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電影誌 | 第五期 自由之心

Page 1

TOPIC FILM

自 由 之 心 COLUMN 導演系列 / 吉姆賈木許

電影與音樂 /Woo dy Allen and Tin Pan Alley 電影與歷史 / 不設防的古城

列一張,電影清單 / 最愛中譯片名 TOP3 電影癖 / 重複看電影 TA I WA N F I L M 訪談

白米炸彈客

白米炸彈客 KANO

甜蜜殺機

no . 5

12 Years a Slave


TOPIC FILM 自由之心 12 Years a Slave 2014 | 134min | 美國

導演:Steve McQueen

主演:Chiwetel Ejiofor, Lupita Nyong’o, Michael Fassbender

24 電影誌 Twenty-Four Film Magazine no.5

總編輯 慧瑄 副總編 楊揚 撰稿

Bess、Charlie、Kamel、PIZZAZZA、楊揚、黃英嘉、慧瑄、

羅妍 ting

如果您喜歡這份刊物,請幫我們的粉絲頁按讚!

如 果 您 願 意 提 供 贊 助 ( 不 論 金 錢 多 寡、 各 種 形

式 ), 請 發 送 訊 息 至 [ 24 電 影 誌 ] 粉 絲 頁 , 或 電 郵 至 24filmmag @g mail. co m 與我們聯繫。

24filmmag @g mail.co m

24 電影誌

封面 + 美術設計 周敬桓 採訪攝影 陳彥安 感謝名單 博多屋

線上閱讀 24 電影誌 h ttp:/ / issu u .com/ 2 4 _f ilmma ga z in e


自 由 之 心 圖/威 視 電 影

再 掘 黑 奴 歷 史 - 1 2 Ye a r s a S l a v e 文/ Bess 一 直 以 來, 導 演 Steve McQueen 就 想 拍 一 部 黑 奴 電影,不談令人憤恨不平的種族歧視、不談追求自 由平等的暴動反抗,他只想據實呈現一個黑人如何 從 自 由 之 身 淪 為 奴 隸, 在 這 期 間 又 遭 受 了 多 麼 慘

對的殘忍事實,傳達給我們這些自以為了解黑奴歷 史的觀眾。無論是被吊在樹上的 Solomon 從泥濘中 奮 力 撐 起 身 軀 的 雙 腳, 或 是 Patsey 猛 然 被 扯 下 的 外衣和慘忍的鞭打,一幕幕都在挑戰我們接受事實

無 人 道 的 待 遇。 正 巧, 他 的 妻 子 找 到 了 Solomon Northup 於 1853 年出版的回憶錄《 Twelve Years

的極限。文字是白紙黑字,我們可以靠想像自欺欺

a Slave 》,裡頭記載了作者為奴十二年的所有細節 與 過 程, 於 是 Steve McQueen 便 二 話 不 說, 拿 它

即使忍不住別過頭去,揮動空氣的聲音、鞭子陷進

做電影的藍本。

視, Steve McQueen 清楚知道這是電影最具威力的 特點。全片毫不修飾且鉅細靡遺的影像記述在影史

《自由之心》自去年年底便在影評的一致盛讚中竄

中確實少見,而它也為黑奴歷史留下了一個永恆而

起,更順理成章得獎入圍。對於一個關於黑奴的故

重要的詮釋。

人、對殘酷的真相有所保留,但當人坐在戲院裡頭, 肉裡的聲音、和聲嘶力竭的慘叫卻還是教人無法忽

事,我們不免期待它能在人人熟知的歷史和文學外, 探討有別於以往的嶄新議題,但是這部電影卻跳脫 了 預 期, 它 平 鋪 直 述 Solomon Northup 十 二 年 的 奴役生活,企圖將某些被忽略、甚至未曾被真正面 1


TOPIC FILM

自由之心的眾多角色 文/ Kamel 《自由之心》是一部由人物組成的電影,電影裡細

人),但與其他角色相比,都是代表不被環境蒙蔽

膩地描述了主角 Solomon 和一路上遇見的人(不論 白人、黑人)之間的互動以及細微的利害關係。電

正義的人。

影雖然以 Solomon 的故事為主軸,但其餘的角色也 據有一定的篇幅,當他們陳列在同一個時空時,便

綜觀這些角色後也會發現,除了黑人身體上的不自

清楚地對照出芸芸眾生在現實之下對「自由」的意

自 人 與 人 之 間 的 權 力 位 階, 如 Mr.Epps 對 女 黑 奴 Patsey 有情,心裡卻受到身份權力的壓迫,使他必

識與態度。

由 外, 白 人 在 心 理 上 也 相 當 痛 苦, 而 痛 苦 正 是 來

須更殘忍地鞭笞她,用暴力割捨不正當的感情,或 黑人的角色中,一心求自由的主角,對比出其他人

者 Tibeats 內心其實對黑人挑戰其權力充滿了恐懼,

面對奴役的不同人生觀。在片中的四個重要的黑人

所以一旦自尊受到傷害,就以暴怒去報復。這些敏

角色都是處於農奴的狀態,只有 Solomon 是曾經嘗 過自由的人,而在這群黑人當中,根本嗅不到追求

感的情緒,讓他們的生命過得一點都不快樂,也是

自由的慾望:一開始在船上看到許多人選擇順從; 被賣出之後的 Eliza 滿臉淚,幾乎哭訴著她的放棄;

Patsey 在主人、夫人各自的凌虐之下想要一死了之; 脫 離 農 奴 生 活 的 Mrs. Shaw 則 只 想 忘 記 以 前 的 生 活,永遠坐在二樓的陽台,忽視不堪的曾經。 本片的白人都具備擁有黑人、使用黑人的權利,然 而 在 同 一 個 制 度 下, 他 們 對 待 黑 人 有 著 好 到 壞 的 各 種 層 次。 Solomon 遇 到 的 前 三 位 白 人 Mr. Ford, Tibeats, Mr.Epps 都是絕對掌控權力的人,只是方 式各有不同。 Mr. Ford 使用的是慈愛,使人信服; Tibeats 用的是恐懼,使人害怕; Mr. Epps 使用的 則 是 責 罰。 只 有 第 四 位 白 人 Bass 很 清 楚 地 思 考 過 這樣的權利會傷害其他人的自由, Bass 理解黑人原 本就不該被奴役,如同 Solomon 知道自己原本就該 擁有自由。這兩個人雖然身處在對立面(黑人與白 2

一種巨大的不自由。


Solomon(Plat)/Chiwetel Eiofor: 堅定想尋回自由的人,在一群迷茫的人群中無法找到出路。 Eliza/Adepero Oduye: 一味追求不復在的「家」的安穩,在失落中放棄要回失去的自由。 Patsey/Lupita Nyong’o: 面對 Mr.Epps 的愛與恨,悲觀地想要以死來解脫。 Mrs. Shaw/ Alfred Woodard: 嫁給了白人之後就不想回顧慘澹的人生,只想安穩過好自己的生活。 Mr. Ford/Benedict Cumberbatch 在所有壞人之中最像好人的一位,但終究是壞人。一手拿十字架佈道, 一手拿鞭子維持自己農莊的經營。 Tibeats/Pual Dano 在白人驕傲的外表下缺乏自信,害怕也無法忍受黑人的能力可能超過他。 Edwin Epps/Michael Fassbender 以 殘 酷 的 方 式 對 待 農 奴, 獎 懲 分 明。 不 懂 得 表 達 感 情, 不 理 解 自 己 對 Patsey 的感情。 Bass/ Brad Pitt 白人裡正向的存在,能把握他的身分提出有力的看法。也是之後解放農 奴種子的代表。

3


TOPIC FILM

所剩無幾的自由 文/ Bess 許多電影運用被箝制的肉體對比出慷慨激昂的人心

孩子,她仍有權力放聲大哭;就算她已淪為奴隸,

價值,但《自由之心》卻讓人身自由一夕被剝奪,

思念兒女的時候她仍是一位母親。而為了生存拒絕

使人性尊嚴顯得不堪一擊。

軟弱的 Solomon ,卻也同時斷絕了和回憶的聯繫、 屏棄了身為人父的心情。

前 一 刻 Solomon Northup 還 是 個 有 名 有 姓、 備 受 尊重的小提琴家,隨著畫面一暗,他的四肢就被鍊

除了情感記憶之外,一個人所累積的知識和才能亦

上鐵鐐動彈不得,接著白人手上的木板更毫不留情

是獨立於體制外的人性特點。 Solomon 識字、書寫

地往他的背上抽。你期待主角像英雄一樣誓死捍衛

的能力曾一度為他帶來希望,他期盼暗夜裡以枯枝

尊嚴嗎?皮開肉綻、痛得不支倒地的他,早就沒有

沾取果實汁液所寫下的信,能還給他原本的生活,

力氣呼喊自己的名字了。電影演到這裡還不到全片

最終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信裡微弱的呼救在火光中幻

的十分之一,可見它真正的意圖並非在於歌頌人性

滅。 Solomon 的音樂才華也曾帶給他安慰,他奢望

的光彩,它花了幾乎所有的篇幅蹂躪奴隸制度下僅

小提琴奏出的旋律能成為殘破心靈的慰藉,但是在

剩的自由心靈,旁觀生命在這段無法彌補的歷史中

第 二 任 主 人 Mr. Epps 的 奴 役 下, 一 場 由 小 提 琴 陪 襯的深夜舞會,卻讓愛恨縱橫的權力關係浮上檯面,

一次次低頭。對《自由之心》而言,自由的失去是 一段漫長且具侵蝕性的去人化過程。

甚 至 演 變 成 Patsey 慘 不 忍 睹 的 公 開 鞭 刑, 而 這 一 次, Solomon 從樂手變成了鞭刑者。當藝術和暴力

人心之所以自由,是因為即使眼前的現實將人束縛,

在無形中產生了揮之不去的連結,那變調的旋律是

潛在的意識還是可以抽離當下,逃回記憶中或遙想

他再怎麼轉動弦軸都回不去的,與其奏出變質的音

未來,如同一開始,在 Solomon 的精神還未被消磨

色,不如再也不碰了,於是,我們看著他徒手將琴

殆盡的時候,他還能憑著記憶回味一點自由的滋味、

身折斷,也捏碎了他拼命守護的最後一絲人性。

拼湊一點希望的可能。深夜裡,他懷念舒適乾淨的 悶熱擁擠使他輾轉難眠,在神經緊繃、無時無刻不

最 終, Solomon 在 白 人 Bass 的 幫 助 下 重 拾 了 原 來 的身分,但在他踏進家門時那張歷經滄桑、被淚水

被束縛的生活中,這是他僅有的、只屬於自己的片

浸濕的臉龐,卻帶著一副喜悅之外的複雜神情,原

刻。然而,得來不易的寧靜卻被陌生女人強迫的性

以為逃脫奴役就能獲得全然自由的他,這時才查覺

行為給抹滅,她靠著身體的自主權和性的歡愉換來

到過去的十二年歲月早已在他心頭留下永恆的傷

暫時的自由,卻犧牲了 Solomon 對愛與性的選擇。

疤、一塊再也無法活出生命的死肉。至於那些一生

床鋪和妻子溫柔關愛的眼神,即便此刻歇息的角落

再 者, Solomon 懷 念 他 的 孩 子, 但 在 Eliza 被 迫 和 孩子分離而悲痛欲絕的時候,他卻不許她哭泣。沉

都沒有機會離開、注定得死在奴役下的千千萬萬個

溺 悲 傷 是 Eliza 表 現 自 由 的 方 式, 就 算 她 無 力 留 住

過一天又一天摧殘的日子,繼續飄揚下去。

4

黑人們,也許只能期盼他們在棉花田裡的歌聲能撐


5


TOPIC FILM

我希望它能為我們帶來歡樂 - Solomon Northup 的小提琴意象 文/ Charlie Wang 「 我 希 望 它 能 為 我 們 帶 來 歡 樂。」 當 Mr. Ford 把 小 提 琴 拿 給 Solomon 作 為 他 成 功 開 鑿 運 河 的 獎 勵

似和以往的工作相仿,但現在的自己已非自由之身、 而是奴隸身分的一個事實吧。

時這麼對他說,我想這也是小提琴這個樂器帶給了 Solomon 苦 難、 陪 伴 了 Solomon 承 受 苦 難 之 外 的 另一個意涵。 Solomon 一直將小提琴視為帶來歡樂的工具,從他 還是自由人的時候,他便以為上流社會的舞會伴奏 為業,年輕男女們隨著他的音樂玩樂、跳舞並回報 以 熱 烈 的 掌 聲, 他 也 以 此 為 榮。 而 在 受 Hamilton 和 Brown 邀請一同前往華盛頓演出的時候,我想除 了豐厚的工資之外,他能用音樂帶給觀眾歡樂也是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應該帶給所有人歡樂的小提琴 變成 Solomon 個人的歡樂,音樂成為了他個人尋求 慰藉的管道。 當 Eliza 不 願 意 和 兒 女 因 為 交 易 被 分 開、 在 屋 子 裡 大吵大鬧的時候, Solomon 毫不猶豫的拿起原本一

旁 侍 者 在 拉 的 小 提 琴 賣 力 地 開 始 演 奏。 配 著 Eliza 被拖走漸行漸遠的哭喊,我想 Solomon 當下除了藉

吸引他前往的誘因之一,從三個人的晚餐對談之中

由音樂來安撫 Mr. Ford 的情緒之外,安撫的還有自 己的情緒,他從來沒看過這些不公不義,也沒想過

也可以看出 Solomon 對此有多麼的重視。

會和妻子、孩子分離,而小提琴是他和過去生活的 最後一點連結,所以他看到被放在一旁的小提琴便

但當 Solomon 被賣到南方之後,小提琴的歡樂突然 就變成了助紂為虐的一種方式。 成 為 Mr. Epps 的 財 產 之 後, 他 的 琴 依 然 為 舞 會 伴 奏,但這舞會不再是男女之間的社交活動,變成了

拉了起來。 另 外, 在 Solomon 被 Mr. Epps 逼 迫 狠 狠 地 抽 了 Patesy 好幾鞭子之後,他獨自一人跑到樹林深處想 要拉小提琴來平復心情,但是他在心情劇烈的波動

為 Mr. Epps 助 興 的 深 夜 節 目。 所 有 的 黑 奴 從 一 整 天在棉花田中辛勞之後的睡夢中被叫醒,被命令隨

下把琴弦拉緊過頭而斷了,在盛怒之下更將這把小

著音樂跳舞,除了大家臉上的驚恐之外,其中跳得

的時刻,那斷裂的琴弦象徵了 Solomon 內心世界的 情感,過去以拉小提琴為業、曾經能細膩的調琴、

最開心的 Patesy 還被大發醋勁的女主人砸玻璃罐、 用指甲刮花臉頰。和以往在北方的工作比較下,同

提琴摔成了碎片。我覺得這是整部電影情緒最高張

演奏的那個他再也回不去了,他再也不認為小提琴

樣都是舞會卻形成強烈的對比,我想在一旁伴奏的

能為他人帶來歡樂了。

Solomon 作為一個旁觀者,更看出了這個舞會的荒 謬和不公不義。而 Solomon 在受 Turner 法官推薦

即使音樂作為人類共通的一種語言, Solomon 發現

去為沼澤附近人家的晚宴伴奏之前,在小提琴底下

在奴隸制度下小提琴不再能帶來歡樂,更精確地來

刻上妻子和兒女的名字,也是為了提醒自己雖然看

說,在奴隸制度之下根本不存在歡樂。

6


延伸片單 - 當代的不自由 文/楊揚 比起其他黑奴片,《自由之心》所欲談論的,除了

輕易摧毀了伊朗與中東,用貨幣戰爭便讓日本消失

奴役外,更多的是自由的層級與不自由的層級。像

了十年之久。所以在資本主義以及全球化當道的今

是 電 影 一 開 始 就 將 黑 人 區 分 為「 自 由 人 」 與「 黑

天,今日的移工現象與問題,幾乎就是當年黑奴的

奴」,接著又區分「無主的黑奴」與「有主人的黑

某種再現。

奴」,接著又描寫各種黑奴在成為奴隸之後,如何 在有限的自由底下,掙扎著選獲得不同階級的自由,

而回應移工問題,在德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外籍勞

就像電影中有女黑奴選擇以姿色投靠白人,也有抵 死不從者。這些黑奴對自由的追求,乍看是出自於

工招募協定」的五十年後,2011 年德國交出了《歡 迎來到德國》這部電影,以孩童的視角出發,除了

努力的多寡與自由意志的選擇,但其實真正放眼全

檢視上一代的移工問題外,也點出了個人對於家國

局,那種選擇是巨大不自由底下唯一的自由了。

的認同與根源;而對於移工問題,經濟強國所面臨

同樣的立場放到今天,許多第三世界、經濟較弱勢

情況更是複雜多變,像是 2000 年的英國片《麵包 與玫瑰》就尖銳的針對美國刻畫了外籍勞工的困境

工作、生活。乍看之下,這些移工無疑是為了過上

與非法移民的幻滅,2002 年的英國片《前進天堂》 也一樣針對經濟相對弱勢的人群,提出他們對美國

更好的生活,出自自由意志而做出的選擇。但其實

夢的嚮往與追求。

的國家,他們的人民為了生存而離鄉,選擇到異國

這種選擇是受迫的,他們是在生存的框架下所被迫 做出的決定。他們受迫於經濟的困難、國家的潦倒,

除了這種國家間的移動,值得一提的還有城鄉差距

因此才被經濟給綁架,成為了經濟的奴隸。從此看

造成的移工問題,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中國最近層

來,他們的跨國就業以及不平等的待遇,其實正是

出 不 窮 的 移 工 與 具 有 移 工 背 景 的 電 影。 2011 年 由

這種巨大不自由底下唯一的自由了。如果把當年的

台灣導演鄧勇星所拍攝的《到阜陽六百里》,便是

黑人視為一種移動性、不自願的勞動奴役人口,在

針對離鄉背井到中國大都市發展的底層社會的發

歷史的今天來看,現今的移工情況與黑奴相去不遠。 只是當年有形的白人劊子手,早已在時代的改變下,

聲,相似的還有 2007 年由許鞍華所拍攝的中國電 影《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電影藉由中年婦女的現

成為自由經濟底下那雙「看不見的手」。

在與過去,勾勒出中國上海以及各大都市發展不平 行的變態樣貌。而這兩部電影無疑都側寫了中國移

黑人的奴隸制度與現今的移工或許有層次上的差

工時代的大切片,反映了我們常常在新聞所見的中

異,但放在歷史的緯度上來看,在資本主義當道的

國「五一移動潮」。

今日,經濟上的制裁或許相當於肉體上的奴役,因 為經濟的困境往往伴隨著肉體的受苦。這點自全球

最後,我們將焦點放回台灣。在東南亞一帶的海島

化以後,已經越來越明朗,就像美國用經濟制裁便

中,近二十年的台灣對他們來說無異於天堂,如果 7


TOPIC FILM

說 全 世 界 都 擁 有 美 國 夢, 那 麼 很 長 一 段 時 間 裡,說東南亞的國家們擁有一個台灣夢也許不 算太過份的說法。但與美國相同,來到台灣的 各國移工也有各自必須面對的問題, 2009 年 馬來西亞籍的何蔚庭交出了《台北星期天》, 將 焦 點 聚 集 在 外 勞 的 生 活 與 夢 想, 以 及 他 們 來 到 異 國 後 的 希 望 與 折 磨。 而 台 灣 面 臨 的 除 了 移 工 外, 還 有 外 籍 新 娘 的 問 題。 為 什 麼 外 籍 新 娘 不 算 人 口 販 賣? 即 便 法 律 明 文 規 定, 即 便 出 賣 身 體 是 出 自 當 事 人 意 願, 但 這 種 變 相 的 人 口 販 賣 為 何 在 廢 除 黑 奴 的 一 百 年 後, 仍然出現在現代社會?

土耳其人移居德國的國族認同 歡迎來到德國 Almanya – welcome to Germany 2010 | 97min |德國 導演: Yasemin Samdereli 主演: Vedat Erincin, Fahri Yardim

如 果 當 婚 姻 都 可 以 當 作 等 價 交 易 的 籌 碼, 如 果 當 身 體 與 國 籍 變 成 等 價 交 換 的 工 具, 那 麼 在現代社會金錢至上的我們,還有什麼不能失 去的呢?百年前黑奴制度所帶給我們的反思, 竟然只是把幫兇從有形的白人變成無形的經 濟嗎?

台灣菲勞的都市喜劇 台北星期天 Pinoy Sunday 2010 | 85min |台灣 導演:何蔚庭 主 演: 巴 亞 尼 ‧ 阿 葛 巴 亞 尼、 艾 比 ‧ 奎 松、 林 若亞 、莫子儀 8


離鄉背井的中國底層 到阜陽六百里 Return Ticket 2011 | 88min |台灣 導演:鄧勇星 主演: 秦海璐、唐群

墨西哥貧民到美國求生存 麵包與玫瑰 Bread and Roses 2000 | 110min |英國 導演:肯洛區 Ken Loach 主 演: Pilar Padilla, Adrien Brody, Elpidia Carrillo

美國的愛爾蘭移民 前進天堂 In America 2002 | 103min |英國、愛爾蘭 導演: Jim Sheridan 主演: Paddy Considine, Samantha Morton 9


TOPIC FILM

及格邊緣的三幕劇 - 評《自由之心》劇本問題 文/楊揚

素,光在劇本上思考,那也不過就剛好擦過及格邊

Solomon 與 Bass 的 對 話, 在 對 話 中, 明 顯 的 可 以 看出他已經完全放棄主動地去爭取自由,而是轉而

緣,而所謂劇本是「一劇之本」,站在這個角度而

被動的等待外援,甚至他所等待的外援也未必是拯

論,《自由之心》的整體表現不言而喻。

救他至自由之列,僅只是傳遞一封家書而已。在折

《自由之心》到底算不算一部好電影?撇開其他因

磨與未知之下,他已經放棄爭取。 《自由之心》採取典型的三幕劇公式,並將三幕劇 的三個要素「鋪陳(起)、衝突(轉)、解決(合)」 逐 一 套 入 角 色 原 型 中, 也 就 是 故 事 裡 的 Mr.Ford (起)、 Edwin Epps (轉)、 Bass (合)。這種廉 價式的套入手法除了將三個白人角色刻板化外,也

就在 Solomon 完全放棄主動的數年後,他終於等到 了 以 救 世 主 之 姿 降 臨 的 Bass 。 Bass 的 出 現 有 其 二 目的,一是將故事收尾,拯救主角於煉獄之際;二 是編劇與導演企圖藉由 Bass 之口,教訓觀眾。

大幅削弱了故事中對於人性所能探討的深度,使得 整部電影有流於刻板與平淡的危機。

以角色之口教訓觀眾的電影一向繁多,就連李安的 《喜宴》也不例外,李安本人直接隱身於群眾演員

起→轉→合

中,並親自說出台詞。雖然這種方式最能直接了當 的闡述導演的價值觀,但指涉性過強的角色與台詞,

第 一 任 主 人 Mr.Ford 所 呈 現 的 即 是「 非 善 非 惡 」 的 形 象, 當 時 的 Solomon 尚 未 接 受 黑 奴 身 分, 而

往往容易成為電影中的一大敗筆,使角色成為電影 中如上帝般的全知存在,違反了現實生活中,角色

Mr.Ford 一 面 給 糖、 一 面 給 鞭 子 的 形 象, 恰 好 讓 Solomon 在黑奴與自由人的身份中擺盪,在黑奴身

並非全知的立場。同時,比起傳教式的宣揚理念,

憬與追求。藉由 Mr.Ford 的角色,電影恰如其分的 呼應了一個種族在時空下的掙扎與內心。

角色時間軸的重置

導演應該要能夠用連續的畫面構成表達立場。

分的包裝下, Solomon 的內心依然懷有對自由的憧

回 過 頭 來 看 整 個 劇 本,《 自 由 之 心 》 的 鋪 陳 大 約 而 隨 著 Solomon 對 自 由 的 憧 憬 加 大 時, 第 二 任 主 人 Edwin Epps 來 到。 在 Edwin Epps 近 乎 變 態 與

奴役的折磨下, Solomon 雖然還暫時懷有對自由的

是 這 樣 的, 先 遇 到 一 個 不 好 不 壞 的 Mr.Ford , 再 遇 到 壞 到 谷 底 的 Edwin Epps , 最 後 遇 到 聖 人 般 的

渴望,但這種渴望在一次次直視死亡與求救的失敗

Bass 。 在 這 樣 的 結 構 下, Solomon 對 Bass 的 求 救 似乎完全被合理化了。角色的心境在觀眾眼中完全

下,也漸漸退去。這種放棄的表現可顯現在兩點,

有一個無可質疑的邏輯可循,不須懷疑。但這恰好

一是對於其他女黑奴的侵犯,他不帶反抗的默許,

正是劇本的問題,試想,如果今天 Solomon 是先遇

放棄身為自由人最基本的人身與權利、欲望;二是 10

到惡到谷底的 Edwin Epps ,被震懾到幾乎完全認同


11


TOPIC FILM

了自己不可逃避的奴隸命運,接著才遇到不好也不

「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早已成為一種類型,去年

壞的 Mr.Ford ,在 Mr.Ford 的底下,雖然 Solomon 未能自由,但卻享有著比其他人更高一層的社會地

的《亞果出任務》就為了劇情的緊湊以及緊張感,

位 與 寵 愛。 當 這 個 時 刻 Bass 來 到, Solomon 會 視 他為一個陷阱,還是視他為救星?

有嚴重政治正確的嫌疑,但《自由之心》的改編如

改編史實。與之不同的是,《亞果出任務》的改編 果是有助於多面向的思考,甚至是可以更深的探索 黑人被奴化與妥協的歷史悲劇的話,那適度的改編

當 Solomon 已幾乎被馴化,同時也享受著比底層黑 奴更高的對待,擁有自己的小提琴與時間,還有寵

並無不可。所以,對我而言,《自由之心》的「真

愛與有限制的自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會願意孤

口。

人真事改編」並不足以作為劇本擁有嚴重缺陷的藉

注一擲、奮不顧身的重新追求自由,甚至不惜為此 踏入未知的境地或陷阱?還是他會願意成為黑人族

傳統三幕劇的翻轉

群中,為確保優渥環境與自身利益,而畏縮於現況 的那群既得利益者之一呢?

最後,回過頭來討論三幕劇。雖然《自由之心》將 三幕劇的結構套用到角色上,創造出三個刻板的角

一樣是三幕劇,但比起《自由之心》中的刻板鋪陳,

色而削弱了劇本力度,但這並非三幕劇的缺陷,僅

這種將前兩個白人角色對調的劇情或許更具討論性

只是劇本操作手法問題。畢竟,回首三幕劇的起源,

與啟發性。這種「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劇本,

最早可追溯至亞里斯多德《詩學》中的論述,一個

或許也更能刺激觀眾對於價值的思考,而非只是單

維持上千年不敗的寫作手法當然自有優點,也成為

向的接收導演欲傳遞的事實。

好萊塢最常用的經典手法,甚至也曾經出產像是李 安的《斷背山》或是凱莉穆里根主演的《名媛教育》

改編電影的最難與必須

這樣的經典名品。 所以回過頭來,技巧與手法是死的,唯有使用的方

雖然《自由之心》是以傳記文本改編,在劇本的處

法是靈活的。在電影發展幾乎到了某個無法突破的

理上有個「現實」的難題,但這不恰好正是「電影」

瓶頸下,除了三幕劇的發展,我們也樂見於《醉鄉

與「紀錄片」的差別所在嗎?作為一部電影,它所

民謠》這種圓形結構的嘗試,或者國片《親愛的奶

需要滿足的現實畢竟沒有紀錄片這麼嚴格,更何況

奶》的倒敘法嘗試,也或者如《記憶拼圖》這種交

就連紀錄片都能以剪接、誘導訪問的方式去引導出

錯破碎的時間軸。同時,在形式之外,更重要的還

導演想創造的樣貌,更何況電影在劇本創作上的自

是編劇或導演,透過劇本所欲傳達的核心價值。

由? 12


導演系列 04

吉姆賈木許 Jim Jarmusch

文/慧瑄

“I have no desire to make films for any kind of specific audience.” 一個擁有德國、捷克、伊朗血統的美國人會寫什麼樣的故事?一個從小涉獵文學、 B 級片、實驗電影、紐約八 零年代前衛搖滾(確實組過團,還有一幫搖滾樂手好友),外型滿頭狂亂白髮搭配黑夾克的人,會導出如何另 類的電影? 吉姆賈木許之於美國,正如他外表與低沉嗓音給人的印象,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也被奉為美國獨立製片界 的代表人物。與其說他偏離美國好萊塢的主流--在類型、劇本或者影像上--倒不如說他所感興趣的題材以 及整體傳達的價值觀基本上就是非美國式的,他的電影裡盡是些被荒廢、邊緣、被遺忘的人物與環境,而這些 角色不以為意地繼續活著,對於美國夢、金錢或者主流價值歌頌的「往高處爬即為成功人生」不以為意。 22


影評人母親、地下電影與法國新浪潮 賈木許出生於 1953 年 1 月 22 日,美國俄亥俄州的偏僻工業城 Akron ,父親是德國與捷克的後裔,母親是擁 有伊朗與德國血統的影評人。從小,賈木許就受到母親的影響對電影與文學有所涉略,母親常把他丟在電影 院,觀賞世界各地的電影和眾多另類的 B 級片;至青年時,賈木許則開始和他朋友偽造身分證,潛近藝術電 影院 (art house cinema) 觀賞如安迪沃荷的《雀西女郎》 (Chelsea Girls, 1966) 、老勞勃道尼的 《Puthy Swop》(1969) 等地下實驗電影。家鄉邊境城鎮的荒涼、特殊的血緣與成長背景形塑了賈木許日後創作觀察 的對象。 1971 年,還是高中生的賈木許到了法國留學,正好碰上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尾聲,大環境仍然充滿反 骨、革新的氛圍,彼時高達等實驗性的電影美學都給予賈木許刺激。回美國後,賈木許先攻讀哥倫比亞大學的 英國文學學位,到了 1976 年後才轉往紐約大學電影學院,並擔任尼可拉斯雷( Nicolas Ray ,《養子不教誰 之過》導演)的助教,也在此時認識德國導演溫德斯,並共同合作一部敘述尼可拉斯晚年的紀錄片 《Lighting Over Water》(1980) 。

畢業製作《長假漫漫》 (Permanent Vacation, 1980) 是賈木許的首部長片。其步調緩慢,年輕的男孩女孩 在家徒四壁的公寓裡跳舞、望著窗外發楞,顯現紐約廢棄建築區與居住其中的人物之沉悶與頹廢。到了下一 部作品《天堂陌影》 (Stranger than Paradise, 1984) 才是賈木許嶄露頭角之作,其囊括了盧卡諾影展 (San Locarno Film Festival) 金豹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年度最佳影片、坎 城影展 (Cannes Film Festival) 金攝影機獎。這部作品由一組組不連續的黑白長鏡頭構成,作為對 MTV 式的 過度視覺剪輯的反動,也正因為此收斂冷靜的風格,讓本片被評為和布列松、小津安二郎等齊名。《天堂陌影》 以飛機高頻的機械聲開場,接著第一個鏡頭我們看見剛下飛機的匈牙利移民伊娃,她背對著觀眾望向她眼前荒 涼的景致,原來這就是所謂的美國天堂,而飛機一班降落、下一班又即刻起飛,運輸著一批又一批來來去去的 人。 23


局外者的生活 《天堂陌影》之後,可以明顯看見賈木許作品的元素、結構與節奏。賈木許說:「我喜歡那些活在邊緣的角色。 我真的對那些汲汲營營於事業和賺很多錢的角色不感興趣。我想我所有的電影都將關注於邊緣、局外的人。」 因此在《天堂陌影》出現了匈牙利移民之後,往後的每一部作品也重複著所謂「邊緣」的題材,如《不法之徒》 (Down by Law, 1986) 被關進監獄的義大利人和小混混、《地球之夜》 (Night on Earth, 1991) 開計程 車的女孩、身在紐約的德國移民、在法國被歧視的黑人與盲眼女人等。他們相對於主流社會是極端的少數,然 而在賈木許的眼中,他們強烈的個人性格,賦予他們獨立、不必依附主流的能力,他們是少數,而少數不代表 是弱勢。 除了人物,賈木許的場景常選擇美國沒落的郊區,《你聽見死亡的顏色嗎》 (Dead Man,1995) 中強尼戴普 走進荒廢的西部並進入森林與哲學家一般的印地安人進行對話,到最新的《噬血戀人》 (Only Lovers Left Alive, 2013) 選擇繁華退去的汽車城底特律為場景。 「邊緣」特質的人事物不斷引起賈木許的興趣,進而藉由拍電影去理解他們的文化,賈木許傾向以水平視角去 觀察、採集畫面,從劇作到拍攝現場的過程,盡可能讓人物自然發展,一邊拍攝一邊調整劇本,也因此劇中 的台詞總是既荒謬又生動,如《不法之徒》中三個不熟的監獄犯一時興起喊著 I scream, you scream, we all scream for ice cream 。展現出人物之間介於親近與敵意之間微妙的互動情境。

24


Permanent Vacation (1980) Stranger Than Paradise (1984) Down By Law (1986) Mystery Train (1989) Night on Earth (1991) Dead Man (1995) Year of the Horse (1997) Ghost Dog: The Way of the Samurai (1999) Int. Trailer. Night (2002) Coffee and Cigarettes (2003) Broken Flowers (2005) The Limits of Control (2009) Only Lovers Left Alive (2013)

搖滾導演 音樂是賈木許電影中一項重要的元素,而對音樂的選擇,賈木許有其獨到的品味。「那時候在紐約每個人都有 自己的樂團。……那種精神性的重要性遠多於擁有技術性的專門技巧,那影響了很多拍電影的人。」年輕的賈 木許曾偷過傑克凱魯亞格、威廉布洛金等人的書,也偷 The Mothers of Invention 的唱片。這些養分最終都 內化至電影裡頭的價值觀、人物的生活態度。 賈木許的音樂品味,建構了他電影的聽覺。《天堂陌影》裡伊娃聽著 Scream Jay Hawkins 尖叫鬼叫大笑地唱 著 < I Put a Spell on You > ;《鬼狗殺手》 (Ghost Dog: The Way of the Samurai, 1999) 請來美國饒舌 音樂家 RZA 創作奇異的編曲與節奏,屬於不受商業污染、浮誇的嘻哈音樂;《控制的極限》 (The Limits of Control, 2009) 則是由日本的實驗金屬樂團 Boris 在背景中摩擦出巨大噪音音牆,搭配神秘費解的情節。有 時,賈木許也會利用劇本去探索音樂周邊的次文化,如《鬼狗殺手》的嘻哈文化,或者《神祕列車》(Mystery Train, 1989) 以追尋貓王普斯萊利為主軸,致敬美國流行音樂的發源地孟非斯。 關於音樂,除了年輕時在紐約組團 The Del-Byzanteen ,今年賈木許也與德國極簡音樂家 Jozef van Wissem 密切合作,完成三張專輯,並提供《噬血戀人》的配樂。賈木許既是電影導演,更稱得上是搖滾樂手,他與多 位搖滾樂手擁有交情,進而合作電影,他與 Tom Waits、John Lourie 合作數次,而 Iggy Pop、The White Stripe、Scream Jay Hawkins 等也曾串場演出,也曾因欣賞前 Clash 主唱 Joe Strummer 而特地為其撰寫劇本; 此外《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則邀來 Neil Young 創作音樂,電吉他幾個簡單的音符創造的音牆,立體了電影 裡頭荒廢西部的蒼涼。而 Neil Young 的紀錄片 《Year of Horse》 也正是由賈木許執導。 2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