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誰 - 設計排版

Page 1

.

你知道牛津字典在 2 016 年的年度辭彙是什麼嗎? Po s t -Tr u t h,後真相。 其中的「後」代表不重要的、不需要的,總定 義 是 :「雄辯」勝 於「事實」,激情欲望掩蓋事實,人們不管、不想知道到底真實 的事件是甚麼,證據真實與否不再重要。經典的例子如同英國 脫歐、美國大選。 英國脫 歐 派不 論是因為政 治、經 濟因素主張 脫 歐,還是在 11 月 8 號 D o n a l d Tr u m p 當選 時那歷史性的一刻,所有謎 底 揭曉,都有人失望甚至跌破眼鏡。 處 於 錯 愕中的人們 不禁問 著為 什麼?憑甚麼?留 歐明明可以 建 立更 廣 大 的商品圈,賺 取更 大 的商 業 利潤;選 擇 政 治正 確 (Po l i t i ca l Co r re ct n e s s)符 合 美 國 傳 統 的民 主、平 等 的 民主黨 H i l l a r y C l i nto n 錯了嗎? 哪 些事「應 該」是對的?你所相信的「對」、 「正確」真的是事 實嗎?

.

/

鍾依靜

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是一種心理學現象, 即人們通常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 己的性格 特質,而將自己的失 敗 歸 因 於 環 境 影 響,而對 他 人 則 正 好 相反」 - 來自維基百科


學生考試考好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有努力,考試非常公平;可是考不好的時候通常會怪罪題目出太難。 又或者離婚的夫妻大多數會把婚姻破裂的罪責丟給對方。所以你看,大家其實都會有「自以為是」的 通病,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攬,壞事都往外面推,也許你可以說,這是人之常情啊! 這是所謂的「通病」,又不是只有我一個會這樣做,可是如果一直抱持這種想法,就 永遠可以給自己 找到脫罪的藉口了。 那為什麼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缺少完整資訊 首先,我所說的資訊缺乏,即是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數據,或是完整的故事,讓你徹頭徹尾的了解 事件的始末、 了解一個人的立場、個性和心思,在這樣的情況裡,你容易被煽動,被腥羶的標題給「釣」 到,接著用你所認為的事實,讓你的自以為是形成「虛假的普遍性」。可怕的是,當你的自以為是得 到更多同溫層的鼓勵和壯大之後,就形成更大的謊言泡泡,一大群盲目的人,擁抱著殘缺的想法、單 一的故事,那就足以製造輿論,操縱媒體,遙控社會。

害怕改變 再來,外在的因素相較於內在(也就是自我),是不易被改變的。 外在因素像是這個社會的規則、道德規範、社會風俗,這些東西 都擁有強制性,是剛性的。而內在因素包括日積月累的習慣、潛 在的性格是相較起來有協調性、可塑性、可改變的。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跌倒了,不怕痛的再站起來,在知道自己 不足的時候,冷靜分析問題,尋求解決辦法。我們多多少少都會 有所謂的「防禦機制」去逃 避挫折、不舒服,或因此拒絕反省自 己、否定、畏懼犯錯時 候的自己。像是我 曾在 D ca rd 上看到一 篇關於同溫層的文章,它是這麼寫的:

「大部分的人都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當提出某種論述 的時候,一定是有其思考的脈絡 ( 或是接收了某些訊息 ),才會 被那個個人相信了那種論述,或者是將它視為一種真實 ... 一種是將那樣的論述視為不可質疑的真理,而封閉了溝通的橋 梁,一味的要求別人接受這樣的真理;或是保留一種空間與彈 性,讓自己以這樣的論述做為基礎去蒐集更多的資訊來驗證或 是修正」 - 來自心情板的台大男同學


而我所說的害怕改變的人傾向前者,因為封閉了其他資訊的管道,不僅失去了得到整個完整故事的 機會,還可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甚至偏激的反 駁不一樣的聲 音,接著更加憤世 嫉 俗的責怪他人不 理解自己。 可是如果排除出自利性偏差、主張瘋狂偏激言論的人們,還是需要有所謂的政府機關、新聞媒體的 守門員(機構)對於造假的、立場偏頗的媒體 進行管束,並且讓 這些「亂象」不會如此猖狂。但那些 機構出了什麼問題?

缺乏事實審核(Fact-checking) 以美國大選為例,一直有所謂的 F a ke n ew s 假新聞的問題,直到選後,大家也同樣認為他嚴重影 響大選結果。但這些假新聞處自於誰之手?怎麼傳播?其實是有一個公式的:

馬其頓 Veles 鎮

Facebook

等社群傳媒

輿論 / 事實

在馬其頓 Ve l e s 的這個小鎮裡,大多數的青年靠 著寫美國大 選 的假 新聞為業。他們複 製、修改各 式各樣的文章,接著將 他們包裝成引人注目又或者狗血腥羶的頭版標題,再付錢給 F a ce b o o k、 G o o g l e 等社群媒體,等美國人按下喜歡、讚、分享,他們就因此得廣告費。 『美國人喜歡我們的故事,我們也因此從中得利。』『年輕人根本不在乎美國大選,他們只對賺到了 更多錢然後可以買更多昂貴的服飾和酒感到滿意。』﹝ 1 ﹞]


先不論這群在價值觀上有問題的馬其頓青年, Fa ceb o o k 臉 書 在 這 場盲目的 交易上扮 演 的可 是主要幫兇的角色,臉書創辦人祖克伯曾說: 「臉 書是科技公司,不是媒體公司」並且否認臉書引 以為 傲傳播 能 力所 帶 來 的影 響。有人 藉此發言 諷刺他 : 『M a r k Z u c k e r b e r g – D e a d A t 3 2 – Denies Facebook Has Problem With F a ke N ew s 』(馬克‧ 祖克伯 ─得 年 3 2 歲, 否認臉書在假新聞上的問題 )﹝ 2 ﹞ 至 此 之後,臉書 開始在部 分用戶分享的 文章 貼 上「假 新聞」警告旗幟,標題下面會出現紅色標 籤寫著「第三方核實人士質疑為假新聞」,使用 者可以 點 選「這 為 什 麼 可疑 」並 獲 得更多資 訊 ﹝ 3 ﹞,並且交給信任的第三方審核。

在美國其實有很多的事實機構成立,包括 : Po l i t i fa ct、F a ctc h e c k .o rg、《 華 盛 頓 郵 報 》 的 F a ct Ch e c ke r 專 欄、S n o p e s 、 B u z z F e e d 等。這 些機 構成 立 的目的 , 是 為了 讓 政 治人物、社 會 有力人士在公眾場 合 作出 公 開 發言 時三 思而後行,並 且使 人們 擁 有正 確 資 訊下進行公共 議 題 的 討 論,以 利於政 策與 決 策 的品質。他 的具體 表 現 應 該是不 論其言 論是否 合理,應真誠的使雙方的聲音被聽見。 我 認 為 不 論 是自利性偏差所 造 成盲目的、單一 的思想,還是沒有透 過 事實審核 的 社 群 網 路 平 台,都更清楚的印證了「後真相時代」所代表的 意義 ──偏見的強化。我們擁有個人的主張、想 法都 不是 什麼 壞事,但 這 並不會與 吸收其 他 想 法產 生衝 突。我們身處 在一 個資訊快 速甚至 爆 炸的時代裡,必須學會去辨識什麼是「真實」 「真 相」。而 不是 因為懶、沒 時 間、沒 空,讓 那 些 只 想搶快、搶收視率、銷售量的錯誤資訊充斥在我 們的生活裡,去構築我們自我認定的「真實」。


丹佐華盛頓說 :「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 節;看了新聞,你會與事實脫 節。」 是的,沒錯。不管是台灣還是國外的新聞媒體 業,都面臨這樣的問題, 是誰先將 觀 眾 飼養成只食腥羶色的野獸,又是為什麼媒體 企業 捨棄了 教化大眾的責任、丟棄了無冕王的名聲,只為了錢財、利益。職業道德的 棄守、自我求知慾的鬆懈,於是我們變得誰也無法相信。 但好險,在時代還沒有更壞的時候,有人伸出援手。

祖克柏:「我認為臉書是科 技公司,但我承認我們的責任不只是打造 讓 資訊流通的科技。」 「我們有責任確保臉書對全世界有最大的正面影響力。」 不論是媒體 還是渺小的個人,我們都有責任讓 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也許 曾經 迷 茫,也許曾經 無知,但 是 透 過 廣泛學習、去 質疑、去挑 戰 所有你 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就會發現其實你所認為的事實,構築的世界 是多麼單薄和漏洞百出。

事實可能是三人成虎,事實也可能是單一故事,但我認為的事實應該更像 名偵探柯南的那一句話 :「『真相』( 事實 ) 永遠只有一個。」

作者 / 鍾依靜 新北市人,視覺愛好者,熱愛所有美好的事物,要是加上猖 狂和充滿曲折會更好一點。 喜歡看電影,喜歡俗套卻感動人 的故事,目前在學習的道路上奔馳著。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