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World: Bringing blue skies back to our cities Volume 4 -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Page 1

2011年 第 3-4期

人类居住 HUMAN SETTLEMENTS HUMAN SETTLEMENTS

让我们的城市重见蓝天 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 • 印度塔那市开拓太阳能应用 • 为什么地方政府必须推动气候变化行动 • 高密度规划能使城市贫困人口收益吗?


本刊物中的见解不一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与联合国人居署的观点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ose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

封面照片:ISTOCKPHOTO/Christopher Hudson 封二:黑龙江双峰林场 摄影:王 旭 封底:瑞士苏黎世大教堂 摄影:张楠竹


实现城市更美好的前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出版

人类居住 RENLEI JUZHU

季 刊 2011年第 3-4 期 (总第76期)

观 点 3 4

执行主任寄语 为什么地方政府必须推动气候变化行动 专题:气候变化与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 主 管: 和 城 乡 建 设 部 设部 人 居中心 主 办: 建 信 息 办 公 室 主 编: 杨学安 副 主 编: 段霞飞 责任编辑: 段霞飞 李维长 《人类居住》编辑部 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 电话:010-58934750 传真:010-58934749 邮政编码:100835 电子信箱: office@unhabitat.org.cn 网址: http://cn.unbatitat.org 印刷: 北京时捷印刷有限公司 发行: 本刊编辑部 翻译支持:同文译馆 ISSN 1004-6658 CN 11-3083/TU 2011年12月出版

6 12 14 16 18 21 24 26 28 30

海平面上升威胁世界大型城市 让乌鲁木齐重见蓝天 聊城市委书记畅谈聊城生态城市建设 西麦克斯(CEMEX)推动可持续发展 建设可再生型城市的必要性 城市战略在气候变化方面必须协调一致 高密度规划能使城市贫困人口受益吗? 都市农业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中如何 发挥作用 为何否认全球气候正在变化的事实? 实现低碳未来

最佳实践:可再生能源 32

印度塔那市开拓太阳能应用

全球聚焦 34 36 38 40 42 43 44 46

从草舍到雅居:联合国人居署为达尔富尔 移民建设新家 北极土著人面临适应问题带来的新挑战 胡志明市面临洪水风险 亚太地区:新闻和项目综述 墨西哥城环境恶化 巴西圣保罗市污染治理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新闻和项目综述 中东欧:新闻和项目综述

城市观察 本刊中的见解不一定代表中华人民 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联合国 人类住区规划署的观点 本期中除单独注明的文章外均译自联 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英文期刊URBAN WORLD VOL.4 ISSUE 3

48

世界水务领导支持致里约+20峰会的 《斯德哥尔摩声明》


Contents

A Joint Public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UN-HABITAT

HUMAN SETTLEMENTS

OPINION 3 4

A message from the Executive Director Why local governments must drive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COVER STORY: Climate Change and Cities 6 12 14 16 18 21 24 26 28 30

Rising sea levels threaten the world’s biggest cities Bringing blue skies back to Urumqi Mayor reveals Liaocheng’s plan for an ecological city Cemex promo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eed to build regenerative cities Urban strategy must be unified on climate change Can compact planning help the urban poor? How urban agriculture can help tackle global warming Why deny our climate is changing? Towards a low-carbon future

BEST PRACTICES 32

India pioneers use of solar power in city of Thane

IN-FOCUS 34 36 38 40 42 43 44 46

From grass to grace: UN-HABITAT builds new homes for Darfur migrants Adaptation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Arctic Ho Chi Minh City confronts risk of flooding Asia-Pacifc: News and project round-up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Mexico City Fighting pollution in São Paulo, Brazil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News and project round-up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News and project round-up

URBAN WATCH 48

World water leaders support Stockholm Statement to Rio+20

Chinese Supplement to Urban World Vol. 20 No.3-4 2011 Editor-in-Chief: Yang Xue’an Deputy Editor-in-Chief: Duan Xiafei Editor: Duan Xiafei Li Weichang Edited by The Editorial Office of“Human Settlements” Beijing 100835, China Published by Beijing Information Office of UN-HABITAT No.9 Sanlihe Road Beijing 100835, China Tel: 010-58934750 Fax: 010-58934749 E-mail: office@unhabitat.org.cn Web site: http://cn.unhabitat.org Printed by Beijing Speed Printing Co Ltd Distributed by The Editorial Office of“Human Settlements” Translation support: T-WIN Translation ISSN 1004-6658 CN 11-3083/TU December 2011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ose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


执行主任寄语

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是世界人居 日。每到这一天,我们都会敦促全世 界关注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突出问题。今 年,人居日关注的焦点是城市与气候变化之 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城市应当如何应对气候 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本月末,世 界人口将达到70亿,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城 镇和城市地区。预计一代人之后,城市居民 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将上升到2/3。如 何管理如此之快的城市化进程,是我们面 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我们必须牢记一个事实,气候变化的最 大影响始于城市,也止于城市。 据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和气候变化:全球人类住区 报告》估计,到2050年,全世界的环境难民预计将达到2亿 人,其中很多人会因海平面上升和日益频繁的干旱或洪涝灾 害而背井离乡。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城市 规划和建筑规范,尽我们所能保护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中 的最贫困人口。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最大程度降低城市的生 态足迹。 气候引发的风险包括海平面上升、热带飓风、强降水和 其它极端气候现象。这些风险将破坏城市的基本结构和功 能,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经济产生大范围的不利影响。 此外,还会给城市地区带来公共卫生方面的风险。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大型城市都位于低海拔沿海地 区,气候变化给这些地区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灾难降临 时,风险最大的人群往往是城市贫民,尤其是居住在贫民窟 的社会底层人群。需要强调的是,在城市规划方面,我们要 有充分的应对措施。

观 点

尽管我们尚未完全理解某些极端 气候现象的成因,但我们可以利用专项 技术和策略加以主动预防。 同时,城市化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 面提供了诸多机遇。城市消耗了绝大部 分地球能源,其中近半是化石燃料。这 些燃料被用于城市交通等各个方面。有 鉴于此,寻求解决方案将给很多行业带 来发展机会。 城市是人类各种活动的聚集地,由 此产生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和经济效益将 使我们有能力采用更加低廉、更为简便 的方法排放温室气体和将气候变化的影 响降至最低水平。 城市中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参与者在制定战略 决策过程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很多城镇和城市,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仍在全力摸索 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和策略,尝试获得国际专项资金的支 持,同时向领先的城市学习。 在今年的世界人居日,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如 何让我们的城市,这一人类最伟大的、也是最有争议的文明 成果在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

霍安 • 克洛斯(Joan Clos)博士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 (赵萍萍 译)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3


观 点

气候变化与城市

为什么地方政府必须推动气候变化行动 Why local governments must drive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地方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地方政 府、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的支持与合作,这一点已得到很多国家的政府以及国际舆论的认可。但城市网络 (CITYNET,一家致力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亚太地方当局网络)的项目主任Bernadia Irawati Tjandradewi 认为,推动微观和地方层面行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正是地方政府。

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地方政府是 在最贴近市民的管理机构。 越来越 多的人期望地方政府能够采取高效且 优化的行动应对环境挑战,满足人们 的生活需求。 人们对政府寄予厚望,希望他们 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建 立一个富有弹性的环境和社会。 但是,地方政府在实现这些目标 和执行相关任务方面的效率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城市治理、教育、技 术和金融层面被赋予的空间、权限和 资源。 无论从短期或长期的角度,深入 理解地方政府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非常 重要,这可以让他们在地方层面彼此呼 应,从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此外,地 方政府自身也要进行正确而综合的规 划和管理改革。 这种主要在地方层面进行的改革 的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工作效率以应 对全球气候变化。改革必须以共生的 方式发挥作用。这一双重过程强调了权 利下放和制度安排的重要性,它可以 让地方政府的运转效率更高。

权利下放和气候变化 我们先回答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权利下放是否能够真的帮助扭转气候 变化的不利影响?如果给予地方政府

4

横滨市成立了一个气候变化政策总部

更多权利,他们是否能更好地应对气 候变化,适应并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 的巨大挑战?他们是否准备好行使一个 完整的权利下放体系所赋予的灵活决 策权? 辅助性的决策程序——即在正确 的层面上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气候 变化行动中存在的无数问题,以及落 实这些决策的能力——是权利下放的 主要驱动力。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图片©ISTOCK / CRANKIN

很多现有实例可以说明,各地方 政府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权利下放结构 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 在日本,城市在减缓气候变化工 作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横滨等几座大 城市成立了“气候变化政策总部”,主 要负责处理城市中的温室气体减排问 题,灾害控制和预防工作完全交给其 他部门。通过这种方式将气候变化问 题体制化。该方法非常具有创新性,但


气候变化与城市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以横滨为例, 由于在规划方面缺乏一个协调所有部 门的单位,因此,在适应气候风险,并 将其融入城市整体发展和管理中,都 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这种现象 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在日本,国家层面 的灾害管理工作是由不同部门来完成 的。 尽管存在这些限制因素,城市还 是可以通过实施广泛的、多方参与的 合作伙伴关系,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比 如,东京西南部的川崎市成立了多个气 候变化适应工作组,成员来自私营和非 政府部门。 很多实例中,在处理跨边界或跨 区域问题方面,治理架构中都缺少一 个适当的、支持地区机制的法律体系。 由于气候变化措施不受行政边界 限制,因此就要求国家对跨边界策略 及解决方案提供法律支持。横滨市就 是跨边界行动一个很好的实例。该市 与邻近的山梨县道志(Doshi)签署了一 项协议,将山区的森林和水资源与城市 地区的人力资源和技术相结合,为碳补 偿和水资源保护项目提供支持。 印度尼西亚和其它几个亚洲国家 一样,也在着力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 确保气候政策和项目能够体现当地的 意愿和成就。对各部门和各地区的温 室气体排放实行限制,迫使各省和各 地区出台各自的低碳发展计划。 尽管某些观点认为,大多数地方 政府需要通过外部刺激才能制定和实 施气候策略,但研究显示,地方政府所 承担的责任才是他们采取措施的主要 动力,这些责任包括:保护市民生命财 产,保证市民工作和收入的经济稳定 性。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缺乏协调所 有部门的能力。因此,在建设气候适应 性城市规划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被 视为一个“力量薄弱”的合作伙伴。

构建具有抗灾能力的地方政府和 社会 发 展中国家面 临 的形 势 尤 其严

峻。很多城市都将工作重点放在针对 灾难响应而采取的适应环境行动方 面。这是因为地方政府领导人及利益 相关者认为,他们所在城市的温室气 体排放量相对较低,制定和实施应对 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应该由温室气体 排放量更高的、更发达国家的城市来 承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其排除在 行动之外。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 地方政府资源有限,关键问题是让他 们认识到,降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 险是实现和确保城市长期投资的一部 分。 斯里兰卡最近制定了一个国家气 候变化适应战略,划分出行动重点区 域,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民 间参与者在每个区域开展行动时所承 担的责任。

虽然,各国政府在气候变化协 商中尚未取得重大进展,但地方政 府工作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已显示出 其可观的发展前景。 在省 政 府官员的领导以及不同 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之下,菲律宾 阿尔贝省的所有经济 部门在减 轻 主 流风险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呈现出明显 效果。众所周知,在由联合国国际减 灾战略(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担任 协调工作的“世界减灾行动”、 “建设 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 备”等活动中,阿尔贝省等均积极参与 其中。 在亚洲城市开展的减轻主流风险 工作中,城市网络(CITYNET)与其合 作伙伴一起,运用成功案例激励其它 城市和地方政府,并向其说明采用减 灾战略的策略与方法是确保实现城市 未来发展目标的一种投资。 从长远角度看,国家在基础设施 投资方面的激励手段,结合互利优势, 一定能够提高地方政府的抗灾能力。 在一些实例中,气候变化进一步

观 点

加剧了边缘群体(如妇女和儿童)的 脆弱性。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必要在政 策和战略问题上加大投资,既要帮助 边 缘 群 体,又能 应 对气候 变化 的 影 响。

减缓气候变化,创建低碳社会 地方政 府和国家需要 共同面对 的一个挑战就是地方层面的气候变化 行动,对此,特别是创建“低碳社会” 方面已制定出很多的行动方案。低碳 社会的含义是:让经济活动导致的温 室气体 排 放 量 达 到最 小 值,尤 其是 二氧化碳排放。很多地方政府网站都 在积极倡导构建低碳城市或社会,如 大城市气候领导小组(C40),可持续 性地方政府组织(ICLEI),城市网络 (CITYNET)等。这一倡议得到了很 多国际组织的支持,如克林顿基金和 联合国下属的各个机构等。

地方政府能够且必须更有所为 地方政府应当在发展的各个方面 建立穷人优先的气候变化基础设施项 目,这些项目同时还应解决与气候和发 展相关的优先事项。气候变化是一个 复杂的问题,不应该只是环境机构的 责任。 但是,在一个支持气候变化措施 的权利下放体系中,应当赋予地方政 府足够 的 权 利以代 表其选区进行决 策。为了向城市居民提供服务并吸引他 们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必须具有能力 建设所需要的资源。 一方面,各国政府在气候变化谈 判中尚未取得重大进展,很多人对即将 召开的里约+20峰会能够取得怎样的 成果表示怀疑。另一方面,地方的主动 性和创新性又让我们看到了可观的城 市发展前景。 毫无疑问,地方行动需要强化和 拓展,才能最终实现减小气候变化影 响的目标,同时帮助人们构建具有抗 灾能力的社会。 ■ (赵萍萍 译)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5


气候变化与城市

海平面上升威胁世界大型城市 Rising sea levels threaten the world’s biggest cities

全球人口,包括今天已占全球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的城市人口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人为因素引发的可怕 的威胁。这个威胁的产生要归责于人类在工业时代对环境的开发和随心所欲的控制。联合国人居署的最新 研究表明,城市化效应和气候变化的效应正在以危险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种交汇所导致的结果有可能对我 这们的生活质量、 经济和社会稳定 造成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 确实,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现在 这样多的人聚居在城镇或大城市里。 据预测,由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比以 往任何年代都要迅速,从现在起,再历 经一代人的时间,我们星球人口的2/3 将成为都市人。

艰巨的挑战

城市居民越来越容易受到洪灾的侵害

6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照片©Gavin Spencer

我们将要面对的现实是,在未来 的几十年内,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数 亿城市居民——尤其是那些贫困和被 边缘化的群体——在洪水、泥石流、 极端天气和其它自然灾害面前更加脆 弱,城市居民还将面临由于干旱和海 水渗入饮用水源 而造成的饮用水减 少。 事实上,海洋的热膨胀和冰川融 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对很多滨海地 区居民点构成威胁。这是根据目前所 掌握的最好的科学数据做出的预测。 尽管所有的滨海城市都面临着这 样的威胁,对于那些人口超过千万的 城市来说,潜在的威胁更大。这些城市 包括洛杉矶、纽约、里约热内卢、圣保 罗、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拉各斯、开 罗、卡拉齐、孟买、加尔各答、达喀尔、 雅加达、马尼拉、上海、大阪、神户和 东京。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城市真正 将面临的局面:如果不采取广泛的气


气候变化与城市 候变化应对措施,纽约附近的海平面 上升一米,就意味着不仅这座城市的 滨海地区将被海水淹没,它的地铁系 统、卫生设施、发电厂和工厂也将面临 毁灭性的打击。 伦敦的泰晤士河防洪坝保护着这 座城市不受涨潮和暴雨引起的海水上 涨的伤害。但比以往更频繁的暴雨和 海平面上升的压力也使这座城市增加 了危险。 尼日利亚的拉各斯与该地区的其 他城市一样,建造于低洼的湿地上。如 果海平面进一步上升,这座城市本身已 面临的问题,如海岸侵蚀、洪水、土地 和地表水盐碱化等问题将有可能成为 灾难性的。 据估计,如果要帮助日本的1000 多个港口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让 它们在海平面升高一米时仍能继续正 常运转,则需要投入至少1100亿美元 的资金。 2010年,就在里约热内卢举办完 联 合国人居署的第五届世界城市论 坛后仅几天,一场特大暴雨降临了该 市,冲走了市中心上方很多依陡峭山坡 而建的破旧棚户区建筑,造成多人遇 难。 气候 变化灾 害 除了侵 扰 大 城市 外,还对世界很多文化遗产造成了威 胁:2002年,欧洲的水灾损毁了捷克境 内的很多音乐厅、剧院、博物馆和图书 馆,50万册珍贵的图书遭到毁坏。 欧盟的一份报告显示,威尼斯的 圣马可广场现在每年被洪水淹没的次 数比1991年多50次以上。不断升高的 海平面将会进一步破坏这座城市的结 构完整性。 严重的水灾也威胁着泰国东北部 很多历史古迹的安全,并且已经损坏了 有着600年历史的素可泰古迹。素可泰 曾是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首都。而曾是 14~18世纪时期泰国国都大城府的古 迹也同样遭到了水灾的破坏。 在加勒比海,由于海水温度升高, 使得世界文化遗产伯利兹堡礁被“漂 白”了。如果海水温度继续如预测的那 样升高的话,这个文化遗产也将遭到

进一步的损坏。

其实我们拥有专门的技能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 “如果我 们拿出决心,团结一致,并且现在就行 动的话,前面的这些假设的情况都不 会发生”。他说, “因为我们虽然面临 威胁,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城市化和气候变化 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方集 中在最不发达国家,其次是其他发展中 国家——他们共同构成了3/4的世界城 市人口。 鉴于城市里企业、车辆和人口是 制造温室气体污染的主要源头,那么了 解城市温室气体的产生原理则至关重

迅速升高的海平面将使威尼斯面临更多的洪水问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 和专业技术,上述很多问题都能够解 决。我们已经知道城镇对气候变化问 题的产生负有很大责任——城市里利 用化石燃料发电、保证交通和工业生 产运转,还有城市垃圾处理和土地利 用方式的改变都对气候变化有影响。 这些方面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可以 做出改变的地方。城市毕竟是人类文 明最伟大成就的集中体现。尽管城市 因其人口密度大、工业和基础设施高度 集中而可能面对最为严重的气候变化 冲击,城市化同样也可以给我们提供 很多机会发展协调一致的气候变化减 缓及应对战略。 城市居民、企业和城市管理者是 发展这些战略的基本主体。虽然部分 城市的规模在缩小,更多的城市正经 历着人口迅猛且很多时候无控制地增 长,这也是造成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一 种模式。

照片©Marc Garrido I Puig

要。 既然城市是地球最大的污染制造 者——当然对这一说法尚存争议,城 市作为人类文明和知识汇总的中心,肯 定能够减少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 应气候变化,并加强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城市的活力都是与其所处的地理 位置紧密相联系的,包括当地气候和自 然资源的地点。但城市化不仅仅意味 着风险——一些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 可以加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 的。

对城市的意义 地 球 气 温 在 上 升。据 联 合 国 气候 变化 特 别工作小 组 的 数 据,从 1906 ~2005年期间,大气温度上升了 0.74℃。尽管人们还不完全了解城市在 全球气候变暖中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但可以肯定,城市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7


气候变化与城市

首。 城市里的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 燃料、大规模的工业污染、滥伐森林、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其他一些 人类活动,再加上海洋和绿色植被对 温室气体过滤吸收能力的减弱,已经 导致温室气体污染大气加剧。 以人均排放量计算,发展中国家 的人均排放量仅是发达国家的1/4。一 些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是 主要污染国。温室气体排放不均衡问 题是解决国际环境公正问题,也是国 际社会寻求气候问题有效、平等解决方 案的核心。 人类正面临着两个主要挑战:应 对气候变化和减缓人类活动导致气候 变化。这些城市都可以帮助解决。 世界银行专家DH 和 PB在2009年 3月的《城市世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中说: “在未来的30年里,城市和城市 居民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诱因及适应 日益增多的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将面临 更加艰难的任务,人类所采取的应对 方法将决定本世纪城市的未来。”

可能给城市带来的冲击: • 到2050年,约有2亿人口因气候变化被迫迁移。

• 据预测,到21世纪80年代,因海平面升高及其冲击而受到影响的沿海 地区居民人口数将是1990年的5倍。 • 在北非沿海地区,气温升高1~2℃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使600万~2500 万居民面临洪水的威胁。 • 到2070年,几乎所有列在有水灾风险一类里的前10座城市都将来自发 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和泰国)。 • 今天约有4000万人口生活在有百年一遇水灾风险的洪泛区。到2070 年,生活在这样风险水平的人口将上升到1.5亿。百年一遇的水灾造成 的经济影响也将从1999年的3万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38万亿美元。 • 到21世纪20年代,拉美地区将有1200万~8100万居民经历更为严峻的水 资源短缺问题。到21世纪50年代,这个数字将上升到7900万~1.78亿。 来源:联合国人居署全球人类住区报告 2011

城市和气候变化的关联 若要了解 城市如何造成气候 改 变,就必须了解交通、供暖和制冷系 统、工业以及其他城市活动和建筑物 是如何成为温室气体的制造者及气候 变化的直接诱因的。 一个城市的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 以及它的经济发展基础,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这座城市的能源使用模式和 温室气体排放模式。此外,社会过度富 足早已多次被公认为是温室气体排放 的一个巨大的驱动因素。城市规模、增 长速度、城市结构和城镇人口密度也 与排放量密切相关。 城市的发展让它面对气候灾害时 显得愈加脆弱。但要了解气候变化的 影响,仅仅关注城市居民点在气候变化 灾难中受到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作 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几个决定 因素,城市的抵御能力、发展水平、社 会经济平等和性别平等、治理结构以 及实际采取的应对措施,也都需要加

8

ICLEI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魁北克市政委员大卫• 卡德曼。 照片©Mogens Engelund

以考虑。气候变化灾害给城市中不同人 群带来的伤害程度也不一样。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员会的报告,在自然灾害中,女性和儿 童的死亡率是男性的14倍。 世界各地贫民区中的居民,很多


气候变化与城市

城市人口增长预测, 按区域划分 (2010~2020) 生活在城区的 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例 ( 单位:百分比)

城市人口 (单位:百万)

地区

城市人口 变动比例 ( 以年为单位的百分比变化)

2010

2020

2030

2010

2020

2030

2010~2020

世界总和

3,486

4,176

4,900

50.5

54.4

59.0

1.81

1.60

发达国家

930

988

1,037

75.2

77.9

80.9

0.61

0.48

2020~2030

北美

289

324

355

82.1

84.6

86.7

1.16

0.92

欧洲

533

552

567

72.8

75.4

78.4

0.35

0.27

其他发达国家

108

111

114

70.5

73.3

76.8

0.33

0.20

2,556

3,188

3,863

45.1

49.8

55.0

2.21

1.92

非洲

413

569

761

40.0

44.6

49.9

3.21

2.91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321

457

627

37.2

42.2

47.9

3.51

3.17

92

113

135

54.0

57.6

62.2

2.06

1.79

1,675

2,086

2,517

41.4

46.5

52.3

2.20

1.88

发展中国家

非洲其他地区 亚太地区 中国

636

787

905

47.0

55.0

61.9

2.13

1.41

印度

364

463

590

30.0

33.9

39.7

2.40

2.42

亚太其他地区

674

836

1,021

45.5

49.6

54.7

2.14

2.00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469

533

585

79.6

82.6

84.9

1.29

0.94

最不发达国家 其他发展中国家

249

366

520

29.2

34.5

40.8

3.84

3.50

2,307

2,822

3,344

47.9

52.8

58.1

2.01

1.70

资料来源:联合国,2010

不同“生态区域”的城市人口状况 (按地区划分) (2000 和 2025)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百分比) 生态区域 沿海地区 低海拔沿海地区 耕种区 旱地 林地 内陆水域 山区 大洲平均值

年份

非洲

亚洲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南美洲

世界

2000

62

59

83

85

87

86

65

2025

73

70

87

89

90

92

74

2000

60

56

80

82

79

82

61

2025

71

68

85

86

83

90

71

2000

38

42

70

75

67

67

48

2025

48

55

75

81

72

80

59

2000

40

40

66

78

49

61

45

2025

51

51

70

84

60

75

55

2000

21

28

53

64

36

53

37

2025

31

41

59

72

40

68

47

2000

51

47

78

84

77

71

55

2025

62

58

82

88

80

83

64

2000

21

27

46

50

11

54

32

2025

30

40

53

60

13

67

43

2000

36

42

69

74

66

66

49

2025

47

55

75

80

70

78

59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居署《全球人类住区报告 2011》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9


气候变化与城市

城市与气候相关的灾害分布图 0

城市规模

1

1~5米

2

5~ 10米

4

> 10米

5 7 8 9 10 注:本图中收入的城市人口都超过100万。灾难风险代表的是龙卷风、水灾、泥石流、干旱 等灾害的累积分数。 “0”表示低风险, “10”表示高风险。

才能保证未来的几代人能够同样享受 到地球所赐的丰富资源。”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居署《全球人类住区报告 2011》

卡特琳娜飓风带来的损失

温室效应

太阳 太阳辐射

部分太阳辐射被 大气层和地表折 射回宇宙

太阳辐射穿 过地球大气 层

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地表吸 收,从而地表温度上升

大气层 地球表面

是为了躲避水灾、干旱或其他自然灾难 而从外围地区迁移来的环境难民。其 实,他们所寄居的贫民窟本身在诸如水 灾这样的灾难面前也不堪一击,而且 也无力应对灾难的影响。 国际地方政府环境行 动理事会

10

宇宙

部分红外线辐射 穿过大气层分散 到宇宙中

大部分的红 外线辐射被 吸收并重新 被温室气体 释放从而使 地球上的温 度上升 红外线辐射从 地表排放出去

(ICLEI)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委员 会主席、魁北克市政委员大卫• 卡德曼 (David Cadman)曾对《城市化世界》 杂志表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拿 出登月的决心和意志来。他说: “我们 必须学会温柔地在地球上生活,这样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新奥尔良市坐落于靠近墨西哥湾 的密西西比河河口处脆弱的土地上。 由于临近密西西比河和海湾,该地区 对化工产业和国际贸易具有战略经济 地位。新奥尔良市历史悠久的基础设 施和人口中心日益处于气候变化事件 的风险之下:由于地表水流失,沿海 防御工程和其他的陆地部分在逐渐下 沉;人为改变密西西比河流经区域妨 碍了淤泥沉积和新土地的形成;而该 城市低于海平面的区域需要不停地把 海水抽出去。 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给墨西哥 湾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造成了 大面积的破坏,经济损失达亿万美元, 保险公司收到大约175万份房产保险赔 偿申请,总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其中 申请水灾损害保险赔偿的有25万份。 如果不是美国全国洪水保险计划被允 许拆借了208亿美元的资金的话,上面 这些保险赔偿足以让它破产了。 在墨西哥湾,2100多个石油天然 气钻井平台和15,000英里(约24,140 公 里)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受到了影响。 115个钻井平台完全被毁,52个损毁严 重。墨西哥湾90%的石油生产和80%的 天然气生产停滞,产量损失相当于其


气候变化与城市 年产量的28%。由于这个石油化工走廊 平时提供着美国一半的汽油需求,因 而它的毁坏引发了世界各地经济市场 的震荡,造成了自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 织石油禁运以来油气价格最大幅度的 飙升。在卡特琳娜飓风来袭后的最初2 个月里,有超过39万人失去了工作,其 中超过半数是低收入人群。截至2006 年,新奥尔良市只有10%的企业重返该 市营业。 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造成的全部 宏观经济损失估计高达1300亿美元, 而当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国民收入 为1680亿美元。 (源自: 《全球人类住 区报告 2011》) 在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和瑞塔飓 风光顾之前,新奥尔良是世界上吞吐 量第四大的港口。然而,由于飓风的破 坏,新奥尔良港被迫停止营运了一段时 间,迫使海运航线和业务不得不重新 整合。而由于重新整合航线的成本巨 大,这种航线改变有可能将成为永久 性的。 ■ (李宁静 译)

卡特琳娜飓风造成了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气候变化事件和保险业 • 1992年,安德鲁飓风席卷了美国南弗罗里达州,造成超过450亿美元的经济损

失(以2005年美元价格计算)。事后,12家保险公司解体。 • 在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翻倍的情况下,美国一年因飓风造成的平均经济损失预计 将每年增长80亿美元(2005年美元价格)。 • 到21世纪80年代,美国一个严重的飓风季将导致其年平均保险损失增长75%, 而在日本,这方面的增长是65%。 • 在欧洲,由暴风雨导致的损毁保险支出预计将增长5%。到21世纪80年代,百 年一遇的暴风雨保险成本将从现在的250亿美元翻番到500亿美元。 • 在美国迈阿密州,沿海地区的强暴风雨风险正在威胁着这个州超过9000亿美元 的资本存量,而英国伦敦有至少2200亿美元的资产是建在洪泛区上的。 • 美国纽约市的年总收入约为1万亿美元,而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能 会占其年总收入的0.5%~25% ,也就是2500亿美元。 • 在俄罗斯,由于更为频繁、更为严重的水灾不断发生,勒纳河沿岸的保险成本 近年来也不断提高。 • 到2100年,如果不采取应对行动的话,洪水将导致美国波士顿城区遭受超过940 亿美元的财产损失。生活在有百年一遇洪水风险和五百年一遇洪水风险的泛洪 区的每个住户将可能遭受平均7000~18,000美元的水灾损失。 资料来源:《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11》

照片©Palmer W. Cook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11


气候变化与城市

让乌鲁木齐重见蓝天 Bringing blue skies back to Urumqi

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为了战胜空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该市开始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相关工作得到了中德研究项目“干旱区特大城市资源高效利用研 究——乌鲁木齐作为中亚的示范城市(RECAST Urumqi)”的支持。在这里,几名协助乌鲁木齐重见蓝天的工 作人员Bernd Franke、Jiarheng Ahati、丁雪峰、彭晓燕、Christian Hennecke和唐恒志讲述了他们的故 事。

2007~2034年,乌鲁木齐的建筑供暖排放量预计将减少30%。

12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图片©RECAST Urumqi


气候变化与城市

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乌首府, 人口310万,被称为中亚的 中心城市。该市人口增长迅速,到2020 年,预计将达到480万。全市每年煤炭 用量超过1500万吨,其中一半用于冬 季取暖,因为这里的冬季非常寒冷,气 温远低于零度。而燃煤取暖产生的气 体排放导致乌鲁木齐的空气污染超过 正常水平60%,城市每年在解决污染 造成的健康问题方面投入成百上千万 美元。

能源效率总体规划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乌鲁木齐在 2010年通过了一项综合性供暖和建筑 能效总体规划。其中包括一项用于建 筑改造的投资计划,旨在提高建筑能 源利用效率及区域供暖效率,强制要 求新建楼宇达到更高的能效目标。 2007~2034年间,乌鲁木齐总建 筑面积的增长将超过一倍,但建筑取 暖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减 少30%。城市将更多地选用配备了烟 气净化装置的热电联产式燃煤电厂供 暖。因此,在未来的10年中,乌鲁木齐 有望更多地看到蓝天,天山美景将在冬 季重现。 目前,热能在向私人用户传输过 程中的损耗率为33%。2011年4月,世界 银行批准了一笔1亿美元的贷款用于解 决该问题。 该项目的目标是减少供暖所产生 的碳排放,从2007年的11,200万吨降至 2034年的7700万吨。 根据规划要求,建筑改造工作在 2020年之前必须加快进行。由德国联 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资助的中德 合作项目“RECAST Urumqi”将在以 下两个方面展开工作。

乌鲁木齐首幢零排放建筑 第一个项目是位于乌鲁木齐南部 的一个农业教育中心,该中心将成为自 治区首府第一幢零排放建筑。在寒冷 的冬季,该建筑将实现太阳能供暖,这 套太阳能设备具有创新的季节性蓄热

希望乌鲁木齐能在未来的十年中重见蓝天

图片©RECAST Urumqi

功能。此外,由于建筑采用了更好的保 温材料和地面加热系统,其热能需求 量减少了85%以上。 该项目由乌鲁木齐建设委员会、 新 疆 大 学、新 疆 新 能 源 研 究 所、德 国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I F EU Heidelberg)、文化桥建筑设计有限公 司(Culture-bridge Architects)及被动 屋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 )合 作完成。乌鲁木齐第一幢零排放建筑 获得的能源认证,给未来的污染治理 工作指明了道路,同时,也成为其他项 目学习的典范。从该项目中获得的经验 将有助于为其它建筑量身设计能源改 造方案。

宇标准中规定需求的13%。 该项目位于幸福路,采用了可持 续建筑设计方案。尽管建筑成本较高, 项目还是吸引了众多的客户,这表明, 高能效建筑非常具有市场前景。对乌 鲁木齐和其他省市而言,该项目所获得 的经验具有重大价值。 ■

乌鲁木齐首幢“被动”建筑 RECAST Urumqi项目还对乌鲁木 齐修建第一幢被动式建筑提供了理论 支持,该建筑由大成实业公司承建,该 公司是乌鲁木齐公共建筑与民用建筑 主要投资商。 被动式 建筑无需主动供暖和制 冷系统就可保持舒适的室内微气候环 境。建筑主要由内部能源供暖,比如 光、电器运行以及人体本身散发的热 量,因此称之为“被动”。此类建筑的 供暖需求只有2010年乌鲁木齐新建楼

*本文作者来自“RECAST Urumqi”能源小组。“RECAST Urumqi”是一个中德合作的研 究项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 部与多个中国合作伙伴对该项 目提供了支持。Bernd Franke 来自海德堡的能源与环境研 究所(Institute for 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新疆 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Jiarheng Ahati担任项目总监;丁雪峰和 彭晓燕来自乌鲁木齐市建设委员 会; Christian Hennecke来自格 林施塔特/北京文化桥建筑设计 有限公司; 唐恒志是大成实业 公司董事长,该公司是乌鲁木齐 公共与民用建筑行业主要投资 商,是丝绸之路首幢被动式建筑 的承建单位。 (赵萍萍 译)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13


气候变化与城市

聊城市委书记畅谈聊城生态城市建设 Mayor reveals Liaocheng’s plan for an ecological city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伟大成就,如今,许多中国城市力图在加 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聊城市市委书记宋远方博士在本文中阐述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 的新思路,他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部分答案在于理念的转变,我们要从“向自然宣战”、 “征服自然”等 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

拥有585万居民、被称为“江北水城”的聊城市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14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气候变化与城市 一个地处中国山东省西部、经 聊城, 济相对沿海地区欠发达的内陆城 市,在短短三十多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聊城与全国以及其他发 展中国家和地区一样,都面临着如何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 境的巨大挑战。为此,聊城市大力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完全符合中国 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完全符合联合国提出的 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文明,就是在工业文明的 基础上,深刻反思传统工业化的教训 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以尊 重自然和维护自然为前提,着眼于人 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 生,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道路。 基于对生态文明的这样一种理 解,聊城市政府和人民认识到,要从 根本上解决传统工业化模式带来的诸 多问题,必须切实从传统的“向自 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 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 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 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理念、重物 轻人的发展理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 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在具体实践 中,聊城市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市的 战略任务,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 作:

一、优化生态环境 聊城市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政 府关于节能减排的要求,与各县(市 区)和重点企业分别签订目标责任 书,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工 作措施一项一项落实。用了三年多时 间,全市30家燃煤电厂75台发电机组 全部建成脱硫设施,50户重点用能企 业、130户重点排污企业都实现了达 标生产,并且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国家 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对数十家治污 设施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予以关停、 关闭。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 2005年下降了18.7%,COD和SO 2排 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16.51%和 9.99%。

聊城市积极开展生态建设,目 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 个、省级生态示范区4个,并在城区 之内建成了1个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 东昌湖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全市 160多万亩沙荒地得到治理,森林覆 盖率达到30.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到42.3%,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 94.2%。近年来,聊城市连续获得了

三、发展生态经济 聊城市在生态工业方面,按照 做大、做强、做稳、做到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培植起了信发、时风、中 通、东胶、祥光、泉林等一批知名的 大企业。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祥光铜 业生态工业园,达产后年产阴极铜40 万吨,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闪速熔炼 和闪速吹炼工艺,节能环保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荣获了“国家环境友好十 大工程”称号。聊城市鼓励发展循环 经济,建设了一批国家、省循环经济 试点企业。比如:泉林纸业集团,用 制浆过程中产生的木质素生产绿色有 机肥,用环保处理过的水灌溉,实现 了循环发展,使每吨纸的生产成本降 低2000多元。全市80%以上的大中型 骨干企业都建立了技术中心或技术研 发机构。聊城市中通客车集团生产的 纯电动环保客车,是国家级重点科研 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2008年 北京奥运会上成为服务专用车。

四、构建生态社会

聊城市市委书记宋远方博士 照片©聊城市政府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 市、“影响中国”十大特色魅力城 市、中国十大绿色生态城市等称号, 去年又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技 术评估。

二、培育生态文化 我们把中国文化中“天人合 一”的传统精神与聊城人热爱自然、 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淳朴情怀结合 起来,引导人们敬畏自然、保护环 境,努力发展文明进步的现代生态文 化。生态文化重在建设,聊城市高度 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 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大剧院等 一批文化设施,重点建设了徒骇河世 界运河风情带、马颊河生态文化旅游 度假区等文化旅游项目。

政府不断加大对民生问题的投 入,2009年在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情 况下,全市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 业的支出增长25.18%,用于教育的 支出增长41.36%,用于医疗卫生的 支出增长29.3%,用于农林水事务的 支出增长32.85%。坚持抓好扩大就 业,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 业率为3.18%。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全市98%以上的农民获得医疗保 障,农村中心敬老院达到80处。突出 抓好以“水电路医学气”为重点的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全 市村村通电话、通公路、通客车、通 有线电视已基本实现,自来水受益村 达到80.3%。深入开展“平安聊城” 建设,近年来全市没有发生影响稳定 的重大刑事案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 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建设生态文明市,既是一个理 念,也是一个目标,是一个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长期实践。拥有585万人口 的聊城市,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 下,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努力为世界的和谐美好、人民群 众的生活幸福作出积极贡献。 ■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15


气候变化与城市

西麦克斯(CEMEX)推动可持续发展 Cemex promo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拥有体面的住所和合法可靠的工作,对社会福祉和发展至关重要。为此,西麦克斯推出两项鼓励低收 入群体自主创业的社会项目:建房贷款(Patrimonio Hoy)和生产性自主创业中心(Productive Self-employment Centers, CPA)。该组织已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了多个项目,这两个项目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建房贷款(Patrimonio Hoy)为自建房屋提供了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

建房贷款(Patrimonio Hoy) 在墨西哥,约有33万低收入家庭, 近150万人在建房贷款的支持下实现了 住房修建或修缮愿望。 建房贷款是一个自给自足的项目, 始于1998年,当时该项目主要是为家 庭和低收入社区提供综合的、经济适 用的自建房屋解决方案,并在实施过程

16

中提供资金支持、专业技术建议,以及 免费储存等方面的服务,而服务价格 始终保持不变。 项目向那些无法获得信用贷款的 家庭提供资金,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 平,但对这些家庭没有任何要求,只需 要他们对这个项目做出实施承诺并坚 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图片©Cemex

至今,47个乡村在建房贷款的资助 下共搭建房屋198.5万平方米,社会影 响力甚至超越了国界。目前,该项目已 在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和 多米尼加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受益。 西麦克斯(CEMEX)作为一个支 持自建房屋的私营项目,所帮助的家庭 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它为那些旨在满足


气候变化与城市

金字塔底层家庭需要的商业组织树立 了学习的典范。2006年,该项目获得了 联合国组织(UNO)颁发的世界企业奖 (World Business Award);2007年获 得美洲国家组织(OAS)颁发的美洲企 业公民奖。 此外,哈佛、密歇根大学等多所美 国著名大学的商学院都将建房贷款模 式列为案例进行研究。

生产性自主创业中心 西麦克斯针对低收入家庭推出的 另一个项目是生产性自主创业中心,它 向失业人群提供工作机会,为自建房屋 生产预制构件。 该 方案的合作 方是市政 府或国 家,为建立生产性自主创业中心提供所 需的土地。西麦克斯在项目运营过程 中,向所挑选的对象提供建筑材料、机 器设备和培训。最近,一些公司、大学 和非政府组织也纷纷加入其中,对目 标人群提供材料、咨询和其他方面的 支持。 在生产性自主创业中心登记的临 时工人负责生产预制建筑材料,生产 出来的产品一半归工人所有,作为工作 报酬,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些材料修 建或修缮自己的房屋,这也是自建房屋 援助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另一半 产品则由政府当局采购,用于社区基础 设施建设。 2010年7月, “亚历克斯”飓风肆 虐墨西哥东北部,自主创业生产中心 模式被成功地用于支持受飓风影响 地 区很多 个州 的 受灾 家 庭,如 新 莱 昂州(Nuevo Leon)、塔毛利帕斯州 (Tamaulipas)和拉州(Coahuila)。 在墨西哥的31个城市中,共有33 个生产性自主创业中心在运营,48,261 个家庭从中受益,由此还提供了超过 3390个临时性工作。 鉴于 这些中心在2010年所带来 的积 极 的 社会 影 响,美洲国家 组 织 和美洲基金会(Fou nd at ion of t he

在墨西哥31个城市中运营的33个生产性自主创业中心,让48,261个家庭受益。 图片©Cemex

鉴于这些中心在2010年所产生的积极的社会影响,西麦克斯被美洲国家组织和美洲基金 会授予多个奖项。 图片©Cemex,美洲国家组织和美洲基金会

Americas)授予西麦克斯“经济机遇” 类“最佳企业公民奖”。 在过去的10年里,西麦克斯在墨 西哥开展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包括生 产性自主创业中心和建房贷款)惠及的 人口已超过500万人。 ■

(赵萍萍 译)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17


气候变化与城市

建设可再生型城市的必要性 The need to build regenerative cities 京都议定书到了重新讨论的时候了,而且,很可能被另一个减排框架所取代。但即使这样,为建设低 碳社会提供战略性选择不会发生改变,它是我们的城市最需要的。*Herbert Girardet, Stefan Schurig和 Nicholas You在此热切地呼吁发展低碳型城市。

城市可以在与其密切相关的环境中开发更多的资源,从而实际减少自身碳足迹。

18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图片©Thomas Totz


气候变化与城市

于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 区,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在内,80% 的废物都在城市中产生。今后,在里约 +20峰会和第三届人居大会这样的国 际会议上,必须要针对未来的城市化 这个新千年最大的高碳排放趋势加以 讨论。 从石油依赖型社会过渡到低碳生 态社会的过程要涵盖所有地区和所有 部门。尽管有着众多的切入点,但其结 果必然归于一种形式,那就是建成可 再生型城市。可再生型城市通过从周 围环境获取部分资源,将自身生态足 迹降至最低。 为了使可再生型城市成为现实, 城市发展需要进行示范性的改变。现 在,人们已经了解了主要问题的所在, 众多解决方案也一应俱全,包括:紧凑 型社区、建筑节能、废物回收与再利 用、电气交通、智能电网,以及可再生 能源生产。

确的问题: “为什么要用清洁的水来冲 厕所呢?” 每人每天仅仅需要大约5升饮用 水。而每天在其他用途所消耗的300升 水中,有30升从水管中漏掉,70升用来 冲厕所,150升用来洗涮(其结果是水 变成灰水),还有50升水用于园艺。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城市面临

市和氮匮乏之间的关系方面,人们还 缺少一定的关注。 氮是维系我们食物生产体系的主 要养分。可以利用的氮的匮乏将会影 响植物的生长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现 代农业中用来补充氮的化肥大多是通 过化石燃料合成的。 但是,一方面,我们在用额外的

城市的新陈代谢 大部分关于减少碳排放的争论均 集中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方面。但是 要建成可再生型城市,就需要跳出能 源方程的框框。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为 “城市的新陈代谢”。 现代城市的新陈代谢是指城市体 系引入线性资源而排出废弃物。而自 然界的循环型新陈代谢则完全不同, 一种生物产生的废弃物会成为其它生 物利用的资源。在城市占主导地位的 世界里,城市需要采用循环系统保证 城市及其所依赖的农村地区的环境充 满活力。

水资源匮乏 水资源匮乏与水质恶化极大地影 响了人类的健康,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 城市中心。专家们都在争论利用治理机 制和定价体系来解决“步步逼近的饮 用水和卫生危机”,而很少有人提出正

很多城市正在转型利用电气交通,努力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每天只提供5升饮用水的严峻挑战,而 且大多数城市还能轻易地处理每天70 升的污水。但是,很少有城市能找到一 种可持续的、节省开支的方法来处理每 天混在150升灰水里的70升污水。 对街区或建筑物内部的灰水进行 适当处理便可重复利用。第一轮用来 洗涮和园艺,第二轮用于卫生设施。这 样,可以使污水处理总量和所需的费 用及能源消耗都减少2/3,并减少90% 的清洁水损耗。如果这样,我们还会面 临水资源危机或水管理危机吗?

氮匮乏 城市在固体废物及其再利用方面 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在城

图片©Adrian Roche

化石燃料合成氮,另一方面,城市却 在浪费大量的氮、磷酸盐和钾盐,这 些都是植物所需的主要养分。人类的 新陈代谢只吸收一部分存在于食物中 的氮,大部分则流失了,而尿素中含有 70%的氮,另外。一半以上的磷酸盐和 钾盐流失于城市废水中,其总利用率 不到1%。 对尿素进行源分离和现场处理就 可以解决多种困难。它可以帮助形成食 物生产所需的养分循环圈。利用当地 资源作为养分基础,可为食物安全的 主要成分之一提供支持。同时还可以 帮助减少污水处理费用及耗能强度, 减轻将富养物质排进水体及海洋生态 体系所带来的生态破坏。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19


气候变化与城市 发展低碳城市一个 新的方向就 是实现电气交通,换句话就是大规模 采用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电动汽 车、电动公共汽车及电动轻型卡车等。 很久以来,建筑师们利用低能耗设计 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这些创新设计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一 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地区的建筑要远离 噪音污染。这迫使建筑师们将建筑物 密封,并依赖高耗能的供热、通风和空 调设备。 城市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使用内燃 发动机的汽车。电动汽车产生的声音 如此之小,以至于在日本要安装声音 发生器以提醒行人注意。在整个城区 内,只允许使用电动车辆是发展低碳 城市的一个颇具前景的选择,这样的 设计方案远远超过现行的节能建筑标 准。

施的住区。 对于发展中国家,绿色经济的真 正前途在于使能源生产实现本土化, 这样就可以解放大量的资金,并将其 转而用于城市内部需求。否则的话,这 些资金将只能用于购买汽油、天然气 和煤炭。2010年,发展中国家仅石油进 口一项就达到了800亿美元, 2011年, 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如果每年有360 亿美元的投资重点被选择放在可再生 离网型和微型电网上,将保证城市到 2030年广泛地获得现代能源,并创造 几百万个有价值的工作岗位。 总而言之,可再生型城市在确保 高效利用能源的同时,也可对长期福 祉所依赖的生态体系进行补偿。这些 解决方法和创造精神可以使其得以实 施,而开发相关政策和战略支持上述 实施已刻不容缓。

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经济前景 作为电气交通的一部分,很多城市在转型 使用电动自行车。 图片©EnBW

电气交通和低碳城市设计 运输业消耗的能源占城市能源消 耗总量的1/4,而排放的温室气体则占 城市总排放量的1/3。此外,交通运输 给城市环境还带来一些其他污染物。 目前,城市交通所使用的能源85%以上 是化石燃料提供的。 随着城市经济迅猛增长,城市化 进程逐渐加快,货物和人员运输压力 大幅上升。如果目前的能源和土地利 用模式不做重大变革,到2030年,交通 对能源的需求将比2002年增加75%。 从长远看,有利于紧凑型城市住 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发展低碳城市至 关重要。在这样的住区里,非机动交通 即可满足日常用品及服务的供求。 就中短期而言,除了包括利用可 再生能源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内的可替 代交通之外,城市已别无选择。

20

在 成 熟 的 经 济 体系中,城 市地 区对能源的需 求占总体能源需 求的 70%,其中,住宅和办公楼的供热、制 冷、照明所消耗的能量又占整个城市 能源需求的75%。因此,我们以往将更 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节能建筑设计和改 造现有建筑方面。新兴经济体能源利 用比例与之大不相同,但是,趋势很明 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将很 快占有全球能源需求的绝大部分。对 快速城市化的国家产生的影响尤为明 显:今天在节能建筑上投资,明天就会 少付出。 绿色经济的好处不仅是节能,还 表现在城市地区进行分散式的可再生 能源生产,其中包括风能、太阳能、获 取甲烷,以及在可行的情况下利用地热 和小水电。这些体系有很多优势:可实 际减少城市碳足迹,使城市更健康,使 城市和国家经济在不断波动的油气价 格面前不再那么脆弱,在灾难面前更 富有弹性;可以利用离网型和微型电网 配置,这非常适合小城镇及没有服务设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 Herbert Girardet教授是 世界未来理事会的共同发起人, 同时也是一名顾问和制片人。他 还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会 员,英国土壤协会的赞助人。他 曾获得过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 贡献杰出人士奖。 Stefan Schurig是一名建筑 师。他是世界未来理事会气候能 源部主任,负责协调城市与气候 变化气候专家委员会的工作。作 为连任9年的绿色和平发言人, 他还曾发表许多以气候、能源和 城市为主题的文章。 Nicholas You是一位建筑规 划师和经济学家,也是联合国人 居署的前高级政策顾问。他是世 界城市运动指导委员会主席,世 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城市基 础设施保险集团主席,世界未来 理事会城市和气候变化专家委员 会的成员。 (段伟建 译)


气候变化与城市

城市战略在气候变化方面必须协调一致 Urban strategy must be unified on climate change 英国杜伦大学地理系的Harriet Bulkeley,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发展规划系的Vanesa Castán Broto和 Gareth Edwards,针对全球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措施进行了分析。

许多城市就气候变化做出了很高的政治承诺,但行动却差强人意。

气候变化问题已 在过去的十年里, 经从一个少数开拓型城市当局倡 导的议题逐步转变为全球各城市的主 流议题。 涉及气候变化的市政网络数量在 不断增加,其成员也各有不同,世界各 地的城市纷纷加入其中,这表明,人们 逐步意识到了城市在气候变化和温室 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影响下的脆弱性。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 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慈善机构、

基金会 和跨国公司等也陆续采 取行 动,解决城市层面的气候适应和减缓 问题。 然而,这轮新兴的城市应对气候 变化措施的热情从核心来看尚存在自 相矛盾之处。一方面,研究表明,将政 治承诺和政策辞令转变为实质性的、 系统的市政应对措施的情形较为有 限。 只有很少的市政当局采取了全方 位、有计划的方式进行气候治理,而

照片©BIKEPORTLAND.ORG

即使尝试进行治理,大多仍面临各种 严峻的挑战。从这一点来看,虽然投入 资源与政治承诺在不断增加,但城市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甚 微。 另一方面,尽管缺乏综合性的城 市气候政策,但致力于解决气候变化 问题的城市行动和干预措施却在激 增。气候变化被视为城市化的关键部 分日益受到重视,无论其与生态发展、 新兴技术、特定措施、社区行动、写字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21


气候变化与城市

楼、基础设施更新计划等方面是否相 关。 一方面是城市气候政策的缺失, 另一方面是气候相关项目和行动的大 规模展开,这种矛盾的情形要求我们 对于城市气候治理的方式和地点进行 更加深入的了解。 迄今为止,在阐述城市气候治理 的性质和意义时,人们主要关注市政 当局制定气候政策的过程和理由,以 及为改善城市规划、解决有限机构能 力的挑战而进行的政策设计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非常实际的挑战,对低收 入社区而言尤其如此,这些社区对气 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显而易见,应对 能力也最为有限。 因此,人们频繁地要求获得更多 资源,发展新型机构,或者将气候变化 进一步融入其他城市议程中。 许多城市的气候变化治理能力和 政治承诺都很高,但行动起来却差强 人意。这表明城市气候治理的挑战不 能简单地通过解决机构基础的方式予 以克服。 其他挑战还涉及政治经济问题、 解决气候变化与实现城市经济其他基 本目标之间的冲突问题,以及能源、交 通、水资源的管理问题等。 我们针对在100个城市开展的627 个城市气候变化实验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这些实验都是近期开展的,其中 79%的行动是在过去5年内启动的。结 果还表明,南方开展实验的数量并不 少于北方,且其区域分布与样本中的城 市区域分布非常接近。

不同地区的变革性实验类型 250

南美洲和 中美洲

200

大洋洲

150

北美洲

100

欧洲

50

亚洲

0

非洲 适 应

环 境 建 设

碳 汇

交 通

城 市 形 态

城 市 基 础 设 施

气候变化实验中的技术与社会创新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社会创新 技术创新

适 应

环 境 建 设

碳 汇

交 通

城 市 形 态

城 市 基 础 设 施

明显的区域差异 然而,各地开展的实验类型还是 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亚洲、北美洲与 非洲的实验项目大多比较关注城市基 础设施,在欧洲与大洋洲则更多关注 环境建设。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开展的实验样 本大部分效仿库里蒂巴、波哥大和墨 西哥城的开拓性实验,因此,中美洲、 南美洲的实验大多集中于城市交通也 就不足为奇了。

22

由于亚马逊森林(巴西)与城市植 树项目(如波哥大、加拉加斯、利马、 基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碳汇项目多 集中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相对来说,非 常全面的项目很少。 最后,适应性项目由于其所具有 的实验性质,数量相对较少,从样本来 看,此类项目多集中于北美洲和亚洲。 虽然这些实验的性质主要为技术 性,但大量实验均在寻求发展社会介入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的新形式,如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行 为改变行动,或自愿的行为规范等。 尽管如此,这些实验明确涉及社 会和环境公正问题的少之又少,这种 情形引发了质疑,即此类城市应对气候 变化措施是否兼顾在获取资源和气候 风险的保护方面的不平等关系。

重构能源利用 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城市适应


气候变化与城市

费城的“联排房屋”,这些房屋经改造后,其能源效率可大大提高。

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集中体现 在 对 现有住房和能源系统的改 造方 面。 许多现有建筑在供热和制冷方面 效率不高,也就是说,居民房屋在取暖 或降温方面所消耗的能量高于理想状 态。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更加 节能的设计对房屋进行推倒重建既不 现实,也难以为居民所接受。 以费城为例。作为美国第五大都 会 地区,费城以其“联排房屋”而闻 名,联排房屋占费城住宅总数的75%。 此种房屋大多建于19世 纪及20世 纪 初,由于年代久远,且屋顶均为平顶或 稍有一点坡度,且大部分屋顶仅仅简单 铺一层黑沥青,因此,费城的联排房屋 能耗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房屋供暖或制冷 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导致温室气 体排放量增加,并给居民带来较高的 能源开支。

然而,只需对联排房屋进行几项 节能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能源效率 和热舒适度。首先,安装一个可以反射 阳光的“清凉屋顶”;然后,安装或升 级隔热设施;最后,密封房屋,最大程 度地减少漏风的地方。 在费城15%的住宅区(约10万间 房屋)采取以上三项措施是费城2009 年“绿色工程”计划的第三大目标。为 提高节能意识和推行“房屋越冬御寒 援助计划”,2010年,费城与能源协调 组织及陶氏化学公司合作,发起了一场 “改造费城,建设最凉爽小区比赛”。 此次比赛以同一街区的居民联合 起来共同参赛的方式,向居民提供了一 次赢取清凉屋顶、升级密封和隔热设 施的机会。74个小区参加了此次比赛, 升级改造后的设施将于2010~2011年 安装到获胜小区。 尽管人们还在讨论此次比赛能够 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居民的节能意识并

照片©KOMAL SOIN

提高居民对成功越冬御寒可采取的方 法的了解,但比赛本身提供了一个范 例,展示多方利益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共同获得,即在推动城市技术系统向 节能转型的同时,对转换模式进行约 束。 ■

致 谢 :本 次 研 究 获 得 了哈里特 •巴克利(H a r r i e t Bulkeley)之《ESRC气候变 化合作交流,城市转型:气候 变化、全球城市与社会技术网 络的转变》的支持(获奖号: RES-066-27-0002)。 (简丽佳 译)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23


气候变化与城市

高密度规划能使城市贫困人口受益吗? Can compact planning help the urban poor? 在过去的十年里,城市通过对城市形态、总体规划、交通系统、服务供应以及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 介入实施了一系列适应和减缓措施,这些措施均表明城市能够引领气候变化行动。正如*Vanesa Castán Broto、Cassidy Johnson和Adriana Allen所说,这些行动对于市民,特别是都市贫困人口将产生深远的影 响。

巴西的特雷索伯利斯镇爆发泥石流之前,居住在高危区域的2000个家庭中仅有200个被重新安置。

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所带来的 意外后果对那些基本无法参与并 影响决策的人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对于贫民窟居民以及其他非正规住区 的居民而言尤其如此。 例如,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风 险程度不断提高,危及到非正规住区 居民的居住权的稳定,尤其是居住在

24

陡峭斜坡上或洪灾多发地区的居民。 一 般 认 为,这些 住区 发 生 灾害 事件 (如水灾、洪灾或滑坡等)的可能性更 高,这些住区应当予以撤除,该处居民 应重新安置到安全度更高的地带。 以 里 约 热 内卢州 为 例,专 家们 认 为,里 约 热内卢州持 续 进行 的不 正规的城市化行动是导致山坡侵蚀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照片©Luis Sousa Nascimento

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山坡侵蚀导致 泥石流爆发。2011年1月,在特雷索伯 利斯和诺瓦福里博镇的泥石流爆发 之前,该州已经确认,两个市分别有 2000~4000户家庭居住在高风险区 域,并开始将部分家庭转移到更为安 全的区域。在这个例子中,一种针对政 府的主流批评意见认为,悲剧爆发之


气候变化与城市

在孟加拉国达卡科瑞尔地区开展 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地人建造房屋时 为达到散热目的,并不依赖于昂贵的电

曼谷居民利用运河作为交通渠道和闲置空间

前,这些区域中仅有200户家庭被迁走 重新安置。 另外,重新安置前,政府在制定政 策的同时就应考虑到重新安置是否会 在实际操作中使情形进一步恶化。重 新安置可能会对人们获取生计、市政服 务和社会网络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在 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土地的稀缺性意 味着重新安置可能会对业已定居在此 地的居民带来额外的风险。 简言之,政策必须解决非正规住 区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把安全漏洞 的增加归咎于这些住区及其居住者。 另一种举措也通常会对非正规住 区造成影响,即不断提高居住密度以 实现低碳排放目标。提高居住密度通 常会降低碳排放量,如巴塞罗那和纽 约。 但是,这将导致在城市规划方面 兴起一股推行紧凑型城市原则的潮 流,圣保罗市承诺实施的气候变化计 划便是如此。按照西方城市发展模式, 紧凑型城市规划的特点通常是建设高 层建筑。然而,建设高楼是针对城市发 展中的土地稀缺问题以及商业激励模

照片©Bruce Nelson

式的直接措施,而不是为了创造一个 宜居、低碳的城市。 高楼并不是解决非正规住区问题 的方案。例如,2011年5月,在曼谷召开 的泰国CODI(社区组织发展协会)会 议中,致力于社区改善的各社区领导人 均反对将高楼模式作为解决住房问题 的良方。 这不仅是文化价值观的问题,还 与非正规住区的社会和经济组织方式 有关。知名建筑师艾里弗 • 汉森(Arif Hassan)曾说过: “只有社区的管理、 正确的技术支持和灵活的设计方案科 学到位,贫困人口才能打造出宜居的高 密度住区。” 此外,在考虑居住密度时,还有必 要认识到非正规住区居民以可持续性 方式重塑城市的能力。例如,城市中有 许多通常被认为不适宜开发建筑的空 间,非正规住区居民却能够将这些不 适合利用的空间转变成有益空间。 例如,在曼谷,当地居民展示了将 原本可能废弃的运河两旁和交通基础 设施转变为可居住或可用于生产空间 的潜力。

风扇或空调,而是敞开窗户和房顶透 风,同时利用树荫遮盖户外工作区域 和聚集区。 兰实是曼谷市区外围的一个市。 2011年5月,作为我们对兰实进行的考 察研究的一项内容,我们采访了一位社 区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曾参加过一次研 讨会,正是这次会议促使他决心将其 所在社区打造成供其他社区学习的节 能典范。他发现了通过风力发电机获 得能量并为整个社区供电的潜力,为此 他正在寻找外部投资者,预计需要集 资4000万泰铢(约合150万美元)。此 外,他还四处奔走筹建一个集体沼气 厂,既可以解决社区的厨房供气,又能 对社区的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置。这两 项计划都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因此,尤其是在考虑到一些介入 措施可能会对贫民窟居民生活和生计 造成意外的有害后果时,了解当前的气 候变化政策对非正规住区居民的影响 程度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此外,无论是在建筑设计方面, 还是在社区组织实践方面,如果城市 规划者和专家忽视非正规住区居民制 定的应对气候多样性的创新策略的能 力,将是不智之举。气候协调性发展可 以理解为转变性发展的同义词:也就 是说,寻找从长期来看既能进行应对 气候变化又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策略。 ■

* Broto女士是伦敦大学 学院发展与规划系讲师,2011 年城市与气候变化人类住区全 球报告顾问。Johnson女士也 是该系的讲师,Allen女士则是 一名资深讲师。 (简丽佳 译)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25


气候变化与城市

都市农业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中 如何发挥作用 How urban agriculture can help tackle global warming 世界银行在其2010年的报告中呼吁针对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提出创新的、 “打破陈规”的解决方案。在 此,据ETC都市农业高级顾问兼RUAF“从种子到餐桌”计划全球协调人Marielle Dubbeling和RUAF基金会 董事Henk de Zeeuw分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和林业就是这样一种“打破陈规”的解决方案。

屋顶花园有助于解决取暖和制冷方面的需求

26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照片©Chicago City Hall


气候变化与城市

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和林业在 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的食品供应、 城市绿化、城市气候改善、促进城市有 机废物生产性再利用,以及降低城市 能源足迹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召 开的城市挑战和减贫国际会议上,与 会者也认可了农业和林业在改善城市 环境及提高城市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方 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联合国人居署, 2009年)。 通过减少都市贫困人口遭受水灾

城市战略 为了提高城市区域的气候变化适 应能力,城市政府可以鼓励在水灾多 发地区和湿地开展可持续性农业和林 业,而非建筑业。 城市废水经过回收处理,可以安 全地应用于花卉栽培、果树种植和树 木灌溉等多种用途。 市政 府 还可以鼓 励人们对屋顶 进行绿化,减少采暖和制冷需求,提 倡在公园、家庭和社区花园内种植果

树。 在这方面,约旦的安曼是一个典 范。在安曼,城市林业已成为世界银行 资助的全市清洁发展机制计划四大组 成部分中的核心。 塞拉利昂的弗里镇将所有湿地和 低洼地区均用于发展都市农业。加拿 大的多伦多的气候变化计划是对以社 区为基础的果园和花园提 供资金支 持。而南非的德班则提倡发展生产性 绿色屋顶以解决洪水管理问题。与此 类似的还有澳大利亚的布里斯本和菲

多伦多向社区果园和花园提供资金支持

和泥石流的机率、降低受灾影响、丰富 食物供应来源、增加收入和绿色就业 机会,都市农业将变得越来越具有抗 灾能力。而且,都市农业还可作为经济 危机爆发时普通人赖以依存的安全网 络。

照片©MEYSAM

律宾的马卡迪,这两个城市均鼓励在 公共区域种植果树。

前进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将农业和林业融入城 市气候应对和减缓战略中,重要的一 点是制定有效的规划指南以及“最佳 实践”手册。 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市政 人员和当地组织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 如何更好地将都市农业融入城市气候 应对战略和土地利用规划之中。 此外,还有必要推广示范性工程, 并对城市及其周边农业和林业的气候 应对和减缓效果进行监管的指标和工 具进行研究。 ■ (简丽佳 译)

玻利维亚的特立尼达开展城市 周边地带改造 玻利维亚共和国的特立尼达 周边为季节性洪泛平原。得益于气 候性移民和人口的增长,该市发展 迅速。城市贫困人口和移民居住在 易受水灾影响的低洼地区。特立尼 达对外部食物供应的依赖程度极 高,外部食物从圣克鲁兹经过长达 500公里的陆路运至特立尼达。天 气状况、不断上涨的燃料价格和社 会动荡都会影响食物供应。运输费 占小型食品贸易商和普通家庭月度 开支的比例高达20%。为了支持城 市发展,降低对进口食品的依赖, 以及水灾的影响程度,市政 府在 城市周边地带开辟了100公顷的养 殖区,以解决该地区的非法居住问 题,这是该市五年发展计划的内容 之一,并获得了FUNDEPCO和乐施 会(OXFAM)的支持。这种养殖结 构效仿当地一种普遍的古老农业技 术,在市周围设置一道环形的沟渠 和城墙用于防范水灾、野火,当旱灾 发生时,沟渠中的水还可以用于灌 溉。 庄稼种植起来了,水道两旁还 养殖着鸡鸭。这个风景独特的系统 有望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接 下来的计划是建立观赏点、博物院 和工艺品作坊,供游船游览并提高当 地酒店的收入。这一切均归功于上述 创新之举,农业再次成为周边地区 和洪泛区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RUAF)是 一个由七个区域性资源中心和一个全球 资源中心组成的关于都市农业与食品安 全的国际性网络。由于南方发展中国家 的组织和地方政府亟需有效的机制来记 录和交流都市农业相关的研究数据及实 践经验,为响应这一明确需求,1996年国 际都市农业支持组织(SGUA)发起了一 个“都市农业和食品安全资源中心”,即 RUAF。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27


气候变化与城市

为何否认全球气候正在变化的事实? Why deny our climate is changing? 城市土地学会的高级住宅终身研究员Edward T. McMahon发出质疑,遍观全球各地发生的极端 气候事件,为什么一些政客关于气候变化的观点与科学界不一致,与全球其他人的观点也不一致呢? 本文曾刊登于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运动合作伙伴网站 Citiwire.net 上。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熊熊大火就是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增加的一个实例

28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照片©Garret Meyers


气候变化与城市 住在斯廷博特斯普林斯的朋友们 居最近纷纷抱怨, 松小蠹虫正在蚕 食当地森林和整个落基山西部。最新 报道显示,松小蠹虫已侵蚀科罗拉多 和怀俄明350万英亩山林,每天毁掉的 树木高达100,000株。 情形不容乐观,美国林务局的科 学家们说,在未来几十年,由于针叶林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一情况将更加 严重。由于冬天逐渐变暖,小蠹虫在冬 季仍可继续生存和繁殖。 如同煤矿里的金丝雀,小蠹虫是 全球气候变化加速的诸多早期标志之 一。气候变化业已来临。气候变化正以 我们已经发现和尚未发现的多种方式 影响着我们。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然界的 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一 点即使是那些否认气候变化现实的人 也难以否认。 俄罗斯全国海洋 与气候管 理 局 称,2010年是自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 年。约有15,000人丧生于俄罗斯2010年 的热浪中。澳大利亚和巴基斯坦的洪 灾吞噬了2000人的生命,并使这两个国 家的大片土地浸泡在水中。 今年的情形并未好转。仅美国就 发生了1000多起龙卷风和飓风,核心 地区有500多人遇难,经济损失达90亿 美元。而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沿岸 的社区则遭遇了历史性洪灾。 在人们的记忆中,最大范围的野 火吞噬了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城成百 上千的生命。德克萨斯州部分地区则 遭遇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热浪席卷北美大片土地。 根 据 美国国家气 象局的 报告, 2011年7月是华盛顿特区自1872年有 天气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人们可 能会将其归咎于国会的焦灼气氛,但 事实上,全国各地的温度都在上升。8 月初,18个州的温度超过100华氏度。 据报告,达拉斯连续35天最高气温达 到38℃。持续高温和干旱使西南部和 大平原的部分地区土地干裂,赤野千 里。 的确,放眼世界,很多社区都在报

告规模和程度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事 件:最高气温、最严重干旱、最大泥石 流、最严重野火、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 等等。 近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随着全 球变暖,我们必须应对更为严重的天 气状况。虽然我们不能将任何特定的 高温或龙卷风归咎于全球变暖,但趋 势是很明显的:全球变暖使高温和暴 风雨天气更加频繁。 杰 • 古勒吉(Jay Gulledge)是皮尤 中心科学和影响项目总监,他说: “气 候变化是引发极端天气的一个风险因 素,这就与吃过咸的食物容易引发心 脏病一样。”尽管科学界已达成绝对共 识,且我们周围的类似证据也不断增 多,为什么仍有如此之多的民选官员不 愿意接受气候变化需立即给予重视这 一事实呢? 有一种理论认为,气候变化目前 与堕胎、同性恋权利、学校祈祷以及其 他社会问题一样,成为了美国“文化战 争”的“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已成为 一个党派政治议题。 这种理论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众 议院的共和党议员最近推动立法以推 翻前总统乔治 • W • 布什(George W. Bush)在2007年签署通过的一项法案, 该法案规定,逐渐取消传统的白炽灯, 支持使用新型节能灯。 “必须购买节能灯的规定冒犯了 个人自由,”他们如此表达了自己的反 对意见,却罔顾使用节能灯预计可使 每个家庭每年平均节省约90美元的事 实,同时也回避了该法案如果一旦全面 实施,预计将减少33个大型电厂的事 实。 今年年初开展的一次民意调查显 示,大部分美国人支持节能灯法案,且 大部分美国人已经换用节能灯。那么,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某些政客对于气 候变化的观点与科学团体不一致呢? 或许,就这一问题而言,他们与整个世 界的观点都不一致。 犬儒主义者也许会说,化学燃料 业如同煤炭公司一样沿用了烟草业的 剧本:错误信息、高价的游说者,以及

2011年,华盛顿特区遭遇了其自1872年有 记载以来最热的一个7月。 照片©RRABI

他们自称的所谓“专家”用混淆公众视 听的方法达到拖延的目的。但是, 《社 会学季刊》2011年春季刊的一项新的 研究阐述了另一个理由。该研究发现, 保守主义者拒绝承认气候变化的实际 威胁,原因更在于其内在意义而不是 对科学事实的怀疑主义。 保守主义者信奉小型政府、减少 开支以及单独行动的对外政策。但解 决气候变化问题无疑需要强势政府、 增加开支以及很大程度的国际合作。 人们会不遗余力地为其根深蒂固 的信仰辩护。科学和逻辑面对僵化的 意识注定是徒劳无用的。对部分人而 言,要接受气候变化的观念等于让他 们去质疑其核心信仰的正确性。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 • 罗姆尼 (Mitt Romney)最近说道: “我认为, 全球正在逐渐变暖,我相信人类对此 应当承担责任,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 体排放量对我们而言极其重要,污染 物和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 原因。” 罗姆尼的言论丝毫不具激进性或 争议性,但一些保守评论员称其言论为 “政治自杀”。 希望如同已故总统里查德 • 尼克 松(Richard Nixon)的开创性中国之行 一样,这些深思熟虑的保守主义者最 终会接受这个已经非常明确的事实: 我们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 无视于此,将后患无穷。 ■ (简丽佳 译)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29


气候变化与城市

实 现 低 碳 未 来 Towards a low-carbon future 可持续性城市规划、生态发展、智能城市、零碳城市——每个词都表达了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期望。 James Kenny与其奥雅纳(Arup)全球设计工程组的部分同事对零碳城市和生态发展进行了研究。

落 实人们对低碳未来的期望并取 得实际进展是一项极为复杂 的、极具挑战性的、在短时间内代价 巨大的工程。 为促进发展,地区和当地政府必 须接受这样一个前提,即投入时间和 精力打造更具持续性的生活方式是值 得的。并且,各级政府都必须接受这一 观点。企业必须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 位置,以便进行投资。建设低碳未来所 需的大量技术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以 及在功能和经济意义上的可行性。最 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希望真正取得成 功,在需求与行为上,每个人都必须对 计划做出正确的回应。 除此之外,全球各城镇在地 理、气候、资源、文化和经济标准方 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构建相同或相 似的生态发展和低碳机制的难度非常 大。 尽管面临如此之多的挑战,又 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人们 还是十分难得地表现出对建设更美好 未来的极大兴趣。

力求零碳

伦敦仿效斯德哥尔摩和米兰采取了征收城市拥堵费的措施,以降低机动车使用量 照片©TFL

30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在全球范围打造真实零碳城市 的雄心,从目前来看,似乎过于超 前,事实上有人认为,在全球温室气 体排放量仍在快速上升的阶段里,这 一目标几乎不值得考虑。但是,令人 高兴的是,今天人们非常乐于付出实 际行动来实现低碳未来。 近年来,奥雅纳的专家、设计 师和工程师们发现,各国政府、研究 人员、利益相关方、非政府组织、开 发商和城市当局对于实现实际变化均 有着极大兴趣,同时,关于可持续性


气候变化与城市 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受关注。 “在最近的绿色工程进展中, 人们不再为了面子而仅仅象征性地点 点头。在许多情形下,为了建设一个 低碳未来,人们对日常生活赖以依 靠的建筑、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等 从根本上做了重新评估,” 奥雅娜 董事马克 • 沃茨(Mark Watts)说, “我们离我们需要做的改变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资金也是个大问题,但 是,发展势头正逐渐朝着正确的方向 转变。”

树以降低受气候压力的影响,新植树 木的数量已达到300万株。奥雅纳的 工程师们正在加强与菲律宾马尼拉和 越南胡志明市的合作,致力于水资源 和水灾管理问题。 奥雅纳的 董事兼全球规划主任 大卫 • 辛格里顿(David Singleton) 说,“毫无疑问,全球必须转变为一 个低碳经济共同体,并在环境限制的 范围内生活。我们在做所有事情时, 都必须关注社区的卫生状况、抗灾能 力与幸福指数。”

C40城市气候领导小组

一体化区域

C40是指全球承诺实施有意义 的、可持续的政策,以解决气候变化 问题的各大城市。C40关于《大城市 气候行动》的报告表明,具有进步意 义的思想已在各大城市扎根,涉及的 城市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纽约,也有 亚的斯亚贝巴。 以交通业为例。伦敦、斯德哥 尔摩和米兰均采取征收城市拥堵费的 方式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进而减 少碳排放量。北京、罗马和首尔也规 定了汽车每天进入核心商业区域的时 段。 随着公交地铁转乘系统、自动 售票、混合动力车和大众自行车计划 (如巴黎自行车自助服务)的出现, 交通行业似乎正在降低碳排放量方面 大刀阔斧地前进。事实也的确如此, 交通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快 的行业,全球道路机动车辆的数量预 计将从2010年的10亿辆,增长至2020 年的20亿辆。 C40报告还强调了建筑业能源消 耗量的影响,建筑业占C40城市碳排 放量的45%。 有证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城市 对此极为重视,而不仅仅像以前一样 限于建筑。例如,圣保罗在两个垃圾 填埋场建造了以沼气为燃料的热电 厂,约翰尼斯堡和华沙以及其他许多 城市均设定了减少废物和二氧化碳排 放量的明确目标。 例如,曼谷正在打造危险天气 和污染风险的早期预警系统,纽约则 致力于通过绿色屋顶和种植计划更好 地管理雨水,并为应对城市内涝做好 准备。 同时,亚的斯亚贝巴正通过植

全球现有城镇取得的进步鼓舞 了许多开发商和政府当局,他们开始 设想一个零碳未来,至少是设想一个 经济发展不受环境影响的未来。 显然,一切从零出发,以低碳 理念设计每一座建筑、每一项基础设 施及其组成部分,以及废物管理系 统,可令我们更轻易地实现最终目 标。 以赫尔辛基为例。芬兰创新基 金Sitra正与奥雅纳及开发合作伙伴 SRV与VVO合作,在杰特卡萨利建 造一个总投资6000万欧元的低碳住宅 和商业建筑群,杰特卡萨利是赫尔辛 基西部的一个著名的货运港口。

“毫无疑问,全球必须转 变为一个低碳经济共同体,并 在环境限制的范围内生活。” 大卫 • 辛格里顿,奥雅纳 Sitra的战略设计总监马可 • 斯坦 伯格(Marco Steinberg)说:“我们 的设计方法是使社区在未来10年内实 现碳排放的负增长。”

全球性方法 如果全球继续以诸如中国、巴 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大型新兴经 济体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这些国家 需要承担与全球其他国家合作来处理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使命。 首先,以绿色工程和技术进行 快速修复作为弥补是不够的。如果我 们重视气候变化的威胁,规划者、建 筑师、工程师、开发商、利益相关 方和各级政府均需要了解社区、企业

哥本哈根走在前列 丹麦的哥本哈根最近公 布了一份名为《哥本哈根: 可持续城市的解决方案》的 重要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 该市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对 城市港口进行清洁,达到可 配备娱乐性游泳池的水平, 提高幸福程度,推动旅游 业,处理不断提高的用水需 求,创造可持续的一体化交 通网络,使用风能(该市仅 将其不超过2%的废物运至 垃圾填埋场,大部分废物则 用于产生热能),以及更有 效地供暖和制冷,目前,该 市97%的建筑物可相互连通 共享一个区域性供热系统, 如此可将碳排放量减少1/3以 上。 此次研究的目标是通过 阐述实现绿色增长的方法, 鼓励其他城市效仿哥本哈根 的做法。哥本哈根市长弗兰 克•杰森说:“人们认为, 环境友好型发展会限制经济 增长,但事实恰恰相反。实 际上,绿色增长能够促进经 济增长,同时提高生活质 量。” 与整个生态系统的互动方式。这就意 味着以一种历史性的方式看待所有关 联,从能源到交通模式,到抗洪能 力,再到健康和福祉等等,所有这些 因素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 其次,我们需要找到解决方 案,将所有变量纳入生态城市设计 中,并且,在我们考虑企业需求、风 险及社会和文化参数时,将低碳目标 融入我们的思维之中。 最后,我们要有愿景、领导力 和想象力,努力实现我们的希望,让 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和我们的后代 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一个低碳 的未来。 ■ (简丽佳 译)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31


最佳实践

可再生能源

印度塔那市开拓太阳能应用 India pioneers use of solar power in city of Thane 地方能源治理在城市基础设施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全世界大多数城市的 议事日程中,能源规划和地方能源治理尚处于缺失状态。在这里,杜伦大学能源研究院地理系的Andrés Luque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印度孟买郊外的塔那,它向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那是孟买的8座卫星城之一,人 口大约200万。由于邻近孟买,该 市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一个快速扩 张的过程。爆炸式的城市扩张始于20 世纪80年代,当时,塔那的人口刚过40 万。 现在,塔那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 市之一。当地的政治家和公共部门官员 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应对 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提供足够的基 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为此,塔那市政公司(TMC)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为整个城市探寻可再 生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过去的10年里,该公司尝试将几个 全新的能源方案应用到公共建筑(如 剧院和医院)领域。2005年,当地立法 机构颁布了一个建筑细则,强制所有 新建的公共建筑和私人楼宇使用太阳 能热水器。2009年,塔那率先加入印度 太阳能城市规划,并承诺在未来的5年 中,将整个城市的能耗降低10%。 印度规划委员会认为,印度的发 电量在未来的20年中必须增加5倍以 上,才能在满足整个国家能源需求的 同时,保证年GDP增长率达到8%。

塔那地方政府承诺,在未来5年内,将整个城市的能源使用量减少10%。 图片©Andrés Luque

32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创新:公共服务利用可再生能源 在实施过程中,塔那市政公司积 极推广各种中小型能源创新项目,例如


可再生能源 安装太阳能路灯、城市医院使用太阳 能热水器、城市主要公共礼堂中使用 蓄热器等,甚至还为市政办公室安装了 一个5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该 市 在 一所主 要 的公立 医 院 Chatrapati Shivaji Maharaj 安装了太阳 能抛物面聚光装置,利用太阳能发电, 维持空调系统运转,这是一项创新措 施。医院屋顶上安装了90多台槽式太 阳能发电设备,为楼内空调供电。 由于医院仅需 要在白天为手术 室和其他敏感区的空调系统供电,因 此,太阳能发电系统很符合这一具体要

部门合作伙伴则承诺提供技术支持。 项目在交付使用并经过测试及第 三方验证后,才会向私营合作伙伴支付 费用。此外,私营合作伙伴的职责还包 括为期5年的设备维护,这样,其责任 和义务得到了延伸。通过该方法,塔那 市政公司可成功地将风险化解并进行 有效控制。

扩大规模:强制使用太阳能热水系 统 2005年,塔那成为印度首批制定 建筑细则的城市之一,细则规定所有

最佳实践

每年即可为该市节约500MW能源支 出,折合电费近5万美元。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实际应 用中,安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经常出现 低价、低质以及尺寸不合格等问题。太 阳能至今仍被视为一种新兴技术,马 哈拉施特拉邦太阳能行业的龙头企业 担心,塔那对太阳能热水器的强制安 装规定会导致不合格产品大量涌入市 场,这将损害该技术的声誉。

能源规划 能源使用效率和可 再 生能源可 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和能源安全效 益,但在地方的议事日程中,相关政策 的实施仍然不受重视。一方面,地方当 局的职权范围通常不包括能源方面的 决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往往会关注 更具紧迫性的城市需求,比如供水、卫 生、防洪、垃圾收集和交通运输等。 市政公司正计划利用所提供的资 金建设一个公共能源信息和资源中心: 太阳能城市办公室。希望借此提高公 众的能源意识,与最终用户进行沟通, 帮助他们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

当地能源治理

一项法规强制规定,所有新建楼宇必须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求。

当地政府带头 也许,上述能源创新实例中最值 得我们关注的是:该模范带头作用来 自于当地政府,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私 营部门、地区或国家级能源机构。 与其他创新一样,该实践也存在 着一定的风险。但是,节能办公室(该 市的能效部门)说服当地立法机构为 这一能源创新提供资金。 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 能源开发署为其提供了后续资金,私营

图片©Andres Luque

新建楼宇都要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虽然印度政府很早就建议采纳这样的 地方政策,但真正实施的城市却寥寥 无几。在塔那,如果建筑方无法证明建 筑已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就无法获 得最终的入住许可。在这方面,塔那是 一个特例。如今,在塔那这个不断扩张 的城市中,建筑屋顶上处处可见太阳 能热水系统,它已成为该市的独特风 景。 塔那在太阳能热水系统方面采取 强制政策所达到的效果是成功的。仅 公共医院使用太阳能热水一项工程,

塔那的经验表明,在地方层面采 取能源治 理行 动有多种多样的可能 性。这也意味着地方政府在资源有限 的环境中将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从当地角度看,节能、可再生能源 技术和低碳转型已被赋予了全新的意 义。 ■ 致谢:感谢国际地方环境理 事会-南非分会(ICLEI-SA)、塔那 市政公司以及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太 阳能行业对本研究提供的支持。撰 写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英 国杜伦能源研究院和杜伦大学地 理系的资助。 (赵萍萍 译) 人类居住 2011年 第 3-4 期

33


全球聚焦

非 洲

从草舍到雅居:联合国人居署 为达尔富尔移民建设新家 From grass to grace: UN-HABITAT builds new homes for Darfur migrants 联合国人居署信息服务科特约撰稿人Tom Osanjo最近访问了一个为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流离失所人员 实施的新建住房项目。他发回了有关联合国人居署实地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一间新的教室为萨卡利定居点灾民带来希望

世界上任何有冲突的地方都会有最 脆弱的受害者。 这些灾民在非洲最严重的冲突中 流离失所,他们占据了非洲撒哈拉沙 漠南部边缘的一个炽热的角落—南 达尔富尔省会尼亚拉相邻的萨卡利。 如今,该定居点已成为大约4000人的 家。 这些居民最初曾逃往同样位于尼 亚拉相邻地区的卡尔马定居点,但随 后发生的冲突迫使他们再次逃亡,最

34

照片©联合国人居署 / 汤姆 • 欧萨玖

后在萨卡利定居。

联合国人居署介入 在此紧要关头,联合国人居署赶 到定居点,为流离失所人员搭建了6座 安置房,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告诉其如 何将定居点建设得更好。 随后,联合国人居署与联合国难 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UNHCR)达 成协议,对定居点的居住条件进行改 善。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两 大 机 构 共同启动了一 个 培训 项目,指导居民利用固化土坯砖技术 (SSB)搭建低成本住房。采用固化土 坯砖技术之后,人们无需再砍树烧砖, 这将有利于保护这一地区越来越受气 候变化威胁的环境。 该项目鼓励现有居民共同参与为 流离失所同胞搭建住房,而这些流离 失所者也幸运地成为了该项目的首批 受益人。 当地女子小学的一组教室也随之 建立起来。考虑到居民的健康状况,居 住点内还设立了诊所。萨卡利大酋长穆 罕默德 • 莱恩(Mohamed Lein)说,该 项目见证了他的人民从先前的草舍到 现在的新居的过程。 据酋长说,经过培训,萨卡利定居 点内866户家庭以各种方式参与搭建第 一批的6座房子。该项目将居民们紧紧 联系到了一起。 “我亲眼见证了我的人民同心协 力搭建住房,他们之间的凝聚力正不 断加强,这非常鼓舞人心。”他说。对 酋长而言,年轻人在固化土坯砖建造 项目中受到的教育至关重要。 除女子小学外,莱恩酋长呼吁建 造更多的教室,让尽可能多的年轻人 上学。在与定居点其他家长的交谈中, 我们发现,给孩子的人生提供更好的 机会似乎是所有家长共同的愿望。不 管是在巴黎、罗马、波哥大还是萨卡 利,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的人生有更 好的开端。 以该 定 居点 内 的另 一 位 受 益 者 —— 寡 妇 玛 丽 亚 姆 • 亚 伯 拉 罕


非 洲 玛丽亚姆和哈利夫表示,希望有 人能帮助他们做些小本生意,以此来 维持生计。 “属于自己的生意会让我更 加自信,我相信我和家人的生活水平 会得到提高。” 透过墨镜,哈利夫充 满了信心。

安置房项目

穆罕默德 • 莱恩 照片©联合国人居署/汤姆 • 欧萨玖

(Mariam Ibrahim)为例,这位10个孩 子的母亲的最大梦想是孩子们能够完 成学业,进而改善自身生活。她说,新 建教室和住房为她的孩子提供了一个 良好的受教育平台。 这位55岁的母亲说: “这个房子有 更多的房间,所以,孩子们能够更加专 心地学习。我期望他们能够表现出色, 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至关重要 的。” 另一位受益者哈利夫 • 穆罕默德 (Khalifa Mohammed)也表达了相似 的观点。这位6个孩子的父亲是个盲 人,他不希望孩子们像他那样靠祈祷 度日。 “恢复基础教育后不久我就失明 了,许多事都不能做。这次有机会获得 住房,我心中只有感激。我现在最渴望 的是让我的孩子完成学业。”

萨卡利定居点的新学校

联合国人居署的这个项目得到了 包括联合国高级官员在内的多方赞许, 认为它在满足住房需求方面起到了带 头作用。 联合国副秘书长紧急救灾协调员 阿莫斯(Valerie Amos)对该项目赞赏 有加。南达尔富尔省政府以及人居署 姊妹机构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 事处(UNHCR)的官员们也对该项目 赞许不已。 副秘书长阿莫斯近期访问了该定 居点,在一次讨论中强调了为流离失所 人员找到持久的解决方法的重要性。 她说,每个人都有权重返家园,或 定居在他们选择的条件适宜的地方, 人身安全和社区治安都需要保障。 “哪个地方有人道主义需求,哪 个地方的政府不能提供居民所需的 支持,人道主义工作者就会出现在哪 里。”阿莫斯说, “如果流离失所人员 不想回到家乡的话,我们要帮助他们融 入现在的社区,并支持他们开展可以 维持生计的活动。”

照片©联合国人居署/汤姆 • 欧萨玖

全球聚焦

南达尔富尔 规划部高级工程师 Eltayib Abdelrahman及国家住房项目 主任Mansour Abdallah Yahya也对该 项目表示满意。 Abdelrahaman在尼亚拉时曾接 受过我们的采访,他在采访中说道: “固化土坯砖物美价廉,这种技术特 别适合我们的情况。我们对已经取得 的进步感到十分高兴。” Yahya说: “当我们帮助国内流离 失所人员寻找一种低成本技术,以便 重新安置的时候,联合国人居署向我 们提供固化土坯砖技术,我们完全接 受它。”

不需要砍树 固化土坯砖相对于烧制的砖块而 言,其优势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比如, 用烧制的砖建造一间标准的4米 × 4 米的房屋,需要砍掉14棵已成材的树 木用来烧窑,而利用固化土坯砖技术 则无需砍树。 考虑到达尔富尔地区不断出现的 森林砍伐问题,以及国内流离失所人 员数量不断增加,这种技术对环境的 贡献将是巨大的。 当地的实际受益者对此也充满了 热情。Al-surrah Awad就是一个例子。 这位寡居的老人是众多受益者之 一,他们是从萨拉玛城内的非正式住 区迁至40千米外的阿尔-拉希德(Al Rasheed)的。Al-surrah Awad搬离了原 来居住的棚舍,现在拥有两个房间和 一条外廊,筑有围墙的院子里还可以 搭建一个蹲坑厕所。 “我本来已经绝望了,以为自己将 要在贫民窟中度过余生,但是现在,我 却生活在自己梦想中的房子里。”她边 说边搂着自己的两个外孙女——7岁的 Zubar和4岁的Mashaar。 联合国人居署外勤官员Emmanuel Uwurukundo说,该署正在其管理的难 民营中(特别是在邻国乍得)探索可以 效仿的方法。 他说: “我们想让政府官员们认识 到,这种技术在满足难民住区需求方 面所具有的潜力。” 最后这段话来自于部落最高酋长 穆罕默德•莱恩: “这是一次从草棚到 新居的变迁。我们真的很感激,因为 目前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尊严。我相 信,这才是人类应有的生活。” ■ (段伟建 译) 人类居住 2011 第 3-4 期

35


全球聚焦

北极地区

北极土著人面临适应问题带来的新挑战 Adaptation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Arctic 北极曾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遥远世界。即使有人想到它,也是把它视为一片酷寒的不毛之地,一块难 以想象地荒蛮和原始之地。然而,位于挪威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UNEP/GRID)阿伦 达尔极地中心的气候变化高级顾问John Crump却写到,近3万年来,持续不断的人流经过北极,各种各样 的文化被带到这里,人们来到北极并在此定居,这块大陆就是他们的家园。

北极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尽管居住在北极的人们已学会适应 不断变化的气候,但快速多变的 气候仍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日益艰难,气 候变化对当地社区及其文化也产生了

36

巨大的影响。 由于很多土著人仍然依靠环境获 取食物,因此,气候引发的变化不仅会 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健康,还会影响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到复杂的食物共享体系,而这正是许 多土著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北极地区土著人通常是指传统意 义上的猎人、牧民、渔民和采摘者,他 们会追随季节的周期性变化脚步,在 北极的陆地、海洋和冰面上迁徙。 在整个北极地区,各国政府均对 土著人展开了同化工作,并要求他们 以多种方式适应这种同化。尽管被重 新安置到住区中,土著人还是努力保持 着与土地和环境之间的强大联系,正 是这种关系世世代代滋养着他们的文 化。 整个北极地区的重新安置工作大 部分是在20世纪中叶进行的。重新安 置的原因各不相同,例如在加拿大,重 新安置是为了便于对教育和福利等政 府服务项目进行管理;而在前苏联,则 是为了推动工业化发展。 的确,土著文化并没有随着时间 流逝而冻结,但是他们已经适应很多 变化,从使用新工具、新服装、接受新 的食品和技术,到生活在社区之中。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因纽特人活 动家Sheila Watt-Cloutier曾指出:事实 上,几个世纪以来,北极土著一直都在 适应外界变化。但同时她也认为,气候 变化给人们的适应能力带来了新的挑 战。


北极地区

全球聚焦

气候变化是对适应性的新挑战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员会(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显示:北 极是世界上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 区之一。 报告还指出,在整个北极地区, “强有力的证据显示,气候变化正在对 陆地、淡水物种、种群以及生态系统产 生影响。”这份报告所包含的调查结果 也印证了2004/2005年北极气候影响评 估报告(ACIA)的内容。 ACIA是第一份关于北极地区的 区域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北极地表 气温 上升的速度是全 球平均速度的 两倍。大范围的冰山和海冰融化恰恰 支持了这一结论。自ACIA报告问世以 来,海冰融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北极地区快速的气候变化,对于 植被带以及动物物种的多样性、生存 范围和活动分布也产生了影响。此外, 气候变化还可能破坏交通和其它基础 设施,并直接影响到土著人的生活。与 此同时,气候变化对于当地食物供应的 威胁将影响土著人以当地资源为基础 的经济、食物共享模式以及文化和社 会认同。 在很多地方,由于冰层变薄,导致 土著人的出行、狩猎和收获变得愈加 困难。 尽管程度各有不同,但北极地区 各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这里的适应需 求。 但是,有关人士认为,在整体气候 战略设计中,最为关键的角色应该是 地区和当地的政府和规划者。另外,若 要获得高效的行动成果,还需要决策 者、企业代表、学者、民间团体和普通 民众在地方、区域和联邦等不同管理 层面上展开合作。 只有通过这种开放、包容和协调 一致的行动,居住在北极的人们才能 适应他们在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气候 变化挑战。 ■

阿拉斯加州 (美国)

俄罗斯

加拿大

格陵兰岛 (丹麦)

挪威 芬兰 冰岛

法罗群岛 (丹麦)

瑞典 土著人

非土著人

资料来源:北极污染问题——北极环境状况报告。斯蒂芬森北极研究所,2004年。 北极人类发展报告。图形设计:Hugo Ahlenius, UNEP/GRID-Arendal

北极地区面积约为4000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地表面积的8%。但这里的 人口只有400万,其中很多是几千年来在此生息繁衍的土著人。俄罗斯北部人口 最多,约200万人,其中,土著人约25万人,其次人口较多的地区是斯堪的纳维 亚和阿拉斯加。格陵兰的人口中大部分(88%)为因纽特人。加拿大北极区约 半数人口是因纽特人、第一民族和梅蒂人。在挪威、芬兰和瑞典,萨米人占人口 的5%。在俄罗斯,土著人的比例则更少,44个不同民族的土著人口数量不到总 人口的4%。2004年,北极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北极总人口中,约2/3生活在可容 纳5000人或更多居民的“较大”住区中。但各地的具体比例差别很大,俄罗斯达 到80%,加拿大北极区只有40%,而格陵兰为1/3。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是安克 雷奇,人口为26万(占该州人口总数的40%)。在俄罗斯,有9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 万,人口总计大约100万(占该地区人口的49.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拿 大北极区只有三个小型城市,其中最大的是育空的怀特霍斯市(19,000人)。格 陵兰首府努克的人口则只有15,000人。目前,在整个北极地区出现了向较大居住 中心迁移的趋势,这一进程已经延续了数十年。在加拿大北极区,只有11%的人 居住在居民数量为100~499人的住区之中。在俄罗斯,这个比例则低于1%。

(赵萍萍 译)

人类居住 2011 第 3-4 期

37


全球聚焦

亚太地区

胡志明市面临洪水风险 Ho Chi Minh City confronts risk of flooding 德国科特布斯勃兰登堡工业大学的Harry Storch和Nigel K. Downes在一本书中写道, 气候变化造成的 威胁不仅会影响亚洲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的性质,还可能对其宜居程度及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胡志明市有8000千米的河道网络面临洪水威胁

38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照片 © eschu1952


亚太地区

全球聚焦

志明市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东北 侧,西贡河沿岸,距中国南海60 千米。该市是越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的城市,约有720万人(2009年数字)。 然而,如果加上约200万非居住 性和季节性流动人口,实际数字很可 能超过900万。这座发展中的特大城市 目前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至于 官方预测,到2020年,该市人口将达到 1000万人左右。 这 座城市已 迅 速向以往曾为湿 地的近郊扩张,城市化的主要代价是 牺牲城市的绿色空间和宝贵的自然区 域。该市有一个总长约8000千米的河 道网络,这些水道受半日潮汐的影响, 在季风季节顶峰的9月和10月达到高 潮,许多居民区因此遭受洪灾。但是, 由于城市快速发展,洪水泛滥的规模 也在不断变化。 一项规划评估结果表明,实际建 成区的很大一 部 分已经面临洪水威 胁。在整个胡志明市,约160平方千米 (为目前500平方千米总建成区面积的 32%)正面临着当前高于平均海拔1.5 米的最大潮汐的威胁。 最容易遭受洪水泛滥侵害的大部 分地区是最近10年在低洼地区开发的 项目。如果城市发展维持现有规模,由 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将使受 洪灾威胁的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30平 方千米(为现今建成区面积的45%)。 如果按照2010~2025年土地利用 规划进行开发,总建成区面积将增加 到750平方千米(增加50%),建成区受 洪灾威胁的面积将会增加一倍。 城市化与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 上升一米)的综合效应可使受洪灾威 胁的面积急剧扩大,达到450平方千 米。到2025年,受潮汐导致的洪灾威胁 的面积将为目前的三倍。 胡志明市目前 的发 展 战略重点 始于2000年开发项目,即朝东南方向 的海上发展,进入地势较低的风险多

快速城市化意味着胡志明市的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000万。

照片©xenin

越南海平面上升情况预测(厘米) IPCC 排放情景

2020

2030

2040

2050

2060

2070

2080

2090

A1F1情景*

11.6

17.3

24.4

33.4

44.4

57.1

71.1

86.1 101.7

发地区。这一发展主要得益于南部芽 皮(Nha Be)区协福港(Hiep Phuoc port)项目的发展。目的是将港口活动 移至海上,以便容纳更大的集装箱船, 并且为旧港口区改造创造空间。 然而,低洼湿地的退化将会增加, 并且将导致硬景观特征增加,水利空 间,包括自然滞洪区和蓄洪区将减少, 最终将大大加剧地表洪水风险。为了 有效地吸纳和适应未来风险的气候及 非气候驱动效应,这些新的开发项目将 面临巨大的挑战。 未来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洪水威胁 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例如胡志明 市这类快速发展的城市,这些现象已 经强调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把气候变化 因素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战 略和洪水风险管理中。 任何延误制定有效的适应战略并

2100

将其融入空间规划体系的行为,将不 可避免地造成全市性的、区域性的、甚 至是全国性的经济影响。 ■ *关于A1F1情景(化石燃料密集型情 景)的具体设定可参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 门委员会(IPCC)2000年发布的《排放情 景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本文是根据“胡志明市适 应气候变化综合性城市与环境 规划”研究结果撰写的,这项 研究是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 “未来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计划的一部分。 (吕卫国 译)

人类居住 2011 第 3-4 期

39


全球聚焦

亚太地区:新闻和项目综述

住房

能 源

日本的新型智能城镇 松下公司正在与8家私营部门旗下 的公司进行合作,在日本藤泽市的一个 项目中建造一座创新的、可持续的智能 城镇。1000户家庭将安装高效节能的太 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所采用的太阳能 发电系统将是世界首创的。藤泽市的可 持续智能城镇(藤泽SST)建设预计在 2014年3月底完工。.

环境 新加坡将成为“花园城市” 新加坡推出了一项更为环保的10 年发展规划,树木和植物将渗透到城市 生活的各个角落。在2011年国庆节集会 上,李显龙总理谈到建设“花园城市” 的目标。新加坡的愿景包括三个内容: 广泛绿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强烈的 社区归属感。尽管城市化进程不断向 前,该市一直在稳步增加绿色空间。相 比之下,1986年,新加坡绿化面积约 占总面积的36%,但近期的卫星图片显 示,新加坡近一半的面积已实现绿色覆 盖(2007年达到47%)。

城市发展 新发布的联合国人居署亚洲城市报 告

700万美元计划用于悉尼市建筑物的改造 悉尼市长克劳佛 • 摩尔(Clover Moore)透露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新计划, 将对主要公共建筑的能源和供水系统进行翻新改造,目的是节约能源,减少 碳排放。该项目将耗资690万澳元(约合737万美元),但最终将为该市减少 的能源开支预计为每年130万澳元。 “利用节能和节水技术对市区建筑进行翻新改造,将极大地减少我们的 能源开支。事实上,该项目将在6年内收回投资。”克劳佛市长表示,“改造 后的建筑每年可减少7000吨碳排放,城市总减排量将从6.8%增加到19.9%, 到2030年,悉尼市将顺利实现70%的目标(以2006年水平为基准)。” 包括市政厅在内的46栋建筑将进行翻新改造。改造工程包括采用高效节 能的照明、空调和供暖设施,利用计算机监控的集中式电源管理系统,以及 用于水泵、风扇、灯光的变频调压单元。水龙头、淋浴设备、水箱也将安装 节水设备。 每年节省的能源相当于1000户家庭的能耗——750万千瓦时(kWh), 可节省84万澳元(约合89.7036万美元)。每年的用水量将大幅减少61,360千 升,可节省20万澳元(约合21.358万美元)。维护费用也将减少。 城市节能专家艾伦 • 琼斯(Allan Jones)说:“本项目表明了当地政府在 快速、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中可能达到的目标”。 Origin Energy Systems公司通过投标赢得了该项目。为确保实现目标,承 建商必须保证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节能与节水的成效将被独立审核标。

最新的联合国人居署报告《2010/11 亚洲城市状况》对亚洲城市所面临问题 和挑战进行了新的阐述。报告突出了人 口不同的国家的创新做法,并得出了实 现可持续人类住区是可以达到的目标的 结论。联合国人居署在报告中概括说明 了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公共机 构与私营机构、志愿者团体进行合作的 必要性,并强调了有关贫困、不平等、 环境、气候变化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关 键问题。该报告可以从联合国人居署网 站下载。

信息和通讯技术 新加坡制定城市IT解决方案 在新加坡管理大学(SMU)的协 助下,未来城市发展可以IT为支柱, 实现一体化城市管理。SMU和IT服 务 公 司 —— 塔 塔 咨 询 服 务 公 司 ( Ta t a Consultancy)的专家正在使用云计算技 术和专业知识创建交互式的iCities,这将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新技术将特别适 用于快速发展经济体,如中国和印度, 将为医疗保健、教育、交通和其他服务 提供基于云计算的IT服务解决方案。

40

悉尼预计每年将减少能源支出130万澳元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照片©悉尼市


亚太地区:新闻和项目综述

全球聚焦 能 源

日本地震后的成功节能 为了消除今年日本东部地震后停 电事故的影响,神奈川县发起 “节电挑 战”活动,呼吁各级政府、企业和家庭 尽量减少用电。目标是与前一年的同一 天相比,将能耗降低15%。活动要求住 宅将空调温度提高到28℃或使用风扇, 工厂的灯全部关闭,居民利用公共设 施。这项活动实现了能源使用减少13.4% 的目标(而县政府办公建筑则减少了 20.5%)。这一节电努力将会持续下去。

运 输 基里巴斯总统汤安诺(Anote Tong)

照片©联合国

气候变化 联合国秘书长就气候变化对太平洋岛屿的威胁发出警告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基里巴斯总统汤安诺(Anote Tong)共同强调, 气候变化将对岛国居民和范围更大的太平洋地区居民的生计、安全和生存产 生严重威胁,并表示,这种现象正在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两位领导人重申了采取紧急国际行动,减少有害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 性,强调了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资金和资助关键性计划落实的必要性, 这些计划将解决气候变化对脆弱的岛屿国家(SID)社区的影响。 汤安诺总统对联合国秘书长访问基里巴斯表示感谢。在访问期间,潘基 文秘书长注意到,基里巴斯采取的措施,包括在红树林管理、主要生物多样 性保护计划(如凤凰群岛保护区)、水资源管理,以及加强沿海地区恢复能 力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联合国秘书长十分认可基里巴斯所采取的行动的价值。其中包括基里巴 斯在去年11月组织的塔拉瓦气候变化会议,该会议是在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 大会之前召开的。 两位领导人与年轻的岛民在Stewart Causeway的海滩上一起种植红树,帮 助保护该地区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红树林是保护海岸环境最经济、最 可靠的方法之一。 “红树林的种植可能看起来很简单,而且,看上去数量也不是很多,” 潘基文先生说,“但它对当地经济很有帮助。它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一些收 入。红树林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如果我们善待自然,我们共同拥有的地 球环境就会更加宜居,更具可持续性,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基里巴斯形容为气候变化“前沿的前沿”。他 说:“我已经亲眼看到正在影响居民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威胁,当地居民,特 别是青年人,正在担心他们的未来。我敦促世界各国领导人现在就采取行 动。越来越具破坏力的潮汐表明,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看到村庄和道路被 大浪淹没,我感到很痛心。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行动,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 的。”

广州公交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大幅度 减少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的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广州22.5千米的 快速公交系统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量86,000吨。这条快速公交走廊于2010年 启用,目的是减轻该市最繁忙道路之一 的拥堵状况。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在 快速公交系统启用前开始收集数据。公 交车已使沿该走廊的自驾车和乘车人出 行效率有了提高,在时间方面分别减少 了20%和29%。该项目还包括一个自行车 共享方案。自启动以来,骑车人的数量 增加了50%。

城市发展 上海计划建7座新的卫星城市 上海计划停止中心城区的发展, 将在郊区建7座新的卫星城市。今年 夏天,上海市公布了最新的5年规划 (2011~2015年),重点是避免中心城 区的拥挤状况。新城将容纳加工和制造 类企业,以及新兴产业。7座新城将兴建 学校、医院和文化中心吸引居民,并发 展与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的相互链接。

城市发展 中国复制奥地利小镇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 遗产的奥地利哈尔施塔特村(Hallstatt ) 可能在中国以相同的形式重建。来自中 国一家国有企业的一个秘密小组已经在 这个阿尔卑斯山的村庄里待了数月,测 量建筑物并拍照,以便在香港附近完整 地克隆这个村子。当一名中国房客在一 家400年老店向客栈主人展示草图时,消 息才被曝光。

( 吕卫国 译 ) 人类居住 2011 第 3-4 期

41


全球聚焦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墨西哥城环境恶化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Mexico City

西哥城水处理系统的发展特点 是无法应对洪水和干旱灾害。该 市的地下水资源被长期过度开采,每 秒钟开采量达到19.1~22.2立方米,两 个主要供水流域莱尔马河(Lerma)和 库兹马拉河(Cutzamala)也存在同样 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全球变暖因素, 预计2005~2030年期间,墨西哥城人 口将增加17.5%,而可用的水资源在 2007~2030年期间将减少11.2%。如无 意外情况发生,气候变暖将直接导致 该地区降雨量减少,情况将变得更加 严峻。那些在旱季或墨西哥城发生旱 灾时就已经面临经常性供水短缺问题 的用户将尤其受到影响。举例来说, 在1980~2006年期间,81.2%受旱灾影 响的人口居住在墨西哥城较为贫困的 Netzahualcoyot地区。 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将带来两方面 的影响:一是水资源可利用量(短缺) 问题;气候变化可能造成水资源可利 用量发生变化,用水户(尤其是已经面 临短缺的贫困区域)面对这种变化将 变得十分脆弱。二是地下水位持续下 降,长年累月的过度开采已造成地质 沉降(在很多地方,这种现象一直在持 续);沉降侵蚀了建筑地基和城市基础 设施,使这些地区居民面对强震和强 降雨等灾难时变得更加脆弱。 ■ 资料来源:Romero Lankao, 2010年

那些在旱季或墨西哥城发生 旱灾时就已经面临经常性供水短 缺问题的用户将尤其受到影响。 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墨西哥城正面临着一场水危机。

42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图片 © NYN-WSW

(赵萍萍 译)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全球聚焦

巴西圣保罗市污染治理 Fighting pollution in São Paulo, Brazil

圣保罗市排放物的75%来自于能源消耗。

保罗大都市地区有1800万人口, 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地区。该市是 国民经济的主要策源地,2003年,巴 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30亿美 元;服务业是该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 动者,占GDP的62.5%。其次是工业, 占GDP的20.6%。2005年,圣保罗市编 制了综合性温室气体(GHG)排放量 清单。清单显示,在城市总排放量中, 能源消耗导致的排放量比例超过3/4, 其中,约2/3来自柴油和汽油,11%来自 发电。城市交通在GHG排放中所占比 例仍然较低,这是由于政府的强制规 定,大部分私家车均使用乙醇(23%) 和汽油(77%)的混合燃料。同样,由 于该市主要依靠水力发电,发电厂的

图片©TREVISAN

排放量也很低。固体垃圾处理占城市 排放量的近1/4,二氧化碳当量为370万 吨。但是,2012年之前,在Bandeirantes 和Sao Jaos垃圾填埋场开展的“清洁发 展机制” (CDM)项目将实现二氧化碳 当量减少1100万吨,这几乎完全消除 了固体垃圾在该市排放量中所占的比 例。该市的人均排放量很低,2003年的 数据为每年大约1.5吨,而巴西全国的 平均值为8.2吨(1994年数据)。尽管如 此,随着减少全球GHG排放量变得日 益重要,中等收入国家需要逐步确认 其减排潜力,并且付之行动。我们必须 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圣保罗市人 口占巴西总人口的6.8%,但其GHG排 放量却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巴西大部

分的GHG排放来自于农业、土地利用 变化和林业。比如在毁林方面,由于毁 林严重,导致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 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3.1%。而由于牲畜 群的规模较小,整个农业排放的二氧 化碳和甲烷仅占全国排放量的16.5%。 对于圣 保罗这样的极端城市化 地区 来说,来自这些方面的排放量微不足 道。 ■ 资料来源:D ubeu x 和La Rovere,2010 年; La Rovere等 2005年;巴西科学技术 部 (Ministerio da Ciencia e Tecnologia), 2004年 (赵萍萍 译)

人类居住 2011 第 3-4 期

43


全球聚焦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新闻和项目综述

世界人居日 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将主办世界人 居日庆典 墨西哥社会发展部(SEDESOL)部 长埃利韦托 • 费利克斯 • 格拉(Heriberto Félix Guerra)宣布,阿瓜斯卡连特斯将 主办今年的世界人居日庆典。他是在一 个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一决定的。出席 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墨西哥社会发展部副 部长萨拉 • 托佩尔森(Sara Toppelson) 女士、阿瓜斯卡连特斯州州长路易斯 • 阿 尔曼多 • 雷诺索 • 费马特(Luis Armando Reynoso Femat)、联合国驻墨西哥协 调员马格迪 • 马丁内斯-索利曼(Magdy Martinez-Soliman),以及来自外交部、 社会发展部和联合国人居署的其他官 员。马丁内斯-索利曼对阿瓜斯连卡特斯 举办世界人居日庆典表示欢迎。阿瓜斯 连卡特斯市在城市规划中率先实施了气 候适应和缓解战略。

能 源 美洲开发银行(IDB)支持在乌拉圭 进行可再生能源投资 美洲开发银行(IDB)已批准提供 2亿美元的贷款给乌拉圭Montes del Plata Group下属的两家公司Celulosa y Energia Punta Pereira S.A.和Zona Franca Punta Pereira S.A。贷款提供的资金将用于建 设和运营一个生产桉木纸浆和发电的工 厂,满足更高的环境和社会标准,为乌 拉圭可再生森林资产增值。

城市发展 联合国人居署在古巴启动首个国家项目 古巴外贸部副部长奥兰多 • 埃尔南德斯(Orlando Hernández Guillen)先 生和联合国人居署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办事处主任阿兰 • 格里马尔(Alain Grimard)先生宣布,在古巴启动一个总额为250万美元的国家项目,从2011 年到2013年,为期两年。 该项目主要包含三个工作领域:城市治理和气候变化,城市基础设施、 基本服务和环境,以及对住房部门提供支持。根据国家项目制定的优先发展 次序,联合国人居署开始执行两个项目,由西班牙国际发展合作机构、瑞士 发展与合作机构和哥伦比亚非政府组织“还政于民”(Volver a la Gente)出 资,总预算高达57万美元。 两个项目的内容包括古巴三省的系统化住房重建以及与哥伦比亚的南南 合作,项目旨在提高公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推进7个城市降低风险的进 程。 此外,联合国人居署还将与外贸部、国家住房协会、物理规划协会、各 城市的政府机构共同执行一个振兴计划,对住房政策改善提供支持。该项目 遵循古巴第六届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讨论的古巴最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方 针。 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对住房部门实施一定程度的私有化提出支持,包括 在住房所有权和建筑材料等方面。会后,联合国人居署将率先与国家机构展 开突破性技术合作,包含拟定住房概略,开展交流和专业化研究,开发体制 和金融监督策略,在全国范围推广示范项目。

环境保护 东加勒比海国家保护脆弱的海洋生态 系统 世界银行批准全球环境基金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拨款875 万美元,以保证东加勒比海脆弱的海洋 生态系统得到长期的保护和可持续管 理,包括对10多万公顷海洋栖息地的保 护。东加勒比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融资 和管理项目将建立信托基金,为保护生 物多样性提供稳定且可靠的资金来源。

水和卫生 西班牙向洪都拉斯捐赠2500万美元 洪都拉斯将收到来自西班牙“拉 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供水和卫生合作基 金”2500万美元的赠款,用于扩大和改 善人口不超过2000人的农村社区饮用 水和卫生服务。该计划将由洪都拉斯 国家供水和卫生机构SANAA实施,将 向13,700个家庭提供新的供水管道,为 15,900个家庭提供单独的卫生设施解决方 案,为2200个家庭改造饮用水系统。

44

古巴项目将提高公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照片 © 联合国人居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新闻和项目综述

全球聚焦 教 育

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哥伦比亚100 万儿童受益 世界银行已同意在哥伦比亚实施一 项新的合作战略,帮助该国强化经济改 革,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各部门的 发展,该项目旨在通过努力,达到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标准。此 次合作将使120万贫困儿童受益,他们从 2014年起将接受早期教育。方案还将有 助于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国家政策。

安 全 联合国人居署致力于改善拉丁美洲城 市安全

拉克尔 • 罗尔尼克女士在太子港的红地毯(Tapis Rouge)难民营

照片©联合国人居署

移 民 联合国呼吁海地结束强制驱逐 联合国适当住房问题特别报告员拉克尔 • 罗尔尼克(Raquel Rolnik)紧急 呼吁,海地应当立即停止对地震灾民的一切强制驱逐行动。罗尔尼克女士访 问该国地震幸存者居住的难民营时说,进行强制驱逐而不提供适当的替代住 房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 罗尔尼克说:“急需迅速进行重建工作,让国内流离失所人员安全返回 其原居住地。必须把重建住房视为改善未规划住区居住条件的机遇,但必须 在有效的城市规划指导下完成。” 2010年1月12日爆发的大地震是250年来海地遭受的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造成约25万人丧生,家园、财产被毁,首都和其他主要城镇大部地区遭到破 坏。 罗尔尼克支持联合国人居署制定重建和回迁综合战略的建议,并参加了 关于海地震后适当住房权的会议。会议由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人权事务高 级专员办事处、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联合举办。与会者同意,通过以权利 为基础的方式开展重建,将租户和其他弱势群体囊括在内,具有重要意义。 米歇尔 • 马尔泰利(Michel Martelly)总统建议,通过由住房所有者主 导修缮和重建房屋、改善原住地的服务供应,让6个难民营的居民可持续回 迁,开展大规模重建工作。特别报告员对总统的倡议表示欢迎。 罗尔尼克说:“应该使用脆弱度的标准来确定优先考虑的营地,例如, 进入旋风季后最可能遭受洪水等灾害的营地。” 罗尔尼克对联合国人居署在海地工作取得的成就表示认可。她还提到 了由联合国人居署发起、由其他机构实施的一项调查。这项调查旨在确认地 震前未规划小区的居民状况,是提高居住权保障、促进重建和回迁的有效方 式。

为了在全世界建设更加安全的城 市,联合国人居署与智利圣地亚哥的埃 尔伯托 • 胡塔多大学(Universidad Alberto Hurtado)合作,致力于为西班牙语国家 制定一套新的指导方针。西班牙语国家 的许多城市,尤其是拉丁美洲城市,因 暴力和犯罪而臭名昭著。联合国人居署 全球更安全城市方案协调员埃尔金 • 贝拉 斯克斯(Elkin Velasquez)表示:“社区 改善意味着彻底改变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免受伤害、危险和犯罪威胁的公民 权。”

性 别 美洲开发银行启动摄影竞赛,挑战性 别成见 美洲开发银行(IDB)下属的多边 投资基金(MIF)邀请业余摄影爱好者和 专业摄影师参加2011年摄影竞赛,表现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职场人员如何 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和成见。获胜图片 及进入决赛的图片将成为永久性图片库 的一部分,在美洲开发银行网站和多边 投资基金出版物中展示。

医疗保健 世界银行支持萨尔瓦多改善医疗保健 状况 受益于世界银行批准的一个8000 万美元的项目,居住在萨尔瓦多92个最 贫困城市的200万人口将获得更好的医 疗保健服务。方案将用于资助医疗设备 投资、基础设施改造,强化体制能力, 提供医疗和急救服务。萨尔瓦多“加强 公共医疗保健系统”项目将由卫生部 (MINSA)管理,并与其国家医疗保健 战略(2009~2014)相一致。

人类居住 2011 第 3-4 期

45


全球聚焦

中东欧:新闻和项目综述

能 源 乌兹别克斯坦与世界银行签订节能 协议 世界银行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签订 了一份2500万美元的贷款协议,用于乌兹 别克斯坦共和国工业企业节能设施项目 (UZEEF)。目标是通过节能设备投资 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典型的节能投资 包括。锅炉换代或升级,老旧机械设备 换代,以及废物焚烧供暖或其他用途。

文 化 欧洲开放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开放日(Heritage Open Days)是整个欧洲范围的节日,将有50 个国家免费开放文化遗产景点。从阿尔 巴尼亚到塞尔维亚,欧洲将有50个国家于 10月10~12日以文化遗产名义开放所有历 史博物馆和其他历史建筑。欧洲理事会 设立遗产开放日,使人们更近距离地了 解文化遗产,对当地历史产生兴趣,开 放内容包括通常情况下禁止大众参观的 场所。遗产开放日将不仅强调欧洲遗产 的多样性,也强调不同文化间的联系。

运 输 保加利亚首都扩大交通网络电子售 票系统 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计划在欧洲 复兴开发银行的帮助下改造公共交通系 统。此次融资总金额为2496万欧元, 用 于提高该市交通系统的质量、安全性、 可获得性和能效。改善效率的一个重点 方面是将目前只在无轨电车运营中使 用的电子售票系统引入所有公共交通方 式。

治 理 科索沃市民拟定新城市愿景 联合国人居署组织了一场由公务 员、企业领导和市民参加的研讨会,确 定了愿景宣言,包括新Partesh / Partes 城 市的声明和口号。会议确定了以生态意 识和可持续性为目标的愿景宣言。 研讨会确定的两个口号是:“参 观,遵守,保持(Visited, observed, remained)”和“新城市,新机遇(New municipality, new opportunities)”。为 期四天的研讨会的成果将作为基础性文 件,在城市规划文件的拟定过程中提供 指导。

46

新列车将在华沙现有地铁线路上运行

照片©彼得•科特科瓦斯基(PIOTR KOTKOWSKI)

交 通 华沙地铁引进新的节能火车 华沙地铁将购买35列新车,共计210节车厢,作为将节能列车作为地铁 网络升级项目的一部分。 新列车将用于华沙现有地铁线路和另一条在建线路。用于扩大华沙公共 交通容量的第二条线路是人们期待已久的,预计将大大改善城市中心的交通 拥挤状况,并建立与第一条线路的换乘点,使乘客快速从维斯瓦河东岸到城 市西部。 华沙地铁公司董事长杰西 • 莱伊科(Jerzy Lejk)说:“该项目是改善华 沙地铁系统运营效率的重要环节,与现有列车相比,由西门子公司和Newag 公司提供的新列车的维护频率低,采用再生制动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解决方 案后,将比现有车辆能耗减少30%~40%。 现有地铁线路需要15列新车,新线路需要20列。新线路完工后,预计到 2014年,地铁系统年运送乘客数量将从1.17亿人次增加到1.79亿人次。 该项目是华沙可持续城市交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人们从使用 机动车——私家车和公共汽车——转向使用零排放的公共交通系统。 华沙城市委员会相信,通过扩大地铁系统每年将减少20万吨的二氧化碳 排放量。碳减排最大的好处是通过使用新型列车和再生制动技术,降低能源 消耗,使市民享受到更清洁、更快速、更节能的出行服务。 项目的部分资金来自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提供的8000万欧元(约合1.14 亿美元)的贷款。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中东欧:新闻和项目综述

全球聚焦 运 输

治理

伊斯坦布尔更新城市公共汽车

塔吉克斯坦与世界银行签署经济发展融资协议 塔吉克斯坦政府与世界银行签署融资协议,实施三个发展项目,支持该 国政府改革社会保护措施,改善杜尚别的供水服务,以及发展中亚地区的水 气象服务。 塔吉克财政部长萨法拉利 • 纳吉米迪诺夫(Safarali Nadjmiddinov)先生 说:“现在的国家合作战略的目的是减少贫困,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这三 个项目是这些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向最脆弱的人们提供社会保护和 支持,为杜尚别居民提供更清洁的水,并为整个地区提供更好的水气象服 务。”

伊斯坦布尔公交公司说,伊斯坦布 尔公交公司将投入250辆新的公共汽车 用于公交服务,这是一个车队更新项目 的一部分,旨在为伊斯坦布尔市民提供 安全、高效,且支付得起的大众交通服 务。该公司表示,中标者应能够在公交 线路上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使价格提 高与顾客期望相平衡。

信息和通讯技术 打击东欧网络犯罪 来自6个“东欧伙伴关系”国家(亚 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 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的代表在摩尔 多瓦的基希讷乌举行会议,就打击网络 犯罪所面临的挑战和最佳实践,以及如 何加强地区和国际间执法与司法合作进 行了讨论。加强打击高科技犯罪部门间 的合作,提高全天候网络的效率,以及 加强双边法律援助是此次峰会涉及的几 个问题。

能 源 罗马尼亚建成新的风力发电厂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和世 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 向罗马尼亚提供7330万欧元(约合1.04亿 美元)的贷款,共同为装机容量90MW 的佩什泰拉(Pestera)风力发电厂提供 融资,以支持罗马尼亚提高可再生能 源生产的战略。位于罗马尼亚多布罗加 (Dobrogea)地区的佩什泰拉和切尔纳 沃达(Cernavoda)风力发电厂合起来是 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厂之一,总装机容 量为228 MW,约占罗马尼亚风电总容量 的40%。 中亚地区正在发展水气象服务

照片©韦尼• 马尔科夫斯基(Veni Markovski)

塔吉克斯坦社会安全网络强化项目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加强政府计划、监 督和管理对穷人的社会援助能力,主要通过建立社会保护国家登记制度,以 及提供培训和设备等相关项目来提高能力。 杜尚别二期供水项目总投资1600万美元,将通过改造供水处理和输送 基础设施提高杜尚别指定地区的供水设施性能和供水服务。新的水量计量项 目和改善后的收费系统,以及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活动将使杜尚别伏多卡那 (Vodokanal)公司的管理和经营绩效得到加强。 总额为2770万美元的中亚水气象服务升级项目将提高中亚地区水气象服 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重点地区是吉尔吉斯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项 目将有助于减少恶劣天气事件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失,消除由于天气和气候 风险导致的商业和农业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损失。

运 输 伊斯坦布尔居民投票选出更安全的出 租汽车 伊斯坦布尔不久将引进由全民 投票选择的新出租车。伊斯坦布尔市 (IMM)举行了一场出租车设计大赛, 结果由市民选出型号B作为新的出租 车。投票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共有34万 人参加。型号B获得了41.2%的选票。近 几年,伊斯坦布尔市的公共汽车、电车 和渡轮设计都是通过公民投票选出的。 伊斯坦布尔出租车设计大赛的目的是为 市民提供更舒适的服务。该款新型出租 车的设计注重新技术开发,重点是安全 性和事故预防技术,以及方便残疾人乘 车。这款车将采用嵌入式混合动力技 术,内部空间宽敞,并配有大屏幕液晶 显示器供乘客上网,且乘客可用信用卡 支付车费。 (韩肖倩 译) 人类居住 2011 第 3-4 期

47


城市观察

会议简讯

世界水务领导支持致里约+20峰会的 《斯德哥尔摩声明》 World water leaders support Stockholm Statement to Rio+20 世界水周,瑞典斯德哥尔摩,2011年8月21~27日 撰文 Nick Michell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2011世界 水周中,世界水领域的领导们通 过了致201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 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的《斯德 哥尔摩声明》,强烈呼吁在2030年以 前向所有人提供水和卫生服务。 《斯德哥尔摩声明》呼吁政府 各层面的领导做出以下承诺:实现在 2030年前为所有人提供安全饮用水、 充足的卫生服务和现代能源服务,制 定干预目标,提高水、能源和食品管 理效率。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霍安•克 洛斯博士表示:“如果我们希望在可 持续发展中取得长足进步,注重提高 供水及用水效率至关重要。并且,在 城市地区意义尤为重大,那里的食品 生产及工业和家庭用水不当现象非 常严重。现在开始规划城市的未来, 可以有效地降低供水等基础服务的成 本,提高用水效率。” 世界水周期间,2600多名政治 家、商界领导、国际组织代表、科学 家、市长和水领域专业人士共聚斯德 哥尔摩。今年世界水周的主题是“城 市化世界中的水”,会议对如何推动 水和卫生服务政策实施进行了深入探 讨。 预计到2050年,居住在城市中 的人口将占世界总人口的80%,数量 比当今世界人口总数还要多。出现这 这种增长的大部分地区都将面临水短

48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霍安 • 克洛斯在世界水周开幕式上发言 照片©Thomas Henrikson-SIWI

缺和灾难性的洪水威胁。 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执 行主任安德斯 • 伯恩特尔(Anders Berntell)表示:“如果我们不迅速 采取有效措施,创建更节能的社会, 那么,在很多地区,缺水将制约经济 增长,阻碍食品和能源生产。通过减 少能源生产中的水损耗,通过水循环 使用产生能源,通过减少损失及从农 田到餐桌过程中的粮食浪费,可以 为节约用水和刺激发展创造很多机 会。” 《斯德哥尔摩声明》的目标包 括:将食品供应链效率、农业用水效

HUMAN SETTLEMENTS December 2011 No.3-4

率、能源生产中的用水效率、循环 用水量各提高20%;减少30%的水污 染。这些目标计划在2020年之前实 现。 联合国水资源组织主席阿迪勒 • 扎法尔(Adeel Zafar)说:“里约 +20峰会提供了一个可以评估人类社 会如何对待和管理水、能源和食品的 良好契机。联合国水资源组织通过其 成员及合作伙伴,制定解决方案应对 全球水、能源和食品安全挑战,以创 建具有气候适应能力的、活跃的绿色 经济。” ■ ( 赵萍萍 译 )


第六届世界城市论坛 意大利那不勒斯,2012年9月1~7日

在世界最重要的城市会议上 对话、交流、学习和展示

意大利那不勒斯全景图 照片©达尼洛•阿肖内(Danilo Ascione) / Shutterstock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合作出版 联 合 国 人 类 住 区 规 划 署 A Joint Public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UN-HABITAT

2011 年

第 3-4 期

人类居住 《人类居住》编辑部 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 邮政编码:10083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