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若
蘭
LI LANRUO
ARCHITECTURAL PORTFOLIO 2019
///
2
CATALOGUE
建 築 :: 土 地
Architecture & Earth
空 間 :: 生 活
Space & Lifeway
人 造 :: 自 然
Artificial & Natural
永 久 :: 臨 時
Permanent & Temporary
真 實 :: 幻 象
Reality & Fantasy
3
///
ABOUT
李 蘭 若 LI LANRUO 簡介
我是一个来自东北开朗活泼的女孩
异
地求学的经验使我乐于挑战新事物并善于 与人沟通
工作中我要求自己积极踏实
习惯归纳总结经验 的方法
并不断改善自己做事
设计需要创意
我相信创意并非
从天而降而是从细节中找到痛点 转为优势的能力 事物
将限制
因此我时刻留意身边的
记下一瞬的灵光
我认为建筑设计
从发想到落实的每一个步骤都重要且充满 魅力
在每个环节都力求完美才能使概念
贯彻始终
經歷 2013
入學東海大學建築系
2014
東海建築營隊工作人員
2014
洪崇文建築師事務所實習
2015
羅馬海外建築工作營
2016
X-site 地景裝置競圖入圍十強
2017
低飛顯影工作營工作人員
2017
十分建築事務所實習
2017 Timberise 國際學生競圖第二名 2018
中
東海畢業設計展工作人員
2018 亘建築事務所建築師
軟件工具
///
4
建築 :: 土地 Architecture & Earth 越來越多的城市變得相似均質化 便宜易取得的鋼筋混凝土主導了大部分的都 市景觀 更大的內部空間 更便宜的造價 功能性似乎成了人們決定建築物的 唯一 考標準 建築的壽命卻越來越短 十年到二十年之間都市的面貌已經全 然改變 而曾經被認為永恆的建築物在內與外交錯變換的情況下面臨著巨大的 挑戰 如果說鋼筋混凝土與柱梁系統給了工業革命後人們生活空間的靈活和自由 麼在這個交通發達資訊大量流動的時代 什麼才是當代的建築形式呢 ? 我將這一系列變化的過程放置在一個動態的系統中 流動的變化關係
那
探詢機能 - 形 - 基地之間
移動式偏鄉共享社區中心
Mobile Rural Shared Community Center
5
北
城鄉差距 >>>`
///
第一公有零售市場
建造日期:1998年 建造經費:約七億元 閒置原因:內部空間不符合使用需求
繁華的都市之於年輕人就像燈光吸引飛蟲一 般 而人口流失的鄉村就越發蕭條無人建 設 城市與偏鄉間的裂縫就像滾雪球一樣越 來越大 而與鄉村對公共設施的迫切需求相 反的是 大量出現的 蚊子館
台南南科健康生活館 面積:二點五公頃 建造年代:2007年。2008年九月對外開放 建造經費:六億餘元 閒置原因:預估過份樂觀,未達到使用預期
花蓮城鄉願景館
閒置的公共設施 被戲稱為 蚊子館 它 們耗費大量的人民納稅錢 餵養好大喜功 亂開支票的政治人物 然後淪落成只能養蚊 子的廢墟 根據台灣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資料統計 全台遭列管蚊子館共一 八個 平均造價二 . 三億元
面積:約1732 平方公尺 建造日期:2009年三月十二日完工,同年十二 月一日開放參觀 建造經費:總計四億八千九百三十二萬一千元 閒置原因:未達到使用人數部分設施停用
宜蘭縣 五結老人文康中心 面積: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約477.9坪 建造日期:2005年十月啟用 建造經費:近三千萬元 閒置原因:地點偏僻,無公共交通,無固定舉辦活動
共享經濟 >>>` Ubike Airbnb Uber 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我們的生 活 我們舒適而 方便地使用同時也應真正意識到它 們背後隱藏的真正強大的浪潮 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 為閒置資源的再分配 讓有需要的人 得以較便宜的代價借用資源 持有資源者也能或多 或少獲得回饋 弱化 擁有權 強調 使用權 將原本無法擁有的規模分擔到每一個使用者身上 解決偏鄉的公共設施缺失問題與其去一一扶助在每 個偏鄉建立起醫療和社福設施 耗費大量金錢和時 間 能不能借助移動達到空間上的共享 再利用週 期的運作達到穩定的使用狀態
移動 共享
1、轉動 ROTATION
3、移動 TRANSLATION
設計策略 >>> 雖著科技的進步千百年來建築師所追求的 永 恆 已經越來越遙不可及 嶄新的摩天大樓拔地 而起又轟然倒下 都市更新推平了一代又一代人 的城市記憶 離家的遊子心中家鄉早已是物是人 非。而建築看似堅固的殼之內的東西也並非一成 不變,改朝換代的人或許早已不是當初設想的使 用者,使用的改變逐漸回饋到建築上改變著它的 容貌。人與容器的關係變成了流動的液態,建築 的皮和肉都在不斷的變動著適應著。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2、轉動+移動 ROTATION &TRANSLATION
――<<MOVE:ARCHITECTURE IN MOTION>>
///
6
轉動 >>>
平移 >>>
建立秩序 >>> 變形可以被分為 3 個向度的推移和轉動 在建築中按 照尺度劃分變成了門或窗 轉動可以產生內外反轉的 效果 由封閉到開放改變空間性質 藉由滑軌或是桿 件之間的共同作用 擴大內部空間 藉由空間推移可 以產生空間關係和架構上的改變 材料上我選擇台灣 現有常用做增建加建的輕質材料 如鋼構架和金屬浪 板 希望滿 人可以操作的重量也可以在停靠時融入 鄉村的地景
平移 + 翻轉 >>>
將上述的操作轉譯為空間上的語彙 面的翻折可以造 成新的開口和過度空間 體的旋轉可以造成垂直和水 平 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連接 體的推移可以產生多層 次的空間展開或是打開有遮簷通道 推移加反轉可以 產生半戶外的階梯座位區
組合規則 >>>
連結其他
向外空間
使用入口
員工入口
設備空間
擴充空間
內部虛空間
外部虛空間
小型組合 >>>
7
散居型村落
///
集居型村落
埤塘地形影散居型的型態
散居型的型態分佈在集居型之間
桃園縣保生村 邊界
基地選擇 >>>
節點
座向
高雄市田寮鄉 邊界
因為我的基地並不是固定在某一個地方 而是在有需要的偏鄉中選擇符合條件 的基地 所以我研究了偏鄉聚落的分佈特點 找到一些共通點作為不同單元組 合依據的 數 以濁水溪為界檢視平原面的臺灣農村聚落型態 可以看出南北兩地有極為顯 著的差異 北部方面雖免不了有少數例外 但大致上是屬於散居型 scattered villages type 而南部則以集居型 (compact villages type 為多
節點
座向
邊界
節點
座向
空間策略 >>>
辦公桌椅
健康檢查
會議室
婦科檢查
對應不同基地大小 形狀 周圍城鎮密度 可以將 多個機能組合成不同規模和不同性質的公共場域 車架上的設備向外延伸 相互結合 創造相互串連 的內部空間和圍塑產生的外部虛空間
一對一問診
辦公室
醫療站
開架式書庫
通道
屏東縣滿州鄉 里德村
從邊界 節點 座向 通道四個方面分析 可以發現由於台灣主要道路為從南 到北 所以聚落的座向開始發生相似 而型態可以分為帶狀和聚集兩種
流通櫃檯
流理台
資訊檢索區
儲存空間
期刊閱讀區
圖書借閱
通道
共用廚房
通道
///
8
圖書館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必備機能
延伸空間
擴充空間
開架式書庫 流通櫃檯 資訊檢索區 期刊閱讀
架間通道 玄關 小型閱讀
閱讀區 多媒體討論區 兒童/休閒活動
共用廚房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必備機能
延伸空間
擴充空間
食材儲存 廚具櫥櫃 瓦斯 洗手槽 操作台 出納台
購買通道
用餐空間 廁所 洗手台
醫療站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必備機能
延伸空間
擴充空間
健康檢查 一對一問診 婦科檢查 急救/ 術
等待空間
等待空間
辦公室 第一階段 必備機能
延伸空間
擴充空間
會議室 辦公桌
走廊 問訊台 等候空間
政策宣導 玄關 等候空間
9
小型組合A
///
在地化變形 >>> 根據對聚落類型的研究 偏鄉地區適宜的場地大致可以按照小型 / 大 型 草地 / 硬舖面 路旁 / 腹地 等 數進行組合
小
在設計的過程中 我思考標準化與地域性的並存 我將最後的結果視為 一種反諷 質疑相似機能的建築在每一個基地的分化 更強調整個地 區的共性 在數千年城市的變動中 空間的型態隨著人們的意志而改 變 人們追求的永恆實際上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著 並非物質的不滅或 是形式的永存 而是變動之中生活不變的相似性 伊東豐雄說 20 世紀的建築作為獨立的機能體而存在著 就像一部 機器 幾乎與自然脫離 獨立發揮著功能 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間的協 調 到了 21 世紀 人 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性 不僅 是節能的 還是生態的 更要能與社會相協調
小型組合B
小 帶狀基地
大
腹地基地
大
10
///
空 間 :: 生 活 Space & Lifeway 我們從住宅開始思考 二戰之後的亞洲都或多或少地走向了西方化和所謂 現代化 的都市發展 路線 過去水平低矮的城市景觀已不復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垂直化和高密 度的現代都市 我們的基地選擇放在台北市大同區斯文里整宅 高密度的 都市居住同樣帶來高密度的生活機能 人們的居住方式也相應地發生了轉變 家族式的聚居分散成一個個核心家 庭 更高的效率背後卻是更多家庭生活的缺失 青壯年外出工作 小孩 缺乏陪伴 老人無人照護 是否有機會讓大家能相互照護一起玩耍 , 亦達成 在地老化之概念 而非依賴養老中心 ?
三代 同室
現 代 都 會 中 的 多 重 棲 所
Timberise TAIWAN 2017 台灣木構造住宅建築的可能型態 - 決賽第二
11
WY$ 樹德公園
蘭州市場
大同區健 康服務中心
大同國小 大同區運動中心
基地 _ 台北市大同區斯文里整宅
斯文里整宅目前生活狀況 >>>
扶養比
屋齡 54 年,環境破敗,三代同住狀況不少,政府介入公辦都更。周圍 生活機能齊全,可以滿足各年齡段的生活需求。部分居民在此居住長達 四十年,與旁邊的不同時期國宅共同圍塑出現已成形的生活圈。
=>
家庭結構的轉變 >>> 次子
堂
長子
埕
「扶老比」的增加是驅使近年扶養比愈加增高的主因,因此,年長者的 照護關係以及三代共同生活的 題成為我們看待現今台灣住宅主要關切 點。台灣的扶養比越來越高代表壯年人口的負擔越來越重。 建築空間的產生總是對應到當時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台灣傳統住宅常 以三合院的形式出現,「三代同堂」所指的堂正是傳統家庭結構的中央 空間。既處在象徵地位的中軸線上,空間上更成為整個家庭聚集活動、 日常會面的主要場所。
三代同堂
三代同室 覆半公共皮層
從三代同堂 到三代同室 >>>
?
傳統三合院關係加上現代高密度都市,會形塑出什麼樣的新 形態空間呢?首先將傳統住居空間語彙拆解,重新思考家庭 關係與木構如何連結生活,因此形成一個包覆的半公共皮層; 接著我們試著將平面的三合院的空間關係立體化 , 以簇群關 係共同圍塑鄰里照護關係。 空間策略上,我們以簇群共同圍塑公共空間,三代同室的簇 群關係就此建立,而互相照護作為核心的目標。
三代同室之組合關係 鄰里關係
///
12
///
常見木構語彙在 現代都市中的啟發 >>>
斜屋頂 適合北台灣多雨潮濕的氣候
建築空間的表達是由無數個語彙組成,有秩序的組織方式 我稱之為語法。而當提到某一種建築的時候,我們首先會 聯想到的形象往往暗含了這一類型建築的重要元素。
強烈的家的意象
我們將這些關於木構住宅的片段記憶拆解,把情境融入現 代高密度的都市中。傳統木構造特有的空間語彙與象徵意 義引導著各種類型的活動在此發生。
緣側 生活日常事件能在這可坐可 停留的半公共空間自在發生
轉化策略 大梁搭接到 下個單元
迴廊 提供空間的串連機會 並圍塑出虛體庭院凝聚鄰里關係 力學傳遞簡圖
將斗拱的力學傳遞原理運用到整個建築的尺度
斗拱的力學特性和象徵 >>> 梁思成先生曾說:「斗拱之於中國建築,猶如柱飾之於希 臘羅馬建築;斗拱之變化,謂之中國建築之變化。」
簷 簷下空間是公私過渡空間
斗拱是中華古代建築中特有之形式,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 屋頂間之過渡部分。 以木構住宅討論,透過力學特性支持半公共空間的建立, 我們更可以積極的思考斗拱之於空間的意義。
斗拱 既支持出挑,又是木構的特有語彙 相對出現在重要建築空間
全區透視圖 >>>
13
室內透視圖 >>>
斗拱劃分 / 串接空間 小孩房
閱讀區 主臥
“一戶住宅透過一個斗拱撐起,在整 客廳
體概念系統上,我們將相鄰的單元串 聯成完整的框架系統,因此一戶住宅 斗拱托起住宅之結構
用斗栱撐起兩層樓,四戶住宅用斗栱 連結成一個群組,四個群體連結為整 體社會住宅配置,重疊的部分則打開 來成為公共設施和垂直動線。”
斗拱作為家庭核心的象徵
0
100
300
600
1000cm
單元與組合 >>> 斗拱在單元中作為視覺焦點和家庭核心的象徵,串連起垂直向度上的空 間關係。對於下方公共空間而言,它只是不佔空間的柱子。由下到上桿 件的密度逐漸增加,藉由斗拱桿件間的縫隙使下層公共空間和上層個人 私密空間視線相同,但又可以用高差保護上層空間的隱私。 斗拱從屋內延伸到室外,似乎將半戶外的迴廊也納為家庭生活的一部 分。上下單元之間放置桿件尺寸更大的斗拱撐起上層單元。斗拱抬升的 傾斜與斜屋頂吻合,使上下連結順暢。 將斗拱正交系統中的一項延伸與相鄰單元連結,並不對稱的斗拱經由兩 向度的連結相互依存產生更穩定的整體結構。
///
14
///
四戶共同圍塑公共中庭
0
400
1200
2400
4000cm
地 面 層 配 置 圖
短
2000cm
向
剖
面
圖
15
單元_一層平面圖
0
200
600
單元_二層平面圖
1200
2000cm
單 元 平 面 圖
情境示意 >>> 綜上所述,藉由木構語彙創造台灣的理想居住環境,我們得到的答案: 空間上:試著拉出公共到私密的層次,重組立體化的住宅關係。 語彙上:利用木構材的結構特性和斗拱力學特性與象徵,重組現代三代 同室的家庭結構。 系統上:形成群組的方式,相互補充相互支撐,改善單元獨立存在時結 構與機能上的不足。
室外透視圖 >>>
///
16
///
人 造 :: 自 然 Artificial & Natural 城市變遷 人煙稀少的廢墟迅速被自然佔據 我们並不擁有這片土地 我們只是短暫的停留 者 混沌的力量伺機而動大口吞噬著每塊疏於管理的空間 並非荒無人煙即是荒 就算在繁 華的城市中也總會在廢墟中 橋洞下 隧道裡感受到荒的存在 張狂的塗鴉如野草一般宣告 著 次文化的產生彷彿代表不被主流社會接受的群體 看似完整的生活皮層下藏著大量不為 人知的秘密 基地選取水災泛濫的地區生活的族群 看似矛盾的議題 即使是惡劣的環境下仍有一群人 不願放棄他們世代生活的家園 他們祭典往者 為生者祈福 在年復一年潮汐的週期裡世代 傳承 自然從不停下腳步 任何人造物在自然與時間的力量下都是渺小的 我們都終將被泥 土掩埋 被洪水淹沒
荒地 誌。︒
17 天災 >>> 雲林縣金湖鄉 周圍村莊產業以漁業為主 但由於 多年過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 多個區域高度已 低於海平面 近年來海平面高度持續上升 儘管堤 防一再加高但人工海岸線反倒使海底生態被破壞 泥沙被潮汐不斷掏空 左圖為避難所所能容納的人數與鄰近聚落居住人數 對比 政府將許多學校和社區中心列為避難所 但大多數避難所容納人數不 或主要居住區距離較 遠 災難發生時很難及時得到救助
信仰 >>> 百年之前這裡曾經發生一場海嘯 許多村民在這次 海嘯中喪生 為祭祀先靈每年村民在這裡舉行 牽 水狀 祭典 不同於其他祭典的是 牽水狀並非以 神明為主 村民在岸邊轉動圓柱形的水狀 祈求將 水中的靈魂帶往天上 祭典路徑從萬善祠開始沿河道一路前往入海口 儀 式中融合佛教的轉法輪與道教的超渡法事 是民間 信仰融合下新的產物
ea Le el Rise
Sea Level Rise
flooding area
flooding area
3000 2090 2080 2050 201 7
+15 +12 +9 +4 +0 (m)
0
0.5
2050
Climate in a year
0.75
1.0
1.25
2080
1.5
1.75
2090
2.0
(km)
3000
///
18
///
牡蠣 >>> 當地地處入海口 適宜養殖牡蠣 牡蠣在他們的生 活環境中隨處可見 漁民將前一批成熟的牡蠣的肉 挖出運到加工廠 殼重新串在一起放回海裡作為下 一批牡蠣生長依附的沃土 牡蠣殼富含鈣質 因此 也可與石灰混合作為房屋外牆吸附濕氣的塗層 方形的牡蠣養殖架漂浮在近海上 成串的殼在水田 邊堆積如山 村中婦女坐在各自的家門口將牡蠣肉 挖出放進盛水的桶中 牡蠣的生命週期與這一個聚 落的生活緊緊連結在一起
OYSTER 潮汐 >>> 牡蠣的生長與潮汐息息相關 適宜生長的位置在漲潮與落潮水 位之間的潮間帶 它依靠潮起潮落的水流進食 同時吸附水中 的鈣質成為其將殼不斷變厚變大的主要材料 幼年的牡蠣浮游在水中 直到找到可以附著的固定表面才停留 下來繼續長大繁衍 新的牡蠣附著在成年的牡蠣殼上 經過一 段時間的生長和沈積即形成 牡蠣礁 牡蠣礁在淨化水體 提供棲息生境 促進漁業生產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耦合生態系 統能量流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同時由於牡蠣礁位 處潮間帶 可以在海浪形成時減弱水分子的運動 從而緩解潮 汐對海岸的沖刷作用
Tide Timetable
形態學研究 >>> 單個牡蠣的型態是不規則的 完整可封閉的牡蠣殼是由不對稱的兩 片組成 通過肌肉連結控制開合 左殼稍大 稍凸 右殼略小 略平 牡蠣用左殼附著在岩石或其他物體上 較平緩的兩側便於新一代的 牡蠣依附 經過牡蠣之間的膠合作用 牡蠣礁的族群逐漸壯大 一個成形的牡 蠣礁裡 不同世代混在在一起 相互依附共同繁衍 存活的牡蠣直 立在水中 已死亡的牡蠣會呈現倒伏的狀態 經過多年沉積和世代 層疊 像樹的年輪一樣 從整個牡蠣礁的剖面上可以從牡蠣的倒伏 狀況看出各個年代這個沿海地區的潮位以及自然環境狀況
左殼 右殼
左右殼型態分析 >>>
左殼 膠合作用 右殼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膠合作用及相互影響 >>>
牡蠣礁的形成 >>>
19 單元與編織 >>> 利用細長紙板的扭轉接合我嘗試由單一個體的 模擬形成簇群的型態 將牡蠣原本的型態進行 簡化和重組 保留左殼鮮明的曲率變化趨勢 擷取兩個左殼相膠合的部分作為一個連結單元 世代的交疊用逐漸變寬的單元呈現 相鄰兩個 縱向單元再延伸的過程中不斷交纏
海葬習俗 >>> 雲林居住土地稀缺 大部分土地被水田或是河流覆蓋 傳 統的土葬所需土地不足 雲林的部分地區甚至出現強制海 葬的現象 骨灰撒海 冲破了传统的 入土为安 的观念 人从自然中来 又回到自然中去 海葬典禮通常在日出或日落前舉行 流程包括 殮 殯 葬 祭 四個部分 殮 是指將在家中 將骨灰 或遺體 裝進容器 殯 是指將容器運至埋葬 的地點 葬 是指將死者送入最後的歸宿 祭 則是 指葬禮完成後親友對逝者的悼念儀式
殮
殯
葬
祭
///
20
///
空間序列 >>> 從海底長出的根基由小到大漫延接近海岸 帶來泥沙 將根基越埋越深
海平面的上升
較小的單元作為吸附骨灰過濾海水的介面 防止回流進入 河川 逐漸變大的單元成為可以走入的祭奠空間 從海岸 乘船接近 白色的輪廓隨著退潮逐漸顯現出來 走入祭典 空間 可以聽見海浪的聲音隱隱傳來 顺着纹理望向海的 深处 想见是先辈留存的地方
400m
Under Sea Level Plan
Sea Level Plan
時間與世代 >>> 隨著海平面上升 量體被不斷延長 加大 當地的世代已經紮根於此 前人的累積成為後 輩成長的沃土 年輕的漁人清晨出海時看到漸漸浮出的白色輪廓 似是警示 似是庇佑 一面是潮漲潮落的週期循環 一面是步步進逼的海平面上升 但世代 永遠向著未來前進著
個體的生老病死不斷發生
21
///
22
///
永 久 :: 臨 時 Permanent & Temporary 過去的美術館是少數人的 我們進不去 今天的工務所是一個封閉的盒子 大家不想進去 時代變了 今天的北美館是大家的 要改造應該是大家的事 明天的北美館要一個新的工務 所 大夥一起的工務所 討論不只是一些人的事 大概是大家的事 大家的工務所持續建造 新的工務所是未完成的工務所 不是不能完成 而是不想完成 只想給每個有話想說的人 一張椅子 , 一個舒服的姿勢 以北美館的模矩為底片 間中的鋼料和鋼索 交 個可能的位置和方向
新的工務所在其上慢慢顯影 合力建造的痕跡不被抹去 漂浮在空 在工人 建築師和觀眾之間 如同爆炸後空間殘留的標記 標記每
持 感光 SENSING
2017
X-site
台北美術館地景裝置競圖入圍十強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23
『持續感光』 概念
///
未來的時代,每個人都想說話,每個人都應該說話,關起門來的工務所大家也想看看。 於是我們是打開工務所,保留每個在成為盒子之前的痕跡,線拉扯著桿,桿給人依靠。要 一個空間,就拉開一個捲軸,成一個面。以北美館為底片,持續感光,曬出一個新的工務 所,北美館在施工,可是不覺得那是少數人的事情,我們都在裡面,在工務所裡建造又在 建造工務所,三三兩兩坐在工務所的某處,好自由。
“ 創造工務所 - 為建造永久建物而搭建,建 造完成後即拆除的臨時建造物。”
工務所的解構
“ 先是輕的輔助構造建構起來,然後開始搭 建支撐框架系統,最後用面材形成室內外的 分割。工務所作為中介,表現了建築物從圖 面的一根根線條變成真實建造物的過程。”
線 - 面 - 體 秩序重建
24
///
配置 >>> 裝置緊貼北美館正門牆面,延伸北美館的輪廓模矩,彷彿是真實修 繕時的臨時鷹架一般。 遠遠
來的行人,先是看到漂浮的量體、牆板;逐漸接近的過程中,
桿件與細細的鋼索才慢慢浮現。 左側的量體伸長出挑到階梯以下,引導
近的遊客進入裝置內部進
而進入北美館的大門;進入裝置迎面即是若隱若現在網子之後的懸 空量體,繞過網才看到較高平台上的展示空間;此時右手邊通透的 網子上展示出工程人員的用具,暗示“工務所”的主題。 站在北美館的門口望出去,一些傾斜的牆面跳脫出模矩的正交框 架,將人們的視線引向門口的雕像或是遠眺的故事館。
組構 >>> 壹、爆炸開的工務所 傳統的封閉工務所空間在裝置中以活動的碎片呈現。從體到面再到線,定 位了爆炸過程中某一個瞬間的空間座標。經由線與桿件、壓力與張力共同 構成的座標網格,支撐起了常規建築元素不可思
的三度空間分佈。
貳、反常的結構行為 將常規均值結構中的主要受力構件強化表現出來,強調其真實的結構行 為。而用常規的構件創造超越常規的結構行為突出反差,令人反思背後的 所謂“常規”。作為支撐的柱故意輕量化,而被鋼索吊起的樑卻以較大尺 寸呈現。同樣架高的封閉量體並不設置為可進入的室內,而是將“使用空 間”作為一個展示物。 叁、可動牆面 裝置中“面”的元素分成三種:可站立的樓板,穿透性的網,和可以收到 豎直桿件中的活動牆面。一層空間主要由桿件和地面的一些豎直板構成, 藏在豎直桿件裡的活動牆面可拉出來圍塑出較封閉的空間,再藉上層展示 空間的樓板當作屋頂,提供需要半戶外空間的活動在此發生。可登上的樓 板分別位於+ 150cm 和+ 330cm 的高度,上層作為工務所碎片的展示空間, 網上懸掛工務所中擺放的工程人員所需配件,有機能性的放置轉變為一種 新工務所的展示行為。
25
室內單元材料接頭
樑與柱接頭細部
接地細部
燈光效果 >>> 凹槽處放置線狀 LED 燈。當四周暗下來,一些桿件會變得明亮,照著其他桿件和平台,鋼纜微微反射光線, 渲染出整體模矩若隱若現彷彿未完成的狀態。
///
26
///
真 實 :: 幻 象 Reality & Fantasy 建築 不只是關於居住的生存需求 材料與力學的工程 也來自人 類對於居住和美化環境的渴望 腦子裡的念頭經由圖畫轉化為二度 空間的圖像 而在其變成真實的一磚一瓦之前 三度空間與二度空 間之間的模糊地帶存在著讓人著迷的地方 是 Escher 的似真似幻 是 Magritte 的鏡面之間 紙上建築更進一步 每個細節看上去都是 可建造的 單元組合起來卻有超過現有建造常識的驚人結果產生
HE
SHE & US Rome Overseas Workshop with Luca Galofaro
Davidson Rafailidis,He She&It,Buffalo,NY,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