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鄉人x東原社區 成果報告書

Page 1

成果報告書

X 東原社區

1



圓 滿 才 能 回 鄉


序 言 6

初 識 東 原

一、在東原的日子 10 二、東原社區的建立與演進 18 - 東原聚落紋理 24 - 東原社區生活感 26

擾 動

一、東原桂圓茶 32 - 第一次東原桂圓茶 34 - 第二次東原桂圓茶 38 - 第三次東原桂圓茶 42 二、陷入低潮 44 - 龍眼窯土地問題 - 找不到社區需求 - 人力短缺與溝通問題


重 整 再 出 發

一、桂圓精神的雛形 48 二、前導實驗 50 - 早操與早市 - 打掃 - 跳格子 三、定調桂圓精神 52

未 來 展 望

結 語

100 96

團 隊 駐 村 心 得 102

圓 鄉 生 活 節

一、前期籌備 56 - 街道家具製作 58 - 後巷彩繪 60 - 街道綠美化 62 - 志工招募 64 - 老街小學堂 66 - 導覽地圖製作 68 二、當期活動 70 三、台南築角團隊的互動與合作 92 四、成效評估 94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6


序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序 言

「為什麼會選擇東原社區?」「科系性質差異如此大, 究竟你們是如何組成隊伍的?」這一切的故事源頭,來自於 三月中的一場工作坊。我們七位組員在東原社區初次見面。 在年初開始長期駐村於此的總召佘岡祐帶領之下,我們經過 了三天的探索後,這座寧靜小山村的豐富內涵,讓我們深深 的驚艷。正好看到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開跑,我們決 定組成團隊,以「社會實驗」的方式實踐在工作坊時對社區 的想像,同時更深入的去了解東原社區。在經過一番努力 後,我們拿到了駐村資格。而我們團隊在東原的故事,才正 準備要開始……

7


8

初 識 東 原


9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一、在東原的日子

7月1日,結束了三天的行前共識營, 就已有成員前往東原社區開始駐村了。扛 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以及早上剛從水保局 官員手中接過的隊旗,在大雨中搭著末班 公車蜿蜒來到這山中小村。下車後,直接 前往位與東原老街上,由在地社群 CoLab:D工作室提供我們使用的工作 站。出乎意料的,工作站居然燈火通明, 原來已經有人在工作站了。 他們分別是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 計系的「一同遠築」團隊和正修科技大學 建築系的「傑特門」團隊,配合臺南市都 發局的「台南築角」計畫,經過激烈的評 圖競爭後取得30萬元的經費,今年暑假也 一同駐村於東原社區,分別改造舊農會倉 庫和辦事處。未來的兩個月中,我們三個 團隊發展了相當緊密的情誼和互動關係, 成為我們在執行駐村計畫時的一大助力。

10


壹、初識東原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11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工作站是個沒有大門的共同工作空間。也就是說理論上和街道的 關係會是很緊密的。實際上,我們坐在工作站裡反倒像是商店裡的櫥 窗模特兒,尤其在駐村初期,與居民的互動還僅是觀看與被看的關 係。誠然,作為農村的外來者自然會受到許多關注,這樣的關注卻不 一定會有更多深入的交流互動。例如最初有夥伴會直接睡在工作站的 桌上,正面對著清晨熙來攘往的早市。「怎麼有人直接睡在桌上 啊?」這樣的耳語就在社區中漸漸傳開。同時我們也受到早市備貨的 影響,常常凌晨三點半即被器具碰撞聲吵醒。我們就在這樣的過程 中,與老街居民共同摸索彼此的作息和習性。

12


壹、初識東原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13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7月4日晚上,當我們正在 工作站討論事情時,鄰居做辦 桌的總鋪師單手騎機車端了幾 道菜來。「這有人請客吃不 完,給你們吃」於是就在我們 既驚喜又肚子飽飽的情況下, 迎接我們第一次「被餵食」的 經驗。 或許透過吃是最快了解當地 的方式,尤其在東原老街上的 店家,雖然豆菜麵、碗粿、肉 圓米糕不一定能算是東原限定 美食,但享用的過程絕對是東 原限定的生活經驗。透過享用 這些美食,我們發現在地人不 怕你吃太多,就怕吃不飽。於 是,不論是偶爾被工作站對面 的麵店請吃飯,或者幾乎成為 週三晚上固定行程的社區請 客,除了美味不在話下,份量 更是每每讓我們驚呼。

14

後來有一次與在地居民的閒 聊,老是囔說不愛拍照的他說 「因為你們是外地來這邊做事 的,我們也不一定能幫什麼忙, 就想說煮飯給你們吃,讓你們別 餓著……我們覺得說你們從外面 來到這裡受到我們這樣照顧,以 後我們自己的小孩出去外面,也 有可能受到別人這樣的照顧…… 就是這樣幫來幫去的啦」 於是我們逐漸了解,這就是 當地人展現熱情與歡迎的方式。 最初駐村時每當我們進行社區觀 察或是宣傳活動,在與當地居民 的互動中總是會有人問我們「住 哪裡」,或者「吃飯怎麼辦」之 類的基本生活問題。或許這就是 一種接納陌生人的實際作為,雖 然有時會很像媽媽嘮叨一樣的令 人招架不住,但這就是他們展現 關心的方式。


壹、初識東原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15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當在地居民以寬容開放的心接納我們這 些外來者,我們也該拿出真心與誠意來回 應。從點頭致意開始,到不請自來的參加福 興宮廟埕舖面工程完工的「謝土」普渡儀 式,我們在推動企劃的同時,透過一些在共 識營學到的小舉動,試圖融入居民的生活。 圓鄉人的企劃設計,是希望透過社會實驗, 用不同的方式嘗試去擾動社區,看看能不能 讓居民消極的社區參與轉為主動。當然,想 要融入在地、籌畫出能吸引在地居民的活 動,對於社區的深刻認識是絕對不可以少 的。因為東原社區的文獻資料相當稀少,絕 大多數的資料都是來自口述。所以我們就進 行了廣泛的社會觀察,在調查的過程中,同 時運用五感去體驗東原社區。經過了一番努 力,我們大致拼湊出東原社區的一些樣貌。

16


壹、初識東原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台 語 唸 謠

東原(台語) 蔡艷花 / 東原國小教師

17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二、東原社區的建立與演進 前大埔聚落是東原社區的核心區域,當中有一條東原老街,又稱作「大埔街 仔」、「東原街仔」,是周邊八個社區的核心區域,在地有時直接會以前大埔代 指整個東原社區。康熙末年,墾首李貞鎬帶領了一批客籍移民沿著龜重溪溯源而 上,在河階地上建立聚落。同時間有一批來自嘉義縣大埔鄉的客籍移民也來此定 居,因為此地位於大埔之「前」,「前大埔」之名因此而來。約在150年前,又 有一批漳泉移民進入前大埔,使得本地的居民組成逐漸變為閩籍。東原老街是前 大埔聚落的核心區域,又稱作「大埔街仔」、「東原街仔」。拓墾時期即隨著前 大埔聚落的農產集散地發展,逐漸形成小規模的商業街市。大正11年(西元1922 年),在地仕紳陳按察設立了「前大埔赤糖株式會社」,是臺灣罕見的私人黑糖 糖廠,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一間。糖廠的設立帶來了大量的人口,不到五百公尺 的東原老街,設立了中藥鋪、西藥房、小吃店、理髮店、旅社、戲院、酒家、撞 球間、西裝店、布莊、打鐵店等店家,供應眾多人口的生活和娛樂所需。據居民 敘述,當時的東原國小有一千多位學生,在街上奔跑嬉戲的兒童、瀰漫在整個村 落的甜香和偷拔甘蔗的經驗,是他們最為深刻的記憶。繁榮的經濟,吸引了大量 移民進入,使得東原社區成為各族群混雜的移民社會。從東原社區的五大姓中, 即可看出祖籍來自何方。 18


壹、初識東原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照片提供者: 逢甲大學建築系 葉子航 / 鄭婷尹 / 范雅涵

19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東原戲院辦桌盛況 / 鄭旭峰 提供

豆菜麵夫妻結褵 / 蘇金生 提供

20

舊雜貨店 / 鄭旭峰 提供


壹、初識東原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由於關於東原社區的文獻資料和老相片相當稀少,透過發展協會鄭執 行長、豬肉攤夫妻檔、農藥行阿姨、轉角檳榔攤老闆娘、蔡老師夫婦、在 地仕紳陳福田老先生的敘述中,圓鄉人方能大致拼湊出這段時間之後東原 社區的樣貌。1960年代,糖廠因為經營不善而被債權人第一銀行收回,轉 賣給臺北的商人。新的經營者初期也從事製糖,但因為原料區逐漸轉作其 它作物,縱使越區到白河收購也不夠,最終仍吹起熄燈號,在一旁的土地 上建立篆養上萬頭豬的畜牧場。糖廠結束營運後工作機會遽減,大量人口 開始外移,老街的商家也一間間關門。糖廠關閉之後,東原社區是以一年 一獲的看天田和野生種龍眼烘焙製成的龍眼乾為主。當時老街的鋪面仍是 石頭路,雖然人口外移仍是相當熱鬧,尤其是過年和迎佛祖期間更是如 此。五十年代時,這裡更是周邊最早有路燈的地區,又被譽為「山中的夜 明珠」。約莫三十幾年前,因為過度砍伐森林和氣候變遷,看天田賴以維 生的湧泉逐漸乾涸,居民開始轉作柳丁和龍眼等較為耐旱的高經濟價值作 物。千禧年之交時,柳丁價格曾崩盤至一斤一元,東原社區的經濟再次遭 遇重創,更進一步促使人口外流。現在的東原社區,雖然已經繁華落盡, 不過還是有許多寶藏值得人們去挖掘。

21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22


壹、初識東原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東 原 社 區 地 圖

23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東 原 聚 落 紋 理

首先是整個前大埔聚落的紋理。許多 沿著河道發展的老街,如三峽老街、大溪 老街,通常都會在河階地的階面上建立聚 落並往側向發展。雖然東原老街本身是沿 著河階面建立,但整個前大埔聚落卻是依 著山勢而建的,當中有許多外人看來像是 防火巷的小巷弄穿梭其間。這些巷弄其實 是當地居民慣常在行走的道路,像是住在 工作站後方的一位八十幾歲老婆婆,每天 早上都會沿著小巷弄走到東原老街,與街 坊鄰居串門子。這種從鄰居的玄關進入, 從廚房鑽出的生活體驗,是在其他地方難 以見到的,但對於在地居民而言卻再也平 常不過。

24

老街的建築也是相當的精采,可以說 是臺灣庶民建築的博物館。從清代閩南式 民居,除了使用竹編夾泥牆、竹管厝、龍 眼木等在地建材,也會視經濟狀況使用石 頭、洗石子和檜木等較昂貴的建材與工 法。前大埔聚落的繁華時期,留下了大量 的日式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有六村保正集 會所、前大埔糖廠宿舍和老街建築立面, 雨淋板、水泥瓦和鉚釘為此時期的建築特 色。戰後初年,東原老街出現大量磚造混 凝土建築,大量使用馬賽克磁磚和金屬窗 花做裝飾,偶有天井和獨特的立面裝置藝 術,可說是讓人大飽眼福。 老街上的店家興替,也透露出聚落生活 型態的變遷。道路的開闢讓交通變的方 便,使得社區居民可以到白河或新營去購 買用品、獲得醫療與教育,老街上的布 莊、西裝店、中藥鋪、旅社因此關門歇 業;但相對的,外地商人也拜交通所賜而 能輕易地到東原社區做生意。每週一晚上 和週五早上,看似偏僻的東原社區居然會 有夜市和早市。來自鹽水、學甲、嘉義等 地的商人,帶著成衣、五金雜貨、鞋子、 乾貨等來到東原國小前的道路上擺攤,滿 足了老街店家消逝後的需求空缺。對於圓 鄉人來說,每週一的夜市是一窺在地生活 和打牙祭的好機會,這是一週當中難得會 看到這麼多居民出來活動的時刻。有一攤 賣海鮮的小販特別吸引人的目光,因為他 使用類似拍賣的手法叫賣,每次總是吸引 大批人潮聚集。街尾的打鐵舖因為不再需 要訂製農具而消失,東原戲院則是在電視 普及後遭到拆除。但是,小吃店、冰店、 蔬菜店、豬肉攤和理髮店則因為居民的強 烈需求而保存下來,傳承五代的雜貨店依 舊在為社區提供服務,甚至還出現了新興 產業—補習班,再次印證了東原老街與週 邊聚落居民的強烈連結。


壹、初識東原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25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東 原 社 區 生 活 感 仍舊具有集散地功能的東原老街,在早上時會 聚集著來自周邊地區的居民,充滿著生命力,讓初 入東原社區的圓鄉人相當驚奇,也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老街的小吃店基本上只開上午和中午,過了 下午一點之後就關門了?後來我們發現,原來這與 當地居民的生活作息有著極為緊密的關係。前面有 提到東原社區以及周邊社區主要以農業為主要產 業,常常是清晨五、六點即去田間工作,直到早上 十、十一點天氣太過炎熱時收工。吃完午餐和午休 後,約於下午兩點回到田間工作,至晚上六、七點 收工返家。為了要與炎熱的天氣和午後雷陣雨爭取 更多的時間,許多農民早上會選擇到東原老街吃早 餐,中午則是訂便當或是在老街解決,晚上就返家 自行煮晚餐。也因此讓老街的飲食店在早上開業最 多,其次是中午,到了傍晚老街即變得相當冷清。 這種生活型態,也反映在地方的庶民飲食上。

26


壹、初識東原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豆菜麵,在老街上就有三間小吃店提 供這種廣泛流傳於溪北區(泛指臺南市曾文 溪與八掌溪的中間地帶)的麵食。走進店 裡,就能看到竹篩上堆成小山般、以水川 燙後放涼、拌勻的細麵條和豆芽菜。老闆 熟練地抓起一把豆菜麵放入碗中,淋上蒜 頭醬油。雖然相當簡單,但它易存放、能 提供大量熱量和飽足感。相當符合許多從 事粗重工作的農民之需求,因此這種樸實 的美味廣受居民的歡迎。老街上最為出名 的豆菜麵店家,正好位在工作站的對面, 在地人稱它為「東仔豆菜麵」。除了豆菜 麵之外還有提供碗粿、乾麵、炒飯和鱔魚 意麵等,更厲害的是老闆還是總鋪師。目 前是第三代和第四代掌廚,老闆主辦筵 席,老闆娘和小老闆負責小吃店。

這戶人家的烹飪功力是深不可測,圓 鄉人和另外兩個臺南築角團隊在駐村的兩 個月期間有著深刻的體會。早上常會聽到 老闆或老闆娘詢問中午有沒有人準備餐 食,若沒有他們就會煮出各式各樣美味的 料理提供給三個團隊。竹筍排骨湯、炒米 粉、炒米苔目、虱目魚粥、羹湯……,全部 隨當天的食材和心情來決定,信手拈來皆 是美味,不禁令人好奇為什麼老闆和老闆 娘能夠在忙翻天的狀況下仍能煮出足夠眾 人吃兩餐的可口料理。據老闆說,早年辦 桌相當興盛,他們跑遍了南部縣市,甚至 曾經有北上臺北的紀錄。在當地最為重要 的民俗慶典—東山迎佛祖時,有時一天要 辦一千多桌。從老闆的言談中,可以窺看 出以往這片淺山地域以往的繁榮。老闆一

27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家除了做生意和辦桌之外,家中還有在務農,也有在種植荔枝、龍眼。在圓鄉人於社 區觀察的過程中,這種半農半商的生活型態其實是街上居民的常態,不禁對在地居民 的拚勁肅然起敬。 東原老街另外一個特色,就是街上聚集了許多家庭式理髮廳,總共有七間。會有如 此多理髮店的原因,根據圓鄉人的觀察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早年臺灣的經濟仍 很貧苦,一般農村家庭對男性的期待是接受教育或是務農,「習得一技之長」則是許 多居民對於女兒的期待,而理髮業因為其市場需求量大而被青睞,習得技藝的東原女 兒多半回來開業,而形成在地理髮廳眾多的景象;第二個原因是理髮廳與在地生活的 連結非常緊密,許多中老一輩的婦女非常喜歡到理髮廳洗頭,為自己裝扮一下,愛美 可是不分年齡的呢。此外,理髮廳也成為在地居民的重要資訊交換站,許多阿姨阿嬤 常在此交換誰家有婚喪喜慶、哪戶的兒孫輩發展得如何、龍眼生長狀況等各式各樣的 八卦。在滿頭泡沫和沖水聲中,展現的是社區居民如何用自有的方式處理鄰里資訊傳 遞的問題。 走過東原社區繁華年代的東原社區,許多居民所受的教育程度和資產是從看似破敗 的社區外觀上所難以想像的。在圓鄉人社區觀察的過程中,「我的小孩牛津大學畢 業,正在歐洲工作。」「當初為了供家中小孩上學,每月支出二十幾萬。」這類的自 述,在受訪居民口中似乎就跟談論天氣一樣自然。團隊也發現許多出外打拼的東原遊 子頗有成就,從事教師、醫師、藥師、教授、企業家等具較高社經水平的職業,擁有 大筆土地和數間透天厝,在東原社區可說是稀鬆平常。以「沒落貴族」來形容社區居 民,可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28


壹、初識東原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29


30

擾 動


31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一、東原桂圓茶

在經過社區觀察以及與居民的廣泛互動之後,我們開展了第一項預定計 畫—東原桂圓茶。這項計畫的靈感,來自於已在美國底特律推行數年的公民運 動「Detroit SOUP」,它是一個結合共食、議題討論、群眾募資的社區平 臺,創辦人希望透過社區既有的人力、物力,自力解決社區所遇到的問題。這 種「積極的公民參與,社區自力解決問題」的模式,相當吸引著團隊眾人。因 此,我們決定試辦幾場類似的活動,以在地最為重要的農產品—龍眼作為活動 包裝,設計了一連三場的「東原桂圓茶」活動。圓鄉人希望藉由這樣的微型社 會實驗, 了解社區對此類活動的反應,並看看社區居民從中的變化。我們了 解到,要讓原本被動的社區居民主動參與或組織類似的活動,無疑是天方夜 譚;因此,我們決定透過一些軟性、有趣的活動開始,傳遞團隊所想要傳達的 理念,並吸引社區居民參加。

32


貳、擾動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33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第 一 次 桂 圓 茶 7月21日的夜晚,我們舉辦了第一場東原桂圓茶活動。這 是我們第一場對外活動,圓鄉人們對此相當的慎重。團隊利 用老街上的貓為底圖,製作了一系列宣傳單,張貼於社區各 地的牆面或電線杆上。在活動的前一天,圓鄉人們拿著傳單 和大聲公,挨家挨戶宣傳隔天的活動,受到不少社區居民的 鼓勵。 活動當天,我們還特地向社區媽媽學習洗愛玉的方法,並 在工作站的門口加工。但因為初次嘗試未抓到要領,而使得 愛玉一直無法結凍,對面小吃店的老闆娘和在地青年蔡侑橋 還跑來一同幫忙找尋原因,這時我們才知道原來洗愛玉需要 用含有礦物質的水,而且不能搓洗太久,這樣愛玉才有可能 結凍。因為愛玉製作失敗,我們急忙去一旁的蔬菜攤購買仙 草塊。老闆娘聽到我們是活動所需,二話不說直接贈送兩大 塊仙草給圓鄉人,讓眾人備感窩心。 夜色漸濃,圓鄉人們在聚落的信仰中心福興宮的廟埕架好 了用四大塊白布縫合而成的投影幕,擺好桌子、椅子和甜 品。一切準備就緒後,我們使用福興宮中的放送頭向整個聚 落播送活動開始的消息,並再次沿街宣傳。但直到活動預定 開始的七點時,仍沒有幾位居民到場。直到七點半,居民才 開始逐漸聚集,約有二十餘位居民抵達後,活動正式展開。

34


貳、擾動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35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第 一 次 桂 圓 茶

36


貳、擾動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第一部分是三個暑期駐村團隊的自我介紹,正修科大傑特門團 隊、南應大一同遠築團隊用投影片介紹自己基地的空間設計,讓居民 們更清楚在這裡敲敲打打的大學生們是要做些甚麼。我們圓鄉人團 隊,則是重新解釋了團隊參加洄游農村競賽的目標,同時宣布要在八 月下旬舉辦龍眼季一事。 第二部分,我們為了讓在地居民更了解社區參與的內涵,特地與 居民共同玩了場「生態系遊戲」。首先將所有的參與者圍成一圈,每 人都會拿到一個角色牌,像是樹木、雨水、青蛙、蜻蜓、石頭等,象 徵生態系中的各種角色。接著,從任何一位參與者開始,用棉線把有 相關的事物牽連起來。像是青蛙會吃蜻蜓,就可以用棉線把兩者牽起 來。最終所有人會織成一張網,這張網象徵著生態系,同時也象徵著 社區的人際網絡。這時將重物放置到這張網上,會發現它的承重力很 高。但是若參與者一個個將手放開,承重力將會急速下降。我們透過 這個遊戲,告訴每位參與者:任何人的參與對於社區都是很重要的, 若有更多人的參與,這張人際網絡會更加強壯,足以抵抗外界變化對 社區的衝擊。唯有更為積極的公民參與,強化社區「韌性」,東原社 區的復甦才會有希望。

37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第 二 次 桂 圓 茶

7月23日我們舉辦了第二次桂圓茶, 之所以天數這麼近是我們將它與第一次桂 圓茶設定為系列活動,主要是希望在前次 的基礎之上,更加強化社區居民的公共參 與和問題意識。此次活動的規模較大,除 了先前的街頭宣傳和放送頭廣播之外,我 們還特定請社區發展協會幫忙找人出來參 與。雖然最終來的人數不如預期,不過也 有三十幾人。這次桂圓茶的活動是「社區 實境遊戲」,在先前的社區觀察之中,我 們已經蒐集了一些社區的故事和資料,從 中我們選出聚落的十五個有意思的地點, 38

像是中藥鋪、老旅社、小巷弄等,以棉線掛 上塑膠瓦楞板,上面貼有圓鄉人所設計的發 想提示。接著,我們將參與者分為成人組和 兒童組,由圓鄉人分頭帶領至這些地點,經 過現場討論後,將對這些空間的想像記錄在 便利貼上,貼到塑膠瓦楞板。雖然這裡本身 就是居民們的生活場域,但是透過這樣的方 式來觀看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對大家而言也 是個新奇的體驗。兒童組活力十足,寫完一 個點後就急著衝到下一個點,讓負責帶領的 舒婷跑得氣喘吁吁。由岡祐帶領的成人組, 則是慢悠悠的審視每個點,還沿路拉了更多


貳、擾動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居民進來參加,使得隊伍越來越龐大。在一個小時的走踏中,許多居民講述了他們對與空間 的記憶,像是以前打鐵舖主要是打造農具、戲院曾放過電影和演歌仔戲等;在這些記憶之 上,鄉親們在激烈的討論之中,逐漸的產生現在對於這些空間的想像。 實境遊戲結束後,眾人回到福興宮廟埕前,享用圓鄉人委託媽媽教室準備的炒米粉和竹 筍排骨湯。吃飽喝足後,我們邀請剛剛的參與者輪流上臺,分享剛剛遊戲過程中的成果。小 朋友們因為害羞而不敢上臺,但有許多相當瘋狂的點子,像是在舊雜貨店開7-11、將舊中 藥鋪改成百貨公司等。雖然看似怪誕不經,但從中我們也透過小朋友的眼睛,看到他們對於 空間問題的認知。相對於小孩組較多觸及「問題意識」的表層部分,成人組提了比較多「問 題解方」。像是要如何防止汙水倒流至小巷弄中,或者是在騎樓下增設街道家具等。第二次 桂圓茶就在分享的笑聲中落幕了,這次活動蒐集到了不少資料,但是社區居民是否真的因此 更加認識自己社區的問題,並形成一定的問題意識,依照現場的反應恐怕還是有落差的。 39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40


貳、擾動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41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第 三 次 桂 圓 茶

42


貳、擾動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8月4日,我們舉辦了第三次東原桂圓茶。這次桂圓茶是 希望讓社區居民可以參與前述龍眼祭的籌備,當時的想像是在 地居民最知道自己的需求,因此讓居民自行主責活動的發想規 劃,讓居民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並玩得開心,這樣的經驗將有 助於社區自主運作籌畫相關活動。因此,本次活動是採取先簡 單的投影簡報,接著分組圓桌討論,以KJ法和海報紙來蒐集歸 納眾人的想法,期待能夠找到共識,讓參與者一同參與活動籌 備。 但是,事情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因為這次活動宣傳期 較晚,導致參與人數不多;再加上龍眼祭的企劃不夠明確、社 區居民對此類討論感到陌生等因素,雖然有幾位居民幫我們大 聲疾呼,最終仍無法形成籌備活動的小組,活動以沒達到預想 目標告終。值得一提的是兒童組,畫了一張迷宮並標註了許多 對社區的想法,成為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穫。

43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二、陷入低潮 從駐村開始到八月初,圓鄉人進行了許多不同的嘗試,試圖去理解社區需 求,並梳理出真正適合東原社區的問題解決方案,當中遭遇了許多挫折。但直到 第三次東原桂圓茶的挫敗後,許多內外部累積的問題與矛盾一次性的爆發,整個 團隊陷入低潮。其中包括以下幾項問題:

龍 眼 窯 土 地 問 題

44

在企劃書中,「建造龍眼窯」是其中一項重點。原先圓鄉人 希望透過龍眼窯的興建,仔細盤點東原社區既有的龍眼窯造窯匠 師,並在他們的協助之下,號召社區居民建造新的龍眼窯。藉此 讓更多社區居民了解這項傳統技藝,同時也產生文化認同與社區 意識。但是,我們在尋找龍眼窯的建地時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先 是最初預想使用的基地,因為位與國有財產局的公有土地上,再 加上離東原社區核心地帶有段距離,在長期的使用規畫上很有可 能會閒置,社區發展協會因此一直持反對態度,最後只好放棄這 塊基地。 之後我們尋找到了位於聯合里辦公室後方的空地,以及舊農會 倉庫後方的山坡地。但前者被市政府拒絕提供;後者因為社區希 望提明年度的臺南築角,因此也不願意提供給我們使用。由於我 們希望這座龍眼窯是提供給社區的體驗活動和導覽行程等公共性 使用,因此希望能蓋在公有土地上。雖然沒有規定不能蓋在私人 土地,但考量到我們是初入社區,在還沒釐清社區錯縱複雜的人 際關係之前,貿然在私人土地上蓋窯可能會有圖利之嫌。經過多 方考量之後,團隊最終忍痛無限期推遲造窯計畫。


貳、擾動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找 不 到社 區 需 求

在社區觀察和東原桂圓茶的期間,我們一直試圖找出東原社區 有甚麼問題,是我們暑期駐村有辦法幫上忙的。但在社區觀察和 東原桂圓茶之後,我們意外發現似乎沒有一個是團隊能在兩個月 內解決的,或當地居民並不認為它是個問題。舉例來說: 東原社區最為重要的農作物—龍眼,受到年初寒流的影 響,開花率和結果率都甚差,導致今年龍眼延後至八月 中以後才能採收,第一批土窯烘焙的龍眼乾更要等到八 月底才能見到,到時我們也已經結束駐村了。 東原社區和其它的農村社區一樣,都面臨到嚴重的人口 高齡化。因此我們曾經設想製作餐車,購買在的小農生 產的食材,並到獨居老人的家庭煮飯共食的方式,陪伴 老人家並提供所需。但後來我們從執行長的口中得知, 雖然前大埔聚落中有7、8位的獨居老人,不過這些長者 多由外籍看護負責照顧,看似沒有長期照護的需求。 初入東原社區,我們就了解民眾的公共參與率在東原是 偏低的。但經過了三次的東原桂圓茶活動,我們發現要 培力社區居民的公共參與真是困難至極的事情。這與社 區居民的生活作息有極大的關係。東原社區的大多數居 民是以務農為生,為了爭取更多可工作時間,通常五、 六點就起床前往果園,收工回家時已是晚上五、六點。 經過一整天的曝曬和勞動,只想待在家裡看電視、休 息,不願意走出戶外。而在老街上的店家,通常約四、 五點就起床準備了,晚上通常也是他們的休息時間。這 樣的生活型態,要把人拉出來參與活動非常的不容易。

人 力 短 缺與 溝 通 問 題

人力不足一直是我們團隊這兩個月以來,最為頭痛的問題。不 知道為什麼,駐村期間幾乎所有的成員都有生病的紀錄,短則兩 三天,長則數個星期;再加上許多組員有預定行程或是課業要 忙,造成駐村人力常處於短缺的狀況。此外,我們成員的個體性 很強,都有自己想在社區實踐的事情,團隊也會互相尊重對方的 看法。但也因為如此,當多方的想法與意見有所不同時,就需要 花更多的時間去磨合。面臨到緊迫的時間表和進度壓力,長此以 往常會感到沮喪。這項問題,在我們駐村過程中不斷的出現,只 能透過更多的溝通解決。 諸如此類狀況,駐村前一個月中不停地出現。我們預想了很 多問題與解決方法,但一次次在團隊內部或社區驗證中被推翻。 找不到確切能夠解決的目標,對於團隊士氣是相當大的打擊。

45


46

重 整 再 出 發


47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一、桂圓精神雛形

48


叁、重整再出發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經過三次『東原桂圓茶』社區事務討論平台此一活動的舉辦, 我們試圖將居民拉出來參與討論社區公共事務,以及對於社區環境 有更多想像。實際上活動成果在民眾參與上確實有達到我們一部分 目標,仔細審視後我們發現,社區居民對我們提出了許多願景,但 依據我們的時間與人力卻不一定有辦法做到;我們也依據先期田調 提出相當理想的駐村企畫書,實際執行上卻常面臨社區狀況的限制 而做更動。更糟糕的或許是,我們一直擔心做這些事情是否會被居 民接受?以及社區的需求究竟是什麼?類似這樣的問題一直纏繞在 我們心中,使得我們躊躇不前。 緊接著,七月即將結束,駐村也將滿一個月。 或許是有點著急而慌張了,我們當時甚至覺得,在地居民過於 被動而消極的面對自己的居住環境之變化,而如果我們一直待在社 區,或許會被這樣安於現狀的氛圍所吞噬。當時的我們選擇暫時離 開,或許是給自己一個審視過去一個月成果的機會,或者是試著以 第三外來者的角度來看東原社區與駐村團隊。不過並不是放假去, 因為我們在企畫書內還提了一個「龍眼祭」的計畫,這個預訂結合 洄游農村競賽訪視日的活動,而時間已經快追上駐在老街的我們 了。 「來到前大埔,冇一日也有一晡」,這句話是我們七月時進行 田調,以「一句話形容東原社區」來問訪談的居民,而一位賣豬肉 的阿伯跟我們說了這麼一段話。簡單而言,在過去老街的繁盛時 代,大家都來到如今當地人仍慣稱前大埔的老街,不論是日常生活 消費、休閒娛樂、批發買賣,由於繁榮的生活機能,使人來到這裡 不自覺的會想停留久一點。當然如今老街已經不如以往的繁榮,聽 到這種話我們有點難以想像,但又覺得很有趣…或者說隱約告訴我們 可以做什麼。 好像可以來做些不一樣的事,不論社區是否會接受,或許我們 能先以一些實驗性質的活動來試探社區的潛力,那麼要做什麼呢?

49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二、前導實驗 短暫休假後,我們再次回到東原社區。此時大家有了新的共識,決定放手一 搏,想到什麼就去做!於是我們開始操作小實驗,希望由我們的方式來演繹東原在 地的生活感,並擾動在地社區的潛在能量。

早 操 與 早 市

打 掃

我們工作室就位在東原老街的早市,每天伴著市場的 喧騰拉開一天工作的序幕,居民們忙著採買與買賣,那我 們可以怎麼參與這樣的生活情境呢? 「啊,不如跳早操吧!」用活力滿點的早操來開工並向 老街說早安(也可以督促我們不要賴床)。初登場,我們 選了「金罵無ㄤ」來呼應市場的情境,這樣的擾動讓經過 的大家慢下步調,用好奇的眼光看我們到底在做甚麼。漸 漸的,我們與老街的步調開始有一些默契:約莫在八點, 早市喘口氣的時候,會有一群大學生出現,用笨拙的手腳 跳著舞,而居民們會在豬肉攤旁板凳上笑看我們、聊著小 時候他們也跳過然後如何又如何。雖然最後還是沒能讓居 民一起跳(畢竟他們都太早起了),但我們跳早操的行動 作為一種彩衣娛親的過程,已經成為一種快閃性質的老街 風景。

50

駐村過程中,我們固 駐村過程中,我們 仰中心-福興宮,當居民 仰中心-福興宮,當居 晚上要辦活動阿,所以要 晚上要辦活動阿,所以 將積藏已久的垃圾清理出 將積藏已久的垃圾清理 是從哪裡生出來的,我們 是從哪裡生出來的,我 就順手整理出來」。透過 就順手整理出來」。透 地居民乾淨的環境,更想 地居民乾淨的環境,更 都願意為環境盡一份心, 都願意為環境盡一份心 意承接這樣的意志?除了 意承接這樣的意志?除 小巷、信仰的集會空間、 小巷、信仰的集會空間 都可以將範圍擴及一點點 都可以將範圍擴及一 間,共有的老街。 間,共有的老街。


固定在桂圓茶場佈時整理居民的信 在桂圓茶場佈時整理居民的信 民提出疑問時我們便會回答「因為 出疑問時我們便會回答「因為 要打掃乾淨」;而勘查後巷的時候 掃乾淨」;而勘查後巷的時候 出來,居民表示那些垃圾都不知道 ,居民表示那些垃圾都不知道 們便笑笑地說「沒關係呀,看到了 笑笑地說「沒關係呀,看到了 過這些小行動,不僅是我們回饋在 些小行動,不僅是我們回饋在 想讓他們理解:我們這樣的外地人 他們理解:我們這樣的外地人 ,那我們離開之後,居民們是否願 我們離開之後,居民們是否願 了自家環境維持之外,每日必經的 家環境維持之外,每日必經的 、甚至是早市結束後的清掃等等, 至是早市結束後的清掃等等, 點,因為這是大家共有的生活空 因為這是大家共有的生活空

叁、重整再出發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跳 格 子

在過去東原老街的繁盛期,小孩的人數也相當多,加 上那是車輛稀少的年代,街道直接成為小孩的遊樂場。而 今,小孩人數銳減許多,但仍需要戶外的遊樂空間。這個 空間不僅是指房子、大埕,街道也是選項之一。可是今非 昔比,老街換上柏油鋪面,原用步行的行人也以機車或汽 車代步,在安全性的考量之下街道不再作為遊樂場之用。 但圓鄉人認為,街道的使用與規劃應該有更多想像。於 是,我們用一盒粉筆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在即將刨除的 老街路面上畫下跳格子,眾人就在下午休市的老街玩了起 來。當我們畫完第一個卻不會玩的時候,路過的鄰居來跟 我們分享他們童年的經驗,「我們小時候就是玩這個啦! 以前這邊小孩很多,下課之後就在街上玩」,小孩因好奇 開始聚集,不分老幼我們開始了在街道上的遊戲。這樣的 行動,意外的暫時取回街道的使用權,讓居民重新審視街 道與生活的關聯性。

51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三、定調桂圓精神

回過頭來看「龍眼祭」這個預定計畫,在活動設定上,最初 是以龍眼作為活動核心概念來發展相關活動,並希望能藉此做為 前期社區擾動上重要的一環,讓在地居民能對自己的家鄉產生更 多的認同。但如同前面所述:今年龍眼因氣候影響而減產又晚 熟,如果希望居民參與勢必得避開龍眼採收的農忙期,但這時又 可能面臨「舉辦龍眼相關活動卻沒有龍眼」的窘境。但很快的藉 由上述這些前導實驗的推動,我們發現了一些可操作的概念,亦 即所謂的「生活」。 生活,是一件常被我們忽略的、很重要的小事情。 如果要說我們駐村最主要在做的事情,大概就是「好好生 活」這件事了吧。從最初被早市備貨的聲浪吵醒,到我們跳早操 來試圖吸引早市民眾的目光;從我們思考如何改善當地環境品 質,到我們直接拿起掃把畚斗與刷子;從我們怨嘆不幸被車子輾 斃的小貓,到我們在老街上透過跳格子的遊戲,來試圖奪回道路 的主控權。最初我們透過駐村生活發現了一些在地問題,這些雖 然在當地人眼中可能不見得很迫切,但我們認為改善將會更好。 這裡是東原老街,一條屬於在地居民的生活街道

52


叁、重整再出發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從群眾生活中萌芽了在地文化,從而建立在地價值與認同。 因此,在經歷一連串實驗性質的前導行動,我們決定以一場屬於 在地居民的活動,回應並彰顯我們在東原生活的這些時光。至於 龍眼,或者別稱為桂圓,則作為一種在地生活哲學的表徵,「桂 圓」與「圓滿」的概念連結正是一種以圓滿的生活為目標所付出 的努力。既使今年龍眼受到天候影響而減產,我們依舊不氣餒, 為的是一種土地之恩的圓滿;透過摘龍眼、烘焙龍眼的農務將異 鄉遊子找回來幫忙,為的是一種親情的圓滿……。 換言之,從桂圓的在地文化中,我們擷取出一份在地精神。 我們希望透過桂圓精神的號召,讓更多在地人願意參與公眾事務 的討論,為家鄉一起出份力。等到有一天我們得以「圓滿地回 鄉」,將意識到唯有回鄉才能真正的圓滿。 「桂圓精神:一種追求圓滿而努力不懈的生活態度」有了這 樣的核心概念,以在地的桂圓精神為號召,在地居民的生活題材 為主幹,進而發想出「圓鄉生活節」這個活動,讓社區居民有機 會重新發現生活在東原的美好。「圓滿,才能回鄉;回鄉,所以 圓滿」在這樣的口號之下,團隊重新取回了計劃方向與熱情,開 始全心投入圓鄉生活節的籌備。

53


54


圓 鄉 生 活 節

55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一、前期籌備 為了回應我們將東原老街指認為 「在地居民的生活街道」此一場所精 神,「圓鄉生活節」三天的活動預計都 將在老街上舉辦。從早市攤販、雜貨店 等空間,串連在地居民的日常採買、散 步聊天等活動,由我們經由實驗性質的 活動設計來呈現我們對在地生活的觀察 體驗,並試圖引發在地居民的共鳴。 隨後我們也發現,如果要在東原老 街談生活,光著眼於這一條老街是不夠 的。回應前面我們對於東原老街聚落紋 理的描述,正是因為後巷的曲折起伏穿 梭於緊密的屋舍間,建構出獨特的山村 聚落意象。平時後巷居民也多利用這些 巷弄走到老街上,「生活」藉著巷弄從 老街擴散到周邊,因此這裡也是我們希 望著手的部分。 實際規劃上,「圓鄉生活節」的活 動包括前期籌備與當期活動這兩部份工 作。當期工作包含第一天的開幕式,第 二天的兒童社區探險隊、踩街嘉年華與 營火晚會,第三天的社區導覽、封街料 理派對與閉幕式。為了這些當期活動的 推動,我們也需要針對在地環境作改 善,以回應先前我們藉著前導實驗所獲 得的經驗與問題。於是我們進行街道家 具製作、後巷彩繪與街道綠美化的前期 籌備工作。

56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57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街 道 家 具 製 作

在先前的社區觀察中,圓鄉人發現夜間的東原社區很少人會在外面活動,大 多數都躲在家中看電視,要怎麼把人們拉離電視,讓居民可以在戶外與人互動、 感受生活的美好,成了團隊努力的方向。在第三次的東原桂圓茶中,有許多居民 提出可以在廟埕或是騎樓放置椅子,讓老人家可以群聚聊天。這樣的提議,與我 們先前的想法不謀而合,因此開始了製作街道家具的計畫。 最初我們的構想,是在老街上擺置團隊成員自行設計的展板椅和長椅,在後 巷中擺放小椅子、小桌子和書架。考量到時間與人力成本,我們最終只製作兩張 展板椅和十張小椅子。原先CoLab:D工作站即有一批從棧板上拆下來的廢木 料,在南應大一同遠築的隊長林子舜的指導之下,我們學會如何使用圓鋸桌、斬 斷機、電鑽、釘槍等電動工具,將這些廢木料磨去醜陋的外皮、切成規格一致的 木條與板材後,再以釘槍與螺絲組裝成一件件的手作家具。小椅子主要放在後 巷,讓社區居民可以在閒暇時使用,同時增添後巷的趣味性;展板椅則是放置於 老街上,作為活動期間的宣傳牌與封街時的路障。 有趣的是,當我們在製作這些街道家具時,也有鄰居將他洗衣服時在坐的小 矮凳拿給我們修理。木工還算是初學的我們,雖然技術不精熟,但還是憑著讓阿 嬤好用且不會受傷的心來完成這初次的小家具修理任務。而當我們將十張小椅子 做好後,路過的居民來試坐後或許是很喜歡,居然還問我們這一張賣多少錢。社 區的小朋友們則是吵著要幫小椅子上色,在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之下,原本樸素 的手作家具變得色彩斑斕。這些在製作過程與居民的意外互動,也是我們意想不 到的收穫。

58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59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後 巷 彩 繪

60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如前所述,東原老街一帶除了街上透露深厚歲月痕跡的建築 立面與在地街道活動,緊密扣合的屋舍間所刻畫出的巷弄步行環 境,也使街道生活得以延伸擴張而發展出獨特的山村聚落紋理。 也就是說,如果來到東原老街只專注於街上的景色是很可惜的。 我們希望能將人從老街上某個常被忽略的缺口拉進去、穿越從某 戶人家的側門、走到另一個廟埕或廣場,進而感受在地生活路徑 上的空間敘事。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首先我們必須先將後巷環境整理好。我 們初步選定老街上工作室後方、可以串聯到其中一個台南築角計 畫之基地「臨東院」社區公園的巷弄系統。首先打掃清除雜物 後,與鄰居談妥可以操作的範圍進行彩繪。在團隊和志工的創意 發想與巧手之下,在地特色之龍眼、前大埔糖廠、老街立面以及 隨處可見的貓,透過油漆和壓克力顏料在牆面上活靈活現了起 來。此外,我們也以彩色小磁磚進行拼貼,並用噴漆在地面上印 製腳印。腳印指向老街方向,暗示後巷居民前往老街的路徑,具 體化聚落的生活感。

61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街 道 綠 美 化

後巷做了整理,作為視覺焦點與活動主場地的老街 也是我們的目標。我們買來30盆小植栽與花盆座,搭配 圓鄉人親手做的店名木牌,懸掛在老街上的店門口。會 有這樣的想法是來自於社區觀察時的發現,這些在地傳 統小吃的店面並沒有招牌,有些已經歇業而閒置的店面 屋舍更是任其荒廢。因此我們希望藉由盆栽店名牌的製 作與懸掛,一方面讓這些在地店家更容易被辨識,另外

62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也讓在地人能記得那些已經歇業的店面。 進而在將來有機會時,能夠將這些店面的 故事與在地脈絡記錄下來,成為社區文史 重要的一部分。 出於時間與人力限制,我們無法為每 一間老街上的店面製作盆栽店名牌,只能 挑選初步代表進行妝點。而在活動結束

後,在地一間經營了五六十年的冰店,在我們 去消費時跟我們說他們怎麼沒有。至於其對面 一間只在早上賣豆菜麵的小吃店,我們發現他 的盆栽店名牌被移動了,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 是我們錯掛到隔壁了。藉此行動而引發類似這 樣的互動與討論,或許也初步達到我們原先希 望能喚起在地意識的目標。

63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志 工 招 募

擬定好圓鄉生活節的方向與活動內容後,圓鄉人發現這將 是個浩大的工程,單憑團隊成員的人力是無法達成如此多的事 情的。因此,我們決定對外招募志工,幫助我們將活動籌備的 更加完善。最終我們招募到了六名志工,他們對於圓鄉生活節 有著無與倫比的貢獻,熱心參與的精神更是讓圓鄉人甚為感 動。 來自於逢甲建築系的曉恬,用她的自身專業和天馬行空的 想像力,完成了後巷彩繪的草圖,並以油漆和壓克力顏料完成 一面牆的彩繪。成大會計系的怡華和巧媛,則是用細膩的筆觸 和無比的耐性,完成了另外一道牆面的繪製。東吳政治系的暄 皓,在經過短暫的觀摩後,旋即加入製作街道家具的行列,純 熟的釘槍使用讓街道家具的製作進度加快不少。成大會計系的 柏維,曾經參與過三月中的工作坊,雖然還在補習準備會計師 考試,仍義氣相挺上山幫忙。除了擔任活動時的機動人力,他 還參與了圓鄉人在活動籌備的討論並提出諸多建議,比較起來 他更像是團隊夥伴。在臺中設計公司工作的子芸,協助了圓鄉 生活節的活動攝影紀錄,與團隊的互動相當融洽。有了志工們 的幫助,圓鄉人才有足夠的動能辦好圓鄉生活節,在此由衷的 感謝他們。

64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65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66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老 街 小 學 堂

駐村期間正值暑假,我們因為桂圓茶的活動而與在地的小孩 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小孩子們開始會跑來工作室找我們玩,讓 團隊開始思考可以設計何種活動提供給他們遊玩。 我們想到畫圖與音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於是我們提供 幾支畫筆與紙張,讓來訪的孩子試著畫下任何想畫的東西,他們 卻對於空白的畫紙感到緊張並要求我們提供具體的圖像給他們做 描繪。我們發現可能是過往的學習經驗讓他們不敢放膽創作,所 以我們一步一步的引導他們在具象的圖像上加上小小額外的裝 飾,然後漸漸擴大自由創作的部分,到最後孩子們已經可以自己 構圖畫出屬於自己的創作,甚至提供畫作給我們作為活動的場地 布置。不僅如此,我們更進一步設計了嘉年華會的工作坊,讓孩 子們學習製作創意服裝來參加嘉年華,我們找到了在地常使用的 麻布袋作為服裝基底,還有回收再利用的紙箱等可得的素材進行 創作,讓孩子們根據自身角色進行設計。此階段的孩子們已經可 以跳脫具體的框架進行創意創作,這些服裝都是他們獨一無二的 可愛想像! 更進一步,我們邀請孩子一起走出工作室探索巷弄。「我可 是在東原生活了十幾年呢!」一個女孩人小鬼大的說著,跟著孩 子的視角走一次,他們分享著這個植物的種子可以跳很遠,那邊 住著認識的誰。小孩在巷弄間穿梭,在我們的眼中實是一個很有 趣的畫面,後來也激盪我們設計出圓鄉生活節的親子社區探險活 動。 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遇到孩子的父母反應不知道小孩來工 作室的窘境,才認知到因在地工作機會很少,家長皆須外出工 作,暑假期間更面臨擔心小孩在家安危的問題,所以團隊處理與 家長互動更加強這部分,在活動開始前會親自到家中說明內容與 時段,讓家長評估參與意願。 從畫圖啟發、巷弄探索等活動,我們發現小孩子是社區珍貴 的寶藏,不僅是他們對社區的想像可能是未來社區發展很重要的 方向,更希望透過我們設計的活動更加深他們對於自身社區的認 同意識,認同東原這個故鄉。

67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導 覽 地 圖 製 作 地圖是探索一個地方的工具,而地圖的製作則是再次探索當地 的過程。如今導覽地圖做為表現在地特色的呈現,搭配景點的介 紹,讓外人很快地掌握當地狀況,也是個讓在地人得以重新檢視自 己家鄉樣貌的機會。因此,配合「圓鄉生活節」的舉辦,我們決定 製作東原社區的在地導覽地圖。 導覽地圖在去年社區自己已經有做過,但在視覺呈現上,我們覺 得還能再改進。而其涵括整個東原里的範圍,與我們此次駐村或活 動舉辦主要聚焦在老街上,兩者的視野不同,在導覽點的選擇上也 不相同。當然,兩個在老街上的築角基地改造空間也需要納入導覽 點。於是我們選擇與社區合作,由社區提供先期既有的導覽景點介 紹,並且共同討論過事宜的導覽點後,由我們團隊成員劉念欣與葉 舒婷進行排版美編。具有設計背景的兩人,運用專業製作出專屬於 東原老街的導覽地圖。 在地圖的呈現上,我們聚焦在老街一帶:東西南三側以鎮守 「大埔街仔」三方邊境的村廟為界,北至東原國小一帶。正北朝上 的呈現上,以東原老街的帶狀逐漸往外擴散所發展出的聚落紋理, 透過建築屋舍的分布和街道巷弄的連接表露無遺。導覽點除了老街 在地傳統小吃店,諸如豆菜麵、肉圓米糕,還介紹了在地雜貨店、 冰店、理容(髮)店,以及曾經存在過的店舖,諸如中藥鋪、布 行、舊旅社。還有在地公共服務據點,例如郵局、農會、派出所, 和兩處築角計畫基地改造後的社區公共空間:正修「凝望東原」和 南應大「臨東院」。並透過適當文字輔助說明,講解這些地點的歷 史與特色。 透過導覽地圖,我們想創造的並非一個吸引觀光客前來按圖索 驥的旅遊模式,而是一個吸引在地人走出戶外探訪已知環境的生活 模式。畢竟我們仍算是來到當地一個多月的外地人,對於東原的了 解一定比在地人少許多。或許這份地圖在當地人看來,仍有更多未 記載的故事等待發掘與流傳。而我們正希望藉著透過地圖再次探訪 當地的過程,讓當地人能說出更多有趣的在地故事。 68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69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70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二、當期活動 「圓鄉生活節」的舉辦,從8月19日至21日,活動場地除了營火晚會於學校 操場(後來因下雨而臨時改到活動中心舉辦),其他都在老街上與巷弄間展開。 這場屬於在地人的活動,以在地生活為基礎做活動內容的規劃,在三天的活動中 除了開幕與閉幕式,還包括親子社區探險、踩街遊行、社區導覽與封街料理派對 等活動。 雖然在活動宣傳時就有聽聞在地居民多因農忙而可能無法參與,甚至實際活 動的三天都下了雨,著實對於我們的活動有所影響。但回過頭來看這三天的活動 過程,其實居民都相當捧場,下雨和農忙等因素並沒有完全抹滅他們的熱情,讓 我們相當感動。以下按照舉辦時間排序,分別就各個活動項目的舉辦過程與心得 感想進行說明。

71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 ﹂

東 原 大 喜 事

開 幕 式

8月19日星期五,是我們活動第一 天,有晚上七點開始的開幕式。但麻煩的 是,社區在下午三點多開始刮大風、下大 雨,頗有颱風的架式,工作站還不停的漏 水,直接影響原定的開幕式場佈。直到五 點多風雨停歇,才能匆忙的進行活動場地 布置。開幕式定調為宣傳的場合,配合兩 處築角計畫所進行之空間改造案,我們一 同舉辦學生駐村團隊的設計分享與開幕啟 用,因此我們選擇正修基地「凝望東原」 作為主場地、南應大基地「臨東院」和福 興宮廟埕作為副場地。 作為主場地的築角正修基地「凝望東 原」,其前身為農會肥料倉庫,是一處預 計作為展演用途的社區公共空間,在此我 們邀請葉孟亮里長、社區發展協會鄭旭峰 執行長等社區幹部上台致詞。同時社區有 募集提供我們一些老照片,搭配我們自己 駐村一個多月以來的影像紀錄,也在此同 時進行分享。藉著開幕式的場合,我們也 同時宣傳接下來兩天的活動內容,邀請居 民一起來參與。 做為副場地的築角南應基地「臨東 院」和福興宮廟埕,分別規劃社區願景講 座和親子趣味遊戲的活動。在「凝望東 原」的部分告一段落後,我們將參與民眾 分別引導至這兩個地方繼續進行開幕式的 活動,而「凝望東原」則繼續作為社區影 像分享的場合,現場提供熱咖啡享用。這 樣的設計,主要是希望老年人、中壯年與 兒童可以分流到不同的場域,體驗不同的 空間體驗與活動內容。

72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73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位於福興宮廟埕的親子趣味遊戲,由團隊成員葉舒婷和林耘竹主持,藉由部 分成員之理工科背景,我們在此安排街頭物理趣味遊戲「魔戒魔繩」進行親子遊 戲。一手拿著鐵鍊、一手拿著鐵環圍住鐵鍊頂端,放手讓鐵環沿著下垂鐵鍊自由 落下後,鐵鍊卻將會自動打結套住鐵環。運用簡單物理原理而操作魔術般的手 法,相當吸引小孩子的目光,不論成功或失敗,驚呼聲此起彼落。有些小孩成功 之後會教爸媽如何操作,或者跟其他小孩一起研究如何再成功,甚至有個小孩既 使自始至終都沒有成功,卻沒有放棄再試一次。透過遊戲的玄機潛藏的趣味性, 帶出親子與同伴的緊密互動,現場熱絡歡笑而溫馨。 位於「臨東院」的社區願景講座原先預計由我們團隊的佘岡祐和陳鴻檳,分

74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別就各自所學專業隊社區發展提出想法,並邀請民眾一起來討論。而原為農會辦 事處舊址的「臨東院」改造作為一處社區公園,實際上當居民進來之後,相關使 用討論此起彼落,諸如是否適合烤肉、賞夜景,燈光是否充足或者正適當…等等 的問題與想法。不等我們起頭,居民自己已經開始熱烈討論,也是令我們相當意 外,卻也對居民的公眾事務討論的自發性被帶出而感到高興。 原先我們以為大雨會讓社區居民不願意出門,但令人意外的是開幕式湧入了 少說七十幾位居民,把「凝望東原」擠得水洩不通,讓我們相當驚訝。活動最終 順利結束,來玩的大小朋友都相當盡興,也帶給我們無比的信心去執行接下來的 活動。

75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 ﹂

東 原 探 險 隊

親 子 社 區 探 險 東原探險隊是為親子互動所設計的社區探索遊戲,改編 自定向越野競賽,活動內容是,讓參與者透過尋找學習單上 的任務圖片的所在地,而達到更認識社區環境的目的。任務 從小到土地公廟橫樑上的八仙過海彩繪、住戶們帳的春聯、 大到老街舊建築的陽台的幾何簍空設計、老房子的竹子結構 皆有。活動採分組競賽方式進行,各家親子需在時間的壓力 下同心協力完成任務。參與者的年齡層分布很廣從家長到高 中生到四五歲小朋友都有。主要活動範圍是菜市場周邊及延 伸的小巷弄住家。比賽同時設計穿插一些趣味活動,像是找 到其中一個任務點是養雞場,需要配合模仿公雞晨叫才算達 成任務和路人問好說吉祥話也算完成一項。 由於參賽者有callout 的被救援機會,可以跟在街上或菜 市場遇到的任何人尋求幫助,像是問魚販阿姨有沒有印象在 哪裡看過特定的窗花。一位阿婆被小朋友學習單上的一個任

76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務,也就是屋頂上的特色小煙囪問倒了,頻頻 喊到她在這裡住這麼久了,在這個每天活動的 範圍竟然有沒發現的東西。出乎意料的是,原 本規劃要兩小時小朋友才能完成,小朋友對社 區環境的熟悉比我們想像的還深,速度非常 快,在活動開始四十分鐘後陸續完成任務。 生活節之前舉辦桂圓茶的時候或是與居民閒 聊,可以聽到小朋友們嚮往東原變成熱鬧的地 方有電影院等;大人們對駐村團隊寄予厚望, 希望我們可以行銷東原讓東原繁榮起來,這活 動是一個拋磚引玉,不只讓親子對自己生活環 境有更深更細緻的認識和觀察,更希望他們了 解到自己社區是一份寶藏。正所謂「眾裡尋他 千百度」,其實真正的瑰寶就近在眼前。而這

個活動埋下了種子,待時機漸漸發芽。 親子探險隊這個活動,帶給居民的概念 是,生活周遭有很多小細節值得留意、建構 小朋友社區空間的概念、培養居民大朋友小 朋友對周遭環境有更敏銳的感知。同時促進 社區居民互動、討論。居民也會好奇小朋友 怎麼來回在街上跑來跑去,而上前關切我們 在幹嘛,一位臺北回來過暑假的國小老師, 就稱許這樣的活動設計。而活動結束後,大 朋友小朋友甚至在路上臨時被擋下來問問題 的阿伯阿婆回饋是,意識到原來平常走過會 忽略的東西在外人眼中是這麼特別,這就是 未來社區可以發展的特色之一。

77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 ﹂

東 原 嘉 年 華

78

農曆七月是傳統民間的鬼月,普遍對於這個月份有很多的忌諱, 東原社區民眾以百無禁忌一起同樂的心情讓孩子參與此次有意義的活 動,並跟隨紀錄孩子對於社區的付出與成果。一開始孩子從社區居民 提供的紙板、麻布袋發想各種主題角色的造型,大人也驚艷這些廢材 在孩子的創意與巧手下變成小丑、消防員、紅衣小女孩等造型服裝, 孩子也從這次活動得到了長輩對他們努力過程的讚美與成就感。

踩 街 遊 行

嘉年華不僅是大人所謂的孩子遊戲,它是藉由孩童去擾動社區產生互 動的活動,藉由孩子以童稚的聲音向街坊鄰居問好為即將來到的營火 晚會拉開序幕,那充滿朝氣的聲音說著「叔叔、阿姨好,晚上在東原 國小操場有營火晚會,要來看我們表演喔!」,這短短的一句話,在 社區長輩心中產生暖暖的化學效應。雖然下午的天氣相當悶熱,但在 動感的音樂聲中,小朋友和參與的大人們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79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 ﹂

東 原 夜 明 珠

營 火 晚 會

曾經,東原是淺山一帶最繁華熱鬧的中心,不只是貨物的集散 地,更聚集許多商家,也因此較周遭地區先有燈光照明。造就曾經夜 晚俯瞰淺山一帶一片黑暗中只有一點燈火那就是東原。燈火—象徵東 原曾經的興盛,因此我們希望藉由舉辦營火晚會,不只找回曾經含繁 榮一時的小鎮,最重要的是寄予重新點亮東原的願望,再現這沉寂的 村子過往的繁華。 營火晚會舉辦地點在老街附近的東原國小操場,我們帶進大學參 加營火活動的經驗來籌辦。居民們大部分都沒有參加過營火晚會,因 此認為是個很棒很奇特的體驗。我們從活動前兩小時開始場佈,架設 器材和營火木。不幸的是,表定時間開始後的十分鐘,天空殘忍的開 始下起雨,團隊只好導引已經到場的民眾到國小旁的社區活動中心, 同時緊急撤器材換場地,居民們也耐心的等待我們換場。活動接著開 始,開場住持人們介紹之所以在東原舉辦營火晚會的目的。接著東原 國小的五位小朋友們帶來唱歌跳舞表演,歌曲取自國小教過、小朋友 熟悉的「愛心樹」;舞蹈則是由圓鄉人負責編舞。在練舞的過程可以 訓練兒童的肢體協調和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臺上小朋友跳這練了三天 的舞蹈的很有成就感,臺下家長和居民們也與小朋友同樂, 第三個節目是圓鄉人團隊帶來的舞蹈表演,其實是將團隊的早操 搬來營火晚會的舞臺上。這次我們跳的舞曲是小S的「管他什麼音 樂」。舞蹈動作本身很逗趣,舞臺效果十足,歌曲則非常動感。舞蹈 表演一結束,燈光瞬間變暗,四周恢復寂靜,圓鄉人團隊圍起營火趴 跪著。接著拜火儀式開始,拜火者一邊拍打大腿一邊跟著搏擊的節奏 念祈禱詞,「火神啊火神,東原的阿伯都很勇健,騎鐵牛車都騎兩百 ……」結合當地方風俗民情的祈禱詞,讓居民們會心一笑。 營火舞的歌聲飄然揚起,居民們老人小朋友牽起手圍著營火轉圈 唱跳,將當天活動推向最高潮。表演後有小朋友和家長反應,雖然團 隊成員的臺語不太輪轉,他們不是聽的很明白;但是拜火儀式非常新 鮮有趣,同時可以感受到團隊的誠意與熱情。

80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81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表演活動告一段落,雨也正好停了,留下濕漉漉的地板。我們照原定計畫發 放許願牌與燈籠,伴隨著悠揚的輕音樂,大伙兒圍著點亮的營火,在黃澄澄的光 影下一筆一筆寫下對東原未來的期許和自己的願望。祈福牌是以日本寺廟繪馬的 形式,是團隊事前以廢木料自行裁切製作的。之後,我們邀請居民分享他們寫在 繪馬上的願望,大家共度了一段溫馨的時光。 分享完畢後,大家一手拿燈籠一手拿祈福牌,排著長長隊伍慢步朝福興宮走 去。安排提燈籠這個活動,是據老一輩的居民回憶,小時候和朋友們也在東原的 街上提燈籠漫步遊走,正好扣合今天的主題;也就是我們想帶給東原和居民的想 望,再現老街古早時候的風貌,重新點亮的老街。沿途大家說說笑笑,平時走習 慣的路,和大夥們提著燭火閃滅的燈籠漫步在其上的感覺就不同,別有一番風 情。 在籌備活動的時候,我們經過居民的提點,先詢徵得土地公的同意,讓土地 公和廟公都願意題提供廟埕旁圍著大榕樹的欄杆,供大家掛祈福牌。年輕人和阿 公阿婆幫小孩子掛繪馬在高處的欄杆上,畫面洋溢著溫馨。讀著別人寫的願望也 變成是一種樂趣,「原來有人想當NBA球星」,居民們除了找到共通的話題,更 了解自己的鄰居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的想法,無形中拉近彼此的距離。居民 親手綁上的繪馬,不只有土地公的祝福,更有榕樹昂然聳立在上方庇佑居民的願 望得以風雨無阻的實現。活動進入尾聲,大家沿原路走回活動中心,以在廣場上 揮舞燃燒中的仙女棒作結。 有趣的是,在活動宣傳期間,有居民提醒我們由於現在是農曆七月,村裡的 居民們還是比較相信這種風俗,不只居民晚上不喜歡出來走動,同時也會禁止小 朋友晚上還在外活動,因此要有預期與會人數可能不會太樂觀。但到活動開始之 時,我們發現比起民俗忌諱,下雨的干擾反而是阻礙居民參與的主要原因,原先 的擔憂也就不攻自破了。 整體活動皆是圍著燃燒火光這個主題延伸,從點亮營火、燈籠、仙女棒到掛 祈福牌,都傳達著同樣的信念:只要社區居民同心齊力,就可以再次點亮他們的 家鄉,讓東原發光發熱。

82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83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 ﹂

秘 境 踏 查

84

東 原 社 區 導 覽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在第三天下午,我們安排了一場走踏東原老街的社區導覽行程。配合水保局 洄游農村競賽的訪視日,我們原訂先在工作站進行約半小時的簡報,然後在開始 以步行方式進行導覽。當天下午三點,訪視委員、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等 人蒞臨工作站。當我們開始簡報沒多久,卻面臨了下大雨又停電的狀況。此時只 得以筆電全螢幕撥放簡報檔的方式繼續完成,並同時祈求雨能趕快停。 幸運的是,當我們簡報告一段落準備進行社區導覽時,雨真的停了。雖然這 時電力還是尚未恢復,但下過雨的東原老街又是另一種風貌。我們的行程從工作 站出發,經由後巷穿梭走到一如泉,接著再拉到逼近老街邊界的一處龍眼窯參 觀。參觀完後經由目前正在進行鋪面施工的老街東段,看過去的戲院遺址、舊旅 社、原打鐵舖、路口防撞的轉角柱,由東原冰店旁的路口斜坡上去,於碾米店旁 的小巷走進另一處後巷直至福興宮土地公廟,途中還經過一處正在使用龍眼乾燥 機處理龍眼乾的農戶。最後從廟埕接回老街,走訪兩處築角基地改造空間後回到 工作室。 在這場導覽中,我們透過工作室後面的建築物講解老街發展歷史,透過一如 泉這個天然湧泉講解東原老街依山而生的聚落特質,透過龍眼窯講解在地產業的 概況。其中路過一些正在處理龍眼乾的農戶,互動甚歡,最可貴的是有平常住臺 北的原鄉居民特別趕回來參與導覽行程。這裡是他們從小到大成長的生活環境, 或許他們比我們有更多可以講的經驗與故事,但或許他們也忽略了一些從來沒發 現的趣味。透過社區導覽的舉辦,我們也希望能讓更多居民對自己的居住環境有 更多不一樣的觀察、發現與體驗。 總歸而言,在社區導覽的過程中,我們以較緩慢的步行方式漫遊老街、穿梭 後巷,搭配我們自已對於社區的觀察與理解來進行景點導覽。諸如福興宮、臺南 築角兩個改造空間、古早味小吃店、閒置中的旅社與鄰近已拆除的戲院舊址 ……。透過這些景點的記憶串聯,建構出屬於東原自己獨特的在地故事。 至於為什麼去知道這些事情是需要的?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建立在地認同的初 階過程。透過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發展與文化,進而發現自己家鄉獨特的美,終 有一日當其他人問起關於自己家鄉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出家鄉的名 字,以及有什麼值得一看的地點。

85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 ﹂

圓 滿 大 東 原

封 街 美 食 派 對

在三天活動最後舉辦封街buffet(自助餐)的想法,來自臺灣 另一個重要在地文化—辦桌外燴。而習俗上地方造醮大拜拜的尾 聲,家家戶戶總會舉辦流水席邀請在他鄉的親友前來享用,意義上 也達到我們對於「圓滿」的訴求。因此在規劃上,我們實際封街並 邀請在地外燴總鋪師或居民準備菜肴,大家一起在老街上享用、抬 槓交流,企圖營造街道流水席熱鬧的氣氛與民眾彼此分享的喜悅。 而封街的概念則來自於前導實驗中,以跳格子等遊戲暫時奪回 道路主控權的討論。有人曾說,馬路是拿來給車走而不是給車停 的;我們認為,馬路不僅只能給車走,而可能是居民生活重要的場

86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所。因此我們將以封街來提供活動時適意步行空間,但更多於此的 則是希望能激起居民對於老街環境另一種想像。 由於活動前兩天都遇到下雨攪局,第三天在雨備上特別準備了 五個大棚子,分別用作封街料理派會和閉幕式之用。而感謝老天爺 賞臉給我們下午五點之後的好天氣,使我們得以將大紅圓桌直接擺 到路上。而透過在地居民的口耳相傳,實際出菜的菜色遠多於我們 原先調查的菜色,有菜有肉還有甜點的在地風味餐,擺上帶有台灣 辦桌文化符徵的大紅圓桌,一場屬於在地的圓滿料理派對,開動!

87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當天的封街路段為東原老街從前大埔23號之一至前大埔43號的範圍,透過我 們自製的展板椅,以及從派出所借來的三角錐,向各位受影響的用路人暫時說抱 歉。主要的辦桌範圍則自福興宮廟埕前至臺南築角南應大基地「臨東院」之間約 30公尺長的街道,擺滿了六張的圓桌與菜餚。預計相互連結的閉幕式場地位於土 地公廟廟埕西側不遠處的臺南築角正修基地「凝望東原」前,雖然我們在此放置 椅子,但大家多選擇直接站在街道上享用美食。或許一方面是比較好與人交談互 動,一方面也是比較好走動,更重要的或許是比較容易搶到菜。晚上六點多開動 的六桌菜餚,由於民眾參與踴躍,不到半小時就幾乎一掃而空。 然而,在地居民的高素質與自主特質也在此表露無遺:大家井然有序的取菜 享用、盤子快空了就幫忙打包整理,當各自居民拿走自己提供的菜餚之餐盤後, 剩下的大紅圓桌又都迅速地被收到一邊放著。既使還是有用到免洗餐具,現場用 餐後的環境也並無特別髒亂。而由於我們團隊大多忙著準備閉幕式的工作,鄰居 也將一些尚未吃完的豆菜麵、炒米粉、冬瓜蛤蜊湯端到工作室給我們享用。 至此我們發現,透過吃這個最簡單的生活例行公事,我們不僅讓居民願意主 動參與(活動前調查原本都說可能受限於農忙而較無法幫忙),並且都樂在其中。 或許,在地居民想要的並不多,能滿足生活所需就好,有個大家一起同樂的活動 會更好。這就是生活,而我們最終迎來暫時的尾聲。

88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89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90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 ﹂

圓 滿 大 東 原

閉 幕 式

活動的尾聲,我們在臺南築角正修基地「凝望東原」前的街道上封街舉辦,將投影螢幕垂 直於街道走向懸掛,並向附近農家借來一臺毛蟹車(當地人對農用搬運車的稱呼)當作舞臺,臺 下隨意擺滿鐵椅。七點左右時間一到,人潮陸續入座,最後的閉幕式即將開始。 整場閉幕式活動由我們團隊的翰毅與耘竹主持,並定調為駐村團隊與在地居民的共同分享 與感謝的場合。我們先後邀請葉孟亮里長、社區發展協會鄭旭峰理事長等社區幹部,以及指導 我們團隊的張秀慈老師上臺分享致詞。由於接近暑假尾聲,我們也安排了正修與南應大兩個築 角團隊,以及我們圓鄉人,三個學生團隊的成員上臺分享駐村心得與感謝的話。回想起這兩個 月受到社區的幫助與照顧,有不少人都不禁感動而流淚。現場居民分享時間,除了對駐村學生 的努力付出表達感謝,也期望東原未來能多舉辦類似活動,將居民感情連結更緊密熱絡。 摸彩抽獎則是我們評估後提出的一個小遊戲,先前宣傳東原桂圓茶活動時常有居民問到 「是否有獎品」。仔細一問才知道,在地辦活動或者集會,通常會送給參加者一些小東西做為 謝禮,也算是一種吸引人來參與的手段。由於我們預算有限,也不希望居民是單純因為抽獎才 來參加我們的活動,因此在獎品上多選擇小額之零食或文具。雖然如此,居民的參與還是相當 踴躍與熱情,為溫馨的閉幕式增添一些歡笑氣氛。 閉幕式的最後,以一部由兩位主持人趕工所做出來的影片做結尾。這部影片集結了三天活 動的精華剪影、參與民眾的笑顏、團隊成員的汗與淚,是我們最後送給東原社區的一份禮物。 感謝社區居民這三天來如此熱情的參與我們的活動,從第一天的開幕式,第二天的親子探險、 踩街遊行、營火晚會,到最後一天的社區導覽、封街派對,雖然受到天候影響而打亂我們的步 調,但社區居民依舊相當捧場的支持我們,真的非常感謝。

91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三、與臺南築角團隊的互動與合作 在今年暑假兩個月的駐村期間,除了受到在地居民的許多幫助,更難得的是我們 還有其他團隊的陪伴。如同前面提到過的,今年暑假東原社區除了我們,還有兩個學 生團隊: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的一同遠築團隊,以及正修科技大學建築與室 內設計系的傑特門團隊。以臺南市都發局臺南築角計畫進入社區,透過學生自己設計 與實作的模式,對社區內閒置空間進行改造。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也因為自身駐村後實際面臨的狀況,而對我們的駐村計畫 做調整:臺南築角計畫的兩個學生團隊以硬體方面的空間改造工作為主,我們圓鄉人 團隊則以軟體方面的活動舉辦,或小規模的街道環境綠美化為主。我們的理想是由我 們舉辦的活動來配合兩個臺南築角基地,透過活動將人潮拉進改造後的社區空間,以 實際使用的方式讓居民感受到閒置空間改造後的成果。 並沒有真的受到居民生活使用上的喜愛,既使這裡做得再美觀漂亮也是枉然。同 時兩個臺南築角的團隊成員,在實作之餘也擔心完工後是否真的會有居民使用,而不 至於淪落到「閒置空間再閒置」的窘境。因此我們三個學生團隊都認為: 社區想要發展,光單靠硬體的營造或軟體的規畫都是不夠的,必須要能相互結合 而相輔相成,讓居民透過活動實際體驗改造後空間的美好。於是,我們團隊與兩個臺 南築角團隊就形成一種互助合作的跨團隊夥伴關係。 92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實際計畫推動上,例如我們舉辦「東原桂圓茶」時也邀請臺南築角團隊一起來參 與,進行空間改造計畫的宣傳與說明;「圓鄉生活節」三天活動的開閉幕式場地也都 選擇在其空間改造基地上。尤其在開幕式這方面,我們將其空間改造基地啟用的機緣 納入這個場合的活動中,參與的居民都對於改造後的空間相當讚賞,甚至於主動討論 其後續使用的可能性。 在我們本身活動籌備與推動上,兩位築角團隊也都幫我們許多忙。其中尤以南應 大一同遠築團隊的隊長林子舜,或許是出於相逢即是有緣所建立的跨團隊情誼,犧牲 自己的休息時間來指導我們木工的製作與技巧。對於我們在前期籌備的街道家具製作 這方面,子舜作為具有木工實務的好手,有了他的幫忙讓我們的工作進度推展相當順 利,相當感謝他的友情力挺! 另一方面,由於老街工作站才有無線網路,包括我們與臺南築角計畫的三個學生 團隊成員多會選擇以工作站作為休息與閒聊的場合。也因為這個場合下的緣分,使我 們不僅是工作上的互助合作關係,在駐村生活上也有相當緊密的連結。不論是一起受 到鄰居的餵食而吃飯,或者因為活動採買需要而向他們借機車使用,多虧有了他們的 陪伴,使我們的駐村生活不僅更加溫暖與愉快,在生活與工作上都各有所互助上的收 穫。 93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四、成效評估

綜觀圓鄉人在這兩個月的行動,主要有三次的東原桂圓茶和 圓鄉生活節兩大活動,外加後巷彩繪、街道家具和老街綠美化等 微型硬體工程。這些擾動是否真的有帶給東原社區一些改變呢? 依照目前團隊的觀察,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還出現了超乎團隊預 期的效果。以圓鄉生活節為例,舉辦此次三天活動的原意,是在 看到社區動能不足的狀況下,由團隊自行籌辦的示範性活動,但 卻意外達到先前團隊一直想做到的事:社區的自發性參與。在一 個多月的社區觀察中,我們發現只要向東原社區的居民提出具體 要求,他們絕大多數都會很熱情的幫忙。因此,我們預想社區的 被動性參與能量是足夠的,因此在活動設計上是圓鄉人先行規劃 ,再去找對應的社區居民提供協助。但是後來,社區隨著活動籌 備的推展,開始有一些神奇的化學變化。先是社區的小朋友,原 本團隊和他們之間相當的陌生;直到工作坊開展,我們與小朋友 共同準備晚會表演和踩街遊行的道具時,小朋友與團隊成員變得 十分親暱,到後期甚至會主動來工作站要求要趕工製作道具和加 緊排練,生活節結束之後仍常常來找我們。這樣的主動性也連帶 影響了家長們,在陪伴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變得更積極的去了解 圓鄉人所想做的事並給予支持。 更令人驚訝的是封街美食派對,原本團隊是預想約有六、七 十位參與者,為了避免食物不夠吃,因此幾天前我們就挨家挨戶 去找有意願提供餐點的居民,並列出了一共有12道菜的菜單。但 到活動當天,居然有上百位參與者共襄盛舉,菜色也暴增到少說 30道,還陸續有居民端出新的菜色。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當我 們奔波籌備封街美食派對時,相關的消息也在居民間透過耳語傳 開。許多居民因而自發性的參與和準備食物,還會互相比較誰煮 的菜比較好。就這樣,我們莫名的達到社區主動參與的原始想法 ,對於東原社區的動能也刮目相看。

94


肆、圓鄉生活節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舉辦圓鄉生活節時,許多未曾謀面的社區居民走出家門了, 遠至外地打拼的東原遊子也返鄉了。許多居民都說:「東原已經 好久沒那麼熱鬧了。」「謝謝你們讓東原變得更好。」。Facebook粉絲專頁的流量和觸及率也一夕之間暴增,許多東原子弟在 留言區裡熱烈的說出他們對於故鄉的情感,以及對圓鄉人表達感 謝之意。活動結束之後,也陸陸續續有自臺中、臺北各地的遊子 返鄉,想要看看故鄉的改變。這股因為感激和感動所匯集而成的 能量,正在開始逐漸改變社區。有些人體認到學生團隊只會駐村 一個暑假,因此開始提出對社區發展的想像並發想後續的活動。 社區發展協會更為積極,看到封街美食派對的成效良好後,幹部 們就決定在中秋節時再次舉辦封街烤肉活動,里長還答應要準備 一隻烤全豬呢。發展協會同時也主動邀請三個學生團隊要回來共 襄盛舉,顯示經過了兩個月的努力,社區已經開始真正的接納我 們了。但這些初步點燃的社區動能是否能夠長久,還需要時間的 驗證,也有賴社區發展協會和CoLab:D工作室等在地組織的持續 經營。 此外,雖然圓鄉人的所有行動都是關注在社區居民與聚落本 身,但是這些作為仍吸引了一些觀光客的進入,甚至受到西拉雅 國家風景區的區域型產業整生及輔導訓練計畫的關注。有些只是 在Google地圖上意外看到東原老街而進來逛逛,另有一些是受到 親朋好友的邀請而前來參觀,經過工作站時我們常會義務性派人 導覽。先前社區觀察所累積的資料,成了我們在導覽時的最佳利 器。後巷地面的腳印標,也成功吸引了不少訪客走入後巷,更深 入的探索社區。在地居民也很熱情的與偶爾前來的訪客分享一些 小故事,互動相當融洽。目前只有少量的遊客進入,因此社區可 以用最直接、最純樸的方式接待來訪者,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困 擾。但觀光客所帶來的影響,仍需要謹慎面對。

95


96

未 來 展 望


97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兩個月的駐村期間,圓鄉人一直秉持著「社會實驗」的精神, 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擾動社區,讓原本東原社區被動的公共參與轉 為主動。此外,透過廣泛的社區觀察和生活感體驗,建構出屬於東 原社區的文化與聚落紋理。總體來說,我們已經達成了初步目標: 社區因為圓鄉生活節而開始有較為積極主動的公民參與;聚落紋理 的建置雖未完備,但也已經形成一套論述的雛型,可供長遠的社區 規劃和導覽之用。暑期駐村結束之後,要如何讓這些初步成果能夠 持續發酵,讓社區真正邁向獨立自主呢? 圓鄉人始終認為,社區紋理和發展方向的建構,應該是由在地 居民一起決定。目前看來,社區的公民參與意識依然相當脆弱,需 要有更多的動能去激發居民的更多想像,勾勒出共同的願景。唯有 社區建立足夠強的自主意識,才能避免過度觀光化、文史資產被破 壞的悲劇在東原社區發生。比起能夠造就多少產值、有多少的媒體 曝光,我們更在意社區居民過得好不好,能不能扭轉人口持續外流 的現況。 暑假結束之後,除了同為CoLab:D工作室成員的岡祐會持續 待在東原社區之外,其他成員在課業時間許可之下仍會回到東原社 區,推動後續的工作。接下來的工作,會有以下三項工作:

98


伍、未來展望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目前東原社區的兩大文化核心:老街聚落文化和龍眼文化,前 者在暑假期間已有初步建構,後者有CoLab:D工作室和成大人 社中心三年來的田野資料支持。但兩者仍有許多細節需要釐清, 如何把這兩大文化核心結合,需要更深度的田野調查與記錄。因 此,我們將會持續招募學生志工進入社區,協助進行田野調查和 活動籌備,以銜接上三個學生團隊撤離後的空缺。同時會嘗試進 行更多不同的專案與社會實驗,像是陪伴在地兒童、共食、生態 調查、繪製聚落建築立面圖、小旅行規劃等,嘗試在東原社區創 造更多可能。

為了真正建立社區對於公共事務的討論習慣,以既有的人力、 物力去解決社區問題,因此東原桂圓茶會持續舉辦下去。現階段 的目標是討論籌辦下一個給居民的活動,以及成立老街保存委員 會的可能性。在過程當中,持續強調聚落的生活感,提供案例與 討論方法以激發更多想像,是此部分的操作重點。

在圓鄉人駐村的尾聲,我們得知許多在地小朋友缺乏公共的遊 戲空間,東原國小的設備又太過老舊,無法滿足現有的需求。因 此,我們會嘗試與東原國小進行合作,共同討論改善校園的兒童 遊戲空間。同時間,我們也會以福興宮廟埕的無車化為目標,推 動老街周邊的親子友善空間的建置。

以上的工作先以半年期為目標,屆時將會視實際狀況與社區需 求,調整執行方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打造以在地居民為本 的生活感與文化觀,進而擴及至生產與生態層面,回歸我們最初 對社區「三生一體」的想像。

99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結 語

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個月,但東原社區給予我們的遠遠超過當初進駐前的想 像。透過實驗的方式,建構出適合東原社區的社區營造操作模式,翻轉東原社 區的未來,是我們最初提出企畫書的期待。雖然這樣的作法在兩個月內很難看 出成效,對於參與洄游農村這樣的短期競賽是較為不利的。但我們認為,這樣 的作法對於東原社區長遠的未來是真正有益的,居民的反應更堅定了我們的信 念。暑期的駐村在此暫時劃下去句點,但相信透過團隊和在地社群的努力,桂 圓精神將會在東原社區紮根,帶領大家走向更為美好的未來。 在駐村的這段期間,我們受到了許多人的幫忙,在此先感謝葉孟亮里長、社 區發展協會鄭旭峰執行長、長壽會葉金嬴會長與副會長、媽媽教室媽媽長、前 關懷中心主任葉芳美女士、在地青年蔡侑橋、在地居民何佳玫一家、檳榔攤一 家、總鋪師蘇金生一家、蔡艷花老師一家、金德安商號葉阿姨、新再發雜貨店 一家、東原冰店阿姨、早餐店老闆娘、福興宮陳鴻文管理員、水電師傅詹文忠 先生、在地農友陳任騰大哥和許多叫不出名字的社區朋友鼎力相挺;此外還要 感謝CoLab:D工作室林睿騏、國立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蕭惠中博 士後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都計系張秀慈助理教授、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李逢時 教授、臺南應用科技大學「一同遠築」團隊、正修科技大學「傑特門」團隊、 「一同遠築」隊長林子舜、東原國小郭靜芬校長、東原派出所王敦平所長一 家、在地農友吳添銘一家、高青合作農場劉家峻場長、農村培根團隊林玄山輔 導員,葉子航、鄭婷尹、范雅涵、周曉恬、郭怡華、楊巧媛、邱暄皓、彭子 芸、黃柏維等志工與朋友,還有水保局的眾長官評審和小隊輔鄭至涵。謝謝眾 人的協助,讓我們的駐村目標能夠順利達成。

100


六、結語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101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岡祐 /總召

轉眼間,暑期的駐村就要暫時告一段落了,想到未來很難再看到一大群 夥伴共同吃飯、工作、打鬧的情景,心裡有股淡淡的哀傷。當初會組織圓鄉 人,只是單純的想把學生社群引入東原社區,看看能不能創造一些不一樣的 改變。但是這個暑假的收穫,遠遠超出我撰寫企畫書時的想像。其中最要感 謝的是我的團隊成員,他們大多沒有社造經驗,但敬業的工作態度、天馬行 空的創意發想,讓社區的公共參與人際互動出現神奇的變化,這是用筆墨所 難以形容的。 「不只要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日本著名社區設計 師山崎亮的名言,揭櫫社區工作的根本—人與社群的關係。經過了這個暑 假,我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精妙之處。兩個月很短,但回憶很長,相信不久 的將來,我們會再回到東原社區的。

102


七、團隊駐村心得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阿檳 /影像文字

東原不是我的家鄉。 因緣際會之下來到這個山村聚落,又不小心和當地人混熟了。明明連自 己家附近的里長都沒見幾次面,卻已經跟這裡的社區幹部相當熟識。雖然要 等每天只有11班的公車、搭40分鐘的車程才會抵達,但又覺得這裡有什麼東 西,讓自己終於捨不得離開。 東原不是我的家鄉,但會是我懷念的地方。謝謝你們。

念欣 /視覺設計

台南東原的夏末,開始傳來農民採收龍眼辛勤的工作聲,撲鼻而來的是 煙燻龍眼的柴燒味,那一抹微笑是我們駐村兩個月最大的安慰。 遙想兩個月之間在台南與台中往返的交通辛勞,在生活節的三天獲得了 最大的釋放與感動,因為我們不只要去做空間活動設計,而是要讓人與人在 此刻產生連結與互動。圓鄉人團隊從內部往外部推展,凝聚團隊與社區意 識,追求最後成果的「圓滿」,感謝夥伴與幫助我們的每一個人。因為有 你,才有這兩個月的美好。

103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和芸 /活動設計

駐村就是一個被居民感動的過程,每次有問題請教,居民非常樂意幫 助,也會主動指導我們給我們建議,比如說告訴我們要到土地廟和里辦公室 放送宣傳活動、還有農民的作息,這都影響到我們活動安排的時間等等。 覺得可惜的是,我們在駐村這兩個月沒有達到預計的成果,或許這需要 更久的深耕付出才看的到,不過還是相信桂圓茶活動已經有在居民中起一些 漣漪。

翰毅 /活動設計

在東原,天天跟這群夥伴生活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讓東原更 好」而努力,真的是一段很特別的體驗。對於這個以前可能從未聽聞、非親 非故的社區,我們從陌生到比較熟悉,也為了我們的計畫是否是他們真正需 要的或是能否延續而傷透腦筋。我始終害怕著,我們只是一群拿了兩個月的 獎勵金來耍猴戲搞破壞的學生。也因此,看到居民一點一點的回饋,雖然還 不知道我們到底完成了多少,但是心中因而多了份踏實感。 東原,或許跟任何一個社區一樣平凡,但對我來說,因為這兩個月的時 光,它在我心中是獨一無二的。 104


七、團隊駐村心得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耘竹 /活動設計

從未想過剛踏入東原的第一天,就會接受居民的熱情款待。老街上濃濃 的人情味,消除了剛駐村的我心中的陌生與恐懼。隨著駐村時間越久,計劃 趕不上變化,種種困難與挫折隨之而來,但東原居民的支持鼓勵卻未曾間 斷,給予我們繼續下去的動力。 平常的老街,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事情在發生,平凡卻深刻。

舒婷 /視覺設計

在這次駐村的經驗中,學到最多的是互助,無論是三個團隊彼此扶持, 或是居民提供的協助,再再都成為我們最堅強的後盾。駐村過程中,體力上 的辛苦也還好,大多是心理上的,無論是團隊內部的溝通磨合,或是在社區 實驗我們的想像,其實於我們是第一次這樣推行社區事務的學生是會疲倦 的。但我想,這樣的駐村體驗,無論是這邊的故事、人等等,都將會讓東原 深切的刻在我的生命中。最後,當然還是要謝謝圓鄉人,是你們讓一切故事 發生。

105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暄皓 /活動志工

坦白說,在東原的這幾天,印象最深刻的,是可以感覺到——人與地方 的距離感正在逐漸拉近的這件事情上。 身為短期的志工,雖然說什麼收穫很多很矯情,但是我卻看到了駐點團 隊、在地居民及土地,正產生微妙的化學變化:駐點團隊將外在的技術資 源,慢慢挖掘出居民與土地之間的聯繫;那本是存在的,只是因為被漠視而 漸漸被埋沒。沒什麼心得,只能說找回土地跟人的聯結是很重要的任務,努 力做就是了。

106


七、團隊駐村心得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曉恬 /活動志工

什麼是生活該有的模樣? 我們在都市中庸庸碌碌,但我們得到什麼? 在東原的這六天,我一直問自己這個問題。 這裡沒有大賣場,這裡騎到市區要40分鐘, 這裡只有一間便利商店,但你到了當地會訝異這裡竟然有便利商店。 與人的距離變得很近,不認識的人會進來工作站聊天,送剛煮好的食物過 來,還有水果,然後在我們拚命道謝的時候瀟灑轉身離去。在彩繪的時候有 北北過來說,你的斗笠應該要斜斜放,比較好看。不太會說台語的我含糊的 應了幾句,有點害羞,有點開心。 晚上和剛認識的工作夥伴睡在一個屋簷下,說一聲晚安會有五聲回應。 不熟悉,但是好溫暖。 到底,什麼是生活該有的模樣?

107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怡華 /活動志工

當初和朋友耘竹聊到她在台南鄉下的社區營造計劃,喜歡嘗鮮的我覺得 很新鮮,於是答應前來當志工幫忙。第一次搭車到新營,第一次坐公車到台 南的鄉下,第一次認識東原這個地方。曾經因糖廠繁華一時,現在卻不見繁 榮之景。路窄而小,鎮上車子不多,居民如同朋友預告的一樣,熱情親近。 剛抵達工作室,隔壁老奶奶馬上遞給我們一串當地最盛產的龍眼,說是剛剛 有人送來的,要給我們“新朋友”吃。(後來聽說因為年初的寒流及前陣子的 颱風影響了後續的收成,今年龍眼特別貴,一斤破天價要價100元!) 接著,工作團隊的聯絡人--阿檳領我們到住處放行李。這是一位教授的 家,因為認同這次計劃,所給予最直接的援助,內心充滿無限感激。放完行 李,阿檳先帶我們到處繞繞社區。行經雜草叢身的秘徑、穿過附近住家的庭 院,與左鄰右舍寒暄,與鄰家孩童玩耍,仿佛在當地駐紮很久很久了一樣, 一樣的熟悉。 第一天,我們完成的工作是裝飾地板--利用壓克力顏料在地上印腳印。 我們戴上手套、拿起報紙、利用做好的模板、拾起顏料瓶,開始噴漆。紅黃 相間的色彩為小小的廊道形成活潑的滋味。有位老奶奶小心翼翼經過,打趣 地問我們:“你們用鞋子印上去的阿?”我們遞了模板給她看,她笑笑讚 道:“你們真聰明!”這裡的居民,是這樣的簡單、這樣的單純,日復一日 地生活著。當有外人進駐當地,便會傳遍整座村子,在街上相遇會打招呼, 在遇困難時會互助一臂之力,在工作時會給予食糧加持鼓勵。 晚上逛了每個星期一才有的夜市,買晚餐回到住處大家一起享用。聽了 工作團隊對自己、對當地、對計劃的介紹,讓我們對這裡有了更深一層的認 識。今日有幸與當地居民聊天,他說起這裡昔日的熱鬧非凡,談起當時糖廠 的欣欣向榮、附近街巷的川流不息,便感嘆此刻的年輕人口大量外移,繁華 不再。 108


七、團隊駐村心得 | 東原社區 X 圓鄉人

第二天,進度頗豐,完成一大面牆的構圖設計及初步上色。第一次上 漆,即便身穿一身難以磨滅的五顏六色彩裝,卻一心沈浸於滿富成就感的情 緒當中。敬請期待最終作品呈現...。第三天,持續趕工中,即便雨來了,打 亂原本的節奏,卻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風景。第四天,終於~我們完成了!!! 曾經,我幻想過,想揮灑過,卻遲遲沒有機會;如今,這四天的打工換宿之 旅實現了這個夢想,有些瀟灑,有些大而化之。然而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畫 畫只要開心就好,因此,這個作品的完成,令我非常快樂。 結束之後,我們騎著單車到處逛逛。沒有目標,沒有終點,漫無目的,悠 閒自在。謝謝這裡帶給我的美好旅行。晚上我們夜遊東原,其實是在為社區 導覽做準備。工作這幾日的地方,怎樣的背景,怎樣的改變-曾因糖廠繁華 一時,卻因收成減少又遭逢不肖客戶欺騙損失慘重,漸趨沒落、屬河階地形 卻不沿河面而是斜面開發影響發展、當地歷史資料文獻難以取得多依賴居民 口述卻大致相同而有所出入、詢問當地居民的需求卻找不到方向、看似屬於 舊時代的投影其實許多居民身家不凡且成就驚人、我們為老街所彩繪的牆面 為何要畫在巷弄間而非一目瞭然的店面更是一項特別的課題。常駐在這裡的 他們發現,東原老街的精髓其實都藏在這些一般外人難見的地方,也就是這 些巷弄中。每天經過,在這裡閒話家常,締造許多美好的記憶。在彩繪的過 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這些小巷存在的意義。每天人來人往,與我們談天說地 聊是非,關心我們有沒有吃飯、有沒有休息等等,還不時拿食物餵食我們, 倍感溫馨。 想為社區帶來改變,必須從民心做起。從生活中的小地方帶來改變,潛移 默化。他們還分享了許多社區營造的案例以及台灣當代古蹟維護的不成熟, 值得我們借鏡和學習。即便年紀只有些微差距,我卻覺得自己跟他們差了十 萬八千里。很有抱負、很有衝勁、勇往直前,所有熱血青年該有的特質都適 用在他們身上,讓我由衷佩服... 結束了,我的五日打工換宿。完成小時候揮霍色筆的夢想,看了很多,也 學了很多。謝謝他們給我這個機會。而東原的社區營造計劃,將永續經營 著.. 109


第六屆大專生洄游計畫

子芸 /活動志工

在炎熱的八月,去東原社區擔任短期的軴村志工。 軴村學生們散發出許多的陽光,為社區帶來另一種年輕的活力。 我在擔任志工的期間是輔助「圓鄉生活節」的活動進行。 踏入社區的剛開始就很喜歡當地小朋友的自在和純樸, 騎著自己的腳踏車,就可以到社區的各個角落去探險, 偶爾出期不意的出現在你的身旁,騎著腳踏車呼嘯而過的跟你打聲招呼。 東原社區雖然人口外流嚴重,但也保存了許多人們原來的生活型態 如:街上有許多早期的甘仔店,有許多日用品可在這裡購買,早上也有菜市場 還可以有自給自足的型態。街上有賣藥的店,手錶店,理容院,甚至是小吃攤。 還有曾經繁華的東原旅社,雖然外觀老舊了些 但對這個喜歡老東西得我,是很 珍貴的。 駐村的學生們在圓鄉生活節舉辦的活動也串起了當地居民的連結性。 像是東原嘉年華—踩街遊行,居民小朋友一家一戶的拜訪宣傳。 東原夜明珠—營火晚會,大家一起圍著營火跳舞, 並寫著祈願牌,再步行去當地 的廟宇掛上自己的牌子。還有禮拜日的東原社區導覽,封街辦桌,都串起了居 民人和人之間的互動。 雖然在東原的時間很短暫,但我覺得這個地方很棒,有我這個從小生活在都市 的小孩沒看過的生活方式和景色,駐村的學生也都非常努力的規劃著活動的進 行,為東原社區寫下許多美好的一頁。

11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