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防治網通訊錄12卷第4期

Page 1

Vol.12 No.4 Dec 2017 中華民國一○六年十二月出刊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發行

十二

國 內 郵 資 已 付 台北郵局許可證 台北字第5883號 雜 誌

媒體自殺事件報導對自殺防治的 影響

1

◆【2017年台灣全國健康論壇】 感動、行動、全面推動:SDGs實踐

9

壹、精神作用藥物與自殺防治

2

◆【日本近年自殺防治策略及執行 10 情形專題演講】成果分享

貳、讓守門人訓練方案發揮成效

3

◆珍愛生命守門人教育訓練與推廣

12

◆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社區醫學 「自殺防治」PGY

13

◆2017年『自殺防治e學院』 YouTube頻道回顧

13

參、自殺防治新視野 ◆網路與臺灣青年人的自傷及自殺行為 5

肆、自殺防治動態與經驗分享 ◆新手社關遇上自殺個案的反思

7

◆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過去工作經驗 分享

8

伍、自殺統計解析 ◆2017年1-10月通報個案特性分析

陸、自殺防治工作要覽

9

柒、交流園地 ◆一個諮商學習者對自殺議題的反 15 思筆記 ◆//在路上// 一名新手諮商心理師 16 面對自殺個案的存有焦慮歷程 ◆兒孫自有兒孫福、活躍老化真幸福 17 ◆自殺防治的系統合作觀

衛生褔利部補助印行,歡迎關心自殺防治之民眾協助推廣 文章內容可至「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網站瀏覽下載,http://tspc.tw

18


媒體自殺事件報導 對自殺防治的影響

殺、或者殺害親密愛人後再自殺,這類型的

媒體自殺事件報導 對自殺防治的影響

加害人,通常都有憂鬱病史或者酗酒、精神 疾患問題,或者是健康狀況不良、經濟壓力 與婚姻困難等困擾,從國外數篇相關研究,

李明濱

發現多數「殺人後自殺」加害者,在殺人後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理事長

立即出現自殺行為,且手法也較為極端,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主任

間接顯示這類型的加害者具有相當衝動控制 的問題。面對這樣的事件,需要加強國人對

1

2017年已接近尾聲,第四屆理監事暨

於自殺議題的敏感度,及自殺特徵的辨識、

理事長改選已順利完成,承蒙各位的託付,

資源的連結,教育大眾在面對困擾及時尋求

明濱接任理事長一職,在此表達最誠摯的感

協助。而這是需要政府與民間團體不斷的宣

謝。回顧這一年,感謝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

導,去除弱勢族群的被標籤、精神疾病汙名

腔健康司司長每月率領科長及科員親臨全國

化,才能夠讓民眾主動尋求解決方式,降低

自殺防治中心督導,以及社會各界對於台灣

自殺風險。

自殺防治學會的協助。未來三年,明濱將秉

本期自殺防治新知,分享精神作用藥物

持本學會成立之宗旨,在會務推動上全力以

與自殺防治及守門人訓練檢視探究自殺防治

赴,期望大家繼續惠予支持。

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透過學術上的回顧,

此外,關注媒體報導陸續在臺灣、日

比較我國現行自殺防治介入計畫可能改善之

本等地,發生數起驚人的「殺人後自殺」事

建議。而在自殺新視野則帶入網路成癮與自

件,尤其經過媒體的報導及渲染,引發社會

殺防治間的回顧性研究,面對網路普及的

大眾的恐慌,更加關切相關事件,雖然「殺

世代,如何將網路納入自殺防治的一環也是

人後自殺」相較「自殺」或「謀殺」中的比

得重視面對的議題。在自殺統計數據上則持

例為低,對於民眾內心的感受以及衝擊,卻

續更新今年1-10月自殺通報數據,協助相關

遠比「自殺」或「謀殺」事件衝擊更為龐

單位可納入防治策略。除了建議策略上的擬

大。這也可以顯現,媒體的力量對於社會是

定,前線相關工作人員的實務經驗,更是奠

有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將自殺事件鉅細靡遺

定自殺防治不可或缺的靠山。

的報導、民俗宗教連結、帶有光榮性等篇

自殺為多重因素所造成,難以透過單

幅,也會引發模仿效應,不但讓自殺方法越

一防治方法達到成效,人力與資源是需要不

來越極端,也讓相關自殺事件次數增加。

斷的規畫與更新,透過跨機構、部會組織的

發生「殺人後自殺」事件,雖然各國當

重視與協商,才有辦法降低自殺所帶來的影

事人的特性不同,卻有相當的比例是發生在

響,為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們帶來無限希望與

家庭成員或親密關係伴侶之間,例如攜子自

未來。

第十二卷.第四期


精神作用藥物 與自殺防治

精神作用藥物與自殺防治

是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因此抗鬱藥的使用

吳其炘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 主治醫師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副執行長

鬱藥的比例愈高,其整體的自殺率就愈低。

精神疾病是自殺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 一,而精神作用藥物則是用於治療精神疾 病;那麼使用精神作用藥物,是否能降低精 神疾病患者自殺死亡或是減少自傷行為的風 險呢?依據目前的研究,不同的精神作用藥 物對於自殺風險的改變是有所不同的。 以思覺失調症為例,在眾多種抗精神 病藥物中,只有clozapine 是唯一經過臨床 試驗,並且通過美國FDA認證,可以降低自 殺風險的藥物。然而clozapine有諸多的副作 用,在臨床上往往被當成第二線的藥物。其 他的抗精神病藥物是否也能夠降低自傷風險 呢?在觀察性研究中,抗精神病藥確實也可 能降低自殺風險;北歐國家的研究發現,服 用抗精神病藥物愈規律,其自殺死亡的風險 愈低;而且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比第一代藥 物更能夠降低自傷風險。

量大幅增加。一些跨國家的研究發現處方抗

且根據臨床試驗資料的大型統合分析,發現 25歲以上的成年人使用抗鬱藥物的個案,其 自殺風險顯著低於使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然 而,統合分析意外地發現,兒童、青少年或 是未滿25歲的成年人,服用抗鬱藥卻有可能 會增加自殺意念或自傷行為的風險。因此在 2004年期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發布了 黑箱警語(black box warnings),但此一警語 在精神醫學界引發相當多的爭論。第一、對 於抗鬱藥物增加青少年的自殺風險缺乏合理 的解釋。第二、臨床試驗的樣本往往不大, 自殺意念或是自傷行為的發生率也相當低, 因此這個研究結果可能只是偶然的巧合;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研究中,要將自殺意 念與自傷行為納入分析才能達到統計上顯著 的差異,若只分析自殺死亡本身,則無明顯 差別。第三,後續的觀察中,有些研究發現 抗鬱藥物的處方量在黑箱警訊發布後逐年下 降,被診斷憂鬱症的個案也隨之減少,但自 傷行為反而增加了。對此,不少臨床醫師指

在雙極性情感症中,對於自殺或自傷行

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警語,產生的結

為的預防,效果最佳的藥物莫過於鋰鹽了。

果是弊大於利,不但減少了青少年治療憂鬱

鋰鹽是存在於自然的礦物質,歐洲研究發現

症的機會,也間接地增加了自殺的風險。使

飲用水中鋰鹽濃度較高的地區,其自殺率較

用抗鬱藥物來治療憂鬱症,其療效相當顯

低;在藥物流行病學的觀察性研究,也發現

著;但所增加的自殺風險,卻相當的小;就

服用鋰鹽的患者,相較其他的情緒穩定劑,

長期而言,使用抗鬱藥物的好處仍多於壞

有較低的自殺死亡率或自傷行為。

處。目前此一爭議仍然持續,各有正反論

憂鬱症是自殺最重要的精神疾病之一,

述;在臨床上,是否開立抗鬱藥予兒童青少

抗鬱藥是治療憂鬱症的標準療法之一。在

年或25歲以下的成年人,得取決臨床上的評

1990未期,新一代的抗鬱藥物上市,其特點

估與智慧。

第十二卷.第四期

2


讓守門人訓練 方案發揮成效

綜上所述,精神疾病為自殺的危險因

的教育,以及(2)限制取得致命性工具的管

子,而使用精神作用藥物,可能降低自殺或

道。那麼,目前對各級學校、機關與企業所

自傷風險,且某些精神作用藥物的效果可能

做的自殺防治宣導,以及請媒體報導自殺相

更為顯著;然而在兒童青少年或25歲以下之

關事件時有所節制,並列出求助資源等等的

成年人使用抗鬱藥物與否,需要根據其整體

做法,實證資料又是怎麼說的呢?

的治療效益與風險做一個整合的考量。

還好,Zalsman等人(2016)針對過去 十年來的自殺預防策略進行系統性的回顧, 給了比較充分與有希望的意見。他們提到的 肯定性發現如下: • 「限制取得致命性手段的管道」從2005年 以來受到明顯的強化,尤其是針對鎮痛藥

讓守門人訓練方案 發揮成效 杜家興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臨床心理科 主任 曾任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四屆 理事

物與自殺熱點的控制。 • 在學校進行的自殺覺察方案也被認為減少 了自殺嘗試。 • c lo z ap i n e與 li th i u m的 抗 自 殺 效 果 受 到 證 實,但未如先前認為的那麼明確。 • 對自殺預防工作來說,有效的憂鬱症藥物

多年來投入憂鬱與自殺關懷及預防工

3

與心理治療都很重要。

作,有許多機會在嘉義、台南、高雄一帶的

此外,Zalsman等人也提到現今文獻沒

各級學校與機關進行自殺防治或珍愛生命守

有探索的範疇,正好都是目前從事自殺防治

門人的訓練宣導。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講座

工作時常有的困惑所在:

後測結果指出,聽眾能記住守門人的「1問2

• 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來指出針對主要醫療

應3轉介」,也能更清楚自殺警訊與鄰近地

照護人員、大眾教育與媒體指引進行的篩

區可用的資源。可是,對於學員偏重理性開

檢工作在自殺預防上的可能效益。

導而輕忽情緒陪伴以及實際關懷時介入的技

• 而 其 他 的 預 防 策 略 , 則 需 要 進 一 步 的 調

巧發揮情形,就缺乏明確資料,心中對此總

查:包含守門人訓練、基層醫師的訓練、

忐忑不安。

電子網絡與協助熱線的支持

然而,讓我頓時心慌的是Mann等人於

• 在 評 估 預 防 介 入 時 , 隨 機 對 照 組 研 究

2005年檢視不同的自殺防治介入後做出的結

(RCTs)的數量太少,是文獻回顧時的一

論。他們依據當時存有的文獻證據發現,只

大限制。

有明確指出兩種介入策略是有效的:(1) 加

• 就有效的預防自殺來說,目前沒有發現哪

強基層醫師有關憂鬱症之辨認與治療這方面

一個單一策略優於其他策略。未來需要更

第十二卷.第四期


貳 健全的研究設計來評估結合具實證基礎的 個人層次策略與大眾層次策略的效果。 雖然以上文獻似乎沒有明確肯定守門

讓守門人訓練 方案發揮成效

【Burnette等人的建議】:持續研究這些 學到的知識、信念、自我效能與抗拒與實際 介入行為及自殺率改變情形之間的關聯性。

人訓練的成效。還好另一篇回顧性文獻,

重點二、 個人與背景因子如何有效的影

Burnette、Ramchand與Ayer在2015年針對自

響守門人訓練方案。強烈證據指出女性擁有

殺防治的守門人訓練方案進行的文獻回顧,

較多的相關自殺知識,對自殺預防有比較適

我才更清楚自己的困惑並獲得一些啟發。

應性的信念,也比較想要幫助有自殺風險的

Burnette等人引用Bandura於2001提出的守門

人。但有關守門人訓練對男女有不同影響的

人訓練方案各因素的影響路徑,讓我獲得一

證據則是不一。職責,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個架構來思索自己講授守門人訓練的歷程與

守門人訓練對所有人都有效(或許對先前受

成效。

過健康訓練的人來說又更為顯著),而且在

Burnette等人提出的三個結論與建議, 也值得我們在未來研究與訓練上參考。

介入行為上的改變主要出現在已經規律地與 風險個案互動的人身上(例如,老師 vs. 其

重點一、 來自文獻一些證據指出,守門

他學校人員)。逐漸有證據指出背景因素

人訓練可以改善學員的知識、信念/態度、

(像是組織對守門人訓練的支持程度、組織

自我效能以及對介入的抗拒心態。可是,現

對個人有著彼此競爭的諸多要求)會影響守

有研究並沒有探究從守門人訓練中學得的知

門人訓練。

識、信念與技巧實際轉換運用到真實介入行 為的情形。

【Burnette等人的建議】: 未來有關守 門人訓練方案的研究應該檢視各種支持性與 競爭性之要求的影響情形。

註記:箭頭的形式代表了研究證據的強度。實心的箭頭線,代表該關係已經獲 得證實。線段式的箭頭線則代表有一些或正反混雜的證據,點狀箭頭線代表該 關係是既有文獻尚未探究的。

第十二卷.第四期

4


自殺防治新視野

重點三、 守門人訓練方案異質性大。因 對象不同而強調的重點不同,有時強調自殺 預防策略,有時則以守門人工作為主,有時 是強調自我照顧。此外,訓練的持續期間以 及訊息傳遞方式都有所不同。 【Burnette等人的建議】: 未來的研究 要進一步檢視,守門人訓練若要產生令人驚 驗的效果,應具有哪些元素與特徵。 以上簡單分享自己對於守門人訓練的檢

網路與臺灣青年人的 自傷及自殺行為 林倩宇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 社區科學研究所 張書森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 社區科學研究所 副教授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副執行長

視與重點整理,除了作為未來推廣自殺防治 工作時的自我努力與檢視方向,也希望對國

本文介紹今年(2017)稍早發表於《香

內關心自殺防治以及推動自殺防治工作的伙

港青年學報》之論文:『新媒體』與臺灣青

伴們帶來一些啟發。神經科學與神經認知科

年人的自傷行為(林倩宇、張書森,2017)。

學對自殺行為與自殺意念的探究也逐漸有一

近年來網路使用普及,臺灣青年族群

些成果,未來再找機會跟大家分享自殺與自

使用憂鬱症有效的藥物 (15-24歲) 的網路使

殺行為的神經認知觀點。

用率更是將近百分之百 (國家發展委員會,

參考文獻

2015),且以行動裝置為上網的主要媒介,藉

1. Mann JJ, Apter A, Bertolote J, et al. Suicide

由網路獲取資訊具有足夠的便利性。而臺灣

prevention strategies: a systematic review.

的青年族群的自殺率近10年來有逐漸下降之

JAMA. 2005;294(16):2064–2074.

趨勢,但仍為其第二位主要死因 (衛生福利

2. G i l Z a l s m a n , K e i t h H a w t o n , D a n u t a

部,2015),因此探討網路與臺灣青年人的自

Wasserman, et al.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

傷及自殺行為之間的關係,對於未來的自殺

revisited: 10-year systematic review. Lancet

防治策略將有所助益。

Psychiatry 2016. http://dx.doi.org/10.1016/ S2215-0366(16)30030-X

5

國外文獻曾系統性地回顧網路與青年 人的自傷自殺行為之關聯性,發現網路所帶

3. Crystal Burnette, Rajeev Ramchand, Lynsay

來的正、負面影響均存在:正面的影響包括

Ay e r. G a t e k e e p e r Tr a i n i n g f o r S u i c i d e

提供社會支持與學習因應技巧之管道,負面

Preven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view of

影響則包含將自傷行為常態化與排斥專業協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助,且網路使用及網路霸凌經驗均與憂鬱、

4. RAND Health Quarterly > Issues > 2015, Vol.

自傷風險成正相關 (Daine et al., 2013; Mok,

5, No. 1. https://www.rand.org/pubs/periodicals/

Jorm, & Pirkis, 2015)。近年來東亞國家也嘗試

health-quarterly/issues/v5/n1/16.html

對自殺防治進行探究,如研究網路搜尋自殺

第十二卷.第四期


自殺防治新視野

相關詞彙者實際接觸的訊息內容,或者分析

以上) 或具有依賴網路的人際網絡傾向,兩者

自殺意圖者的網路發言特徵,發展自動化辨

與自傷自殺風險有關,但迴歸分析指出,此

識高風險群之系統 (Li, Ng, Chau, Wong, & Yip,

關聯性可全部或部分的被其他因素所解釋,

2013; Wong et al., 2013)。然而臺灣目前較缺

如自尊、憂鬱等;而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

乏這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進一步了解網

者中,發現網路霸凌的受害者有較高的憂鬱

路與臺灣青年人自傷自殺行為之相關文獻,

與自殺傾向。最後一篇病例報告則指出一位

以釐清現有的實證證據與未來的研究方向。

18歲女性長時間重視網路中的人際互動,之

我們透過華藝線上資料庫 (中文;http:// www.airitilibrary.com/) 與PubMed (英文) 蒐集

後產生罪惡妄想、憂鬱、自殺意念等負面影 響 (Kuo & Hwu, 2007)。

了近十年間 (2007-2016) 的中、英文相關發

本文為首次針對網路與臺灣青年人自傷

表文獻,經篩選後共搜得八篇實證分析之文

及自殺行為做系統性歸納之文章,部分研究

獻。另外,我們也進一步使用臺灣期刊論文

結果與國外所得到之結論一致,但相對上較

索引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缺乏自殺防治的相關實證研究,且尚未針對

index.htm) 確認其他相關中文文獻。八篇文

青年族群廣泛使用的社交網站與自傷自殺行

獻中,其中兩篇文獻為網路 (Google) 搜尋自

為的關聯性進行探討。同時,現有文獻多著

殺相關詞彙與自殺趨勢之時間序列分析 (研究

重在「網路成癮」,然而「網路成癮」是否

對象包含青年族群),結果均顯示部分的自殺

為一獨立存在的疾病目前尚未有共識,而且

相關詞彙 (如憂鬱症、燒炭) 在網路上的搜尋

使用量表來定義「網路成癮」的切分點也不

流量增加,與短期內的自殺人數呈正相關,

一致;橫斷性調查均選用陳氏的網路成癮問

即使進一步控制報紙自殺報導量 (代表媒體

卷,且多未能深入蒐集精神病理資訊,可能

報導可能引起的網路搜尋興趣) 後,燒炭的

因此導致研究結果的差異;最後,橫斷性研

網路搜尋量仍與燒炭自殺的死亡人數呈現正

究的設計無法澄清時序與因果關係。以上知

相關 (Chang, Kwok, Cheng, Yip, & Chen, 2015;

識缺口仍有待未來進行個人層次、縱貫性或

Yang, Tsai, Huang, & Peng, 2011),暗示著部

質性研究,以深入瞭解自傷傾向者的網路使

份的自殺者生前可能透過網路搜尋與自殺有

用行為、網路使用與自傷自殺的關係、重要

關的資訊。另外五篇的橫斷性調查,三篇針

干擾或中介因素如精神病理的影響、網頁內

對學生族群 (I. H. Lin et al., 2014; Liu et al.,

容或社交網站中互動貼文的分析、以及網路

2016; Tseng & Yang, 2015)、一篇為線上問卷

使用對求助行為的負面或正面影響。

調查 (Wu, Lee, Liao, & Chang, 2015)、另一篇

透過網路的自殺防治策略可能是多重

則是針對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年輕

的,包含限制網路上具有潛在危害的自殺訊

男性患者 (Yen et al., 2014);這些研究發現符

息、利用網路提供認知行為治療或社會支

合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持、發展偵測或預測自傷自殺行為之模型,

Scale) 所定義之網路成癮 (切分點為64或68分

藉此改變自殺高風險群的行為,同時,這些 第十二卷.第四期

6


自殺防治動態 與經驗分享

策略也需要相關政策與法令的輔助。目前臺 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 規範「新聞紙」不得刊載有害兒童及少年身

新手社關遇上自殺 個案的反思 錢柏康 汐止國泰醫院社區關懷訪視員

心健康之內容,包括過度描述自殺行為細節 之文字或圖片,但法令並未規範網路內容, 而臺灣依此法令建立的非官方機構「iWIN

開始從事社區關懷員的工作後,隨著時

(Institute of Watch Internet Network,網路內

間遇到越來越多樣貌的精神疾患,第一次意識

容防護機構)」,提供民眾通報可能有害兒青

到個案自殺,是同事通知自己的個案跳樓自

身心健康之網站的管道。另外,臺灣主要的

殺,讓我感受到自殺議題是無法避免的一環。

網路服務提供者,近年來也逐步在臺灣推行

之後在工作上遇到很多自傷的個案,看到手腕

已在歐美實施的自殺防治策略,如Facebook

上密密麻麻的割痕,還記得第一次看到的時候

與Instagram均提供自傷自殺傾向的舉報系

心裡面帶著些微小小的震撼,原來這就是長期

統,會聯繫發文者並提供協助資源,而臺灣

割腕會產生的樣子,後來了解大部分都是作態

Google則於2015年啟動導引自傷自殺傾向者

性的自傷。

主動求助的功能,當使用者搜尋自殺相關字

直到去年年底的時候接到一個新的個

時,會出現生命線的電話號碼。這些現有的

案,初次家訪觀察到個案情緒低落、不斷的流

法令與措施是否能達到預防自殺、或減少自

眼淚、注意力無法集中、自我照顧的能力不

傷自殺行為之成效,仍有待進一步瞭解。

佳、幻聽、幻視以及沒有外出的意願。經訪談

對自殺防治實務工作者或自殺傾向者

後了解到個案因為發現案夫外遇,案夫又不願

的親友而言,本文有助於增進對此議題之認

與外遇對象分開,甚至表明與個案已經沒有感

識,瞭解在網路中瀏覽網頁與發言所存在的

情,個案大受打擊後,從在社區非常活躍熱心

潛在風險與益處。未來以網路為平台的自殺

助人的好鄰居變成足不出戶以淚洗面的情況,

防治策略,或許能夠使用新興媒介,以觸及

儘管有看精神科,但症狀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幻

傳統上不容易接觸到的自殺高風險群。對於

聽、幻覺的頻率越來越頻繁,而幻聽、幻覺的

傳播媒體而言,也能夠藉由本文理解到媒體

內容也讓個案有自殺的意圖,像是在樓頂徘迴

傳播內容之影響力,因為傳統媒體的報導內

等。雖然個案持續回診服藥,醫生也建議案主

容,是網路上資訊的主要來源。未來報導自

入院治療,但個案對於住院仍是相當遲疑,我

殺相關新聞內容時,應避免過於鉅細靡遺地

也在幾次的家訪中討論住院的必要性,最後個

描述自殺過程,或者以常態化的方式大肆報

案終於同意農曆年過後要住院。

導。學界、民間相關單位、與政府部門應共

對我來說還遠遠不到可以放心的時候,

同合作,投入資源,研發新興的介入模式,

因為此時距離個案約定住院的時候還有快一個

以創造防治自殺和促進心理健康的新模式。

月的時間,但個案的自殺意念相當強烈,加上 幾乎都是一個人在家。如何平安度過這段時間

7

第十二卷.第四期


自殺防治動態 與經驗分享

是很大的考驗,我與個案討論當有自殺衝動的

分手就要鬧自殺,怎麼會這麼傻要做出傷害自

時候可以幫助自己的事情,像是打電話給親朋

己的行為。但在過去的訪談經驗中發現,在發

好友、自殺防治專線等等,也把自己的手機號

生事件的當下,這些人是無法去多想其他的可

碼給個案,因為過年期間不上班,無法聯絡社

能性,抑或是在當下失去理智,因為他們面臨

區關懷員,回到辦公室也幫個案申請自殺關懷

到的是一個重大的失落,而我們的角色就是陪

員,也跟案子討論如何照顧案母。

伴他們度過這樣的失落。也許很多人也會說,

過年期間個案打了幾通電話給我,而我也

為什麼你們關懷訪視員都不能多幫一些忙,讓

盡力讓個案情緒慢慢緩和。看著住院日期不斷

他不要這麼失落,而我會認為,我們無法抹去

接近,我才能夠不用緊繃的擔心個案的情況。

這個失落的感覺,我們能夠做的是陪伴他們看

等到個案出院後的第一次家訪,才知道個案在

見自己的脆弱,適時地提供相關資源幫助他們

約定住院的前兩天吞老鼠藥,被案子發現口吐

接受自我並且重新走出新的生活。

白沫的躺在床上,送醫後切掉一段腸子。從精

常常有很多身邊的人會不清楚自殺防治

神科急性病房出來後,個案的整體情況有所改

關懷訪視員究竟是在做些什麼,為什麼防治自

善,最明顯的是個案情緒沒有之前的低落,哭

殺,但是卻又還是這麼多的自殺事件出現,根

泣情形也減少很多。我鬆一口氣的同時卻也沒

據近年來的資料分析,自殺防治確實是有成效

有勇氣翻開自己的通話紀錄,查看自己接到個

的,自殺防治的網絡也逐漸的在建立起來,透

案的最後一次電話是不是案主吞藥的同一天。

過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的陪伴與資源提供,讓

對我來說,面對這些自殺高風險的求救,雖然

更多民眾知道自己身邊是有資源可以協助,而

無法知道自己有沒有達到效果,但我們可以勉

非孤單一人面對,因此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除

勵自己做得越來越好。

了手邊要隨時更新相關資源之外,也需要與這 些提供資源的單位不定期的聯繫,彼此了解現 在的狀況,順便更新新的訊息,如此才能更正 確且即時的提供給求助者。 因此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不僅是一個傾

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 過去工作經驗分享 王蘋 前新北市關懷訪視員

聽陪伴者,同時也是資源提供轉介的平台,除 了自身的心理狀態要隨時掌握且適時的休息之 外,也要隨時主動更新手邊的資源,每當面臨 緊急情況時還要適時與警消聯繫合作。雖然我 們仍然可以從媒體上不定時看到自殺或自我傷

最近新聞上仍有許多關於自殺的報導,

害事件,不過在背後仍然有默默努力助人的一

每當看這些報導時,就會想起過去在自殺防治

群關懷訪視員,繼續陪伴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

工作的日子,這幾天才看到因為感情因素而跳

人度過困難,也希望如果有需要的人不要客

樓自殺的報導,也許有些人會說,怎麼會因為

氣,勇敢的出聲尋求關懷訪視員的幫助。 第十二卷.第四期

8


自殺統計解析

2017 年 1-10 月通報個案 特性分析 截至2017年11月10日統計,全國1-10月 自殺通報為25,735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 加6.3%,通報比(通報人次/去年同期死亡人 數)為7.4,分案率為100%,分案關懷率為 99.7%。通報單位類型,以「醫療院所」為最 大宗(85.3%),其次為「警消單位」(8.9%)及 「衛生局所」(4.6%)。

(45.8%)為最多,其次為「精神健康/物質濫 用」(37.2%),排名第三為「工作/經濟」 (9.9%)。再以性別分析,男性自殺原因以「情 感/人際關係」(36.1%)為最多,其次為「精 神健康/物質濫用」(33.8%),排名第三為 「工作/經濟」(13.8%);女性之自殺原因排 名與男性相同,惟占率略有不同,以「情感 /人際關係」(51.5%)為最多,其次為「精神 健康/物質濫用」(39.2%),排名第三為「工 作/經濟」(7.6%)。

分析2017年1-10月自殺通報個案特性, 女性為男性的1.69倍;整體來看通報最多的 年齡層為35-44歲(24.3%),其次為25-34歲 (21.5%),排名第三為45-54歲(16.9%)。 分析自殺方法(ICD-9,除「其他及未明

自殺防治工作要覽

示之方式」外),以「以固體或液體物質自 殺及自為中毒」(50.6%)占率最高,其次為 「切穿工具自殺及自傷」(27.8%),排名第

感動、行動、全面推動:SDGs實踐

三為「由其他氣體及蒸汽自殺及自為中毒」

為提升我國參與國際衛生事務及爭取

(6.7%)。以性別分析,男性以「以固體或液體

在國際的曝光度,自2005年起舉辦「台灣

物質自殺及自為中毒」(43.5%)為最多,其次

健康論壇」,又稱「全球衛生領袖論壇」。

為「切穿工具自殺及自傷」(21.8%),排名第

2013年起擴大辦理,更名為「臺灣全球健

三為「由其他氣體及蒸汽自殺及自為中毒」 (10.9%);女性之自殺方法排名以「以固體或 液體物質自殺及自為中毒」(54.8%)為最多, 其次為「切穿工具自殺及自傷」(31.3%),排 名第三為「由高處跳下自殺及自傷」(5.3%)。

9

◆ 【2017年台灣全國健康論壇】

康論壇」(Global Health Forum in Taiwan), 邀請全球傑出的領袖與專家齊聚一堂,探 討現今全球面臨的重要健康議題並分享洞 見。去年「2016臺灣全球健康論壇」主題為 「Towards 2030: A Global Health Agenda」, 邀請多位國際醫療衛生組織領導者,一同探

整體分析自殺原因(除「不願說明或

討各國現況及未來規劃,包括NCD防治、傳

無法說明」外),以「情感/人際關係」

染病防治、疫苗政策、藥物治療、高齡及長

第十二卷.第四期


自殺防治 工作要覽

‧ 由左至右為台北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映燁醫

‧ 第 一 排 由 左 至 右 為 美 國 羅 徹 斯 特 大 學 D r.

師、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吳佳儀副執行長、全

Caine、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主任、英國

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主任、英國布里斯托

布里斯托大學Prof. Gunnell。第二排由左至右

大 學 P r o f . G u n n e l l 、 美 國 羅 徹 斯 特 大 學 D r.

為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呂淑妤教授、公共衛生

Caine、衛福部心口司諶立中司長、全國自殺

學會吳肖琪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張家銘

防治中心廖士程執行長、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秘書長、臺大醫院精神科吳建昌主任、全國

張書森副執行長。

自殺防治中心吳佳儀副執行長、台北聯合醫 院松德院區陳映燁醫師、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張書森副執行長。

期照護、全民健康照護、東南亞國際醫療合 作等,共來自31國70位外賓及來自台灣各領 域專家與會人數約750人。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針對今年心理健康 及護理專題「心理及口腔健康:自殺防治之

今年的「臺灣全球健康論壇」已邁入

挑戰與轉機」負責推薦演講者,並由台灣自

第13年,由衛福部國健署與外交部於10月

殺防治學會李明濱理事長擔任當日研討會主

22日、23日在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

持人,主題包括「自殺防治:挑戰與轉機」

議中心舉辦,主題為「感動、行動、全面推

由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與牙科學院精神醫

動:SDGs實踐」,集結研究、政策與實務

學部主任Dr. Caine主講、「農藥自殺:自殺

人員分享眾多健康議題及挑戰之研究發現,

防治重點」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學與牙科

呼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議程之17項目標與

學院社會及社區醫療學系流行病學教授Prof.

強化全民健康福祉,探討透過永續發展目標

Gunnell主講,以及由本中心廖士程執行長主

來解決之相關議題及挑戰,例如非傳染性疾

講的「臺灣自殺防治策略:全國自殺防治中

病、環境衛生、健康照護系統改革及健康素

心之角色」,會後討論熱烈,圓滿結束。

養等,其他專題討論則包括傳染病、中醫、

當晚還另邀請兩位國外學者與公共衛生

心理健康及護理,與會人員來自全球重要醫

學會吳肖琪理事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呂淑

療衛生組織領導者與各國衛生部次長與代

妤教授、台灣精神醫學會張家銘秘書長及臺

表、醫衛官員及專家共35國76位外賓,總與

大醫院精神科吳建昌主任共進晚餐,並商議

會人數約1,010人。

未來台灣自殺防治策略之方向。

第十二卷.第四期

10


自殺防治 工作要覽

‧ 與會人員,由右到左為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主任、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諶立中司 長、詹金月科長、張冠偉科員等

◆ 【日本近年自殺防治策略及執行情 形專題演講】成果分享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提供

中心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性單位,在過去六年 來,台灣和日本、韓國都有聯繫,日本有許 多經驗和台灣類似,值得台灣學習,由於日 本的資料多以日文為主,因此很感謝賴浩敏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 心,已於2017年10月27日(五)上午10點至12 點假衛生福利部203會議室,辦理「日本近 年自殺防治策略及執行情形整理報告」,主 席為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諶立中司 長,與會人員有李明濱理事長、張雍敏副司 長、詹金月科長、張冠偉科員等,人數共15 人,由廖士程執行長擔任報告者。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諶立中司 長首先致詞表示,儘管日本自殺率高,但其

前司法院院長的秘書陳瀅光小姐協助翻譯日 本自殺政策白書。 在本次專題演講中,全國自殺防治中 心廖士程執行長提到,日本在1996、1997 年戰後自殺潮,自殺死亡率在50%以上,在 2009、2010開始下降,並於2015年開始自殺 死亡人數下降至每年三萬人以下。 台灣近三年自殺死亡率開始有微幅上升 趨勢,而且上升的人口結構和過去十年有所 不同。

近年自殺率快速下降,仍有一些做為可供參 考,藉此以了解日本在自殺防治上的策略, 以及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鏡及參考的,若有機 會希望能讓行政院及衛福部內長官了解別的 國家在自殺防治上的做法。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主任則指出, 台灣在民國94年設立自殺防治中心,當時以 全球化的思維做為規劃,並瀏覽全世界各國 自殺防治策略,以擬訂國家自殺防治策略, 並在成立的第一年就拜訪美國社區心理衛生

更深入的了解,日本在1997、1998年自 殺率推升的主力以退休前50-65歲的男性為 主,並且一直持續至今。日本自殺防治中心 副執行長周教授表示日本之所以有此現象, 和日本文化有關,日本對於自殺是容忍、尊 重的,在法律上也沒有相對阻抗的力量,因 而導致日本自殺率相對其他亞洲國家比較高 的原因。 然而,並非完全因為文化因素,1997、 1998年日本失業率大幅上升,可見除了文化

11

第十二卷.第四期


‧ 由右至左為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李 明濱、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針對在地

自殺防治 工作要覽

‧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廖士程針對「日本 近年自殺防治策略及執行情形」進行報告

近年自殺防治概況作分享

是自殺原因,失業率也是造成自殺率推升的

比例,可思考台灣在社區機構化方面如何發

主因。

展。最重要的是在跨部會整合,台灣在這部

日本的自殺防治之所以能做的有架構,

分未來要如何推進是一項值得思考的事。

乃因其以內閣為最高單位來發動,並在2006

李明濱主任在講座最終再次呼籲,強

年就立法,強調自殺是個社會議題,要以社

調跨部會的整合,以中央為主,貫穿地方,

會的方式去介入,宣導「自殺防治,人人有

推動因地制宜的方法,充實支持性的衛生教

責」,呼籲人民生活要有健康的身體及參與

育、運用心情溫度計關懷,人人都是守門

社會活動。

人,找出高危險群,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技

自殺原因多元,不僅從精神衛生的角度

巧。整合政府與民間志工團體力量建構社會

出發,也需要政府、地方公共機構、醫療機

安全網絡,連結縣市社區醫療群,推動憂鬱

構、企業、學校以及從事有關自殺預防活動

症共同照護系統,並對相關人員提供持續性

的私人機構相互緊密合作的情況下,一同預

之教育訓練以及認證,以強化醫療體系處理

防自殺。

與轉介個案之能力,活絡社區支持網絡,已

台灣的自殺防治體系內容和日本自殺 防治綱領類似,但日本是從自殺預防為核心

達網網相連之目的。

◆ 珍愛生命守門人教育訓練與推廣

貫穿社會安全建構,而台灣則是從社會安全 概念出發與醫療整合,這是目前台灣在自 殺防治方面需要思考的地方。再者,在各部 會整合方面,日本是以內閣層次的整合,由 中央落實到地方;甚至落實至縣、府、道、 郡、村,這部分是值得台灣借鏡的。最後, 日本的機構林立,有亞洲地區最高機構化的

自殺防治相關議題已漸漸受到大眾所重 視,中心亦竭盡所能推薦符合課程之講師, 協助推廣自殺防治、守門人等重要理念,盼 達到推廣自殺防治之最大功效。除了大專院 校、醫療院所、社區機構和商家單位之外, 2017年陸續提供了軍營、大隊、國防部等單

第十二卷.第四期

12


自殺防治 工作要覽

位申請講師推薦服務,以適時應和官士兵自 殺防治推廣所需。中心截至11月30日止共協 助辦理珍愛生命守門人相關課程31場參與訓 練的學員共1974人,單位包含大專院校、醫 療院所、一般民間機構、軍營,對象包含各 級學校師生、醫療人員、專業社工人員、志

‧ 圖中為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主任,帶領 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社區醫學「自殺防治」

工、官士兵等。詳細資料請參考表1。

PGY課後合影,課程舉辦於全國自殺防治中 心會議室,參與學員是來自各個院區的受訓

表1、守門人訓練場次及人數

醫師,了解台灣自殺防治現況、並教導守門

單位 學校 醫療單位 一般民間機構 軍營/大隊 14

1

12

2

人數 845

150

629

400

場次

人精神與如何將之落實在臨床與生活上。

◆ 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社區醫學 「自殺防治」PGY 自98年起,持續提供給「畢業後一般醫

‧ 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社區醫學「自殺防治」

學訓練」自殺防治課程,促進臨床醫師了解

PGY,針對「珍愛守門人」課程研習,了解

台灣自殺防治現況、並教導守門人精神與如

在地自殺防治整體狀況、並教導如何在醫療

何將之落實在臨床與生活上,有助於促進臨

機構落實實際介入與預防措施。

床醫師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落實全人照顧 理念。中心截至12月1日止中心共協助辦理 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社區醫學「自殺防治」 PGY相關課程24場參與訓練的學員共369 人,單位包含臺安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中興、忠孝、陽明、和平院區)、新北市立

醫院 臺北市立 新北市立 單位 聯合醫院 聯合醫院 人數

282

30

宏恩 醫院

中心診 所醫院

15

9

聯合醫院、宏恩醫院、中心診所醫院、永和

醫院 永和耕莘 恩主公醫 博仁綜 單位 醫院 院 合醫院

耕莘醫院、博仁綜合醫院、恩主公醫院等。

人數

詳細資料請參考表2。

13

表2、PGY訓練場次及人數

第十二卷.第四期

15

7

5

臺安 醫院 6


陸 ◆2017年『自殺防治e學院』 YouTube頻道回顧

自殺防治 工作要覽

自殺防治e學院除了持續新增自殺防治 相關之數位課程,也包含精神疾病因應介

為使「自殺防治、人人有責」及「自殺

紹、老人長照議題、自殺防治實務及自殺防

防治守門人1問2應3轉介」之概念更加深入

治相關研究的數位課程,供醫療專業人員、

人心,原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成立之YouTube

自殺關懷訪視員及一般民眾學習。以期能透

頻道「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珍愛生命打氣頻

過數位課程,提升國人對自殺防治的認知,

道」,在今年四月改名為「自殺防治e學

期望未來人人皆能成為珍愛生命守門人。網

院」。

址:https://www.youtube.com/user/taiwansos 課程名稱

講師

精神衛生法-強制住院制度之國際比較

吳建昌

在憂鬱症中不可忽視的恐慌症發作

許世杰

正向思考的力量

游琇雅

從腦科學解析身心健康DIY

楊聰財

由腦科學解析身心壓力及紓壓DIY

魏兆玟

自殺防治新視野

廖士程

自殺防治實務

吳佳儀

資源網網相連

鄭宇明

起飛吧我的EQ

劉鴻徽

老年自殺新數據

廖士程

老年照護與主要照顧者負荷

徐亞瑛

老人自殺事件之媒體報導:分析與建議

吳佳儀

藥物濫用防制之護理角色功能

洪翠妹

生命線在自殺防治的推動

何振宇

職場自殺防治

楊聰財

物連網與自殺防治

劉幕恩

心理健康行動科技於自殺防治之應用

吳佳儀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成果報告

廖士程

第十二卷.第四期

14


交流園地

一個諮商學習者對 自殺議題的反思筆記 花宇甯 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樣的領悟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體驗。 在繼續學習諮商的路上,我最常需要學 習的是放下自己的偏見,理解案主的處境; 放下對自己狀態的焦慮,去同理案主情緒與 脈絡。我相信這一類「以案主為中心」的學 習是許多學習者甚至資深工作者不斷在練習

最近幾則自殺事件引起熱議,是方進入

的課題,畢竟我們所習慣的溝通方式通常習

第一學府就讀的女高中生,是才華洋溢的女

慣關注自己多於關注他人。這樣的養成確實

作家,而因為經濟或家庭關係選擇結束生命

幫助我們更靠近專業助人者所需具備的客觀

者,也不斷出現在社會新聞版面中。自殺的

性與高層次同理心。但是在實踐以案主為中

緣由複雜且廣泛,不論是否出現在新聞報導

心的過程中,我不免疑惑:當心理師面對自

中,自殺案件確實隱藏在生活中許多令人心

殺意念案主時,所採取的介入、處遇,究竟

灰意冷的角落。怎麼去發現、陪伴、並且幫

是在協助或干涉案主的自主性呢?我們學習

助失意的人度過人生的黑暗與絕望,是心理

諮商,不正是在幫助個體發展健全的自我,

師的工作之一。

一個有能力感、能有自我認同的自我?

第一次認真接觸和自殺有關的議題,是

這樣的疑惑有其迷思所在,也有需要繼

在大學時期修習的教育哲學。課堂上老師播

續澄清的價值觀。拜讀吳珍松(2017)「探討

放一部西班牙電影《點燃生命之海》,講述

自殺:心理助人者的觀點」一文,整理心理

男主角某一次跳水發生意外,造成身體的癱

師面對自殺個案可以培養的觀點:

瘓之後,踏上為自己爭取安樂死權益的路。

1. 歷程性的看待案主的生命困境

這刺激我開始思考人對生命的掌控是否真的

2. 「理性自殺(Rational Suicide)」是否存在

存在義務或道德底線。選擇結束自己的生 命,好像可以是一件理性且正當的選擇。 研究所進入諮商輔導領域,漸漸接觸到

15

之辨證 3. 系統觀的了解案主自殺背後的脈絡與意義 4. 跳脫譴責,視案主為生命鬥士

關於自殺處遇以及心理助人專業倫理。我開

我的疑問得到一些解答──以心理師的

始認識自殺意念形成背後可能的不同脈絡、

角度,不會視自殺為個案的自主,因為即便

及其處遇方向,也開始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所

是極端的自由主義,前提也會是案主「已經

反思。

對自身的生命了解獲得充分的資訊」(吳珍

過去受到主流觀念的影響,我對選擇自

松,2017)。由於自殺者往往陷入絕望處境,

殺者的理解是:對於家人或工作沒有責任心、

未必能對現實狀況做出客觀的評估;心理師

對困境怯懦或逃避等。開始接觸教育與諮商領

或助人專業工作者將自殺行為視為求救的訊

域,漸漸理解到,當人失去對現實世界所能

號,在案主無法想像如何「繼續活下去」之

掌控的一切,可能是學業、工作、關係、健

樣貌的時候,成為理解的、陪伴的明燈。

康…,只剩下生命的掌握留在自己手上的時

而關於理性自殺存在與否的辯證,吳珍

候,結束生命反而成為一種能力感的來源。這

松在文章中提到目前尚未發展出能評估理性

第十二卷.第四期


柒 自殺之準則與流程,也提到這段爭論仍會持 續一段時間。

交流園地

你既是生產汽油,支持著自己不斷往前 的人,也是駕駛著自己的生命的人,不斷摸

對生命的價值尚有相當多角度切入探

索、留意路邊的各種地景面貌。

討,社會學、法律、道德、哲學等不同觀

在路上,看到即將消耗殆盡的油箱,你

點,不斷在討論生存之責任與個體的自由。

停了下來,我上了車,坐在副駕和你聊:過

心理師需要熟悉面對個案自殺的處理流程、

去你開過的路,看到的風景,行駛的這輛車

評估危機狀況與通報流程,也需要能敏銳察

遇過哪些狀況,又是如何度過撐到現在的。

覺自己在不同脈絡中的主流觀念中的盲點或

現在我得要下車了,除了祝福你,也要

逐漸相對刻板的信念,才能進入案主的生活

謝謝你,讓我開始在我自己的路上,找尋著

世界,以心陪伴案主經歷、走過人生的幽谷

我自己的答案。即便知道這路上會有顛簸,

與曠野。

但我知道曾和你一起旅行的回憶,將是我在

參考文獻

路上能夠前進的一部分動力。

1. 吳珍松(2017)。探討自殺:心理助人者 的觀點。諮商與輔導,(376),16-19。

以上是和一位有自殺意圖的個案結束晤 談時談及的一個隱喻故事。當時自己要離開

2. 林依萱(2017)。常見自殺迷思之類型與澄

工作單位,必須將該名個案轉介給其他諮商

清。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172-178。

師繼續晤談,因此藉著這個隱喻告訴他「我

3. 留佩萱(2017)。孩子想自殺!?大人怎

要下車了,不久後會有個人上車陪伴你,

麼幫?〉從孩子的心理健康談起。人本教

別忘了車子沒油的話,停下來加個油也無

育札記,(337),36-40。

妨」。 「我不知道活著要幹嘛?人生有什麼意 義?很早以前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但一直 得不到答案。我也曾想像大家一樣平凡的過 生活,但總感覺格格不入,活著好累……」

// 在路上 // 一名新手 諮商心理師面對自殺個 案的存有焦慮歷程

初乍聽到個案這樣說道,我感到十分詫異。 眼前這位看來再普通不過的一個人,過去經 驗也看似一帆風順,心裡頭卻覺得自己的人 生了無生趣。老實說,那時我真的不懂他到 底經歷了什麼,所以常常和他拔河,彷彿我

謝欣格 諮商心理師

在生的那一端,他在死的那一頭,晤談的對

你開著車想要走走看各條不同的道路,

這終將是沒有正確答案的一道命題。談話

試著找尋生命意義的答案,儀錶板上提醒著

的內容很真實也很殘酷,他拼了命想理出頭

你車子快沒油了,於是你開去加油站想加

緒,我拼了命想找出希望,將他帶離死亡。

油,沒想到石油短缺,於是你絕望,甚至懷

也許是這種一起拼命的感覺,恰好維繫著在

疑自己究竟能否找到那個答案。

兩端的我們。

話中一來一往的談著我們認為的生命意義。

第十二卷.第四期

16


交流園地

直到晤談結束後,經歷了一段強烈而持

身為兒孫的我們能為自己與長輩們做些甚麼

續的孤獨經驗,我才漸漸懂了什麼叫在蜿蜒

呢?而中高齡長者們又該如何避免老來憂鬱

幽暗的巷中行走,彷彿身旁喧囂的一切人事

上身呢?

物變成一片荒煙蔓草。孤獨、黑暗之中,能

關心長者生活、多問多聽多陪伴

看見的只有自己,原來我沒有想像中那樣喜

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日常生

歡自己,原來我沒有想像中那樣過著想要的

活中很少有機會可以好好地跟長輩聊天;但

生活。這段經驗像考驗,更像是種折磨。然

是如發現家中長者求醫頻率增加、或是在言

而,我發現身處黑暗才更能敏銳地察覺感受

語間常透露出「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之類

到希望,哪怕是一點微弱的光,或許是求生

的訊息,這時就有可能是老人家開始感覺沮

的本能,對於踽踽行走者來說,這是得以繼

喪憂鬱的線索。長者們大多不願意主動表示

續前行的糧食。感到虛無,心中會有個聲音

自己需要他人的關心與陪伴,若我們能主動

引領自己直視自身最難堪的一面。能在人生

多帶家中長輩出外走走接觸陽光、多增加平

這條路上走的人只有自己,別無他人,這是

時生活中的陪伴與傾聽,將會有助於長者保

在黑暗中走一遭的人,才體會得到的一種活

持身心開朗,減低罹患老年憂鬱症的機率。

著的責任。

鼓勵家中長者常保一顆喜樂的心 雖然老化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衰退、衰 弱的過程,大多數人都對老化沒有準備,但 若是人人能將老化視為正常的過程,且接受

兒孫自有兒孫福、活躍 老化真幸福 …淺談老人憂鬱與自殺防治

老年時難免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身體不聽使喚 之感,便能在身體漸漸老化之際,保持不僵 化的思維與喜樂的心。這樣一來人們的注意 力也較能從身體的病苦中轉移,得以領受長 壽所帶來的各樣福氣。此外,老年雖是人生 發展階段中的最後一個週期,若能鼓勵家中

王丹麥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班 依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老年憂鬱症可 說是造成老年人自殺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然 而老年憂鬱患者,不易察覺到自已的情緒障

17

長者在此一階段投入社區大學學習、或是參 與志工服務社會人群,嘗試開創活躍老化的 人生,都將有助於長者們維繫自身生活的意 義與活力。

活躍老化的基礎來自健康的生活

礙;因此老人的第一線照顧者或親友們,若

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並非一蹴可幾,

能成為老人憂鬱與自殺防治的守門員,將有

不管是運動習慣的養成,或是老本財務的預

助於盡早發現長者們的身心症狀,避免長者

備,都須提早進行規劃執行。反觀許多滿意

自我傷害造成憾事發生。如果當我們發現家

自身現況的高齡者,多半從中年時期就開始

中長者開始有憂鬱或是自傷行為的跡象時,

培養運動、閱讀等興趣,並且對於家中財務

第十二卷.第四期


交流園地

或生活規劃,也大多保有兒孫自有兒孫福、

具有自殺高風險的學生,常能夠有效提供協

莫為兒孫作馬牛的態度。長者們照顧好自己

助,甚至進而運用外部資源。

身心健康,可說是想要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

我曾在基隆地區的大專校院服務過一

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事情,至於兒孫瑣事就

段短暫的時光,對於該校的系統合作印象深

放寬心地由他去吧!

刻,在面對自殺高風險的個案時,從導師、

台灣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已是不得不面

學輔中心、生輔組、舍監、系科教官,皆參

對的事實;而老人憂鬱症與自殺防治可說是

與其中,進而邀請家長、同儕,以及評估自

一項預防勝於治療的工作。想想人們在出生

殺風險聯結外部資源(例如:通報地區性的

後便注定需要面臨老化與死亡的議題,沒有

心理衛生中心或自殺防治中心),在這樣的

任何人有所例外可以逃過,若能常留心覺察

系統合作中, 能有效的協助高風險學生,又

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正向觀點來預防

能夠讓學校單位,無論在各個面向並非孤軍

老人自殺防治的問題,那麼有品質、有尊嚴

奮戰面對困境,而是能夠更有效、更有系統

的老化生活將是可期待的。

的合作。 反之,在其他地區某些大專校院裡, 未必有這樣的系統合作觀點,有時候校內即 使是同一組織中的學務處,仍是各自行動,

自殺防治的系統合作觀 劉瓊珊 諮商心理師

而未能連結起系統合作幫助高自殺風險的學 生。以Bowen家庭系統理論來看,反思能否 形成系統合作觀點的大專校院,主要在於組 織內的領導原則,在學務處的領導者,通常 是學務長或學務主任,有清楚而明確思考的

在部份的大專校院裡,建立了自殺防治

領導原則,能夠讓組織在一體性與獨立性之

的三級處遇的流程,這樣的流程多半涉及各

間取得平衡,使得學務處各單位平時能各自

個單位的通力合作,通常包含系科、學輔中

分工職責,但在面對危機事件時,能夠採取

心、生輔組、衛保組、軍訓室或校安中心,

系統合作共同協助學生度過難關,且能夠有

針對有自殺高風險的個案,提供在行政、情

效能的面對危機事件所帶來的情緒震波(焦

緒、學習、就醫等協助,在實務中發現處理

慮),而能夠以不綁住焦慮的形式,有效溝

自殺危機若具有系統合作的觀點,往往對於

通與理性思考來面對校園內的壓力事件。

交流園地歡迎您來信投稿 交流園地不僅是讓相關自殺防治工作同仁可以分享彼此心情及訊息互動的地方,更是讓一 般民眾可以了解自殺防治實務工作之情形,及得知最新消息的專欄。歡迎各地與自殺防治 工作相關之心理衛生工作人員,來投稿與我們分享您在自殺防治工作過程中的相關經驗或 甘苦談。來信投稿請寄到edu.tspc@tsos.org.tw,通訊編輯小組收,字數約400-500字。

第十二卷.第四期

18


學會公告 § 各位會員之聯絡資料如有變更,敬請撥冗與本會秘書處聯繫,以確保重要訊息不漏接。 § 自殺防治需要大家共同參與,觀迎加入會員,本會亦接受個人捐款,邀請您一同推動自 殺防治! §為持續會務推動,敬請尚未繳納常年會費之會員利用郵局郵政劃撥惠予繳納。 本會亦接受個人捐款,敬請利用郵政劃撥方式,並於通訊欄註明「捐款」郵政劃撥帳號: 50086539戶名: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如有任何問題,請洽詢本會秘書處。聯絡電話:02-2381-9500)

自殺防治網通訊 第十二卷第四期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發行人/理事長:李明濱

秘 書 長:詹佳達

執 行 長:廖士程

副祕書長:吳恩亮、張清棊、陳宜明

副執行長:鄭宇明、張書森、吳佳儀、

執行秘書:孔祥玲

任:李明濱

吳其炘

常務理事:周煌智、陳俊鶯、廖士程、賴德仁 理 事:吳佳儀、呂淑妤、周元華、張家銘、 陳恆順、楊聰財、張書森、黃敏偉、 蕭雪雯、顏永杰 常務監事:呂淑貞 監 事:方俊凱、陳碧霞、鄭宇明、龍佛衛

編輯委員會 總 編 輯:鄭宇明 副總編輯:李俊德、陳偉任 編輯委員:杜家興、吳佳儀、蘇柏文、陳坤波、吳永富、楊皓名、高維聰、李朝雄、黃敏偉、 黃鈞蔚、林博彥 執行編輯:李俊德、陳偉任 助理編輯:梁佳臻 編輯顧問:周元華、周煌智、陳映燁、張秀如、賴德仁、廖士程、張家銘、劉珣瑛、戴傳文 發 行: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編 輯 處:10043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80號13樓 電 話:02-2381-7995 傳 真:02-2361-8500 E - m a i l:tsos@tsos.org.tw 學會網址:http://www.tsos.org.tw 珍愛生命打氣網:http://www.facebook.com/tspc520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871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第十二卷.第四期

1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