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Forest - The Fading Spaces of Continuing

Page 1



目錄

摘要

03

1-研 究 1-1 雨 之 源

06

1-2 雨 的 現 象

08

1-3 捕 捉 雨

12

1-4 延 續 雨 的 消 逝

14

1-5 發 現 自 然 中 的 海 綿 體

16

1-6 自 然 中 的 機 制

18

1-7 模 型 操 作 實 驗

24

1-8 關 於 層 次

32

2-發 現 2-1 萬 達 礦 場

36

2-2 大 白 山 上 的 山 毛 櫸

44

2-3 守 護 山 林 的 人 們

48

2-4 基 地 遺 留 的 痕 跡 、 紀 錄 、 反 思

50

3-探 索 與 介 入 3-1 大 地 的 刻 痕 與 生 活 慾 望

54

3-2 返 景 森 林 -重 撫 消 逝 的 大 地

56

1


重撫消逝的大地

2


摘要

人造開發與環境生態間彼此拉扯,人們就在這樣的發展下仍持續對城市與土 地生活保持慾望的想像,並試著感受自然的回應,在介入人造中也希望帶回 自然,設計期望對於環境開發與生活感受提出想像與反思。 從古自今,雨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話題,雨連結了大地的關係、連結了生活 的想像,雨後留下的痕跡會消逝卻會以一種渺小不被發現的方式改變了空間 的環境,也會因為每次下雨的累積不斷被延續,將下雨引起之現象所產生的 改變,定義為一種空間延續,思索轉化雨的消逝,衍伸延續的方式。宜蘭南 澳大白山一處礦場,開採過程對土地造成無法復原的傷疤,並危及此區山毛 櫸 的 生 存 , 禁 採 至 今 10餘 年 仍 無 法 自 行 復 育 回 歸 自 然 的 樣 態 ; 遠 久 居 此 的 原 住民,對此片山林土地仍抱有一絲情感將化為巡山員與偶過的登山客再次返 回這片土地,感受自然山林給予的體驗及土地的接觸,藉此尋找來自山林與 土地往昔的情感。 自然與城市中,雨水從空中落下至地表並滲入地面下的過程中,天空、建物 、雨披、樹梢、植被、土地如連鎖效應般一層層互相影響,但也自然產生迥 然不同的感受,大自然中的機制本身就是一個不可置換的序列,藉由一層層 的影響將被串聯為一整個循環的原理,其中落葉層就成為關鍵因子,藉由觀 察與試驗探索土地及空間的關係。 山林因雨水、雲霧及落葉層在地表上滋長及消逝之間,產生空間感受上的異 動,影響的不只是環境中的狀態,而是整個地表的樣貌。雨水在落葉層不斷 向下作用歸至土地,就像藉由水的沉澱、光的過濾和環境彼此交織出空間感 受及大地關係,依不同狀態與空間、生活產生對話。而基地的雨水在光禿的 土地上,滾滾黃流至原始的滯洪池,成為回復山林土地和歸返土地的人們以 及山毛櫸重生的一個契機,縫入的新生活與山林自然給予的感受,在林與土 地之間產生新的景色、新的樣貌,並與已被破壞的地貌產生對話。

3




1-1 雨 之 源

雨是宇宙的基本要素,神秘、珍貴,但卻具有破壞性。我們從不曾注意雨從 哪裡來,最早的雨是什麼模樣,或它們究竟下了多久,在《雨》一書提到 地球的獨特之處,並不是我們有水,而是我們可以把水留住,而且一直留到 了今天,而地球保有賜予生命的水,其實是四十億年前填滿海洋的傾盆大雨 來的,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雨其實是生態的起源,當雨落下了大地開始有了海 洋,湖泊、河流,我們的世界開始有了生命,如果沒有雨的降臨,那水將不 會存在。 下雨之後雨水留下的痕跡會消逝,但它以一種微小不被看見的方式改變了空 間的環境,也會因為每一次下雨的累積不斷的被延續,而下雨後持續發生的 現象,它像是下雨中的每一個過程,這些過程都是會消逝的因子,只是隨時 間長短而有所改變,有可能是一瞬間,有可能是長時間的累積,但最終都會 消逝。也因此下雨的存在便成為隨時間消逝而消失的碎片,但影響的每一部 分都會以另一種方式被體現,而下雨的出現伴隨著環境的改變,改變的是天 氣,是行為,是空間,所以我們把下雨所帶來的現象產生改變定義為一種空 間延續,之後開始觀察下雨出現的一些現象,對於雨這件事來做聯想有哪些 可能性。

6


雨水經由三態不停的流轉

Fi g. 1. 1

Fi g. 1. 2

雨水在地球形成的過程

Fi g. 1. 2

Fi g. 1. 1

7


1-2 雨 的 現 象

雨下完不代表它消失了,在地面的水跡跟溫度都可以證明他曾經存在過,只 是以另一種形式出現而已。 下雨後的水灘會倒映出四周空間的影像,就像是空間的延伸,不斷被擴大的 邊界。而雨滴滴落地面產生的漣漪,是一種不斷擴散的效應,在不停發散的 圈與圈之間互相碰觸到彼此,圈與圈之間產生的畸形則是一種範圍。下雨產 生的水花則是讓水空間不斷出現,卻是以不同形式,每個空間像是獨立的小 個體。雨的侵蝕是雨滴落下時撞擊土壤表面,破壞原本樣貌,產生了不同的 小孔隙。而雨水滴落產生的水波紋像是被扭曲的碎片,原本的形體將會因為 波動形成不同的樣式。水中的波動讓漣漪不只是在水面上浮動,在水面下也 會產生激烈的波動,這些波動會形成微小的空氣泡不停的反滾攪動。 不停 滴落的雨水打在地面,就像是分割線一樣把空間給立體化,每一個被分割的 格子都是微小的空間幾何。 雨落下到達地面會經由許多不同路徑,但最後它們都會回歸大地,而一滴雨 的形成到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也許在空中就遇到鳥類被帶往別處,也許會 先經過山林樹木才到達地面又或者停留在上面,在城市裡經過構造物、屋簷 、雨傘才到地面。到達地面又會往不同的地方去。

8


Fi g. 1. 3

Fi g. 1. 3

雨水從天空降落會先碰到樹葉再沿著屋簷滴落到地表

9


諾大的雨勢不斷滴落地面,水花不斷濺起又落下,雖然濺起水花是瞬間,但 當瞬間不斷持續將形成一連串的過程,空間不斷的被創造又消逝,又再一次 被濺起。 而水花打在不同的介質,將會產生不同的樣貌,像是打在鐵件上的雨滴,像 是一根根細針向上衝刺,與一般的水花不同,產生的便是向外擴張不規則的 交叉空間,以微觀的想法來思考這些濺起的雨滴如同分割了周邊的環境,也 是另一種以微小的方式去影響空間的分布。

10


Fi g. 1. 4

Fi g. 1. 4

下雨後激起的水花將分割環境的樣貌

11


1-3 捕 捉 雨

人類一直以來都在研究如何保留雨水以利用水資源,而我們生在台灣這個四 面環海的寶島,每年的降雨量驚人,卻永遠留不住水,也時常因為水資源的 缺乏造成困擾。要如何改變雨的消逝,讓雨以另一種方式被延續。 雨水對於城市的影響往往都因為來不及通過排水系統而造成城市內撈,城市 周圍的堤防就像是把城市困住的圍牆,而雨水留在地表上就如同海洋一般, 我們在城市中看海一樣,在台灣的雨水下水道越來越發達也就顯示著人們對 水患的恐懼,期望透過密集的雨水下水道網路來免除都市積水所造成的水患 。但是,完全為排水而設計的雨水下水道建設,並沒有考量到它對河川水文 和水質的負面衝擊。 試著想像一片可以透水的森林:降雨時,沒被植物蒸散和截留的雨水會滲入 泥土裡,慢慢成為地下水,然後慢慢進入河流。森林就好像海綿一樣,可以 大量吸收並保存雨水。

12


Fi g. 1. 5

Fi g. 1. 5

城市周圍的堤防把雨水困住形成城市看海的景象

13


1-4 延 續 雨 的 消 逝

海綿城市的概念是指讓土壤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水、儲水、滲透、淨化、最 後再釋放回地表,而海綿城市中最重要的就是海綿體,海綿體就是大自然中 的森林,植被,濕地,湖泊、綠地,這些自然一直都是延續雨水的最佳介質 ,也因此我們去深入了解究竟哪些物質是影響著雨水進入土壤,並且試著理 解大自然的循環如何影響雨的生成。 改變城市為超級大海綿,成為實體的海綿城市。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發展主要 趨勢。以大自然的角度去思考的話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過度開發,都市化城市 化,是不是也不需要海綿城市的概念出現,甚至是積極實現,創造人工的自 然變成是海綿城市的主要目的,因為有綠的出現才得以保存水的延續,因此 土地的傷害伴隨著雨水的流失,對於雨的延續能不能是一種機制可以附著在 任何物質來吸收雨水,保留雨水於土壤中並且能回饋大地。

14


Fi g. 1. 6

Fi g. 1. 6

落葉層保水的程度會因為腐化的程度不同而有所改變

15


1-5 發 現 自 然 中 的 海 綿 體

森林枯枝落葉層,在森林生態中有重要意義。枯枝落葉層通過微生物的作用 ,形成腐殖質返還給土壤, 成為森林營養的來源,森林枯枝落葉層又像海綿 體一樣,可以保持大量的水分,這就是調節洪水效能與調節枯水效能。 落葉堆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一直是一個被忽略的存在,在城市裡我們會為 了清掃落葉而雇用清掃人員,甚至會集中落葉燒毀,對於人類來說,落葉變 成是像垃圾一樣的產物,而當進入了大自然中,人們也不會注意到腳下踩的 落葉,也會為了進入山林闢路而把落葉掃開。 而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起著重要的作 用。森林中有許多凋落物、枯草及動物的遺體,在森林土壤的表面形成了一 層有機體的殘骸,這就是森林枯枝落葉層。我們將落葉從樹上飄落到地面在 腐化的過程,描繪出來,簡單來說,如果沒有落葉層轉化成的腐質層土壤也 就沒有大小不一的孔隙,可以儲留水分,因為土壤的密度不同,也會產生不 一樣的效果。 落葉層是由枯萎的落葉層層堆疊所形成的小生態,卻是雨水進入地表下的重 要關鍵,而落葉的存在會影響雨水的去留是來自於落葉堆疊後產生的孔隙, 而由於毛細現象,水分會自然地被落葉吸附住,達到截留雨水的效果 ,落 葉的狀態會因為環境中的光線溫度,水分和微生物而逐漸腐敗,落葉堆積所 產生的孔隙就像海綿一樣,可以吸附雨水保護土壤不受侵蝕減少地表逕流, 落葉的存在成就了雨水消逝,從落葉堆分解之後變腐質層,再變成土壤,再 到地表下的孔隙這些事情都在幫助雨水延續下去,我們目前就以落葉層去分 析有沒可能以仿大自然的機制控雨水的去留。

16


落葉會因為微生物漸漸腐爛分解

Fi g. 1. 7

Fi g. 1. 8

落葉層轉化成土壤產生大小不一的孔隙

Fi g. 1. 8

Fi g. 1. 7

17


1-6 自 然 中 的 機 制

經過四季循環,落葉會不斷扮演著生態系的重要角色,先是將養分全供給樹 木吸取,之後飄落到地面上,經由雨水的撞擊,它將逐漸碎化,再經由生物 分解,轉變為腐質層,變成土壤中的結構體,達到孔隙生成,保存水分。 葉子會從樹上飄落,有許多的原因,而自然脫落的葉片總是被形容成「衰老 」或是上了年紀,科學家也將秋天變黃的葉子定義為「老化葉」,但不是所 有葉片都會在掉落前先變色,就像大部分熱帶和亞熱帶的常綠喬木也一樣會 落葉,但卻未必會在落葉前先變色。老化最重要的象徵就是接近死亡,新陳 代謝速度趨緩,直到完全停止。但被稱為「老化葉」的轉黃葉片,其細胞內 的代謝活動雖然有改變,但代謝速率卻有增無減。 也就是說樹木在葉片脫落前會萃取出葉片的內含物,因而導致葉片變色。樹 木花了很大的精力製造葉片和其中的化學成分,因此在葉片掉落前,會將其 中堪用的物質(酵素、礦物質和其他養分)儘量吸取出來再利用,而不是任 其隨風飄零,這是很合理的生物再利用機制。 落葉植物則是植物學中一個常見名詞,與常綠植物相對,在一年中有一段時 間葉片將完全脫落,枝幹將變得光禿禿的沒有葉子。落葉性出現的原因如季 節及氣候有明顯關係。由於在秋冬季節溫度一般較低,氣候亦較乾旱及易有 缺水情況,致使植物生長停止,葉子全部脫落,於翌年再長出嫰葉。

18


Fi g. 1. 9

Fi g. 1. 9

經過四季循環落葉變成土壤中的結構體達到孔隙生成保存水分

19


我們試著把整個影響雨水消逝過程的大自然循環以機制化的方式描繪出來, 一開始,樹木就像齒輪轉動一樣,將慢慢帶動葉子被掉落,而經由外力的影 響,風將把落葉吹散各處,陽光會讓落葉的水分乾枯,而雨水落下將撞及並 且碎化落葉,之後我們再藉著觀察落葉的細節去理解整個大自然的原理 「第一部分」由於毛細現象,水份會自然地被落葉吸附住,雨水的經過是由 落葉把水份抓住而不是水份自己滲透到孔隙裡。 「第二部分」落葉之於土壤這中間的另一個角色-矮草,落葉掉落到地面會 先掉到草皮上,但在草生長的過程就會把落葉往其他地方推移,使落葉以自 然的方式散佈開來。 「第三部分」落葉的狀態,落葉的孔隙會因為樹種的不同掉落的葉片也不同 ,有的是一片有的是會蜷曲,兩者形成的孔隙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

20


Fi g. 1. 10 大自然的機制藉由許多不同外力產生循環


在第二部分中,我們發現到很有趣的事情,由於矮草的存在,落葉會自然而 然的平均分散,因為落葉的分散能讓土壤受到保護,減輕雨水的沖刷,而在 光禿禿的地表上,掉落的葉子則會在同一個地方不斷堆積,這使得矮草的存 在變得極為重要。 當我們再仔細觀察過後,會發現在矮草上面分布的都是大片的葉子,形狀完 整並且沒有受到太多的破壞,而在矮草的根部,接近土躺的地方則散落了碎 化的葉子,這些小塊的碎片,則是落葉的第二層狀態,那碎化的葉子就是經 由與水的撞擊,水滴不斷的拍打葉子,雨水的衝擊力,將會讓落葉自然的破 碎,也抵擋了對於土壤的直接侵蝕。 我們將矮草的機制模擬出來,試著去理解它的原理,把和雨水的接觸所產生 的狀態想像成一個機械化的裝置。

22


Fi g. 1. 11 矮草的生長擺佈將影響落葉的分布範圍


1-7 模 型 操 作 實 驗

將模擬矮草的機制轉化成模型,在落葉與土地之間的介質將影響落葉的分布 ,將此狀態比擬為一種藉由時間形成序列的可活動裝置,藉由關節的擺動, 會影響落葉的散佈。 我們關心的是一個經由調節變位的空間,落葉會因為風、地吸引力、氣候等 外力,不斷的散落在各處,而水則是其中的關鍵,下雨後水會流動至不同地 方,在這段不安定的過程中,試圖透過落葉這樣一個多重事件的系統中尋找 "戰 術 ", 一 個 可 以 介 入 來 解 開 因 為 時 間 消 逝 而 不 復 存 在 的 雨 水 , 將 透 過 調 節 裝置達到作用,並且觀察其中的系統關係。

24


矮草本身的狀態將有長有短彼此會互相影響

Fi g. 1. 12

Fi g. 1. 13

模擬矮草生長狀態擺動

Fi g. 1. 13

Fi g. 1. 12

25


Fi g. 1. 15

模擬土壤下孔隙的模樣

模擬矮草的生長機制

Fi g. 1. 15

Fi g. 1. 14

Fi g. 1. 14

經由模型操作毛細現象的雨水被落葉層截流,落葉抓住水分,並因為土地的 不同,濕或 乾選擇向上流或向下吸收,藉由材料蠟去比擬水分的吸收,有 趣的是要製造出水分在土壤的孔隙流動,將利用冰塊和融化的蠟一同澆注, 將產生有趣的孔洞。

26


Fi g. 1. 15

模擬水份在土壤下的凝結狀態

水份沿著草的邊緣滴落

Fi g. 1. 17

Fi g. 1. 16

Fi g. 1. 16

草的生長影響落葉的分布,接下來去實驗水分落下分布的位置會因為草跟落 葉分部有何改變,實驗蠟會經由草的擺動方向不同,沿著邊緣滴落。

27


Fi g. 1. 18 落葉經由雨水的衝擊將產生破碎化進而掉落到土壤上漸漸腐化轉變為土壤



Fi g. 1. 19 藉由模型理解整個自然中的機制



1-8 關 於 層 次

經由一連串的試驗,不論是雨水從空中落下到地表甚至到地面下的過程,都 是經由一層層的事件達到連鎖的效應,這是大自然自然產生的層次,也可以 理解成一種序列,序列是被排成一列的對象(或事件),每個元素不是在其 他元素之前,就是在其他元素之後,而元素之間的順序非常重要,將影響下 一層事件的發生。 從落葉從樹上掉落地面產生的一連串事件來看,將分為五個層次: 1. 擾動層:風的影響導致落葉飄散 2. 疏離層:草的生長將影響落葉散佈的狀態 3. 堆積層:因溫度溼度雨水陽光影響而變形碎化堆疊成型 4. 轉化層:落葉層轉變為腐質層的過程 變成另一種物質 5. 滲透層:孔隙開始生成 影響雨水進入土壤的運作 層次之間因為土地形成上下的轉換,地表上的堆積與地表下的滲透,落葉則 是形成層次的物質,落葉的階段狀態則是層次不同的改變。在下一階段,我 們將以此概念去看待基地上的問題,並發現基地的層次將如何影響雨水在此 地的流動,並且滲透到土地下藉以反饋回地表之上。

32


33

Fi g. 1. 20




2-1 萬 達 礦 場

我們認為大自然會因為水的出現及消逝而產生空間的變動,影響的不只是環 境中的狀態,而是整個地表的樣貌,我們無法不去思考關於水的流動,那些 看不見的水將往哪裡去,又消失到哪裡去,會因為建築而掩埋於地表下,又 或者在自然中隨意逕流匯合至大海,而那些因為水而改變的樣貌,要如何延 續下去,繼續流動,我們將去注意到景觀中的疤痕,記錄著一切尚未被復原 的痕跡。 接著我們在宜蘭南澳大白山找到被破壞無法自行復育的地理環境,研究如何 以建築介入自然循環透過系統整合,提出將人與自然結合,並經由設計反思 礦場所遺留的痕跡。 基 地 位 於 宜 蘭 縣 南 澳 鄉 的 大 白 山 , 是 著 名 的 台 灣 山 毛 櫸 棲 地 之 一 , 在 2004 年為保安林的大白山,卻得以讓礦廠進駐山區,進行開採,而礦場的開發危 害 了 山 毛 櫸 的 生 存 空 間 , 於 是 2010年 因 為 環 評 問 題 而 停 採 的 礦 區 再 歷 經 了 六年的植生復育,直到今天仍然無法復原。採礦的破壞性強大造成生態的影 響是永久的,爆炸造成的揚塵更不力於森林更新,不只是山毛櫸這個物種的 存亡,而是包括了該地區動植物的生態的毀滅。

36


萬達礦場現況照片

Fi g. 2. 1

Fi g. 2. 2

萬達礦場空拍照片

Fi g. 2. 2

Fi g. 2. 1

37


2-1 萬 達 礦 場

2004年 , 申 請 在 大 白 山 開 採 水 晶 礦 , 範 圍 大 概 2公 頃 2005年 , 萬 達 鑛 業 申 請 變 更 、 擴 大 礦 場 範 圍 , 將 礦 大 至 26公 頃 2006年 , 林 務 局 在 宜 蘭 縣 南 澳 大 白 山 區 發 現 山 毛 櫸 族 群 , 為 目 前 全 台 最 低 的海拔分佈,亟待加以保護。而萬達鑛業的新開採案緊臨該大白山山毛櫸生 育地,若開發通過山毛櫸將岌岌可危。 2010年 , 因 原 有 礦 業 用 地 產 量 漸 少 , 業 者 報 請 停 工 , 隨 即 申 請 原 址 旁 另 一 礦業用地。依規定,業者結束用地使用時必須復育造林,但停工用地顯然只 有雜草沒有栽種樹木, 2012年 , 林 務 局 原 預 定 將 此 地 區 公 告 為 「 台 灣 水 青 岡 自 然 保 護 區 」 , 但 若 把萬達礦場設為保護區,將支付礦場高額賠償金,所以迄今尚未完成公告。 2013年 , 萬 達 礦 場 申 請 環 評 , 其 範 圍 正 好 位 於 原 訂 山 毛 櫸 自 然 保 護 區 內 , 引發爭議。 2015年 , 初 決 議 本 案 進 入 二 階 環 評 , 目 前 本 案 仍 在 二 階 環 評 審 查 中 。

38


Fi g. 2. 3


如今礦場變成山林的一部分,景觀和山林被破壞的記憶是必要存在的,透過 基地調查,連接礦場的唯一道路就是採礦的產業道路,由於礦場的周邊就是 山毛櫸生長群落,即使礦場廢棄,仍然吸引著登山客的來臨,登上萬達礦場 便可看到在四季變幻的山毛櫸,也讓萬達礦場變成登山客的登山口。 進入基地,礦場開發帶來的改變,將是我們所注意的項目,基地上存在著因 為人為因素所產生的地貌,也因為無法自行復育的地表,將留不住水,產生 了幾種不同的狀態將在基地被反饋出來: 「地貌」 山坡的形狀被開挖,山形被塑造成一層層的斷面,由上往下是一種序列的改 變,沿著梯形地表最終將匯集於地表之上。 「植被」 原本森林被破壞,無法生長的山毛櫸,將經由自然更新達到森林的層次,作 為生態系重要的一環,山毛櫸的消失將代表伴隨著一起共生了幾萬年、幾十 萬年的物種也隨之不見了。 「水」 為了因應礦場的開發,將影響山林的蓄水狀態,諾大的水量將從山頭一瀉而 下,滯洪池的開挖變成礦場必要的手段,也是留住水的關鍵痕跡。 這些礦場的殘餘物,也是自然中的一道痕跡,透過一層層的關聯,彼此之間 的影響,看似無序,卻隱藏著序列的可能性。

40


Fi g. 2. 4

Fi g. 2. 4

礦場開發帶來的改變將影響周圍環境

41


基地在礦場開採時,是以露天階段開採法,經由一層一層的由上往下開採, 在礦場的最下方則開挖了滯洪沉砂池,將下雨時產生的地表逕流暫時儲存以 收調節洪水功效,降低因為暴雨尖峰流量對下游低勢地區所帶來的傷害,再 利用自然沉降作用,去除水中砂粒或其他比重較大的無機顆粒的構築物。 由於開採在陵線上,一旦遇到下雨,如果沒有滯洪池,將會導致山林土石被 沖刷,對於基地所造成的景觀的疤痕,像在山頭中崁入一條痕跡,光禿禿的 地表,一層層開採遺留的道路,和接收雨水帶來的水份的滯洪池,這些人工 的產物遺留在山林裡,無人打擾,卻也顯得孤獨。 我們認為最深刻的需求之一是身份和歸屬感,這是人類對景觀的依附的共同 特徵。因此,景觀將不僅僅是我們所看到的,而是一種觀看的方式:我們用 眼睛看到它,但是用我們的頭腦來思考它,並將價值歸因於無形的體驗中。

42


Fi g. 2. 5

Fi g. 2. 5

礦場周邊的環境分布區域

43


2-2 大 白 山 上 的 山 毛 櫸

基地本身位於霧林帶,長年有雲霧繚繞,山毛櫸生長範圍位於霧林帶,顯示 溫度及濕度對於其具有重要的影響性。 山毛櫸純林為上層、中層及下層的優勢種,及更新主要是依賴一至數株樹倒 所形成的冠層「孔隙」進行更新,當樹倒時,在冠層孔隙下會透射大量的光 線到林床,使山毛櫸幼苗能在森林下層萌生、成長,向上填補整個冠層孔隙 ,成熟的森林將以此據逐步完成更新。 而在台灣的山毛櫸森林與大量的常綠樹木或落葉闊葉樹混生,林下為濃密的 矮竹與幼樹,會抑制山毛櫸小苗在林下的著床和發育,因此山毛櫸在林下就 難以更新了。 而在大白山上,山毛櫸因為沒有優勢,面臨著消逝的危機,在礦場的荒地復 育,和森林的自然更新,如何能應用在基地上完成山毛櫸純林,我們將介入 並且癒合礦場的破壞。

44


Fi g. 2. 6

36


當一片荒地、伐木跡地、裸地發生之後,此塊荒地會先長出草本植物,低矮灌木、 陽性樹種、陰性樹種接著陸續出現,最後形成恢復成森林。孔隙更新則是成熟森林 自我更新的方法,藉由林內不斷出現的冠層孔隙,讓林下受制於空間及光線的小苗 或種子得以成長,頂替老舊樹木,完成更新,基地上由於採礦的破壞,植物無法自 行復育,藉由山毛櫸的種植在這形成純林,將有助於山毛櫸的生長,而復育的小樹 將需要我們介入保護,進而達到森林更新。

46


Fi g. 2. 7

47


2-3 守 護 山 林 的 人 們

一直以來在山林的傳統領域,是原住民生活中所涵蓋的山脈,森林、獵場、 河流,是連結族人 部落與歷史的重要命脈以及原住民文化的認同,而在過 去幾百年的生產擴張行動,已經將地球表面的資源消耗殆盡,必須更深入高 山上,雨林裡其他偏遠地區尋求新的礦產,然而這些地方往往是原住民長期 居住,也是他們唯一適應的家園以及文化延續的核心。 而因為政府的干預,讓原住民無法安置於自己的傳統領域,強制從山上遷移 至山下,山林的記憶被切割,原本的山脈也變成了採礦場,水泥砂石車司機 、採礦工作則是近年來部落多數青壯年的就業選項。 礦場的開發導致山林的水土流失,被破壞的基地將無法自行復育,也影響到 部落對領域的認同及歸屬,原本守護山林的人們,卻成為破壞山林的幫兇, 而由於礦場的停工也導致部落的青年失業,對於傳統領域的認同及歸屬漸漸 遺失。 讓原住民保護自己的山林獵場,達到對於傳統領域的認同以及保護祖靈的獵 場,而將進駐基地的巡山員的身份,就是千百年來與自然相處所發展出來的 生態智慧的思想台灣原住民,這些將證明原住民確實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最佳 管理人選。

48


Fi g. 2. 8

Fi g. 2. 8

基地上原住民行走的路徑圖

49


2-4 基 地 遺 留 的 痕 跡 、 紀 錄 、 反 思

基地上的線索藉由我們的發現開始被記住,基地上的地貌將因為地形的改變 ,和開挖的孔洞,經由建築上的空間手法,彼此之間將能夠因為空間的暗示 進一步影響下一層的事件,礦場開發的痕跡反映在發生的缺口,藉由人們來 此觸發的反思,透過水在此地的流動和對於山毛櫸的復育,巡山員的進駐, 來癒合傷口。 而復育之後依然能明顯看出開發過後礦場遺留的痕跡,山毛櫸將一層層的被 種植,去提示這些傷口儘管恢復了自然旦是依然無法掩蓋已經造成的傷口, 並且重新檢視雨水為什麼無法留下來的原因。

50


51




3-1 大 地 的 刻 痕 與 生 活 慾 望

自然與城市中,雨水從空中落下至地表並滲入地面下的過程,天空、建物、 雨披、樹梢、植被、土地如連鎖效應般一層層互相影響,但也自然產生感受 不同的層次並成一種序列,其中落葉層成為關鍵因子,藉由觀察與試驗探索 與大地、空間的關係。 而落葉層就像在空間上一種水的沉澱 光的過濾 彼此交織的過程,如落葉層 不斷的向下作用,從雨水滴落到地表至地下狀態開始跟空間產生對話,水則 有些人工與某些自然狀態發生。 藉由觀察基地的水的流動想像空間的產生,在登山客因為山毛櫸進入基地停 留至進入山林到返回山林的過程,和巡山員打獵經由儀式淨身並進入山林獵 場的行徑,我們將此視為一層層的空間序列。

54


Fi g. 3. 1

Fi g. 3. 1 礦場中水在不同層次的狀態

55


3-2 返 景 森 林 -重 撫 消 逝 的 大 地

基地的雨水在光禿的土地滾滾黃流至原始的滯洪池,欲回復山林的土地和返 回土地的人們以及山毛櫸的重生成為一個契機,縫入的新生活與山林自然給 予的感受,在林與土地之間產生新的景色、新的樣貌,並與已被破壞的地貌 產生對話。 一層層的空間路徑,能感受風 光 雨水和土壤 溫度之間作用的場所,過程如 同水往下流的一段旅程,進入基地停留到離開前往山林再至返回基地的過程 ,經由每一段的水與基地的關係,包含被挖蝕過的土地,存在巡山員與登山 客的生活想像,透過水與自然相互流動、巡山員返歸和回復山毛櫸來癒合傷 口,處在人工與某些自然狀態間發生。

56


57

Fi g. 3. 2


3-2 返 景 森 林 -重 撫 消 逝 的 大 地

58


59


1. 在基地入口處會先看到基地的一道高土牆直接暴露出來,另一側則是一個 由一道水泥石牆崁入山地的大地景觀,而基地本身的地貌則讓這段路徑形成 一段高窄的走道,上方則會有一道道光線打入,經由光的導引慢慢往下走入 空間內部,過程中將不斷聽到水流動的聲音,藉由往下走的路徑感受到像水 一樣不斷向下流動的狀態,除了走道外還有兩道細長的開口連接到地下空間 ,地表下,將不斷穿梭在山毛櫸之中,並從樹冠層的孔隙的光縫灑下形成的 光影水波感受光跟雨水相互輝映的狀態,整條路徑在形體上就像一條人工挖 成的水道結合山體逐漸下跌的地理特性,下雨時,雨則會形成往下流動的狀 態,之後再進入礦場被挖掘的梯形地貌。

60


2. 進入礦場被挖掘的梯形地貌,而我們會先看到矩形的木構桁架,支撐著復 育的山毛櫸,因為基地本身的高差,沿著山壁的路徑,將會感受到因為不同 高層自然形成的山毛櫸森林層次,再利用桁架捕霧網來捕捉基地的霧水,形 成對山毛櫸生長得更好環境,通過層層疊加的桁架系統與周圍景象的融合, 營造出樹影重重的氛圍,加上周圍霧氣模糊了邊界的延伸,改變了觀者對於 空間比例的感知。

61


1. 在基地入口處會先看到基地的一道高土牆直接暴露出來,另一側則是一個 由一道水泥石牆崁入山地的大地景觀,而基地本身的地貌則讓這段路徑形成 一段高窄的走道,上方則會有一道道光線打入,經由光的導引慢慢往下走入 空間內部,過程中將不斷聽到水流動的聲音,藉由往下走的路徑感受到像水 一樣不斷向下流動的狀態,除了走道外還有兩道細長的開口連接到地下空間 ,地表下,將不斷穿梭在山毛櫸之中,並從樹冠層的孔隙的光縫灑下形成的 光影水波感受光跟雨水相互輝映的狀態,整條路徑在形體上就像一條人工挖 成的水道結合山體逐漸下跌的地理特性,下雨時,雨則會形成往下流動的狀 態,之後再進入礦場被挖掘的梯形地貌。

62


2. 進入礦場被挖掘的梯形地貌,而我們會先看到矩形的木構桁架,支撐著復 育的山毛櫸,因為基地本身的高差,沿著山壁的路徑,將會感受到因為不同 高層自然形成的山毛櫸森林層次,再利用桁架捕霧網來捕捉基地的霧水,形 成對山毛櫸生長得更好環境,通過層層疊加的桁架系統與周圍景象的融合, 營造出樹影重重的氛圍,加上周圍霧氣模糊了邊界的延伸,改變了觀者對於 空間比例的感知。

63


這一連串的水在基地上變化的不同狀態,試圖用被破壞的地勢塑造出空間序 列的可能性,這一連串的空間序列的變化過程,來表達我們對於山林土地上 的痕跡以及水對於自然環境中的改變產生的影響的理解。

64


65


66


6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