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 2

Page 1

發刊言 這次的系刊的主題是「校園中的政治」,而政治這個詞代表著兩種意涵: 其一是政治科學。 有人說「政治不要進入校園」 ,我想,他對政治的理解太過狹隘了。校園環境中,群體的形成、 決策的產生、權力分配的過程與影響,都是政治科學在探討的範圍,小至一個班級,大至整個 國家的教育。在這次的系刊中,校園專題結合政治學理論,納入課程精實、兼任助理納保的爭 議以及偏鄉教育政策等等的探討。此外,更邀請到社會系共同討論宿營活動,以各自的學術視 角分析,帶給大家不同的觀點。 若是要討論狹義的政治,其實它也無所遁形。每一項議題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意識型態與價值 認同,今日舊校歌存廢的爭議,和那些因為選舉而引發的不論經濟、土地議題,都是。當我們 不在校園這樣學術自由的空間去討論它,喪失的只是培養思辨能力與民主素養的機會。 其二,是我們政治系。 在過去的半年,政治系迎接新夥伴的加入,共同經歷了許多時光。系刊種便有隊各個系隊共同 練習與奮戰的時刻、系上活動的紀錄…等,比較特別的是,今年參加文化盃的同學,率先發起 了罷唱的行動,更是珍貴難得的實踐過程。 這次系刊收錄較以往更多的文章,內容雖然不比其他刊物豐富完整,編輯也不甚熟悉,卻是學 術組組員與每位投稿的同學將理論與現實結合、將想法化為文字的機會,更期待能藉此平台, 讓更多系胞一同享受思辯的過程,因為學過政治而有的思辯。 最後,為什麼要談校園? 人的一生,將近五分之一的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而這正是吸收最快,形塑價值觀的時刻,當 一群同年紀的孩子,長成了大人,那五分之一的年華,便會造就一個時代。 那麼,在十年、二十年後,你期待的,是一個人民莫不參與,缺乏思辨與討論,只看的見上位 者用秩序、用和平包裝一切衝突、殘破的虛偽世界,還是個人人能獨立思考,共同承擔社會興 衰的世界?正視政治吧! 社會就是書, 事實就是教材。 ─盧梭

104 上學期政治系學會學術長 政治二 廖宇雯


目次 系隊專題 系隊生力軍 1 活動專題 學術參訪 6 包種茶節 9 文化盃 10 校園專題 學生權益易受侵害? 14 兼任助理納保爭議 18 課程精實 21 電梯口政治學 26 偏鄉教育 27 宿營專題 x 社會系 歷史脈絡 32 營隊組織 33 活動內容 37 營期秩序 41 結語 45

發行人/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系學會 總編輯/ 政治二廖宇雯 封面設計/ 政治二曾元濃 作者群/ 政治一 曾昭瑋、李文恩、駱育緯 賴逸璇、廖浩翔 李俞萱、莫 玄、陳囿伊 林繹心、葉育昕 政治二 楊子賢、廖宇雯 李盈萱、蕭凡奕 美術設計/ 政治一 彭文冠、李俞萱 曾昭瑋、李文恩


系隊生力軍

政治一/曾昭瑋、李文恩

104 學期,又有許多新生加入各個系隊的行列囉!政治系目前有羽球、排球、棒球、男籃、 女籃五支運動型隊伍,多樣的選擇讓系胞在大學也能培養運動的好習慣,就讓我們來聽聽各隊 生力軍的分享吧!

系羽 系羽團隊在今年的系際盃中成功突破重圍,從二級賽晉級,並且在一級賽中,透過成功的 策略運用,力克資管系,雖然無緣晉級八強賽,但仍保有一級賽的參賽資格,期待球員們能接 續這樣的優勢,壯大系羽、再接再厲!

駱育緯 其實在加入系羽前,我並沒有打羽球的經驗, 純粹是因為系上沒有桌球隊,只好找個和桌球類似 的羽球玩,順便運動和認識系上同學,沒想到認識 同學不成(竟然沒有其他大一入系羽) ,反倒是被學 長姐的威猛實力給震懾,身為羽球菜鳥的我只有被 電的份,但我相信人會從挫敗中成長,希望能一步 步跟上學長姐的實力。

廖宇雯 這學期的體育課剛好修到羽球,為了加分就來與系羽一起打系際盃。 參與比賽後發現羽球相當有趣,是十分需要技巧也非常消耗體力的一項 運動,與高中時期打好玩的感覺差很多,而系上的學長都是校羽的選手, 技巧相當純熟,因此一場比賽下來真的能學到許多打羽球的眉角。經歷 這次比賽,遇見不少可敬的對手、也與隊友們感情變好,更發覺同學與 學長姐們不為人知的一面(XD 就是打羽球時超帥),希望未來還有機會能 和系羽一起練球一起比賽。

BADMINTON


系排 這學期有許多大一學妹以及兩位學弟加入了系排大家庭,並在新生盃奪得首勝,對上外交 以25:13獲勝,希望能繼續過關斬將,拔得頭籌。大二的學長姐也報名男女混賽的米克斯 盃,增加男排參加比賽的機會,期待他們能成功晉級複賽。系排力求在開心打球及精進球技之 間做一個平衡,練習的辛苦和比賽的成就感兩者相輔相成,透過平時日積月累的練習,相信他 們能朝更長遠的目標邁進!

李佩瑩 會加入系排主要是因為從國中開始就有在打排球,高中後也 是陸陸續續的有在打,那時就一直在想,上了大學一定要加入系 隊跟同學一起打排球,因為和大家一起打球真的很開心。收穫的 話,我覺得在體能上多多少少有些許的進步,在排球相關技術方 面也學習到了許多,雖然現在還是無法熟悉的運用,更重要的事, 團體的打球真的讓我非常開心,是一種能放鬆身心的好方法,即 使有時真的很累很累,但這都是對自己的考驗。

桝谷知步 因為我愛打球,想儘量和同學們培養感情,我覺得培養感情非運動莫屬。 而且覺得可以順便避免變胖。一邊跟同學培養感情,還可以把讀書的壓力稍 微消除,重點是打排球的技巧也提高了。

楊采芯 因為之前高中有在打排球,所以上大學就加了。收穫應該就是球技在一點一點的進步吧,不過我最喜歡的是 和大家一起快樂打球感覺~

陳姿樺 就是愛排球啊還有什麼好說的X D。 這個學期最大的改變應該就是 從頭開始訓練更讓自己發現以前打排球沒有發現的盲點,把基礎練的更紮 實,學到以前學不到的跑位等等技術,也更有勇氣跳起來攻擊,當然也和 系排的夥伴成為好朋友啦。

廖瑀心 因為高三愛上打排球,高中同學半開玩笑約好以後一起加系排,喜歡排 球所以大學想繼續打,而且有個固定的運動才不會變胖,哈哈,收穫嘛, 當然基本動作都有比較紮實,學到正確的動作很重要!因為跟以前打好 玩的不一樣,也更覺得要對這個運動認真 不只是好玩而已,想變得更 強。

VOLLEYBALL


系棒 政治系棒剛剛奪下社科院盃壘球賽冠軍,更在春季聯賽拿下兩場連勝的戰績,目前跨盃賽 五連勝,這可是過去三年絕無僅有的超強氣勢,接下來在政大盃全體球員也會盡全力拚鬥,為 政治系拿下勝利!

張益豪 會加入系棒是因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超級象迷, 國小的時候也打過一小陣子的球隊,國高中的時候 一直沒機會再拿起球棒跟手套,好不容易上了大學 找到了同樣的棒球癡棒球狂,大家一起往著變強的 路上邁進,真的猛猛的啊!觀念、技術層面都得到 了一定的提升,以前光靠蠻力的打擊也有很多技巧 性的調整,更能打到球也更能集中自己的力量,一 球擊命!對於很多場上的 case 都有了一定的應變 想法,不會跟傻逼一樣不知道在場上要幹嘛。想做 的事情想做的貢獻還很多,可是身體有點跟不上腦 袋,練習,練習,再練習啊!

林柏任 高中參加南一中棒球隊,一直對棒球有著熱情,理 所當然就加入系棒啦。如果要講球技方面的話,大概就 是高中守三年外野的我,現在被凡奕學長逼著守內野吧, 是說現在也還沒有什麼顯著收穫啦其實 XD,但我會努 力學習的!不過最棒的收穫當然是和同學,還有能和親 切的學長學姊一起相處的時光囉!

B A S E

B A L L


系女籃 例行賽這學期有兩位自由球員與女籃一起比賽,經過多場比賽的磨合與默契培養,有了 不同以往的突破,希望他們繼續努力!新生盃兩場都邀請到許多系上女生一起比賽,雖然兩場 比賽飲恨,但相信大家都從中學習到了不少!

曾昭瑋 一直很想練好籃球,高中又因為課業太多, 所以下定決心大學一定要加入系女籃。學到很 多籃球的技巧,沒有下苦功是絕對不會打出一 場好球的,雖然還很不足,但還是會好好努力 跟上學姊的,政治加油嘿!

史浩禎 本來就喜歡看籃球比賽,以前也會跟朋友相約打三對三小 比賽,玩完籃球。本來聽學姐說可能會很累,所以有點猶豫, 但在跟曉琪討論後決定一起加入。加入系女籃可以認識很多帥 帥的學姐,還可以運動減肥,覺得開心!!!政治加油嘿!

吳曉琪 起心動念是想要改善身體狀況,多多運動才想加 系隊。國中時喜歡和同學一起打球投投籃,過程很和 平,所以在我印象中根本還沒有把籃球和推擠聯想在 一起。其實我到現在還是對我加女籃這件事感到驚訝, 雖然對籃球沒有很狂熱但也覺得滿好玩的,而且真的 有練到體能,是滿符合我初衷的選擇!

WOMEN’S BASKETBALL


系男籃 杜侑謙 想精進球技,想打些跟野場不一樣 的比賽,也想要有一群共患難的隊友。而 要學得太多,但我還太淺。

But basketball never stops!

楊晞 本身就喜歡打球,本來就打算加入系隊。 籃球是團體運動,在其中我也學到多與隊友溝 通,一起努力打出更好的球。

張益豪 籃球一直是跟別人拉近距離很好的方式,國高中的 時候這顆橘色皮球陪我度過了每個下課時間,一直以來 都是在自己摸索怎麼變強,那這次有這個機會加入系隊, 真的很開心有人可以教一些以前從沒想過的事情,算是 進入了另外一個籃球的世界阿! 以前打三打三的時候都不用太多的體力,可是進入系隊 後體力隨著每次的練習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可是要應 付比賽還遠遠不足,可見我以前的體力有多悲劇了嗚嗚, 以前自己的運球也是糟糕到不行,區域聯防的觀念也是 一知半解,進來系隊也可是去面對我那些不願面對的死 穴,而且以改善它們為目標再進步著!

BASKETBALL


學術參訪-第九屆立委候選人 苗博雅 競選辦公室 文/政治二 李盈萱 白色的牆面斜過一片綠,簡單的幾盞吊燈,小小的原 木桌子,幾十坪的空間裡要塞下多少的資料文件、文宣, 還有一股改變台灣政治生態的熱忱以及決心。他是苗博雅, 俐落的短髮,有些帥氣,很是自信地向我們說著他所知道 的政治,和他所希望改變的政治。 話題的開始總不能太過嚴肅,從辦公室的狹小談到了 選舉的進行。關於選舉,知名度、支持度和看好度是三項 重要的指標,又這三者是接續上升的,也就是說,有了知 名度之後,支持度會跟著上升,在支持度上升之後,看好 度也會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這三項指標提升。 首先是組織,也就是人的動員,用以拓展人際網絡,可以透過辦活動或舉行工作坊的方式, 讓更多人認識你,當兩個人動員了十個人來幫你,而又使多八個人將選票投給你,你就成功了; 或可以舉辦讀書會,凝聚自己的支持者,並培養你的支持者介紹你,也就是培力,如何去介紹 一個人,讓他變得有吸引力。 接著則是文宣,透過文宣說服大家投票給你,文宣可以散播活動資訊,也可以告訴大家為 什麼要投給你。又辦活動時,是組織文宣交疊的時候,社會運動可能人少,但選舉不行,組織 如果沒做好,會打擊到文宣。 第三項則是行政,從名片整理、辦公室整理到支持者接待都是行政的工作,還有財務方面 的募款、人脈拓展、小額募款等,而募款能力的提升是最困難的,因為要動到自己的人際網路, 很難要求其他人把自己的人際網路給你以進行募款,又地方型的小政黨選舉難有一個夠大的後 台支援,也就是大多時候還是要靠候選人自己的努力。 選舉其實也是一場金錢的戰爭,一場選戰花的不僅是心力,還有更多的是錢,又加上新興 政黨面對的是黨產充沛的長期政黨,相較之下更是辛苦,不像其他政黨請得起助理群,需要志 工進行組織動員,青年參政每一筆經費都得來不易也都十分重要。 而志工在每次的選舉活動宣傳時都扮演著重要的工作,工作內容可以以動態和靜態來做區 分,動態的部分包含了里民活動、掃街,候選人自行舉辦的活動。在里民活動和掃街部分,志 工要在此時跟選民介紹候選人,說出他的政見,讓選民用最短的時間認識候選人,並跟選民搏 感情、聊天,讓每個選民都被看見,了解他們對於政治還有候選人 的想法,在確定了選民性質之後,便可以留下他們的資料,以建立 支持名單。至於在候選人自行舉辦的活動部分,要努力邀請選民來 參加,了解選民的同時,也要知道志工代表的是候選人外在的形象。 此外,志工也要努力擴散,讓更多人來參加候選人的活動,讓更多 人了解支持候選人,甚至一起加入輔選的行列。至於靜態的部分, 從文宣事宜、行政面工作,打電話給支持者、里長等,到釘文宣、 折文宣都是志工需要幫忙的工作。


平常,我們只能用宣傳旗幟、吵吵的宣傳車或幾通民調電話來了解選 舉,但今天我們看見了更多不同的面向,也理解了選舉的運作方式以及過 程。這一個上午的時間,是政治系最接近政治實務的時候吧!不同於原文 書或課堂裡的理論和案例,我們實際走進了一個正在轉動的政治齒輪,也 讓政治從名詞變成了動詞。 以下是此次參訪立委候選人苗博雅回答系胞的問題。

Q:為什麼要加入社民黨? A:因為台灣跟中國的關係被窄化成一個小議題,國家單一的主旋律都是繞同一件事,其他 國家是左派右派,針對的是經濟議題等。是因為臺灣主權未定論嗎?但社民黨希望把這些 議題帶進台灣政治現況,好比新保守主義的政治議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議題,或政治是 否太保守、經濟不平等。舉例來說,賺的錢與繳的稅並不平等,雖說收入 300 萬要交 45% 的稅,但大企業確因為許多的產業補助條例而可以退稅,這樣的制度使青年靠勞力賺錢很 辛苦,在臺灣,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所以政治制度要被改變,所得稅的稅制要被改變, 稅制是用來進行財富重分配的,那經濟帶來市場的果實該如何分配?以日本為例,這是否 導致了社會問題,好比無差別傷人,一個不穩定的社會,會造成年輕人的空虛感,因此想 對整體社會復仇、想坐牢、被判死刑等等。 所以臺灣需要開始談左右、談經濟,否則等到事情發生了,那是整個社會要一起經歷 的沉痛,若不談經濟,不進行稅制改革,在年輕世代長大之後,會開始對一切沒信心。 社民(social democracy),是中間偏左的政黨,在歐洲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但臺灣本來 沒有左派,所以對於現在的臺灣,這是一個很左的政黨,但社民黨是一個意識路線明確的 政黨,好比要打倒國民黨等,但當然社民黨也有其他核心理念,故要吸引一群對分配正義 有興趣的選民,找到介於藍綠之中的選民,所以用統獨議題來討論是沒用的,要有其他議 題,此類選民不完全是不理性的,但他們對國民黨有一定情感,所以要先跟其他小黨一起 把政治力量做大!

Q:目前選戰估計花費是多少? A:要視做什麼而定,好比請助理一名, 一個月要三萬五,若是買公車廣告,五面 6 萬元,看板 3 萬元,投信件一次 3 萬元, 民調一次 10 萬元,而文山區一樓總部一 個月租金 4 到 5 萬,政論節目的置入性來 賓(也就是付錢上節目)一次 3 萬 元,電 話行銷一通一塊錢等等,以上方式做那 些、各做多少,才知道要花多少費用。

Q:是否及如何去了解選民結構? A:一開始會舉辦活動以及進行分析年齡 層、政治傾向、關心的議題是什麼等,而 辦活動有什麼需求?每次的標靶族群都 是不一樣的,也要多讓社區里民來,並考 慮該次活動要找的是幾歲的,找個人還家 庭,先思考每次的活動目標,並以此了解 選民結構。


Q:為什麼參選文山區立委? A:是我住 20 幾年的家,既然要擴張政治勢力基本盤,就要挑戰民進黨無法勝選的地方, 社民黨在這裡是新品牌,並對抗國民黨把主張的價值傳達給此選區的選民,特別是淺藍選 民,要用新品牌影響他們。 有人懷疑我說,社民是民進黨側翼,但當然不是,我並不認同國民黨,因為他們沒有 責任政治也沒有轉型正義,只有利己和想為自己的同志海撈一票。參選並不是要打倒品牌, 而是要打倒不好的價值,讓被背叛的選民可以有所寄託,找到一個可以再次相信的人。 一個政黨要站穩就要培植自己的選民,找到你的支持者,所以社民黨不會是民進黨的 側翼,好比蘋果要成功,是找到一群擁護他的使用者,並不是一味的模仿,要務實的去爭 取選民支持,但不能妥協掉自己的核心價值,會不會勝選,跟其他政治勢力的價值選擇有 關係,我想要做的,是掃除國民黨價值,而我也有信心可以在這次做到。

Q: 〈阿苗自問〉為什麼政治獻 金法規定未滿 20 歲不能捐款? A:(政治系系胞答)民法規定 20 歲才能有財產自主權。 Q:(阿苗)那政治獻金法的金額 上限是否太過老舊?為什麼 公司可以捐款的金額高於個 人的那麼多,又如果是一間股 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為什麼可 以拿股東的錢去捐給董事喜 歡的政治人物呢?

Q:〈阿苗自問〉公費選舉法: 政府出錢讓人民選舉,那多少 錢是社會文化可以接受的? 又公費選舉可以跟自費並行 嗎? A: 〈阿苗自答〉這將影響政治 權利消長,好比選區的大小會 影響服務選民的型態,如果小 選區,那就要去認識每個選 民,就會跟對手做一樣的事, 而立法委員的素質,跟選制劃 分也有關係,政治權力分配以 及流動過程,是由很多小細節 影響的,當其中一個一個改變 了,會影響全部。

Q:最後阿苗想跟政治系的大家說什麼呢? A:政大異議性社團的改變是有在發生的,大家可以投入公共事務,理解課本是其中 一點,但也可以因此感受到試圖想完成什麼時,遇到的阻力、助力時不同的感覺。


包種茶節 文/政治一 駱育緯 今年的政大包種茶節於 11 月 1 日熱鬧登場,雖然天色陰陰的,但不影響系胞們的熱情, 在攤位布置完成後,接者就是好好的接待可愛的高中生了,能拉到(騙到)一個同學進來讀是一 個,也算是為政治系付出一份心力吧(喂),回歸正題,其實包種茶節舉辦的目的是要幫助這些 還在讀高中的同學探索自己喜歡的科系,給予他們各種系上的資訊,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喜好, 做為未來方向的參考。 或許是受到太陽花運動啟發,今年政治系的看板做 得很有看頭,斗大的「捍衛」兩字以及旁邊密密麻麻用 手寫的字句,有的是人民對政府不滿的呼聲,有的是理 想、價值的追求,我們要捍衛自身的權利,堅持對的人 堅持對的事,自己的國家自己救,這就是我們政治系! 活動開始後不久,人潮逐漸湧現,學術組和公關組 的人員早就摩拳擦掌地在攤位前面等待,政治二李璿學 長表示:要如噬血的鯊魚般,咬住任何經過的獵物不放。當然穿著白色系服的組員還是會很親 切地說:「對政治系有興趣嗎?想了解一下我們政治系在學什麼嗎?」大家都很認真地在幫學 生們解說課程及未來出路,也順便釐清大部分人的誤解:政治系出來的都是要選舉嗎?有一位 同學竟然還知道我們政治系罷唱舊校歌的事,也提出了許多對政治的問題和看法,相談甚歡。 但是在某些時段,人潮實在太多了,負責解說的組員險些忙不過來,幸好有其他組人來支援, 才化險為夷。 在聽完政治系的介紹後,接者登場的當然就是政治系攤位上的趣味遊戲了,負責解說的組 員負責將同學引導至攤位,這次設計的遊戲有快問快答以及閃靈快手,快問快答感覺很有綜藝 節目的味道,題目都和政治有關,兩位同學手握槌子,爭相搶答的場景饒富趣味,而閃靈快手 更是緊張刺激,牌一翻開,就得出手。讓同學們在聽完系所介紹之後,也能動動腦、訓練一下 反應力。 在舞蹈表演的部分,由活動組組員所帶來的勁舞團,粉墨登場,動感的舞蹈,富有節奏感 的歌曲,舞者們賣力地扭腰擺臀,將氣氛炒熱到最高點! 包種茶在所有辛苦的工作人 員努力之下完美的畫上了句點, 這個活動不僅僅是對外介紹、宣 傳我們系所在學習的課程以及未 來就業方向,對於我們大一新生 來說,也讓我們更清楚了解自己 就讀的系所,有助於自我規畫學 習方向,更重要的是,藉由一同 參與活動,凝聚大家的感情,也 對於政治系產生認同及歸屬感。


唱自己的歌──文化盃罷唱行動 文/政治一 賴逸璇 文化盃的爭議可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程序上的問題,政大學生會於今年2月起,推動「政 大創作校歌比賽」,由全校學生投票表決出創作校歌《領航》,本來由21個系的總召共同連署, 在9月的文化盃總召會議中和校方協商通過,更改比賽辦法,將《領航》列入文化盃指定曲二 擇一,隔天卻遭校方推翻。 其次是政治大學校歌殘存黨國意識,雖政大校歌非黨歌,「黨歌」是為歌詞有「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的「中華民國國歌」,唯 1928 年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業已通過“將黨歌為國歌” 一案,由陳果夫先生語意,仍可看出訓政時期黨國不分貽害之深,因此政大校歌雖非(中國國 民黨)黨歌,仍出現「實行三民主義為吾黨的使命,建設中華民國是吾黨的責任」等充斥黨國 意識型態的歌詞,無異於「黨歌」! 轉型正義不只是理論,也是在生活中實踐的理念,正如過去箝制學生主體性的髮禁已逐步 消失,我們在面對歷史之際,也該審視周遭殘存的威權遺毒,畢竟黨校都改制為國立,黨為何 還有權如此全面的控制政大?遺留下那麼多威權的制度與象徵?在此,突顯「轉型正義」在校 園內的意義。 除政治系外,歷史、哲學、民族、韓文、日文、社會、心理、阿語、資科、教育、斯語、 中文、傳播學院不分系,皆透過各自的方式,罷唱、舉牌、行動劇等方式參與罷唱的行動。


政治系此次參與文化盃之大一同學,經過討論後,共同決議在文化盃比賽中,罷唱舊校歌 指定曲。校歌不僅流露出濃厚的黨國思想,學校竟又以「不符程序」為由否決了各系總召的新 舊校歌並行之決議。為此,政治系同學將以沉默無聲表達對於校方的不滿,同時呼籲各系一同 加入抵制舊校歌的行列。 文化盃是政大學生首次參與的大型團體比賽。多年來,校方始終強制將舊校歌列為指定曲 的唯一曲目,要求政大學生廣為傳唱,潛移默化中不停地灌輸意識形態。校歌,對學生而言, 是在校生活的點滴,同時也能凝聚政大人的向心力。但政大舊校歌中「吾黨使命」、「吾黨責 任」,我們感受不到學生對學校的認同,而是校方強加於我們身上對於黨的認同。 政治系在文化盃比賽中,同學們志在參加,爭取的不是名次上的榮譽。我們想要唱自己的 校歌而非黨歌,我們捍衛的是自由多元的價值。校方這次在文化盃的行為,箝制了學生的思想。 舊校歌固然有其歷史淵源,但時過境遷,時代已經改變,政大也由黨校改制為國立大學,若校 方視校歌為政大精神的載體,那校歌理當也該符合現代思想的潮流,並體現學生認可的價值。 對於此次文化盃的爭議,本系總副召多次在文化盃練習時間與大一同學溝通,讓每個人都 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希望能匯集不同的聲音,進而得到一個屬於政治系的共識。同時,此 份聲明書的撰成,是藉由網路表單填寫,讓政治系的同學以不記名的方式,暢言自己對於文化 盃爭議的想法。既然政治系可以落實在現代社會中所重視的民主程序概念,我們也希望學校能 以身作則,在明年文化盃指定曲的決定上,能同時兼顧程序正義和選擇創新的多元性,重視學 生渴望的改變和創新。 在此,政治系發出拒唱舊校歌的聲明,不只是向學校表達政治系對不合理決策的不滿,更 希望其他各系能加入我們罷唱的行列,以沉默的方式,向校方說明,我們不願意唱有黨意識的 校歌。政大人要唱自己的校歌! 政治系文化盃團隊 2015/10/24


校園轉型正義 文/政治二楊子賢 台師大在十一月十八日的校務會議修改組織規程,將「軍訓室」併入「專責導師辦公室」, 並改名為「專責導師室」 ,且將威權時期負責監控學生思想、從事校園黨務組織的教官,採「遇 缺不補、自然退休」的方式,使其退場。台師大的改變為台灣校園民主的新里程碑,校園內的 轉型正義工程,讓黨國時代遺留的不公義制度、符號退出教育場合,已是當今必然需要正視且 改善的議題。 筆者就讀的政治大學本週六將召開校務會議,亦將面臨相似的情形。筆者參與之社團「政 大野火陣線」,在收集師生近一千五百份的連署書後,由下而上的,在校務會議提出「廢除校 歌」的議案,對具有濃厚黨國色彩的歌詞,表達強烈不滿,希望透過體制內的程序廢除校歌。 前身為中國國民黨黨校的政治大學,也早已在一九四七年改制為教育部下轄的大學,然而,至 今校歌歌詞仍存在「實行三民主義為吾黨的使命;建設中華民國是吾黨的責任」,放在歷史脈 絡下此處的「黨」即為「中國國民黨」,政大師生多半並非黨員,卻必須接受如此黨歌,政治 介入校園的餘毒,可見一斑。 探索知識真理的大學殿堂,任何意識形態都應當互相包容、尊重,藉此體現「多元價值」 的意義。而校歌常被視作一所大學精神的載體,卻僅以單一的威權意識框限眾人,甚至在每年 新生的「文化盃」合唱比賽作為指定曲,使校歌方能續存。 培育許多杏壇人士、師範教育體系的台師大,讓軍人回歸軍隊,立下為人師表的最佳示範。 那長期以人文社會科學掛帥引以自豪的政大,今年甫上任即喊出「政大要作為社會的良心」的 周行一校長,能否在以教授為主體的校務會議中,引領「前」黨校的眾人改變,在轉型正義做 出進一步的努力,為校園帶來更深層的民主意涵呢? 最後,請容我引述臺灣轉型正義專家吳乃德教授說的:「轉型正義的議題不是政治人物功 和過的比例,而是:民主社會應不應該供奉傷害人民的獨裁者?」,並將這句話改寫「轉型正 義的議題絕非政治立場藍與綠的比拚,而是,民主校園應不應該存在充斥威權意識的校歌?」 一個人跳舞是造反, 全校一起跳舞,叫做民意。

【此文刊登於 2015/11/21 自由時報評論網】


校園專題


學生權利易受侵害? 文/政治一廖浩翔 壹、前言 在自由化與民主化的今日,相較於過去,社會已經開放許多,學校對於學生的管理也相對 寬鬆。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校園已經完全民主化,學生遭到學校不合理的待遇,不論是懲處上 還是日常上,仍是時有耳聞。 許多學生常常會覺得:「走進了校園,自身的自由就要託付給一條條必須無條件遵守的校 規,而出了校園,自己的一言一行似乎也會受到學校的監視。」當我們仔細去關注學生權利這 項議題時,我們莫不感到驚訝,原來在一個民主國家中,我們許多的校園是如此的不自由。 校園必須民主化,必須自由化,學生的權利也必須是學校辦學的第一優先考量,這是我的 主張。而此文將探討學生與學校間存在的特別權力關係,筆者將對應至政治學與政治哲學概論 所上過的課程內容,探討學生權利易受侵害的原因,並試著提出解決之道。 貳、為何特別談論學生權利?-淺談特別權力關係理論  何謂特別權力關係? 特別權力關係理論起源於德國行政法學界,該理論的原型是中古時期領主與家臣間的關係。 到了現代,特別權力關係是指:「在特定之行政領域內,為達成行政目的,由人民與國家所建 立,並加強人民對人民或是對國家從屬性之關係。」學生與學校、受刑人與監獄、公務員與國 家、軍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皆是屬於此種關係。 傳統特別權力關係主要特徵有以下三項: 1.不嚴格遵守法律保留原則:行政機關有權制定內部行政規章,限制行政相對人之權利。 2.缺乏法律救濟途徑:若權利受行政機關侵害,無法向法院或上級機關提出行政訴訟。 3.義務不確定:行政機關只要在達成行政目的範圍內,即可賦予相應之義務。  今日學生與學校的特別權力關係 我國漢人的中華傳統文化講究「尊卑倫理觀」 ,在教育場域中,學生屬於「在下位者」 ,被 期待著完全服從老師的教誨,不得回嘴,遑論主張其權利。而在法律的實務面上,學生陷入了 「特別權力關係」的桎梏中,無法受到法律保留原則與《憲法第 23 條》等對於其基本人權的 捍衛。甚至對於學校的任何權利侵奪,不論是如何的不合理,皆無法提起司法救濟。 《釋字第 382 號》-改善的曙光 解釋文:「各級學校依有關學籍規則或懲處規定,對學生所為退學或類此之處分行為,足 以改變其學生身分並損及其受教育之機會,自屬對人民憲法上受教育之權利有重大影響,此種 處分行為應為訴願法及行政訴訟法上之行政處分。受處分之學生於用盡校內申訴途徑,未獲救 濟者,自得依法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行政法院四十一年判字第六號判例,與上開意旨不符部 分,應不予援用,以符憲法保障人民受教育之權利及訴訟權之意旨。」 此釋憲案捍衛的是學生之受教育權利。當學生因學校的懲處而導致其學生的身分有所改變, 或是直接影響其受教育的權利(例如:遭學校退學或輔導轉學等等),在循校內救濟管道未果 後,學生可依此向學校之上級機關提起訴願,甚至進而提請行政訴訟。不過,理由書中寫道:


「如學生所受處分係為維持學校秩序、實現教育目的所必要,且未侵害其受教育之權利者(例 如記過、申誡等處分) ,除循學校內部申訴途徑謀求救濟外,尚無許其提起行政爭訟之餘地。」 可見此釋憲案並未積極處理學生在其他面向的權利受到學校侵奪的事實。 《釋字第 684 號》-特別權力關係的破除? 解釋文:「大學為實現研究學術及培育人才之教育目的或維持學校秩序,對學生所為行政 處分或其他公權力措施,如侵害學生受教育權或其他基本權利,即使非屬退學或類此之處分, 本於憲法第十六條有權利即有救濟之意旨,仍應許權利受侵害之學生提起行政爭訟,無特別限 制之必要。在此範圍內,本院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應予變更。」 由此釋憲案中,我們其實可以感受到特別權力關係即將走入歷史的訊息。大學生受到學校 的懲處或是權利上的侵害,不論會直接影響其學生身分或是受教權利,皆可尋求司法救濟。司 法從此介入了大學校園事務,直接保障了學生的權利。但是,就因為司法的介入,學生的權力 就能受到完整保障嗎?並不盡然。 雖然此釋憲案將司法上的受益權交還給了大學生,但對於中學生是否能脫離特別權力關係, 向學校就其所受退學以外之處分或權利上的侵害尋求司法救濟,似乎尚有討論空間。其理由書 寫道:「大學為實現研究學術及培育人才之教育目的或維持學校秩序,對學生所為行政處分或 其他公權力措施,如侵害學生受教育權或其他基本權利,即使非屬退學或類此之處分,本於憲 法第十六條有權利即有救濟之意旨,仍應許權利受侵害之學生提起行政爭訟,無特別限制之必 要。在此範圍內,本院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應予變更。」我們可以看見,針對於中學生的司法 上之受益權,此案是沒有多加說明的。因此,除了大學生以外,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特別權力關 係,可以說是尚未被破除的。  小結-為何談學生權利? 學生權利就是學生的「人權」。學生因身分而陷入「特別權力關係」的桎梏中,學生必須 被迫以教育之名,犧牲一些自身權利,服膺於學校機器的管理與獎懲。而這些權利上的犧牲將 不適用於法律保留原則,且不論合理與否,皆不得就這些被犧牲的權利向提起相關的司法訴訟, 甚至校內的相關救濟管道時常是堵塞的。 我們為了使學校有管理學生、獎懲學生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賦予其特別權力,但卻沒有對 此權力劃出明確且鮮明的界線,而導致此特別權力容易被無限上綱,遭掌權者,也就是學校, 給濫用,進而 侵害到學生應享有且神聖不可被侵害的基本權利。而這就是我們今日為何特別要 談論學生權利的原因。 參、由政治系統論看學校運作 對於一個國家政治的運作,David Easton 提出了政治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來解釋。 Easton 認為政治系統為一個開放系統,其運作會受到周遭環境影響,原始的理論模型說明(如 圖 1):政治系統會透過轉換過程,針對人民的支持、需求與冷感(輸入),產出相對應的決 策與行動(輸出),而此時人民會對政治系統的輸出有所反應,而產生新的需求、支持與冷感, 而系統又將其轉換為新的輸出,形成循環不息的回饋圈。


需求(demands) 冷感(apathy) 支持(supports)

環境(Environment) 轉換過程(Conversion Process) 政府決策人員 (Government Decision Makers)

決策與行動 (decisions & actions)

輸出(output)

輸入(input)

回饋(feedback)

圖 1

原始的理論模型將人民的需求預設為政策產出的「因」,也就是所有的政策都是為交代人 民的要求。不過,大部分的時候政策產出反而是人民需求、冷感與支持的「因」,政府往往是 先制定了政策,人民才會做出回應,因此就出現了修改後的模型(Modified model;如圖 2)而 我認為,這可類比於學校的政策產出模式。 轉換過程(Conversion Process) 政府決策人員 (Government Decision Makers)

決策與行動 (decisions & actions) 輸出(output)

環境 結 果

需求(demands) 冷感(apathy) 支持(supports)

回饋(feedback)

輸入(output)

圖 2

若將學生比為人民,學校的行政體系比為政府,則圖 2 的理論模型正契合了學校政策的產 出方式。學校制訂政策,學生感受政策,進而提出回應。不過學生的回應回饋至轉換過程後, 學校往往不會提出符合其需求的決策與行動或選擇消極的不做為,而若學生提請申訴,體制的 不完善也將使學生的需求不被滿足。於是,在需求一直無法被滿足的狀況下,後續的連署抗議 便是興起,以期更強烈的回饋能喚來校方的積極作為。 若學校接收較為強烈的回饋仍不願產出符合學生需求的決策與行動時,學生將會往兩條路 走去。一條是採用更為激烈的抗爭手段或是持續進行抗爭,另一條便是轉為冷感。前者是懷抱


了「目標未達,持續抗爭」的態度,但若每一階段的抗爭都是轉為更激烈的手段進行,或許將 使得學校動盪,學生將無心於課業,教師將無法進行教育工作;後者則是有著「反正抗爭也無 法達成訴求」的失望心態,進而轉為承受學校政策。 然而,對比現實中的政治,學校根據學生意見作出回應的動機較低。原因有二,其一是學 校在校園的的定位大於政府,學校可視為一自治機關,卻沒有相應的立法監督機關,佔校園中 多數的學生在校務會議中所佔的票數不及十分之一,在立法與行政上的影響力有限,更甚至學 校對學生存在上對下的指導、裁量關係,不僅本身關係不對等,當權利遭受侵害時,除受教權 外法律皆未積極保障,權利救濟管道亦少之又少;其二在於學校行政長官並沒有選票壓力,因 此決策方向便會向有能力提供學校利益的團體靠攏,如校友會、教育部、企業…,學生對學校 的利益並無太大的影響力,就如東吳大學的學術長所說:「學生都只是過客。」 伍、結論 一開始我們細談特別權力關係,了解到由於學生與學校之間於是屬於特別權力關係,學生 面對他所受到來自學校的權力侵害,不論合理與否,皆無法主張法律保留原則與《憲法第 23 條》等對於其基本人權的捍衛,甚至無法提請相關司法救濟。學校可以透過校規,直接規範學 生的在校生活與衣著等等,只要學生違反校規內容,便會受到處分。若規範或處分是不合理的, 是嚴重侵害到學生權利的,學生僅能訴諸校內救濟管道-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除了遭退學或 輔導轉學等處分)。學生與學校是在不平等的平台上進行溝通,弱勢的學生由於其意見的影響 力不如強勢的校方,學生權利容易受到無情的侵害。而後續救濟管道的不彰,也使得學生的權 利將難以伸張,反而備受侵害之要脅。 總則來說,學生權利難以伸張,反而容易受到侵害的原因都緊扣於特別權力關係。因為特 別權力關係,學生僅能循有瑕疵的校內申訴管道,申訴未果後,除是受到與受教育權益相關的 懲處或是學校行政作為外,其餘學生無法提請訴願與行政救濟。因為特別權力關係,學生所受 到的權利侵奪,無須符合法律保留原則,僅須根據一項相關會議的決議或是符合學生難以參與 審議的校規等。特別權力關係是以學校為主體的權力關係,是為賦予學校管理學生之正當性的 權力關係。但「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化」 ,學校所擁有的特別權力是一個不受限制的權力, 而權力擁有者的腐化,將帶來被支配者的權利侵害。但這並非無法解決之事。學生救濟管道的 改革與契約式的特別權力關係的推動將可為學生權利帶來實質的保障。

陸、後記 不過在此文中,我們僅討論了學權議題的冰山一角,不過至少把其中最癥結的特別權力關 係討論完了。學權問題一直都在我們周遭發生,但一直被社會所漠視。我們社會一直認為學生 沒有選擇的權利,學生就該被好好管理,彷彿我們校園的民主自由化已淪為口號,仍處於「合 理的要求叫教育,不合理的要求叫磨練」的階段。 探究學生權利容易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並試圖找出改革的方向,解決的辦法。縱使改革 之路是艱困的,但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跳出來試圖去做些改變,我們便已經往前了一大步。


在校工讀、兼任助理、教學助理 X 勞雇關係 文/政治一李俞萱

大學兼任助理的勞動權益爭議已爭論多年, 2013 年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偕同世新、交大勞權小組與台大工會等團體,至勞委會檢舉大專院校 未依法替學生兼職勞動者投保勞健保、提撥勞退金。

同年 11 月 高等行政法院認定兼任助理是勞工,檢舉個案一個個的積累。

今年,2015 年 6 月勞動部為使專科院校僱用兼任助理確實符合勞動法令,並保障兼任助理勞動權益, 遂頒訂「專科以上學校兼任助理勞動權益保障指導原則」

「校方不該以教育目 的掩蓋實質勞動」 -台大工會秘書長黃守達

「完全悖離長久以來 大家深信不疑的師生 或校園倫理關係。」 -百餘所大學校長連署請願信

上圖(圖一):政大學生

上圖(圖三):台大學生

下圖(圖二):師大學生

下圖(圖四):成大學生


學生們在爭取什麼? 付出勞動的學生因為非勞雇關係而沒有勞基法的保障,造成權益受損。

各校學生運動: 政大:2015-10-21 政大教學助理不納勞健保 學生燒契約抗議(圖一) 台大:2014-11-06 台大工會盼兼任助理納保(圖二) 台師大:2015-09-01 學生在教育部前上演「學習型鬼門」行動劇,凸顯教育部與各校校方 強硬把學生應拉入鬼門,博奪提勞動權益。(圖三)

成大:2015-10-15 因未幫兼任助理納保而被勞動部裁罰一案,行政院訴願會予以撤銷,成 大與各校勞權團體赴行政院抗議(圖四)

校方遲發薪資 當學生的房租與生活費全依靠打工之時,工資是重要的經濟來源,當工資遲發便會造 成生活的困擾,甚至是困境。據公民行動網,報導在學校附設單位工讀的陳同學,薪水被拖 延了兩個月,只好向同學借錢過日。另一位擔任教學助理的曾同學也表達被拖延兩個月,生 活陷困境,上學期工作時發薪的日子也從不固定。再舉,據苦勞網報導,政大兩位教學助理 工作一個月,卻被惡意拒發薪水。

工作內容、薪資、工時不合理 被校方壓榨剝削的學生如同學校的廉價勞工,卻無從求助。舉自由時報的報導,真理 大學教學助理長期,服務時數過長、工作量大,出現做十多個小時,卻只能領取兩個小時薪 水的情況。再舉高教工發出的聲明為例,交大人社系教師要求助理為他撰寫學術論文,但已 超過當初約定好的勞動內容,不但沒有加班費,更以微薄薪資打發助理。再以東森新聞的報 導為例,一名碩生為協助教授的計畫,工時常超過 15 個小時,時薪只有 8.8 元,且 2 周工 時超過 84 小時,照理應給加班費,但教授卻以薪資是「助學金」非薪資,拒絕給予。

無法得到完整的職災賠償 當職業災害發生時,學生雖然有學生平安保險,卻沒能得到職業災害賠償,也 排除了雇主,也就是校方的責任。舉苦勞網的報導,自 1997 年以來,光在大專院校 實驗室發生的意外就高達 34 筆,當中確認導致學生兼任助理受傷的工傷案件高達 10 起、輻射外洩事件 1 起、致死案件 3 起。若校方依法為這些學生兼任研究助理投保勞 保,將得到醫療、傷病、失能、身障等等補助與津貼。


各校校方因應方式: 政大:兼任助理納保,停聘工讀生 4000 人 台師大:提出師徒制 台大:教學助理與學生會漸少一、二成 成大:分學習型和勞務型

校方在擔憂什麼 經費不足 學校並沒有經費支付勞健保的費用。台灣五十一所國立大學中,超過八成八學 校明年的校務基金預算編列短絀。再以政大為例,在增加勞健保之支出下,每年將增 加 1 億 2000 萬元的經費支出。

學生反而遭到解聘 校方無法負擔納保費用。聯合報指出,只好以減少聘用人數因應。台大估計減 少 500 個聘用名額,台師大也停聘兩百多位教學助理。再根據中央通訊社報導,因為 納入勞保後薪水會計算入家戶年所得,有些學生甚至會因此而失去中低收入戶資格, 喪失政府補助。

教育品質下降 以政大為例,因大量助教被解雇,教師教學負擔增加,導致減少班級人數,或 以易批改的方式進行期中考,更甚者取消期中考來因應大班制的課程。再者,減少了 工讀機會也意味著減少了實務上的學習機會。

總結 學生在沒有勞基法的保障下,即使有校內申訴管道,卻因球員兼裁判的情況仍 遭受壓榨。遇到發薪資工作內容、薪資、工時不合理時,權益無法受到保障。而學校 沒有經費支付勞健保,為了少數人,多數學生遭到解聘,更使學校整體的教育品質下 降。雙方的利益及損害該如何去權衡?值得探討。 資料來源:政大政治系辯隊、勞動部、苦勞網、關鍵評論網、各大新聞媒體


課程精實 源起

文/政治一莫玄

校長周行一在就職演說中說道: 「希望能將政大打造為『臺灣社 會的良心,世界的人文與科學中心』 ,要奮勇募集資源、建立一個優 質學術環境,爭取政大師長們成為大師的機會,並以此建立一流大 學基礎,吸引全球學者與學生加入政大。」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周行一認為首要任務就是調整課程結構、 降低老師負擔,也就是所謂的「課程精實」方案;而這也是周行一 在競選時的重要政見。有鑑於此, 「課程精實」方案的推動勢在必行, 而課程精實方案的目的是想改善下列問題: 1. 學生修課數目過多,無法進行深度學習;但平均分數卻很高,分數失去鑑別度 2. 教師負擔過重,教學、指導學生研究與自己的研究難以兼顧,可能犧牲教學品質 雖說此方案立意良善,但在實際施行上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每個院、系、所的課程發展 情形不盡相同,若是適用同一標準進行課程精實,恐怕並非良方。因此,「課程精實」方案的 配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若有良好的配套措施,想必質疑聲浪將會降低許多。 依據校方現在訂定的推動期程,課程精實方案將於 105 學年度第一學期正式上路。然而, 不少同學認為校方所訂定的時程過於倉促,無法針對各院系所課程發展情形進行謹慎、周延的 討論。而此方案卻影響學生受教權益甚鉅,故引發了「暫緩精實」的聲浪。

主要方案及疑慮 (一)教師減授 內容:專任教師每學年平均授課時數 12 小時、每學年備課數以不超過四門為原則 1. 對學生影響:開課數量減少、走向大班制 疑慮: (1) 教學品質難以保障:若要在大班情形下保障教學品質,勢必要增聘助教, 然而否能聘請到合適、足量之助教難以保證 校方回應:老師需要改變教學做法和心態,不論任何課程,學生自學能力 比老師教學更重要 (2) 學校大型教室不足 校方回應:將來可能要使用各系之國際會議廳上課 (3) 外語學院需小班教學,將面臨師資不足問題。 校方回應:將提撥兼任教師之員額(但聘請兼任教師之經費須由各院自行 籌措) (4) 地政系各組差異大,須開課數量多。課程精實實施後,將減開選修課;而 有些國考科目將無法開課 (5) 各系優先開設系上必選修課程,將會減少通識課、整開課、支援外系課程


之開設,形成「鎖國狀態」。將使學生減少廣泛學習之機會 校方回應:會再積極了解各系所面臨問題、加強溝通,現已請系所盤點, 近期會統計出全校最後會減少多少課量。方案上路三年後將會實施課程精 實總檢討,若有必要,絕對會再增聘教師。 2. 對教師影響: (1) 教師有更多時間做研究 (2) 教師有更多時間準備課程;提升教學品質 疑慮:課程經實方案中的「評鑑機制」不夠完善,無法確保教師減授後便能花 費更多時間進行研究、準備課程 校方回應:方案中明訂各項考核點與逐年檢討機制。如未來將建立「教學品質 確保機制」,說明如下 (1) 落實教學大綱、確認教師開授課程與專長相符 (2) 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機制 (3) 編制課後輔助教材、建立 TA 課後輔導機制 (4) 對在校生及畢業生進行各種調查與評鑑(如教學意見調查) (5) 獎勵、輔導、調整(如停開教學成效不佳之課程) (二)課程結構調整 內容:調降畢業學分數至 128 學分,必修學分數以調降至畢業學分數之 40%為原則; 以達成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強化學習深 度與紮實度之目標。各系若有特殊情形, 可暫緩實施 疑慮: 1. 專業能力可能不足(如會計系、地政系等專業度較高之科系,可能因專業能力 不足導致考取證照、國家考試的困難) 校方回應:調降畢業學分數乃「世界趨勢」 2. 應精實的是部分「過甜」、「過涼」的通識課,而非必修課 3. 實際上難以確保學生在課程量減少後,便能增加自主學習之時間,可能造成只 有「精」沒有「實」的情況 4. 課程精實方案僅是校方節省經費之藉口 校方回應:絕無可能 (三)減少學期週數 內容:將課程學期週數自 18 週降至每學期 15 週,減少之學期時數應規畫相對等之 活動學習時數,如實習、社會實踐、國際移動等 疑慮: 1. 無制度性設計確保學生會將減少的學期週數規畫相對等之活動學習 校方回應:學務處將建立「實習整合平台」、目前學校編有「國際性學生相關 活動獎助學金」 2. 實習、社會實踐、國際移動等活動之經費是否由學校提供? 校方回應:依學校目前之財務狀況,無法提供經費,須由各院系所自行籌措


(四)善用學習科技 內容:鼓勵適當課程採用 MOOCs/SPOCs 等線上課程與面對面課堂教學之雙軌學習 模式,進 行教學創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 力,並因應課程精實後之課程減少問題 疑慮: 1. 線上學習無法達成與課堂上相同之學習效果 2. 建置線上教學系統需大量人力及經費 校方回應:校務基金已配合撥款,將來也會積極爭取外部資源 (五)學術導師制 內容:各院系所應設學術導師,落實輔導學生學習與修課事宜;鼓勵學生每學期修 課不超過六門。增加每門課預習及復習時間,紮實學習以提升學習品質 疑慮: 1. 將限縮學生規劃時間的自由(如欲進行國際進修交換之學生,交換該學期不修 課,卻無法於其他學期選較多課程) 2. 將限縮學生多元、廣泛學習之機會 3. 選課數與學習紮實度未必相關,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學習態度 (六)漸進式三年內完成 內容:新制課程精實方案將於 105 學年度正式上路,期盼能在三年內漸進達到預定 目標 疑慮:104 學年度以前入學之學生於過渡時期(105~107 學年度)仍適用舊制。可 能導致無法滿足適用舊制學生之畢業學分數 校方回應:過渡時期將增聘兼任教師,滿足適用舊制學生之畢業學分

近期之發展 因為上列之諸多爭議與質疑,除了湧現「暫緩精實」的聲浪外,也出現了「自由決定是否 參加精實」的聲音。若能自由決定,便可因應各院系所情形做彈性調整,然而也會造成「一校 兩制」的問題。 因此教師代表於 11/30 之臨時校務會議提案,針對將影響整體作業流程的草案第五點「各 院『應』實施或『得』實施課程精實」進行不記名表決。投票結果為 46:45,確定全校皆應 實施。 然投票結果相當接近,引起了「代表性不足」之質疑。且學生代表認為會議未經詳細討論 程序就逕付表決,手法有些粗暴;並期盼能於方案送入課程委員會之前召開公聽會,確保學生 「知」的權益。 課程精實方案立意良善,但現在仍面臨各系對課程的需求不同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的根本問 題。這個影響學生權益重大的改革方案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再再的考驗著學生與校方的智慧。


專訪盛杏湲系主任 Q:請問主任對課程精實整體 政策的看法? A:臺灣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已 經面臨問題。現今學生修課 數量過多,而老師大多體諒 學生辛苦,不敢對學生有太 多要求,分數都給的不低, 然而這會讓學生忽略紮實學 習的重要性、也會讓願意努 力認真的學生缺乏追求卓越 的動機。推動課程精實,一 方面可以鼓勵學生紮實學習, 另一方面可以讓老師能減輕 負擔、投注更多心力在教學 和研究上(尤其是對開課量 較多的中生代副教授) ,因此 我對校方推動這項政策持正 面態度。

Q:課程精實方案將於 105 學年度正式上路,主任認為 這時程會不會過於倉促? A:自校長上任後,課程精實 方案已經過一年多的討論, 尚稱完整;而且校方容許各 系用三年的時間漸進式達成 目標,這時程並沒有想像中 的倉促。我認為這政策在大 方向上並沒有太多問題;然 而,若我們讓這個政策的推 行遲滯不前、不去試著做做 看的話,永遠不會知道真正 的問體所在。因此我認為「一 邊推行、一邊修正」是一個 可行的方式。

Q:必修學分調降為畢業學分 的 40%後,政治系學生去雙 主修、輔系的必修學分減免 Q:課程精實方案對政治系的 制度是否仍然存在? 影響是甚麼呢?實施上是否 A:政治系的老師鼓勵同學有 有困難? 系統地多元學習、培養其他 A:課程精實方案對許多專業 政治學外的專業,因此從前 度較高的科系會有較大的影 對於雙主修或輔系的學生就 響,如:會計系 、地政 系…… 有必修學分的減免制度。我 等。但以我們政治系的課程 覺得這是一種很實際的鼓勵 來說,影響其實是比較小的。 做法,是政治系獨有的。 相 政治系課程設計的精神本來 信在課程精實方案推動後, 就是讓學生有較多自由選擇 學生會有更多的空間去雙主 的空間,所以基本上絕對可 以配合學校的課程精實方案。 修或輔系,也與政治系以往 給予學生較大選課自由的精 事實上,我們系上老師學年 平均開課量大約就是 12 學分; 神相符。而在未來,對於至 外系雙主修或輔系學生必修 政治系現在的狀況其實離課 學分的減免制度仍會保留, 程精實的目標並不遠,在實 可能採取三學門中「可減修 施上應該不會面臨太大的困 一學門」的方式。 難。

Q:隨著課程精實方案的推動, 畢業學分數將調整為 128 學 分、必修學分也要降為畢業 學分的 40%,政治系的必修 科目表是否也需要配合調 整? A:政治系的必修科目表將會 配合學校方案調整,現行必 修 67 學分(134*50%)將來會 降到大約 51 學分(128*40%)。 除了調整絕對必修課的學分 數之外,也會減少群修課(相 對必修課)各學門的最低學 分。目前暫時規劃將「政治 學方法論」由 4 學分降為 3 學分;並將原本「經濟學」、 「社會學」二選一的規劃, 改為 「公共政策」 、 「經濟學」 、 「社會學」三選一;而三大 學門的學分則都降為 6 學 分。 另外,也會順便從必修 科目表中移除一些多年未開 設的課程,避免讓學生有錯 誤的期待。現在各學群的老 師也正在討論未來開課走向, 上述僅為暫定方案、僅供參 考,未來會在適當時機公告 下一學年度新生的必修科目 表。


Q:課程精實方案的推動後, 對於適用舊制的學生來說, 是否會有開課數量不足導致 無法滿足舊制畢業學分數的 問題? A:依現行狀況,很多重要的 課程仍然都有開授,即便對 於適用舊制學生的畢業學分, 也都可以滿足,基本上沒有 影響。

Q:我們對外系學生開的課除 了整開的「政治學」外,還 有核心通識「臺灣政治」的 課程;在課程精實方案的推 動後,這兩個課程的開設是 否會遭到影響? A:依現行狀況,原則上應該 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Q:主任有沒有什麼話要勉勵 我們政治系的學生? A:一個制度的變遷,在一開 始的時候,難免大家會覺得 不習慣、或覺得有困難。但 如果一個制度的大方向是好 的,我們就應該要積極適應、 勇於嘗試,否則我們永遠不 知道原來我們可以更好! 「紮實的學習有如刻在 玉石上的學習,永誌難忘; 而浮面的學習有如刻在沙子 上的學習,倏忽即逝」我用 這句話來鼓勵政治系的同學 們,希望大家都能紮實學習 並努力充實自己!


電梯口政治學

/政治二廖宇雯

空間作為一種公共財,人人都有使用的權利, 管理者卻有決定使用方式的權力,就像政治。 學期中,系上活動如火如荼展開之際,電梯口卻默默地出現 了一張告示,禁止進行影響環境安寧的活動,避免干擾鄰近 的教師辦公室、研究室。做為一個公共空間,每個人有近用 的權利,卻也同時需要管理者來建立使用的規則與秩序,權 力的分配因而形成。

權力的體現 早在告示出現以前,系辦公室也曾經對空間的使用做出限制。 過去學生討論使用的七二六教室,也在內部的器材更新後, 為避免學生使用所帶來的破壞因而禁止外借。而筆者曾目睹某節下課,有兩組同學使用電梯口 長桌討論辯論及報告,一組同學趴在地上製作包種茶節的海報,加上南來北往的下課人潮,自 然使得電梯口門庭若市。這種狀況雖非常態,但在活動籌備繁忙之時,空間往往不敷使用。告 示牌的出現,更看得出行政單位並不重視學生的需求。 電梯口的長桌上,甚至出現左圖中的告示條,無疑是種權力的展 現。的確,吵鬧的環境可能影響老師辦公的心情,但改考卷時要 求客觀公正是教師的本分,學生喧鬧不應成為其失職的理由;以 教師對學生的評量權力來解決電梯口喧鬧的問題,更是一種權力 的濫用,加劇師生間的不對等關係,學生也玩笑的放置人形立牌 表達權利受限的不滿。雖然,告示的出現在維持七樓環境安寧上 奏效,但整體空間使用的分配上,無疑進一步的分化師生關係, 也大大減少政治系系胞們活動的空間與凝聚的機會。

空間政治 從近年的運動中可見,空間之於人們已經不僅僅是功能性的解釋。巢運反對以金錢衡量空 間的價值觀;農地農用訴求分配與使用空間的權力應更加正義;香港佔領中環運動,空間作為 權利的展現;文林苑都更案中,空間更是人類情感的連結。每一種空間的使用方式都是一種權 力分配,而每一種分配方式都是一種思維或價值的體現:英國國會前有空曠廣場作為民眾遊說、 抗議的空間,台灣的立法院延用日據時期的第二女子高校封閉的校園空間。 學校作為一學習的場域,對學生活動空間的限制不僅是校方權力的展現,更忽視學生才 是學習主體的本質。七樓的電梯口雖小,卻是政治系師生對系上的情感連結所在,如何使用 與營造,不僅是使用者的責任,更是管理者的智慧。


教育制度-從台灣偏鄉小校說起 文/政治一陳囿伊 政治二李盈萱

引言- 教室鐘聲響起,穿著制服的你們我們,帶著些許的倦意,再次提起了筆,一點一點的在知 識洪流裡書寫著青春,疊起多少考卷、寫完幾管墨水,還是跑過幾圈操場、打過幾場球賽才稱 得上度過? 制服、考卷和籃球,是我們最習慣堆疊的方式,是威權填鴨又或是叛逆,歷史課本裡載著 的古人圖片,多了幾把鬍鬢也多了幾些道具。教官還沒被逐出校園、課綱爭議也還在延續,我 們卻忘了在偏鄉,那稱不上幽暗的角落,卻有一群連上學都是難題的孩子。 大城市的光鮮亮麗,爭著模範生、爭著全班第一,今天是誰生日帶來了乖乖桶,明天是誰 回國,搭過飛機的巧克力只是下課十分鐘的記憶,老師說,要好好努力念書,將來長大了才可 以變成有用的人;爸媽說,要好好補英文,高中畢業了送你到國外的名校學習。 但長大以後,卻才知道,我們習以為常的學習資源,卻是個孩子徒步一個多小時才能稍稍 靠的近的寶藏!

偏鄉 教育部定義,偏鄉學校是「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之學校」 , 那是個有四分之一學童無法寫出英文 26 個字母的地方(統計資料來源: 《2013 台灣偏鄉弱勢學 童與貧窮分析報告》) ,大多居住於偏鄉者,都是經濟能力不佳、家長教育程度低、隔代教養或 有著新住民的家庭背景,這些居住在偏鄉又多來自功能不足家庭或失能家庭的孩子,是最需要 資源的一群,但現實中,他們是最缺乏資源的一群。 教育部打著教育優先區的名字期望將更多的資源挹注到偏鄉,但他們真正帶去的是一名孩 子學習的機會,或其實是一名青年教師的熱血澆熄、是一場學校消失的悲劇,還是孩子被剝奪 個體特殊性的危機。

偏鄉問題 兒童福利聯盟的《2013 台灣偏鄉弱勢學童與貧窮分析報告》顯示出城鄉資源相差十六倍。 本文將針對三項偏鄉教育的問題進行說明和探討,首先,師資嚴重不足造成的行政與備課 繁忙、一位老師需兼多個學科等。又小校為什麼會形成,併校或是裁校,是集中資源抑或是增 加孩子上學的不便性,變相剝奪了其受教權?最後,將談到偏鄉的孩子特殊技能的學習,像是 拔河、溜冰、樂器等,一生一專長是政策目標,但這是資源給予還是變相犧牲了他們的學習權 利?


師資問題探討—燃燒熱血還是生命? 偏 鄉 因 為 交 通 不 便 、 環境 艱 困 等 原 因 ,老 師 不 願 意 去 教 書 。儘 管 薪 資 高 於 都 市 , 但交通費幾乎抵銷,加上因為師資不足,所以老師必須教學兼行政,業務繁忙,更 弱化老師前進偏鄉的動力,造成偏鄉學校師資持續不足。 偏 鄉 學 校 招 不 到 老 師,老 師 需 兼 行 政 部 門 職 位,「學校小、學生少,不見得公文會 比較少,因為教育部規定各校要做的事各校一致,都得做」(風傳媒-別再撒錢了!台灣偏 鄉教育的問題在「人」),造成老師業務繁忙無法進修及備課,教學品質下降。有 時 甚 至 需兼多門學科,像是國文老師兼音樂老師、數學老師兼美術老師等等,但因對特殊 科目沒有專業知識,無法給予專業的教育,使孩子的學習動力薄弱,這些原因也令 滿腹熱情的老師備受挫折。 綜觀上述,造成偏鄉師資不足及流動率高,老師無法時常陪伴孩子、給予關懷、及時導正, 且因為老師一直更換,當終於互相適應、建立信任時,老師卻又走了,長期下來讓孩子對大人 漸漸不信任。TFT(Teach for Taiwan)理事長劉安婷認為,偏鄉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缺乏長期的陪伴, 並希望以「長期陪伴」取代沾醬油式的課輔教學(TEDxTaipei-別讓教育成為貧窮差距的幫兇)。 其 他 國 家 偏 鄉 教 育 的 政 策 -以 日 本 為 例 日 本 有 各 式 各 樣 的 加 給 制 度 :愈 是 偏 鄉 的 地 方 , 配 給 的 老 師 人 數 愈 多 , 且 越 偏 鄉 老 師 的 薪 資 越 高 (偏 鄉 有 偏 鄉 點 數 , 點 數 越 高 越 偏 鄉 , 薪 資 越 多 )。 老 師 派 駐 偏 鄉 , 每 三 年 會 輪 調 一 次,因 為 這 些 穩 定 的 薪 資 及 輪 調 制 度,每 位 老 師 會 在 任 內 用 心 教 導 , 孩子也不用時刻擔心老師是否明天就離開。日本偏鄉的小規模學校也利用「複式學 習 」, 採 取 混 齡 、 併 班 的 方 式 上 課 。 台灣的偏鄉教育改善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認為每年為了偏鄉教育計畫,都要向不同教育部長簡 報,應要制定偏鄉教育專法,才能解決偏鄉教育的特殊性。此法需可以: 一、定義偏鄉教育;二、釐清中央、地方權責及穩定預算;三、建立偏鄉學校行政 後 勤 支 援 (如 交 通 、 住 宿 、 及 專 職 行 政 人 員 、 運 作 ); 四 、 偏 鄉 教 學 體 系 的 研 究 及 發 展;五、學生學習支援系統;六、教師聘任、甄選及成長機制。 而 在 103 年 一 月 時,國 教 署 公 布 了 一 項「 改 善 偏 鄉 離 島 地 區 師 資 人 才 不 足 政 策 」。 提 出 : 103 學 年 度 起 達 到 國 小 每 班 1.65 名 教 師 員 額 編 制 、 協 助 學 校 規 劃 合 聘 及 巡 迴 教 師 制 度、研 議 推 動 混 齡 教 學;偏鄉離島地區教師甄選暨介聘加分機制、精進師資培育公 費制度及逐年擴增公費生名額;限 制 偏 鄉 地 區 正 式 教 師 服 務 年 限,初 聘 教 師 應 服 務 4 年 以上才可聘至其他地區、提升偏鄉教師宿舍整修、研議補助偏鄉地區教師交通費及 生活津貼。 我 們 看 到 了 某 些 學 者 的 提 議,也 看 到 了 政 府 因 應 政 策,但 實 際 作 為 卻 還 沒 顯 現 , 從國教署頒訂政策到現在將近兩年,偏鄉資源不足問題尚未看到曙光,是操作面還 是 政 策 面 的 問 題 ?又 或 許 是 仍 未 改 善 核 心 問 題 , 究 竟 老 師 為 什 麼 不 願 去 偏 鄉 服 務 呢 ?


小校—你知道嗎?全國小校比例超過三成 在交通不便、人數稀少的偏鄉,要給予孩子們完整的教育,使之可安心安全的上學,小校 便是必然的結果,加上最近少子化,小校的學生人數也日漸減少,面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包括教師不足、經費不足等等問題,畢竟行政事務不因小校而減少。而小校不只提供偏鄉孩子 教育功能,也肩負著社區、少數族群語言等文化保存。但近年來國家跟地方的財政困窘,教育 經費遭刪減,統計指出只要裁倂一所迷你中小學,每年至少可以省下近千萬元人事成本(監察 院網站,2007),因此行政院主計處鼓勵各縣市政府裁倂校。規定凡有裁倂校(班)者,每倂 一班,第一 年補助六十萬元;每倂一校,第一年補助一百二十萬元。連續補助三年,第二年及 第三年的補助額為第一年的三分之二及三分之一。 而當社會爆出偏鄉小校須裁併校時,我們常會看到偏鄉的孩子、家長或是教師們群起反抗, 認為這剝奪了孩子的受教權;但社會上也不乏有支持者,認為這是必經的過程,那麼裁併校小 校的優劣,以及裁併校是必然且無法抵抗嗎? 為何主張裁併校? 小校學生太少,經費來源不夠,縣政府勢必要增加補助,此加深了地方財政負擔,加上小 校的師資不足,若裁併校後,省下來的錢可在回饋在學生身上,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且兩校 的師資可以結合,學生得到的資源相對較多、老師的行政負擔也會減輕,老師可以更專注於備 課及關切學生學習進度及品格教育。又現今社會面臨的少子化問題,偏鄉小校孩童數越來越少, 甚至一個班只有個位數的學生,孩童常常拿班上的前三名,但接觸外界後才知道競爭激烈、他 們並不是最厲害的,這將造成他們的自卑感、挫折感。小校令孩童無法有良好的同儕互動與競 爭,也缺少團體合作的經驗,學習更顯孤單。 反對裁併校的理由 學者洪蘭說:「裁掉一所學校,可能要多蓋一間監獄,教育用錢來算是很糟糕的,新知的 啟發怎能用錢來算?」且洪蘭指出,裁併校可能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中輟生增加,而未來也有 可能增加社會成本。美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顯示:若一個孩子變成中輟生,將來做了有違社會 規範的事,將造成至少 130 萬~250 萬美元的成本。(遠見雜誌,2006) 一旦裁併小校後,國小、國中孩童可能需花一、兩個小時去上學,小小年紀就得早起、翻 山越嶺到另一個學校去,嚴重影響他們上課的精神,甚至有些孩童還需住宿,無疑對家庭是另 一項負擔,且孩童無法享受完整的家庭教育、親人陪伴及缺少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與孩子的 隔閡又可能造成社會問題。裁併校的風險不僅讓孩童一直擔心自己的學校是否隨時不見,洪蘭 教授更明指孩子會覺得他是被遺棄的小孩,一輩子沒有安全感!(遠見雜誌,2006) 而偏鄉小校常常是社區文化、族群語言保存之地,學校藉由教育將地方特色、族群語言傳 承給下一代,讓珍貴文化得以保存。學校更常是活動集會的場所,常常學校活動就是社區活動, 凝聚了社區的感情。如台東縣長濱鄉竹湖國小每年舉辦的村校聯合運動會,設計許多運動項目、 趣味競賽、跟表演項目,藉此增進親子關係,也凝聚社區情感。


一生一專長 許多縣市及民間團體力推「111」政策—「一校一特色、一生一專長、一個都不少」 ,而一 生一專長意即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項運動或藝術音樂的專長。讓學習不只有讀書,更要有適性均 衡的發展。尤為偏鄉的孩童,教育資源不比都市小孩優渥,對於專長的學習與培養更注重,讓 他們有「一生一專長」去抵抗社會強烈競爭。幾年前八八水災後出現的一支紀錄片—拔一條河, 片名闡述的不僅是高雄甲仙鄉(現改成甲仙區)在災後重建的辛勞,與困境跟絕望拔河;也介紹 了甲仙國小的拔河隊,那令孩童找回笑容自信的拔河。 雖然甲仙區的教育資源不足,但當地學校甲仙國小有著一項特色—拔河隊。甲仙國小拔河 隊原先經費不足,場地不完善、拔河鞋也是教練商借而來,但在努力不懈下,拿到了一場場佳 績,得到一些獎金,開始可以改善設備、環境跟生活。 我們看到了偏鄉藉由一生一專長而振興當地的例子。但換個角度想: 偏鄉在給予孩子們一生一專長時,是學習資源已經足夠,可以往更多元的專長培養;抑或是因 為學習資源不足,只好培養專長幫助他們呢?而且偏鄉學生少,組成一個隊伍幾乎是全校學生 都須參加,那是不是限縮了孩子其他方向發展的可能?又或者有些孩子希望能汲取更多知識, 但一生一專長卻要他們用更多時間培養專長而非實質改善教育資源。在偏鄉小校師資不足之下, 一生一專長是否會造成老師們更大的負擔呢? 一生一專長政策是給都市孩子的權利,或是偏鄉小校翻身的機會,是需要再討論的,究竟 甚麼才真正適合小校發展我們也必須深思。

結 教育制度的制定攸關的不只有一個學生的未來發展,更多的是一個國家未來的成長和走向, 或許你覺得,居住在偏鄉的人們必然有他的努力不足,但對於孩子我們憑什麼去剝奪他獲得公 平資源的權利,你永遠不會曉得,一個都市孩子還是一個鄉下孩子才會帶給一國最多的甜和蜜, 但你必須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值得被看見的獨特性,完整合理的教師分配措施、小校的特 色顯現,才能讓每一個小生命被注滿活力! 教室鐘聲響起,這次的你是否可以光著腳丫,在山林的課堂裡,乘著風載著花香,用不同 的教育力量,換一隻彩色粉筆,再寫一篇用笑容積累而成的景緻。 參考資料 聯合報、台灣醒報、自由時報、遠見雜誌、天下雜誌、上下游(New&Maket)、奇摩新聞、 風傳媒、、TEDxTaipei、小校整併、轉型模式之分析與反思–以雲嘉兩縣為例,黃文彬、 教育部國教署、痞客邦


宿營專題

X 社會系


宿營的歷史脈絡、定位與目標 文/社會一 田悅承 「宿營」是一個對大學生在熟悉不過的活動了,因為各大專院校在新的學期開始時,總是 會幫剛進入的新鮮人辦一個大約三天兩夜的團體戶外活動,其中會有各式各樣的遊戲和活動, 好讓每個人在營期時,都能玩的非常盡興,但我們不禁會好奇:為何這類活動只有在台灣的大 學會出現一些特定的元素?這個活動的目的只是讓大家互相認識而已?今日所謂的宿營到底 是從何而來呢? 這就要從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開始說起,對國民政府來說它整個的政治基礎都是建立 在中國,對台灣的掌握度非常非常的低,況且二二八事件也沒過多久,當時台灣民眾對國民政 府只是害怕而已,根本就不信任這個新的統治集團,這樣的社會氛圍讓蔣介石非常的緊張,畢 竟過去在中國的時候,也是因為民心問題吃了非常多苦,因此為了建立所謂的「復興基地」, 國民黨得將組織深入社會基層中,讓黨國的政治意識能在民間扎根,好去和對岸的共產意識形 態對抗,而首要目標便是在要吸收屬於知識程度較高的大學生,因此在一九五二年時便成立了 「青年反共救國團」,是一個政戰色彩非常濃厚組織。 早期救國團的任務通常有兩個:思想教育和軍事訓練。思想教育即是把政府的意識形態通 通塞到學生的腦中三民主義、反共抗俄……,好達到忠黨愛國的思想。而另一個軍事訓練,要 使青年保持健康的身體,隨時能在反攻大陸時報效國家,因此訓練的內容包山包海,登山、音 樂、舞蹈……,這些活動大概就是各種營隊的前身,但隨著七零年代的到來,台灣面對一連串 的國際挫折,學生都萌生了一種要為政治和社會奮鬥的精神,為了不動搖政治層面及統治基礎, 政府便十分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於是,營隊便在這段時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大專院校 的自辦活動大約也是從此時開始,失去政治性質的宿營,便轉而強調其聯誼性質,並發展至今。 雖算宿營表面上似乎只是為了趕緊讓新生認識系上的其他同學和學長姊,但它的社會意義 不僅僅於此。它其實可以說是對大一新生的一種「預期社會化」的過程,當我們對自己在大學 中的地位和角色都還很模糊時,我們必須透過參加這種活動,和有大學經驗的人交流如學長姊, 好去改變過去的一些認知,提前為大學生活找到適切的知識,才不會在未來的日子中,因為不 知如何應對種種的新挑戰而失調,所以沒有這個社會化的過程,我們可能得花更多時間去探索 這個全新的世界。 另外在宿營也有一個繼承系上文化的效果,因為在宿營中的各種活動,學長姐往往有意無 意的在互動過程中,用系上特有的語言或方法表達出來(即俗稱的「系內梗」) ,例如模仿系上 某位愛喝可樂的教授,這些都是其他團體所不了解的一種符號。由此,人們便慢慢區隔出內團 體和外團體的差別──因為這些互動過後的符號是這個團體獨有的,而參與宿營的所有人也在 營期中,透過各種活動的彼此互動,創造出新溝通語言。每一次的宿營都將過去種種累積的系 上文化傳承下去,並且也在過程建立新的文化,最後逐漸讓新鮮人進入全新團體和大學生活。


營隊組織 政治一/林繹心 以政治系宿營為主軸探討營隊組織 政治系迎新宿營設有一名總召和兩位副召,以及隊輔組、活動組、行政組、器材組、美宣 組、場器組共六組,各選出一名組長。以下列出各組別工作內容。 工作人員組成的方式是,大一下期末大會舉行宿營總召集人與副召集人選舉大會,各候選 人政見發表後,投票選出總召和副召。總召開始招募舉辦宿營的工作人員,並確定各組別負責 的組長。之後,總副召訂定籌備工作時間表,請各組人馬開始動工。於七月、八月、九月進行 三次驗收,至第三次驗收時,完成 70%的工作。 組別

工作內容

活動

1)活動企劃 2)表演 3)遊戲

美宣

1)製作各式道具,與各小組和企劃負責人溝通確定細節 2)編列預算、列道具總表

行政

1)聯絡遊覽車公司 2)為小隊員及工人保保險 3)接洽並協調場地、餐點

隊輔

1)隊輔男女合舞 2)隊輔劇 3)隊輔及小隊員分組

器材

整理、租借器材

總務

收小隊員報名費、工人費

一、討論 1.遲到罰錢制度 本次宿營為提升開會效率,開會時遲到一次罰五十元。本措施期望使工作人員能準時 開會,不耽誤全體時間,可討論之處在於:遲到罰款是否具有正當性以及強制力。 持正面看法的同學認為,為了不耽誤籌會整體進度並減少互相等待的時間,採用這個 方法讓夥伴們準時到達,有效提高開會效率。持反面看法的同學認為,訂定規則需得到參 與同學的認可方能實施,並需要經由討論得到共識,選擇最佳且大家都能接受的措施。 政治學中有 self-governmet 的概念,指約束自己的法律要由自己來建立,這是在證成 政府的論述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由此概念來看宿營活動,參與人員應被自己同意的規範 約束。 因此,有不同的意見時,把問題談出來才能取得共識、作出決定。畢竟,大家的宗旨 皆是期望將宿營活動辦得更好,才會產生多元的聲音。


2.工作人員是否需要繳錢 大二學長姊為大一學弟妹辦理迎新宿營,花費許多心力來籌畫活動,在系上沒有多餘 經費的狀況下,仍必須自理場地+住宿+交通費(約 2000 元)。 若將宿營視為參加活動,應自行負擔基本支出;若視為辦理活動來幫助學弟妹適應大 學生活,則不應負擔費用。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是用募款方式,來支付工作人員的基本開銷。


宿營籌備時期的組織形成 文/社會二 阿木 今日大學各科系隔宿露營的籌備模式,多以該科系內部的學生自治團體──「系學會」作 為核心,向外延伸至整個科系,形成一個短期內密切交流與運作的營前籌備組織。在這段過程 中,學生團體與學生作為組織建構的行動者(actor),藉由規範的引導與成員間的互動,建構 出組織本身以及一套穩定組織的制度。 1950 年代後,組織研究出現一批制度理論家,反駁二十世紀初將「組織」視為「工具性目 的」的先驗存在,主張應重視「制度」 (一套為解決社會需求而產生的模式)與組織間的關聯, 認為組織的形成始於「制度建構」,而且此制度會讓身處組織之中的人服從、穩定,讓組織能 夠持續運作並成長。其中,組織社會學家 Philip Selznick 提出的「制度化」概念具有重要的影 響;他在研究中寫道:「制度化是一種過程。制度化是在組織的歷史進程中發生的。……制度 化過程最重要的意義也許在於『向組織灌輸當下任務技術要求以外的價值觀』。」(Selznick, 1957:16-17)Selznick 強調制度形成時的「獨特性」 ,認為隨著歷史發展以及與環境互動,組織 會吸收環境的各種因素,形成自己獨特的規範、集體價值。 在多數宿營營前籌備的最初階段,系上的所有成員會經由選舉、自願、推派……等方式決 定出宿營的「總召集人」 (以下簡稱總召) ;以制度論觀點而言,宿營總召是一位「制度企業家」, 也就是作為成員的領導者,藉由資源動員、制度安排(招募宿營工作人員、規劃宿營分工、選 出各組組長),引領出創新的組織形式(形成一個完整的、新的宿營籌備組織)。 總召的「正當性」 ,來自「規範」 的賦予──許多大學的系學會中, 學長姊與學弟妹之間存在一種「交 接」儀式,在每年系學會成員更替 的同時將過去的活動經驗以口頭或 文書資料的形式傳承給後者;此傳 承下來的過去經驗,使組織產生「路 徑依賴」 (Path Dependence) ,整個籌 備組織會參考、依循學長姐的方法 與形式訂定其組織目標,並有相似 的部門分工。 ↑宿營工作人員於出發前晚開 會, 最後確認工作歸屬和活動流程。


部門分工是組織中權力分配的重要環節。透過界定明確的角色關係,權力從不同的角色中 分化而出。例如,參考學長姐的宿營分工模式,產生以總召、組長、組員的垂直分工關係,組 員需要執行組長分配的工作,各部門組長則要向總召報告近況。呼應 Selznick 的組織理論,藉 由不同的歷史脈絡和環境條件(例如:校風、系上風氣、學長姊與學弟妹間的關係緊密程度), 各學校、科系會傳承自己獨有的觀念與規範,使每個營前籌備組織有不同的運作模式,創造出 風格迥異的宿營。 除了「規範」在組織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組織成員間的互動也具有深刻影響。「文化認 知」是制度建構的理想目標,獨立的個人經過互動後,將主觀的行動認知共同分享,個人認知 被客體化、獨立而出,形成組織共享的集體認知信仰;這種文化力量會形塑組織個人自然而然 的思考模式與行動方式,並對組織與個人產生制約性。 在營前籌備組織中,每個個人都可能抱持不同的期待與目的而來;不論是希望增加活動經 驗、挑戰自我或是加強與系上同學的情感,都被投射在個人的行動中,經過個人與個人的溝通 及實踐,融合、凝聚成共識,例如,經過多次的開會討論,宿營工人整合出共同的目標與價值, 並反過來成為工人本身的精神目標,以追求「系上的共同榮譽」為替組織付出的動力來源;此 外,組織成員也會建立一套獨特的符號系統,用以承載組織的價值,例如,宿營「營歌」能夠 傳達組織成員對宿營的形象、期待與認知,強化制度對成員的影響力。 總體而言,宿營籌備時期的組織形成是在時間脈絡之下,經由領導者(制度企業家)、內 部互動(文化構成)、外部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後,最終達到穩定狀態的結果;本文試以制度論 觀點,對此組織形成進行概略式的解構,然有待不同面向與觀點的深入討論,勾勒出組織制度 此一冰山的全貌。

參考資料 W. Richard SCOTT, 1995,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 USA: Sage.


活動省思

政治一/葉育昕

各大專院校營隊活動內容主要包含:跑關活動、早操、 晚會表演……,其中夜教與營火晚會更是不可或缺的項目。 或許是因循救國團帶隊模式,之後大學營隊多半跳脫不了 框架,但這幾個標準流程,所存在的用意與影響,值得深 入去探討。 

跑關活動 營隊中,白天的跑關活動不外乎大地遊戲、RPG。除了破冰之外,遊戲過程能帶讓小隊

員互動頻繁,遊戲中的競爭也能為小隊帶來向心力,即便最後的勝利事實上無可厚非

遊戲的設計,多是由小隊派代表參加,其內容可能被淋濕,可能得完成滑稽的任務。代表 多是一個群體的核心,善於搞笑或放得開,會搶下活動多數的鏡頭,也可說是營隊中最盡興的 群體。但除了娛樂性外,遊戲過程中,破除形象或許有助於群體融入,但是否應強制隊員融入 其中,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團康進行中,不難看到意興闌珊的組員被冷落於活動之外。遊 戲設計並非能讓每個人接受,那在起哄或合群的包裝下,組員有沒有拒絕的權力,因此,可思 考這些遊戲存在的必要性,是真的能帶給群體向心力而更融洽,還是塑造少數中心人物,而多 數人並沒有享受到其中樂趣。 活動中另個重點是耗費大量體力。某些隊輔的說法是,組員們會因疲倦而迅速就寢,也有 同學表示東奔西跑就是營隊活動的宗旨。但事實上,參考過去真正參與營隊的經驗,組員們準 時就寢少之又少,而某些學術成分比例高的營隊(例如: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營),反而獲得 更佳的評價。綜觀以上,營隊中大地遊戲存放的比例,遊戲內容等,應該都有調整的空間,而 非一味沿襲救國團曾經的舊模式。


夜間教育 營隊另一大賣點就是夜間教育,俗稱夜教。主要是工作人員在室內外空間扮鬼,營隊組員

兩人至多人為一團體的闖關活動。夜教舉行前,需以傳統宗教儀式知會四方好兄弟,避免在活 動過程中遇超自然突發狀況。雖然名稱夜間教育,但其教育性質微乎其微,很多時候是增加異 性肢體接觸(例如:闖關過程需牽手)或如同學所說「表現男性魅力的場合」。 再者,夜教安全性難以掌控。人為安全措施妥當,但因活動性質牽涉到未知的領域,某些 危險性必也難以掌控,工作人員多半也仍是學生,對於突發且非人為的狀況,無論在防範或事 後的責任歸咎,處理上都有一定的困難度。而在闖關的過程中,或許會因個人宗教信仰不同, 造成儀式行使上的衝突。 雖難以驗證許多在夜教發生的意外是謠傳、人為或真有其事,但此活動存在的必要,因眾 多理由而有待商榷。不論安全性或字面上的「教育性」,都有改善的空間。在活動中肢體碰觸, 或區分出的強弱權力分配,在夜教進行中同樣顯而易見。所以不論是轉型成其他活動,或繼續 維持原樣,夜間教育的爭議性無可抹滅。 

營火晚會 營火晚會也是一個營隊的重頭戲,除了營火燦爛, 晚會期間進行的活動,更是眾人矚目的焦點。許多配對 遊戲在營火晚會上大放異彩,或許氣氛使然能讓配對率 大增,但在公開場合將陌生的兩人湊在一起,或做選擇, 就非每個人都能接受的了。活動進行時,可能會對異性 列出心屬條件等,物化女性或以貌取人,常不自覺傷害 當事人。而公開「擇偶」的形式,也會造成性別取向處 於弱勢者的困擾。營火晚會也多含有跳交際舞的元素,

如老派的「第一支舞」或新興的華爾茲,這兩個最大宗的例子,明顯區分男女二元性別,現今 性別多元開放,晚會或許可斟酌這種模式的調整。避開性別不說,這些活動進行中造成同學的 難為情或尷尬,以及是否會讓少數人形成多數揶揄的對象,都是活動進行需要審視的。 多數營隊宗旨,主要是讓同學能較熟悉 主辦科系的學習內容,但營隊進行時幾個重 要活動,和營隊宗旨反映出落差,故營隊辦 理是否轉型或調整,或學生對營隊的基本定 義是否已有偏差並捨本逐末,都能在個活動 分析中看出。一個真正對同學有益的營隊, 展現出的活動與成果,或許能不僅是膚淺的 娛樂,而能有更深入的探討與省思。


隔宿露營活動爭議 文/社會二 阿木 誠如先前文章所提,今日大學營隊的主要架構,繼承於黨國時期救國團舉辦的青年營隊; 然而隨社會變遷,這些保有思想教育、行為控制的營隊活動開始面臨存廢之爭。本文試以「營 火晚會」、「夜間教育」(以下簡稱夜教)兩種普遍出現於各營隊的主要項目為討論對象。 夜教與營火晚會在早年的救國團營隊中同樣扮演凝聚成員情感的重要角色。在過去,營 火晚會上的舞蹈是男、女學生少數能有肢體接觸的場合,在撲朔的營火下,男女被允許暫時跨 越道德界線,解放身體本能的慾望與好奇。今以嚇人、試膽為主要呈現形象的夜教則藉由高度 緊張的環境壓力加強集體的互賴關係,透過 學長姊再三嚴肅地叮嚀不可觸犯的禁忌與規 訓,提升參與學員的服從與觀念形塑。這種 夜教活動的最初形式乃複製於國家軍隊訓練 項目,在軍中偶也稱為「夜間撤退」 :藉由對 夜晚的恐懼感與視線不佳等因素,進行夜間 戰備整備、緊急集合、模擬襲擊與應變襲擊 訓練;此時,團結、謹慎、嚴肅、紀律…… 等等精神目標便被不斷強化,透過訓練過程 強加於個人之上。其中,老兵倚老賣老、以 鬼怪事件嚇唬新兵是軍中傳統,卻在其後成 為學生夜教活動形式的主流,作為學長姊惡 整學弟妹的管道。 社會學家涂爾幹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集體歡騰」的概念:原始部 落社會存在兩個交互更替的階段──經濟生產的世俗生活與特定時期內的祭典生活;世俗生活 中,部落成員以小規模的家庭形式分散在各地居住,進行打獵、農耕等等日常生產;然而在祭 典時期,原本分散的部落成員得以聚集,並在祭典活動上產生密集的互動。這種場合會對原本 的一切帶來改變,促使平時相對理性的個人引發情緒的、感性的機制,失去自我行為的控制能 力;人們的情緒會受到一股社會性的驅動,超越平常遵守的道德性,作出超越道德的行為,使 他們異常亢奮、欣喜、外放;來自各處的情感表現相互肯認,再回到人們之中不斷加強他們的 狀態,並在這些歡騰下,建立出新的道德、產生出一個全新的宗教觀念。此外,集體歡騰需要 將情感依附在某種象徵物之上──「集體表徵」,擁有這一中介物,集體歡騰才能與成員達到 溝通,將這股情感傳遞至其中。 涂爾幹所言的這種具有宗教性的場域,當中的物與觀念也被神聖化了,成為不可討論、 不可質疑、不可以一般形式互動的神聖事物,並被強制加賦在個體之上;然而,這種強制性正 是今日營隊活動正當性的爭議本身。


男性與女性在營火晚會中有不同角色,男性被視為應主動的、陽剛的、積極的,女性為 被動的、內斂的,藉由尋找舞伴、舞蹈等活動與儀式,不斷實踐這種被神聖化的觀念;這些觀 念被視為真實,沒有人能夠反抗。夜教則面臨將「物與觀念」化約為「象徵」時的負面結果; 涂爾幹認為,複雜的真實世界必須透過「圖騰」將之簡單化,使「社會」集結起來,並且藉由 圖騰符號,「情感」才能夠傳遞溝通。然而,從複雜的社會化約成圖騰時,必然會出現由某種 特性代表了全體的可能,夜教的存在意義便被簡化成「恐懼、懸疑」的試膽闖關活動,教育性 與團結、合作的精神則被忽略了。 此外,集體歡騰的另一關鍵在於它建立出「社會的一體感」 。在營火晚會上,營隊成員緊 靠、牽手,陌生的他們共同吶喊、大笑、毫無保留的表達情感;夜教中,成員拋下冷靜思考(其 實都知道出現眼前的鬼魂都是學長姊扮演的角色),一起恐懼、顫慄、尖叫;某種被涂爾幹稱 為「集體力量」的存在從每個個人的心智中穿透而出,成為外在於個人、牽制其行為表現的力 量;同時,成員之間會互相影響、牽制、鼓舞情感,並且無法控制自己不如此。在與他人一起 經驗過自身無法控制的大笑、吼叫、幾近瘋狂的情緒後,成員得以明確地知道,有一股外在於 他們的力量存在,並且他們無法單獨藉由自己的能力達到這種情緒上的極度歡騰──一種團體 的認同感,便在成員之間形成了。 於是,營隊活動的轉型除了要面臨取決化約面向 的矛盾,以及反省營隊中形塑出具有強制力的觀念作用 在不同個人時對個體的壓抑與傷害,回歸「營隊活動作 為集體歡騰」的出發點,重新檢視本文所欲探討的學生 宿營活動爭議──我們似乎找到了爭議的核心,當以加 強系上向心力、學弟妹的認同感作為大學宿營的初衷, 營隊成員必須要思索,活動設計是否能達到建構「團體 認同」的目標。

(集體歡騰的概念不只適用本文討論的夜教和營晚,更 幾乎存在於營期間所有活動。圖為水大地遊戲一景。)


大學營隊中的秩序強調 文/政治二蕭凡奕 如今大學營隊的運作模式大都與救國團式的營隊運作模式一脈相承,不論原因是延續過去的 經驗,或是不知道該怎麼樣運作一個非救國團式的營隊,營隊相當注重工作人員對參加者的 秩序以及控制。秩序展現在許多不同的細節以及面向上,以下就制度以及人員兩個面向來進 行討論。 首先談到規定方面,學員在任何情況、任何時刻,都不能離開團體,若是因為上廁所需要暫 時離開小隊,必須由隊輔陪同前往,沒有一刻學員可以離開工作人員的視線之內。進行任何 活動時都是集體行動,活動說明時集體坐下,活動進行中若是不夠配合將會受到隊輔的勸說 或是施壓。就連晚上就寢時,營隊方面也會排值夜人員守在學員的房門前,阻止學員晚上到 其他房間串門子,即使想要離開房間到處走走也是不被允許的行為,幾乎像是被關在房間裡 面。人身自由以及隱私受到了相當大的限制。這樣嚴密的原則主要是為了確保活動進行順 利,而在這樣進行跳早操、跑活動、RPG、大地遊戲等等流程緊密的救國團式營隊裡,這樣 的秩序要求好像又是不可或缺的。 再來就營隊中的人物來進行討論。救國團式營隊在現今大學營隊中最明顯的代表人物就屬值 星官了。值星官最廣為人知的形象就是斜背一條值星帶,帶著一副不會讓他人看到眼神流露 的墨鏡,總是板著一張臉,偶爾對學員甚至是隊輔進行凶狠嚴肅的訓話,而關於隊輔的兩面 性角色將會在後面提到。值星官原先為軍隊中負責管理軍人秩序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隨著 國軍複製到了救國團中,進而複製到了現今的營隊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不能接受有人對我們大聲訓斥,而為何平常珍視尊嚴的大眾在營隊中 就接受了值星官的行為?若非有意識地去分析營隊運作與脈絡,我們常常會認為維持營隊的 秩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若沒有良好的秩序以及控制,營隊將無法完美的執行,而為了這個 理由,由值星官扮黑臉適時的對學員加以訓斥也成為了必要的手段。 但是像值星官這樣對學員存在壓迫的角色,不能夠一直存在讓學員帶著被壓迫的埋怨回家, 放在大學宿營的脈絡下思考,曾經背著值星帶的學長姐未來還要跟學弟妹相處,總不能讓他 們一直背著壞形象。因此,在營期的最後一天中被稱為“破值星”的活動就產生了。通常是 值星官一段嚴肅的說話之後,所有的工作人員將它用水潑濕、砸刮鬍泡等等讓他出糗並搞笑 的場景,讓他在營隊的最後卸下了冰冷的墨鏡,揭露值星官事實上也是一個有溫度的好人, 只是在營期中為了運作順利而“不得不”有那些對學員的壓迫。這樣卸下值星官身份的動作 使得學員對其行為產生理解與認同,也就放下了營隊中曾經的壓迫。 營隊主辦單位期待學員能夠在營期中暫時的“放下”(我會用放棄這個詞)自己的自由,試 著“學習服從”,融入營隊的氣氛中,在一方面方便管理,另一方面筆者認為是在試著建立 起工作人員的權威。而因為在大學宿營中,主辦單位多為學長姐,而學員則為學弟妹,在這 樣兩群人在營隊後也會緊密接觸的脈絡之下,營隊不只是給學員一次經驗的目的而已,更有 讓學弟妹認同系上、對學長姐產生崇拜的功能存在。扮演一個握有權力的角色將帶給工作人 員掌控的成就感,學弟妹在大一參加營隊時觀摩了學長姐在營隊中產線的權力、威風,自然 對這樣的角色扮演產生嚮往,倒置了未來的模仿。


而相信參加過營隊的讀者都能夠回想第一次參加營隊時,我們的心中多少應都對上述那些嚴 格的、缺乏自由的規定感到不悅,但是為何這樣的制度還是被接受,甚至成為台灣營隊的運 作典範。筆者認為原因就在於營隊雖然塑造出了學員與營隊方的緊張與對立,但是反而這樣 的對立情緒使得學員們之間產生了一同受到壓迫的革命情感,建立起了更緊密的感情。 這樣的“加工過的友情收穫”,在營隊氣氛的渲染之下常被學員將其與營隊對團隊精神,也 可以說是對集體意識的強調做出連結,進而認為營隊是在為了增進學員之間的友情才會做出 這樣“強調集體”的政策,對剝奪了學員自主性以及自由的營隊產生了「斯德哥爾摩症候 群」,該名詞描述被綁架者因為在只能與綁架者互動、沒有依靠的情況下,因心理需要寄 託,而對綁架者產生感情。這樣的心理狀態使得學員們反而對營隊產生了正面的評價,產生 認同,進而在未來自己作為主辦單位辦營隊時,傳承了如此的模式。


營期的秩序 文/社會一 田悅承 現今的宿營是一個娛樂性質非常重活動,參加的大一新生往往都對它抱持很大的期望,也 就是希望透過遊戲的過程,能和系上不論是同學或是學長姊能變得更熟,但在這種氣氛下,這 個時候宿營很容易因為交流太熱絡,而失去活動中的秩序。這種狀況,將會造成整個活動流程 窒礙難行,甚或導致最後宿營的失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主辦的單位絕對會利用一些方 法來控制所有活動中的狀況,而最主要的就是小隊輔和值星制度來維持宿營的秩序,以下我們 就針對這兩種角色來做探討。 對小隊員來說,小隊輔是第一個在活動中接觸到的組織人員, 他們必須照顧自己小隊上的成員,從一開始攜帶東西的提醒,到 營期各種活動的引導,甚至小隊員的緊急狀況,小隊輔是第一線 得去面對的。同樣的,組織中各式各樣的決策和所有事前規劃的 活動行程,都要仰賴小隊輔去向小隊員們去傳遞,並且也要求所 有活動在執行時,他們能控制住整個場面,不管是小隊員們的秩 序失控,或是一些突發問題,這些都是小隊輔的責任。 ←隊輔在扮演傳達組織上級指令、管控小隊員的角色同時,也會 試著培養和小隊員間近似友誼的關係,如準備表演娛樂大家。圖 為營火晚會的隊輔舞表演。 因此,小隊輔可以說是夾在小隊員和組織之間的一個角色,而他們往往也需同時承受兩邊 的壓力,因為在和小隊員的相處過程時,很容易模糊掉彼此之間的界線,再加上小隊輔通常都 是僅僅大一屆的學長姊,因此原本行動中的上下服從關係,就會變成左右的朋友關係,在這種 狀況下,小隊輔背負組織的一些目標很容易因為缺乏原本服從的關係,而無法貫徹實行。因此 小隊輔便會面臨到自己兩個角色間的衝突──一個是融入小隊員之間的友誼,另一個是需要施 行組織命令的執法者,如果無法在兩個角色其中做好伸縮和調適,最後可能小隊輔的功能便會 失去其效用。 另外一個同等重要的是值星制度,宿營的一開始, 便會有一位揹著紅白藍相間值星帶的教官,對所有的成 員透過凶狠訓話,來樹立一個制度上的權威,並且在接 下來的營期中 ,只要誰在他面前嘻皮笑臉或不守規矩, 就會被大聲的斥喝,並接受一些若干類型的懲罰。

→圖為針對在營期違反規定的小隊員與工人,值星官出 面在眾人面前執行處罰。


當然,我們不禁會想,怎麼現代自由的大學自主性營隊會留有這種威權體制的產物。可以 歸因幾個原因,第一,畢竟現代大多的營隊制度是傳承於過去的救國團,當時仍有許多政戰的 性質,因此團體內部必須像軍隊一樣,紀律和服從讓當時參加的學生,保有隨時反攻大陸的警 覺,第二,照理來說,現在已經不需要這種軍隊性質的制度存在,值星官應該會自然而然的被 淘汰掉,但它仍然繼續存在,是因為組織依然需要這個功能。秩序的維持常常無法利用營隊中 的任何人來管理,如果在管理秩序的過程中,造成衝突很容易會使得活動無法進行,所以必須 在外獨立增設一個角色,不去干擾營隊的過程,卻又能達到管理秩序的效果,但在最後必須利 用一個「破值」的儀式,讓執行官做出許多啼笑皆非的行為,好讓小隊員們消彌之前被對立的 不愉悅,擔任值星的那個人才能重新融入一般的正常生活。 隨著營期進入尾聲,值星官與其所象徵的權威,又隨 著交接的儀式複製下去;而交接後的「破值」 ,除代表 特定個人的權威象徵之解消,更可能藉著能讓權力客 體發洩不滿、覺得出一口氣的劇碼,消弭潛在的激烈 反彈,以維持此一權威體制的安穩與傳承。→圖為「破 值」時新任值星官訓斥甫卸任者。 結構功能主義者說,任何一個制度會存在必定會有它的必要,而且會隨著時代變遷而自然 而然做出應變甚至是淘汰。也許值星制度便是一個好例子──在未來越來越重視自主的學生意 識,值星制度的存廢,將會由所有在這制度中的人共同決定……。


宿營了,然後呢… 文/政治二廖宇雯 在學長姊聲嘶力竭、學弟妹筋疲力盡的三天兩夜之後,營隊總會在一個溫馨感人的氣氛下 落幕。學期至今進入尾聲,讓我們來一一檢視,宿營究竟在系上如何發酵。

 感動的延續 活動中高頻率的合作機會,玩鬧的好不痛快,不論是辦營隊或參加營隊的人,總會在 畫下句點時,心中有所感慨。然而在大家紛紛在社群網站上抒發心得感想時,網路上卻出 現一篇「營隊 不就是這樣ㄇ ㄏㄏ」的文章,諷刺地列出工人版、小隊員版的心得文既定 模式,任何營隊皆適用,明示營隊活動高度重複的編制,以及營隊所帶來的感動看似深刻, 卻缺乏個殊性的事實,更甚者,心得文不過是個人作為昭示團體認同的方式,特別是營隊 所創造出來的小隊編制。我想,感動存在,只是被創造出來的認同與情感,是很容易消退、 被取代的。

 邊緣化與否 宿營開始前,學長姐們總為了吸引學弟妹們報名而表示「參加宿營才能跟系上混熟」、 「不去會變成邊緣人耶」等等,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根據筆者就政治系上的觀察, 並不然。宿營與系上群體的建立並不必然相關,沒參加宿營不見得會成為系邊,參加宿營 也不見得能遇見同好,更可能,在團體活動中不活躍的人、對活動充滿意見的人,因為宿 營,成了系邊。當然,宿營對大一新生而言,的確增加認識彼此的機會,創造許多別於校 園生活的共同回憶,但三天兩夜並不會太大的影響未來四年在團體中的定位。而且,筆者 對系邊並不抱持負面評價,每個人都會逐漸在團體中找尋或創造一個舒適的定位。

 共同體的建立 當我們貼上政治系標籤的那刻起,共同體便形成。而我想用兩個層次來討論共同體, 其一是認同,認同來自於他者,他人如何看待這個群體,認同來自於共感,共同經歷的情 感連結,當今天宿營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是正面的、創造許多美好的共同情感回憶,認同感 便會增加;其二是彈性,當這個共同體提倡單一價值,要求高度一致性,便可能與個體的 自主性及特殊性有所衝突,宿營中的眾多活動便是如此。認同高低與彈性高低間存在著四 種排列組合,各有不同的利弊與評價,不論宿營如何去塑造,都不會改變我們身為政大政 治系系胞這個共同體的事實。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