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區實驗室 Siacuu《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

Page 1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 街區實驗室

Urban Reengineering of Communitarianism × Siacuu Social Lab

1導論

回顧台灣各地興起的「社群主義」現象,從議題組織,到行動倡議者,都市 經

不再是單由規劃者所主導,而是涵蓋多方面向的數個群體,以游擊式的行動,改

變我們的生活環境。本研究將透過「觀察者」、「行動者」與「合作社」三種身 分的眼,階段性提供「資源統籌者/空間代理人」( Spacial - Agency ) 整合社群、

街區資源,建構一種涵蓋「社區、社會、產業」意識的社會設計。

第一階段

以「觀察者」的角度,觀察近5年於台中中區的都市再造的行動。從閒置空間的 活化與矛盾談起,看社群在這其中如何尋找資源、舉辦活動。最後則探討這些行 動者面臨的營運困境與機會。

第二階段

以自身投入的「行動者」經驗 - 以「街區實驗室」為例,回眸其在都市的閒置/剩

餘空間所建構「可參與」的基礎建設。首先針對街區提出大框架的策略,再從中 尋找可操作的機會,從而建立「一日店長」機制,藉此邀請素人與社群參與各種 實驗性的都市再造。

第三階段

探討這種「合作社」經營下的都市。將個體產權以非購買的手段,整合為「街區

共同體」提供社社群網絡更容易切入的基礎,不僅能連結了當地的社造資源,也

讓產業再造成為街區經營的必然過程。「合作社」企圖使都市再造成為一種集眾 人之力的過程,整合房地產資源與公部門資源,在這樣的基礎下,過去較為爭議

的都市更新議題,則能更明確的連結社區、社群與議題。

1

2脈絡分析

2.1以「社區意識」為基礎的社會工程

2.2以「社會意識」為號召的社會行動

2.3以「產業意識」為串聯的社會再造

從政府過去倡導的「社區總體營造」到當今各地所興 起的「社群主義」,都市的討論不再只是由規劃者單 方所主導、凝聚的社區意識,轉變為涵蓋多方面向的 組織-「社群」。然而,「社區」與「社群」之間卻 也存在矛盾:從社區觀點來看,其成員主要來自於擁 有此地的所有權人,意味著此結構忽視了真實生活在 此的使用者;從社群觀點來看,其成員可能來自上班 族、學生...等各個因為共同價値而凝聚的群體,在沒 有選票的先決條件,使其始終無權決定地方政策。

以參與式預算為例,當政府有意提供資金鼓勵地方自 理,此政策卻結構性將「社群」排除,當「社區」所

2

有權人的權限大於經營者,其是否能了解當地的真實 需求?在沒有全盤策略以及過度依賴政府資源的社區 普遍現象,致使政府資源長期投入,也無助於地方再 造。造成地方所主導的社區營造只能停留於「社區」

觀點,而無法回應「社區總體營造」其倡導的另一個 初衷 - 「社群」。

從社會層面來看,長期被「社區」認為的社會問題, 「社群」則試圖尋求一種積極的改變作為,不論是改 變眾人觀看的角度或者以行動者身分參與,這些實際

的行動因而在當地提供了原本被「社區」所排除在外 的可能。

本章節將初步分析,社區意識的形成與瓶頸,以及當 今社群在都市所倡議的社會意識,如何改變我們的生 活環境,並且在擴大影響力之時,能有效的觸及產業 結構,將脈絡拆解為「社區意識」、「社會意識」及「產 業意識」的討論。

3

3觀察者

3.1街區觀察:閒置空間活化的矛盾與機會

3.2社群觀察:社會行動與都市再造

3.3營運觀察:街區中「社群」常見的營運模式

近幾年,台灣各地掀起樂舊市區活化的課題,不同的 城市面臨不同的城市體質與人口結構而有其適合的 操作,不論是資源最充裕的台北與具備文化底蘊的台 南,都市再生 經不純然是都市規劃師的工作。街區 營造也不再只是單純的社區觀點,而成為一種各行各 業的網絡行動。本章節觀察台中舊市區所面臨的發展 窘境,在進入主文之前,我們可以先從台北與台南的 案例回顧。

台北方面先透過政策制定,透過大容積移轉的方法, 保留了大稻埕街區。成立「

8
URS ( Urban Generation
- Staion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 」的半官方機構,設立

了將閒置的國有產權交由民間經營的機制,陸續也成

立了URS Partners與URS Friends 建立起民營單位

與開發商產權可共同參與的平台。無租金的條件成為 台北高房價下相對優勢的條件,這當中所經營的條件 則是必須對街區有一定的公共性,並且不能直接透過 展售與空間外借作為收入來源;因此,如何透過公共 性與額外的商業模式,成為進駐者所需面對的首要課 題。台南方面則有「老屋欣力」致力於推廣民間所自 發的老屋活化行動。海安路拓寬後道路兩旁的斷簷殘 壁,周邊不僅有神農街的街區營造,更有正興街由下

而上的街區再造,從藝文小店的串聯、年輕人在傳統 市場開小吃攤,甚至串聯了社群與當地社區,打造了

由年輕人與老年人同歡的地方誌:正興聞。從台南的 經驗,這種有下而上讓台南保有府都的精神。兩座城 市,因為先天體質與人口結構的差異,各自發展出一 套活絡舊市區的機制。台中則面臨「地產收租」思維 與都市擴張,在內需市場有限下,不斷造成商業移轉; 如今,這些剩餘空間卻也衍生為「社群」聚集地。

本章節試圖站在「觀察者」的角度,看台中舊市區這 座曾經名為文化城的城市,在都市的商業移轉而沒落 後,如何被「社群」再造。從觀察台中舊市區的街區、 社群與營運模式,企圖理解「社群力」與「地產」之 間,如何取得一種動態平衡?

9

3.1街區觀察:閒置空間活化的矛盾與機會 #地產 #都市再生

台中舊市區,從1990年代台灣最密集的商業中心, 如今(2017)卻遍佈大量的閒置商業空間(如:右圖灰 色)。歷任政府多次試圖介入,從街道營造到公共空 間改造,試圖打造猶如日本的商店街系統 ( 如:電子

街、繼光街 ),卻依然敵不過商圈沒落的命運。本段 落試圖以「城市發展脈絡」與「地產物業操作」的角 度,追溯台中舊市區 ( 以下稱呼為:中區 ) 在結構上

所面臨的發展矛盾與瓶頸。

3.1.1 城市發展脈絡

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試圖在台灣各地執行一系 列的市區改正計畫,有別於台灣各地的改正計畫皆 從既有的城鎮修改,台中是這當中唯一從無到有的 城市。有鑑於此,日本殖民政府邀請英國城鎮規劃師 BARTON進行都市計畫,以90(公尺)×90(公尺) 為單位設計街區。二戰後,這座大多數產權為日本人 所擁有的城市,在產權移交給國民政府接管,1970 因應都市發展與當時尚無文化資產的思維,大量由日

圖:《微偏義計畫》房地產物業的操作類型分析

式房舍與機關的產權,被整合為大街廓的商業空間 -

「綜合大樓」,如今也成為當地的大型閒置空間。

3.1.2 地產物業操作

「綜合大樓」為台中舊市區的商業大樓主要類型,曾 經為最有效率的開發手段,透過「投資百貨,共享紅 利」取得開發資金。然而,這種將物業做為投資工具 的操作,在遊戲規則尚未訂明確的情形下,難以有系 統性的訂定租金與管理規範。一旦消費移轉到其他地 區,因早期共同投資而造成產權複雜不僅造成整合效 率難以應對市場變動的速度,沒有共同營運的資本更 造成多數人被套牢,形成惡性循環的開始。

觀察現階段的中區現況的土地使用,造成閒置空間的 物樓、獨棟騎樓。除了火災所造成的閒置物物件與產 權較為複雜的地產物件外,為求其能持續有租金收 益,而租賃給八大行業成為了常態。部分則發展出單 日租賃的模式 ( 如:光復玉市 ) 過去作為店鋪空間,

10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3觀察者
12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3觀察者
圖:《微偏義計畫》合作大樓現況情境 / 平日與假日

僅假日啓鐵捲門,應付假日人潮卻平日蕭條的情形。 另一方面,位於戰前的第一廣場在中區沒落後,剛好 當時政府開放外籍移工入台工作,地理位置的優勢使 中區成為東南亞移工的假日聚集地。

沒有資金投入改善環境的情形且無「社區意識」,即 使政府資源投入也無法永續經營。這是台灣與日本商 店街共同面臨的課題,當大家都是被動地等待資源投 入,最終只能等待資本收購與地產泡沫的命運。

3.1.3 名為「都市再生」的危機與轉機

危機方面,當政府宣示中區再生,將推行一系列的都 市更新,此舉加劇了投資的預期心理,持有資金的財 團陸續收購產權,人潮回流直接反映在承租戶的租金 調漲。中區再生 經不純然是單純的舊城區活化,反 而再度面對「地產收租」思維的不穩定變數。

轉機方面則在於,曾經的商業移轉造就的低租金,其 有利於實驗導向的獨立小店與次文化的形成。甚至也 衍生為某種特定群體的聚集:外籍移工聚集的東協廣 場、性工作者聚集的合作大樓...等,也造就了相對應 關注該現象與議題的「社群」形成。

因此開發行為的第一個課題則是思考如何讓產權整合 的過程,持續保有這過程所醞釀的地域文化基底?面 對「都市再生」同時存在者危機與轉機,從以上的分 析,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沒有實質面對街區的 體質,再多的資源投入都注定要失敗的」。

13
圖:《微偏義計畫》合作大樓營運現況 / 平日:鐵捲門關閉 假日:鐵捲門開啓,提供玉市攤位租賃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3觀察者

3.2 社群觀察:社會行動與都市再造

#社群 #社會行動 #營運模式

圖:中區社群在當地街區的行動(由左至右,上至下依序)

1. 角落微光(輔導隱者為城市導覽員)

2.南夜大舞廳復興計畫(閒置空間活化,舉辦市集、展演活動)

3.好伴駐創(中區第一個共同工作空間)

4.大墩城聲(圖為採訪紀錄片影展TIDF)

5.大墩報(主題式報導的中區資訊地圖)

6. 綠川漫漫(關注河川議題)

7.綠空鐵道計畫(關注鐵道沿線文化資產)

8. 1095東南亞交流計畫(關注東南亞移工與文化)

14

3.2.1中區社群列表

台中舊市區(中區)在2012至2017期間,陸續出現了不同群體,有組織的進行某種理念的實踐。這種非地緣 關係,而是以某種共同目標而群聚的組織稱為「社群」。社群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社群又如何影響我們的城 市?本段落試圖分析過去這些社群如何在舊市區發生游擊性的行動,以及社群如何在成員回到工作岡位後,如 何持續性的在網路進行社群影響力的操作。(以下列舉中區社群清單,文字為其社群媒體簡介)

1.中區再生基地:人類因為夢想而成長,城市因為夢想而再生!

2.好伴駐創:以社會創新的行動方式,致力於青年實踐與舊城再生。

3.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台中後車站/綠空鐵道/社區營造/博物館城市/城市未來想像

4.綠川工坊(綠川漫漫):綠川水質、生態等相關議題、綠川整治計畫追蹤

5.TC Time Walk 台中時空漫步:外國人與臺灣人的城市認知/多元主題認識台中各區塊

6.寫作中區:中部地區紀錄報導、中區導覽

7.大墩城聲:透過網路電台的形式,企劃創意的節目主題、收集在地的聲音

8.建國前半生:我們是建國224號市場田調團,歡迎您與我們一同回顧建國的前半生。

9.1095文史工作室:讓台灣人藉由活動、媒體、空間瞭解東南亞移民工

10.角落微光:社會企業倡議、扶貧計劃、弱勢族群培力、改善弱勢教育

11.街區實驗室:「我們邀請社群與大眾共同參與街區再造,共同營造城市的剩餘空間。」

12.誠實商店:我用誠實待你,請你以誠實待人

13.好民文化協會:一個紮根於中部的市民團體,同時也是一項以文化、教育介入社會的市民倡議行動。

14.熱炒民主協會(台中參與式預算):參與式預算、審議民主、參與式規劃、公民培力、社區設計與營造

15.逃亡計劃:街頭塗鴉藝術與城市關係、塗鴉藝術環境影響、次文化藝術

16.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培力學會:運作臺中市文化設施推動辦公室,以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為輔導對象

17.台灣社區

建協會:以臺中市社區營造中心為主要平台,進行培力及組織工作

18. SEAT南方時驗室:不同群體(外籍生、移工、新住民、台灣大眾)以互為主體的角度理解、認識彼此文化

19.一起啡吧創業平台:以「行動咖啡」的經營型態,協助弱勢族群能自立自強、創業脫貧、贏得尊嚴。

20.Face Of:我們的中心主旨是要創造一個沒有距離感的藝術環境,讓他家都可以徜徉其中。

15

3.2.2社群如何形成? 隨著社群媒體的發展,過去偏向小眾文化的討論, 能在平台上聚集來自各地共同關注的群體。以 Facebook為例 ( 簡稱FB ) ,不論是社團、群組、粉 專,皆為社群成員之間主要聯繫的工具。不同的聯繫 方式,適用於不同的合作網絡:

FB社團(Groups)操作:

許多社群的形成,皆以社團作為平台與成員確立的開 始。成員能在平台上進行網路分工,也可在內部發文 進行討論。社團的管理者則類似於總編輯的身分,能 針對文章的格式進行規範,也能對於文章給與審核。 操作較為成熟的社團,成員涵蓋各種相關的人員:政 府人士、業者、民眾,因此在多方意見的討論下,能 更理性討論,對於政策有直接影響性。

FB群組(Messenger)操作:

此群組較類似於小圈圈的答覆與對話,經常用於朋 友、家庭、工作夥伴、合作群組之間。相較社團而言,

群組較類似於直接面對面的關係,因此在社群操作 上,多用於即時性聯絡的用途。

FB粉專(Pages)操作:

粉絲專頁的角色類似於自媒體,穩定訂閱人數體現於 讚數,間接用戶則反映在訂閱人是否對於該篇文章給

予回饋,從而間接獲得訊息。粉專屬於技術性較高的 操作,一方面需在適當時間發布訊息:吃飯、下班、 睡前,否則訊息將會被埋沒。另一方面需要挑戰演算

法所刻意營造的同溫層以及擴大觸及率的收費制度。

3.2.3社群如何影響我們的城市? 在2012年,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在一個政府標案 啓動了中區再生基地,企圖透過工作坊的方式,邀請 社會大眾參與舊市區再造的計畫。過程中也催生了週 邊的一連串效應,從時間軸與事件作為區分,中區社 群形成有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空間復興 2012 - 2016

中區再生議題的發酵,帶動第一批進駐於中區的空 間,試圖藉由空間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參與甚至進駐。

募資平台的成立使這些理念得以在平台上得以討論、 實現。有鑑於政策推動中區再生相關議題,這些空間 皆透過承攬相關標案執行中區的工作坊、市集、講座。 (列舉:中區再生基地、好伴共同工作空間... )

第二階段:行動倡議 2015 - 2017

一連串的都市更新政策,直接影響的是文化消逝。從 火車高架化後的駁坎如何再利用、傳統市場拆遷、外 籍移工的聚集場所、河川整治議題.…皆 不再只是 閒置空間活化那樣的單純, 經牽涉到文化的紀錄與 繼承。在這變動的時期,中區陸續成立了各種組織, 透過自身的社群行動作為一種最實質的倡議。

(列舉:文史復興組合、建國前半生、角落微光、 1095、大墩城聲、參與式預算、寫作中區…)

第三階段:社群網絡 2017 –

中區 累積將近20個社群。此階段試圖結合各自論 述,試圖整合彼此的資源,成為一股強大的社群力。

(列舉:中區社群小聚、城市專欄聯合編輯 - 青年話聲)

17

4 行動者

4.1街區實驗:建構「可參與」的基礎建設

4.2社群共創:邀請素人與社群參與都市再造

4.3營運互補:嘗試不同社群互補下的跨域合作

對於台中舊市區的關注,議論者遠過於行動者,以建 築系的設計提案為例,每年各校以此地作為命題 是 常態,然而這種提案大多屬於懵懂的假設狀態,如何 實踐?以都市再造的角度回顧其設計提案,大建構在 資金充裕且無抗爭及立場的烏托邦式的操作。若將 自身視為「行動者」,究竟這些前置的都市觀察,如 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對於都市近行有影響力的「駭入( HACK )」 ? ( 黑客精神Hacker,原用於形容熱衷于解 决問題、克服限制的人。)

20

2016年7月,我於台中舊市區成立以社群作為服務 對象的工作室「街區實驗室」,其訴求為「我們邀請 社群與大眾共同參與街區再造,共同營造城市的剩餘 空間。」試圖在當地的社區組織及NGO長期田調基

礎上,進行一系列的畸零地與閒置空間再造。在操作 條件的設定,必須以可 複使用且有效率組裝的材 料,對於既定條件進行「駭入( HACK )」。另一方面

則在網路招募素人加入「一日店長」,邀請眾人經營

當時所整理的置空間 – 「破屋」 (現為:繼光工務所)

由街區實驗室的成員協助排列現場的棧板,作為臨時

性店鋪的原型採集;從行動者兼觀察者的角度,我們 尋找到數個由使用者(店長)發展的原型prototype

與各種實驗性的「營運模式」,提供了往後我們與不 同的社群攜手合作了多個街區的Hack行動:圍牆、 市場、騎樓、廣場、門廳、廚房…實驗如何透過構築 物的使用企劃,「實體化」當地的地域性與機會。

本章節將延續上個階段「觀察者」所發現的街區議題, 透過「街區實驗室」作為「行動者」的角度,延續討 論都市剩餘空間的街區實驗、社群共創、經營互補, 以及這樣的基礎建設如何更進階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期盼打造一個社群主義下的舊市區 - 「你我可以參與

的街區再造」。

21

4行動者

在上個章節「觀察者」,提及「城 市發展脈絡」與「地產物業操作」

追溯到台中舊市區現今發展的矛盾 與瓶頸,共同指向產權僵化的議 題。若非大資金整合,難以有效率 的活化。然而,如此條件卻也造就 了如今舊市區的多樣性,外籍移民 工所填補的消費行為,乃至於單日

租賃的市集攤位,皆是商業行為所 衍伸的秩序,它真實的面對了既有 的產權複雜所被允許的可能。

本章節將以「行動者」的角度討論 這些空間的可能性,並且與議題相 對應的社群組織合作,以游擊式 的在中區的剩餘空間進行「駭入( HACK )」,並且同時以街區整合 的角度,看坐落於不同街區之間的 行動者的資源,相互調度支援的可 及性。除了 新開啓了剩餘空間 新被看見的機會,這當中誰扮演了 一日店長的角色,也因應街區與使 用者的屬性,給予定義。

「街區實驗室」實驗裝置:

1.《中區跳格子》- 圍籬

2.《移動城堡》- 市場、騎樓

3.《行動畢拉密》- 廣場

4.《誠實街區吧》- 門廳

5.《東南亞社群廚房》- 商店街

一日店長企劃:

《想像一個家》

《CIRCLE STUDIO》

《跟著牛頓飛起來》

《WAX THEATER》

《好朋友雞婆選物》

《實習生》

《試著說,心裡話》

《藝起來作繪》

《INSPIRATION BAR》

《大墩城聲》

《咖啡老爹》

《楓樹社區 - 誠實商店》

《享,家》

《行動圖書館》

《行動KTV》

《UDDO HOUSE》

《角落微光 - 年夜飯》

《PHI表演工作室》

22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4.1街區實驗:建構「可參與」的基礎建設 #都市剩餘空間再定義 #一日店長

2.移動城堡 ( 原 )街區:建國市場2樓 社群:建國前半生 機能:行動店鋪

5.東南亞社群廚房

3.行動畢拉密街區:東協廣場一樓 社群:1095 工作室 機能:行動圖書館 / KTV

1.中區跳格子(拆)街區:停車空地圍籬 社群:中區社群 機能:一日店長

4.誠實街區吧街區:中區再生基地 社群:楓樹社區誠實商店 機能:一日店長、聚會

2.移動城堡 ( 現 )街區:綠川里 + 好伴駐創 社群:綠川里 機能:行動店鋪

街區:東協廣場三樓 社群:南方時驗室 機能:行動共享廚房

4.1.1中區跳格子- 圍籬

圖:破屋與閒置空地 ( 2014概況 )

中區跳格子 破屋 中區跳格子 圍牆跨堤裝置。 邀請素人經營閒置空間。(P.38) 集結中區提案的建築展。(P.35) 邀請中區社群共襄盛舉。

停車空地 一日店長企劃 巷弄 街區提案 社群大拜拜

材料成本

TWD 50,000 ( 棧板+五金 + 植栽 )

合作單位

城市有點計畫、中區再生基地

陳文哲、洪皓哲 、丸詠萱、張祐境、RICK、

黃于僑、蕭凱元、陳靜儀、謝宛臻、方煒勝、

黃竣憲、詹家瑋、李若綺、唐培心(PHgraghy)、

林毅、張琪、陳冠如、許庭愷、陳凱、虞恆

閒置空間 / 1F + 2F 共70坪 ( 又名:破屋 )

閒置空地 / 1600平方米 ( 圍籬包覆 )

24
1.中區跳格子街區:停車空地圍籬 社群:中區社群 時間:2016.07.22 - 08.07
《想像一個家》、《寫作中區》、《實習生》、《跟著牛頓飛起來》、《WAX THEATER》、《好朋友雞婆選物》、《千育泡沫站》 《試著說,心裡話》、《藝起來作繪》、《INSPIRATION BAR》、《社群大拜拜》、《CIRCLE STUDIO》、《TC TIME WALK》 參與成員
基地概況
一日店長

上圖:部分成員與《中區跳格子》合影 下圖:圍牆(垂直農場)、巷弄(轉變為公共空間)、空地(白色物件為廢棄的家具)

A.摘要

本計畫《中區跳格子》企圖翻轉台中舊市區的閒置空間,選 址於「中區再生基地」周邊的閒置空地(停車場)與一幢2 層樓的閒置空間(破屋),並邀請社會大眾參與都市再造, 於此建立一種集眾人之力的公共想像之社會實踐。

《中區跳格子》在兩週為期的使用期間,於空地邊界構築一 座臨時性的樓梯, 新定義空地圍牆與巷道的公共。原本充 斥機車的巷弄,頓時成為鄰 的休憩場所;樓梯台階與圍牆 則化身為垂直的可食地景。(如:右圖)

本企劃預留大量棧板,供素人作為街區營造的素材,以尋求 各種非典型的空間原型。頓時原本的空地成為了數個家的平 面圖、辦桌與大型牆面投影,破屋市集、兒童教育機構的水 火箭、酒吧、咖啡店、社群辦桌、廣播電台... ,由素人詮

剩餘空間的可能。(P28列舉《一日店長》名單)

25

C.行動

閒置空間的短期活化作為一種策展場域,在台灣各地

廣泛成為建築系所的畢業展相互模仿,首當其衝是 對於過往以文創園區作為展覽空間的選項。

回顧當時文創園區的出現,其時代背景為政府有意將 大型工業遺址拆除而作為商業空間的BOT;因此,引 起文藝界的行動,以展演行動作為空間實驗性的活化 可能,由藝文界的自身行動而促使政府當局 新 視 大型工業遺址再利用的可行性,也引起台灣各地方政 府 新檢視當地的工業遺址。如今台北的文創園區的 發展受之於營運成本,而造成高坪效的高額場地費, 迫使園區走向「消費化」。而中南部的文創園區則有 別於台北的民間經營,官方的被動態度,造成園區的 「定位不明」使得大多數園區實質喪失了做為藝文育 成的場域。另一方面,民間藝文團體則實質於當地尋 找有潛力活化的場所,作為該組織團體的常態性進

駐,在青年返鄕的效應下,催生台灣各地的社群生態 出現,一種既屬於工作室兼展演空間的生活場。

以台中舊市區為例,當地自2012年 催生多次的閒 置空間活化的展演活動,訴求在都市更新拆除與傳統 的地產租賃思維以外的其他可能性,透過行動引領參 展群眾, 新看待都市中的剩餘空間。因此下一個議 題則是,一場展演活動如何涵蓋「參展者」與「觀展 者」的共同經驗,如何有效觸及更廣泛的群眾參與,

使一場活動成為一場由群眾共同營造的全民策展?

「街區實驗室」的第一個行動《中區跳格子》,試圖 回應以上訴求,在台中舊市區實踐一場由眾人共同參 與的全民策展。邀請大眾成為「一日店長」,於當地 尋找一種介入/參與街區的方法,並試圖將每一次的 介入都能戲劇性的成為下一場活動事件介入的線索。

活動概述 ( 詳情:參見P30 《一日店長》企劃)

7/12(二) 、7/20(三)

破屋1F打掃 / 中區再生基地志工協助

7/20(三)- 7/22(五)

棧板進場、《中區跳格子》圍牆跨堤裝置動工

7/23(六)-7/24(日)

試營運

7/25(一)、7/27(三)

《千育泡沫站》

7/26(二)

好伴共同工作空間《青創世代》拜訪

7/27(三)

空地牆面投影

7/30 (六)

《好朋友雞婆選物》、《舊城新創 / TC Time Walk 》、

《廢墟漫遊 / 寫作中區》、《INSPIRATION BAR》

7/31 (日)

《想像一個家》於空地繪製平面圖

8/01 (一)

《圍牆菜園》試作 (棧板取自柳川工地廢棄物)

8/03 (三)

《圍牆菜園》、《試著說,心裡話》

8/04 (四)

《想像一個家》於破屋樓梯繪製立體圖畫、《實習生》

8/05 (五)

《藝起來作繪 - 大墩城聲》、《文史商店》

8/06 (六)

《Circle Studio》、《Wax theater》、《社群大拜拜》

8/07 (日)

《跟著牛頓飛起來》、「破屋」第一代住戶參訪

28
29
上圖:破屋日常 / 1F為共同工作空間、一日店長使用 下圖:空地與大型牆面

《一日店長》企劃:

邀請大眾共同經營閒置空間,為當地尋找一種介入/參與街區的方法,並試圖將每一次的介入都能戲劇性的成為下一場活動事 件介入的線索。欲加入本企劃之素人,可至「街區實驗室」懶人包連結索取報名資訊,並且可選擇時段。除此之外,該空間備 有「棧板」供一日店長排列使用,藉此發現各種實驗性的店舖型式如何以臨時性的介入, 新定義使用者與商家之間的關係。

30
《一日店長》招牌:店長、營業時間、店名、營業概述

圖:一日店長(列舉:由左至右,上至下依序)

1.想像一個家 2.好朋友雞婆選物 3.Wax theater 4.跟著牛頓飛起來 5.INSPIRATION BAR

31

圖:建國市場 ( 2016概況,現 拆除

2.移動城堡 ( 原 )街區:建國市場2樓 ( 已遷至綠川騎樓 )

社群:建國前半生 時間:2016.09.10-迄今

TWD 20,000 ( 五金、鐵管、輪子 )、0 (棧板)

建國市場田調團

街區實驗室:陳文哲、洪皓哲 、方煒勝、

黃竣憲、洪瑋倫 、趙婷婷、丸詠萱、張祐境

基地A -建國市場2F (市場 於2016.09拆除)

基地B -綠川周邊的騎樓(取代違停的機車)

《想像一個家》、《寫作中區》、《大墩城聲》、

《楓樹社區誠實商店》、《市場裡的故事交換》、

《PSY》、《FUN HOSTER》、《咖啡老爹》、

《UDDO HOUSE》

放置於騎樓做為店鋪使用,亦可外借他處。

34
4.1.2移動城堡
材料成本 合作單位 參與成員 基地概況 一日店長
移動城堡 建國市場 綠川騎樓 《建國前半生》回顧展 《尋找霍爾》市集
) 攝影/寫作中區

A.摘要

台中車站的都市更新,位居站前的傳統市場即將 拆除。本計畫試圖回應這個既定事實,於拆遷前 另以行動,建構一個平行時空的假設:如果市場 保留而有改建的可能,過去仰賴傳統物流的市場, 在當今生活樣貌,將有甚麼樣的運營想像?

觀察當今常見的流動市集,其提供了素人可在業 餘之時展售自

的創作的機會。本計畫探討「市

集作為一個全民策展的時代產物,是否有動態改

變城市剩餘空間的可能?」在《中區跳格子》的行 動,我們擷取了素人多以行李箱及手提包作為行

囊,將其行為拓展為自定義的場所,「一日店長」

可透過市場貨梯取車,尋找其營業性質所對應的 都市剩餘空間。這種由素人尋找資源並且 新定

場所意義,如宮崎駿霍爾移動城堡般的存在,我 稱其實驗裝置為《移動城堡》。

圖:「一日店長」可透過市場貨梯取車,尋找其他的剩餘空間。

35
圖:《移動城堡》作為一種流動性的都市介入
36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4行動者

B.訴求

位居台中車站前的建國市場,在台中車站整體開發的 規劃,將拆除並遷建他處;意味著,傳統市場的社群 與當地所形成的紋理即將消逝。回顧台灣的歷史建築 保存,多是以活化與再現的方式進行改造。然而,建 國市場是一個活的歷史,生活在市場的社群將隨著新 市場的興建而轉移,原建物因而成為一個空殼,建築 的保留與否,成為一種矛盾的議題。

面對一個即將消逝的地景,「建國市場田調團」透過 網路社群,號召關注建國市場的群眾,如研究者、紀 錄片導演、市井小民皆能在社群平台共享資訊情報。

在建國市場拆除前夕,該社群也試圖為建國市場舉辦 一場名為告別式的策展,訴說著建國市場的前半生。

建國市場的前半生,歷經三次 大的都市變遷。原屬 綠川沿岸的吊腳樓與攤販,在1970整合為當今的建

國市場。第二次變動,則是在1999的921大地震, 市場被認定為危險建築,二樓攤販因此遷移至臨時市 場,第三次變動則是鐵路高架化後的整體規劃,於

2016年底正式拆除,原攤販則遷移至新建國市場。

市場原址 新規劃為以空橋串連的商業區與轉運站。

面對傳統市場即將拆除的事實,除了以網路社群「建 國市場田調團」所組成的策展外,也有許多自發性的 行動與劇組將建國市場作為拍攝場景,甚至當地的菜

市場攤販以及曾生長於此的原住戶也響應,另組成 「看見建國市場」,並且經常透過社群媒體邀請大家

一起來建國市場買菜 - 《買菜幫》。有鑑於此,建國

市場策展 經成為集結各方的「全民策展」運動。

一個都市整體開發的計劃,看似平凡的傳統市場,因 為啓動了群眾意識,使建國市場的拆除與否 新浮上

檯面。過去,文化遺產的參考依據多以其文化價値作 為拆除與否的依據,而在建國市場的拆除前夕,其建 築場域的保存價値頓時 新被形成,下一步呢?

本計畫試圖與「建國市場田調團」以記錄為主體的策 展《建國前半生》,另建構一個虛構文本《建國後半 生》。該計畫試圖假設建國市場沒拆除,我們如何延 續建國市場在當今的時代價値?當鐵路高架化後,傳 統市場如何給予群眾更多想像?本計畫,不以意識對 抗作為市場保留與否的手段,反而試圖「建構回憶」; 透過製造群眾對於該空間的集體意識 - 建國市場的 空間再造是由你我真實地為它做了甚麼!因此,在策 展期間,我們於建國市場舉辦《尋找霍爾市集》,建 構平行時空的情境假設:「如果市場保留,其既有條 件被經營活化可能?」

《移動城堡》作為一種都市場域的再定義,形成一種 流動的生活想像,如流動市集、流動工作室、流動咖 啡店...等,回應了本計畫摘要曾提出「市集作為一個 全民策展的時代產物,是否有動態改變城市剩餘空間 的可能?」。群眾能透過成為《移動城堡》的一日店 長,到建國市場貨梯取車,尋找都市其他可開拓的剩 餘空間。《移動城堡》的另一個意涵,則猶如市場攤 商隨著建國市場的拆除,在台中舊市區尋找其他立足 空間。( 左圖:地圖上的紅色虛線為「移動城堡」曾 出沒的軌跡 )

37

組圖:透過《尋找霍爾》市集,由一日店長建構的情境假設「如果市場保留,其既有條件被經營活化可能?」。

40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4行動者

店長:《咖啡老爹》  地點:建國市場二樓  時間:2016/09/10(六)

店長:《Uddo HOUSE》  地點:綠川騎樓  時間:每周不定

店長:《好伴》服務台 地點:太陽餅博物館巷道  時間:2016/11/05 (六)

41

圖:東協廣場 ( 來源:《報導者》第一廣場,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 攝影:林佑恩) 4.1.3行動畢拉密

3.行動畢拉密

街區:東協廣場一樓

社群:1095 工作室

時間:2016.10.09-迄今(每周日)

TWD 30,000 ( 五金、輪子、設備 )、0 (棧板)

「1095,」文史工作室、好溫度青年基金會

街區實驗室:陳文哲、方煒勝、黃竣憲...等

東協廣場1F入口廣場 (周末為移工聚集地)

階梯舞台 (階梯亦可作為座位用途)

《想像一個家》、《大墩城聲》、《行動圖書館》、 《行動KTV》

《打造你的自由廣場》

東協廣場7F 平時收納於7樓

44
-
合作單位 參與成員 基地概況
行動畢拉密 東協廣場1F
每週日,行動圖書館 / KTV
材料成本
一日店長

A.摘要

位於台中舊市區最具指標性的綜合大樓- 東協廣場 ( 原名:第一廣場 ),在市中心商業移轉後,取而代之

是當時的外籍勞工政策所引進的移民工群體,成為台 中舊市區的使用者(2017在台的外籍勞工人數為65 萬人,印尼為最大輸出國)。屏除社會大眾對東協廣

場的有色眼鏡,

新看東協廣場的移工日常:印尼女 孩提著行李廂到此分享書籍、三五成群的朋友圍成一 圈自彈自唱。東協廣場作為移工們在周末的會面點,

該如何回應這些使用者的潛在需求?

本行動在「1095,」的邀請下,企圖在此建構一種

可形變的構築物《行動畢拉密》,每逢周日將東協廣 場大樓的一樓半戶外空間,化身為行動圖書館與行動 KTV,同時將廣場的舞台階梯翻轉為座位。「1095,」

則於週日例行性佈局該裝置,將公共領域 塑為移工 的生活地景《打造你的自由廣場》。

After:《行動畢拉密》為行動圖書館的載體 ( 每周日例行性 )

45
Before:移工自發性的分享書籍 攝影:「1095,」

4行動者

B.訴求

當政府 新正視第一廣場的東南亞移工衍伸的消費文

化,將大樓 新揭牌改名為「東協廣場」後,雖然讓 東南亞文化定調為中區再生的一環,卻也不免造成當 地的仕紳化。當租金調漲而排除了原本的小吃店鋪, 取而代之是為「觀光化」的精緻消費;第一廣場將成 為誰的東協廣場?

配合政府南向政策,過去長期被忽略的70萬東南亞 移民工,在台灣各地衍伸出的消費文化,尤其以台中 第一廣場在地理位置與交通的可及性,移民工填補了

台中舊市區在消圈移轉後的消費市場,如小吃店、超 商、通訊行、人力仲介、貨幣交換、物流公司...等, 形成以移民工消費為主體的場域。過去,在產權所有 人認知的政府消極的作為,無形為地域文化的形成給 予了更多的緩衝空間。因此,當東協廣場再造成為政 策後,究竟如何權衡東南亞客群以及觀光化的危機?

「移工要的其實很簡單,可能只是3小時500元的廉 價旅館,或是一頓能撫慰鄕愁的料理,至於瓦城的泰 國料理,或是誠品書店的東南亞館,那是台灣人的東 協廣場,不會是移工生活的所在。」- 《報導者》

該政策引起了獨立媒體及長期關注東南亞移民工的非 政府組織的關注,如《報導者》就為此探討東南亞移 民工在台灣的產業屬性與地區分布,並且透過移民工

的眼,讓讀者 新認識東協廣場,這個由移工築起的 地下社會。另一方面,當地的社群組織「1095,」則

試圖透過行動,讓外界 新認識東南亞移民工;其中

「ANOTHER(HOME)LAND - 1095東南亞交流計畫」

的一件藝術作品,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伏筆,以鏡面 反射觀展者,透過中、英、泰三國文字寫著「不管你 移動到哪裡,你都是人」。

過去,台灣社會長期將東南亞移工標籤化為危險,第 一廣場也被視為治安不好的場所,每逢周日則有大量 警力派駐於東協廣場巡邏。然而,排除製造髒亂與打 群架的少數人,其他移工怎麼想?

「1095,」引導我們看見每逢週日在提著行李廂分享 書籍的印尼移工、攜帶著音箱與麥克風的越南移工, 甚至在東協廣場的大樓屋頂,菲律賓移工種植的南瓜 田;這些由移工自發性的行為,透過自身行動紓解彼 此的鄕愁。在「1095,」的邀請下,「街區實驗室」

試圖實體化東協廣場的日常,嘗試打造一個活的裝置 實體化移工日常的動態地景,稱為《行動畢拉密》。 (該裝置借名移工對於東協廣場的俗稱:「畢拉密」)

《行動畢拉密》試圖翻轉媒體渲染並且標籤化的東協 廣場,並且企圖 新「再現」東協廣場的場所精神。

於東協廣場大樓對面的大型開放空間「綠川廣場」即 將開蓋後,可預期大量人潮湧入東協廣場一樓開放空 間的既定前提,期許在東協廣場建立一種新的場所文 化,一方面也提供大眾能藉由《行動畢拉密》 新看 見東南亞移工的日常。

46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上圖:位於東協廣場大樓正前方的綠川廣場 ( 來源:《報導者》台中一廣將變成誰的東協廣場? 攝影:林佑恩) 下圖:《行動畢拉密》置入綠川廣場的實驗

47
50
《行動畢拉密》翻轉廣場舞台台階為座位區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 每周日例行性 )
上圖:《行動畢拉密》繪製:王詠萱 下圖:《行動畢拉密》使用情境說明
4行動者

右圖:「1095,」於週日的例行性活動《打造你的自由廣場》,透過《行動畢拉密》將公共領域 塑為移工的生活地景。

51

4.1.4 誠實街區吧 圖:中區再生基地( 2013概況)

4.誠實街區吧街區:中區再生基地 社群:楓樹社區誠實商店 時間:2016.12.30-迄今

材料成本

TWD 50,000 ( 五金、鐵管、輪子、棧板)

合作單位

楓樹社區誠實商店

參與成員

街區實驗室:陳文哲、方煒勝、黃竣憲 工讀生、楓樹社區人員

基地概況

中區再生基地 (社群工作空間、工作坊/座談)

一日店長

《中區社群小聚》、《PHI表演工作室》女子話、 《角落微光-年夜飯》、《你的誠實値幾斤》、

《大墩城聲》

誠實街區吧 中區再生基地 誠實街區吧 誠實商店 販賣楓樹社區產品、麻薏

提供場地借用、寄賣

54

圖:透過活動式中島, 新界定空間

A.摘要

「中區再生基地」為台中舊市區第一個進駐的共享空 間,此場所從原初提供了工作坊與講座的場所,提供 了關注舊市區的社群能在此紮根;然而,這些大多數 的組織皆尚未有穩定的營運模式,造成此空間在營運 方面無法以收取租金作為其收入,資金的緊縮連帶硬

體設備的不足。如此的現象造成空間營運上的惡性循 環,本計畫則試圖導入一種新的營運模式。

在楓樹社區「誠實商店」進駐「中區再生基地」門廳 的機會,本計畫試圖延續其「誠實」的核心精神,提 出一種由使用者自定義空間屬性與場地使用費的都市

共享空間-《誠實街區吧》。該空間首先藉由販賣社 區產品,以分擔空間營運的租金成本。空間營運方面 則邀請社群共同經營,可型變的空間模組提供多種的 彈性用途,並且也能因應「中區再生基地」的活動用 途,移動該空間的模組,彈性擴大服務場域。

上圖:提供兩層工作檯面 下圖:空間作為聚會用途

55
56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4行動者

B.訴求

《巷口經濟學》作者鍾文榮先生,曾以楓樹社區「誠 實商店」進行社會實驗,嘗試將去除商品標價,由消

費者判斷商品價格。在沒有價格的數字後,似乎只能 從該商品的描述,判斷其價値?又或者,消費者願意 為這件商品付出多少錢?

楓樹社區「誠實商店」為台中郊區的傳統社區,在面

對當今 劃區與連鎖超商下,社區內部逐漸形成一股 力量,其中最家喩戶曉的「誠實商店」,其賺取的營 業額只要能負擔該老厝的租金,即可維持商店的運

作,其存在如同一種販賣當地產業的「社區經濟」。

並且,該社區的凝聚力形成了一種無形的約束,部分 外來的消費者也願意「多付」商品價格,其象徵一種 購賣「誠實經驗」,購買一種在商品背後的隱形成本。

由上述可得知,誠實商店賣的是一種無形商品,一種

關於各自對於誠實的立意描述。一個郊區社區的社會 實驗,若在都市出現將會形成什麼樣的新秩序?

本計畫在楓樹社區「誠實商店」江鳳英女士的邀請, 嘗試在都市中實踐「誠實經驗」,解決都市共享空間 的長期矛盾問題,以「中區再生基地」作為實驗基地, 看該空間面對營運成本與場地使用的不平衡關係。該 空間希望能保有都市共享空間的初衷,免費供非營利 用途的活動、尚屬草創階段的社群組織使用。矛盾卻 也在於,該空間因而長期須自負租金成本,而難以提 升該空間的硬體條件。

本次實驗《誠實街區吧》嘗試建立社群的「社區經 濟」,初步透過商品的寄賣,將社群網絡的凝聚力在

「中區再生基地」形成一種無形約束。再者,建立一

種彈性使用的空間,提供社群組織能因應各自需求,

將其作為會議、訪談用途,也可將其作為營業空間。

空間使用費用,則轉嫁於社群組織在該活動所能負擔 的資金條件;又或者,前階段形成的「社區經濟」, 活動當天的社群組織,無形成為了最即時性的空間代 理人,引導當天的外來使用者,介紹「中區再生基地」 的寄賣產品。不論社群組織與外來的使用者,也因此 願意花錢購買「誠實經驗」,使該空間的營運成本收 支平衡。

當「社區經濟」 經形成並且形成一種「誠實經驗」 的使用者付費模式。當空間的使用頻率提高,意味者 該空間的使用者將連帶更多的毛利,即可作為改造其 他空間的資本額。因此,在第三階段,該空間則試圖 強化「中區再生基地」的坪效,試圖延續《中區跳格 子》的一日店長機制,擴大該空間的使用效率,社群 組織則能因應使用強度的提升,思索該組織如何將其 視為一種機會。例如:田調組織能藉此吸引更多原本 不屬於同溫層的客群、導覽組織能為此設立一種例行 性的時段活動,形成一種雙向互惠的共享經濟。

《誠實街區吧》作為一種都市的實驗空間,在解決「中 區再生基地」的結構性問題後,即能再回到其都市共 享空間的初衷,將該空間作為各種實驗性活動的基 地,提供營運模式尚未確立的素人,能在中區嘗試自 的模式與客群。作為一種尚在尋找物業前,先與當 地社群組織共同成為「社區經濟」的一環。

57

Type 1

適合舉辦讀書會、看電影、社群小聚!階梯 空間的最後一排還可以多加一排板凳。

C.行動

本次行動,試圖在「中區再生基地」的既有基礎,試 圖以街區「資源整合」,於該空間成立《誠實街區 吧》。該除了創造新的收益流,提升目前空間內的硬 體設施,另一方面則嘗試集結原本各自為營的社群組 織,例行性盤點彼此計畫,整合為跨群體的行動。當 該空間成為社群經常舉辦活動的場所,參與者無形成 為當地「社區經濟」的共同體,其相互約束的現象在 「誠實商店」於楓樹社區也有類似的經驗。

「中區再生基地」是一個關注地方創生的民間機構, 經常性承攬關於台中舊市區的政府案,該空間也主要 用於舉辦工作坊等活動。部分曾參與的活動的學員在 工作坊後,也於中區成立社群組織;因此,該空間逐

漸轉型為共同工作空間,其社群也逐漸從建築專業, 拓及到更多領域的地方議題,不同領域因應台中舊市 區既有的產業與議題,以各自的角度切入地方議題,

中區再生也成為一種涵蓋更廣泛層面的全民運動。

Type 2

提供電源,要找地方充電不再困難,還能使 用電腦,可說是城市的歇腳處。

面對該空間使用的開放性,《誠實街區吧》試圖將「中 區再生基地」所屬的二樓範圍,視為可彈性調度的場 所。提供使用者可因應活動需求,將《誠實街區吧》 內的「街區吧」作為可移動模組,作為市集、聚會、 展演...等「一日店長」需求。

在營運方面,《誠實街區吧》也試圖結合「誠實商店」

推廣的麻薏( 台灣中部傳統食材 )作為該空間在主辦

活動時的低消餐飲,由楓樹社區的居民生產。因此「社 區營造」所凝聚「地方感」的社區產業,可輸出結合 舊市區內的議題團體,形成一種跨世代、跨區域的合 作網絡;由「誠實商店」 新包裝即將被遺忘的農產

品 - 麻薏,亦成為一種新創育成與中區再生的符號。

Type 3

這個商店不像是店鋪,更像是個開放場所, 鼓勵各種嘗試社會實踐的事業經營。

(《誠實街區吧》營運模式,詳情參見:P73)

58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4行動者

《帶一道菜與隱者吃年夜飯》

時間:2017/01/26 ( 四 )

時間:2017/03/19 ( 日 )

59
《大墩城聲》節目訪談 社群:大墩城聲+受訪者 時間:不定期 《國際煮菜Party》 社群:TC TIME WALK 社群:角落微光

4.1.5 東南亞社群廚房

圖:東協廣場 商店街 ( 來源:《報導者》台中一廣將變成誰的東協廣場? 攝影:林佑恩)

東南亞社群廚房

5.東南亞社群廚房

街區:東協廣場三樓

社群:南方時驗室

時間:尚未營運(籌備階段)

TWD 100,000 ( 鐵管、輪子、棧板、水槽、爐具)

曁南大學東南亞學系、《SEAT南方時驗室》

街區實驗室:陳文哲、劉雅文、方煒勝、黃竣憲 SEAT南方時驗室:李佳怡...等曁南大學學生

東協廣場3F店鋪 (廚房用途,周邊為東南亞餐廳)

東協廣場3F南方時驗室 (70坪、辦公/展演)

( 尚在企劃中 )

流理檯、瓦斯爐檯、料理檯

64
-
材料成本 合作單位 參與成員 基地概況 一日店長
東協廣場三樓店鋪 行動廚房 行動門廳 行動座位 店鋪可外推 可翻轉為階梯座位

圖1:《東南亞社群廚房》

A.摘要

《東南亞社群廚房》位於東協廣場三樓的店鋪,其周 邊聚集許多東南亞小吃店。該企劃首當的課題為:基 地僅能作為非營利行為的用途,以及空間租約的時效 性。面對此條件限制,該廚房如何保持其彈性?

因此,本企劃提出「行動廚房」的構想,試圖將東協 廣場大樓內電梯可及的範圍,皆視為《東南亞社群廚 房》可置入的場所。不僅提供了該裝置更多的使用彈

性,同時也能回應《行動畢拉密》 於一樓廣場所建

構的秩序-東南亞行動圖書館與行動KTV。

《東南亞社群廚房》為曁南大學東南亞學系為首的 「SEAT南方時驗室」團隊經營。該空間能作為該田 調組織的展演空間,亦能作為一種可參與的動態實驗 場,供移工於此烹飪家郷菜,再現東南亞的飲食文化。

圖2:行動廚房(流理檯、瓦斯爐檯、料理檯)  圖3:店鋪可外推

65
66
行動廚房 Type - 1可擴充收納模組 行動廚房 Type - 2可擴充外掛模組 行動廚房 Type - 3可合體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4行動者 A A A
街區實驗 5 社群

行動廚房:流理檯、瓦斯爐檯、料理檯 行動門廳:可外推,擴充營業面積 行動座位:可收納、翻轉為兩排階梯座位

B.訴求

本次計畫「街區實驗室」有幸受「曁南國際大學東南

亞學系」東南亞飲食文化課程及「SEAT南方時驗室」

的邀請,於東協廣場打造一座推廣東南亞文化的廚房《東南亞社群廚房》。本案基地坐落於政府提供的商 店街店鋪(東協廣場三樓),該樓層主要以東南亞小 吃店與超市為主。本次設計試圖突破空間僅供空間非 營利使用的限制,將大樓皆視為可移動範圍,提供

「SEAT南方時驗室」更多的使用彈性。

回顧「1095,」在東協廣場佈局的《行動畢拉密》,

該裝置翻轉了一樓入口廣場的公共性,亦可透過電梯 服務其他樓層;屆此,東協廣場 具備街區整合的條

件。《東南亞社群廚房》則試圖回應《行動畢拉密》,

在不 複該裝置所能提供的機能之命題下,以「如何 營造公共性」作為本廚房的設計條件。該空間能因應

行動廚房的「靠岸」需求,建立可卸除/組裝的基礎 模組,如供水/排水、懸掛的排油煙機,以及軌道電 源供應等基礎設施。《東南亞社群廚房》可隨著未來 空間使用權的取得,增設更多可停靠的「港口」。

《東南亞社群廚房》的裝置模組「行動廚房」以水上 市場船隻作為原型(流理檯、瓦斯爐檯、料理檯), 預留可擴充模組的機會(左圖3種A - Type),提供不 同場所與需求的改裝彈性。「行動門廳」可透過場所 的擴充,模糊店舖與商店街的公私領域,能突破店鋪 內僅能供非營利之條件限制。「行動座位」除了彈性 調整配置外,亦可翻轉為階梯座位,以供展演使用。

(本計畫後續行動,參見以下連結) SEAT 南方時驗室 www.facebook.com/seataichung

67
A B C

4行動者

組圖:「行動廚房」使用現況(

68 社群主義的都市再造-
來源:SEAT 南方時驗室 )
6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