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 術 介 入 空 間
實 務 經 驗 分 享 / 聶 志 高 曾 育 淳 著
新 港 鄉 古 笨 港 越 堤 及 周 邊 環 境 景 觀 空 間 改 善 計 劃 彙 整 單 位 |
01
目錄 基本資料 序 源起 計畫簡介 探訪新港鄉 古笨港越堤 /越堤位置
02 03 04 05 06 08
/周邊環境
越堤藝術牆面設計 /執行過程 /主題企劃與視覺設計
13
剪粘技術新演繹
22
/開工 /備料放樣 /牆面整理 /打稿 /折形 /製作粗胚 /黏貼 /剪黏新藝術的誕生
社區美學生活 影音記錄
38 42
基本資料 撰文/ 聶志高、曾育淳 編輯/ 曾育淳 計畫名稱/ 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 -新港鄉古笨港越堤空間改善計畫 指導單位/ 文建會 執行單位/ 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
輔導單位/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創新技術研發中心 計畫主持人/ 雲林科大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聶志高 教授 設計團隊/ 葉美伶、張純雅、盧亞婷、 賴逸婷 設計預算/ 25萬 輔導期間/ 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
02
03
序
夢想的實踐總是辛苦的,但堅持到 最後,一定會開出美麗的花朵。 板陶窯發展協會會長
陳忠正
源起 文建會從2009年推出台灣生活美學運 動,內容包括藝術介入空間、城市與色彩、 藝術與教育及提升地方視覺等四項子計畫, 期待以空間來改造人心,進行一場屬於在地 的新生活運動,預計每年都要選出優秀的計 畫,讓台灣土地上可以長出藝術的花朵,以 藝術豐富生活的空間。 同年,藝術介入空間計畫在嘉義播下了 種子。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與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創新技術研發中心合作,開啟了雙方首 次的對話。
04
05
計畫簡介 新舊世代交替下,台灣許多的傳統工藝 技術逐漸流失。在傳統技藝重鎮的新港鄉, 一群懷抱理想的在地藝術家與社區居民,希 望能夠保存這些具有悠久歷史經驗且共同 累積而成的珍貴技藝,於是一場剪粘技術的 新演繹,在古笨港生活圈開始了。將社區與 傳統文化產業作的深入的結合,新港鄉傳統 藝術之蛻變,沿著舊鐵道路線,就此絢麗展 開。
在文建會的指導之下,由板陶窯文化發 展協會與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創新技術研發中 心攜手合作,以「苦楝花」為主題,將交趾 剪黏技術結合現代藝術的表現,環境同時配 合周邊的現況,善用既有之資源並進行綠美 化,將保存傳統技藝的理想與美化環境的概 念落實在生活中,不僅讓傳統工藝技術能夠 獲得發展,更能增加社區居民對生活美學的 體驗。
探訪新港鄉 跟隨著在地藝術家陳忠正的腳步,計畫 執行團隊實地探勘,走訪嘉義縣新港鄉。沿 著新港鄉的舊鐵道而行,感受古笨港展現活 潑的生命力與深厚的文化氣息。 談到新港鄉,大家耳熟能詳的是香火鼎 盛的奉天宮。但,新港也是傳統剪粘及交趾 藝術的故鄉。近年來,古笨港生活圈內的板 陶窯、頂菜園鄉土館、古笨港陶華園、二級 古蹟水仙宮、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等已逐漸 形成一帶狀的旅遊景點。最近更結合傳統工 藝產業與生活休閒產業,為觀光旅遊產業注 入一股新活力。
06
07 另外,百年復興鐵橋也是新港鄉板頭社 區的特色之一。橫跨北港溪的復興鐵橋建設 於1911年,全長八百七十公尺,是台灣現存 最長的運蔗鐵橋,造型特殊,尤其鐵橋繞 彎,曲度之大全台獨一無二。在五、六十年 代鐵橋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交通運輸角色。現 在,鐵橋已經停止運行,被列為保護的歷史 古蹟,但這些種種過往的回憶都早已深植在 社區居民的腦海中。 只要爬上鐵橋旁的眺望台,就可以一覽 嘉南平原的農村景緻。而復興鐵橋與一條廣 闊綿長的河堤垂直交錯,此座河堤是嘉義縣 新港鄉板頭村內之北港溪(古笨港溪)堤 防,而這座河邊堤防就是本次藝術介入空間 計畫的重要舞台。
古笨港越堤 此牆面空間為藝術介入空間計畫設置地 點-古笨港越堤,設置範圍為高4.4公尺x長 25公尺。
08
09
/越堤位置 板頭村
本計畫設置地點為古 笨港溪越堤,越堤位於嘉 義縣新港鄉板頭村內,板 頭村緊鄰台糖鐵道及戶外 考古園區,亦位古笨港生 活圈之幹道上,為連結新 港鄉重要地點,因此選擇 古笨港溪越堤為本次藝術 介入空間計畫的舞台。
/周邊環境 01 板頭村北港溪畔復興鐵橋旁的社區小 公園。 02 公園內農婦造型座椅 03 公園內農夫造型座椅 為板陶窯館主陳忠正的創意發想, 利用馬 賽克磚與台灣廟宇工藝-剪黏技法拼貼出 創意造型,利用小公園已枯死的樹木改 造而成造型為農夫與農婦的鄉村公園 椅。
01
04 剪黏技法拼貼圖示-馬賽克磚與台灣廟宇 工藝 02
03
04
10
11
/周邊環境
05
05 五分仔車鐵橋旁的交趾陶藝術牆 2004年,村長杜徐灑、前村幹事許文石 及板陶窯館長陳忠正,結合社區志工, 在板頭五分仔車站旁闢建了「車站公 園」。而此作品位於車站旁,是以碗片 去修剪、拼貼出的藝術牆。 06 板頭車站 2008年地方參與水土保持局的培根計畫 開始,發動社區志工,結合社區居民 的力量,挽起衣袖,收集舊廢料,將板 頭車站依原樣重建。
06
/周邊環境
07
07 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 園區的展示,為科博館考古隊在笨港 遺址「板頭村」與「崩溪缺」兩地點的 發掘成果。板頭村是清代縣丞署故址, 出土遺物以建築磚瓦及大量陶瓷器為 主。崩溪缺位於台糖復興鐵橋跨越北港 溪處,出土遺物包括磚瓦、陶瓷、銅 錢、首飾及日常生活用品等。 08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創辦人陳忠正夫 婦秉持對傳統工藝的熱忱,為了能繼續 傳承這門傳統工藝,成立了板陶窯。
08
12
13
越堤藝術牆面設計 「古笨港越堤壁畫藝術」在題材創作方 面,擷取台灣原生樹種「苦楝樹」四季分明 的意象,呈現春花、夏葉、秋果及冬枝的美 感,並配合共生昆蟲及動物的佈局,以渾然 天成的氣韻,交織空間、時間及氛圍的連 貫,優雅地展枝於斑駁的牆面上,讓藝術如 呼吸般自由融合於環境間。整體而言,本創 作以傳統剪黏工藝來表現創新題材,透過藝 師精湛的技法詮釋,讓陶瓷碗片華麗地演繹 出層次與立體感,創造全台首座最大型之剪 黏壁堵作品,在純樸的鄉間呈現協調且充滿 藝術美感的越堤壁畫。
/執行過程 在越堤牆面的設計過程中,猶如經歷 了一回苦楝樹四季更迭般的修行,團隊深刻 地體會了本創作主題中苦楝樹久耐風霜、堅 忍不拔的苦楝精神。 執行團隊與在地藝術家在越堤牆面的主 題企劃上,一開始進行地並不順利。其中, 對文建會的提案過程,更可以說是一波三 折。從一開始「台灣遷移史」的主題到「四 季原鄉」的設定,再進一步鎖定台灣原生物 種的方向,將主題調整為符合在地特色的「 苦楝樹」主題。整個製作過程,不論是時間 上或是耐力上,對團隊來說都是一大考驗。 製作團隊針對牆面上主題的設定與製 作,不斷的進行溝通與討論,思索著什麼樣
的主題能夠符合在地的精神,訴說新港鄉板 頭村的故事。最後,所有的努力有了成果, 在新港鄉的越堤上化做一棵開著朵朵藝術之 花的苦楝樹,成了新港居民一個精神傳承的 象徵。 以下,針對提案過程中,曾經設計過的 主題及相關的牆面視覺設計與模擬圖,來說 明規劃的歷程及企圖融入當地特色的主題表 現。
14
15
/主題企劃與視覺設計 最初,在地藝術家陳忠正先生提出「唐 山過台灣」的構想。以台灣遷移史為背景, 述說400年前漢人在古笨港溪登陸移民的故 事。在表現手法上傾向以傳統廟宇敘事性的
佈局及表現。經文建會評審委員場勘後,認 為與周遭環境不適切,建議設計元素去繁從 簡,並期望越堤能以現代藝術的呈現方式傳 達新港精神。因此,初次提案被打了回票。
/主題企劃與視覺設計 隨後,轉以進行在地廟會剪影的表現主 題,以及四尊代表四季景觀的春稻、夏紅、 秋芒、冬蔗意象的雕塑式座椅設計圖,提案 皆未成功,讓執行單位一度想放棄。
所謂「好事多磨,事緩則圓」,經評審 委員二次建議,以設計輕量化,以及強化空 間美感及藝術性的兩個準則,團隊打起精 神,再次進行修改。
16
17
/主題企劃與視覺設計 團隊針對輕量化的設計要點,決定以半 浮雕的剪黏方式呈現創作主題,並以新港鄉 農村的大自然景象進行創作,初步以「農村
四季」、「 花海 」、「 樹中詩 」命名, 進行牆面設計模擬。經委員選定 「 樹中詩 」的視覺進行修改。
農村四季
花海
樹中詩
/主題企劃與視覺設計 視覺畫面修改
原鄉四季
垂柳
18
19
/主題企劃與視覺設計 經歷多次提案的挫折,團隊在主題的決 定上特別小心。為了選擇一個真正適合此地 的故事,團隊尋探當地風景,再次仔細觀 察、欣賞新港鄉板頭村純樸的農村環境。發 現在這個被田野環繞的社區,處處都矗立著 濃密的樹蔭,這些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樹 種,便是「苦楝樹」。 在陳師傅與中心主任聶志高相互激盪之 下,曾經考慮許多不同的台灣原生物種為主 題進行創作,其中以「苦楝樹」最為在地。 陳師傅說:苦楝樹的好,當地的人最知道, 苦楝樹久耐風霜的侵襲、承受嚴夏的日曬, 蘊含了堅定的苦楝精神,作為台灣的原生樹 種,它代表了台灣庄腳人刻苦耐勞的活力與 樸實個性,十分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
/主題企劃與視覺設計 確定題材後,聶志高設計以四棵苦楝樹 分別代表四季的變化。但是,認為四棵不夠
整體。最後,徵得社區同意,以現代美學重 新詮釋,讓一棵樹說盡多種意涵。
原鄉四季-A案
原鄉四季-B案
20
21
/主題企劃與視覺設計 視覺設計定案
春花
夏葉
秋果
冬枝
剪粘技術新演繹
打稿
製作粗胚
折形
剪
剪黏製作流程圖
攪水泥
黏
關於古笨港越堤藝術牆面的製作,採用 當地傳統剪黏工藝。剪黏是一種裝飾在建築 上的工藝,相傳是中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 術。早期的「剪黏」是利用破碎的瓷片或碗 片,把材料修剪成需要的形狀,然後逐一黏 貼在塑造好的形體上,亦有「立體的馬賽 克」之稱。廟宇屋脊上常見的龍鳳鳥獸多以 此法做成,極具特色性。 在本計畫中,在地藝術家陳忠正將「剪 黏」工藝應用在越堤牆面的視覺表現,利用 「剪黏」演繹苦楝樹的層次與立體感,把片 片綠葉與朵朵花兒詮釋得栩栩如生,讓「剪 黏」不只是宗教工藝,也成了生活空間的藝 術品,展現剪黏工藝的新面貌。
22
23
/開工 2009年5月23日,在嘉南平原的艷陽天 下,文建會主辦的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的生活 美學運動順利啟動了。由板陶窯文化發展協 會的理事長─陳忠正領軍,率理旗下藝昌陶 藝廠的三位剪黏技師,開始進行「四季苦楝 樹」的越堤剪黏大壁畫。 從選料放樣到最終作品完整的呈現,越 堤牆面歷經將近五個月的藝術焠鍊,完工的 成果讓親臨現場的諸位評審委員與民眾驚 艷。美麗的花朵,需要辛勤的灌溉,而這些 灌溉過程的每一個步驟,都是成就豐碩成果 的功臣。所以,接下來將說明牆面施工過程 的重要步驟,以及本計劃中剪黏工藝的創新 之處。
/備料放樣 在寬闊的河堤上創作,並非一件容易的 事。壁畫面積龐大,對於花、葉的尺寸,較 廟宇或其他小型作品來的難拿捏,須慢慢打 樣製作。從起初的技術洽談到決定所有素材 的風格走向,不同顏色的碗組展現不同的層 次感。 「春花」、「秋果」的製作,皆以碗公 為材,但因為一般碗公不夠大,必須另行開 模訂製。苦楝樹部份,為求枝幹顏色的深淺 層次,找尋了各式材料,發現酒甕顏色非常 適合應用於此。於是,陳師父與藝師四處蒐 集酒甕。嘉義舊友首先伸出援手,送出家中 的破酒甕。後來埔里酒廠釋出一批酒甕,加 上社區居民割愛,共收集到二百多個酒甕。
24
25
/備料放樣
製作一個大牆面,需要非常多的材料。 所以,準備工作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藝 師們的手不停地剪,慢慢地五顏六色的碗一 片片剪下來,成為一簍一簍做苦楝樹的素 材。
/備料放樣
藝師們開始將修剪好的碗片,交錯拼貼 成花朵的型狀,用水泥黏貼起來,拼出一朵 朵白淨的花形,在花瓣的尾端放上黏土定 位,讓花朵的形狀黏貼到牆面時會更好看。
26
27
/牆面整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 著手整理堤防。先是清理牆面,再以鐵線或 鐵柱固定牆壁,也就是俗稱的「鎖壁堵」。
/打稿
牆面以格子定位,再將草稿細細地畫 上,勾勒出想要製作的形體外觀,可見師傅 在製作上的精準度。
28
29
/折形
底稿完成後,以鐵線塑出基本形狀。
/製作粗胚
以鐵線塑造苦楝樹的基本形狀,並將水 泥與砂石均勻攪和在一起,準備打上基座。
30
31
/製作粗胚
待固定外型,將水泥灌進鐵線圈圍的空 間,一層層加深其厚度。花朵、樹幹的材料 蒐集、製作也逐步進行。
/黏貼
將修剪好的碗片用水泥黏貼到形體上。
32
33
/黏貼
為了這次越堤空間,收集了非常多的酒 甕,再把一個個酒甕敲碎,碎片拼貼在水泥 基座上,隨著碎片的黏貼,慢慢地就苦楝樹 的大樹幹就開始成形了。
/黏貼
「苦楝花朵」是以純白色的花瓣配上淡 紫色的花蕊,細緻的做工與淡雅的配色,讓 整體呈現出高雅的氣質。
34
35
/黏貼
苦楝樹與苦楝花本身上頭,還有各式各 樣的小動物們,有顏色豔麗、層次分明的小 鳥們與披著可愛外衣的昆蟲大軍,它們在樹 上玩著躲貓貓,讓人看到不禁會心一笑。 而酒甕壺口的地方,藝師將這個部分切 割成細條狀,枝枝葉葉連綿相疊,每一根樹 枝上都有著酒甕本身渾然天成的花紋。
/剪黏新藝術的誕生
「春風苦楝淡紫香,夏引蝶蟬入花叢, 秋意粒粒可憐子,冬詠滿樹黃若金甕。」 - 社區居民黃水水題詩
36
37
/剪黏新藝術的誕生 在本藝術介入空間計畫中,採用當地傳 統剪黏工藝,製作古笨港越堤牆面,傳遞在 地的「苦楝樹」精神。談到傳統剪黏工藝, 多應用於廟宇的屋頂製作,為龍鳳主題的一 種造型的表現形式。這樣的主題是過去的故 事與表現手法。 面對現代新的社會、新的思維,把剪黏 工藝轉化為一種新藝術的表現,用傳統的材 料和傳統的技術,透過新的題材,賦予它新 的感動及新的生命。剪黏也能在古笨港的越 堤上畫出一面漂亮的壁畫,更是古笨港生活 空間中美麗的藝術品。
社區美學生活
「
38
39
社區美學生活 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的屬性,不單只是將 藝術創作結合公共場域景觀的公共藝術,亦 不是單純的社區營造。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的 主旨,是希望藝術家能將創作與社區做結 合,透過藝術創作的手段,讓民眾在公共生 活空間進行發想與創作,以凝聚社區力量, 並提升社區生活空間的美學。 執行過程中多少有意見、觀念的相左, 但是,透過多次的評鑑審核,讓藝術家與文 建會逐漸達成共識,協調出最具社區意義的 空間藝術品,才是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的最終 目的。因此,所有過程中的歷練,化作一棵 開花的樹,伴著民眾的歡笑,在古笨港的越 堤上熱情綻放。
40
古笨港藝術介入空間計畫 揭幕典禮 2009年10月
41
古笨港越堤牆面 完 工 全 景 圖
影音記錄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