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回嘉路|嘉樂教會一百週年紀念特刊

Page 1

「前往禮拜的路上,長輩們會點

燃手上的火把,一步一步走到教 會。」

教會長老的一席話,重現過去以來 教友們對信仰的虔誠,並且化身為 本刊物的主要的形象與概念。

嘉樂教會,為全台第一間原住民教

會。感謝上帝,如今時逢一百週年, 為喚醒更多教友回歸教會,並重新 認識與擁抱這充滿愛的家,故特別

與「映出的光」,分別對應至教會源 起與歷史、教會人物群像與教會活 動內容。 點亮回嘉路 期待您能在字裡行間,探見嘉樂教 會的一切—— 那或許是記憶,是提醒,是見證, 是啟蒙,是團結, 是抵禦漠然,是凝聚教會信仰與教 友生命故事的共同體。 相信,更因著主的榮光到來,這也 是嘉樂教會自百年降生,迎來最美 好的祝福與禮物。 1
製作百週年特刊,並以「點亮回嘉路」 為名。期許這份刊物的誕生,能為 教友們回到嘉樂的路途上,點亮一 盞明燈。 受馬太福音啟發,依照內容分為三 大章節—「城造在山上」、「點燈的人」
目錄 引言 目錄 牧者的話 教會源起 播種篇—井上伊之助的故事 施作篇—牧會之始的故事 教會歷史 撒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教會歷史大事紀 牧者群像 流淚撒種的人 —江瑞乾牧師 即使在現實裡寸步難行 —高師母(余春梅) 開疆闢土的牧會之路 —陳光松牧師 願福音的力量持續綿延 —阿棟.優帕司(Atung Yupas)牧師 小而美,美得很溫暖 林翠蓮傳道師 目錄 01 02 06 08 16 20 26 30 34 38 42 點燈的人 城造在山上 2
點亮回嘉路
嘉樂教會生活切片 請回答,嘉樂教會 歷屆同工名單 編輯頁 46 50 54 60 64 68 72 74 76 78 82 84 86 90 94 100 104 映出的光 3
長老群像 嘉樂,就是我的家 —劉春花長老 從一把火炬到盞盞明燈 —Sabi 月華長老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雲初音長老 回顧與展望嘉樂 —比納盎長老 從風雨飄搖到同舟共濟 —劉世光長老 走過截然不同的世界 曾月馨長老 同工祝福 朱理仁牧師 婦女會會長佳岑 江牧師家庭 劉光進長老 執事江彩華 執事高維憶 執事武俊宏
牧者的話 教會源起 播種篇—井上伊之助的故事 施作篇—牧會之始的故事 教會歷史 你們是世上的光。 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馬太福音5:14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 成新的了。」一切都出自於神,祂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 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林後5:17— 18),當保羅摸著了這新造的充滿與豐富後,他就起來 宣告說,他卻成為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神。換句話說, 我們不能增添什麼或幫助神的忙、或建議神什麼,因為 一切都是出於神。這並非叫我們被動消極,而是叫我們 更多仰望主,跟隨聖靈的引導與主緊緊聯絡,進入與信 靠,以致這新造生命中的完滿與豐富顯出來我們與基督 已合而為一,在祂裡面一切應有盡有,充充足足地在我 們裡面做成模型,像祂的善工。   既然一切在神,我們就不靠律法乃靠恩典;既然一 切在神,那我們就不看自己的不足,而是看基督無限的 大能;聽祂的聲音,看祂所做的事然後帶著神所賜的信

城造在山上
從 主大元帥(約書亞記5: 15—15)攻克仇敵,進入迦南美地藉著神在基督裡要我 們得著地成為這時代及社區部落的全燈台,高舉基督的 十字架而榮神益人! 文/江瑞乾 牧師 牧者的話 6
心化作行動,如同約書亞跟

感謝天父上主的賜恩,一百年前一切都在祂旨意與 計畫當中,祂差派日本人井上伊之助來到加拉排(嘉樂) 播下撒福音的種子,並與歷代牧長 與 信徒盡忠澆灌而建 立了福音的基業—嘉樂教會,至今已滿一百年。

在籌備慶祝宣教一百周年之活動項目中,出版「嘉樂 教會 設 教—百周年紀念特刊」是主要項目之一,其目的不 是在炫耀我們多麼「偉大」,乃是要:

一、獻上我們的感謝,感謝天父上主特別愛 嘉 樂教會, 正如保羅在(林前3:6—7)所說:我栽種,亞波 羅澆灌,可是使他生長的卻是上帝。

二、感念歷代牧長及信仰前輩諸兄弟姊妹所留下的信仰 資產,佳美腳蹤。

三、我們全體兄弟姊妹更能夠繼承前輩美好的信仰和精

點亮回嘉路
7
神,同心意會更愛人、更愛教會 及 更愛上帝,讓嘉 樂教會的所有會友不斷增加成長,屬靈生命更成熟。   祈求天父的堅固 , 我們所做的一切並將所有的榮耀 歸於我們的天父上主。
城造在山上 教會源起—播種篇 井上伊之助的故事 整理撰文/黃孟璇 井上伊之助 (1882年9月2日-1966年6月20日) 本肖像為西元1959年11月16日拍攝於日本清水市 8

西元1895年過後的日據台灣時期,經濟

作物樟腦開始盛行。當時的台灣山地處處皆 是樟樹,百年的綠蔭守護著山林裡的一切—— 祖靈、動物與原住民。為了採集樟腦,有一 群日本人南下至台灣開啟煉製樟腦的事業。

井上彌之助也乘著這波採樟浪潮南下來 台,當時他受僱於日本賀田組,在花蓮港的 太魯閣番地砍伐樟木,熬製樟腦。然而在西 元1906年7月31日(日本明治39年), 位於一處花蓮製造樟腦的地方—威里,遇到 當地的原住民突然造反,與日本人發生糾紛。 當時的日本人尚未熟悉山地原住民的文化, 在當地出差的25位日本人慘遭太魯閣族人的 毒彈攻擊身亡,井上彌之助也不幸喪身其中。

點亮回嘉路
井上彌之助有一位兒子,名為井上伊之 助。當井上伊之助得知父親在南方小島如同 朝露在旭日下消失的死訊時,他感到憤怒。 正在日本修讀神學院的伊之助,決定修業後 前往台灣,以宗教感化當時原住民對日本人 的殺戮 。 為人父— 在倒下的樟樹與父親前, 播下因憤怒而生的福音種子 [1] 9

西元1911年(日本明治44年)冬,井上伊之助 渡海來台,並會見當時的台灣總督府蕃 務總長大津麟 平,他向大津麟平表明其志願—「希望以宗教感化的方 式,幫助那些殺害他父親的原住民」,透過信仰的力量開 導他們,走向彼此祈福的正途。在當時,日人將難以治 理且尚未開化的山區視為「蕃地」,為了在蕃地傳教,並 取得政治援助,伊之助向蕃務總長請求援助,然而大津 麟平其實本身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為了『蕃人』的教 化,我早已派佛教僧侶前往部分蕃地布教,若再允許另 一宗教(此為基督教)傳教的話,對腦筋單純的原住民 而言,因為需要同時接受兩種不同的教旨,恐怕無法接 受。」大津麟平在聽過井上的請求後,如此坦白他的想 法,並請井上伊之助,尚須等待更適當的時機向原住民 傳教。「但在那時機來臨之前,你可以預作準備」 , 大津 麟平提點井上伊之助,可以發揮他所學的醫療技術,先 為山地的原住民服務,再逐步開啟對原住民的傳教事宜。 大津麟平總長也體恤並理解井上伊之助為父親來台的這 一片苦心,安排他前往當時由新竹廳管轄的蕃地服務。

城造在山上
台灣不產樟樹,他的父親就不會來台灣, 自然也就不會有那麼悲慘的結局。倘若他 的父親不被太魯閣族人殺害,無論如何, 他也不會想到要對原住民傳道。左思右 想,一切都是神的攝理及偉大的旨意。」— p.169《以愛報仇—井上伊之助》,井上伊 之助日記。 井上伊之助前往加拉排社(昔日為神社預定地,現 為嘉樂教會)警察駐在所擔任警察兼醫生,秘密行醫傳 道,播下了福音的第一顆種子。 10
「井上見到樟樹就想起了他的父親,假使

為人子—

進入蕃地後 「來到山上的每一日都在上演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戰爭,日人俠著國家 武力對原住民部落展開侵佔與殺戮,原住民卻僅能以出草予以反擊。 春天,滿山的野花怒放,井上到台灣的蕃地行醫已將近三個月,工作之 餘,日日思念在東京的妻兒。他將兒子命名為「獻」,作為父親的井上 伊之助,不僅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信仰,他也期許自己的子孫能夠有這 樣能夠奉獻己身的信念,因此為志的井上,在兒子誕生時取了這樣的名 字。」—p.168《以愛報仇—井上伊之助的故事》

來台初期,井上伊之助為無後顧

之憂,原先打算一人獨自在山地服事

原住民,並將妻眷留在東京。尤其當

點亮回嘉路
「若你也有一起在此『殉道』的覺悟, 可以考慮來台灣。」 在信中,井上伊之助道盡獨身在 所謂「蕃地」服事與生活的孤寂與酸 楚,他殷切期盼著妻子能夠帶上兒子 來台灣團聚。在東京的妻子千代子與 兒子獻兩人住在租來的簡陋房間裡, 由於東京物價高昂,生活不易之外, 加上日夜思念著遠在台灣的丈夫,千 代子最後決定帶著兒子前往台灣,與 丈夫井上伊之助團聚。 西元1912年3月千代子帶著井 上的兒子獻來到台灣基隆,井上伊之 助接了家人後,帶著妻兒一路長途跋 涉,從基隆跨越台北、新竹,而後 搭火車到內灣,再徒步走十餘公里的 山路,最終抵達加拉排駐在所,當時 駐在所裡的宿舍與療養所仍在興建途 中,井上一家只好先暫時住進警部宿 舍的房間。當時山地的部落,距離火 車站有十公里遠,在沒有電力、自來 水與新鮮糧食的地方,一家人時常面 對著生死交關的現實,在這樣艱難刻 苦的環境下,井上伊之助仍達成他行 醫傳教的理想。 11
時山地頻傳日人被原住民斬頭的憾 事。為了安全起見,井上不想讓家人 來此共同生活。但因為財務困窘以及 彼此分居的關係,讓井上伊之助不得 不提筆寫信給妻子,他在信中說道:

加拉排部落所屬的「泰雅族」,在日本人的眼裡是如 同聞風喪膽般的存在,然而在部落裡仍有不少原住民被 疾病纏身,年邁後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

1914年4月的一大清早,在兩三位壯丁的陪同下, 加拉排部落的頭目特地前往駐在所找井上伊之助,原來 是部落裡有人受傷,無法走路,只好由頭目出面請井上 伊之助協助診療,於是井上背著醫療包,在頭目帶領之 下,一路步行前往傷者的家。 在尖石群山簇擁之下的險逕上一路疾行,終於來到 一位青年的家。青年名為Kuyaw Temu,身為家中之

城造在山上
並囑咐Kuyaw Temu按時服藥,青年與頭目皆萬分感 激,並以小米糕與蕃薯作為餽贈,謝謝井上的幫忙,在 頭目的特別交代下,幾位壯丁也親自送井上回家。 同年井上伊之助拜訪部落原住民Pehot Nabayi家 時,Pehot的女兒Yungaiy正在病榻中,井上便順道 為其女兒看診。在診療前,井上先在Yungaiy的頭上按 「部落的山路真的很難走,有些部落位在斷崖上方 的台地,那些地方連鳥也不願意飛越過去,山上 的鹿也懶得走那樣險峻的小徑。」—出自井上伊之 助日記裡,描述前往部落看診的路途 從診治部落開始的傳教生涯 12
主卻因為腳部負傷,只能痛苦地窩在家裡,而傷口嚴重 發炎。井上趕緊打開醫療包,拿出帶來的藥品為他治療,

著,Pehot看井上念念有詞,深感納悶。在療程結束後,

Pehot好奇問道:「井上先生為什麼在醫治前,在我女兒 頭上按著,而且當下似乎說了些什麼?」「喔,我在為您 的女兒禱告啊。」井上伊之助回答,他如此做的原因是 為了懇求神,幫助他醫治好Yungaiy的疾病。

在1914年12月25日,井上邀請Pehot Nabayi 一家人一起度過聖誕節,除了聚餐之外,這也是身為身 為原住民的Pehot Nabayi第一次參加基督教的禱告 會。從此以後,井上先生便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分享給

Pehot一家人,從Pehot Nabayi開始接受信仰,並逐 漸影響部落裡的其他原住民。

點亮回嘉路

為部落—

「加拉排療養所」落成

日據時期的「蕃地」時常上演著衝

突與殺戮,因此療養所的落成與啟 用,是「理蕃」政策下,日本人對歸

順原住民撫育與教化的策略之一。然

而,對井上伊之助而言,療養所除了 是診所之外,更是播下原住民信仰耶

穌基督的種子之地,藉由奉行基督的 愛,為原住民緩解病痛,並引導他們

的生活走向光明。

1915年5月25日加拉排療養所

落成,到此接受診療的泰雅族原住民

越來越多,輕症的病人會自行前往診

療所,一旦有重症病人的消息,井上 必然前往山裡的部落看診。 對泰雅族人而言,部落是帶給族 人安全的地方。為了防禦需求,許多 部落都建在有流域的台地上,部落建

上,這些族人時常埋伏於山路途中, 伺機對日本人出草獵首級。唯有泰雅 族人對山裡的地形最為熟悉,他們能 在神不知鬼不覺的狀況下,躲在草叢 裡,或是爬到樹梢上伺機而動,瞬間 就能讓外地人的頭顱落地。

雖然加拉排療養所的作用,幫助 井上一家人在部落得以擁有一處溫暖 的容身之處,並為原住民提供醫療與 信仰的服務。但對未歸順的泰雅族人 而言,加拉排療養所與監督所是他們 的眼中釘,住在此處的井上一家人, 生命隨時可能危在旦夕。即使如此, 井上始終相信唯有透過愛與宗教,才 能化解部落人們的痛苦。藉由提供專 業的醫療照顧與堅定的基督教信仰, 在神冥冥之中帶來的恩典,他逐步實 踐了當初的理想,為往後嘉樂教會的 誕生,建立了深厚的部落人脈與信仰 根基。

城造在山上
築大多採用石板、竹子與茅蓁搭建, 看起來簡陋,卻是族人們一個又一個 溫馨的家。 前往深山部落看診的途中,除了 要面對險惡的地形考驗,井上也必須 隨時注意是否被「未歸順」的族人盯
14
點亮回嘉路 聖經是井上的良藥, 禱告是與神對話, 靈糧是他在原住民部落生存的力量。 福音的種子已埋藏在泰雅族的土地上, 等待甘霖降來,遍地開花。 [1]由於花蓮威里頻傳原住民與日本人間的動亂,導致一度曾對外開放交通往來的太魯閣再度被日 人視為危險地區。在同一時期,花蓮港太魯閣的可洛部落(現為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也發生日 本人被太魯閣族人扣留的事件。這也影響當時日本人治理後山的規劃上,並將花蓮港支廳自原先 的台東廳分出而成獨立一廳,也促使了花蓮地區的開發。 15

井上伊之助自1911年12月來台,進駐加拉排療養所行醫 傳教。至1917年7月因長期在山野裡艱難地生活,身患重病, 不得不離開台灣,返回日本治療。在長達6年半的期間,他盡 心盡力,救活無數泰雅族人的生命,雖是他身為醫者的職責所 在,倘若沒有堅強的信仰與毅力,是難以達成這樣的善念與使 命的。

然而,同樣身為日本人,井上伊之助看到統治台灣的日本 殖民地政府,在後期捨棄了教會與撫育的政策,反而以暴虐的 軍事行動殺害原住民,讓井上伊之助感到萬分心痛,但醫務繁 忙加上水土不服,最終讓他身心俱疲,倒在病榻上。萬般不得 已之下,他帶著贏弱的身軀,與家人返回日本內地,並於九州 大學醫院接受治療,等待康復的那一日,再次回台灣點亮原住 民傳福音的火種。

城造在山上
教會源起—施作篇 牧會之始的故事 「......無論如何,這是神將您放在試煉中,希望您凡 事順從神的旨意而忍耐,等候神為您開路,對於台灣 原住民傳道之事,實感遺憾,可是現今這種場合,實 在無法做什麼,請不要懷疑,深信神必在最佳時機, 用最好的方式為您開路,藉著禱告,等待時機吧!」— 井上收到大谷虞牧師自中國上海寄來的信 整理撰文/黃孟璇 16

時任新竹教會傳道師的莊聲茂牧

師,經常至竹東地區與芎林地區傳福 音,對於井上伊之助在加拉排(嘉樂 教會前身所在地)播下耶穌基督種子

的故事早已耳聞。莊牧師暗自在內心 許下同樣的信念—有機會的話,他願 意前往原住民的部落,傳揚耶穌基督 的福音。   在1920年1月,莊牧師前往加 拉排(或譯:嘉樂排)拜訪,透過 關係認識了當時尖石蕃童教育所的 日本人所長,所長雖不信奉耶穌基 督,他仍慷慨地與莊聲茂牧師分享關

於井上伊之助在加拉排行醫的故事, 藉此莊牧師也打聽到部落頭目Temu Watan的消息,並找到第一個接受 井上傳道的原住民Pehot Nabayi, 從Pehot那裡得知更多井上伊之助 在加拉排傳道的工作與事蹟。在部落 裡只要一談到他,當地族人們無不讚 賞與懷念井上伊之助與他的家人。也 因莊牧師與井上伊之助同樣侍奉耶穌 基督,族人們對待莊牧師也相當友

善。自此次經驗後,不畏當時日本政 府的禁令,莊聲茂牧師想方設法就是 要到加拉排這裡,與當地的族人分享 耶穌基督的福音。

點亮回嘉路
本土牧師的奔走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莊聲茂牧師 台灣,久別重逢!井上的二次來台   1922年8月井上伊之助終於回 來台灣傳教,莊聲茂牧師跟隨井上的 步履,一同奔赴心中懷念的嘉樂排 與族人相聚,並在蕃童教育所的校長 室舉行禱告儀式。當時參加的人員有 井上伊之助、莊聲茂牧師、部落頭目 Temu Watan、Pehot Nabayi與其 家人、教育所所長、翻譯員李月嬌與 莊經顯傳道師等人,在同年的聖誕節 前夕,12月23日井上伊之助與莊聲 茂牧師在蕃童教育所校長室正式成立 禱告團契,逐步確立與描繪嘉樂教會 最初的樣貌,與未來發展的藍圖。 17

雖然當時的日本人正施行漢人

政治也無法撼動的傳福音信念 [1]

與原住民的隔進政策 ,更不允許國

外的宗教進入原住民部落,莊聲茂

牧師為了幫助井上先生完成心願,

他仍持續藉著禱告與佈施,不間斷

地向原住民傳遞耶穌基督的福音。

即使莊牧師曾因傳基教的關係,被

日本政府指責違背天皇教義,並以

不敬罪之嫌疑逮捕入獄。福音的信

念卻越傳越遠,反而有更多的人開 始相信耶穌基督。

1926年12月,莊聲茂牧師與

原住民Pehot Nabay的女婿—頭目

Temu家裡舉辦禱告與讀經活動,並

成立聖經講義所。1929年12月25 日,他們自行設立新教會,名為「嘉 樂基督教會」。雖然才掛牌不到一個 月,就被日本政府強行拆除,並被

路,沿途經日本人多次阻撓,篳路 藍縷,卻感動了當時的尖石國小校 長李林樹與葉榮初,並且提供校長 宿舍作為教友的聚會場所(為現今 嘉樂教會的前身)。教會建立之初 的首任長老雲有輝先生,當時是任 職於鄉公所的公務員,也主動奉獻 土地作為建立教堂之用,有了固定 的據點,福音開始遍地開花。

城造在山上
信仰而起的「聚會」,無形中成為了 鼓勵彼此與互相祈福的力量來源。 自1936到1945年,由莊聲茂 牧師接棒並帶領了向原住民傳教之
禁止集會,然而信仰的基礎已然生 根,面對日本政府的專治蠻橫,因
1946年,莊牧師與資深教友商 議後,為培養更多牧者人才,決定 在山地族人選拔出幾位優秀青年, 遠赴花蓮山地聖書學院(為今玉山 神學院前身)深造與培靈。而後有 更多傑出的牧者,繼承井上與莊牧 師傳教的衣缽,在上帝的眷顧之下, 陪伴著嘉樂教會度過一百年的歲月。 即使歷經許多政治的風雨與天災人 禍,信仰的力量就像是永不乾枯的 泉源,生生不息地孕育與滋養部落 的下一代。走過百年,實為一大恩 典,願將一切榮耀歸於賜福恩典的 上帝。阿門! 18
點亮回嘉路 [1]日據初期,殖民政府對台灣的原住民則採隔進政策,以防隘設施建立土牛或立石分界,不讓 原住民下山,也禁止漢人和原住民通婚,並在山區附近設撫墾署以安撫原住民,又成立「蕃童教 育所」來教育原住民。 《台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書封 本書內容記載台灣原住民醫療與宣教之父— 井上伊之助的台灣山地探查紀錄,描繪當時 台灣原住民之歷史、文化與生活情景。 莊聲茂牧師 ( 左 ) 與尖石國小李林樹校長 ( 右 ) 合影。 尖石國小第五屆畢業合照,前排右六為李林 樹校長,後方建築為當時國小校舍,也是嘉 樂教會當年傳福音的重要發展據點。 19
城造在山上 撒下種子為什麼會流淚? 想像自己是井上伊之助,百年前從日本遠道而來,踏 上台灣尖石鄉這塊土地,深入部落傳教。部落裡的糧食並 不充足,時常處於飢餓狀態。然而,井上當時撒出去的種 子,實際上就是一家人的口糧。與家人一同住在加拉排部 落的生活本就不易,還要將所剩不多的精神與體力,奉獻 一部分給診療族人與傳福音的工作,生活必然是流淌著血、 汗與淚的艱辛。 信仰的播種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仍要仰賴後人的勤勞 施作與耕耘。然而,唯有在這些充滿淚水與汗水交織的努 力之下,才有機會換來往後的歡呼收割,時至今日,讓我 們懷著感恩之情,一同見證嘉樂教會走過的百年生涯。 教會歷史大事紀 「流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 —《聖經》詩篇 126:5 攝影/孔慶筠 20
點亮回嘉路 12月25日 原住民第一次接受耶穌基督 福音 原住民Pehot Nabayi一家 人受井上邀請,第一次參加 基督教的禱告會 5月25日 加拉排療養所落成 7月 井上伊之助因病離開台灣,返 回日本治療 1月 莊聲茂牧師首度前往加拉排拜 訪部落族人 8月 井上伊之助再度回台灣,與莊 聲茂牧師一同前往嘉樂排,舉 行禱告儀式 12月23日 井上與莊牧師在蕃童教育所校 長室正式成立禱告團契 12月 井上伊之助以傳福音報父仇, 至加拉排行醫傳教6年半的 時間 1922 年 1920 年 1917 年 1914 年 1915 年 1911 年 1917 年 21
城造在山上 1947 年 12月 在部落頭目鐵木家舉辦禱告與 讀經活動,並成立聖經講義所 12月25日 自行設立新教會,名為「嘉樂 基督教會」 由莊聲茂牧師接棒井上伊之 助,開始向原住民傳教之路 設教 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 中會 為培育優秀牧者,在山地族 人中挑選青年遠赴花蓮山地 聖書學院(為今玉山神學院 前身)前往深造 葉廷昌牧師與朱新福牧師回鄉 接替福音工事,信徒激增至水 田、煤源與嘉樂三大部落 10月 第一次改建 因信徒人數變多,商議後拆除 教會原本舊式竹屋,改建為土 造的禮拜堂 1948 年 1950 年 1946 年 1936 年 1945 年 1929 年 1926 年 攝影/孔慶筠 22
點亮回嘉路 第二次改建 教會因受多年天災影響而殘破 不堪,經教友同心協力改建為 磚造禮拜堂。5月1日獻堂, 由劉錦來長老協助教會牧者, 遍至各地推廣福音工作。 歷任牧師 第三次改建 教會受地震影響,開啟第三次 重建工程,特別感恩泰雅爾中 會各教會及新竹教會等弟兄姊 妹的幫助。在上帝的賜福以及 友會的愛之下,於2004年完 工,12月18日獻堂。 1962 年 2002 年 2004 年
23
莊聲茂牧師 葉廷昌牧師 徐加光牧師 朱理仁牧師 高勇生牧師 阿棟.優帕司牧師 江瑞乾牧師(現任牧者) 李有德牧師 劉玉珍教育師 葛細.阿拉雅教育師 林翠蓮傳道師 攝影/孔慶筠
牧者群像 長老群像 同工祝福 人點燈, 不放在斗底下,是放 在燈臺上, 就照亮一家的人。 馬太福音5:15
點燈的人 嘉樂教會首位正式牧師   江瑞乾牧師在西元1986年畢業 後,就來到嘉樂教會服務,也是嘉樂 教會第一個正式聘任的牧師。「那時 候來到嘉樂教會,帶有一些希望與抱 負。因為,一直以來我所認識的嘉樂 教會,是一間很有潛力的教會。」江 牧師提到,所謂的潛力是指會友的水 平。「當時中會派我到嘉樂教會 服事 的時候,大約有21個有領薪水級的 會友,等同於幾乎是以『白領階級』為 文/黃孟璇 流淚撒種的人 —專訪江瑞乾牧師 攝影/Faliyos Afiyaw 26

主的會友所組成的教會。」然而,縱使多數會友具備一 定經濟基礎,但那時候的嘉樂教會,正處於財務的關鍵 危機點。

江牧師描述當時的情景,「雖然有會友參加教會的聚 會,但是團體的凝聚心與動力並不是很好,連帶也會影 響到對教會的奉獻。」過去的嘉樂教會有很長一段時間 都是派傳道人處理牧會事工。在嘉樂教會服務滿一年的 江牧師,原先仍想繼續做下去,然而第二年卻被調至其 他教會。「一直到11年前,中會再次給我3個教會做選 擇。」其中一個選項就是嘉樂教會,這也讓江牧師想到 自己先前未竟的工作,「所以我就回到嘉樂教會,」結果, 江牧師一待在嘉樂教會,就超過了十年。「現在回頭來 想,神要我回到嘉樂教會,其實有祂的欽點與安排。」

牧會的挑戰與沿革

十年前的嘉樂教會,會友人數非常稀少。「當時的聚 會人數不到10個,甚至當時有其他部落的長老向我建 議道『乾脆就將嘉樂教會信徒移到尖石教會吧!』」江牧 師說道。但這邊的長老卻說:「不對啊,大家應該回到 自己的母會(嘉樂教會)啊!」因為,嘉樂教會是第一 間設立的原住民教會,也是1920年井上伊之助醫生與 莊聲茂牧師協力傳遞福音的種子。「原住民第一次舉行 的禱告祭壇也在這裡,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從新回到這 裡,至少從嘉樂教會的週日禮拜開始,將耶穌基督的福 音再次展開。」所幸當時部落長老與江牧師的堅持,才 能讓嘉樂教會的聖火逐漸興旺,如今即將迎來百年的教 會誕辰。在這過程中,江牧師為了教會的經營,也卯足 了功夫。

點亮回嘉路
27

重新回來這裡 服事 的江牧師,一直向上帝禱告:「我 要如何讓嘉樂教會的人,以及原來失聯的會友,回到教 會來?」後來,江牧師決定以「調整牧會的方式」作為解 決方法。他解釋,「傳統式教會的聚會的時間絕對需要 調整,並且要以嘉樂教會的生態,當作牧會的方法與方 向。」因此,江牧師將週間的聚會聚焦於會友身上,並 且也加強部落探訪的工作,加深與會友的連結。這些作 法也成功讓嘉樂教會在短短6個月內,會友人數增加了 近20至30位。到了第9個月,總共增加了32名會友, 逐步活絡與提升教會內的互動生態。 教會的整建與展望

留下來,除了要改變教會的牧會生態之外,對江牧 師而言,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教會的整建」。每年暑 假7、8月因為濕氣重,常常導致教會漏水。因此,江牧 師主張:第一,修建禮拜堂,徹底解決教會漏水的問題; 第二,建立牧師館。「一間教會如果沒有牧師館,在這 邊牧會的牧師其實格外辛苦,」江牧師補充道,「不能一 直要求牧師有犧牲的精神,但至少要讓牧師願意在嘉樂 教會紮根。畢竟教會是一個培養傳道人,也是作為信徒 靈修訓練的重要場所

點燈的人
雖然過程中因為教會的經費不足,讓整建工作一波 三折。但透過江牧師與會友彼此的禱告與幫忙,會友們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嘉樂教會逐一達成原先訂下的整 建目標,「我們就是禱告,因為我們相信神一定有預備。 神要透過弟兄姊妹的票選,聘任我為牧師。因此我留在 這邊,神一定有祂的原因,那就是要幫助我們完成既定 28
。 所以,建立牧師館勢在必行。
點亮回嘉路
入嘉樂教會的事工,「聖經有句 話說道:『流淚撒種的人,必然 歡呼收割。』嘉樂教會是由過去 擁有信仰的前輩,留下來給我 們的禮物,也是一個生命的產 業。我們這一代的人要持守與 傳承,讓更多的人在嘉樂教會 蒙福,將福音繼續傳下去。」 攝影/Faliyos Afiyaw 29
的規劃。」牧師一個任期為4 年,而江牧師在教會不知不覺 也來到了第3個任期。嘉樂教 會因為有江牧師在,透過時間 與陪伴,織岀一張柔軟堅固的 細網,承接更多會友無處安放 的心靈。   最末,江牧師為即將迎來 一百週年的教會,獻上了祝福。 「嘉樂教會雖然不是大教會,卻 是一間最特別的教會,這樣的 特別也帶有某種使命。它見證 了『福音』能夠跨越不同的民族 與文化,並且藉由教會傳開來。 這是上帝奇妙的恩典,也是神 冥冥之中的帶領。我也感恩上 帝給予我這個機會,慶祝嘉樂 教會的一百週年。能夠參與教 會這樣重要的盛事,只能說非 常感謝上帝。」江牧師也期待未 來能有年輕、優秀的牧者,投

這裡以前是不能住人的

余春梅指著教會的一磚一瓦叨絮 著,一晃眼間半世紀過去了,從20 歲就在教會生活的余春梅,仍然在這 裡參與每週日的禮拜。

春梅的丈夫高牧師,曾經協助嘉 樂教會的牧會工作, 余 春梅從教會 初期還是日本人建造的木屋時期, 就一直 服事 著耶穌基督。回憶起教 會最初的模樣,春梅瞇著眼,嘴角揚 起一抹慧黠的笑容,她說教會的屋 子附近,時常會有野狗與蛇出沒。 「我現在已不太去想那時候的生活 有多艱苦,」春梅反倒說起自己現

點燈的人
在因為年邁,腳時常隱隱作痛。然 而,過去雖然在現實層面寸步難行, 但也因為生活如此困苦,信仰反而 成為教友們最大的生活力量來源。   「那時候在教會的長者們,別說 聖經了,連國字都看不懂。」只會用 文/黃孟璇 即使在現實裡寸步難行 —專訪余春梅 高師母 圖片/余春梅提供 30

原住民母語溝通的教友們,卻相當努力。那時 候羅馬拼音尚未普及,每日早晨,一群頭髮花 白的老人勉強用ㄅㄆㄇ拼出來的讀音,一字一 句將聖經的段落朗誦出來。「『信仰』是一件需要 專注的事情,」春梅讚許著當時教友們對於信仰 的純粹,反觀現在,環境雖然便利多了,但資 訊變得很複雜,日常的注意力被瓜分,留給信 仰的所剩無幾。 每天早上4點,天還沒全亮, 就會一起約著做晨更

春梅解釋,過去每日的晨更就像是嘉樂教 會的morning call,部落的人們會輕敲著其他 人家的門,提醒彼此該一起去嘉樂教會做晨更 禱告。「幾乎是一聽到敲門的聲音,就不得不跳 下床的程度,因為大家都很守時。」春梅說,當 時的信仰雖然嚴謹,但直到現在她仍感恩當時 候可以如此誠心地參與教會的禱告與 服事 事工。

點亮回嘉路
牧師的探訪,就像是在應證 上帝 的良善與好意   在教會裡人稱「高師母」的春梅,除了信仰的 服事 ,早年也經常與高牧師一起拜訪部落裡老人 的家。「我們都說那是探訪兼禱告的行程,因 為 31

很多老人家可能很想去教會,但是因為行動不便 所以無法出門。如果我們特地去他們的家裡做禱 告禮拜,老人家會特別高興。」春梅無法忘記那 些老人家一看到他們,開心招呼的模樣。也因為 嘉樂教會的存在,讓教友們透過信仰的關係,守 望著彼此,在人生偶爾需要幫忙的時候,能夠找 到人承接與協助。   高師母說到自己身為第三代基督徒,心中對 於耶穌,以及帶領著她走入教會的前輩牧師、長 老與執事們,總是滿懷感謝。「每次來嘉樂教會, 前輩們還會準備好吃的食物款待大家。」春梅說 到,甚至在禮拜過後,大家也會一起協助清掃教 會,拔除教會建物外旁生的雜草,讓嘉樂教會這 塊原住民基督信仰的降生之地,維持長年的神聖 與整潔,迎接新一代的教友的誕生與到來。而教 會也因此在民國62、63年間,迎來教友人數的 鼎盛時期,在她記憶裡,最多超過30人來參加 週日的禮拜。

點燈的人
而信仰的聖潔,無形中也影響著部落的人 們,當談及接觸信仰後的改變,她提出自己對教 友們的觀察,「可能有些人會對原住民有一些誤 解,譬如說,覺得原住民很愛喝酒。但那時候的 32

部落長者,在來教會之後,大家幾乎都可以為了 信仰,決定不沾酒了。」透過教會定期的活動與 聚會,聯絡部落人之間的感情,從信仰裡漸漸地 找到了歸屬與同伴,一同陪伴彼此人生的難關。 禱告吧,感謝的人太多了,

那就 感謝上帝吧

面對即將迎來的嘉樂教會百年誕辰,春梅

最終笑談道,這一路以來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

「我們原住民有一個習慣,比起一直對外說出

口,我們寧可將感謝的心時常放在內心裡。我

們也不會因為誰對誰比較好,而就有差別待遇,」 春梅表示,「我們是對所有人都好,要彼此幫助 彼此才行。」即使現在年輕一代的信仰,不似過 去那般熱忱,她雖然偶爾對此叨念與惋惜,但仍 然常駐在此,成為新教友口中敬重與愛戴的長 者。訪談最後,春梅閉上眼,合起手掌,為大家 虔心禱告,那些滿懷愛與感謝的話語,望耶穌能 側耳諦聽。

點亮回嘉路
33
點燈的人   陳 光松 牧師,生於西元1931年10月5日(日據 時代昭和6年)。 採訪當天的他穿著體面的靛色格紋襯 衫,再搭上褐色的毛呢西裝外套,鼠灰色的毛帽裡掩 藏著半白的髮色,說話時雜揉著部落母語與日語的口 音,向我們娓娓道來牧會的心路歷程,以及背後的故 事。 牧者養成之路的艱辛   陳 光松 牧師在昭和20年(1945年)國小畢業後, 被學校的校長山中春雄推選去念航空少年學校。本來 開疆闢土的牧會之路 —專訪陳光松牧師 文/黃孟璇 攝影/Faliyos Afiyaw 34
點亮回嘉路
了農業職業學校,當時唸5年就等於 念過商校了,」但無奈時局多變,那 時候的台灣剛發生228事件,導致 陳
2年就宣告暫停了。   在民國36年,陳 光松 牧師轉而 攻讀台灣神學院。「那時玉神校長黃 加盛牧師推選我去念的,」他說道, 念了一年後,台灣神學院設立了聖經 學院。「所以,我後來自己又自願再 去念了聖經學院」當時,陳 光松 牧師 認識了莊聲茂牧師,莊聲茂牧師和孫 雅各院長談好後,也支持陳 光松 牧師 轉念聖經學院的決定。 遭逢天主教物資之亂   「在台灣神學院念了一年後,我 轉念聖經學院。然而,在2年級升 3年級的一學期後,我們 基督 教發生 魔鬼入侵教會,」陳 光松 牧師說道, 民國43年,羅馬天主教攜帶物資, 引誘原本基督教的教會信徒,嘉樂教 會也深受其害。「當時尖石鄉是從法 國來的紀神父,五峰鄉則是從西班牙 來的,那時候基督教會的信徒,因為 受到物資的吸引,後來都亂了,跑去 天主教教會,原本的教會就少了很多 人。 」 陳牧師說道,那時尖石鄉 從神 35
要在台灣念3年的航空少年學校,然 而到了第四年,他唸到日本的橫須賀 航空學校。4年過後,他就去做整備 兵了。   在民國35年9月時,桃竹苗剛 創立農業職業學校,「那時候我去唸
光松 牧師的農業職業學校,只讀了

學院畢業的傳道人,總共7位。然而,也被天主教神父 拉攏,變成天主教的傳道人。「當時的情況是五峰鄉沒 有傳道人,尖石鄉只剩下葉廷昌和賴明道,但賴明道當 了2任鄉民代表,之後當上1任梅花村長。當時的信仰 與傳道仍在開拓時期,再加上傳道人也沒有獲得資源, 教會也無法提供額外的幫助提升傳道人的生活。所以, 原本自給自足、自己傳道的工作後來幾乎都轉到天主教 了,加上天主教教會提供了物資,以及願意支付傳道人 每月的薪水,讓原本基督教的信徒與傳道人才不斷流 失。」陳牧師也因為當時的這個重大事件,深受影響。 「我向孫雅各牧師、吳清益教務主任與郭和烈牧師提請 退學,」然而,陳牧師後來被這些前輩牧者們挽留,「他 們告訴我:『你不要退學,我們學院可以給你休學證明, 也可以接受續讀』。」於是,陳牧師繼續留下,即使前路 遙遙且顛簸,他選擇繼續往專業的牧者之路前進。

談及此,陳 光松 牧師不免感嘆道,「我國教會當時 真的很悲哀,因原來的部落86%是基督教信徒,但羅 馬天主教侵入部落後,大家為了物資,像是麵粉、玉米 粉、奶粉、油與西方人的舊衣服等,紛紛拋棄原本的信 仰。」後來,孫雅各牧師指派陳牧師到五峰鄉與尖石鄉 巡迴各教會傳道。所以,在民國43年,陳 光松 牧師開 始巡迴傳道。有時,他也向沒有信奉主的部落(例如: 鎮西堡、司馬庫斯、石磊、胎耀、宇老)等部落開拓。

點燈的人
有時候,孫牧師也會派陳牧師去苗栗、台中、南投、宜 蘭、烏來的部落,甚至還去過南澳鄉四季部落傳道,「那 些部落有些連一戶都沒有信主,但我還是帶著他們部落 的長老傳福音。」 陳 光松 牧師細數這些牧會的豐富經歷, 也因此幫助了自己在嘉樂的宣教工作。 36
點亮回嘉路 山地教會第一個牧師   1956年4月1日北部大會於嘉 樂教會將陳 光松 牧師封為牧師,當時 為山地傳道處長的孫雅各牧師宣布陳 光松 牧師為「山地教會第一個牧師」。 除此之外,當時孫雅各牧師指派陳牧 師做泰雅族巡迴牧師,在每一個教會 舉行信徒(慕道友)施洗,以及舉行 聖餐等,總計在五峰鄉與尖石鄉巡迴 5年,全泰雅族巡迴6年傳道。1994 年,陳 光松 牧師正式退休。2013年7 月3日至今於日本東京板橋泉教會開 拓,即現在協牧。 攝影/Faliyos Afiyaw 37
點燈的人
38
攝影/Faliyos Afiyaw
點亮回嘉路
虔誠的長老一同共事,甚至有人住在
是他們不辭辛勞,每週日的禮拜都會 固定參與。「如果沒有車子的話,以 前的人甚至會用走的,徒步走來教會 參加禮拜,這是在嘉樂教會最讓我感 動的地方。 」 阿棟 . 優帕司回憶道 。 教會裡優秀的會友   「嘉樂教會雖然人數不多,但是 大家對於信仰都有一定的堅守,因為
優帕司提及當時剛好 時逢台灣正在推動民主化運動,原住 民族也都相繼開始爭取自己族群的權 願福音的力量持續綿延 —專訪阿棟.優帕司(Atung Yupas)牧師 文/黃孟璇 39
在嘉樂的牧會時光   西元1982年至1983年,是阿 棟 優帕司(Atung Yupas)牧師在 嘉樂教會牧會的期間。「當時的教會 的長老執事,可以說是初期的信徒。」 阿棟
優帕司說,那兩年牧會的時 間,他很幸運能夠與幾位非常認真且
仙河部落,距離教會有一段路程,但
他們很喜歡培育下一代。」阿棟 . 優 帕司觀察,教會的會友對於家庭與部 落的關懷,會延續至教會事務的投 入。「這裡的會友有不少是公務員出 身,他們都很認真,也會透過教會, 學習基督的信仰。再加上原本傳統泰 雅族重視『分享』的精神,因此,大家 在教會時,會主動爭取為自己發聲的 空間。」阿棟

利,而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即是「正名 運動」。「那時候有一個叫做馬賴 . 古 麥的長老,是在這波推動正名運動的 時候,第一個在台灣原住民族正名的 立法委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 碑。」阿棟 .優帕司說道。除此之外, 當時嘉樂教會的會友有不少投身於教 育界,教會裡面有校長與科長等。在 學校,他們競競業業地經營校園的教 育工作;在教會,則是連結社區的力 量,推動社區與地方的關懷行動。阿 棟‧優帕司提到不少讓他印象深刻的 會友,像是林少亮科長、警政單位的 劉光明與劉光勝等,這些人除了貢獻 自身專業於公共事務之外,也將對上 帝的信仰延續到對教會的幫助,以及 對會友及社群間的關懷,將福音的祝 福開枝散葉。

點燈的人
提到這些人的時候,當中不乏感 謝。對阿棟 . 優帕司而言,劉春英傳 道師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種子。「劉春 英傳道師曾經到新竹聖經學院研讀, 回來以後,不辭辛勞地來到這個地 方,大力推動了兒童的教育。」除此 攝影/Faliyos Afiyaw 40

在這邊播種、耕耘,在教會的我們才 能夠受到耶穌基督的祝福。   「經營教會,就和經營一個長期 關懷的據點是一樣的道理。對我來 說,重要的是將這個地方變成實際關 懷會友的地點。雖然近期因為附近有 其他教派,使得嘉樂教會相對來說力 量被削弱了。但請不要忘記,我們是 第一個原住民教會,擁有非常好的歷 史,也能持續懷抱未來的願景。希望 現階段的會友能夠集結當地的人才, 整合資源,透過信仰,持續關懷在 地。」對於即將踏入一百週年的嘉樂 教會,阿棟 . 優帕司最後深深期許, 未來能有更多年輕的生力軍接棒,將 教會的信仰,結合新興的思維與媒 介,繼續將這份愛的福音傳承下去。

點亮回嘉路
以來有許多優秀的傳道人願意來幫 忙。除此之外,教會的良好制度與過 往累積的歷史也是重要的奠基石。 「嘉樂教會原先是日據時代的農業訓 練所。農業訓練所,就好像上帝當初 播下的種子一樣,從這裡開始宣揚福 音。從井上伊之助為父親報復,到後 來讓宣教成為跨越民族的一種抱負。」 阿棟 .
41
之外,阿棟 優帕司在嘉樂教會服務 的期間,也受到周牧師與周師母的幫 助。「周牧師議長當時被派到這裡, 與周師母一起認真主持教會的聖禮與 祭典。雖然他們是阿美族,但是他們 對信仰的堅持與我們相同,不僅將教 會事工打理得好,傳道牧會也相當盡 心盡力,他們也將自己的孩子培育得 很成功,他的孩子後來當上了國小的 老師、主任,甚至到了督學。」 前人走過的路 後人會繼續前行   阿棟 . 優帕司表示嘉樂教會牧會 的工作之所以能夠順利,有賴於一直
優帕司說,回想起這些過去前 人走過的種種路途,就能發現原來上 帝祂早已有所預備,因為有這些人們
點燈的人 「來,來這裡坐著吧。」林翠蓮傳道師 悠悠地開口,一邊的手輕拍著身旁比 較靠近自己的木製座椅,示意我坐近 一些。訪談過程中,偶爾穿插一些爽 朗的笑聲,翠蓮頂著一頭招牌細捲髮, 笑起來的時候,不禁讓人想起卡通《我 們這一家》裡照料著全家大小的花媽。 小而美, 美得很溫暖 —專訪傳道師 林翠蓮 文/黃孟璇 攝影/Faliyos Afiyaw 42

來這裡,才發現自己有多喜 歡嘉樂

「禮拜堂在這邊,而那邊以前是我們的餐廳與圖書 室。原來前面那塊地上,長老的父母們會種下一些花。」 翠蓮手指比劃著,試圖呈現過去到現在教會空間的變動。 彷彿向遠道而來的朋友,盛情介紹著自己的家似的,「我 很喜歡這裡呀,這裡真的很舒服,很清幽。」她讚嘆。實 在難以想像其實翠蓮是以傳道師的身份來到嘉樂教會, 而作為傳道師,她已是半退休的狀態。

「我是沒有上傳論文的,上傳論文的才叫做牧師。」 翠蓮笑著謙稱自己身為「傳道師」與「牧師」之間的不同, 但她對嘉樂教會的愛與認同,並無異於其他服事過教會 的牧師。已經離開嘉樂教會一年的翠蓮,一直都記得剛 來到這裡的時候。其實一開始的會友並不多,參與的人 數頂多20幾位。「但這裡是一個人情味很濃的地方。那 時候還有一些老前輩在的時候,像是春花長老的媽媽呀, 春英的婆婆啊都還在的時候,大家的身體還很硬朗健康, 弟兄姊妹們也會一起整理教會前的花花草草。」翠蓮滔滔 說道。

點亮回嘉路
43

這教會小而美,美得很溫暖

翠蓮平時的日常,除了假日或是休息時間幫忙教會 傳道事工之外,平日則是會在國小代課。「因為我剛好家 住得離教會算近,加上剛好我也有幼教師資的資格,所 以只要有學校有需求,我都會盡量協助。」白天在學校工 作,晚上與假日就會參與教會的聚會,這樣繁忙的日程, 竟也維持長達四、五年之久。

作為傳道師的翠蓮,在待過不少教會後,讓她感受 到嘉樂教會的獨特性。「每個教會的文化與人情不太一 樣,對我而言,嘉樂教會雖然小,但是『小而美』,美得 很溫暖。」雖然現實面而言,翠蓮坦白說到嘉樂教會在人 力與金援層面上,與其他教會相比是缺乏的。也因此比 較沒辦法做跨越性的嘗試。但現有能力上,會友卻相當 團結。翠蓮說到這裡的會友是「應該會奉獻出來的,就會 奉獻出來。」

點燈的人
雖然教會的事工大多都按照既定形式在進行,譬如 每周日固定會舉辦禮拜;重大節日會舉辦特別節目等。 但翠蓮也特別分享,其中一個令她記憶深刻的活動經驗。 「我們有一次特別邀請一個以前在SOGO上班的經理, 來到嘉樂教會做培靈。」現在想來,算是那時候教會比較 開放且突破性的培活動,甚至也邀請了住這附近的人, 因此當時參與的活動人數也盛況空前。 44

他把他身上所有的都

給你了

一個歷經百年的教會,相當不容

易。翠蓮特別感恩信徒,「我從很多

的長輩、長老與弟兄姊妹們身上,看

見對上帝的熱忱。那是一顆顆單純的 心,願意熱忱地服事上帝。」翠蓮表

示,「有時候原住民個性比較客氣,

但其實是他已經把他身上所有的都給

你了。」部落的信徒雖然容易害羞,

但是他們對神的愛與熱情之大,其實 無形中也回饋並分享給牧會的人。

「雖然有些長輩已經走了,但他

點亮回嘉路
歉時,長輩們反而會這樣回應她:「沒 有的事,這是我們和上帝的關係, 我們很樂意。」彷彿這些行為已經是 習慣,好像不這樣做不行。翠蓮後來 體悟到,那些長輩日常幫助教會的行
45
們給我的印象很深。」翠蓮分享,「週 日早上的禮拜,通常老人家都會最早 來。有時候我比較晚到,常常會很不 好意思。甚至,有時候我一到,他們 竟然開始掃起地了。」當翠蓮想要致
為,就是他們對信仰的「奉獻」—在自 己能力上可以做的,就會盡心盡力地 去做。 翠蓮也從教友身上獲得許多溫 暖。即使傳道師是牧者,但牧者也是 人,「是人的話,也會有挫折失望的 時候,而身邊的教友就會給予我鼓勵 與支持。」翠蓮說畢,兩頰不禁漾起 一絲溫煦的微笑,她說,能持續幫彼 此做祝福與禱告的嘉樂教會,就已經 是很棒的地方。而翠蓮也期待這樣的 溫暖與人情味,能在嘉樂教會持續下 去,帶領著教友們往下一個百年,溫 柔而堅定地前行。
點燈的人   細長的眼眸搭配恬靜的外表,坐在位子上端 莊又纖細的身影,讓春花長老給人的感覺相當年 輕,絲毫看不出來年紀已過七十。訪談過程中, 春花長老不時面露靦腆的微笑,「哎呀,已經是 老長老了啦!」當大家簇擁著長老劉春花接受採 訪,春花含蓄卻幽默地回應,聊起過去與嘉樂教 會之間的往事,彷彿歷歷在目。 嘉樂,就是我的家 —專訪劉春花長老 文/黃孟璇 圖片/劉春花提供 46

信仰的衣缽相傳

在三年前就從長老職務退休的劉春花,生於西元 1949年,今年已經73歲。她是第三代基督徒,陪伴嘉樂 教會已經40多年。談到在教會這段期間,最令她無法忘 懷的是源自於自己祖父與父母留下來的信仰。「因為我的 上一代與上上一代,有著堅貞且有根基的信仰。長大後, 他們也變成我的榜樣,換成我們來謹守這個教會。」

過去在嘉樂教會的教友人數少,生活相當辛苦,甚 至無法聘請牧師,只能仰賴傳道人來傳教,直到後來人 數漸漸變多,開始有能力聘雇專業的牧者,教會的環境 與信仰氛圍才漸漸好轉。當問及教會過去的變化時,春 花長老的視線,落在眼前裹上亮面漆紋的木製椅子上, 「以前在教會坐的椅子,就是直接拿砍下來的木頭這樣坐 著,不是像現在這樣漂亮的椅子。」春花先是想起了椅子, 而後想起了過去與家人在教會的時光。「約莫在我念國小 的時期,就是坐在這樣的木頭椅子上,與爸爸、媽媽及 祖父參加禮拜。禮拜雖然都是迷你場次,會友也不像現 在這般多,但部落裡有很多人都是嘉樂教會的信徒。」

點亮回嘉路
47

教會活動 是快樂生活的泉源

「後來因為江牧師的幫助,教會 有變越來越好。」春花長老表達出對 專業牧者的感謝,她說之前的教會, 幾乎都是請傳道師來 服事 ,直到後來 嘉樂教會有了第一位牧師後,牧會工 事與教會活動,才漸漸有了固定的時 序與安排,會友也能因此聚會並且聯 絡感情。

提到最喜歡的教會活動,春花長 老忍不住分享,「最喜歡的當然是聖 誕節還有感恩節囉!我們教會的聖誕 節,會一起唱詩啦,也會舉辦摸彩與 表演活動啦。感恩節也是,一樣都很 精彩。」除此之外,春花長老也很喜 歡禱告與讀經。「我讀聖經讀了三遍, 從創世紀到啟示錄,其中,最喜歡的

點燈的人
是啟示錄 。 」對她來說,信仰是快樂 生活的泉源。「我很高興我有信仰的 根基。如果沒有信仰的根基,那麼我 身體上的軟弱,會因為沒有信仰的力 量,而因此可能倒下。但因為我有信 仰,我堅信神,依靠神,所以我有什 麼煩惱或是不愉快,就會向神禱告。 所以我感謝神,願意傾聽我的禱告。」 一同回嘉吧 上帝的兒女   陪伴嘉樂教會幾乎半百的春花長 老,對於嘉樂百歲誕辰,也同樣抱有 盼望。「我希望在迎來嘉樂教會的百 年紀念時,我們教會所出去的每一個 弟兄姊妹,能合而為一,回到神的教 圖片/劉春花提供 48
點亮回嘉路
49
會 。」春花長老盼首過去離開部落, 出外生活的信徒,能找一天回來看看 教會,就像上帝的兒女,也需要回 老家一趟,一起敬拜神,陪伴教會度 過一百歲的生日。「不管再怎麼忙, 希望還是能想到『我是嘉樂教會的信 徒,遇到不順遂的,凡事都能依靠 主。』,到了假日的時候,回來與大 家聚聚,我覺得這很重要。」春花長 老說到,最後,她也祝福每一位嘉樂 教會的信徒,身體健康,信仰茁壯。
點燈的人   目光如炬,銀裡帶點墨色的短髮及肩,即使只是端坐 在木桌前,身上也散發著不容忽視的氣場,她是部落人稱 「Sabi」的月華長老。 從一把火炬到盞盞明燈 —專訪Sabi月華長老 文/黃孟璇 攝影/Faliyos Afiyaw 50

路,是前人走出來的

「我很感謝神,在民國58年底因為嫁到仙河部落, 而部落就在尖石鄉的前面,也因此成為嘉樂教會的一 份子。」當問起對嘉樂教會的回憶時,Sabi開門見山 地道出與教會牽起的這段緣分。在嘉樂教會的這一長 段期間,Sabi身兼數職。從興辦教會附近的幼稚園歷 經8年時間,8年後又承接了鄉公所辦理的托兒所工

作。雖然教會後來沒有再承辦幼兒園工作,但Sabi對 神的 服事 工作仍是馬不停蹄,她協助過主日學老師及 教會的青年會事務,過去也身兼長老與教會執事的職 務工作。   雖然本身非牧者出身,但Sabi對於教會事工的 熱忱,從她過去累積豐厚的眼界與經歷中可見一斑。 「雖然這個教會,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模樣。」在她 服事 的期間,這棟教會建築物途中改建過兩三次,「但我 仍然感謝神,給我這樣的機會去傳承。這些都是我們 的前輩與長者,這樣一磚一瓦地建立出來的基礎。」 Sabi感性地說道,「雖然過去的長者們已經離開了我 們,但我們一直在學習他們所走的這段路。」

點亮回嘉路
51

嘉樂,讓我們找到彼此

談及接觸基督信仰的契機,Sabi說到她們這一 代因為家庭生活困苦,身為牧師的姐夫,將家裡的 四個姐妹送到台灣各處的婦女聖經書院與保母學校 就讀。「從現實生活面來看,教會給的教育,拯救 了我們一家人。因為那時候沒有錢唸書,教會學校 卻是免費的。」當時芳齡十來歲的Sabi,就讀於樹 林保母學校,也因此開啟了基督信仰之路。「所以 後來即使到了嘉樂,我仍然認為自己有義務與責任 為神工作,以感謝神對我們家人的恩典。」   「我們教會雖然小,但大家都很同心合一。」 Sabi說到嘉樂教會的好,炯炯有神的大眼更發明 亮,「尤其是我們的婦女會,即使只有一人在講道 分享,其他人還是會專注聆聽。」而婦女會內時不 時也舉辦一些活動,例如一人一道菜等等,除了品 嚐彼此親手料理 的 手藝,也分享彼此對神 的 感念與 心意。

點燈的人
52

百年是贈禮 也是殷殷盼望

「以前還沒有任何教會的時候, 大家都是來嘉樂的。」Sabi也鄭重地 說到,嘉樂教會才是泰雅中會第一個 百年的原住民教會。對於百年的期 許,她祈願身為後輩,能一再回望起 點—「那是井上伊之助剛成立教會的 時候;那是一個只能帶著火把,沿途

步行來教會禮拜的時候。」因為早期 生活不易,嘉樂教會傳道之路步步驚 險,途中曾歷經與後期興建的天主教 會的競爭,天主教會以物資換取部落 民眾的信仰,導致當時嘉樂教會流失 不少信徒。「現在聽起來只是歷史, 但我相信那時候一定是很艱難的時 期。」Sabi說到,「所以我真的很感

謝神與井上先生,讓教會到現在還 能繼續成長下去。」她表示,希望將 來的後代也能保有過去的精神,「不 要忘記前面的長者留下來給我們的 信仰,因為這是一個交給我們的『禮 物』,所以要帶著這個責任,分享給 我們的下一代。」Sabi如此深深盼望。   嘉樂這塊基督信仰的土地,雖曾 經荒涼,所幸有著辛勤的牧者與教友 們,一如Sabi與她敬愛的前輩們, 願意繼續種下花草樹木,直到如今, 百年成蔭。我們才得以見證這百年來 的路途與風景,從徒步參與禮拜的 點點星火,到後來孕育出點起一盞又 一盞明燈的人,點燈的人禱告、 服事 與互助,找到了彼此,照亮一整個部 落。

點亮回嘉路
53
點燈的人 54

初音

「我是初音,雲初音長老。天上的『雲』,初一十五 的『初』,聲音的『音』。」   雲初音長老身上穿著鑲有花朵的粉色襯衫,紅潤 的面色滿是藏不住的笑意,她說自己的名字是祖父雲 有輝取的,而我們現在所踏上的這塊土地,是她最親 愛的祖父奉獻給嘉樂教會的。

點亮回嘉路
初音描述,「那時候我的曾祖母聽著聽著,就接受了 福音,因此她也成為教會裡第一個接受福音種子的婦 女。」   「所以,我的祖父母也一樣,一起到教會 服事 。甚 至嘉樂教會這塊地,是因為祖父受到神的感動,因此 奉獻給教會。我就像是從嘉樂這裡土生土長的孩子,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專訪雲初音長老 文/黃孟璇 攝影/Faliyos Afiyaw 55
身為嘉樂教會第四代的基督徒,初音長老笑說自 己是「祖傳已久的基督徒」,「我的曾祖母是嘉樂教會 第一個接受福音的婦女,當時她因為接受井上伊之助 的診療,透過幫部落的人們看病,也順道宣揚福音。」

有了這塊地,才能讓後代子孫與教友們能夠一同敬拜上 帝。」初音提及過去老人家對教會的奉獻,願意付出與 服事 的精神,是身為後代可以學習的地方。「我的曾祖 母是保有黥面的泰雅族人,每次一大早起床後,都會叫 我『初音啊,我們去教會!掃教會!』。除此之外,我 的祖父當時是日據時代的警察,教會偶爾會有日本牧師 會來訪問,所以在我的記憶裡,祖母很常需要招待這些 遠道而來的日本牧者一頓豐盛的美食。」從當初那個跟 著曾祖母掃地,陪著長輩一起上教會的小女孩,如今初 音已屆花甲之年。在家人與教會愛的陪伴下,一起度過 六十個年頭。 在信仰裡重生   初音長老這超過半

點燈的人
百 的人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 她挽起袖子,給我看她的手,這才發現有幾處腫脹,以 及疑似開過刀留下的痕跡。「這是淋巴手指,是乳癌的 後遺症,會讓我循環不好,所以這過程中,我開了好幾 次刀。」讓人感到訝異的是,她如果不主動提及自己罹 病的事情,初音給人的感覺總是那樣可愛又健朗。當我 56

提到這樣的反差時,她笑開了懷,並

說道自己到醫院回診時,醫院裡的護 士也同樣驚奇地對她說過:「阿姨, 你怎麼每次來,都是笑臉迎人?完全

看不出來生病的樣子。」初音是這樣 回護士的:「對啊,因為我知道我的 神醫治了我,祂教我要喜樂。」初音 說,醫院的牆上,寫著聖經裡一段

見證了神的恩典,與教會信徒給予的 幫助。「他們的代禱與同在,直到現

是在民國103年的時候,得了癌症。 「我身上有兩個癌,因為這樣,就被 迫離開公司。」初音說到,「我知道神 要我回來。因為工作的關係,過去有 一段時間沒有回來 服事 神。所以生病 的三年時間,我決定重新回到教會。」 從民國103年到現在,她熱情參與教 會的事工,也與許多信徒結下可貴的 情緣。「我很謝謝江牧師一家人,在 我病痛的這段時間很關心我。透過教 會的支援與教友的存在,多少幫助了 我,讓我在生病的這段時間,並不感 到孤單。」談及此的她,原先笑著的 眼,漸漸盈滿了淚水。 有彌同在   初音提到對信仰的 服事 時,容不 得馬虎,「我不會因為自己身體這樣 而輕易沮喪,因為身邊有不少教會的

點亮回嘉路
話—「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她將這句 話牢牢刻在心底,「這是神告訴我的, 凡事都要仰望神,感謝他。」或許也 因為將人生的甘苦看得很開,初音長 老的容顏彷彿已獲得上帝傳授的不老 秘方。   即使如此看淡疾病,對初音長老 來說,罹癌其實是一件相當重大的 事。但也因為這樣的事件,讓她親身 57
在還是讓我覺得很感動。」初音長老

弟兄姊妹,會為我禱告。反而,我更因此要感謝與喜樂, 重新認真看待這個信仰,與神同工。」初音最喜歡禱告 與唱詩歌,「反正只要能朗朗上口的,我就願意唱出來。 尤其過去我們唱的是『原住民語的詩歌』,那些都是充滿 了聖靈的歌聲。」

初音提到,她不敢跟神說「我要」。但是,她相信神 會有預備。「是,所以祂真的是幫我,也給了我很多的 經歷。」只有在親身經歷之後,才會感覺到神的同在, 神的憐憫與安慰。尤其在初音身上的癌,是讓她感觸最 多的。初音也提到「凡事謝恩」。不管你在逆境順境,凡 事都要謝恩。「我以前的時候,不懂得什麼叫『謝恩』。 是我得到了之後,才會那種心去回應神或感謝神。但我 如今覺得不管我們遇見順境或是逆境,時時刻刻都要仰 望神,感謝他。因神自有他的預備與安排。」

也因此,初音在禮拜上很喜歡參與見證。「我不會 講說『我生病了』,也盡量避免將『苦』掛在嘴巴。我還是 很喜歡跟人互動,常對人說這些祝福的話,能讓細胞活 絡起來。」她表示,自己時常這樣鼓勵身邊同樣生病的 姐妹:「上帝祂並沒有教我傷感,祂教會我堅定,你要

點燈的人
58

對自己有信心。你們看!我走出來了。 」 語畢後,她又 笑著補充:「但當然還是要回醫院,配合醫生追蹤啦。」

不被苦難綑綁的祝福

如今,初音長老也將與教友們一同見證教會一百 歲 的生日。對教會生日的祝福,她分享到,「我希望上帝 給教會的祝福,不只是一百週年,也許能夠到兩百,甚 至到三百週年。期許神的福音不會斷。」她說到嘉樂教 會的信徒,可能有人因為在外工作或是就學,也因此離 開了教會。但她期盼這些遠走的教友,終有一天能再次 被神的恩典與感動所觸動,並再次回到神的面前,重新 認識教會。也希望不同的團契中,能持續互相代禱與 鼓 勵,並且賜予那些在外的弟兄姊妹祝福,能夠延續對神 的福音。「讓嘉樂教會能夠看見神給我們的翻轉,並在 神的恩賜之下,讓嘉樂教會再次興旺。」就像即使經歷 過人生的低谷,仍然抱著喜樂之心的初音長老,期許嘉 樂教會能如她所盼望,彼此給予祝福。讓每一個教友在 信仰中自由翱翔,不被苦難綑綁。

點亮回嘉路
59
點燈的人   民國100至105年間,是比納盎長老 在嘉樂教會 服事 的時間。然而與嘉樂教會 之間的關係,在長老早年的生命經驗中, 已然種下了這一段緣分。比納盎長老國小 時,就讀於教會旁邊的尖石國小。從小就 在嘉樂教會附近生活的他,在嘉樂教會服 務的這五年時間,也與不少長老與牧者一 同參與教會事工,包含劉世光長老與劉春 花長老;除此之外,比納盎長老也曾經在 阿棟牧師的師母服事時,從旁協助講道。 回顧與展望嘉樂 —專訪比納盎長老 文/黃孟璇 圖片/比納盎提供 60

昔日的長照願景 是未竟的心願

比納盎退休後至今,總共在五間教會服 務過。其中,對嘉樂教會的印象相當深刻, 是因為他當時傾注心力推廣的一項服務內 容—「日間關懷中心」。「今天所謂的『長照』, 現在我們叫做『日間關懷中心』,是當時我 來到嘉樂這裡時,極力提倡與推廣而來的。 當時,我們獲得嘉樂附近各部落,以及其他 教會(包含天主教教會)的族人認同,成 立了『日間關懷站』。」而當時於民國103年 至104年成立的日間關懷站,是整個新竹縣 早期的創舉,很可惜後來因為經費問題的緣 故,沒有辦法繼續經營。否則,嘉樂教會至 今很有可能會成為首屈一指的日照中心。「這 也是當時讓我感到遺憾的地方。」比納盎長 老略感惋惜地表示。

點亮回嘉路
61

來自嘉樂的祝福 無論如何都會傳達給會友

嘉樂教會雖然規模小,甚至在比納盎長老剛來的時候, 尚未有正式的牧師前來講道,因此身為長老,需要打理許 多大大小小的事情。然而對於比納盎長老而言,他卻覺得 是格外甘甜的生命經驗。「我其實蠻喜歡那段在嘉樂教會的 時光。」比納盎長老分享,當時他住在嘉樂第七鄰,而有 一些弟兄姊妹住在竹東比較遠的地方。「因此在禮拜五的時 候,我就會開車上去接他們,把他們接下來(嘉樂教會), 參加禱告會後,再把他們載回家。」而比納盎長老樂善好施 的性格,也讓他在嘉樂教會 服事 主的日子,雖然忙碌,但 仍然保有快樂的心情。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當時在嘉樂教會的 服事 事工 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都是『盡心盡力』啦。不管開小會, 或是開長執會議也好,或是我們的聚會,都是按照一般教 會的形式在走。」甚至對於生病的會友,比納盎也會帶著 其他人去探訪與慰問,「這些對我來說,都是蠻平常的服務 啊。」比納盎長老略帶羞赧地謙虛道,「當然,我還是很希 望那些在外面的會友、年輕的會友能夠回來嘉樂啦。」比納 盎長老也知道年輕人都會想要趁著青春年華出外闖蕩。因 此,他曾經為了部落的孩子遠道至台北探訪。「他是另一個 長老的哥哥的兒子,他在臺灣大學唸書。那時候為了去看

點燈的人
62

那個孩子,我、世光長老與一些部落的婦女,專程去一趟 臺大看他。那孩子知道後,也很感謝我們。」比納盎長老說 道,「只要我們知道會友在哪裏,如果可以的話,我們一定 會去探訪。而那次去台大的經驗,應該算是最長程的一次 探訪經歷。」

福音的種子

將成為未來教會的典範

比納盎長老對嘉樂教會歷史性的存在,深感認同。他 說道,「嘉樂教會是福音的種子,雖然看似不多,但是它已 傳遍至所有尖石鄉的教會。」在 服事 的期間,比納盎也以此 為志,持續幫助會友們。「因為這地方有了嘉樂教會,才牽 起了大家彼此的關係。」雖然信仰的力量,有時候看不到它 具體的模樣,但是隨著時間遞嬗,嘉樂教會將持續影響著 這個地方與其他教會,像是水田教會,或是梅花教會,一 開始也是從嘉樂教會這裡發跡的。因此比納盎也希望未來 的嘉樂教會與會友們,能持續努力耕耘,傳遞更多福音至 更遠的地方。「但願嘉樂教會能繼續鞏固它的意義,在這樣 的期許裡,能持續茁壯發展,我相信上帝會賜予嘉樂教會 更多好的改變,並且讓嘉樂成為各個教會的典範。」而這也 是比納盎長老對於教會與會友的百年祝福。

點亮回嘉路
63
點燈的人 是責任, 也是最好的挑戰   從民國95年到105年,是 劉世光在嘉樂教會擔任長老的期 間,也是教會歷經時代轉換,風 雨飄搖的一段時期。「教會那時 候經歷了『建堂』的整修工事,除 此之外,也歷經了幾個重要的長 輩同時在那段時間安息。」劉世 光長老看似一派輕鬆地說著那段 往事,但對當時的他而言,是一 個很大的挑戰。「整個責任就落 到我們這一代身上,那時候其實 大家都很惶恐,但我們只有一個 信念——我們要秉持著前輩長老 一直以來對信仰的堅持,繼續走 下去。」   在世光長老的心中,所謂信 仰的堅持,就是堅持在嘉樂教會 這塊土地上持續耕耘、灌溉與開 從風雨飄搖到同舟共濟 —專訪劉世光長老 文/黃孟璇 圖片/劉世光提供 64

花結果,而後分享上帝帶給大家的祝福。每個人都有苦 難,包含當時世光長老所遇到的時代轉換時期,但在苦 難的過程中,他相信,最後終能領受到上帝的祝福。提 到那段 服事 的時間,最讓世光長老為教會感到自豪的事 情,他說到,在建堂的時候,從一開始的經費僅有18 萬,靠著長老與其他教會的會友一路辛勤地協助募款, 最後,竟然一同完成348萬的建堂建築經費。「我還記 得在中會審核建堂工事的時候,向我們問道:『請問教 會建堂完成了,那你們負債多少?』,那時候我可以挺 直腰桿,對中委說一句:『報告中委,我們蓋完了!我 們教會有那時候最高級的無線音響,但經費沒有半點賒 帳,也沒有帶來任何負擔。』」世光長老說,那是因著上 帝的祝福與帶領,才能在如此艱難的時期,完成這樣艱 鉅的任務。

點亮回嘉路
回歸曠野的禮拜 , 從無到有的奉獻   談及建堂時期的困難,世光長老回憶道:「在那段
65
時間,因為工程關係,我們把教會拆掉了。所以有兩年 的時間,我們在曠野做禮拜。」那時候的教會,也沒有

傳道師,所以禮拜與禱告的 事工 ,全都交由長 老帶領。除了信仰的工作之外,因為需籌措後 期的建築經費,長老與會友們還要抽空到外頭 發起募捐活動。「嘉樂教會的每一磚一瓦,都是 我們信徒的回憶。那時候我們早上禮拜,下午 就動工。做不完的話,有時候也會在禮拜六, 一起挑磚,挑砂石。我還記得曾經向當時在做 鄉長的江牧師,要沙子,要磚頭,帶領著信徒 完成建堂這件事。」   每個教會都會留下教會前輩的印記,世光 長老輕輕拍著教會的其中一面牆,深有感觸地 說道:「當我想起這面牆,雖然會想起建堂這件 光榮的事情。但也讓我想到當時離開的幾位長 輩。那時候大家都很失落,因為當時同時走了 三位長老。一個月內,如此重要的三個教會的 前輩,就這樣離開了,我們都相當不捨,也相 當不安。我那時候內心曾想著:『哎呀,現在簡 直就是汪洋中一條船。而這個肩擔,接下來就 要擔在我們身上,這該怎麼辦?』」

點燈的人
66

持續信守、付出與禱告

「很開心上帝能讓嘉樂教會經歷過那段困難 的時間,而現在能有一群會友支持,一路挺過, 來到百年。」在回首過往後,世光感慨地說道。 他也希望嘉樂教會的會友,能繼續將信仰傳承 與堅持下來,這樣一來,教會就能一路往前邁 進,成為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人生景色。「人生 一定有苦難。在苦難的當中,我們要記得我們 的上帝,他無時無刻陪伴在我們的旁邊,我們

可以不妨試著把這個苦難,當作是上帝的祝福,

才能夠讓這個祝福,活在我們生命當中,並且

成為很美好的回憶。」最終,長老分享給弟兄姊 妹的這席話,彷彿也化為一個贈禮,埋藏在你

我的心中。期許每位會友都能信守這樣的信念, 持續盼望與禱告。

點亮回嘉路
67
點燈的人   「以前還沒嫁來部落的時候,我 住在高雄小琉球,四面都是海。後 來我來到這邊生活,四面都是山。」   曾月馨長老笑著道,閩南人出 身的她,在民國90年的時候,嫁 給了當時在山上學校做老師的先 生,「當時的想法就是『嫁雞隨雞, 嫁狗隨狗』,因為先生也是嘉樂教會 的,所以我也跟著去教會。」但月馨 長老憶及當時的自己,坦承過去一 開始的信仰只停留於表象的行禮如 走過截然不同 的世界 —專訪曾月馨長老 文/黃孟璇 圖片/曾月馨提供 68

儀,「剛開始去教會,其實我覺得只 是表面的基督徒,因為那時候的我心 不在神那裡,都在外面的世界與我當 時的事業。」剛嫁來山上的曾月馨長 老,內心仍牽繫著外界的繁華與世俗

的眼光,「外頭是花花世界,然而到 了山裡來。我一來想說,哇,怎麼會 有這樣一個地方呢?」當時重視外在 行頭的月馨長老,與許多到外頭打拚 的年輕人一樣,追求事業與慾望的心 早已壓過信仰,因此,她一直沒有領 受神的恩典,也未曾感受過神帶給她 的啟示。

點亮回嘉路
人生困頓帶來的醒悟 直到民國98年,曾月馨長老迎來 人生的最低潮時光。公司倒閉,事業 停擺,先生生了一場重病,她形容自 己當時的狀態,就像是從高山墜入低 谷。「以前外面人家看到我,是一個高 高在上的人,我也努力經營自己,成
生命的貴人   當時的人生就像是停擺在最低點 的月馨長老,在外頭徘徊的時候,偶 然遇到了舊識米匠.尤卡安長老。「我 跟她認識了30年,所以我很早就知道 她是信徒。可是,她從來沒向我傳 過 69
為一個事業心強的人,一直以來活在 『比較』之中。但因為一直奔波事業, 我一直都沒有留意周遭的狀況,直到 真的出事了,我才發現自己根本不知 道要找誰。」當時的困頓彷彿歷歷在 目,「那時候的我,真的是『寸步難行』」 當時沒有生活的重心的月馨長老,唯 一的辦法就是到處求神問佛。「現在看 來,有點像是病急亂投醫一樣。」她 說,直到她那時候遇到米匠.尤卡安 (葉明珠)長老,領她回教會,帶她 重新認識了神的恩典。 聖經的天使

福音。」月馨長老說到米匠長老在了解過她當時的 狀況後,問了她一句:「要不要上教會?」   米匠長老知道當時月馨長老的處境,向她說過 一句話:「人就是這樣。一開始擁有很多的時候, 其實你並不覺得需要尋求(信仰)這一塊。然而當 你跌到谷底的時候,那時候才會真正了解。」提及 自己與米匠長老的過往,月馨長老說到,「我們過 去一起去新竹聖經書院讀書,一起做過很多事情, 我知道她是一個很謙卑、很虔誠的基督徒。我很感 謝有她出現在我生命中,透過她,我才能真正認識 神。」月馨長老一開始對於信仰是一知半解,「我 不懂什聖經上的人事物,一開始米匠長老領我去教 會,我其實也帶了一點懷疑,但內心想說不如抱著 『試試看』的心情去瞭解看看吧。」

點燈的人
拜、讚美,然後為彼此禱告。」而月馨長老也很感 激,在人生最無助的交叉路口,遇到了她口中所 謂「神派來的天使」。「在世俗來講,米匠長老我是 生命中的貴人;在聖經上來說,她是我的天使。」 70
於是,月馨長老答應了米匠長老的邀約,即 使當時的嘉樂教會還沒有牧者,他們倆仍時常參 與聚會。加上當時的米匠長老,除了處理教會 服 事 的工作,同時也有在做衣服,「所以,那時候 我就跟著她,就像跟屁蟲一樣。」月馨長老說到, 那時候在尖石做衣服的時候,是她人生最喜樂的 時候。「每天的我,就在嘉樂教會敬拜、讚美、敬

以信仰做陪伴

做彼此生命的心靈捕手

「人的生命短暫,世間的東西再如 何追求,都只是有限的。可是你得 著 神的這些,是無限的。」月馨長老在提 到信仰帶給她的改變時,主動分享了 這段話。「以前我用亮麗的外表,遮蔽 內心的脆弱。現在,透過神帶給我的 鞭策與力量,我才能漸漸全然放下, 找到自己生命的亮光。」人世間充滿著 利益與人情冷暖,有時候對世間的渴 望,可能到頭來會是一場空。提到要 如何鼓勵流連在外的教友回到主耶穌 的懷抱,月馨長老分享了江牧師常常 提到的一席話:「我們如果只有一個 人,能力是不足的」,她說道,自己 也是從外面來到嘉樂,並不是這裡第 一代的基督徒。但同樣藉由信仰的力

點亮回嘉路
量,神漸漸幫助她改變想法,她也在 嘉樂教會獲得了依靠,生活也有了新 的重心與盼望。「所以,我很感謝神。 讓我在過去人生裡,經歷過低谷,讓 我重新成為一個『新造的人』,未來, 我也希望能與嘉樂教會的大家,一同 幫助更多人,為更多人禱告。」 圖片/曾月馨提供 71

我感謝「嘉樂」、「煤源」、與「福堂」 教會,這些教會是我牧會過的教會。   謝謝你們對牧者的尊敬。我在向你 們牧會的時候,不論是長老、執事或是 信徒,無論職位與年紀大小,從來沒有 聽說過有人說我的不是,或說飯桶、乞 丐等言。你們待我如重要客人、尊貴大 官一般。部落裡的孩子們,有時叫我「耶 穌」;叫師母「牧師」,甚至也用很溫柔的 口音,對待我的愛狗。對我的生活所需, 從來未欠過、延後,甚至少給過一毛錢 等。你們盡教會應盡的義務關心我,不 問自己付出多少。如細水長流一般,不 斷按月給付,年過一年,不變的支持至 今。教會雖小,但你們就是如此關心與 支持,幾次我至國內外進修,或帶中會

點燈的人
老人(松年團契)與松年大學學員國外 旅行,你們的支持從不缺席。此外,幾 位婦女(含寡婦)經常默默暗自奉獻, 我雖然經常拒收,但他們說:「這是我 愛主的心意,沒有多少啦!牧師請接受 對嘉樂教會 的祝福 文/朱理仁牧師 72

啦!」如此回應我。三間教會在事工上, 除了與我配合,共同 服事 教會之外,也

時時記得我們平常的關係。我們就如同 一家人,沒有距離,完全打成一片;如 同兄弟與姊妹,坦誠相見。該說的說, 該聊的聊。彼此相愛、關心、慰問、代 禱、合作互助,一起訪問病人、信徒與 朋友,從來沒有發生過摩擦。你們對我 的愛戴,永遠銘記在心!

「深信主祝福你們每位信徒的家庭及 個人,永遠蒙福平安。因為你們所作的, 就是作在主的身上。(馬太25 : 40)」

期望您們三間乃至其他的教會,在 今後能活出健康,且實踐愛的誡命不變 的教會。因牧者教會的目的,使主的羊 群生命豐盛,成為健康無病的羊群。也 鼓勵你們如溪水旁的樹,樹葉茂盛長 大,結果能結聖靈之果,為榮神益人之 教會。

點亮回嘉路
73

小時候印象中的嘉樂教會是非常傳統的教 會—是外公外婆的年代,全程用母語講道。那時 年紀很小,跟著外婆、媽媽和阿姨一起去教會, 只知道跑去教會外玩耍。

我的爸爸過去也是基督長老松茂教會的長 老,所以從小也是基督 教 的家庭。後來轉到平地 念書,高中畢業後爸爸過世了,長大之後工作, 到結婚有家庭後,都沒有機會上教會。心裡知道 有神,可是不願意花時間給神,過著沒有很平安 的生活,常常在醉酒的罪惡中不斷地後悔。   我的媽媽跟我們搬回竹東以後,一直都在嘉

點燈的人
樂教會聚會,常常也是被媽媽講說有空去教會禮 拜。我都是用上班很累,只想休息作為藉口。 很感謝江牧師及牧師家庭,那時候都有來家裡探 對嘉樂教會的祝福 文/婦女會會長 佳岑 74

訪,及會友們來家裡家庭禮拜。真的很感謝神,

一切都是神的帶領及呼召,讓我能夠回到嘉樂教 會來 服事 ,並且讓我的一生中,除了自己之外, 還有我的家庭都走在神的旨意裡。

來到嘉樂教會第三年,我很感謝神揀選我做 婦女會會長的職分,也很感謝長輩們的幫助,讓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很好的榜樣。在家庭中擔任 重要的角色 , 很順服神,而且能夠成為彼此的安 慰,也勸勉彼此。

嘉樂教會百周年,感謝神讓井上伊之助撒下

福音的種子,用愛犧牲奉獻,為世人做見證,也 相信一切都是神的旨意,讓我們同心合一在主裡 面,做世代的傳承。

點亮回嘉路
75

西元1987年8月,當時父親江瑞乾 牧師派任於嘉樂教會,這是父親於玉山 神學院畢業後派任的第一間教會。出生 在嘉樂教會的我,跟這裡有特別的情感。 當然那時的我沒有任何記憶,是從父母、 資深長老和會友們的口中,才知道我的 泰雅族名Yagu Hola這個名字——就是 在上帝所設立的聖殿嘉樂教會,透過聖 靈感動Yusum長老取名。這名字是整 個教會對這個初生嬰兒的期待,也是上 帝賦予我的意義。我非常珍惜這樣的緣 分。無論我在哪,雖然嘉樂教會不是我 的母會,但對我而言卻是別具意義的教 會,它開啟了我與神的連結。

點燈的人
聽著長老們與父母的記憶,體悟到 在那個年代,傳道人真的特別辛苦。教 會人數不多,給傳道人的謝禮總是困難, 經費不足時,有時會分期支付。但是神 的恩典滿滿,就像詩篇77篇11-12節 對嘉樂教會 的祝福 文/江牧師二女兒江彩霞 76

所說:「我要道念至高者顯出右手之 年代,題說耶和華所行的,紀念祢古 時的奇事, 思想祢的經營,默念祢的 作為。」上帝給的恩典是我們從未看 過,也從未想過的,也特別感謝當時 在馬武督教會牧會的Batu(高清賢) 牧師。父母騎著野狼,載著2歲的大 姐B’leh和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我,我 們就這樣騎了40分鐘到馬武督教會。 高牧師熱心接待,並且供應我們的不 足,若Batu牧師不在,父母繼續騎 往在南庄當警察的伯父那兒。除了他 們,信徒們也都非常照顧牧師家庭的 生活起居。不論何時,神不會讓我們 有缺乏的時刻,祂的愛與恩典,時刻 都與我們同在!

們無法測度的。這必定有神的美意在 其中,從一開始聚會不到10人,漸 漸地將羊群們一一找回來。隔年7月, 嘉樂教會晉升堂會,聘任江瑞乾牧師 為第一任牧師。感謝主,寫到這裡我 們終於明白上帝的旨意了。原來上帝 透過江牧師,要把起初的愛延續。即 便聚會人數不少,這個聖殿是上帝所 設立的,敬拜的火與禱告的火要持續 在嘉樂延燒,焚而不毀!   最後,江瑞乾牧師家庭要獻上嘉 樂教會的祝福,以弗所書3章20- 21節—「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 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 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 在基督耶穌裏,得著光耀,直到世世 代代,永永遠遠。阿們。」

點亮回嘉路
派任的第一間教會竟然又是嘉樂教 會。 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是我
77
主後2010年1月父親復職後,

對嘉樂教會的祝福

文/劉光進長老

嘉樂開始有信仰的接觸,應是在1911年 時,日本籍牧師(井上伊之助) 來到台灣新 竹的山上。井上伊之助提供泰雅族族人服務, 包含在族人聚集的兩社,居住的臺灣原住民 若罹病或意外受傷,兩社的部落頭目就會派 遣原住民兵士,前往井上所在的駐點醫療所。 因為醫療服務所通常距離部落所在山區仍有 一段距離,因此井上須徒步前往原住民部落, 才能進行醫治。在這段醫療服務期間,井上 伊之助並未放棄傳教的理想,堅持將基督教 信仰福音傳揚下去,祖先才有機會認識主, 改變整個家族及信仰。   這當中歷經許多波折,才能讓台灣信仰 的來龍去脈,與宣教的歷史處境被後世人了 解。先由出身蘇格蘭的馬雅各醫師於1865

點燈的人
78

年,受英國長老教會差派抵達南台灣,展開以「醫療宣教」 為主軸的宣教工作。接續,在1872年,由加拿大長老 教會偕叡理牧師(通稱馬偕)也來到北台灣展開宣教, 長老教會的福音才慢慢地在台灣成長。另,日籍井上伊 之助牧師「以愛報仇」,來到台灣原鄉宣教,並在1911 年進到我們尖石鄉葛拉拜山區,為泰雅族族人罹病或受 傷者,在艱難時期進行醫療服務及宣教,將神的福音及 愛慢慢在原鄉播下種子。並道:「神用我們作肥料,要 讓福音的種子,在台灣山地部落裡結實長大。」所以, 愛是無分國界的,是讓全人類關懷所做的一切,都是出 於我們所信的神。即 「 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是絕對的準 確無誤,是聖潔的神所默示的,並在信仰和行為上是具 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當然,我們台灣原住民族群因其獨特文化,而各有 其歲時禮儀。這對於原住民基督徒而言,同時帶著文化

點亮回嘉路
79

和宗教兩種身分,不免產生張力。因此,「原住民V.S.基 督徒」的身分認同,產生不少福音與文化對遇的困惑或 衝突。然而,聖經是如何來看文化中的歲時禮儀?申命 記16章15節記載摩西這樣說︰「在耶和華所選擇的地 方,你當向耶和華你的神守節七日,因為耶和華你神在 你一切的土產上,和你手裡所辦的事上,要賜福與你, 你就非常的歡樂。」

回顧信仰的沿革,應該是承祖先認識主信仰,才能 歸向基督,讓家族成員慢慢認識主,也是因祖父(劉源 治)及父親(劉錦來)的關係,帶領認識接觸主,使其 子孫每個人帶入教會,一起稱頌讚美耶和華。甚至,被 主揀選擔任同工及牧者等主 服事 ,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 順利讓我們豐收。工作期間因環境關係,自己對上教會 的次數是隨著心情被動來定。平時敬拜日回家,就會想 盡辦法偷懶或晚睡,甚至賴床,因此總是被媽媽罵。媽 媽要上教堂時,就會喊我道「只要你有呼吸,就表示沒 死,趕快跟我上教會!」當時內心非常掙扎,心想:只 要把信主耶穌基督的信仰放在內心,去不去教會感覺沒

點燈的人
80

差;只要不背叛主,相信主還是能原 諒或饒恕我。隨著雙親不在及年齡成 長,才慢慢體會信仰的重要是不可脫 節的。   每個人的信仰都是不同的,即使 大概一樣 , 但是也絕對有地方是不一 樣的。所以,信仰每個人獨有的。信 仰即是你信任的所在,是證明你價值 的存在。人們的生存依賴於食物,而 心靈就會依賴於我們的信仰,這是不 變的原則。漸漸地,人們有了更高的 追求,而信仰也發生了變化。因為人 們生活的方式和方法也不一樣了。當 人們絕望,或者對生活不滿意時,信 仰會改變你的狀態,改變你的生活。 如果你沒有改變,那麼你是沒有信仰 的,或者你信仰的是一種物質上的 需求,而不是精神上的信念。凡是對

自己有利就信什麼,沒有利益的就排 斥,只要有任何變動,就立刻改變自 己的生活方式與追求目標,以享受物 質帶來的虛榮與貪婪等都不是信仰, 而是一種欲望。信仰不是欲望,信仰 是一種精神寄託、一種人生的追求目 標與生活態度。信仰不是非要信宗 教、神或仙,而是人們面對自己內心 時,能呈現最真實的想法。當你經歷 越多,體會越多,就越看得清自己的 本心。信仰就會越發堅定,並會帶來 強大的力量。   或許,人生的困難仍然存在。但 我已得著上帝恩典的祝福,並且努力 克服迎向生活的每一天,而我堅信當 我選填志願的那一刻起,上帝已經預 備好了。

點亮回嘉路
81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 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 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 55 : 8 9

生在牧師家庭,我沒有選擇跟其他姊妹在年紀到達 時,於母會行堅信禮,而是一直等待,等到大學畢業, 等到我的父親江牧師回來,替我完成這項意義深遠的儀 式。我的堅信禮,就是在嘉樂教會完成的。所以嘉樂教 會對我而言,不只是爸媽家人過去未完 服事 工作的記 憶,更是我個人與愛我們的天父立約的處所。嘉樂教會 是我信仰生命的記號之一。

點燈的人
82
對嘉樂教會的祝福 文/執事 江彩華

這10多年看著嘉樂教會成長,有起有伏,有道不 盡的眼淚,但也有分享不完的喜悅。每一位會友的生命 故事都是我的老師,是他們教會了我,天父看重的是人 生命的質量。人的一生或長或短,會經歷苦難,會經歷 各樣的挑戰。但這些從來就不是偶然,也不是要刻意的 碾碎我們。而是祂的恩典,是要我們學習細膩地品嚐每 一天,要我們學習不粗糙、不草率地度過祂所賜給我們 的每一時刻。

嘉樂教會,謝謝您們!

點亮回嘉路
83

對嘉樂教會 的祝福

文/執事 高維憶

我叫高維憶,是惦長老(高 詠進)的女兒。我是在小學一年 級的時候,搬回來山上居住。我 從小就跟著爸媽在嘉樂教會禮 拜,在我記憶裡,以前的教會不 是現在這個模樣。以前的教會是 石頭屋,旁邊有條小路通往牧師 館。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去教會 就是去牧師館讀書、聽故事,以 及在牧師館聽教會的人唱歌(唱 詩歌)。當時我9歲,一直到現 在31歲,這裡一直是我的家。

一直以來都沒有一位牧師在 這裡待很久,直到江牧師的出 現,這才讓我認識到原來我從小

點燈的人
84

的教會是一個令人感動的地方;在看過歷史資 料過後,才知道原來這裡是散播原住民信仰的 第一站。如今聚會人數雖少,但我們有這一個 發光的地方,其實是帶給我盼望的開始。

嘉樂教會就像一個家一樣—小小的、真 實、親切、可愛、害羞、努力。逐漸長大後, 我開始在外面生活,從高中到大學我一直都是 在外念書。但我父母的教導,讓我週間持續都 會回到教會;大學畢業後更擔任青年會會長, 直到現在我是個執事。

我長大了,教會也老了(100年),但更 有活力了;祝嘉樂教會生日快樂,更祝嘉樂教 會的弟兄姊妹平安健康,在耶穌裡我們都是一 家人。

點亮回嘉路
85

對嘉樂教會的祝福

文/執事 武俊宏

我的家族幾乎都是真耶穌教會教友。從我幼稚園 到我國中,每到禮拜六早上9點跟下午1點半,我們 都會到教會聽傳道師講道。到了高中後,因打球而住 校,所以幾乎就沒在去教會了。畢業後外出工作一段 時間後,就去當兵了。當兵就認識了太太,也知道彼 此所屬的教會不同。

以前我跟太太真的很會玩,沉溺在花花世界,每 個禮拜幾乎都在買醉(哈哈)。後來到我24歲時, 我跟太太結婚了,有了小孩以後,就比較收斂一點。

從2019年開始,我太太就跟岳母去基督長老嘉樂教 會。我太太上教會之後,改變很大,在事工上很認真 負責,而且飲酒的習慣也沒了。後來,我跟著我太太

點燈的人
86

去了嘉樂教會,聽著牧師傳道及我太太的一些感動事 蹟後,想著是否我也可以改變自己,之後慢慢去習慣, 去試著參與教會事工,發現到很多事不是我自己的能 力做的,是一股力量要我這樣做。每做完一件事,會 發現到要感謝上帝,感謝做完每一件事,其實是上帝 賦予你的能力、知識與才能。現在到教會聽著牧師傳 道,很多事情其實都在我們生活中會遇到,而自己要 如何從聖經中生活化,完全在自己的信念上。

也很感謝神讓我能做教會執事,期許自己能與弟 兄姊妹同心和一,為主侍奉,也求主持續帶領我們嘉 樂教會,感謝主,阿們。

點亮回嘉路
87
嘉樂教會生活切片 請回答,嘉樂教會 歷屆同工名單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 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 便 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馬太福音5:16
映出的光 嘉樂教會從創立一路走來,蒐集了百 年來教友們的生活點滴,也記錄下數 個世代的傳承,我們細數著點滴回憶, 將其匯集成流向下個百年的長河。 嘉樂 日常 90
點亮回嘉路 場所因人的存在而有了價值,在嘉樂教會,因善良的人們聚集於 此,交換彼此的關心及溫暖,才使燈火永不熄滅,持續照亮每一 位教友。 婦女會 91
映出的光 場所乘載著信仰,信仰在不同 世代的互動間傳承,隨著孩子 們的笑聲,嘉樂教會持續邁向 下個百年,生生不息。 主日學 百年教會因青年的存在顯得朝 氣蓬勃,我們將活力注入信仰 之中,成為下個百年最殷切盼 望的記號。 青年會 92
點亮回嘉路 每年的聖誕節都是嘉樂教會的大 日子,在備受祝福的這天,教友 們團聚一堂,共同慶祝這神聖的 節日,為彼此祝福與祈禱。 聖誕節 93
映出的光 Q1 我們嘗試為嘉樂教會勾勒側影,也想邀請讀 者與我們一同進入想像。 「請回答,嘉樂教會」企劃以三個有趣的問題 作為開端,叩問每位會友,藉此激發出不一樣的 互動與火花。從這些回答中,我們得以感受到嘉 樂教會一直以來保有的能量與熱情,也希望這樣 的熱忱,能夠帶領著更多人,一同展望與期待嘉 樂教會更美好的未來。 請回答, 嘉樂教會 請用一個顏色形容 嘉樂教會,如果可 以,請簡述原因。 94
點亮回嘉路 請用一個顏色形容 嘉樂教會,如果可 以,請簡述原因。 粉紅色、白色,因為教會讓我感覺 很舒服、清淨。 —鳳勝美姐妹(第二代基督徒) 木頭的顏色,在古色古香的會議桌 開會讓人進入思維模式,教會不大 但麻雀雖小,有著一片祥和、溫馨, 能擁抱一切。 —曾月馨姐妹(第一代基督徒) 我覺得像粉紅色,因為每個人、建 築都很可愛,所以是象徵可愛的粉 紅色。 —高維憶執事(第三代基督徒)
白色,莊嚴、聖潔,在主裡認罪悔 改,潔淨心靈重新得力。 —高秀琴長老 黃色,我覺得黃色很亮麗、很鮮豔、 很融合,因為我們就是很團結的教 會。 邱秀蘭師母 棕色教會,融合四周的環境,非常 溫和地與大自然結合。 —江瑞乾牧師
95
黃色,因為教會的每個人總是都有 滿滿的溫暖。每次聚會都會彼此關 心,聊聊生活和工作的近況,每個 人都很有愛。 —江彩霞司琴 彩色,因為充滿歡樂、教會的人們 各有才華。 —江彩雲姐妹 彩虹,教會講堂的彩虹,是我剛到 教會印象最深刻的,好像藉著它可 以通往天父那裡。 —江彩華執事
映出的光 Q2最喜歡教會的 哪個地方?
96
喜歡教會的廚房,很大很乾淨。 —謝月華長老 廚房的流理台,每次在那裡煮菜都覺得服事上帝好開心! —鳳勝美姐妹 都喜歡,但最喜歡的是會議廳,在這邊可以一同討論教會 事工、檢討不足的事工、也可以關心會友動向。 —雲初音長老 我很喜歡教會的主建築,因為它很有歷史意義,意義非凡 不忘初衷。 —曾月馨姐妹(第一代基督徒) 禮拜堂,有點莊嚴但充滿愛的地方,還有外面的小廣場, 有孩子在上面奔跑的感覺很棒。 —高維憶執事

講台與會議桌,在主裡,我們是一家人,溫馨、 親切團結,講台莊嚴、舒適沒有壓迫感。 —高秀琴長老

牧師館裡面的每個角落,因為教會給我們一個非

常寬敞、非常舒適的牧師館空間,讓我們住的環 境非常優質,令每位來訪的牧師都非常羨慕喔! —邱秀蘭師母

大門,結合了舊的與新的教會建築,保有了傳統 的建築。 —江瑞乾牧師 如果是建築物的話,我喜歡講台十字架周圍那個 三個顏色很像彩虹的線條,沒有原因就是喜歡 啊! —江彩霞司琴 廚房,可以吃到會友的愛心,也是分享過去一週 大家發生什麼事的地方,很自由很愉悅。 —江彩雲姐妹 禮拜堂門口,保有建築原始、起初的樣貌,充滿 歷史感,一磚一瓦都是信仰的記號。 —江彩華執事

點亮回嘉路
97

我希望教會裡的各個會可以有更大的眼界,能跟外界坦然 交流是很好的事。 —謝月華長老

教會的主日學能夠更穩定,擁有更多孩子的笑聲。 —鳳勝美姐妹

因為曾祖母是接受福音的第一位基督徒,教會土地也是祖 父因神的恩典奉獻的,期許在百週年慶中,雲式雲氏弟兄 姐妹都能回到教會,來榮耀讚美神。 —雲初音長老

盼望我們都能跟著上一代的信仰,堅定不移的信心傳揚福 音。 —曾月馨姐妹

看了教會的歷史後,我希望能一起跟去探望井上的後代, 並聊聊天⋯⋯想到就有點激動,然後去日本教會旅遊! —高維憶執事

這一生完成使命,領人歸主。 —高秀琴長老

希望今年的計畫,特別是年底百週年感恩禮拜和活動都順 利完成。 —邱秀蘭師母

映出的光
98
點亮回嘉路 Q3如果不考慮任何限 制,最想在嘉樂教 會完成的事? 會友們都能夠讀母語聖經,持續推動團契的事工。 —江瑞乾牧師 最想完成的事,應該就是做一個令嘉樂教會的每一個會友 們,都非常感動而難忘、非常深刻的音樂敬拜服事,在音 樂服事敬拜中,我總是會特別的感動,因為相信我們的每 一個聲音、每一個呼求主都聽得到,他也與我們同在。 —江彩霞司琴 一同去以色列或耶路撒冷朝聖。 —江彩雲姐妹 成立歌舞或戲劇的主日學幼兒敬拜團。 —江彩華執事 99

歷屆牧長執同工名單 | | |

傳道人 長老 執事 100

映出的光
葉廷昌牧師、徐加光牧師、朱理仁牧 師、高勇生牧師、阿棟.優帕司牧師、 江瑞乾牧師、李有德傳道師、劉玉珍 教育師、葛細.阿拉亞教育師、林翠 蓮傳道師 雲有輝、雲信泉、葉廷德、朱新良、 朱新喜、莊經剛、林萬款、劉錦來、 余國進、高勇、高天來、陳清花、高 光明、曾阿斗、林阿陳、林紹亮、劉 世光、高詠進、 官有賜 劉錦木、劉錦水、劉光明、劉文美、 劉光勝、游志忠、張春港、林振宏、 鍾珍明、劉世輝、雲照亮、何麗佩
點亮回嘉路
小會議長 長老 執事 團契 婦女會長 青年會長 主日學校長 現任牧長及同工 | | | | | | 101
江瑞乾牧師 高秀琴、雲初音、曾月馨、謝月華、 劉光進、宋國棟 高維憶、高維志、高慶佳、武俊宏、 錢浩文、張巧雯、江彩華 鍾佳岑 武俊宏 高秀琴
我向上主只求一件事,只有這一件事是我的期望: 就是一生一世住在上主的家,在殿宇裡瞻仰祂的 美善,尋求祂的引導。 詩篇27:4 上主啊,求你指引我們該走的路。

發行人 總編輯 執行主編 美術設計 專案企劃 文字編輯

江瑞乾 江瑞乾、江彩華 黃孟璇 林威廷 王昱雯 江瑞乾、余春梅、陳光松、阿棟・優帕 司、林翠蓮、劉春花、Sabi月華、雲 初音、比納盎、劉世光、曾月馨、朱 理仁、佳岑、江牧師家庭、劉光進、 江彩華、高維憶、武俊宏 嘉樂基督長老教會 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6鄰24號 0989-821-863 點亮回嘉路 嘉樂教會百年特刊 104

發行所 地址 電話 | | | | | | | |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