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東海建築系 陳敏
Profile
陳 敏
Email Skill
/ Chen Min
sophiachen0327@gmail.com autocad/sketchup/rhino/vray/photoshop/illustrator/lumion
2013
就讀於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2014
於里德室內設計工作室實習
2015
超詳細 : 冷靜製圖工作營
2015
參加第六屆“清華建築與清華文化”兩岸大學生主題交流營
2016
於原典建築YD建築事務所實習
2016
參加東海建築羅馬工作營
2016
入圍第四屆X-site 前十名
2017
台北市建築師公會-學生競圖主題設計組 佳作
2017
大肚的山 Da-Du Design 研究成果展
2018
參選 Team 20
2018
台北市建築師公會-學生競圖畢業設計組 佳作
~2020
李文勝建築師事務所_設計師
Contents
001
[ 畢業設計 ]- 鯤鯓海岸重塑_人造秩序與自然秩序 2018.5 指導老師:劉冠宏
002
[ 長條型街屋建築設計 ]- 上下屋坡-重構屋坡/韻律/空間延伸 2016.3 指導老師:邱浩修
Architecture
003
[ 現代都會中的多重棲所 ]- 遊園 | 當代都市垂直院落 2015.11 指導老師:陳俊言
004
[ 垂直化創客聚落 ]-散步。生活綠川-離散與整體 2015.9 指導老師:陳林蔚
005
[ 拼貼想像 ]-Future Ecosphere 2016.7 指導老師:Luca
001
Structure
[ 大跨度結構 ] 2016.9-12 指導老師:陳冠帆
002
[ 回收式建築 ]-當代協力構竹 2017.4-6 指導老師:黃明威
001
[ 大肚的山 Da-Du Desigh ] 2017.9-12 指導老師:凌 天
Exhibitions
002
[ 中-ing ] 2018. 東海建築畢業設計展
003
[ 美角 | 生活中的每一課 ] 2018. 教育部美感教育成果展
[ 前言 ] 不完美是宇宙的規律,是自然之法。 面對基地逐年不斷消退的沙灘以及產業活動留下 的自然材料,我的畢業設計探討的是人與自然間 適切的距離,人造秩序如何面對這些不斷變動的 自然紋理,並與之對話。 相信時間能夠為建築累積價值,使其在安靜平直 的海岸裡質樸的存在,隨著時間納入自然體系的 循環消長。
Architecture 001. [ 畢業設計 ] 鯤鯓海岸重塑_人造秩序與自然秩序
[ 基地 ] 在順應自然但不完全退守的態度下,關 注於基地上的人造與自然秩序關係。基 地位於鯤鯓南段海岸線,近年來安平新 港堤防等作為使得輸砂量逐年減少,沙 灘逐年消退,卻也隔絕東北季風,形成 當地特有產業蚵棚的避風港。
揀 選
征 服
尊 重
[ 動機 ]
重 塑
指 向
投 射
畢業設計是談人造秩序與自然秩序之 間的關係,討論三種園林接近自然的 方式: 中式園林是以人造秩序去重塑自然 西式園林建立一套人造秩序宰制自然 日式園林是在精神上以人造秩序呼應 自然
積 累
重塑 / 再現 / 揀選
[ 人造與自然 ] : 中國、日本、西方園林
控 制
控制 / 征服
擬 仿
臣服 / 只可遠觀 / 精神上
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看法: 人尊敬自 然,在順應自然的方向上有限度的彰 顯人的自由意志。
[ 人為與自然週期 ] 黃金海岸平均遊客一天約 1500 人 當地漁戶人口約 200 人 / 黃金海岸區蚵棚約2000個 13 處流動攤販
遊客 蚵農 店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蚵農
人 為 活 動
遊客
攤販
大潮
潮汐 小潮
0 cm
風向
28.9度
自 然 週 期
溫度
17度
日照 /日落方位角
雨量
農 曆 春 節
春 分
清 明 節
端 午 節
夏 至
潮 差 週 期
中 秋 節
秋 分
冬 至
[ 空間關係 ] 蚵農的產業活動具有季節性、 排他性,遊客群各自離散。 人為的活動量有規律的增長與 自然時序相互呼應。
消波塊
蚵農活動分布 遊客活動分布 地形變化 日照仰角
潮間帶 平均 +18 cm ~ -29 cm
12 時 16 時
+3m
平均海平面
向內陸移動5米/年
9~11月
12 時
16 時
+3m
平均海平面
向內陸移動5米/年
12~2月
冥想空間迎入每一天的日落
12 時
16 時
+3m
平均海平面
向內陸移動5米/年
12 時
蚵棚定位
3~5月
16 時
+3m
平均海平面
向內陸移動5米/年
旅宿空間用餐區 - 唯在夏至時刻,日照直接地侵入 6~8月
[ 配置變化 ] 行為模式與自然關係的轉變我認為在自然被人為破壞的狀況,人要保持一段距離以靜養自然,並以人造 秩序建立人與真實自然間的距離感;經過長期的修復,自然回到平衡狀態, 人與自然間的距離得以回復。
垂直於海岸線的少量人造物限制人與自然的距離 1. 突堤以修復沙灘為主而定距離 2. 以建築體垂直海岸延伸活動
多年後-沙灘修復轉為平行於海岸線較親海的臨時性人造物 1. 突堤功能性降低 2. 平行海岸人造物的增長
[ 策略 ] 將基地視為一段往復起伏變 動的波動,以劃分自然時序 的夏至、冬至日落軸向,重 新規劃人造物的週期關係以 修復自然的樣態。
主體水泥建築物 蚵殼+麻竹臨時性人造秩序
15 M 30 M
沙灘
搭建區移至規劃點
現況
將來
生態工法突堤
0M
- 1M
- 2M
[ 空間機能 ] 僅住宿使用
住宿用餐區 - 20人 包廂 公共廁所 住宿空間- 6間房(12人) 單元45 m2 大廳 公共廁所 閱覽空間 -
其他公共
蚵產業展覽間 咖啡廳 商店 -
[ 爆炸圖 ] 連續性折板屋頂
3 F 公共空間
7.
2 F 旅宿空間
人造曲面
自然地形
公共區域動線 旅客動線
一層平面圖
Scale : 1 / 2000
7.
3. 3.
4.
9.
5.
1.
1.
4. 2. 6.
6. 8.
5. 10.
2.
1. 大廳 2. 旅店單元 3. 用餐區 4. 廁所 5. 廚房 6. 觀景平台 7. 冥想間
二層平面圖
6.
Scale : 1 / 400
1. 商店 2. 咖啡廳 3. 閱覽室 4. 蚵產業展覽間 5. 包廂 6. 旅店單元 7. 半戶外平台 8. 儲藏室 9. 廁所 10. 觀景台
三層平面圖
Scale : 1 / 400
建築物靜靜的、輕輕地在快速的道路旁浮 起,站立於海邊、觀看著不斷變動的自然
A-A’剖面圖 Scale : 1 / 500
B-B’剖面圖 Scale : 1 / 500
多年修復後,自然回到平衡狀態,竹材轉以搭建臨時棚架接近自然為主,蚵殼步道隨著季節 、當地居民的活動變動,而旅店作為唯一、一個不退卻的原點,永久靜靜的矗立著的存在。
C-C’剖面圖 Scale : 1 / 500
沙灘與人工地景之間
Architecture 002. [ 長條型街屋建築設計 ] 上下屋坡_重構屋坡/韻律/空間延伸
[題本]-
[ 歷史脈絡 ]
位於鹿港古蹟保存區內的鹿水草堂是一間以台灣鄉土文化書籍為訴求的專 業書局,由鹿水文史工作室陳仕賢先生返鄉設立。此堂成立緣源自於這些 年來陳先生時常帶團在鹿港解說時,發覺參觀的民眾對鄉土文化相關書籍 的需求增加,而民間文史工作者與文化基金會出版的書因缺乏通路,而未 能與民眾分享其巨著,故興起於古蹟保存區內設有一家鄉土文化書局的構 想,於民國八十九年創立的鹿水草堂即希望能為文史工作者與民眾搭起文 化的橋樑。 原本的規劃中,鹿水草堂之短期目標為結合台灣各地文史工作者及 基金會出版的書籍於草堂內,提供一個優質的人文空間分享文史著作。現 今因空間需求轉變以及空間量不敷使用的狀況,草堂堂主為了整合新的空 間需求並考量既有基地條件限制與敷地不足的問題,多方奔走並經各界有 心人士幫忙,現募得一筆可觀基金,計畫於鄰近地區處重建一處新鹿水草 堂,期望能為台灣傳統文化與聚落建築空間保護略盡一分心力。
清領時期 市街
街-屋頂連續性延伸入屋
日治時期 不見天街
鹿港街屋
不見天街進行拓寬及拆除動作
鹿港屋坡,美在既不是習慣的平頂透天也不是斜坡,隨 著商業點狀式發跡,這裡的斜屋頂錯落而不規則,像是 依著自然而生的草坡,是鹿港生活紋理產生的韻律感。 未被時間拆遷殆盡的屋頂平面群 櫛比鱗次的韻律應被看見/被經歷
街-光線/活動延伸入屋
[ 基地分析 ]
[ 屋坡空間構成分析 ] 鹿港街屋樓層呈現前一層後二層或半層,使屋頂 有高低差之分,空間佈局上則產生韻律性變化。 大尺度歷史分析
小尺度街道分析
-屋頂,不常被看見/經驗的平面。
單脊頂
不見天街
雙脊頂
三脊頂
鹿港老街
B
D C E
主要街道與河道呈水平向
F
G
屋坡-影響內部空間分割/高低
低 低 次空間
高
次空間 A.天后宮
B.新祖宮
C.彰化客運
D.鹿港民俗文物館
高
主空間
主空間
風向影響建物走向
基地作為串連主要產業文化發展與交通的 重要節點,具有多面向性,遊客與當地居 民可從中山路或是九曲巷走進基地。
主空間
現今河道位置
無城
牆聚
落、
隘門
街鎮
行人步行主要來向
系統
、曲
巷冬
晴、
長型
街屋
、進
深空
間
汽機車主要來向
不見天街時期河道位置
動線分析 具有多面向性,中山路雖為主要交通要道,但因為主要是商業地帶,行人活 動多以步行方式經過基地,九曲巷內因狹窄曲折多為居民生活地段,所以仍 具有當地居民活動及遊客互動的可能性。
A
次空間
主空間
次空間
次空間
[ 設計策略 ] [承重牆] -錯開 [新元素置入] -空心磚 -牆分隔/厚度改變空間韻律 -樓板錯移形成新序列 [空間層次] -封閉<---->開放
10
11
8
5. 7
12 9 6
3. 4.
1. 2. 1.講座教室 2.觀景區 3.瞭望台 4.半戶外閱讀區 5.幽靜閱覽室 6.書店 7.聊天空間 8.茶館 9.宿舍 10.觀景台 11.堂主室 12.個人研究室
脫開-虛空間留設 錯位-垂直/水平延續性 重疊-空間圍閉/開放性
地面層平面圖
0
1
3
5
10M
剖面圖 S:1 / 300
[空間主題] -屋頂上的書店 面積
宿舍 短期宿舍可以作為新的交流空間,開 放給興起的打工換宿的族群。
[短期宿舍]
12平方公尺
[講座教室]
30平方公尺
[個人研究室]
12平方公尺
書店/茶館 服務性質空間不只給遊客也還給當地 居民,可能整合成半戶外開放討論空 間。 使用者年齡層影響空間量(茶館多為 當地老年人使用/講座主要為吸引遊 客了解當地特色)
[工作/討論空間]
20平方公尺
[展示空間]
24平方公尺
[書店]
60平方公尺
[茶館]
40平方公尺
堂主室/個研室 作為較前兩大類私密/專業的空間。
[講座教室]
[短期宿舍]
[書店]
-打工換宿群
[個人研究室]
[展示空間]
[服務空間]
[茶館]
[工作/討論空間] -當地居民
牆剖大樣
剖面圖 S:1 / 300
Architecture 003. [ 現代都會中的多重棲所 ] 遊園 當代都市垂直院落
[遊 園]
[ 設計概念 ] 提出了遊園和院落的概 念來回應新型態混居空 間。策略上分成前庭後 院,面對都市創造一個較 開放的公共庭園,以水和 綠為主體,並創造一條遊 歷路徑串聯前庭後院。
-[前庭]
-[後院]
[院 落]
鄰里空間
18-28單元疊加關係
A/ 10坪單元 B/ 18坪單元
[ 基地 ]
基地位在台北市大同區斯文里,鄰近學校,市場與 公園。我重新梳理基地空間意象,轉化過去住宅內 庭的公共交流狀態,組織出一個新的居住模式。
C/ 28坪單元 D/ 公共場域
10-18單元疊加關係
[ 空間計畫 ]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因此在構想老人族群如何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動 , 我提出一個毛小孩家庭計劃。關於新形態混居,分成單身及家庭兩 大族群類型來設想,又分別有青年上班族與獨居老人,頂客族以及三 代同堂,透過與毛小孩互動強度的差異,思考如何乘載不同的需求。
[ 單元簇群 ]
10坪單元群組平面圖(4戶)
18坪單元群組平面圖(4戶)
1層平面圖
18-28坪單元群組(4戶)
2層平面圖
簇群分佈對應基地涵構垂直疊加。在一樓 層的公共空間我們創造了一座橋, 穿梭在 樹冠與建築物之間,串聯起前庭後院。
地面層平面圖
S:1/400
10坪
18坪
28坪
成員:單身族群+小型犬/其他小動物
成員:中大型犬/頂客族群
成員:中大型犬/4人小家庭
需求:寵物黏人程度高,不穩定 易激動吠叫(伴侶犬) -->同桌/同房/同玩耍
需求:寵物黏人程度相對低 可有自己隱私專屬空間--> 休息/睡眠空間/精力較小型 犬旺盛衝刺空間
需求:寵物黏人程度低, 有自己隱私專屬空間--> 休息/睡眠空間/室內室 外衝刺空間
玄關(共同院子為主入口) 止滑防摔/無稜角安全空間 清潔空間(小狗清潔完小門通院子)
-進室內前清潔空間/休息空間 -玄關(共同院子為主入口) -進食區/儲存設備/衣著
二層平面圖 S:1 / 500
-玄關(共同院為主入口) -一樓清潔玩耍區 -二樓玩耍區 -二樓休息區 -家事陽台
外部環境-鄰近市場、學校、公園綠地,對於周圍龐大量體以較低矮的 量體回應都市,並且連著樹德公園形成一個都市中較舒服的虛空間帶。 內部空間-因應院落在都市中的垂直化,創造三種坪數的單元空間,並將 四個單元組合成可被垂直疊加的簇群。分別有10,18,28三種坪數總共76 戶;透過堆疊使院落關係不限於單層,讓光線和空氣流通,有機、錯落 的堆疊為基地與周遭注入新的活力。
Architecture 004. [ 垂直化創客聚落 ] 散步。生活綠川_離散與整體
[ 基地分析 ]
[ 題本 ]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都市土地的碎化與高 密度發展,城市公共的空間與生活型態都已明顯的 改變,舊有村落環境已經逐漸的消失,自然生態環 境、鄰里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漸漸的改變。 創客聚落之設置,除了是一個提供場地與設施,讓 青年運用創意並透過業師教導與社群交流,進行跨 領域學習與合作之場域。同時,在面臨高密度都市 垂直化發展的情況下,如何重新界定人與人之間互 動的關係,並進一步作為探討社會公共空間本質的 機會。創客聚落不僅是企業尋找永續經營的策略, 也扮演了活化電子街以及舊都市空間的角色。
[ 設計概念 ]
Vertical
x
Village
為了讓遊客和創客能享有工作與遊歷經驗並存,以一層一層公共環、商業環、 創客環為主體空間架構,將遊客居住單元碎化打散至虛空間,以利到達公共環 序列,並加入綠川垂直化體驗,將水聲水景水色帶入旅客與創客生活中。
Normal
Maker
體驗序列
實作經歷
機具空間 機具空間
居住單元
教室
展覽 商店 居住單元
教室
膠囊空間 機具空間
機具空間 居住單元
教室
教室
展覽 商店
廣場
教室
咖啡廳 圖書館
創客辦公室咖啡廳 圖書館
機具空間
居住單元 管理層 展覽 商店
A-A’ section
B-B’ section
7F PLAN DN UP
0 200 400
1600 (cm)
800
+10 UP
DN DN
UP DN
UP
+10
DN
+119
DN
DN
DN UP
書店
5F PLAN 0 200 400
800
開放式攤位 DN
1600 (cm)
+10 +119 CAFE
+95 UP
UP
+5
1F PLAN 3F PLAN 0 200 400
800
1600 (cm)
Architecture 005. [ 拼貼想像 ] Future Ecosphere 藉由選取的拼貼,想像並結合原有圖面及比例構 成內部剖面,並賦予更多的生活可能想像。以下 拼貼是一艘20世紀最大的貨輪被剖成兩半以看到 內部,在貨輪上則有一棟別墅隱身在綠意中。 In the future, the world is polluted. Survivors live in the Ecosphere. In the Ecosphere, they draw seawater and filter it by nature miniral into clean water, extract fresh air from the woods then transfering it through the big pipe. The poor have to pick fruitgains from the trees, and put the food in diffrent storage place, then give to each living unit. The rich have the power to manage the control center, who can live in higher and bigger units.
Structure 001. [ 大跨度結構 ] -
[ 分解圖 ]
[概念 / 結構]發想於當地多埤塘河流的意象, 將之轉化為結構原型發展。 主要材料為預鑄鋼構搭配雙層透 光面材,因應室內光線以雙層主 鋼條為架構,各自以三角桁架形 成幾何面狀支撐;雙層結構間以 拱形延伸仿河流自然形式互相卡 合焊接;而最終收束於同一端點 以配合戶外園內埤塘匯流之處。
Structure 002. [ 回收式建築 ] 當代協力構竹
從世界遺產合掌屋全聚落協力造屋案例發想,在高樓林立標準化、 不具特殊性與地方性的當代建築群中,是否能在台中找到一種具有 地域性的、親民的協力造屋可能性,以凝聚集體群眾的向心力。因 此我以台灣當地竹材作為主要構築對象,分析合掌屋傳統構築方式 ,並轉介至當地竹材讓當地人自行搭建的可能性。
加工後彎曲竹片加 壓---->集合材 單元 組合
各球狀單元以正交 方式組裝成面狀
最外圈直徑40CM
日本合掌屋-木材
台灣-竹材
[ 概念 ]
傳統竹編燈籠利用 竹片彎曲特性,頭 尾收編,十字交叉 處以綑綁方式固定
水平向連接方式
[ 建造過程 ]
大型傳統竹工藝品--> 構築,具有結構性、接合點設計 燈籠------->座椅---------> 結構體 竹積層材彎曲特性的運用、單元模矩化
垂直向連接方式
6層單元-弧形開口完成
[ 常民介入 ] [ 爆炸圖 ]
竹編次架構
竹編主架構
竹編頂
頂六層 每一圈單元 尺寸大小遞減 完整40個單元一圈
3.6M
底六層不完整(開口) 37單元 35單元 35單元 35單元 35單元 37單元
加上帆布
內部吊掛裝飾 鏡面
基地---台中市政府前廣場
失去人性尺度的廣場 / 水泥硬地舖面使溫度升高 夏天炎熱無遮蔽 / 冬天冷風透過穿堂滲入 過長形廣場都市事件難以置入
4M
單元平面
[協力造竹構球當代定位] 新的都市事件 滾動型遊具 常民組構
Exhibitions 001. [ 大肚的山 Da-Du Design ]
1 個國際機場 3 個工業園區 4 所大學 8 個鐵路 車站 9 個行政區 10 個交流道 10 個陸橋 11 個 快捷巴士站 12 處軍事用地 20 個熱門景觀點 30 塊墓地 36 個公園 71 個里 80 所學校 84 間加 油站 120 家便利商店 300 間廟宇 300 座電塔 1500 家工廠 21 公里長 7 公里寬 300 公尺高 28萬5400 人 1 座大肚山
Exhibitions 002. [ 中- ing ] 東海建築畢業設計展覽 策展/參展
Exhibitions 003. [ 美角 | 生活中的每一課 ] 2018 教育部美感教育成果展 富藝旅模型製作
2 0 1 8 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