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驛耕新II 從競爭走向共生》 試讀本

Page 1



目錄 書序 1. 東海岸的一篇史詩(臺東基督教醫院醫師/劉漢鼎) 2. 推薦序(SPC 都蘭醫食農研究中心共同代表/五十嵐祐紀子)

4 6

出版序 1. 心驛耕新Ⅱ「從競爭走向共生」   (社團法人臺東縣心驛耕新關懷協會理事長/劉炳熹)

8

2. 返鄉,看見新的價值   (社團法人臺東縣心驛耕新關懷協會總幹事/陳思蒨)

11

第一篇 台日交流-承先啟後的對話

13

1. 台 11 線浪漫菅宮物語(2017.10.05)

14

2. 眺港下午茶(2018.01.11)

18

3. 照顧咖啡館(2018.02.01)

20

4. 心驛耕新 X 菅宮家 - 歷史性的會面(2018.02.06)

24

第二篇 老屋再生-上帝的邀請函

27

1. 上帝的邀請函(2018.01.16)

28

2. 迪化 207 博物館演講行(2017.10.17)

32

3. 新書分享起跑(2017.11.30)

34

4. 眺港二手書店(2017.12.12)

38

5. 準備迎向下一階段~歷史建築修復工程(2018.08.23)

42 1


第三篇 活出新棄象-創意耍廢玩空間

45

1. 眺港兒童博物館(2018.05.29)

46

兒童博物館關卡介紹

50

各關卡操作遊玩照片

56

2. 自造者教會(2018.06.19)

60

3. 小新星夏季學校 X 眺港兒童博物館(2018.07.11)

54

第四篇 跨社區共生力-耕新青年站起來

67

1. 心驛耕新社?! (2017.10.11)

68

2. 耕新青年力

72

( 社團法人臺東縣心驛耕新關懷協會總幹事/陳思蒨 )

3. 小新星教育生活體驗營(2018.07.06)

76

4. 從有限到無限(2018.08.01)

80

5. 東海岸單車小旅行(2018.08.02)

84

6. 文化體驗教育課程(2018.09.18)

92

第五篇

2

公共實踐神展開-創造共好

95

1. 改革,從面對死亡開始(2017.11.01)

96

2. 在宅醫療與教會公共實踐(2017.12.19)

98

3.「共好」的行動(2018.05.23)

102

4. 從競爭力到共生力(2018.06.12)

106

5. 與總統面對面(2018.07.24)

110

6. 一個照顧生命的夢(2018.09.05)

114


第六篇 協力共生好夥伴-編織一張愛的網

119

1. 實 習 記 者 初 體 驗 - 實 習 生 宇 捷 小 報 導 ( 2 0 1 8 . 0 7 . 0 6 )

120

2. 編 輯 採 訪 出 新 價 值 ( 2 0 1 8 . 0 8 . 1 5 )

124

3. 眺 港 旗 行 - 學 員 芷 軒 小 報 導 ( 2 0 1 8 . 0 9 . 0 5 )

126

4. M a k e r 來 了 ! ( 2 0 1 8 . 0 9 . 0 4 )

130

5. 與 「 Z A K K A C a e s a r & R e n a 澄 實 旅 郵 雜 貨 店 」 的 邂 逅

134

(2018.09.04)

6. 小 鎮 與 海 ( 2 0 1 8 . 0 9 . 0 8 )

138

7. 花 現 不 宜 樣 ( 2 0 1 8 . 0 9 . 1 2 )

142

8. 不 只 是 書 店 的 「 晃 晃 」 ( 2 0 1 8 . 0 9 . 1 9 )

146

9. 文 資 保 存 的 熱 情 ~ 雨 耕 聯 合 設 計 ( 2 0 1 8 . 0 9 . 2 6 )

150

第七篇 航向更寬廣-無國界的分享旅程

153

1. 香 港 社 福 機 構 參 訪 之 旅 ( 2 0 1 7 . 1 1 . 1 5 )

154

2. 屬 於 世 界 的 新 港 ( 2 0 1 7 . 1 1 . 2 1 )

158

3. 願 意 跨 越 的 心 ( 2 0 1 8 . 0 1 . 0 4 )

162

4. 為 未 來 找 解 方 ( 2 0 1 8 . 0 1 . 2 4 )

166

5. 傳 遞 信 息 的 旅 程 ( 2 0 1 8 . 0 2 . 1 3 )

170

6. 新 時 代 新 技 術 新 連 結 ( 2 0 1 8 . 0 6 . 2 6 )

172

附錄 聖堂巡禮

176

3


書序

書序一

東海岸的一 篇 史 詩 文 臺東基督教醫院醫師/劉漢鼎

從知道新港教會「心驛耕新」的老屋重修計畫,讓我常常 聯想到年輕時讀過的一本史詩級小說巨作-「德里納河上

的 橋 」(The bridge on the Drina)。 這 本 小 說 是 前 南 斯 拉 夫 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沃・安德里奇 (Ivo Andrić) 所寫, 根 據 史 實 改 編 的 小 說。 主 角 是 一 座 連 結 東 方 和 西 方, 有 近 450 年歷史,跨越在德里納河上的石橋。在作者筆下,從這座橋建築 過程的傳奇,到東西方信仰衝突,到執政者與人民的碰撞,到人 與人之間的愛情與仇恨⋯⋯,這座橋,默默地屹立在當地四、五 個世紀,見證了橋上和橋邊所有的故事,成為歷史記憶所串成的 一篇史詩。讀後讓當時年輕的我有蕩氣迴腸的感覺,一直到今天 依然記憶鮮明。      新 港 教 會 的 老 屋, 雖 然 歷 史 沒 有 這 麼 悠 久, 建 築 也 沒 有 這 麼 雄 偉, 但 近 百 年 來 在 東 海 岸 所 見 證 的 許 多 故 事, 同 樣 相 當 精 彩。 從原屋主新港支廳長菅宮勝太郎為了能夠經常眺望他一生心血傑 作 的 新 港 漁 港 , 寧 願 辭 官, 拒 絕 調 任, 並 埋 骨 於 當 地; 到 高 篤 行 牧 師 和 高 端 立 醫 師 父 子, 在 老 屋 開 設 高 安 診 所, 並 因 此 建 立 起 新 港 教 會, 延 續 了 東 台 灣 第 一 間 石 雨 傘 教 會 的 傳 奇; 到 林 川 明 牧 師 單 人 騎 著 鐵 馬, 縱 橫 在 東 海 岸 和 泰 源 幽 谷, 建 立 和 牧 養 了 多 間 教 會; 到 今 天 劉 炳 熹 牧 師 和 長 執、 會 友 們, 為 了 傳 承 老 屋 的 歷 史 記 憶, 並 賦 予 老 屋 新 的 生 命 力, 而 推 動 的「 心 驛 耕 新 」, 老 屋 重 修 計 畫 ⋯⋯, 許 多 的 故 事 仍 不 斷 在 開 展 中。  這 一 篇 篇 的 故 事, 並 不 是 像 浮 雲 一 樣, 過 去 了 就 消 逝 無 蹤, 而 是 能 夠 在 當 地 的 人 們 心 中,形成了一 種 共 同 的 歷 史 記 憶 ,可以一代傳一代,不斷讓阿公、 阿 嬤 傳 講 給 子 子 孫 孫 聽。 而 且 這 些 故 事 有 一 個 共 同 的 主 軸, 就 是 4


書序

聖 經 中 主 耶 穌 所 教 訓 我 們 的「 彼 此 相 愛 」。 試 想 如 果 沒 有 這 樣 的 愛, 菅 宮 勝 太 郎 可 能 只 是 一 位 壓 迫 底 層 人 民 的 殖 民 官 員, 不 會 在 近 百 年 之 後, 被 耆 老 們 紀 念 著; 沒 有 這 樣 的 愛, 高 端 立 醫 師 可 能 只是一位「高 高 貴 貴 」,努 力 賺 錢 的開業醫,不會有太多人記得, 當 然 更 不 會 有 新 港 教 會 的 建 立; 沒 有 這 樣 的 愛, 林 川 明 牧 師 不 可 能 汗 流 浹 背, 騎 著 老 式 鐵 馬 奔 馳 在 東 海 岸 崎 嶇 的 道 路 上, 當 然 也 不 可 能 會 有 多 間 平 地 和 原 住 民 教 會 的 誕 生; 沒 有 這 樣 的 愛, 劉 炳 熹 牧 師 不 會 從 台 北 都 會 跑 到 台 東 來, 新 港 教 會 也 可 能 只 是 在 一 個 人 口 不 斷 外 流 的 小 鎮 上, 一 間 逐 漸 沒 落 破 敗 的 教 會。 這 一 切 故 事 的 發 生, 就 是 因 為「 上 帝 是 愛 」, 而 且 他 教 訓 我 們, 要「 彼 此 相 愛」。許多在老 屋 中 或 屋 旁 生 活 的 人們,將這份愛活了出來。      老屋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見證的記號,見證上帝以不變的 愛,持續關懷保守這塊土地和居住在其上的人們。老屋的修復, 難度超高,然而在新港教會眾兄姊的努力之下,結合了社區的投 入,甚至激起日本友人的熱情支持,在在都讓我們感受到這份跨 越各種界線的愛的溫暖。老屋未來的可能性,更讓我們充滿好奇 和想像。如果不是從上帝來的愛,這一切都只是虛空,都是不可 能的任務。所以我用「東海岸的一篇史詩」來描述這樣一個特別 的過程。      個人有幸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並付出些微幫助,深感與有榮 焉。希望有更多人也能夠感受到這是一個精彩無比的史詩故事, 也願意更深地投入在老屋重修的過程中,讓東海岸的這篇傳奇史 詩,能夠不斷被傳講下去。 5


書序

書序二

文 SPC 都蘭醫食農研究中心 共同代表/五十嵐祐紀子

牧師一家人和新港教會的夥伴的各種實踐,從老屋整修、 舉辦在宅下午茶、營運眺港二手書店到兒童博物館活動,

都給我們一家人和都蘭診所團隊新的刺激、正面的能量。     我們夫妻帶著兩個幼兒兩年前來台東定居,一方面為了實踐 我先生理想中的在宅醫療、社區醫療,另一方面為了讓孩子們在 沒 有 工 業 污 染 的 地 方 生 活、 成 長。 我 們 在 台 東 的 生 活、 工 作, 來台東不到一年就處處碰壁,有時候感到不知所措。有一天我們 拜訪新港教會,跟劉牧師、牧師娘和其他夥伴在菅宮勝太郎舊居 前面坐下來聊天。經過那天的討論後,診所和新港教會開始合辦 「在宅下午茶」活動,每一個月一次到新港教會,跟教友一起學 習與醫療和照顧相關的事情。     那時候菅宮勝太郎舊居不像現在,還是有點破破爛爛的。     但那天我們坐在被擺放在老房子前面涼亭的椅子上,一邊吹 風一邊跟新港教會的夥伴們聊天,讓我很驚訝地發現,我們夫妻 經歷的挫折,原來跟自己的既有觀念有關係!     我們離開西部前往台東時認為,我們已經擺脫台灣主流思考 模式,能夠選擇與眾不同的路,但那天發現,其實不竟然如此。 我們無意中相信,我們要到偏鄉工作、帶著幼兒生活,對當地民 俗風情一無所知的我們,必須要依賴資源豐富的「大組織」,成 為大組織的一份子,才能進入社區;我們必須要引進大組織的資 源,興建像樣的硬體,才能實現我們的理想。 6


書序

然而那天跟新港教會的大家一起熱烈討論就發現,就算沒有 政府、大企業的補助,也沒有完善的硬體,也沒有大組織的人員 配置,其實我們只要有幾個擁有共同理念,有往前跨一步的行動 力的好友,我們就可以開始做事了,我們以為一定要的各種「資 源」並非是「必要條件」。     我相信,讀者透過閱讀劉牧師的文章,可以發現改變可以從 自己開始,自己小小的改變帶我們帶到意想不到的地方、與意想 不到的人交流、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不管我們最後被帶到哪裡 去,在其過程中,我們可以有美好經歷。     我們一家人和都蘭的夥伴們,繼續向劉牧師一家人和新港教 會的夥伴學習,好的想法、作法、資源都互相分享、交流,我們 也希望能夠對社區做出小小的貢獻。

7


出 版序

出版序一

心驛耕新Ⅱ「從 競 爭 到 共 生 」 文 社團法人臺東縣心驛耕新關懷協會理事長/劉炳熹

《心驛耕新-一棟老屋的神展開》後,我們著手開始進行 第二本書的編輯出版,有了第一本的經驗,相對起來減少

一些摸索的時間,但圖文書的出版仍舊是件苦差事!最關鍵的問 題是,倘若第一本書已經對老屋過去的故事做初步的交代,也將 焦點放在讓讀者認識新港,那麼第二本書想要告訴大家的會是什 麼 呢? 因 著 第 一 本 書 的 截 稿 訂 在 去 年 9 月, 菅 宮 後 代 回 新 港 尋 根, 以 及 後 來 我 們 前 往 東 京 會 面 的 記 錄 皆 沒 有 收 錄 到, 第 二 本 書 勢 必 得 對 這 些 後 記 做 一 些 交 代; 此 外 隨 著 老 屋 修 復 工 程 的 進 度 繼 續 向 前 跑, 再 利 用 計 畫 的 發 想, 配 合 來 自 各 方 外 部 資 源 的 連 結, 更 是 不 可 錯 過 的 一 段 記 載, 資 料 依 舊 豐 富, 但 核 心 的 主 軸將是重點。     團 隊 討 論 的 過 程 , 聯 想 到 Yu k i k o 一 篇 「 從 競 爭 力 走 向 共 生 力」的文章,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而生,沒錯!第二本書的主軸 就是「從競爭到共生」,老屋隨著時代年華老去而毀損,又座落 於偏遠的東海岸小鎮,橫看豎看都感覺不出它到底能夠有什麼競 爭力。沒想到自從我們決定投入老屋修復計畫,這一兩年來,國 際媒體走進來了,文化部走進來了,各種民間資源也走進來了, 看 似 沒 有 競 爭 力 的, 卻 好 像 擁 有 能 與 他 人 平 起 平 坐 的 實 力, 原 來,那種能夠與不同年齡、信仰、性別、背景、專業合作,帶動 整個區域向前走的力量,就叫做「共生力」!

8


出版序

細數一路走來的各方夥伴,在在都令人驚嘆上帝的恩典何等 豐富!這趟共生旅程從與「晃晃」二手書店聯手打造「眺港二手 書 店 」 開 始; 暑 假 串 連 小 新 星 團 隊 與「 都 蘭 診 所 」, 共 同 踏 出 打造「都蘭小客廳」的行動;小鎮海洋影展讓參與者投入討論海 洋 議 題, 再 到 與「 中 華 鯨 豚 協 會 」 合 作, 在 東 海 岸 單 車 小 旅 行 試訂友善海鮮餐食;「台東自造」提供 3D 列印機,從眺港兒童 博 物 館 而 來 的 自 造 者 概 念 更 進 一 步 的 扎 根;「ZAKKA Caesar & Rena 澄 實 旅 郵 雜 貨 店 」 大 力 相 挺 我 們 廢 木 料, 孩 子 不 僅 從 中 學 習 敲 敲 打 打 與 創 作 , 也 見 證 一 則 青 年 創 業 的 故 事 ; 「 Wu Ta l k ! 台 南 在 地 誌 」 前 來 舉 辦 編 輯 採 訪 營 , 五 天 內 一 群 年 輕 人 從採集到撰寫,製作出三本新港地方雜誌。     暑假的尾聲,老屋修復工程計畫的補助款也稍稍有了眉目, 我們仍舊走在往公共性前進的路上,期待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空 間,不是為了追求競爭力而存在,而是能夠陪伴地方「共生」。 這些夥伴與我們最大的共通點,就在於大家都有一個共生的夢, 是一個讓下一代看見未來,讓老一輩得著照顧,讓環境得著永續 的夢!第二本書所要記錄的,就是讓一個個的新故事,成為厚植 文化土壤的能量,我們深信,文化力愈強,在地就愈有盼望,愈 能活出在地的特色,就愈能有自信地走向國際,分享從過去、現 在直到未來都蘊藏在東海岸的瑰寶!

9


書序

感 謝 好 朋 友 Yu k i k o 為 我 們 寫 序 , 一 開 始 邀 請 她 的 時 候 , 她 驚訝的說:「是我嗎?推薦序不是應該找有名的人嗎?」余尚儒 醫 師 及 Yu k i k o 夫 妻 是 我 們 最 重 要 的 夥 伴 , 少 了 他 們 的 串 連 , 很 多故事不一定得以這麼精彩!他們在都蘭的經歷,肯定能夠成為 在地的祝福!     感謝劉漢鼎醫師大力相挺,看見需要就去做的執行力,從照 顧安寧病人到勇敢做「安寧家園」的夢,愈來愈多人願意付出, 台東就會不一樣!     感謝返鄉的思蒨,在地人參與在地故事,我們看見她所面臨的 掙 扎 與 挑 戰, 但 也 從 再 次 認 識 自 己 的 故 鄉 出 發, 找 回 自 己 的 價 值,找到陪伴他人一起成長的共生力!     感謝所有參與在「心驛耕新」故事裡的夥伴,整齣戲究竟會怎 麼演下去,繼續哪些神展開,沒有任何一個人說得準!但正因著 上帝將每個人擺放在適當的位置,演出屬於自己的那一幕,才一 路走到了今天,深信「從競爭到共生」的夢,會吸引愈來愈多的 夥伴參與進來,成就一樁百年大戲!

10


書序

出版序二

返鄉,看見新 的 價 值 文 社團法人臺東縣心驛耕新關懷協會總幹事/陳思蒨

身參與「心驛耕新」老屋修建計畫,我才真實感受,一個 小 鎮 有 這 麼 多 超 乎 想 像 的 可 能 性, 而 這 個 小 鎮 是 我 的 家

鄉-新港。 大學畢業選擇回到家鄉工作,這裡有我的家人親戚、有我熟 悉的環境、有我從小待到大的教會、有從高中時期陪伴我長大的 劉牧師夫婦;但少了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大部分都到外 地工作了。 在地人求學及發展歷程都是相似的路徑,鎮上兩所小學、一 所國中、一所高職,到了高中階段,開始有比較多的人到台東市 區 就 讀, 畢 業 後 外 出 讀 大 學、 留 在 外 地 求 職, 一 切 看 似 理 所 當 然。這種現象凸顯出台東沒有就業機會,青年人口外流是必須的 選擇。我也曾聽過待在台東沒發展的言論,這個觀念早已淺移默 化地深植在不少人心中。面對少子化、高齡化、資源分配不均的 衝擊,偏鄉還有其他選擇嗎? 我 自 認 回 來 參 與 計 畫 後, 才 重 新 開 始 認 識 我 的 家 鄉。「 新 港 為 什 麼 叫 新 港?」、「 有 新 港 就 會 有 舊 港 阿!」、「 許 多 人 以 漁 業 為 生, 漁 港 怎 麼 來 的?」、「 鎮 上 有 間 老 診 所, 大 家 都 稱呼醫師『新高』,那有『老高』嗎?」這些問題我未曾發問, 有 些 還 需 透 過 老 人 家 的 談 話 才 會 曉 得, 但 這 正 是 這 塊 土 地 最 珍 貴的資產。

11


書序

回家,很重要的是學習去看見我們擁有什麼-看見自己的價 值。隨著修建計畫推動後,老屋開始對外開放,越來越多人透過 老 屋 認 識 新 港 歷 史, 接 待 國 中 生 進 行 鄉 土 課 程、 媒 合 國 小 進 行 文化體驗教育、與台東「晃晃」二手書店及在地高職合辦二手書 店、陪伴高關懷學生並共同參與書店佈展、暑期以再生為主軸開 辦短期兒童博物館、與「都蘭診所」合作推廣在宅醫療等,真正 推 動 神 展 開 的 核 心 ,正 是 因 為 看 重 每 個 價 值:新 港「 小 」的 價 值 、 破舊老屋的價值、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每個人,都不斷讓我看見偏 鄉擁有新的可能性,甚至,我比自己想像中的更有價值。 大環境中存在既定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不同地區面臨不同 議題,就該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一昧的追求競爭力,只會看見 自己或環境缺乏的,忽略擁有的。因為我們在偏鄉,人與人的連 結性很強;因為我們在偏鄉,所以更現實,曉得面對人口外流、 高齡化,必須更勇敢地在加速時代找到另一種可能性。返鄉工作 後經常聽到:「很好啊!回來工作、奉獻家鄉。」我倒不曾這麼 認為,反而是這個小小的地方,教會我好多好多寶貴的價值,隨 著這一年多的發展,我們經歷的正是一個個願意牽起彼此手的夥 伴,一起創造擁有無限可能的共生力。

12


第一篇

台 日 交 流 - 承 先 啟後的對話 1. 台 11 線浪漫菅宮物語(2017.10.05) 2. 眺港下午茶(2018.01.11) 3. 照顧咖啡館(2018.02.01) 4 . 心 驛 耕 新 X 菅 宮 家 - 歷 史 性 的 會 面( 2 0 1 8 . 0 2 . 0 6 )


第 一篇

台日交流-承先 啟 後 的 對 話

1 台 11 線浪漫菅宮物語

好像在做夢一樣,這是真的嗎?」菅宮勝太郎的孫女滿井 女士坐在老屋二樓陽台的椅子,遙望眼前的新港漁港,就

好 似 自 己 祖 父 當 年 一 樣。 相 隔 七 十 多 年, 菅 宮 家 的 第 三 代、 第 四 代 回 到 新 港 來 尋 根, 看 看 這 棟 祖 先 所 遺 留 下 來 的 老 屋, 以 及 他 用 心 打 造 的 漁 港 與 成 功 鎮。「 台 東 成 功 」 對 她 們 來 說, 有 種 陌生卻又近鄉情怯的情懷,第一晚從民宿窗戶望向老屋的時候, 內 心 的 情 緒 早 已 無 法 抑 制。 隔 天 一 大 早, 兩 人 佇 立 寫 著「 菅 宮 勝 太 郎 故 宅 」 的 木 製 招 牌 前, 眼 淚 更 是 不 聽 使 喚 地 落 下, 讓 在 場的人無不深深感動。

▲ 菅宮勝太郎後代尋根之旅 左起:斯波女士、滿井女士、陳先生夫婦、劉牧師

14


第一篇

台日交流-承先啟後的對話

▲ 長工、丫鬟與菅宮後代中秋團圓

▲ 參觀菅宮規劃的新港漁港

15


第 一篇

台日交流-承先 啟 後 的 對 話

▲ 劉牧師與菅宮勝太郎曾孫

藉著日本紀錄片「台灣萬歲」,菅宮家與成功鎮再次起了漣 漪,經由製片人陳韋辰先生大力奔走,四處田野調查挖掘出潛藏 七 十 多 年 的 老 故 事 後, 他 鼓 勵 著 菅 宮 家 族 回 來 尋 根。 這 一 趟 旅 程,先由第三代滿井女士及其外甥女斯波女士作為先鋒,未來她 們期待菅宮家族能一起回來,好好認識這塊祖先所耕耘,一生奉 獻於此的土地。     短 短 幾 天 的 行 程 著 實 馬 不 停 蹄, 除 了 回 到 老 屋, 與 我 們 對 話 外, 她 們 特 地 前 去 拜 訪 兩 位 先 前 菅 宮 勝 太 郎 所 請 的 長 工 與 丫 鬟。兩個人據以高齡趨近九十歲,得知菅宮後代尋根的消息時, 還 特 別 吩 咐 家 中 的 孩 子 們 特 地 返 家 一 起 接 待, 縱 然 事 隔 多 年, 相 見 時 仍 掩 不 住 淚 水, 畢 竟, 一 個 不 可 能 實 現 的 夢, 居 然 就 這 樣成真了。

16


第一篇

台日交流-承先啟後的對話

適逢中秋,在我們特意的安排下,教會進行大烤肉,同時邀 請他們再次回到菅宮勝太郎故居團圓。二次大戰結束,原先以為 不再可能有交集的,今天再次回到他們彼此生命交會之地,讓故 事可以延續下去,沒有什麼比這還更能觸動人心了!     老屋修復,絕非只是把破損的地方補好而已,我們嘗試要填 補 的, 是 每 個 人 失 落 的 記 憶。 臨 別 前 的 一 晚, 透 過 陳 先 生 的 翻 譯,我與菅宮家的後代有一段彼此對話的時間,她們再次對教會 表達最深切的感激,若不是教會,經過這麼多年,或許老屋早就 不在了!同時也提到,教會要怎麼修復,她們沒有什麼立場可以 干涉,但她們願意盡力參與,包含邀請朋友們來到這裏參觀,讓 更多人知道老屋的故事。     最 核 心 的 信 息 是, 菅 宮 勝 太 郎 作 為 當 時 的 首 長, 他 資 助 長 工、丫環外出升學,讓他們返回到自己故鄉時,成為小學校長、 政府官員,為下一代發揮影響力。有能力的幫助沒有能力的,且 一生願意奉獻給東海岸,陳先生形容這是「台 11 線浪漫菅宮物 語」。我們共同的期待是,讓這故事背後的精神能夠被傳揚、被 延續給更多人知道,就在人們所認為偏遠的東海岸地區,仍潛藏 許多美善的事,能夠溫暖眾人的心。     菅 宮 家 與 我 們 約 定, 這 是 第 一 次 回 到 新 港, 但 絕 不 會 是 最 後 一 次, 她 們 會 帶 更 多 本 族 本 家 的 親 人 們 回 來, 也 會 積 極 關 心 我 們 的 老 屋 修 建, 化 感 動 為 最 大 的 動 力, 創 造 新 港 台 日 文 化 交 流的新頁!

17


第 一篇

台日交流-承先 啟 後 的 對 話

2 眺港下午茶

日午後在宅醫療講座結束,因著「台灣萬歲」紀錄片導演 酒井充子的到訪,一群人在心驛耕新小棧續攤「眺港下午

茶」,聊著關於老屋與社區發展的相關議題,構築成一幅很美的 圖畫。我們不分國籍、不分信仰、不分專業,彼此訴說著自己對 這棟老屋的感動,以及自己對這片土地所投注的熱情。紀錄片上 映後,人們很自然的會問著導演,究竟成功鎮該如何發展觀光, 才能夠繼續吸引日本觀光客過來呢?酒井導演與余尚儒醫師的太 太 Yu k i k o 有 著 相 同 的 論 點 , 一 個 地 方 之 所 以 吸 引 人 , 不 在 於 這 裡有什麼樣的建設,而是在於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在這裡好好的 活著,肯定自己的價值,忠於自己的信念。     Yukiko 進一步聊著,老屋對他們夫妻來說很重要,原先他們 認 為 說, 要 先 有 好 的 硬 體, 才 能 開 始 執 行 醫 療 專 業, 幫 助 在 地 的 需 要。 可 是 老 屋 改 變 了 既 有 的 想 法, 我 們 不 一 定 要 有 那 麼 好 的 硬 體 設 備, 只 要 人 與 人 凝 聚 起 來, 醫 療 就 已 經 開 始 了, 而 且 一 環 扣 著 一 環, 讓 我 們 在 東 海 岸 的 每 個 人 都 可 以 活 得 很 好。 這 段 話 讓 我 非常感動,因為那份人與人單純願意合作的心,不為個人的私利, 才 是 讓 老 屋 的 故 事 不 住 神 展 開 最 大 的 關 鍵。 如 果 有 個 人 忽 然 間 丟 了 一 大 筆 錢, 老 屋 馬 上 就 修 復 完 成, 這 些 故 事 大 概 都 不 會 發 生, 愈來愈多的夥伴參與在老屋修復的過程,隨著一步步往前的時候, 彷彿也是在走一趟生命的重建之旅,尋找到自我的生命意義。     先前菅宮勝太郎的後代預計新年時要來訪,卻因著年紀最長 的孫女身體狀況不佳而無法成行。經過一些對話與評估,菅宮家 的後裔來台尋根,是非常感動的一段記錄,但若我們正式去到日 本拜會她們,則意味著台灣與日本將一起攜手參與在老屋修復的 18


第一篇

台日交流-承先啟後的對話

旅 程 ,這 不 僅 是 國 民 外 交 ,更 是 台 日 文 化 交 流 的 新 頁 ,因 此 1 月 底,我以老屋修復計畫主持人的身份前往東京,扮演這關鍵的橋 樑。可是對從來沒去過日本,日文也一竅不通的我來說,語言是 相當大的難題,要找個翻譯,又得要完全明白我們一路走來的脈 絡,對的事,也需要對的人出現,才能成就這樁不可能的任務。     余 尚 儒 醫 師 夫 婦 得 知 我 們 的 構 想 後, 原 本 全 家 人 2 月 初 要 一 起 回 日 本 , 他 們 願 意 為 了 這 項 任 務 而 變 更 行 程 , 由 Yu k i k o 先 帶 兩 個 孩 子 回 去, 余 醫 師 再 照 原 定 的 計 畫 回 日 本 會 合, 從 事 前 與 日 方 確 定 各 項 細 節, 甚 至 安 排 造 訪「 照 顧 咖 啡 館 」 的 行 程, 作 為 未 來 老 屋 修 復 的 靈 感 發 想 以 及 協 助 我 們 翻 譯 等 等, 實 在 令 人 非 常 的 感 動。 而 楊 守 義 導 演 聽 到 消 息 後, 也 一 口 答 應 要 前 往 東 京, 做 隨 行 的 影 像 紀 錄, 因 為 這 次 的 會 面, 確 實 是 老 屋 修 復 的重要歷史鏡頭。     我開玩笑的說,這趟真的是外交官規格,不只有翻譯,還有 攝影師一路跟拍呢!由此也看出,每個人都無私為著共同的理想 付出時,上帝真的會在背後安排超乎想像的劇本,讓我們享受這 段過程,享受走在恩典的甘甜! ▼ 眺港下午茶合影

19


【心驛耕新 II 從競爭走向共生】

預購優惠 (85 折 ) 即日起至 2018.12.14( 五 ) 截止,匯款後請通知我們並 附上匯款證明,書籍將於十二月第一周開始寄發! 【心驛耕新 II 從競爭走向共生】 【心驛耕新圖文書 I、II 冊】

原價 300 元、預購優惠價 250 元

原價 600 元、套組優惠價 500 元

( 心驛耕新 - 一棟老屋帶來的神展開 + 心驛耕新 II 從競爭走向共生 )

運費 50 元,購買三本免運費!!滿千元隨機贈送 心驛耕新紀念商品 ( 心驛馬克杯、耕新馬克杯、環保袋、束口背包 )

掃描 QR CODE 預購: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