡的猶太教堂所在了 嗎? 沒有,我計劃這個夏天和我的兄弟一同前往。 我在思考德國與我自己的關係。當我第一次來到柏林時,我感覺很好。接著我開始思考這舒服的感受。波蘭被德 國嚴酷地佔領了五年。要是你從 18 世紀末波蘭被瓜分開始算起, 甚至更長。所以,在德國統治下生活也有段很 長的歷史。波蘭人那時變成了奴隸。而我猜我仍在身體與心靈上有著些遙遠的奴役記憶。或是這是為什麼我在德

62

TheCUBE


國時,我的身體感覺回到了適當的所在。 我聽過這類關於以色列的故事。就是波蘭人在以色列覺得像回到家鄉。而某種程度上波蘭是以色列的搖籃。不過 這個觀點真正有趣的是你們,作為波蘭人,覺得自己要對中東的情況負上責任。你們覺得,也許有方法能夠施加 影響、改變衝突。我說對了嗎? 有本書叫《點燃加薩走廊》(Podpalić Gazę , 2011),作者是伊娃 ‧ 捷休維奇(Ewa Jasiewicz)。她是波蘭裔的

英國人,而她非常積極地參與將援助送入衝突區的行動。在書的一開頭,她寫到她父親,在安德斯將軍的帶領下 服務於波蘭陸軍。部分的軍隊在巴勒斯坦組織起來,接受訓練。在耶路撒冷、加薩走廊、拉法等地。這支軍隊與 英國武裝部隊一起行動。捷休維奇寫道,「我的父親是佔領者的一員,與英國人一起。」她提到梅納赫姆 · 貝京 (Menachem Begin)5 也是安德斯部隊裡的一員,而他決定待在巴勒斯坦。貝京生於波蘭,就讀華沙大學,之 後指揮軍事行動為建立以色列而戰。與其他人一起,他們讓以色列建國,並從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驅趕了數以百 萬計的巴勒斯坦人。她寫到波蘭人、「波蘭猶太人」,要對發動佔領負責。 談到以色列建國的問題,人們大可以說,猶太—波蘭人的國家早已存在: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的波蘭,今日的以色 列。 到底是誰建立了以色列,猶太人還是波蘭人? 當然是猶太人。但主導的是猶太波蘭人,波蘭猶太人。 你想要處理的就是這個「責任」問題嗎? 復興運動背後其中一個理念就是打破以色列與波蘭相類似的現狀。我對於以色列的政策感到很挫折,而我想要提 出回到「流居地」(Diaspora)作為錫安主義者 6 無法創造安全居所的解答。但是是哪裡?猶太人可以真正回到 何處? 現狀意味著以色列應該肯定地要以一個猶太人的國家而存在。 沒錯。尤其在今日,當以色列政府討論以色列是猶太而民主還是民主而猶太時,我想要擾亂現況,並質疑以色列 作為國家這個想法。復興運動有點像是逆轉的錫安主義,或是錫安主義可能成為但從未成為的東西。 所以在運動中有對於以色列政策的批評嗎? 波蘭猶太文化復興運動是種邀請,而非驅離令。這樣說好了,我們想要觸發真正的回歸。顯然問題會是:以色列 能接受巴勒斯坦人的回歸嗎?我們會改變他們的權力以接納他們嗎?波蘭能夠改變自己的移民法,並接納外國 人——一波猶太人的移民嗎? 你也希望加薩走廊的居民返回以色列嗎? 這只是個挑釁的問題。你需要閱讀從英國託管時期加薩的歷史,然後問巴勒斯坦人他們想不想回到今日以色列中 的巴勒斯坦土地。對於你的問題,我們(以色列人)在學校被教的是巴勒斯坦人逃離了。他們不是難民,他們沒 被驅離,他們就是逃走了。浩劫日(Nakba,1948 年巴勒斯坦人的逃難)的故事可不是以色列歷史課程裡的一部 分。新的以色列在 1948 年與 1967 年對付巴勒斯坦人的策略,同時也是英國人的頁獻與政策,瞭解這點很重要。 你覺得處理這樣的議題安全嗎? 不,處理這樣的議題是困難的,但這不可避免。我還激怒了許多人,主要是家人與朋友。以色列認為波蘭是二次 大戰中最具侵略性的國家,他們天生就是反猶太和保守的,所以多數的猶太人,特別是以色列人,覺得猶太文化 復興運動的概念很荒唐,不可能實現。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運動意味著驅離。他們害怕明天可能就會死在毒氣 室裡。這就是波蘭的形象,到今日仍被以色列的教育系統散佈給每一個新生代。他們送青少年去參觀奧許威辛 7, 告訴他們關於大屠殺的故事,同時避免他們與波蘭年輕人有任何接觸。所以年輕的以色列學生回到以色列,想要 成為士兵,以保護他們的國家——因為以色列周遭有如此多的敵人,而反猶太主義仍舊蓬勃。我們得改變這件事 情,因為這種事態只會製造越來越多仇恨。

TheCUBE

63


復興運動是否應該要嘗試改變這些強制年輕人參訪的行程與內容?首先準備個宣言,接著寄給政治家與媒體? 這會很困難,但我真心地相信另一種行程是必須的。波蘭外交部部長席科斯基(Radoslaw Sikorski),曾經在他 參訪以色列時與內坦尼亞胡(Netanyahu)8 討論過,這整個參訪行程都要改變,如此做才能停止在以色列的年輕 人之中製造無盡的恐懼。 在 2009 年 1 月,有場抗議加薩區軍事行動的遊行。人們在街上吶喊,向他們自己的政府抗議:別讓我們成為加 害者,別讓我們成為殺手。我們不想殺人,別讓我們對這樣的大屠殺負責。 有多少人參與抗議? 大概數千人。 七百萬以色列人當中的數千人。你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嗎? 你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否是阻止人們被迫去屠殺、被迫成為士兵、加害者和謀殺者? 以色列跟其他國家沒什麼差別。我們跟其他公民一樣有著相同的權利。但我看見以色列中掀起一波極端國族主義 與種族主義的浪潮。我看到對拿著相同護照的阿拉伯人擺出傲慢與忽視的態度。過去猶太人曾在歐洲、波蘭被當 成是二等公民,而現在以色列裡的阿拉伯人與其他非猶太人的族群也處於相同的位置上。 身為猶太人的意思是什麼?而身為以色列人又代表了什麼? 猶太人可能是以色列人、波蘭人、德國人、摩洛哥人或更多其他的。大多數的猶太人認同的都是他們所生活的國 家,以色列人也不例外。 你覺得以色列是猶太人真正的家嗎? 我受的教育是如此說的。整個國家立基於這樣排外的「猶太性」概念。問題不是以色列,問題出在佔領上,如馬 哈穆德 ‧ 阿巴斯(Mahmood Abbas)9 說的那樣。 你認為「猶太大屠殺」不應被作為任何政治目的的工具嗎? 「猶太人的大屠殺」是以色列右翼政治論述的基礎。 正是。所以我們應該期待有個對德國人、波蘭人和其他歐洲人的聲明,帶著這樣的訊息:「你們不再需要對大屠 殺負責任。我們原諒你們」? 我認為這樣的行動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應該大膽地用更開放的概念去考慮新世代的人們。談到道歉——在這場行 動中有兩種意義。大屠殺的倖存者希望波蘭為拒絕並剝奪他們的公民權而道歉。而 1968 年或之後離開波蘭的移 民也這麼想。這也許可說是波蘭猶太文藝復興運動的目標之一。但波蘭現在仍存在的反猶太主義該怎麼辦呢? 或許反猶太主義仍是眾人所想要的現況的一部分,因為它創造了恐懼,並驅使人們從波蘭逃走,從歐洲逃走。 我相信正向積極的改變。讓我們想像從以色列有一波大量移民移往波蘭。讓我們稱之為「讓歐洲的沙漠開花」。 讓沙漠開花是以色列主要的原則之一,是基本的民族特性。想想看波蘭人與以色列人之間有著新交流,找尋新方 式來溝通並琢磨文化。 但如果你想要創造一場運動,你必須要向人們提出方案。只是重複著口號是不夠的,如「咱們來讓歐洲沙漠開出 花朵」。人們需要真正的提案。許多猶太人覺得自己跟許多歐洲國家有著關聯:德國、波蘭、捷克、俄羅斯、匈牙利、 烏克蘭等等。對於這些人來說,運動提供的象徵性意涵是回到他們的祖國。顯然,這包括留下來的權力、工作、 能夠得到公共醫療照護與其他的服務。 對。但對於他們多數人來說,祖國已驅逐了他們。現在他們覺得以色列才是家園。所以我們要如何讓他們相信這 些祖國仍真心地要他們回來? 就我所了解,這正是復興運動的目標之一。 這是其最崇高的目標之一。我不相信這樣的改變可以在兩年或五年之內發生。它將需要更強有力的支持。還有,

64

TheCUBE


我不是被驅逐的人,而你也不是那些要被說服回去的人。但是作為這個運動的成員之一,你應該到以色列來邀請 大家。 我認為復興運動需要真正堅實的基礎。還有真正的綱領:對於以色列政策的批評、巴勒斯坦人回返的權力、歐洲 大陸上真正的猶太文明與文化的復興、去除罪惡感 ... 等等。你認為人們在沒有這些綱領之下要如何加入你們的行 列? 有些人已經加入我們了。但是復興運動本身創造的是比移民至波蘭還要更大的可能性。它真正打開的是創造文化 的嶄新可能,還有人們之間真誠的交流。要是他們真的想要搬遷去波蘭——這很好,也取決於他們。要是我們說: 「波蘭才是你該待的地方。讓我們都搬去那裡吧。」這聽起來就非常法西斯。這樣的行動必須更有活力。德國對 於許多待在那的以色列人來說,就儼然變成這樣令人高興的地方。但這需要很多年的時間。 那妳對人們的幻想如何處置?提議以色列的復興運動成員放棄他們現有的公民權,以此作為抗議,並去任一歐洲 國家要求公民權?是否要在巴賽爾辦一場反錫安主義大會,因為第一次錫安主義大會是在那裡展開。你承認這些 想法嗎?你要對於那些幻想負起責任,因為你喚起了它們。復興運動也可能成為歐洲大陸的人所組成新的集體政 治實體,並從這個位置來譴責近來以色列政府的政策,要求它成為可接受的狀態。此刻並非是一個個人的政治行 動,或是個人的藝術計劃。這是集體發聲的時刻。而作為波蘭猶太文化復興運動的一份子,我們應該要批評歐洲 國家對於中東的政策。這不再是關於藝術了。這些問題是關於這個運動的政治角色。 這是在質問運動的下一步是什麼。你們許多人也應該行動並公開宣稱波蘭願意歡迎猶太人回來。但是提議組織反 錫安主義大會會立刻被否決,就連以色列左翼分子也一樣會否決。 或許吧,但這仍然是有趣的提議,因為人們可以拿這樣的想法當作最後通牒:要是你們不改變,要是你們不改善 我們國家的情況,我們就會放棄我們的公民權。削減人口是真正的威脅——因此它是一種武器。1991 年猶太俄 羅斯人的大移民潮 10 是真正的「人體武器」。但我們身為住在歐洲、觀察中東情勢的人可說些什麼?我們看到屠 殺的新聞,像是 2009 年 1 月加薩走廊發生的那次,應該要怎麼想以色列人?難不成我們應該說:「嘿,同胞們, 我們知道你的大屠殺創傷。所以就繼續殺人吧」? 在波蘭提供我們一塊好地方,然後我們就會遠離巴勒斯坦人來慶祝創傷了。然而,你說的其實非常有問題。你覺 得沒有歐洲的援助,加薩走廊會被攻擊嗎?你覺得沒有波蘭的幫助,佔領約旦河西岸能夠繼續維持嗎? 嗯,那麼這樣,「嘿,同胞,放下你們的步槍,來波蘭度假吧。」我們真的需要這些在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 黎巴嫩屠殺平民的人加入我們嗎?問題是,我們真的希望他們回到歐洲嗎? 要是這樣說的話,你為什麼會想要猶太人回到歐洲?你所夢想的猶太人不再是同一群人了。我們不是同樣的,我 們是以色列人,不只是猶太人而已。 我們也不是滅絕或驅逐猶太人的那群人了。 在猶太大屠殺紀念日那天,我放映了《夢魘》。我夾在大屠殺的倖存者和像以色列文化部長這樣的右翼政客之間。 我夾在世界各國的外交官之間。但對我來說最難的事情是要聽他們如何地完全忽略以色列的當下現實:佔領、歧 視和種族主義。他們怎麼可以一直想著大屠殺而不原諒?我沒辦法跟他們談話,因為我無法忽略我們身處的現況。 我嘗試著以不同的方式說出來,而我很驚訝地聽到德國與奧地利外交官說:能在以色列聽到不同且誠懇的聲音真 是太好了。同時,我開始對於回到歐洲的想法感到焦慮。我如何能保證大屠殺不會再次發生? 但你不是以猶太人的身分回歸,而是以色列人、士兵、戰士、經驗老道的殖民者,作為歐洲「殖民學院」的上進 學生。你們能夠殖民我們。 在你的幻想中,或許可以吧。 有一種「擬似猶太人」(virtual Jew)的定義,意指出生時不是猶太人,但他支持猶太文化,不論那意謂著什麼。 舉例來說,像是柏林猶太博物館的團隊。這代表了那些支持波蘭猶太文化復興運動的人,包括波蘭文化部長,

TheCUBE

65


都已經成為擬似猶太人了。所以不只是宗教,還有文化也是,都有潛力讓亞利安人轉變成猶太人。 也許你也可以成為擬似猶太人,讓亞利安人變成以色列人,然後從內部反抗佔領?復興運動邀請你所稱的這些「擬 似猶太人」...... 那以色列加入歐盟會員國的這個想法如何?西爾維奧 · 貝魯斯柯尼 (Silvio Berlusconi)11 看起來支持這件事情。而 以色列與地中海以及非洲的國家已經有這樣的結構,他們稱之為「地中海聯盟」,這些國家最終希望透過這個架 構加入歐盟。左翼行動者反對這個框架,因為這代表了承認以色列軍事政權。 嗯 ...... 這樣的想法不可能成真的。 有可行的替代方案嗎?你不需要強迫人們搬去波蘭。但你可以創造一種氛圍,甚至是法律環境,這其中猶太人真 的會被歡迎去到波蘭,還有歐洲。 這意味著必須修改移民法條。改變波蘭法律,還有相應的歐洲移民法。要成功,猶太文化復興運動在波蘭要非常 積極。因為這同時是歐洲與以色列。這關乎以色列人移民到波蘭來改變以色列,同時也關乎希望能夠改變國家形 象而參與運動的波蘭人。我在波蘭能提供的跟在以色列的不同。我真的相信這是兩個國家的聲音。 這確實是有意義的。另一個問題是關於人們說他在波蘭仍有財產。但現在持有這些財產的波蘭人會害怕失去它, 而這可能會馬上引起一波反猶太主義。 這就像問巴勒斯坦人:你們真的想要回到家鄉嗎?時代已經改變。你們現在真的想要在這些村落中當農民嗎?你 們真的想要回到 1948 年以前所擁有的相同地位嗎?你的房舍已被拆毀。整個村落都消失了 ...... 這就跟歐洲的猶太 人財產一樣。 或許你的運動應該嘗試改變法律,讓這財產問題不會阻擾兩國之間的溝通。復興運動變得越具體,它就能對越多 可能的問題提出解答。 讓我們將猶太文化復興運動與埃及 4 月 6 日草根學生運動所發生的事件相比。他們沒有忙著思考要是穆巴拉克 (Mubarak)下台之後會如何。他們只是想要改變。他們生氣,因為他們找不到工作,即使有大學學歷也沒用。 我不確定我能夠提供全部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太多的期望了。但你得定義好復興運動真正要處理的極限在哪裡。 為什麼要侷限我們自己?反而,我們應該要走得更深並用另一個問題檢視你的想法:你會回到波蘭做復興運動的 領袖嗎? 我不想要住在波蘭。而我也不是復興運動的領袖,我是復興運動的創立者。 這不是個清楚的答案,像「是,我會回去。」要是你這樣說,就會是個有力且清楚的聲明。 或許波蘭就是新的被期盼的回歸「應許之地」? 但我們,波蘭人,並不是建造毒氣室的人,是德國公司建造的。 我知道,但這發生在波蘭的土地上,而這才是刻在人們心中的事情。德國人可以說他們只是聽從命令,但你要如 何解釋波蘭發生的猶太人集體謀殺?這仍然在心理層面上是個困難的議題。 我只是好奇社會的下層群眾是否有可能也參與到復興運動之中。 要是我能提供工作機會,要是我能夠提出一個真正的經濟提議,他們就會成為運動的一份子。大多數人不會因為 他們想要批評以色列就搬到另外一個國家去。他們會因為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遷徙。要是我有能力能保障工作機 會,擴展這個運動就會變得簡單得多。 這麼說好了,你的影片當中有些「曖昧」的部分。每次我看這些作品,我都感到難為情。對於我,作為一個波蘭人, 這似乎太過私密而無法以如此肯定的態度談猶太人。我們可以將這種複雜的情勢拿來比較,如在以色列的軍事襲 擊當中受傷的巴勒斯坦人,他們在以色列醫院裡接受治療。這其實很荒謬。我們是這種滅絕與驅逐邏輯的囚犯, 但後果就是,我們卻希望讓我們暴行底下的受害者復活並出現在我們之中。所以你是否期待我們寫封公開信給以 色列與離散四處的猶太人、刊登在歐洲與以色列的大報頭條,名為:親愛的同胞市民,熱烈歡迎你們來到波蘭?

66

TheCUBE


問題是,你能這麼做嗎?你們有許多的空地。波蘭是個廣大的國家,創造讓我們回去的城市吧。 我們的城市已經為你準備好了。近年來我們在華沙建造了許多新公寓。 創造工作讓我們回去。我們在波蘭該做些什麼? 很多事情:文化、醫藥、宗教禮拜。你也可以修車、修電腦、賣東西、寫書。我們也需要牙醫跟水管工,我們需 要記者,而且我們也需要罪犯與妓女。 那,我們已經從以色列佔領威尼斯雙年展波蘭館開始了。 你說起話聽來像是一位純粹的錫安主義者。 我們都是錫安主義者。每個在以色列長大的人都是錫安主義者,這就是你之所以成為你的一部份。錫安主義拯救 了我的祖父。但我覺得被錫安主義背叛,被這種猶太人可以安居樂業的家的信念所背叛,而這卻是主流意識型態。 這跟現實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從開始以國族身份存在時就一直處於戰爭,而我受夠了如此論述的一再重覆,這 也是我為什麼創立了復興運動。現在你們,波蘭人,必須要證明這是否是正確的道路。但我也想要發展對於錫安 主義的批評。我們作為猶太人,跟其他國家一樣,有著從 19 世紀發展出來的國家概念。這概念殘酷且無知。一片 沒有國家的土地送給一個沒有土地的國家。而錫安主義變成了什麼?我們不斷地鼓吹著猶太人的回歸。所以復興 運動要反對錫安主義的本性。若我是直接說出來,以色列人不會當真,但要是我能讓波蘭人邀請他們回波蘭,就 能創造認真的反應。或許相信波蘭猶太文化復興運動真的能夠發生是很天真的。猶太人、以色列人仍然認為波蘭 是非常反猶太的。這是他們被困住之處。第二件事情是打破藝術跟現實之間的隔閡。我看今日的藝術常覺得非常 無趣,或許是因為我們對藝術失去希望,或許我們應該將藝術當作打破常規的工具。復興運動能為猶太人提供什 麼新機會?或許是平靜地住在波蘭,不再成為士兵。 而復興運動能夠提供歐洲、波蘭與德國什麼? 復興運動能夠提供歐洲的是,他們需要一個他者。但猶太人不能成為唯一的族群。在以色列與佔領問題上,我認 為歐洲應該要編寫一條移民法,讓以色列人、猶太人搬回歐洲,隨時都行。 沒有任何限制。 對。很多以色列人不覺得歐洲是他們的家園。但以色列社會變得越來越具侵略性,情況變得越來越糟。或許回到 歐洲,他們能夠放鬆一下,過著正常的生活。每天我在這樣的以色列現實醒來:士兵、戰爭與恐懼,這是絕對的 夢魘。你可以像許多人的作法一樣,用你的生活忙碌自己。但這種逃避也有其限制。每次我抵達歐洲就覺得心情 上輕鬆許多。 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變得如此不同? 很幸運地,不是只有我對這個情形感到失望,但我的個人小故事是當我在 90 年代中期離開以色列時,開了眼界並 開始看到以色列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你必須有點距離,才夠開闊到能看到殘酷。 那我們想要他們回來的以色列人又如何?他們是誰?他們多數都很激進、右傾。他們容許佔領、容許對於阿拉伯 人的暴行、還有容許用戰爭做為處理問題的方法。OK,讓我們邀請他們回來,但他們並不能代表我們過去所知道 的意第緒精神。他們是以色列的產物,以前的歐洲猶太人在那裡變成訓練良好的人,帶著戰鬥心態,總是準備好 使出暴力。 事實上,我們會變成那樣,歐洲也幫忙了不少。 而你們也幫助我們變得跟你們一樣。波蘭士兵與以色列士兵一起訓練。我們共同分享對於阿拉伯人的仇恨。反阿 拉伯的運動正橫掃歐洲。 以色列社會中的伊斯蘭恐懼來自於歐洲,而歐洲的伊斯蘭恐懼並不是來自以色列。精確地來說,是反穆斯林。今 日的穆斯林就是新的猶太人。或許復興運動的概念是想要改變社會,它不只關於猶太人的回歸,而是真正的改變。 或許我們是一群天真的人,我們不可能成為政府,但是如果我們接受以色列政府運作的模式,它最終將會是災難。

TheCUBE

67


我在想的是「柔弱」(weakness),或許這正是定義猶太性的元素。我們現在真正需要的是去理解他們的柔弱。 我們殺人、佔領、羞辱別人,我們在阿拉伯國家繼續可怕的「維和任務」,我們太強大了。因為如此強大、殘酷 和殘忍,就成為了以色列人。我們必須停止——因為我們需要的正是猶太人的「柔弱」。因為成為猶太人,就意 味為柔弱。以色列人已經完全失去了他們的猶太性。以前的猶太人很勇敢,他們總是居於一群討厭他們的人之中。 而以色列人從建國以來就開始驅逐他者。 當以色列宣佈立國那刻,我們就失去了猶太人的國度。即使是我,當我想到「猶太人」,它總是連到某種非常幽 暗的東西。可能這幽暗就是柔弱。我受這雙面性所吸引。每事每物皆有兩面,即使我看到國際行動者幫助巴勒斯 坦,我總是有著懷疑,他們真正的動機是什麼?我感到害怕。 巴勒斯坦人無法對自己的犧牲和受害發聲。他們需要外面的人來為他們發聲。他們需要代言人、外部來的信使, 來說出他們的苦難。這是恐懼的證據——他們不想要激怒以色列人。 巴勒斯坦社會已經被摧毀了。完全搞砸了。 你覺得復興運動也是一種自我再教育嗎?意圖轉化我們的心靈,好讓我們能夠開始看到真正的現實,而不只是看 到政治與軍事宣傳品。這讓我們能夠抗拒新聞,因為那也是那部殺人機器的一部分。因為新的人種在以色列被創 造出來,準備好成為不用承擔任何道德後果的加害者。 絕對是。那邊有一大群這種新人類。 或許你的藝術實踐是一種自我再教育。 我們都是這個計畫的一部分,對吧?它必須是親身的參與,不然它就無法具有轉化的能力。做這件事情時我無法 感到安心,我無法確定其後果,而且我也能感受到我刺激起了不同立場的許多反應。這不是藝術。 這也許比你想的還具有政治性。你可以在以色列創造真正的市民抗爭運動,讓其他國家的人也能參與。聚在一起, 就能對抗今日統治以色列的軍事政權。這個政權也讓國家成為法人,多數時候,製造與販賣軍事科技、警察控制、 監視、軍事情報科技等等的相關產品。復興運動可以讓以色列人變成不馴服的社會。法國社會學家亞蘭 ‧ 圖罕 (Alain Touraine)認為所有成功的阿拉伯革命都取決於以色列的反應,因為以色列是整個區域最強大的角色。以 色列能夠阻擋政治變遷或是讓它們發生。這不只是巴勒斯坦人的問題,這關乎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人民的生活, 甚至延伸到遠東。 你知道德國的以色列文化辦事處對於波蘭猶太文化復興運動的評論是什麼嗎?「你們這群白癡,什麼都不懂。你 們應該要回去波蘭。」但這代表了他們很嚴肅看待。我們是危險的,因為我們想要改變心態。我們尋求更人道的 方向,和基本的同理心。我相信這是可能的。以色列的社會是可以改變的。要是以色列以外的地方發生災難,像 是紐西蘭的地震,以色列政府總是會送出救援隊。我批評以色列,但在這個社會當中仍有那啟蒙光芒閃耀的時 刻——如特拉維夫的居民接受從達佛(Darfur)、蘇丹(Sudan)、厄利垂亞(Eritrea)來的難民,讓他們尋求庇護。 所以你可以說我從這個社會中看到一條更人道主義的道路。 好極了。那麼我們將不用藝術家來介紹你,但以復興運動的領袖稱之。領袖葉 ‧ 芭塔娜將會召集復興運動的集會, 在其中你將澄清與討論你的政治與社會綱要,而且你會在裡面介紹你想要改變的願景,轉變以色列社會是第一個 目標,轉變中東是第二個。轉變首先應當在象徵層面上表露出來,但努力會繼續影響實質的政治改變。而這也會 在實踐層面上發生。以色列人應當被允許待在歐洲,沒有任何時間限制。猶太人應毫無條件的在歐洲被接受。復 興運動應當要聲明大屠殺終於得到原諒,以阻擋那些歐洲國家的政策,這些政策立基於他們的內疚感。以色列的 形象,基於暴力和種族主義的政策,一定得改變。而波蘭人的態度,其反猶太主義、仇外與種族主義,也必須被 終結。 復興運動最後應當成為包容的運動,不僅僅關乎於波蘭、以色列和猶太人而已。 波蘭猶太復興運動能夠將人們轉化為集體的政治實體,不屈服於任何的政治暴力。相反地,它也能發展新的政治 態度,創造新的政治現實。並且讓它發生。

68

TheCUBE


我們對於德國的政策很失望,對於波蘭的特別失望。這個計劃應當邀請歐洲自我反思,和反思歐洲如何能參與進 來。以色列是個種族主義國家,但我出生在那,成長在那,這是為什麼我不想要離開。我想要致力於以我的藝術 和情感去改變這種狀況。如果我只是局限在批評的層面,那不過就是種保守的姿態。叫保守分子去死吧。

* 原文收錄於 2012 年第七屆柏林雙年展讀本《忘卻恐懼》(Forget Fear )當中,立方計劃空間獲得中文版正式授 權轉載,節錄版並登載於《今藝術》2012 年 8 月號。

譯註 1. 波蘭文學評論者、編輯、劇作家,第七屆柏林雙年展團隊成員。 2. 波蘭藝術家、導演、攝影家,第七屆柏林雙年展策展人。 3. 波蘭左翼雜誌《政治評論》(Krytyka Polityczna)的總編輯,亦為葉 ‧ 芭塔娜「波蘭三部曲」的男主角。 4. 為以色列的集體屯墾區,以公社的方式所經營的農場,第一個基布茲於 1909 年左右,由一群東歐猶太年輕人 於巴基斯坦買下一塊貧脊的土地後成立。基布茲在以色列創建時扮演重要角色。如今部份基布茲已私有化。 5. 前以色列總理(1977-1983)。 6. 錫安主義是由猶太人發起的政治運動,泛指猶太人於以色列土地建立國家的主張。 7. 指奧許威辛集中營遺址,納粹德國時期於波蘭建立的最主要集中營。 8. 以色列現任總理。 9. 現任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 10. 1980 年代末,由於經濟蕭條與政治不穩定,猶太俄羅斯人大量移民至以色列。這波移民潮對俄羅斯帶來勞動 力減少與經濟損失等負面影響,但相反的,卻對以色列注入了新的活力,並提高了以色列國內猶太人口的優 勢。 11. 義大利前任總理(1994-1995, 2001-2006, 2008-2011)

TheCUBE

69


葉 ‧ 芭塔娜 葉 ‧ 芭塔娜(Yael Bartana)1970 年生於以色列,於耶路撒冷、紐約與阿姆斯特丹受教育,目前生活與工作於 柏林與特拉維夫。她作品形式為影片、攝影、影音裝置,關注面向包括意圖重申國家集體認同的儀式、典禮與社 會轉型。她用批判的態度觀察自己的祖國,質疑「家鄉」、「回歸」與「歸屬」等由國家所宣傳的價值系統。芭 塔娜從 2006 年開始研究波蘭猶太文化歷史,陸續發表〈夢魘〉(Mary Koszmary ,2007)、〈牆與塔〉(Mur I

Wieża ,2009)、〈暗殺〉(Zamach ,2011)三部作品。

芭塔娜曾獲得 2010 年的「世界藝術獎」(Artes Mundi Prize),此為英國重要的藝術獎項之一。其個展曾於荷蘭 的凡艾比美術館(Van Abbemuseum)、英國的牛津現代美術館(Modern Art Oxford)、美國的 PS1 當代美術 中心等地展出。她於 2011 年威尼斯雙年展波蘭館的個展〈... 而歐洲將為之震驚〉,是波蘭首次邀請非波蘭藝術家 作為國家館代表。此外,芭塔娜曾參加的國際大展還包括歐洲宣言展(Manifesta,2002)、利物浦雙年展(2004)、 卡塞爾文件展(2007)、聖保羅雙年展(2006、2010)、首爾媒體藝術雙年展(2010)、伊斯坦堡雙年展(2011) 與柏林雙年展(2012)。

Yael Bartana Born in 1970 in Israel, Yael Bartana was educated in Jerusalem, New York and Amsterdam, and lives and works now in Berlin and Tel Aviv. Working in film, photography and sound and video installation, she deals with ceremonies, public rituals and social diversions that are intended to reaffirm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countries. Observing her native country with a critical eye, she questions value systems propagated by the state such as “homeland”, “return” and “belonging”. Bartana started studying the Jewish cultural history in Poland in 2006, producing the three works Mary Koszmary (2007), Mur I Wieża (2009) and Zamach (2011) in succession.

Bartana won the Artes Mundi Prize in 2010, a major art award in the UK. She has held solo exhibitions at the Van Abbemuseum in the Netherlands, Modern Art Oxford in England and the P.S.1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in the US. Her solo exhibition ...and Europe will be stunned at the Polish Pavilion in the Venice Biennale in 2011

marked the first time a non-Polish artist represented the country at the event. She has also participated in major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such as the Manifesta (2002), the Liverpool Biennial (2004), the Documenta in Kassel (2007), the São Paulo Biennial (2006 and 2010), Media City Seoul (2010), the Istanbul Biennial (2011) and the Berlin Biennale (2012).

70

TheCUB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