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瑋哲作品集

Page 1

Portfolio of

WEI CHE HSU

2014-2018



許瑋哲 t0921775288@gmail.com | +886 921775288

EDUCATION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 2014.09-2018.06

EXPERIENCES Academic 103 學年度第二學期專業學科優良獎 ( 景觀設計 ) 104 學年度第一學期專業學科優良獎 ( 景觀設計 ) 第十一屆景觀學會學生競圖入選 2016.12 2018 臺北國際水環境高峰論壇邀展 2018.08 Intern 湧泉景觀工程顧問公司 2016.07-09 Ieadership 中原景觀系男籃隊長 2016.09-2017.06

SKILLS Sketchup | AutoCad | Vray | Illustrator | Photoshop | Indesign

PROLOGUE 大學四年的學習讓我對景觀的體會有了自己的看 法,Landscape Architecture 字面上的意思是地 景 ( 景觀 ) 建築,我認為在景觀裡面的建築不是 去建構一個景觀或是去凸顯建築的本身設計。 身為一個景觀設計師,我們的責任是利用我們的 專業 : 對環境的敏感度,以些微的人為構築去凸 顯自然萬物的美,讓人們可以發現生活周邊就 有美的存在。而自然環境有它本身適應變化的彈 性,更是能讓我們去應用在生活周遭,像自然環 境學習借鏡,更是我們景觀師具備的。 我叫許瑋哲,生於南投,熱愛在這塊土地上探索 並發現各個角落的美,也學習不同國家的思維, 希望能替這塊土地奉獻一些。



CONTENTS

01

Living With Waterlogging

01-14

02

The Hot Spot Of Taipei

15-20

03

漫生活

04

Green Lung

05

謐徑

21-22

23-26

27-32


01_ Living With Waterlogging 近年來,極端氣候所造成的高密度高強度的降雨,帶給都市不少威脅, 對傳統的排水工程來說,似乎已無法應付短時間內暴雨所帶來的巨大 水量,加上都市過度開發,地表滲入量大大減少,相反的地表逕流大 幅度的增加,常造成內水宣洩不及,形成內澇影響到人們的安全和財 產,而中央一成不變的治水方針,似乎反其道而行,面對極端的暴雨 氣候,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 因此我們嘗試用景觀的手法提出實驗性的想法,翻轉過往治水的方式 讓自然環境所具有的彈性去應付問題,甚至讓原本我們所認為的災害 變成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

-1-


-2-


PROBLEM OF WATERLOGGING

日雨量 200mm

日雨量 350mm

日雨量 450mm

日雨量 600mm

20%

98%

92%

下水道預算占治水預算

雨水下水道普及率

內水宣洩不及率

台北市大安區 _ 仁愛圓環

透過淹水潛勢區域與古水文的疊圖, 可以發現台北市有四處淹水區域為 舊水文行經處,我們思考如何透過景 觀手法解決內澇問題,因此從這四處 淹水處中選擇擁有較多綠地的仁愛圓 環。

根據 MRI 及 HiRAM( 高 解析度大氣模式 ) 的結 果,暖化將導致西北太 平洋颱風生成個數以及 影響臺灣的次數明顯變 少

大雨日數距平值

豪雨日數距平值

-3-

大豪雨日數距平值


SITE ANALYSIS

仁愛路段等高線

淹水潛勢範圍

雨水下水道分布

往仁愛路匯集之逕流

仁愛路段集水區範圍

基地周圍高層走向

-4-


PROBLEM OF SITE

時雨量 >78.8mm 無法及時宣洩水量 時雨量 <78.8mm 雨水下水道可宣洩水量

100mm/h

(100-78)mm/h*6017m2=132374l/h

133mm/h

(133-78)mm/h*23846m2=1311530l/h

現有的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是單位時間內可宣洩 78.8mm/h 的雨水,但當大於 78.8mm/h 的雨量出 現時就有淹水的情況。

4148m2

9070m2

5394m2

-5-


STRATEGY

構想是建立一套具有彈性的系統,在時 雨量 78mm 以下是可以回收過濾逕流的 系統,而當百年降雨重現發生這個系統 轉為替雨水下水道舒緩逕流的角色。

a.

b.

a. 當時雨量大於 78.8mm 時,系統轉為 舒緩地下排水道的輔助角色,將原本無 法即時透過下水道排掉的水量留在基地 中,待後再慢慢地排掉。

b. 在平時與量低於 78.8mm 時,此系統轉為將這些雨水 留在基地中,透過過濾淨化 作用回歸給城市使用。

-6-


ADJUSTMENT

人行道拓寬

整合分隔島

路型調整

V 字型

-V- 字型

圓環改為十字路口

ROAD TYPE

倒 V 字型

土壤鑽探滲透測試

極育土 在高溫多雨情況下生成的土壤,在 B 層中有一粘粒洗入聚積的層次 ( 黏 聚層 ),因此特別粘,由於強烈淋洗, 故肥力低。臺灣地區之丘陵臺地上 之紅色土壤大都屬此種土綱

-7-

W 字型

最小化建物基礎和不透水面 改 良 土 壤, 增 加 積,設置禁壓區減少土壤壓 土 壤 入 滲 率, 提 實 升舒緩系統保水 量


SYSTEM DECONSTRUCTION

人行道自然載流種類研究

W:5.0m

W:5.0m/1.5m

W:5.0m

W:5.0m/1.5m

H:0.6m

H:0.6m

H:0.6m

H:0.6m

截面積 1.5m2

截面積 1.95m2

截面積 1.5m2

-8-

截面積 1.95m2


Subsystem

10m

55m 以一個寬 10m 的街廓 ( 長 55m) 為一單位研究

3m

5m

0.3m

逕流量

16.5m3/h

42.9m3/h

52.8m3/h

57.8m3/h

71.5m3/h

主系統蒐集

0m3/h

0m3/h

0m3/h

0m3/h

0m3/h

下水道排量

6.5m3/h

32.9m3/h

42.8m3/h

47.8m3/h

61.5m3/h

主系統蒐集

11.4m3/h

11.4m3/h

11.4m3/h

50.9m3/h

50.9m3/h

下水道排量

0m3/h

6m3/h

15.9m3/h

6.9m3/h

20.6m3/h

主系統蒐集

11.4m3/h

11.4m3/h

11.4m3/h

11.4m3/h

50.9m3/h

下水道排量

0m3/h

0m3/h

0m3/h

3.7m3/h

10.6m3/h

7m

0.6m

1m

0.9m

1.5m

坡度 30% 截面積 0.6m2 單位系統容量 6m3

2m

坡度 34% 截面積 1.95m2 單位系統容量 19.5m3

坡度 36% 截面積 4.05m2 單位系統容量 40.5m3

40cm 處 2 個口徑 50mm 入水口流量 11.4m3/h

40cm 處 2 個口徑 50mm 入水口流量 11.4m3/h

55cm 處為口徑 150mm 入水口流量 50.9m3/h

85cm 處為口徑 150mm 入水口流量 50.9m3/h

逕流滯留層 h:1m

粒級 3-8mm 礫石 孔隙度 40% 單位容量 6m3

粒級 3-8mm 礫石 孔隙度 40% 單位容量 4m3

粒級 3-8mm 礫石 孔隙度 40% 單位容量 8m3

Water Pollution 物 理 性 汙 染

化 學 性 汙 染

P

P

P

P

N

N

N

N

O2

P

植物固定

OVER

60%

60% 以上的水污染由雨水污染 造成,雨水溶解了空氣中大量 酸性氣體、汽車尾氣、工業廢 氣等污染氣體,雨水降落地面 沖刷屋頂、瀝青道路等建築物 和生產生活垃圾,又帶走了大 量污染物質,如氮、磷、有機 物、油脂類、鹽分、重金屬、 有毒物質、雜物等,若直接排 入自然水體,將造成地表水和 地下水嚴重污染

PO4

P

N2

-3

NO3

-

NO3

-

NH4

+

雨 汙 逕 流

吸 收 PO4

生 物 降 解

NO3

-

-3

植物萃取 根 儲 存

生物降解 PO4

-3

PO4

植物揮發

NH4

+

-3

" 在多數情況下,城市降雨初期 所形成的 ' 第一波 ' 逕流可能比 日常生活汙水含有更多的汙染 物 ......" << 可持續景觀 --- 人工溼地 >> 坎貝爾 . 奧格登

Main System 景觀淨水蓄留池

地下流式池

表面流式池

主系統中在暴雨重現年時擔任 了雨水下水道的舒緩,而重現 年未發生時啟動本身的過濾沉 澱機制,讓蒐集的逕流可以供 給城市使用

利用三層為一系統的過濾池,利用水的流動及植物的過 沉澱過濾池設計長寬比約 3:1

濾與淨化降低雨水逕流的汙染,增加逕流的利用機會

-9-


Landform Operation

Phase1

Phase2

Phase3

Main System Status

Pre-rainfall period

Mid-rainfall period

Rainfall stopped

Return period of heavy rain

-10-

Phase4


5%

46%

1545m3

綠覆率 BEFORE

綠覆率 AFTER

蓄洪量 BEFORE

160730m3

蓄洪量 AFTER

整地等高線

結構體 車行動線 公車行車動線 汽車行車動線 公車站點

植栽

人行動線

一般汽車 公車

車行動線

喬木分布

逕流方向

水系統解構 雨水下水道 地表逕流 ( 排水溝 )

地形

子系統蒐集之逕流 植栽穴蒐集之逕流

-11-


Plant

8.0m

5.0m

樟樹 Cinnamomum camphora

蘆葦 Phragmites australis

蒲葦 Cortaderia selloana

大甲草 Euphorbia formosana Hay.

香蒲 Typha orientalis

斑葉芒 Miscanthus sinensis Andress 'Zebrinus'

狼尾草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細葉芒 Miscanthus sinensis

紙莎草 Cyperus papyrus

表面流式池 地下流式池 狼尾草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12-

香蒲 Typha orientalis

-60cm

景觀淨水蓄留池

蒲葦 Cortaderia selloana

蘆葦 Phragmites australis

-150cm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90cm

子系統

大甲草 Euphorbia formosana Hay.

紙莎草 Cyperus papyrus

-120cm

蘆葦 Phragmites australis

樟樹 Cinnamomum camphora

+0cm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30cm


AA'

CC'

Master Plan

AA'

-13-


BB'

CC'

-14-


02_ The Hot Spot Of Taipei 北門,是過去台北城重要的城門之一,在台北城時期是十分熱鬧的一 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台北城市的擴張,逐漸往東區發展,北門逐 漸的僅是一座古城門一座古蹟。 隨著忠孝橋引道的拆除,北門重現完整樣貌,加上市府提出的西區門 戶計畫,讓北門有了重生的機會,但因應時代的變化,北門所扮演得 角色會有所轉變,因此我們設想北門廣場能成為台北市的熱點之一, 在民眾日常的休憩活動期間,也能同時認識北門的過去,對外來遊客 也可以吸引他們認識台灣的歷史並參與在地。

-15-


-16-


Concept

在北車到西門町間的這個範 圍,雖然為台北的重要出入門 戶但非常的缺少人們可以聚集 可以辦活動的地方

在經過路型的調整與設計後,希望北門不但是具有古城意象並結合周圍的古蹟群創 造一個既能暸解歷史且能舉辦活動及聚會的地方,像是在舊歷史中注入新的活力

Strategy

縱貫路車行地下化 車行地下化後,上層為人行 徒步區加強北門與周邊的連 結性將人帶入基地內,並延 伸及擴大北門前廣場的可利 用空間

平面道路鋪面轉換人行鋪面 A 將延平北路一段改為人行 徒步區,加強軸線意象,讓 旅客可以在軸線上以不同角 度體驗北門 B 延平南路,因車流量極小, 原也是規劃為行人徒步區但 因考量服務動線和未來旅館 的開設,僅改變鋪面材質必

機捷地下運輸動線更改 整合忠孝西路和機捷地下運 輸動線經規劃後,機捷地下 動線可直接藉由地下化之區 域進入忠孝西路

要時車輛也可通行

北車地下街的延伸 將原本的地下街延伸至基地 內,增加易達性並為基地帶 入人潮

下沉廣場 利用延伸的地下街出口製造 一個下沉空間,讓使用者的 空間感增加層次性,在廣場 的一側設置商家增加空間的 使用率

北門前線性廣場 保持廣場的空曠性,從市民 大道就能一眼望穿北門並且 有大型表演或市集時可以使 用,僅在兩側利用樹陣加強 軸線性且在樹下營造休憩空 間

西側廣場 此區有三大空間,下凹草地 廣場平時可供野餐休憩亦能 舉辦小型表演;餐車停擺區, 在用餐時間周圍上班族可到 此休憩用餐;平面廣場區, 平時早晨及傍晚可供周圍居 民休閒運動,假日時可舉辦

城牆意象重現 利用架橋重現古城牆意象, 呈現城內城外的情景,並串 聯廣場東西,東側利用較古 老的磚砌城牆,提供上下, 東西及南北的空間體驗感; 西側則以輕結構的方式延 伸,象徵著時間的推演,並 將人帶入下凹草地與西側廣 場

Diagram

-17-


Master Plan

SCALE 1:500

Plan

SCALE 1:200

-18-


Program

時間:早晨 對象:附近居民 活動:晨操 運動

時間:平日中午 . 下午 對象:附近上班族 活動:休息 . 吃飯

時間:假日 對象:特定興趣愛好者 . 觀光客 活動:比賽 . 表演 . 旅遊

時間:假日 對象:居民 . 觀光客 . 台北人 活動:市集

-19-


Lighting Plan

-20-


03_ 漫生活

第十一屆景觀學會學生競圖

南投溪頭森林園區裡的空中走廊是文明的景點,其高度的建置可以讓 人觀察林冠層不同高度的生態,但相對人的介入,也會造成生態的影 響 ...... 如此我們應該思考在我們需要這片森林的同時又如何能與它和諧相處, 自然地景中充滿著各種活力充分的表達出自然的美與藝術性,而人為 的介入僅是不破壞自然秩序去凸顯自然中的美並與自然達到和諧共生。

-21-


漫 森 活 蔓延於森林中的地景藝術 隨著人在森林中的休閒習慣比例增加,但對自然的開發相對 造成影響,如此我們應該思考在我們需要這片森林的同時又如 何能與它和諧相處,自然地景中充滿著各種活力充分的表達出 自然的美與藝術性,而人為的介入僅是不破壞自然秩序去凸顯 自然中的美並與自然達到和諧共生

Design

Thinking

Site Analysis

Plan

Phasing

溪頭柳杉林空中走廊 在溪頭中有一片已走過半個世紀的柳杉林,其 樹冠層相當完整,實驗林在此片林地規劃建置 人工林冠層生態觀察的空中走廊,此架高的空

設計範圍

中走廊全長約 180 公尺,最高點距面 22.6 公尺。 希望可提供觀者一個絕然不同的自然戶外體驗 場域,帶領至較少機會接觸的樹冠層

基地位置

黃腹琉璃

冠羽畫眉

白耳畫眉

赤腹松鼠

原有的鋼構橋大剌剌的出現在森林中對環境的衝擊是不言而 喻的,因此開始思考如何建立起人與環境間的緩衝帶

入口

Past

SCALE 1:500 人工種植的柳杉林經過了

Material

50 年 的 時 間, 已 經 成 為 此 地景裡的其中角色,生物系 統逐漸穩定,而在沒有人為 的介入下完整的呈現原始地

A 竹籐編織

景地貌

A

Now 藉有有機生長的構築建立起天空走廊與自然的緩衝帶,使生 溪 頭 管 理 處 於 2004 年 在 此 處設置了一座空中走廊,雖

B 竹編 B

C

物與觀者不會直接的接觸,生物可以更自在的活動而人們也

C 藤蔓編織

可以對動物較無干擾的做觀察

然為人們帶來莫大的方便也

Heights distribution

提供了一個認識自然的機

Activity

會,但對自然造成非常大的 衝擊,對森林中的動物更造 成干擾

Concept

動物停留點

如何在不破壞自然的原貌及秩序下 表達自然地景中的藝術性?

生物通道

利用尊重自然的方式發展出能融入地 景且不破壞原有環境的構築,而此構

築巢行為

築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地景的 一部分,讓周遭的生物並不會因為人

隨著時間的演進,有機構築上有了攀藤植物的進駐,動物也

透過鳥類、松鼠及人的活動範圍來決定構築

們的介入而感到威脅,而是人可以與

隨之而來,如此人為的構築不再被排擠在地景之外,而是能

的高度及形式,生物的生長環境、鳥類的築

自然和諧相處與互動

逐漸成為地景的一部份與自然達到真正的互動

巢行為與松鼠的移動路徑皆能在此構築發生

-22-

植物攀生


04_ Green Lung 中壢老街溪再生 __ 城市綠肺

-23-


-24-


-25-


-26-


05_ 謐徑

中壢新街溪再生規劃設計

-27-


-28-


-29-


-30-


-31-


-32-


THANK YOU FOR REVIEWING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