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lin shueilin

Page 1


目錄


大北港 說 到「 北 港 」, 除 了 二 級 古 蹟 北 港 朝 天 宮 還 會 想 到 什 麼? 北 港最早是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貓兒干社的勢力範圍,17 世紀 後 來 自 中 國 福 建、 閩 南 的 漢 人 漸 來 到 此 地 開 墾 定 居 。 北 港 舊 稱 笨 港, 是 台 灣 最 早 發 展 的 鄉 鎮 之 一, 有「 一 府 二 笨 」 的 說 法, 繁 榮 程 度 僅 次 於 府 城 台 南 , 也 因 此 古 蹟 密 度 高, 祭 祀 用 的 鑼、 鼓 等 樂 器 也 可 以 在 這 裡 找 到 製 作 的 師 傅, 全 台 絕 大 多 數的烏克麗麗也來自於鄰近的水林。

北 港 鎮 位 在 雲 林 縣 的 西 南 方, 與 嘉 義 縣 之 間 隔 著 北 港 溪, 是 周 圍 鄉 鎮 的 商 業 中 心, 與 元 長、 四 湖、 口 湖、 水 林 統 稱 為 大 北港地區。

由 於 地 理 位 置 在 雲 林 縣 的 靠 海 這 端, 吹 著 海 風 的 平 原 無 山 丘 阻 擋, 使 得 這 裡 的 泥 土 帶 著 砂 , 長 久 以 來 都 是 台 灣 的 蕃 薯、 蒜頭、花生主要產地,也曾經生產芝麻、蔗糖、蠶豆、蘆筍。 夏 天, 西 南 風 吹 過 鹹 鹹 海 水, 催 促 著 蒜 頭 採 收。 冬 天, 強 勁 而 冷 的 北 風 不 遮 掩 的 吹 向 陸 地, 恰 好 適 合 植 株 矮 小 的 花 生、 蕃薯、蒜頭、豆類生長。 雜 糧 種 植 在 此 發 展 已 久, 加 上 媽 祖 信 仰, 許 多 傳 統 食 品、 小 吃也在大北港地區繁盛,像是傳統大餅、糯米糕點、花生糖、 花生油、芝麻油等。 得 空 時 暫 時 脫 離 都 市 的 急 促, 來 一 趟 豐 饒 的 海 風 平 原 之 旅, 與 農 家 一 起 感 受 土 地 的 美 味、 農 事 的 踏 實 與 辛 勞, 再 走 入 老 街區慢慢感受大北港。

2

1


低調卻重要的農作物

地瓜 地 瓜 也 有 蕃 薯、 甘 藷 等 稱 呼, 原 產 地 是 以 墨 西 哥 為 中 心 的 熱 帶 美 洲。 世 紀, 荷 蘭 佔 領 台 灣 時 期, 由 福 建 傳 入 台 灣。 台 灣 人 早 已 習 慣 地 瓜 的 存 在, 經 歷 過 沒 有 白 米 飯、 餐 餐 吃 地 瓜 的 長 輩 甚 至 會 說「 吃 蕃 薯 吃 到 怕 了 」, 除 了 作 為 重 要 糧 食 作 物, 也 是 加 工 成 地 瓜 粉、 酒 精 的 原 料。 台 灣 在 一 九 五 四 年 達 到 最 高 生 產 面 積 247 萬 公 頃, 一 九 七 0 年 代 之 後, 飲 食 習 慣 逐 漸 改 變, 地 瓜 需 要 量 也 逐 年 銳減。

地瓜的多元品種 地 瓜 在 熱 帶 地 區 適 應 良 好, 適 合 種 植 在 排 水 佳 的 砂 質 壤 土, 充 分 日 照、 日 夜 溫 差 大 的 氣 候 條 件 更 可 以 幫 助 儲 存 糖 分, 甜 度 也 會 提 高。 在 台 灣 春 季、 夏 季、 秋 季 三 季 皆 可 種 地 瓜, 夏 季 氣 溫 高, 四 個 月 就 可 收 成, 但 若 遇 雨 容 易 影 響 品 質, 秋 季 種 植 需 要 五 個 月 生 長, 南 部 日 照 充 足、 溫 差 大, 風 味 和 口 感 都 較 好 。產 地 主 要 在 嘉 南 平 原 , 北 部 和 東 部 也 有 少 量 種 植, 根 據 農 委 會 統 計, 目 前 以 雲 林 為 最 大 產 地, 二 0 一 六 年 三 季 合 計 有 4,633 公 頃, 雲 林 也 是 供 應地瓜苗的重要產區。 地 瓜 有 分 為 食 用 塊 根 、地 瓜 葉 、 塊 根 加 工 用 的 品 種, 經 過 無 數 品 種 改 良, 才 有 現 在 的 高 甜 度 和 細 緻 口 感。 目 前 作 為 食 用 塊 根 地 瓜 的 品 種 有 台 農 號、 台 農 號、台農 號、台農 號、 台 農 號、 桃 園 號、 桃 園 3 號, 尤 以 黃 皮 黃 肉、 高 甜 度 的 台 農 號 最 常 見 也 最 受 歡 迎, 主要產地在中南部。 73

57

66

57

1

64

3 4

17

62


地瓜好收成 地瓜的生長過程中讓農友最頭痛的害 蟲 是 蟻 象, 被 蟻 象 侵 入 的 地 瓜 會 有 特 殊 的 臭 味, 台 語 俗 稱「 臭 香 」。 不 使 用 農 藥 的 防 治 法, 可 以 用 性 費 洛 蒙 誘 捕, 或 是 在 打 田 鬆 土 的 同 時 撒 入 苦 茶 粕。 此 外, 不 連 作, 在 種 地 瓜 的 前 一 季 種 稻, 土 壤 長 時 間 泡 水 也 是 減 少 蟻 象的方法。 水林的地瓜農友認為生長期超過四個 月 的 地 瓜 才 會 好 吃, 五 個 月 左 右 最 恰 當。 農 友 分 享 台 農 號 地 瓜 如 果 夠 成 熟, 切 開 之 後 中 間 的 肉 色 呈 現 腮 紅 橘 最 美 味, 但 是 也 因 為 甜 度 高, 一 不 小 心 過 熟 才 採 收 就 會 有 臭 酸 味, 如 何 抓 準 時 機 就 靠 經 驗 囉。 採 收 後 的 地 瓜 放 置 一 段 時 間 讓 水 份 減 少, 會 更 綿 密 香 甜, 表 皮 消 水 後 產 生 淺 淺 細 紋, 農 友 俗稱為「薑母皮」。 地 瓜 即 使 發 芽 也 沒 有 毒, 可 以 安 心 食 用, 只 要 把 芽 去 掉 再 煮 不 影 響 口 感 即 可。 儲 存 容 易, 只 要 常 溫、 通 風 處 皆 宜。 地 瓜 雖 然 皮 粗 粗 卻 不 耐 摩 擦, 碰 撞後泌出的地瓜汁會氧化變黑影響賣 相, 因 此 以 搬 動 越 少 次 為 原 則, 農 友 因而在收成時也要事先安排好如何進 行挑選、存放和出貨等流程。

種地瓜

過 去, 地 瓜 在 主 食 的 利 用 上, 還 會 曬 乾 做 成「 地 瓜 簽( 或 地 瓜 籤 )」, 沒 有 生 鮮 地 瓜 的 季 節 、沒 米 可 煮 的 時 候 , 作 為 保 存 食 的 地 瓜 簽 就 派 上 用 場。 水 林 農 友 則 因 為 懷 念 小 時 候, 想 要 回 味 多 了 日 曬 香 氣 的 地 瓜 簽 而 製 作。 過 去 的 格 外 品 可 以 餵 家 畜, 現 在 利 用 格 外 品 做 地 瓜 簽, 可 以 避 免 浪 費 食 物。 只 要 削 皮 後 去 掉 蟲 咬 的 部 分, 剉 簽 在 大 太 陽 下 曬 一 天 就 完 成, 常 溫 可 以 儲 存 一年半左右。

地 瓜 除 了 營 養 豐 富, 其 所 含 的 大 量 纖 維 質 和「 生 理 鹼 性 」 的 特 性, 可 以 改 善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而產生的代謝 問 題。 上 一 代 人 不 懂 營 養, 純 粹 因 為 喜 歡 而 在 煮 飯 時 加 入 地 瓜, 增 加 甜 香 之外,也自然地吃進更多營養素。

好好吃地瓜

水林地區的農友秋作大多在中秋節前 後 進 行 種 植。 種 下 後 視 情 況 灌 溉, 幫 助 葉 片 長 大 行 光 合 作 用, 生 長 後 期 則 盡 量 保 持 乾 燥, 使 地 瓜 甜 度 提 高。 種 下 後 一 個 多 月, 隨 著 地 瓜 藤 成 長, 就 要「 掀 藤 」, 將 延 伸 變 長 的 地 瓜 藤 往 另 一 邊 翻, 過 一 段 時 間 再 翻 向 反 邊, 為 的 是 讓 藤 不 要 貼 著 土 而「 定 根 」。 若 是 定 根, 養 份 分 散, 主 藤 的 地 瓜 就 會 受 到 影 響 而 長 不 好。 種 植 期 間 也 要 進 行 一 至 兩 次「 中 耕 」, 在 溝 中 行 駛 中 耕 機 讓 土 往 兩 邊 覆 蓋 在 畦 上, 兼 具 除草和加厚畦土的作用。

種植地瓜可用塊根的芽點種植或是地 瓜 藤 種 植。 以 地 瓜 藤 種 植, 每 一 葉 都 會 長 根, 膨 大 後 成 為 地 瓜, 因 此 一 般 皆 以 地 瓜 藤 種 植。 整 地 鬆 土 後 挖 溝 做 畦, 將 地 瓜 藤 以 度 斜 角 插 入 畦 裡, 如 果 直 直 種 下 只 會 長 一 個 地 瓜。 地 瓜 藤 被 土 包 覆 吸 到 水 分 後 開 始 扎 根, 因 此農民通常在開溝的當天趁著土壤半 乾 濕 時 趕 快 種 。把 藤 種 入 後 可 以 澆 灌 , 讓 土 壤 吸 水 變 實, 或 是 用 腳 踩 過, 這 也 是 水 林 地 瓜 農 描 述「 壓 蕃 薯 」 的 畫 面, 一 人 種 藤, 另 一 人 走 在 畦 上 將 地 瓜藤踩實。 45

現 在, 地 瓜 化 為 各 種 樣 貌 出 現 在 我 們 的 生 活 中。 慢 火 烤 地 瓜, 或 是 烤 後 冷 凍 的 冰 心 地 瓜, 夜 市 必 買 地 瓜 球, 中 式 甜 品 地 瓜 圓 或 地 瓜 湯 ,零 嘴 地 瓜 酥 , 包 著 花 生 糖 漿 的 蕃 薯 椪 等。 就 算 不 依 賴 地 瓜 當 主 食, 地 瓜 也 已 成 為 經 典 必 吃的台灣味。

5 6

57


綠豆有分品系 綠豆大致以外觀分成粉綠豆和油綠豆。粉 綠豆的表皮霧綠,易煮鬆綿,用於直接調 理成湯、粥。水林地區有農友復耕本土綠 豆,所栽種的就是粉綠豆,品種名為台南 5號,是目前市面上最受歡迎的品種。另 有台南3號則屬於油綠豆,表皮油亮,口 感較硬,多用於加工。

種綠豆 綠豆原產於印度,不耐低溫,主要分布在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日治時期以前台灣就 有種植綠豆,主要種植在嘉南平原,最高 種植紀錄出現在一九七0年代,達五千公 頃以上。之後,隨著工商業發達,農村人 口外移使得費工又無法機械採收的綠豆, 種植面積跟著減少。經濟效益跟不上其他 作物之後,農家多將綠豆栽種在畸零地、 田埂;水圳水泥化的地區,則是播種在水

常民卻沁心的甜

綠豆

本土綠豆普及的路還很長,但是只要再吃 一口香香綿綿的本土綠豆湯,就有再繼續 努力的動力。

蔡得黃在二0一五年春作開始種綠豆,不 使用農藥化肥的種植,要面對的挑戰除了 天氣因素,也有不可控制的病蟲害。也曾 遇過秋作太晚播種,開花時遇到寒流,綠 豆花都變啞巴,授粉不良無法結果,由於 天冷花期很短、結實很少。復耕綠豆的農 友說,經驗斷層三十年,一切都還在摸索 中,產量也還不穩定。

「小耕會」 是 ) 由大北港地區從事友善耕 作的農友自發所成立。成員之一在水林務 農的蔡得黃是團隊中最早復耕綠豆的農 民,他記得小時候常常看到綠豆田,出外 幾年後,三十年前回鄉就再沒看過整片的 綠豆田。他投入綠豆的種植除了想吃本土 綠豆,增加團隊內的農產多樣化也是考量 因素。

夏天來一碗冰涼綠豆湯,消除暑氣也帶來飽 足感。過去作為雜糧耕種的綠豆,在台灣的 農田裡消失了數十年,因為豆筴不會同時成 熟的特性,難以機械化採收,不敷人力成本 之下,難敵低價的進口綠豆。但台灣綠豆鬆 鬆沙沙的口感,濃郁又清爽的香氣,只要吃 過就會留下記憶。

泥夾縫中,收量雖少,卻可以保有自家本 土綠豆存糧。 近幾年,食用本土雜糧的意識提升,綠豆 也重新被列入復耕清單。根據農委會的統 計資料,一九八七年全台灣綠豆種植面積 為 1,088 公 頃, 逐 年 遞 減, 至 二 0 0 六 年已不到一百公頃。近年,食用本土雜糧 的意識漸漸抬頭,但是生產成本高,可接 受 的 消 費 者 還 在 少 數, 種 植 面 積 緩 慢 增 加 , 二 0 一 六 年 為 174 公頃。

簡 ( 稱

作 為 雜 糧 之 一 的 綠 豆, 春 秋 兩 季 皆 可 種 植,兩個多月就可以採收。綠豆的花分三 至四批開,第一批花的長勢最好,成熟的 豆粒也最大,但是果莢的成熟期不一致, 增加採收的難度。

把本土綠豆找回來 雲林縣小農友善耕作產業文化協會

7 8


黃豆黑豆一家親

種黑豆

農 友 會 將 生 黑 豆 以 文 火 焙 炒 後, 直 接 當 零嘴吃,或是加熱水泡成黑豆茶。黑豆、 桂圓浸米酒則是農村媽媽的寒冬養生妙 方。 農 友 無 私 地 和 消 費 者 分 享 黑 豆 酒 的 做 法, 希 望 黑 豆 可 以 在 大 家 的 日 常 生 活 中 保 有 一 席 之 地。 消 費 者 都 能 吃 到 本 土 黑 豆 的 香 氣 和 飽 滿, 相 信 是 所 有 黑 豆 復 耕者的心願。

水林地區小耕會農友於二0一二年起復 耕 本 土 黑 豆, 團 隊 裡 最 資 深 的 農 友 表 示 自己已經超過三十年沒有種黑豆了。

本土黑豆的濃醇

有 句 俗 語 說 : 見 黑 就 補, 因 此黑豆在傳統飲食上被視為 有 滋 補 效 果。 同 樣 的 黑 色 種 皮, 又 可 依 豆 仁 顏 色 大 致 分 為 青 仁 黑 豆 和 黃 仁 黑 豆。 青 仁 黑 豆 帶 有 一 點 澀 味, 多 作 為 浸 酒 、泡 醋 製 作 滋 補 飲 料 。 黃 仁 黑 豆 適 合 加 工 為 豆 豉、 醬油、蜜黑豆。

二 0 0 二 年 加 入 W T O 後, 進 口 的 低 價 黑 豆 直 接 對 本 產 黑 豆 產 生 衝 擊。 本 產 黑 豆 面 積 小、 無 法 全 面 機 械 化, 以 至 於 成 本 無 法 與 進 口 豆 競 爭。 黑 豆 主 要 作 為 釀 造加工原料, 過去幾乎全台灣皆有黑豆 種植。

黑豆

現有黑豆品種在春夏季種植有不易成熟 乾 燥、 採 收 期 遇 雨 的 問 題, 因 此 以 秋 作 為 主, 播 種 後 約 四 個 月 可 採 收。 根 據 水 林 農 友 的 經 驗, 黑 豆 需 水 雖 少, 初 期 澆 灌 可 使 植 株 順 利 成 長, 後 期 不 澆 灌, 使 豆 莢 可 以 飽 滿 乾 燥。 澆 灌 的 三 個 時 機 點 : 播 種 後 三 天、 開 花 前 秋 ( 作, 為 播 種 後 一 個 月 左 右 、) 天 前 。 採 收 後 日 曬 乾 燥, 去 除 蟲 咬 豆、 未 熟 豆, 常 溫 可 以 存放2年,冷藏可以存放5年。

9 10

黃豆、黑豆同屬「大豆」,由野生大豆 依 地 區 特 性 馴 化 成 現 在 的 黃 豆 、黑 豆 、 青 皮 豆 等 品 種 。中 國 有 五 千 年 的 大 豆 栽 培史, 世紀大豆傳入歐洲,再進入美 洲。因為飲食習慣和產量限制,黑豆主 要 種 植 在 亞 洲 國 家 ,台 灣 近 年 也 出 現 來 自加拿大、美國、和巴西的黑豆。而目 前黃豆則主要種植在美國、巴西、阿根 廷 與 中 國 ,美 國 則 是 全 世 界 最 大 的 黃 豆 出 口 國 ,這 些 大 規 模 商 業 種 植 的 大 多 是 基因改造黃豆。 台灣的大豆栽培,從福建、廣東移民引 入,當時的豆粒小。經過農業改良場進 行 育 種 改 良, 在 黑 豆 部 份 現 在 作 為 食 用 的 有 台 南 5 號( 屬 黃 仁 黑 豆, 種 子 較大顆,子實為黃色),及台南3號、 台南 號(屬青仁黑豆,種子較小顆, 子實為青色)。除了改良種,恆春、美 濃 、宜 蘭 都 有 適 應 當 地 氣 候 的 本 地 種 。 二0一七年公布的新品種為台南 號, 由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 11

雜糧界的黑金 75

18

11


蒜頭的正式名稱為大蒜,是蔥科植物。 蔥、薑、蒜是台灣菜餚裡必備的三種香 料。蒜頭是地下鱗莖,未結成蒜球之前 是青蒜,花梗稱為蒜苔,各個生長期都 有不同的吃法。

台灣的蒜頭品種大致分成兩大類:軟 骨 蒜 和 硬 骨 蒜。 硬 骨 蒜 主 要 作 為 蒜 頭 採 收, 軟 骨 蒜 主 要 作 為 青 蒜 採 收, 但 軟 骨 蒜 若 成 熟, 一 樣 會 變 成 蒜 頭, 只 是 個 頭 較 小。 目 前 在 台 灣 栽 培 的 蒜 頭 品 種 主 要 為「 大 片 黑 」,其 他 還 有「 小 黑 葉 」 、「 和 美 種 」 、「 西 港 蒲 蒜 」 、 「 印 尼 早 生 」、「 花 蒜 」、「 西 螺 白 葉 」 等品種。

同是蒜頭,味道大不同 蒜 頭 生 長 期 間 長 達 半 年, 也 不 是 隨 時 都 能 種, 農 友 說 蒜 頭 要 吹 東 北 季 風 才 會 醒 來, 吹 南 風 的 時 候 成 熟 採 收。 因 此 在 台 灣 多 為 秋 冬 種 植, 春 夏 雨 季 前 採 收。 蒜 頭 通 常 以 蒜 瓣 進 行 種 植, 種 的 時 候 要 分 辨 蒜 瓣 的 方 向 放 入 土 裡, 尾 部 尖 端 在 上, 如 果 弄 反, 可 能 無 法 發 芽 。採 收 時 要 連 根 拔 起 ,再 去 除 根 、 葉。

種蒜頭

大 家 最 熟 悉 的 蒜 頭 模 樣, 是 不 是 在 料 理 中 點 點 的 蒜 末 呢? 蒜 頭 在 台 灣 料 理 中 常 常 用 來 襯 托 其 他 蔬 菜 或 肉 類,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配 角。 蒜 頭 農 友 分 享 以 蒜 頭 當 主 角 的 吃 法, 像 是 用 蒜 頭 泡 醋、 浸 酒, 隨 手 可 得 又 養 生。 還 有 近 年 受 到 注 目 的 黑 蒜 頭, 將 蒜 頭 長 時 間 低 溫 發 酵, 引 出 更 多 營 養 和 甜 味。 不 要 怕 蒜 味, 把 經 得 起 東 北 季 風 考 驗 的 蒜 頭 活力通通吃下去吧!

不只是配角

剛 採 收 的 蒜 頭 稱 為 濕 蒜, 一 公 斤 濕 蒜 乾 燥 後 剩 六 百 克, 乾 燥 後 表 皮 變 成 乾 燥 的 蒜 膜, 才 能 保 護 蒜 肉 耐 存 放。 傳 統 乾 燥 蒜 頭 的 方 法 是 日 曬 一 個 月, 現 在則大部份都由盤商收購濕蒜並以大 型烘乾機乾燥兩週完成。

依 據 農 友 經 驗, 要 種 蒜 頭 的 前 一 天 下 午 打 田, 隔 天 一 早 就 開 始 種, 手 工 把 一 粒 粒 蒜 瓣 埋 入 土 裡, 萬 一 土 又 變 乾 就 不 好 種。 蒜 頭 結 球 以 前, 土 壤 要 適 當 澆 灌 和 除 草, 確 保 蒜 葉 正 常 發 育。 開 始 結 球 時 土 壤 就 要 盡 量 保 持 乾 燥, 收成的蒜頭品質才好。

原產地在亞洲中部,古埃及在五千年前 即有栽培紀錄。台灣則於三百多年前開 始有種植紀錄。依據農委會統計資料, 台灣的主要產地是雲林,二0一六年全 台 灣 的 種 植 面 積 是 4,113 公頃,雲林就 佔 了 3,963 公 頃 。 近 十 年, 高 度 依 賴 人工的蒜頭漸漸被其他更高經濟的作物 取代,一九九六年全台灣的蒜頭種植面 積 還 有 7,379 公頃,現今卻剩一半。

蒜頭

為 什 麼 有 時 候 買 到 的 蒜 頭 不 會 香、 不 會 辣, 則 有 可 能 買 到 的 是 進 口 蒜, 尤 其在每年秋冬台灣蒜青黃不接的時 期, 市 場 上 所 販 售 的 多 是 進 口 蒜 頭。 台 灣 蒜 頭 不 僅 比 進 口 蒜 頭 夠 味, 農 友 也 發 現, 濁 水 溪 流 經 的 鄉 鎮, 擁 有 得 天 獨 厚 的 豐 饒 黑 泥 眷 顧, 種 出 來 的 蒜 頭更是又香又辣。 從外觀可明顯辨認出進口蒜頭和台灣 蒜 頭 的 差 異。 台 灣 蒜 頭 在 分 瓣 之 前, 整 顆 蒜 球 像 蓮 霧, 底 寬 尾 尖。 來 自 阿 根 廷、 西 班 牙 的 蒜 頭 品 種 類 似, 蒜 球 像 茂 谷 柑 較 扁 圓。 或 是 從「 蒜 梗 」 做 辨 認, 台 灣 蒜 頭 中 間 會 有 一 根 實 心、 硬 硬 的 蒜 梗, 進 口 蒜 頭 的 蒜 梗 大 多 萎 縮 或 空 心。 如 果 把 蒜 球 撥 開, 台 灣 蒜 頭的蒜瓣較尖,進口蒜則較圓鈍。

11 12

小小一球,香氣無窮


消逝的蘆筍榮景 蘆筍從寒帶至熱帶都可栽培,但以溫帶 最 適 合。 台 灣 處 於 亞 熱 帶 地 區, 種 植 蘆筍始於一九三五年自美國引進,但是 生長狀態不佳,直到一九五五年研究出 「留母莖栽培技術」後,經過台南農業 改良場培育,才開始有適合台灣種植的 蘆筍。 接著從一九六三年正式推廣,栽培面積 最 高 峰 時 將 近 二 萬 公 頃, 曾 經 是 世 界 最大白蘆筍罐頭外銷國。根據農委會數 據,近十年種植面積皆低於一千公頃, 二0一六年僅有四百五十公頃。

種蘆筍 台灣最常見的蘆筍是綠蘆筍,品種為台 南3號、台南4號。白蘆筍則以台南1 號、台南2號為主。即使白蘆筍已經失 去出口優勢,依然是高經濟作物,近年 來出現的紫蘆筍目前在台灣還很罕見, 雲林縣四湖鄉有農友開始嘗試栽培。 台灣培育出的蘆筍品種耐熱、怕冷,因 此 冬 天 要 割 除 地 上 物, 使 蘆 筍 休 眠, 讓根盤繼續生長蓄積養分。隔年發出新 筍,一開始的三根保留,用來行光合作

冰冰涼涼的蘆筍汁,夏天來一杯,暑氣 全 消。 蘆 筍 曾 經 是 台 灣 的 重 要 出 口 作 物,那是一九六0到一九八0年代的事 情,當時的蘆筍汁是以格外品和蘆筍皮 製作,量大到可以產出一種包裝飲料, 可見其產量。

又脆又甜的沿海蔬菜

蘆筍

新鮮美味的台灣蘆筍

現 在, 蘆 筍 跟 一 般 蔬 菜 一 樣 人 人 吃 得 起,不再是賺外匯的高級品,但是吃到 進口蘆筍比吃到台灣蘆筍的機率高很 多。享受著本土蘆筍的新鮮脆甜同時, 也想想蘆筍可以一直在台灣生長下去, 消費者可以幫上什麼忙呢?

農家會把蘆筍的粗皮削下再販售,留下 來的粗皮就是自家熬蘆筍汁的原料。買 蘆筍時,可以從外觀判斷。筍尖鱗片張 開,表示氣溫太高、光合作用過盛,纖 維較粗也略帶苦味。選購時可以從筍尖 鱗片是否緊閉,表皮飽滿水潤為判斷新 鮮美味蘆筍準則。買回家沒有馬上吃的 蘆筍,密封後於冰箱冷藏保存。

曾經聽台南鹽水的蘆筍農友說,小時候 全村的人,或應該說是附近沿海地帶的 砂質土地上,全都種滿了蘆筍,當時地 力極好,不需施肥卻每到產季都讓小孩 幫忙採收到想離家出走。

用吸收養份,第四根起開始採收食用。 只要根盤健康,重複冬天去除地上物使 蘆筍休眠的模式,可以連續採收數年。 農友聽老人家說蘆筍可以十年不需重 種,現在可以撐到第四年就很不錯了, 不知道是地力變弱,還是氣候影響。 播種育苗適合在春天或秋天進行,蘆筍 重水重肥,也重視排水透氣。根盤生長 完 成 的 蘆 筍 ,每 年 春 、夏 、秋 進 行 採 收 。 台灣主要種植綠蘆筍,綠蘆筍和紫蘆筍 在地面上採收,白蘆筍從地下採收,因 此每日清晨要觀察畦面,若出現裂縫, 就是有白蘆筍嫩莖可採收的訊號。採收 後要持續保持溼冷,維持品質。 農 友 種 植 紫 蘆 筍, 為 的 是 要 吃 到 花 青 素,因此看到筍尖突出地面,隔天就要 「挖」,如果出土兩天,表皮纖維變粗 就 要 用「 割 」的 ,調 理 前 還 要 把 皮 削 掉 , 就可惜了。 現在有農民和農改場搭配,挑戰冬天採 收的蘆筍,錯開一般的收成期,如果成 功,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台灣蘆筍。即使 克服了技術,蘆筍最令人頭痛的還是採 收期需要的密集人力,即使銷路好,種 植面積也會因此受到限縮。

13 14


小花生大歷史 發 源 地 在 南 美 洲, 在 航 海 時 代 透 過 葡 萄 牙 人 帶 往 印 度 與 非 洲, 也 到 台 灣 落 地 生 根 。花 生 最 早 出 現 在 台 灣 的 紀 錄 , 是 一 六 四 六 年《 熱 蘭 遮 城 日 誌 》 中 描 述 花 生 在 台 南 種 植 的 情 形。 世 紀 開 始 成 為 台 灣 普 遍 的 農 作 物 ,除 了 食 用 、 榨 成 油 外 還 有 許 多 用 途。 日 治 時 期 和 芝 麻 並 列 為 台 灣 主 要 榨 油 原 料, 用 在 料 理、 燈 油、 保 養、 藥 用 等, 據 說 是 全世界最多元利用花生的地方。 台 灣 對 於 花 生 的 研 究 ,始 於 日 治 時 期 , 於當時的台南農會與台南州立農事試 驗 場, 進 行 品 種 收 集 與 種 植 改 良。 一九0六年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出 版《 臺 灣 重 要 農 作 物 調 查 第 二 篇 : 特 用 作 物 》 中, 對 於 在 台 灣 種 植 的 花 生 進行系統整理。 依 照 農 委 會 統 計, 全 台 灣 花 生 的 種 植 面 積 在 一 九 八 一 年 為 51,620 公頃,至 二 0 一 六 年 減 少 為 21,430 公頃。主要 栽 種 地 區 則 同 樣 維 持 在 西 部 沿 海, 以 雲 林 縣 為 主 要 產 地, 二 0 一 六 年 種 植 面 積 1 5 ,8 5 公 1 頃, 佔 總 面 積 七 成 以 上。 雲 林 北 港 也 成 為 花 生 的 集 市, 左 右著花生的價格。

花生品種多

12

台 南 選 9 號, 又 有 分 新 舊, 產 量 較 好 的 新 9 號 問 世 後, 農 人 就 把 原 本 的 9 號 俗 稱 為 「 舊 號 仔 」。 跟 新 9 號 比 起 來, 舊 9 號 果 殼 紋 路 較 平 、果 仁 較 小 、單 位 產 量 也 少 , 卻 是 有 點 年 紀 的 花 生 農 最 愛 吃 的 品 種, 現 在 大 多 為 自 留 種。 雖 然 產 量 少, 但 是 花 生 味 道 濃、 口 感 較 紮 實, 是 上 一 代 人 習 慣 吃 的 品 種。 所 以 農 友 說, 送 人 要 送 黑 金 剛, 舊9號仔留給自己吃。

14

大家最熟知的黑金剛花生其實是商品名 稱, 真 正 的 學 名 為 黑 仁 種 花 生, 是 從 花 仁 種取出深紫色花生膜的品種進行培育而 來。 因 為 深 紫 色 的 花 生 膜 含 有 花 青 素, 口 感 又 酥 鬆, 炒 熟 後 作 為 零 嘴 廣 受 喜 愛。 雲 林縣元長鄉為黑金剛的主要產地。

四海皆愛的果實

花生

1

18

不 斷 孕 育 新 品 種 後, 依 據 不 同 的 使 用 方 式 有 適 合 的 花 生 品 種。 如 果 依 照 花 生 種 皮 的 顏 色 分 類, 可 以 大 致 分 為 紅 仁、 白 仁、 花 仁, 台 灣 種 植 的 花 生 主 要 是 紅 仁。 目 前 種 植 最 廣 泛 的 品 種 是 台 南 號 ,使 用 也 廣 泛 。 用來榨油的品種主要是台南 號和花蓮 號。 帶 殼 炒 花 生 則 是 不 同 品 種 各 有 風 味, 台 南 選 9 號、 台 南 號、 台 南 號 等 都 適 用。 11

13

一抹香濃的花生 醬、 一 口 綿 密 的 花 生 湯、 一 塊 酥 香 的 花 生 糖、 一 鍋 暖 胃 的 花 生 豬 腳 湯, 花生以各種不同的 美味姿態出現在我 們 的 生 活 中。 長 在 土 裡, 形 狀 如 豆, 閩南語中稱花生為 「 土 豆 」, 客 家 話 則是「番豆」。

種花生 花 生 適 合 排 水 良 好 的 砂 質 土 或 砂 壤 土。 日 治時期開始就有數據紀錄主要花生產地為 西部沿海和澎湖,花生不怕大風。 花 生 的 生 長 過 程 中, 最 特 別 的 要 算 是「 土 上 開 花, 土 下 結 果 」, 開 花 後, 子 房 柄 鑽 入土中結莢,也因此叫做落花生。 花 生 的 生 長 天 數 因 品 種 和 種 植 時 間 而 異, 春 作 約 一 百 二 十 至 一 百 四 十 天, 秋 作 約 一 百 零 五 至 一 百 二 十 天。 判 斷 適 當 的 收 穫 期 間, 是 影 響 產 量 和 品 質 的 關 鍵, 收 穫 後 也 要 迅 速 乾 燥, 避 免 在 高 溫 高 濕 的 情 況 下 產 生 黃 麴 毒 素。 若 非 大 批 採 收 進 加 工 廠 烘 乾, 一 般 的 乾 燥 方 式 為 日 曬, 需 時 十 天 至 兩 週, 每 天 皆 需 翻 耙, 若 天 候 不 佳 要 及 時 收起,避免淋雨。

費工留下好味道 種植花生現在雖有一部份工序可以機械代 勞 ,但 採 收 後 的 處 理 依 然 費 工 ,除 了 日 曬 , 還 要 不 時 挑 去 受 傷 果 莢, 避 免 黃 麴 毒 素 污 染。 要 有 好 品 質 的 炒 花 生、 花 生 糖、 花 生 醬、 花 生 油 等 加 工 品, 則 需 要 多 一 道 人 工 挑 選。 迷 人 的 花 生 香, 需 要 消 費 者 的 了 解 和 食 用, 才 會 有 農 民 繼 續 願 意 在 人 力 缺 乏 的時代持續生產。

15 16

9


夏天採集。是環紋蛤屬的一種,殼主要是黑色,只有開口周圍呈現紫紅 色。生長在海邊或河口濕地,目前都是野生,無法人工養殖。赤嘴仔要 生長在乾淨的沙地裡,因此隨著環境影響,數量越來越少。為了讓赤嘴 仔生生不息,挖到太小的要留在現場不帶走。

全年採集。學名為龍葵,是農村 常見野菜,尤其是在沒有噴灑除 草劑的田間很會生長,有雨水時 期較嫩。龍葵煎蛋或清燙加薑絲 麻油,也可以煮成粥當正餐,清 淡版是龍葵加米,升級版還加了 蔥頭、絞肉爆香。

挖赤嘴仔要看潮汐,等退潮時才能採集。挖到的赤嘴仔除了自己吃,也 有農民用來出售補貼生計。赤嘴仔在退潮時會伸出口器呼吸,因此可以 觀察沙面上的小洞判斷赤嘴仔的所在位置,再以鏟子挖掘翻找。挖赤嘴 仔的老手們在沙地上行動自如,不熟悉走在河口沙地的人,不僅找不到 赤嘴仔可挖,還會深陷其中無法動彈。

採集,不必耕耘就能收穫的東西,像是野 生 可 食 用 的 植 物,或 是 利 用 自 然 環 境 的 特 性,加 以 整 理 但 盡 量 減 少 破 壞 就 會 長 大 的 食 物 們。在 農 忙 的 空 隙、順 路 經 過、 秘密基地,可遇不可求的美味記憶。

赤嘴仔在食用前要先吐沙,為了模仿海岸環境,農友會順便帶一桶海水 回去。還要模仿潮汐間隔,每五至六小時將上層清水倒出、倒掉下層沙 子,將赤嘴仔撈起放入另一個容器,保持有水但不乾的環境,赤嘴仔就 會伸出口器吐水。如此反覆一日後,最後一次以清水洗過,冷藏或冷凍 保存。 水林農友趁農閒時去挖赤嘴仔,回家和好友聚會享用。啤酒煮赤嘴仔、 蔥蒜清炒赤嘴仔、醃漬赤嘴仔、赤嘴仔湯,每一道都有滿滿海味、鮮美 無比。

春天採集。主要為四月採集龍眼 蜜。種菜的農友養蜂,選擇附近山 區或往北至台中,尋求果園主人同 意放置蜂箱,作為補充收入。

18

17


農家的飯桌,沒有山珍海味的菜單, 卻 有 著 當 季 最 新 鮮 的 菜 餚,家 裡 的 大 廚 就 是 百 變 食 譜,隨 著 季 節 變 化 出充滿家鄉味的飯菜。

充 滿 海 味 的 赤 嘴 仔,和 鮮 甜 的 在 地 蘆筍,是土地與海交融的味道,湯汁 拌飯炒麵魅力無法擋。

曬 過 的 地 瓜 多 了 一 種 太 陽 的 香 味,有 別 於 新 鮮 地 瓜 的 滋 味,也 是 地 瓜 村 的 必備乾糧。

�.蘆筍洗過,刨掉靠近根部的粗纖維, 蒜頭去皮切碎 �.吐過沙的赤嘴仔和所有材料 一起放入,蓋鍋悶�分鐘 �.打開鍋蓋,翻炒至赤嘴仔開口即可

�.米洗�-�次後瀝乾水分, 加入份量內的水 �.地瓜籤放在濾網上沖一下水(可省略) �.地瓜籤平鋪在米上, 按下開關煮飯即可

�.地瓜去皮、切塊,蒸熟 �.地瓜趁熱加入糖,壓成泥狀 �.加入樹薯粉拌勻,若太乾無法成型可酌量加水 �.分四等份搓成條狀,再切成一小段一小段, 整形搓圓 �.起油鍋,放入地瓜團 �.中小火炸至表面稍微變硬定型時, 以金屬濾網均勻壓地瓜球,反覆幾次, 這樣可以讓中間變空心 �.膨脹浮起後以大火逼油,撈起即完成 20

19


看似簡單樸實的花生糖,做得好吃不簡單。 農友說花生糖是花生農家的婦女們在農閒時交工 一 起 做 的 點 心,也 有 專 業 的 花 生 糖 老 師 父,炒 花 生、炒糖、桿平、切塊到現在還是純手工。

�.在鐵盤中鋪好烘焙紙備用 �.花生炒熟放冷後,放入網袋或塑膠袋中,脫掉花生膜 �.將花生放入炒鍋小火炒,回溫, 避免最後混合時降溫太快變硬 �.水飴、砂糖、鹽、水放入另一鍋, 用中大火煮開後,放油 �.糖水邊攪拌邊煮到濃稠,滴進冷水中馬上凝固即完成 �.將花生倒入糖漿中,快速拌勻後倒入鐵盤中 �.壓平切塊即完成

22

本土產綠豆鮮度高,自己孵綠豆芽,無添加最安心。

�.將綠豆用約��度溫水浸泡��小時 �.尼龍布在塑膠盆底鋪平 �.放入浸泡後瀝乾的綠豆,把布完全蓋住綠豆後澆水, 再覆蓋一條毛巾,再澆水,全濕後把水倒掉 �.放在無光的地方,或是在上面覆蓋一個盆子阻絕光源 �.每天澆水�-�次,一星期即可採收 �.採收時可將卡在布上的豆芽根直接剪掉 21


北港牛墟

北港牛墟位在北港溪畔、北港大橋下面,雲林和嘉義交界處,每個月的國曆 日期尾數�、�、�的清晨開市,接近中午陸續收攤。

北港牛墟從清朝、日治時期形成,牛隻在農耕尚未機械化之前,是農人重要 的工作夥伴,牛墟其實是當時買賣牛隻的集市,並以牛具、農產品為市集副

產品。隨著農耕型態的改變,耕牛買賣漸漸變成肉牛交易,至今牛墟可看見 的牛隻只剩入口意象的馬賽克拼貼,轉變成另一種不同型態的傳統市集。

牛墟的攤位極為多元,無法一概而論,可以說是五金行、農具店、小吃街、菜 市場、種苗行的綜合體,也有一些彷彿穿越時空而來的二手貨、唱片和小遊

戲,生鮮或活體也會隨著季節變換。有機會來北港,一定要逛逛還保有傳統 氣氛的牛墟市集。

24

23


秋冬涼涼的氣候適合蔬菜,每一種菜 都有最佳賞味期,邊幫農邊認識每種 菜的樣貌和生產過程。

體驗期間:11-2月 難度:

綠豆豆莢不同時熟,採收靠手工。分辨成熟綠 豆再一莢一莢採下,眼明手快,彎腰前進。 季節限定加上退潮限定,在地人才知道的 最佳下海處,自己採集的海味最鮮美難忘。

體驗期間:4-9月 難度:

重重的地瓜要輕輕地放,先割地瓜藤,再掘出 地瓜,小心搬運。

體驗期間:12-1月 花生田到花生糖,需要多少時間和功夫, 來做做看就知道。

難度:

體驗期間:11-1月 難度:

南風一吹,蒜頭就要趕快收。蒜頭小小工序 多,快來幫忙割、拔、剪、曬。

26

25


社團法人雲林縣小農友善耕作產 業 文 化 協 會 是﹁ 小 耕 會 ﹂全 名,二 0一六 年 十 二 月 完 成 法 人 設 立 登 記。但 其 實 早 在 這 之 前,就 有﹁ 水 賊 林 友 善 土 地 組 合 ﹂和﹁ 土 香 小 農 店 舖 ﹂分 別 於 二 0一一年 和 二 0一 五 年 成 立,開 始 在 大 北 港 地 區 耕 耘 友 善 雜 糧 復 耕 和 推 廣 好 農 產。 小 耕 會 是一群 友 善 土 地 的 生 產 者 串 連 發 起 的 組 織,致 力 於 推 廣 友 善 土 地 與 環 境 的 耕 作 模 式,辦 理 講 座 授 課 並 交 流 彼 此 耕 作 技 術、 分 享 通 路、共 同 成 長。 土 香 小 農 店 舖 位 於 北 港 鬧 區,開 在 很 競 爭 的 菜 市 場 裡,為 的 是 要 影 響 掌 握一家 口 福 的 煮 夫 煮 婦。 土香小舖做為連結消費者和生產 者 的 平 台,除 了 讓 消 費 者 可 以 容 易買到來自小耕會成員的友善農 產,也 是 友 善 耕 作 的 資 訊 流 通 平 台,以 建 立 C S A︵ 社 群 協 力 農 業 ︶為 目 標,希 望 有 更 多 的 在 地 人 支 持 友 善 農 作,友 善 小 農 也 以 供 應 鄰 近 消 費 者 健 康 食 物 為 理 想。

27 2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