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襄琳畢業演奏會

Page 1

陳 襄 琳 鋼 琴 獨 奏 會



在東華的四年過得非常充實 謝謝一路上支持的家人老師朋友們有 你們才能讓今天晚上的演出變得精彩 祝大家有個美好的夜晚。


陳襄琳 台灣臺北人

畢業於臺北市立復興高中音樂班 主修鋼琴副修長笛 鋼琴師事 謝侑佑老師 黃茜瑜老師 黃如杏老師 于汶蕙教授 長笛師事 李怡徹老師 許鶴齡老師


節目 表

Program 1. C. Debussy –“Prelude” from Suite Bergamasque 2. L. v.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26 in E-flat Major,“Les Adieux” I. Das Lebewohl: Adagio - Allegro <告別> II. Abwesenheit: Andante espressivo <不在> III. Das Wiedersehen: Vivacissimamente <重逢> 中場休息 3. F. Liszt – Un Sospiro 4. F. Mendelssohn – Rondo Capriccioso in E Major, Op. 14

指 導教 授

Advising Professor 于 汶蕙 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


樂 曲解 說

Program notes 1. C. Debussy –“Prelude” from Suite Bergamasque 貝加馬斯克組曲是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於1890年創 作的初期鋼琴作品,全曲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巴瑟 比舞曲」4曲組成。今天演奏的前奏曲為F大調,中板(Moderato),4/4拍 子。被和弦支撐的旋律,伴隨著節奏的變化與樂句的反覆展開下去。


即興,自由,明朗的樣子,聽起來像是夏日的早晨。不過整首曲子並非 都是明朗的聲響,德布西巧妙的織入教會調式,帶點浪漫味道的音樂,是在 晚年的作品中難以看到的。音域很廣,卻有不少對位法似的表現,也有古典 主義的質感。最後以明亮大聲的和弦作為結束。


樂 曲解 說

Program notes 2. L. v.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26 in E-flat Major,“Les Adieux” 『降E大調第26鋼琴奏鳴曲』,作品81a,別稱『告別奏鳴曲』,是貝多 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於1809-1810年間創作的鋼琴奏鳴曲。 『告別』暗示了這部作品的標題音樂性質。1809年,拿破侖率領的法國 軍隊進攻維也納,迫使貝多芬的資助人魯道夫大公逃離該城。貝多芬因此寫 下此曲,並為三個樂章命名為『告別』,『不在』和『重逢』。1811年此曲 發表時,題獻為『在殿下出發時,為敬愛的魯道夫大公所作』。 因為要表現出樂曲中承載的深情,告別奏鳴曲也被認為是貝多芬的鋼琴 奏鳴曲中最難演奏的曲目之一。而最後ㄧ個樂章的演奏也具有一定技術上的 挑戰性。

I.Das Lebewohl <告別> 第一樂章以2/4拍慢板開始,奏出ㄧ個由三個和弦構成的簡單動機,對應 德語單詞「告別」(Le-be-wohl)的三個音節。隨後的第一和第二主題都在 此動機上展開。當引子結束而呈示部開始時,轉為2/2拍的快板。 該樂章在不安的第ㄧ主題和抒情的第二主題之間徘徊。第ㄧ主題中兩短 音加ㄧ長音的節奏在發展部裡進一步發展成為豐富的和諧與不和諧音,更加 接近貝多芬晚期作品的風格。此一樂章尾聲非常長,佔據了整個樂章十分之 三的長度,營造出離別時的不捨氛圍。


II. Abwesenheit <不在> 第二樂章中,充滿感情的行板建立在和弦和花音的變奏之上,由於此樂 章表現出了豐富的感情,因此常以伸縮處理的手法演奏。主題元素在此樂章 不斷重複,營造出擔心無法重逢的不安氛圍。此樂章在最後轉為降B上的屬 七和弦並直接進入第三樂章,迎來重逢之時。

III. Das Wiedersehen <重逢> 終章依舊採用奏鳴曲式,6/8拍,在降B大調上歡快的開始。在引子表現 出重逢的的錯愕之後,右手奏出第一主題,隨後又變換到左手,並重複兩 次。第二主題開始前有ㄧ個過渡段,引出ㄧ個從降G大調到F大調的樂句, 奏出由強漸弱的琶音。


樂 曲解 說

Program notes 3. F. Liszt – Un Sospiro 此次演奏的『演奏會練習曲-悲嘆』是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在1848年所寫的『三首 音樂會練習曲』中的第三首,是他獻給同父異母 的弟弟艾德。 雖稱為練習曲,但李斯特把它們寫的詩情畫 意。『悲嘆』是三首練習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 有人將其翻譯成『大海』,因其樂曲以一連串的 琶音開始,令人想到了碧海藍天的景色,主題由 右手左手交叉演奏,雖然是斷開的音,但卻猶如 歌唱一樣柔美,樂曲以琶音為伴奏貫徹全曲,透 過不同層次推動音樂,隨著調性中段轉到A大調 和E大調與和聲色彩的轉移及音區的變換,音樂 的情緒也在起伏變化。其主題在整首歌中有時在 右手,有時在左手,有時在兩手伴奏的中間。因 此聽起來簡單,但實際演奏上並非那麼容易,樂 譜中除了平常所見的譜表外,以另外加了一行來 寫主題。也表現了其琶音連綿不絕之意。 在曲子的尾聲,主題進行到高潮,雙手交叉 的部分更為複雜,音符時值短需要快速彈奏,音 域也非常廣,所以需要很高的彈奏技巧,而整首 結束在高潮後安靜而長的低音。



樂 曲解 說

Program notes 4. F. Mendelssohn – Rondo Capriccioso in E Major, Op. 14 『奇想輪旋曲』作品14,為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1824年完成的作品。此 曲有著絢爛的鋼琴技巧和戲劇化的情緒與浪漫優美的抒情旋律, 和聲進行清晰明確,其中也有段落使用對位手法,建構出具有段 落對比的曲式。 一開始由行板,E大調和 4/4拍子的序奏,此處在和聲式序引後 ,由右手彈出悠閒的明亮旋律,這個優美的主題隨心所欲的發展 並升騰後進入後半部分。急板,e小調和6/8拍子的輪旋曲,這 部分的結構為A-B-A-C-B-A,輪旋曲主題A是輕快的精靈音樂, 而第一副題B是無言歌的風格,第二副題C並不很顯著,比較像 是過門樂句而已,此曲的後段以雙手交錯的八度彈奏出上下行音 階,並在最後以10個雙手齊奏的和弦,做絢麗的句點。



特 別感 謝

Special thanks

評審老師/ 于汶蕙 教授 王麗倩 教授 彭翠萍 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畢業音樂製作指導老師/ 洪于茜 教授 總監/吳清揚 招待/黃晨瑄 何采璇 場務/周珩 陳齊康 燈控、音控/郭乃心 錄影、拍照/范書瑄 評分表收發/何采璇 平面設計/鄭毓迪 妝髮/蔡汶庭



T h a n k s

f o r

l i s t e n i n g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