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話漁光村》

Page 1

同話漁光村

Tales of Yue Kwong Chuen



《同話漁光村》 編輯

黎穎詩博士

統籌

袁晞韵

設計

佰事得設計工作室

撰文

余之樂、李衍璋

攝影

呂家雄、朱煒傑

樹木調查

林梅琪、吳泳攀

樹藝師顧問

王卓粵

樹木報告撰寫

林梅琪

樹木報告編輯

吳泳攀

植物繪圖

何玉菁

建築繪圖

區芷綾、朱煒傑、傅鵬、夏翠瑩、蔡玉瑩、胡凱欣

翻譯

查理

協作

張琬婷、朱雋穎、黃淑儀、鍾智豪、劉小燕

國際書號:978-988-77771-1-3 版權所有,不得翻印。

南區區議會贊助

Inte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 Limited 主辦 2


Tales of Yue Kwong Chuen Editor:

Dr. Chloe LAI

Coordinator: Harmony YUEN Designer:

Gaau1 Up Design Studio

Writers:

Swimmy YU, Matthew LI

Photographers:

LEE Ka Hung Rocky, CHU Wai Kit

Tree Surveyors:

Holis LAM, Walter NG

Tree Survey Consultant:

Chiky WONG

Tree Report Writer:

Holis LAM

Tree Report Editor:

Walter NG

Botanical Artist:

Jessica HO

Architectural Drawing:

AU Tsz Ling, CHU Wai Kit, FU Pang, Gloria HA,

Sharon TSOI, WU Hoi Yan Translator:

Charlie LAM

Collaborators:

Jollie CHEUNG, Leanne WONG, Hedy CHU, Ho CHUNG, Shirley LAU

ISBN: 978-988-77771-1-3 All rights reserved.

Sponsored by Southern District Council

Organised by Inte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 Limited


黎穎詩博士 Inte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 Limited

南區很迷人。過百年來,香港仔灣一直

這個社區。自此之後,我們一直希望重返

是漁民的避風港,承載不同年代的漁民

南區,收集更多動人故事。後來,「同話

歷史。在城市化之下,鴨脷洲與香港仔連

漁光村」獲得南區區議會支持,讓我們的

接。雖然海傍人來人往,加上地鐵交通繁

團隊詳細觀察和記錄漁光村。

忙,但只要有海,鴨脷洲仍能保持一片平 靜。另一方面,香港仔是個充滿活力的社

漁光村於1962年建成,為香港房屋協會

區。鄰近的黃竹坑設有不少辦公室、合作

轄下第一個位於香港仔的廉租屋村。漁光

空間、工作室和藝廊,也為許多市民提供

村依傍著香港仔水塘道,鄰近香港仔郊野

居住空間,當中包括廣為人知的華富邨。

公園,建築吸引不少行山人士駐足欣賞。

香港仔郊野公園則位於避風塘附近。多樣

全村共五棟,約1,100戶。事實上,「漁

的地貌和豐富的人文故事,吸引我們一再

光」兩字正正呼應香港仔的漁民歷史。每

到訪南區。

棟樓的命名都與大海有關,因此對漁民社 群有特殊的意義。2018年,房協推出「

1

幾年前舉行的「同話香港仔」計劃承蒙衞

暫租住屋」項目,提供住宅單位作為過渡

奕信勳爵文物信託支持,讓我們初次踏足

性房屋。未來數年,漁光村將清拆重建。


《同話漁光村》分兩個階段,從2020到

適的居住環境。

2021年,整合一系列人物故事、攝影作 品、建築手繪圖和植物繪圖,亦有研究文

《同話漁光村》是整個團隊齊心合力的成

章探討快速城市化對漁光村的影響。其中

果。這或許是全港首本跨學科、多角度研

一篇長篇文章講述建築師阮達祖,另一篇

究公共屋村的書籍。感謝南區區議會的支

則探索香港仔漁民社群與漁光村之間的文

持,這項計劃才得以推行。香港仔故事多

化聯繫。另外,《同話漁光村》也收錄了

采多姿,本計劃盼能成為序曲,在未來的

一份詳盡的樹木報告。

日子,我們期待為這個美好的社區,書寫 更多故事。

秉持人文精神,我們的團隊不但記錄眼前 的漁光村,同時追溯屋村設計和建築的歷 史。漁光村堪稱人本建築設計典範,回應 勞工階層居住環境擠迫的問題。漁光村是 低成本的公營屋村,但經營和設計方面毫 不遜色,為超過1,000個家庭提供溫馨舒 2


目 錄

1

5

建築及歷史研究

7 25 41

從建築設計閱讀漁光村 移居岸上的水上人家 人物訪問

43

我們的水塘 — 林玉琼.袁沛棠

47

終於成家立室 — 徐振雄

51

小天地 — 劉碧鈺

55

自由自在的家 — 劉秀琼

59

屋村苦樂談 — 梁金好.盧少瑾.黃德培

65

回憶中的遊樂場 — 張玉甜

71

從前像個原始人 — 張淑娟

75

最愛南區 — 鄭志全

79

漁光定格


97

建築手繪圖

99

平面圖

107

立面圖

117

剖面圖

127

細節

137

樹木調查報告

139

漁光村自然及人文生態

141

樹木地圖

143

樹木資料

155

植物繪圖

355

走廊全景

357

白沙樓

359

順風樓

363

靜海樓


5


建築及歷史研究 長篇文章從兩個角度記錄漁光村居民的生活。第一 篇專注研究漁光村的建築設計,嘗試理解居民的 生活空間;第二篇文章則追溯香港仔漁民的歷史文 化,深入研究他們的社群生活。

6


7


從 建 築 設 計 閱 讀 漁 光 村

一、現代主義建築的設計理念與香港公共 房屋 香港公共房屋的設計,離不開現代主 義建築思潮的影響。1896年,芝加哥 學派的建築師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 u l l i va n ) 提 倡 「 形 式 追 隨 功 能 」 的 設 計 原 則 1。 1 9 1 9 年 , 華 特 . 葛 羅 佩 斯 (Walter Gropius)於德國威瑪成立國立 包浩斯學校,提倡低成本、簡潔而強調功 能性的建築風格 2 。1926年,瑞士裔法國 建築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就新 時代的建築理念提出五個基本原則 3 ,並 在巴黎的城市規劃上提出兼具高層建築及 地面公共空間的設計方案 4 ,發展出功能 主義的建築風格。

[1] “Where function does not change, form does not change. The granite rocks, the ever-brooding hills, remain for ages; the lightning lives, comes into shape, and dies, in a twinkling.” Sullivan, Louis H., “The Tall Office Building Artistically Considered”. Lippincott’s Magazine (March 1896): pp.403–409. [2]

王建柱,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臺北市:藝風堂出版社,2003-05: p.46

[3]

Richard A. Etlin, Le Corbusier, Choisy, and French Hellen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Architecture, The Art Bulletin, Vol. 69, No. 2 (Jun., 1987), p.275; 1.底 層架空(les.pilotis):主要層離開地面。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2.屋頂花園(le.toitterrasse):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濕度最少的屋頂。3.自由平面(le.plan.libre):各 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4.橫向長窗(la.fenêtre-bandeau):大面開 窗,可得到良好的視野。5.自由立面(la façade libre):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 個別存在,樓層間不互相影響。

8


以上這些名字,以及其他理念相近的人, 奠定了現代主義建築的主流風格。以功能 主導設計作為前提,建築物的外觀主要 是簡約的立體幾何,向高發展,多用廉價 物料,大幅省去純粹為美感而設的傳統裝 飾。 這樣的風格在人口密度相低、資源充裕的 西方國家,毀譽參半。不過,在 1950 年 代初,香港因難民湧入而人口激增,寮屋 區一度佔全港人口的25% 5 ,住屋問題極 為嚴峻,促使功能主義建築成為後來香港 公營房屋的主流。 二、漁光村的設計背景 1950年代,香港仔人口膨脹,避風塘上 泊著密密麻麻的艇家戶,幾乎看不見海 面;岸上寮屋越建越多,居住空間狹窄, 衛生環境惡劣。雖然經濟急速發展,但大 [4] Le Corbusier. Vers une architecture. Flammarion (1995), pp.1-150 [5] 香港記憶,2012 [2021-01-07],https://www.hkmemory.hk/collections/ public_housing/land_squatters/index_cht.html”

9


部分居民仍屬於低收入人士,無力改善居 住環境。1957年,房協覓得一塊山地, 向政府部門申請,計劃興建專為低收入人 士而設的租賃房屋。 1958年,房協委托建築師阮達祖主理 整個漁光村的建築工程 6 。阮是傑出的早 期華人建築師,英國利物浦大學建築學 學士,代表作有永隆銀行大廈、東英大 廈、舊恒生大廈及東城戲院等 7 。他的作 品深受功能主義所影響,以舊恒生大廈 8 為例,1962年落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 物,也是全香港第一幢採用鋼樑、鋼柱 結構及幕牆的建築,興建速度較傳統方式 快;鋼柱面積比鋼筋混凝土的柱細小,樓 面可用空間更大 9 。落成那年,超強颱風 溫黛吹襲香港,舊恒生大廈的幕牆在時速 平均高達200公里的陣風中屹立不倒。以 上種種,表現了阮達祖能夠揉合效率和功 能,並落實在作品上。

[6] 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 Annual Report, 1958, p.12 [7] 吳啟聰 、朱卓雄,建聞築蹟──香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的故事, 經濟日報出版社 (香港),2007,pp.110-114 [8] 2007年中改建,現稱盈置大廈。 [9] 同上

10


漁光村是低成本預算的租賃屋村,但是阮 在設計上沒有因而降低要求。他認為即使 是低成本的樓宇設計,亦能提供宜居的生 活環境,讓居民享有寬敞的空間及高私隱 度的生活,在簡潔的設計中不至於感覺被 囚禁10。 三、漁光村的外部設計與生活空間 位處香港仔水塘道的漁光村,共有五座, 分兩期興建,佔地16.35萬平方尺,比兩 個標準足球場大一些。第一期包括白沙 樓、順風樓及海港樓。白沙樓於1962年 落成,共10層,提供155伙單位。順風樓 和海港樓於1963年落成,分別為7層及11 層,提供195伙及282伙單位。第二期包 括靜海樓及海鷗樓,皆於1965年落成, 同樣為九層高,分別提供269伙及274伙 單位11。 建築師巧妙地安排各幢樓宇的佈局,強調 [10] Hong Kong and Far East Builder, vol.18 no.1 (June 1963), pp.96-99 [11] 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 Annual Report, 1962, p.14; 1963; p.14;1964, p.12; 1965, p.37

11


採光和通風,呼應了現代主義的理念 12 。 漁光村坐落在山坡上,設計師沒有將地整 平以方便樓宇的建造,反而遷就地勢依山 而建,因此五幢樓宇中,只有相鄰的靜 海樓及海鷗樓比較相似,其餘設計迥異, 面積和層數也不同,越靠近低層的層數, 面積越小。五幢樓宇的高度配合山坡的地 勢,成一階梯狀的結構,不會阻礙自然風 的流動,避免造成「屏風效應」,其由高 至低的排列順序是: 海鷗樓>靜海樓>海港樓>白沙樓>順風樓 鳥瞰來看,整個漁光村就像一隻船。各樓 宇之間的密度很低,白沙樓、順風樓及海 港樓三者中間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當中的 空地是公共空間。村的邊圍和空地栽滿各 種樹木和花卉,有的老樹樹根爬滿石壆, 在鐵欄杆間盤旋纏繞,足見歲月的痕跡, 環境鳥語花香,令人賞心悅目。屋村的樓 層不高,住戶從露台或窗口望下來,公共

[12] 這些設計特色,透顯了現代主義重視陽光和通風的理念,參見新建築五點:4) 橫向長窗(la fenêtre-bandeau):大面開窗,可得到良好的視野。 5)自由立面 (la façade libre):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

12


空間一覽無遺,可以清楚看見休憩的小 孩,或放在草坪晾曬的衣物 13 。室外沿著 海港樓而上的樓梯,日間有來自格柵牆穿 透出來的自然光,晚間有街燈照射,在細 微處亦見設計師的心思。而海港樓、靜海 樓及海鷗樓之間構成的兩個長方形空間, 也發揮同樣的作用。 屋村預留了一處空間作社區客廳 14 ,供居 民作婚禮、慶典、會議及其他社區活動場 地之用。 由五幢大廈和三塊空地構成的整個高高低 低的公共空間,亦相當有趣。由順風樓往 海港樓,不經三角形空地,而取道白沙樓 的話,在白沙樓地下大門進入後,需要上 幾層樓梯,到四樓的另一邊門口走出去。 當居民想上坡時,可以有三個選擇:1. 沿 水塘道的斜路上去;2. 沿靠近石排灣的長 樓梯上去;3. 沿樓宇與樓宇之間的有蓋走 廊與短樓梯逐級而上。由開放式走廊及樓 梯構成的空間,成為住戶閒餘運動的好路 [13] 吳啟聰 、朱卓雄,建聞築蹟──香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的故事, 經濟日報出版 社(香港),2007,p.116 [14] 房協於1962年年報用詞為Community Room。1964年稱之為Party Room。

13


線。 雖然在設計上著重功能與效率,漁光村同 時兼具美感元素。細察之下,就能發現大 廈各個出入口、樓梯位置的圍欄以及樓層 之間的格柵牆,交錯排序著圓形和正方形 的石屎通花磚,饒有趣味 15 。這種善用幾 何圖案的設計,是現代主義建築的特色。 四、漁光村的內部結構與生活空間 或因這是低成本的工程,在建築材質與技 術方面的選項有限。阮選用了同期屋村常 見的材料和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磚砌填充牆,外面用水泥抹灰處理。建築 立面讓各單位的水管及電燈線喉外露,整 齊地一排排展現在牆身,和現今慣常將水 電管線全部收進牆內和天井的做法大異其 趣。 阮不想住戶感覺被「囚禁」的構思,以一 個簡單的核心結構落實:中央走廊及開放 [15] 在房協早期的上李屋邨,或是同期的明華大廈、滿樂大廈、花園大廈或真善美 村等屋苑都找不到同類設計。

14


式通風井。具體來說,漁光村的建築就像 一個以中央走廊為骨幹的「I」字形長方 體,被一雙巨大的手由橫向兩側拉開;兩 側拉開的單位與單位之間 16 ,就用小橋樑 連繫著。這雙巨大的手同時也縱向把這個 長方體拉開,在層與層之間形成空間。這 些空間就是開放式的通風井,兼備通風、 採光及提供每個單位的私隱度之利。單位 內部亦刻意採用較大的窗戶,增強採光。 每個單位由門口到中央走廊之間的「小 橋」,都屬於該家庭的私人空間,變相成 了玄關,可以放置不便放於家內的工具, 或作晾乾衣物之用 17 。由於中央走廊的兩 邊盡頭打通,空氣流通,讓衣物容易晾 乾,不會因翳焗而產生異味。而中央走廊 也方便居民駐足傾談,是飯後可以散散步 的有蓋公共空間。根據香港現行《建築物 條例》,走火通道(包括走廊)的闊度須 達1.05米,這亦是現時香港住宅走廊的平 均闊度。對比之下,漁光村的中央走廊約

[16] Hong Kong and Far East Builder, vol.18 no.1 June 1963), p.97 [17] Hong Kong and Far East Builder, vol.18 no.1 June 1963), p.97

15


3.3米闊,比不少舊街的行人道更寬敞。 不過,據年老住戶所說,房協不容許他們 在玄關放置任何物件,包括土地公神位。 家有露台的住客,都將衣物晾曬在露台, 而非設計師屬意的小橋。在2020年底的現 場可見,鐵閘較老舊的單位,估計住戶居 住年期也較長,其土地公神位置放在單位 內;大門較新淨的單位,多數是2018年因 「暫租住屋」過渡性房屋計劃而遷入新住 戶,較多放有私人物件。有些居民說房協 近年的管理比數十年前寬鬆一點。這個些 情況反映出建築的趣味:建築師在設計時 固然有自己的想像,但實際上管理者和住 戶各有考慮,會調整空間的運用,使用者 可能比設計者更熟悉及更善用空間。 房協的房屋政策,因鄔勵德(Michael Wright ) 的主張,就算最早期公屋如上李 屋邨,每個單位都設有獨立廚廁,漁光村 依從這項原則,其中四座樓宇(白沙樓、

16


順風樓、靜海樓及海鷗樓)每個單位皆設 有獨立浴室及廚房。 當時房協因應香港仔的低收入家庭的經 濟能力,特意興建了租金相對便宜的海 港樓,住戶須共用廚房、洗衣房及廁所浴 室 18 。這個設計並非漁光村獨有,同屬房 協旗下的黃大仙啟德邨啟明樓、德明樓及 筲箕灣明華大廈A座也是一樣。海港樓每 層設有一個共用廚房,每戶都有自己的廚 櫃和爐頭位置。共用廁所也是每戶指定廁 格,大單位人口多,一戶擁有一個廁格; 小單位則每兩戶共用一格廁格。與其他四 幢樓宇不相同,海港樓不設天井採光,長 而薄的結構讓公用廚房、公用廁所和每個 單位都能充分被陽光照射,在香港建築中 實屬罕見。同時,設計師為免單位被過度 日曬,安裝了遮擋日曬的遮陽板,考慮周 全。 有些年老住戶說公用廚房是主婦們煮食

[18] 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 Annual Report, 1959, p.16

17


時輕鬆談天的社交空間。但是,在炎炎夏 日,當主婦們需要在狹窄的公用廚房面對 十數個冒出熊熊烈火的爐頭時,就苦不堪 言 19 。另外,有些主婦擔心小孩子會在煮 食時間衝進公用廚房,造成意外,煮食時 會用木板封住家門下半,防止小孩子離開 住所。 為免於公用設施遭濫用,房協定下嚴厲的 管理規例,公用廚房晚上 9 時半鎖門,廁 所浴室晚上11時關燈。這些規定使居民感 到不便:如需用火,就必須記得提前把火 水爐搬回單位;至於廁所浴室,就必須自 行提燈入內20。 到了1982年,新建的公用房屋設施及配 套比60年代進步得多,普遍香港市民的生 活品質改善,對居住的要求亦相應提升。 我們其中一位曾住海港樓的受訪者,也表 示當年希望享有獨立廚廁。在此背景下, 海港樓也實行了「鄔勵德原則」,改建後

[19] 大公報,1969-08-01 [20] 大公報,1969-08-01

18


所有單位都有獨立廚廁,並且打通最底層 兩個相連單位,給居民作會所及學生溫習 之用21。 除了廚房及廁所的位置固定,單位內部皆 以柱樑為主結構件承托建築物,故此不需 要主力牆,並沒有房間分割,方便居民按 需要靈活運用,同時亦節省了建築成本。 普遍單位的建築面積不大,少於300平方 尺,但相比於當時香港寮屋區的環境,很 多家庭只住在比一個床位稍為大一點的空 間,能夠搬入漁光村,生活環境已經大幅 改善。 再者,寮屋區內,屋與屋之間只有薄木板 或鐵皮作間隔,沒有私隱可言。漁光村的 單位與單位之間,牆身厚度約11厘米,有 效阻隔聲音以確保每個家庭的私隱22。

[21] 華僑日報, 1981-01-10 [22] Hong Kong and Far East Builder, vol.18 no.1 (June 1963), p.97

19


結語 漁光村的建築設計,展示了成本和地理限 制,未必與低劣的住宅質素掛鉤。它的設 計既確保每個單位的私密性,亦造就走廊 的公共性;既成為每個家庭的安樂窩,亦 鼓勵居民間的交流。這些舒適實用的空間 分割與建築細節,不要求高價的建材或是 特殊的建築技術,只在乎設計團隊為居住 的人們傾注的關懷及匠心。通過生活空間 的閱讀,我們感受到遷入漁光村的住戶的 喜悅。

20


21


22


23


24


移 居 岸 上 的 水 上 人 家

一、香港的水上人家 香港的岸上人常常統稱水上居民為「蜑家 人」。這個稱呼非常古老,北宋時期經已 出現 1 。「蜑」字在古漢語中被用作「蠻 族」的名稱 2 ,帶有貶義,故「蜑家人」 帶歧視涵義,水上人對此非常反感 3 ,故 本文使用時會加上引號,並主要使用「水 上人」或「水面人」這個廣受認同的稱 呼。 水上人對世界的理解,與岸上人截然不 同,在日常用語中可見端倪。岸上人指示 前進,用語是「直去」;而水上人的說法 是「搖前一些」——這是舊式船隻的移動 方式,以「搖櫓」為基礎。老一輩的人, 因「瓶」與「平」同音,引伸聯想為「平 安」,因而視打破瓶子為不平安的兆頭, 為了抵消,岸上人會說「落地開花 富貴榮 華」,而水上人就會說「歲歲平」,意即 「年年歲歲都平安」,因他們在海上沒有 [1] 樂史,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五十七,嶺南道一,新㑹縣(四庫全書本) [2] 常璩,華陽國志,卷一,巴志 [3]

王惠玲、羅家輝,記憶景觀——香港仔漁民口述歷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

公司,2015,p.46

25


26


「落地」這個觀念 4。 水上人以船隻為營生工具,多數人捕魚為 業,也有少數人在不同的沿海城市之間轉 售貨物謀生。每個家庭住在各自的船上, 船艙中有間隔,類似陸上房屋。因「坐埋 同一條船」的生活形式,水上人家庭通常 非常團結,有很強的集體意識。以前的水 上人,四海為家,船隻視乎天氣變化、魚 群遷徙路線或方便補給的岸邊,按情況而 遷移。艇停泊在何處,就居住在何處。 按不同的捕魚方式,水上人有不同的生活 形式。有些漁民在近岸作業,在夜間用燈 光吸引魚群,以稱為「罟」的魚網圍捕。 這種作業方式,使他們與陸地的關係較親 近,每天工作完畢,都會把艇停泊岸邊休 息,但可作業的漁場範圍相對細小、漁獲 種類和數量亦有限。一些更富冒險精神、 追求高回報的漁民,會選擇出遠洋海域捕 魚。尤其在1950至60年代,電動化漁船 [4] 可兒弘明,香港の水上居民-中国社会史の断面,岩波書店,1970,pp.3-4

27


普及,漁船的馬力及續行力提升,可作業 的範圍大幅增加。這種遠洋捕魚的生活比 近岸作業更艱難,除了要面對變幻莫測的 天氣,還要時刻提防海盜的威脅。 以海為家的水上人,與香港很早就結緣。 根據1841年5月15日《香港政府憲報》記 載的數據,香港島上共有16條村莊,共 7,450人,其中艇上居民有2,000人 5 。不 少水上人幾代之前已在香港水域活動,先 人也葬在岸上。他們多是環繞珠江三角洲 沿岸與南中國海域活動的漁民,衣著和習 俗各異其趣,並使用不同的語言。「蜑家 人」一詞,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統稱水上居 民時使用,但有時是專門指涉能說廣東話 的水上人。說潮州話或福建話的稱為「鶴 佬」。少數說客家話或是上海話的,就稱 為客家人 6 。不過,水上人通常都不重視 所謂的籍貫,水上獨有的生活方式,更深 刻地塑造了他們的身份認同。

[5] 危丁明,仙蹤佛跡:香港民間信仰百年,三聯出版社,2019,p.115 [6] 同上, p.58

28


二、香港仔作為水上人家的聚居之處 慣於在陸上生活的人,認知的地圖是以陸 地為中心展開的,所以認為香港仔「交通 不便、位置偏遠」。以水上人的目光來 看,香港仔北邊有香港島的太平山,南邊 有鴨脷洲的玉桂山,受兩道天然屏障保護 是理想的避風港。宏觀地看,地理上三面 環海,面向南中國海廣闊無垠的大漁場: 近岸的蒲台島以南水域適合以「罟仔」或 「單拖」,即一艘漁船拖行一個漁網;遠 一點的廣東省外海適合「雙拖」,即兩艘 漁船拖行一個大漁網大量捕漁,因此不同 作業方式的漁民都聚集在香港仔7。 英殖時代,漁業穩定發展,直到太平洋戰 爭爆發,香港淪陷,日軍對香港漁業造成 沉重打擊。戰後於1945年10月,港府為 復興漁業發展,在香港仔設立了漁類批發 市場和漁類統營處,集中管理漁獲買賣。 漁類統營處從買賣中抽佣獲利,賺得的金

[7]王惠玲、羅家輝,記憶景觀——香港仔漁民口述歷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 司,2015,p.100

29


錢全數撥作低息貸款,給漁民改良漁船設 備之用,或者再投資給漁業配套的建設。 香港仔對岸的鴨脷洲,則專注發展造船業 及其他船務維修服務,亦令這個古老漁港 吸引更多水上人作為根據地。 另一邊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初期,漁民不能像過去般自由出入中國水 域,而必須向政府申請,且每日有人數限 額。在中國水域捕魚賺得的金錢,必須在 當地使用,不能帶走現金。這些都是驅使 水上人聚集在香港沿岸水域的因素。 1960年代,香港漁業發展接近顛峰,香 港仔是全港規模最大的港口,其次是筲箕 灣、長洲、青山及油麻地 8 。在政府年報 的統計中,1960年,全港漁船共10,400 艘,漁民人數約86,000人 9 ,當中漁民佔 了香港仔人口的90% 10 ,是名副其實的漁 民社會。

[8] Hiroaki Kani,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Boat People in Hong Kong, South east Asia Studies Section, New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7. (Monograph series; no. 5).『香港艇家的研究』(香港中文 大学‧東南亞研究専刊之五)

30


三、水上社會與陸上社會的關係變遷 傳統社會以農為本,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 及農民的生活,沒有規管或保護水上人, 甚至歧視水上人。古代水上人也自覺不屬 於陸上社會,安於不受為政者管轄的自由 狀態。水上社會與陸上社會也有交往,而 交往的主因是他們在生活上相互依賴。捕 魚為生的水上人不能自給自足,會到沿岸 城市的市集擺賣,以漁獲換取食水、米飯 及其他必需品;岸上人也因水上人的勞動 得享各種海產佳餚。 以上所述的社會狀況,到了1940年代的 香港,變化不大,岸上人多視水上人為目 不識丁、沒有文化的人。太平洋戰爭前, 香港的水上人很少走入市區。當時的警察 如果看到水上人在市區活動,會用警棍趕 他們回艇上 11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多數 水上人目不識丁——根據1961年政府普 查,63.3%男性水上人從未就學,而女性 [9] Hong Kong 1960 - Report for the year 1960, Hong Kong : Government Printer, 1960, p.100 [10] “香港仔- 從漁港至工業區”,香港歷史與社會網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 計劃,http://hkhiso.itsc.cuhk.edu.hk/history/node/3779” [11] 王惠玲、羅家輝,記憶景觀——香港仔漁民口述歷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 公司,2015, p.69

31


則高達90.2% 12 ——不過他們有豐富的海 上知識和生活智慧,亦有抒發感情的藝術 創作,如漁歌或鹹水嘆,口耳相傳,一代 傳一代。受惠於這種傳承方式,水上人的 記憶力和背誦能力普遍比岸上人高。從王 惠玲和羅家輝所記錄的口述歷史中,我們 可以讀到漁民對水上生活的巨細靡遺的描 繪13。 戰後糧食短缺,水上人作為糧食生產者, 社會地位得以提升 14 。很多漁民開始認同 自己是香港社會的持份者,組織漁民合作 社,為漁民社群向政府積極發聲,爭取應 有的福利15。 從外國旅客的視角看,漁民社群不單 是香港社會的重要成員,更是香港的魅 力所在。香港仔的漁港是旅客必到景 點。1957年,香港旅遊發展局成立之 際,選用了漁船作為機構的標誌,直至如 今。漁港景色與漁民文化,與香港其他工

[12] 同上, p.34 [13] 同上 [14] 可兒弘明,香港の水上居民-中国社会史の断面-,岩波書店,1970,p.33 [15] 王惠玲、羅家輝,記憶景觀——香港仔漁民口述歷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 公司,2015,p.46

32


商業繁榮的市中心區段大相逕庭 16 ,構成 香港多元城市面貌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四、漁光村:香港仔漁民社群融入陸上生 活的里程碑 因著水上居民與陸上居民的關係改變,多 了水上人願意遷到陸上居住。而擁有一個 陸上的穩定居所,對水上人也有很多好 處。遠洋作業的漁民,可以把不便跟漁船 遠行外海的家庭成員,例如長者、病者、 懷孕婦女或小孩等,留在靠岸生活。 漁民社群遷入陸上房屋,過程漫長。漁光 村落成前,南區沒有公共房屋,只有少數 富裕的水上人有能力搬入唐樓。其餘的 水上人,在覓得穩定居所前都住在過渡性 房屋,如靠岸的住家艇 17 、水邊搭建的棚 仔,或岸上搭建的寮屋。這些房屋結構不 堅固,每逢夏季颱風或暴雨之際,因避風 塘及岸上避難所空間有限,生命及財產受

[16] Lam, Fung Ki Selina, Experience the Vanishing Lives : Fisherina Aberde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Graduate School, Division of Architecture, 1999, p.4 [17] 「住家艇」是專為居住而建的艇。但並非只有「住家艇」才是用作住宅的船 隻。以前他們沒有分工作的船及居住的船,不同種類的漁船都可以是他們的家。

33


到威脅。 1960年6月,颱風瑪麗襲港,風災在沿岸 造成很大破壞,事件令社會上多了一群 人關注水上人的福祉 18 。同年,房協將香 港仔第一個廉租屋村命名為漁光村,成為 岸上漁民的安樂窩。這個被譽為名字最美 的廉租屋村 19 ,共有五座樓宇,分別名為 白沙、順風、海港、靜海及海鷗,每個 名字都是漁民眼中的美好事物。1962年 底,漁光村第一期落成,香港仔岸上人口 16,690人,船上人口27,479人,鄰近的 鴨脷洲人口8,692人 20 。略去自成一格的 鴨脷洲社群,香港仔區約44,169人口中, 漁光村提供1,110個單位,能容納7,077人 居住,即是當區人口的約六分之一。實際 上,漁光村容納的人口遠超此數,因當時 房協將小孩算作「半個人」。 不得不提的是,當時申請搬入漁光村的門 檻頗高。水上人吳燦曾申請入住漁光村,

[18] 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 Annual Report, 1960, p.22 [19] 香港工商日報, 1962-12-06

34


但房屋經理說漁船是資產,要求他變賣漁 船才批淮申請,使他卻步 21 。因此,搬入 漁光村的水上人,只能是受雇於船主的漁 民,或是變賣漁船轉到岸上工作的人。 1966年,漁光村兩期全部單位已入伙。 同年底,政府擬將香港仔涌尾艇戶區一 帶海灣填海造地,要求百多戶水上人家 搬走。政府指令這些艇戶到石排灣閒置山 地自行搭建木屋,而沒有安置他們上樓。 有艇戶表示希望入住漁光村,卻遭政府人 員指不合資格 22 。這件事間接印證漁光村 當時已成為香港仔居民共同承認的美好居 所。 五、融入陸上生活的水上人家 當水上人移居陸上,亦意識到讓子女接受 教育、在常規學校讀書的重要性。從前居 無定所的水上人,難以給予子女穩定上課 的機會。遷入漁光村的這一代水上人,其 [20] 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 Annual Report, 1962, p.14 [21] 王惠玲、羅家輝,記憶景觀——香港仔漁民口述歷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 公司,2015,p.268 [22] 大公報,1966-11-20

35


子女多數從小就接受教育,不少更是入讀 村內的漁光幼稚園。 1965至1973年間,日本歷史學家可兒 弘明在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香港水上社會 的歷史,接近與漁光村落成及入伙年代 (1962至1965年)。他曾訪問一個搬入 陸上生活的水上人家族,四代共59人,其 中只有年紀較大的4人從事捕漁業,年輕 一輩多投身當時急速發展的工商業,遠離 海上的生活 23 。我們的訪問也印證了這一 點,接受了教育的漁民子女,大都沒有繼 承祖業。 最主要的原因是海上生活既艱苦又危險, 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及穩定發展,從事漁業 的利潤與其他行業相比之下偏低。除了少 數愛好海洋和享受從事捕魚業的人,大多 水上人後代選擇其他職業營生。從人文關 懷的角度設想,水上人及子女在陸上安 居樂業實屬美事;但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而

[23] 可兒弘明,香港の水上居民-中国社会史の断面,岩波書店,1970,pp.169170

36


言,香港歷史悠久的水上社會逐漸消逝, 未免可惜。 六、香港仔漁光村保留的社群傳統 在區外人眼中交通不便和位置偏遠的香港 仔乃至漁光村,受惠於此「地利」,都市 化速度較慢,保存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小 型經濟圈:區內小店林立,居民毋須外出 港島市中心,就能在附近購買到所有日用 品,非常方便;各行各業的舊式老店仍能 以傳統方式營生,未被大集團全面取代。 這個小型的經濟圈,有助他們建立社群的 凝聚力,保存了較多的傳統文化和生活形 態。 海上生活險象環生,為求心安,水上人普 遍熱衷於敬拜神明,並且十分講究禮節。 根據房協1963年的記載,有些漁民入伙 漁光村時,依足習俗和禮儀:一位入住七 樓單位的婆婆,入伙時邀請了一位祭司同

37


行吹角及響鑼,帶同祭品巡遊樓梯三次。 每一巡都在家門前獻上祭品給祖宗和神 明 24 。香港仔漁民傳統的敬拜對象,皆是 神話傳說中保護漁民、掌管海上氣候變化 的神明,包括天后、譚公,還有其他地區 較少有的朱大仙 25。 漁光村居民中包括不少說潮州話的鶴佬 人,十分重視盂蘭節的儀式。在舊報紙上 可見,每逢農曆七月初七至初九,漁光村 與石排灣村的街坊都會合作舉辦大型潮式 盂蘭勝會,誦經超幽,邀來潮劇團,又派 贈平安米給附近的窮人,至今不斷26。 端午節龍舟競渡更是香港仔社群年度盛 事。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至今已有百多 年歷史,據說是本港最早舉行賽龍舟的地 點,比西貢、沙田及赤柱更歷史悠久。漁 民平日飄揚四海,但每逢端午節,都會在 香港仔和鴨脷洲聚首一堂。

[24] 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 Annual Report, 1963, p.15 [25] 黎志邦,《從前有個香港仔》,香港人,2018 [26]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小冊子,香港潮屬社團總會,2014,p.11

38


至今,龍舟競渡的主辦單位仍是香港仔 居民,特別是漁民社群。他們義務籌備活 動,年復一年的延續百年傳統:「漁港風 味濃郁的賽道,賽道一旁被觀賞賽事的漁 民圍著,熱烈為健兒打氣,以及海濱長廊 搭上竹棚,保留最原始的觀眾坐席,也成 為一年一度老街坊聚腳的聯誼活動。」27 結語 漁光村見證了舊有水上社會的消逝,水上 人與岸上人關係的變遷,以及香港仔漁民 移居陸上的歷程。然而,這群遠離了海上 生活的社群,依舊以水上人為自己的身份 認同,以自己的文化自豪。從香港仔居民 每年踴躍籌辦的傳統節慶活動,可見他們 是一個努力延續文化生命、充滿活力的社 群。

[27] 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委員會Facebook主頁,https://www.facebook.com/ aberdeendragonboat

39


40


41


人物訪問 共收錄八個訪問,讓居民親自分享個人經歷和回 憶。受訪者當中,有居住海鷗樓逾四十年的居民, 也有自出生起就住白沙樓的年輕人。

42


43


我 們 的 水 塘

林玉琼,83歲,袁沛棠的妻子,漁光村第一 代住戶,自1963年起居住至今。 袁沛棠,87歲,林玉琼的丈夫,退休前為的 士司機。

每日清晨,天濛光時分,林玉琼和丈夫都會 散步到香港仔水塘。通常五點多出門,八點 多回家。林玉琼走到水塘邊,會停下來做運 動。袁沛棠有時陪伴在旁,有時自己繼續走 到灣仔峽公園。這個習慣已維持十多二十 年,何時開始也記得不太清楚了,大概在袁 沛棠退休後開始。如果有天搬家,他倆最捨 不得的就是水塘邊的清新空氣。 這對80多歲的老夫婦入住漁光村近60年,是

林 玉 琼 . 袁 沛 棠

第一代住戶。搬來漁光村之前,他們和兩個 孩子在灣仔租住一間板間房,房間沒有窗, 廚廁跟包租婆和另一戶租客共用,「依家啲 人話住劏房好辛苦,但起碼有自己廚房廁 所吖,我哋㗎嗰時冇㗎,好迫㗎!」林玉琼 說。 當時袁沛棠當私人司機謀生,僱主是一位醫 生。醫生心腸很好,不但治療林玉琼的肺積 44


水,更代他們填寫表格,申請入住房協新推

仔,即叫即煮,粥麵香味四溢,白茫茫的蒸

出的廉租屋。袁家一家四口在1963年成功搬

氣飄到最近的白沙樓,吸引不少居民來買宵

到了新落成的海港樓。雖然也是共用廚廁,

夜。林玉琼記得小販的出品味道不錯,但他

但對林玉琼來說,環境已比灣仔的板間房好

們一家很少幫襯,「多數都自己煮㗎喇,始

得多,「公家廚房好大,同隔籬鄰舍一齊煮

終一個人搵錢,五個人用,你估好似依家咁

飯時,好熱鬧,好高興!仲要一家一個風爐

好咩,返學唔使交學費」。

位喎!」那時她的兒女還很幼小,林玉琼在 公共廚房煮飯也會開著家門,門口的下半加

現在孩子都長大了,留在漁光村的只有夫婦

裝木板,防止孩子走出走廊。

二人,卻不愁寂寞。村內不時遇到老街坊, 花王、清潔工都是老朋友,「人人都對我好

翌年,袁家搬到有獨立廚廁的白沙樓,生活

好,感謝主」。林玉琼尤其喜歡窗外的花

進一步改善。林玉琼隨後誕下第三個孩子。

園,「有桔仔樹,又有木瓜樹⋯⋯啲木瓜仲

平日早上,長女在海港樓地面的漁光幼稚園

好甜添啊」。因為這個花園,即使有電梯的

上學,林玉琼則帶著兩個兒子到市集買菜,

靜海樓和海鷗樓有空置單位,老夫婦也不願

「孭一個,拖一個,都好辛苦㗎」。當時漁

搬家,更別說搬到更遠的田灣了,「去到田

光道市政街市尚未落成,小販檔擺滿香港仔

灣點行山呀?日日搭車來行咩?」林玉琼始

水塘道——即林玉琼口中的「斜路」。舉

終眷戀漁光村的一切。

凡柴米油鹽、肉類、蔬果、海產、家禽等食 材,或掃把、筲箕、毛巾、床單等日用品, 應有盡有,不用走到香港仔市中心,也能滿 足每日所需。 「斜路」到了晚上十分安靜,只有一小販攤 檔,賣艇仔粥和雲吞麵。小販推著木頭車, 吊起火水燈,旁邊放了一張矮枱、幾張凳 45


46


終 於 成 家 立 室

徐振雄,39歲,自由身攝影師。2018年中申 請房協「暫租住屋」,同年年底跟太太和女 兒入住漁光村白沙樓。 徐晞桓,4歲,徐振雄女兒,就讀幼稚園K1。

自從搬到漁光村,徐振雄終於感受到成家立 室的實在和安定,不再飄泊。這位39歲的自 由身攝影師,自立以來,搬家十多次,住過 劏房、工廈,也曾棲身工作的影樓。輪候公 屋近七年,由單身人士變為三人家庭,至今 仍在等候,加上年來疫情肆虐,編配進度停 滯不前。 此前他住在九龍城東頭邨,家居淺窄,難以 容納一家三口,女兒要交由外母照顧。2018

徐 振 雄

年七月,太太留意到房協有新計劃,推出漁 光村200多個空置單位作暫租住屋,申講資格 為輪候公屋滿三年之二或三人家庭,姑且入 紙申請。「可能因為呢度冇電梯,只有兩千 幾個申請,即係有十分一機會中啦,都唔算 渺茫吖,抽中咗仲可以安穩住五年」,徐振 雄說,「我又唔介意冇電梯,更何況呢度啲 樓梯好好行」。

47


48


八月底抽籤結果出爐,徐振雄一家的優先次

點返屋企食飯又得」。

序號碼為141;九月編配單位,幸運地抽中了 白沙樓一個景觀開揚的單位,面向香港仔水

徐振雄和太太十分珍惜跟女兒相處的時光,

塘道,「仲要有露台呢樣好吖嘛!老婆好開

這是他們選擇自由身工作的原因。若要維持

心!」他也慶幸房協翻新了單位內部,翌年

這種生活模式,相宜的居住成本是必要的。

四月正式入住時,只需簡單舖地板、安裝冷

「我唔想生活被租金壓力所綑綁。住間好

氣和熱水爐,「雖然住咗幾個月天花板就開

啲嘅屋,搵多啲錢,咁我就要花更長時間工

始甩灰,但始終樓齡耐,我覺得係合理嘅,

作,即係要請個工人照顧個女,係連鎖效應

唔影響居住就得」。

嚟㗎。我寧願依家咁,我哋可以自己照顧 佢。講真,我哋可以咁close幾多年吖?最多

相比東頭邨的喧鬧,徐振雄更喜歡漁光村的

咪十年八年。」看著身旁蹦蹦跳的女兒,徐

清靜,自成一角。再者,論生活上的便利,

振雄一再綻露燦爛的笑容。

他認為漁光村更勝東頭邨,「可能正因為同 銅鑼灣隔咗個山,香港仔會有齊所有生活 配套。好似去銀行,住東頭邨時我要去黃大 仙或九龍灣至有,依家行十分鐘落香港仔就 有」。 鄰近海洋公園,是漁光村帶給他的另一個驚 喜。「一搬來我哋就買咗年票,我同太太兩 個人加埋千幾蚊,嗰時晞桓兩歲幾,唔使買 飛。我哋個個星期都去海洋公園,有時一個 禮拜去兩次添呀!」徐振雄笑說,「以前住 九龍,去海洋公園好大件事㗎!邊似得依家 四點鐘放學就可以去玩,坐轉纜車,玩到六 49


50


51


小 天 地

碧 劉碧鈺,23歲,自出生起就住在漁光村白沙 樓,家有父母、弟弟和兩隻倉鼠。現職寵物 店店員,在銅鑼灣上班。

劉碧鈺每日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餵糧草 給自己養的倉鼠。起初兩隻倉鼠沒有名字, 但久而久之,她喚公的那隻做「阿叔」,母 的就叫「𡃁妹」。阿叔和𡃁妹分別住在兩個 小小的籠,籠放在大門旁的窗台上,旁邊還

劉 碧 鈺

有幾個四四方方的水缸,水缸養過烏龜和金 魚。 劉碧鈺的家也是四四正正。她跟父母和弟弟 同住在漁光村白沙樓,單位面績約300平方 呎,原本只間出廚房和洗手間,其餘空間沒 有間隔。劉家把單位間隔出一對「眼鏡房」: 一間屬於劉碧鈺的爸媽,放有一張雙人床; 另一間由劉碧鈺和弟弟共用,放有一張碌架 床。 這個家曾經住過更多人。小學畢業以前,劉 碧鈺和嫲嫲同睡在廳中的梳化床,爺爺獨佔 一間房,爸媽和弟弟則佔另一間房。直至她 升上中學,爺爺嫲嫲申請分戶,搬到靜海樓 52


居住,劉碧鈺才首次擁有自己的睡床。「雖

夕陽西下,白沙樓梯間染成一片橘紅色,劉

然冇自己嘅房,但我哋每人都有自己嘅空

碧鈺倚著欄杆,讓攝影師拍下一張剪影。

間。媽媽有電腦枱,細佬有書枱,爸爸就用 飯枱。我冇枱,但我有兩個衣櫃啊!全家人 最多衫就係我!」劉碧鈺說。「屋企唔使太 大,同屋企人親密啲都好㗎。」 自中三起,她就在M記兼職賺錢。錢儲夠 了,就買海洋公園全年入場證,一放學就去 玩機動遊戲,「我連續買咗三年!呢個係好 多南區人嘅共同回憶,我估當時一半同學都 有買全年證。而且學生飛平啲㗎,一年500 幾蚊咋!」她也熱愛運動,不時沿橋跑步到 海怡半島,或跟朋友到淺水灣游水、曬日光 浴。 劉碧鈺也喜歡拍照,主要是充當攝影愛好者 朋友的模特兒。遊走過香港各區大街小巷, 她漸漸發現,自己的家漁光村是上佳的拍攝 地點。整條村依山而建,五座樓的結構和設 計都不相同,各有特色,「出面唔會搵到呢 啲景,影懷舊feel一流!想影樓梯,可以來白 沙、順風;想影超長走廊,可以去海港、靜 海、海鷗;想要採光靚⋯⋯基本上每一幢都 有靚位。」 53


54


自 由 自 在 的 家

劉秀琼,68歲,1988年起一家五口入住順風 樓。在漁光村擔任義工十多年,現為順風樓 互助委員會主席。

劉秀琼多次提到,自己在1988年搬來漁光村 後,體重迅速由110磅增至130磅。全因自 立門戶太開心了,心廣體胖。她感到前所未 有的自由自在,時常在三個小孩睡覺後,跟 丈夫看電視看到兩三點。有時餓了,丈夫就 煮宵夜,大家分甘同味,「雞飯、排骨飯、 窩蛋牛肉飯⋯⋯唔食嘅話,餓住個肚會瞓唔 著」。 搬到漁光村前是辛酸的十年。她和丈夫在

劉 秀 琼

1978年結婚,婚後住在黃竹坑邨,照顧夫家 四代十多人,「太爺、太嫲、老爺、奶奶、 叔仔、姑仔,又要煮飯佢哋食,又要斟茶遞 水,又要洗衫抹地,仲要湊仔呢,好辛苦」。為 幫補家計,她更到附近工廠打工,「晏晝得 一個鐘食飯,我要返屋企好趕咁食,然後幫 啲細路沖涼。如果天冷,仲要自己煲熱水, 嗰時冇熱水爐㗎嘛」。日復日體力透支,她 早午晚三餐靠飲多甜濃奶茶撐著,偶然悶

55


56


了,就轉飲鴛鴦或茶走。

嘛」。她寄望新居寬敞一點,因為80年代申 請房協單位時,孩子年幼,按規定只算是「

「有自己地方,真係開心好多。鍾意食就

半個人」;換言之,一家五口只能得到3.5個

食,瞓就瞓,睇電視就睇電視,睇到播粵語

人的空間。無論如何,她都希望繼續住在南

殘片都唔願瞓!」她笑著說。

區,「街坊見慣見熟,空氣又好,呢樣好重 要。」

當時,她以為順風樓這個向東南、有陽台的 單位,只是短暫居所,因街坊說漁光村在五 年後會清拆。除了廚房和廁所,屋內沒有間 隔,他們用衣櫃劃分空間,地台沿用上一手 留下的塑膠地板。想不到就這樣住了30多 年。她對漁光村各方面都滿意,唯一缺點是 家住二樓,蚊子多,「夏天拍蚊拍唔停,最 多一日拍死20幾隻,同屋企人鬥拍得多」。 近十多年來,劉秀琼積極擔任村內義工,尤 其熱衷於為慈善機構籌款。「東華、博愛、 仁濟、保良局,主要都係擺街站,有時都會 洗樓,逐家逐戶拍門。」說起慈善機構,她 如數家珍。「我哋籌款雖然唔及石排灣邨、 華富邨咁多,因為漁光村得1,100戶咋,但冇 所謂㗎,最緊要幫到有需要嘅人」。 問起漁光村將於數年內清拆,可能搬到田 灣,她表示期待多於不捨,「我未住過新樓 57


58


59


屋 村 苦 樂 談

梁金好,77歲,水上人,1982年跟五名子女 一起入住漁光村海港樓。退休前任職東東雲 吞麵20多年,現時隔周煲涼茶到香港仔街市 擺賣,有批相熟捧場客。 盧少瑾,54歲,梁金好的女兒,1982年起跟 母親梁金好和兄弟姊妹入住漁光村海港樓。 黃德培,55歲,盧少瑾丈夫。2000年跟盧少 瑾結婚後,才搬入漁光村。

梁 金 好 . 盧 少 瑾 . 黃 德 培

珠珠,6歲,梁金好一家養的貓咪,圓臉短 腳,深受寵愛。

在海港樓不足300平方呎的單位中,住了梁金 好一家四口:梁金好、女兒盧少瑾、女婿黃 德培和愛貓珠珠。這個單位前身是公共廚房 位置所在,1982年房協將整幢海港樓改建, 為每個單位間隔出獨立廚房和廁所,梁金好 一家就是在那之後搬來的。 梁金好本是水上人,跟媽媽和七兄弟姊妹同 住艇上,後來獲分配入住石排灣邨,至梁金 好一代也有了子女,三代同堂共15人同住兩 60


61


個單位,生活環境相當擠逼。她跟丈夫盧瑞

危機四伏的。梁金好曾在走廊被人搶劫,也

育有五名子女,一直希望自立門戶,就申請

不時見到道友在走廊中偷偷摸摸,尋找擱在

入住漁光村。豈料未及入住,盧瑞卻不幸在

氣窗中的毒品。走廊長,出入口多,海港樓

一次撞船意外中離世,然後梁金好再也沒有

有六個連接地面的出入口,不法分子很容易

做船上的工作。

逃脫。

那年盧少瑾15歲,在香港仔的工廠當工人。

除了治安差,漁光村的建築品質也令她們擔

她記得,小時候總是羨慕住在漁光村的人,

心。盧少瑾說,廚房曾安裝了吊櫃放置杯盤

「漁光村好靚,牆壁五顏六色,家家戶戶都

碗碟,但裝好不久,整面牆壁就塌了下來,

有露台,唔似得石排灣邨咁迫夾」。沒想到

原來牆中並沒有填滿水泥或磚塊,更夾雜舊

終於到了搬家時刻,愁緒卻籠罩整個家,大

報紙和建築廢料。多年來,天花板油漆、石

家為爸爸的後事奔波,也沒心情多想新居的

屎不時剝落,甚至露出已經生鏽的鋼筋,以

佈置,只把舊居的傢俬搬到新居。而且,原

致她們一家每隔幾年就要撤離一段時間,暫

來漁光村並非每一幢都有露台,她們入住的

住親友家,以便天花板大維修。

海港樓就沒有露台,這讓盧少瑾有點失望。 改建工程之草率馬虎,隱約反映出一種臨時 盧少瑾說,住在石排灣時以為漁光村治安較

感。據說,房協早在1980年代已計劃重建

好,搬過來才發現原來不相伯仲。80年代常

漁光村,但由於沒有足夠單位安置村民,多

見於漁光村的飛天蠄蟧,就曾潛入過她們的

年來一直只聞樓梯響。盧少瑾苦笑道,「隔

家。那竊匪由窗爬入屋,未及得手,驚醒了

籬石排灣邨拆完又起翻,啲人都搬翻晒入去

瑾的弟弟,賊仔落荒而逃,退回窗外,到一

住,漁光村都仲喺度!可能因為咁,即使咁

家人都醒過來時,只見那賊已跳到地面,一

多地方都破破爛爛,房協都唔太理」。

跛一跛地跳跑了。 不滿再多,梁金好一家在漁光村,還是有點 海港樓又暗又長的走廊長而對她們來說也是

滴美好的回憶。 62


一家六口同住的日子,只有媽媽梁金好擁

的丈夫黃德培是附近郊野徑的常客,幾乎每

有睡床,五個孩子則席地而睡。居住空間有

個周日都會去走走,有時到水塘口玩搖控模

限,但梁金好總是給子女最大的自由度。

型車,有時繞香港仔水塘一圈。「其實行一

兩個小兒子都喜愛養魚,買來兩個巨型魚

個鐘就可以到山頂凌霄閣,去灣仔或中環都

缸——所佔空間相當於梁金好的單人床——

不過兩三個鐘就行到。行山時個人係好放鬆

每個魚缸就只養一尾龍吐珠或海象魚。這兩

㗎,又近屋企呢,唔使搭車就有得行。」黃

個魚缸在狹小的單位中顯得龐大,對生長迅

德培說。

速的巨型魚來說還是太小了。有一晚,海象 魚躍出了魚缸,躺在小兒子身旁。小兒子大

漁光村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租金相宜。盧少

概早習慣睡覺時身邊有家人輾轉反側,竟沒

瑾說,多年來都選擇留在漁光村,而不願搬

發現身旁的魚,一覺睡到天光。

到北角或西環,很大程度跟漁光村的租金較 房協其他屋村廉宜有關。她擔心日後一旦調

盧少瑾最喜歡漁光村的樹。村內樹木品種繁

遷田灣,租金可能貴現時一倍,期望租金在

多,不少是大花大葉的常綠樹,如近石排灣

負擔範圍內,同時可以比現時寬敞一點點,

邨一邊的大花紫薇、漁光道旁的羊蹄甲、水

「起碼擺到張三座位梳化吖,咁我哋一家四

塘道出入口旁的印度橡樹。她喜歡那些延伸

口可以坐埋一齊睇電視。同埋唔使擺到成屋

到窗邊的樹枝,「好多雀仔,有時凌晨5點就

都係櫃,摸到牆壁、有啲留白位,咁就好好

會俾啲吱吱喳喳聲嘈醒」,可見漁光村之幽

喇」。

靜。可惜2017年夏季颱風天鴿襲港後,全港 多處塌樹,造成多人受傷,房協也大幅修剪 或砍伐村內大樹,能聽到的雀鳥聲也少了。 她也喜歡漁光村的地理位置,到香港仔街市 買餸不算遠,又鄰近香港仔郊野公園,「近 到經常見到野豬,啲野豬BB好得意!」她 63


64


回 憶 中 的 遊 樂 場

張玉甜,65歲。1962年約6歲時搬到漁光村 海港樓,至1985年婚後遷出。

整個漁光村都是張玉甜的遊樂場。氹氹轉、 搖搖板、蘯韆鞦、瀡滑梯,重臨童年家園, 無論目光停在哪一角,已屆耳順之年的張玉 甜總看到兒時的歡樂嬉笑。 在滿地都是小孩的60年代,蘯韆鞦常常要 排隊輪候的,輪到自己時,張玉甜總會大顯 身手:「我好犀利㗎!我會揈到個韆鞦反轉 再反轉,好百厭!當然人仍然企喺個韆鞦上 啦。」

張 玉 甜

那時,海港樓近石排灣邨那邊,還有條長 長的鐵滑梯,比現時那條迷你塑膠滑梯長得 多,「瀡滑梯好快,唔使排隊。不過嗰條滑 梯好多時都被太陽曬到辣蘿柚,我哋就會踎 著行落去」。 海港樓是村中最熱鬧的一幢,地下一層有士 多、文具舖和幼稚園。當有村外朋友來到一

65


66


起玩,張玉甜又有零用錢時,就會到士多買

籬,所以我唔會跌親,捐過氣窗、爬落床,

一支孖條,跟朋友邊分享邊玩氹氹轉。

就開到門。」

小學讀下午校的她,有時會趁上學前到幼稚

在走廊玩耍時,也得順道為媽媽通風報訊。

園,跟已下課的小朋友一起玩。那年代的幼

人稱「三嫂」的張媽媽是麻雀高手,當年每

稚園不像現在般分級分班,基本上所有小朋

個單位月租約700元,三嫂跟隔籬鄰舍打麻雀

友都一起上課,學學ABC,唱唱兒歌,早上

也打到250元一底,耍樂之餘也賺點私己錢。

11時就下課,然後就是玩樂時間。 但爺爺不喜歡家嫂打麻雀。因此每當家住西 捉依因、跳橡筋繩、一二三紅綠燈⋯⋯玩樂

環的爺爺來到漁光村探望孫兒時,在走廊玩

夥伴多少不拘,歡迎隨時加入,有時在地下

耍的張玉甜或兄姊就得高呼通報,「阿爺行

公園玩,有時在走廊中的空地玩。畫跳飛機

到斜路了!」三嫂馬上會收好麻雀檯,裝作

的粉筆通常由學校撿來的,「短短地嗰啲粉

跟鄰居師奶們飲茶打牙骹。

筆碎呢,執到就袋入裙袋,帶返來喺地上畫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加個圈,就玩得一餐」。

共用廚房 共享電視

長長的走廊

張家一家八口,張玉甜排行第四,上有兩姐 一兄,下有兩弟。人稱「三少」的張爸爸原

海港樓每層的長走廊有點幽暗,但在張玉甜

本在香港仔經營米舖,後來被收樓,就轉行

的記憶中總是閃閃發亮。有次,張玉甜忘記

當後備警察,有時也會到西環的老米舖幫

帶家門鎖匙,就爬鐵閘到近天花板的氣窗,

忙。

「好似蛇仔咁轉呀轉,就由氣窗轉到入屋入 面。當時我好細粒,人人都叫我『奀妹』。

六個孩子讀四間不同的學校,兩個弟弟讀漁

阿哥家姐太大嚿,細佬又太細個,得我可以

光幼稚園時,張玉甜讀舊官立(香港仔官立

咁樣捐入屋。屋企張碌架床就放正喺氣窗隔

小學),二家姐和哥哥讀新官立(香島道

67


官立小學),大家姐則在嘉諾撒培德學校上 學。因此,張玉甜小時候總是獨自步行上 學,下課回家後就馬上洗澡。這時,三嫂已 開始準備煮晚飯。 三嫂很寵孩子,一手打理所有家務。張玉甜 現在回想,除了媽媽的愛,也很可能跟海港 樓的設計有關。早期海港樓各單位內不設獨 立廚廁,公共廚房設在每層的中間,每戶都 分到一格灶檯擺放自家的火水爐,因此晚飯 前後,公共廚房相當擁擠和危險,三嫂盡量 不讓孩子們踏足廚房。 晚飯後,張玉甜有時會到樓上鄰居的家看電 視,有時在屋內看,人多時就蹲在閘外看, 「雖然係朋友嘅朋友嘅屋企,都算係識得 啦。嗰個年代就係咁,小朋友去人哋屋企好 平常,到後來我屋企有電視機,同樣會有小 朋友來看」。 張玉甜已記不起看過電視節目內容了,倒是 記得,電視機被鎖在一個木櫃中,只有爸爸 才有鎖匙。偶然在周末或假期前夕,爸媽讓 孩子們看久一點電視,直到半夜畫面出現英 女皇的照片。 68


69


捨不得 拆不走 搬到西環住。每次回到海港樓的家,她總是 公共廚房旁是公用洗衣房。張玉甜記得,那

捨不得離開,「有時食完晚飯太夜,就留低

時家中有部半自動洗衣機,每日媽媽都會推

過夜。試過保安來拍門查問係咪多咗人,要

那機器到洗衣房,駁上洗衣房中唯一的水喉

拎戶口簿出來數人頭。保安知道我不過喺娘

洗衣。所謂半自動洗衣機,即是一個會轉動

家借宿一宵,都唔會點。何況我又唔係連續

的水桶,加水、排水都是手動,也不設脫水

幾晚都過夜」。

功能,洗到差不多了,就用人手把濕漉漉的 衣物件拿到另一部脫水機脫水,再拿回家晾

對於漁光村重建,張玉甜沒想過不捨,「阿

乾。

爸阿媽都走咗,鄰居都唔同晒⋯⋯拆咗起新 嘅,俾更多人住都係好事吖,咁諗就唔會唔

「有啲人成日長開水喉,聽講曾經有幾個

捨得」。回憶中的漁光村是拆不走的,在那

月,整幢樓收來嘅租金都唔夠交水費,所以

村內,永遠充滿歡笑聲。

房協先至要改建海港樓,讓家家戶戶都有獨 立水錶、廚房同廁所。」張玉甜笑說。 張家住在共用廚廁的五字樓單位約十年,到 房協改裝海港樓,張家搬到六字樓的同一單 位時,張玉甜已經十多歲。其時兄姊皆已成 家立室,住在海港樓的成員由八人減至五 人,故即使面積不足300呎的家多了廚房和廁 所,張玉甜仍覺得比五字樓的單位寬敞些。 又十多年後,張玉甜也結婚了,婚後跟丈夫

70


71


從 前 像 個 原 始 人

張淑娟,67歲,入住靜海樓30多年。退休前 為非牟利機構文員,現義務擔任靜海樓互助 委員會秘書。

「搬來漁光村前嘅生活好似原始人」,張淑 娟笑說。 那是70年代,她跟拍拖兩年的男朋友結婚, 成為了蔡太。她原本跟家人同住舊石排灣 邨,其父在黃竹坑山頭開墾田地,種菜養 雞,並搭建了一間小木屋日間休息。這間小 木屋後來成為張淑娟婚後新居,「嗰度直情 係峭壁之上,冇水冇電,都好牙煙㗎。有啲 人要手腳並用先至爬到上去,夜晚又黑忟 忟,不過我唔怕黑」。他們在小木屋旁加建 兩個小房間,用作權充廚房和廁所,「點火 水燈、用火水爐⋯⋯廁所都有個馬桶嘅,係

張 淑 娟

附近工廠唔用掉出來,我哋就安上去用。但 冇沖水㗎,我爸挖咗條渠,儲埋啲糞便用來 耕田」。 最初,山頭上只有張淑娟和丈夫居住;後 來,張爸爸又介紹新婚朋友來搭木屋居住; 再後來,張淑娟的弟妹在婚後同樣搬來,山 72


頭成為一個小聚落,住了十多人。生活在山

啡色」。她說,鄰里間的關係很好,孩子們

上似是逍遙,其實也有諸多不便。有時雨水

會在寬闊的走廊上跑來跑去,十分熱鬧。只

較少,山水不足,大家會不夠水用;雨勢大

是,這些頂樓單位在盛夏的晚上十分翳熱,

時,屋頂又會滴水。

「因為天花板係日頭吸收咗好多熱力,而且 家家戶戶都開冷氣啦、煮飯,仲熱過日頭,

遇上颱風最是狼狽。張淑娟記得,有一晚睡

有時企喺度覺得個頭殼頂都係慶㗎」。

到半夜被丈夫拍醒,「話個屋頂就快吹甩, 要走佬!嗰時兩個細路仲細,我嗱嗱聲執埋

入住漁光村後幾年,張淑娟誕下小女兒,希

暖水壺、奶粉、尿片就走,去咗隔籬鄰舍度

望有多一點空間,就向房協申請調遷。90年

暫避。鄰居間屋都唔大㗎,咪坐喺客廳地板

代,一家五口搬到同座四樓後,室內空間多

度囉」。最令她哭笑不得的是,丈夫一度打

了,卻沒有露台,「原來冇騎樓晾衫好麻煩,

算冒著風雨回家拯救電視機,但被她阻止,

有一年特別潮濕,啲衫仲發晒毛添啊」。近

「嗰時個屋頂真係吹甩咗!我話你出咗去如

年,她的膝關節開始痛,漁光村位處山坡,

果遇到意外,要部電視機嚟做乜?寧願買過

多斜路和樓梯,對張淑娟來說有點不方便。

一部啦!」風雨之後,那台大牛龜電視機真 的壞了,他們捨不得棄掉,沒想到放了一段

多年來的生活點滴,聽來像是滿腹牢騷,其

日子,也許機體內的水分乾了,電視機竟然

實,張淑娟總是樂呵呵地娓娓道來,「係好

復活了。

得意㗎,直頭可以拍一套戲!」故事主角樂 天知命的微笑,是這齣戲最動人的畫面。

這樣的生活過了八年。 直到80年代,他們一家四口終於獲編配入住 漁光村靜海樓的頂樓單位,採光良好,附有 一個沒有上蓋的露台,「可以用來曬果皮, 喺街買兩串新鮮剝落來嘅,由綠色曬到變 73


74


最 愛 南 區

鄭志全,74歲,退休前在玩具廠工作,也當 過保安員,住在漁光村海鷗樓超過40年。

第一次來到漁光村那天,鄭志全是多麼的高 興。那是他和太太得知獲編配入住海港樓的 翌日,還未收到鎖匙,只知道門牌號碼,他 們就帶著三個孩子從田灣走來漁光村,看看 四周環境,也看看未來居所的門口。當時, 上一任住戶還在屋內。他手抱著小女兒,眼 望著長女和兒子問:「我哋搬來呢度住好唔 好呀?」孩子們點頭說好的模樣和聲線,鄭

鄭 志 全

志全至今仍歷歷在目。 鄭志全上有高堂,下有妻房,還有五兄弟姊 妹,原本一同住在田灣徙置區,生活環境擠 逼。自立門戶後,他仍能跟住在田灣的家人 互相照應,因為由田灣步行至漁光村不過十 多分鐘,對此他很滿意。唯一缺點是上班有 點遠——那時他在大角嘴的塑膠玩具廠上 班,每天舟車勞頓至少兩小時;後來工廠搬 到黃竹坑,上班方便多了,休息的時間也多 了。

75


76


住了海港樓幾年,鄭家搬到更加寬敞的海鷗

鄭志全坦言,他很擔心新大樓的租金大幅上

樓。露台面向漁光道,窗外一片綠油油,「

漲,自己難以負擔,屆時可能申請調遷往其

啲樹遮咁啲陽光,好涼爽,又養眼!」露台

他地區。一想到這一點,就十分不捨,「以

日照充沛,除了晾曬衣服。他們也種了不少

前返工咁遠都唔想搬,依家退咗休住得咁舒

盆栽,如葱、辣椒等,都是容易種植又能食

服就更加唔想搬。住咗咁多年,好有感情,

用的品種。

始終覺得,南區至係我屋企。」

鄭志全十分享受漁光村的鄰里關係。退休 前,他已擔任街坊會義工,幫助隔籬鄰舍做 簡單的家居維修,退休後成為海鷗樓互助委 員會的委員,近六年更當上委員會主席。位 於海港樓四樓的漁光網絡互助社是街坊們重 要的聚腳點,也是鄭志全最常流連的地方。 互助社的活動豐富,有書法班、卡拉OK班、 八段錦班等等,多數都是免費活動,導師 也是義務導師。「大家打吓牙骹、傾吓偈、 過吓日晨,鄰里關係好好。間中有啲住戶有 爭拗,又會有人做和事老。大時大節,我哋 仲會同香港仔坊會一齊搞聯歡會,過百人參 加,好熱鬧,好開心。」他自豪地說。 漁光村白沙、順風、海港三幢樓將於數年內 清拆、重建,新屋落成後或會供靜海、海鷗 兩座樓的居民入住,以便展開第二期工程。 77


78


79


漁光定格 鏡頭一轉,攝影師深入觀察,帶領大家細看漁光村 居民的生活細節。

80


晾衫但不想淋濕,原來可以這樣做。

81


82


83


家門前連接走廊的半公共空間,是不少居 民家居的延伸。

84


85


想必是劉德華擁躉的家。

86


天井內的竹棚,香港特有的景致。

87


88


89


寬闊的走廊,讓長者在家門前就能散步健 身。

90


天井採光良好,掛在欄杆上的盆栽能夠曬 到太陽。

91


92


93


漁光村依山而建,白沙樓內部可見到部分 山坡。

94


牆身孔洞除了裝飾,也有助透光。

95


96


97


建築手繪圖 漁光村是低成本預算的屋村,但建築設計方面卻毫 不遜色,成功為居民營造既通風又採光的生活環 境。以下一系列手繪圖勾勒出五座住宅的面貌。

98


Site Plan 1:400 99


漁光村平面圖

全村平面圖展示漁光村五幢樓宇在村內的建築 排列、公共空間、停車場、園境和樹等空間元 素的關係。漁光村的房屋密度很低,而五座的 排列恍如一隻小船,船頭大廈之間有一個三角 形的公園。

100


白沙樓天台

各樓宇的天台閒人免進,相信絕大多數住戶都不曉得屋頂的光景。頂層平面圖展示了樹群、周遭環境 和各住宅的相互關係。漁光村五幢樓中只有海港樓沒有天井,其他四幢均有通風的採光井設計。天井 尺寸和形狀各有不同,闊度大約相當於三分一個單位。與天台平台相反,地面滿是人們活動的痕跡, 101


順風樓天台

不但是村民泊車和玩樂的地方,也會在斜坡上曬棉被,在空地上曬果皮,或者種植盆栽,由下而上活 用公共空間。 102


靜海樓天台

103


海鷗樓天台

104


海港樓天台

105


海港樓平面圖

漁光村依山而建,地面卻不一定全是可用空間。走在海港樓和順風樓的「地面」,一邊的盡頭可見大 石和樓宇結構,海港樓地面沒有採光井,特別幽暗,卻是街坊們聚腳的地方。 106


白沙樓立面圖

107


住在室內的是甚麼人呢?從家居窗口的 物件大概能略知一二。立面圖記錄了住 戶如何利用窗口及露台位置。有掛着白 色背心內衣的,有掛著彩色連帽外套 的,亦有為抵禦颱風而貼上的星狀膠帶 的,甚或那沒有晾曬衣服並且拉上的窗 簾的,每個似乎都各有獨特的生活故 事,等待細味。

108


順風樓立面圖

109


110


海港樓立面圖

111


112


靜海樓立面圖

113


114


海鷗樓立面圖

115


116


漁光村剖面圖

117


四張相連的剖面圖展示了漁光村室內和室外的關係。走廊十分寬敞,即使室內空間不大,無礙 住戶令漁光村成為最舒適的家。村內的樓梯和走廊四通八達,無論是居民或訪客,都能爬樓梯 穿梭樓宇內外,免受日曬雨淋,時常享受到清新空氣。

118


白沙樓剖面圖

這裡展示了三張剖面圖:白沙樓、順風樓和海港樓的橫剖面,參 考了人物訪問和相片,展示出漁光村居民的生活模式——廁所、 廚房、睡房和客廳裡的居民。

119


120


順風樓剖面圖

121


122


海港樓剖面圖

123


124


靜海樓剖面的光影

白沙樓、順風樓、靜海樓、海鷗樓的特色天井和露台的透光面,以光 影表現,更能理解當中的空間使用和生活的感覺。 圖中的是靜海樓,可以望到天井光線的直射和折射;圖的左方黑色三 角形是光線穿過露台入屋和黑色長方形(住客以布包住露台,避免光 線入屋)。縱橫建築的白線是大樓的柱和樑;中間花盆底下是欄杆。

125


126


圍欄和擋土牆

127


這是漁光村的邊界,其設計兼顧功能和美 觀。圍欄及擋土牆的設計以人為本,下半 部份以花崗岩砌成,高度接近成年人的腰 間,功能上的考慮是為了防止人們掉進斜 坡;另一方面,牆身以不規則的平實石材 拼成護欄,成本廉宜,卻十分考驗工匠 的手藝。上半部份以三角尖頂鐵支排列而 成,設計簡單而通透,令行人有較廣闊視 野,亦增加了村內採光。由於漁光村依山 而建,村內外的地勢差別能限制途人進 出,因此圍欄的防盜作用不大,但在觀感 上,劃出了村的界線。 128


順 風 樓 晾 衣 架

129


晾曬衣服的空間十分重要,這幅繪圖記 錄了順風樓室外地面單位住戶的晾衫架 及晾衫空間。不像高層住戶可把衣服在 窗外晾曬,地面單位窗外牆身沒有足夠 晾衫空間,取而代之的有立地而起的晾 衫架,位於單位外的空地。建築物外空 地,可以確保住戶晾曬的衣物能得到足 夠的日照。晾衫架以兩款為一組,須配 合晾衫竹使用。卡著晾衫竹兩端的裝置 分別呈U形和O形,使用方法是先把晾 衫竹一端置放在U形裝置上,再把另一 端穿入O形裝置中。 130


海港樓柵格牆

131


圓形、正方形的幾何建築裝飾可說是漁光村 標誌。走進海港樓和靜海樓之間,大樓間的 栅格牆分外顯眼。透光通洞的設計連接了大 廈內外,增加通風和採光的同時,行人亦可 窺視牆的另一面。這些細節增加了空間的趣 味。 栅格牆有兩種,地面一層的有鐵片覆蓋洞 口,防止街外人放置垃圾或其他物品於牆內 。這種栅格牆牆身較高,位於昔日公用廚房 的附近,以利通風。螺絲位隱藏在側,不會 影響外觀。 另一種栅格牆位於海港樓一樓及以上樓層的 後樓梯。這個位置可見建築師對電燈和電線 的簡潔安排。牆身設有電線糟,圓或方的通 孔在白天能引入日光,夜間引入街燈燈光, 保持梯間明亮。

132


133


134


白 沙 樓 及 海 港 樓 渠 蓋

135


漁光村在細節亦盡顯心思,白 沙樓的樓梯鄰近樹群,去水口 易被樹葉堵塞。這裡的去水口 的洞口較細,易於疏水同時能 隔走樹葉。海港樓位於整條村 的中心,四周是村內行人道, 這裡的去水口較大,以圓邊金 屬倒模製成。兩款水渠蓋都呈 半球體,側看像布甸,頂部稍 平,能防止其他物件覆蓋而影 響功能。

136


137


樹木調查報告 樹木調查員多次到漁光村考察,整合樹木品種、數 量、常見樹木特性等資料,從自然生態角度記錄本 村。 設計師將數據整合成圖表和樹木地圖,標記樹木的位 置,也列明樹木名稱和編號。總覽則將每個樹種的棵 數一一列出。 樹木資料的部分按比例繪製,縱軸的黑色直線為樹木 高度(米),綠色外圍圓圈代表樹冠闊度(米),綠 色內實心圓圈代表樹木胸徑(厘米)。橫軸則標註樹 木名稱、編號,以(N)代表原生種,(I)代表外來 種。最後,圖表上方列出樹木在村內的位置,方便參 考。

138


139


漁 光 村 自 然 及 人 文 生 態

漁光村毗鄰香港仔郊野公園,屋村附近有不少 樹木及自然環境,村內亦有綠化地區,吸引各 種動物。市區常見雀鳥如樹麻雀、珠頸斑鳩經 常可見。由於屋村鄰近香港仔避風塘,偶爾會 見到岸邊覓食的麻鷹成群在空中飛翔。大嘴烏 鴉等喜好樹林環境的雀鳥亦有機會出現。除了 樹木外,漁光村亦有不少開花植物,因而吸引 蝴蝶、蜂類等昆蟲,村內亦有園圃為居民提供 種植空間,創造綠色環境。

140


漁 光 村 樹 木 地 圖

羊 T029 青 果 巴 T026 垂 T009 蹄 垂 果 榕 T009 西 垂 葉 楊 甲 葉 榕 T023 雞 鐵 葉 榕 桃 屬 榕 垂 蛋 樹 榕 葉 花 榕

T022

T025

印 度 橡 樹

T013

宮 粉 宮 粉 T012 羊 蹄 T011 羊 枇 T009 甲 青 蹄 杷 印 果 甲 度 榕 02 T010 橡 垂 白 樹 葉 蘭 榕 T011A

番 木 瓜

垂 葉 榕

印 度 橡 樹

宮 粉 羊 蹄 甲

T018

垂 T019 葉 垂 榕 葉 榕

垂 葉 榕

T33

T053

印 度 橡 樹

宮 粉 羊 T060 T061 蹄 宮 宮 甲 粉 粉 羊 羊 蹄 蹄 甲 甲

T065

對 葉 榕 T008

T027

T053A

T021H T017

01

散 尾 葵 T004

T34

青 果 榕

T008A

柑 橘 屬

T021H

04

番 18 17 T043 23 木 大 大 大 楊 仁 樹 羊 桐 青 蹄 宮 瓜 花 花 花 T041A 桃 紫紫 紫 白 蹄 果 甲 粉 薇薇 薇 楸 甲 榕 屬 羊 蹄 甲 T021E T021F 欖 T021A 血 T021G 羊 03

21

假 檳 榔

141

T031 T030 青

T028B

22

20

假 假 檳 檳 榔 榔

T062 T063

雞 雞 蛋 蛋 花 花

雞 19 蛋 假 花 檳 榔

T036

T037A

T047A T047

T041B

14

血 桐

T037

T039 大 雞 16 白 15 大 血 T038 花 蛋 對 楸 血 花 T039 桐 大 紫 桐 紫 血 花 葉 花 薇 薇 桐 榕 紫 薇

T037B

對 葉 榕

血 桐

T036A

對 葉 榕


06

黃 葛 樹

07

黃 葛 樹

08

黃 鐘 木

09

10

鳳 宮 凰 粉 木 羊 蹄 甲

11 12

13

楓 香

黃 葛 樹

樟 樹

樹 木 調 查 範 圍

是次樹木調查的漁光村屋村範圍,由香港仔水 塘道、漁光道及漁光道下行至香港仔水塘道的 樓梯之間的範圍,當中包括生長在行人道上及 屋村圍欄範圍內的樹木。調查員會記錄胸徑達 95mm或以上的樹木、位處於容易辨認的地點 的樹木、或樹種尚未記錄及容易辨認,亦會列 入樹木清單中。因部份樹木位處於無法接近的 地點,例如斜坡上或外圍有欄杆圍起,測量這 些樹木時調查員需以視距和測量工具配合計算 方程式評估樹木胸徑、樹冠闊度和樹木高度。 由於大部份數值均以視距和量尺結果推算,所 得的數值會有不同程度之誤差,故只作參考之 用。

總 覽

宮粉羊蹄甲

9

羊蹄甲屬

2

垂葉榕

9

白楸

2

大花紫薇

6

欖仁樹

1

青果榕

5

1

血桐

5

鳳凰木

1

雞蛋花

4

楓香

1

對葉榕

4

黃鐘木

1

假檳榔

4

散尾葵

1

印度橡樹

4

柑橘屬

1

黃葛樹

3

枇杷

1

楊桃

2

白蘭

1

番木瓜

2

巴西鐵樹

1 142


30 H:30m T:125cm C:12m

白沙樓西南

20

H:16m T:90cm C:12m

10 H:8m T:10cm C:7m

H:6m T:10cm C:3m

H:7.5m T:45cm C:7m

H:3.5m T:10cm C:3m

T004

01

T008

T008A

02

T009

印 度 橡 樹

散 尾 葵

垂 葉 榕

柑 橘 屬

垂 葉 榕

I

I

印 度 橡 樹

(米) 143

I

I

I

I


圖解 樹木高度(H) 樹木胸徑(T) 樹冠範圍(C) 原生種 N 外來種 I

白沙樓西北

H:12m T:25cm C:6m

白沙樓東南

H:11m T:25cm C:6m

H:11m T:30cm C:4.5m

H:10m T:20cm C:4.5m

H:10m T:60cm C:7m

H:8m T:20cm C:4.5m

T010

T011

T011A

T012

T013

T017

白 蘭

青 果 榕

宮 粉 羊 蹄 甲

枇 杷

宮 粉 羊 蹄 甲

垂 葉 榕

I

N

I

I

I

漁 光 村 樹 木 資 料

I

144


30

靜海樓西北

20

10 H:9m T:40cm C:4m

H:7m T:25cm C:6m

H:9m T:35m C:5m

H:9m T:35cm C:7m

H:7m T:25cm C:5m

H:6m T:20cm C:4m

T024

T025

T026

T027

T028

T028B

雞 蛋 花

巴 西 鐵 樹

垂 葉 榕

垂 葉 榕

楊 桃

羊 蹄 甲 屬

(米)

I 145

I

I

I

I

I


圖解 樹木高度(H) 樹木胸徑(T) 樹冠範圍(C) 原生種 N 外來種 I

海鷗樓西北

H:8m T:30cm C:6m

H:10m T:25cm C:7m

H:10m T:25cm C:7m

H:10m T:55cm C:6m

H:10m T:45cm C:6m

H:6m T:12cm C:3.5m

T029

T030

T031

06

07

08

垂 葉 榕

青 果 榕

青 果 榕

黃 葛 樹

黃 葛 樹

黃 鐘 木

I

N

N

N

N

I 146


30

海鷗樓西北

海鷗樓

20 H:18m T:75cm C:8m H:15m T:90cm C:10m

10 H:8m T:60cm C:7m H:5m T:15cm C:3.5m

H:6m T:16m C:3.5m

H:6m T:15cm C:4m

09

10

11

12

13

T034

鳳 凰 木

宮 粉 羊 蹄 甲

樟 樹

黃 葛 樹

楓 香

青 果 榕

(米)

I 147

I

N

N

N

N


圖解 樹木高度(H) 樹木胸徑(T) 樹冠範圍(C) 原生種 N 外來種 I

樓西南

海鷗樓東南

H:22m T:125cm C:8m

H:13m T:30cm C:4m

H:6m T:30cm C:4m

H:6m T:22cm C:4m

H:12m T:20cm C:5m

H:5m T:15cm C:4m

T033

T036

T036A

T037

T037A

T037B

印 度 橡 樹

血 桐

對 葉 榕

大 花 紫 薇

血 桐

對 葉 榕

I

N

N

N

N

N 148


30

海鷗樓東南

靜海樓東南

20

H:12m T:22m C:6m

10 H:8m T:22cm C:5m

H:9m T:30cm C:5m

H:8m T:30cm C:5m

H:7m T:20cm C:5m

H:6m T:18cm C:4m

T038

T039

14

15

T041A

T041B

大 花 紫 薇

血 桐

大 花 紫 薇

血 桐

白 楸

白 楸

N

N

N

(米) 149

I

N

I


圖解 樹木高度(H) 樹木胸徑(T) 樹冠範圍(C) 原生種 N 外來種 I

海港樓東南

H:10m T:22cm C:7m

H:10m T:30cm C:6m

H:7m T:25cm C:5m

H:4m T:20cm C:4m

H:4m T:15cm C:5m

H:4m T:15cm C:5m

16

T043

17

18

T047

T047A

對 葉 榕

大 花 紫 薇

大 花 紫 薇

大 花 紫 薇

雞 蛋 花

雞 蛋 花

I

I

N

I

I

I

150


30

海港樓東南

20 H:18m T:22cm C:5m

H:13m T:19cm C:3m

H:12m T:20cm C:3m

H:12m T:20cm C:3m

H:16m T:20cm C:5m

H:11m T:19cm C:3m

10

19

20

21

22

T053

T053A

假 檳 榔

假 檳 榔

假 檳 榔

假 檳 榔

I

I

I

I

宮 粉 羊 蹄 甲

宮 粉 羊 蹄 甲

(米) 151

I

I


圖解 樹木高度(H) 樹木胸徑(T) 樹冠範圍(C) 原生種 N 外來種 I

海港樓東北

H:15m T:25cm C:5m

H:15m T:30cm C:6m

H:15m T:25cm C:4m

H:5m T:25cm C:4m

H:5m T:20cm C:4m

H:3.5m T:20cm C:4.5m

T060

T061

T062

T063

T065

23

宮 粉 羊 蹄 甲

宮 粉 羊 蹄 甲

雞 蛋 花

雞 蛋 花

對 葉 榕

楊 桃

I

I

N

I

I

I 152


30

白沙樓東南

20

10

H:10m T:50cm C:8m

H:10m T:40cm C:10m H:7m T:20cm C:6m

H:7m T:20cm C:5m

H:5m T:25cm C:6m

H:4m T:20cm C:4m

T018

T019

03

04

T021A

T021E

垂 葉 榕

垂 葉 榕

欖 仁 樹

I

宮 粉 羊 蹄 甲

血 桐

I

宮 粉 羊 蹄 甲

(米) 153

I

I

I

N


圖解 樹木高度(H) 樹木胸徑(T) 樹冠範圍(C) 原生種 N 外來種 I

靜海樓西北

H:20m T:90cm C:10m

H:6m T:20cm C:4m

H:8m T:15cm C:2m

H:7m T:20cm C:5m

H:8m T:15cm C:2m

H:8m T:35cm C:6m

T021F

T021G

T021H

05

T022

T023

羊 蹄 甲 屬

青 果 榕

番 木 瓜

番 木 瓜

垂 葉 榕

N

I

I

印 度 橡 樹

I

I

I 154


155


植物繪圖 藝術家用水彩記錄11種漁光村可見的植物。首五 幅作品為樹木調查員挑選的常見樹木品種,詳情可 參閱每頁右下角的樹木資料。

156


157


宮 粉 羊 蹄 甲

學名:Bauhinia variegata 科名:蘇木科 習性:落葉喬木 花期:三月至五月

樹木資料 原產地位於中國南部,屬落葉喬木,可高達15米。樹皮平 滑呈暗褐色。樹葉形狀像羊的蹄部,因此得名羊蹄甲。花 瓣五片,呈淡紫紅或粉紅色,最上方的花瓣有較深色的條 紋,莢果成熟時黑褐色扁平狀。宮粉羊蹄甲在開花時整個 樹冠會充滿粉紅色,花形亦漂亮,觀賞性高,是受歡迎的 行道樹和園藝品種。另一品種洋紫荊是宮粉羊蹄甲與紅花 羊蹄甲的雜交後代,兩者分別在於洋紫荊花朵顏色較深紫 紅,並且沒有莢果。 158


159


血 桐

學名:Macaranga tanarius 科名:大戟科 習性:常綠喬木 花期:四月至五月

樹木資料 血桐是本地原生喬木,高約5至10米,葉片呈盾形至闊盾 形,葉柄從葉片中間而非邊緣長出,加上葉片外型與大象 的耳朵相似,因此得名Elephant’s Ear。血桐的枝條若折 斷,折斷部份會流出汁液,氧化後變成紅色,狀似流血。 血桐能抵受強風和高鹽分環境,在市區路邊或海岸地方十 分常見。 160


161


對 葉 榕

學名:Ficus hispida 科名:桑科 習性: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花期:五月至十月

樹木資料 對葉榕為桑科榕屬的灌木或小喬木。葉柄折斷後會流出白 色乳汁,像牛奶,故又有「牛奶樹」之稱。在眾多榕樹 中,只有對葉榕的樹葉是對生的,所以特別容易辨認。葉 面和葉底都有硬毛,手感粗糙,枝條間環痕明顯,對葉榕 樹幹會長出許多青色「果實」,事實上是一種隱頭花序。 隱頭果裏面,有細小的花朵,每年五至十月結果。 162


163


大 花 紫 薇

學名:Lagerstroemia speciosa 科名:千屈菜科 習性:落葉喬木 花期:五月至七月

樹木資料 大花紫薇原產於東南亞地區,屬落葉喬木,可高達20米。 樹皮灰色,葉片大,呈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在冬季落葉 前,葉片會轉為橙紅至深紅色。到了五月至七月,大花紫 薇會開出紫紅色的花,共六塊花瓣,邊緣有皺摺。大花紫 薇的觀賞性高,而且樹幹筆直,佔地較少,是流行的行道 樹及園林綠化的品種之一。 164


165


印 度 橡 樹

學名:Ficus elastica 科名:桑科 習性:常綠喬木 花期:三月至四月

樹木資料 印度橡樹又名印度榕,屬於桑科榕屬的常綠喬木。樹枝切 開後,白色汁液會流出,是早期橡膠的來源。印度橡樹 高可達20至30米,樹冠寬闊,葉片大,呈橢圓形,厚革 質,葉面光亮平滑。樹皮灰白色,長有氣根,生長範圍較 大。氣根接觸地面後會變粗,形成新的樹幹。印度橡樹每 年九至十一月開花結果,花為隱頭花序。 166


大 葉 合 歡

學名:Albizia lebbeck 科名:含羞草科 習性:落葉喬木 花期:五月至九月 167


雞 蛋 花

學名:Plumeria rubra ‘Acutifolia’ 科名:夾竹桃科 習性:落葉喬木 花期:三月至九月

168


青 果 榕

學名:Ficus variegata 科名:桑科 習性:常綠喬木 花期:九月至十一月 169


散 尾 葵

學名:Dypsis lutescens 科名:棕櫚科 習性:常綠棕櫚 花期:三月至四月 170


龍 船 花

學名:Ixora chinensis 科名:茜草科 習性:常綠灌木 花期:三月至十二月 171


翠 綠 龍 舌 蘭

學名:Agave attenuata 科名:龍舌蘭科 習性:常綠草本

172


17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