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傳統節慶
特輯。 輯。
1
臺灣的地理位置與氣候 臺灣位在東亞的大海上,處於亞熱帶氣候中,終年溫熱,除冬季高山地區外, 不見霜雪。海島上林木蒼鬱,河流蜿蜒,16 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航海 經過,就稱為「福爾摩沙」(Iihas Formosa),意指一個可愛的地方。早期先 有各族土著散居島上,各有其生活習俗;而中國沿海的福建、廣東,山多田少, 謀生不易,居民開始渡海而來移居島上。17 世紀歐洲人在東方展開海上大貿易, 西班牙人、荷蘭人都想擁有島上獨占其資源,經歷一段時間的侵奪後,鄭成功取 得了統治權,明鄭時期之後又經清領時代,大量漢人移入,不同族群分類而居。 早期臺灣方志都在記載風俗時說:「泉之俗行於泉,漳之俗行於漳。」(《諸羅 縣志》)後來客之俗自是也行於客,方志總是說「俗同內地」,修志的清廷官吏、 士人自是認為「內地化」的風俗。 閩、粵風俗中的節俗、廟會,農人自是按照二十四節氣從事農業生產,但這 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節氣行事,在實際使用上並不能完全適應於海島的氣候。 又經歷了在地自然環境中的生活經歷,從清領到日治不同時期的統治,漢人社會 乃在傳統節氣的名稱下,逐漸調整出適合斯土斯民的節俗生活。 由於不同時期的不同移民,適應自然環境與人文化活動,在原住民各族保存 各有特色的節慶外,漢人社會也就如同飲食習慣上的「南北和」,斯土斯民在海 島之上長期生活,也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史上彌足珍貴的「臺灣節慶」。
▲ 台灣被譽為福爾摩沙,意即美麗之島
2
臺灣過節就是過關 傳統節慶的「節」,都選在節氣轉換的時間或是一個月的特殊時間,根據陰 與陽的互勝互剋及互補觀念,使人能順利地通過時間的關口。所以過節就是過關, 在通過儀式中大多配合有祭祀的儀式、習俗禁忌,使人能從這個節序過渡到另一 個節序。在二十四節氣裡有「清明」、「立冬」、「冬至」,立冬是冬季的開始; 冬至則是冬季最長的一夜,都是使用節氣或中氣的節日,標誌太陽運行到某一個 節氣點,天候的寒暖發生變化。在太陰曆的應用上,則特別注意月的圓滿,「月 圓花好」被視為吉祥之兆。所以家庭適合團圓,而宗教信仰上也配合有祈福求祥 的祈祝儀式,如道教的「三元日」,妥善運用了正月十五,為春節期間一家人的 共慶「元宵」。此後就各奔西東地到處工作,因此祈求天官賜福,稱為「上元」, 家中掛燈,道觀、寺廟也會點燈祈福。「中元」則是在七月十五,為地官赦罪之 日,道教稱為「慶讚中元」,佛教也視為「盂蘭盆節」,都與普渡孤幽有關。 過節的通過儀式須要選擇有利的時間,所以單月單日屬陽,月日相重就可增 強力量,這是最常見的時間安排,如一月一日為新正;三月三日為三月節,古為 修禊日,現時漳州人選在此日「上墳」;五月五日為端午,龍舟競渡,祓除不祥, 是過渡到夏日的節日,所以習俗上都有剋制五毒的涵意。七月七日的「七夕」, 被視為「七娘媽生」,為民俗的成年禮,從被護佑的小孩「出婆姊間」後,長大 成人,為典型的通過儀式。而九月九日的九,諧音為「久」,重九重陽,故為老 人節,祈祝老人長壽。由於月日俱屬單數、屬陽,這種月日相重而陽氣特盛,自 是可以渡過節日的關口;而民間則是較少用雙月雙日,只有六月六日的「半年 節」。
▲早期先民過台灣示意圖 3
張弛有致的生活節奏 在農業社會裡,一個「以農立國」的民族自是須要配合節候而從事生產,所 以勤勞打拚是農人的美德。在七日一週的新制之前,除了官員、軍人服役等有固 定的休假日外,一般農民大多按照自然的節奏而使用節氣,在節日中集體享受節 慶之樂。帝制時代儒家官僚形成一套「張弛」的社會生活方式,生產的工作倫理 就是「緊張」如弓弦的繃緊,穿著日常工作的「常服」,在日常時間內有效地投 入生產勞動之中。然後在經歷一段時間工作後,趁著農田事務的餘暇就安排有節 日作為時間間隔,可以穿著禮服依節日而祭祀。 這種非日常性的日子就如同歐洲人的 festival,須要經由儀式性的轉變, 由一境、一家之人集體參與,成為地方或家庭的大事。在節慶活動中,不管是祭 祀與否都有節俗食物共享,一家一境也會有節飾襯托過節的氣氛,大家也須遵守 一定的節俗禁忌。節慶之樂的理想就是全體投入慶祝活動中,享受佳節內「共樂 樂」的若狂氣氛。
以下分別介紹華人一年中最主要的幾個節慶:
1.
春
2.
節
農
曆
初一到初五
元 宵 節
農
曆
一月十五日
3.
清 明 節
國
曆
四月五日
4.
端 午 節
農
曆
五月五日
5.
中 元 節
農
曆
七月十五日
6.
中 秋 節
農
曆
八月十五日
7.
除
農
曆
十二月二十九
夕
4
〈三十〉日
一、春節 春節,又稱元旦、元日;新正、新年。現在習稱為「過新年」。「年節」, 為一年之始,萬象更新。大年初一,一早就在神桌前,先拜神明,後拜祖先。初 四接財神,擺香案迎接神明,接神遲,故在下午。正月初一開天門,信眾在子時 搶頭香,搏好采頭。新正期間,人們多會到廟裡點光明燈,安奉太歲,犯太歲的 到廟內安太歲;或禮斗改運。新春以春飯、水果塔供奉祖先。過年是新年與除夕 相連,展現新的一年有新的氣象,這是傳統的習俗雖歷經社會變遷而仍能進入現 代社會,官方或民間均維持一年之中天數最長的「年假」,從初一到初五,特別 有過節的休閒氣氛:早期農業社會裡從容、樸素的生活情調,就具體反映在一首 流傳甚廣的臺灣童謠裡,「過年謠」從初一唱到十五,前五天是這樣唱:初一早: 清晨吉時開門大吉。初二巧:或作「嬌」,指女婿回娘家,是稀巧之客、嬌客。 初三無通巧:或「睏卡飽」,俗稱「赤狗日」,不利外出,恐有不巧的事;或因 連日勞累,借此補足睡眠。如唱「初一場、初二場」,則是「初三老鼠娶新娘」, 據傳為老鼠娶親日。初四神落天:此日下午迎神,俗云「送神早,接神遲」,所 以或作「初四接神」或作「頓頓飽」。初五隔開:此日開張,準備回復工作。 童謠中的春節就是拜年、玩樂,過一個歡樂新年,當前的過年習俗隨著景氣 好轉,是一個創新「過年謠」(閩南過年謠/客家過年謠)的好年代。
▲農曆過年時,可以感染到過節氣氛
5
春節-年獸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叫「年」的凶惡怪獸住在山中,到了冬天食物稀少了, 便跑出山來闖進村子,牠不但會偷村民飼養的牛、羊、豬等家畜吃,牠還會吃人 呢!因此一到冬天,村人驚恐。直到有一年,有戶人家過年時門上貼著紅紙,當 晚並有燃燒竹子,發出劈里啪啦的聲音,並沒有受到『年』獸騷擾,於是大家商 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些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這年村裡的人相互約 定,家家戶戶的門上貼上紅紙,門口燃燒著竹子,到處發出劈啪聲響。『年』獸 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便躲進山裡,從此不再出來危 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凶獸獲得的勝利互相 祝賀道喜。就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
春節的行事: 1. 貼春聯 2. 燃放鞭炮
▲農曆過年時,可以感染到過節氣氛 6
二、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是『過年』活動正式結束的一天。過了這天,一 切生活又如平日一樣正常了,道教的三元日醮祭天、地、水三官,上元日為天官 賜福的佳節,民間通稱「上元暝」、「元夕」;而節日行事為燃燈,故也稱作「燈 節」 。而新年活動直到元宵節,就被視為「小過年」 。按照舊俗,這是一家團聚吃 元宵的日子,然後就各奔南北努力工作。所以一起賞燈、猜燈謎,而年節真正結 束的佳節。 上元節所祭祀的天官,民間就將三官大帝統稱「三界公」,道教從東漢末創 教就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天官大帝職司賜福。但祭祀時間固定於正月十五, 則是經過一段時間才在隋、唐確定,唐代的上元齋是道觀點燈祈福的節日,燈節 也從早期的火炬成為燈籠;流傳至今,臺灣寺廟也都有點燈、賞燈習俗,並成為 觀光的節俗活動。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傳說一:是同古代祭祀太乙神有關。太乙是天帝的別稱, 據說祂的權力很大,主宰一切。人間的風雨、乾旱、饑饉、瘟疫,都由祂掌握, 簡直掌握了人類的命運。太乙還指揮著十六條龍,是一位最受尊敬的天神。先秦 的帝王們,為了求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年初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漢武帝劉徹特別重視這項活動,到了祭祀這天的晚上,宮中燈火明亮,祭祀儀式 竟能通宵達旦。公元前 104 年,漢武帝創建『太初曆』時,更將祭祀太乙神的正 月十五日列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各地可見放天燈 7
傳說二:是與道教信奉『三官』尊神有關。道教是一種多神教;道教的一個 重要教派五斗米教,供奉三官尊神:天官、地官和水官。這三官神各有分工:天 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各官的生日也很有意思,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 古人列為上元節;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古人列為中元節;水官生日在十月十 五日,古人列為下元節,合稱『三元節』。這三個節日中,以上元節最受人重視。 這一天按照三官的愛好,演奏音樂,張掛彩燈,人們成群結隊上街觀賞花燈,祈 求賜福、赦罪和解厄。
元宵節-吃湯圓的故事 在南北朝時代,陳朝滅亡的時候,樂昌公主被迫與夫君訣別,公主很擔心 今日匆匆一別會成為日後的永訣,所以就和丈夫訂下了一個約定,將自己隨身 攜帶的一面銅鏡敲成了兩半,一人收藏一半。並且約定在第二年正月十五日月 圓的夜晚,拿到城東的市集裡叫賣,以便夫婦重逢。 後來,公主被隋文帝楊堅的軍隊俘虜到長安;他的丈夫也輾轉流落到了京 城。二人分隔兩地、彼此都沒有對方的消息,之後,在一次正月十五日之時, 公主的丈夫帶著銅鏡到城東的市集,遇到了位老婆婆有另外半面銅鏡,因而和 公主重逢。 大家為了紀念這對夫妻間堅貞不渝的愛情,所以,以後每年正月十五這一天, 家家戶戶都會以糯米捏成銅鏡的模樣,加糖煮來吃,又甜蜜又圓,象徵著「月圓 人團圓」、闔家平安、諸事順利的意思。這也就是我們元宵節吃湯圓習俗的由來 喔!
▲ 元宵節有吃湯圓的習俗 8
元宵節-猜燈謎的故事 相傳,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謎這種活動。那麼,猜謎咋又變成燈謎了呢? 這裡還有個猜燈謎的故事呢! 據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姓胡的財主,家財萬貫,橫行鄉里,看人行事,皮 笑肉不笑,人們都叫他「笑面虎」。這笑面虎只要看見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 老鼠給獵捋鬍子──拚命巴結;對那些粗衣爛衫的窮人,他則像餓狗啃骨頭── 恨不得嚼出油來。那年春節將臨,胡家門前一前一後來了兩個人,前邊那人叫李 才,後邊那個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齊華麗,王少穿得破破爛爛。家丁一見李才, 忙回房稟報,笑面虎慌忙迎出門來,一見來客衣帽華麗,就滿臉堆笑恭敬相讓。 李才說要「借銀十兩」,笑面虎忙取來銀兩。 李才接過銀兩,揚長而去。笑面虎還沒回過神來,王少忙上前喊道: 「老爺, 我借點糧。」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見是衣著破爛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罵道: 「你 這小子,給我滾!」王少還沒來得及辯駁,就被家丁趕出大門。回家的路上,王 少越想越生氣,猛然間心生一計,決定要鬥鬥這個笑面虎。轉眼間,春節已過, 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樂哈哈地忙了一天。 到了元宵燈節的晚上,各家各戶街頭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樣的花燈,王少也打 出一頂花燈上了街。只見這花燈扎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面還題著一首詩。 王少來到笑面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看。笑面虎正在門前觀 燈,一見此景,忙也擠到花燈前,見燈上題著四句詩,他認不全,念不通,就命 身後的帳房先生念給他聽。帳房先生搖頭晃腦地念道:「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 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一聽,只氣得面紅耳赤,怒眼圓睜,哇哇亂叫:「好小子,膽敢來罵 老爺!」喊著,就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 見得是罵你呢?」笑面虎氣呼呼地說:「你那燈上是咋寫的?」王少又朗聲念了 9
一遍。笑面虎恨聲說: 「這不是罵我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 「噢,老爺是犯 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 「可 不哩!只氣得幹瞪眼,沒啥說,轉身狼狽地溜起了。」周圍的人見了,只樂得哈 哈大笑。 這事後來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節,不少人都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 人猜測取樂,所以就叫「燈謎」。 以後相沿成習,每逢元宵燈節,各地都舉行猜燈謎活動,一直傳到現在。
元宵節-猜燈謎小試身手
▲ 元宵節有猜燈謎的習俗
三、清明節 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 5 個節氣,在春分後十五日,約在陽曆四月四日或 五日,為掃墓的節日。從民國 24 年起定為民族掃墓節後,至今仍是放假上山祭 掃的節俗。清明節又稱民族掃墓節,為了弘揚孝道,發揚我民族精神。在節俗史 上,由於吸收、取代了上巳與寒食節,在時間相近的節期中,以「清明」節氣而 確定為兼含踏青、寒食、掃墓的節日。所以臺灣的彰、泉人,為了避免人多相鬥, 漳州屬選在三月節(三月三日),泉州屬則在清明日,尤有古俗的遺意。而客家 習俗,在安葬後第 1 個五月節,須提前 1 至 2 天上墳祭拜。 10
清明節-小故事 據說,黃帝出生的日期是西元前四千六百零八年的四月五日,政府為了表示 後代子孫飲水思源,便定當天為民族掃墓節,而帶領我們剿匪抗戰的先總統
蔣
公病逝於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深夜,每年他的忌日,必由中央主持紀念大會, 以示悼念。
▲ 清明節有掃墓習俗
清明節的行事: 1. 掃墓:分兩種儀式,一是在墳墓上「掛紙」,另一是則為「陪墓」。「掛紙」 是在墳上壓上五色紙,表子孫有祭拜過了;「陪墓」是修墓〈維修與清掃〉 與祭拜。
四、端午節 端午為五月五日的重五日,又叫「端五節」、「五月節」、及「重五節」。 這是紀念誕生在二千三百多年以前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一個節日,午與陽都取陽氣 漸盛,可以過關辟邪。在節氣上為夏日將至的節候,江河之水均須清除雜物,以 免疫癘流行;居家需知則同樣須掃除屋宅角落,灑上雄黃水,以辟除五毒諸物;
11
而家人則須浴以蘭湯,潔沐身心。原本端午的惡月惡日禁忌,在神道設教的習俗 中,成為清潔內外辟除不潔的節日。
▲端午節會用艾草洗淨身體
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 屈原是戰國時楚人,仕於楚懷王為三閭大夫。那時懷王及後來的襄王都因聽 信小人詆毀,漸漸和他疏遠。之後,因為自己愛國的心意得不到襄王的信任,所 以有滿心的委曲和憤怒無處發洩,又為了朝廷中奸臣太多而憂愁,屈原難過得每 天在汩羅江邊徘徊,終於在五月五日那一天,因為太過於傷心而投江自殺了。楚 人哀之,乘舟撈屍,又以竹筒裝米投入水中以飽魚類,使勿傷屈原屍體。此為後 來端午節龍舟競渡與吃粽子之由來。
12
端午節的行事: 1. 龍舟競賽 2. 吃粽子
▲端午節會舉辦划龍舟競賽,以及包粽子
五、中元節 農曆七月是民間俗稱的鬼月,尤其是農曆 7 月 15 日稱為「中元節」。
13
二十四節氣中「處暑」 ,為農作物收成後,趁暑熱稍事休息,祭謝土地、祖先, 故農諺云:「處暑斷犁耙」。 在節俗中祭厲的習俗,官方就在七月有厲壇之祭;而民間則複合了道、佛二 教的宗教儀式,道教從早期的三官信仰:天、地、水三官(即民間所稱「三界公」), 三元齋而確定三元日,中元齋即在中元日,故稱為「慶讚中元」,為中元地官對 於先祖、孤幽的赦罪。 佛教則引進在印度的結夏安居之制,將目連救母故事的救倒懸之苦 (Ullumpana, Ujlanbana),譯為「盂蘭盆」,宗懍(西元 498-565 年)《荊楚歲 時記》所記,當時已採用漢曆七月十五, 「僧尼道營盆供諸佛」 ,北齊顏之推記載 北方也是「盂蘭盆」,成為盂蘭勝會的施孤。 至今臺灣各地仍是複合儒、道、釋禮儀,而所渡的則是臺灣開發史上的先祖、 孤幽,成為時間長、活動多的民間節俗。農曆 7 月 15 日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 戶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好好的祭拜從陰間來的好兄弟。
▲中元普渡
中元節-搶孤 普渡大會時儀式完成後,大家衝上前去搶剩下的供品 14
▲中元搶孤習俗
中元節-搶旗 搶高掛在孤棚竹竿頂端的紅色小旗
▲中元搶旗習俗
中元節-放水燈 將油紙做成的各種防水燈,放到河中、海邊,讓它隨水漂流
15
▲中元節放水燈
六、中秋節 一年有十二個月,每三個月為一季,八月十五日是三秋〈七、八、九三個月〉 中間的一天,所以把這一天稱為中秋。 農曆八月,在「秋分」與「霜降」中有「中秋」,為天文學上的秋分點,太 陽正好照射到地球赤道上,晝夜各半,與「春分」相對。八月十五日,俗稱「八 月半」 ;又逢十五月圓,又稱「月夕」 ,也有認為七、八、九三秋恰半,故為「中 秋」。由於秋涼時節,又是月圓夜,取象圓月,而視為團圓節。祭月原是古代帝 王的禮制, 《周禮》孔疏上載: 「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 《史記》應劭註曰: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也就是在都城西郊的月壇祭月。 民間何時可以拜月已不可考,但是有太陽星君、太陰娘娘,就有日月的祭祀。 在中秋之夕,臺灣早期都會拜月娘(月姑),也印有月娘神像,其他地方則稱為 月光神禡,所祭拜的則是月餅、柚子,月餅要切開分食,故稱為團圓餅。根據《臺 灣府志》記載,中秋節祀當境土神,秋收之後要拜土地公,表達春祈秋報之意。 我國以農立國,古人在播種時,常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稱「春祈」,在收成時 也祭祀土地神稱「秋報」。八月十五日已是稻子成熟時,所以「中秋節」也可能 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行事:
16
1. 拜土地公:拜牲禮、米粉芋〈現有的將牲禮改為麵粉製品,有的也以水果代 替〉 2. 祭祖拜公媽:都用家中的 一般的熟食菜餚〈如雞鴨、魚、豬肉〉
3. 賞月:全家團員吃月餅、柚子
4.烤肉:經由廣告;一家烤肉萬家香之後,中秋節變興起烤肉的活動
中秋節-嫦娥奔月 17
「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傳說中,在遠古時期,天 地總共有十個太陽,由於十個太陽的熱度太強,烤焦了各式各樣的農作物,許多 人們也因為氣溫太高而被熱死,存活下來的人都過著非常痛苦的日子。 當時,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神射手「后羿」,看到這種情形非常生氣,他決定 要拯救世間萬物,便用他的弓箭將太陽一一射下來,只留下一個太陽,讓大地停 止被高溫熱「烤」,人民因而獲得重生。百姓們為了感念后羿,於是擁戴他成為 一國之君。可是,沒想到后羿一當上國君後,就開始目中無人,作威作福,施行 暴政,百姓們從此又陷入了另一場苦難中。 而后羿為了要長生不老,永遠當皇帝,所以便派人到崑崙山向王母娘娘求取 長生不老藥。后羿的妻子嫦娥知道後,非常同情百姓的處境,她擔心后羿吃長生 不老藥後,會繼續肆無忌憚的施行暴政,使得百姓們更加痛苦不堪。於是,她便 一個人偷偷將所有的長生不老藥吃下去。沒想到,她的身體卻輕飄飄飛起來了, 后羿發現後非常生氣,看著嫦娥一直飛上天,他氣急敗壞拿起弓箭要將嫦娥射下 來,但是一切都太遲了。嫦娥就這樣的往月亮飛去,成為月亮裡廣寒宮的仙女了。 從此以後,民間就開始流傳著月亮裡住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她的名字就是「嫦 娥」,讓遙遠的月空裡增添許多美麗的傳說故事。
中秋節-玉兔搗藥 18
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就是有關陪伴在嫦娥身邊的「玉兔」 。這一隻可愛的兔子, 在「中秋節」裡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喔!在『大唐西域記』(這是大家所熟 悉的玄奘法師所寫的)裡頭記載著一段故事:在古老的印度的森林裡,住了兔子、 狐狸和猴子三個好朋友。由於當時適逢戰亂,民不聊生,很多人因而沒有東西吃。 有一天,他們在門口發現一位因飢餓而昏倒的老公公,為了救活老公公,他們分 頭出去找食物。但是,在當時戰亂的情況之下,能找到食物的機率微乎其微,後 來兔子為了解除大家的飢餓,便自願犧牲自己,當成大家的食物。 就在兔子跳入熱鍋的一剎那,突然有一雙溫暖的大手,將兔子從滾燙的鍋 子撈出來。原來,兔子的善心,感動了玉皇大帝,於是便派人將兔子救出來,並 且封他為「玉兔」,在月亮裡陪伴月神娘娘-嫦娥,讓大家時時感念兔子的慈悲 心胸。
中秋節-吳剛伐樹 相傳吳剛是一位醉心於仙術,但是又不肯專心學習的樵夫。由於,每天不努 力於砍柴的工作,只會做白日夢,玉帝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下令把吳剛帶 到月宮裡,並且告訴他只要他砍倒桂樹,就會得到仙術。但是,無論吳剛再怎麼 砍,每隔一段時間,桂樹就會癒合。所以,吳剛只好一砍再砍,一直到現在都無 法將桂樹砍倒,這就是玉帝給予吳剛做事不腳踏實地的懲罰!
七、除夕 19
春節的前一夜,是一年之末,叫做除夕,這個「除」字是指除舊歲換新歲的 意思。 「除夕」這一天各家都要報謝神明,表示對於庇佑一年的報恩。一般都從近 中午時,在廳堂上敬謝豐盛的祭品,特別是年糕、發糕等應節供品,依例先拜神 明、後拜祖先,全家大小都要上香敬謝。然後就要拜灶神,縱使使用了瓦斯爐、 電磁爐,同樣要在廚房祭謝司命灶君;此外就是拜地基主,都在前、後門門口, 就是對於房宅先住先亡的地主,也在年底表示謝恩之意。 客家地區在時間上則不同,從凌晨就要在門外敬謝天公,供奉五燥、五溼素 品、素果,以謝天恩。然後從早上就在正廳祭拜,同樣先拜神明再拜祖先(阿公 婆) ,除了牲禮外,也有年糕、發粄,又點燭燃香,稱為「點雞岑香」 ,報謝庇佑 之功;也會在前門或後門拜地基祖。並到鄰近寺廟、伯公廟等祭謝,可謂為「完 神」日。 除夕夜要先祭祖,祭拜完畢後,全家人就圍在圓桌前吃年夜飯,象徵團圓之 意,就算遠在外地的家人,也必須在這一天趕回家,吃過了年夜飯後,晚輩要依 順序向家中的長輩拜年,而長輩則要發「壓歲錢」給晚輩,之後全家便圍爐守歲 直到天明。
20
除夕-祭祖 祭祖是春節的重戲之一,到了除夕下午,每家都會張燈結綵,燃放鞭炮,準 備牲禮來祭祀組先和神明,這叫做「辭年」。供桌上還要放年粿、春飯。所謂「春 飯」,就是在飯上放春字的剪紙和紙花,因為「春」和「剩」的閩年語發音相似, 有年年吃不完的意思。
除夕-年夜飯、守歲 吃年夜飯:除夕時,遠近親屬家人團聚吃年夜飯,表團圓。守歲及壓歲錢: 在年夜飯之後,長輩會發壓歲錢,讓大家討個吉利。而且全家圍笑,整夜不睡覺, 這叫做「守歲」,一般人相信守歲可以祈求父母長壽。
除夕-吃年糕 吃年糕:表示步步高升之意。
21
八、重陽節 重陽節因農曆九月九日,月日均值陽數,也稱重九。在節氣上值「寒露」、 「霜降」,本地卻是秋高氣爽的時節,適宜登高或到野外放風箏。在節俗來源上 通說是桓景家人戴茱萸登高,而得免一家受禍(故事載於《續齊諧記》) 。而從節 氣活動理解,大陸北方是茱萸正盛的時節,而菊花也最燦爛,這些植物都具有草 藥性能:茱萸氣味辛烈,配戴在身上或曬乾盛於香囊,正可作為服食、服配之用。 而菊花則甘菊、白菊等,可作藥用植物;泛酒則是菊花酒,秋日飲菊花酒, 被視為風雅之事。九又諧音「久」,九九及久而又久,為長久長壽之意,故被當 作「敬老節」;同時也是宗祠祭祀的節日,各地祠堂都在此日祭祀先人。在魁星 爺的士人信仰習俗中,清代的地方書院,也隨俗供奉魁星爺,也是星辰之神,以 祈求魁星點中而得功名。
重陽節-由來與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名叫桓景,他是一個農夫,跟爸爸、媽媽,還有老婆住在一 起。桓景非常重視他的家人,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總是盡量給他們最好的。 即便農事繁忙,只要一有空閒,桓景也一定是用來陪伴家人,所以,他們一家人 感情非常和樂。 他們住的地方是一個位於河邊的小村子。這個村子跟一般的農村沒有什麼兩樣, 村子裡的農民們每天辛勤的工作,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 其實這裡有一個很可怕的威脅:原來在村子旁邊的河裡,住著一個病魔,這個病 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可怕的病毒,讓一些村民得到怪病,這種怪病連村子裡最高 明的醫生都束手無策,沒有辦法醫治,有些人得病之後會昏迷不醒,有些人更因 此而病逝。 雖然大家都很懼怕這個病魔,但是卻沒有人敢去對付牠。有一年,病魔再度出現, 這次連桓景的家人都得到了怪病。桓景非常著急,為了解救自己的家人,他獨自 踏上旅程,尋找可以治療怪病的靈藥。 22
桓景一路上問了許多人,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打聽到,村子邊的高山上有 一個老人醫術非常高明,不管任何疑難雜症都能醫治。於是,桓景通過重重考驗, 好不容易才見到那位老人。 老人見桓景非常有誠心,答應幫他配製解藥,但是,老人也提醒桓景,如果不除 掉這個病魔,還是會有許多無辜的村民受害。 同時,老人還預告:在今年九月九日,病魔將再度從河中現身,來危害村民。桓 景一聽,心中非常焦急,連忙請教老人,是否有打倒病魔的辦法。 老人說: 「病魔最害怕幾樣東西:茱萸的葉子、菊花釀成的酒,還有青龍寶劍。」 桓景一聽,決定出發尋找這三樣法寶,好為村民除害。經過一段艱辛的過程,桓 景終於把三樣法寶備齊,他立刻趕回村子裡,先取出老人的藥方,醫治家人和生 病的村民。接著,他請所有的人先到山上避難,一個人留下來獨自對抗病魔。 到了九月九日那天,頓時間天昏地暗、狂風怒吼,河水陣陣波濤翻攪,病魔果然 現身了。病魔找遍村子裡裡外外,卻連一個人都沒找著,牠非常生氣。這時,桓 景走到病魔面前,準備跟病魔展開決戰。 桓景因為有茱萸葉做成的衣服保護,所以牠沒有辦法傷害到桓景。桓景趁病魔不 注意時,把菊花酒噴在病魔身上,病魔頓時喪失元氣,變得非常虛弱。最後,桓 景拿出青龍寶劍,狠狠的刺向病魔,病魔終於不支倒地。 從此,村民脫離病魔的魔掌,再也不必害怕身染怪病,大家都非常感激桓景。從 那天開始,每年到了農曆九月九日,大家一定會遍插茱萸、飲菊花酒,並登上高 山遠眺。 這些習俗一直流傳下來,直到現在,我們也會在農曆九月九日這一天,登高慶祝 重陽節。
23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大雪」同為十一月的節氣,但時間並不固定, 與「清明」一樣同為「活節」,一般都要謝平安。在曆法上,冬至日,日最短, 因為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赤道以南緯度二十三度半)。冬至後,太陽又漸向 北回轉,北半球的白晝就慢慢變長,所以冬至即是節氣上的陰極之至,而陽氣始 至的節日,稱為「冬節」。 這個大節、俗語說是「冬至大如年」 ,也稱「亞歲」 、 「如正」 ,為節俗行事較 多的節日。臺灣民間習俗以冬至日的早晚作為測候的標準:「冬至在月頭,要冷 在年兜(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亦無霜。」推測 寒流到臺灣的時間;或「冬至黑,年底疏;冬至疏,年底黑。」以冬至日來到的 時間推測過年的天氣,故有「乾冬至,濕過年」的氣候經驗談。
冬至-傳說 河 南 地 區 流 傳 著 這 麼 一 則 有 關 冬 至 的 傳 說 : 何 南 南 陽 有 個 名 醫 叫 做 張 仲 景,醫 術 十 分 高 明。不 管 是 什 麼 樣 的 疑 難 雜 症,只 要 經 過 張 仲 景 的 治 療,都 可 以 迅 速 痊 癒 。 人 們 都 尊 稱 他 是 個 醫 聖 。 張 仲 景 原 本 在 長 沙 做 官,告 老 還 鄉 後 回 到 河 南 老 家。還 鄉 的 時 候,正 是 酷 寒 的 嚴 冬。他 走 到 白 河 岸 邊,發 覺 河 24
面 都 凍 成 了 冰。來 來 往 往 為 生 計 奔 忙 的 鄉 親 們,穿 著 單 薄 的 衣 服,面 黃 肌 廋,連 耳 朵 都 凍 爛 了。張 仲 景 看 了 , 心 中 著 實 感 到 不 忍 。 等 他 一 回 到 家 , 登 門 求 醫 的 人 接 踵 而 至 。 門 前 車 馬 雜 沓,全 是 鄉 裡 官 宦 富 豪 人 家。張 仲 景 從 早 忙 到 晚,可 是 心 中 仍 記 掛 著 那 些 凍 傷 耳 朵 的 窮 鄉 親 們 。 到 了 冬 至 那 一 天,他 就 把 家 中 的 工 作 交 給 弟 子 們,自 己 到 南 陽 東 關 的 一 塊 空 地 上 搭 起 醫 棚,給 窮 人 捨 藥 治 療 凍 傷。藥 方 的 名 字 叫 做 「 祛 寒 嬌 耳 湯 」 。
做 法 是 先 把 羊 肉 、 辣 椒 和 一 些 祛 寒 的 藥 材 放 在 鍋 裡 熬 煮,等 煮 熟 後,將 羊 肉 及 藥 材 撈 起 切 碎,用 麵 皮 包 成 耳 朵 樣 子 的 「 嬌 耳 」, 再 下 鍋 煮 熟 。 來 乞 藥 的 人 們 , 每 人 都 給 一 大 碗 湯,兩 雙 嬌 耳。大 家 吃 了 祛 寒 嬌 耳 湯 後,只 覺 得 渾 身 溫 暖,兩 耳 發 熱。張 仲 景 一 直 捨 藥 到 年 三 十 , 終 於 把 鄉 親 們 的 耳 朵 全 治 好 了 。 張 仲 景 捨「 祛 寒 嬌 耳 湯 」的 事 一 直 在 民 間 流 傳 著 。 為 了 紀 念 他 為 人 們 治 病 的 恩 德,每 到 冬 至 這 一 天,人 們 都 要 包 嬌 耳 吃 。「 嬌 耳 」又 稱「 餃 兒 」, 也 就 是 現 在 我 們 所 吃 的 餃 子。傳 說 吃 了 冬 至 餃 子,包 管 耳 朵 不 會 凍 傷。中 國 南 方 則 在 冬 至 吃 糯 米 糰 , 並 且 要 搓 兩 個 又 大 又 圓 的 糯 米 圓 黏 在 門 環 上。這 個 習 俗,也 有 個 相 對 應 的 傳 說: 很 久 以 前 的 一 年 冬 至 , 閩 南 的 一 個 城 裡 來 了 三 個 衣 衫 襤 褸 的 乞 丐,他 們 是 一 對 夫 婦 帶 著 一 個 女 兒。在 天 寒 地 凍 的 嚴 冬 裡,乞 丐 的 妻 子 終 於 因 體 力 不 支 而 一 病 不 起。
25
為 了 籌 錢 埋 葬 妻 子 , 老 乞 丐 只 得 忍 痛 把 女 兒 賣 給 人 家 作 奴 婢。一 想 到 要 離 開 相 依 為 命 的 老 父 親,女 兒 傷 心 得 暈 了 過 去,老 乞 丐 連 忙 討 了 一 碗 米 湯,一 口 一 口 的 把 女 兒 灌 醒。老 乞 丐 又 討 來 了 幾 個 糯 米 圓 充 飢。可 是 父 女 兩 個 互 相 推 讓 , 誰 也 不 肯 先 吃 。 老 乞 丐 就 對 女 兒 說 :「 今 日 離 別,就 像 這 粒 糯 米 圓 分 成 兩 半,咱 們 團 圓 的 時 候 再 吃 圓 子 好 嗎 ? 」說 完 , 兩 人 含 淚 吃 完 了 圓 子 , 就 依 依 不 捨 的 分 手 了 。 自 父 女 兩 人 分 手 後,又 過 了 三 年,老 乞 丐 卻 毫 無 音 訊 。 每 年 到 了 冬 至,女 兒 就 更 加 的 思 念 父 親。她 想,也 許 父 親 現 在 仍 窮 困 潦 倒,不 願 見 面,那 該 如 何 相 認 呢 ? 她 就 想 了 個 辦 法 , 對 主 人 說 :「 今 天 是 冬 至 , 家 家 都 吃 圓 子 , 那 門 神 也 該 敬 敬 他 。 」主 人 同 意 了 。 她 就 搓 了 兩 個 又 大 又 圓 的 糯 米 圓 粘 在 門 環 上,她 想,這 樣 一 來,父 親 回 來 , 看 到 門 環 上 的 冬 節 圓,一 定 不 會 找 錯 門。誰 知 道,老 乞 丐 還 是 沒 有 回 來。第 二 年,女 兒 又 把 冬 節 圓 粘 在 窗 門 、 豬 舍、牛 舍 、牛 頭 上,寄 託 對 父 親 的 思 念。左 鄰 右 舍 取 其 團 圓、吉 利 的 含 義,也 照 樣 去 做。這 個 習 俗 就 這 樣 傳 偏 了 閩 南 、 潮 汕 一 帶 。 台 灣 地 區 相 傳 冬 至 是 牛 的 生 日 , 這 也 有 個 相 當 有 趣 傳 說 : 從 前 有 個 木 匠 叫 墨 斗 公。在 他 所 住 的 村 子 裡,土 壤 十 分 肥 沃。農 夫 們 只 要 將 稻 籽 撒 在 田 裡,就 可 以 坐 下 來 靜 待 收 成 了。因 此 這 些 莊 稼 人 整 天 閒 著 沒 事,就 聚 集 在 墨 斗 公 的 木 匠 店 裡 天 南 地 北 的 聊 天 。 墨 斗 公 被 他 們 吵 得 無
26
法 靜 下 心 來 工 作 。 於 是 就 交 待 他 的 徒 弟 拿 一 包 經 他 施 過 法 的 鋸 木 屑,每 天 早 上 抓 一 小 掫 撒 到 農 夫 的 田 裡 去。 這 些 鋸 木 屑 只 要 一 灑 到 田 裡,就 會 變 成 雜 草。墨 斗 公 的 原 意 是 要 農 夫 們 養 成 勤 勞 的 好 習 慣,天 天 下 田 鋤 草。不 料 這 個 徒 弟 嫌 天 天 撒 太 麻 煩 , 就 一 口 氣 將 整 包 鋸 木 屑 都 倒 光 了。於 是,所 有 的 田 裡 都 長 了 茂 密 的 雜 草,稻 子 反 而 枯 萎 殆 盡 , 急 得 農 夫 們 叫 苦 連 天 。 墨 斗 公 眼 看 著 他 的 徒 弟 闖 下 大 禍,就 罰 他 變 成 一 頭 牛, 來 幫 助 農 民 耕 田 除 草。為 了 使 徒 弟 工 作 方 便,墨 斗 公 又 設 計 了 牛 犁 耙 , 碌 碡 等 農 具 供 牠 使 用 。 墨 斗 公 的 徒 弟 變 成 牛 後 , 惰 性 依 然 不 變 。 主 人 要 牠 耕 田 , 牠 就 想 出 許 多 推 託 之 辭 :「 我 今 天 我 太 累 了 」、「 今 天 我 感 冒 了 」或 是 說「 你 還 不 餵 我 吃 東 西 , 我 怎 麼 替 你 工 作 ? 」牠 甚 至 和 主 人 約 定 , 耕 田 時 每 走 一 趟 就 要 餵 牠 吃 紅 龜 粿 或 湯 圓 等 食 物 , 否 則 牠 就 罷 耕 議 。 在 天 上 的 佛 祖 看 到 這 頭 牛 如 此 的 狂 妄 , 就 在 牛 的 下 巴 釘 了 一 顆 釘 子 , 使 牠 再 也 不 能 開 口 抱 怨( 如 今 每 頭 牛 的 下 巴 都 有 一 顆 突 起 像 痣 的 東 西 )。 因 為 牠 喜 歡 吃 湯 圓 , 人 們 就 選 擇 冬 至 這 天 作 為 牠 的 生 日。除 了 餵 牠 湯 圓 外, 還 在 牛 角 、 額 頭 上 都 粘 上 一 顆 「 圓 仔 釘 」。 同 時 , 為 了 感 謝 牛 一 年 來 的 辛 勞 , 冬 至 這 天 一 定 讓 牠 舒 舒 服 服 的 休 息 一 天 。
27
冬至-各地的冬至習俗 〔 河 北 省 〕 東 安 縣 冬 爐 、 獵 兔 , 人 家 祭 祖 、 賀 節 、 拜 師 。 懷 柔 縣 冬 至 量 日 影 以 占 次 年 收 成 豐 欠。樂 亭 縣 士 以 麵 食 祭 祖,農 家 於 此 日 商 定 子 女 嫁 娶 之 事 , 此 後 商 賈 價 便 啟 程 往 京 師 作 買 賣。南 皮 縣 冬 至 日 人 家 互 相 拜 賀,擁 爐 會 飲,稱 為 「 扶 陽 」。 新 河 縣 鄉 塾 弟 子 於 冬 至 日 各 拜 業 師 , 稱 為 「 拜 冬 」 。
〔 山 東 省 〕 滋 陽 縣 冬 至 修 燧 灶 以 祈 求 長 壽 。 曲 阜 的 婦 女 節 前 就 做 好 布 鞋 , 於 冬 至 日 贈 送 舅 姑 。 海 陽 縣 吃 羊 肉 , 叫 做「 卻 寒 」。 鄒 縣 兒 童 作「 拿 寨 」、「 打 瓦 」的 遊 戲 。 少 年 開 始 習 武 , 叫 做 「 看 冬 」。 但 鄒 縣 並 無 賀 冬 至 的 習 俗 , 據 說 孟 子 於 冬 至 日,鄉 人 十 分 悲 痛,於 是 廢 除 慶 賀 冬 至 的 習 俗。臨 沂 縣 民 在 冬 至 日 用 火 紙 剪 製 衣 服,攜 至 祖 墳 前 焚 燒 , 然 後 添 土 。
〔 山 西 省 〕 冬 至 日,猗 氏 縣 農 夫 拔 取 麥 根,其 白 蕊 多 寡 以 卜 次 年 豐 欠 。 永 和 縣 稱 冬 至 為「 追 節 」。 陽 城 縣 稱 冬 至 為「 喜 冬 」, 官 紳 士 家 行 拜 賀 禮 。 民 間 只 以 麵 角 祭 祖 並 進 奉 家 中 尊 長。大 同 縣 於 冬 至 日 祭 財 神。河 曲 縣 拜 冬 時,飲 宴 佐 以 28
羹 , 棗 釀 羔 羊 。
〔 河 南 省 〕 陳 州 冬 至 紮 紙 成 束 後 , 君 以 焚 燒 , 稱 之 「 送 段 」。 西 鄉 縣 冬 至 日 向 巴 山 看 雪 , 占 來 年 豐 欠 。 臨 潼 縣 農 諺「 一 九 雪 , 九 九 皆 有 雪 」 。
〔 江 蘇 省 〕 嘉 定 縣 最 重 視 冬 至,前 一 夜 稱 節 夜,也 稱 除 夜。春 粢 糕 以 祭 祖 , 並 以 之 饋 贈 親 友 , 設 席 宴 飲 , 稱 之「 節 酒 」, 也 稱 「 分 冬 酒 」。 金 壇 縣 賀 冬 時 , 於 宗 祠 祭 祖 並 團 拜 。 蘇 州 冬 至 家 宴 , 席 間 必 備 一 種 以 黃 酒 加 糖 漿 製 成 的 冬 陽 酒 。
〔 浙 江 省 〕 杭 州 冬 至 以 赤 豆 飯、新 米 糕 祭 祖。嘉 善 縣 以 冬 至 天 晴 來 卜 次 年 豐 收。桐 鄉 縣 冬 至,縉 紳 行 慶 賀 禮,傭 工 休 假 三 日。蕭 山 縣 冬 至,各 家 以 糯 米 粉、麥 麵 裏 肉 餡 相 饋 贈 。 諸 暨 縣 冬 至,以 餈 糕 享 奠 祖 先 及 親 友 之 有 喪 者。上 虞 縣 冬 至 , 乞 丐 扮 鬼 執 武 器 沿 門 逐 疫 , 如 古 之 儺 禮 。
〔 江 西 省 〕 湖 口 縣 冬 至 , 民 家 早 起 設 羹 飯 以 祭 祖 , 稱 為「 冬 飯 」。 新 昌 縣 冬 至 , 各 姓 相 率 祭 祖 。
29
〔 福 建 省 〕 福 州 冬 至 以 湯 圓 祭 祖,又 取 之 粘 於 門 楹 之 間。漳 浦 縣 民 冬 至 以 小 湯
圓 遍 塗 門 戶 器 皿 中 , 稱 為 「 祀 耗 」, 凡 家
中 有 喪 事 的 , 則 不 做 湯 圓 。
〔 廣 東 省 〕 乳 源 縣 冬 至 各 家 祭 祖 , 亦 至 墳 墓 掛 紙 , 俗 稱「 掛 冬 」。 順 德 縣 冬 至 宴 客 以 魚 肉 臘 味 蜆 菜 合 煮,眾 人 環 鍋 而 食, 稱 之 「 圍 爐 」。 澄 海 縣 冬 至 不 下 田 , 不 用 牛 , 不 汲 井 , 猶 有 古 人 「 閉 關 息 旅 」 之 遺 風 。
冬至-詩詞選 冬 至 杜 甫 ( 七 一 二 ─ ─ 七 七 ○ )
年 年 至 日 長 為 客 , 忽 忽 窮 愁 泥 殺 人 。 江 上 形 容 吾 獨 老 , 天 涯 風 俗 自 相 親 。 杖 藜 雪 後 臨 丹 壑 , 鳴 玉 朝 來 散 紫 宸 。 心 折 此 時 無 一 寸 , 路 迷 何 處 是 三 泰 。
冬 至 日 獨 遊 吉 祥 寺 蘇 軾 ( 一 ○ 三 七 ─ ─ 一 一 ○ 一 )
井 底 微 陽 回 未 回 , 蕭 蕭 寒 雨 溼 枯 荄 。 何 人 更 似 蘇 夫 子 , 不 是 花 時 肯 獨 來 。 30
辛 西 冬 至 陸 游 ( 一 一 二 五 ─ ─ 一 二 一 ○ )
今 日 日 南 至 , 吾 門 方 寂 然 。 家 貧 輕 過 節 , 身 老 怯 增 年 。 畢 祭 皆 扶 拜 , 分 盤 獨 早 眠 。 惟 應 探 春 夢 , 已 繞 鏡 湖 邊 。
長 安 冬 至 董 其 昌 ( 一 五 五 五 ─ ─ 一 六 三 六 )
子 月 風 光 雪 後 看 , 新 陽 一 縷 動 長 安 。 禁 鐘 乍 應 雲 門 面 , 寶 樹 先 驅 黍 谷 寒 。
31