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ARCHITECTURE PORTFOLIO

Page 1

建築作品集 楊 竣宇 二〇一五 至 二〇二二 選集

一九九六 0973 439 006 26歲,熱愛建築設計也喜歡建築史,有不少建築師事務所的實 習經驗,實務上參與的專案包括學校、商業空間、住宅等,熟 悉各種製圖軟體,更願意學習新技能。 期許自己能在未來的五至十年,往更真實的建築實務邁進。

cyyang2296@gmail.com

竣宇

工 作 經 歷 獲獎與成就 獎 學 金 學 歷 軟 體 技 能 陳米山建築師事務所 實習生 以境研究顧問有限公司 研究助理 阿科米星聯合建築設計事務所 實習生 邵棟綱建築師事務所 實習生 第十三屆台灣發展研究年會 論文評選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技師公會 創意思維獎 全國規劃系所聯展競賽信義房屋 全民社造行動計畫 楷模獎 東海建築洪文雄紀念競圖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 中華扶輪獎學金 臺灣大學 勵學獎學金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二〇一五・一 至 二〇一五・二 / 二〇二一・八 至 二〇二一・十 / 二〇一八・七 至 二〇一八・九 / 二〇一九・六 至 二〇一九・九 二〇二一 / 形續魂猶存 台灣寺廟營造的發展與轉變 二〇二〇 / 一起蓋學校 宜蘭大里國小重建計畫 二〇二〇 / 一起蓋學校 宜蘭大里國小重建計畫 二〇一八 二〇二二 二〇二一 二〇一四・九 至 二〇一九・六 二〇一九・九 至 二〇二二・六 建築製圖 渲染 影像後製 竹東動漫園區 國貿局線上展覽研究 電話訪談、報告書製作 1617 都市調研 製圖、調查研究 石龍路臨時住宅 方案設計、法規檢討 士林科學園區商辦大樓 方案設計 國泰人壽竹北大樓 競 圖 愛買水湳店 數位模型 信和集團山坡地住宅 方案設計 Revit ●●●● ●●●● ●●●●● ●●●●● ●●● ●●● ●●●●● ●●●● ●●●● ●●● SketchUp Rhinoceros AutoCAD Lumion V-ray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Premiere
遊於藝 綠園道美術館旅店 位元之間 藝術街社區活動中心 形續魂猶存 臺灣傳統寺廟的工業化營造 碩士論文
生活劇場 東門市場歷史述演 聖俗/公私 二十一世紀教堂
保存歷史並非保存僵硬的、表象的符號,而是理解地方脈絡,重現在地集體記憶,使新 / 舊生活展開對話,避 免單純符號保留的舊城更新成為單一化的消費場所,並使人理解都市節點、歷史、生活的結構關聯。本案是新竹市舊城區歷史街廓的更新案,街廓內有民宅、東門市場以及身為歷史建築的國民戲院。而設計目標是創造「重新閱讀歷史的生活劇場」,找到 理想的當代市民生活與歷史 / 資本的共存方式,保存集 體記憶以及歷史脈絡,建立「彈性機能」或「複合機能」 的公共空間。
東門市場歷史述演生活劇場 指導教授 邱浩修 設計時間 二〇一九 基地位置 新竹市 類 型 複合式展演空間
內部系統: 活劇場的主體氛圍。 外部系統: 對應二種主要機能(市場與劇場 / 日常與 非日常 / 觀看與表演)與回應外部涵構的 主要量體。 9 生活劇場
北門街 的生活樣貌。
內與外的實虛整合: 分別回應空間氛圍與機能、涵構的二種系 統整合為實虛相間的量體,營造生活劇場 的主體空間秩序。 8 生活劇場
11 生活劇場
錯置表演 溝巷過道 底層挑空的入口意象,吸引街上行人進入市場,抬頭仰望即是展覽空間,創造多層錯置的表演。 以往連結舊東門市場雨後圳遘向的過道,在新的生活劇場中仍延續巷弄的空間形式,保留生活的集體記
長向剖面圖 0 1 5 10 20m 凝視走廊 戶外劇場 主劇場屋頂上方的狹長走廊,讓觀者可以一窺劇場內運作,同時也望向盡頭的街屋。 室內舞台可與面對國民戲院的戶外舞台串連,創造實驗性 表演空間 10 生活劇場
各層平面圖 1 市集攤位 2 入口 3 後台 4 儲藏室 5 設備室 6 演員休息室 7 廁所 8 主劇場 9 戶外劇場 10 溝巷過道 11 攤販卸貨區 12 展覽空間 13 咖啡吧 1 1 2 2 3 6 6 7 4 5 -250 +170 +690 0 5 10 20m N 1 11 8 10 9 1 1 2 2 12 12 13 7 8 13 生活劇場
全區配置圖 0 10 20 50m N 後圳溝巷 後圳溝巷 過道 國民 戲院 東 門城 歷史軸線
二十世紀末,「成功神學」出現,聲稱 信徒應該以「成功」作為生活及信仰的 目標。主張成功神學的教會注重信徒規 模,他們以具有演講魅力的領袖佈道, 大規模的信徒開始相信神的祝福就是金然而,大型的成功神學教會逐漸出現許 多腐敗的宗教領袖。信徒們逐漸失去自 我省思信仰的能力,且他們並不知道快 速淺薄的資訊背後的資本邏輯甚至陰當代宗教怪現象 多層級神聖空間信仰是關乎個人生活的,接近信仰的過
/ 15 聖俗/公私
程是緩慢而深刻的。信仰必須屏除集體 受單一領袖控制的淺層表象,進入真實的人與人、人與神之關係。當代教堂空間必須擁有介於公共到私密
二十一世紀教堂聖俗/公私 指導教授 陳林蔚 設計時間 二〇一六 基地位置 臺中市 類 型
17 聖俗/公私 本案於教堂面對社區的東北向,設計大 型的入口以及開放空間,而在神聖的、 相對私密的主會堂外周,建立一段「中 介」過渡長廊。圍繞於主堂的長廊提供 人們在進入「人 神」之間的信仰前, 經歷平靜的思考狀態。 神聖空間包覆於多層級的公共空間中, 公共空間向外開放,創造鄰里友善的意 象,但人們必須經過長動線,緩慢思考信仰本質,才得以進入會堂。設計策略 神聖空間作為核心 公共空間圍塑核心 切開對外開口 主入口 主要公共空間 神聖空間 服務空間 長動線 鄰里友善 入口意象 1 主堂 2 禱告室 3 餐廳 4 共享廚房 5 教室 6 牧師住處 7 廁所 8 育嬰室 9 儲藏間 10 中庭 11 機房 12 書店 13 咖啡吧 14 大廳 15 辦公室
16 聖俗/公私 10 10 10 6 5 5 11 UP DN DN UP UP 7 7 7 8 9 1 2 4 3 C A' B A B' 地面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0 1 5 10m N C' C C C' C' B B A A A' A' B' B' 1 12 13 14 5 5 5 7 7 7 7 15 DN DN DN UP UP
19 聖俗/公私 AA' 剖面圖 BB' 剖面圖 CC' 剖面圖 0 1 5 10m
18 聖俗/公私 公共空間與中介長廊入口
綠園道美術館旅店遊於藝 指導教授 黃少妤 設計時間 二〇一六 基地位置 臺中市 類 型 旅館、展覽空間 20 遊於藝
23 遊於藝 本案基地位於台中勤美綠園道商圈,鄰 近旅館密度高,但大多數旅館皆為商務型酒店,缺乏公共交流空間。本設計的目標在於,藉由藝術展覽與植 栽密林創造「漫遊」氛圍,讓公共性在 不知不覺中發生。 美術館是都市中的吸引器,將美術館機 能置入,遊客與居民的交流將在此發生。設計目標 旅店單元A 0 1 5 10m 公共空間 家庭房 單人房 雙人房 雙人房 旅館與美術館量體 開放空間與密林 下沈入口廣場 基地
UP UP Restaurant UP Kitchen UP DN DN UP DN 20.4 12 people mixed bed room Gallery Gallery Restaurant Kitchen Service room (gallery) Lobby Office Family room Single room Double room Parking space Staff lounge DN DN DN DN Office Service room (hotel) Bar DN 22 遊於藝 旅店單元B 全區配置平面圖 地下一層平面圖 0 1 5 10m 公共空間 1 16 2 3 4 1 下沉入口廣場 2 餐廳 3 廚房 4 備品室 5 藝廊 6 辦公室 7 儲藏室 8 旅館櫃臺 5 12人 青年旅館 5 6 6 8 9 10 7 3 4 14 15 11 12 13 9 酒吧 10 十二人混合房 11 雙人房 12 單人房 13 家庭房 14 停車場 15 員工休息區 16 中央庭院
25 遊於藝
24 遊於藝
0 1 5 10m N A D C A' 27 位元之間
藝術街社區活動中心位元之間 指導教授 郭文亮 設計時間 二〇一五 基地位置 臺中市 類 型 社區活動中心 地面層平面圖 B C' D' B' 26 位元之間
低密度/大面積 的點 柱 傢俱 物件 人 中密度中面積 的點 高密度/小面積 的點 柱 傢俱 物件 人 29 位元之間 建築元素 室內空間 結構柱 結構梁 屋頂 柱 家具 / 物件 人 抽象位元 低密度 / 大面積 中密度 / 中面積 高密度 / 小面積
28 位元之間 方式。 0 1 5 10m AA'
BB' 剖面圖
剖面圖
31 位元之間 0 1 5 10m
30 位元之間 CC' 剖面圖 DD' 剖面圖
33 位元之間
臺灣傳統寺廟的工業化營造形續魂猶存 指導教授 王志弘 發表時間 二〇二二 ・ 六 田野範圍 台灣寺廟營造產業 類 型 學術論文 32 位元之間
35 形續魂猶存 分析架構(筆者繪製) 十二坪寺廟生產線(筆者拍攝) 五坪寺廟生產線(筆者拍攝)
摘 要 關 鍵 詞 前 言 當 代寺廟營造方法與傳統手工藝生產方式已有所不同,本研究針對民間信仰寺廟建築 營造體系的轉變進行探究。營造方法的工業化是建 築現代化發展的必經環節,建築形式也隨著工業化 和社會結構的變遷一起更迭。然而,寺廟建築保留 了部分前現代的生產方式,它在經濟面與工業化技 術接軌,在文化面卻少有轉變,不但維持著傳統的 形制,也持續象徵著漢人宗教信仰的靈驗力量。作 為宗教文化的物質基礎,寺廟營造體系展現了它的 文化慣性,而使之存續於現代社會之中的慣性如何 形成,是本研究所關注的核心。臺灣目前的寺廟營 造產業,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除了少數的傳統工 匠仍以手工藝進行精緻的寺廟興築,多數的營造需 求都由流水線化的預鑄工廠,或者接合傳統與現代生產模式的工程公司供應。筆者於 2020年 7 2022年 2 月間,藉由訪談 5 位傳統手工藝匠司和 7 位寺廟營造業者,透過觀察工廠以及工地的現場, 寺廟營造、民間信仰、靈驗、文化慣性、工業化 相 較於經濟層面的下層建築( Unterbau 意識形態層面的上層建築( Ü berbau Benjamin, 2019: 26) 費端的業主群體中,訪談多位廟方業主和信眾,梳 理出靈驗力量與營造體系之關係,並以宗教研究中 「靈力經濟」的立場,理解民間信仰的靈驗性質。 靈驗的生產需要人力、物力等世俗要素的積累及動 員,寺廟經營者需要在不斷擴張經營規模以及營造 成本之間協商,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維繫寺廟的經 營,成就靈驗力量的存續。因此,本研究關注寺廟 經營者如何透過議程設定和「婉飾」來挪用神旨, 進而中介世俗的經濟考量以及神聖的靈驗力量,使 得寺廟營造之正當性得以成立。綜而言之,生產端 的營造業者與消費端的廟方信眾,在作為經濟的 「形」與作為文化的「魂」二者之相互作用中,組 成了「靈力的空間生產」,並以互為表裡的狀態成 就了「形續魂猶存」的當代臺灣寺廟營造體系。 34 形續魂猶存 班雅明(
)在其著作《機械複 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以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 礎和上層建築」概念,區辨出經濟生產條件和意識 形態文化層面二者的慣性差異,在建築營造的範疇 中,我們似乎也可以觀察到近似的情狀。生產技術 及社會結構的變革,驅使著建築營造快速地向工業 化推展,但緊密聯繫常民生活面向的文化形式,卻 一直在看似線性的歷史進程中掙扎。這類「文化慣 性」( cultural inertia )的表露,在漢人民間信 仰的空間生產 寺廟營造 中,尤為顯著。 臺灣傳統寺廟營造在現代化進程中,含納了工業化 的技術發展 ,從木構造、磚石構造、雕刻、剪黏 等傳統技藝,轉變為鋼筋混凝土等現代工法。相較 於它種建築類型,寺廟在建築樣式上延續著傳統
Walter Benjamin
「形制」,並沒有隨著工業化而變動。樣式上的仿 古指明了傳統營造體系並未在現代化進程中完全消 逝,這個初步的現象觀察是本研究的起點。然而, 隨著田野工作的推展,筆者逐漸意識到建築營造體 須包含經濟與文化相互交匯的廣闊範疇。
37 形續魂猶存 預鑄寺廟生產流程(筆者繪製) 二十坪寺廟運送(筆者拍攝)
36 形續魂猶存 以積極手段尋找容身的縫隙。他們挪用了工業化技 術,以翻模鑄造、零組件裝配等方法來生產寺廟, 這相當程度地穩固了工匠的勞動位階,因為掌握著 營建技術,讓他們在現代資本的雇傭關係中保持著 自主性,減緩了異化的可能;甚至,傳統匠幫也逐 漸演變為制度化公司,試圖躋身現代營造體系的供 應鏈。這些徵象跳脫了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分野,柯 志明( 2003 )所提出的「連屬」( articulation) 概念闡釋了這種古與今的折衝,「連屬」指稱前資 本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連結和從屬關係,面對資本來 襲時,前現代的生產方式並不會全面瓦解,而是與資本整併,進而形成新的生產模式。由新興工業技術所進行的快速大量生產,大幅降低 了營造成本,這樣的特性恰好符合了消費端對於現代化宗教空間的需求。陳緯華( 2007, 2008 「靈力經濟」解釋了當代寺廟的經營模式,廟宇的 經營開始有商業化的考慮,以維繫宗教組織的運 作。在這種運作中,商業化經營的過程強化了民間營造體系逐漸向工業化靠攏。 2012: 87 係,而交換建立在神意的認可之上。本研究引用 陳緯華( 2007: 33 )所提出的「婉飾」概念, 來描述業主與信眾透過微妙的議程設定( agenda setting ),取得神意認可之「正當性」的請示過程。 「婉飾」的具體現象,包含擲筊或降駕等儀式中的 發問方式,它在寺廟營造過程中化解了聖俗之間的 許多窘境,也是文化慣性的表現形式之一。文化之正當性的論題也存在於傳統建築的營建過程 中,從手工藝到工業化的劇烈變革,不免牽扯是否 具「本真性」( authenticity )的質疑。大量複製、 快速廉價的產品,看似與傳統精雕細琢的手工藝反 道而行,但事實上,工匠們仍試圖視工廠為技藝與 經驗傳承的場域,並且發展出足以支撐其正當性的 論述。例如,稱呼自家產品為「水泥藝術品」(傳 說藝品公司, 2020 ),非但避開了複製偽仿的批 判,更讓產品從工業製品回歸工藝( craft )的地 就此,經濟面的「形」與文化面的「魂」二者交匯, 共組了當今民間信仰寺廟營造體系,也藉此點出了 本研究的論題 形續魂猶存。 據上述,本研究以民間信仰的寺廟作為對象,關 注「傳統營造系統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轉化以求存 續?」的核心發問,並從寺廟營造的轉變過程,嘗 試回答幾項提問: 面的轉化? 藝之間的關係如何呈現? 機械生產的煵煬剪黏(筆者拍攝) 論文全文 神明降駕主持新廟安座科儀(筆者拍攝)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