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scap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 Yi-Ting Chen

Page 1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作品集

陳奕廷 Yi-Ting Chen 0952-339321 nicki.951527@gmail.com


目錄 第一章 簡介 基本資料

1

競賽得獎 專案活動 實習工作經驗

第二章 作品集錦 景觀設計

2

平面設計 手繪 版畫作品

第三章 專案活動經驗 社區工作 專案活動 實習經驗

12


簡介

競賽得獎 專案活動 實習工作經驗

-1-

得獎經驗 黑客松青年創意生活城提案競賽 第三名 2016.3 「青春創想秀」 暨第三屆兩岸大學生公益社團活動策劃大賽 優勝獎 2015.8 「青年農 stay」遊程設計競賽 第三名 2015.4

專案活動 「金魚。厝邊」頭城鎮老屋再造計畫 「溝溝手不只是小旅行」農村遊學小旅行 領導學社 南湖高中領袖人才培訓計畫 第七屆領導學程新生培訓營

陳奕廷

實習工作經驗

聯絡電話:0952-339321 聯絡信箱:nicki.951527@gmail.com 國立台中女子高級中學 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景觀學群

助教 2016.1專案企劃 2014.10-2015.6 行銷組長 2014.9-2015.6 專案企劃 2014.9-2015.1 總籌 2014.7-2014.9

2009.9-2012.6 2012.9-2016.6

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分會 2015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成果展 2014「城市創合」台北城市設計展 2013 台灣設計師周

實習生 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 志工

2015.8-2015.9 2015.12 2014.10 2013.10


作品集錦

景觀規劃、景觀設計 手繪 文宣品製作

-2基地分析 住宅區 商業區 公園用地

長度:1.6公里 面積:12公頃 (鐵道文化園區7公頃)

學校用地 機關用地 市場用地

臺中文學館

台中州廳及附屬建築群空間利用計畫 1.台中州廳 2.倉庫、宿舍(警務部、 文書倉庫、 稅務課倉庫)

干城商業區開發計畫

彰化銀行

臺中州廳

基地範圍 汽機車動線

臺中警察署廳舍 臺中州廳 附屬建築群

自行車道

高架鐵道

帝國糖廠辦公室

臺中市役所

陸橋

高架鐵道

台鐵倉庫

合作金庫銀行 (原臺中州立圖書館) 火車站

復興陸橋

高架鐵道 鐵橋

高架道路

道禾六藝文化館 (原台中刑務所演武場)

鐵橋 平面道路

天外天劇場 文青組合會社

台中火車站聯合開發計畫 1.鐵道文化園區 2.未來開發大樓

臺中刑務所典獄官舍

地下道 林森路高架段

台中酒廠

緣起

正義街鐵橋

鐵橋

1. 台中車站地區都市更新發展 2. 消除鐵路對市區之阻隔 3. 疏散日益嚴重的都市交通 4. 整合都會區運輸系統的目標

民生路鐵橋

地下道

麻園頭溪

一、整合周邊地區發展與環境塑造 形塑臺中都會區車站 及沿線新 的地景意象。 二、橋下空間多目標使用 有效規劃利用高架車站 高架道路下層空間土地,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

柳川

旱溪

綠川

20 號倉庫成為藝文展演空間

舊有鐵道沿線文化景觀 高架化鐵路

道路 4m

民生綠橋

綠川 10m

民 生 路 26 巷

N

1:5000

都市計畫分區 1. 台中車站周邊以商業區為主,並有 文教區、行政機關等,人潮往來使此 我成為都市節點。 2. 平面鐵道使交通及產業發展受阻 3. 城市內有綠地及河川等生態資源, 但未與市區

相關計劃圖 (附計畫摘要)

相關計畫及歷史景點分布 1. 中區為老舊市區,現有許多計畫執 行,而台中車站周邊開發計畫及綠空鐵 道軸線。 2. 於日治時期進行都市開發,留下許多 歷史建築,未來整合並運用,串聯景點。

1. 交通:過多地下道,交通系統紊亂, 1. 將沿線之退役交通設施重新調整規 劃,並結合綠帶和藍帶 提供不同的自行 行人不友善,自行車系統斷裂。 車體驗 串聯台中自行車道 2. 歷史建物與舊設施保存再利用,新舊 2. 歷史保存與活化利用 並存 3. 高架橋下以居民生活與河川生態規劃 3. 高架橋下空間多目標利用

1:20000 綠地:中區綠地數量少,休憩空間多為校園。 河川:台中市區流經城市之河,分為綠川、柳川、麻園頭溪、旱溪。

台 中 路 2 巷

中區再生計畫 1.新盛川(綠川)水岸改造 2.綠空舊鐵道軸線改造計畫

課題與對策

基地特色 鐵道文化元素: 二級古蹟舊火車站、舊有鐵道、 駁坎、月台、後火車站、台鐵倉 庫、台鐵員工宿舍、轉車盤、五 分車鐵軌等、鐵橋。

駁坎

台糖湖濱生態城 1.舊帝國糖廠 2.未來將興建住商大樓 3.生態園區

地下道

鐵橋

設計目標

綠川河岸文化: 1. 穿城之水、綠川流經舊市區、 穿過鐵軌下的河川 2. 呈現多層次的空間,可做為不 同空間體驗。 3. 生態豐富,水鳥及河岸榕樹群, 具休憩潛力。

高架化鐵道計畫 1.大慶到豐原站沿線高架化 2.鐵路捷運化,新增站點 3.台中特等站新站建立

高架鐵道

高架鐵道

台鐵宿舍群

20號倉庫 明治小學校

台中路鐵橋

舊鐵路

建 國 路

道路

駁坎

綠地

道路

5m

18m

10m

25m 火車路空

綠川沿線與高架鐵道之關係

(日治時期

區位配置圖

舊鐵道

生活

火車站

觀光

來將以三種族群最多: 未 1. 旅客:觀光遊歷 - 觀光遊憩及商業空間 2. 居民:生活通行 - 便利通道及日常遊憩空間 3. 學生:通學路徑 - 安全通學及課後休閒空間


-3平面配置圖 - 鐵道文化園區

0.5m

站前廣場

2m

1m 座椅/植栽槽 利用廢棄枕木製成的座椅 以及植栽槽,可自行組合。

舊火車站

未來開發區 社教中心

兒童遊戲區

鐵道文物展示

新火車站

商場展演區

20 號倉庫 後火車站

平面配置圖 - 綠空鐵道軸線

攀岩區 高架落柱改造成攀岩場 地, 提供鄰近居民運動休閒 之空間。 放置火車止衝擋作 為休息座椅 或是裝置藝術。 攀岩區

入口意象區 狹長的畸零地可用作都市農園 以高架橋或駁坎來收集雨水, 作為灌溉用水。此處鄰近住宅 區,可做為社區互動之場所。 都市農園區

兒童遊戲區 對面即是大同國小 ,提供給 孩童課後遊樂空間 並利用廢 棄的工字型鐵軌 順應駁坎坡 度地形 製成遊具。

水岸記憶 / 技藝區 垂直於高價落柱的牆面,以 清澈河川、生態鳥群為發展 特色。 水 岸提供表演舞台, 供民眾鄰里發揮技藝、溝通 交流之處。

入口意象區 以 綠 川 的 玄 關 做 為 發 想, 提 供到他人家作客的親切熟悉 感。 達 到引導人群、收納人群 的作用。

兒童遊戲區 入口意象區 水岸記憶 / 技藝區


-4-

文化旅埕

大稻埕暨延平河濱公園規劃案 緣起 大稻埕緊鄰淡水河,為早期商業開發之重鎮。民國初年,隨著河道運 輸功能衰退、經濟結構改變,大稻埕失去昔日的地位;近年來,在政府的 規劃下,大稻埕為大同區發展觀光及振興傳統產業目標區域之一。

文學

戲曲

政治

此規劃案的主要目標為整合大稻埕文化資源,以促進當地觀光的整體 發展,透過調整道路系統及周邊環境,連結各個景點,提供行人及自行車 一個舒適的空間、輕鬆安全遊覽之地;配合政府近年提出的計畫,希望能 整合迪化街南北段產業發展及人潮不平均的現象,重新規劃迪化街的使用 分區;此外,深化遊客與河岸親近的機會,再造大稻埕碼頭意象。 迪化街屋

基地分析 - 人文

茶葉

布業

中藥行 南北貨

陳天來故居

課題與對策

大稻埕早期發展蓬勃,文化資源豐富,將在地特色文化區分為下列四種, 希望整合這些資源,運用於空間中,再現大稻埕風華。 1. 大眾文化景點: 大稻埕為舊時仕紳文藝活動的聚點,現今仍留有戲曲、文學、音樂等名家 住所,富有人文景觀資源以及歷史意涵。 2. 建築資源分析: 迪化街保留許多歷史建築,各有不同形式,最主要的為閩南式建築、仿巴 洛克式建築、現代主義式建築、洋樓式建築。 3. 產業分析: 南段主要為布行及小吃店,中街以藥行和南北貨為主,北段則為木製品、 竹編品等傳統手工藝店,並散佈零星的文創小店及工作室。

一、全區發展不均:未有整體規劃,如南街以外之處文化脈絡及意象不 夠深刻,故遊客集中於迪化街南街,其餘地區發展較不佳,遊客較少。 二、觀光休憩品質待改善:未有整體深度觀光活動規劃,遊客普遍停留 時間短;未有因應長型遊逛空間設定相應之休憩空間。 三、交通動線:交通問題嚴重影響觀光活動的進行,聯外交通指引系統 不完整,不易到達;內部交通紊亂、人車爭道影響觀光遊逛品質。


-5規劃構想

分區說明 - 重點徒步區

在日治時期由攤販聚集成 市,逐漸擴大規模興建大 樓。舊時攤商形式之休憩 座椅具有休憩、乘涼與用 餐功能

保存並推廣大稻埕文化

文化

店家 增加觀光收益 1. 河港文化重塑以增加藍色公路的觀光人數 2.改善迪化街北段遊逛品質,增設夜間照明 及景觀橋連結,增加北段餐廳、文創、傳統 產業發展 3.改善並整合永樂市場周邊的小吃攤,形成 美食區

1.增加具文化特色之休憩空間 2.增加具文化特色之街道家具、舖面 3.增加遊客深度文化體驗的新景區 4.閒置空間活用展現文化特色

用餐區

迪化街巷弄街道家具

中藥行為迪化街主要產業之一,轉化藥 材櫃元素,與街道上植栽槽結合,形成 街道家具與擺飾

遊客 提升休憩品質 1.以人為本的行人友善空間 2.增設特色用餐區域 3.徒步路線途中增設休憩座椅 4.改善觀光指引系統

街角放置特殊造型之植栽槽示意圖

構想分區圖

徒步廣場

以限定時段之徒步廣場 解決人車爭道的問題, 提供以人為本的步行空 間。並在廣場及街道上 之街道家具及擺設,加 入布業及歷史元素,形 成特色與氛圍

具有歷史元素之迪化街騎樓攤車及景點解說牌

永樂市場周為廣場放置布匹意象之藝術造型座椅,與產 業元素相呼應


-6課題 1. 當災難來臨時,都市首當其衝,但現今防災公園系統不足,避難 面積、設施、動線皆未符合防災指標 2. 尚有防災演練及觀念宣導不足之問題。

設計構想圖

緣起及目標

防災公園著重在平時及災時皆有適當之功用。

青年公園為台北市第四大的都市公園,鄰近河濱公園,地理位置具防 災避難優勢,將有成為指標性防災公園的重要性。日本與台灣同位於環太 平洋地震帶上防災公園發展已十分進步,將參考日本防災公園概念,適當 調整符合台灣國情。加入特色新觀念,例如循環水道、可食地景,使其更 加活化,在平時可提供環境場所,災時能發揮實質功效。配合平時防災觀 念宣導,增加防災知識內化。

區位配置圖

兒童遊戲場 長青樂活區 兒童遊戲場 環形水道 中央草坪區

運動場

運動場館 玉米田迷宮

可食地景區 入口廣場


-7分區說明

全區防災功能設計

可食地景區 分為三區:玉米田迷宮、都市農園、果樹園,災時為糧食來源,平時亦有教育體 驗功能。以下為都市農園之細部設計介紹。 市民農園

葡萄棚架 通用種植體驗區

五大營養作物示範區 設立於市民農園內,於災時仍注意維生基 本五大營養元素,依此原則種植適合作 物,平時也能藉此推廣作物的營養價值。

1. 出入口: (1) 設置指揮中心、廣播站、安置登記站、充電站 (2) 廣場設置消防設備,廣場上平日可進行消防演習 (3) 出入口旁場館設置物資與器材倉庫 2. 紮營住宿: (1) 中央草坪及運動場作為紮營地 ( 相較先前避難面積增加 36700 平方公尺,可再容納 10486 人 ) 3. 民生需求: (1) 增設市民農園,提供食物 (2) 環形水道及原有之游泳池提供清洗、淋浴等使用需求

市民農園設施 開放給市民及附近中小學租借,可做為附近中小學之食農教育場所,及市民休閒體驗農耕生活之去 處。每一單位附有工具櫃及灌溉設備和系統。為了避免互相干擾及偷竊農作行為,田區與走道交接 處種植 100 公分高之灌木帶、質感硬挺之龍舌蘭及帶刺之刺莓,防止跨越。

入口處避難人形指標 於平時宣傳教育防災概念, 並於災難發生時民眾能依循 指標避難。

葡萄棚架 位於可食地景區的中央,兼具輕度農務體驗與 觀賞遊憩之功能。提供活動、休憩等行為。

中央草地 災時提供避難住所,以地毯草 和百慕達草交錯種植成網格 狀,方便災時有效率定位帳篷。

寵物飼主紮營區 為防止過多干擾,與中央 草坪分開,另規劃一寵物 與飼主紮營區。

通用種植體驗區 設有高起的平台,可移動式椅子,讓提供年長者、 身障族群、一般民眾進行栽種體驗。


-8-

樹蛙、水、生活

中強公園二代公園更新規劃設計

緣起 台北樹蛙是唯一以台北命名的保育類動物,中強公園為台北樹蛙在台灣唯 一的平面繁殖地。基地鄰近象山捷運站、周圍多國中小學校,交通便利、地緣 之便具有發展為生態環境教育區之潛力。

基地內有豐富植栽,尤其榕樹形成良好 遮蔭,適合於樹下進行活動。 下雨天泥濘多

入口標示不明

設計目標

A

以生態環境教育為目的,擴大並加強台北樹蛙的復育地和大眾對其之 認知。解決水圳排水溝蓋觀感不佳和人行道分道過多的問題,打開瑠公圳, 設置親水空間,增加新功能分區。其餘設施因應使用者需求進行更新改善。 期望將中強公園融入附近居民與觀光客的一日生活圈。

平面配置圖

設計概念

植栽分析

基地使用現況問題

A

B

草坪

C

榕樹群

動靜態活動衝突

第倫桃

瑠公圳荒廢

大葉楠群

B C

區位配置圖

D’

入口

規劃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者的休閒活動空間,以及 保留樹蛙生態棲地空間,使不同使用者及生物在 此有限度的互動、共生。

泥地教育區

D

C’

C

蛙類復育地

以水串聯樹蛙及人,提供青蛙 和人良好的生活空間、保持適 當互動距離,達到共生共榮。

生態池

廟埕廣場 草坪休憩區

樹蔭賞鳥區

兒童遊戲區 青年運動區

象山捷運站 B’ A’

長青樂活區 A’

水岸親水空間

B


-9-

分區說明 水圳復育親水區 分為三區,北段草坡放鬆區、中段水岸親水空間、南段生態廊道。草坡放鬆區, 坐在草地上享受午後時光。生態廊道,利用喬木阻擋籃球場的干擾,結合廊道種 植水生植物。

親水階梯

水岸親水空間

休憩草坡

人行步道

生態廊道 草坡

荷花池

生態長廊

籃球場休息區

自然生態教育區 蛙類復育地種植姑婆芋、野薑花、筆筒樹等植栽,打造台北樹蛙特有樹棲的棲 地。 生態池做為水生植物生態示範區 生態池

草地廣場

淺水區

深水區

泥地體驗區

泥地教育區

生態池

泥地教育區 深水區

解說平台

樹蛙復育區


作品集錦

景觀規劃、景觀設計 手繪 文宣品製作

-10-

景觀描繪練習

1. 水彩 2. 色鉛筆 3. 代針筆

罕病兒童體驗教室示意圖

海芋 - 色鉛筆


作品集錦

景觀規劃、景觀設計 手繪 文宣品製作

-11-

平面設計 - 系列文宣品製作

LOGO( 網站用 )

活動手冊及名牌

設計理念 1. 為符合農村主題氛圍,整體採用牛皮質感,斗笠、稻米元素 2. 溝溝手諧音勾勾手,亦有打勾勾、做約定的意涵,也增添趣 味性,符合活動有趣的氛圍,也成為活動拍照時固定手勢。 3. 成果冊強調籌備經歷與團隊合作,因此將成員的頭像畫在封 面上,而圍成圈代表團結。

成果冊封面正反面


專案活動

社區工作 專案活動 實習經驗

金魚。厝邊

宜蘭頭城鎮老屋再造計畫 2016.1在過去社區工作經驗中,我瞭解基地的設 置十分重要,而此處原為民國六十年代,帶動 地方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頭城老鎮長住所, 現為宜蘭頭城鎮返鄉青年承租的新據點。 我以空間規劃的背景,與《金魚。厝邊》 的負責人一起帶領四位非相關科系的大學生 進行老鎮長家的空間計畫、改造空間成為旅 遊資訊站,以及軟體經營方向的討論,並與 當地返鄉青年、長者溝通,瞭解當地需求, 使計畫緊扣社區共創之精神。 教導闡述一個概念是對於學習成效最好 的檢核,在空間規畫及團隊運作上,我將先 前的經驗是為養分,並將經驗轉化為適當語 言,給予學生指點,使其對於老屋、社區、 文創有更多想像力,了解文創應與地方特色 結合、展現獨特性,遂發展出與空間搭配之 在地旅行活動。這是個實現的過程,實現返 鄉青年對於家鄉的熱愛。

-12-


-13-

宜蘭實習經驗

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分會 2015.8-9 2015.8-9 至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分會實 習,協助宜蘭縣文史活動、觀光景點觀察記 錄,以觀光客角度提供宜蘭觀光計畫之觀察與 建議,製作觀察報告;員山童玩公園軍營建 物,內城社區三口埤測繪 (autoCAD),協助 使基金會工作運作順利;訪談社區民眾;協助 社區規劃師課程文字報導、錄影、文書處理。 雖然在實習之前已曾多次至宜蘭深溝籌 辦農村體驗活動,但畢竟了解較深入活動範 圍較小,較難以看見宜蘭縣全面整體的規劃。 而我在短短一個月期間,走訪水鄉宜蘭,此次 實習以更加綜觀的角度,了解宜蘭鄉土民情、 政府政策、社區草根原動力。 收穫最多的是社區規劃師課程,我協助社 規師培訓課程的報導紀錄,同時也和學員們一 同聽課,在課堂中,由陳育貞老師、林奠鴻老 師、黃錦峰老師輪番指導,使我對於社區組成 要素,更加系統架構的學習,擴大對於社區營 造的無限想像及視野。


-14-

社區藝術創作工作營 空間創作組 2015.7

屏東田寮社區,正修科大的龍吉老師, 帶領正修科大與南榮國中的學生大手拉小 手,一起打造社區的藝術空間。對於大學生, 有實習活用所學的機會;對於國中生,則讓 其更加認識家鄉,以及體驗不同工作、從參 與中學習。 從小生長在都市的我,一路以來的升學 環境及同儕類型很相似,但是來到這裡,接 觸到很多人,瞭解我們的成長背景是很不相 同的,證實了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狹隘。 印象最深的是社區阿嬤問我:你不會說台語 嗎 ? 你跟我說台語拉 ! 有些人是高職的砌磚國手,每天練習砌 磚,有些人則是木工專業者,已經有兩年工 作經驗。走入社區,和不同背景的人合作, 用當地的語言與其溝通,創造當地居民的幸 褔感,此次難得經驗令我了解我還有許多要 學習之處。


-15-

青年農 Stay

台東海端鄉崁頂社區遊程規劃 2015.1 行政院水土保持局選出台灣十個農村社 區,並廣邀全台青年參加與當地居民一同生活 一周,向土地學習,最後我們能以消費者角度 提出遊程計畫,並旅展宣傳。 我們接觸台東海端鄉崁頂社區的布農族原 住民部落,我們感受到原住民的開朗、好客、 熱情、隨和、樂天知命的個性。與不同文化的 互動中,深刻瞭解每個社區聚落都有不同的調 性與特色,在城市、農村、原住民部落等社區 展現多樣性及獨特性。 訪談中當地長者唯一的盼望是:我的孩子 能不能在部落裡工作、生活,不要四處奔波, 這也是我在其他農村看見的現象。因此當地結 合農業及原住民特色,發展高經濟作物及休閒 觀光行程,我們則接續將現有資源盤點、串聯, 量身打造針對親子族群的遊程,在規劃過程中 也與景觀、遊憩行為相關知識運用其中,並以 繪圖軟體產出一系列旅行文宣品。 在過程中我也看到一些社區發展的現況, 我們提出後只被作為當地發展的參考,社區的 發展以當地的居民為主,持續地帶動社區居民 的動能為發展成功關鍵。


-16-

新生培訓營 宜蘭員山鄉深溝村 2014.9

領導學程第七屆新生培訓營,與其他聯誼 性質的營隊不同,強調精實有產出的營隊行 程,為得要讓參加者能參與社會議題,與社會 連結。因此以社區營造為主題,選擇宜蘭員山 鄉深溝農村,藉由體驗、觀察、訪談、討論, 帶領領導學程的新生們瞭解農村、找出農村議 題、提出解決方案。 我在其中擔任總籌一職,統籌團隊、資 源,帶領討論,立定方向與決策。此新生培訓 營非有傳統既定模式可依循,最困難的地方 在於,營隊的各項行程須重新規畫符合主題、 符合當地,且當時我未有相關大型活動之籌辦 經驗,一切都重新學起,因此在那個暑假前後 與團隊到場探勘與演練共計九次,以全盤了解 做出適當安排,組織團隊與資源的能力因此有 長足提升。 景觀學系在台大屬於農學院,因此我們除 了學習設計之外,也學習園藝技術,因此若說 到種植蔬菜、果樹花卉的學理我能有所掌握, 照理而言,應是對於農業了解的學生,但當時 的我從未想過農學院的使命為何,對於農業仍 有許多誤解,直到在深溝的小農與老農口中, 了解農業的價值,引發我思考農學院學生未來 應有的貢獻。


-17-

溝溝手,不只是小旅行 宜蘭員山鄉深溝農村體驗旅行 2014.9-2015.6

在新生培訓營過後,參與的學員後續自發 地組成新團隊,將營隊最終的提案實踐,發展 出「溝溝手,不只是小旅行」農村遊學小旅 行,帶領大學生進入農村學習,以達推廣農業 的目的。 我也參與其中,擔任視覺設計、活動企 劃、聯絡的工作,運用先前累積的人脈,協助 較不熟悉的隊員們,快速融入、更了解當地。 從培訓營的總籌到農村遊學的分工角色,我對 於角色的轉換和團隊間的互動有深刻的體會, 人與人細膩的互動或是摩擦。 此兩個相關的社區經驗,讓我與宜蘭當地 社群結下緣分,也讓我真正跨出自己的舒適 圈,與社區長輩們交談合作互動,突破自己彆 扭的個性,感到自在。後續農村遊學旅行仍 持續下去,不因活動結束而與社群結束關係, 而是持續經營下去,保持良好互動,這是我認 為參與過經營最成功的團隊。


陳奕廷 Yi-Ting Chen 0952-339321 nicki.951527@gmail.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