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

Page 1

監製 Xiao-boa Chiang

導演 Ho-hsun Liu

編劇 Zhen-ning Huang


content


content


一、前言 FORWORD

緣起與動機 自農業社會以來,種植生產遭遇災害 是常有的,農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而在 眾 多 災 害 中, 動 物 造 成 的 損 害 是 其 中 一 項,而臺灣獼猴正是最大兇手之一,在入 侵果園時,除了作物產量損失外,農民最 害怕的就是植株受損。臺灣獼猴 (Macaca Cyclopis) 為臺灣野生靈長目動物且為野生 動物保育法規範下的「其他應予保育類」。 本種廣泛分布在臺灣全島,各個海拔的森 林環境都有出現,全臺灣獼猴數量約在 20 萬至 30 萬隻左右 ( 姜博仁,2011)。在台中 大坑、彰化二水、高雄壽山、臺南南化、 臺東東河以及新中橫塔塔加等地區都因有 餵食獼猴情況,導致獼猴在該區域頻繁活 動,吸引眾多遊客前往遊憩,但由於頻繁 餵食的情形造成獼猴對人類較不畏懼,改 變了猴群的行為模式,對於同樣在彰化二 水及臺東東河和嘉義梅山等地區獼猴所形 成的危害作物問題,卻苦無持續有效的危 害防制方式,著實造成果農民生經濟上的 損失 ( 蘇秀慧、粘書維,2014)。

臺灣獼猴在台中、苗栗、南投、彰化、雲 林等縣,均造成農業的損失,損害約估佔 總收益的 12.5%,而其中,桂竹、龍眼、 柑橘的受害地點分佈平均,是中部五縣市 受害較多的作物 ( 張仕緯,2000)。 2018 年 6 月 25 日,農委會林務局召 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由國立東華 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裴家騏擔任召集人的哺 乳類動物專家群,針對臺灣獼猴保育等級 進行評估,將臺灣獼猴改列為一般類。臺 灣獼猴雖然降為一般野生動物,但其對於 農作物的危害情形並不會因此而解決,且 林務局在進行降級評估時也並未考量在農 損層面上,對於農民而言動物造成的農災 一直是個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現今並無 有效防治獼猴之手法,因此本計畫擬探討 獼猴與農作物區之間的衝突,提出可解套 之方案。


規劃目標

人類擁有極高的排他性,我們在發展 自身族群時亦壓縮了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 而同樣屬於靈長類的臺灣獼猴,過去因有 藥用價值被大量獵捕,1990 年代後市場衰 退,獼猴族群數量才開始慢慢增長,人類 為了拓展農業生產地常與其造成激烈的衝 突,獼猴為了生存選擇冒險進入果園一搏, 為了防止獼猴侵害作物各種防治手段開始 出現,有激烈撲殺、捕捉、架設電網等, 探討如何在生產與維護獼猴生存權之間取 得一個平衡,以友善、永續、高效益、低 耗能的方式與他們共存共榮為本次規劃主 要的目標,因此進行以下研究。

研究範圍

以八卦山脈南段,山腳路以東,二水 鄉為界限,臺灣獼猴活躍於八卦山山區保 安林一帶 ( 圖 1),區內植物種類複雜,喬灌 木、蕨類等叢生,提供了獼猴良好的覓食 領域和藏身之棲息地,加上二水地區氣候 溫和,亦吸引許多野生動物棲息其間,生 態尤為豐富。二水地區以臺灣獼猴著稱, 為了保護臺灣獼猴棲地以及復育獼猴,農 委會特別將二水八卦山一帶列為台灣獼猴 保護區,民國 95 年起,於彰化縣二水鄉鼻 頭子段,將原有的台灣獼猴監測站原地成 立台灣唯一以獼猴生態教育為主題的生態 教育館,致力於宣導教育民眾獼猴相關之 常識。


議題探討

ISSUE

一、農業生產地與獼猴覓食棲地重疊 果園的植株,果實碩大甜美熱量又高,對於獼猴來說是值得冒險去摘取的食物,但對農民 來說是個災難,果樹的果實時常於未成熟時即被摘取,樹葉枝條遭折斷,幾乎都歉收,農 民幾乎都棄耕,只剩零星種植自家食用果樹數量。

二、現行獼猴防治方法失靈,困難重重 ( 一 ) 經濟面 : 架設電網為目前最有效之防猴方式,0.2 公頃之農田即可申請補助,每 200 公尺約 6 萬,由 林務局、縣府、果農各負擔 1/3,補助金額不足加上每個月申請名額有限大多農民無法架設, 農田若是在山坡地架設成本更是提高。 ( 二 ) 管理面 : 農民年紀大,年輕人也不願回鄉種,捨不得再花錢去投資,後續還有維護管理問題,也擔心 裝在山區不慎電到人,衍生賠償等問題。 ( 三 ) 永續面 : 獼猴具有很強的學習力,鞭炮、收音機、稻草人等傳統方式已無效,只剩猴罩網、電網仍具 有效益,而轉作作物礙於經濟效益低落不如不種,學習與獼猴共存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課題與困境 一、動物行為 ( 一 )、獼猴具有高度學習力會縮短防猴手法的有效期限 學習力強為靈長類的特點,相對於其他動物侵擾更難應付,如何降低獼猴學習性為防治 手法能否成功因素之一。 ( 二 )、猴群移動侵襲為多點、多面向 獼猴移動幾乎不受地形因素影響,侵入果園能重邊界各處,如何限制侵害點防止擴散為 管理上最重要的部分。 二、經濟生產 ( 一 )、全面轉作的效益 在無法全面轉作白柚的前提下,農民轉作收益幾乎大不如前,本次規劃必須使防猴效益 高於轉作其他作物。 ( 二 )、生產核心區擴張可能性 配合環境現況的不同調整核心區大小,增加可生產空間,提高果農種植收益。 農業不退出,以確保經濟收入合法使用狀況下,國土承租地依法須種植作物,不能為裸 地以利水土保持,但種植卻無法收益,只要租約還在就會持續虧本。如果區域內只有單 一農地採取防猴措施,則會增加鄰近農地的侵害風險,在整合條件下可以最大化區域總 收益。硬手法可以完全防治,但如同西醫花錢又傷身。其餘手法則無法完全根除只能趨 近於 0,但不會傷害猴群。


二、文獻回顧 LITERATURE

簡介 臺灣獼猴 (Macaca Cyclopis),臺灣特 有種,是島上除了人類之外唯一的靈長類 動 物。 臺 灣 獼 猴 體 長 36~65 公 分, 尾 長 26~46 公分,重 5~12 公斤,部分成年雄猴 可達 18 公斤,前肢比後肢短,各肢具有五 趾。頭圓,臉扁,額裸出,顏面呈淡紫色, 或深或淡,隨個體的不同而有差異,所以 台灣原住民將其分為白臉與紅臉,臉頰上 並長有粗雜的長鬚,尾粗狀多毛,全身被 厚而軟的毛,冬季呈棕灰色,夏季呈棕綠 色,四肢較黑故有黑肢猿之稱。股間有顯 著的紅棕色的大斑。雌猴體型較雄猴小, 顏色也較淡 ( 臺灣獼猴研究資訊網 )。

分布 分布地區活躍於中低海拔山嶽,高從 玉山國家公園,低至八卦臺地南部,其中 低海拔以二水山區居多,生活於台灣中海 拔 3000 公尺以下山區。另外,在新北福山、 恆春墾丁有台灣獼猴以洞窟做為過夜地域。


棲地 台灣獼猴棲息環境最喜濃密之天然闊 葉林,樹棲為主,也會在地面的草灌叢覓 食,喜好棲息於 5-9 公尺高之樹冠中,常 出現於森林當中的裸露岩石峭壁或水源地 活動,針葉林、闊葉林、混合林、果園, 夜宿於樹上或岩石上。

棲地型態以樹林 82% 為最高,其次為竹林、 灌叢地,最不喜愛為裸地;影響獼猴棲地 偏好因子為食物源,獼猴的棲地轉移通常 伴隨著搜尋新的食物源 ( 圖 2),以棲地為 中心,獼猴的活動範圍通常為涵蓋食物源 半徑 200m 內 ( 圖 3)。


生態習性

飲食種類與覓食習慣

臺灣獼猴生活在母系社會中,位階較 高的個體有資源優先使用權,女兒「繼承」 媽媽的位階,在母親之下且緊鄰母親。個 體間的社會互動可分為友好及敵意互動; 友好互動包括:相互理毛、遊戲、親近及 形成聯盟。敵意互動包括:替位、威赫、 突進、追逐、咬打等敵意行為,受到敵意 者,可能表現扮鬼臉、邀寵、蹲伏、逃離 來表示臣服。

臺灣獼猴為雜食性動物,喜食植物的芽、 幼葉及果實。大多數山區栽植農作物的區域, 與臺灣獼猴活動區域相重疊,常遭受臺灣獼猴 入侵取食。被取食的農作物包括孟宗竹筍(春 筍為主)、桂竹筍、龍眼、荔枝、香蕉、柑橘、 柳橙、鳳梨、芒果、木瓜、梨子、柿子、桃子、 李子、番茄、釋迦、番石榴、枇杷、南瓜、玉 米、甘藷、樹薯等均是。通常水果類作物從收 成前到生產期間皆可能受到臺灣獼猴的危害; 竹筍只要冒出地面,就有可能受害;鳳梨葉、 甘藷與樹薯則因隨時可被臺灣獼猴取食,不受 產季侷限,全年皆可能受害 ( 王守民、管立豪、 夏榮生,2017)。獼猴於春夏秋 ( 圖 6) 主要攝 取草本科 (35%) 及動物性食物 (32%),冬季 ( 圖 7) 野外無果實,轉為大量攝取成熟葉子,以 動物性食物 (30%) 和葉子 (39%) 為主食 ( 賴均 銘,2011)。

每年的 10~2 月為臺灣獼猴的交配季, 懷孕期約為 5 個半月,嬰猴多在 4 到 6 月 出生,大多母猴每 2 年生 1 胎,一胎一仔 ( 圖 4、圖 5),每群公猴數量 2~5 隻,其餘為 母猴,每群平均數量約為 25 隻,最多可達 75 隻左右。3~4 歲達性成熟,生殖率約為 53~80%。



獼猴食性非常廣,以下為常見獼猴野 外覓食食物,腺果藤的果、山棕的果 、山 棕的嫩葉、山棕的幼苗、青芒果、構樹的 果、嶺南白蓮茶與構樹的枝葉、三角葉西 番蓮未熟果、盤龍木的嫩芽、稜果榕,季 節的變化獼猴時常變更食物總類,也因為 獼猴為雜食性動物甚至連土偶爾也時用, 補充些許礦物質,在某些時候也會捕食昆 蟲、蝸牛、鳥蛋等動物性食物補充蛋白質。 當獼猴在人類果園中覓食時學者發現 有一特點異於野外中獵食時;獼猴在尋找 到覓食點時通常會先進行觀望、探勘,於 初期剛開發新覓食點時,會以試探性採食 測試區域有無危險性,而在此時期,通常 會在新覓食區的同一地點進行採果,甚至 採果選擇同一棵樹;然而在熟悉區域後, 中後期階段會漸漸由單點轉為多點,呈現 擴散式入侵、取食 ( 圖 8、圖 9),而當果園 演進到這個時期時,必定免不了受到大量 攻擊,損失高額、大部分的農作物,並且 呈現擴散式入侵時已經變成失控的狀態了。


運動行為能力 獼猴善於攀爬,通行於山林間幾乎無太大阻礙,但生物的運動能力終究有上限。日本 學者對日本獼猴研究中,針對 20 隻獼猴實驗 (6 隻公猴、14 隻母猴 ) 反覆測試其跳躍距離 於不同地形中,並經計算後取出其平均值,發現雄猴平均可跳躍至 2.0m,極限為 4.0m, 雌猴平均 1.5m,極限為 2.5m,但在測試時也有偶然發現少數一、兩次跳躍可達至 6m 遠 的猴隻。在實驗時亦發現雄性獼猴偏好於地面上移動,而雌猴偏好在樹林中移動。 獼猴群體為母系社會,數量亦以母 猴 較 多, 因 此 後 續 應 用 在 防 治 獼 猴 災 害, 可 能 由 樹 林 中 跳 躍 至 果 園 中 的 情 況,應優先考量母猴的部分,以母猴為 最低標,所以若要設置緩衝空間至少須 預留 1.5m 的寬帶 ( 圖 10)。


Eishi Hirasaki 於 Folia Primatol 中發表一 篇研究獼猴垂直攀爬行為的監測研究。實驗為 讓獼猴於一根光滑鐵棍爬行 ( 長約 4 公尺,直 徑 12 公分 ),棍子上具有偵測力道的儀器,實 驗體為 2 隻公猴 1 隻母猴。模擬獼猴在各情境 下的攀爬能力,四隻腳、三隻腳、單腳、橫向、 斜向的攀爬狀況,其實驗結果發現他們攀爬的 平均跨步約為 59.6 公分,採行對步攀爬方式 最為常見。在實驗中的力道測驗發現獼猴攀爬 時較仰賴後肢的發力,腿、膝蓋、腳腕的施力 較高。

基於 Eishi Hirasaki 的數據可發現下肢對 於獼猴攀爬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子,但其研究 未提及攀爬時下肢如何去影響動作或是效率等 分析,因此嘗試從解剖學上來比較人類和猴子 下盤的構造差異。在 change power 中刊登的 一篇文章解剖比較人類和靈長類的生理構造, 文中說到靈長類親戚和人類的解剖結構基本一 致,它們下肢的肌肉骨骼也是這麼運轉的,在 靈長類的骨架其實是運用了槓桿原理,攀爬和 直立行走時用到的下肢肌肉很相似,無非都是 在收腿伸腿,只是幅度不同,且攀爬多增加了 蹲起動作。這其中,大腿部分發揮關鍵作用 的肌肉,分別是股四頭肌肌群(大腿前側的肌 肉)和膕繩肌群(大腿後側的肌肉)。

圖中藍色箭頭所示的是股四頭肌群,位於大腿正 面。綠色箭頭指示的是膕繩肌群,位於大腿後面。 它們一端連在骨盆,一端固定在膝關節上,控制 著下肢的行走與攀爬。


這兩組肌肉都是一端連在骨盆上,一 端固定在膝關節上。以爬梯子為例大腿前 側的肌群緊張收縮,帶動股骨(大腿骨) 以髖關節(大腿根)為軸心向前上方轉動, 提溜起膝蓋;同時,大腿後側的肌群收縮, 彎曲膝蓋,腳踩住梯子的上一級橫桿。接 下來,小腿固定不動,以膝蓋為軸心,大 腿前側的肌群重新“拉直”膝關節;同時, 以髖關節為軸心,大腿後側的肌群(和臀 部肌群一起)向後拉”大腿,伸展髖關節, “撬”起身體,最終實現一個完整的攀爬 動作。 所以說攀爬動作基本上是運用了槓桿 原理,槓桿的動力來源自肌肉對股骨下端 (靠近膝蓋的一邊)的拉扯,要克服的阻 力是身體的重力。只不過,這個槓桿並不 是蹺蹺板那樣支點在中間的槓桿,它更像 生活中另一種常見的槓桿:扳手。股骨就 好比“扳手柄”,髖關節就好比扳手轉動 的軸心,在腿部肌肉拉動扳手向上或者向 下轉動的過程中,人類或猴子大猿們就完 成了邁步前進,或是在樹林間攀援直上的 動作。

線段 B 代表了大腿股骨,A 的小圓圈 則是旋轉中心髖關節,Fm 代表了大腿後側 肌群的用力方向。所以,Fm 到髖關節 A 的 直線距離 r 就是力臂的長度了。因為大腿 後側肌群在髖關節上的那一端固定坐骨上, 所以坐骨的大小和形態,決定了這套“扳 手”系統的力臂長短。對非人靈長類來說, 坐骨普遍朝向身體後方,在四足匍匐著地 時,坐骨的長短也決定了力臂的長度。換 句話說,坐骨越長,力臂就跟著越長,攀 爬時下肢運動的過程也就越省力。

B= 大腿股骨

在大腿後側肌群的拉動下伸展髖關節 “撬”起身體是向上攀爬時重要的一環。 而人類的爬樹能力之所以在靈長類家族裡 墊底,問題在於這個由大腿後側肌群、大 腿骨和髖關節組成的“扳手”系統上。對 於大腿後側肌群、大腿骨和髖關節組成的 這套“扳手”系統而言,力是由肌肉提供 的,力臂當然是槓桿支點到肌肉的最小直 線距離。

A= 旋轉中心髖關節 Fm= 大腿後側肌群的用力方向 r= 就力臂長度

從猴子到大猿,坐骨形態無一例外都比人 類更長。因此,在攀援活動中,它們的肌 肉運動更加高效,一口氣上樹不費勁。


圖中可以看到猿猴的坐骨、走向,以及 大腿後側肌群的力臂長度(藍色線段)。在 四足著地的姿態中,坐骨與力臂的方向一 致,坐骨越長,力臂也就越長。如果讓一隻 猩猩站直,你就會發現它的髖關節、坐骨和 大腿後側肌群的走向都幾乎重合在了同一條 直線上。換句話說,當一隻猩猩站直的時候, 大腿後側肌群的力臂長度幾乎歸零!這意 味著,肌肉提供的動力在這個姿勢下就失效 了。紐約市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測量了十餘種 靈長類的下肢結構,發現這是極其普遍的現 象。 當猴子和大猿們試圖站立行走,其實意 味著施加在“扳手柄”(大腿股骨)上的力 轉變了方向——之前的力量方向與槓桿形成 了交角,所以這個骨骼槓桿才會起作用,股 骨才能轉動。而現在,力量幾乎是在沿著扳 手把柄的長軸向前頂去。這種用力的勁只是 在把股骨往正上方硬拽,而不能前後轉動, 當然是在做無用功。在非人靈長類中,當 身體接近直立姿態時,髖關節 A,股骨 B, 以及大腿後側肌群用力方向 Fm 相距越來越 近,力臂 r 變得非常短小。 而在演化過程中人類需要直立行走因此 坐骨構造慢慢變短,也就是骨盆的位置漸漸 朝向背側,這也是說明了為何人類不擅爬行 的原因,反之猿類坐骨的位置可以提供他們 輕鬆攀爬樹的構造,只要略為施力就能輕易 爬上樹梢,若是要使猿猴類攀爬變得不容 易,可嘗試迫使其呈現站姿,消除攀爬物下 的立足點,方能使它們的攀爬系統失效。

A= 髖關節 B= 大腿股骨 r= 力臂長度 Fm= 大腿後側肌群用力方向

從左向右依次為地猿、南方古猿、現代人的骨盆 結構,下方紅色條帶指示的是坐骨的位置。可以 看見,坐骨在進化過程中越來越朝向背側


相關法規限制 REGULATION

2018 年農委會林務局召開野生動物保 育諮詢委員會,通過討論後,專家學者決 定將灣獼猴、眼鏡蛇、白鼻心、山羌、龜 殼花、大田鷸、雨傘節、短肢攀蜥共 8 種 動物,從保育類降為一般野生動物,另外 也有 17 種動物從一般類改為保育類,但大 多為鳥類,包括台灣朱雀、白耳畫眉等, 於 2019 年 1 月 9 日正式實行。台灣獼猴雖 然調整為一般類,但只要是野生動物,都 受「野生動物保育法」保障,不得任意獵 捕、宰殺,若違法將處 6 萬到 30 萬元罰鍰, 也不能隨便豢養,但目前因飼養野生動物 沒有罰則,管理上較沒有強制性。為了維 護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態之平衡,政府 訂定野生動物保育法則保護野生動,其中 較為重點的部分為野保法第四條,根據野 保法第四條,野生動物又分為保育類與一 般類,以下比較保育類與一般類的之差異 性 ( 表 1、表 2),了解農民在遭遇保育類動 物及一般類動物的財產、生命等侵害時應 對的限制。


表 1 法規限制統整表

野生動物: 第 3 條 係指一般狀況下,應生存於棲息環境下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 魚類、昆蟲及其他種類之動物。

一 般 野 生 動 物

野生動物有下列情形之一,得予以獵捕或宰殺 1、有危及公共安全或人類性命之虞者。 第 21 條 2、危害農林作物、家禽、家畜或水產養殖者。 3、傳播疾病或病蟲害者。 4、有妨礙航空安全之虞者。 獵捕野生動物,不得以下列方法為之: 1、使用炸藥或其他爆裂物。 2、使用毒物。 3、使用電氣、麻醉物或麻痺之方法。 第 19 條 4、架設網具。 5、使用獵槍以外之其他種類槍械。 6、使用陷阱、獸鋏或特殊獵捕工具。 7、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之方法。 1、保育類野生動物分為 : - 瀕臨絕種 - 珍貴稀有 - 其他應予保育 第4條 2、保育類野生動物,由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評估分類,中央主管機 關指定公告,並製作名錄 ( 臺灣獼猴 1978 開始保育,於 2018 除名 )

保 育 類 動 物

1、保育類野生動物,除本法或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不得騷擾、虐待、 獵補、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保 第 16 條 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除不法或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不得買賣、陳列、 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加工。 保育類野生動物應予保育,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 但下列情形之一,不在此限: 第 18 條 1、族群量逾越環境容許量者。 2、基於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者。 1、保育類野生動物有危害農林作物、家禽、家畜或水產殖,在緊急情況 第 21 條 下,未及報請主管機關處理者,得以主管機 關核定之人道方式予以獵捕 或宰殺以防治危害。


動 物 保 育 法 罰 則

1、違反第 18 條第一項、第二項之規定,以及第十九條第一項,獵捕、宰 第 41 條 殺,處以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 萬元以下罰金。

第 42 條

1、騷擾、虐待保育類野生動物,違反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處一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其因而致野生動物死亡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 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表 2 保育類與一般動物比較表

一般野生動物

保育類野生動物

本次新列入 臺灣獼猴、山羌、白鼻心、大田鷸、眼 林三趾鶉、臺灣朱雀、長尾鳩等 14 種 動物 鏡蛇、龜殼花、雨傘節 ( 降級 ) 鳥類、草花蛇 ( 升級 ) 法規保護棲 地 獵捕

野生動物保護 ( 留 ) 區、國有林事業區 ( 約占臺灣面積 45%) 不得任意獵捕 ( 野保法第 17 條 )

騷擾虐待 於依法劃設的保護區內不得騷擾、虐待 危及公共安 全、人類性 命與農林作 物時 危害農林作 物防治設施 補助

得逕予獵捕或宰殺

不得任意獵捕、宰殺 ( 野保法第 18 條 ) 不得騷擾、虐待

緊急狀況得逕予獵捕或宰殺

得補助特定動物危害農作防治資材及設備費用


相關理論及研究

THEORY&RESEARCH

人與獼猴之衝突與互動 臺灣獼猴被列為保育類動物時,政府 開始編設保護區在一些國土保安林中,於 是在二水地區便有設立「二水台灣獼猴自 然保護區」,設立成效有成,因此猴群數 量穩定增長,族群增長狀態下,棲地範圍 也隨之擴張、擴大,所以經常到保護區周 圍外的民宅、果園或農地覓食與活動,也 因而造成危害當地的農作物的情況,造成 居民及管理單位相當大的困擾 ( 林務局, 2008)。而近年來休閒產業與農業發展都漸 漸往山林去,造成野生動物棲地之重疊, 由於臺灣獼猴為森林性動物,隨著遊客與 其接觸增加,亦改變了獼猴原先的行為模 式,餵食獼猴造成後續搶食現象、搶奪遊 客物品等行為,這也間接導致有經餵食行 為的獼猴,明顯比未受人類餵食之獼猴更 不懼怕人類 ( 陳家慧,2016),這種種因素 使得獼猴與人之間的衝突日益加深。


表 3 獼猴衝突研究彙整

研究者 蔡碧芝 (2006)

論點 1、居民具有強烈負面情緒,對於獼猴侵害自身農園,即使自身果園未遭 損害,亦有此傾向反應不該保育。 2、當地居民往往傾向於高估野生動物對於作物、家禽、財產所造成的危 害程度與衝擊。 1、農民以棄耕、持續耕作與轉型進行災害調適。

薛婷婷 2、野生動物保育法公佈前後的人猴相處差異,改變人對猴子處置之權 (2010) 利,保障猴子生存空間。 3、人民在結構支配下的調適行為,考量國家政策、保育意識、經濟條件、 自然條件建立合適之轉變。 林良恭 1、統計全台地區 2003 年 ~2013 年侵擾事件數,以高雄最多其次彰化、 (2013) 南投、台東。

2、全台地區 2003 年 ~2013 年事件數則以彰化二水是件數最多,其次為 高雄柴山。


研究者

論點 1. 遊客動作幅度大小影響獼猴的反應強度

陳佳慧 (2016)

2. 遊客遇見獼猴之動作以拍照及觀望行為最多,兩者相加超過五成五以 上,而獼猴遇見遊客反應亦以觀望比例佔最多,遊客與獼猴現今能保持 適當的互動距離。 3. 餵食行為在宣導以及法制下得到良好的成果。

農業委員 1、農民以棄耕、持續耕作與轉型進行災害調適。 會林務局 2、野生動物保育法公佈前後的人猴相處差異,改變人對猴子處置之權 南投林區 利,保障猴子生存空間。 管理處 3、人民在結構支配下的調適行為,考量國家政策、保育意識、經濟條件、 (2008)

自然條件建立合適之轉變。


臺灣獼猴之數量分布調查 彰化二水鄉的臺灣獼猴主要分布於八 卦山脈一帶,松柏嶺遊憩區橫跨二水鄉及 名間鄉,位處八卦山脈南端,為台灣中部 重要的野生動物棲息地,以森林性棲地為 主,有部份區域已進行果園闢建等土地利 用方式,目前已知數量松柏嶺遊憩地區獼 猴數量約 178 隻,5 群 ( 農委會林務局南投 林區管理處,2012)。二水、名間地區台灣 獼猴族群量及分布調查多在距今 10 年前進 行,張仕緯(2002)於 1999-2000 年取樣 二水地區 13 條樣線調查結果(調查範圍為

縣道 150、137、152 及二水鄉與名間鄉鄉 界所環繞之區域,包括松柏嶺遊憩區及前 「二水台灣獼猴自然保護區」),估計當 時之獼猴族群量為 120-240 隻(6-8 個猴 群)。而針對「二水台灣獼猴自然保護區」 的調查結果指出(調查時間:1999 年 3 月 至 2000 年 5 月),該區域有猴群 3-4 群, 數量估計為 60-120 隻,但也指出此地猴群 的活動並不局限於自然保護區的範圍,而 是會同時利用保護區外果園及竹林等棲地 (吳聲海,2000)。猴群棲地、覓食範圍 目前以豐柏步道往兩側擴展。

研究者

論點

吳聲海 (2000)

1. 針對二水獼猴自然保護區調查可能有 3~4 群獼猴,本調查僅調查其中 3 群,

李玲玲 (2001)

以每群各有 20~30 隻計,估計有 60~120 隻 1. 針對全台獼猴數量調查,全國猴群共有 10,404 群,推估台約有 20~30 萬隻。

1. 從 80 年 9 月到 90 年 3 月間,監測十年彰化二水的獼猴族群數。利用移動平 陳美惠等 均法及指數平滑法推估長期獼猴數量變化趨勢顯示,預測及實際數量變化均呈 (2002) 現先降後升的趨勢,88、89、90 年有明顯族群上升。 張仕瑋 (2002)

1.1999-2000 年取樣於二水地區 13 條樣線調查結果,估計當時數量為 120-240 隻 (6~8 群 )

行 政 院 農 1. 此區共有 14 群猴群,其中在豐柏步道活動有 3 群,會接受餵食,猴群大小: 委會林務 50-60 隻,再加上群外公猴,估計共有 200 隻個體。 局南投林 2. 其餘 11 群,未接受餵食,每群數量較少,以 30 隻個體作為樣區平均猴群大小 區管理處 為計,估計至少有 330 隻,再加上群外公猴 30 隻。 (2012)


防治之相關策略建議 目前常見防治之模式分 8 種方法,聲 音驅趕 ( 含鞭炮及錄音機 )、人為驅趕 ( 主 要以彈弓方式 )、狗、蚊香、光碟片、電網、 改種植其它作物,或實際以誘捕籠進行獼 猴捕捉。最常見的方是為人為驅趕方式, 但此方法防除效果有限,僅能將部分獼猴 驅趕至其它區域,待一段時間後,獼猴還 是會回來,其次為鞭炮或是錄音機的方式,

用幾次後效果降低。台東地區使用電網、 防猴網,但根據農民表示電網使用初期有 一定的效益,但獼猴學習能力佳,一段時 間後會找漏洞侵入。南投、台南及高雄使 用誘捕方式將獼猴個體移除,多半是移至 他處野放或送至動物園等收容機構,但因 捕捉量有限效果不彰 ( 林良恭、高明脩、 王詩婷,2014)。

表 5 防治策略研究彙整

研究者

論點 1、果園之危害程度取決於農田的邊緣形狀,向外凸出形狀果園最容易受到侵害, 其次為平滑型,侵襲機率最小為內凹型,建議盡量減少果園邊界之區折程度 2、果園與樹林距離 20 公尺以上,為最佳緩衝帶 3、管理休耕地以及整合耕地類型,減少地景破碎程度。 入侵點環境

孫敬閔 向內凹入 (2007) 向外凸出 平滑邊界

百分比 (%) 9.4% 56.3% 34.4%

危害入侵點相鄰環境類型 樹林

82.2%

竹林

13.8%

灌叢長草地

6.9%

裸荒地

1.7%

1. 降低獼猴的保育名錄等級,其理由可合法捕殺。 林良恭 2. 專門劃設餵食區、保護區來管理,讓獼猴不要亂竄。 (2013) 3. 政府補助購置防除工具經費,如:電網、鞭炮等讓獼猴害怕的聲音或工具。人工 驅趕需長時間且長頻率來進行才有效果,政府應補助雇工工資。


蘇秀慧 1、立法禁止餵食行為 (2014)

2、進行獼猴保育之教育 1、轉作:在有猴群出沒的森林邊緣,種植獼猴較不喜歡或不善處理的作,如檸檬、 梅子、柚子、麻竹、青椒、苦瓜、酪梨等,減少農作損害。 2、套袋 : 在竹筍、水果上套袋,能降低被吃比率,建議搭配其他手法一起,減緩

王守民等 獼猴群學習速度。 (2017)

3、鞭炮、收音機、瓦斯音爆器等能造成猴群驚嚇。 4、猴罩網 : 為現今最友善之防治手法。 5、電圍籬 : 現今最有效之防治方式,成本較高。 6、讓猴群要會懼怕人、降低其可能接近農田之機會。

文獻總結 總和上述文獻可知,目前臺灣獼猴災 害多集中在彰化與高雄兩區,其中彰化以 二水為主要受災區,高雄以柴山為主 ( 表 6)。兩處都有類似的問題,第一,種植地皆 與獼猴覓食棲地重疊,因而衍生入侵農園 問題。第二,彰化二水豐柏步道過去曾經 有一段長時間的餵食行為,改變了當地獼 猴的習性,因而導致該區獼猴族群不懼怕 人類,對於果園之侵襲更加劇烈,近年來 因宣導有佳及法規規範,大部分遊客以無 餵食行為。第三,現行之獼猴防治手段已 經開始慢慢失效了,鞭炮、收音機、瓦斯 音爆器等傳統驅逐方式幾乎已無驅趕效用, 目前主要以電圍籬、猴罩網、人力驅趕為 主要方式,而電網因成本較高,要使所有 農民都架設是不可能的,猴罩網礙於時間 問題,亦慢慢失效中。

而某些區域影響較嚴重的地方實行結紮控 制獼猴之生育率,來減少當地獼猴族群量, 降低對農田的影響,而依靠節育來控制卻 又不利於生物的自然演替,目前這些方式 都並非長久應對之策,多數手法效用也日 益不佳。


表 6 柴山、二水獼猴災區比較表

說明

過往壽山的獼猴與果農紛爭不斷,又是著 名風景區,遊客的餵食行為導致獼猴越來 越不怕人類;雖於 2003 年高雄市立法禁止 餵食獼猴,仍有許多遊客為了接近獼猴而 餵食;而壽山現有農業利用土地已經逐漸 退縮,遠不如都市計畫編定之用地範圍。

壽山獼猴族群分布 說明

自 1981 年成立「二水台灣獼猴自然保護 區」,蘇秀惠教授於「二水、名間地區台 灣獼猴生態調查及管理方案」中調查彰化 二水鄉台灣獼猴之分布,結果指出豐柏步 道 ( 即圖中密集分布處 ) 較常有猴群出沒, 且是由於人為餵食行為導致猴群對人類不 感到害怕,也成為人猴衝突之主要受災區。 二水獼猴族群分布



案例手法

CASE STUDY

臺東農業改良場 - 猴罩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為降低臺灣獼猴對 果樹的危害,減輕果農損失,自 102 年起進行猴害防範技術 之相關研究 ( 圖 10);秉持著防範猴害也要兼顧生態環境的理 念,研製出不會傷害野生動物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防猴利器- 防猴網罩。獼猴對於果樹主要的危害是進入果園採食果實, 現行各種阻隔、嚇阻或驅趕等方式,常因成本過高、有效期 短或效果不佳等,無法長期、簡便及有效地防堵獼猴進入果 園。以 24 目白色塑膠紗網(透光度 85%)為材料研製的防猴 網罩 ( 圖 11),可將果樹完整包覆保護,操作上相當簡便,僅 需兩人合作即可快速架設完成 ( 圖 12)。使用初期,獼猴因對 網罩感到陌生害怕而改變取食行為,使得危害程度大幅降低。


猴罩網

猴罩網架設示範

猴罩網沿著邊緣罩住果園的主要生產區


案例手法

CASE STUDY

轉作 轉作為現行所有防治手法中最具有根 治性的方式,更改原本作物類別,種植獼 猴不喜愛之食物於猴群出沒之森林邊緣; 臺灣獼猴之管理一期刊中提到,檸檬、柚 子、青梅、麻竹、青椒、苦瓜、酪梨等皆 為獼猴鮮少摘食之食物 ( 表 7),由於獼猴為 雜食性動物,大部分植物果實、葉子皆會 食用,而少數如上述這類通常為味道不佳 或是難以處理之作物不常食用。雖然成效 不錯但許多作物其經濟價值並不高,除了 白柚以外,大多數農民無法全面轉作其他 類型作物。有些作物例如青椒,雖然獼猴 不食用,卻可能將其作為玩耍使用。

即使是不喜之食物依然會食用


案例手法

CASE STUDY

物理防治 - 傳統方法 目前已有之物理防治手法,主要建立 在以人力驅趕上,而後延伸出香炮、套袋、 假猴嚇阻等之物理方式來驅趕猴群。 初期使用這些方法效果甚佳,但經一 段時間後即失效,因為獼猴有很好的學習 力,若要延長有效性,學者認為以複合式 組合方法是最為有效來延緩猴群適應之防 治手段,物理防治耗費錢財最少,但隱形 的勞力成本無法估算,整體而言效果有限, 為最大眾的防治方式。

架設猴電網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式, 可藉由電流嚇退碰觸之獼猴達到驅趕目的, 但其價格昂貴,在政府補助下架設 200 公 尺電網需花費 6 萬,礙於地形問題價格會 隨施工難度增減,建議使用的農民要聯合 周圍農地一起,否則其中一戶使用將會促 成獼猴往沒有架設電網之農地聚集覓食, 反而會形成人交際道德上的負面影響。

加長砲管鞭炮嚇阻

製作猴子屍體嚇阻

電網架設需要定時清空邊界雜枝


案例手法 CASE STUDY 世界各國


獼猴屬大多分布於亞洲國家,針對有類似物種國家進行分析,日本、臺灣、印度、斯里蘭卡 尼泊爾、印尼,在這些國家中以日本獼猴的防治手段最為先進,猴電網即是從日本引進學習, 而在這些國家中普遍會使用鞭炮、收音機、套網等傳統防疫方式。 在近年開始漸漸朝向發展生態環境防禦模式,針對森林邊界與果園的交界的處理、果園收成 後的管理等,而在印度提出了一個不同的方式,他們注重移轉的模式,亦即會預留部分區塊 的作物給獼猴食用,這或許是因為當地文化的不同,崇拜猴子而衍生的友善生態。

小結 以現行之防猴手段無法根除獼猴帶來之災害,通常過往手法為硬碰硬之方式,但成效似乎 並非最佳,或許應該換個思考方向,調整應對策略。


環境資源調查與分析

ENVIRONMENT RESOURCE

基地環境概述 豐柏步道一直是二水鄉人猴衝突最為 頻繁之區域,同時也是以獼猴聞名的熱門 觀光景點,由於位處於受天宮山腳下,故 許多進香客會登山上去參拜。豐柏步道周 邊不僅農田、果園受到侵害,觀光客也有 受到獼猴的危害 ( 搶食及病毒 )。為了管理 此區猴害,相關單位也於近 10 年實行餵食 相關罰則希望藉此讓國人不去餵食獼猴, 但對於產業的傷害卻無法以法規限制獼猴 行徑,因此本次規劃範圍擬以豐柏廣場及 豐柏步道,聯及步道周邊之三大果園為界 線 ( 圖 13、14) 作為規劃的基地。


自然資源分析 - 氣候 (1) 溫度 二水鄉地處彰化縣東南端,屬亞熱帶季 風氣候,冬季溫暖而乾燥,夏季溫高而海 風盛行,各季日照充足,平均溫度約攝氏 23° C,1 月份氣溫最低,亦在 15° C 以上, 7 月份氣溫最熱,平均溫約 28.6° C,全年 皆屬生長季,適宜作物的生長 ( 表 10)。 (2) 降雨 二水鄉的年雨量,依據最近的氣象觀 測 站( 台 中 氣 象 站 ) 統 計 資 料 顯 示 約 為 1,700 公厘,降雨主要集中於 5 月至 8 月, 冬季乾晴少雨。境內因有八卦山脈縱貫東 北、濁水溪流經東南,在這種地形影響下, 濁水溪的濕氣流沿著山坡上升,凝結降落, 形成大量地形雨,越接近山麓降雨越多,

鼻仔頭、八卦山麓及濁水溪畔一帶,夏季 雨量為全縣之冠 ( 表 11)。 (3) 季風與颱風 二水鄉境內季風盛行,吹向本地的季 節風,包括東北風與西南風。前者盛行於 10 月與翌年 3 月,風力強大,影響作物的 生長;後者盛行於 5 至 9 月,風力較弱對 作物的生長較為有利。本區雖不在颱風襲 台主要路徑上,但仍受其影響,其間以 7 至 9 月份發生次數最多,風雨弱小時,可 為乾旱的夏季帶來雨水,但颱風若從西部 登陸來襲,則多強風暴雨,對平原地區的 農業危害極大。

單位 : 攝氏度

表 10 月平均溫 ( 統計期間 1981-2010)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氣溫

16.6

17.3

19.6

23.1

26.0

27.6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氣溫

28.6

28.3

27.4

25.2

21.9

18.1

平均

23.3

資料來源 : 中央氣象局台中監測站 表 11 月降雨量 ( 統計期間 1981-2010)

單位 : 毫米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降水量

30.3

89.8

103.0

145.4

231.5

331.2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降水量

307.9

302.2

164.5

23.2

18.3

25.9

資料來源 : 中央氣象局台中監測站

平均

1773


水文 規劃範圍之水文系統,廟前坑溪為主 要自然溪流,其為基地區域內之重要水資 源 ( 圖 15),溪流地質環境屬紅土礫石台地, 常因暴雨發生崩塌或沖刷,土石順勢下移, 危及鄰近步道及下游海豐寮聚落居民生命 財產安全,民國 96 年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 處以漿砌卵塊石潛壩、石籠護岸、新建橋 樑、連續式跌水工及固床工等工程整治完 成。其溪流屬性屬於長期乾枯型態,唯有 雨季時可看到水流,其餘時間沒有流動水, 為荒溪型溪流,但其做為豐柏步道是很重 要的排水系統。

漿砌卵塊石潛壩

新建橋梁


林相 基地周遭的優勢樹種為樟樹 - 香楠亞型, 由青剛櫟、香楠、相思樹、樟樹、白臼、刺 竹、血桐等構成;樹種高度平均為 5~20 公 尺高。臺灣獼猴喜愛棲息於高度 5~9 公尺樹 冠 ( 圖 16),基地周圍符合其棲地環境高度; 溪溝又生長竹類、大有榕、血桐、刺竹等,

獼猴喜愛食用之香楠及相思樹木本科果實, 此類樹種通常生長於山稜地區,而獼猴亦 喜好棲息於山稜兩側,因此緊鄰山稜的果 園邊界可推測為獼猴侵入果園之高機率路 線 ( 圖 17)。

山稜線處生長獼猴喜愛之木本科果 實,且緊鄰果園邊界,為猴群可能 密集活動區 圖 18 獼猴入侵路線推估圖

圖 17 獼猴棲息林相圖


猴群分布概況 2011 年時蘇秀慧等人針對二水、名間 地區監測獼猴族群研究,當時在豐柏步道 活動猴群共有 3 群,猴群全年活動範圍分 別為 40.0、31.5 及 50.5 公頃,猴群一天行 進距離最長為 2038.4 公尺,最短為 524.4 公尺,過夜點多在距步道 200 公尺以內的 地點。猴群活動地點與步道高度重疊 ( 圖 18),在步道兩側活動的時間佔 69.3%。餵 食與觀察為現有主要人猴互動形式,觀察 以外的人猴互動中衝突性互動佔 17.9%,且 有獼猴抓傷幼童之紀錄。週末時的餵食頻 度較高,達每小時 2.2 次,獼猴搶食行為頻 度自 2011 年 10 月後逐漸升高,獼猴間為 競爭人類食物之敵對互動頻度高達每小時 10.9 次。

目前豐柏步道已不見攤販,且餵食行 為也幾乎絕跡了,是優質的登山步道及環 境教育設施場域;陳燿榮說,最新的調查 報告 (2018),二水與名間山林間的臺灣獼 猴數量已從前年的 281 隻,降到 178 隻, 包括 5 個獼猴族群、共 155 隻,另有獨來 獨往的孤猴約 23 隻,但他們的主要活動範 圍依然是在豐柏步道兩側,家族數有增加, 可能為外部遷移而來,也有可能是家族分 家的因素。

圖 19 猴群活動範圍分析圖


土地使用概況

農地利用現況

豐柏步道全長 1.8 公里,目前作為觀光 遊憩使用地,步道周圍全為國土保安林地, 依森林法第 22 條規定編入保安林多屬國有 林事業區林班地內,該保安林多位於在集 水區水庫河川流域,其目的是為鞏固山區 地質破碎帶之土石,減少崩塌發生,維護 土石穩定,因此周圍之開發是屬於十分低 的,也造就了生態資源豐沛的林相,臺灣 獼猴得以於此棲息,擁有完整的棲地空間, 有利於族群的復育。根據國土利用調查資 訊網可發現豐柏步道中間段有三塊一般農 業用地的使用 ( 圖 19),目前作為果園使用, 但與獼猴棲地重疊,因此無法永續作為生 產用,目前沒有進行生產用途,純粹為了 水土保持種植植栽於土地上。

豐柏步道現以觀光使用為目的,步道 周圍總共有 7.2 公頃的果園。近年來由於猴 患日益嚴重,農民被迫從柳丁、龍眼、水 蜜桃等高經濟價值作物改為轉作獼猴較不 喜愛的白柚,由於當地人力老化不足負荷 收成及管理白柚,種植面積也不大,周圍 的果園幾乎都呈現退耕甚至休耕 ( 圖 20), 或是種植些許供自家食用的果樹,影響果 園農主的生計,但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放 棄這個地區的生產,況且又屬於國土承租 地,土地上頭不能為裸地必須種植植物, 園主實屬進退兩難狀態,作為種植又不敷 成本,轉作又面臨人力困境。


果樹產期產值與獼猴習性比較 調查果樹種類的生產期以及種植的價值 性,比對不同作物的生產價值性,同時比較 獼猴之季節轉換不同的生理行為,而改變的 覓食行為,篩選出適合二水栽種之高效益作 物,避免於不對的時期種植獼猴愛吃之作物, 導致損失慘重。其中價值性最高為葡萄,每 公頃可收益 112 萬,一年三獲,其次為百香 果每公頃獲益 110 萬,而獼猴不喜之作物柚 子則有每公頃 80 萬收益 ( 表 12)。

作物 葡萄 百香果 木瓜 火龍果 水蜜桃 番石榴 柚子 甜柿 檸檬

每公頃收益 ( 近三年 ) 112 萬 110 萬 108 萬 102 萬 94 萬 83 萬 80 萬 67 萬 53 萬



景觀生態分析

LANDSCAPE ECOLOGY ANALYSIS

空間結構 在整個規劃範圍保安林為基質,基地內的果園則屬於 干擾性嵌塊體,雖對整個環境造成穿孔性的碎形化,屬於 碎形化中影響最小的類型。景觀生態學中的聚集分散原則 (aggregate-with-outliers),建議在開發利用應該集中在某 一區域,而在開發地區的邊緣,保留些許具有植生廊道及小 區塊有助於保留地區生態的完整性,因此這些果園的區塊對 於獼猴而言是極佳的生存空間,可以提供不同的覓食空間, 但這類型空間只有利於移動性佳的物種、且食性廣的物種, 但整體而言仍有保留的可行性,對於生態的衝擊性並不大。 而區內的廊道 ( 河道、步道 ): 廟前坑溪雖 然切割棲地,可能將其運用,轉為引導生物、 阻隔,提供遷移路線變更的因子。善用基地的 嵌塊及廊道,將猴群適當的阻隔或是引導 ( 圖 21)。

廊道 (corridor) 穿越基地之廊道主要有二,一是登山步道,二是廟前坑溪,兩者皆具切割、過濾嵌塊 體彼此間的能量、物種交流功用;平時廟前坑溪皆為枯水期 ( 圖 22),此時並不會影響猴群 穿越、遷移,而當 6 至 8 月時的豐水期到來,則會切割猴群移動路線,使其沿著廊道邊緣 移至鄰近塊區,但同時溪流形成了一到天然屏障,可界定出此時間 ( 豐水期 ) 最需要保護之 區塊即不受干擾之區塊 ( 圖 23)。


河道枯水期能量物種交流圖

河道豐水期能量物種交流圖


塊區 (patch) 每個塊區都會有一內部系統能量流動 穩定區域,這區即是核心的區,物質豐饒、 不易因受到干擾而導致崩毀,大型塊區所 蘊含的內部條件通常較佳,對物種保護性 提供較佳的庇護場所,一個塊區的核心指 數可以透過固定邊緣寬度下計算出,而以 果園為分析的話其核心區即是穩定生產不 易受到野生動物侵擾的中心區 ( 圖 24)。

塊區形狀 (patch shape) 邊界的形狀、寬度、方向等為區塊間 物質能量流動的重要因子如同過濾網,而 綜合這些條件即構成「邊界效應」(edge effect),曲線之邊界利於物種穿越或遍及次 邊際進行遷移活動,邊界之寬度可決定此 邊界棲息地之總數,而邊緣形狀為突出型 的位置,如同指狀物延伸出去,通常為野 生動物偏好由此區進入,物種移動的方式 會根據最鄰近外界環境的端點移動,塊區 指狀型狀的特性會大量的引導或發散各種 能量,包含自然和人為的力量。

根據孫敬閔 (2007) 臺東柑橘園果園邊 界研究,猴群侵害果園點若是與森林邊界 距離 20 公尺以上,那發生猴害的機率便減 少很多,損傷也最小,反之距離森林邊界 越近之果園所得的觀察數據呈現,受損率 急遽增高,完全貼近的果園受損率幾乎高 達 80% 以上。觀察獼猴入侵點發現傾向由 果園邊界突出區入侵,56% 機率由此進入, 相反的凹型區塊及鮮少有入侵之紀錄,平 滑邊界則平均進入,符合景觀生態學的邊 緣效應論點、以及能量的流動模式,這也 表示果園的邊界形成應減少突出塊之構成, 以及保留適當緩衝寬度 ( 圖 25)。


侵害點分析 總和上述條件總和,可推測突出之塊區為獼猴侵害高危險區,應減少邊界的指狀型 態,降低能量的流動。而塊區之核心區可指認為安全栽種區塊,正常狀態下是可以穩定生 產的;基地的廊道是由登山步道以及廟前坑溪組成,廟前坑溪會因季節的變化形成天然屏 障,可作為導引物種遷移路線等功用,也因此可以反過來運用貼近溪流廊道的區塊將核心 區的範圍擴張約 1 公頃左右面積。


規劃發展

MASTER PLAN

本次規劃目標為跳脫過往思考之防猴手段硬碰硬之解決方式,轉為由其他面向來 探討解決獼猴與農業的衝突,在不傷害猴群為前提下,如何將果園收益最大化, 甚至將此方式進行通用化,使全台受猴災的農園可試行此方式。



規劃策略 從動物行為、景觀生態、現況調查,分析出災害潛勢位置,套疊分析出能安全種植的區 位以及高風險侵害的區位,由於獼猴是活動空間非常廣的生物,無法主動控制他們位置空 間,因此只能採行被動式預防,由三個面向來實施 :「災害控制」、「經濟效益」、「永續管理」 發展一套可持續性之果園物質流動網絡,進而達到防猴之功效。

災害控制 由於獼猴的侵襲多為多面向因此需要進行緩衝與集中災害,考量到作物生長皆需生長 其,因此以下針對不同時期規劃不同配套措施,以及如何緩衝、如何集中果園所發生的災害。

災害控制 - 緩衝

緩衝帶 : 邊界內縮 20 公尺,高度限制 5 公尺下, 種植獼猴不食用之作物,配合核心區作物 生長期。

廊道阻隔 : 在緩衝帶與核心區之間增設人行動線,以此 做為第二層緩衝,一方面提高人流動率,警 示猴群讓其不會輕易靠近。( 圖 32)


半核心區 : 配合豐水期的廊道阻隔選擇該時期能產 出之作物,提高農民收益。

災害控制 - 集中 提供相對容易覓食之區域,吸引猴群避免災害擴張。

誘食點 設置於高風險入侵區,引導入侵果 園之猴群由進入此區,可發揮誘導效用, 混植緩衝作物及獼猴食用之作物果實, 此區相對於其他果園邊界容易進入,種 植之作物通常做為獼猴食用,所以此誘 食點區要進行輪替使用,一方面可降低 獼猴於一地區之觀察學習性,另一方面 為確保種植之作物結果率


核心區 : 種植高收益之果樹 半核心區 : 可種植 6~8 月盛產之果樹 緩衝區 : 具有經濟效益且獼猴不喜之果樹 覓食區 : 野百香果與白柚混植,三年一換

緩衝作物 青梅 白柚 檸檬 苦瓜 青椒 麻竹

生長期 2-3 年 4-5 年 2-3 年 1 個月 3-4 月 1 個月

核心作物 百香果 木瓜 火龍果 水蜜桃 柿子 番石榴

生長期 <1 年 1-2 年 1-2 年 4-5 年 2-3 年 1-2 年

完整的果園體系由核心區、半核心區、緩衝區、及誘食區組成 ( 圖 35)。當邊界之緩衝 林成熟後,加入設置廊道系統的引導和阻隔,影響獼猴之移動覓食路徑,以及邊界設置 之誘食區來集中管理 ( 圖 36),可達到避免果園多處遭受侵入之危險。


設置誘食區轉移獼猴的目標點,有利於農民掌控獼猴的侵害位置,進行驅趕時減少奔波果 園各處。


災害控制 - 初期配置 在初期時由於緩衝林尚未成熟,核心作物及緩衝林 ( 表 13) 的生長期需相互考量,若核 心作物生長期快於外部 ( 圖 28),則需使用猴罩網。相等的話則是同步種植 ( 圖 29),小於 的話則可以保留裸地此為獼猴不喜愛之棲地形式 ( 圖 30),以緩衝作物之生長期作為種植時 間的分界線,來調適初期種植模式。


核心作物生長期 > 緩衝作物生長期

核心作物生長期 = 緩衝作物生長期

核心作物生長期 < 緩衝作物生長期




邊界設計 EDGE DESIGN

考慮獼猴之生理構造及其行 為模式,將行為分為”跳躍”、” 爬行”、“攀爬”,並針對其行 為限制作果園邊緣設計。直接增 加獼猴入侵果園難度,迫使其沿 邊界移動覓食。







永續管理

SUSTANABLE ADMINISTER

為了維持此系統能持續有效益,必須考慮誘食區所能 承受的負荷量,同一地點長時間受獼猴採食,果樹容易形 成折枝、結果率不佳,同時獼猴若在一地點過長時間,他 們會觀察內部,學習所使用的防猴手段,從而興起往核心 區方向侵襲之舉動,因此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發生,必須進 行輪耕策略,輪轉每季所開放之覓食區,透過邊界引導處 理,轉移獼猴之誘食點。

第一期

第二期



經濟效益 針對各分區大小進行試算,以此來了解種植作物之經濟價值,並比對以傳統防猴方 式下栽種作物可獲得的產值,以此來評估規劃的策略是否能優化種植所能獲得的產值 ( 表 14)。


核心區 =5.24ha 半核心區 =1.0ha 緩衝區 =0.88ha 誘食區 =0.16ha

( 一 ) 誘食區

( 二 ) 核心區

面積以一群獼猴一季之攝取木本科果實來

基地邊界退縮 20 公尺的內部為核心區,此

計算,每群獼猴一季約需取食 450 公斤之

區約為 5.24 公頃

果實,( 此次規畫以百香果作為誘食區之

( 三 ) 半核心區

果實種植,每季可產出 34855 kg/ha),可

時期性變化可栽種之作物地,須種植果實

獲得每塊所設置之誘食區至少得有 0.012

產出季節為 6-8 月時期,面積約為 1 公頃。

公頃,而本次規劃設置之誘食區預計為 13

( 四 ) 緩衝區

個點,因此需要使用約 0.16 公頃做為誘

種植獼猴不喜之作物,並保持至少有 20 公

食區用地。

尺寬之距離,其面積為總面積 6 公頃扣除 其他三區所獲得,約為 0.88 公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