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n archi politically incorrect pamphlet.
# Zhong Shan Bei 1
TABLE OF CONTENT
Smuggling is the illegal transportation of goods , people or critical thoughts , such as out of a pamphlet, into a prison, or across an international border, in violation of applicable laws or other regulations. There are various motivations to smuggle. These include the participation in illegal trade, such as in the drug
SITE 中山北路
trade, architectural thoughts, landscape phtography, architectural graphic, dialogue or urban fiction . 偷渡是一種非法運輸貨物,人員或思想的手法,比如出了一本小冊 子,穿入監獄,或跨越國界,違反法律或其他法規。有各種各樣的
SMUGGLES Undiscovered Tales
偷渡。其中包括參與非法貿易,如毒品交易,建築思想,地景攝影, 建築平面,對話或都市小說。
GUESTS & GOODS 張 庭嘉 林 詮 來
PROJECTS Formoz Dive Roof Plan Housing
SOUVENIRS Hetrotopia
LOGS
TABLE OF CONTENT
Zhong Shan Bei 中山北路
S h a n H i g h w a y
3 D u a n
中 山 高 Z h o n g
S h a n
B e i
M R T 圓 山 站
W e s t
民 權 西 路 M i n q u a n
W e s t
M R T 雙 連 站
T 站
W e s t
S h a n
市 民 大 道 C i v i c B o u l e v a r d
中
山
北
一
段
Z h o n g
M R T 中北車站
E a s t 民 生 東 路
N a n j i n g E a s t 南 京 東 路
C h a ng ' a n E a s t 長 安 東 路 C i v i c B o u l e v a r d 市 民 大 道
B e i
長 安 西 路 C h a ng ' a n W e s t
M i n s h e n g
E a s t 民 權 東 路
1 D u a n
R
M i n q u a n
中 山 北 二 段 Z h o n g
We s t s h e n g 路 M i n 民 生 西
南 京 中 山 西 路 N a n j i n g
E a s t 民 族 東 路
北 中 山
M R T 民權西路站
M
M i n z u
三 段 Z h o n g
M i n z u
S h a n B e i 2 D u a n
民 族 西 路
「殖民歷史」、「情慾想像」作為閱 讀中山北路的關鍵字,我們可以指認 出無數不太愉快經驗與異質場域,性 別議題、國族國家建構、集體記憶中 的殖民空間、反殖民空間……,特別 以歷史脈絡爬梳,我們能逐漸習慣從 不同的社會群體與邊界位置,例如: 階級、族群、性別、性取向等等位置 來觀看權力運作的邏輯,但一直潛藏 在我們社會集體意識中的殖民記憶, 事實上已經累積了過多的能量,實質 地掩蓋了我們對權力意識運作模式的 感知能力。若我們欠缺歷史性的觀照, 恐再度受假性殖民的意識洗腦影響。
“ 地景是一種文化想像,一種以圖象 再現、結構或象徵環境的方式。 “We live in the cities. The cities live in us.” 對於城市的未來預言,是一個由 下而上的點狀游擊運動,透過個職業 各領域的知識份子、藝術家、社運份 子、庶民、學生,建構釐清共同的城 市地景與史觀,並結合媒體、書籍、 刊物、活動、快閃、等宣言式的聚集 發散,以一種通俗手法,偷渡政治文 化批判的行為,製造出新形態的地理 空間,針灸式的產生新的中山北路地 景。
日本
墓
校
>
台
館
事
領
>
所
待
部
總
防
地 心 店 道 公 社 學 園 中 店 台 吧 軍 灣 酒 國 橋 バシ 街 路 町 ジ町 神 社 小 遊 樂 飯 駐 北 美 酒 台 C 館 通 民 行 治 使 橋 ッ 灣 神 成 A 華 銀 國 台 北 童 育 賓 軍 軍 D 條 通り 美 明 イジ 敕 山北 三 リ 臺 湾 建 OC 中 南 美 點 台 &R 美 ST 兒 童 國 美 X 九 条 北 ブ 台 M 兒 華 光 P R U 中 九 メ
1900
1910
Infrastructure
Bridge
駐
北
1920
Religious
Church
Grave
Political
招
1930
Sex
Boulevard
Indonesia /Philippines
中華民國
後
>
館
事
領
總
北
United States
協
1940
Cultural
School
1950
Military
Hotel
Pub
Office
on 堂 台 itt 主 電 u 園 蹟 念 壽 天 場 播 學 址 飯 V 司 局 s 公 史 園 紀 人 福 市 廣 公 大 遺 大 分 ui CI 灣 博 父 公 偕 多 光 北 同 同 山 山 山 花 國 仙 馬 圓 圓 Lo UC 台 大 大 聖 晴 台 中 逸 G
1960
Entertainment
院
醫
1970
Propaganda
Military Camp
館
念
紀
Economy
Park
店
1980
Civic
Museum
Life
Theater
1990
Education
Government
2000
Food
Commercial Hospital Market
2010
Transport
Media
History
Station
Art
09:00 17:00
AMUSEMENT PARK
MUSEM
09:30 17:30
06:00 23:00
CIVIC PARK
08:00 17:00
UNIVERSITY
URS 21
10:00 18:00
00:00 24:00
HOSPITAL
COMMERCIAL
11:00 22:00
10:00 18:00
18:00 03:00
CONTEMPORARY ART NIGHT LIFE
00:00 24:00
STATION
斷開 正當社會普遍認為,所有人有權進入及使用公共空間,而私人空間會有所限 制,學術界開始關注公共空間如何設法排斥某些群體,特別是流浪者 [1] 和青 少年 [2]。 公共空間的一些措施會針對流浪者,減少他們對公共空間的依賴,例如拆除長 椅,或改變其設計,阻止他們在長椅上睡覺和休息、限制他們在特定時間進入 公共空間、封鎖室內範圍等等。有時候,警察還會要求「不受歡迎」的人離開 公共空間。 此外,一些公共空間沒有設立適當的通道,傷殘人士因而受到排斥。 當公共空間交給管理者後 , 原有的公共空間意義便會下降。噪音管制 , 開放時 間 , 張貼標語 , 言論內容等都會被管理者控制 , 令公共空間原有的意義褪色。 香港的星光大道便是其中一個明顯例子 , 遊覽人士需要遵從管理者的要求 , 否 則可能會被管理人員驅趕。
抹除 被公告為歷史建築的中山橋,拆除後拖了 11 年重建日程遙遙無期, 市議員王浩質疑,文化局大張旗鼓花費近百萬元舉辦中山橋特展, 但中山橋卻仍一塊塊遺落在新生高架橋下的再春游泳池舊址。 中山橋 22 年完工,為 1 座全長 120 公尺的鋼筋混凝土拱橋,是 當時台灣唯一鋼筋混凝土構造橋梁,橋上欄杆採用日本德川產出的 花崗石砌成,兩側有青銅質橋燈,相當典雅優美,因水患問題,91 年 12 月 20 日拆橋,隔年 4 月拆成 435 塊放置基隆河畔的再春游泳 池舊址。 ----------------------------------------------------------------------------台北市政府水利工程處預計以 1500 萬元的預算,進行「圓山河濱 公園周邊設施景觀改善工程」,目的是配合辦理花博做綠美化工 作,但是仔細檢查其中的工程細部設計,卻赫然發現原來台北市政 府打算「活埋」當初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舊中山橋橋體!該工程 預計在歷史建物中山橋拆解下來的橋體構件上,覆蓋上 PVC 塑膠 防水布後,再種上塑膠草皮以及塑膠植物,並且設計成樹木的形 狀 .......
抹除
這張「一箭雙鵰」的鴛鴦戲水圖,不是什麼漢奸或匪諜拍的,而 是出自於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版的美國《時代雜誌》 (Time)。因為這張照片點出了老蔣表面上雖說要建設台灣成為反攻 大陸的「復興基地」,實際卻將台灣改造成越戰美軍的「射精天 堂」,用大量美軍來台買春所支付的美金,取代一九六五年起終止 累計已將近十五億的美國經援,就是要用美軍「精」援來取代美國 經援。
再生 指已經掌握的知識能回想起來,已學會的動作能再次實現和已經 歷的情感能再體驗的過程。他是以體驗過的事物不在當前,而能 恢復原有知識經驗為特徵的。再現的速度和準確性決定於所掌握 的知識經驗是否概括成體系和是否經常應用。再現發生困難時, 須進行追憶。追憶要通過意志努力,利用各種線索,引起必要的 聯想,進行適當的推理,逐漸恢復已遺忘了的知識經驗。 再現是指使用某種方式去呈現某件有意義的事給其他人。是意義 產生和轉換過程中必要的一部分,可能是語言、可能是符號、也 可能是象徵的使用,而這些使用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式過程,而 是一種「文化的迴圈」。
橋 バシ 館 治 ジ 美 明 イ 北 メ
飯
大
山
圓
店
社
神 社 灣 神 臺 湾 台 台
電
播
廣
北
台 花
館
行
流
博
>
場
球
足
部 總 令部 防 協 兵司 灣 憲 台 > 軍 DC 美 ST 堂 U 主 場 王 福天 市 霸 光 海 聖多 晴
山 館 中 艷 爭
大
同
大
學
大
紀
蹟
1
U
司 馬
偕
紀
念
醫
院
tt ui
on
sV I i u C Lo UC G
行
局
校 學 小 成 CA 建 O M
院
政
分
山
中
店
酒
通 り 條 通 九 条 九
史 園 父 公 國 仙 逸
2 S R
公
同
館
念
> 北
台
站
車
能不能講一下最近參與過的林語堂故
曼谷跟臺北這兩座城市對你來說有什
從你所受的大學教育訓練:圖文傳播
育確實出了很大的問題!我們的教育
居 / 曼谷攝影展策展,自己扮演的角
麼特別關係與想像?(生活上的 / 都
與目前的文化理論教育,使你有出版
長期培育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職場商品,
色與工作狀態?
市景觀上的 / 文化上的 / 社交媒體上
策展方面的工具,或思考批判的習慣 ;
反正他們找到工作教育職責就結了,
的 ....)
那你怎麼看台灣同一世代的創作者或
總之大家要的是數字、績效。而我們
知識份子目前的狀態?
現在培育出來的許多菁英與知識份子
以往我做事的方式很躁進、什麼 事情都事必躬親、樣樣都得干涉,但
我覺得如果要去談文化差異就太
我發現在這類的工作中是很大的謬誤。
龐大了,我一直都認為就算我們身在
這問題時在太大了,要真寫完大
學藝術、文化的不懂藝術不懂文化,
現在的我其實不大喜歡跟我的團隊們
台灣,依舊沒法弄清自身文化的輪廓,
概是書的長度了吧!因此我聊聊一個
更不知他們學了這些能有多少能量去
直接說你們要做什麼,我比較期許的
因此我們常會藉由另外一座城市、另
比較小且我一直都在關注的問題,就
反饋,因而我對於這樣軟爛的世代是
工作方式是我陪大家念書、陪大家看
一個文化,可能是歐美、可能是日本
是年輕一輩影像創作者的平質化現象, 憂心的,當然我不會將這樣的憂心無
電影、閱讀文章、關心環境的脈動。
去,找尋一個映照點,透過映照點對
近來你會看到許多新一代的影像創作
限上綱,只是你會知道你更有方向性
慢慢的會有默契、會有信任,你只要
自己進行解構、評價,但顯然這些映
皆在表述空泛,又說或說它們連敘述
的該去做什麼,當你有能力、有激情
看到你的夥伴對自己的信念堅定,它
照點的樣態都是懸浮性的、飄渺的,
(narration) 這事都懶得想了。許多的
之時,盡你所能的跟這個環境對話。
們都會不斷的嘗試爬梳自己的思絡,
很多我們對自己與對方文化、地景的
鏡頭轉而描述一連串令人不解的空無,
你需要的是陪他們走那段路,縱然有
想像都是被虛構出來的,因此就算你
用獵物式的心態在堆砌畫面,拍物件,
可否談談你的閱讀習慣?閱讀速度?
時候我還是會用強勢的工具性方法去
看了再多城市,徒步行走應該是能夠
卻不去思考現今社會人們「與物共生」
方式?筆記習慣?
主導,但期望這都是過度狀態,林語
把關係與經驗化為真實主客體的不二
的生活樣態與物品所指涉的各種「氛
堂到廈門再到曼谷,我跟大家一樣,
方法。曼谷台北的確很不一樣,城市
圍」,而是汲汲的在為自己說話,影
我讀書實在太慢了,因此許多我
也都在摸索一種工作的模組,而展覽
長相、常民生活的樣態,但其實我比
像創作的目的是再找尋歸屬或社會風
喜歡的書都會直接買下來,我都確信
成品如何去定義或給予評價一直都不
較確信的是,這兩地的居民多是善良、
格的位置 (position),於是我們看到越
我一年後自然會用到它,因此導致我
是我做這些事的重點,我認為最好的
熱情的,其它的沒有太多想像。
來越多過分陳濫的影像,就如同你走
成山成堆書沒看,但這也是好事,你
狀態,就是讓大家所呈現出來的結果
進華山文化園區,卻看不到文化一般,
總會在需要某些材料的時候,你發現
都是自己趨於心性的外顯。
我們的思考幾乎快被平質性、同質化
根本已經有了。
甚至不知應該如何去關心、面對社會,
的東西給淹沒了。年輕人不關心、又
內頁都十分乾淨,而寫筆記確實又太
不過只是一個有北美館的公園,每個
活,異化這詞在這裡用起來開始不這
各式各樣的機能調齊了才比較有可能,
慢,現在我有一個很好的筆記工具就
場館的使用、發展的樣態跟北美館幾
麼恰當了,內化可能是現在我們跟這
因而我們都期許當這些小螺絲,能做
是手機,直接拍下來,整理進電腦裡,
乎是斷裂的,去北美館的人多是快步
些地景互動比較恰當辭彙,因而回頭
多少就做多少。
慢慢看、慢慢想,這種方式挺適合我
走過花博公園,因此久了,你去看看
關注人們如何「與物共生」可能更為
這種懶人的。
人們在這裡活動的軌跡幾乎是兩個世
實際。
界,而構成了令人不解、弔詭的地景 你提到過中山北路對你來說是有如布
樣態。
西 亞 (Jean Baudrillard) 所 提 的 擬 像 世界,一種以符號為主體構建的地景
你從台北車站出發,你一路經過台
與幻象 ; 能不能談一下,在中山北路
北車站、老房子、晶華、光點、精品
上你認知的幾處斷裂與擬仿?
區、銀行、婚紗街、北美、花博公園、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北美館與花博 公園的斷裂。北美館由於其成館年代
談談你對北美館與當代 moca 現在處 於城市中的狀態還有未來的想像?
你提過哈伯馬斯對於公民向上擾動體 制的期許,你認為這樣的觀念如何落
我想當代藝術的發展對於任何一
實在由下而上的城市實踐當中? URS
個城市都是重要的,因為至少無論再
的都市針灸有沒有這樣的機會?
多麼紛亂、服浩繁茂的城市中,依然 能夠找到一個較為純粹的場域。而近
詭異的兒童樂園,一直到中山北路七
第一個問題同樣大到不行,這是
代美術館的責任也開始轉型,不僅是
段的天母,我想那些有趣、複雜的構
博論了吧! URS 的立意良好,但依照
要能守住教育、典藏、研究、展示的
成形式會令人想要多走幾遍。
目前 URS 的執行狀態與配套法規,我
博物館基本價值,亦開始有了活絡城
想這目標可能很難達成,我覺得要誘
市治理、提供市民休憩的新世代責任,
與當時的政策導向,它的建築本體就 如同一個精英式量體,生人勿近,但
這些所謂擬像的地景對你來說製造了
發這些公民向上擾動的理想狀態,又
美術館的「菁英」的包袱應該要慢慢
卻也讓北美在短短三十年內成為亞洲
怎樣的裂隙與空間?
或說這些都市再生的示範性場館應該
褪去,但這也不是一蹴可幾,而是與
要有更縝密的政策規劃與文化治理的
城市的發展共生、共進的。美術館若
頗重要的當代藝術聚點。隨著博物館 治理的觀念愈趨蓬勃,北美這幾年積
我好像沒法用如此精確的語言去
思維,不然最終都淪為工具性的短暫
能在城市中構成一個良性的、想像的
極走入常民生活,雖然遠遠不足但卻
形容擬像與地景間的關連,因為它有
話題而已,而這些誘發的點必須要擴
生態體系,透過互動的形式為城市注
令人期待。但花博更是一個強硬政策
可能會落入找尋通則的窠臼中,不過
及更龐大的基礎層面,包含教育、媒
入動能,不全然以作品的本體當作擾
的導向下詭譎的成品,展館們爭奇鬥
我覺得這些擬仿物所構成的地景與我
體、設計思考的生活、物件與議題的
動的方式,而是美術館本身就是一個
豔,成為假日大眾的好去處,而市府
們 之 間 已 經 越 來 越 沒 有 裂 隙 了, 在
閱讀能力,很難透過針灸一下整個城
社會上具有動能的個體,或許會更有
更將其定為美術公園,但顯然的,它
人們各種互動方式中早已融入我們生
市就生龍活虎,而是要好好調理,把
力的支撐美術館的使命與本質。
今年霍夫曼 (Florentijn Hofman) 的黃
有很多策展人都有個自發的平台,結
色小鴨在台灣多個港口城市展出,也
合起設計、技術、社區、對話。以策
引起許多爭議,你是怎麼看這件藝術
展人的角度,你除了目前的臉書社團
品本身?還有這件事所延燒產生的現
空間,對雲端工作平台、多媒體社交
象?
網路這些新的工具有什麼想法? 對於這作品的觀看與解析,這不
這一向都是我很弱的地方,而如
全然是我的專業,而且我也深怕因為
果要運用這工具,我想我得更確定我
我本身的意識形態去影響的觀看。面
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在哪裡才會開始運
對一個公眾藝術的設置與展示議題,
用,它是有目標、目的性的,現在的
可能得用更大的篇幅去把基底跟目的
狀態我還是想讓這些在比較含糊的狀
說清楚,再來談個案會比較恰當。而
態下進行,而現在對我的工作夥伴們
黃色小鴨確實也提醒了我們要更審慎
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的去思考當代藝術的樣態,尤其是在 這個後工業時代,機械複製與藝術本 質的磨合,無論作品意寓深淺,我們 不能只把它當作純然、僅具有交換價 值的物件與符號在操縱,策展人與藝 術規劃者有責任好好說明、書寫,讓 觀眾嘗試看懂,我想是現代策展人必 須要好好面對的問題。
對於個人與他者之間相互依賴的直覺意識,集中體現在「人在世界中的地位」 這樣一幅圖景之中。這些範式一方面決定我們日常的自我理解,但有時也為所 有的學科明確了發展方向。我腦子里浮現的是這樣一種主體性圖景:我們必須 把它想象成一隻手套,只有向外翻過來,才能看清楚主體間編織而成的網路結 構。 外在的東西表現在個別主體的內部。因為,主觀精神獲得意義和內容,有賴於 徹底社會化的主體所分享的主體間的客觀精神。個人面對他的社會環境,並不 像單純的有機體面對自然環境那樣——作為一種內在的東西,他們滲透性地與 陌生的外部世界區分開來。主體與客體、內在與外在的抽象對立只是一種騙人 的假象,因為新出生的有機體只有在接受了社會互動之後才能成為人。只有當 他進入了張開雙臂擁抱他的社會世界的公共空間之中,他才成為一個人。我們 的生活世界在內部共同擁有的一種公共性,它既是內在的,也是外在的。
你的繪畫創作跟建築觀一直在劇烈變化著,從早期非常街頭 brutal 的想法,一
紐約藝術家 Jean-Michel Basquiat 對你的影響與啟發,除了繪畫觀念,音樂觀
直持續收斂擴散,與自己辨證著 ;
念,有沒有建築創作上的部分?
談談這些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的痛苦過程? 這可能要聊到我很年幼的事,我有一個很純藝術的環境,無論是學校或是
在我小學低年級時,Jean-Michel Basquiat - Florence 這幅畫便入住了
家庭,這可能激發了我在創作上很叛逆的一面。誠實地說,年幼的我面對這些
家中廚房,當時和媽一起去台北看了 Basquiat 的特展,在我當時的觀畫經驗
大量的資訊同時感到興奮也感到恐慌,興奮的是我對於這些事物充滿不自覺的
裡,我無法用言語去詮釋我所看見的事物,對於母親對 Basquiat 的介紹加上當
亢奮,無論是出於內容或是表達,都讓我體會到這世上存在一些我極度感到興
時我對於現實生活的理解,幾乎是無法體認 Basquiat 究竟經歷過了什麼,我只
趣的事物。而恐慌面則是我沒辦法接受自己不對當下做出一些表達,一些非言
從畫中感受到他的痛苦與掙扎,當時我不自覺地難過、他的畫裡存在一些內容,
語的表達,而是透過物質去做一些傳達,於是繪畫變成一個很直覺的工具,這
但不很明確;他的筆觸很急促,卻終究是完成了在畫布上的傳達。
其實也就是這個自我辯證的痛苦過程的開始。
先不談 Basquiat 在創作上的影響,但他提醒了我什麼是信仰,有人曾對 我說,創作有時候像上帝賦予你一雙靈巧的手,不自覺地幫助你創造。我開始
結束了國小與國中的基礎藝術訓練,高中的普通學科課程不再有人評判你
理解信仰的本質在於認識真實的過程,上帝其實來自內心裡頭純真的愛,宗教
創作的動機與內容,我也隨著心性開始接觸到比較數位的工具,BRUTAL 的一
讓我們更親民地去理解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事物,而我們最終還是要去找回那
面便從此養成,數位的精準與暴力成為表達上一個很有力的工具,這一方面養
些其實早就存在我們心中的純真的愛,光是這樣,我們就足以感覺到幸福。
成了我在創作上(尤其是創作情緒上)的侵略性,而這也暗示了我很「物件」
Basquiat 或 說 純 藝 術 提 醒 著 我 建 築 之 中 所 應 該 蘊 含 的 情 緒, 有 人 說
面的思考,這幫助了我將情緒轉達為物件的能力,卻也同時蒙蔽了我去傳達一
Basquiat 和 Keith Haring 是塗鴉藝術的濫觴,塗鴉藝術開始茁壯成為一個次
件軟性事物的能力。
文化,存在於當代,但回到本質上去思考,作為一個個體,發掘內心深處得以 傳達的物件,很可能是當代創作者的一個重要的課題,關於這個課題,我也費
比起同儕,我花了更多時間去找回那些軟性的事物,無論是學校、事務所、 家人、愛人、朋友⋯都在幫助著我找回對於生活與知覺的敏感度,我很感謝大 家對我的包容、也很感謝很多真心幫助我的批判。
盡力氣去尋找。
你錄製的音樂 podcast 樂種,你自己稱作 “ Anwesenheit” 是德文的 “ 存在 ”,
相處的命運,我花了更多時間和人相處,很經濟地相處,每個片段只獻給朋友、
是代表著你自己的譜記方式還是氛圍?
家人、同事、情人⋯。這幫助我有機會去創造具備情緒與生命的物件,雖然現 在不很熟練,但能清楚自己正往那處邁進,感覺很好。
在 Anwesenheit Podcast 裡,我想暗示的是創作者當下的紀錄,也可能成為
至於建構於這些本質之上的事物,像是「文化」,文化本身是很地域性的,
某種存在的方式(一種很物件的存在方式),跟我們真實的存在有所區別,也
但這是在於跟隨的前提之下。在我所想像的「文化」裡,作為人、作為個體所
跟純粹文字的紀錄有所區別,我可能會刪除我在社群網站上寫下的話,但我不
去努力挖掘自身的情緒所產生的物件再集成的集體,可能比起純粹的跟隨現有
會輕易刪改 Anwesenheit 作品本身,這種間接的表達方式可能比起我寫下大篇
的地域性文化會來得有生命些,或許結果會相仿,但在個體自我碰撞的過程之
文章更容易感受到我或者是我的轉變,而不會容易落入文字或言語的窠臼。
中,這些深刻的烙印,一定公式化地套用來得健康許多。
隨著累積 Anwesenheit Podcast ,我也開始期待這樣一個很物件的存在方 式,可以開始讓更多軟性的或更清楚的事物進來,這讓我很興奮,期待它成為
中山北路上存在著各種層次階級的視覺藝術,北美館、當代、光點、花博地景、
一個可以真實感動人的 Podcast。
獨立 gallery、光點電影院、小 club、復合咖啡店、照相館,主流文化與各種次 文化的聚集 ; 哪些是對來說你比較真實的空間?藝術的主流非主流、階級、姿
你從小一直是居住在台南這座城市,在做建築設計過程也在重新閱讀自己長大
態是否是你在意的事?
的地方,除了鄉愁外,你認為台南這個城市,跟你所受的教育裡,關於西方城 市的思潮與論述,差異在哪裡?你怎麼描述這座城市?
在我所認識的真實的空間之中,越接近基本生活所需的便是我認為較貼近真實 的空間,例如住居空間、供應基本食衣的空間、道路。當然現今住居空間之中
你說的沒錯,正因為長期居住於同一個城市,知識與生活逼迫你去重新認識同
還是存在許多很異質的事情例如過大的餐廳、設備豪奢的廁所。
一個地方。在教育所造就的認識上的差異,便是「思考」與「感受」,教育迫
主流文化與次文化、主流與非主流、階級⋯這些都是很集體的事情,越是
使我們思考,卻壓抑了我們的感受,我們會因為思考而費盡心思去建立邏輯、
集體的事情越是要從集體中的個體去反思,建築設計思考裡經常會把集體的事
建立態度、建立批判,但感受力卻不如一個剛受攙扶過街的老人,心頭感受到
情符號化,利用符號的組成去成為一個概念,於是報章雜誌開始擁護概念,商
的溫暖。
業開始談論概念,於是建築教育開始談論概念,最後我們的表達都被簡化了,
無論是西方城市或是東方城市的思潮與論述,只要是能被文字化的、或說
成為符號的集成,沒有辦法直接傳達符號原本所指的事物。
能被書寫的,都逃脫不了成為物件的命運。從健康處去想,閱讀可以激進思考,
不是只有台灣如此,我反倒認為台灣比起許多國家在這方面有更多改善的
從病處去想,長期與物件相處,可能對身體不好,會很憂鬱。為了逃脫和物件
機會,國外的市場讓藝術與設計領域本身存在的異質性合理化,藝術與設計領
市場純熟的國家之中,大部份的物件都被潤飾得沒辦法閱讀物件本身使用的痕 跡,在台灣,出伸的雨遮多得數不清、違章建築林立,反而讓痕跡更加明顯, 業主與設計者之間各自鮮明的個性都展現了出來。當然,我並不是主張這可以 成為一個設計表現方式,最終還是要回到個體的價值取捨,而非集體的簡化。 用直觀美學角度,談談台灣的都市景觀、都市空間? 在美學上,台灣確實是跳脫許多理性的安排,或許在藝術的角度上這種混亂 的程度我想是很 Basquiat 的 你曾提過台灣的現代建築是一種與過去傳統的斷裂,地域上的斷裂 ; 你如何看 這樣的現象?如何重新找回台灣建築的座標?
說到台灣的當代建築便讓我想到當初現代主義對於本質上的追求(包括被 整理成很口號的事情:諸如形隨機能、科比意的新建築五項原則),出生在現 代主義之後很令人感到幸福,這代表著我們對於地域的批判性又更高了,台灣 的當代建築在各個方向上開始斷裂,例如國際大師的建築名作、中生代建築師 的高批判性、絕對商業的建商與傾向商業的事務所,這都無傷大雅。現代主義 國際式樣暗示著物件有其基本組成的特質(這一方面 Siza 展現地非常清楚,但 他的抽象性也同時代表了藝術異質性,在經濟問題上還是太過精英化),我們 必須同時關注先前的文化、國際的趨勢、業主的需求與相處、能源問題、經濟 問題⋯這些都牽涉到個體的價值取捨與集體的價值取捨。 一樣的,結果可能仍然與現今台灣建築相同,但可能因為多為某些問題多 打轉一些,而變得更加有趣。這也代表著台灣建築或說建築設計領域已經開始 脫離很精英的地方了,我們沒辦法再因為我們是建築師而找到讓事物變得異質 的捷徑,而是很經濟地完成一件很異質的事,或說讓很異質的事悄悄滲入在生 活的物件之中。
日本這五年的建築環境與狀態發展的非常好,SANAA、Toyo Ito 前後拿了普利 茲克,還有多位新銳建築師開始有了國際知名度 ; 誇張一點描述,日本建築這 幾年的狀態是 60 代謝派後另一次的軟性 movement,連帶影響台灣的建築環 境。 你的作品好像受日本的影響非常小,但你又常常談他們的東西,你是怎麼想這 波所謂 “ 自然系 ”movement?
我很欣賞日本對於內容的追求,作為設計:一種清楚地傳達。我也很喜歡 歐洲對於空間作為藝術:成為一種情緒的傳達、一種無從言喻的感動。 日本慣於把某種集體行為定義,稱作一個 Movement 便於他們在文化上的 傳達或是商業上的傳達,好處是便於傳播,但卻可能對於建築教育產生影響, 台灣近幾年在這方面受到很大的影響,作為設計,我們沒辦法將 Movement 作 為一種傳達方式,Movement 需要許多個體創作之後再歸類出來,Movement 適於觀看與理解,但比較不適於使用。
『屋頂 : 庶民對美術館的佔領』 回歸基地本身的土地歷史,從荒土、 水田 、村落 、 美軍用地、公園預定地 、 到 1983 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基地從居民的真實生活場域逐漸轉型為專業時代 下現代 / 當代藝術的展演舞台,由上而下的方式作為真實生活事件的再現。 現代主義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出現,催生了現代的平台式屋頂,也產生了「上屋 頂」的概念,屋頂,很自然地,在台灣城市社會中,就是這樣一塊「自由的租 界」; 在屋頂下,人們接受著體制高度分工的規律乏味 ; 而上屋頂,意味著人們 個體性的自由開展。 以「臨界場域」(liminality) 概念,提供非建材媒介組構出的「活動基盤」: 1 拉張皮層 : 以基地原有水田紋理,作為真實土地生活的幾何暗示,順延著廣 場高差,分割出數座半連續的屋頂皮層, 半開放空間可供各式活動彈性分割使 用,空間經驗上容許各路使用者,同時介入一片屋簷下。 2 壓折機房 : 以地下室梁柱模矩分割,置入壓折的鐵皮 folly,作為活動的觸媒 與植栽 / 菜田 / 水池載具,提供鱗片般的人工景觀,與上下的基地自然風景。 3 串並管路 : 以地下室梁柱系統 / 灑水煙霧探測系統,點線紋理,作為水管蔓延 依據,提供廣場傢俱,廣場噴霧系統,菜田灌溉,藝術創作,設備排水,連續 性的基盤。 採取游擊性的方式組織地景,試圖激發出庶民藝術:得以擺脫美化、教化功能 而顛覆自身的批判性活動,作為與美術館內外間,「由上而下」,「由下而上」 相反存在的臨界場域。
「這僅是光 , 因我要他如是」
Deep Consciousness to SubConsciousness
以光源為始 , 以感官為終。
Deep Light, Far Distance“This is
在光音交錯處企尋全然的當下。
only light because I demand it to be.”To start with light, and to finish
感官祭壇 , 當代幻境。
with senses,to seek for the complete
我存在此處 , 僅在此處。
sense of right now where the lights and sounds meet...The altar of the
將所有的光直視觀者 , 使所有的頻率
senses, contemporary illusions...I
穿透耳膜。
exist here, and only here.Directing
裝置迫近、疏離 , 邀請觀者遊盪迷失。
all the lights to the viewers,all
記憶與思考在照射下逸散。 失落的肢
the frequencies to piercing the
體在空間中游移。
eardrum...The installations forced near, and far upon, invites the viewers to flow and to get lost.Memories and thinking scattered under the beam. Lost limps flow around in the space. CBMI attempts to show this current moment coming from void, and floating in the air by this piece, and to seek for the extreme real at the brink of senses.
建築政治正確(英语名词:architectural political correctness;形容词: architectural politically correct;缩写:APC)是指利用中立的表現方式 ( 概念、diagram、情境示意圖、平立剖透 ),以圖不侵犯他人,保護弱勢社 群,但實際執行結果卻一直富有爭議。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及不少評論員 眼中,建築政治正確一字屬貶義詞,與假道學的意義相類 [1][2],而支持者 傾向採用建築中立語言 (architectural inclusive language)、建築文明用語 (architectural civility) 來形容建築政治正確的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