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35 disc4

Page 1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PROJECT 35 第四部份 放映區:電視放映(2月27⽇日~3月13⽇日)、投影放映(3月16⽇日~3月27⽇日)

藝術家 烏拉.梵.布蘭登柏格(Ulla Von Brandenburg)、伊洛迪.彭(Elodie Pong)、如何是好呢?(Chto delat)、陳界 仁、曼諾.德.波爾(Manon de Boer)、安琪 拉.德塔尼柯與拉斐爾.賴因(Angela Detanico & Rafael Lain)、奈斯特.克魯格 (Nestor Krüger)、⽡瓦坦.艾⽡瓦奇安(Vartan Avakian)、塔瑪.古瑪雷(Tamar Guimarães)

策展⼈人 羅瑞.弗斯坦柏格(Lauri Firstenberg)、⽶米拉 揚.⽡瓦拉帝尼(Mirjam Varadinis)、WHW、鄭 慧華、拉斯.班.拉森(Lars Bang Larsen)、 安娜.寶拉.科⽂文(Ana Paula Cohen)、⼤大 衛 . 穆 斯 ( D a v i d M o o s ) 、 傑 克 . 柏 瑟 ⾦金 (Jack Persekian)、茱莉葉塔.貢薩雷茲 (Julieta Gonzalez)

解析 Project 35* 巡迴展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同樣的計畫進⼊入⼀一個個 不同的城市展⽰示,其設定好的內容因此被放⼊入不同 的脈絡中,有些意義也許會因⽽而失去。所以,從策 展的⾓角度上來看,這其中的挑戰是:⼀一個巡迴展要 如何在時間地點的轉移下,依舊維持其傳遞的訊 息,以及如何在每個巡迴站上將這個展所擁有的潛 能發揚光⼤大。 尤其是策劃錄影巡迴展,它需要更慎密的思考。的 確,影像被視為當代⼤大眾傳播、消費、以及創造的 核⼼心。我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任何影⽚片的類型,包 括 錄 像 藝 術 , 是 隨 ⼿手 可 取 的 ( 例 如 透 過 YouTube)。然⽽而,回溯 ICI的歷史,這個組織在 過去的35年間⼀一直都致⼒力於錄像藝術的推廣,錄 影藝術巡迴展也透露出其中的關聯。 ICI 在成⽴立後的第⼀一個展覽是《美國錄像藝術展》 (Video Art USA),於1975年由⾟辛⾟辛那提當代藝 術中⼼心的總監傑克布爾頓(Jack Boulton)和費 城 賓 州 ⼤大 學 當 代 藝 術 學 院 的 總 監 蘇 珊 戴 杭 堤 (Suzanne Delehanty)所共同策畫。這是美國 第⼀一個巡迴到拉丁美洲的錄像藝術展:⾸首次在聖保 羅 雙 年 展 代 表 美 國 , 並 巡 迴 ⾄至 波 哥 ⼤大

(Bogotá)、秘魯⾸首都利⾺馬(Lima)、聖地亞 哥、委內瑞拉卡拉卡斯(Caracas)。《美國錄 像藝術》部分內容雖取材⾃自戴杭堤於1974年所策 劃的展覽,就名為《錄像藝術》,但相較起來, 《錄像藝術》在選件上卻更廣泛地選進了80個國 際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拉丁美洲藝術家桑妮亞.安 卓德(Sonia Andrade)、費南多.法蘭卡 (Fernando França)、安東尼奧.迪亞斯 (Antonio Dias)、朱安.道尼(Juan Downey)、安娜.⾙貝拉.傑格(Anna Bella Geiger)等⼈人。從歷史的⾯面向上來看,從《錄影 藝術》在美國國內展出國際藝術家的錄像作品,接 著轉變為《美國錄像藝術》在拉丁美洲更廣的脈絡 下巡迴展出北美藝術家的作品,在當時來說都是相 當具開創性的雙⽅方交流。 我們或許可以藉由這些歷史來了解 Project 35。 就如上述的先例,這個計畫基於兩個核⼼心原則,也 就是「合作」以及「能⾒見度」。其⼀一,在這樣的計 畫裡,「合作」兩字意味著會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多 個策展⼈人以及多位藝術家共同參與,再延伸到有更 多的國際藝術空間接⼒力展出。其⼆二,巡迴展的形式 也將建⽴立起⼀一種網絡,並將之推展到原本不屬於所 謂的國際藝術場域的國家中,同時也增加了當地藝 術家和藝術作品的能⾒見度。更由於錄像作為媒介本 ⾝身的的彈性,這已讓它無所不在,除了讓展覽的能 被看⾒見的機會更⾼高了之外,同時也為作品本⾝身創造 了新的脈絡。 全球合作以及全球能⾒見度更加強了錄像作為數位時 代藝術實踐的地位。即使是現在,我們已然能夠透 過更多元多樣的平台觀賞錄像,⽽而且在這些平台 裡,其媒體消費的品質上也經常要做出妥協,但錄 像藝術仍是具有思考深度、反應⼒力與創新⼒力的路 徑,因⽽而能夠維持得更穩固更⻑⾧長久。

— 喬 瑟 . 卡 洛 斯 . ⾺馬 希 亞 德 基 ( J o s é - C a r l o s Mariátegui)

*在每⼀一部影⽚片光碟介紹中,ICI會邀請⼀一位策展⼈人 談談他們對於本計劃的想法,從他們⾃自⼰己脈絡思 考,並提供新的「解析 Project 35」。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1 烏拉‧.梵‧.布蘭登柏格 ULLA VON BRANDENBURG

物件 THE OBJECTS 超16釐⽶米影⽚片轉DVD,無聲,5分37秒 2009 藝術家以及倫敦⽪皮萊爾.科利亞茲藝廊提供 由羅瑞.弗斯坦柏格(Lauri Firstenberg)選出

烏拉.梵.布蘭登柏格的藝術作品帶著幽暗詭譎的氣氛。她創作的⼋八釐⽶米影⽚片、裝置和模糊的⽔水 彩畫中出現的⼈人物、道具、地點,看起來都像為看不⾒見⻤⿁鬼怪所困擾。所有這些神秘難解的符號似 乎都帶領觀者去找尋背後蘊含的意義。 在她最近的作品〈物件〉中,梵.布蘭登柏格改採⽤用了⼀一系列的道具以取代了真⼈人演出。攝影鏡 頭⾸首先反覆地在象棋棋盤、笛、扇⼦子、鏡⼦子、繩⼦子的循環間穿梭,隨之⼜又輕快地離我們⽽而去,最 後畫⾯面駐留在⼀一條⿇麻繩之上。這些擬⼈人之物看來似催眠⼜又如幻覺,除了讓我們想起作品製作背後 所需的龐雜技巧,另外⼀一⽅方⾯面,藝術家欲帶我們探索的是藝術的理想⾯面以及真實經驗間兩者的距 離。 —摘錄⾃自史凱.謝爾溫(Skye Sherwin)的⽂文章〈66週的藝術家: 尤拉.梵.布蘭登柏格〉, guardian.co.uk ,2009年12月。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2 伊洛迪‧.彭 ELODIE PONG

帝國之後 AFTER THE EMPIRE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3分50秒 2008 蘇黎世藝廊(Kunsthaus Zürich)以及伊洛迪.彭和 費蒙格斯藝術⼯工作室(Elodie Pong & FreymondGuth & Co Fine Arts)提供 由⽶米拉揚.⽡瓦拉帝尼(Mirjam Varadinis)選出

我們的集體記憶中深駐著某些對於⼈人類歷史的⽚片刻和描述,無論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之間,它們都 形塑了我們的⾝身分。在〈帝國之後〉⼀一作中,伊洛迪.彭從當代歷史和流⾏行⽂文化中選出了幾個的 標誌性⼈人物,讓他們重新「相遇」:⾺馬克思遇⾒見瑪麗蓮夢露;貓⺩王邂逅了⽇日本版真⼈人扮演的⽶米妮 ⽼老⿏鼠;接著,⼩小⾺馬丁路德(Dr. Martin Luther King Jr)和⼀一個住在蘇黎世農村名為芙烈達 (Frieda)的⼥女⼦子相遇,其靈感得⾃自彭的祖⺟母。他試圖將個⼈人印象和集體記憶融合起來,且以此 作品去探問所謂⼈人的「⾝身分」在今⽇日這樣⼀一個「複製」、「貼上」的年代和後現代挪⽤用⽂文化下, 我們究竟是誰?是什麼造就我們現在的樣⼦子?或是說我們佯裝⾃自⼰己成為什麼? 帝國崩毀,但它們的衰落和解構成為復興重⽣生的轉戾點。⼀一⽅方⾯面,對照著⼯工業崩潰的背景、與被 原⼦子彈轟炸過後的廣島,藝術家則再度將焦點放在主⾓角的夢境和幻想上。影⽚片中,我們聽⾒見貓⺩王 說著:「給我時間讓夢想成真」(Give me time to make a few dreams come true),接著 ⼜又聽⾒見瑪麗蓮夢露伴著⼀一個年輕的⿊黑⼈人⼥女性不斷地重複⼩小⾺馬丁路德著名的話語:「我有個夢 想。」(I have a dream)。 如同在藝術家早先的作品中,〈帝國之後〉也把對⼥女性的普世刻板印象作為主題,接著做⼀一個批 判性的檢討,同時提出美國(⽂文化)政治上最常被詬病的帝國主義。藝術家時常融合上述兩個主 題,就像在在貓⺩王和⽇日版⽶米妮⽼老⿏鼠之間徹頭徹尾無法理解的對話。 蝙蝠俠⾮非但無能在衰敗的城市中展開⾏行動,還斜躺在沙發上和他的親密愛⼈人羅賓傾訴情衷--在 這段中,藝術家有意地以瑞⼠士德語去諧仿了⾼高達的電影《輕蔑》(Le Mépris)中的碧姬.芭杜 (Brigitte Bardot)與⽶米歇爾.畢科⽴立(Michel Piccoli)之對話橋段。這種充滿玩興的諷刺意味 也給了這部影⽚片出⾊色的新鮮感。伊洛迪.彭⽤用這樣⼀一種不恭的態度,熟練地交織了各種政治和哲 學意味的質問,也創造了此影⽚片獨特的韻味。 —⽶米拉揚.⽡瓦拉帝尼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3 CHTO DELAT/如何是好呢?

歌劇:改⾰革重組 PERESTROIKA SONGSPIEL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26分40秒 2008 藝術家提供 由WHW選出

Chto Delat(如何是好呢?)這個藝術團體名稱是取⾃自俄國⼗十九世紀⽂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 (Nikolai Chernyshevsky)的⼩小說,和列寧1902年的政治⽂文件中的〈該如何是好〉(Chto delat)。「如何是好呢?」的⾏行動結合了政治理論、藝術與政治⾏行動主義,為⼀一群藝術家、藝 評家、哲學家、作家所創⽴立的團體。⾃自2003年起,他們出版了俄、英⽂文雙語刊物,內容的⾛走向鎖 定於當前的廣泛國際脈絡中蘇俄知識分⼦子⽂文化的再政治化。 〈歌劇:改⾰革重組〉是作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包含了在2009年在⾙貝爾格勒攝錄的〈歌劇:後南 斯拉夫〉以及2010年於聖彼得堡拍攝的〈歌劇:塔〉。Chto Delat 將這⼀一個個歌劇建構成像是 古⽼老的悲劇,「劇中⼈人」⼜又分為主⾓角與合唱團。〈歌劇:改⾰革重組〉於1991年8月21號復辟政變 勝利後⾸首次舉⾏行,⾓角⾊色的原型來⾃自於重組改⾰革時代,且劇中各個⼈人物皆有著特定的價值觀,例 如:⺠民主提倡者、商⼈人、⾰革命家、⺠民族主義者⼜又或是⼥女性主義者。藉著在近⼆二⼗十年後重演這關鍵 的歷史事件,「如何是好呢?」以此去質疑當年主要的政治倡導者,同時它以當代俄國的批判視 野去提供給觀者⼀一個在看待「改⾰革重組」時期⼀一個新的⾓角度,其中不帶光明希望並充滿著譏諷姿 態。 —WHW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4 陳界仁

路徑圖 35釐⽶米影⽚片轉DVD,彩⾊色/⿊黑⽩白,無聲,16分45秒 2006 藝術家提供 由鄭慧華選出

〈路徑圖〉是為2006年利物浦雙年展所製作的影⽚片,陳界仁考掘「海⺩王星⽟玉號」(Neptune Jade)事件--全球勞⼯工運動⼤大串聯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將其與台灣碼頭⼯工⼈人象徵性的罷 ⼯工連結在⼀一起。 海⺩王星⽟玉號事件起於九○年代中,全世界碼頭⼯工⼈人群起聲援利物浦⼯工⼈人的反港⼝口私有化運動。這 場全球性的抗議伴隨著對「海⺩王星⽟玉號」貨輪的杯葛⾏行動,這艘貨輪因為在利物浦雇⽤用⾮非罷⼯工⼯工 ⼈人裝載貨物,⽽而遭全球碼頭⼯工⼈人抵制,無法於世界各個港⼝口缷貨。海⺩王星⽟玉號求助無⾨門,到最 後,其股東只得於台灣的⾼高雄港將所有貨物與船隻整個拍賣掉。 ⾼高雄碼頭⼯工⼈人也⾯面對相同的港⼝口私有化的問題,但他們與世界勞⼯工運動沒有連結,並不瞭解海⺩王 星⽟玉號的歷史。此事件的多年後,陳界仁邀請⾼高雄碼頭⼯工為〈路徑圖〉這件作品進⾏行了⼀一次象徵 性的⽰示威,產⽣生與利物浦⼈人⺠民的對話,並建⽴立了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批判,也是⼀一堂給未來的政治 ⾏行動課程。這件作品延伸了海⺩王星⽟玉號的⽣生命,以及其歷史的象徵性。 —鄭慧華,摘⾃自陳界仁的創作⾃自述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5 曼諾‧.德‧.波爾 MANON DE BOER

違和 DISSONANT 16釐⽶米影⽚片轉彩⾊色錄像,有聲,10分12秒 2010 布魯塞爾拉斯班藝廊提供 由拉斯.班.拉森(Lars Bang Larsen)選出

曼諾.德.波爾的作品探討的是聲響、影像,以及聲⾳音與⾝身體間的相互關係。 在〈違和〉這件作品中,德.波爾捕捉了舞者⾟辛⻄西亞.雷歐⽶米(Cynthia Loemij)為了⽐比利時⼩小 提琴家易沙意(Eugène Ysaÿe’s)所創作的〈三段⼩小提琴奏鳴曲〉⽽而編的舞蹈⽚片段,然⽽而奇特的 是,⾳音樂除了影像初始的⽚片段中出現過外,⽽而後剩下的時間只看⾒見舞者靜默地展演著動作,⽤用⾃自 ⼰己的⾝身體去描繪⾳音樂本該呈現的樣貌。 每當⼗十六釐⽶米放映機必須切換底⽚片時,螢幕就會轉為⿊黑幕,⽽而間隔剛好是每三分鐘⼀一次。每當 德.波爾切換底⽚片時,觀者會聽到螢幕上的舞者在地板上迴旋踩踏出的聲響,以及她激動的呼吸 聲。同時,觀者⾯面對著⼀一⾯面空蕩的螢幕、不得不被簡化到只能當⼀一名傾聽者,因此在影⽚片重新開 始、舞者重新跳起舞之前,觀者們都⾃自然⽽而然地沉浸於他們個⼈人對舞者雷歐⽶米表演的回憶中。 藉由運⽤用電影科技與再現的結構,德.波爾不僅拆解了傳統的敘事邏輯,也重整了觀者的意識。 他以反直觀的⽅方式,透過「中斷」與「不和諧」的技巧來創造出⼀一種關於「時間」的新式經驗。 —拉斯.班.拉森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6 安琪拉‧.德塔尼柯與拉斐爾‧.賴因 ANGELA DETANICO & RAFAEL LAIN

平地 FLATLAND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7分36秒 2003 藝術家提供 由安娜.寶拉.科⽂文(Ana Paula Cohen)選出

在這件作品中,安琪拉.德塔尼柯與拉斐爾.賴因將兩個數位影像元素:數位圖像結構和時延 (duration)的概念放進影像中運作,⽽而為了描述整個過程,藝術家敘述道: 「平地」是我們在坐船遊歷湄公河後製作的錄像作品,⾸首先把拍攝得來的圖像切割為⼀一段段 相素斷⽚片,⽽而後將每段相素都擴張為原來的圖像尺⼨寸。然後將這樣的過程重複了640次,使 原始的⾵風景邊框被轉化為⼀一連串的⽔水平線條,之後再將這些畫⾯面重整為錄像、更進⼀一步加⼊入 了在原始的影像檔中錄下的聲⾳音。 藉由擴張從原始影像檔中挑選出來的相素斷⽚片、並且將640張成果組合為動態影像,他們製造出 ⼀一種新的「時間性」(或稱時延),也就是將解構與重組後的數位影像轉化為錄像,使得「延 遲」與「延展」時間的共時動作變得可能。⽽而以真實時間呈現的⾳音軌疊附於最後的錄像成果中, ⼜又將我們帶回到原始的影像檔裡,並且了解到那些看似抽象的線條,其實來⾃自於對湄公河的真切 紀錄 。 —安娜.寶拉.科⽂文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7 奈斯特‧.克魯格 NESTOR KRÜGER

類⽐比:穿越維根斯坦屋的三架單頻道錄像 攝影 ANALOG: THREE CAMERAS THROUGH A MODEL OF HAUS WITTGENSTIEN FOR SINGLE CHANNEL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8分鐘 2010 藝術家提供 由⼤大衛.穆斯(David Moos)選出

在 奈 斯 特 . 克 魯 格 的 影 像 作 品 中 , 我 們 看 ⾒見 幾 座 幻 想 列 ⾞車 穿 越 著 名 的 維 根 斯 坦 屋 ( H a u s Wittgenstein)。隨著連續重擊的聲響節奏,列⾞車在屋內的不同的房間快速移動。克魯格的幻像 --融合孩童空想的列⾞車模型場景與歐洲列⾞車旅⾏行的歷史--藝術家精密地依1928年於維也納所 建之維根斯坦屋的原尺⼨寸、⽐比例、空間以數位電腦精⼼心重製。。 眾所皆知,理想⽐比例的房⼦子是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固執妄念,這位 哲學家他在修辭學上的研究被視為20世紀重要的思想理論。無論是⾨門把或是室內的暖氣爐,他亦 ⼒力求其造型上的完美。我們在克魯格急馳的影像中看⾒見這位哲學家近乎癲狂地探求著⼯工藝設計上 的完善形式,甚⾄至試圖將邏輯、語⾔言、形式樣態之間各種的和諧關係都體現在這房⼦子中。 這件單頻道錄像作品,克魯格拼造了⼀一個合乎房間尺⼨寸的⼤大型錄影裝置,鋪蓋在三座列⾞車的軌道 上使之融為⼀一體,卻⼜又有著分裂的效果。當列⾞車在所投射出來、那空盪的房屋景象中快速⾏行進之 時,此連續不休⽌止的旅程帶觀者探索的是⼀一個空洞的結構。在這個虛擬的空間裡,藝術家建構了 ⼀一種⾾鬥爭,為兩次世界⼤大戰戲劇性地衝擊其⼈人⽣生,卻⼜又要維護其⾼高尚紀律的哲學家。同時,這部 作品將理想形式的概念,與那將⼈人類驅趕⾄至殘酷終極之命運的列⾞車幽魂,奮⼒力地調合在⼀一起。 —⼤大衛.穆斯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8 瓦坦‧.艾瓦奇安 VARTAN AVAKIAN

短波/⻑⾧長波 SHORTWAVE/LONGWAVE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7分15秒 2009 藝術家提供 由傑克.柏瑟⾦金(Jack Persekian)選出

藝術家建構了⼀一個朦朧的圖像,以此間接地帶出了存在於遙遠地平線彼端,那模糊的輪廓與幻 影。他夢中的美國是如此虛幻難以觸及。這部影像作品裡的都會景象看起來就像是電影裡的紐 約,也或許只是他的想像。隨著時間過去,⻑⾧長⼤大成⼈人後,他開始意識到遙遠的地⽅方其實是另⼀一個 不同的城市,⽽而海的那⼀一頭其實指的是⻄西⽅方世界。現實逐步粉碎了他的美好幻想,因為⼈人⽣生的事 實是,包圍著他的這個表⾯面上無聲的城市,讓他顯得⼗十分矮⼩小。當他試圖理解現實,但同時⼜又希 望在這糾結混亂且充滿歧視的空間裡躲藏起來時,⼀一切都在沉思的靜默裡散了開來。 —傑克.柏瑟⾦金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9 塔瑪‧.古瑪雷 TAMAR GUIMARÃES

無題(卡諾亞斯) UNTITLED(CANOAS) 16釐⽶米轉彩⾊色錄像,有聲,13分鐘 2010 丹⿆麥視覺藝術協會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基⾦金會提供 由茱莉葉塔.貢薩雷茲(Julieta Gonzalez)選出

〈無題(卡諾亞斯)〉構成了塔瑪.古瑪雷對於現代巴⻄西歷史之研究的⼀一部份。塔瑪.古瑪雷近 期的作品是對於隱藏在該國諸多現代主義建設底下的階級與種族議題的細緻理解。複雜且充滿活 ⼒力的勞動階級、急速穩固成形的都市中產階級,以及社會中的菁英領導階層紛紛站上舞台,成為 作品〈無題〉當中的主⾓角。這部影⽚片拍攝於巴⻄西現代主義建築巨擘奧斯卡.尼梅耶(Oscar Niemeyer)於1953年建造於⾥里約熱內盧的住宅「卡諾亞斯之家」(Casa das Canoas),作 品靈感來⾃自於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經典名⽚片《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當中對於⼆二戰之後⼀一 位落難貴族的深刻描繪,並以此來戲擬對於巴⻄西社會衝突的批判。劇中場景發⽣生在「卡諾亞斯之 家」中的⼀一場上流社會派對,⼈人們假惺惺地⾼高談闊論著菁英階級在1950與60年代巴⻄西社會轉型當 中的⾓角⾊色、巴⻄西⾹香檳與法國⾹香檳的不同(譯註:法國政府規定,只有產於法國⾹香檳區,且以瓶內 ⼆二次發酵法製成的氣泡酒才可稱為⾹香檳),或是⾳音樂家雅德.⾺馬卡雷(Jards Macalé)與畫家 麗吉亞.克拉克(Lygia Clark)之間的治療性談話(由蘇⾥里.羅尼克〔Suely Rolnik〕描述,她 在⽚片中扮演⾃自⼰己)。這⼀一切都在上流社會的笙歌當中流轉,⽽而僕⼈人們卻只能在背景中默默地埋⾸首 於雜事之中。 —茱莉葉塔.貢薩雷茲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藝術家 烏拉.梵.布蘭登柏格(Ulla Von Brandenburg)1974年⽣生於德國喀爾斯魯俄 ,現居住、⼯工作 於巴黎。她於2004年從漢堡美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個展經歷包括:巴黎東京宮(2006年)、舊 ⾦金⼭山沃蒂斯當代藝術學院(2008年)、都柏林的愛爾蘭當代美術館(2008年),與倫敦Pilar Corrias畫廊(2009年)。聯展經歷包括:⽇日本橫濱三年展(2008年)、 第四屆⽐比利時梅赫倫影 像雙年展(2009年),以及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2009年)。2007年,她被授予德國不來梅 Bottcherstraße 藝術獎和Jürgen-Ponto基⾦金會的創作獎⾦金。

伊洛迪‧.彭(Elodie Pong)1966年⽣生於波⼠士頓,現居住和⼯工作於瑞⼠士蘇黎世。個展曾於以多所機構 展出,包括:Tokyo Wonder Site Shibuya與東京錄像藝術中⼼心合作(2005年)、紐約廚房藝廊 (2009年)、 瑞⼠士洛桑⼤大學的當代藝術空間(2010)和倫敦 BFI 畫廊(2010年)。聯展經歷包 括:紐約新博物館《解密⽇日⼦子》(Declassified Days)(2009年)、⾺馬德⾥里 Arte Dos de Mayo 藝術中⼼心的《CA2M》展(2009年),丹⿆麥奧胡斯 ARoS 美術館《難道這就是愛?》 (This Is Love?)(2010年)。獲獎經歷包括 UBS⽂文化基⾦金會獎2007年)。

Chto Delat(如何是好呢?)於2003年成⽴立於俄羅斯聖彼得堡,是⼀一個由來⾃自聖彼得堡、莫斯科和 夏諾夫哥羅德的藝術家、評論家、哲學家和作家所組成的藝術團體。成員分別是:奧爾加.伊格 若⽡瓦(Olga Egorova/Tsaplya)、艾迪姆.⾺馬坎(Artiom Magun)、尼古拉.奧⾥里恩尼克夫 (Nikolai Oleinikov)、納塔利婭.派許那(Natalia Pershina/Glucklya)、阿列克謝.潘⾦金 (Alexei Penzin)、⼤大衛.⾥里夫(David Riff),亞歷⼭山⼤大.史⾦金丹(Alexander Skidan)、基 ⾥里爾.舒⽡瓦洛夫(Kirill Shuvalov),奧克什那.堤莫費⽡瓦(Oxana Timofeeva)和德⽶米崔.⽡瓦 倫斯基(Dmitry Vilensky)。他們的⺫⽬目標是將政治理論、藝術和⾏行動融合成各種的藝術創作計 畫,包括錄像作品、裝置、和免費刊物。個展經歷: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的 Nova藝廊(2010 年)。聯展經歷包括:荷蘭凡艾⽐比美術館《Play Van Abbe, Part 1: The Game and the Players》(2009年)、第11屆伊斯坦堡雙年展(2009),義⼤大利⽐比耶拉Pistoretto藝術基⾦金會 《實踐記憶—於現在,以及所有的時間中》(Practicing Memory—in a Time of AllEncompassing Present)(2010年),⾺馬德⾥里Reina Sofiae國家藝術中⼼心《波托⻄西原則:如何 在陌⽣生的⼟土地上吟唱⾃自⼰己的歌?》(The Potosi Principle: How Shall We Sing the Lord’s Song in a Strange Land?)(2010年)、 俄羅斯葉卡捷琳堡(Ekaterinburg)第⼀一屆《烏拉爾 ⼯工業當代藝術雙年展》(2010年),和休斯頓 Eldorado Ballroom《社會主義殖⺠民展》(2010 年)。

陳界仁1960年⽣生於台灣桃園,⽣生活與⼯工作於台灣台北。他是⾃自學的藝術家。個展經歷包括:荷蘭 哈倫 De Hallen美術館(2006年)、台北⼤大未來畫廊(2006年)、紐約亞洲協會(2007年)、 ⾺馬德⾥里蘇菲亞皇后美館(2008年)與台北市⽴立美術館(2010年)。聯展經歷繁多,其中包括:聖 保羅雙年展(1998年與2010年)、墨⻄西哥Museo de Arte Carrillo Gil(2002)、台北當代美術 館 《 出 神 ⼊入 畫 》 ( 2 0 0 4 ) 、 德 國 Z K M 藝 術 與 媒 體 中 ⼼心 《 藝 術 溫 躍 層 : 亞 洲 新 浪 潮 》 (Thermocline of Art: New Asian Waves)(2007)、紐奧良《Prospect 1》(2008)、東京 森美術館《Art Is for The Spirit: Work from UBS Art Collection》(2008)、威尼斯雙年展台灣 館(2009)。他的作品也曾在多個影展中播映,並曾於2008年獲得南韓光州三年展的特別獎。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曼諾‧.德‧.波爾(Manon de Boer)1966年⽣生於印度 Kodaicanal ,現居住、⼯工作於⽐比利時布魯塞 爾。1990年,她⾃自⿅鹿特丹美術學院獲藝術學⼠士學位,1990-1992年於阿姆斯特丹⾥里克斯美術學院 修習研究所課程。個展經歷包括:⿅鹿特丹 Witte de With 藝廊(2008)、德國法蘭克福藝術協會 (2008年)、 布魯塞爾 Jan Mot 藝廊,(2010年)。聯展經歷包括:紐約P.S.1美術館《國際和 國家藝術計畫》(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Projects)(2007年)、布魯塞爾Argos媒體藝 術中⼼心《打開記錄》(Open Archive)(2007年)、 法國梅斯FRAC Lorraine藝術村《我忽略 了,那些關於她們的⼆二、三事》(2 ou 3 choses que j’ignore d’elles)(2007)、 法國⾥里爾美 術館《影像領⼟土》(Territoires de l’Image)(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7)、柏林雙年展 (2008年),與聖保羅雙年展(2010)。

安琪拉‧.德塔尼柯與拉斐爾‧.賴因(Angela Detanico and Rafael Lain)分別於1974和1973年⽣生於巴 ⻄西 ,⺫⽬目前居住、⼯工作於巴黎和聖保羅兩地。從1996年合作以來曾巴黎Zadkine美術館(2007 年)、 巴⻄西美景市Pampulha美術館(2008年)、巴黎 Jeu de Paume 藝廊(2008年)舉辦個 展。聯展經歷則包括:聖保羅雙年展(2004年和2006年)、 巴黎當代藝術基⾦金會《撥雲⾒見⽇日》 ( S u d d e n I m p a c t ) ( 2 0 0 6 年 ) 、 哥 倫 ⽐比 亞 ⿆麥 德 林 《 國 際 ⿆麥 德 林 》 ( E n c u e n t r o Internacional Medellín)(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2007年),第⼗十屆哈⽡瓦那雙年展 (2009年)、 紐約安南岱爾哈德森 CCS 巴德學院《活在同⼀一個屋簷下:⾺馬德.路易斯赫塞爾策 展研究系列展》(Living Under the Same Roof: The Marieluise Hessel Collection and the Center for Curatorial Studies)(2010年)。兩⼈人於2004年獲⽩白南準獎。

奈斯特‧.克魯格(Nestor Krüger)1965年⽣生於 加拿⼤大蒙特婁,現居住和⼯工作於加拿⼤大多倫多。 1989年他⾃自多倫多安⼤大略藝術學院取得藝術學⼠士學位。其個展經歷包括:德州⾺馬法Chinati基⾦金 會藝術村(2002年)、溫哥華當代藝廊(2004年),渥太華國家藝廊(2004年)、多倫多 Art Metropole藝廊(2008年)和多倫多 Goodwater 藝廊(2009年)。聯展經歷包括:德國法蘭 克福藝術協會和 Ursula Blickle基⾦金會舉辦的《Emotion Eins》(2004年)、第7屆沙迦雙年展 (2005年)、 多倫多 Powerplant藝廊《難追憶》(Not Quite How I Remember It)(2008 年)、 紐約哈德安南岱爾巴德學院《後台》(The Greenroom)(2008年 )、 多倫多OCAD 藝廊《Superviscous》(2009)、和安⼤大略倫敦帕克藝廊《No. 9: If Destroyed, We Should Have to Receate from Physical Need》(2010年)。於2005年,克魯格亦獲「KM Hunter跨 領域藝術獎」。

瓦坦‧.艾瓦奇安(Vartan Avakian)1977年⽣生於黎巴嫩⾙貝魯特,⺫⽬目前居住和創作於⾙貝魯特。他2000 年從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獲傳播藝術學⼠士學位,⺫⽬目前正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攻 讀建築和都市⽂文化碩⼠士學位。艾⽡瓦奇安的創作媒材使⽤用多種混合動⼒力機械裝置,也於2009年參與 了⾙貝魯特塞姆勒畫廊《噪⾳音》(Noise)展、2009/2010東京的 Tokyo Wonder Site Shibuya 的 《藝術程序》(On the Agenda of the Arts)展,2010《杜拜藝術節》(Art Dubai),以及 2010年於⾙貝魯特藝術中⼼心舉辦的《Ashkal Alwan當代藝術⽂文化實踐論壇》。

塔瑪‧.古瑪雷(Tamar Guimarães)1967年⽣生於巴⻄西⾙貝洛奧⾥里藏特,現居住和創作於⼯工作於丹⿆麥的 哥本哈根市。2002年,她於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學院獲學⼠士學位,2007年⾃自瑞典⾺馬爾默藝術學院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獲得碩⼠士學位。2007年,她參加了紐約惠特尼博物館的獨⽴立研究計畫。個展經歷:奧地利因斯布 Kunstpavillion藝廊(2009年)、澳⼤大利亞雪梨藝術空間以及 多倫多 WARC藝廊曾播放她製作的 電影《⼀一個名為「愛」的男⼈人》(A Man Called Love)(都在2010年)。聯展經歷包括:柏林 Sparwasser HQ藝廊《反思北歐殖⺠民主義》(Rethinking Nordic Colonialism)(2006年)、 柏林Sparwasser HQ藝廊《我曉得世界是什麼模樣(⼆二)》(I Know the World 2)(2007 年)、伊斯坦堡 Rodeo 藝廊《假設的原則》(A Principle of Assumptions)(2008年)、 紐 約 P.S. 122藝廊《絕望⾏行動》(The Audacity of Desperation)(2008年)、 ⽐比利時⻄西法蘭德 斯的克諾海克斯特⽂文化中⼼心《靜⽌止/移動/靜⽌止》(STILL/MOVING/STILL)(2009年),以及聖保 羅雙年展(2010年)。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策展⼈人 羅瑞‧.弗斯坦柏格(Lauri Firstenberg)1972年⽣生於美國洛杉磯。2005年創⽴立了「LA><ART」,現 ⾝身兼總監與策展⼈人⾝身分,當時她正在哈佛⼤大學攻讀藝術與建築史博⼠士。在此之前,她在⻄西好萊塢 the Schindler House 的Mak Center 擔任助理總監和策展⼈人,以及紐約 Artists Space 的副策展 ⼈人。弗斯坦柏格於2001年作為奧古伊.恩威佐(Okwui Enwezor)於慕尼⿊黑Villa Stuck美術館和 柏林世界⽂文化中⼼心(the 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舉辦的個展《短暫世紀:1945年⾄至2001 年⾮非洲獨⽴立和解放運動》(Short Century: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Movements in Africa 1945–2001)的助理策展⼈人;她也擔任德國第⼗十⼀一屆卡塞爾⽂文件展的策展助理(2002 年)。在洛杉磯,她於 LA><ART 也與幾個藝術家合作策劃展覽,如:⾺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韓國藝術家閔永熙(Yunhee Min)、⽡瓦利.⾙貝許堤(Walead Beshty)、湯⾺馬 斯.勞森(Thomas Lawson)、威廉.萊維特(William Leavitt)、妮可.⽶米勒(Nicole Miller)、丹尼爾.約瑟夫.⾺馬丁內茲(Daniel Joseph Martinez)、⽪皮耶羅.哥⾥里拉(Piero Golia)、傑德迪亞.凱撒(Jedediah Caesar)、麗莎.譚、雪琳.格爾蓋絲(Sherin Guirguis)、迪迪爾.福魯沙福.斯蒂諾(Didier Fiuza Faustino)、 Samon Takahasi 、安德 ⾥里亞.朱莉婭(Adria Julia),和魯本.奧查亞(Ruben Ochoa)。弗斯坦柏格還策劃了2008 年在橘郡美術館舉辦的加州雙年展。最近她在聖安東尼奧的ArtPace與紐約的Participant Inc進 ⾏行策展計畫。她曾於南加州⼤大學和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教授「⼤大眾藝術研究」課程。

米拉揚‧.瓦拉帝尼(Mirjam Varadinis)現居、⼯工作於瑞⼠士蘇黎世,為策展⼈人和作家。作為蘇黎世美 術館策展⼈人,曾經策劃的展覽包括:《亞歷⼭山⼤大.⽶米爾:瑞⼠士和其他群島》(Aleksandra Mir: Switzerland and Other Islands)(2006年),《移動⾝身分》(Shifting Identities)(2008 年)、《Motion Picture(s)》(2010年)。⽡瓦拉帝尼亦參與策劃了法國⼟土魯斯年度藝術節 《Printemps de Septembre》中的《Broken Lines》(2006年)。其亦為許多展覽撰寫、編輯 展覽⽂文字,也編撰了專書《Parkett: 20 Years of Artists’ Collaborations》。

WHW(What, How & for Whom)是⼀一個策展團隊,1999年於克羅埃⻄西亞札格拉布市成⽴立。其成員分 別是:伊⽡瓦.柯林(Ivet Ćurlin)、安娜.德維克(Ana Dević)、納塔沙.伊利奇(Nataša Ilić)和沙賓納.沙波洛⽡瓦(Sabina Sabolović)和設計師兼公關德揚.克斯克(Dejan Kršić)。WHW策劃⼀一系列的作品、展覽、出版計劃,⾃自2003年以來⼀一直於札格拉布市的Nova 藝廊籌辦各式活動。「What?」、「How?」以及「For whom?」是每個經濟組織的三個基本核 ⼼心問題,也是計畫、概念,執⾏行展覽、產出藝術作品和銷售的藝術品,以及藝術家在勞動市場位 置等等的基礎。2000年,他們為了在札格拉布的共產黨宣⾔言152週年活動,舉辦他們第⼀一個展覽 計畫,即以這三個問題為標題,⽽而後這個計畫名稱也成為了他們的團隊名稱和中⼼心思想。他們曾 經策劃的展覽包括:札格拉布科技博物館,向尼可拉.泰斯拉(Nikola Tesla)致敬的《廣播計 劃》(Broadcasting Project)(2002年)、紐約Apexart藝廊《斜看》(Looking Awry) (2003年)、⾙貝爾格勒當代美術館《副作⽤用》(Side-effect)(2004)、札格拉布Nova藝廊 《常態化》(Normalization)(2004年)、卡塞爾美術館《集體創造⼒力》(Collective Creativity)(2005年)、札格拉布Nova藝廊《最後的展覽》(2006),以及第11屆伊斯坦堡 雙年展(2009)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鄭慧華是獨⽴立策展⼈人暨藝術評論者,⽣生於1970年,⺫⽬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台灣台北。1996年於台灣師 範⼤大學美術史系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至1999年於台灣輔仁⼤大學擔任⻄西洋美術史兼任講師。 2000年⾄至2005年,她旅居加拿⼤大溫哥華,期間任台灣《今藝術》(ARTCO)雜誌特約作者,現 為該雜誌特約主筆。近年藝術評論⽂文章散⾒見於:《今藝術》、《現代美術》(Modern Art)(台 北市⽴立美術館出版)、《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和《當代藝術與投 資》(Contemporary Art & Insvestment)(北京)等中英⽂文期刊。鄭慧華2003年開始策劃展 覽,包括:〈看不⾒見的城市〉(溫哥華亞洲當代藝術中⼼心,2003),〈穿越─廢墟與⽂文明〉(台 北,2004)、協同策劃2004台北國際雙年展〈在乎現實嗎?〉(2004)、〈疆界〉(台北, 2006)、〈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第五階段/勘誤:葉偉⽴立、吳語⼼心之個⼈人與共同創作〉(溫哥華亞 洲當代藝術中⼼心,2008),以及〈親歷幻⾒見〉等(台北⽴立⽅方計劃空間,2010)。2009年,她進 ⾏行為期⼀一年的「批判性政治藝術創作及策展實踐研究」計劃,成⽴立相關網站並出版《藝術與社會 ─當代藝術家專⽂文與訪談》專書。

拉斯‧.班‧.拉森(Lars Bang Larsen)1972年⽣生於丹⿆麥,為藝術史學者、獨⽴立策展⼈人以及作家,現居 住、⼯工作於巴塞隆納和哥本哈根。他參與策劃的展覽包括:愛丁堡Fruitmarket畫廊《⽕火星上的⾦金 字塔》(Pyramids of Mars)(2000年)、 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平⺠民論》(Populism) (2005年)、 ⻄西班⽛牙畢爾包 Sala Rekalde 藝廊《La insurrección invisible de un millón de mentes》(2005年),以及倫敦《A History of Irritated Material at Raven Row》(2010 年)。他的著作包括2002由NIFCA/Lukas & Sternberg出版的《史圖爾.喬漢森》(Sture Johannesson)(NIFCA/Lukas & Sternberg, 2002)、關於帕雷.尼爾森(Palle Nielsen)之 烏托邦式冒險樂園的專題著作《典型:質性社會的原型》(The Model: A Model for a Qualitative Society, 1968)(MACBA, 2010),以及《藝術基準》(Kunst er Norm)系列論 ⽂文(Aarhus, Denmark: Jutland Art Academy)。

安娜‧.寶拉‧.科文(Ana Paula Cohen)1975年⽣生於聖保羅,為獨⽴立策展⼈人、編輯和作家,⼯工作於巴 ⻄西。現於紐約哈德森安南岱爾的巴德學院擔任駐村策展⼈人。2007年,科⽂文參與策劃了哥倫⽐比亞⿆麥 德林藝術計劃《Encuentro Internacional de Medellín 07》,也因此和其他藝術家與策展⼈人⼀一 起創建了⼀一個新的當代藝術中⼼心「La Casa del Encuentro」;此外,她曾擔任第28屆聖保羅雙 年 展 的 副 策 展 ⼈人 ( 2 0 0 8 年 ) 。 科 ⽂文 亦 在 多 個 藝 術 刊 物 撰 寫 ⽂文 章 , 包 括 : 《 F r i e z e 》 、 《ArtNexus》、《Exit Express》。她也曾策劃舉辦了研討會和系列講座,包括2008年聖保羅雙 年展的「History as a Flexible Matter: Artistic Practices and New Systems of Reading」。

大衛‧.穆斯(David Moos)為獨⽴立策展⼈人和作家,現居住、⼯工作於加拿⼤大多倫多。他於紐約哥倫⽐比 亞⼤大學獲得藝術史碩⼠士與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4年間,穆斯於阿拉巴⾺馬州伯明翰美術館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擔任策展⼈人,現作為多倫多藝廊的當代藝術策展⼈人。他曾策畫 了許多回顧展和巡迴展,包括:伯明翰美術館《喬納森.拉斯克:選擇性⾝身份》(Jonathan Lasker: Selective Identity)(2000年)和《拉德克利夫.⾙貝利:魔法城》(Radcliffe Bailey: The Magic City)(2001年)、安⼤大略藝廊《The Shape of Colour: Excursions in Colour Field Art, 1950-2005》(2005年),以及《朱利安.史納⾙貝爾:藝術與電影》(Julian Schnabel: Art and Film)(2010年)。同時也於《Art Papers》、《Art US》擔任特約編輯。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傑克‧.柏瑟金(Jack Persekian)⽣生於耶路撒冷,為獨⽴立策展⼈人,現居住、⼯工作於耶路撒冷和沙迦兩 地。他⺫⽬目前擔任Anadiel畫廊的創始總監,同時也是耶路撒冷Al-Ma'mal當代藝術基⾦金會以及 XEIN製作公司的總監。他參與策劃的展覽包括:以巴勒斯坦官⽅方代表的⾝身分參與聖保羅雙年展 (1998年)、於伯恩、斯圖加特以及柏林舉辦的《似遠⼜又近,新巴勒斯坦藝術》(In weiter ferne, so nah, neue palastinensische kunst)(2002年)、柏林Kulturen der Welt藝廊的 《失落的⽅方向感(⼀一):來⾃自中東的當代阿拉伯藝術家們》(Disorientation: Contemporary Arab Artists from the Middle East)(2003年)、⻄西班⽛牙Cuenca藝廊《反思巴勒斯坦藝術》 (Reconsidering Palestinian Art)(2006年)、阿布達⽐比藝廊《The Jerusalem Show in Jerusalem》(2007年和2009年)、《失落的⽅方向感(⼆二):阿拉伯城市的興盛與衰頹》 (DisOrientation II: The Rise and Fall of Arab Cities)(2009年)。此外,他曾擔任2005年第 七屆沙迦雙年展的策展⼈人,以及第⼋八屆和第九屆沙迦雙年展的藝術總監(2007年和2009年)。 2000年,他於伯利恆策劃和執⾏行千禧年慶祝活動,以及2004年於約旦死海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in the Dead Sea, Jordan)所舉辦的巴勒斯坦⽂文化之夜(the Palestinian Cultural Evening)。

茱莉葉塔‧.貢薩雷茲(Julieta Gonzalez)為獨⽴立策展⼈人,同時也於泰特當代美術館擔任拉丁美洲藝 術的協同策展⼈人。她分別於加拉加斯Simón Bolíva⼤大學和巴黎École d’Architecture ParisVillemin取得建築學位。1997-98年,擔任惠特尼獨⽴立研究計劃的海倫娜.魯賓斯坦策展研究員, ⽽而後,1999年⾄至2003年間,她於 Alejandro Otero當代美術館以及加拉加斯美術館(Museo de Bellas Artes de Caracas)擔任策展⼈人。此外,她也作為波多黎各聖胡安第⼆二屆Poligráfican三 年展的協同策展⼈人,且與漢斯.霍夫曼(Jens Hoffmann)、藝術總監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 (Adriano Pedrosa)以及客座策展⼈人⽐比亞翠斯.聖地亞哥(Beatriz Santiago)等⼈人合作。貢 薩雷茲已經策劃逾三⼗十餘個展覽,包括:智利聖地亞哥⻄西班⽛牙電信基⾦金會《Juan Downey: El ojo pensante》(2010年)、墨⻄西哥提哇納《Farsite》(2005年)、加拉加斯美術館 《Etnografía modo de empleo》(2003年)。

客座作者

喬瑟‧.卡洛斯‧.馬希亞德基(José-Carlos Mariátegui)1975年⽣生於秘魯利⾺馬,現居住、⼯工作於倫敦 和利⾺馬兩地。作為科學家和媒體理論學者,⾺馬希亞德基於利⾺馬 Cayetano Heredua ⼤大學修習⽣生 物與應⽤用數學,後於倫敦經濟學院獲資訊系統碩⼠士學位,⺫⽬目前同樣於倫敦經濟學院攻讀博⼠士,主 要 研 究 領 域 為 「 媒 體 ⼯工 業 在 資 訊 傳 遞 成 ⻑⾧長 下 對 於 社 會 經 濟 的 影 響 」 。 此 外 , 他 是 A l t a Tecnología Andina的創⽴立成員,此為致⼒力於在拉丁美洲推展藝術、科學、科技計畫的組織。⾺馬 希亞德基亦曾為利⾺馬國家⽂文化學院Mariategui美術館的成⽴立者與總監,⽽而後於1998年創辦了利⾺馬 國際影像電⼦子藝術節(th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Video and Electronic Art in Lima),以 及擔任祕魯政府⽂文化局委員(National Commission of Culture of the Peruvian Government)。他策劃過多個國際媒體藝術展覽,包括:柏林《Nueva/Vista: Videokunst aus Lateinamerica at the Institute for Foreign Relations》(2002年)、巡迴南美洲的兩個展 覽《通過衛星:秘魯當代攝影錄像藝術總覽》(Via Satelite: Panorama of Photography and Video in Contemporary Peru)(2004-06年),和《看(不)得⾒見的錄像》(Videografias In(visibles))(2005-08年),以及⻄西班⽛牙 LABoral中⼼心的《Emergentes》(2007年)。⾺馬 希亞德基曾擔任巴⻄西錄像藝術節(Videobrasil)(2001年)、 林茲電⼦子藝術獎(the Prix Ars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Electronica)(2004-07年)以及多個展覽的評審。其他經歷還包括:荷蘭克勞斯⺩王室基⾦金會的 常任委員,以及英國當代藝術⽂文化雜誌《Third Text》的顧問。

PROJECT 35 ICI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關於ICI 獨⽴立策展⼈人國際聯盟(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策劃及製作展覽、活動和出版 品,並為各地策展⼈人提供交流、培⼒力和合作機會。ICI串連年輕及資深策展⼈人、藝術家和研究機 構,並致⼒力建⽴立國際網絡,開發新的策展合作型態。ICI試圖跨越學科與歷史,在現今藝術的重要 發展中扮演⼈人與⼈人、想法與實踐⽅方法的連結中樞,並啟發觀看當代藝術的新⽅方式與新脈絡。他們 除了主動策劃各類型策展案,亦接受與評選策展⼈人提案,提供推廣、執⾏行、募款與經驗交換的實 作協助。 ICI的總部設於紐約,為⼀一具彈性與開放視野的⼩小型⾮非營利組織。過去三⼗十五年來,共策劃過116 場巡迴展,以及⼤大量藝術家⼯工作室參訪、座談以及參觀私⼈人蒐藏,建⽴立超過3700位藝術家的資料 檔案。過往的展覽曾在美國48個州、全球23個國家逾570個美術館、⼤大學藝廊以及藝術中⼼心展 出,包括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捷克、丹⿆麥、英國、法國、德國、冰島、以⾊色列、義⼤大利、墨 ⻄西哥、紐⻄西蘭、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和台灣。 Project 35 由ICI 製作推廣。此巡迴展的經費,部分來⾃自於考爾斯信託慈善基⾦金(Cowles charitable Trust)、當代藝術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ontemporary Art),貼近⽣生活基⾦金會 (Foundation To-Life)、Inc.、賀拉斯⾼高德史密斯基⾦金會(the Horace W.Goldsmith Foundation)、托⽐比基⾦金會(The Toby Fund)、ICI董事會以及ICI贊助者芭芭拉和約翰羅賓遜 (Barbara and John Robinson)。Project 35 同樣受惠於各界對於ICI⾨門路基⾦金(Access Fund)的捐獻,讓我們能⾛走得更遠,捐獻⼈人包括:伯特艾隆(Burt Aron)、波⽐比布朗(Bobbi Brown)和史蒂芬普拉夫克(Steven Plofker)、吉姆科漢(Jim Cohan)、菲利普最爾 (Phillip Drill)、萊斯利弗⾥里茨(Leslie Fritz)、瑪麗蘭和史蒂芬格林(Marilyn and Stephen Greene)、艾格尼絲岡德(Agnes Gund)、肯考欽(Ken Kuchin)、格⾥里特和賽戴蘭⾟辛 (Gerrit and Sydie Lansing)、喬和卡洛拉德(Jo Carole Lauder)、詹妮爾瑞艾爾林 (Janelle Reiring)、帕特森⻄西姆斯(Patterson Sims)、⽐比爾和露絲楚(Bill and Ruth True)、奧古尤萊柏(August Uribe)、弗蘭克和⾺馬⼽戈沃爾特(Frank and Margo Walter)、 海倫溫納(Helene Winer)和弗吉尼亞巴格萊特(Virginia Bagley Wright)。 專案管理:弗朗⻄西斯.吳.蓋爾達(Frances Wu Giarratar)
 影像編輯:約翰內斯.德揚(Johannes Deyoung)
 專案設計:斯科特.波尼克(Scott Ponik)
 中⽂文翻譯:⺩王咏琳
 台灣展覽:⽴立⽅方計劃空間 所有作品的著作權為 ©ICI和參展藝術家所有 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
 799 Broadway, Suite 205, New Yort, NY, 10003
 212.254.8200 
 www.ici-exhibitions.org ⽴立⽅方計劃空間
 100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 2368 9418
 www.thecubespace.com

PROJECT 35 ICI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