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OSTUDIO

Page 1

設計思考與過程 2012-2016 LU KUAN YI

L′ LU KUAN YI

.


這是一本四年下來集結對 和人類學的 趣 選出來的作品集,我 過去設計時的思考和價值觀,有些因為種種因 在當時並沒有被仔細 但其實是重要的,我想要把這些內容和看到這本作品集的人分享,

了 論, !


都市生態系統把都市想像成一個巨大的生命體 微觀的自然在微小世界中有萬物的組

方法

都市實驗場融入自然環境的新嘗試 生態的自然自然系統有其特殊的

應機制



都市生態系統把都市想像成一個巨大的生命體


繭居 在這個大樓內有兩條動線,一條直接通往自家 的住處,另一條能期待與人在路上不期的相遇 ,你想要選哪一條回家的路?

人類漸漸往足不 出戶的生活型態 邁進。 如果你不想要出門,沒關 係,在這棟大樓裡該有的 都有,一聲令下,食物飲 水立刻送來家中,害怕見 到人? 沒關係的,我們都 是管線運送,而且定期維 修,安全又衛生,是吧! 把大樓住宅變成人情交際 的實驗場,有的人在這裡 得到人情溫暖,有的人決 定獨自過日子。想獲得人 情但又害怕的人在獨自生 活的玻璃管道中可以偷偷 地觀察人群的互動,所有 的交集都是從點頭之交開 始的,藉由選擇動線讓別 人「有意識」到你今天想 認識新的人,讓鄰里之間 的感情升溫吧!



在彈簧上每一小 段就架上一根牙 籤,不用接到地 ,整條彈簧接完 後會發現它相當 堅固。

尋找像彈簧一樣的結構




創造出有趣且獨一無二的 迴游空間 去除住宅商品化,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家 的識別性,增加鄰里之間友善互動的機會。


THE CITY AS AN EGG. 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城市機能就像一顆 雞蛋慢慢被打散成炒蛋的形式,而「炒 蛋」正是我們現在生活的都市樣貌。




改變群體使之變成既定的事實,都市中的生態系 統龐大而複雜,要能夠解決系統上的問題並不容易,在一次住宅設 計當中,我思考如果建築具有動物一樣的神經系統、血管和皮層, 從單一個體對於物體的偵測到群體之間的協調能力能夠建立起來, 那建築就會更能貼近人類的生活。在搜尋現有技術時,我找到一個 已經普遍利用於倉儲物流的RFID技術,屬於辨識的技術,這種技術 若和和機械設備連結以後,只要人身上也配戴有RFID,那整體就是 一個互通的網路。我們不必再事事親力而為,你就是這個「建築生 物體」的一部份,藉由經驗值得累積調整數值,人就像建築生物發 號施令者,建築就是大腦和軀體,這個生物具有時間周期,這個週 期就是依照使用的需求而運行的,當建築生物體彼此藉由管線和電 路串聯,中間再裝飾偵測設備,整個社區就活了過來,從此以後能 源使用就能獲得最好的控制。與其說是讓我們學習偷懶,不如說是 讓建築幫助我們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當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增加 到一定數量時,其實是藉由人們對於環境的「容忍度」開始進行反 向的制約,單一個體的慾望無限,而且很難避免不犯錯,但是經由 群體環境的生活模式變成一種共通模式,原本容許不同意識出現的 世界會漸漸「異化」成一種單一固定的形式,這時的群體只要再容 忍度之內,那這件事實也會變得合理,而且概念進階為完全客觀, 不同的意識仍然會出現,但並不影響這個已經變成「既定的事實」 。如果建築變成群體且在人們容忍範圍下操控,那邁向與生態共存 的自然建築是指日可待。

從植物對環境的反應衍生出未來的智慧建築

自然的反應機制



從小的家庭生活便融入智慧家 居的系統當中,無論是學習、 娛樂都有提供,結合VR的技術 ,擁有更大的視覺世界。所謂 的需求具有某種社會性的內涵 和功能,由個人無法控制的外 在力量所決定;這些需求的發 展和滿足是他律的 (heteronomous)。智慧家居中 的生活可以幫助把需求做一定 程度的抑制,甚至可以培養, 只要與必需性的需求做好區隔 就行。讓家庭中的成員培養良 好的習慣是必要的。

家庭單元 原形



符合在資訊科技進展下在家工作與創業的趨勢,設 計2050年版本的青年家居,採取三人一戶的戶型, 內部設備滿足其工作需求外,自動化農業系統補助 他們經濟上的需求,以滿足其生活為最大目的。在 未來智能工作為取向的世界,體力消耗減少,為了 維持健康的體態,建築適當提示運動的時刻是必要 的,室內裝設跑步機,不但可以運動還能幫建築充 電。

在智慧家居協助的世界之下,幸 福意識反映了一種新的順從主義 (conformism),之所以新是因為 其理性到達前所未有的程度。它 對這樣一個社會起了支持作用, 這個社會已經減少了(而且在其 最發達地區已經消除了)先前那 些歷史階段所具有的更原始的不 理性;是一個比以前更有規律地 延長生命和改善生活的社會。

青年單元原形


獨居單元原形

台灣預估在2050年將會有接近30%的人 選擇獨自生活,佔了極大的比重,因 此單人住宅的需求是無法忽視的。內 部的配置以膠囊住宅作為設計參考原 形,並且連上智慧家居的系統,對於 大量獨自生活的狀態,其人際關係上 市更需要被注意的,因此這種居住形 式的人更需要機會進行人情互動(無論 是預期或是非預期的),在動線以及公 共空間設計上,把「繭居」的需求作 為單人住宅的參考。



人類在生物層次之外的需求,其強 度、滿足,甚至是特徵,總是被預 先制約。對某事物是做或不做、享 受或破壞、擁有或拒絕,其可能性 是否成為一種需求,端看現行的社 會制度是否視其為可欲(desirable) 和必要(necessary)。 在這個意義上,人類需求是歷史性 的需求,而且社會在多大程度上要 求個人的壓抑性發展,個人的需求 本身和追求滿足就會在多大程度上 從屬於高於一切的批判標準。


我們都知道自從工業革命以後出現了很多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製品,很多是過去的人無法想像的,現在卻成為我們生活中的 必需品,現在人類的生活方式和過去實在是相差太大了,這些新出現的製品來自於發明家的突發奇想,經由工廠大量製造強勢 地引領我們走向所謂更「進步」的生活,當然進步本身是有目標性的,要達成這些目標無可避免的會有需求出現,這就形成了 我們現今的消費模式,讓我們追隨著那些目標前進然後努力換取「需要的東西」,可是很少人懷疑過我們究竟在追求甚麼樣的 進步嗎? 既然知道進步本身不是中性的意義,我們難道不思考一下這樣的選擇對人們來說是否真的有幫助,是否能夠獲得更幸 福的生活(當然大家都知道幸福感的建立是複雜且微妙的)。建築對我而言又遠又近,遠在於建築能夠對社會有甚麼巨大的影響 其實不容易,只要人不改變,建築就不容易發揮作用;但建築又很近,近到連幾毫米的差距都會對人的感受產生差別。所以建 築可以做大,但大是從小細節開始做起,如果要影響一個家,那可以從一扇窗、一面牆開始;如果要影響一個社區,那就要從 一戶人家、一條通道開始;如果要影響一個城市,那一套排水系統、供電設備都是要仔細思考的,當然如果城市連一盞路燈都 有仔細設計過那當然是最好的,但全世界有足夠財力物力投入城市建設的其實不多,更多時候我們生活在勉強可用的設施、有 點不方便的設備還有差強人意的規劃設計中,但我們的製造物(包括建築)又不允許這麼大的「容錯率」,我們在追求的生活全 世界都漸漸趨向「一個模式」,可是人類生活的範圍是從海拔負10公尺到7-8000公尺都有人生活,怎麼可以期待如此巨大的變 異卻只用同一種方式解決呢? 只要觀察生物和原始部落就會發現他們會依照當地環境產生不同因應方式,他們善用環境的特殊 性而不是耗費大量資源改造環境,融入環境要學習的是在「開放系統」中生存,改造環境卻是要建立「封閉系統」與外部對抗 ,從人類歷史來看,人類向來都不擅長打持久戰,因為封閉系統容錯率低且容易損壞,當然我們不可能跟動物一樣大遷徙,人 也幾乎把地球上的平地都佔滿了,很難想像如果未來90億人要遷徙會是多麻煩的事,但我們可以在居住的地方做些調整,冷了 跑到溫暖的地方,熱了跑去涼爽的處所,不要把建築全部封閉起來,讓建築進入大的開放系統中,人們會找到自身與自然的連 結方式,這時開放就不是這麼可怕的事,它是有趣且有故事性的、能夠引發人類夢想的一個改變。



生物建築體

概念原形

如何讓人在察 覺不到痛苦中 遵循法則是最 重要的。

16世紀時,羅馬曾雄心壯志的把富人的私家花 園澆注設施連接到供大眾使用的噴泉聯繫在一 起。在設計中想像的正是這一個情景,只是不 去特別區分富人與窮人,而是以能源作為考慮 依據,以生態系統的運作為依據。雖然整個規 劃具有控制的一是在其中,但只要仔細觀察, 任何朝著某方面「進步」( 進步並不是一個中 性的概念,而是朝特定的目標前進,而這些目 標是依據改善人類環境處境而設定的。 )這種 限制其實是依據人類習性訂定的法則,如何讓 人能在不自覺中遵循則是設計中相當重要的一 部份。



在某種新的意義上,現行的社會控制 形式是技術性的,當然在整個現代時 期,技術的結構,具有生產性和破壞 性的機構 ( apparatus) 所具有的技 術結構及效力,一直是讓人口從屬於 既定社會分工方式的主要手段。此外 ,這種整合總是伴隨更顯著的強制形 式生計的喪失,乃至司法、警察、軍 隊的管理 。 現在仍是如此 。但是在 當代 , 技術控制看起來就像是理性 ( Reason ) 本身的體現,對所有社會 團體與利益都有好處 -- 到了所有矛 盾都不理性 / 不合理 ,一切反抗都 不可能的程度。 Herbert Marcuse


與糧食結合的2050年集合住宅

但,我們所希望的就僅僅只是這 樣嗎? 效率和方便是幸福還是對 文明的迫害?

組織、 能量與系統 形成了人類賴以為生的聚落。 ......我們認知到彼此基本上是相互依賴,這就 是維持社會和諧最重要的真義。但在大部分的情 況下,最低的底線並不夠,人往往跟某些人比跟 其他人更有團結精神,某些機構特別注重團結與 互助的基本原則。在我們所愛的人當中,最有互 助精神的是母親,母親是充滿無私之愛的典範。 其他包括近親、妻子和丈夫,情人、密友等。我 們會跟這些人分享一切,或者起碼我們知道有需 要時會去找這些人,無論在哪裡,這就是真實友 好的定義。這種友誼或許會用「義結金蘭」或「 拜把兄弟」的儀式以示尊重,這樣彼此就得為對 方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了。因此任何一個社群都可 被視為有「個別共產」的交互關係,一對一的關 係,他們會將「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原理發 揮到不同的強度和程度。 同樣的邏輯能在團體內延伸;不僅是一起工作的 團體,幾乎任何一個團體都能建立一套自己的底 線共產主義。某些東西可以分享,或者在這個團 體中可以自由取用,對這個團體成員的要求也會 答允,這些她們是不可能跟外人分享的: 幫漁民 協會的成員修補漁網、辦公室的文具共用、某些 資訊只在商品交易商彼此內部互通,諸如此類。 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永遠可以要求某類型的 人幫忙採收農作物或搬家。從這裡可以延伸出各 式各樣的分享和聯營的形式: 搬家或採收農作物 該找誰幫忙,甚至碰到困難時誰會無息借款給你 。最後,團體有不同類型的「共有物」,集體管 理共有的資源。 底線共產主義


見與不見的通道系統

如果結構是塊菜瓜布



微觀的自然在微小世界中有萬物的組

方法


複雜系統的解決方式,

微觀的世界有祂們特殊的運作方式。 在這個高層住宅的設計中,學習植物 細胞運輸水的高效模式轉換成參數, 處理複雜的人,能源的輸送問題。

的 自然 肉眼無法探查的世界 有特殊的運作方式 。

更進化的載體,在恐怖電影中常常 可見到消瘦的怪異科學家在月圓時變身成 強壯狼人的情節,尖牙利嘴和可以站立的 雙腳的印象烙印在腦海中,當時腦中突發 奇想「狼人的呼吸系統是怎麼支持變巨大 的身體的呢 ? 」,於是我著手設定身為載 體的肺泡細胞是如何進化成更有效率的狀 態,擁有更多的表面積、與微血管緊密連 接、還有更好的物理強度支持狼人劇烈的 運動狀態。 大一 氣體運送想像(狼人肺泡)



在自然界中學習

的空間


空間的負載量是 時常遇到的問題,在微 觀的自然世界中我觀察 到細胞的負載量其實是 彈性的,隨著不同的需 求空間其實會有劇烈的 變化,這種方式能夠更 有彈性的運用有限的空 間,減少能源不必要的 消耗,所以細胞創造出 了大量的「軟載體」去 創造「彈性的空間」。 這張圖是想像電影中進 化成強壯軀體的狼人擁 有比人類更有彈性的肺 部構造,特殊的結構比 人類更能適應劇烈的運 動狀態。

L′

在我的想像當中,人類 最原始的”primitive hut ” 就是這些細胞空間,所 以當建築擁有跟人體細 胞一樣的彈性時,我們 就像住在大細胞當中, 這或許是最符合人類特 性的住所。

大一 氣體運送想像(狼人肺部)


與自然的合作是生成崩解再生成的循環。

創造自然與人的 合作模式


潮水隨時間起落,形成足以 控各種物體的力量,隨著 形 體的形狀,經過人的加工,形成一個 合作的模式,當 不再使用,會經由水 的力量 解,重新變成自然 環的一部 。大一「以潮 造 」




藉潮汐的力量

造一艘船。


人和自然從此用不同的方式互動, 年之後的 水 在潮 的 下 ,地面被 起、 ,有 一天,一位 走到這 滿人造物的 ,巨大的 水管為 ; 為 , 到 中 , 下一道 ,潮 幫 帶來豐富的物資,突然 間,一 流過來,一個洗 被強大的力量硬生生 在他的小 上, 然後是 的斷 和更多的 水管, 秒 之內, 的小 變 大了!他 和 子把它們 固定好。後來 天天到 面上來 ,讓潮水的力量幫他帶來上 下來的東西,他的 也 漸增大,不過 有時候也會有幾個「 體」不小心被 走的經驗, 上了 達和 之 後就更有樣子了!值到有一天, 發現他的 已經大到足夠出去 行了 ,用 最後一 加強結 ,於是就 起 , 出了 水 了!


想像中

水被月球的引力

引形成 期性的潮 , 上被 的 是 中能量釋放時與大地表面 下的 ,這些 看起來極度 平,但卻是由一個三維的作用力所形成的,把引力、水和 之間隨 時間 下的 下來,其實是一個 D的世界。

的水

被水

過的


。跡痕的下留動滾:石沙的岸河水淡中像想



都市實驗場融入自然環境的新嘗試



自然的 城市是一個 的試驗場,選擇 載植 物的容 ,在合適的環境之下,自然和 城市生活其實可以更加 近。


自然 對人類以 植物都是不可或 的,藉由模 日 在室內 的進 路 ,我們在暗 中進行了多種測試,在 照實驗中, 測試不同通 率的 以 鏡在一定範圍內照 ,研究室內 的 和 情形,幫助了解室內 間和 空的原則,實驗中 測試了上 種可能的照 方向和排 方式,把這些 最後變 成 數,成為建築物的進 方式。藉由這 測試幫助我們找到 人與植物共同分享自然 的方式,達成人和自然之間和 互動 的法則。 大四 「都市食 實驗住宅」



最合理的解不代表是最好的解,在思考 面的關係時希望創造更加有趣的 路 ,這時以人腦 做常理 斷常會 出太合乎 的結果,在這個設計當中 ,日照量合乎需求是我一切的基礎,讓人與植物都擁有足 夠的日照生長,再者是 在 意中行走的趣 性,是否 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否能夠創造 好的景觀效果? 是否提升整體居住品質?這時便會依照前面的需求 得出 幾種排量體的方式,但其實除了幾種排法之外還有許多的 可能,因此在尋求電腦 助設計時,我 設定好上方建物 的 影面積控制在一定數值之內,在這個範圍之內電腦幫 助量體的 設並 出其 至 影全天日照值,最終 出數 種可行的方 ,在這些方 當中尋找人與植 關係最好; 路線上又不至於 長複雜的方 。藉由這種設計方式幫助 設計時找到常理 斷之外的其他更有趣的解決方式。

計 在常理

斷之外尋找其他解法的方式。

在都市實驗場設計中,電腦會幫助我 選出較適合的平面 。( 圖)



砂時計綠屋改造計畫 植物對時間的感受比人更加敏感、準確。




生態的自然自然系統有其特殊的

應機制


人類的 的

如同具有

喻 在新建築系館創造出「能呼吸的空間」。

應機制的生物體,

有全世界最大的 帶, 居住在 中生存的生物,其結 特殊的氣室是 能夠在水中生存的關 ,這些氣室讓植物 存足夠的 使植物能表現出更有優勢的機能 在運 上。 運用特殊 造展現強大 應 機制上,強調機能靈活、不同工作室 的 建築系是否也能有效產生「 應機制」 ,我把氣室面對潮 的概念帶進來,作為彈性 的使用空間、處理人流以 的問題,隨著 不同時間做出機能的處理, 系 本身就是 一個巨大生物體,不但內部形成機制,也同時 面對外部的各種 戰。 潮

空氣在氣室中的傳送過程。


面對潮

應機制


自然的

高自由度的建築系

,在 和 向度 形成一個連動的機制 使各種活動的產生,面 對大 度的改變時才能有足夠的調整彈性。



風形塑的通道




都市中的環境使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常感到燠熱難解,都市中因為柏油和水泥導致人類生活在高熱的環境 之中,開了冷氣之後雖然能夠得到一時的暢快,但長期對於人體健康是有危害的,並且冷氣從事內排出的熱使室 外的人感覺到更加燥熱。城市沒辦法把蓄積的熱量排出去,人們無法獲得自然風影響健康是不能忽視的問題,如 果城市像一塊水泥當然會蓄積很多熱量,但如果它像菜瓜布一樣有很多孔洞,讓風能夠順利地進出,建築物的蓄 積熱能夠讓風帶走,我們也可以享有涼爽的環境了。為了能夠理解風在建築物之間流動的情形,我嘗試使用風的 軟體Flow Design去測試建築物孔縫的開口效果,藉由這種方法讓建築物以最適合的「姿勢」迎風。

流體的自然


自然的現象 是我嘗試思考

人類社會的方法 我相信人類不是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世界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亂糟糟的吧。 在看過去四年做的設計中,發現自己樂此不疲的找尋自然中能夠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線索,或許是受到生物學家的洗腦,相信 人類就只是「比較會使用工具的猴子」而已,萬物之靈的稱號也是人類大言不慚的自己封上去的,當相信自己其實就只是隻猴 子時--當然這完全是我個人的想法,並不代表其他人也要跟我一樣當猴子。對於周遭都是猴子管轄的狀況感到憂心,畢竟只要 在動物園看過就知道,猴子是最貪心的動物,就算有吃不完的香蕉為了不讓其他猴子搶走還是會硬塞到嘴吧裡。幸好有明確的 階級制度做管理,不然一定會亂成一團,人類社會也是,有時表面風平浪靜,內部卻暗潮洶湧。相對於猴群的「明爭」,人類 社會的「暗鬥」更為有趣,生物學家研究指出「有心機」的生物代表其智能發展已經到了較高的水平了。雖然在智力上發展的 比地球上其他生物都還要突出--雖然用智力去定義人類比其他生物優越也是值得存疑的,因為評斷的方式是單一向度的,從哲 學家的角度來看,概念異化成完全客觀的東西,它似乎就變成了「事實」了。但我們在相處上卻有很大的問題,人們似乎掌控 了地球上所有的東西,但人緣似乎不太好,沒幾種動物能夠跟人類和平相處,但如果只是人緣不好但能把自己照顧好那也就夠 了,不過人類自己創造的城市卻使大部分的人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之下,就算是富有的人也無可避免,如果用生物創造的生活居 所來評斷其文明程度的話,人類確實還有長足的進步空間,但如果觀察地球上其他生物--無論是動物或是植物,可以發現有些 已經發展出相當高明的方式創造自身的生存環境,甚至還能與周遭生物維持友好的關係,在這個方面上,牠們是比人類更好的 設計者、組織者。學習一項還不甚熟悉的事物都是從模仿開始,看看其他物種發展數萬年下來的生存方式會是一個借鏡,看看 自己為何不足,雖然我對於許多知識都還所知甚淺,很多事物甚至還不到模仿階段,只能以管窺天而已,四年下來所做的設計 都是在不斷的嘗試錯誤和修正中學習,但收獲也很豐富。大一時從觀察細胞和小系統中學習微觀自然的世界,大二進行基本功 的訓練,大三又從物種在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學生態自然的世界,大四自主的針對都市生態系統嘗試做設計,尋找都市和自然 的平衡點,算是在不同尺度的自然都稍微接觸過,在大五最後一年除了希望增加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並加以應用以外,還希望能 對人類生存的環境有更直接的幫助,改善環境減少衝擊,最終目的是希望在城市生活的人能夠意識到彼此互相依存的重要性, 社會過度的冷漠與無感對於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一點好處也沒有,人類學家研究了不同文明和原始部落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之 中,可以證實大家對於「陌生人」態度不是希望獲得好處--有學者試圖證明與陌生人這種「對自己比較有利」的心理有可能是 交易的由來。就是以猜忌和防備對待,就算是會大力宴請陌生人的部落,牠們的行為是釋出善意防止陌生人對自己不利而非單 純的表現友好關係。當社會只存在交易而不存在情誼,代表社會其實是邁向不信任的狀態,固然交易能夠讓我們快速的擁有各 種物質需求--這也是為什麼資本主義這麼誘人的原因。但如果套用大衛•格雷伯(David Graber)這位著名的人類學家的說法, 他認為所有社會中都還是存在共產主義,只不過是所謂的底線共產主義,簡單的解釋也可以說是道德基礎,但略有不同的地方 是在於他對現今社會一切都以金錢作為計算基礎的控訴,他找遍各種古籍的紀載和傳統習俗觀察,發現大部分對人們來說真正 重要的事情人們都不願意用任何物質作為代價交換,而秉持著這些信念之下會形成每一個地區對於道德的認知--通常生命永遠 是無法用金錢計量的,除非處於不對等的狀況之下,這些事情一再的提醒我們不能為了滿足個人物質需求為前提之下犧牲他人 的生存權,個人是如此,整個都市發展更是如此,以經濟發展作為國家最大方針是可悲的,代表整個國家都陷入無止盡的物慾 無法自拔了,但就算是自稱為共產主義的國家也在做著和資本主義國家一模一樣的事,難道我們不是動物園那隻把嘴巴塞的鼓 鼓的猴子嗎? 雖然前景相當的不樂觀,建築也不像政治和宗教一樣能夠對世界做出甚麼極具影響力的事,但建築確實天天出現 在我們生活當中--無論評論家如何說甚麼才是建築,甚麼不是建築。我相信藉由向自然萬物學習設計和建造的法則,一點一滴 的改善生活的環境,藉由空間的營造拉近人與人的心理距離,學習和自然維持永續的關係(同時也是向人類社會本身),那我們 就不只是會使用工具的猴子而已了!


後記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