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站点室内与视觉系统改良设计 ——马戏城站、人民广场站、南京东路站
FUTURE-PROOF METRO HUB DESIGN STUDIO
3
FUTURE-PROOF METRO HUB DESIGN METRO HUB FUTURE-PROOF DESIGN STUDIOSTUDIO
上海地铁站点室内与视觉系统改良设计 ——马戏城站、人民广场站、南京东路站 指导老师 |MENTOR 徐娴雅、宋菲菲、陈乃逸
4
工作室简介 | INTRODUCTION 在轨道与城市的交汇处,车站是复合式联运组织的关键要素,也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未来的站台必须面 对几个挑战:旅客增长,城市人口密集,气候变化,社会公平与隔离,能源转型和新的出行发展(如“出行即 服务”),同时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为了能同时实现高效节能和环保, 我们城市的地铁站还必须具 有可扩展性,增强性,共享性,吸引力和表现力等。工作室计划的工作重点是积极回应地铁站交通功能的需求 和转变,以及它对城市发展的催化作用。我们需要考虑这三个站点现在和将来对城市的意义以及它与其他交通 方式的联系,无论是地铁,公共汽车,人行道还是按需服务。“抵御未来的地铁站”通过将基础设施规划,城 市设计,建筑和城市管理等横向学科联系起来,探索、回应大都市的综合挑战。
关于分组 | GROUPING 设计师共分为 6 组,每组选取一个站点展开工作,同时每组选取一个未来方向指导设计过程和目标。
应对未来 |RESPONDING A 人民广场站 地域移动构架 Regional Mobility Network 城市公共事务 Public Issue B 南京东路站 地下城 Underground City 文化储库 Culture Repository C 马戏城站 城市地标 Urban Landmark 智慧设施 Smart Metro
工作内容 |CONTENTS 第一阶段: 头脑风暴,设定调研视角关键词(可多个)。以未来方向为指导,选取中国以外 1 个大都市 中对标本组站点的地铁站,进行案例研究(原则上各组不重复,最终选择经老师协商如有重复,原始资料鼓励 共享,但调研框架与表达方式应体现差异性)。成果要求:空间绘图(轴测 图/剖透图/剖面图等,具体形 式各组与老师协商后决定),调研文本(根 据资料设定调研框架) 第二阶段:积累设计方法和工具,基于调研激发的上海站点展望设计。成果要求:现状空间绘图(交通 骨骼图、功能节点、附属设施等分层绘制 ,由 2 组共同完成);设计空间绘图(轴测图/剖透图/剖面图等, 具体形式各组与老师协商后决定 ), 节点效果图 5 张(真实渲染),其他说明性图纸。
5
1 2 3 4 5 6
地域移动构架 Regional Mobility Network 小组成员:何嫣然 赵丁一
冯默馨 王朴冉
朱文海
陆亦磊
城市公共事务 Public Issue 小组成员:田丰绪 沈亦菲
万 宇 林文杰
毛璐瑶
益西旺姆
张子怡
地下城 Underground City 小组成员:安 鑫 张冯韬
张炜樱 袁术兴
王
琛
张常江
文化储库 Culture Repository 小组成员:王 睿 焦方珥
任平平 赵琴菲
温彦之
刘紫维
城市地标 Urban Landmark 小组成员:胡仰旺 李睿心
张广尊 张 娃
徐梓萱
张玮玲
万尊仁
杨璐嘉
智慧设施 Smart Metro 小组成员:班鹤超 鲍新月
王 铄 别兆平
6
1 小组成员:何嫣然 赵丁一
冯默馨 王朴冉
朱文海
陆亦磊
地域移动构架
Regional Mobility Network
7
城市大厅 & 快速穿梭
人民广场地铁站是上海客流量第二大的地铁站 , 但换乘形式基本以地面连接为主过于单一, 地铁通道冗长曲折,换乘空间存在很多高差转折, 导视系统庞杂不清,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换乘体验和 换乘效率的低下。
人民广场未来将在大都会中承担着陆空运输人流交 汇点和城市内公交系统转运枢纽的角色。 从地域移动构架的方向出发,如何更好更快的消化 客流量、提高乘客换乘流转的速度呢?
8
案例分析
9
案例分析
10
Bicycle Parking/Utrecht 自行车停车场 /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的城市改造开发的中 心,是新建的全世界最大的自行 车停车场,此开发重新连接了扩建 的火车站和乌得勒支的城市历史中 心。 通过严格的重新梳理物流和在 一层禁止几乎所有的机动车,再加 上由一些新的多功能建筑排列,一 个宽阔的绿色行走大道直接连接了 通往城市大教堂和城市文化中心。 在大道的中间,在抬高的广场下面, 一个三层的能容纳一万两千五百辆 自行车的停车场宣告了一种未来的 可持续交通流动性。
这里的空间规划让行人和骑行 者能够在靠近车站入口的时候就 会本能地分开。一个数字化系统能 够引导骑行者快速地去到空地。停 车场可以同公共交通的磁卡共同使 用,方便又快捷。楼梯井和隧道能 够直接通向抬高的广场,火车站主 楼和月台。电梯井由玻璃天井包围,
11
确保了良好的定位和充足的日照。
Sound Transit by LMN Architects 华盛顿大学站 虽然名为轻轨,华盛顿大学站实际 上是一座地下车站,设计有 4 层构, 彼此间均有无障碍电梯、自动扶梯 和楼梯相连接。 最上层为天桥,连通车站、临近公 交站与华盛顿大学校园;天桥之下 为地面层,是乘客进入车站的入 口;进入车站后,乘客会首先到达 装有额外自助售票机的中间层,继 续下行可到达位于车站最底部的 站台 .
1. 电梯从人行天桥和街道水平直接下降到地下 95 英尺的火车平台。 2. 舷梯和楼梯通往跨过蒙特雷林荫大道的桥梁,通往华盛顿大学校园 3. 乘客乘坐电梯穿过艺术家 Leo Saul Berk 根据当地地质层纹理设计的深蓝色面板“ THE CHAMBER” 4. 当客流高峰期时,标准的两辆车将延长至三辆车 5. 站台层可容纳 1600 人 - 足以容纳两列四节火车 6. 多余的夹层空间可以用于行程信息亭和供应商广告投放
华盛顿大学地铁站是集自行车道路、 公共交通道路、城市轨道于一体的地铁 站,扶梯与升降梯串联起了位于不同楼 层的各交通系统,同时在扶梯通道设置 了艺术作品与广告位。
12
项目概况
人民广场站汇集了 1 号 2 号 8 号三条地铁线路,其中二号线途经浦东机场和虹桥枢纽、一号 线途经上海火车站和上海南站八号线途经杨浦虹口一些人口非常密集的住宅区域,此外人民 广场区域还二十多条公交线路和其他的公共交通资源。
整体框架
13
从地域移动构架的方向出发,如 何更好更快的消化客流量、提高 乘客换乘流转的速度呢?
人民广场换乘方式构成
人民广场换乘现状总结
14
14
场地分析
设计意向
15
16
City Hall
1
城市大厅
HALL 1
HALL 2
Concept
Axonometric
MALL MALL BUS
LIGHT RAIL
PARK
MALL METRO MALL
Network
Ramp
Atrium
DRIVERLESS CAR BUS METRO
METRO
Bus
17
Driverless
Light rail
Shuttle
2
穿梭通道
1 2
Concept
Axonometric
Shuttle Passage Inside
Client
小组 成 员:冯 默 馨 何 嫣 然 陆 亦 磊 朱 文海 赵丁一 王 朴冉
Shuttle Passage Outside
18
在水平方向上我们将地铁换乘大厅和扩建的下沉广场作为连接不同交通功能的载体,来提升大厅与其他交通方 式可接触的范围,并且去除一些隔断转折来提升换乘体验;在垂直方向上我们将地面以及每一层地下空间通过柔性 的比如坡道等垂直交通方式来进行连接,使它形成一个连贯的多层的大厅空间。对不同的交通方式进行整合,如增 加一些无人驾驶、城市捷运轻轨这种未来可能会有的交通方式。同时,在一些人流进出量比较大的区域,我们通过 穿梭通道来将它们进行点对点的快速连接。
19
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 City Hall & Shuttle 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 City Hall & Shuttle HALL 1
HALL 1
HALLHALL 1 2
HALLHALL 1 2
1 2 Shuttle
1
City Hall Concept
2 Shuttle Concept
HALL 2
HALL 2
City Hall Concept
Shuttle Concept HALL1
SUNKEN PLAZA
HALL2
SUNKEN PLAZA METRO STATION
Shuttle
3
HALL1
SUNKEN PLAZA
HALL2
SUNKEN PLAZA
3
METRO STATION HALL3
Horizontal
Horizontal
Overpass
Light rail
Vertical
2F
Light rail
Vertical
1
2F
2
1
2
2
1
To Nanjing Rd. 6
BUS METRO
2
1
6
To sunken plaza
BUS METRO
BUS
METRO
BUS
Overpass
HALL3
METRO
To tour bus
SUNKEN PLAZA
SUNKEN PLAZA DRIVERLESS
DRIVERLESS
METRO
1F
1F
METRO
3
4
3
4
4 Line1
B1
Line8
4
WALK
LIGHT RAIL
WALK
LIGHT RAIL
Line1
Line8
METRO
METRO
METRO
B1
METRO
5
To line1
To line8
Line8
B2
Line1
6
Line8 5
6
Line1
5
B2
B1
5
GROUND FLOOR PARK B1
To line2 GROUND FLOOR
Shuttle
P
Line2
PARK
Ramp & stair
Line2 Shuttle
B3
P
B3
Ramp & stair
20
Plan 总平图
未来交通
城市
大厅
人行天桥
21
Aerial View 鸟瞰图
22
Concept 概念图
23
Profile 剖透图
24
人民广场地铁站改造前
-3F
-2F
25
-1F
人民广场地铁站改造后
-3F
-2F -1F
26
2 Public Issue
小组成员:田丰绪 沈亦菲
万 宇 林文杰
城市公共事务
毛璐瑶
益西旺姆
张子怡
共享 & 共有 人民广场地铁站改良设计——秉持着共享共有 的原则,以区分为主要手段,针对需求人群和换乘 人流两组主要矛盾,结合了同一空间不同维度,以 及同一维度不同区域的两种设计策略,生成了具有 区分度的两个大型换乘通道。另外,为了照顾室内 空间的通透性,消解地铁站室内空间的紧张感和压 迫感,以及纯洁化地铁站的交通功能,防止商业等 其他辅助功能干扰主要功能。我们将整个地铁站的 商业空间进行取缔,并整体往上抬高,一侧将地面 的人民公园向上抬高形成地上正一层,下方形成的 灰色空间作为商业,最上方结合覆土建筑并进行绿 化种植,与原有的公园绿地属性相结合;再次,利 用通高,天光引入等方式加强不同人群之间的视觉 交流,消除隔空感。至此,对于地上 x 地下,交通 x 商业,一般通勤 x 特殊需求,一般通勤中不同的 换乘流线,这四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协调,用“隔 绝 x 暧昧”的手段,实现“共享 & 共有”的理念。
案例分析
涩谷站 & 银座站 案例调研部分我们选取了与人 民广场在人流密度和日均流量上 十分相似之日本涩谷站和银座站 两个主要案例。主要分析如此这 般的人流密度和如斯繁忙的通行
密度的情况下,作为东亚城市发 展先行者的日本东京如何平衡大 都市的各种不同通勤需求的平衡 以及确保通勤的效率的。
模糊空间位置需要进行进一步界定,确定真正的 目标人群,代表:所有的休止符 共有需求空间需要进行通用化处理,保证通用 性,如无法区分,则进行通用分流 代表:售票 机,服务台,车门,楼梯等 1、一般通行者往往比特殊需求者有更快的通勤速 度,需要更广阔的,弹性化的通行空间 2、地铁内的商业和广告投放应关注于一般通行者 的行为路线之中。特殊需求者的通行路线应该以 导向为主,避免干扰。
特有需求的空间需要进行隔绝设计,防止其他行 动的溢入,代表:无障碍电梯,广告牌的投放, 残疾人坡道
判断
公共事务
3、因常人有较强的适应性,无障碍设计的过程 中应该优先考虑特殊需求者的需求。
① 基础判断
② 人群类别区分 一般通行者
上海市地铁日运力线路数据
③ 站内活动节点
特殊需求者
通勤者
人广出口不同旅客所占比例 人广现行方案中路线冲突点
1、依据
通行者
不同需求者之间行为模式的差异 国外类似成功案例
取道通行者
1 人民广场地铁站以人流稠密为其根 本特征,任何动线阻滞问题会在这一 空间被放大 2 人民广场客流受众较为多元,对于 多种需求的回应客观存在 3 建筑设计现行方案,存在几处较为 难以处理的人流冲突点
2、判断
4 不同种类人群的行为模式不同,不 能保证同一方向的行进人群之间不发 生冲突 5 现行案例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分 割人群,提高效率的实际案例
于地铁内站点购物者
不能自理者
出入口
无障碍电梯
一般肢体残疾者(拄拐) 重度肢体残疾者(轮椅)
站台
扶梯 楼梯
换乘通道
根据使用需求/条件的区分,将两类人群进行一 定程度的动线隔绝,防止互相冲撞
坡道
在共有需求位置进行无障碍化处理 在特有群体的特有需求点进行针对性 设计
导向系统
通用
根据共有的使用需求/条件,进行通用化改造
售票机
听觉障碍者
服务台
⾝赘外物者 站厅
身怀重物者
隔绝
无障碍电梯
视觉障碍者
怀抱婴儿者
带有层次区分度的人员动线
设备节点
楼梯
五感有失者 可以探索在室内空间内,根据需求进 行人员分流的可能性,以纾解稠密人 群带来的室内环境压力,回应“公共 事务”的需求
空间模式
利用小通高或其他手法,促进通勤人 员视觉接触,增加站点活性
扶梯
推行婴儿车者
⑤ 设计思路
扶梯
车门
身怀六甲者
29
④ 案例分析
楼梯
上海市地铁换乘站日吞吐量数据
判断
适当进行防御性设计,防止不务正业者影响正常 通勤
闸机
细节丰富,形态多样的向导系统
暧昧
广告牌 卫生间
两个需求群体在同一空间中能形成互为图底的视 看关系,消解差异性,促进心理平等
- 案例1:东京涩谷站 Shibuya Station, Tokyo
· 动线分流 Behavioral shunt
· 人员引导 Circular guidance
30
· 设备创新 Innovation of equipments
并置交通盒
完整盲道
售票机
在同一空间内满足各种交通需求
空间内部盲道流线完整,转弯提示明确,让盲 道具有相当的适应性
具有区分度的面板,在综合考虑各种人行为高 度的前提下,不增设其他机器,节约空间
弹性坡道
弯折的墙上标示物区段
快速转换一般楼梯为坡道,适用于未进行无 障碍设计的早期公共建筑
墙体上的表示物,可在上或在下弯折一段,形成空间暗示和依靠座椅,在不影响整 体空间和导视系统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墙上空间
无障碍电梯按钮 设置在底部的电梯按钮,可 以在身怀重物时使用,也可 以方便孕妇
梯段扶手 梯段式的扶手有以下三个好处——①方便持握重物的人将重物暂时放于扶手上,作为接力和中继休 息;②对于怀抱重物者或者孕妇,可以直接通过扶手判断梯段,防止踩空跌倒;③方便矮个人群或 无力之老者纵向握持扶手,便于发力
· 其他节点处理 Other node processingequipments
盲道铺设手法,兼顾穿行和轮椅
使用高低错落区分快速通行和慢速通行
31
视障保护措施,感应式声音提示
- 案例2:东京银座站 Ginza Station, Tokyo
· 站内设施总览 Interior equipments
· 人员引导 Circular guidance
根据等车区域安排不同形态的吊顶,强调场所的识别性
根据线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灯光颜色,强调直觉化导视
32
· 站内设施总览 Interior equipments
特殊需求者动线 --- 特殊需求者:站内换乘,站前付费,独立通道
一般通勤者动线 --- 站外换乘,分离式扶梯,直达站台
出入口 --- 通往地上&地面,通往建筑物&既有综合体,城市换乘,时间区分,两维度分流
33
基地分析
人民广场地铁站
对人民广场地铁站的前期分 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站点区位 站点定位 乘客结构 设备节点 现存问题
34
- 场地分析 Site analysis
区位
35
-通行者组成 Passenger structure
流量
· 三个时段人民广场某出入口乘客比例以健全通行者为主,但各类通行者都存在,结构并不单一,可见需求复合
· 上海市地铁线路日均客流&上海市换乘站日客流量 TOP10人民广场虽然不是上海早晚高峰最为夸张的站点,但却是最繁忙的站点,其主要特点是“拥挤”
人员 人群行为区分 不同需求的人群会存在不同的行为路径和行为模型,此处以概念图为区分
· 人群需求区分 根据人群区分,可以大致对于一般通行者和特殊需求者的消费潜力、通行速度、适应性进行区分
36
依照行为需求划分
站内节点性质 地铁站乘客 群体划分
节点
地铁站四个主要功能区 各类需求人群和设备点位之间的对应关系总览
· 通勤需求:针对视觉 障碍和听觉障碍着,需要配合 多元的引导系统,如流线完整 的盲道等。同时需要界面的完 整性和流畅性,使得其不容易 被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导致导视 系统无法识别。 · 安全需求:换乘区域 人流过于密集,同时配备可拆 卸可增设的临时性应急疏导工 具以及应急服务工具
· 通勤需求:针对视觉 障碍和听觉障碍着,需要配合 多元的引导系统,如流线完整 的盲道等。 · 公共服务需求:需要 提供服务于多元化需求的缓冲 区域,包括代不限于办公、通 信、重物放置和紧急避险等。 · 安全需求:储备 轮椅、拐杖、应急药品和应 急设备
现状 37
· 通勤需求:针对视觉 障碍和听觉障碍着,需要配合 多元的引导系统,如流线完整 的盲道等。 · 安全需求:现在人 民广场换乘通道到十分位指示 以及固定导视标志进行引导, 同时在一侧配有大型的LED屏 幕。整体空间湖南,显示屏和 标志都不能有效指导行人,空 间感受差,容易发生危险。
· 空间体验:2号线站厅 层D/H比值小,空间开阔,但限 制于扶手电梯以及灯箱广告显示 屏等对视线的阻碍与分散,在固 定区域内很难全面看到地铁站的 通行空间。
· 空间体验:2号线站台 层空间低矮,拥有完整的无障碍 设施,依靠PIS以及语音播报进 行乘车提示,通行感受较好,区 间公共服务设施符合基本标准, 类别单一。
• 改良意见:因此需要 导视进行良好的引导,同时消 除界面过多元素对于空间观感 的影响。
• 改良意见:导视系统 依靠临时性导视板以及垂挂式 导视牌综合引导,形式单一,较 为琐碎。
概念设计
共享 & 共有
38
- 设计概念 Design Ideas
各种需求者共享一个空间 并共用某些功能
根据不同的需求 对于设备和空间进行一定的区分
共享&共有 多种需求群体之间的最大平衡 · 改造要素 Reconstruction elements
停顿 休憩/推行 Temporary Stop/Rest
节点流线 Stop & walking
缠绕 Wind
设置缓冲区 Buffer
设置传送带 Conveyor belt
节点流线 Node & Streamline 分流层与衔接区域 Split Flow
· 改造区间现状 Status quo of reconstruction section
39
- 设计生成 Generation of design # 步骤一:重构站台与站厅的联系 1.
2.
基地现状 Status 5.
3.
重构换乘区域 Reconstruction of transfer area
4.
造型 Modeling
控制长度 Control length
6.
换乘关系 Relationship
构建二级连接 Building traffic connections
# 步骤二:处理地铁站与上盖公园以及城市空间的关系 1.
2.
现有地铁站轮廓 4USV D UV SF TQSPGJM F 5.
3.
架高地面 Elevated ground 6.
与地下的对应关系 Correspondence with underground
4.
回应城市地块 Responding to Urban Parcels 7.
采光天井 Courtyard
最终形态 Form 7.
路径 Place paths
覆土与绿化 Covering soil & Greening
# 步骤三:地上地下空间的连接 1.
1.
新增楼梯与入口 New stairs and entrances
1.
架高地面 Elevated ground
1.
回应城市地块 Responding to Urban Parcels
最终形态 Form
1.
现有地铁站轮廓 4USV D UV SF TQSPGJM F
40
总平面图效果 41
设计表现
共享 & 共有
42
- 设计爆炸图 Exploded view
特殊需求者 通行道路 Access road for special needs
地铁站总体关系拆解图 Breakdown of overall relationship of architecture
- 设计细节 Details
43
一般通行者 通行道路 General access road
- 节点示意 Node diagram
设计节点总览 Overview of design nodes
总体剖面透视图 General section Perspective
人民广场 概念模型 PEOPLE'S SEQUAR
44
建筑空间及各主要节点改造前后对比图 Comparison drawing of building space and main nodes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45
46
顶上公园
新增大楼梯
47
无障碍传送带
中央连接桥
48
首层平面图
First flo 49
图 1:2000
oor plan 50
地下一层平面 地下一层平面 51
Ground f
面图 面图1:2000 1:2000
floor plan
52
City
3 地下城
d Undergroun
小组成员:安 鑫 张冯韬
53
张炜樱 袁术兴
王
琛
张常江
地下城 当陆地不再包容所有的社会活动 我们设想了一座自由生长的地下城邦 这里尽可能包容万象 每个空间 每个场所 每位居民 都在自由的逆向生长着
54
案例分析
地下城案例分析 对世界范围内较为著名的地 下城进行案例调研与分析, 以 芝 加 哥 Pedway、 墨 西 哥 The Earthscraper 以 及 多 伦 多 Path 为例。将地下城系统 从横向与竖向两方面进行解 析。
55
多伦多 Path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商场
The Earthscraper 向下生长的摩地大楼
芝加哥 Pedway 意想不到的建筑空间
56
地下城案例横向分析 芝加哥 Pedway
一个功能密集型中心区域,多个分支区域,多种交通连接 The Earthscraper
一个多功能中心,直接与一般道路连接,生态和空间相融合 多伦多 Path
57
按方向划分形成多个功能中心,功能齐全,种类丰富
地下城案例竖向分析 芝加哥 Pedway
原有地上功能向地下渗透,有继续向下发展的空间,互相连接 The Earthscraper
一个定型的中心,功能分布固定,生态和空间相融合 多伦多 Path
按方向划分形成多个功能中心,功能齐全,种类丰富
58
主题解读 & 关键词分析
地下城 - 逆向生长
59
地下城:发展历程
关键词:逆向生长
设计解读
南京东路“地下城”的设计理念是打造与周边建筑景观相关联的城市“逆向生长”空间,地下空间一 方面提供多元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文化娱乐、商业办公、生活休闲、生态种植等各类设施满足地下活动需求, 并以“树根状”蔓延至周边地区,联系各区域,各建筑;另一方便,提供高效便捷的地下交通功能,汇聚轨道 交通设施步行通道、车行道路以及静态交通设施,服务大规模交通需求,使得来往行人在站内以最短路线到达 相关联的建筑物或目的地。 60
前期分析
南京东路地铁站
对南京东路地铁站的前期分 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区位分析 交通分析 旅游文化分析 历史沿革分析 人行流量分析
61
区位分析 南京东路地铁站处于“丰” 字形商业网络中心区域,开 放空间主要呈鱼骨结构,通 过南北向支路将南京东路与 周边北京路、九江路等主要 道路连接,与周边区域空间 联系较为紧密。
交通分析 南京东路地铁站在一定程度 上疏解了南京路上的人流, 通过在地下空间增加商业面 积也可改善交通状况,促进 在纵向立体上的发展。
旅游文化分析 外滩—南京东路—人民广场 地区上海市中心的标志与名 片 , 也是上海开埠发展的发源 地。区域内包括以南京路步 行街、福州路文化街、外滩 滨水区、万国建筑群等旅游 吸引点。 62
出口地块人流分析 1、地铁人民广场站、地铁二号线 河南中路站、中山东一路与南京 东路交叉口(此处集中了 55 路、 123 路、65 路、20 路、37 路等 众多公交站点)所在的或附近地 块,都是消费者出入使用最多的 地方。 2、出入口的人流分布与公共交通
入口地块人流分析
站点位置有显而易见的关系。 3、南京东路步行街西端,集中 了大量的消费活动,以新世界商 城——第一百货西楼、第一百货 西楼——第一百货东楼、置地广 场与中联商厦附近所围成的三角 地区为主;河南中路以东,人流 回游活动不活跃,流动方向基本 为由东向西进入步行街。
历史沿革分析
63
功能现状分析
功能空间分析
64
概念设计
逆向生长
当陆地不再包容所有的社会活动 我们设想了一座自由生长的地下城邦 这里尽可能包容万象 每个空间 每个场所 每位居民 都在自由的逆向生长着
65
设计概念构想
整体设计构想
66
地下城概念分析
整体概念生成
特色市集
67
办公空间 地下生态
68
具体设计
逆向生长
69
分层设计 南京东路地铁站——地面层
南京东路地铁站—B1 层
南京东路地铁站—B2 层
南京东路地铁站—B3 层
70
原始平面图
B1 平 面 图
B2 平 面 图
B2 平 面 图
71
设计平面表达
B1商 业 市 集
B2共 享 办 公
B3地 下 公 园
72
剖面表达
东西向剖面
第三向剖面图
73
比例 1:900
面图 比例 1:900
南北向剖面图
比例 1:900
74
透视视角表达 1
B1商 业 市 集
绿色植物“扎根”地铁,有利于营造地下空间深呼吸空间,同时弥补南京东路地铁站周 围部分绿化缺失问题,给行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
B3乘 坐 站 台
地铁商业有助于促进城市地铁交通长期有效的发展,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项矛盾,诸如 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有利于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3
B3地 下 种 植
将地面阳光导入地下的方法在公园的种植绿色植物,让整个公园充满生机;同时植入娱 乐设施,吸引来往人流,激发城市活力。
75
效果图索引 1
4
3
5 2
4 B2乘 坐 站 台
地铁商业有助于促进城市地铁交通长期有效的发展,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项矛盾,诸如 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有利于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5
B3乘 坐 站 台
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每天都在超负荷承载运作着 , 这导致了地铁内部空 间环境质量的恶化,引入地下种植缓解空间环境压力。
76
鸟瞰视角表达
6
B3共 享 公 园
绿色植物“扎根”地铁,有利于营造地下空间深呼吸空间,同时弥补南京东 路地铁站周围部分绿化缺失问题,给行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7
B1商 业 市 集
地铁商业有助于促进城市地铁交通长期有效的发展,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项 矛盾,诸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有利于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77
效果图索引 9 7
8
6
8
B2共 享 办 公
将周围商业办公建筑的业态放入地铁站内部设计中,使得办公人群在疲倦之 时可以透过挑空区域欣赏到自然绿植,放松身心。
9
B2乘 坐 站 台
绿色植物“扎根”地铁,有利于营造地下空间深呼吸空间,同时弥补南京东 路地铁站周围部分绿化缺失问题,给行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78
改造前后对比图
南京东路地铁站 改造前 改造前分层平面
改造前总平面
79
改造后 改造后分层平面
改造后总平面
80
文化储库
4 Culture Repository
小组成员:王 睿 焦方珥
任平平 赵琴菲
温彦之
刘紫维
行走的对话 地铁不应仅是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而且更是 展示一个城市人文艺术的重要窗口。南京东路站是 上海地铁 2 号线和上海地铁 10 号线的换乘站,位 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南京东路是 上海著名的商业中心、连接外滩,成为到上海必去 的旅游景点之一。南京东路站作为抵达南京东路商 业街和外滩的地铁站点,每日人流量巨大,特别是 节假日,更多外地游客到来,因此展示上海文化与 个性的职能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提出行走的 对话这一关键词,希望人们在穿梭于南京东路地铁 站的同时感受到老上海风情的魅力。
地铁站 通 行
存
储
人 文化
感知
案例分析
慕尼黑地铁站 案例调研部分我们根据文化储库 条靓丽的风景线。我们组主要从 这一主题选取了德国慕尼黑地铁 慕尼黑地铁站使用的设计手法来 站作为分析案例。慕尼黑地铁站 进行分析。 以艺术介入的手法结合现代主义 简洁的风格,成为慕尼黑地下一
83
- 慕尼黑地铁站 Munich metro station - 历史发展 Hhistorical development
- 设计手法 Design Techniques
84
前期分析
南京东路地铁站
对南京东路地铁站的前期分 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区域位置 商业现状 历史发展 建筑艺术 人行流量 乘客行为
85
- 场地分析 Site analysis
区位
86
-商业现状Business status 上海地铁站交通通达度和高德指数情况
上海服务配套最好的20个地铁站点
-人行流量分析 Pedestrian volume
流量 -乘客行为分析 Passenger behavior analysis
87
商业
南京东路主要零售主体
-历史发展 Historical Development
文化 -建筑文化 Architectural Culture
88
概念设计
行走的对话
89
过去
当下
当下
未来
设计构想 Design Ideas
90
南京东路地铁站站厅层
南京东路地铁站剖面
2 号线站台层
10 号线站台层
91
站厅
站台
换乘通道
设备间
92
故事线
行走的对话
南京东路地铁站内有五条故 事线,分别为: 1. 泥滩·外滩 2. 远东华尔街 3. 城市之光 4. 上海沉浮 5. 天际线 以三条路线为例展示在南京 东路地铁站内的故事线
93
2号 线 站 台
2号 线 站 厅
2号 出 入 口
94
6号 出 入 口
10号 线 站 台
10号 线 站 厅
95
2号 线 站 台
换乘通道
10号 线 站 厅
96
空间节点
行走的对话
97
工作日
休息日
98
工作日
休息日
99
工作日
休息日
100
改造前 Before Reconstruction
101
改造后 After Reconstruction
102
行走
103
对话
聚拢,成形,捻转,回绕, 时而返回,暂歇,再连结, 这就是时间。
104
5 城市地标
小组成员:胡仰旺 李睿心
Urban Landmark
张广尊 张 娃
许梓萱
张玮玲
微地域微地标 我们认为抵御未来意味着以一种全局化和体系化的 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在客观上 都是在一个可预见且可知的轨道上进行的,只有站 在历史的角度上思考一定体系内的具体问题才是有 意义的,才能真正谈的上对未来的抵御,抵御未来 实际上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进 行预判和应对,从而由抵御未来走向顺应乃至引导 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地铁站设计而言,我们认为 未来的地铁站设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像一个又一 个引力极点,在形成独立引力场的基础上又和周围 的各类引力极点互相吸引,互相作用,据此,我们 提出了“联动”的概念,从城市服务定位的角度出发, 考虑到上海马戏城正在成为上海市一定地域内的文 化性地标,我们又提出了“微地域,微地标—基于 都市地铁设计的地标联动体系构建”的设计构架, 在具体的设计路径上,我们为了更准确的表达马戏 城和地铁站的联动关系,采用了“翻转”的设计手 法,主要从场所精神延续和视觉要素识别两个层面 入手,将地铁站打造成上海马戏城引力影响区域的 微型地标,以期在地标的联动作用下,完善地铁站 对马戏城的各类功能服务、场所精神延续、地域活 力激活、城市影响力放大,进而形成彰显地域文化, 服务都市生活的地标联合体。我们希望以此案对都 市文化地标体系的构建为例,来抵御未来都市全域 协调发展所提出的多维体系挑战。
案例分析
威斯敏斯特地铁站 案例调研部分我们根据地标性地 铁站这一特性选取了威斯敏斯特 地铁站作为分析案例。威斯敏斯 特地铁站位于英国伦敦威斯敏斯 特市,本站设在桥街及维多利亚
107
堤道的路口,附近有威斯敏斯特 桥、威斯敏斯特桥宫等著名地标 建筑。作为交通枢纽不仅彰显了 城市地标性特点,也沟通了各建 筑间的场所精神。
- 威斯敏斯特地铁站 Westminster tube station - 伦敦十大地标 Top 10 Landmarks in London
- 威斯敏斯特区十大地标 Top 10 Landmarks in Westminster
108
- 威斯敏斯特地铁站 Westminster tube station - 周边业态分析 Analysis of Surrounding Business
- 可达性分析 Reachability Analysis
109
- 威斯敏斯特地铁站 Westminster tube station - 空间尺度和城市肌理 Spatial scale and urban textureBusiness
- 空间氛围 Space Atmosphere
110
案例分析
香港迪士尼地铁站 案例调研部分我们根据地标性地 铁站这一特性选取了威斯敏斯特 地铁站作为分析案例。威斯敏斯 特地铁站位于英国伦敦威斯敏斯 特市,本站设在桥街及维多利亚
111
堤道的路口,附近有威斯敏斯特 桥、威斯敏斯特桥宫等著名地标 建筑。作为交通枢纽不仅彰显了 城市地标性特点,也沟通了各建 筑间的场所精神。
- 香港迪士尼地铁站 Hong Kong Disneyland Station - 元素提取 Element Extraction
- 材质与颜色运用 Material And Color Application
112
- 香港迪士尼地铁站 Hong Kong Disneyland Station - 造型与结构分析 Modeling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 室内立柱—符号化 Interior columns -- symbolized
113
- 香港迪士尼地铁站 Hong Kong Disneyland Station - 车厢装饰—符号化 Carriage decoration - symbolized
- 室内设施—符号化 Indoor facilities -- symbolized
114
思维导图
微地域微地标
115
01
02
116
03
04
117
05
06
118
前期分析
马戏城地铁站
对马戏城地铁站的前期分析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区域位置 周边业态 周边通达 人群行为 场所精神 站内分析 室外分析
119
- 业态分析 Formats analysis
区位
业态
120
- 周边通达性分析 Peripheral accessibility analysis
通 达
人群
- 地标马戏城人群行为分析 Population behavior analysis
- 场所精神 Place spirit
场 所
121
- 室内现状分析 Indoor status analysis
室内
- 室内现状分析 Indoor status analysis
- 地铁口现状 Current situation of Subway entrance
室外
地上平面
122
- 站内人群密度 Crowd density in the station
- 站内流线分析 Station streamline analysis
- 出入口流线 Inlet and outlet streamline
123
- 地上道路车行人流分析 Analysis of traffic flow of overground road vehicles
- 地上人物活动分析 Analysi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ground
124
概念设计
翻转—地上地下
125
01 空间序列翻转
地上
126
02 空间氛围翻转
127
地上
03 视觉要素翻转
地上
128
01 空间序列翻转
129
地下
02 空间氛围翻转
地下
03 空间功能翻转
地下
130
131
04 空间行为翻转
地上
01 视觉要素翻转
整体
01 视觉要素翻转
整体
02 转译应用
整体
132
地下设计
微地域微地标
133
轴侧
剖面
134
135
站厅层
进站互动区
站厅层
楼梯电梯区
站厅层
安检区
站厅层
出站导览
136
站厅层
站厅层
137
出站通道
站台层
等候区
138
地上设计
微地域微地标
139
立面图
地标辐射
地标引力
强化与背景的对比
组织标志群体
140
141
142
改造前后对比图
马戏城地铁站
143
改造前
改造后
144
改造前
改造后
145
146
改造前
改造后
147
改造前
改造后
148
改造前
改造后
149
改造前
改造后
150
6 设施 慧 智
Sm
ar
t
M
et
ro
小组成员:班鹤超 鲍新月
王 铄 别兆平
万尊仁
杨璐嘉
5G 生态 上海马戏城站是上海地铁一号线的车站。位于上海 市静安区共和新路广中西路口,毗邻上海马戏城。 而上海马戏城是是上海市区的文化、体育、娱乐中 心。上海马戏城,有“中国马戏第一城”的美誉, 是上海国际文化都市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在我国新型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口拥挤、工 业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城市病不断涌现和 蔓延,建设智慧城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 智慧交通的建设将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案例分析
153
案例分析
154
前期分析
马戏城地铁站
155
156
157
158
设计转化
马戏城地铁站
159
160
屏幕 UI
马戏城地铁站
161
162
改造前后对比图
马戏城地铁站
163
改造前
改造后
164
本册子是对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2020 年春季学期工作室实践课 程 4 的总结。课程时间是 2020 年 3 月至 6 月。任课教师为徐娴雅、宋 菲菲、陈乃逸。参加课程的 37 名学生,由设计学院研二、研一和大一 的学生组成,分为 6 个小组,原则上每组由四名研究生和两名本科生 组成。因受到疫情影响,课程全部采用线上教学与评图,这给课程教 学与小组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排版统筹:王 睿 165
张常江
田丰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