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廷_建築作品集

Page 1

Architecture Portfolio Chen_Yenting/ Tunghai_University/ 2015-2020


目錄

XS

03_thesis

城市二次拓荒行動 _2020

S

19_kitchen x lounge

飲食櫥窗 東海 13 號男宿舍 休息室 _2016

M

27_church

台中公益公園教會

_2017

M

35_library

台中文創園區 設計圖書館 _2017


L

43_schoolbuilding 東海大學 校園媒體中心 _2018

XXS

51_resume 個人簡歷

1996_2021


城 市 二 次 拓 荒 行 動

Project Data 指導教師

陳林蔚

基地位置

新竹市舊街區

設計時間

2019.winter - 2020.summer

主要建材

鋼構、木材、清水混凝土、鷹架、金屬波浪板、透明浪板、雙透布、繩網

立場與論述 / Statement

無名空間和冠名空間一體兩面,存在 後者之間卻不一定遵守遊戲規則。言 語中只能憑著前者的側面描述才有辦 法被理解。如在水圳上方、在兩棟公 寓之間、在學校圍牆邊……。它們是 城市中不受限制的模糊地帶,任意一 處都是特異點,擁有其獨特的樣貌。

有名 - 無名 / Named – Nameless 19 世紀以來,現代主義以理性和功 利維號召,結合生產工具,對建築乃 至都市空間的生產和運行有深遠的影 響。相應的將都市拆解、歸類成各種 空間類型和系統,給予定義。成為世 界通用的現代都市治理方式。利用命 名的方式,使得複雜的事物成為能被 簡單的述說和操控的機構。

以無名為主角 / A Point of View of Nameless Space 主流的習慣使我們能輕易以現代主義 的觀點檢視都市,甚至把無名空間的 存在當成雜音。但兩者應該是對等。 若把無名當成主體,都市又會是們麼 樣的貌 ?

台灣的城市當中,冠以名稱的建築與 場所比比皆是,我們的城市空間許多 地方都模仿西方現代主義模式而建 構。紀念碑、市政府、廣場、公園綠 地……所有空間皆以某種目的為前提 製造,擁有相似的規格、樣貌與使用 規範,並且能輕易被相同手法一再複 製。

3


- 西部拓荒與都市拓荒 ( 上圖出處 Alfred A.Hart, 1868, "End of the railroad tracks near Humboldt River Canyon, Nevada.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campsite",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 城市拓荒的有趣之處在於,有時會出現極為荒謬或怪異的並置或交疊。就像照片中並存的麵攤和籃球架。城市拓荒者依據自身認知的 空間線索進行想像並塑造,而下一位來者則依據前者創造出來的場域中做出新的解讀和回應。這個過程是自然並直覺的,而且不斷重複 堆疊成某時某刻的「現狀」。

4


現存的的議題 / Current Discourse

不定與模糊 / Alternate and Vague 雖然不是主流,但都市裡自造、自我 詮釋空間的行動並非未被意識到。 地理學、人類學、建築學催生出了 許多新的名詞 : 空間駭客 (space hijackers)、 消 極 空 間 (negative Space)、含糊地帶 (terrain vague) 、非常態空間 ...... 嘗試把這個現 象具象化,但卻少有空間式的討論。 無名空間的內容是建築元素、事件、 物件、感官、感知的雜揉的結果,沒 有特定的原則也沒有永遠不變的型 態。

方案定義描述 / Project Definition

事件主體 / Action | Event Based 無名空間依存於一般認知的建築或都 市空間,可說是都市空間中必然的結 果。然而卻未必按照系統的規範,其 範圍的界定是眾多角色行事習慣和物 理空間磨合的結果,甚至是完全獨斷 且個人的詮釋。也可以說是事件或事 件的殘片才是無名空間的本體。 「拓荒」/ Discover-Rediscover 以無名空間為對象的認識和互動是一 系列有趣的過程,我稱這樣的過程為 「拓荒」。人們因為對某個空間有「這 可以 O O」的直覺而付諸行動 ( 適應 / 修改 / 協商 / 抵抗 ),創造出理想 的生活空間;而下一位使用者 / 互動 者則基於前者的結果有另一個想像, 塑造出新的空間樣貌。這樣認識 - 再 認識的動態過程可能多次堆疊,生成 不同時間點無名空間的不同特質。

研究方法 / Methodology 「二次拓荒」

我們恐怕無法以一種精確而大刀闊斧 的方式將任何一個無名空間解剖在大 眾眼前;由上而下的觀察方式在此都 是去意義,沒有一張地圖、一份統計 資料能夠完整說明這些地方。但「拓 荒」的獨特關係卻能夠成為研究無名 空間的線索。 如果說一次拓荒是無名空間中各個角 色無意識直覺產生的場所現況,二次 拓荒便是有意識的對一次拓荒的結果 作出解讀和回應。這本身就是一次次 由個體出發,最終又回到個人的行 動。 I. Documentation A 樣本數據性、客觀性資料的蒐集 和陳列,不進行刻意的揀選。 II. Documentation B 針對樣本特性以特殊的繪圖、紀 錄手法呈現樣本,目的為顯影樣 本的空間特性。 III. Notation 剖析樣本空間中的事件關係 ( 如 譜記 ),面對無名空間樣本人、 物、時間、空間之間的關聯性的 個人解讀。 IV. Apparatus 對樣本的介入,回應並且擾動現 況。他者再度解讀,生成新的關 係。

5

結語 我喜歡秘密基地,喜歡廢墟、流動攤 販、頂樓鴿舍、房屋加建,喜歡東西 沒有被完全掌握時散發出來的那種氣 息。對我而言,都市裡那些東拼西湊 的生活場景和清楚規劃的房屋相比, 多了一種自由揮灑的吸引力。念建築 的五年間,我學到這些東西在圈內的 價值觀屬於「不入流」的東西,卻抵 擋不了我對它的好奇心。然而始終沒 有人能告訴我這些東西之於建築究竟 是什麼。終於,我鼓起勇氣在畢業設 計的時候,在它身上押了一把。 我為這個題目掙扎了許久,掙扎於究 竟應不應該把一個本該模糊的東西說 的斬釘截鐵,因為我並不想把這些東 西的可能性就此拘束起來。我想找尋 一種超越純粹機能和形式的方式去理 解它。繞了一圈,最終的結論又回到 了自己身上。我覺得自己好像看到了 些什麼,但又還差了些什麼。這個階 段展現出來的東西是研究的一個節 點,應當繼續被延續下去。 我抱著孩提時在自己房間角落搭建秘 密基地的心情投身探索這個題目,而 這個探索還會繼續下去……


- 基地位於新竹市中心,是這個我從小生長的城市裡,不同時代規則互相交疊的地方。從清代竹塹城過去的路徑開始,進行無名空間的 採樣和觀察。最後由當中的五個無名空間進行近一步閱讀和發想。

6


[Site 01] 24.808927 , 120.962836 基地一是位在道路和建築物之間的折線形土地,似乎是道路紋理重劃之後兩者產生的偏差。建築的側面還留有磚造平房拆除後留下的痕 跡。土地現狀被一輛廂型車、兩座三角形鐵皮屋和一座帆部車棚所佔據,但除車棚之外都只剩下空殼。多數的活動圍繞在沿街面上,使 基地裡側和外側展現不同個性。

7


- 抽取出基地兩面性 : 直線延伸的街面和曲折的畸零空間。我將勾勒此特性的物件,封存其幾何形體和質地,轉化為具有公共性的街邊公 園,成為能進入體驗的空間。

8


[Site 02] 24.803542 , 120.971543 基地二是火車站前鬧區的街廓內側,方向不同的兩排街屋夾擊出曲折而不易進入的後巷空間,卻意外的有許多居民和逛街人潮出入,甚 至有有零星的幾家店鋪存在。頭頂上方的內立面掛滿了冷氣機、鐵窗、雨遮、路燈以至於招牌等生活物件,層層堆疊在行人的視覺當中。

9


- 置入的裝置有兩個。不規則形的紅色燈軌呼應後巷行走時,頭頂遮蔽物深度各異的層疊經驗。一高一矮的木盒強調五層以上房屋環繞, 加上三方向通道交錯切割,展現出破碎同時又向上延伸的空間感。

10


[Site 03] 24.803455 , 120.971984 基地三是基地二不遠處的私人停車場入口,車道打斷了連續的騎樓空間。除了汽車、機車和行人,新竹客運總站也設置在這裡,讓這短 短方圓二十公尺內具有高度的流動性。而大量的看板、招牌也抓住機會以各種形狀、姿態充斥著這個空間。

11


- 招牌的本質是把有限的空間特質作最大利用,將視覺強度提升到最大。Pavilion 的介入承接此概念,以柱和鏡面的排列指出場域中行動 和視線流動的方向性。隨屋頂角度延伸,將能觀察到剖面上的高度變化。

12


[Site 04] 24.802504 , 120.962187 基地四以奇特的角度破開方正的街廓。過去似乎是竹塹城城牆經過的地方,現在則只剩一道水溝流經。空間的一端是土地公廟旁加有頂 蓋的小空間,中間經過一處接近梯形的開闊空地,末端再度進入只容一人通過的小巷。

13


- 行走在基地中能經驗到的「密 - 疏 - 密」空間節奏,來源於通道的開闊度和棚架高度的強化。此處的裝置從地上和頭頂兩個高度著手, 強調封閉、開放兩種 pavilion 的差異,以及兩者承接雨水時聲音和地面凹槽接水狀態的不同,放大原有的節奏感。

14


[Site 05] 24.797702 , 120.967389 基地五圍繞著某個轉角,五層樓的公寓、鐵皮屋、一米五的圍牆,越往尖端建築縣內的量體姿態越低,但住民的占據卻愈加猖狂。曬衣、 停車、盆栽、堆放回收物,各種活動和物件把路邊的空間盡可能的占據、填滿,只留下保留道路機能最低限度的寬度。

15


- 轉角的模糊領域的出現來自於後方圍牆形體的延長以及道路邊界的限制。新介入的兩個可攀登裝置不僅描繪出領域的延伸性,也強化 圍牆高度帶來的,並非平面而是立體的空間範圍。

16


1

3

1 穿過 pavilion 切入停車場入口的視角 2 燈軌以類似描邊的方式勾畫出一側掩蔽物的連續輪廓 3 折線狀基地隨道路線延伸的介面

2

17

-Site03 -Site02 -Site01


4

4 坡道旁的金屬桿件和平台的最終高度暗示圍牆的高度 5 廟宇一端入口的壓縮空間感 6 裝置隨建物高度向上延伸

-Site05 -Site04 -Site02

5

6

18


飲 食 櫥 窗 東男 海宿 13 舍 號休 息 室

Project Data 指導教師

郭文亮

設計時間

2016.summer

主要建材

杉木、輕鋼構、混凝土

基地面積

1344 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

360 平方公尺

舊宿舍與新需求

招攬來客的飲食櫥窗

東海大學男宿舍群自 1957 年始建,至 今已是使用五十年以上的老房子了。 早年規劃時,宿舍的機能安排偏向單 純住宿,並沒有納入太多休憩空間; 如今校園人數漸多,舊宿舍的規劃也 正逐步作出新的變革。本案便是要在 這樣富有時間記憶的環境中,為現在 的入住者們增設一個廚房與休息室 / 交誼廳複合的空間。

新的休憩空間以商店櫥窗的概念為發 想,希望在尊重原有宿舍建築的前提 下,創造出主動吸引學生們目光、驅 使人前往的餐食場地,同時又兼顧來 訪者的隱私和周遭宿舍的安寧。為此 創造出黑白成對的一組木構造量體, 利用大肚山標誌的坡地地形強化兩 者的個性。黑色量體半沒於地下並以 燒杉木覆蓋,提供隱密的休閒空間; 白色量體選用顏色鮮明的木材並面向 宿舍的方向打開量體,將廚房烹飪的 聲、光、氣味和露台活躍的氣氛,盡 可能的向更多人傳遞。

大一時的住宿經驗讓我觀察到,當前 的宿舍群裡已具備兩個由原有空間改 裝而來的公共廚房或多功能空間,並 採取登記借用制度,但使用頻率並不 高。除了制度和使用習慣上的原因, 最大的問題或許出在宿舍本身的動線 迂迴 ( 如房間在二、三樓,但廚房在 一樓 ),公共空間位置不顯眼又不易 到達。

19


-kitchen 平面

-lounge 平面

20


21


- 東南向立面

22


23


- 東北向立面

24


順應設計的構造

結語

本案的另一重點是對木構造的學習, 並運用於實現設計目標上。飲食櫥窗 的設計課題在於如何以木構造的基礎 實現地上與地下量體的互相銜接,以 及立面如何控制不同機能空間的開放 或隱蔽性。「飲食櫥窗」在結構的安 排上採黑白量體分離。立面則是對常 見的「魚鱗板」構造所作出的變化型, 達成廚房和露台的不同開放階段,以 及休息室中面對不同方位時遮蔽程度 的調整。

為了此設計對於各種材料構造做了許 多功課,也深感自己對建築的真實面 貌還有非常多的東西需要吸收。對於 構造設計的真實效果呈現缺乏更仔細 琢磨與實驗十分可惜,其中第一人稱 的光影和視覺效果都未能予以測試。 然而最大的收穫是過程中感受到各種 細部巧思的吸引力,還望未來有機會 能進一步學習。

25


26


台 中 公 益 公 園 教 會

Project Data 指導教師

黃少妤

設計時間

2017.autumn

主要建材

鋼筋混凝土、鋼骨、鋁板

基地面積

1881.5 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

1850 平方公尺

台灣當代人神空間關係

多數,因而讓台灣的教會空間衍生出 極為彈性的各種形式和狀態,對社會 上的其他族群有所包容。公益公園教 會正是以這樣的理念設計而成。

基督教信仰誕生於西亞,而後流傳於 歐洲,隨後遍布世界各地。長久的歷 史中,人和神的對話關係也經歷了多 次的變革,這些各異的詮釋也屢屢反 映在信仰的形式上。而傳入台灣則不 過是近兩百年內的事,與佛、道還有 大 量 民 間 信 仰 在 島 上 共 存 共 榮, 截 然不同於歐美以天主教、基督新教為 主流的社會環境。在不同的時空背景 裡,我認為教會的空間也應當擁有新 的面貌。

公園裡的教會 公益公園是位於台中市西區的三角型 小型公園,北、西面相鄰公益路和忠 明南路的熱鬧商圈,東南面則隔著麻 園頭溪和社區相望。儘管腹地不是非 常的寬闊,卻擁有大片的樹蔭和維護 良好的大草坪和設施。早晨時圓形劇 場是附近居民時常造訪的休閒場所。 公益公園教會就坐落於這座公園西側 的草坪上。我認為,教會的進入不應 該破壞這塊基地原有的親和性,期許 它能夠兼容宗教空間的神聖性,以及 不分你我的世俗性。作為一個融於公 園、融於社區群眾當中,亦聖亦俗的 教會。

天主教視神為至高無上的,教堂往往 建在城鎮的最高點,信徒們為與神對 話須驅身前往;新教各派大多認同神 無所不在,遍布於所有人心中,自身 在任何地方透過祈禱、讀聖經神都能 夠傾聽。台灣以新教教派為主 ( 如長 老教會 ) 但,社會組成並非以教徒佔

27


- 設計概念拼貼

- 各樓層空間流動性變化

- 樣體關係圖

28


川流的教堂空間 我嘗試以非矩形的形體,順應動線與 環境勾勒建築的平面,希望能更親近 這塊基地。整座教堂的建構以樓層為 分界漸變,隨著堆疊的高度越高,空 間漸漸從流動趨向穩定,意味著逐步 由世俗轉向神聖。

- 三樓平面

- 二樓平面

建築的一層與公園自然相接,為歡迎 所有人的公共場域,包含了能成為教 會收入來源的咖啡廳和書店,以及能 自由借用的三間教室。教會的營運辦 公室也設在此樓層,使工作人員和牧 師能方便抵達。不規則形的平面實為 接應不同進入基地的方向,使有意無 意者皆能不感到違和的流入。三個入 口動線在中心匯聚成穿堂式的開闊場 地,上方的蛋形挑空與更上方的巨蛋 產生對話,也引入光線化解低樓層的 壓抑感。 由牧師會館前的小廣場出發,順著大 階梯上到的是教會二樓的半戶外平 台。二樓具有和一樓相當甚至更甚的 流通感,動線上則是人神場域之間的 中介點。平時這裡也作為公共空間使 用,或是成為市集或集會一類特殊活 動時的場地;但對星期日早晨參與禮 拜的人,這條攀登而上路徑就變的別 具意義。機能包含較小的副堂和主堂 的入口大廳,以及提供禮拜結束後餐 食的廚房設置在此樓層。 嵌合在柱狀量體之上的蛋形空間便能 夠容納 300 人的主禮拜堂。主堂作為 人與上帝對話的神聖處所,必然坐落 於建築與動線的頂點,以其顯眼的外 型向周邊宣告它的獨特之處,木材與 鋼構的結合亦與下方混凝土的構造作 出區隔。主堂裡越朝向蛋的尖端,開 口引入的光線也越多,使光聚集在宣 講福音的舞台上。

29

- 一樓平面


30


- 東側立面

31


- 南側立面

32


1

結語 我並不是基督教徒,因此這作教堂的 設計或許缺少一份信徒才有的理解和 認同。此題目也勾起我一個疑問。為 何基督教、佛教在各地都有現代建築 的作品出現,卻鮮少聽聞台灣最常見 的民間信仰有這樣的案例 ? 究竟是因 民眾的想像力不足,又或是設計者未 能成功挑戰和說服大眾呢 ?

2

1 二樓公共平台 2 從北向入口看向一樓穿堂

33


34


台 中 文 創 園 區 設 計 圖 書 館

Project Data 指導教師

高鼎翔

設計時間

2017.winter

主要建材

鋼筋混凝土、白色表面石材

基地面積

2479.3 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

1855.3 平方公尺

台中文化創意園區位於台中市南區, 前身為台中酒廠,現在是由文化部直 營的文資園區。園中保留了諸多日治 時期的廠房,磚、木為主體的低矮建 築以中央的車道為軸線整齊排列,透 漏了當初以效率為考量的安排。現在 則得利於其簡明的長條形空間被做 為展覽場地或商家使用。另一些舊時 的辦公空間則被改造成新的場館或設 施。現在的園區已成為台中市重要的 文化展演場地。本案的基地便位於園 區正門左前方,現在渭水樓的位置。

動增加和社區鄰里的互動性以及教育 性。然而一座「設計圖書館」顧名思 義是以從事設計師一類職業為對象, 收錄設計領域專門的圖資或書籍,屬 於針對性更強的設施。換句話說,這 座圖書館的目的並非向廣大的群眾傳 授知識,而是提供設計者們外界不易 取得的寶貴資料。比起一座亮眼招搖 的建築,簡樸融入環境的外型似乎更 是和一些;真正的精彩之處應該藏於 內而非顯於外,唯有尋路進入者能享 受的到。

保持低調

為回應園區內較均等一致的建築特 性, 我 選 用 了 最 簡 明 的 方 正 外 型。 外立面,特別是與園區大道相鄰的一 側,盡可能的消除門窗等開口,保留 大面純粹的外牆,只以白色的現代材 料鋪出表面的質地,與周遭其他建築 物區隔出時間的差異。希望營造出比 較厚重,隱身環境中的沉穩氣息。

剛聽聞要設計一座「設計圖書館」時, 我直覺的認為它應該要與普通的公共 圖書館或社區型圖書館有所不同。多 數的圖書館沒有特定客群,主要的目 的是資料的典藏和提供借閱的公共服 務,近年也有許多圖書館策劃各種活

35


Programme

36


1

2

37


3

4

窺探知識的裂縫 「縫」在本案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 色。它們是這座封閉的知識殿堂透露 出的唯一線索,於內於外都是一項特 別的空間元素。對外接的人來說,縫 是接觸裏側知識的窺視孔,是進入其 中的密道;對裏側的人而言,縫是與 外界互動的特殊介面,引進的視覺和 光線在後方塑造出的另一個領域。

1 縫 - 南邊開口 2 縫 - 車道 3 縫 - 主入口 4 縫 - 閱讀區

設計圖書館共有三道「縫」,分別具 備不同身分。西北角接地的大開口朝 向大道的一端,即是文創園區臨復興 路三段,最多人出入的方位。這道最 大的縫便是圖書館的主入口,以切開 樓層的深邃空間感迎接所有訪客。圖 書室裡,閱讀區的讀者透過斜向的玻 璃窗看見園區訪客的熙來攘往,偶有 徘徊而入的人通過自己下方的通道, 加入成為和自己相同的一員。

38

第二道縫位在建築物的背面,乘載了 車道的功能。這是員工進入地下停 車場,或是工作車輛進出的隱蔽入 口。二樓的窗邊與主入口一樣是閱讀 區域。第三道縫是建築物西南角,朝 向上方的斜窗。和前兩者不同,在建 築物的角落劃開一道開口,讓南方的 陽光得以射入室內。和這片斜窗相呼 應,一連串梯形挑空從二樓圖書室延 伸到四樓的典藏區。


- 二樓平面

- 一樓平面

- 三樓平面

39


- 四樓平面

- 圖書館和周邊建築俯視圖

- 地下層平面

40


從天井盤旋而上

階梯或沙龍

結語

穿過主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前方 光線灑落的天井。作為圖書館核心的 垂直動線,此處是建築內唯一引入天 光的空間。天光的底端是可更換排列 的展示場地,視館內需求可展出模 型、材料或增設座位。隨著長梯向上 可以看見頭頂縱橫交錯各層之間的空 橋和階梯,旁邊大面的玻璃窗將天井 內的空間跨越中庭向回字形的對面延 伸。是室內空間最精采之處。

古希臘人相信,一群人圍坐在廣場 或是樹下展開對各種問題的社交討 論,就構成了最簡單的「學校」。以 知識學習為號召的圖書館不應受限於 形式,應該提供不僅止於制式桌椅的 室內場地。在由中庭通上天台的長梯 上,我創造了多處的平台與轉折,讓 數個人乃至十幾人的小群體在此隨意 選擇開放或隱蔽的角落,不受拘束的 自由交流。讓階梯即是沙龍,沙龍及 式階梯。

曾有一段時間,我一直為「設計就是 為了解決問題」這句話所困擾,不斷 試圖在每一次做設計的過程中硬是要 找到某種基地函構的 bug 去解決它。 卻發現自己不是雞蛋裡挑骨頭就是畫 出自己無法消化的大餅。本案的基地 和機能都相對中規中矩,反倒讓我拋 開了不必要的執念。直覺式的發想及 設計經驗令我了解到並不全然是從外 在找尋問題,而是對各種條件做出屬 於自己的詮釋並設法突破。本案讓我 覺得可惜之處是沒有為縫的內外呼應 琢磨出更精彩的空間,但卻是一次寶 貴的心境轉折。

41


42


東 海 大 學 校 園 媒 體 中 心

Project Data 指導教師

白千勺

設計時間

2018.summer

主要建材

鋼筋混凝土、鋼構

基地面積

16175.1 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

8238 平方公尺

新媒體空間

傳播結構和傳播空間

人們常用「資訊爆炸」這個詞說明我 們身處的這個時空。身為 1996 年出 生的我活得不算太長,但也至少見證 了磁碟片到雲端硬碟、電視節目到串 流平台這些軟硬體的變化。網路時代 帶成長的我卻始終有個疑問,那就是 空間的設計似乎停留在數十年前,為 何沒有隨著資訊科技的爆炸性成長有 太多的適應 ?

資訊科技雖日新月異,但訊息傳遞的 基本結構始終並未改變,是由「使用 者」、「生產工具」、「載體」三者 相互構成。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別 之處只在於三者質的變化,使用者的 權限增加 ( 能主動產出或選擇自己喜 歡的內容 ),生產工具簡易化和大眾 化 ( 攝影機到手機 ),載體的流通性 更高 ( 紙本到網路影音 ),但終究是 從一個人的手上到另一個人手上。傳 統媒體具備系統化的專業工作模式, 因此在空間上被定義的較清楚,諸如 攝影棚、錄音室等名稱可以被簡單理 解。新媒體則擁有高度的傳播和互動 性,被認為相對不需要為設備和空間 大費周章;但我認為新媒體更重視的 其實是培養受眾,強調「觀看」體驗 的趣味性和多樣性,而這或許能成為 一個突破口。

有人說資訊網絡的發展早已脫離了空 間的束縛,也有人說空間型態的發展 在現代主義出現時就已滿足了最全面 的基本需求。但對此我抱有懷疑,否 則怎麼會有網咖或是電影院這種為了 滿足特定資訊傳遞的場所。本案除了 是產學合作架構的多功能建築設計之 外,也是以校園為背景對新舊媒體空 間可能性的一次嘗試。

43


校園媒體中心

44


- 基地區位分析

- 區位與機能關係網絡

東海校園的傳播模式

連結之「環」

結語

東海如同台灣多數大專院校是一所綜 合型的大學,涵蓋了多個學門和學 科。但多數時候系所之間並不主動交 流,不同學門的學生也鮮少有學習方 面的互動。社團或公開講座等訊息通 常只出現在海報牆或網站訊息這類載 體上,學生會選舉一類的活動也只有 少部分的人關心和參與。單向且被動 的傳遞方式欠缺效率也難以流通。若 可能改變,結合新舊媒體的優勢,完 成不僅校內甚至校外的多角連結,應 該是一種更理想的型態。位在東海二 校區的基地便擁有適合的條件。儘管 和多數系所所在的一校區相距甚遠, 但鄰近社區和工業區。我希望這座校 園建築不單成為一棟教學大樓,而是 提供充足的軟硬體,任何人都能輕鬆 成為資訊生產者或接收者的場所。

我將本案試想成一個圓環,圓環內部 串聯設備和師生,向外連接企業單 位和投放訊息,擔任大肚山上重要 的傳播重心。首先根據大略的動線和 基地條件捏塑環的雛型,再依各種空 間屬性和周遭的區位關係進行切割、 錯位,斷面和錯位的方式形成建築群 裡新的關係。環大致分為四個部分 : 西側包含教學場地、展覽空間和餐廳 的教學大樓,東南側的大型校友會 館,東北側能容納 300 人的表演廳, 中央地下半層具備直播、攝影、錄音 等多種機能的工作室。

概念模型是一個常被提及於設計領域 的名詞,但其操作方式和目的性卻令 我感到模糊不解。本案的機能要求相 較過去面對過的設計更加複雜,但在 指導老師的引導下,借助概念模型的 實體操作讓空間組織可視化。對我言 是本案作出的一次新的嘗試。

45


-「環」概念模型操作

- 以著色方式組織斷面的互動關係

- 入口屬性與機能關係圖

- 教學樓機能配置

46


- 地下層平面

Scale 1/200 地下層平面圖

- 一樓平面

Scale 1/200 一樓平面圖

47

- 二樓平面

Scale 1/200 二樓平面圖


- 三樓平面

Scale 1/200 三樓平面圖

- 四樓平面

Scale 1/200 四樓平面圖

48

- 五樓平面

Scale 1/200 五樓平面圖


- 教學大樓西南向立面

49


50


Resume

Phone: 0972734062

陳彥廷 Chen Yen-Ting Email: ytch828@gmail.com

- Summary

高中期隨交大蘭花屋團隊赴法國參賽,感受到建築貢獻於社會的可能性而踏上這條路。 過程中一度對建築的影響力感到動搖,但依然相信建築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的初衷。對 自己的語言能力有自信,也以學習各種語言為興趣。

- Skills

• Auto CAD

• Rhinoceros

• Adobe Indesign

• Adobe Illustrator

• Sketchup • Revit

• Photoshop • 模型製作

- Experience

2019 泰國曼谷 Atelier 53 Bangkok 建築事務所實習

2014 Solar Decathlon Europe 建築競賽交大蘭花屋團隊學生大使 2018 東海建築羅馬工作營

2019 東海建築系學會系刊編輯

URL : https://thuarchsa.wixsite.com/thuarchsa

- Education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畢業 ,2015-2020

- Language

英文 - TOEIC 910 分

台語 - 可流暢進行日常對話

日文 - 具備日常生活聽、讀能力,簡單說、寫能力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