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Page 1

4060Y019 黃昱翔 指導老師 : 吳基正



目錄

一 . 前言

殯葬 緣起 . 議題

二 . 分析 台灣殯葬形式

三 . 基地分析 基地位置 基地簡介 基地歷史 水文 都市細部計畫

四 . 概念發想 案例走讀 影像轉化


一 . 前言


殯葬 殯葬空間向來是與時俱進之事件古時大多以家 墳為主,後續推出靈骨塔,現今眾人嚮往從 簡,並陸續推崇樹 . 海 . 花葬等。 之前人們重視遺物之代表性,此時更重於感 受;留名刻字不再重要,而是用心感受

無信仰者 自古,大多數人以信仰之禮俗作為喪禮之依 據,並依宗教規範行弔;現今,社會上存在 無信仰者通常本族群進行喪弔時,只能依循 著某宗教之禮俗進行。


緣起

生命終將走向終結,死亡是每個人都 需要面對的課題;人生每個階段都會 有充滿記憶的房子,但在死後的居所 向來缺乏想像,總循著特定宗教習俗 建構墳墓單元,日積月累造就了現今 的墓園景象,雖為風水寶地但卻讓人 敬畏三分,先人與家屬的交集也剩下 掃墓或其他特定節日才有所連結 ...。 現今墓園也因都市規劃,面臨著拆遷 的命運,在拆遷後又將如何提供更好 的空間,或如何有更好的整合方式讓 墓園不再會是以往讓人敬畏三分的空 間,也將會是讓我們認識死亡及凝聚 家族情感的空間。


議題

建構無差別之弔祭空間,以及信仰目 標與感受之轉換,最後我們弔祭時需 要的再也不是一個紀念性質目標物, 而是在某特定情景能感受存在之空間 同時利用體驗式空間闡述死亡過程。


二 . 分析

台灣殯葬形式


台灣殯葬形式 傳統葬法

土葬

火葬

以傳統喪葬禮儀的做法,一般閩籍臺人於入殮後再尋 葬地,然後擇定出殯、入壙的日期和時辰。而粵籍臺 人則是先擇入殮、移柩及葬日後,再依埋葬時日選擇 墓地。

火葬俗稱火化,是處理屍體的方式,具體而言是用火 將把屍體燒成灰燼,然後安置在容器中並安置於納骨 塔、埋於土中、撒於水中 ... 等等作法。


台灣殯葬形式 環保葬法

樹葬

將火化後的骨灰經過研磨處理,裝入可被大自然分解 的紙或棉布袋內,不立墓碑,也不記亡者姓名,存放 於樹木的根部或拋灑在特定區域的花園或草坪上,讓 人死後與自然合而為一。樹葬不占用土地空間,也有 助於環境的綠化。

花葬同樹葬一樣將骨灰再研磨處理後,裝入紙袋內, 不立墓碑,不記亡者姓名;再將骨灰均勻灑入葬區穴 位中,讓人死後與自然合而為一。同樣不占用土地空 間,也有助於環境的綠化。

花葬

灑葬

海葬

植存

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花園或森林,以拋灑或 埋藏骨灰之方式進行,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 名,以供永續循環使用,並彰顯人於往生後一律平等 之觀念。 將研磨處理過之骨灰拋灑於政府劃定之一定海域。目 前的作法是用雙層環保袋包裹盛裝,並加入五彩石增 添重量,當船行駛至外海,由家屬為亡者做最後祝福 祈語後,將環保袋伴隨鮮花拋向海中,於眾人默禱下, 目送骨灰沉入海中。 植存是指在屬於「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拋灑或 是埋葬骨灰,與灑葬(樹葬、花葬等)的差異在地點 的差別,植存需在「公墓外」的政府指定地點,如新 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等地。在過程中,家屬可以用 花瓣代替冥紙,相對上較一般喪葬模式環保許多。


台灣殯葬形式

樹葬 海葬 花葬 灑葬


三 . 基地分析

基地位置 基地簡介 基地歷史 水文 都市細部計畫


基地位置

台灣

台南

南區


基地簡介

南山公墓 南山公墓位於台南市南區,自明朝開始,經歷清朝、 日治時期一直到現在,長達 400 年;佔地面積高達 100 公頃,是台灣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墓地。 南山公墓和其他墓園一樣面臨著拆遷的命運,並且 在 AB 區規劃了殯葬專區,希望能將周遭殯葬行為 整合至此;我選擇了這塊正拆遷中的基地來操作, 配合現正進行中的計畫,規劃未來的殯葬整合中心


基地簡介

南山公墓遷拆計畫 市政府為促進都市發展及提昇居民生活品質、遷移並更新老舊 不足使用的殯葬設施,建立現代化、公園化及可親近的殯葬專區。 拆遷行為有五個區塊並分為七期施工;AB 區將規劃為殯葬專區, 其他區塊 (C.D.E) 正進行文資調查中。

—節錄自台南市市政府民政局


基地歷史 南山公墓歷史 在本基地內的歷史古蹟主要分為四座 : 曾振暘墓 . 藩府二鄭公子墓 藩府曾蔡二姬墓及施瓊芳墓,這四座墓在去除分級化後都被列為 直轄市定古蹟,並切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藩府二鄭公子墓 藩府二鄭公子之墓,為延平郡王鄭成功 的府邸二鄭公子,就是鄭成功的兩個兒子 自清康熙 1 年 ( 西元 1661 年 ) 即葬在此處 國家列為文化資產,為直轄市定古蹟級別

藩府曾蔡二姬墓 藩府曾蔡二姬墓,是鄭成功 兩位 姬嬪曾氏和蔡氏的墳墓 也是葬於 1661 年,並且也被 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曾振暘墓 曾振暘墓,墓碑上落款寫著明朝崇禎 15 年,即是現在的西元 1642 年,也是台灣 現存最早的古墓。


基地簡介

施瓊芳墓 清代進士施瓊芳的施瓊芳墓,修建於 1875 年 在古代考取進士很太不容易所以進士相關的 遺跡也被保留了下來。

南山公墓拆遷史 在日治時期 1907 年,大南門外約三萬五千餘坪之官有用地,即被看上作為 射擊訓練場使用,但遭反對,他們認為大南門外數百年來即作為墳地使用, 面積遼闊,遷葬的經濟和時間成本過於龐大,對政府與民眾而言都是沈重的 負擔所以最後實施失敗。 到了 1928 年時殖民當局為紀念昭和天皇登基,再度看上這塊土地,欲將約 19 甲的公墓廢除改建綜合運動場,結果不僅遭到民眾反對,當時文化協會 臺南特別支部的幾位成員如洪石柱、侯北海、莊孟侯、盧丙丁等,還因舉辦 公開演講反對而遭到當局關注、警告甚至逮捕,史稱台南廢棄墓園事件又稱 大南門廢棄墓園事件。


水文

竹溪

此規劃區內有竹溪貫穿而下,舊時稱溪仔墘溪,發源於東門外虎尾里 及竹蒿厝里糖業試驗所一號蓄水池附近,往北向崙仔頂 . 三川台 . 山 子尾後再往南流,途竟法華寺 . 竹溪寺,中下游則流經本區域,再由 鹽埕流向台江內海,也切割了台南台地的中 . 南段;全長為 10 公里。

竹溪流域 計畫 A 區 計畫 B 區


南區細部計畫 現行計畫示意圖

本圖中紅色框線為本基地範圍 由圖面可得知基地周遭大多為 低中高密度的住宅區,周遭也 設有國中小學及社教用地。

資料來源 : 台南市政府變更臺南市主要計畫 ( 公共設施用地專案通盤檢討 ) 案


南區細部計畫

未完全開發公設區域

資料來源 : 台南市政府變更臺南市主要計畫 ( 公共設施用地專案通盤檢討 ) 案


南區細部計畫 土地使用現況示意圖

資料來源 : 台南市政府變更臺南市主要計畫 ( 公共設施用地專案通盤檢討 ) 案


四 . 概念發想

案例走讀 圖像語言


過程 ( 攝於櫻花陵園 )

在於暑假尾聲,我給了我自己一趟為期 6 天的環島旅行 在此趟旅程我參訪了許多建築案例,並且拍攝了建物的 外貌 . 線條,以助我作為設計的發想;其中拍攝了許多 線性的畫面,表示過程;自然的畫面,表示回歸。


概念發想

案例走讀 - 線性過程


昇華

攝於屏東圖書館總館

- 往下一階段邁進


消逝

攝於屏東圖書館總館

- 如同時間,漸漸消逝


路過

攝於羅東文化工廠

- 由生自死,不過 路過。


- 死亡,是人生的另一面延伸

另一面


- 重新開始

聚、散


- 直到長出草叢,被覆蓋,並融入。

覆蓋

攝於櫻花陵園


- 最後的印象,殘缺但深刻

最後畫面


四 . 設計策略


設計發想 刻劃逝者與生者共同體會的 死亡故事線,自然的我們就可以 找到對於已逝親人最有記憶的一段 進行弔祭


漸進式空間體驗

入口處 踏入未知

前段 迷惘、迴圈


遺忘 Forget

迷惘

Perplexed

流浪 Stray

無名

Nameless

遺棄

Abandon

sand

sand box

尾段 逐漸釋懷

生命之樹 喻生命轉化

結尾 觸不可及之彼岸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