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_21sum

Page 1

Portfolio. wang liang-yi


Wang Liang-Yi Skills

Education

Adobe Ps/Ai/Id Autodesk AutoCAD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

Rhino SketchUp Revit ArchiCAD

Tunghai University Jul.2017-present

Bachelor of Science, Department of Physics

Natl. Tsing Hua University Sep.2012-Jun.2016

Activities Student Association Director M.Arch I, Tunghai University Sep.2018-Sep.2019

Independent Research & Study Natl. Tsing Hua University Sep.2015-Jan.2016

Meditation Club Director Natl. Tsing Hua University Sep.2013-Sep.2014


Selected works

1. 街屋藝廊

浮沉樓閣 / 2019.公共.展覽

2. 三代住宅

凹凸之家 / 2017.三代同堂.居住

3. 高層住宅

胞體森林 / 2018.綜合.居住

4. 鋼構築博物館

北門道影 / 2020.複合.大型展覽

rise When buildings rise from the earth...


1. 街屋藝廊

浮沉樓閣 / 2019.公共.展覽

型態:展覽空間 基地:不特定 , 街屋形式 設計時程:2019/02-04 指導老師:曾瑋

塊體模型的研究: ▲ 針對量體分佈不平衡及有序排列的建模 塊體模型各個面向的處理過之照片 , 最終選定右下 的配置作為設計基礎

此設計由一個立方體虛空間出發 , 以固定體積之塊體在 其中堆疊 , 探究實虛空間的相生互補關係。 我取其中呈現「懸浮狀」的剖面加以延伸 , 從而創造出 即使在常見的街屋住宅尺度中 , 依然能感受到懸浮的空間 樂趣的小藝廊。


設計發展 水平方向以兩大塊樓板 分隔開來作為視覺阻 隔 , 同時區分出主要展 示區域。

夾層分斷

懸浮量體

身處第一隔板的視 ▲ 角 , 兩個懸浮體是展區 同時也是被展示物。

從地面層仰視的情 景 , 可以看見兩層板以 及兩懸浮體。 ▲

中層以大間隔的挑空凸 顯出兩個懸浮在半空的 量體 , 同時也作為特別 展區。

▲ 延伸至最終設計的樣貌


動線設計

戶外 展示

4F

4F

閱覽 室

3F

3F

小展 覽室 影像 展覽 間

除一樓的管理員休息室以外 , 幾乎所有展覽空間 皆使用一大牆體將「動線」與「展示」機能分隔開來 , 以更簡潔整齊的面貌迎向大眾。 參展者來回穿梭於動線與展區之間 , 所經驗的光 影明暗變化也塑造了獨特的觀展體驗: 大廳 ( 明亮 ) →動線 ( 幽暗 ) →展區 ( 人工 + 自然光 ) →動線 ( 幽暗 ) →戶外 ( 明亮自然光 ) →動線 ( 微弱自然光 ) →展區 ( 人工 + 自然光 )

主展 廳

2F

電梯 井

動線

展區

管理 員休 息室

1F 前廳

分隔牆體 1F plan

2F plan


模型 / 建模

建模 - 設計 + 周邊

塊體模型

實體模型

建模 - 等角透視


2. 三代住宅

凹凸之家 / 2017.三代同堂.小型商業.居住

型態:透天住宅 基地:台中 , 龍井區 設計時程:2017/09-11 指導老師:林昌修

一家之宅往往寄託著整個家庭的情感 , 這個設計為一個 三代同堂家庭所打造 , 兼容居住和店面機能。 總體策略使用錯雜的凹陷和凸出 , 各區塊的立面依照其 機能分別使用不同的材質和色彩 , 在量體的鑲嵌堆疊中增 加錯位、交融的視覺變化。

此設計是我最早的作品之一 , 承載著我對「家」的 其中一種想像。試想如果在家中 , 轉過一個牆角就能 看見不同的空間樣貌 , 形狀有大有小、室內空間和戶 外風景並蓄 , 想必可以為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樂趣。 基地位於龍井區藝術街區塊 , 主要商業區邊緣。鄰 近街區大多是住宅和小型商店 , 也可說是鬧中取靜。 「凹凸變化」是這個設計的主軸 , 量體的一進一退、 佔據和空置 , 奠定了此設計的型態。

初步的量體策略與疊圖 淺色為實體空間 , 深色為虛體 , 或者空間框架 ▲

1

2

1+2 3

4

2+3

凹凸層 A

3+4

轉換層

凹凸層 B


設計發展

以空間機能和色塊延續 作為基準 , 對立面做後 續調整

用牆板表現框架系統 , 以助想像虛空間實際上 呈現的樣貌

▲ 以模型呈現初步構想 , 區分出實體 和虛體區塊

以框架方式表現虛體 , 和實量體互 相對照

將實量體以色塊做區分 , 呈現實虛 之外的兩種量體的嵌合堆疊


平面圖

2F plan

3F plan

4F plan

GF - 店面 : 皮革工作室 , 含櫃台區、教學桌、 工作桌、展示櫥窗、廁所 (52m2) - 小型辦公記帳室 (6m2) - 儲藏、卸貨空間 (12m2) 2F -LDK(15+20+17.5m2) - 影音娛樂室 , 含吧檯 (20m2) 3F - 書房 (18m2) - 孝親房 , 單人 (20m2) - 孩童房 , 雙人 (35m2) - 衛浴 (4.5m2) 4F - 主臥室 (22m2) - 衛浴 (6m2) - 更衣間 , 與書房連通 (21m2 ) GF plan

「三代」設定為祖父、夫妻及兩位女兒。夫妻平時皆 外出工作 , 兩位女兒為國中學生 , 店面由祖父所經營。 一樓幾乎全規劃為店面 , 二樓則是家庭主要的交流空 間 , 除大面積落地窗之外 , 還有就使用和視野上相當開 放的陽台作為室內和戶外的過度。

三樓是祖父房、兩位女兒的房間和夫妻共用的書房。 此層的陽台作為私密空間之間的緩衝 , 在視線開放程度和 陽台開口面向都較二樓陽台更為私密。 四樓是夫妻的主臥房和更衣間。主臥面向僻靜的西南 向樹林區域 , 更衣間則以旋轉梯和挑高的書房相連通。


模型 / 建模

建模 - 等角透視


3. 高層社會住宅

胞體森林 / 2018.綜合.居住

型態:高層住宅 基地:台中市 , 西區 設計時程: 2018/11-2019/01 指導老師:張景堯

基地位於台中市西區 , 三 民路與朝陽街之交叉路口。其 東北方街廓為法院預定地 , 目 前作為停車場使用。同一街廓 之背向則為天主教教會 , 建物 樓高一至兩層 , 外觀為紅磚牆 及灰屋瓦。 此區多為較僻靜之住宅群 (四至五層的騎樓式排屋), 也包含少許樓層較高的營業單 位、商店賣場。 動線方面由建國路和五權路 負擔主要的交通流量 , 建國路 沿線更有高架鐵路連通台中火 車站。

既是「都市叢林」, 那就讓它擁有叢林的樣貌吧! 此設計我著重於建物的塊體變化和精簡的樓板面積:一 方面對應社會住宅對於其居民的篩選審核 , 另一方面則希 望光線能夠充足、大量的照進建築的每個角落 , 正如迎著 陽光生機盎然的森林。


設計發展 我決定以「塔」的形式作為本設計的主 軸 , 大抵定為兩個方向。 (1)精簡化樓板:突顯出同一層樓中的不同 區塊 , 使得量體之間具有空隙 , 每個銜接量 體的節點都能「攝入」陽光、充分「呼吸」。 另一方面也可減少樓層間的死角 , 讓住戶可 以安心活動。 (2)多樣化構成:住宅很容易因價格而使得 居民的「構成」趨向單純(台中的高層住宅 更是如此), 而社會住宅對其居民有篩選機 制 , 雖然會帶來一定限制 , 卻也讓居民構成 擁有變化的可能性。設計在這之中能做到的 是 , 善加編排這些構成 , 讓「森林」的每個 樓層擁有不一樣的多樣性 , 使交流不會只停 留在水平面 , 也能夠擴展到垂直方向。

戶型:以臥室的數量區分 type A:1 房 -16 單元 type B:2 房 -52 單元 type C:3 房 -12 單元 〈單元〉自由型態

type A

〈平面〉精簡緊密

type B

三 民 路

〈公共層〉地面 / 半高處

朝 陽 街

type C 法院預定地

( 現為停車場 )

基地位址

〈連通層〉水平 / 垂直向

天主教教會 高層住宅

( 約 12 樓 )


平面 / 立剖

GF 平面

2F 平面

GF - 大廳 - 會客區域 - 集會空間、社服活動空間 ( 可開放予外部使用 ) - 托兒中心 - 運動空間 - 垃圾間 2F - 廚藝/手作教室 - 工作坊 - 洗衣間 - 戶外花園 - type C x2 type A

type C

▲ 戶型平面

type B

▲ 標準層平面

▲ 7F 空中花園

西南立面

▲ 8F 挑空層

西北立面

▲ 9F 公共平台層

東南向剖面


實體模型


4. 鋼構築博物館

北門道影 / 2020.複合.大型展覽

型態:獨立展覽館 基地:台北 , 北門 設計時程: 2019/09-2020/01 指導老師:黃明威

如果能在都市叢林中看見一座懸浮在建築物之間的鋼 橋 , 那該是什麼樣的景象呢 ? 本設計的主題「構築工藝博物館」藉由對建築工藝的研 究 , 理解各種材質的構造方式 , 並在都市環境中以自身的 構築語言形成參觀者的獨特空間經驗。

鋼結構 做為完全人工製造的材料 , 鋼的尺寸和特性皆可在製造 過程中被精準控制 , 是可塑性、自由度極高的建材。藉由 其材料特質 , 可以輕易做出大跨距不落柱的寬闊結構 , 此 時鋼常以桁架的形式出現;其中我以大跨度的「桁架橋」為 主做了觀察和研究。

基地位於台北市延平南路、博愛路之交叉路口 , 呈 三角形。因應此區在台北城市發展上獨特的歷史象徵 , 我從史料開始著手尋找切入點。 此區保留了大量清代和日治時期的遺構 , 尤以鐵道 相關機構為主 , 在二戰期間美軍所繪製的地圖上更可看 見有鐵道繞經北門。此外 , 在淡水河北方的台北橋曾是 一座木製鐵道橋 , 後於 1921 年重建為鐵桁架橋 , 直 到 1960 年因鏽蝕問題而拆除。

台北橋 ( 舊址 )

淡水河

北門 設計基地

▲ 台北橋舊照

▲ 美軍於二戰末繪製的台北地圖


博愛路

捷運 ( 桃園機捷 )

延平南路

台北車站

捷運 ( 台北車站 ) 市民大道高架道 三井倉庫

北門 基地位址

台 1 線 ( 縱貫公路 )

撫臺洋樓 台灣博物館鐵道部

▲ 基地北方的交通設施群自東至西串聯起台 北車站、三井倉庫、博物館鐵道部、清代機 器局遺構群等 , 宛如一段歷史的走廊。 南側則以商業活動為主 , 其東側的博愛 路上除了眾多相機器材商店 , 也坐落著多家 金融機構及辦公大樓。 ▲

承恩門 ( 北門 )

北門郵局


「鋼」之構築

象徵傳統的「城牆」與現代的「鐵道」曾同時在此地並存;如今城牆 只餘一道城門 , 輝煌一時的鐵道也早已深埋地底 , 只有偶爾露面的 高架捷運不時盤據著城市天際線一隅。

鐵道桁架橋的結構因須承受火車載貨通行之重量 , 在 尺寸和結構強度上皆以超越人所習慣的規格進行設計 , 故在這樣的「超日常尺度」中進行展覽 , 我認為最能帶 給人空間上的衝擊感。

▲ 濁水溪鐵橋

此設計與工業遺址改建的最大不同之處 , 在於還原「鐵 道記憶」的過程中 , 因實體物件的缺乏而填補的「虛構」。 這樣的虛假是基於過去存留 , 所衍生的未來想像;而 透過在陸地上放置用於跨越河川的鋼構大橋 , 我希望能在 重構歷史的同時 , 藉由懸浮的鋼鐵巨構、蓄意的場域錯置 , 在都市框架中創造嶄新的風景線。

▲ 現今橋墩遺構 ▲

- 與台北橋形制相仿 -14 孔下承式 Schwedler 式桁架橋 - 總長 889 公尺,平均橋墩間距 63.5 米 - 為台灣鐵路最長橋 - 鐵路縱貫線第一座鐵桁架橋

單構橋的各種形式 《橋梁工學》 中井博 , 北田俊行


概念模型

室內展館 , 博物館行政 , 研究室等機能

撫臺洋樓

地下停車出入口 下沉式的開放花園綠地 , 除了空間上的高低落差趣 味性之外 , 也強化了兩側 量體的「橋墩」印象

北門郵局

桁架橋主體 , 戶外的特別 展覽空間 , 下方可做懸吊 式展示 朝向北門的開放大階梯 導覽大廳入口

北門方向

構造模型

做為戶外展覽空間的桁架橋 由導覽大廳直達的電梯 + 樓梯 仿照原形式的桁架橋 , 上方 由巨大的弧形拱架提供支撐 , 下方則有兩條深鋼梁穩固底部 其他懸吊式展示 下沉式開放綠地 演講廳外的門廳 , 可以看見室外花園

展館外部無法看見底下的 厚實橋墩 , 因此用近乎不 開窗的量體強化重量感 底部為橋墩的還原構造:


設計發展

從概念模型的空間架構 , 發展出如下 的空間關係圖:

考慮更加完備的博物館機能 , 在此架 構下發展更為詳實的空間配置:

空中的桁架橋以及下沉的花園 , 在兩側量體的 環抱中圍塑出橋下空間的場域感。

「虛構」的桁架橋與兩側量體以碰撞的方式連 接 , 並將南棟分為兩部分:其一做為「橋墩」 與北棟相對 , 另一部分則拉高與周邊商業建築 物對應。


平面圖

GF plan

B1F p lan

3F pla n

2F pla n

4F pla n


剖立面圖 西立面 南立面

北立面 東立面

剖面

西立面

南立面

東立面


3D 建模


展示計畫 展示分為兩部分:獨立展館以展出「台北橋」相關 歷史、工藝等為主軸 , 其他展館則展示「著名鋼造 橋梁」及桁架橋的詳細介紹。

藝廊 北棟小展區 商店 獨立展館

推廣教學館 南棟大展區 主大廳

商店/餐廳

〈一〉獨立展館「桁架橋」 投影展示

玻璃窗

投影方式:玻璃與網紗 投影位置:投影用網紗幕、側面玻璃窗 展示內容: (1)起造年代背景 (2)施工、監工紀錄與影像 (3)造橋情境模擬 (4)完工影像與居民鐵道橋記憶 (5)現況演變

網紗幕

3F pla n

獨立展館

網紗投影 使用具通透感的特殊材質布幕 , 以投影機將影像 投射在單或雙層紗幕上 , 增加影像的立體感。 本設計中的網紗幕間距約 6 米 , 其間置放橋梁或 工法展示的模型。 玻璃投影 獨立展館的大面玻璃窗上貼覆投影薄膜 , 使用安 裝在天花板上的多台投影機從內部聯動投影。

▲ 獨立展館內部模擬

其展示對象主要為博物館外部之觀眾 , 使人在一 段距離外即可看見主題展或特展的摘要 , 引發大 眾的觀展興趣。


〈二〉南北棟之大小展區 南棟展區

北棟展區

桁架橋介紹: (1)造橋流程 (2)使用分類:鐵道、公路、人行、混合等 (3)桁架工法與各自優缺點 (4)橋體模型、細部構造模型等

著名鋼造橋梁簡介: (1)起造背景、流程 (2)採用工法 (3)施工影像紀錄 (4)民眾記憶、軼聞故事 (5)橋體模型、細部構造模型等

南棟展區

2F pla n 北棟展區

細部圖


實體模型

▲ 1/200 設計模型 因應主題館「桁架橋」, 展館整體外觀也採用深色調 , 除石材之外 , 局部使用孔隙較緻密之耐候鋼。

1/100 結構模型 在結構方面使用兩種構造銜接:一樓和地下以 RC 結構 為主 ( 深色 ), 桁架橋和展館部分以鋼構為主 ( 淺色 )。




esir .htrae eht morf esir sgnidliub nehW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