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STUDIO INTRODUCE

Page 1

原型結構+陳冠帆 原結 型構
打破傳統設計思維,從非傳統純粹只看外觀的設計而是從內在而發 起的設計開始著手進行,原型結構正是直接從骨骼的思考下手, 帶各位一步一步剖析建築與結構誕生美好的協奏曲。

2002~2005 1998~2002 2006.04~ 2011.4 2012.1~現今

2006.07 2006.11 2007.04 2007.08(建造完成) 2007.10 2008.09 2008.11(建造完成) 2009.01(建造完成) 2010.03(建造完成) 2011.06

學歷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成功大學土木學系學士 經歷 SDG日本構造設計集團 A.S結構原型事務所負責人 專⾧ 結構設計、結構系統與分析、建築結構整合 個人事務所 A.S.原型結構事務所 一個從『結構原型』開始發展設計的結構事 務所。 參與項目 日本岡山縣觀光之塔首獎 東筦體育館國際競圖八強 韓國WDPC國際競圖四強 韓國仁川文化展覽中心 台灣客家文化中心國際競圖 中國廣州文化中心競圖首獎 台灣日月潭向山結構剖面 上海世博會中國船舶館-結構負責人 成功大學建築系R-Studio 工坊結構設計 成功大學空間創意競圖首獎 個人著作 MOT+/TIMES空間、結構、時尚 綠.建築家結構魔力專欄作者 當代設計雜誌專欄作者 教學 東海大學建築系兼任設計老師2012~2015 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設計老師2014~2018
原型結構負責人 陳冠帆結構技師
2012.1~現今
團隊介紹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原型結構+陳冠帆 原結 型構
原型結構+陳冠帆 原結 型構
已完成 施工中 設計中 原結 型構
黃明威建築+王銘顯建築師 原型結構 嘉義市立美術館 2021年台灣建築獎首獎
黃明威建築師| 設計發展與空間元素介紹
嘉義市立美術館原基地概況 基地位於嘉義市中心地帶,屬古蹟 保存區之建築再利用。鄰近嘉義火 車站及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嘉義文 創園區僅一路之隔。 A棟外觀原B棟外觀原C棟外觀
產業轉型、建築修復與都市關係的轉變 2010 公賣局 嘉義支局 時期 2013 嘉義市立 美術館籌 備處成立 2020 嘉義市立 美術館 開館 中山路光彩街口轉角 廣寧街主入口方向廣寧街光彩街口
1936年專賣局嘉義支局原貌
現有建物介紹 A棟(古蹟) 興建年代:1936 總樓地板面積:1458.42m² 建築高度:地上三層 建築構造: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 B棟(菸酒成品倉庫) 重建年代:1980 總樓地板面積:1915.98m² 建築高度:地下㇐層,地上三層 建築構造: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
現有建物介紹 C棟(酒類倉庫) 興建年代:1954 總樓地板面積:521.84m² 建築高度:地上二層 建築構造: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 西式鐵造屋架鋪蓋水泥瓦 D棟(菸酒供應門市部) 興建年代:1974 總樓地板面積:172.98m² 建築高度:地上二層 建築構造: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
CONCEPT 概念與構想 |建築設計手法思考 ∥從自然的風動思考,建築的可能性 建築的修補造型論 隨著舊建築再利用成為重要的議題,不同 時期興建的建築物,如何在不大規模 拆除的前題下,在外觀與內部機能 上賦予新意,需要有新的操作理念的造型 論的引入,不僅就建築內外硬體進行維護 與更新,在建築物的機能面上也 因應調整,確實達到延壽又可使用的整建 效果,這也是本案利用舊建築改建的主題。 全區配置圖
建築的修補造型論 建築物的改建重點如下:1、立面接續;2、增建三角大廳;3、木構挑空;4、廣場塑造 增改建前現況分析 擴建手法說明 A棟-縣定古蹟(保留) 歷史式樣立面 B棟-倉庫(改建) 近代立面 C棟-倉庫(保留) 歷史感立面 廣場邊界 不明確 D棟-原銷售處(拆除) 連續立面的整合 廣場 產生方向性 製造足夠的觀看距離
Structure Design Realization 嘉義市立美術館 建築設計: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 結構材料:RC+木
立面發展過程
立面的接續成果
建築圖面
㇐層平面圖
建築圖面
二層平面圖
建築圖面
三層平面圖
建築圖面
四層平面圖
王銘顯建築師| 細部設計與構造元素介紹
B棟外牆採用CLT減重隔熱 B棟改建為美術館強度不足,若拆除RC外牆,採用重量僅RC的1/6的CLT可減輕建築物負擔,達 到補強少數地方就可以滿足耐震性能要求。並且CLT的隔熱效果是RC的10倍,對於美術館內的 空調節能極具效益。 建築細部設計 剖面設計及材質
帷幕玻璃的 重量傳遞路徑 RC墩座 鋁材立料 鋁材立料 每片帷幕玻璃的重量 先往側邊傳到兩側的鋁材立料 再順著鋁材立料垂直路徑往下傳遞 然後由底部的RC墩座承接傳到地 帷幕玻璃的重量傳遞
帷幕玻璃的重量 順著鋁材立料垂直路徑往下傳遞 然後由底部的RC墩座承接傳到地
鋁材立料
風 壓 大 內 壓 小 CLT外牆帷幕等壓空間設計 優點1:減少外牆風壓力破壞 內外壓力調 節 外 壓 內 壓 內外壓力調 節 外 壓 大 內 壓 小 優點2:防止水氣入侵 等 壓 等 壓 等壓設計的優點有二: 1.減少外牆承受之風壓,降低外牆加勁加強與造價。 2.防止水氣因負壓入侵牆內、內部水氣也因無負壓差 可順利排出。 黃清毅、徐金水,(民92),金屬帷幕牆設計技術手冊,p124~128 CLT與外牆帷幕,依照傳統木構造外牆設計的原則, 內外牆間須設置空氣層,自牆底至屋簷可通外氣, 幫助內層木結構牆體有效排水,保持乾燥。稱為等 壓空間或隔雨層工法(PressureEqualized RainscreenSystem)。 其概念與最新的帷幕設計所採用的防水理念類似, 本設計結合傳統木構造外牆觀念與現代帷幕技術, 達成國內首見的「CLT外牆帷幕」,與㇐般帷幕仍 少見的等壓空間設計。
各層透氣孔之設計,將能使帷幕兩 側之內外壓力能夠均等。避免急遽 的內外壓力差導致帷幕由高壓往低 壓處變形的危險。內部結露水氣也 因無負壓差可順利排出,維持CLT 板片的乾燥。 等壓空間作用效益:降低風壓、防水性提高、有助於內部排水 CLT 木頭 等壓 空氣層 帷幕 玻璃 等 壓 空 氣 層 CLT 牆 版 帷 幕 玻 璃 RC墩 座 透氣孔 地面 透氣孔 Φ100mm 3m間隔㇐孔 (內側加防蟲網 蓋) 風 壓 大 內 壓 小 透氣孔 Φ3mm 20cm間隔㇐孔 內外壓力調節 外 壓 內 壓 透氣孔 密 閉 式 設 計 等 壓 層 設 計 風壓直接作 用於玻璃上 藉由洩壓, 玻璃風壓小
B棟大廳採用集成材樑柱 象徵木都的復興 新建的三角形大廳,採用集成材梁柱而非鋼構,是回應嘉義都市發展史 中木構造產業上具重要地位,具有「木都」之稱。加上「畫都」的美稱, 這個大廳以木造,展示在地畫作,象徵了地方都市的歷史與特色。 建築細部設計 剖面設計及材質
接合細部上視圖 接合細部側視圖 平面以斜撐穩 定 連接板 續接木材 蝴蝶片連接 雙向大樑 接合大樣圖(組裝) 接合大樣圖(拆解) 建築細部設計 集成木梁接合圖
建築細部設計
剖面大樣
結構圖主要在表現構件尺寸強度(無裝修面、扶手欄桿)
建築圖主要在整合所有構件相對關係與秩序(有裝修面、扶手欄桿及其他非結構材料)
建築大樣圖主要在呈現構件細節、材料尺寸、相對關係、與固定方法
㇠梯是嘉義美術館中最吸睛 的建築與結構元素,參觀者 也可藉由此梯垂直、水平移 動觀看木構的挑空大廳。 與此相對的,樓梯的側面與 底面也是設計上的重點。 目前㇠梯的機能與結構上沒 有問題,但在細部收頭及美 觀上有幾個問題: 1.折線型的樓梯用力過度, 反而太過輕薄,與三、四樓 的平台差異太大。 2.平台採用深度350的H鋼再 加上DECK的做法深度太大, 建議參照樓梯的做法使用鋼 板+邊框的做法,完成面深 度抓5cm。 3.與三樓、四樓無梁板接續 上讓350的H鋼延伸與RC梁 齊平,不需延伸鋼梁。 4.玻璃欄干的工程再向外包 覆讓整體厚度450分解為 250+200的效果。 5.㇐至二樓的樓梯,與靠外 牆側的平台均採RC以降低成 本 2 3 製作模型與結構技師討論問題
陳冠帆結構技師| 結構力學發展與結構元素介紹
本案原B棟為舊有本案為新美術館的再利用設計,因此在 既有建築再利用的結構耐震補強上,對於耐震強度不足或 是歷史文化之建築,在結構的設計手法上有兩種考慮方式: 1.降低其使用載重、不宜超過原先建築的設計載重來使用。 2.對弱點部位局部補強。 所以在耐震設計手法上是接近方式①加②的觀念:不額外 增加既有建築的載重,並且對局部受壓構件予以加強的方 式來設計。 在本美術館中,我們採取的是基礎相連,上部結構新舊脫 離的方式。地下結構部份為避免不均勻沉陷發生,新舊之 基礎地盤為結合成㇐個大基底地盤處理。既有的建築結構 依照原樣保留,而新建部份則除頂樓及屋頂外採RC梁柱系 統設計。 新建部分分為兩塊,其㇐為南向的較小的半圓,其二為東 向的大三角形視為兩種不同處理方式。南向小半圓銜接面 (舊建物短向)以植筋結合方式使新舊結合,大三角除了基 礎之外完全與舊結構脫離,銜接面(舊建物⾧向)採用伸縮 縫將新舊結構體脫開,並且留出適當的碰撞距離避免結構 系統的相互影響、藉以達成新舊結構系統的分離。僅大挑 空延伸至舊棟上方的木樑屋頂處,向下採用鋼柱支撐木樑, 並且下部鉸接於局部舊建築的頂部梁當作承載。 在㇐樓的空間中,則是設計成全面性格子梁系統的無柱空 間,因為格子梁的系統可以讓結構力學的行為更加均勻, 亦可以創造出更大的空間跨度,而與格子梁搭配的RC體 系則是外側的板柱。1樓的格子梁與板柱系統與2F大挑空 木質屋頂空間及舊棟頂樓的鋼柱列的共構,我們企圖創造 新與舊建築相互融合的嶄新空間。 Structure 結構系統 |操作方法 ∥等待編輯
STRUCTUREDRAWING 結構概念
Structure 結構系統 |操作方法 ∥等待編輯 因應整體三角形大廳空間量體拉高,並且平面延伸至舊建築的屋頂上,結構相較於之前方案有所變化,除了平面跨度變大需 要 多㇐組支撐系統之外,拉高的木構柱子在細⾧比的部份也讓柱子的斷面大幅上升。 原型結構考慮以上兩個因素(整體拉高+平面延伸)提出三種建議方案,作為整體評估的結構設計方法。 [提案㇐]連續樑構架 以三角形構架方式作為支撐系統,建構起整個 連續剖面,讓平面屋頂即使延續到老建築上面 依然有延續性,形成㇐種新的屋頂支撐方式, 玻璃帷幕側的柱子則用立體構架予以加勁即便 高度達10m以上的柱子依然有良好的結構行為。 [提案二]三鉸拱構架 以中軸柱作為分界,將兩側空間切割明顯的定 位,但是卻有相同的變斷面構架的與會存在, 左側玻璃帷幕柱部份與提案㇐相同,有加勁的 結構行為,而右側舊建築屋頂側則予以類似的 非對稱構架來呈現,左右對接於中軸,可互相 交互平衡。 [提案三]加勁構架+曲梁結構 將原方案的曲梁系統放置右側,左側亦是給予 加勁的立體結構,引用原先設計的曲梁想法也 有明確將兩側空間完整劃分的用意。
DETAIL 細部、結構設計方法 |接合構造細部 ∥結構接合部
結構平面圖
STRUCTUREDRAWING
|屋頂結構平面圖 ∥屋頂平面圖
STRUCTUREDRAWING 結構圖 |短向結構剖面圖 ∥結構剖面圖
STRUCTUREDRAWING 結構圖 |B棟木梁幾何平面圖、魚腹梁細部圖∥細部接合詳圖
結構圖 |C棟木構走廊細部圖 ∥廊道木構詳圖
STRUCTUREDRAWING
模型照片 |全區結構模型 ∥新舊關係
PHOTO

PROJECTPRESENTATIONby A.S.STUDIO+CHIASMAFACTORY

灼熱的太陽、雄壯的自然、與充滿樸實人們的笑容,這樣的自然與人們發生於地處台灣的離島——澎湖。 這是位於該處小島的民宿建築計畫,用建築骨骼所成型的上與下樓板空間,以及蜿蜒曲折地垂直穿透空間的細⾧孔隙,兩者都是基於紀 錄基地場域中,業主與建築師的腦波所創造出來如波動般的空間發想圖,這亦是㇐個”新”結構原型的誕生。 採用腦波來創造建築,這或許可能聽起來是瘋狂的思考,但對於永遠視風格、機能為主導讓建築誕生的我們,這是㇐個作為建築家個人 意識之外,所提出至為真情且至為純粹的㇐種方法,通過表達“無意識形成的韻律”的腦波,總是在業主與建築師的意思底層,而㇐個 獨特的空間永遠不會通過草圖或者文字等普通的方法誕生。 事實上,要實現的建築是「生命=生物有機體」的存在;這棟建築的完成如同那島上生命的誕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MaX4ujDQY
腦波的建築?追求無意識的感知的生命有機體
PROGRAM 以自然的地景,與空間共舞 用結構本質,創造新世紀的建築體驗 我們努力讓㇐個”全新”的建築系統誕生 而 『建築+結構』 是那最純粹的設計能量
NA TURE 從曲線空間的思考試圖與自然形成某種關係、這是種模糊不 定、曖昧不明的無意識狀態。 曲線、色彩、塊體、迷霧 空間成形之㇐ 02 自然 ENISHI
NA TURE 建築與結構會是怎樣的融合?我們試著嘗試各式各樣的組合讓這件事被看見,甚 至被重新組合,孔隙會是怎樣的狀況,跟澎湖這樣的自然會是怎樣的交合呢?大 地的色彩、土壤的狀態告訴了我們㇐些訊息。 線體、空間、虛實、孔隙 空間成形之二 03 自然ENISHI
FORMATION 樸實的人們、熱情的太陽 無比驚豔的自然台灣離島 誕生出無比熱情的人們!! 全宇宙最熾熱的業主與島上人們 !!!!!!
HU MAN 處於人與自然間的空間會是什麼?我們無論如何想這問題,我想都不會有結果, 而回到生命與有機這件事來看,人的意識波動又會是什麼?是怎樣的能量會讓腦 波形成㇐種起伏,形成㇐種不穩定的狀態,而這又會是怎樣的介質空間呢? 波動、力流、構造、空間 人與空間之三 03 人們ENISHI
HU MAN ㇐であること・多であることが矛盾なく共立する風景を現象させるためのスタ ディ。それは旅人が「旅」に求めることとも共振すると考えた。 「風景」という現象 建築質變之三 06
STRUCTURE 用建築物的骨骼成形於空間,腦波結構是關鍵的空間元素 上下起伏的曲線樓板,以及蜿蜒曲折的垂直穿透孔隙
STRU CTUR E 結構設計的開始並不是從計算而生,而是以思考著這樣的地景樣貌會是怎樣的自 然結構來作為思考的基地,形體可以創生出結構,但似乎只有自然的結構才可以 回應這樣建築會是用什麼樣的結構來誕生。 形體、結構、創生 結構生成之㇐ 01 結構ENISHI

假定尺寸

▌⾧向壁厚:30cm ▌短向壁厚:25cm ▌
水平側向受力 利用⾧向壁量(強軸) 以及短向壁量(弱軸) 予以抵抗。 其餘牆體可為隔間牆, 平面僅8X24m, 短向使用8m間隔㇐段牆 垂直向受力 ▌由⾧向壁體的懸挑梁 跨度:約3~3.5m 間距:約1.25m(樓面起伏) ▌內側局部板柱 利用⾧短向壁體、懸挑梁、內側板柱 來構成垂直受力系統。 約3~3.5m約3~3.5m 局部受力分析 懸挑梁(約3~3.5m) 樓版面上下起伏,梁間距約 1.2m。 下部予以平面上局部的垂直支 撐, 滿足垂直受力的要求。 如此,藉由⾧向外側垂直壁體 與內側的局部板柱來滿足其垂 直受力。 懸挑梁 局部板柱 (配合梁尺寸)內側挖空處 外側 假定尺寸 ▌懸挑梁:25x40cm(依部位不同) ▌內側板柱:25xDcm ▌壁柱:30xDcm ▌板厚:15cm (最終尺寸表以x,y向來表示) 有垂直支撐梁 STRU CTUR E 建築從㇐個封閉形體來演化,內部極為趣味的空間讓上下樓板形成彎曲的不規則 狀,而中間充滿空間張力的孔隙,則是虛體的極佳詮釋,結構為了克服水平抗力、 與垂直重力,大膽地用壁體形成懸臂式漂浮的結構系統。 水平、垂直、構法 結構生成之二 02 結構 ENISHI
隔間牆:15cm
STRU CTUR E 透過透過力學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那些地方要支撐哪些地方可以不用支撐, 甚至是懸空或是幾乎飛越的方式來呈現建築空間,結構系統的方式是板牆的做法, 透過鋼筋混凝土的拉力與壓力計算讓此結構得以實現 力學、剖面、型態 力學分析之㇐ 04 結構 ENISHI

midasGen

POST-PROCESSOR

VIBRATIONMODE

1.93162e+000 1.75602e+000 1.58042e+000 1.40482e+000 1.22921e+000 1.05361e+000 8.78010e-001 7.02408e-001 5.26806e-001 3.51204e-001 1.75602e-001 0.00000e+000

NATURALPERIOD= 6.673E-002

Mode5

MAX:832 MIN:428

FILE:newMODEL-~ UNIT:tonf,cm DATE:07/26/2018

VIEW-DIRECTION X:0.000 Y:0.000 Z:1.000

midasGen

POST-PROCESSOR

VIBRATIONMODE

2.00055e+000 1.81868e+000 1.63682e+000 1.45495e+000 1.27308e+000 1.09121e+000 9.09342e-001 7.27474e-001 5.45605e-001 3.63737e-001 1.81868e-001 0.00000e+000

NATURALPERIOD= 7.951E-002

Mode3

MAX:475 MIN:428

FILE:newMODEL-~ UNIT:tonf,cm DATE:07/26/2018

VIEW-DIRECTION X:0.000 Y:0.000 Z:1.000

STRU CTUR E 不僅如此,我們可以看到結構來回擺動的力學模態,甚至從他力學分佈的狀態看 到㇐種新的空間關係,那是與澎湖當地玄武岩的㇐種互動般的極佳詮釋,垂直力 的力學理論不僅在數學中出現,也同時出現於空間當中。 力流、理論、振態 結構生成之三 05 結構ENISHI

MATERIAL

(風土(環境)・歴史・人間をつなぎ、「世界(観)」を現象させるためのイン ターフェイスとしての素材materialの選択と操作)

MAT ERIA L コスト面での制約、離島において容易に調達できる技術や建材の制約もさるこ とながら、剥き出しの自然が横溢する澎湖という風土・環境の中で、それに拮 抗して共存するのにふさわしい素材とその感触(肌理)の操作は、㇐見人為的 操作を極力拝したかのようなストイックな素材の選定と、我々が「やりっ放し コンクリート」と呼ぶ荒々しい仕上がりへと結実した。 素材、肌理、身体 素材之㇐ 01 結構 ENISHI
MAT ERIA L 徹頭徹尾現代的な形式formと典型的な島嶼型亜熱帯の自然環境environmentを 拮抗させるために、混凝土・鉄・ガラスといった素材の扱いにおいては敢えて 「現代的」な過剰なディテールを配し、素材そのものの剥き出しの物質感が身体 に直接的に語りかけることを目論んだ。意図したわけではないが、それが結果と して、形式formか素材materialのいずれかが他方を抑圧しがちな今日の建築に対 する批評性を獲得するに至る。 混凝土・鉄・ガラス 素材之二 02 結構ENISHI
PLAN/SECTION 以自然的地景,與空間共舞 用結構本質,創造新世紀的建築體驗 我們努力讓㇐個”全新”的建築系統誕生 而 『建築+結構』 是那最純粹的設計能量
自然 ENISHI 線性/活動
的天花板建構成㇐種不規則下的連續空間,讓活動以㇐種隨時隨地的自由型態出現在封閉的方
各層的樓板以㇐種不規則狀的線性型態成為空間的表現主體,高高低低的地板,也是高高低低
盒體。
自然 ENISHI 1F平面図
自然 ENISHI 2F平面図
自然 ENISHI 3F平面図
自然 ENISHI RF平面図
整體構造以20cmRC板及25cmRC牆為構造主體,以整體版牆結構為本建物的結構系統,採取普 通杉木模板的表面紋路作為建物的最終外皮。 由於是連續性的不規則狀線性構造,易發生蜂窩、澆置不完全的狀態及明顯冷縫發生,因此每樓 層的牆板澆置採取封閉式的模板組構,即是樓板上方仍要封模,讓澆置體成為㇐個完整封閉的空
構造/工法
間容器,再從樓板上方最高點預留澆置口,讓SCC混凝土從灌漿口最高點自然隨低處流動,完全 填充內部。 而這過程台日所有設計參與者和現場施工人員每人手拿木槌,隨著澆灌的流動聲敲打模板外側, 讓看不到的SCC可以填充整個構造體。

新家族性的住宅

業主劉姐好客,喜愛結交朋友,無距離感的相處個性,讓她從澎湖到台灣,甚至在日本,

都有像家人般的朋友,如果妳認識她,她會給你這樣的感覺。

所以她建立㇐個新的家族系統,而讓位於海上島嶼中的海島-台灣的澎湖隘門成為新的家

族系統的聚集點。

她的家不只是位於台灣的澎湖的隘門,而是位於西太平洋下的隘門。

CONSTRUCTION 以自然的地景,與空間共舞 用結構本質,創造新世紀的建築體驗 我們努力讓㇐個”全新”的建築系統誕生 而 『建築+結構』 是那最純粹的設計能量
CONS TRUC TION 兩年漫⾧的奮戰,經過建築執照申請完成,我們也開始進入了施工圖的狀態,但 誰也沒想到這會是㇐連串惡夢的開始,首先我們並不知道這樣的空間是否做的出 來,當然我們也僅能用過往的經驗揣測它。 施工圖、現場、設計 施工圖設計之㇐ 01 施工ENISHI
CONS TRUC TION 我們開始不停地檢討,建築與結構不斷的來往努力著檢討出最完美的施工方法, 這是㇐場⾧期奮戰,考驗著業主的口袋也考驗著我們設計團隊的彼此信任,如你 看到的圖㇐樣,很幸運的我們都非常在乎這棟建築。 施工圖、現場、設計 施工圖設計之二 02 施工 ENISHI
CONS TRUC TION 設計的最初設定了混凝土這個材料,理由之㇐是希望可如澎湖玄武岩般的自然石頭的建築 材料,然而我們並不希望它是精緻的,這樣就失去了與生命搏鬥的趣味,也少了那有有機 體的成分存在,於是我們用了兩種方式來建構出這樣的材料表現,但驚人的是營造廠所推 薦的SCC(自充填混凝土)超越了我們經驗的範疇,它讓混凝土的可塑性更為明確,因為 建造時灌入會是極為流動的流體,但成型後的強度卻如硬塊般強壯! MUCKUP、SCC、CONCRETE 實體構築之㇐ 03 施工ENISHI
CONS TRUC TION PROCESS、SCHEDULE、SLAB 實體構築之二 04 在第㇐次進行正式澆灌前,我們用MUCKUP來試做,並決定混凝土的配比與採用 方法,除此之外具體而言樓板是怎樣被灌漿完成又應該是怎樣被分配的,這則仰 賴結構與營造的組合才能完成,這樣的真實構築有㇐定的難度,如無法精準且高 超的採用技術上的思考是絕對無法達成的 施工 ENISHI
本方案假設以遠離幫浦車的 東南方進行澆製,沿外牆進 行澆製。 牆體依門窗作為斷點可分為 7大區域,上圖紅色區域則 為無法由外牆澆製之區域, 需澆製樓板時自然流入。 故該區為澆製時觀察重點, 應另行設置觀察口。 ▼1 ▼2 ▼3 ▼4 ▼5 ▼6 ▼7 灌漿主要分為2F牆體及3F樓板兩部份,2F牆體澆製高 度至3F樓板之下界3F-71為止。 3F樓板灌漿高度以樓板最高點3F+80作為澆製完成面。 然而,3F北半邊之樓板最高點為3F+63。故本次澆製 完成後僅有南半邊東方不需蓋板。 ▼3F+80 ▼3F-71 CONS TRUC TION 流動分配、結構計畫、材料體認 實體構築之三 05 因此每個樓板都必須是封住上版的,並且採用聯通管的方式從高處逐㇐擴散至每 ㇐部分,這樣的平攤式分佈流動若不是採用SCC的施工方式是絕不可能達到的,而 每㇐個環節:從鋼筋、模板、版、牆的成形,都是藉由縝密的結構施工計畫來進 行,這個案子從建築與結構的思考又再㇐次於此得到驗證 施工ENISHI
CONS TRUC TION 天窗細部 DETAIL01 06 從孔隙的脈絡可以看到天空的光線是㇐個即為重要的要素,這對這棟建築有機體 是㇐個最佳孔隙容器,因此我們希望這樣的天井具備極為輕盈的體態,他是靜靜 地與這厚重的玄武岩體共存,是㇐種剛與柔的互動存在,而他的結構細節呈現了 細膩且出色的手法, 上用了扁鋼作為屋頂結構,並讓玻璃輕輕地放置其上,上蓋與封版與止水構造, 且有完善的洩水坡度使其落下。 施工 ENISHI
CONS TRUC TION 樓梯細部 DETAIL02 07 樓梯可說是內部空間的最重要表現,他是內部光中庭的要角也是用輕量結構達成的必要 原則,設計上採用了鋼結構的方式,踏階通透採用鋁格柵蓋板,而中脊式的龍骨結構與極 細線條的繩索達到㇐個漫步於孔隙中的組合。 施工ENISHI
CONS TRUC TION 鋼筋混凝土細部 DETAIL04 09 施工中最困難的部分,經過結構計算檢證後所得到的力量分配,透過施工職人的精準配置 讓這懸臂版牆結構的發生才得以呈現,這是這棟建築物結構中的關鍵,也是這所有漂浮樓 板實體建構的真實狀態。 施工ENISHI
施工 ENISHI
CONS TRUC TION 汗水、淚水、雨水交織而成 DETAIL05 10 施工中永遠有無法預期的狀態,灌漿前㇐天下雨,模板灌漿中爆模、建築與結構事務所平 常坐在辦公室的人全都下來灌漿與看模板,㇐群人就這樣浩浩蕩蕩在灌漿中從早到晚,直 到彩虹的露出! 施工ENISHI

施工

建築·水電·空調·室內·景觀:偕展營造

外牆:混凝土·石材

開口:元㇐鋁窗、翊維實業有限公司

電梯·公共空間地板戶/石材

房間地板戶寶/柚木

樓梯/鐵件(翊維實業有限公司)

衛浴空問/石英磚(元喜磁磚)

露陽台鐵件(翊維實業有限公司)

植裁(偕展營造)

基地面積329.82m·(第㇐期)

建築面積163.81m'(第㇐期)

樓地板面積454.29m·(第㇐期)

曆數地上三層(第㇐期)

建築新台幣16,440,000元

水電新台幣2,000,000元

室內新台幣3,000,000元

景觀新台幣1,000,000元

設計期間:2011.12~2012.12

施工ENISHI ■日本チーム ・前田紀貞アトリエ(白石隆治・黒瀬直也・殿村勇貴・德丸祐規・村越千紗) ・辻真悟:CHIASMA Factory ■台湾チーム ・謝宗哲:享工房/ Atelier SHARE / アトリエ・シェア ・翁廷楷:翁廷楷建築師事務所/ KAI Architects ・陳冠帆: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A.S studio ■米国チーム ・Toru Hasegawa& MarkCollins:コロンビア大学・Proxy DesignStudio ■写真家 朱逸文 作品名稱;EnishiResortVillaProject 業主劉淑芬 地點:澎湖縣隘門 用途住宅·民宿 概念設計:前田紀貞㇐級建築士事務所 、Shingo Tsuji 實施設計:翁廷楷建築師事務所 細部設計:翁廷楷建築師事務所·陳冠帆結構技師 結構設計:陳冠帆結構技師+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設計·施工顧問:謝宗晢助理教授、大山趙元鴻建築師 參與者:陳重甫、張暐晨、張雅媛、洪愷羚、何宜霖、林邵庭、陳崇信 監造: 翁廷楷·陳重甫
基地配置圖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空間組織 •北棟 •廣場 •南棟
空間使用規劃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南棟 廣場
北棟
平面圖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北棟 南棟 廣場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18號後院以北 模矩|時空–立面模矩分割 北棟 南棟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模矩|時空–立面模矩分割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18號後院以北 模矩|時空–廣場向立面圖
補強區空間透視效果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北棟
再利用空間透視效果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北棟
再利用空間構造剖面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南棟
再利用空間透視效果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南棟
內庭廣場空間透視效果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廣場
流動|綠能–氣溫與熱輻射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全區域熱輻射 ■夏季7/3,13-17時 ■冬季12/22,13-17時 ■位於北回歸線,太陽 照射角度較大 ■遮簷深度ok ■西曬 ■原有樹木陰影有助減 輕建物受到的熱輻射 ■4月至10月日間>30℃ ■熱季空調期 舒適 全年逐時氣溫分析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全區域熱輻射改善 ■增加植被:擴大適合動的戶外區域 自然通風策略 ■全年盛行北風:有助於熱浮力通風 熱季風花圖 涼季風花圖 南棟熱浮力通風高窗示意圖 熱季下午熱輻射(原貌) 熱季下午熱輻射(增加植被) 流動|綠能–熱輻射與通風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18號後院以北 構造|彈性–南棟屋頂構造 南棟 松木合版外牆透明FRP浪板木瓦屋面越檜門窗 木瓦窗簷 通風氣窗橫拉窗
構造|彈性–橫拉窗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新式橫拉窗用 在南棟木工實 作空間,為大 型開口方便進 料,並可將室 內的工作空間 延伸到室外。 窗扇的版片為 27mmLVL, 同屋頂結構材。
構造|彈性–上折門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上折門運用於南北棟,打開後室內與室外即成為同個工作平面,機動性佳,輔助原本較小的宿舍室內格局。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18號後院以北 系統|結構–結構系統說明 本案為舊建築修復再利用,共兩棟(北棟採修 復補強,恢復原貌為原則;南棟採再利用策略, 全數為新建結構體)皆為單層連拼日式木構造建築。 結構系統主要以木屋架、木柱與橫梁組成之軸組 構架、牆體及磚式布基礎所構成。 北棟以修復為原則,針對現況進行結構評估, 將構件區分為三等,分別進行補強,修復及抽換。 全棟採用日式和小屋軸組式構架,另為因應兩向 水平力(地震力與風力),局部進行結構補強,分 別採用鋼斜撐、及玻璃耐震壁;並考量最大地震 力來臨時房屋不致倒塌,於本棟中心處配置㇐木 結構制震系統搭配木斜撐進行結構補強。 南棟以再利用為原則,全區新建,建築物左 右各約1/4處採舊式日式和小屋軸組式構架,並 結合中間㇐系列結構框架系統以抵抗外力,並於 中間新式構架中採用張弦桁架組以完成工廠大空 間需求;在抵禦兩向側力方面,於局部配置鋼斜 撐,並於屋頂版配置LVL木構板材協助穩定側向 變形。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18號後院以北 系統|結構–北棟補強後評估 OK 鋼索斜撐 鋼構Y型斜撐 木結構制震器 玻璃耐震壁 方向 保有耐力Pd必要耐力Qr上部構造評 點 診斷 (kN)(kN)Pd/Qr 面闊(x)69.6267.11.04 評點係數>1 符合現行法規要求 縱深(y)63.6867.10.95 評點係數≒1 符合現行法規要求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系統|結構–北棟補強說明(軸組及基礎) 北棟原設計為四連拼日式木構造建築,因其中㇐戶(18號)已全數消失故不予以修復。剩餘三戶之屋架組經現場勘查多被白 蟻啃蝕,採全數抽換方式補強,並於其中挑選出㇐組材料堪用進行EPOXY補強,置於北棟西側立面作為展示傳統構架㇐用。 經現況評估現存壁體量不足,為此本案於雙向均配置補強結構。在X向(⾧向)上配置㇐組鋼索斜撐(北側)及㇐組玻璃耐震壁( 南側);在Y向(短向)上配置㇐組鋼斜撐(北側)及㇐組木結構制震系統(中央)。 再透過結構軟體重新分析,已大幅提高原有結構之耐震性能;並在抑制側向變形提供高度穩定之用。此外,因修復後建築 用途更動,部分區域為實驗室用途,為加強此區樓板之承載力,採用20cmRC樓板取代傳統高架木板。 木結構制震器 鋼構Y型斜撐 鋼索斜撐 玻璃耐震壁 板式基礎
利用補強構件來傳達空間效果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根據案子個別發展的補強方式 Architects:IsseiSuma Location:Japan KOYA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18號後院以北 系統|結構–南棟新式構架發展
構造|彈性–南棟構造細部剖面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實驗木場 幾何/模矩 材料/皮層 系統/架構 類型/ program 都市/紋理 接合/細部 施工/工法 空間/比例
舊有構架修復 Vs. 特殊補強 舊有構架修復 Vs. 新式構架
北棟舊有構架剖面 A.S.Studio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