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臺大電影節 五月 不只是青年 影展手冊 (NTU Movie Festival May: Not Only Youth)

Page 1


不只是 社會總是將一種進步價值加諸在青年身上,在這樣的想像之 下,青年總被期待要自立自強、貢獻社會,然而如今世界局勢劇變、 社會已大大不同於以往,人們也逐漸轉向新的價值、選擇新的生活 態度。 聯合國將青年定義為 15 到 24 歲之間的人,視各國民情不同 可能增加到三十多或四十多歲,但青年從來不是一個能輕易被定義 的同質性團體,從兒童時期的塑成到中老年的沉澱,人的生命如同 一條河流,在不停的流動中擁有極高的可塑性,如同水流會受到岸 邊飛葉、河石所激起的漣漪所影響,青年亦會受到族群、階級、性 別、身心障礙等多元因素影響,進而形塑出每個生命特有的美妙故 事。 五月,我們將會揚棄傳統的進步價值,積極、厭世、享樂、 漠然……藉由電影一窺新世代青年的態樣,並且穿梭生命,看到這 樣的團體是如何被塑成的、往後將如何持續對世界發揮影響,同時 以多元角度切入,期待破除舊時對於青年的思想框架。




|劇情簡介| 蘭佩杜薩島(Lampedusa)是義大利南端

|選片原因|

著哪一天要離開這個不發達的地方去尋找

翠普為這部片下了這樣的註腳。五月電影

地中海上的一座小小離島,這裡是 12 歲

一般來說,我們對於 20 歲青年的想像為

更好的工作機會,島嶼天光同樣流轉,卻

節選入此片是為了讓我們跳脫自我的世

男孩 Samuele 的家,大人離開小島謀生,

何?或許正為了未來而迷惘著、在書堆中

有另外一群人前仆後繼地想要登上這個島

界,在沒看見的世界另一端,一樁樁悲劇

只剩老人與小孩留下來繼續生活。應該要

埋首苦讀著、在職場上為生計努力著,

嶼,逃離戰火僅求一線生機。在導演特殊

不斷發生。在我們眼中的青年安逸度日之

繼承傳統成為一名專業漁夫的 Samuele 卻

我們的生活並不輕鬆,但在世界的另一

的鏡頭安排下,這一片海同時是島民的經

時,還有一群年齡相仿的人們正為了最低

容易暈船,總在每個無所事事的下午虛擲

端,正有另一群人命懸一線間,為了自己

濟來源,也是難民們尋求安全的生死關

限度的安全要求,發出垂死的掙扎。

光陰,然而,這個島的另外一端卻有著他

的「生存」在掙扎著。歐洲難民議題持續

卡,不以政治立場表態、不以意識形態包

所不知道的一面。咫尺之遠,每週就有數

延燒,海灘上幼童失去生命的軀體令人心

裝,導演在影片中呈現的是真實發生的畫

百名非洲及中東難民渡過地中海,登上這

碎、右派國家領導人的強硬態度也讓人深

面,以島民的清閒對照難民的苦痛,以獲

座小島,這裡是他們追求自由的唯一希

思,但《海上焰火》不以聳動的畫面渲染

救後的喜樂襯托飽受戰火摧殘的苦難,導

望,只不過逃離死亡的路途前方,等待的

情緒,而是將真實發生的畫面呈現在觀眾

演不只是將難民的議題帶給我們,而是讓

仍是死亡。

眼前。

我們「看見」這一切的發生。

一個被世人遺忘的小島,有人要離開,有

在蘭佩杜薩島上,島民傍海而居、依海而

「《海上焰火》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作

人卻冒死前來。

生,在美好的風光中悠閒度日,或許想

品。」影后、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梅莉史

5/12 ( 五 ) 18:45 |東南亞戲院 3 樓 2 廳 ( 映後座談 )

★ 第 66 屆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最佳影片 ★ 第 89 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 第 29 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海上焰火 Fire At Sea 吉安弗蘭科.羅西 Gianfranco Rosi 義大利| 2016 |彩色| 114min


| 選片原因 | 成年後我們思考起自己的存在,覺得一切 像是某種快轉。時常好奇,自己究竟是 怎麼成為今天這樣的人,到底過去的我是 誰,現在的我是誰,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 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回憶湧現的當口,很 多情感依舊鮮明,很多畫面歷歷在目,可 是其實心底隱約意識到,人生中那些佔據 了大部分的、看似稀鬆平常片段所融合成 的巨大時間總和,早已隨著日常的持續推 進,而永久地消散於生命史的軸線之外。 那些你,曾經確實的活過,然而當他們不 再出現記憶的視野裡,你也就成為了另一 個人。這樣一段不斷過濾而演化經驗的過 程,既可能稱之成長,卻未嘗不是一人對 其原初個性與世界觀之背離。 在《奧斯陸少年有點煩》裏,身兼影像 紀錄者與母親角色的導演有這樣一段話 : 「當我成為一名母親的時候,我很驚訝, 因為我發現,你們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 完整了,如此堅強,如此獨立,問題在於 找到這個世界上屬於你的位置,而這需要 勇氣」,她透過攝影機為兩位兒子的青春 成長作了近距離的見證,這樣鉅細靡遺的

| 劇情簡介 | 導演阿絲洛霍姆曾在家族影帶中,瞥見自己幼時在家族補鯨船上的身影,讓她興起為一對 寶貝兒子拍攝電影的念頭,因而費時八年,將攝影機對準自己的一對兒子,成為他們的成 長紀事。電影描述從小踢足球的大兒子馬可斯,夢想成為職業球員,但成長過程中他漸漸 開始注重打扮、迷上搖滾樂等青春必經之路,夢想好像遠了一些。小兒子盧卡斯最看重家 人,能不能當足球員不重要,他比較喜歡和哥哥一起踢球,喜歡思考的他還會問拿攝影機 的媽媽:「在我死後,我的夢想也會隨著我死去嗎?」

5/15 ( 一 ) 18:30 |醫學院圓形小劇場 ( 映後座談 )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 Brothers 阿絲洛霍姆 Aslaug Holm 挪威| 2015 |彩色| 110min

記錄本身及經過電影語言剪裁之後的敘 事,想要傳遞給她的兩位兒子以及所有人 的,正是這種讓每個人反身潛回自己獨一 無二的青春成長史、生命史中去爬梳整理 出自身立場,並進而能在世界上找到屬於 自身位置的智慧與勇氣。

★ 2015 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單元首獎 ★ 2016 都柏林國際影展「國際競賽」單元首獎 ★ 2016 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單元首獎 ★挪威奧斯卡最佳導演


|劇情簡介| 電影講述一位天才少年的成長經歷,雖然

總是想盡辦法爭取更多時間彈琴,到後來

父母希望維特未來成為偉大的鋼琴家,

被迫坐在鋼琴前面彈滿練習時數的轉變

但他卻和所有小男孩一樣,只想在天空飛

中,可以看見在無數壓力和期待之下,維

翔。為了逃離父母加諸在身上的沈重壓

特對於喜愛事物的熱情正被一點一點的抹

力,維特總愛跟在古靈精怪的爺爺身邊,

去。

一同探險人生。 「我希望可以變成一個平凡人。」看似再 以詩意輕盈的角度,巧妙的將成人與小孩

簡單不過的事情,卻是維特心底最真實的

的世界顛倒翻轉,本片在優美琴聲中描繪

渴望。為了不須再背負身為「天才」期望,

一個天才神童渴望平凡人生的感人故事。

維特最終選擇跳出窗戶,藉由意外事件 「假裝」成平凡人,用以逃避來自社會的

|選片原因|

眼光和壓力。

在人生的歷程當中,童年經驗的影響力是

想飛的鋼琴少年 Vitus 佛瑞.迪穆勒 Fredi M. Murer 瑞士| 2006 |彩色| 120min

5/16 ( 二 ) 18:30 |醫學院圓形小劇場

不容忽視的一部份,關乎著我們將用什麼

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仍時常將自身的願

樣的方式長大,將長成什麼樣的青年、什

望加諸在孩童、青年的身上,以「愛」

麼樣的大人。故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希望

的名義,強迫他們長成符合我們期待的模

能從童年經歷的角度出發,探討其中「家

樣。但這樣的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究

庭」和「社會」扮演的角色,其對待孩子

竟能否帶來正面的影響,或僅僅造成他們

的方式和態度,將會對成長帶來什麼樣的

無數的壓力和痛苦?青年在社會中具有相

影響。

當重要的影響力,而成長的過程又和他們 的未來息息相關。在此次影展中選入此

故事中的維特,是一名無論在音樂、語言、

片,希望提供一個反思的機會,藉由觀看

數理邏輯各領域都天賦異稟的孩子。從小

電影喚起大家對這個議題得重新思考,在

父母便將超乎一般標準的期望加諸在他身

培養下一代的過程中,找到一種更好的陪

上,母親甚至辭去了工作,只為全心全意

伴和教育方式。

的栽培他。高超的彈琴技法,被用來當作 一種「炫耀」的表演工具,從一開始熱愛、

★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 ★瑞士電影獎最佳劇情片 ★芝加哥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 ★羅馬電影節「城市愛麗絲」單元觀眾票選獎 ★美國電影學院影展、聖賽巴斯蒂昂影展、加拿大蒙特婁世界電影節


| 影片介紹 |

擔,維繫家庭的責任不允許她像妹妹們一

鈴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小女孩,面對生母是

香田三姐妹在父親外遇、母親離去的家庭

樣玩笑、耍賴。妹妹佳乃熱烈追求自己的

小三的標籤、和繼母相處不睦的情形,鈴

背景下,獨立長大成人。多年後,她們在

感情,幸在感情上則小心翼翼地採取防守

選擇隱藏自己的情緒,表現得像個成熟的

參加父親的喪禮時,認識了父親與外遇對

姿態,為求穩定的生活,為了家庭的維持

大人,以滿足社會的期待。片中的親屬關

象生下的小妹──鈴,並決定帶著孤苦無

而苦撐著。

係並不複雜,但人物角色間的情感糾葛,

依的她回家一起生活。

海街日記 Our Little Sister 是枝裕和 日本| 2015 |彩色| 126min

| 選片原因 |

卻帶出一種濃厚沉重的煩躁感。置身鈴的 片中一次又一次的喪禮,訴說著亡者的離

角色當中,思考在面對標籤時做出的應對

開,潛移默化將生者推得更緊密。父親的

策略,為什麼總是在自我與社會的價值中

青年甫脫離稚嫩的孩童身分,行為表現上

死像是場象徵身分轉變的儀式,讓擁有青

擺盪,而勝利的永遠是社會,讓真實的自

有童心未泯、稚氣未脫的童年殘留。片

年身分的幸,成為香田家的大家長,並得

我不被看見。這種青年式的掙扎在片中一

中的大姐──幸,因為父母的相繼離開,

以作出「收養同父異母的小妹──鈴」的

覽無遺。

使得她必須在青年期就擔起一家之主的重

決定。

5/17 ( 三 ) 18:30 |醫學院圓形小劇場 ( 映後座談 )

★第 68 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 ★第 39 屆日本電影金像獎 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等四項大獎 ★第 37 屆橫濱影展 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等五項大獎 ★ 2013 年漫畫大賞日本同名人氣漫畫改編


觀音山 Buddha Mountain 李玉 中國| 2011 |彩色| 100min |劇情簡介|

令人不適卻又矛盾地引人入勝。而隨劇情

故事背景位於四川成都。南風、丁波和肥

推展我們逐漸發現,這些人物的內心與外

皂是三位好友,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或

界同樣騷亂不安,每人都背負著不同的

因落榜、或因拒絕參加高考沒上大學,從

沉重陰影,如此不願面對的過去將他們聚

而導致與自己的父母關係劍拔弩張。離開

合在一起,迷茫的青年對上失意的老年,

家鄉後,他們渴望擺脫父母的束縛過上自

兩相其實並無太大不同,於是他們從誤解

食其力的獨立生活。

到和解,在一次出遊中意外造訪了遭到大 地震損壞的山中觀音廟,決定留下與當地

三人因為租住房子結識了退休的京劇演

和尚一同修復小廟,彷彿也對自己做出救

員:房東常月琴。三人雖然與房東產生了

贖,然而此部片卻不應被定調為一部有關

不少摩擦,但是漸漸地他們發現常月琴一

「救贖」的電影。傳統上,帶有傷痛或是

直活在失去親人的痛苦當中。在摩擦與交

困惑的主角在結局終究得以被撫平痛苦或

流的過程雙方關係也緩緩發生改變:從排

解惑,但在《觀音山》中,人物們心中的

斥衝突到理解關愛,兩代人彼此接受了對

陰影是否被消除還得留待觀眾自行體會。

方,他們的命運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我們將這部電影選入此次的電影節,為的 |選片原因|

是體現出這一代青年如四川濕熱空氣那樣

南風的狂野、丁波的放蕩、肥皂的唯諾以

厚重的迷茫感,觀音像的損壞如同信仰的

及沉在甕底常月琴的老成,共同交織成這

破碎,也映照出青年對於世界信心的崩

一部充滿騷動與迷茫的電影。

毀;如同畫面中三人搭乘的火車駛入隧 道後,光線在身後消逝,黑暗包圍四

全片若要予之一字形容,那麼「躁」可謂

周卻難以看見前方的路途,人們心中沉重

非常貼切。故事發生在成都,打著臨時工、

的問題並沒有因為電影的推移就迎

從事非法行業的三人,飄忽不定在四川燠

刃而解,因為在現實當中,有些問題本來

熱潮濕的空氣中,每一次的汗流浹背與烈

就無法解決,一如我們行走於世的無奈與

日當空都將觀者拉入那令人躁動的氛圍,

悲哀。

5/18 ( 四 ) 18:30 |醫學院圓形小劇場

★第 23 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最佳女主角 ★ 2010 青年觀影手冊 年度十佳華語電影 ★ 2011 樂視影視盛典 年度最佳導演、年度最佳電影


|選片原因| 一名前來報導的美籍埃及裔國際記者,因 為身處動亂的開羅街頭被誤認成叛亂份子 而遭逮捕關入囚車,一切肇始於此。隨著 抗爭隊伍的行進,囚車上的人數也漸漸增 加,支持軍政府者、穆斯林兄弟會擁護者、 尚未熟悉世事的小孩,一連串意外將這群 立場衝突的人縛在一起,當命運將他們困 在這個空間時,彼此的信念及信仰也將互 相質疑與受到挑戰。 全片最精彩處便是特殊的鏡頭安排,所有 場景幾乎都發生在囚車之中,但驚心動魄 的場面卻讓人大呼過癮,晃動的鏡頭表現 出環境的不適、狹窄車窗看出的外界比對 車廂內的擁擠,立場對立的他們唯有合作 才能換取生存。明明是軍政府支持者卻遭 到軍警逮捕;明明是穆斯林兄弟會擁護者 卻被抗爭隊伍攻擊;明明是想要報導真相 的國際記者,卻被當成動亂份子,在這樣 的空間中,立場及信念彷若不復存在,經 歷過數次危機以後,這群「囚犯」終於也 不再於意識形態上碰撞,而是圍成一圈, 對記者的攝影機微笑說話、和著歌聲親近 |劇情簡介|

彼此,因為人本同類。

以茉莉花革命為背景,一場熱血沸騰的示

衝突的一天 Clash 穆罕默德迪亞布 Mohamed Diab 埃及、法國、德國| 2016 |彩色| 97min

5/18 ( 四 ) 18:30 |光點華山 2 廳 A Two

威遊行正在埃及首都開羅進行中,鎮暴軍

《衝突的一天》不僅帶我們看到遙遠國家

人嚴陣以待,將能抓到的滋事份子通通逮

正在發生的動亂不安,更讓我們見到立場

捕,軍政府支持者、穆斯林兄弟會、國際

的激盪與衝突。青年,恰好是信念萌發與

媒體、國內助理,不分你我一一被扔進警

成熟的時期,信念推動我們向前,但狹窄

備囚車。狹小的車裡人人立場不相容,衝

的視野卻總是限縮我們的心胸、疏離了彼

突隨著氣溫節節升高,他們還得共同面對

此,也分化了社會。透過觀看此片,希望

車外的游擊槍戰與民眾攻擊。究竟他們該

能夠喚起人們對於和平的重視,並且尊重

繼續對峙,還是同心協力尋求生路?

不同的立場,使這個社會更加完滿。

★ 代表埃及角逐第 89 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第 69 屆坎城影展「一種注目」開幕片 ★ 第 60 屆倫敦影展 ★ 2016 慕尼黑影展


搖滾青春戀習曲 Sing Street 約翰卡尼 John Carney 愛爾蘭| 2016 |彩色| 106min

|劇情簡介|

|選片原因|

康納來自愛爾蘭的一個貧窮家庭,在一天

成長的過程裡,我們從起初的模倣,隨著

青春從來都不是永遠悲或喜,而是悲喜參

的家庭會議上,他的爸爸宣布為了省錢,

想法的吸收,漸漸地學會思考我們是誰、

半,有歡笑也有淚水。如何懂得接受悲傷

要將他轉學。就這樣,康納來到了一間新

我們能成為誰。那些在這路途上的喜悅哀

和遺憾,讓它們成為生命中的一部份,而

的學校。

傷,對於愛情對於夢想,都被導演用一首

努力走出自己的路,成為自己,這是成長

首歌曲和一個個鏡頭刻畫出來了。

的課題。無疑地,是一種勇氣的獲取。故

被迫轉學、家庭不和、在新學校受到霸凌,

事裡的康納,想要追女孩就組樂團、想要

對康納來說,生活眼看就要失去意義。然

電影裡,起初,康納翻唱別人的歌,試圖

抒發心情就寫歌、想要追求夢想就大膽出

而也就是此時,他意外地遇見了校花雷菲

倣效別人的成功,走著前人走過的路。

走,義無反顧。他的故事就像他的音樂一

娜。康納使出渾身解數要讓雷菲娜留下深

而在哥哥布蘭登的告誡下,漸漸地轉變,

樣,不被過去所迷戀,不給自己任何的藉

刻的印象,吹噓說自己是樂團主唱,邀請

用自己的歌曲唱出對於雷菲娜的愛意、對

口,而眼光永遠放在未來。對於在生活中

雷菲娜當新歌 MV 的主角。沒想到雷菲娜

生活不公不義的控訴。這正映照出了許多

迷茫的青年,是另一種刺激和反思。

竟然答應了。這下康納面臨最大的窘境:

青年在生命歷程裡的成長路徑,從單純地

他口中的樂團根本就不存在……。

複製到逐漸走出自己的路。這不僅是拾取

「你被困在過去,而我正在譜寫未來。」

與獲得的過程,同時也是拋下和捨棄的故

康納在告訴我們。

為了她,康納要從無到有生出一支搖滾樂

事。只有在拋下一切之後,我們才找到最

團。而最後他究竟能不能獲得雷菲娜的心

真實的自己。

別計較太多,勇敢走出去吧。

呢?

5/22 ( 一 ) 18:30 |公衛學院 201

★ 入圍第 74 屆金球獎音樂或喜劇類最佳影片 ★ 向怪人合唱團、杜蘭杜蘭合唱團、大衛鮑伊等搖滾巨匠致敬


十年 Ten Years

員是遭受槍擊的那一個,以博得關注跟選

迫和政治的角力之下,十年之後,我們會

部政治寓言串聯起來。青年可以不是中老

票,其諷刺與台灣的政治現狀有異曲同工

成為怎樣的人?青年的困境常常不只是個

年人眼中頹靡不濟、醉生夢死的存在,我

之妙。

人的,而是社會和國族的。

們可以是說出故事、改變故事的人。《十 年》的片末以《聖經》經文作結:「時勢

伍嘉良、郭臻、 黃飛鵬、周冠威、歐文傑 香港| 2015 |彩色| 104min

又像是《冬蟬》描述在國家強硬的開發政

《十年》雖被中國官方列為禁片,受到主

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

策下,青年只能努力在廢墟留存斷壁殘垣

流媒體的噤聲或攻擊,但製作團隊利用

活。」而我們,也能盡一己之力,在時代

作為記憶的追尋,在一次次的標本修復之

「社區聯映」的方式,將社區和人民用這

的波動之中,求善而活。

|劇情簡介 |

中完好又破裂,最後決定將自己也變成標

《十年》是由五位年輕的新銳導演個別拍

本。

攝的五個獨立故事所組成,講述在假想的 十年之後,香港會變成甚麼模樣。電影以

而《方言》、《本地蛋》則講述了共產黨

郭臻的《浮瓜》、黃飛鵬的《冬蟬》、歐

的統治之下,香港的語言和文化、本地的

文傑的《方言》、周冠威的《自焚者》以

農產品都逐漸消失的情況。小孩穿著童軍

及伍嘉良的《本地蛋》描繪出未來十年香

制服,一家家店搜刮著違禁品,其趾高氣

港的本土文化、言論自由和人權被侵蝕的

昂的模樣,和文革時期的紅衛兵有幾分相

一幅幅縮影,其中有對於威權統治的灰暗

似;在廣東話被逐步禁止的城市裡,計程

想像,也有青年在時代中的浮沉和關懷。

車司機因為不會說普通話而被限制載客, 官方的語言禁令,似乎也能勾起台灣人在

| 選片原因 |

國民黨統治下的「國語運動」回憶。

《十年》作為香港的預言書,在 2015 年 引發熱烈的討論。五位平均年齡三十多歲

《自焚者》當中社會的不安和激動,青年

的導演,想要訴說一個故事,一個個可能

領袖對現有體制的憤怒,自焚者的傘架

不怎麼亮麗,有些許荒謬、卻又無比真實

軋然開張,這些生命的起伏和消逝,雙雙

的故事。隨著場景的切換,五個獨立的短

呼應著香港的雨傘運動和台灣的太陽花學

篇娓娓道出了青年們對未來的觀點。

運。 香港和台灣是如此相似,有著共同的陰影

例如《浮瓜》中的黑道小弟,原以為可以

和疼痛,而青年的角色又格外重要。青年

藉由槍擊事件改善自己的生活,卻仍然成

們參與著時代,想要造就時代卻也時時刻

為政府欲推動「國安法」實施的策畫下的

刻被時代影響、改變著。我們如何能不變

一枚棋子。其中各黨領袖都希望自己的黨

成自己討厭的樣子?在國家機器巨大的壓

5/23 ( 二 ) 18:30 |公衛學院 201

★ 2015 年亞洲電影節推介電影 ★ 2016 年第 35 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 ★中國當局全面封殺


|劇情簡介|

常是避諱而不多討論的。而《那個靜默的

而另一批在這支紀錄片中的青年,便是醫

家住嘉義的林先生,每隔幾週,都會開車

陽光午後》所要探討的,正是這麼一個被

學院的學生。對於他們而言,解剖課也

到輔大醫學院看太太。路程很遠,但林先

漠視,卻又如此貼近我們、貼近青年的故

遠遠不只是操刀劃過。在正式的大體解剖

生這一年多來總是不厭其煩地驅車北上,

事。而故事的主角,除了徐月娥女士以外,

之前,學生們要對於捐贈者的家屬進行訪

一年多來都是如此。直到林太太即將成為

同時也是她的丈夫和女兒,以及解剖課的

談,這是對於大體老師的尊重。在此之中,

老師的那天。過世一年多的徐月娥女士將

醫學生們。

學生也學習對於生命的尊重和同理心,對

要成為在醫學院學生前教導解剖課的大體 老師。

於醫病關係重新認知和思考。生命的延續 遺體捐贈的過程,並不只是在同意書上簽

和傳承,在解剖課的教室裡表露無遺。

一個字就一了了之了。在生者過世後,大 不捨、遺憾、思念、憂傷,家人們對於往

體本身須經過各種程序的處理,而後靜置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不只是一部關於

生者的種種情緒,在最後的這幾天慢慢地

一段時間,才會在大體解剖的課程當中使

大體捐贈的片子,而是關於死亡的一部片

整理,作最後的道別。而對於學生而言,

用。而這一段時間,便是對於家人們的漫

子、關於活著的一部片子、關於道別的一

則是對於生命和死亡而言,最真實的一

漫等待,不僅僅是對於流程、下葬的等待,

部片子。

課。

同時也是最後告別的等待。這個過程當中

「如果有一天你往生了,會做出這樣的決

他們種種的心情、矛盾和體會,就是《那

生命的「終點」到底在哪裡?「活著」又

定嗎?」

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所要探討的。

是什麼意思?這是電影最後,想要讓所有 觀眾思考的。

|選片原因| 在一般的想像裡,青年總是與年輕、早晨、 生命連結著,而站在死亡的對立面。尤其 在傳統的社會價值之下,對於死亡的議題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Silent Teacher 陳志漢 臺灣| 2017 |彩色| 75min

5/24 ( 三 ) 18:30 |公衛學院 201 ( 映後座談 )

★ 2014 新北市紀錄片 優選作品 ★ 2013 第四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最具國際潛力獎 ★ 2013 ASD 亞洲紀錄片提案大會特別推薦獎


|選片原因|

《我們的那時此刻》由金馬作為貫串台灣

結尾,就像一則故事一段歷程,總會碰到

青年不是一個容易被定義的群組,從出生

五十年的媒介,剪輯了大大小小的影視經

收尾的橋段,當我們無法再為它加上什麼

到死亡,在人生各個階段裡,或許就屬

典,伴隨著台灣的環境潮流變化,在幾年

時,留下的往往是內心的迴響與感動,對

青年最為複雜,身為青年的我們,一方面

前,那個時代裡,人們做著當時的事,看

於一部電影而言,劇情往往會被遺忘角色

吸收著來自外在的大量元素,在各式各樣

著當時的電影,有著當時的想法,如此不

也會隨著時間模糊,然而在結局之後,唯

的資訊與挑戰中立足,另一方面也沉靜心

斷的變化累積,有了現在的我們,現在的

一還存在的是我們對它的感受,在跌跌撞

靈,向內在的深淵探索,試著去了解自我,

青年走入電影院,伴隨的心情,尋求的目

撞的人生之路上,伴隨著你我成長。

時而享受青春,時而又迷惘害怕,肩負著

標,是否和以往相同。若說青年受時代影

未來的重擔,卻也希望能有自己的一片天

響,時代更迭則青年亦會改變,就好像在

一部電影,或許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標誌,

|劇情簡介|

空,在未知與探索之中掙扎茁壯,青年不

《我們的那時此刻》中,不同時代的電影

也可能是是一段人生故事的紀錄,記錄

由楊力州執導,金馬大使桂綸鎂旁白的台

只是一段用數字建構起來的範圍,而更像

會受到不同時代的氛圍而變化。

著當時看著電影的我們,所經歷的一切。

灣紀錄片電影,剪輯多部經典電影橋段,

一種難以形容的精神階段,青年不只是一

加上訪談的部分,其中包括許多金馬影帝

個固定的名詞,卻有如隨著時代而變動的

若將青年視為一段人生的階段,則無論歲

雜的,《我們的那時此刻》除了是一部紀

影后。以金馬為起點,貫穿台灣 50 年,

人們,由於大環境的更替,接觸的事物訊

數,我們總是體驗著當中帶來的奧妙,其

錄片,像大家說的掀起懷舊情之外,更能

其中不只是金馬獎的演進史,而是加入過

息變化,在各個年代裡,我們所認知的青

中經歷的種種,思考的煩惱,會成為我

將青年、電影和各個時代所帶來的影響,

去影響台灣的重大社會事件,除了講述過

年可能也有所不同。

我們的那時此刻 The Moment 楊力州 臺灣| 2016 |彩色| 113min

青年不只是我們平時所想的,而是更為複

們成長的動力,帶我們跨越困難,以一部

做一個反思,建構起由過去通向未來的道

去的故事外,也向未來展望。

電影來說,不管甚麼樣的電影總是有它的

路。

5/25 ( 四 ) 18:30 |公衛學院 201

★金馬獎 50 年紀念紀錄片《那時此刻》演變延伸 ★金馬影帝影后深度訪談



影展總監 | 黃浩珉 影展副總監 | 何孟軒 黃享歆 { 節目組 } 策展人 | 黃浩珉 節目執行統籌 | 黃浩珉 節目執行組員 | 蔡喬安 黃秉睿 劉心揚 廖奕竣 徐照青 林冠佑 紀孟芸 { 行銷宣傳組 } 行銷宣傳統籌 | 黃享歆 網路宣傳 | 黃享歆 林靖樺 網路編輯 | 邱晏榆 蘇瑀 徐筱淇 實體宣傳 | 郭仲偉 蘇瑀 陳炳成 { 設計組 } 主視覺設計 | 何宜晴 手冊編輯 | 葉芳如 網路編輯 | 葉芳如 鄧欣容 林靖樺 陳炳成 { 活動組 } 活動統籌 | 何孟軒 活動執行組員 | 徐筱淇 莊惠雅 陳怡君 鄭惟馨 郭仲偉 財政會計 | 黃浩珉 蘇瑀 特別感謝 | 黃永 臺大 PA 小組 范均評 陳慧元 呂姿燕 黃心聖 黃彥慈 蔡佩玲 劉昱鴻 吳冠霖 廖凱柔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