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游農村企畫書

Page 1

駐村計畫書

第六屆

農村計

洄游 大專生

區 社 原 X 東


「在你的想像中,農村是什麼樣的地方?」 因為在地組織「CoLab:D工作室」的一場工作坊,我們六名成員 相遇在臺南市東山區東原社區。在經過田野調查、耆老訪談與成果 發表之後,我們深深地被有著豐富文化景觀、獨特龍眼烘焙與多元 生態環境的這片淺山地域所吸引。認識到社區的潛力與問題之後, 我們一直思索著,究竟要如何有效整合現有的資源,進而翻轉東原 社區,邁向永續發展? 順著這樣的思維,我們決定遵循里山倡議的基本原則,針對目前社 區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龍眼烘焙產業危機、激發在地居民公眾 參與意識和產業革新開始,結合在地智慧以及我們的專長,打造更 為節能的龍眼窯,創造地方討論平臺,並以此基礎上開發生態旅遊 行程,並培力地方組織能夠自力經營。不只讓外地遊客看見東原社 區的美好,更要啟發在地居民對於社區發展的的第N種想像。


壹、計畫書摘要 貳、概述 一、前言 二、目的

參、駐村社區簡介 一、社區概況 二、選擇該農村社區之原因

肆、駐村目標與願景 伍、駐村規劃 一、執行方式 二、時程規劃 三、團隊簡介 四、人力分工 五、預算規劃


一、前言 上一次回家鄉是什麼時候呢? 從宮崎駿的「龍貓」,到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到是枝裕和的「海街日 記」。家鄉這個詞的意象往往與親情、童年、成長等概念連結一起,即使當 我們長大在外闖蕩,遠方的那家鄉依舊輕輕的、靜靜地對每個人說著自己獨 一無二的故事。於是我們思鄉、或者我們追尋著家鄉,或者我們早已認定自 己所在的場域為最後的家鄉。 過去,我們來自不同家鄉;而今,我們在撫慰著新家鄉;此後,我們期許 著新同一個家鄉。 在彎曲溪流徘徊過的壘壘山丘中,一塊沖積平原臥俯山腰,早在清朝時逐 漸有先民移居開墾。因著地利之便,這裡逐漸成為周圍龍眼、柳丁、香蕉等 農產品的集散地,貿易市集帶來的人潮發展出依山而起的聚落。日治時期私 人糖廠的設立,吸引更多的勞動人口移居,市街更加繁榮,戲院、酒家等娛 樂業空間相繼出現。民國50年代,這裡設立電力路燈,使其有如「山中的夜 明珠」在寧靜中一枝獨秀。而後隨著台灣經濟起飛,糖廠經營不善而轉為畜 牧場,電視普及後戲院逐漸沒落。聚落外新道路的開闢方便了進村,卻也誘 發了離鄉,尋求更多求職機會的人走了,卻不知何時才會再回來。

過去,這裡是「台南州新營郡番社庄前大埔」,如今,這裡是「台南市東 山區東原里」。 歷史因時間的演進而呈現不斷改變的狀態,各個不同時代的風貌疊加至今 ,然後由我們繼續讓這段歷史記憶被傳誦,讓這裡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春季的東原迎東山碧軒寺觀音佛祖遶境,夏天當季龍眼的採收和龍眼乾的 烘培,秋季瓦厝寶興宮的迎神賽會,冬天的柳丁採收。老街上的豆菜麵、米 糕、肉圓等傳統美食,以及早市的喧囂中帶有熱情與親近的居民。這裡或許 離城市很遠,或許不如城市生活的便利,但這裡有著城市沒有的閒適和綠意 ,有著在城市中逐漸消失的居民互動與土地連結,甚至是只有東原和周邊村 落特有資產的龍眼窯。當來過這一次,我們希望每個人能感受到想再來的氛 圍,或許有一天,在外闖蕩的游子也會再次感受到這裡的魅力。 或許終有那樣一天,我們終將回到自己的家鄉。這裡是東原村,一個屬於 每個人的家鄉。


二、目的 在工商業發達的現代臺灣社會,大量的人口移入都市,方便又快速的生活 步調,讓我們與這片土地的連結日益薄弱。尤其是農漁村,對很多人而言只 是「落後蕭條」的代名詞,或者是過年返鄉時與外公外婆共處的記憶。我們 不曾去思考農村的未來,恣意的讓承載著臺灣傳統技藝、宗教活動、文化語 言、生態環境與糧食供應的農村持續走向滅亡。若再不正視這些問題,我們 將會賠上糧食安全不足、文化認同消逝和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 懷著這樣的隱憂,我們來到了東原社區。東原社區曾因為糖業而興盛一時 ,但隨著糖廠關閉而沒落下來,留下的是小而美的東原老街、前大埔糖廠遺 跡以及仍在運作的百年柴燒龍眼窯文化。與其它農村社區一樣,面臨人口外 移、經濟不振、文化流失與生態破壞的挑戰。但幸運的是地方有志之士已經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社區發展協會以執行長為首,透過農村再生計畫開始 整頓社區硬體建設;出外打拼的遊子,也想要貢獻資源與專業在自己的故鄉 。不過,在地社區組織因為較缺乏設計規劃與生態保育的專業,在勾勒社區 未來發展的想像與執行上遇到許多問題;外出的東原子弟則是工作繁忙,而 無法實際參與社區工作,甚是可惜。 有鑑於社區目前面臨到的狀況,「原鄉人」因此誕生,我們期許成為出外 遊子與社區原鄉人之間的橋樑,我們希望透過硬體上的實驗龍眼窯興建,以 及軟體上的社區導覽培訓、開辦工作假期和建立「東原桂圓粥」社區討論平 臺,讓里山倡議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思維可以逐漸扎根於東 原社區當中,並以文化串聯三者。最終帶動外部資源與東原社區的居民,一 同為東原社區開創新的可能性。 針對社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社區既有的資源,讓這片淺山地域的璞 玉可以發出應有的光芒。


一、社區概況 東山區概略可由國道三號、縣道175號兩條橫穿其中的道路劃分 為三個地理區域,由西而東為平原、里山和高山,行政中心在平 原、東原里位在里山,高山則比鄰曾文水庫。當時由番社改為東 山,乃取當地位處高山東方之意,同時也將其轄內各村改名。然 而「東山村」已被位於平原的村莊定名,位於里山的前大埔只得 改名為「東原村」,沿用至今。 如今的東原村,於台南縣市合併調整行政區後改為東原里,一 個離東山行政中心約10公里的山村聚落,合計約907戶共2549人 定居在此,由前大埔、瓦厝、斑支花坑、柿子寮、三塊厝、子龍 廳等聚落所組成,其中最大的聚落是前大埔。產業沒落後過往榮 景不再,但未如市區承受的龐大開發壓力,卻使這裡有幸留下過 去的舊建築、親密的街道尺度和獨特的山村地勢。從前糖廠遺留 下的煙囪或宿舍、日治時期溪內六村村長事務所、旅社、農會舊 倉庫遺構、群聚多棟舊建築的「東原老街」街區及其四通八達而 蘊藏珍寶的巷弄、橫跨聚落旁龜重溪的老吊橋,以及堪稱當地文 化資產、散佈各地卻各有其異的龍眼窯。因為時間的延遲而造成 開發歷程上與外地不同的差異(延異,difference),使得這些承載 當地居民珍貴回憶和土地情感的文化地景得以被留存至今。


二、選擇該農村社區之原因 最初會進到東原社區,是因為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 畫」的成大團隊在東原地區長期駐點,試著在這片淺山地域中探 討人與環境、友善農業和空間改造等議題。透過相關的通識課程 ,成員岡祐因此來到了充滿魅力的東原社區,深深覺得這裡有許 多可能性,因此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與在地青年籌辦了CoLab :D工作室,期待成為長期社區培力的社會企業。 因為一場CoLab:D工作室舉辦的工作坊,團隊成員聚集在東原 社區,透過課程、耆老訪談和社區踏查,細細的感受這個社區獨 特的紋理與美好,深深地被這純樸友善的小山城所吸引。但同時 間,我們也發現社區面臨了許多問題:龍眼窯是東原地區農民的 生活命脈,但是龍眼窯的使用只有在8、9月間,其它時候皆是閒 置,相當可惜。

此外,為了特有的口感與香氣,龍眼窯需使用龍眼木當燃料。 以往的燃料來源主要是龍眼樹疏伐、矮化所產生的殘枝,但因為 最近的使用量大增,開始有直接砍龍眼樹當燃料的狀況出現。目 前所知大概三年內,東原地區的龍眼樹會大量減少,不但造成產 業永續性上的不良影響(沒龍眼可收成+沒龍眼木可燒),對於淺山 地帶的水土保持和生態也會造成衝擊。 在社區生活方面,我們發現居民的公共意識不足,不知道自己 社區的好,不具想改變社區的主動性。此外,東原社區跟其它許 多農村社區一樣,面臨到人口高齡化、產業外移與聚落衰敗等問 題,亟需提升在地產業的經濟價值,讓青年願意回鄉發展。最後 ,社區的問題意識感不足,雖有一些居民有看到社區問題,但不 知道要如何進行改變。 認識到東原社區遇到如此多的挑戰之後,我們認為應該可以盡 自己的一點棉薄之力,幫助東原社區找到自己的出路。



1

A.

龍眼窯節能、多功能改造

在東原地區,隨處都可以看到龍眼窯,當地人稱它叫「焙灶窯」。每年八、 九月間,農友們會將採下來的新鮮龍眼放到龍眼窯中,用龍眼木烘焙五天四夜 ,才能產出我們所常見的帶殼龍眼乾。對當地居民而言,龍眼窯不但肩負著提 供農民一年生計的使命,在它周邊所形成的焙灶建造與龍眼種植、烘焙、加工 與產銷,直接形塑了東原地區生活、生產與文化樣貌,嬝繞在山間的煙霧成了 這片淺山地域最鮮明的標誌。 曾有段時間,東原地區的龍眼窯大量被機械式烘乾機所取代;直到吳寶春師 傅以桂圓酒釀麵包拿到世界首獎之後,原料之一的傳統柴燒龍眼乾才受到重視 ,農民又重拾傳統的加工方式,但卻帶來新的問題。因為烘焙龍眼乾需要大量 龍眼木作為燃料,方能保證其獨特的口感。以往燃料主要是來自龍眼樹疏伐、 矮化所產生的殘枝,但最近因為使用量大增,農友開始直接砍伐龍眼樹當作燃 料。目前所知大概三年內,東原地區的龍眼樹會大量減少,造成「沒龍眼可收 成」、「沒龍眼木可燒」的窘況,不但在地產業永續性受到衝擊,東原地區的 水土保持也會受到影響。 為了解決龍眼木過度消耗的問題 ,我們決定從自建一座實驗龍眼 窯開始,以傳統工法結合創新思 維,提升龍眼窯的燃燒效率。此 外,也會嘗試開發龍眼窯的其它 功能,像是改造窯面以烘焙其它 水果、加裝廢熱回收裝置等,讓 龍眼窯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增進 其附加價值。

前導測試: 為了加快實驗進度,我們會繪製構型 圖與透過軟體做熱流分析,先建造一 些龍眼窯的小尺寸模型,就改造窯體 內部的形狀、加裝導流鰭片、加強窯 體隔熱材進行測試,找出最符合我們 需求的改造方法。若同時輔以熱流軟 體分析,應可更進一步加快速度。

B.

基地

實驗龍眼窯建造: 有鑑於建造全尺寸的實驗龍眼窯較為耗時,因此在前導測試的同時,我 們會同步興建實驗龍眼窯的主結構體。等到實驗結果出爐後,即可立刻 針對整個實驗龍眼窯進行改造,主要可分成兩個部分: - 龍眼窯體: 根據實驗結果,透過修改龍眼窯內部與窯口形狀來增進流場效率,加裝 導流鰭片讓窯面受熱平均,強化窯體隔熱以降低能量損耗,最終希望能 夠提升龍眼窯的能源效率並縮短烘焙時間。 - 龍眼窯面: 這是來自於團隊的突發奇想,既然龍眼窯本身就是一個熱源,那是否可 以在窯面的部分進行改造,讓龍眼窯的功能更加多元?因此,我們將重 新設計窯面的其它配件,像是掛勾、蒸籠等;並使用農業廢棄物作為燃 料,配合當地的農產品(如柳丁、檸檬、芒果等)嘗試進行加工,讓龍眼窯 多功能化。

龍眼窯 構型一

構型二

構型三


C.

附加設施: 龍眼乾培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熱。我們覺得,這些廢熱應該也可 以做更為有效的利用。因此,我們將試著在龍眼窯中加裝以金屬管製成 的簡易熱交換器,加熱管內流動的水,並透過高低落差來驅使水的流動 。產出的熱水,可以用於淋浴、驅動低溫差史特林引擎來進行抽風或微 型發電等用途。

D.

社區參與: 社區裡有相當多的居民有修建龍眼窯的經驗,甚至已有專門的造窯師傅 出現。像是隔壁嶺南社區的吳進添師傅,就是聞名於整個東原地區的造 窯達人。我們希望能夠邀請在地居民共同參與實驗龍眼窯的修建,在整 個過程中形成雙向的溝通。對團隊而言,借重居民珍貴的在地智慧和銘 刻在身體裡的實務經驗,將有效協助我們將龍眼窯做到盡善盡美,藉此 更深入了解龍眼窯與周邊人事地產景的關聯;對當地居民而言,此項活 動將可喚起社區傳統的「放伴」互助文化,凝聚社區公共意識,同時能 藉此了解團隊進行龍眼窯改造的目的,方便後續的推廣工作。此外,也 可以與周邊國中小學合作舉辦夏令營,讓學生參與龍眼窯的建造過程, 達到在地文化傳承的目的。

E.

龍眼烘焙與包裝設計: 若龍眼窯可以成功運作,我們將以換工的方式向在地居民取得新鮮龍眼 ,並嘗試自己實際烘焙龍眼乾。同時配合新的包裝設計,向社區居民證 明龍眼窯的改造是可行的,並可帶來更好的經濟利益,有助於未來節能 龍眼窯的推廣。

預期效益 希望能有效的提升龍眼窯效率,減少龍眼木的使用量,讓東原社區的龍 眼木消耗量可以跟每年龍眼樹疏伐、矮化所產生的殘枝量相等,達成資 源永續的目標。此外,透過龍眼窯的多功能改造,可以增加在地農產的 經濟價值並提升龍眼窯使用率,若使用格外品進行加工,還能額外解決 剩食問題;包裝的改良,則有助於提升龍眼乾的形象。最後期待能藉此 喚起在地居民的環境意識,讓生產過程也能符合生態理念。


A.

2

社區文史資源調查 訪問在地耆老與居民,透過文字、錄音或錄影的方式加以紀錄。調查的 方向分成生活、生產與文化三大部分,生活部分分為食衣住行育樂六大 領域,生產部分分為第一、二、三級產業,文化主軸在於歷史、宗教等 ,詳情如下表所示:

社區人文生態導覽規劃

東原社區因為地處此片淺山地域的核心地帶,再加上日治末期前大埔糖廠建 設所帶來的人潮,雖然現在已經繁華落盡,但仍留下了非常豐富的人文景觀, 散佈在整個社區和居民的食衣住行各層面東原老街、瓦厝土窯巷、前大埔糖廠 、水尾吊橋等,非常具有特色。此外,雖然受到農業開發而有所破壞,但東原 地區仍有非常豐富的生態資源,在四月時常可見到螢火蟲,據當地居民說周邊 以前還有百步蛇和食蛇龜的蹤跡。因此,我們想將自然與人文景觀進行結合, 透過完整的田野調查盤點相關資源,並設計課程讓在地居民學習田野調查和導 覽解說技巧,成為未來社區推行生態旅遊時的一大助力。

主領域

子領域

概述

在地飲食文化變遷、現有社區美食盤點、食譜蒐集

服飾穿著的變遷

建築工法與技藝特色、社區老屋盤點

道路開拓、公共運輸演進、臺車道歷史

東原國小、國中今昔狀況

撞球間、酒家、戲院、卡拉 OK 與麻將等娛樂調查

第一級產業

農業種植技術演變與現況(柳丁、龍眼、咖啡、柑橘)

第二級產業

前大埔糖廠興衰史與當時的生活樣貌、在地工藝調查

第三級產業

東原老街往昔的服務業變化

歷史

拓墾與移民史、近代東原地區發展變化

宗教

宗教信仰與傳統禮俗

生活

生產

文化

B.

社區生態資源調查 針對東原社區範圍內的生態資源進行普查,分為植物、動物和地景三部 分。除了進行實地踏查之外,同時也會配合文史調查,訪問在地耆老與 居民周邊生態與地景的變遷狀況,方便進行對照。調查方法與目標如下 表所示: 主領域

子領域

概述 對調查範圍內蕨類、草本植物、灌木、喬木進行種類辨

植物

識和習性,配合地圖標示這些植物的位置、數量與種 類。

生態

利用穿越線法、,辨識調查範圍內的哺乳類、鳥類、節 動物

肢動物、兩生類、爬蟲類、魚類的種類、位置與數量, 並標住在地圖上。

地景

在地圖上詳細記錄地勢高低、土壤特性與河川分布與 水質狀況,同時發掘地圖所沒標示的小徑。

森林生態系

原生林或次生林

果園生態系

龍眼園、柳丁園

農田生態系

非果園或休耕土地

溼地生態系

龜重溪旁邊濕地

水域生態系

龜重溪


C.

社區導覽培訓 為了讓先前的調查結果讓更多社區居民可以了解,同時凝聚在地認同, 並培力地方推行生態旅遊。因此我們預期在社區開辦「社區生態導覽基 礎培訓」,設定開設3堂共9小時的課程(含實作課程),基本架構如下:

以下是課程大綱: 生態旅遊導論 生態導覽技巧

何謂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應有之思維?(1 小時) 導覽員職責與工作技巧(1 小時) 導覽員實地操作(3 小時) 東原地區歷史故事(0.5 小時)

人文歷史概論

東原地區的生活紋理(0.5 小時) 東原地區的民間信仰(0.5 小時) 東原地區的風土建築(1 小時)

自然生態概論

陸域自然環境生態(1 小時) 水域自然環境生態(0.5 小時)

預期效益 透過完整的田野調查,建構東原社區生活、生產、生態和文化資料。並 透過簡單的生態導覽培訓,讓在地居民可以認識自己的社區,並很有自 信的向外人介紹。除了凝聚社區意識之外,也開啟在東原社區推行生態 旅遊的可能。


3

暑期工作假期

暑假期間正好是東原社區採收龍眼的時候,但因為農村勞動力長期流失,常 會出現農友因為缺工而放棄採收的狀況。此外,東原社區在暑假期間也有許多 工作正在進行,需要有更多的人來參與。因此,我們決定籌辦工作假期,引入 外地的青年學子來減緩勞動力不足的狀況,並讓學生們了解東原社區的獨特歷 史文化與生態特色。藉由工作假期,社區也可以將之前的導覽訓練進行實地操 作,同時修正先前規劃的生態旅遊行程,作為生態旅遊正式上路前的測試。 預計招募三梯次的工作假期,每梯次目前暫定為四天,宣傳主要會透過網路平 臺進行,預計每梯次招募4~6人。基本的行程如下表所示: 時間 6:00~7:00 7:00~11:00

第一天 交通路程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早餐

早餐

早餐

工作

工作

社區日間探訪

11:00~13:00

相見歡,午餐

午餐,分配工作

午餐

午餐

13:00~17:00

社區探訪

工作

工作

歡送會

17:00~19:00

晚餐

晚餐

晚餐

19:00~22:00

歡迎活動

星空夜語

夜間生態觀察

22:00~

就寢

就寢

就寢

賦歸

目前預定給工作假期參與者的工作項目有: 1. 協助農民採收龍眼、焙製龍眼乾。 2. 社區生態導覽路線路標、硬體建置。 3. 協助東原老街店家空間修整、菜單製作。 4. 協助暑期同在駐村的臺南築角團隊進行社區閒置空間改造。 5. 協助「原鄉人」團隊建造龍眼窯。

會依照每梯次的工作假期的主題而有所更動,有時會配合導覽課程進行。住宿 的部分會以去換工的農家為主

預期效益 透過工作假期的實行,測試此種能同時減緩農業缺工問題和生態旅遊的 模式能否在東原社區推動。增加社區居民導覽的實務經驗,並協助「原 鄉人」團隊規劃出更好的生態旅遊行程。


4

東原桂圓粥

在東原社區走跳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東原社區似乎很少有公共活動。大多數 居民白天忙於工作,下午收工返家後就待在屋裡看電視,只有少數的居民會出 來街上做運動。此外,因為生活經驗侷限,在地居民缺乏對於社區更為積極的 想像。因此,我們決定舉辦屬於東原社區的「東原桂圓粥」活動,希望藉此模 式促進社區公共參與,催生更多對東原社區未來的想像。 「東原桂圓粥」的概念仿效自底特律一鍋湯(Detroit SOUP),它是一種融合共 食、資源共享、社區群眾募資的對話平臺,透過定期的聚會,讓社區居民共同 對話與提案,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去改變社區。我們希望也能讓類似的活動在東 原社區紮根,讓社區居民可以自力去解決身邊的問題。預計在暑假期間我們會 辦兩場此類活動,每次活動時間2小時,基本流程如下所示:

40 mins 50 mins

吃飯聊天,由社區居民共同煮食,選用在地食材 或剩食,降低環境影響。

預期效益

主要活動,可以配合真人圖書館、參與式設計工 作坊、社區踏查、露天電影、卡拉OK等活動,將 居民拉出家門參與公眾事務。

透過工作假期的實行,測試此種能同時減緩農業缺工問題和生態旅遊的 模式能否在東原社區推動。增加社區居民導覽的實務經驗,並協助「原 鄉人」團隊規劃出更好的生態旅遊行程。

- 真人圖書館 邀請在地或外地的講者,分享自身的專業或經驗給社 區居民,甚至可以用對談的形式,讓外來與在地智慧 可以互相結合,激盪出更多火花。 /外來講者:文史保存重要性、文史調查方法、生態復 育、生態調查、慢活、生態旅遊 /在地講者:老街生活故事、糖廠歷史、龍眼窯演進

- 參與式設計工作坊 透過參與式設計的一些相關技巧,透過廣泛與居民的 討論,共同勾勒出社區未來想像的藍圖。 預期效益 透過東原桂圓粥的相關活動,有效的凝聚社區居民的 公共意識與激發對社區的不同想像,進而自力組成社 群,實際解決社區遇到的問題。

30 mins

社區提案,每人兩分鐘,號召其他居民一同加入 行動,透過表決的方式決定要進行的行動。利用 活動剩餘款資助勝出的行動,團隊也會提供相關 資源並號召人力共同來協助執行。


三、團隊簡介 原鄉人,隊名發想自著名作家鍾理和的同名小說,同時也 有東「原」「鄉」村之「人」的雙重意涵。小說中呈現的 ,是對於中國原鄉的憧憬與思念,但又無法回去的無奈。 出外打拼的東原子弟,對他們而言東原社區就是他們的原 鄉,心裡有著小時候原鄉的繁華與美好回憶,但因為社區 沒落和經濟因素而無法回去。雖然我們團隊內都不是在地 人,但這幾個月下來與社區的接觸,讓我們覺得東原社區 好像我們的第二故鄉。我們期許透過自身的努力,翻轉東 原社區的現況,邁向更為永續的未來之外;成為東原社區 與出外的原鄉人之間的橋樑,重新建立與原鄉之間的連結 ,同時引入他們所帶著的資源,讓這些出外的原鄉人有機 會返回家鄉貢獻,形成正向的循環。

張秀慈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助理教授 指導老師

服務於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自美國返台在象牙塔 沉寂四年後回到社區,相信社區雖為規畫專業的最 小單位,但同時也是發現議題與提出整合性解決方 案的關鍵尺度,致力於社區參與與場所營造,期許 能持續在有滿滿的人情、動能、與研究主題的社區 場域追求專業實踐與自我實現,希望透過社區也看 見自己, 看見田野, 也看見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類別

項目

金額

備註 磚塊、耐火磚、沙、水泥

窯體建材

14000 元

熱溫槍、金屬板、竹子、水性漆、鐵 釘、木條

五、預算規劃

熱能回收裝置 龍眼窯節

材料費

鐵管、塑鋼土、木材、漆包線、磁 6000 元

泡、鐵釘

能、多功能 改造

鐵、電瓶、電壓計、鱷魚夾、LED 燈 竹支架、C 型鋼、鋼板、鐵釘、植

遮棚材料費

6000 元

工具購置費

1500 元

包裝費

5000 元

包含材料購置與測試費用

訓練費

4500 元

預備給指導的在地師傅的酬金。

社區文史生

文具耗材費

1200 元

牛皮紙、麥克筆、便利貼、影印費

態導覽培訓

講師費

4000 元

含酬金與交通費補貼

暑期工作假

保險

2000 元

先行墊付

參與者食宿費

5000 元

先行墊付

食材費

5000 元

購買共食所需食材

文具耗材

1000 元

牛皮紙、麥克筆、便利貼、影印費

廚房用具

4000 元

鍋子、碗、菜刀

飲食費

42000 元

每人每天 100 元*60 天*7 人

水電費

500 元

交通費

5000 元

東原桂圓粥

生活費

預備金

10000元

小計:116700 元

栽、軟管 鐵鍬、刮刀、水桶、鋸子、鋼鋸、砂 紙、鐵鎚、延長線

駐村期間的水電開銷 參與工作坊、成果發表所需交通費 社區內部移動之交通支出 避免各項目出現資金缺口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