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35 disc2

Page 1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PROJECT 35 第⼆二部份 放映區: 電視放映 (1月15⽇日~1月30⽇日)、 投影放映(2月9⽇日~2月20⽇日)

藝術家 ⼭山⽶米.巴洛吉(Sammy Baloji)、喬司. 德.古魯特與哈拉德.希斯(Jos de Gruyter and Harald Thys)、安德莉亞.巴特納 (Andrea Büttner、亞歷⼭山⼤大.阿伯斯托 (Alexander Apóstol)、丹妮爾拉.帕斯. 李奧(Daniela Paes Leão)、 倫⽐比爾.卡 雷卡(Ranbir Kaleka、 何⼦子彥(Ho Tzu Nyen)、 史蒂芬.薩特克利夫(Stephen Sutcliffe)

策展⼈人 碧希 .希爾法(Bisi Silva)、安東尼.哈伯曼 (Anthony Huberman)、丘絲.⾺馬汀妮斯 (Chus Martinez)、露斯.奧爾巴赫(Ruth Auerbach)、楊.卡羅夫斯基(Yane Calovski)、迪克莎.娜絲(Deeksha Nath)、李永財(Weng Choy Lee)、漢 斯 . 奧 瑞 奇 . 奧 伯 ⾥里 斯 特 ( H a n s U l r i c h Obrist)

解析 Project 35* 透過創造廣闊的策展⼈人與機構的互助網絡, ICI已累積了象徵資本,讓越來越多優秀展覽 能夠流動展出。Project 35是⼀一項單頻道錄像 展覽計劃,由35位國際策展⼈人分別選出35位 藝術家的作品。這項計劃可同時在不同的空間 展出。這種可繁衍與散播的能⼒力,讓ICI有機 會探索廣⼤大遙遠的觀眾,讓他們以幾乎接近於 ⼤大眾媒體的規模,共享相同的視覺經驗。 錄影的廣為傳播與流通,已讓這種媒體被市場 所稀釋⽽而迷失了⽅方式,⽽而這項計是劃回到錄像 藝術剛萌芽時的基本核⼼心原則。Project 35採 ⽤用⼀一種策展模式,能夠廣為散佈,共時展⽰示, 並具有國際性,這與另⼀一種影⽚片的⽣生產與散播 的模式⽐比較起來,有著明顯的相似-也就是地

下電影⼯工業,有些諷刺的是,它是與盗版市場 的出現同時發展的。 感謝科技的進步,讓影⽚片製作更廣傳、更容 易,我們⾒見證了全世界另類影⽚片產業的⾵風起雲 湧,從好萊塢到奈及利亞、厄⽠瓜多。乘著這波 國際盗版市場的快速擴張,這些產業很快地形 成了全球網絡,以病毒傳播的速度相互滋養。 最近⼀一項關於厄⽠瓜多地下影⽚片產業的研究顯 ⽰示,這些全靠⾃自學的製⽚片者,其視覺參照⺫⽬目標 並⾮非好萊塢,⽽而是⾹香港武打⽚片、南韓肥皂劇、 印度歌舞⽚片,以及墨⻄西哥的摔⾓角⽚片。 這種不受規範的推動⼒力不但創造了另類產業, 還創造了⼀一個觀眾社群,他們灌輸⾃自已來⾃自錄 影帶和電影的視覺意象。個⼈人與社群⽣生產影像 的⽅方式,以及流通和消費的⽅方式,其邊界都被 這種差異化的⽣生態系統擴展得更為廣遠,我思 忖著,如何從中學到什麼,並應⽤用於策劃和散 播展覽。 Project 35的形式是否可能召喚出⼀一個國際視 覺影像解讀者社群?這是否會是⼀一個發現更多 參與觀眾對這些作品提出新的閱讀⽅方式的時 刻,開啟對於「中⼼心-外圍」關係以及動態影 像政治潛⼒力的開放討論?我想這巡迴展出的計 劃,有可能是同時多場展覽,或許可建⽴立⼀一種 把我們拉在⼀一起的集體想像,並且可在這種媒 材上發展出新的聲⾳音。 -瑪麗亞.卡⾨門卡⾥里翁(María del Carmen Carrión)

*在每⼀一部影⽚片光碟介紹中,ICI會邀請⼀一位策 展⼈人談談他們對於本計劃的想法,從他們⾃自⼰己 脈絡思考,並提供新的「解析 Project 35」。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1 山米‧.巴洛吉 SAMMY BALOJI

記憶 MEMORY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4分 2006 藝術家提供 由碧希 .希爾法(Bisi Silva)選出

缺席、在場,重申空間、重新置⼊入⾝身體、猶記過往且勿忘當下,這類的主題瀰漫在剛果藝術家⼭山 ⽶米.巴洛吉的作品中,⼀一⽅方⾯面藝術家選擇使⽤用有⼒力、訊息豐富的攝影以及錄像去挖掘歷史背後的 真相,另⼀一⽅方⾯面,巴洛吉試圖補捉他的家鄉-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卡坦加區(the Katanga region)裡的現實和⽭矛盾。如同英國藝術家史帝夫.⿆麥昆(Steve McQueen)的半寫實作品 〈Gravesend〉,巴洛吉把作品〈記憶〉的焦點放在環境的剝削和⼈人們承受的苦難。與此相關的 ⼀一系列攝影拼貼同名作品〈記憶〉(2006)中,我們看⾒見曾經繁榮的礦業城,如今荒蕪的景觀裡 充斥著⼯工業荒地裡荒廢的建物,疊加於荒廢廠房和⽣生鏽鷹架彩⾊色影像上的,是當地原住⺠民被迫離 開家鄉⾄至礦場⼯工作的⿊黑⽩白照⽚片記錄。在〈記憶〉這件錄影作品中,藝術家和剛果獲獎的現代舞者 法斯丁.林耶庫拉(Faustin Linyekula)合作,影⽚片敘事從殖⺠民時代的靜⽌止影像到當下後殖⺠民時 代的現實,從剛果獨⽴立後國家領導⼈人的演講開始,隨著⼀一個個未實現的承諾的聲⾳音,交織著法斯 丁.林耶庫拉哀愁式的節奏及舞蹈,如同對在礦區裡、也是剛果當時的經濟中⼼心裡出⽣生、⽣生活到 死去的⼀一個個靈魂的隱喻。 -碧希.希爾法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2 喬司‧.德‧.古魯特與哈拉德‧.希斯 JOS DE GRUYTER AND HARALD THYS

布蘭斯特的泥⼟土 DER SCHLAMM VON BRANST 2008年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 20分鐘 藝術家和柏林波特羅⻄西藝廊以及布魯塞爾 Dependence 藝廊提供 由安東尼.哈伯曼(Anthony Huberman)選出

⽐比利時藝術家喬司.德.古魯特和哈拉德.希斯的作品無情地沉默。他們錄像作品的沉重感來⾃自 語⾔言和事件的缺席,但另⼀一⽅方⾯面他們感到這種作法中帶有由衷和⼈人性的幽默和親切感。〈布蘭斯 特的泥⼟土〉這件作品是關於⼀一群⼈人在⼀一個沒有窗⼾戶的泥塑⼯工作室裡,所發⽣生的無所意指的故事。 他們站著不動,如同他們周圍桌上或基座上半成形的雕塑形體。他們說話,卻只是呻吟和嗚咽, 如同困在溝通的障礙中,或試圖說出那些對象物的未知語⾔言。影⽚片中的空間是個創作的地⽅方,⼈人 在其中創造藝術,但在其中的男⼥女似乎都失去了掌控那些事物的能⼒力和權⼒力。這⼀一切都讓⼈人覺得 可悲,可悲到好笑,然笑聲中卻⼜又有種不可思議的熟悉感。沒有⾔言說什麼,古魯特和希斯提醒著 在這個充斥速度、講求效率、連結網落的資訊世界下的疲憊和動⼒力喪失,事實上,他們若回應約 翰.凱吉的這句話: 「我正說著我沒有什麼好說的」(I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I Am Saying It),他們可能會說:「我有話要說,可我沒說。」(I have something to say, and I’m not saying it.) -安東尼.哈伯曼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3 安德莉亞‧.巴特納 ANDREA BÜTTNER

⼩小⼩小創作 LITTLE WORKS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0分45秒 2007 藝術家提供 由丘絲.⾺馬汀妮斯(Chus Martinez)選出

〈⼩小⼩小創作〉將焦點放在倫敦諾丁丘天主教加爾默羅聖⺟母會的修⼥女。由於巴特納不被允許在教會 中攝錄,所以藝術家請修⼥女⾃自⼰己以⼿手持錄像器材拍攝下她們的⽇日常⽣生活和業餘時間所從事的⼩小活 兒,從編織籃⼦子到宗教圖標。這些樸實的⼿手⼯工藝品讓她們看來像未受藝術與世俗⽣生活打擾,⽽而這 些修⼥女們在影⽚片中也像是被展⽰示在教會中聖像般的裝置。 在對話中,這些修⼥女熱衷於談及他們的⽣生產、⽇日常⽣生活、以及展出。他們透過錄影機去建⽴立了⾃自 ⼰己和他們的社群以及外在世界的聯繫,這樣的主題並沒有特別去美化教會的實質內部,⽽而是藝術 家在這個創作中藉著探討這個物理空間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像是⾄至今在藝術和⽂文化仍然可⾒見的宗 教價值、觀念、流傳下來的感情、偏⾒見等。 巴特納經常使⽤用引⽤用與宗教內涵以探討所謂我們對於藝術的期望。例如,藉著揭露當代藝術和傳 統⼯工藝間的張⼒力,她質疑「藝術是俗世知識」的這種根本理解。 現時今⽇日,⼤大多數⼈人認為當代藝術和⽂文化在⼀一個與宗教無關的世俗舞台上蓬勃發展,然後現代主 義 埋 葬 了 ( ⽽而 ⾮非 消 除 了 ) 幾 世 紀 以 來 的 神 學 邏 輯 , 以 及 其 所 給 予 ⼈人 們 獨 特 的 世 界 觀 (Weltanschauung)。巴納特運⽤用當代藝術提供的空間,試著去發掘這些隨著時代發展⽽而來的 議論,以重新思考,當⼈人們若重回宗教擁抱時所⾯面臨的兩難與僵局。 —丘絲.⾺馬汀妮斯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4 亞歷山大‧.阿伯斯托 ALEXANDER APÓSTOL

解放者⼤大道 AV. LIBERTADOR 單頻道錄像,⿊黑⽩白,有聲,4分30秒 2006 藝術家提供 由露斯.奧爾巴赫(Ruth Auerbach)選出

委內瑞拉藝術家亞歷⼭山⼤大.阿伯斯托使⽤用攝影和影像作為概念策略,探討「現代性」這個理念, 以及他所⾒見之世界所實現的殘缺現代性,⼆二者之間的歷史⽭矛盾。他的鏡頭從⾵風景到建築,從記憶 到⾝身體,以及⾝身份認同意識,試圖質疑並推翻這些已被普遍接受的「真實」的概念,以及公共、 私⼈人領域之間的界線。 他最近的作品檢視了拉丁美洲城市現代化的失敗,尤其是在他的家鄉,他同時也挑戰了⼈人⺠民被灌 輸秩序與進步就是烏托邦模式之思想所造成的不幸後果。從這系列的紀錄攝影和錄像中,我們可 以看⾒見阿伯斯托呈現了⼀一個都市形象的型錄(inventory),去帶出當代的城市居⺠民如何在這毀壞 的社會結構中⽣生存。 在〈解放者⼤大道〉中,藝術家避開了傳統的影像敘事⽅方式,轉⽽而採⽤用了幽默諷刺的紀實性採訪為 ⼿手法。「解放者⼤大道」是當地的重要幹道,為委內瑞拉加拉加城的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建設之 ⼀一。影⽚片初始,我們看⾒見繁忙的公路景象,視覺和⽂文本的編碼交織成他影像⽂文本中的曖昧特性。 接著鏡頭⼀一轉,我們看⾒見各樣的變性者們在夜晚的時候佔據了這條道路,阿伯斯托以攝影機記錄 了他們的閒聊,聲稱是委內瑞拉當代藝術⼈人物,例如現代⾵風景畫家阿曼多.瑞威隆(Armando Reverón)和動態藝術家吉格(Gego)。這種「挪⽤用」是擬彷道路兩側牆上抽象、華麗的⾵風景 壁畫。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被區分開來,在意識型態上為⽂文化差異與社會邊界所畫分。透過隱 喻,阿伯斯托揭露了⼀一個城市的兩種型態居⺠民所⾯面對的兩極分化。 -露斯.奧爾巴赫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5 丹妮爾拉‧.帕斯‧.李奧 DANIELA PAES LEÃO

質疑的⾃自由 THE FREEDOM TO QUESTION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22分鐘 2008年 由楊.卡羅夫斯基(Yane Calovski)選出

與其作為⼀一個觀察者,我選擇成為⼀一個⾒見證者,其中的原因不只是⼤大家要求我這麼做,⽽而是我了 解它是⼀一種態度,並帶來了個⼈人意義上的轉變,這是我唯⼀一能做些什麼的⽅方法。 ——丹妮爾拉.帕斯.李奧〈質疑的⾃自由〉

〈質疑的⾃自由〉是⼀一個需要不斷聆聽和閱讀的作品。⻑⾧長達22分鐘的混雜著獨⽩白和對話,質疑政治 化的服務(hospitality)。 我們的貫注聆聽讓整個觀看的過程變得更加完整,我們集體的⺫⽬目光⾒見證了⼀一個奇特的⽂文化交流。 從2007年11月7號以來的六個月期間,荷蘭藝術家,同時⾝身為「藍屋」(Blue House)(阿姆斯 特丹郊區的計畫社區)之創⽴立者珍.范.何絲薇吉(Jeanne van Heeswijk),和歐洲⽂文化基⾦金 會的藝術計劃執⾏行者伊構爾.道柏⾥里希(Igor Dobricic),他贊助何絲薇吉每週三交換辦公室的 計畫,藉著這個舉動去提出⼀一個問題:隨著⾝身分、態度、以及決策的責任的互換,藝術在這裡頭 如何去激發⼀一種對於「服務」、信任與相互瞭解的新理解和實踐 。 當我們觀看著影⽚片中何絲薇吉所稱的「概括和持續逃避隱固的⾃自我認同,無⽌止盡的差異化和躁動 的空虛狀況」這樣⼀一個奇特過程,我們被帶往⼀一個更偏向當代荷蘭社會的兩極化⽂文化脈絡裡。 帕斯.李奧達到了⼀一種循著⾮非線性、直接主觀敘事過程的紀錄情境。她達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結 果:去除表⾯面理智的真實辯證,⽽而這通常是與觀念紀錄相關的。透過與她⻑⾧長期合作的加拿⼤大演員 塔⽐比薩.凱恩的旁⽩白,〈質疑的⾃自由〉有著⼀一種畫外⾳音,偶然⾒見證某事的抽離經驗,這種偶然是 我們應當經歷的。 —楊.卡羅夫斯基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6 倫比爾‧.卡雷卡 RANBIR KALEKA

男⼦子與⼩小公雞II MAN WITH COCKEREL II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6分鐘 2004年 藝術家提供 由迪克莎.娜絲(Deeksha Nath)選出

倫⽐比爾.卡雷卡(Ranbir Kaleka)的〈男⼦子與⼩小公雞II〉如同詩般:⼀一位光頭男⼦子帶著公雞,在 作品中不斷重複出現,如唱和般也像影⽚片中的斷句記號,出現在群⿃鳥飛⾏行、船隻航過、蛇類爬⾏行 與雷聲閃電交織等的短暫畫⾯面之後。這件作品乍看之下簡單,每⼀一個畫⾯面都簡潔⽽而神祕,無須提 供敘事格局就能讓觀者深感著迷。⽐比如,作品僅提供關於男⼦子的⽂文化、職業背景和個性的些許線 索,場景僅僅是呈現海天交會的地平線,也沒有特定⽂文化或地理特點的指涉。儘管這件錄像作品 是在印度拍攝,卻沒有呈現任何特別能呼應印度的元素。 有些觀者會將這部作品解釋為對⽣生命過程與循環的再現。⽽而我⾃自⼰己解讀這件作品的⽅方式則是去思 考它呈現出來的雙重性,例如男⼦子嘗試補捉這隻⿃鳥的慾望,然他⼜又無能將牠掌握住的窘境,針對 這點,藝術家似乎是想傳達對於男性本能⾏行為所加諸的複雜且沈重的⽂文化與社會性判斷。〈男⼦子 與⼩小公雞〉這件作品促使我討論在主流⽗父權系統之外的陽剛特質,以及它與權⼒力、暴⼒力的關係。 這件作品讓我想起了在我⽣生命中所遇過的那些溫柔、慈愛、脆弱⽽而充滿⼈人性的男性,⽽而⾮非嗜⾎血的 動物/怪物、統治者/權謀者、居家能⼒力低落者。最終,我們不再將兩個性別針鋒相對,⽽而是讓那 些被兩極化的權威論述排除在外的兩⽅方特質同時浮現。 —迪克莎.娜絲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7 何子彥HO TZU NYEN

第三集:唐⼤大霧-最基進的姿勢 EPISODE 3: TANG DA WU—THE MOST RADICAL GESTURE (選⾃自電視節⺫⽬目 〈4 X 4—EPISODES OF SINGAPORE ART〉)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23分鐘 2005 藝術家提供 由策展⼈人李永財(Weng Choy Lee)選出

2005年,何⼦子彥於《新加坡藝術展》(Singapore Art Show)展出了作品〈4 x 4—新加坡藝術 四部曲〉(4 X 4—Episodes of Singapore Art),嘗試於三種不同的平台來重新呈現四位新加坡 藝術家的四件作品。此三種平台包含了:在新加坡藝術電視頻道上分四週播放共四集的系列節 ⺫⽬目,每集節⺫⽬目則分別介紹這四位藝術家的作品;於變電所藝術中⼼心(The Substation Arts Center)舉辦藝術論壇;以及可摺的「⽴立⽅方體」明信⽚片,上頭印有論壇與這四位藝術家、作品、 電視節⺫⽬目等所有資訊。其中第三集的節⺫⽬目把焦點放在唐⼤大霧(Da Wu Tang)充滿爭議的⾏行為藝 術上。他曾在⼀一個⼤大型藝術活動中穿著繡有「別付錢給藝術」(Don’t Give Money to the Arts)字樣的夾克接近新加坡總統⾝身邊,並遞給他⼀一張字條寫著「總統閣下,我是⼀一個藝術家, 我很重要」。然⽽而,在這部紀錄⽚片當中,觀眾們所看到不是典型的記錄⽚片,⽽而是該記錄⽚片的「誕 ⽣生過程」,例如⽚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與拍攝團隊爭辯著唐⼤大霧那「最基進的姿勢」。 -李永財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8 史蒂芬‧.薩特克利夫STEPHEN SUTCLIFFE

絕望DESPAIR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9分鐘 2009年 藝術家提供 由漢斯.奧瑞奇.奧伯⾥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選出

史蒂芬.薩特克利夫可以說是歐洲當代最有趣的年輕藝術家之⼀一,主要的創作⽅方式以短⽚片的形式 呈現,他去除線性敘事,把影像的⽚片段當作拼貼的材料去創造⼀一種對於現實的新連結、新關連以 及新⽣生產。 在製作〈絕望〉這件作品時,他採⽤用了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934年所創作的⼩小說名 稱,以及⼀一貫的雙重敘事特性。薩特克利夫的作品以此⾯面向為基礎,挑戰「影像作為拼貼」的特 質。這部影⽚片引領我們進⼊入⼀一趟以檔案影⽚片⽚片段、攝影素材、聲⾳音、停頓與無聲構成的⾼高密度層 次與糾纏狀態的多次元旅程。 在我最近與薩特克利夫的訪談中,他提到這部影⽚片參照了許多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的電影,特別是1978年法斯賓達也同樣改編過納博科夫的⼩小說。如果薩特克利夫對 過去的觀點⼀一串永遠在溝通協商的歷史,那〈絕望〉這部影⽚片同時為觀者暗⽰示了⼀一個多樣和多重 的未來,充滿了隨機路徑以及連續不停、永無⽌止境的秩與失序。 —漢斯.奧瑞奇.奧伯⾥里斯特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藝術家 山米‧.巴洛吉(Sammy Baloji)1978年⽣生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盧本巴希,⺫⽬目前居住和創作在盧本巴 希。2002⾄至2005年間,於盧本巴希⼤大學(Lubumbashi University)修習⽂文學和資訊科學,2005 年於法國斯特拉斯堡的巴黎⾼高等裝飾藝術⾼高等學院(Eco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學 習攝影和錄像 。Baloji的作品曾在莫桑⽐比克的Franco-Mozambican Maputo⽂文化中⼼心(2007 年)、橫濱美術館(2008年)、法國波爾多MC2A(2008年),瑞⼠士 Neuchatel 藝術中⼼心 (2009年),和巴塞隆那當代⽂文化中⼼心(2009年),和紐約的⾮非洲藝術博物館(2010年)展 出。此外,他也曾參與眾多藝術節和博覽會,其中包括第七屆的⾺馬⾥里《遇⾒見⾮非洲攝影》(2007 年),《莫桑⽐比克紀錄⽚片影展》(2007年),法國歐巴涅國際影展(2007年),布魯塞爾當代藝 術 博 覽 會 ( 2 0 0 8 年 ) , 約 翰 尼 斯 堡 藝 術 博 覽 會 ( 2 0 0 9 年 ) , 阿 爾 及 利 亞 的 「 泛 ⾮非 節 」 (Panafrican Festival)(2009年)和北京藝術博覽會(2009年)。2007年在巴⾺馬科 (Bamako)舉⾏行的第七屆《⾮非洲攝影雙年展》獲得兩個獎項,分別是:影像獎(Image Award)和創作獎(Creation Award)。

哈拉德‧.希斯(Harald Thys)(1966年⽣生於⽐比利時Wilrijk) 和喬司‧.德‧.古魯特(Jos de Gruyter) (於 1965年⽣生於⽐比利時Geel)現皆居住和創作於布魯塞爾。兩⼈人共同創作的作品在許多重⼤大的 藝術節展出,包括2008年義⼤大利《Manifesta 7》,同年在巴塞爾的《Liste 08》,第五屆柏林雙 年展。此外他們的個展經歷包括:2007年安特衛普 MUHKA當代美術館,2008年柏林伊莎⾙貝拉波 特羅⻄西藝廊(Isabella Bortolozzi),2009年布魯塞爾Dependence藝廊,以及2010年巴塞爾美 術館。聯展部分:2005年由哈拉爾德.塞曼(Harald Szeemann)策劃、於布魯塞爾藝術中⼼心 (Bozar)展出的《Belgique Visionnaire》,隔年同樣於布魯塞爾藝術中⼼心舉辦的《家庭事務》 (Family Affairs)和2007年於法國 Castre&Alfi 藝術中⼼心《Ricarda》。

安德莉亞‧.巴特納(Andrea Büttner)1972年⽣生於德國斯圖加特,現居和創作於倫敦與法蘭克福。 2003年她於柏林洪堡⼤大學取得藝術史和哲學碩⼠士,現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博⼠士候選⼈人。其聯展經 歷包括:2001年 柏林WBD藝廊《⽂文本》(Text),2004年卡賽爾 Fridericianum 美術館《In erster Linie》,2006年倫敦霍克尼畫廊(Hockney Gallery)的《爛空間》(Shit Space), 2008年倫敦霍利布什花園的《空間物種與其他作品》(Species of Spaces and Other Pieces),倫敦ICA的《Nought to Sixty》,以及2010年五月在倫敦Raven Row舉⾏行的展覽。 個展經歷包括:2008年在倫敦⽔水晶宮和倫敦霍利布什花園,2009年在柏林Croy Nielsen畫廊,意 ⼤大利博洛尼亞 Fabio Tiboni 畫廊和倫敦的SE8空間。2005-2007年間,她獲得波恩研究獎助⾦金 (Bonn Research Grant)繼續進修博⼠士學位,2006年於德國Bad Tölz參與駐村,在2005年獲 得了英國學院獎(British Institute Award)。

亞歷山大‧.阿伯斯托(Alexander Apóstol)1969年⽣生於委內瑞拉,現居創作於卡拉卡斯與⾺馬德⾥里⼆二 地,於委內瑞拉中央⼤大學(Central University)修習藝術,並於⾥里卡多阿姆斯學院(Ricardo Armas School)修習攝影。個展經歷包括:1994年委內瑞拉的蘇菲亞安⾙貝當代藝術館(the 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Sofía Imber)、 2002年哥斯⼤大黎加的當代設計藝術館 (Museo de Arte y Diseño Contemporáneo de Costa Rica)、 2004年委內瑞拉的沙拉曼多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扎藝廊(Sala Mendoza),以及 2006年⻄西班⽛牙的薇瑞伊娜宮展覽中⼼心(Palau de La Virreina)。聯展經歷包括:2000年紐約巴⾥里歐藝廊(El Museo del Barrio)、2003年美洲之家 (Casa de América)、2005年⻄西班⽛牙的卡斯提亞⾥里昂當代藝術館(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Castilla y León),以及許多國際藝術展包括:1997年《哈⽡瓦那雙年 展》、 2001年卡拉卡斯《美洲巴羅雙年展》(Bienal de Barro de América)、2002年《聖保 羅雙年展》、2003年《伊斯坦堡雙年展》、2003與2005年《布拉格雙年展》、2004年厄⽠瓜多 《昆卡雙年展》(Cuenca Biennial)。此外,阿伯斯托於2002年在⾺馬德⾥里美洲之家駐村。2003 年,得到⻄西班⽛牙恩德薩當代藝術獎學⾦金(Spain’s Endesa Scholarship for Contemporary Art)。2004年,得到厄⽠瓜多第七屆昆卡國際雙年展⾸首獎。

丹妮爾拉‧.帕斯‧.李奧(Daniela Paes Leão)1974年⽣生於葡萄⽛牙科英布拉(Coimbra),⼯工作與⽣生 活在荷蘭阿姆斯特丹。1999年於葡萄⽛牙波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Porto)取得美術學位。她的 跨領域作品曾於多個聯展中展出,包括:2000年葡萄⽛牙Teatro Taborda的《Arte non Stop》、 2005年烏拉圭Harto-espacio的《Lengua Romace》、2007年荷蘭藍屋的《Evolution de l’Art》、2008年義⼤大利與英格蘭1:1計劃空間(1:1 Projects)的《越界⼥女⼈人》(Women Beyond the Verge),以及烏克蘭當代藝術中⼼心的《家庭故事/參與者》(Homestories/ Participants)。她參與過的駐村計劃包括:2000年美⼤大利⽪皮斯特萊托基⾦金會(Fondazione Pistoletto)的UNIDEE、2003年以⾊色列Arting Jerusalem、2005⾄至2006年阿姆斯特丹藍屋,以及 2006年法國Aubervilliers。2008年獲得歐洲⽂文化基⾦金會的研究獎助。

倫比爾‧.卡雷卡(Ranbir Kaleka)1953年⽣生於印度的旁遮普邦(Punjab),⽣生活和⼯工作於新德 ⾥里。1987年獲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碩⼠士。卡雷卡曾於紐約Bose Pacia藝廊個展(2005、2008、 2009),也曾在許多機構和國際展覽展出,包括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2004)、威尼斯雙年展 (2005)、邁阿密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2006)、美國加州柏克來美術館和太平 洋電影資料館(2006)、瑞⼠士伯恩美術館(Kunstmuseum Bern)(2007)、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文化學院、(2007)、韓國國家當代美術館(2008),和⻄西班⽛牙Cristóbal Gabarrón博物館基 ⾦金會(2009)。他曾於加州薩拉託加(Saratoga)蒙塔爾沃藝術中⼼心(Montalvo Arts Center)駐村(2004),並曾於新德⾥里的德⾥里藝術學院(Delhi College of Art)任教。

何子彥(Ho Tzu Nyen)1976年出⽣生於新加坡,現居住和創作於新加坡。2002年他於墨爾本⼤大學獲 得學⼠士學位,後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取得東南亞研究碩⼠士學位。何⼦子彥曾於參與2004年巴⻄西第26屆 《聖保羅雙年展》、2005年⽇日本第三屆《福岡亞洲三年展》、2006年《新加坡雙年展》。此外, 他的影像作品也受邀參與2004年曼⾕谷國際影展、2004年⾹香港國際影展以及2009年的坎城影展。 他的影⽚片〈這裡〉(Here)在坎城的「導演之夜」活動⾸首映。他的學術成就與藝術創作得到的獎 項包括:1999年「德希達展覽獎」(Jacques Derrida Exhibition and Prize)、2001年「展望世 界繪畫⽐比賽」(Eye on the World Painting Competition)、2001與2002年「NOKIA藝術獎」 (Nokia Arts Awards),以及2009年「新加坡藝術⽂文化優秀⻘青年獎」(Singapore Youth Award for Arts and Culture)。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史蒂芬‧.薩特克利夫(Stephen Sutcliffe)1968年⽣生於英國格拉斯哥,現⼯工作和創作於格拉斯哥。 2002年的格拉斯哥藝術學校獲藝術創作碩⼠士。個展經歷包括2005年在舊⾦金⼭山的泰德當代美術館 (Tart Contemporary)、2008年倫敦當代藝術學院、2010年倫敦丘⽐比特畫廊。國際聯展經歷 包括:2005年希臘雅典的Els Hannappe藝廊、2007年倫敦伏爾泰空間(Studio Voltaire)、 2008年紐約Art in General空間,以及2009年格拉斯哥當代藝術中⼼心。他的兩個影⽚片,2003年的 〈來⾄至邊緣〉(Come to the Edge)和2004年的〈變形〉(Transformations),2005年於英 國泰特美術館《Art Now Lightbox》系列展展出。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策展⼈人 碧希‧.希爾法(Bisi Silva)1962年⽣生於奈及利亞拉各斯(Lagos),為獨⽴立策展⼈人,現居和⼯工作於 拉各斯與倫敦兩地,並擔任奈及利亞拉各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創始⼈人與館⻑⾧長。作為拉各斯當代藝術 中⼼心的館⻑⾧長,她於2007年策劃了《Fela, Ghariokwu Lemi》以及《唱⽚片封⾯面藝術》(the Art of the Album Cover),2008年《Waka-into-Bondage: The Last ¾ Mile》、《喬治.奧思迪,失 樂園:重訪尼⽇日爾三⾓角洲》(George Osodi, Paradise Lost: Revisiting the Niger Delta), 2009年《Like A Virgin... Lucy Azubuike and Zanele Muholi》。2006年,希爾法參與策劃塞內 加爾《達喀爾雙年展》(Dakar Biennale),於2009年她參與策劃第⼆二屆希臘《塞薩洛尼基當 代藝術雙年展》(Thessaloniki Biennale of Contemporary Art)。在2008年,她和葡萄⽛牙策展 ⼈人伊莎⾙貝爾卡洛斯(Isabel Carlos)評選了威爾斯的國際藝術家獎「Artes Mundi 3」。此外, 她也曾參加了許多當地及國際研討會和會議,為國際藝術雜誌和期刊撰稿,如《Agufon》、 《Artforum》、Artinfo.com,《Art Montyly》、《Untitled》、《Third Text》,和《M Metropolis》。她同時也是國際⼥女性主義藝術雜誌《N Paradoxa》的編委。

安東尼‧.哈伯曼(Anthony Huberman)1975年⽣生於瑞⼠士⽇日內⽡瓦,⾝身兼策展⼈人和作家,現居住和⼯工作 於紐約。作為聖路易斯當代藝術館的⾸首席策展⼈人,他策劃過格迪.席波尼(Gedi Sibony)、盧 茨.巴切爾(Lutz Bacher)、布魯斯.諾曼(Bruce Nauman)、約翰.阿姆雷德(John Armleder),和奧利佛.莫塞特(Olivier Mosset)的展覽,⺫⽬目前正在進⾏行中系列展《前室》 (The Front Room)。⽽而他所策劃的聯展則有:《盲⼈人在漆⿊黑的房間內尋找不在那的⿊黑貓》 (For the blind man in the dark room looking for the black cat that isn’t there),此展巡 迴了幾個城市,倫敦、底特律、阿姆斯特丹、⾥里斯本。此外,他曾在巴黎東京宮和紐約⻑⾧長島市的 雕 塑 中⼼心 ( S c u lpt ur e Center)擔任策展⼈人。他的⽂文章⾒見於藝術期刊《Artforum 》、 《Afteral》,和《DotDotDot》。他還協同指導在紐約舉⾏行的短期系列展《The Steins》。

丘絲‧.馬汀妮斯(Chus

Martinez)1972年⽣生於⻄西班⽛牙加利⻄西亞,⺫⽬目前在巴塞隆納當代美術館

(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擔任⾸首席策展⼈人,並共同策劃2010年第29屆 《聖保羅雙年展》。她於紐約哈德遜安南岱爾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修習策展學碩⼠士,並 參與經營布魯克林威廉斯堡的帕克波克斯藝廊(Parkers Box)。在2001-02年間,⾺馬汀妮斯參加 了 Sala Montcada畫廊在巴塞隆納「la Caxiac」基⾦金會裡所舉⾏行為期⼀一年的計劃,主要內容是 檢視這家藝術機構的未來。2002⾄至2005年間,她擔任⻄西班⽛牙畢爾包 Sala Rekalde的藝術總監, 2006⾄至2008年擔任在德國法蘭克福藝術協會(Frankfurt Kunstverein)總監 。2007年弗雷茲藝 術博覽會(the Frieze Art Fair)中,以法蘭克福藝術協會的名義執⾏行了《⾃自信的美好》(A Delicious Feeling of Confidence)計劃,把脫⼝口秀的概念運⽤用於藝術展演中。

露斯‧.奧爾巴赫(Ruth Auerbach)1953年⽣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身兼視覺藝術研究者、當代藝術策 展⼈人和藝評,現任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 Sala Mendoza 藝廊的總監。81年⾄至86年間於委內瑞 拉中央⼤大學完成學業。她曾策劃多個展覽,著重於委內瑞拉的當代藝術,包括1994年加拉加斯的 Alejandro Otero美術館《Trasatlántica, The America Non Representativa》,2001年加拉 加斯國⽴立美術藝廊《Utópolis》、2002年德州休斯頓社區⼤大學 《亞當和夏娃早就沒住這了!》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Adam and Eve no longer live here, anymore!)、 2005年委內瑞拉當代藝術博物館 《Transatlantica: The America-Europa Non-Representativa》、2007年倫敦波利⽡瓦中⼼心 (Boliver Hall)《雙重觀點:七位委內瑞拉當代藝術家》(Double Perspective: 7 Contemporary Artists from Venezuela),2008年倫敦⿆麥道克斯藝術藝廊(Maddox Arts)。 她曾撰⽂文於《赫果全集1955-1990》(Obra Completa, 1955–1990)、《艾烏赫尼歐》 (Eugenio Espinoza)及其他畫冊與專論。

楊‧.卡羅夫斯基(Yane Calovski)1973年⽣生於⾺馬其頓的斯科普⾥里(, Skopje),為藝術家和策展 ⼈人,⺫⽬目前⽣生活和⼯工作於斯科普⾥里。他的創作結合了寫作、繪畫、錄像、公眾⾏行動、出版品、裝置 和策展計劃,他的作品最近⼀一次在國際上發表是在2009年德國科隆的歐洲⼈人藝廊(European Kunshalle)的個展和2008年義⼤大利的《Manifesta 7》。他是⾺馬其頓的斯科普⾥里「按下離開計劃 空間」(press to exit project space)和當代藝術期刊《D(D is for Drawing)》的創辦⼈人和 藝術總監 。他1992-96年就讀於美國費城賓州美術學院,1996-97年佛蒙特州的班寧頓學院 (Bennington College),1999-2000在⽇日本九州當代藝術中⼼心,以及2002-04年在荷蘭⾺馬斯特 ⾥里赫特的凡艾克學院(Jan van Eyck Academy)參加了研究⼯工作室計課程。2010年為英國泰 德美術館「當代藝術社會的百週年紀念計劃」進⾏行新的展覽《PONDER PAUSE PROCESS (A SITUATION)》。

迪克莎‧.娜絲(Deeksha Nath)1976年⽣生於孟買,為獨⽴立評論家和策展⼈人,現居住和⼯工作於新德 ⾥里。她是查爾斯華萊⼠士獎學⾦金(由 Charles Wallace India Trust 成⽴立的獎學⾦金,該基⾦金由英國⽂文 化協會監督)所資助的學者,於印度巴羅達Maharaja Sayajirao ⼤大學、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以及歌德史密斯學院完成美術學業。她2007年在倫敦 Grosvenor Vadehra藝廊策劃 了《鏡屋》(House of Mirrors),2008年在印度古爾岡德維藝術基⾦金會(Devi Art Foundation)的《靜態 /動態影像》(Still/Moving Image)。她也合作策劃了上海亞太當代藝 術博覽會的「驚喜發現」(Best of Discovery)單元,2009年新德⾥里Anant藝術畫廊《浸⼊入》 (Immersions),和加爾各答⽐比拉藝術與⽂文化學院(Birla Academy of Art and Culture) 的 《存在的驚異》(Astonishment of Being)。⺫⽬目前為紐約《Art AsiaPacific》雜誌以及 《ArtEtc》的編輯,她的⽂文章也在各種書籍、展覽⺫⽬目錄、國家和國際雜誌和期刊上發表,先前她 也曾擔任網絡雜誌 www.craftrevivaltrust.org 的主編 。迪克沙過去也曾為倫敦泰德美術館,和 新德⾥里當代美術館⼯工作。

李永財(Weng Choy Lee)1963年⽣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目前居住和⼯工作於新加坡。他是⼀一位藝 評,並擔任國際藝評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Critics)新加坡分部的主席。在此 之前,他是變電站藝術中⼼心(The Substation)的協同總監。⺫⽬目前為奧沙藝術基⾦金會(Osage Art Foundation)的計劃、研究和出版品主任。他也曾開授藝術和⽂文化研究的課程,主持國際研 討會,並有許多關於當代藝術的著作,⺫⽬目為為新加坡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的顧問講師。

漢斯‧.奧瑞奇‧.奧伯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1968年⽣生於瑞⼠士蘇黎世,⺫⽬目前居住和⼯工作於倫 敦,為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展覽與計劃協同總監,以及國際計劃總監。1993年⾄至 2000年間,他是維也納前進美術館(Museum in Progress)的策展⼈人,2000年⾄至今擔任巴黎市 ⽴立當代美術館的策展⼈人。⾃自1991年以來,奧伯⾥里斯特曾策劃及協同策劃的個展、聯展和雙年展多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達兩百多檔,包括1991年《世界湯》(World Soup)、1993年《卡爾頓宮酒店》(Hotel Carlton Palace)、1994年《衝吧!》(do it)、1995年《選我,我屬於你》(Take Me, I’m Yours)、1996年《Manifesta 1》、1996年《活著/⽣生活》(Live/Life)、1997年《移動城市》 (Cities on the Move)、1998年《⽩白夜》(Nuit Blanche)、1998年第⼀一屆《柏林雙年 展》、1999年《Laboratorium》、2003年《烏托邦站》(Utopia Station)、2004年《達喀爾 雙年展》、2005年第⼆二屆《廣州三年展》、2005年和2007年第⼀一及第⼆二屆《莫斯科雙年展》、 2007年《⾥里昂雙年展》、2008年《橫濱三年展》。2007年,漢斯.奧瑞奇.奧伯⾥里斯特為「曼 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協同策劃《Il Tempo del Postino》,這項計劃2009年也在巴塞爾展出,由 巴耶勒基⾦金會(Fondation Beyeler Art Basel)和巴塞爾戲院(Theater Basel)策劃。在同⼀一 年,凡艾倫學院(Van Alen Institute)授予他2007-08紐約⾼高級研究員年度獎。2008年,他在格 拉納達的羅卡之屋(Lorca House)策劃了《Everstill》。他⺫⽬目前擔任《Abitare Magazine》、 《Artforum》,和《Paradise Magazine》等雜誌的特約編輯

客座作者

瑪麗亞‧.卡門卡里翁(María del Carmen Carrión)1976年⽣生於厄⽠瓜多的伊⽡瓦拉(Ibarra),為策展 ⼈人 、 作 家 和 ⽂文 化 顧 問 , 現 居 住 和 ⼯工 作 於 基 多 ( Q u i t o ) 和 舊 ⾦金 ⼭山 兩 地 。 她 是 基 多 ceroinspiración(為⼀一展覽,也是藝術村)的共同創始⼈人,最近她在那策劃了展覽《Paco Gruexxo vs El Hombre Foca》。她曾在卡薩德拉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o de Arte Moderno Casa de la Cultura)擔任助理策展⼈人,以及市⽴立美術館(Museo de la Ciudad)的研究員, 兩機構都位於基多 。2005年,她⾃自加州舊⾦金⼭山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策展碩⼠士學位。2005年到2008 年間,她在⾮非營利的藝術空間「新蘭頓藝廊」(New Langton Arts)擔任助理策展⼈人,在那策 劃了幾個聯展,包括:2006年《循環檔案》(The Revolving Archive)、2006年《無從捉摸的 材料》(Elusive Materials)、2006年《五⽣生境:蘭頓佔屋》(Five Habitats: Squatting at Langton)、2006年《無常》(Nothing Stands Still)、2007年《關鍵前景》(Critical Foreground),和2008年《⼩小事終結,⼤大事⻑⾧長存》(Small Things End, Great Things E n d u r e ) 。 她 還 策 劃 朱 ⽴立 歐 . 塞 薩 爾 . 莫 拉 萊 斯 ( J u l i o C é s a r M o r a l e s ) 的 計 劃 「Tercerunquinto」,和⽪皮特.尼爾森(Pete Nelson)的個展,並製作了艾德⾥里安帕奇 (Adrian Paci)新的影像作品。同時,她 在厄⽠瓜多著⼿手進⾏行⼀一個影像計劃「A La Carta」,與 來⾃自美國與南美洲的客座策展⼈人合作,共同展⽰示放映⼆二⼗十多個新興和中⽣生代藝術家的錄像作品。 2009年,她也推動的厄⽠瓜多爾國家藝術補助⾦金。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關於ICI 獨⽴立策展⼈人國際聯盟(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策劃及製作展覽、活動和出版 品,並為各地策展⼈人提供交流、培⼒力和合作機會。ICI串連年輕及資深策展⼈人、藝術家和研究機 構,並致⼒力建⽴立國際網絡,開發新的策展合作型態。ICI試圖跨越學科與歷史,在現今藝術的重要 發展中扮演⼈人與⼈人、想法與實踐⽅方法的連結中樞,並啟發觀看當代藝術的新⽅方式與新脈絡。他們 除了主動策劃各類型策展案,亦接受與評選策展⼈人提案,提供推廣、執⾏行、募款與經驗交換的實 作協助。 ICI的總部設於紐約,為⼀一具彈性與開放視野的⼩小型⾮非營利組織。過去三⼗十五年來,共策劃過116 場巡迴展,以及⼤大量藝術家⼯工作室參訪、座談以及參觀私⼈人蒐藏,建⽴立超過3700位藝術家的資料 檔案。過往的展覽曾在美國48個州、全球23個國家逾570個美術館、⼤大學藝廊以及藝術中⼼心展 出,包括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捷克、丹⿆麥、英國、法國、德國、冰島、以⾊色列、義⼤大利、墨 ⻄西哥、紐⻄西蘭、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和台灣。 Project 35 由ICI 製作推廣。此巡迴展的經費,部分來⾃自於考爾斯信託慈善基⾦金(Cowles charitable Trust)、當代藝術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ontemporary Art),貼近⽣生活基⾦金會 (Foundation To-Life)、Inc.、賀拉斯⾼高德史密斯基⾦金會(the Horace W.Goldsmith Foundation)、托⽐比基⾦金會(The Toby Fund)、ICI董事會以及ICI贊助者芭芭拉和約翰羅賓遜 (Barbara and John Robinson)。Project 35 同樣受惠於各界對於ICI⾨門路基⾦金(Access Fund)的捐獻,讓我們能⾛走得更遠,捐獻⼈人包括:伯特艾隆(Burt Aron)、波⽐比布朗(Bobbi Brown)和史蒂芬普拉夫克(Steven Plofker)、吉姆科漢(Jim Cohan)、菲利普最爾 (Phillip Drill)、萊斯利弗⾥里茨(Leslie Fritz)、瑪麗蘭和史蒂芬格林(Marilyn and Stephen Greene)、艾格尼絲岡德(Agnes Gund)、肯考欽(Ken Kuchin)、格⾥里特和賽戴蘭⾟辛 (Gerrit and Sydie Lansing)、喬和卡洛拉德(Jo Carole Lauder)、詹妮爾瑞艾爾林 (Janelle Reiring)、帕特森⻄西姆斯(Patterson Sims)、⽐比爾和露絲楚(Bill and Ruth True) 、奧古尤萊柏(August Uribe)、弗蘭克和⾺馬⼽戈沃爾特(Frank and Margo Walter)、 海倫溫納(Helene Winer)和弗吉尼亞巴格萊特(Virginia Bagley Wright)。 專案管理:弗朗⻄西斯.吳.蓋爾達(Frances Wu Giarratar)
 影像編輯:約翰內斯.德揚(Johannes Deyoung)
 專案設計:斯科特.波尼克(Scott Ponik)
 中⽂文翻譯:⺩王咏琳
 台灣展覽:⽴立⽅方計劃空間 所有作品的著作權為 ©ICI和參展藝術家所有 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
 799 Broadway, Suite 205, New Yort, NY, 10003
 212.254.8200 
 www.ici-exhibitions.org ⽴立⽅方計劃空間
 100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 2368 9418
 www.thecubespace.com

PROJECT 35 ICI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